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星云大師:金剛經(jīng)講話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復(fù)次,須菩提!隨說是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yīng)供養(yǎng),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jīng)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譯文:

  其次,須菩提!不論什么人,什么處所,只要是解說這部《金剛經(jīng)》,甚至只是經(jīng)中的四句偈而已,這個說經(jīng)的地方,一切世間,所有的天、人、阿修羅等,都應(yīng)該前來護持、恭敬恭養(yǎng),就如同供養(yǎng)佛的塔廟一樣,更何況有人能盡他自己的所能,對這部經(jīng)義信受奉行、讀誦受持。須菩提!你們應(yīng)當知道,這樣的人已成就了最上第一希有的妙法。這部經(jīng)典所在的地方,就是佛的住處,應(yīng)當恭敬恭養(yǎng)。并且應(yīng)尊重佛陀的一切弟子,因為有佛陀的地方,必定有圣賢弟子大眾隨侍左右!

  講話:

  前分敘述受持四句偈等為人解說,令眾生開啟真如自性,為他人說之功德,勝過以滿七寶的恒河沙數(shù)布施之福德;此分更深入闡明正法流布的廣大功德。

  此分延申前文的有為七寶的布施和無為功德之校量,七寶是有限量,法音的布,則能使有情含識返照圓凈光明的本性,不再隨業(yè)風飄蕩,不再貪逐六塵影頭,打破漆桶,做生命的主人。

  一、平等說法天人供養(yǎng)

  經(jīng)文中的「隨說是經(jīng)”,即隨順眾生而說,有四種含義:

  一、隨說之人:只要能發(fā)心開演《金剛經(jīng)》的法義,不分僧俗凡圣。

  二、隨說之義:只要依著《金剛經(jīng)》正確的意旨,不論事理深淺。

  三、隨說之經(jīng):解脫經(jīng)文時,只要是能令人蒙受法益,不定章句前后。

  四、隨說之處:講經(jīng)之處所,不拘城市山林。

  隨處隨緣隨順眾生根性,能為其解說《金剛經(jīng)》,就算是短短的四句偈等,在講說《金剛經(jīng)》之處,都會感應(yīng)一切天人和阿修羅的恭敬禮拜!秲(yōu)婆塞戒經(jīng)》卷二,提到說法聽法應(yīng)具十六事:

  凡有說法,具十六事。一者時說,二者至心說,三者次第說,四者和合說,五者隨義說,六者喜樂說,七者隨意說,八者不輕眾說,九者不呵眾說,十者如法說,十一者自他利說,十二者不散亂說,十三者合義說,十四者真正說,十五者說已不生憍慢,十六者說已不求世報。

  從他聽時,具十六事。一者時聽,二者樂聽,三者至心聽,四者恭敬聽,五者不求過聽,六者不為論議聽,七者不為勝聽,八者聽時不輕說者,九者聽時不輕于法,十者聽時終不自輕,十一者聽時遠離五蓋,十二者聽時為受持讀,十三者聽時為除五欲,十四者聽時為具信心,十五者聽時為調(diào)眾生,十六者聽時為斷聞根。

  如是之人,能自他利;不具足者,則不得名為自他利。

  說法者為自利利他,不生憍慢,懷著平等喜樂之心而說法;聽法者也應(yīng)至心恭敬諦聽,不輕視說法者。般若是一切功德善法的根源,也是出生三世諸佛之母,只要能平等解說《金剛經(jīng)》,講經(jīng)之處,一切世間(總賅三界六趣),天人阿修羅等,都會遵循佛敕,供養(yǎng)講經(jīng)的地方,以此培植福德勝因。依溥畹大師的《心印疏》,有十種供養(yǎng)的方法:香、花、瓔珞、末香、涂香、燒香、幡蓋、衣服、伎樂、合掌禮拜。此段經(jīng)文以演說《金剛經(jīng)》的處所,就能得到天人的供養(yǎng),表示法音宣流的殊妙功德。

  佛陀于娑婆四十九年說法,不擇凈穢凡圣,賢愚高低,以平等尊重,人人本具如來佛性的真心,一生度化群機無數(shù)。

  有一位叫做跋迦梨的比丘,在參學的途中病倒,所幸被王舍城一位好心的陶器匠人所救,安養(yǎng)在其家中。跋迦梨自知病重,來日已不多,便拜托看護他的朋友,請佛陀悲愍他,到此為他說法。

