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jīng)

《維摩詰經(jīng)》簡稱《維摩經(jīng)》,全名是《維摩詰所說經(jīng)》,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jīng)》。維摩羅詰是梵語Vimalakirti之音譯,維摩羅意即“凈名”、“無垢”,詰即為“稱”,故《維摩詰經(jīng)》又名《凈名經(jīng)》或《說無垢稱經(jīng)》。摩羅詰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凈名...[詳情]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菩薩行品第十一(2)

  爾時,眾香世界菩薩來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見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責,舍離是心。所以者何?諸佛方便,不可思議!為度眾生故,隨其所應,現(xiàn)佛國異。唯,然,世尊!愿賜少法,還于彼土,當念如來。”

  香積佛國來的眾菩薩聽了釋迦牟尼佛說法,改變了初來時以此土為下劣的看法,在佛前懺悔,贊嘆諸佛方便不可思議,能隨所度眾生的根機而現(xiàn)不同的佛土,并祈請釋迦牟尼佛賜予他們一點佛法,回到本國后,將會經(jīng)常想念釋迦牟尼佛。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何謂為盡?謂有為法;何謂無盡?謂無為法。

  佛開示香積菩薩“盡無盡解脫”法門,“盡”指有為法,都是可以拿數(shù)量來計算的,叫有盡。無盡指無為法,無為法超越時空,超越數(shù)量,所以無盡。

  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聲聞是證得無為法后住于無為,即住于涅槃,菩薩則“不盡有為,不住無為”,雖然超出了三界生死,但不獨自住于無余涅槃,而主動入于生死中修菩薩行度化眾生,不盡有為不住無為,就是所謂無住處涅槃。下面佛進一步具體解釋菩薩如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何謂不盡有為?謂不離大慈,不舍大悲;深發(fā)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終不厭倦;于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說法無吝;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于諸榮辱,心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

  不盡有為,就是不斷盡有為法、不遠離生死,其出發(fā)點是以大慈大悲為因而發(fā)的菩提心,“一切智心”即求佛果一切種智的菩提心,以此心為本,于三界中教化眾生不知厭倦,常以四攝法攝取眾生,為護持正法不惜身命,萬善齊修,求法不懈,說法無有吝惜,一切功德回向眾生,供養(yǎng)諸佛。主動入于生死之中無所畏懼,受辱不憂,榮貴不喜。“不輕未學”就是不輕視那些沒有進入到有學位的凡夫。“敬學如佛”,“學”指有學和無學,就是小乘的四果圣者,菩薩對他們也敬之如佛。

  墮煩惱者,令發(fā)正念,于遠離樂,不以為貴。

  教化墮于煩惱淤泥中的眾生,令其發(fā)起正念,對聲聞以厭離心遠離三界五欲而受的法樂、涅槃樂,菩薩不以為貴。

  不著己樂,慶于彼樂。

  對自己的快樂不執(zhí)著,對別的眾生所受的樂能隨喜慶幸。

  在諸禪定,如地獄想。

  雖然能夠深入禪定,住在定中,但是把禪定看作跟地獄一樣。為什么呢?因為小乘、外道修禪入定,只求自己獨善獨樂,執(zhí)著禪定樂而“味禪”,菩薩如果貪著禪定樂,就不能去度眾生、修六度四攝了,所以菩薩把禪定看作是像地獄一樣,把你關在那里讓你不能度眾生,F(xiàn)在有些人向往入山修定,即便能得定,也多貪著定,很少有能出山做事的。

  于生死中,如園觀想。

  菩薩把來往于生死看作像逛公園一樣。

  見來求者,為善師想。

  菩薩把向他來求法或求布施的眾生,看作老師和善知識。

  舍諸所有,具一切智想。

  菩薩能夠舍棄一切所有,以獲得一切智。

  見毀戒人,起救護想。

  見了到破戒者,菩薩發(fā)心救護他們。

  諸波羅蜜,為父母想。

  菩薩把六波羅蜜、十波羅蜜看作父母,因為佛果功德從諸波羅蜜生,諸佛皆以般若波羅蜜為母、為祖母。

  道品之法,為眷屬想。

  菩薩把三十七道品看作自己的眷屬。

  發(fā)行善根,無有齊限;以諸凈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

  菩薩修行諸善沒有限量,“齊限”就是界限。菩薩廣泛參觀諸佛凈土,搜集各種各樣的莊嚴,發(fā)心把所有的莊嚴都用來成就自己將來成佛時的佛土莊嚴。阿彌陀佛當時發(fā)心成就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樣,足足用了五劫來思維怎么樣建設一個理想的凈土。

