金剛經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詳情]
星云大師:金剛經講話
能凈業(yè)障分第十六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yè),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yè),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yǎng)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yǎng)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譯文:
「再說,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一心修持讀誦此經,若不得人天的恭敬,反而受人譏罵或是輕賤,那是因為此人先世所造的罪業(yè)很重,本應墮入三惡道中去受苦,但是他能在受人輕賤之中,依然不斷地忍辱修持,了知由過去惑因而造下惡業(yè),今信受此經,由于信心清凈,便知惑業(yè)亦空,就可使宿業(yè)漸漸消滅,將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須菩提!我回想起過去無數劫前,在然燈佛處,值遇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都一一親承供養(yǎng),一個也沒有空過。假使有人,在末法之中,能誠心地受持讀誦此經,所得的功德,和我所供養(yǎng)諸佛的功德相較,我是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不及一,甚至是算數、譬喻所無法相比的。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末法之中,受持讀誦此經,所得的功德之多,我如果一一具實說出,或者有人聽我說這些功德,其心會紛亂如狂,狐疑而不相信。須菩提!為什么有人聽了會這樣心智狂亂呢?那是因為這部經的義理甚深,不可思議,所以持受它所得的果報也就不可思議。」
講話:
前分已表明聽受讀誦,為他人說之殊勝妙高功德,今佛陀為破凡夫不明受持者被人輕賤之真義,惟恐對境成迷而譏毀如來教法。
十四分中,佛陀教示我們應用第一波羅蜜(即般若),心不住色,不住我等四相,修忍辱行,圓滿菩薩自利利他的功行事業(yè)。第十六分,以持經為人輕賤為例,再次演說《金剛經》不可稱量,無邊的不可思議果報。
前分言持經演說者,具有不可思議之功德,凡是經典所在之處,即是佛塔,應受一切人天,恭敬供養(yǎng)。佛陀所說都是真實不誑之語,為什么又會有持經演說者,不但沒有受到人天的尊重禮拜,反而被世人輕賤呢?
一、凌辱輕賤除先世罪
何謂輕賤?輕則不重,賤則不尊矣。輕賤事有多種,如行嫉妒或生嫌忌,或懷瞋而加謗,或依勢而欺凌,甚至用刀杖瓦石,拳腳相加,皆為輕賤之事。
為什么持誦此經者,仍會遭逢此輕賤事呢?因為這是不樂小法者能聽受讀誦,為他人說,顯發(fā)的功德相,并具有二種不可思議的果報。
報不可思議──以輕易重:冰消先世罪業(yè),應墮惡道之業(yè)果。
果不可思議──消盡先世罪業(yè),當證菩提之佛果。
凡夫心志柔弱,貪著有相功德,不知輕賤忍辱之境,乃是福慧增長的果報。六根被違順愛憎諸相所動亂,怎能聽受如來宣說此經,能消萬劫罪業(yè),得入諸佛位,甚深不可思議之果報?張無盡居士詩言:
