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一(12)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一(12)

  寅十三、事邊際所緣作意

  事邊際所緣作意者:謂由此故,了知一切身受心法所緣邊際;過此更無身受心法。

  這是四十個作意的第三科、解釋;第一科「標」,第二科「列」,現(xiàn)在第三科解釋。解釋里邊,現(xiàn)在是第十三科。

  「事邊際所緣作意者」,這個「事」就是因緣生法。因緣生法;這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都是因緣生法。這個因緣生法當然是有漏的,這種有漏的因緣生法有它的邊際,觀察它這個生、滅的邊際的變化的作意。當然這等于是個緣起觀。

  「謂由此故,了知一切身受心法所緣邊際」:由此「事邊際所緣作意」,就是止觀,由這個止觀的觀察;當然這里邊先是聞思的學習,在禪定里邊修止觀。由此「了知一切身受心法所緣邊際」,「身受心法」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有了五蘊當然也包括十二處十八界在內(nèi)!噶酥咕褪峭ㄟ_,通達這色受想行識的「邊際」;色受想行識是所緣境,觀察它的生滅的邊際。「過此更無身受心法」,所有的有為法都包括在內(nèi)了。所以「過此」超越了這身受心法的范圍以外,就再沒有身受心法了;所以這是一個「邊際」,這個邊際就到此為止了。

  《披尋記》三八二頁:

  事邊際所緣作意等者:謂若所緣盡所有性、如所有性,是名事邊際性。如下〈聲聞地〉說。(陵本二十六卷十五頁)此性身受心法所緣邊際,當之亦爾。

  「事邊際所緣作意等者:謂若所緣盡所有性、如所有性,是名事邊際性」。這個「若所緣盡所有性」就是包括蘊、界、處;這「盡所有性」就是這里這個意思,就是這么多,過了這么多以外再沒有了,叫做「盡所有性」。這個「如所有性」是什么呢?就是用苦集滅道四諦來觀察這個蘊界處: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蛘哒f是苦、空、無常、無我,這么觀察。四諦有十六行,每一諦有四種,四諦就有四四一十六,去觀察苦集滅道,觀察這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或者是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行無我,住一切法寂滅相,這樣去觀察。或者觀察一切法都是真如相、一切法寂滅相,那么這就叫做「如所有性」。就是這么多的門、這么多條不同的觀察,「是名事邊際性」,是名「事邊際所緣作意」,這個「所緣作意」就是這樣意思。

  這樣意思,就是在修止觀的時候隨各人的好樂,或者是隨師長的教導,你應作如是如是觀,這是各式各樣的情形;但是就么多了,超過了這以外再沒有了,是這樣意思,「事邊際所緣作意!

  寅十四、所作成辦所緣作意

  所作成辦所緣作意者:謂我思惟如此如此,若我思惟如是如是,當有如此如此,當辦如是如是,及緣清凈所緣作意。

  前邊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就是一個止、一個觀;用止觀去修學圣道,或者修學世間三昧。這個「事邊際所緣」是指所緣境的范圍;現(xiàn)在「所作成辦」就是這件事成功了,這止觀的修行圓滿了,是這樣意思。這個止觀修行的圓滿也分兩種:一個世間,一個出世間!钢^我思惟如此如此,若我思惟如是如是,當有如此如此,當辦如是如是,及緣清凈所緣作意」這底下是解釋「所作成辦所緣作意」的。

  什么叫做「所作成辦所緣作意」呢?「謂我思惟如是如是」這底下。這底下這個《披尋記》有一大段的解釋。這個《遁倫記》也有解釋,《遁倫記》的解釋和《披尋記》解釋不一樣。這個窺基大師的《纂要》上也有解釋,還是很多種的解釋!抖輦愑洝肥前迅Q基大師的解釋引來了,而這個遁倫法師他又引其他法師的解釋,所以這一段文有很多種解釋。

  現(xiàn)在呢,我又有一個解釋;我不想用他們的解釋,我又有解釋。我怎么解釋呢?「謂我思惟如此」這一段,這是世間修三昧的「所作成辦作意」;「及緣清凈所緣作意」就是出世間的,就這么分這兩種。我這樣解釋的原因,就是在二十六卷,本論金陵刻經(jīng)處的本子二十六卷第十五頁,那里邊有說明什么叫做「所作成辦所緣作意」,那里有解釋;我就根據(jù)那里的來解釋這一段文,也不是說我會想出來什么方法解釋,不是。我就是用那一段文來解釋這一段文。