  他的朋友來到竹林精舍,傳達跋迦梨的請愿,佛陀立即允諾,動身前往陶器匠的家中,跋迦梨見到佛陀不辭千里而來,硬撐起重病的身軀要向佛陀頂禮。佛陀慈悲地說道:「跋迦梨,你安心躺臥下來,我會坐在你的身邊。”跋迦梨感動得熱淚盈眶,向佛陀合掌說道:

  「佛陀!我的病情已經(jīng)沒有康復(fù)的希望,心中渴望能親覲尊容,頂禮佛足,怎奈這病軀已無法走到竹林精舍!”

  此時,佛陀開導跋迦梨說道:

  「跋迦梨!我這老邁的身軀,也是成住壞空的,你應(yīng)當知曉:見法者即見我,見我者即見佛。能思惟法性者,才是真正和佛陀同在的人。”

  佛陀以見法性即見佛,以禮敬法性才是契合諸佛甚深的密意。

  二、法音流布如佛塔廟

  隨順眾生而演說《金剛經(jīng)》,即使短如四句,也能得到三界六道眾生的恭敬供養(yǎng)。前文已列舉供養(yǎng)有十法,今言供養(yǎng)者的態(tài)度,要如臨佛之塔廟,亦即演說《金剛經(jīng)》之處,天人阿修羅要尊如塔廟,恭謹?shù)墓B(yǎng)。什么是佛的塔廟,依溥畹大師的《心印疏》所言,有四種塔:一生處塔。二成道塔。三轉(zhuǎn)法塔。四般涅槃塔。這四種塔是諸佛從降誕到涅槃,一生游化的足跡,有更深一層的涵義:

  一、生處塔:由四句偈等,令說者聞?wù)叨寄荛_明見性,法身妙體,圓凈性德,皆從聞經(jīng)處生出。

  二、得道塔:佛果菩提,皆因聞經(jīng)處而得成熟,此處即是得道塔。

  三、轉(zhuǎn)法輪塔:能隨說經(jīng)義,為他人說,即是轉(zhuǎn)法輪塔。

  四、般涅槃塔:徹解理事究竟,自度他度,即得般涅槃。

  因此,法音流布,不僅獲一切世間天人等供養(yǎng),演說經(jīng)義之處,即能出生諸佛,得菩提道果,立法輪道場,入般涅槃樂!逗}埻踅(jīng).法供養(yǎng)品》第十八:

  時海龍王問世尊曰:「其有人,以華香、雜香、擣香,繒蓋幢幡,伎樂衣被,飲食床臥,病瘦醫(yī)藥,供養(yǎng)如來。寧供養(yǎng)否?”佛言:「龍王!隨其所種,各得其類;此之供養(yǎng),不為究竟。離于垢塵,植于德本;逮至賢圣,心之解脫。不為無德,不至無上。菩薩有四事,應(yīng)供養(yǎng)如來。何等為四?不舍道心,植諸德本;心立大慈,合集慧品;建大精進,嚴凈佛土;入深妙法,心得法忍。是為尊敬如來為供養(yǎng)也。”

  我們燒香、涂香,珍寶瓔珞等形色供養(yǎng),不如以四事侍佛,不退道心,立大慈愿,建大精進,入深妙法,謂究竟供養(yǎng)諸佛,莊嚴清凈剎土。

  佛陀于因地修行中,曾為雪山童子,求一偈,不惜以身命換取,足見法的珍貴。佛陀的大弟子富樓那尊者,為使正法傳布,也不惜為法忘軀。

  有一天,佛陀在舍衛(wèi)國的只樹給孤獨園說法。佛陀明了富樓那已深解法義,于是詢問道:「富樓那,你想到哪里去弘法?”

  「佛陀!我想到西方的輸盧那游化。”

  「富樓那,西方的輸盧那,人民性情殘暴兇惡,如果他們訶罵毀辱你,你應(yīng)當如何?”

  「佛陀!我會如是思惟:雖然他們訶罵我,但沒有出手打我,還是具有善根智慧,可以度得的。”

  「如果他們動手棒打你,你應(yīng)當如何?”

  「我會如是思惟:雖然他們動手打我,但并沒有用刀杖傷害我,他們善根還是具足,可以得到教化。”

  「富樓那!如果他們用刀劍傷害你,你又該如何?”