  行無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惡,凈身口意。

  菩薩以行無限量的布施,以具足佛身三十二相等相好。常清凈自己的身口意三業(yè),除一切惡。

  生死無數(shù)劫,意而有勇。

  菩薩有于無數(shù)劫出入生死當中的意愿和勇氣。

  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

  聽說佛的無量功德,志求佛果,沒有疲倦。

  以智慧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荷負眾生,永使解脫。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無念實相智慧,于世間法,少欲知足;于出世間,求之無厭,而不舍世法。

  菩薩以如實知見的智慧利劍破煩惱賊,超出蘊處界,主動承擔起令一切眾生永遠解脫的重任,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般若實相智慧。雖然自己少欲知足,力求出世間,但是不舍世法,不舍人間的家庭社會責任、學問技術、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事業(yè),不舍榮華富貴、金錢等,因為度化眾生,利益眾生需要這些。

  不壞威儀,而能隨俗。

  菩薩不失莊嚴的威儀,行住坐臥皆不違戒行,而能入鄉(xiāng)隨俗。

  起神通慧,引導眾生。

  按聲聞戒律,僧尼得了神通后如果隨便示現(xiàn),是犯戒的,賓頭盧羅漢就因為這個,被佛陀罰他不得入滅,常住人間。菩薩不是這樣,按菩薩戒,如果菩薩得了神通,當需要用神通去度化眾生、護持正法的時候,不用神通是犯戒的。菩薩必須要修得神通,要用神通去度化必須用神通去度化的眾生。

  得念總持,所聞不忘。

  念總持,就是記憶的總持,對所聞的佛法全都牢記不忘。

  善別諸根,斷眾生疑。

  善于了別眾生根器的不同,一一的斷除他們的疑惑。

  以樂說辯,演說無礙。凈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無量,開梵天道。

  菩薩應以無礙的辯才,樂于演說佛法。應修行十善獲得人天福報,修行四無量心具備做梵天王的條件。十善、四無量心雖然都是世間法,菩薩為了度眾生,必須要修。

  勸請說法,隨喜贊善,得佛音聲。

  菩薩要常常勸請諸佛說法,請轉法論,這是普賢菩薩十大愿王中的兩大愿。聽佛說法后隨喜贊嘆,能夠得到佛說法的音聲。佛說法的音聲有八種或是六十種梵音,聲音非常好聽,非常動人。

  身口意善,得佛威儀。深修善法,所行轉勝;以大乘教,成菩薩僧。心無放逸,不失眾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

  修行大乘的僧叫做“菩薩僧”,菩薩僧包括出家、在家,不是僅僅指出家僧尼,菩薩僧要勤修、深修身口意三業(yè)的種種善行,以獲得佛的威儀,令善法不斷增長、提升,常行精進,毫不放逸,不失眾善。這樣修行,叫做菩薩不盡有為。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

  什么叫菩薩不住無為?雖然修習與本來空性相應的空三昧,但“不以空為證”,不是不證空性,是不單單住在空性里,像小乘人那樣偏空。無為,即無為法,以不生不滅為特性,即真如、涅槃。

  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

  雖然也修學共小乘的空、無相、無作三三昧,但是不像小乘一樣住著于三三昧。無起,指與無生的法性相應,不起心動念,菩薩雖然也修學無起,而不住于無起,要起念利益度化眾生。