  那這樣解釋,怎么解釋呢?「謂我思惟如此如此,若我思惟如是如是」這是因;「當有如此如此,當辦如是如是」這是果。這個「果」就是前面這一句話「謂我思惟如此如此」,「當有如此如此」,隔一句;「若我思惟如是如是」這是第二句,這是因,它的果是誰呢?「當辦如是如是」這是果。前兩句是因,后兩句是果,是這樣子。但這個果怎么樣講法呢?也很簡單,就是色界的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在因中的修行就叫做「若我思惟如此如此」,若我這樣子去修止觀,當有如此如此的四禪的成果出現(xiàn)了,就是這樣。若是我修無色界的四空定,修無色界的四空定,當然是先開始要修空無邊處定;修空無邊處定的人就是色界第四禪的人,所以空無邊處定的行者是在色界第四禪里面修的,在色界第四禪里面修這空無邊處定?諢o邊處成功了,然后再修識無邊處定,乃至非想非想處定。在因的時候就是「若我思惟如是如是」,那么修成功了就是「當辦如是如是」是這樣意思,就是成辦了四空定,無色界的四空定成就了。

  所以這四句話合起來,就是色界四禪、無色界的四空定;你這位修行人肯努力修行成功了,是名「所作成辦所緣作意」,這個意思。這是世間的禪定,還不是無漏的圣道;無漏的圣道是什么呢?「緣清凈所緣作意」。那這要有出離心,要有苦集滅道,一切行苦、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或者發(fā)無上菩提心,觀諸法實相。這樣子修成功了,你斷了煩惱了;斷了煩惱的時候,「緣清凈所緣作意」,清凈就是真如,真如是清凈的。你成功了,你的身、口、意也清凈了就是圣人了;三乘圣道成功了的人,那么他緣一切法的境界的時候沒有煩惱的現(xiàn)行,那么這也叫做「所作成辦所緣作意」,是這樣意思,就這么講好了。這是把「所作成辦所緣作意」解釋完了。

  寅十五、勝解思擇等作意(分二科)        卯一、辨體相(分六科)

  辰一、勝解思擇作意

  勝解思擇作意者:謂由此故,或有最初思擇諸法,或奢摩他而為上首。

  前面是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三科是「事邊際所緣作意」,第十四是「所作成辦所緣作意」,這是這兩科,F(xiàn)在第十五科「勝解思擇等作意」,這個「勝解思擇作意」這里面的事情。這一科分兩科,第一科是「辨體相」,「辨體相」里面分六科,第一科「勝解思擇作意」。

  「勝解思擇作意者」;我們昨天講過「勝解」,就是很有力量的,這個「勝」是很有力量的,很有力量的思惟觀察;不是浮泛的、沒有力量的一種理解,不是;是有力量的。修無常觀、修無我觀這個力量很大,真能集中你的精神在這里修觀,那么他就是深入的觀察無常的道理和無我的道理,或者觀諸法實相,都叫做「勝解思擇作意」。但是這個「勝解思擇作意」,在這里面文上看是有兩種不同。「謂由此故」就是說這個修行人,由于勝解思擇作意的緣故,有兩種不同。哪兩種呢?「或有最初思擇諸法」,這是一種;第二種「或奢摩他而為上首」,這么兩種。

  這個「或有最初思擇諸法」,就是這個修行人他最初的時候,他沒有修奢摩他,他沒有。他一開始他就是思惟觀察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樣去思惟觀察去。當然這個思惟觀察,是從這個經(jīng)論里面來的,不是自己自作聰明;從經(jīng)論佛所開示的這個法門,依據(jù)佛所開示的去思惟觀察;最初他就這樣修行、觀察。

  我們現(xiàn)行的流行的佛教的情況,就是我們佛教徒的情況,只是把經(jīng)本打開然后去讀一讀,也可能會思惟思惟;或者是經(jīng)本子合起來也小小的想一想,就完了,這件事就算畢業(yè)了。但這上面這話的意思不是;這意思就是經(jīng)本上的學習之后,而又能在一個寂靜的地方,把世間上的事情放下,這些愛憎的事情都放下;愛的事情也放下、憎惡的事情也放下,在一個寂靜的地方專精思惟,這叫做「最初思擇諸法」。這是一個得三摩地、就是得無漏圣道的一個必須經(jīng)過的一個過程,必須經(jīng)過的事情。而這件事在我們現(xiàn)行的佛教上看,只是少數(shù)人有一點,多數(shù)人沒這件事,多數(shù)人沒這件事。

  「或奢摩他而為上首」,這是第二種情形。這個人他對于佛法學習是達到了一個程度以后,他就修奢摩他,按照佛所開示的方法靜坐,制心一處明靜而住,遠離一切妄想掉舉散亂,也沒有昏沈睡眠而,能夠明靜而住成就奢摩他了!付鵀樯鲜住咕褪且陨菽λ麨橄,奢摩他修好了然后再去修「勝解思擇作意」。這樣子成就了奢摩他之后,在奢摩他里面去修這個「勝解思擇作意」,這個是修慧;前面「或有最初思擇諸法」,他沒有奢摩他,那就是思慧。先是聞慧,而后是思慧,然后是修慧,這是按照佛說的這個學習佛法的次第,這樣子說的。這是第一科,「勝解思擇作意」。