  「佛陀!如果他們用刀劍傷害我的身體,我會有如此念頭:他們?nèi)允蔷哂猩屏嫉谋拘,還沒有殺害我的身命。”

  「如果他們殺害你,你又該如何?”

  「佛陀!即使他們殺害我,我也會如此想:他們?nèi)匀粵]有泯絕善良的心性,假借此善巧方便,使我老朽的身體,得到解脫!”

  佛陀微笑的說:「善哉!善哉!富樓那,你已明白法音的流布比生滅的色身更具有不朽的價值,你可以勝任到輸盧那人間游化,令未度者得度,未獲涅槃?wù)叩靡宰C入般涅槃。”

  法,可以安養(yǎng)一切眾生,可以守護一切善根功德,能恒順眾生,隨說是經(jīng),此名為供養(yǎng)諸佛法身。法即佛身即塔廟處,法音流布處,即有佛,當然受一切世間天人華香、伎樂、珍寶所恭敬供養(yǎng)。

  三、奉行經(jīng)教成就無漏

  經(jīng)文中言:「有人盡能受持讀誦……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即是受持讀誦者,能圓滿成就如來法身,具足無漏無為之法。此段明示三身具備之義:

  一、最上乃法身:此法無漏無為,離名絕相,無一法可以凌駕其上,是故名為最上。

  二、第一乃報身:以萬德為莊嚴,積百劫而成相好,眾圣賢者,無人超過,故名第一。

  三、希有乃化身:在天而天,在人而人,驢馬羊鹿,分形散影,隨類現(xiàn)身,希奇少有,故云希有。

  所以受持讀誦《金剛經(jīng)》的功德,不只為天人阿修羅禮拜供養(yǎng),更是圓凈成就三身。我們在受持讀誦經(jīng)典時,想要獲得如是最上、第一、希有的福德,應(yīng)先具備修學菩薩四法的方便,如《轉(zhuǎn)女身經(jīng)》:

  若菩薩成就四法,能攝菩提,亦令增長。何等為四?一者凈心,二者深心,三者方便,四者不舍菩提之心。

  另外在《大寶積經(jīng)》卷九十一發(fā)勝志樂會: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若有菩薩,于后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當成就四法,安穩(wěn)無惱,而得解脫。何等為四?所謂于諸眾生,不求其過。見諸菩薩,有所違犯,終不舉露。于諸親友,及施主家,不生執(zhí)著。彌勒!是為菩薩于后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四法,安穩(wěn)無惱,而得解脫。”

  以上所舉的經(jīng)證,指出安穩(wěn)無惱的解脫,要如實奉行諸佛所教。我們一心希求幸福美滿的生活,勞碌于五欲六塵的追逐,對于心靈的修持無暇顧及,常常有許多的遁詞,工作太忙了,事業(yè)還在進展中,等兒女長大,等有了汽車洋房……等一切應(yīng)有盡有,但是人命在呼吸間,誰能把握看到明天的太陽。修行者,如果沒有生起對法的珍重,再奧妙的法義,不過是「畫餅充饑”,無法產(chǎn)生深刻影響力。

  有一天波斯匿王來拜訪佛陀。

  佛陀問他:「大王!好久不見了,這些日子,你在忙些什么?”

  波斯匿王皺眉嘆氣地答道:「佛陀!我身為王者,每天有龐雜的國事要料理,這些日子,無法前來恭聆佛法,實在是忙得抽不出時間。”

  佛陀聽后,面容沉靜的問波斯匿王:

  「王!假如現(xiàn)在你最信任的侍臣來向你稟告:大王,有一座像天空那樣巨大的山峰,壓碎一切生物,已分別從東西南北四面襲卷而來,請大王趕快處理善后吧!王啊!此刻四面都有巨石襲擊而來,一切萬物此刻正面臨毀滅的時候,你還有什么待辦的事?”

  「佛陀!如果四面八方都有如山峰般的巨石襲擊而來,此時此刻,已經(jīng)沒有什么待辦的事,那時候,唯有一心信奉三寶,積集善業(yè)功德。”

  「大王!這不只是一則譬喻而已,這四面滾來的巨石,就像是老、病、死悄然走近王的身邊,王!你有什么緊要的事要辦?”

