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六(1)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六(1)

  《瑜伽師地論》卷六?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三

  己四、不如理作意施設建立(分二科) 庚一、征

  復次云何不如理作意施設建立?

  庚二、釋(分二科) 辛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執(zhí)因中有果,顯了有去來;我常宿作因,自在等害法。邊無邊矯亂,計無因斷空;最勝凈吉祥,由十六異論。

  在第四卷一開始的時候,〈有尋有伺等三地〉,這里邊一共是分了五大科,第一科「界施設建立」,第二科「相施設建立」,第三科「如理作意施設建立」,這三大科講完了,從這里以下就是第四科「不如理作意施設建立」。這一科里面事情很多,可能要辛苦一點。這一科第一科分兩科,第一科是「征」。

  「復次云何?」除了前面的道理之外,又有不如理作意施設建立,什么叫做「不如理作意施設建立呢?」這是問,底下就解釋。解釋里頭先說到「嗢柁南」,一共有兩個頌,然后就是「長行」,長行里分五科,第一科是「標」。

  辛二、長行(分五科) 壬一、標

  由十六種異論差別,顯不如理作意應知。

  什么叫做「不如理作意施設建立?」就是有十六種異論的差別,不同的異論,不同的知見,來顯示這個不如理作意,就可以明白了。這是「標」,底下問。

  壬二、征

  何等十六?

  「何等十六?」底下「列」出來這十六。

  壬三、列

  一、因中有果論,二、從緣顯了論,三、去來實有論,四、計我論,五、計常論,六、宿作因論,七、計自在等為作者論,八、害為正法論,九、有邊無邊論,十、不死矯亂論,十一、無因見論,十二、斷見論,十三、空見論,十四、妄計最勝論,十五、妄計清凈論,十六、妄計吉祥論。

  這一共有十六種論,都是佛法以外的邪知邪見了。這是「列」出來,下面是第四科解釋,分成十六科,第一科是「因中有果論」。

  壬四、釋(分十六科) 癸一、因中有果論(分三科)

  子一、標計(分二科) 丑一、所計

  因中有果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常常時、恒恒時,于諸因中具有果性。

  這「因中有果論」分三段,第一個是「標計」。這個外道把他的這一套思想「標」出來,「計」就是他的執(zhí)著。分兩科,第一科是「所計」,他所執(zhí)著的這些事情先標出來。

  「謂如有一」,就是說有一個,或者是沙門、或者是婆羅門!干抽T」是表示出家了的人,外道里面也有出家的!溉羝帕_門」呢?就是在家人。

  「起如是見,立如是論」,他內心里面發(fā)起,就是有這樣的思想,叫做「起如是見」!敢姟惯@個字也有智慧的意思,有這樣的智慧發(fā)明了這么一套的理論。但是「見」這個意思,有執(zhí)著的意思,就是他深深地執(zhí)以為是,而不容易動搖的,就叫做「見」。那么他內心里面認為這是最正確的,忍可,他忍可,他肯定這樣的思想,叫「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就是「見」是他內心里的事情,現(xiàn)在又發(fā)出來,發(fā)表出來這樣的言論,這包括語言、也包括文字寫出來書,來教授其他的人,來同意他的理論,同意他的思想,所以叫做「立如是論」。

  究竟是什么樣的「見」?什么樣的「論」呢?「常常時、恒恒時,于諸因中具有果性」。這個「常常時」怎么講呢?就是從無始以來,從無始以來一直到現(xiàn)在,常常時是于諸因中具有果性的!负愫銜r」呢?就是從現(xiàn)在到未來,盡未來際也都是于諸因中具(恒)有果性的。那么就是他這樣的理論!敢蛑杏泄,下面再講因中有果。

  丑二、能計

  謂雨眾外道作如是計。

  這是第二科「能計」,是能有這樣思想的人是誰呢?就是「雨眾外道」,這「雨眾」這個大導師,我這本子是兩眾外道,兩是不對的,應該是下雨的雨。就是他是下雨的時候生的,所以叫做「雨」。「眾」就是很多的徒黨,很多向他學習的人,叫做「眾」。這是外道里面是一個很有名氣的外道數(shù)論師,數(shù)論外道,這個外道的大導師,梵語叫做劫比羅。

  「劫比羅」翻到中國話叫做「黃赤」,黃色的「黃」,赤色的「赤」,又黃又赤,就是他的發(fā)、面都是黃赤的顏色,所以就稱之為黃赤仙人,當時的人就稱他為黃赤仙人,那么就是這個「雨眾外道」。這個雨眾外道就是他的徒黨,叫做「雨眾外道」。