  辰二、寂靜作意

  寂靜作意者:謂由此故,或有最初安心于內(nèi),或毗缽舍那而為上首。

  這是說這「寂靜作意」。「寂靜作意」也就是修禪定,使令心寂靜不要浮動;「寂靜作意」也是有兩種。「謂由此故」,這是說一種修行人「由此」寂靜作意故,有兩種情形不同。「或有最初安心于內(nèi)」,或者有這么一種人,他最初他就開始把這個心放在里面,不向外攀緣,不到色聲香味觸法上去攀緣;他把這個心放在內(nèi)心里面,找一個所緣境,就是修奢摩他寂靜住,最初他這樣修行的,就是「或有最初安心于內(nèi)」!富蚺徤崮嵌鵀樯鲜住,他最初先是修了毗缽舍那,然后再修寂靜作意,或者這樣子。那么這個人當然也是屬于修慧的,但是這個人先是以寂靜作意為主的。以寂靜作意為主,說最初是安心于內(nèi),或者不是;最初是毗缽舍那為先,然后再修這個寂靜作意,這樣子。前面是依勝解思擇作意為中心,這個是以寂靜作意為中心;這個寂靜作意就是定,勝解思擇作意就是慧;一個是以慧為主的,一個是以定為主的。以慧為主的人,后來他又有加上了定;以定為主的人,他后來又加上了慧,是這樣子。有的人歡喜修學智慧,勝解思擇作意,他歡喜這樣思惟感覺到很相應;但是有的人不愿意,他先愿意修定,但是修定也好、修慧也好,一定不可以單方面,還要再修一個。以慧為主的還要有定,以定為主的還是要有慧的,這樣意思。

  辰三、一分修作意

  一分修作意者:謂由此故于奢摩他、毗缽舍那,隨修一分。

  這第三科「一分修作意」!钢^由此故于奢摩他、毗缽舍那隨修一分」;這個「一分修」,人是不一樣的,有的人他歡喜這樣子,他不歡喜那樣子。那么這個人「由此一分修故」,就是在奢摩他這時候他歡喜,或者他歡喜毗缽舍那,我只修一樣,我不修兩樣,這是一種人這樣修。

  辰四、具分修作意

  具分修作意者:謂由此故二分雙修。

  這是第四科!妇叻中拮饕庹摺,「謂由此」具分作意故「二分雙修」;奢摩他也修,毗缽舍那也修。有的人歡喜這樣子,這是不同的情形。

  辰五、無間作意

  無間作意者:謂一切時無間無斷相續(xù)而轉(zhuǎn)。

  第五科這「無間作意」是什么呢?「謂一切時無間無斷相續(xù)而轉(zhuǎn)」;你修奢摩他作意也好,你修毗缽舍那作意也好,你單修一分,你雙修二分、二分具修也好;你想要有成就,你就得要「一切時無間無斷」!敢磺袝r」,不管是午前也好,或者是午后也好,或者是上一個月、下一個月、今年、明年,你做如是修的時候,你要不間斷;不能說我告假三個月然后回來再修,不可以這樣子,不能這樣子。說是有人給我打個緊急的電話來,說是一定叫請你來,我們看那菩薩戒上也說,如果你自己修個殊勝的法門要修的話,你可以拒絕他,這不算犯戒的。所以一切時是「無間無斷的相續(xù)而轉(zhuǎn)」,一定要這樣子他才能有成就,這是「無間作意」。

  辰六、殷重作意

  殷重作意者:謂不慢緩加行方便。

  這是第六科「殷重作意」!敢笾刈饕猓褐^不慢緩加行方便」,「不慢緩」就是不松懈;這個修止也好、修觀也好、修止修觀也好,就是要「不慢緩」。這不慢緩是不松懈,究竟什么意思呢?就是特別的尊重這件事,拿這件事當一個重要的事情辦,就是很尊重這件事,那叫做「不慢緩」,就是「殷重作意」。也就是精進的意思,殷重也就是殷勤,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這樣做。前面「無間斷」是正面說,這個「不慢緩」從反面來說的,其實是一回事。

  卯二、明作業(yè)(分四科)        辰一、勝解思擇作意

  此中由勝解思擇作意故,凈修智見。

  這底下第二科「明作業(yè)」。前面第一科是「明體相」,辨這個作意的體相,辨這個作意的相貌,本身的相貌。你能這么樣的修行,會得到什么樣的功德呢?就是「辨作業(yè)」。分四科,第一科「勝解思擇作意」!竸俳馑紦褡饕狻,你能這樣修行你得到什么好處了呢?是這個意思。辰一「勝解思擇作意」。