四序炎涼去復返,圣凡只在剎那間;
前生罪業(yè)今生賤,了卻前生罪業(yè)山。
覺悟的佛陀,仍免不了有九種罪報:
。ㄒ唬⿲O陀利女惡言瞋罵。
。ǘ╈拐谂I嫌清凈。
。ㄈ┨崞磐剖Ψ。
。ㄋ模┠敬粋恪
。ㄎ澹┽屽茸灞粶,頭痛三日。
。┦秤民R麥。
。ㄆ撸┍臣固弁础
。ò耍┛嘈辛。
。ň牛┛绽彾怠
如是因,如是果,誰都不能逃脫因緣果報的法則,吾人在接受先世罪業(yè)的報應現行,種種難忍之事,應聽受信解金剛妙法,任他節(jié)節(jié)割截噉食,安忍不住四相,更不可動念瞋恨。
未出家前的鴦掘摩羅,因誤信殺人取指能生天解脫,所以傷人無數。他殺人后,將其指頭串連成項煉,佩戴在身上。人們對于他的兇殘,既畏懼又痛恨,給他取一個外號,名為「指鬘外道”。
指鬘因受到佛陀的教化,成為一位修善的比丘。但是鴦掘摩羅每日同其他比丘,入城乞食,民眾仍忘不了他做過的惡行,因此向他擲土投石,瞋罵羞辱……日復一日,乞食畢的鴦掘摩羅總是衣形污穢破碎,臉上殘留著斑斑血跡。有一天,佛陀把他喚來,慈悲的安慰他:
「鴦掘摩羅!你必須安忍不動,要歡喜信受。先前造下的惡業(yè),仗著今日勤修的善法,就像原本咸苦的水注入清水,日后必成甘美解渴之水;就像突破云層覆蓋的月光,將照亮你的心,使你走向正道。以前種下的罪業(yè),要以潔凈的善業(yè)償還,就像烏云散盡,將看到光芒四射的月光,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
殺人的鴦掘摩羅,因信解經教,心如大地,不動不搖,于是從殺人的指鬘外道,修成純白無染的大阿羅漢。因果歷然不爽,佛陀三祗修;,百劫修相好,種種精勤修為,直至徹悟緣起法,成就正等正覺。我們受持般若性空之理,是空掉貪染根塵的妄執(zhí),是空掉我等四相的分別,而非撥無圣凡因果,善惡報應!栋㈦y問事佛吉兇經》:
當持經戒,相率以道。道不可不學,經不可不讀,善不可不行。行善布德,濟人離苦,超出生死。
見賢勿慢,見善勿謗;不以小過,證人大罪。違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證,可不慎耶!
凈土行人,求證念佛三昧,愿生西方佛境;禪和子,夢寐以求,一日吸盡西江水,道一句祖師西來意。好雪片片不落別處,吾人欲提掇起這片片好雪,當做個有力的道人。
法遠圓鑒禪師在未證悟前,與天衣義懷禪師聽說葉縣地方歸省禪師高風,同往叩參。適逢冬寒,大雪紛飛。同參共有八人來到歸省禪師處,歸省禪師一見即呵罵驅逐,眾人不愿離開,歸省禪師以水潑之,衣褥皆濕。其他六人不能忍受,皆忿怒離去,唯有法遠與義懷整衣敷具,長跪祈請不退。不久,歸省禪師又喝斥道:「你們還不他去,難道待我棒打你們?”法遠禪師誠懇的回答道:「我二人千里來此參學,豈以一杓水潑之便去?就是用棒責打,我們也不愿離開。”
歸省禪師不得已的道:「既是真來參禪,那就去掛單吧!”
法遠禪師掛單后,曾任典座(煮飯)之職,有一次未曾稟告,即取油面作五味粥供養(yǎng)大眾。當這件事被歸省禪師知道后,就非常生氣的訓斥道:
「盜用常住之物,私供大眾,除依清規(guī)責打外,并應依值償還!”說后,打了法遠禪師三十香板,將其衣物缽具估價后,悉數償還已畢,就將法遠趕出寺院。
法遠禪師雖被驅逐山門,但仍不肯離去,每日于寺院房廊下立臥。歸省禪師知道后,又呵斥道:「這是院門房廊,是常住公有之所,你為何在此行臥?請將房租錢算給常。”說后,就叫人追算房錢,法遠禪師毫無難色,遂持缽到市街為人誦經,以化緣所得償還。
事后不久,歸省禪師對眾教示道:「法遠是真正參禪的法器!”并叫侍者請法遠禪師進堂,當眾付給法衣,號圓鑒禪師!