  「作如是計」他內心里面思惟出來這樣一套的理論,叫「作如是計」!缸魅缡怯嫛咕褪歉魑豢赡軐W習過,就是所謂二十五諦,這二十五諦就是數(shù)論師的一大套理論。

  二十五諦:第一個就是「自性」。第二個就是「大」。第三個是慢,這個是「我慢」。第四個是「五唯」,五唯是什么呢?就是色聲香味觸,這叫做「五唯」。第五個是「五大」,就是地、水、火、風、空。第六類是「五知根」,五知根是什么呢?就是眼耳鼻舌皮,我們佛法里面說眼耳鼻舌身,他是說皮,眼鼻耳舌皮。第七個是「五作業(yè)根」,五作業(yè)根就是一個語(說話的口、語、舌),語具、手、足、小便處、大便處這是五作業(yè)根,這是第七類。第八是「心平等根」,心平等根是什么呢?就是心臟,指肉團心說的,心平等根。第九是「我為知者」就是神我。

  這個他這一套,總加起來就是二十五個,這二十五個是怎么回事情呢?就是這個神我,他所執(zhí)著的這個我感覺到寂寞,寂寞,須要、想要享受享受。這樣子「自性」呢?自性也名為「勝性」,舊的翻譯也名之為「冥性」,也名為「勝性」。這個自性怎么講呢?就是他沒有變現(xiàn)萬法的時候,沒有變現(xiàn)那二十三諦的時候,這個自性是一諦,神我是一諦,這是兩個;二十五去二個,剩下二十三個,二十三個是由自性變現(xiàn)出來的,他沒有變現(xiàn)二十三諦的時候,就是沒有變現(xiàn)宇宙間萬法的時候,他是處在本來面目時的境界,就叫做「自性」。他變現(xiàn)萬法的時候,就叫做「勝性」,因為在萬法里面他是最殊勝的,所以叫做「勝性」。這個自性,第一個是「自性」。

  第二個是「大」。大是什么意思?大是增長的意思。就是這個自性,他表現(xiàn)于外的相貌擴大了的時候,他就叫做「大」,這個大是這樣。第一是「自性」,第二是「大」。

  第三是「我慢」,我慢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自性增長了以后他就觀察我,觀察這個神我,就知道這個神我想要享受,這個時候叫做「我慢」。那么這個時候他就要滿足神我的需求,就變現(xiàn)這個「五唯」,變現(xiàn)這個色聲香味觸,變現(xiàn)地水火風空,五大、五唯。又變出來「五知根」眼耳鼻舌皮,變出「五作業(yè)根」這些事情。變出這個來神我就享受這個,享受這色聲香味觸、地水火風空,還有一個眼耳鼻舌皮了,就享受這色聲香味觸就是這樣子。享受的時候結果又感覺到苦惱。這二十三諦都是無常,無常中就有苦惱了,所以這個神我又不高興了。那么就修學圣道,修學圣道的時候,這個自性,這「勝性」就感覺到慚愧了。因為他變現(xiàn)出來的萬法使令神我苦惱,所以感覺慚愧就不變現(xiàn)了。那么這些萬法又回到這自性里面的本體里面去,這個時候就沒有使令神我苦惱的事情。這神我它自己湛然獨立。那么就是成功了,就是得「涅槃」了。

  這外道在〈金七十論〉上,《藏經(jīng)》上有,在〈金七十論〉上有說這件事,說這件事的時候也問,提出問題:為什么自性能變現(xiàn)萬法,變現(xiàn)二十三諦?因為有貪瞋癡,貪瞋癡來迷惑這個自性,貪瞋癡的力量自性變出來萬法給神我享受,這樣講。

  這「自性」是無為的,又說他是無為的,無為而無不為正好也有這種味道,這在《楞伽經(jīng)》上也提到這件事,也提到這個自性。這樣說數(shù)論的思想,這個神我是享受者,是受者;自性是作者,自性能創(chuàng)造萬法給神我享受,這是一類的。有的外道神我是受者,我也是作者,還有這樣講,各有各的講法不一樣。

  那么現(xiàn)在這個數(shù)論師,這個「雨眾外道」,就是說變現(xiàn)出來的二十三諦是在自性是萬法之因,萬法之本,這萬法之本里面具足這二十三諦的,就是「因中有果」是這樣味道。所以說「雨眾外道作如是計」。

  子二、敘因(分二科) 丑一、問

  問:何因緣故,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顯示因中具有果性?