  「此中由勝解思擇作意故」的緣故,「凈修智見」,能夠很清凈地能修正你的智慧,「見」也是智慧。我們前幾次講過這個「智見」,能夠使令你的智慧得圓滿;智慧得圓滿就是這個智慧逐漸地能夠深刻,逐漸地能深入諸法實相,逐漸地就由凡夫的智慧變成圣慧了,由有所執(zhí)著的智慧變成無執(zhí)著的智慧了,叫做「凈修智見」。煩惱是染污的;能夠斷除煩惱,使令你所得的是清凈的智慧,就是無漏的智慧,這個「勝解思擇作意」。現(xiàn)在這個文上就是明白的說,這修止觀的時候,這個觀的修行是思惟分別的,是思惟、是分別、是觀察的;不是不思惟觀察,不是這么說。

  辰二、寂靜作意

  由寂靜作意故,生長輕安。

  底下說「由寂靜作意故生長輕安」,這個是無分別境界,就是「寂靜作意」!讣澎o作意」常常地明靜而住,不昏沈也不掉舉,內(nèi)心里面很明了而又寂靜,寂靜而又明了,這明靜而住。你常常這樣修又會得到什么好處呢?能「生長輕安」,沒有輕安能生出來輕安;生出來輕安,你繼續(xù)的修還能「長」,叫他增長廣大,「生長輕安」。也就是這個定力增長、定力深刻了,定力由淺而深了,所以輕安樂也就特別的殊勝廣大。

  這個輕安樂的成就不但是享受的問題,不是我享受到三昧樂;固然是有這個好處,但是也把你的能力加強了。就是你想有所作為,這個作為的能力強了;有了輕安樂固然是也是修行人歡喜的事情,但是同時又有一個極重要的功德,就是能力,有堪能性。說是這個斷煩惱這件事很難,其實得到禪定的人斷煩惱是很容易的,有這個能力。說得到神通很難,在這個人得神通也是個容易的事情,也可以很容易得神通。很容易可以斷惑證真證成圣道。還有很多很多的甚深的三昧,佛菩薩的三昧都可以在這個四禪八定的四禪里面進一步的去學習,都可以成就的。所以得了禪定,「生長輕安」也還得到了一個堪能性、能力,有強大的能力,可以增長成就殊勝的功德,所以叫「生長輕安」。這就是修勝解思擇作意使令我們的智慧廣大了,這一個是非常重要的功德!讣澎o作意生長輕安」,也是非常重要的。

  這是說「勝解思擇作意」的功德,「寂靜作意」的功德。

  辰三、一分具分修作意

  由一分具分修作意故,于諸蓋中心得解脫

  這又有這個功德,這是第三科「一分具分修作意」的功德。你也修「一分」;或者奢摩他分、或者毗缽舍那分,勝解思擇作意。或者是「具分」具足修;由一分修、由具分修作意故,「于諸蓋中心得解脫」,就是前面說的那五蓋,這五種障礙里邊,我們這個心原來是被這五種蓋困擾著,你想從那個蓋跳出來,不行!不可以!就是這個睡眠就困難,就是非要多睡一會兒不可,我寧可早晨不吃飯我要多睡一會兒。說是我也知道,我不須要人說也知道:不要多睡,「不行!」到時候非要去睡不可,就是你不容易跳出來。一樣的,其他的事也是一樣,我也知道:人家小小有一點輕視我,我這忿怒就來了,我知道我的忿怒不對,但是不行!非忿怒不可。這個愛、憎都把這人困住了,你解脫不出來,F(xiàn)在不是,你「修一分具分修作意故,于諸蓋中心得解脫」,就能出來!這就是佛菩薩的大智慧大慈悲,給你一個法門,「你不要多睡覺!」光這一句話不行,一定要有個方法,給我們一個方法!改悴灰獝,也不要憎!」你光說這一句話不行的,也還要有個方法!敢环中蘧叻中,于諸蓋中心得解脫」,從蓋中得到解脫以后,那心情完全不同。

  就是我們有一種感覺,比如說睡覺:我睡四個鐘頭我嫌少,我再多睡一個鐘頭,結(jié)果睡了一個鐘頭以后起來,頭腦不舒服,還是昏昏沉沉的不舒服。說我再多睡一會兒,更不舒服,就是有這個問題。所以不從這個昏沈里邊出來,是一個苦惱境界,若是能夠這個奢摩他、毗缽舍那修好了,從這個蓋中解脫出來,那完全是不同的。他那個身口意,他那個靈明的心性,你可是真是得大歡喜,你會歡喜,感覺不同。我們天天睡眠,我們天天是睡四個鐘頭,你養(yǎng)成習慣了到時候醒了,這個精神是清明的;你睡少了不行,少一點也還精神不對,睡多了還更不行,就是睡四個鐘頭正好,養(yǎng)成了這個習慣就是這樣子。從這自己經(jīng)驗上也看出來,這精神的清明與不清明的境界,內(nèi)心的感受是什么味道,你就知道這一件事。從這件事來比對來說,修學圣道成功了那個境界是非常殊勝的,是不同的。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努力要改善自己,這樣子!赣梢环志叻中拮饕夤剩谥T蓋中心得解脫」。