  波斯匿王如夢初醒,不禁唏噓感嘆。

  「佛陀!我從未警覺到老病死亡猶如一座大山巖,已瞬間來到我的身邊。我已看到無常的水火將要燒盡淹沒一切,我當發(fā)起真心,念三寶尊,喜舍濟度有情,為自己的今生和來世種植福因善緣。”

  佛門的課誦里有一首普賢菩薩的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當念無常,慎勿放逸。’凈土行人把「死”字貼緊額頭,不然行力不深,如何乘蓮邦舟航?禪門中,要禪和子,時時警戒臘月三十,閻羅老子上門索債。種種修行,不徹頭徹尾把執(zhí)著習氣大死一番,怎能領(lǐng)會袈裟底下事,及西來祖師未開口的來意?

  四、金剛妙諦具足三寶

  經(jīng)文中:「若是經(jīng)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此文表示三寶具足。一、經(jīng)典所在即法寶。二、即為有佛為佛寶。三、尊重弟子為僧寶。為什么受持讀誦《金剛經(jīng)》者,能成就圓凈三身,具足尊貴的三寶?因為四句偈的開演皆是無漏之法,此一妙諦,可令人發(fā)掘有個金剛堅利不壞的自性。佛陀也說過:見法即見佛。要明白三世諸佛的來處,必須見自金剛妙諦的法性,才能顯發(fā)三身,具足三寶!对鲆话⒑(jīng).聽法品》第三十六:

  若欲禮佛者,及諸最勝者,陰持入諸種,皆悉觀無常。

  曩昔過去佛,及以當來者,如今現(xiàn)在佛,此皆悉無常。

  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說于現(xiàn)在中,當觀于空法。

  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現(xiàn)在及諸佛,當計于無我。

  真正禮佛者,知道佛是無造作、無形色、無教授、無名相等等差別。無即是無可限齊,空則成萬象生機。我們受持《金剛經(jīng)》,對空和無的妙用,要用心體會。

  有一道樹禪師,建了一座寺院,不巧與道士的「道觀”在一起,道士因為放不下他旁邊這所佛教寺院,就想變一些妖魔鬼怪來擾亂寺里的出家人,把他們嚇走。確實有不少年輕的沙彌都畏懼離去了,可是道樹禪師這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到了最后,道士的法術(shù)都用完了,可是道樹禪師還是不走,道士雖然心頭很氣,但也沒有辦法!算了,「道觀”也不要了,因此他們?nèi)甲吡恕?/p>

  后來有人問道樹禪師說:「道士們的法術(shù)這么兇猛,你怎么能勝過他們呢?”

  禪師說:「我沒有什么能勝他們的,只有一個‘無’字。他們有法術(shù),‘有’是有窮盡,‘無’是無窮盡的;他有法術(shù),變完了就沒‘有’了,‘無’則永遠無窮盡無限量,我當然能勝他了。”

  道樹禪師以空對應(yīng)有限的幻術(shù),才能降伏諸魔,安住真心。

  金剛妙諦無得無說,是佛陀一番懇切婆心,要吾人以法為洲,歸依自性三寶,親證圓妙清凈上希有第一的三身。吾人于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常修佛行,心意調(diào)柔清凈,所在之處,以法為導為護,自然獲人天恭敬供養(yǎng),所在之處,能出生諸佛,能成立道場,如佛塔廟。

  舍利弗涅槃不久,目犍連也相繼涅槃。

  有一天,佛陀在跋耆國的郁伽支羅林,臨近恒河岸小住。正值僧團的布薩日,佛陀被眾比丘圍繞著。佛陀環(huán)視與會的大眾,不見跟隨多年的舍利弗和目犍連的面孔,也不禁感傷的說道:

  「比丘們!雖然舍利弗和目犍連已入涅槃,使我深深的懷念和悲傷,但是在世上,沒有一人或事物,可以恒久不變,無常之理,才是生命的真諦!

  「比丘們!要以自己為洲,依靠自己,切勿依靠他人;要以法為洲,依靠法,切勿依靠其他。”

  《金剛經(jīng)》種種住心降心的方法,無一不是要我們停止生佛分別的妄想執(zhí)著,要以般若法性為燈明,以金剛堅利掃蕩邪魔外道。一部《金剛經(jīng)》道盡我們的心中事,仿佛身在煙雨江潮的云霧中,及至歸來,嶺頭日光斜照,也無風雨也無晴。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