  觀于無常,而不厭善本。

  菩薩雖然觀一切法包括善法皆是無常,但是不厭善本,修行善法不知厭倦。

  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

  菩薩雖然也跟小乘一樣觀世間的諸苦,觀諸受皆苦,而不厭惡生死。

  觀于無我,而誨人不倦。

  菩薩雖然也同于小乘,觀自他無我,而教化眾生,誨人不倦。

  觀于寂滅,而不永寂滅。

  菩薩雖然也同于小乘,觀涅槃寂滅,而不永遠進入無余依涅槃。

  觀于遠離,而身心修善。

  菩薩雖然也同于小乘,觀遠離世間,但身心要修世間善、出世間善,萬善齊修。

  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

  菩薩觀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即使成了佛也是無所歸,而歸向善法。

  觀于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

  菩薩雖然觀本來無生,但無生而生,從無住心中生起菩提心及一切善法,荷負普度眾生、護持佛法的使命!金剛經(jīng)》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是此意。

  觀于無漏,而不斷諸漏。

  菩薩雖然也像小乘一樣觀無漏法,但是不斷諸漏。不斷諸漏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不以煩惱為實而著意去斷,唯觀煩惱本空而以智慧轉化煩惱;二是“留惑潤生”,為度眾生,不斷盡煩惱的種子,留下一些作為度化眾生的方便。

  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

  菩薩觀一切所行、一切修行,實際上無所行,畢竟空故,無修無行,沒有能行的我及所行的實體,雖然如此觀察,而不斷修行教化眾生。

  觀于空無,而不舍大悲。

  菩薩雖然觀空,一切法無所有,而不舍大悲心,這就是密法所說的“悲空不二”。

  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

  “正法位”就是證阿羅漢果,菩薩雖然也觀阿羅漢果及涅槃,但不隨小乘法而住于無余依涅槃。

  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愿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菩薩雖然觀諸法虛妄不實,無我無人無相,而在菩提心本愿未滿之前,不會把福德、禪定、智慧都看作虛妄而不去修。“無牢”,是不堅實的意思。如上修菩薩行,叫做菩薩不住無為。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不盡有為。

  具足福德故不住無為,具足智慧故不盡有為。菩薩須;雙修。

  大慈悲故,不住無為。滿本愿故,不盡有為。集法藥故,不住無為。

  菩薩以大慈悲度眾生而不住無為,為滿菩提心本愿而不盡有為。為集備法藥而不住無為,法藥,指治療各種病的法,因為眾生的病非常多,所以法藥也要非常多,要修道種智,明了無量眾生各自的根性、所適合修的法,及在各個修行階段會出現(xiàn)的問題、解決的要點等等,圓滿道種智。天臺宗講要把塵沙惑斷盡,塵沙惑,就是像塵沙一樣多的惑,斷它要比小乘道斷見惑、思惑多得多,因為眾生無量,眾生的毛病也無量,所以度眾生的佛法智慧無量,像塵沙一樣多,這要修行很長的時間才能圓滿,不是像小乘證到阿羅漢果斷盡煩惱,是可以一生達到的!栋⒑(jīng)》中講,比丘修六年可以得到六通,可以證得定慧俱解脫阿羅漢,當時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有很多都是修習不長的時間就證到阿羅漢果。但是,要修滿菩薩的道種智,絕不是一生兩生可以完成的,必須修多生多世。

  隨授藥故,不盡有為。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諸正士菩薩已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菩薩備齊法藥后,要應病與藥,去治療無量眾生的病患,不盡有為。知曉眾生皆病,需要治療,故不住無為。為除滅眾生諸病故,不盡有為。諸大菩薩們都已如此修行,不住無為,不盡有為,叫做“盡無盡解脫法門”。香積佛國的菩薩,也應修學這一法門。正士,即修行正法之士、正而不邪之士,是對菩薩的一種尊稱。

  爾時,彼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以眾妙華,若干種色,若干種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養(yǎng)于佛及此經(jīng)法并諸菩薩已,稽首佛足,嘆未曾有。言:“釋迦牟尼佛乃能于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現(xiàn),還到彼國。

  香積世界來的眾菩薩聽釋迦牟尼說法后,皆大歡喜,以眾妙香花散遍大千世界,以供養(yǎng)釋迦佛及此經(jīng)所說法、此土諸菩薩,贊嘆釋迦佛能于此娑婆世界善行方便。然后忽然消失,回其本土,所謂“此沒彼現(xiàn)”,其來去的速度遠超光速。

原標題:《維摩詰所說經(jīng)》講解—菩薩行品第十一(2)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陳兵教授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