  辰四、無間殷重作意(分二科)          巳一、總顯

  由無間殷重作意故,于諸結(jié)中心得解脫。

  這個「無間作意、殷重作意」明白點說就是精進不懈怠;你能夠精進不懈怠地修止、修觀的話,不但是從諸蓋中得解脫,還能「于諸結(jié)中心得解脫」。這是什么話呢?「諸蓋」是指現(xiàn)行的煩惱說的;現(xiàn)在「于諸結(jié)中」就是煩惱的種子,煩惱的種子是不容易斷的。所以世間的修行人,不是佛教徒,世間上的人修學禪定,他得到四禪八定了,他只是從諸蓋中心得解脫、從現(xiàn)行的煩惱得解脫,煩惱的種子還在,他們還不能夠得解脫的。而佛教徒能夠得解脫,能夠解脫煩惱種子,就是「由無間殷重作意」就是精進,當然這里邊因為有般若的毗缽舍那的關(guān)系,以所能斷煩惱的種子;這個是不共于其他外道的,佛教所特有的般若的智慧才有這種作用,「于諸結(jié)中心得解脫」。

  巳二、別辨(分二科)          午一、無間作意

  又由無間作意故,終不徒然而舍身命。

  這個辰四「無間殷重作意」分二科,第一科是「總顯」,就是剛才說的「于諸結(jié)中心得解脫」。第二科是「別辨」,「別辨」分二科,第一科是別辨「無間作意」。

  「無間作意」是什么意思呢?若是我們能夠不間斷的去修止、修觀的話,「終不徒然而舍身命」,這一句可以變成二句話,是「徒然而舍身命」;就是我們不修止觀,就是昨天修今天不修了,就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這樣子你「徒然舍身命」,你這一生你這生命死掉的時候,你一無所得,你什么也沒有成就。說我得到很多的財富,很多的房地產(chǎn)都是我的,我是拿到博士學位了,或者我有很多很多的董事長什么什么的;但是你死的時候你一點事情都沒有帶去,什么都是放下了、放在那里了,你什么也沒能成就,一無所成就,是徒然舍掉了生命。若是你能無間作意的話,不間斷精進的用功的話「不徒然而舍身命」,臨死的時候你有很大的成就,你有很多的成就;智慧有成就,定也有成就,無漏的戒定慧你有成就,以無漏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三明六通都可以成就的,這時候臨死的時候心里很歡喜。

  那一回我曾經(jīng)說過一件事,這些阿羅漢,當然指這個俱解脫阿羅漢,臨命終的時候還要現(xiàn)神通。有人問我臨命終的時候為什么要現(xiàn)神通呢?現(xiàn)神通干什么呢?大概這個阿羅漢自己就是這個意思:我這個生命是無常的老病死結(jié)束了,我這個修行的這些無漏的戒定慧是不是也結(jié)束了呢?我試一試!心里一思惟一正念,一入了定可以現(xiàn)出神通來,這神通沒有老病死,這無漏的戒定慧沒有老病死。就是有漏的這個惑業(yè)苦、老病死是結(jié)束了,這無漏的戒定慧還繼續(xù)地存在的,所以「終不徒然而舍身命」!附K不徒然而舍身命」這件事倒是非常有意思,這可以給你安慰,你辛辛苦苦的,沒有白辛苦,臨命終的時候心里頭有個安慰。假設(shè)為大眾僧;我們拿佛學院來說,有些人發(fā)心為大眾僧服務,為各位同學服務,你沒有白服務,心里面也感覺到安慰。

  午二、殷重作意

  由殷重作意故,速證通慧

  這句話很明白的說出來;「由殷重作意」就是你不慢緩加行,精進的努力無間作意這么修行,沒有白舍身命;我得到這個人身沒有白得,臨死的時候我沒有感覺到悲傷,「老大徒傷悲」沒有這回事。什么呢?「速證通慧」,就是你能夠無間殷重地作意,要向佛菩薩學習的時候,你按照佛菩薩所開示的這個現(xiàn)成的軌道,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你能這樣用功的時候,你能很迅速地成就了「通慧」、三明六通、八解脫,就是無漏的智慧般若波羅蜜多,成就了漏盡通,這是圣人了,你就會成就的,不會令你白辛苦的。

  我們?nèi)羰峭艘蝗f步,向后退一萬步來說,只要肯修行就好了,就是我能夠每一天我念一部《金剛經(jīng)》,我能拜五百拜佛這也就很好了,或者是我能讀《大品般若經(jīng)》、讀《華嚴經(jīng)》、讀《法華經(jīng)》,我能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是很好了,退一萬步來說;或者我們就念阿彌陀佛,念得一心不亂求生凈土,非常好,也是好。但是你現(xiàn)在若是修四念的話;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個「觀」我認為很有力量,當然我已經(jīng)說了幾百遍了,不一樣的。你修了不凈觀的時候這個愛心就沒有了,我看這是很明顯、很清楚的一件事,很清楚的一件事,這愛心就沒有。說我原來這個愛得厲害,你叫我不愛很不行、不行,叫我不愛很難;但是你發(fā)心的時候,一搖鈴了你靜坐的時候,這時候你修不凈觀,這愛心還能有?不可能會有了嘛,那么樣的污穢的境界還有什么可愛的呢?有什么可愛!