  這底下是「敘因」,敘說因由,先是問!负我蚓壒剩酥T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這問,「顯示因中具有果性」呢?底下回答,回答里面先是「標」出來。

  丑二、答(分二科) 寅一、標

  答:由教及理故。

  由于這位劫比羅這外道的頭,他有這樣的言論,開示出來這樣的道理「因中有果」,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他也講出來一大套的理論的「由教及理故」,所以有這種執(zhí)著。這是「標」,底下解釋,解釋先說這個教「由教」。

  寅二、釋(分二科) 卯一、由教

  教者:謂彼先師所造教藏,隨聞轉授,傳至于今,顯示因中先有果性。

  「教」是那個劫比羅外道他所講的這些語,或者寫的書,或者講的話!钢^彼先師」,最初發(fā)明這個理論劫比羅。「所造教藏」,他所造的,也就是他內心思想出來的!附滩亍,語言文字!覆亍估锩嬗泻芏嗍虑,詮顯很多道理的,所以叫做「藏」。

  「隨聞傳授」,隨當時的人和后來的人學習,這個「聞」就學習的意思,學習這個劫比羅的這種,他所寫的這個書,輾轉的授與后來學習的人!競髦劣诮瘛,留傳到現(xiàn)在。這里面的教藏「顯示因中先有果性」。這就是「教」。

  卯二、由理(分二科) 辰一、出彼人

  理者:謂即如彼沙門若婆羅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住尋伺地,住自辦地,住異生地,住隨思惟觀察行地。

  這「理」有什么道理呢?他當然是講一套道理的。這個道理就是那個沙門或者是婆羅門。

  「為性尋思」,就是思惟的思,田心這個思惟的思!笧樾詫に肌顾@個人的個性啊,就是善于尋思,就是匆促的去思惟一個道理。那么就是這個思為體性。

  「為性觀察」,而他的心性又能進一步以智慧為體性,深入的觀察不甚忽務,他心里面有多少靜的成分,去觀察宇宙間的道理。那么〈有尋有伺地〉頭一個尋思是思也就是尋!笧樾杂^察」就是伺。他有這兩種功能,也就是說這個人長于內心的思惟。

  「住尋伺地」我們前面講過,尋伺是通于三界九地都有尋伺。但是怎么這個地方叫有尋有伺地、無尋無伺地呢?「住尋伺地」,他安住在有尋伺欲的境界里面,有尋伺欲,所以名為尋伺地。若是沒有尋伺欲,那就不是尋伺地,是無尋無伺地了。他是住在這個有尋有伺的欲里面,以此為依止發(fā)出來尋伺的這種作用。這是「住尋伺地」。

  「住自辦地」,這個「自辦」怎么講呢?「辦」就把這件事做成功了,叫做「辦」!缸赞k地」,他靠自己的力量,也就是他的尋伺的智慧能夠發(fā)明這一大套的理論,能自圓其說,所以叫自辦地,「住自辦地」。

  「住異生地」,就是他沒有斷三界里面的種種見,見煩惱還沒有斷,所以是凡夫的境界。

  「住隨思惟觀察行地」,也就是沒得圣人的智慧,他內心里面隨由他所思惟、所觀察的,他就執(zhí)著,他有所執(zhí)著,不是得解脫的圣人,他是住在這個境界里面的人。

  辰二、明彼思(分二科) 巳一、別辨相(分二科)  午一、正辨(分二科)

  未一、辨(分四科)      申一、依施設辨

  彼作是思,若從彼性,此性得生,一切世間共知、共立彼為此因;非余。

  這幾句話呢,形容這個沙門,婆羅門的性格很不平常,這個人有這種本事!副俗魇撬肌,前面是「出彼人」,這底下「明彼思」,說他內心的思惟,究竟思惟什么呢?先說別辨他思惟的相貌,這里面先正辨,先辨出、辨別他內心的事情,分四段,第一個「依施設辨」。

  「彼作是思」,他心里面這樣思惟,「若從彼性,此性得生,一切世間共知、共立彼為此因;非余」,這底下證明因中有果論的根據(jù)。

  「若從彼性,此性得生」,此一法性從彼法性生出來,彼法就是因,此法就是果,就是這個果是從因的法性里面生出來的。

  「一切世間共知」,這件事不但是我這樣想,大家都知道。就是種這個麥,麥的種子種在地下就生出麥芽,麥芽從麥種生的;谷芽從谷種生的;這乳中有酪,酪是從乳生的。這件事誰都知道,一切世間共同都知道這件事。