六度萬行,廣開修行門戶,忍耐是修行最得力處,佛陀名為「大雄大力”,如果心無求法的大力,怎能被割截其身而不生瞋恨?欲成佛作祖,先做眾生馬牛,要為人天眼目,須成忍辱大行。
二、供養(yǎng)諸佛不如無心
佛陀以自己因中修行,供養(yǎng)承事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之功德,與受持讀誦此經者校量,不及千萬億分之一。
前文已顯持誦者,有能消先世罪業(yè),能證無上菩提二大不可思議之果報,今與福;,再明持誦者有不可稱量,無有邊之功德。
佛陀言于三大阿僧祗劫中,供養(yǎng)承事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供養(yǎng)于四相上有四事,約飲食、衣服、臥具、湯藥等。在《海龍王經.法供養(yǎng)品》第十八,言究竟之供養(yǎng):
時海龍王問世尊曰:「其有人,以華香雜香擣香,繒蓋幢幡,伎樂衣被,飲食床臥,病瘦醫(yī)藥,供養(yǎng)如來。寧應供養(yǎng)不?”佛言:「龍王!隨其所種,各得其類;此之供養(yǎng),不為究竟。離于垢塵,植于德本,逮至賢圣心之解脫。不為無德,不至無上。菩薩有四事,應供養(yǎng)如來。何等四?不舍道心,植諸德本。心立大哀,合集慧品。建大精進,嚴凈佛土。入深妙法,心得法忍。是為四,尊敬如來為供養(yǎng)也。”
菩薩第一供養(yǎng)如來,為入深妙法,嚴凈佛土。如五祖弘忍大師言:「終日供養(yǎng),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福何可救?”
供養(yǎng)諸佛,事屬有為,果報仍可思議計量;受持般若,功屬無為,故不可稱量思議之。菩薩行;鄱,欲具足第一波羅蜜,以無心離相為第一希有功德。
有一天,須菩提于山巖中靜坐,不久,身邊飄墜七色的天華,異香四散,空中并響起梵音歌詠。尊者見之異象,問道:「空中雨花梵樂,詠嘆者是誰?為何事現勝妙之象?”
空中答語道:「吾是帝釋,敬重供養(yǎng)尊者善說般若。”
尊者問:「我未說一言一字,為什么你要歌詠贊嘆?”
帝釋答道:「如是如是!尊者無說,我乃無聞,無說無聞是真說般若。”
頃倒間,又雨天華梵唱。
須菩提心無所住,而生清凈之心,本非言說見聞可思可議,與深妙法相契,故感雨華天樂詠嘆。耳目心意不被妄相所轉,無心道人,眼所見皆新雨山色,耳所聞無非是宣流法音,身所觸,在在處處,是羅網交織,琉璃寶地。無心,現前柳綠花紅,華枝春滿;無心,當下茶飯飽足,永除饑渴。
三、末法眾生狐疑不信
佛陀說:后世有人,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如果一語道盡,恐人難信,反生疑惑。經文行此,佛陀已作五重校量,兩次外施(見第八分、十一分),兩度內施(見第十三分、十五分),一番佛因(見前文,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陀以七寶、身命校量,不過是略顯持誦者的功德千萬億分之一而已,心著小法的凡夫二乘,聞此已難聽受讀誦,更何況如果佛陀具說般若之功德,凡夫二乘者,不但不信,反而更加疑惑不解。
據傳狐這種動物,其性多疑,冬天渡過冰河時,且走且聽,冰下水無聲即進,有聲即退,進退不一。佛陀以狐性多疑,喻末法眾生信根怯弱,聞般若勝福,恐狂亂不信,以致謗法之愆。因此,佛陀不過隨事便舉,或以三千大千七寶,或如須彌寶聚等校量,略說般若一、二功德。誠如經文說: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學佛者,信根堅固,不被天、魔、梵,及世間根塵所壞!度A嚴經》卷六〈賢首菩薩品〉:
信心能離諸染著,信解微妙甚深法;信能轉勝成眾善,究竟必至如來處。
信于法門無障礙,舍離八難得無難;信能超出眾魔境,示現無上解脫道。
一切功德不壞種,出生無上菩提樹;長養(yǎng)最勝智慧門,信能示現一切佛。
是故演說次第行,信樂最勝甚難得;譬如靈瑞優(yōu)曇華,亦如隨意妙寶珠。
佛陀深知眾生信心難立,不知般若寶珠,有隨意變化,神通妙用的無邊功德。
一日,百丈禪師說法圓滿,大眾皆已退去,獨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禪師問道:「前面站立的是什么人?”
老者答道:「我不是人,是一只野狐,過去古佛時,曾在此百丈山修行,后因一位學僧問道:‘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我回答說:‘不落因果!’因此答語,我五百世墮在狐身,今請禪師代一轉語,以希能脫野狐之身!”