  我感覺這眾生不能說不是顛倒,我看到老虎抓走鹿,然后吃那個鹿;我看見貓抓著那個松鼠,吃那個鼠;哎呀!我感覺這種心里也不舒服。另外思惟這一件事,那個鹿可能是有病了它跑不動了,那么你吃了,你把她的病也吃下去,你看這件事是愚蠢不愚蠢?那個松鼠很臟很臟的,我們?nèi)擞械臅r候還可以隨時還沖沖涼,松鼠哪有這件事?你看它有多臟,這個貓還偏要吃它!就是顛倒迷惑嘛!

  我們?nèi)瞬皇穷嵉姑曰,人是有智慧的,讀這《金剛經(jīng)》心里快樂,我們學習《瑜伽師地論》心里也快樂,按照《瑜伽師地論》說的不凈觀一修,這個愛心就沒有了,你看不是很清凈、有多清凈呢!所以這個「終不徒然而舍身命;由殷重作意故,速證通慧」,「速」這個字也使令我們有羨慕心,就是真實是能有成就,就是怕你不這樣做。你若肯努力他就會有成就。尤其是;我這句話說出來又有一點分別,年輕人,如果你沒到五十歲都可以,到了五十歲你身體健康還是可以,你到了六十歲你身體健康還是可以,那個脅尊者是六十才出家,后來得了三明六通大阿羅漢,所以要努力!

  《披尋記》三八四頁:

  由殷重作意速證通慧者:漏盡智通,是名通慧!磾z事分〉說:為欲證得未得真實究竟解脫,略有三法能令獲得速疾通慧:一者智力、二者不放逸力、三者數(shù)習力(陵本八十六卷九頁)。當知彼數(shù)習力,即此殷重作意所攝。

  「由殷重作意速證通慧者:漏盡智通」,這地方說這個六通里面最后這漏盡通。漏盡通非常重要,這是圣人的境界;前五通還是凡夫境界!甘敲魍ɑ邸埂!浮磾z事分〉說:為欲證得未得真實究竟解脫」,我們沒有,我想要證得沒有得到的真實究竟的解脫,「略有三法能令獲得速疾通慧」;「一者是智慧力」,就是從文字的佛法學習的勝解思擇作意,從文字佛法學習這個,這是個智力。二者不放逸的力量,就是不要放逸,就是自己要知道好歹。

  說到「好歹」我又有個妄想:這個蕭羽你們知道這人是誰?蕭羽是唐高祖李淵的一個重要的大臣,這個人是信佛的,可能是梁武帝的后代,在隋朝的時候他就做過官。隋陽帝是個敗家子,把他父親給他的天下本來很富強的,隋陽帝通通搞壞了;所以這就給唐太宗制造一個因緣,唐太宗做了皇帝。他感覺蕭羽這個人還是個可用的人,還是用他的,F(xiàn)在我在說閑話;我好像說過這件事。這個唐太宗到東北伐高麗遼東,就是到東北去伐高麗。伐的時候他叫房玄齡在長安,叫蕭羽在洛陽,他到東北,這三個據(jù)點,他就是使令他們在后方坐陣,這可見他很重視他。那么唐太宗回來以后,就做個什么事情呢?找一個書法家寫一部《大品般若經(jīng)》,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大品般若經(jīng)》送給蕭羽;蕭羽是個佛教徒,他想要出家的。唐太宗做這么一件事,給他這樣子。但是后來出了一件事,這個房玄齡和這個杜如晦兩個人是死黨,和唐太宗三個人是死黨。蕭羽這個人年紀大了老糊涂啊!他就向這個唐太宗說房玄齡、杜如晦的壞話,說完了唐太宗說什么?「我知道好歹的呀!」你看這個蕭羽鬧一個沒有面子啊,鬧個灰頭土臉,所以就是不知道好歹!就是不知好歹,就是糊涂!