  「共立彼為此因;非余」,所以大家都同意,可以安立彼為此因,彼麥種為麥芽的因,麥芽就是麥種的果。「非余」,不是別的,不是谷種為麥芽的因,不是的。麥芽一定是以麥種為因,谷芽以谷種為因。這個酪是從乳來的,以乳為因,一定是這樣。泥中有瓶,這個瓶是由泥造的,所以泥是瓶的因,「非余」,不是其他的別的東西可做這瓶的因,這個是誰都知道!腹擦⒈藶榇艘颉埂K赃@個地方「依施設辨」,施設者,安立也,安立的意思。

  我們看出來這道理就安立它是因、它是果。此為此因,彼為彼因,此為此果,彼為彼果,大家都知道,大家都知道這件事,所以就這樣的安立了。這是「依施設辨」,第二個是「依求取辨」。

  申二、依求取辨

  又求果者,唯取此因;非余。

  就是求果的人,我想要拿到酪,我想要求得一個酪,那一定是從牛奶那里去求!肝ㄈ〈艘颉,唯取此法;此乳為酪的因!阜怯唷,不是其他的東西,其他的不能做他的因的,這是第二個道理。

  申三、依所作辨

  又即于彼,加功營構諸所求事;非余。

  第三個道理是「依所作辨」,依據(jù)你的努力來辨別這個因中有果的道理。

  「又即于彼,加功營構諸所求事」。比如說是我想要有酪,于是乎我就加工營構,預備種種器具,我就在牛乳的那個地方來求取酪,用種種的辦法不怕辛苦的去搞一搞做這件事,那么就求出酪來了,一定是這樣。說泥中有瓶,說我想要得到個瓶,我去弄泥,從泥中弄出一個瓶來,所以決定是「即于彼因,加功營構諸所求」果的事!阜怯唷,不是在別的因來求此果的,別的不能,不可以,不合適。這是第三個。

  申四、依彼生辨

  又若彼果,即從彼生,不從余生。

  第三個「依所作辨」,就是人為的努力上看,果是從因生的。

  第四個「依彼生辨」!赣秩舯斯,即從彼生」,酪從牛奶生的;瓶是從泥生的;麥芽從麥種生的,不是從別的地方生的,這是固定了是這樣子。

  未二、結

  是故彼果因中已有。

  前面舉出四個道理,這底下結束這一段,所以彼那個果,因中是已經(jīng)有了,所以是這樣子,因中若沒有,為什么不是從余生?

  午二、反成

  若不爾者,應立一切是一切因,為求一果應取一切,應于一切加功營構,應從一切一切果生。

  這是第二科「反成」,前面是「正辨」,這是反過來,來成立這個因中有果論。從反面說。

  「若不爾者」,說若不像前面說,若從彼性,此性得生…,這是四個。若不是那樣的話,「應立一切是一切因」,應該立一切都是一切因。比如說乳中…牛奶能生出來酪,說是乳中沒有酪而能出來酪,那么其余的一切法里面也沒有酪,也應該出來酪,就是這樣。所以「應立一切是一切因」,一切法、每一法都是一切法的因,應該是這樣。

  「為求一果應取一切」。這個「若不爾者,應立一切是一切因」,是根據(jù)第一個理論來說出這句話!笧榍笠还梗歉鶕(jù)第二個「又求果者,唯取此因」!笧榍笠还麘∫磺小,若是因中沒有果而能生出果來,那么就不須要一定用牛奶來出酪,就是用水也可出來酪吧!用泥土也可以出來酪了!所以為求一個果,應取一切法為酪的因了,應該是這樣子吧!從反面上來說,若是因中沒有果,結論就應該是這樣子,「為求一果應取一切」。

  「應于一切加功營構」就是第三個,那么應該在一切法上去努力,就會出來酪,不但是牛奶,我想要一個瓶子,不一定是在泥,不須要用泥,其他的木頭,或者是個什么也造出個瓶來、造出個泥瓶來…,或是什么的。

  「應從一切一切果生」,這是第四個!赣秩舯斯磸谋松,不從余生」。應從一切法能出一切果來,應該是這樣子。但是事實上不能這樣子,不能這樣你還得同意我的說法,是因中有果,才可以制造出來你所求的果。

  巳二、結略義

  如是由施設故,求取故,所作決定故,生故,彼見因中常有果性。

  這是第二科「結略義」。前面把他的思想做個結論。

  「如是」,像前面說的,第一個是「由施設故」,就是因中有果。第二個是「求取故」,因中有果。第三個「所作決定故」,就是即于彼加工營構,諸所求事,這個所決定故,因中有果。第四個「生故」,因中有果。

  「彼見因中常有果性」,由這四個理由,彼劫比羅這些數(shù)論外道,他就執(zhí)著因中是常有果性的。常常時、恒恒時,是因中有果的。

  這前面是敘述他的執(zhí)著,現(xiàn)在這底下第二、三段「理破」,破他的這種道理。分三段,第一科是「審問所欲」。

  子三、理破(分三科) 丑一、審問所欲

  應審問彼:汝何所欲?何者因相?何者果相?因果兩相,為異不異?