老者合掌問道:「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
百丈禪師答道:「不昧因果!”
老者于言下大悟,作禮告辭后,第二天百丈禪師領導寺中大眾,到后山石巖下的洞內,以杖挑出一野狐死尸,禪師囑依亡僧之禮火葬。
五百世墮野狐身,只為一念昧于因果,就如同吾人背離正道,終日茫茫走他鄉(xiāng),百種貪婪入心。不信善法能冰消先世罪業(yè),不信奉持經教能解粘除縛。只要信得般若性德,何須向金佛、木佛、泥佛乞求福佑。凈心不逆,即如瓔珞莊嚴身心,如日月照破黑暗,如甘霖普潤叢林,如巨筏引渡彼岸。
四、果報巍巍不可思議
佛陀在此分的結語,告訴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前文已略說受持此經的功德,能重業(yè)轉輕,消惡道之業(yè)報;并且依此信德,獲證無上正等正覺。佛陀以珍寶施、身命施之譬喻,仍然未具說盡般若千萬億分之一的功德。般若非所知,更非所議,世間的稱量譬喻、計算都不能及。
智閑參訪溈山禪師,溈山問道:
「聽說你在百丈禪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是真的嗎?”
智閑答言:「慚愧!”
溈山:「這不過是世間上聰明的辯解,對了生脫死,毫無助益,現在我問你一句:「什么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智閑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沉思許久,請示道:
「請禪師慈悲為我解說。”
溈山:「我知道的,那是我的,不干你的事,我若為你說破,你將來眼睛開時,會罵我的。”
智閑不得已,回寮翻遍所有的經典,想從中找尋答案,但始終都了不可得,才了悟文字非諸佛真心,因此發(fā)誓道:
「今生再也不研究佛學了,作個參究本心的云游僧吧!”
智閑于是辭別溈山,到南陽慧忠國師處參學。有一天正在鏟草時,偶然拋落的瓦礫,恰好擊中竹子,發(fā)出清脆的一聲。智閑因而大悟,于是便回房沐浴,焚香遙拜溈山禪師道:
「老師!您對我恩惠勝于父母。如果你那時為我說破這個秘密,哪有今天的見性頓悟呢?”因此寫一詩偈寄給溈山禪師。偈云: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道,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智閑禪師翻遍千經萬論,尋不著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自此不逐言文句,返歸自心,如一片瓦礫落地,不墮蹤跡。
我們學佛,如果只是一昧希求勝境感應,貪得在在處處,皆能免難消災,就錯用心機。
有相的福報,終不免五衰相現,生死流浪,入寶山,不應只取著泥塊瓦石,當取隨意寶珠。就像六祖惠能初見五祖弘忍,弘忍開口問道:
「你來求什么?”
惠能恭謹作答:「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金剛經》不只是教我們降伏妄心,而生清凈心,更是一張成佛的藍圖,直教吾等懸崖撒手,佛與魔一時放卻,當體漆桶脫落。
潭州慧朗禪師初參馬祖時,馬祖禪師問道:
「你來求什么?”
慧朗:「求佛知見。”
馬祖:「佛已超越知見,有知見就是魔。”
慧朗聽了,恭敬禮拜。
馬祖禪師問道:「你從什么地方來?”
慧朗回答道:「南岳!”
馬祖不客氣的指示道:「你從南岳來,辜負石頭的慈悲,你應該趕快回去,其他地方并不適合你去!”
慧朗于是再回到石頭禪師那兒,請示道:「如何是佛?”
石頭答道:「你沒有佛性。”
慧朗滿懷疑惑:「蠢動含靈都有佛性,為什么我沒有佛性?”
「因為你不是蠢動含靈。”
「難道慧朗不如蠢動含靈?”
「因為你不肯承擔!”
慧朗終于言下大悟。
我們的狐疑不信,不肯承擔,煞費佛祖婆心良口,千生萬劫不肯卷簾透窗,白白辜負一段山翠澗藍,煙花漫漫,無限春光。
- 上一篇:怎么讀誦金剛經-讀誦金剛經須知
- 下一篇:《金剛經》的思想價值及文化意蘊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