  說我們現(xiàn)在讀了這一句話,「由無間作意故,終不徒然而舍身命。由殷重作意故速證通慧」,我們也從這里要努力,不要不知好歹!這樣意思。

  寅十六、隨順作意

  隨順作意者:謂由此故,厭壞所緣,順斷煩惱。

  前面是第十五科,說了這么一大段。這底下第十六科「隨順作意」。

  「隨順作意」是什么意思呢?「謂由此故,厭壞所緣」,就這個修行人,由于他有隨順作意的關(guān)系,他能「厭壞所緣」,「所緣」是什么?所緣就是這個臭皮囊。∵@個臭皮囊,這個色受想行識是我們所觀察的,我們很多的過患都由這個臭皮囊發(fā)出來的、發(fā)起的。所以現(xiàn)在佛要叫我們用功修行,就從這里開始,這個意思。說是現(xiàn)在屋子里進來一個毒蛇,你就要趕快把毒蛇、這個問題驅(qū)逐出去,不要去打蒼蠅,你打蒼蠅有什么用呢?就是這個蒼蠅在這里飛來飛去,他的問題不大嘛!這個毒蛇進來是問題嘛!你要從這里趕快把這件事做好嘛!說我們也是。∥覀冞@個身體的大患是這個色受想得識這里有問題。晃覀円惶彀堰@件事放那里不管,我們不管這件事;干什么事情呢?看那里有一朵花,到那去澆澆水做這個事情,這是不對的啊!

  所以現(xiàn)在佛說這個「隨順作意」,「謂由此」隨順作意故「厭壞所緣」,要修這個作意。這個「壞」是什么意思?表示這個身體是必朽之物,它一定要老病死的!你要發(fā)厭惡這個心、厭惡這個身體,「厭壞所緣」。「順斷煩惱」,你這樣子能隨順消除貪瞋癡的煩惱,你就能隨順。如果對這個身體你不厭煩,那它就障疑你斷煩惱,它不能隨順,這么回事?催@底下解釋得詳細了一點。

  《披尋記》三八四頁:

  隨順作意等者:此約厭壞對治為釋。即于有漏諸行見多過患,謂以如病如癰等行厭壞五取蘊故,是名厭壞所緣。此即加行道攝。

  「隨順作意等者:此約厭壞對治為釋」來解釋這個「隨順作意」。「即于有漏諸行見多過患」,就是有煩惱的活動;我們也是做了一些有功德的事情,但是我們用貪瞋癡的心做的,這個事情做出來。我們也不殺、不盜、不淫、不飲酒,也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我們做了很多利益人的事情,但是你還是用貪瞋癡心做的,就是有問題了。你若是「厭壞所緣」的時候就「順斷煩惱」,所以「于有漏諸行」要「見多過患」,這個有漏的惡法是有過患;有漏的善法還是有過患的,因為那貪瞋癡沒斷嘛!你要看見它有很多的過失、有很多的災患,一定要注意這件事。說今天沒有事,我這樣做今天沒有事;但是明天就有事了,你要看見,你不要光顧眼前,多向前看一點、多向前看,最低限度要看到三年以后的事情,要向后看,「見多過患」。

  那怎么樣看它的過患呢?「謂以如病如癰等行厭壞五取蘊故」,說這個身體現(xiàn)在生一個瘡,在我這個膀臂生瘡我就對這個地方不滿意,對其他的地方滿意,我這個不滿意,F(xiàn)在說對這全部的色受想行識,它就是一個瘡!就是要這樣想:它就是一個病、就是個癰瘡!對全部的色受想行識都不歡喜!要這樣觀察:如病、如癰、如箭,這么樣觀。這個「等」是苦、空、無常、無我,要這樣去觀察!竻拤奈迦√N故」,這樣子對這個五取蘊你就有厭離心,不去愛著它了;但是也要將就一點,你沒有這個身體也不能修行!甘敲麉拤乃墶梗@個「厭壞所緣」就是這樣意思。

  「此即加行道攝」,這是加行道;就是在「無間道」之前、也叫「方便道」。這個「無間道」是斷煩惱,斷煩惱之前你要有「加行道」,就是努力的修四念處;這個努力的修四念處,也叫做「隨順作意」。由這個「隨順作意」的厭壞色受想行識,不高興這個臭皮囊,就是「順斷所緣」、順斷煩惱,就能把煩惱斷掉了,就能斷煩惱的。這是要這樣修行。

  另外一件事,就是初發(fā)心的人;這個初發(fā)心的人是誰?初發(fā)心是誰?初發(fā)心的人應該做兩個解釋;第一個最容易明白容易知道的,就是想要出家還沒出家的這個人,這是初發(fā)心的人,這是一種。第二個初發(fā)心呢,出家一百年了,但是他還是迷迷糊糊的,也是初發(fā)心。這兩種人,我們對這種人…;我也是初發(fā)心啊!我并不要說把自己抬高了,我也是初發(fā)心;對其他的初發(fā)心的人,愛護一點、愛護一點。怎么愛護?你能夠有個示范的作用,這就是愛護,這就是愛護。那個初發(fā)心的,他想要出家還沒出家,他看你們出家多少年了,「喔!你是這樣子,我不出家了!」就會有這種事情。如果你能夠示范,「唉呀、出家人!你看!每一個都這么樣有品德有修養(yǎng),好!我也要出家修行」,這就是你有個帶頭作用,這就叫做愛護,叫做愛護。如果我們不這樣子,我不管別人的死活都不管,我歡喜怎么樣就怎么樣;我不要看明天,我只看眼前。糟糕了!你自己也是有個帶頭的作用,使令別人跟你學,不好!這是不對的。所以我們應該要努力,要修這個隨順作意!钢^由此故,厭壞所緣,順斷煩惱」