  這底下看這個破,破是怎樣破法。

  「應審問彼」,第一句話是應該認真的來反問他,「汝何所欲」,你心里面究竟想什么呢?你喜歡什么呢?就是問他。

  「何者因相?何者果相?」什么叫做因的相貌?什么叫做果的相貌?「因果兩相,為異不異?」因的相和果的相,這兩個相到底是有差別呢?是無差別呢?這是這樣問。

  丑二、指逐征詰(分二科) 寅一、無異相難

  若無異相,便無因果二種決定,因果二種無差別故,因中有果,不應道理。

  這個地方這樣破他,這是第二。前面是「審問所欲」,這第二科「推逐征詰」,按他所說的道理去推問他,去推度思惟,追逐他不斷的問他!刚髟憽,征也是問;詰還是問。那么分二科,先是「無異相難」,因相、果相這兩個相無差別,是這樣子嗎?難問他。

  「若無異相,便無因果二種決定」,如果說因的相貌和果的相貌是無差別的,那就沒有因果的二種決定了。因是果,因就不決定。果若是因,果也不決定了。那么「因果二種無差別故」,無差別了。因和果無差別,就是因的別相沒有了;果和因沒有差別,果的別相也沒有了。那么兩個是一回事了,無差別故!敢蛑杏泄粦览怼,若是這樣的話,你執(zhí)著因中有果就不合道理了。

  我不知道你們各位看這文,心里頭怎么想,這個道理就是已經(jīng)把這因中有果破了。怎么破法呢?這因和果若是無差別,你若主張是無差別,那么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呢?比如說因中有果,比如說乳是因、酪是果。因中,乳里面有酪。這樣說因和果是有差別?是無差別?就是有差別了,乳和酪是不同的嘛!不同的,你說因果是不異的,就不對了。因果若不異,因果若是不異、是無差別的,因就是果了,你說因中有果,不是自相矛盾了嗎?這等于是有差別嘛,因中有果就是有差別。你說因果是無差別,而又說有差別,這是不合道理,是這么意思,這個道理可以說的過去吧!你主張因果是無差別的,若無差別你就不應該說因中有果了。你說因中有果還是有差別,而你又說無差別,不是自相矛盾了,這就不對。

  這個地方是這樣破他。所以因中有果不應道理。用這樣一個「異無異」來問他,這底下這無異不對。

  寅二、有異相難(分四科) 卯一、更征

  若有異相,汝意云何?因中果性,為未生相?為已生相?

  這個無異是你說的,我沒有說無異,我是主張有異的因和果是不同的,那么佛法的這方面,「若有異相」,說是你不執(zhí)著因果有異,認為因果是無異,現(xiàn)在說你否認,你否認因果是無異的,你認為是有異,這樣想也是不對的。

  「汝意云何」,你心里再想一想怎么回事!敢蛑泄,為未生相?為已生相?」說是你主張因與果是有差別的,你這樣主張說是因中有果,因中有果那果為未生相?為已生相?因中那個果是沒有生出來呢?是已經(jīng)生出來了呢?因中那個果已經(jīng)有了果的相,生出來果的相呢?還沒有生呢?生和未生,用這兩個難,來難問他。這底下就又解釋。

  卯二、詰非(分二科) 辰一、未生相難

  若未生相,便于因中果猶未生,而是說有,不應道理。

  前面是問,這底下「詰非」。說它為有這個有過失,先說未生相的難。

  若說,你說因中有果,而果還沒有生,「未生」!副阌谝蛑泄q未生」,果還沒有生,沒有生而說是有「不應道理」,而你說因中有果是不合道理,還沒有生就是沒有嘛,沒有你說有,這是不對的,這個應該是很容易明白。

  辰二、已生相難

  若已生相,即果體已生,復從因生,不應道理。

  這是第二個難,若是說因中的果,已經(jīng)有了果的體相了,已生相了,「即果體已生」,那就是那個果的體相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已經(jīng)成就了。已經(jīng)成就了,「復從因生,不應道理」,已經(jīng)成就了,就是已經(jīng)生了,因中有果就是已經(jīng)成就果了,你還說果從因生就不對了,就不合道理了。因為已經(jīng)生了,已經(jīng)生了還要再生,這是不須要的。所以,用這樣的道理來破這個因中有果論。這樣說「因中有果」,等于說果是在因那個地方,因是果寄存的地方,不是因能生果。因能生果這句話的定義,應該說原來沒有而后有,這叫做生,若是已經(jīng)有就不須要生了。而你說是「復從因生」,是不合道理。這樣子難問他。

  卯三、顯正(分二科) 辰一、要待緣

  是故因中非先有果,然要有因,待緣果生。

  前面是破他的這種邪知邪見,下面是第三段「顯正」,顯示出來佛法的正因緣的道理。第一科是「要待緣」。

  「是故因中非先有果」,不是原來就有果的,不是原來就有果的體相的!溉灰幸,待緣果生」,然而是要有因,因就是能生果的功能性,能生果的功能性,是有這種功能,但是還沒有果的體相,還沒有。那有了這個功能的時候等待因緣,就是憑借其他的助緣,這果才能生出來,而不是先有果,這樣說就是有功能。這就是在唯識上的理論,就是阿賴耶識里面有一切法的功能性,能引生一切法的功能性是有,但是還沒有果,這樣的意思。

  這是第一個「要待緣」。第二科是「辨五相」,辨五相先是「總標」。

  辰二、辨五相(分二科) 巳一、總標

  又有相法,于有相法中,由五種相,方可了知。

  「有相法」,有體相的法。有體相的法,就是果法,就是一切有為法,就是一切現(xiàn)行的有為法,是果法。

  「于有相法中」,這個有相法就是因,前一個有相法是果!赣谟邢喾ā,也是有為法,但是屬于因。這果和因的關系是怎么樣,「由五種相方可了知」,就可以明白果和因的關系。

  巳二、列釋

  一、于處所可得,如甕中水。二、于所依可得,如眼中眼識。三、即由自相可得,如因自體不由比度。四、即由自作業(yè)可得。五、由因變異故,果成變異;或由緣變異故,果成變異。

  「一、于處所可得,如甕中水!惯@是第一個相貌,就是要有一個處所,要有一個依止的處所可得。這說出一個譬喻「如甕中水」,就像瓶子里面有水,瓶子里面有水這么多的參考書都沒有解釋,沒有解釋那么這個怎么解釋呢?也沒解釋那么還是按照唯識的道理說,就是這個水啊,就比喻一切法的種子,在阿賴耶識里面,是這樣子。不是有果,但是有一切法的功能性,功能性在阿賴耶識里面,這是有一個是這樣,這是「處所可得」。

  「二、于所依可得」,還有一個「所依可得」是什么呢?「如眼中眼識」,眼里面的眼識,眼識眼根,這個眼識以眼根為依止處,眼識。這樣前面說,「如甕中水」,若是譬喻阿賴耶識那么就是因緣,一切法的功能性那就是因緣了。眼中的眼識,眼識以眼為依止處那是增上緣。前面一句是因緣,這是指增上緣說的。眼根為眼識生起的增上緣!溉绠Y中水」,說阿賴耶識的種子是眼識生起的因緣,這樣說。

  「三、即由自相可得,如因自體不由比度」。那么前面說「于處所可得」,這是指在阿賴耶識那方面說,阿賴耶識。這底下「即由自相可得,如因自體不由比度」。這個《披尋記》的本子彼度的「彼」,是彼此的「彼」。我的本子是比較的「比」;對比的「比」;應該是對比的「比」是對的。

  「即由自相可得」,就是他本身還是有體相的,叫做「自相可得」。這個意思呢,前面第一個是「于處所可得」,主要是指阿賴耶識說的。這個「由自相可得」,就是指種子了,就是他本身是有一個法的!溉缫蜃泽w」,就是因的自體就是種子了!覆挥杀榷取梗@個有他是一個有體相的,而不是由比度來的、推比而來的?吹侥抢镉袩熤烙谢穑皇沁@樣子知道的,不是!這是說他本身是有體相的,就是有這么一個功能存在的,「自相可得」。那么這是「如因自體,不由比度」。這表示不是推比來的,就是他本身現(xiàn)量可得的。

  「四、即由自作業(yè)可得」,由你自己本身的行動這件事才出現(xiàn)的。那么若在眼識來說,先要有個作意心所,這個作意心所應該在這里作業(yè)的,有作意心所眼識才能生起,意識才能生起,一切的心心所法才能生起。「作業(yè)可得」,這也還是增上緣。因緣,增上緣這些事情。

  「五、由因變異故,果成變異;或由緣變異故,果成變異」,這是說剎那滅是種子所具足的一個功能!赣梢蜃儺惞省,這個種子是變異故;果也就是變異的,都是無常相。或由緣是變異的,所以果也是變異的。