  寅十七、對治作意

  對治作意者:謂由此故,正舍諸惑,住持于斷,令諸煩惱遠離相續(xù)。

  這個「對治作意」是什么呢?「對治作意」就是四念處。你就是修這個四念處;「觀身不凈」對治這個貪心;「觀受是苦」,我還認為世間是樂,還想要打什么主意,我還想要去做董事長啊!不必、世間都是苦!「觀受是苦」!赣^心無常,觀法無我」,這世間上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轉(zhuǎn)眼間就變了啊!

  說「曹孟德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什么「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夏口」就是漢口,我沒去過這個地方!隔镀A千里,旌旗蔽空…」曹操、曹孟德「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注:出自《前赤壁賦》「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隩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都是無常的!楚霸王也是無常;劉邦戰(zhàn)勝了楚霸王感覺得意了,不久他就流淚了,都是無常的!所以還是趕快修四念處。

  「對治作意者:謂由此故,正舍諸惑」,就是由四念處它能正面的、很重要的、很有力量的能棄舍一切煩惱!刚嶂T惑」,能對治這個貪瞋疑、對治這個我癡、我見、我愛、我慢,對治這個、「正舍諸惑」!缸〕钟跀唷,正舍諸惑就是把惑斷了,斷了以后沒有煩惱就是清凈;使令這個清凈的境界能保持住而不失掉,就叫「住持于斷」。

  「令諸煩惱遠離相續(xù)」,你繼續(xù)的修不凈觀、修四念處,使令這個煩惱「遠離相續(xù)」,遠了又遠、遠了又遠,住于不生法中,這不是得圣道了嘛!

  《披尋記》三八四頁:

  對治作意等者:此約斷對治、持對治、遠分對治為釋。正舍諸惑,謂斷對治。住持于斷,謂持對治。令諸煩惱遠離相續(xù),謂遠分對治。斷對治者,無間道攝。持對治者,解脫道攝。遠分對治者,勝進道攝。

  「對治作意等者:此約斷對治、持對治、遠分對治為釋」,解釋這個「對治作意」。前面是約「厭壞對治」解釋「隨順作意」;這是約其余的三個作意來解釋這個「對治作意」,這底下就解釋。

  「正舍諸惑,謂斷對治」,就是修這個四念處,你能夠無間殷重作意,也就是隨順作意,就把煩惱斷了,這叫「斷對治」!缸〕钟跀啵^持對治」,這個「持對治」是什么意思?「住持于斷」;這個斷的這個清凈的境界能「住持」,能夠保持不失掉,保持不壞,那么叫「持對治」!噶钪T煩惱遠離相續(xù)」是「遠分對治」;「令諸煩惱遠離相續(xù)」,遠離你的色受想行識,從色受想行識上遠離這一切貪瞋疑的煩惱,使令這遠而又遠、遠而又遠;這還是修四念處的關(guān)系,就能遠而又遠,這叫「謂遠分對治」。

  「斷對治者,無間道攝」!笩o間道」是什么意思?我們叫做「有間」;你修行很久了,你還沒能夠見到法性理,沒能見到諸法如,「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還沒能見到「諸相非相」,什么原因呢?就有煩惱作障礙!搁g」,間者隔也,隔離的意思,有間就有隔礙,F(xiàn)在「無間」,把煩惱斷掉了,你的清凈的智慧與諸法如相契合了,所以「無間道」;「無間道」明白點說就是把煩惱斷了,所以這個「斷對治」就是「無間道攝」,它們是一回事。

  「持對治」就是「解脫道攝」;沒有煩惱了;煩惱是系縛你嘛!沒有煩惱系縛你,你不是自在了?就是這個意思。

  「遠分對治者」是「勝進道攝」,你繼續(xù)修四念處,還能進一步去斷另一品煩惱,進一步去斷掉其余的煩惱。初果,你繼續(xù)修四念處,那么就又斷了煩惱,得二果;二果再繼續(xù)修行,就到三果,就是把煩惱繼續(xù)就斷了,這樣意思。所以「遠分對治者」是「勝進道」,就是進一步更得到殊勝的果位,殊勝的功德,那么就叫「勝進道」。

  約這三種治;斷對治、持對治、遠分對治來解釋這個「對治作意」。這四十個作意里邊,現(xiàn)在這是第十七科,「對治作意」。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