  比如敲磬這個磬,磬是個因,發(fā)出聲音是個果,但是你用一個木頭的錘敲,或者用一個鐵來敲,都是不一樣的,發(fā)出聲音是不同的。或者這個磬若有一點壞了,發(fā)出聲音也不同。所以,「由因變異故,果成變異;緣變異故,果成變異」,這有為法是這樣子。這樣子和數(shù)論外道,他說自性是不變異的,自性能生一切法,自性是不變的,所生的一切法是無常的,那么這是不合道理的。

  卯四、結斥

  是故彼說常常時恒恒時因中有果,不應道理。由此因緣,彼所立論,非如理說。

  這是第四科「結斥」,呵斥他!你說錯了。所以,彼數(shù)論外道說「恒恒時常常時因中有果」是不合道理的,不能成立的。「由此因緣,彼所立論,非如理說」,是不合道理,說法是不對的。

  丑三、結顯二門

  如是不異相故,異相故,未生相故,已生相故,不應道理。

  這是第三科「結顯二門」。

  「如是」,就是把破他的這幾個道理,把他明顯的標出來!覆划愊喙省,因果是不異相,這是不對的。「異相」,因果是有差別,你也還是不合道理。

  「未生相故」,因中有果是未生,未生也不能成立有果,所以已生還不能成立因中有果,所以你說因中有果是不合道理的,不能成立。

  「結顯二門」。「異、不異」,這是二門;「未生、已生」,又是二門。「未生已生」是一門,「異不異」又是一門,還是二門,是這樣的意思。破這個因中有果論在《中論》、《百論》也有這個破,里面也說一些事情,F(xiàn)在這因中有果論就是這樣子破完了,現(xiàn)在第二科「從緣顯了論」。

  癸二、從緣顯了論(分二科) 子一、標計(分二科) 丑一、所計

  從緣顯了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一切諸法,性本是有,從眾緣顯,不從緣生。

  「從緣顯了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這也是先「標計」,先說「所計」,后說能計,先說「所計」。

  「一切諸法,性本是有」,他的體性本來是有的,本來是有,為什么我們人還要努力呢?「從眾緣顯」,要眾多的因緣,本有的事情才顯示出來,所以叫「從眾緣顯」了!覆粡木壣,不是從緣生出來的,就是本來就是有,但是你要有眾多因緣這件事才顯示出來。那么就是泥里面有瓶,但是要眾多因緣努力,泥的瓶才出來。乳中是有酪,也是須要努力酪才出來。所以「從眾緣顯,不從緣生」,不是因緣能生,不是原來沒有,現(xiàn)在有了,那叫做「生」,不是這樣的意思,原來就是有的。

  這是「所計」,底下說「能計」者。

  丑二、能計

  謂即因中有果論者,及聲相論者,作如是計。

  「謂即因中有果論者」,這個「從緣顯了」這句話,這個思想,也就是前面那個因中有果論者,還是他!讣奥曄嗾撜摺梗曄嗾撜咭彩沁@樣主張的。這聲相論者,認為這聲音也都是本有的,本來就有這聲音,它不是新生的,也是「從緣顯了」這個聲音就出來了,這樣意思。「作如是計」,他們內心里面虛妄分別、創(chuàng)作出來這樣的思想。

  子二、敘破(分二科) 丑一、舉因中有果論者(分三科)

  寅一、敘因(分二科) 卯一、問

  問:何因緣故,因中有果論者,見諸因中先有果性,從緣顯耶?

  這底下「敘破」,先舉出來因中有果論者,先「敘因」,這是問,什么原因「因中有果論者,見諸因中先有果」的體性呢?然后從緣顯了呢?這樣問,底下回答。

  卯二、答(分二科) 辰一、標

  答:由教及理故。

  還是這樣的意思,第二科是回答,回答里面先是「標」,由教及理有這樣的思想。第二科。

  辰二、釋(分二科) 巳一、指由教

  教如前說。

  「由教」,像前面說的,前面那個說過了。

  巳二、釋由理(分三科) 午一、出彼人

  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廣說如前。

  第二段「釋由理」,先說「出彼人」。

  「謂如有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廣說如前」。也像前面那一段說的一樣,「出彼人」說完了。第二科「明彼思」。

  午二、明彼思

  彼如是思:果先是有,復從因生,不應道理。然非不用功為成于果,彼復何緣而作功用?豈非唯顯了果耶?

  「彼如是思」,彼這樣的思惟!腹仁怯,復從因生,不應道理」,他就想:果原來是有,而說從因生,是不合道理的。不是因生,那么怎么有的呢?「然非不用功為成于果」,他就說可是果是先有,果是原來就有了,不是從因生的,那么怎么樣有的呢?不須要用功力,不須要加上功力這果就出來了嗎?不是!「然非不用功力」,不是不用功的,要用功,果才能成就。

  「彼復何緣而作功用」,果既然有了,為什么還要加上人功呢?「豈非唯為顯了果耶?」那不就是為了把果顯了出來嗎?把果顯示出來,所以人功還是沒有徒勞的,還是有成就的。果是有,不是由緣生,而是由緣顯了。這個顯了的意思呢,原來是有,不顯了。比如屋子里面一點光也沒有的話,所有的人物都被黑暗障住了,開了燈,光明了,里面的人物才顯示出來,就是這樣的意思。所以因中是有果的,但是要用緣來顯了,不是重新創(chuàng)造出來的東西,不是!是本來都有了。這是他們這個執(zhí)著的人這樣子思惟這個道理,所以是從緣顯了而不是緣生。

  午三、結所立

  彼作如是妄分別已,立顯了論。

  第三段是「結所立」,把他所成立、所建立的理論做一個結束,這樣的虛妄分別以后就建立了從緣顯了論,建立了。

  寅二、理破(分二科) 卯一、推逐征結(分三科)

  辰一、無障緣有障緣難(分二科) 巳一、總征

  應當問彼,汝何所欲?為無障緣而有障礙?為有障緣耶?

  「應當問彼,汝何所欲?」這是第二科「理破」,破他所思惟的虛妄分別的道理。先是「推逐征結」,推逐征結里面先是「無障緣有障緣難」。這個破又是有一些事。

  「應當問彼」,應該提出來難問他,「汝何所欲」,你心里面歡喜什么?「為無障緣而有障礙?為有障緣耶?」提出這兩個問題。你說因中有果,本來一切法性本來都有了,有了我怎么看不見呢?是「為無障緣」是說沒有障礙,沒有障礙就把果障礙了,是這樣子嗎?「為有障緣」是有障礙的關系而不見呢?

  提出兩個問題。底下就「別詰」,分開來問他。

  巳二、別結(分二科) 午一、無障緣難

  若無障緣者,無障礙緣而有障礙,不應道理。

  若說是因中的果是我們看不見,但是并沒有障礙。沒有障礙而有障礙,因為看不見還是有障礙,不合道理。沒有障礙怎么能說是看不見呢?沒有障礙就是應該看得見了嘛!那么應該自然就出來了,可見說沒有障礙是不對的。

  午二、有障緣難(分二科) 未一、不障因難(分二科)  申一、斥非

  若有障緣者,屬果之因,何故不障?同是有故,不應道理。

  「若有障緣者,屬果之因,何故不障?」說是因中是有果,我們現(xiàn)在不能拿出來受用,是因為有障礙。有障礙就是把果障住了,障礙住了,那么有果的因也應該被障礙嘛!這個果是有,因也是有。那么果的有被障礙了,「屬果之因何故不障」呢?也應該障礙他嘛?這真是智慧會提出這個問題!竿怯泄省,果也是有,因也是有,為什么一個障,一個不障呢?你說果障而因不障,這不合道理,不合道理。

  申二、舉喻

  譬如黑暗,障甕中水,亦能障甕。

  這底下第二個說這個譬喻。譬如這個黑暗它能夠障礙甕中的水,瓶子里面的水障礙你看不見,它能障礙。這個黑暗也同時能夠障礙這個甕,瓶子也被障礙也看不見這瓶子。所以甕是個因,水譬喻是果,果被障礙了,因也是被障礙了,那么你也應該是這樣子。

  這未二「亦障因難」。

  未二、亦障因難

  若言障緣亦障因者,亦應顯因俱被障故。而言但顯因中,先有果性,不顯因者,不應道理。

  「若言障緣亦障因者」,若是說,如果你說這個障礙的因緣,障礙,緣就是障,名之障緣,「亦障因者」,不但障礙果,也障礙有果的因!敢鄳@因俱被障故」,那么你說從緣顯了論是顯了果,那你說的就是不圓滿,應該也是顯因。因也顯、果也顯應該是這樣子,「亦應顯因」。為什么?「俱被障故」嘛!因也被障果也被障,要顯的時候兩個都顯,所以也應該是顯因又顯果,應該這樣說,才是對的。

  「而言但顯因中,先有果性,不顯因者,不應道理」,可是你只是說顯因中先有果性,只是顯這個果,而不顯因,那就是不合道理了。因中有果論這樣破,從緣顯了論這樣破。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