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瑜伽師地論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四(16)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四(16)

  寅十七、領(lǐng)受身心諸受相別

  又有五法,令諸有情受愛非愛業(yè)果異熟,煩惱身心,具攝眾苦,謂苦、樂、憂、喜、舍。

  這是第十七科「領(lǐng)受身心諸受相別」!赣钟形宸ā,又有五種事情,使「令諸有情受愛非愛業(yè)果異熟」,領(lǐng)受愛業(yè)的果報,領(lǐng)受不可愛的業(yè)果報。這五法有這種作用,使令眾生領(lǐng)納這兩種果報,一個是可愛的;一個是不可愛的!笩⿶郎硇摹,雖然是有可愛,有不可愛,總而言之都是煩惱,不可愛的是煩惱,可愛也是煩惱!笩⿶馈沟囊馑季褪鞘沽钚睦锩娌患澎o;擾亂身心不寂靜。

  「具攝眾苦」,他具足了、含攝了很多的苦都在內(nèi)了。「謂苦、樂、憂、喜、舍」,五法是那五法呢?就是這五種。這個苦和憂是領(lǐng)納不可愛果報的兩法,喜和樂是領(lǐng)納可愛果報的兩法,這個舍是通于苦樂的?鄻肥窃谇拔遄R來說,這個憂喜是在第六識說的。苦惱的境界來了,第六識就是憂惱;可愛的境界來了,第六識就喜,它歡喜了。但是都是屬于煩惱境界,因為都是屬于有漏的,對可愛的境界也是煩惱,不可愛境界也是煩惱,所以都是苦惱的境界。

  寅十八、不還圣者生相差別

  又有五種,離欲界欲,未盡余結(jié),學(xué)生差別。一、住中有,便能究竟得般涅槃;二、于初靜慮初受生已,得般涅槃;三、受生已后,少用功力,圣道現(xiàn)前,得般涅槃;四、多用功力,圣道現(xiàn)前,得般涅槃;五、或色界邊際乃至色究竟,得般涅槃;或無色界邊際乃至有頂,方能究竟得般涅槃。

  「又有五種,離欲界欲,未盡余結(jié),學(xué)生差別」,這是第十八科「不還圣者生相差別」,這是在三果阿那含稱之為不還圣者。這個圣者,他還沒能夠入于不生不滅的涅槃,他還是有生的,有生是有差別的,這里面加以解釋。

  「離欲界欲」這個三果圣人,初果、二果、三果。三果圣人,他經(jīng)過長時期的修學(xué)圣道,是遠離了欲界的煩惱。「離欲界欲」,欲界的欲煩惱,他棄舍了,他沒有欲界的欲了。「未盡余結(jié)」,色界天、無色界天的煩惱,他還沒能盡,他還是有。是這樣的「學(xué)生差別」,這樣還是有學(xué),還要繼續(xù)學(xué)習(xí)圣道,斷未盡的煩惱。他這個人,還要在生死流轉(zhuǎn)的,他這個身的相好、情況、相貌是什么樣呢?什么樣的情況呢?怎樣的差別呢?這樣的意思。

  「一、住中有,便能究竟得般涅槃」,這是第一種情形。就是在…,這個人當(dāng)然是在欲界,或者在人間,或者在欲界的天上,他的壽命結(jié)束了,他就是死掉了,死掉了就生到天上去。臨命終的時候,他又有中有,就是前一個生命還沒有出現(xiàn),現(xiàn)在這個生命結(jié)束了的中間有一個生命。在這個時候,這個時候「便能究竟得般涅槃」,他在中有的時候,他就能究竟地,他這個止觀的力量,這個圣道的力量,就把剩余的煩惱滅了,就得涅槃了。

  這個涅槃有「有余涅槃」、有「無余涅槃」,他這個應(yīng)該是通于有余,也通于無余。因為這個中有,他的壽命最長可以達到七天。如果他在人間死了,中間他可能到中有的時候,他還修止觀的。修止觀他可能不需要兩個鐘頭,也可能的,這個事不一定,就把煩惱斷了。斷了這個時候,還是「有余涅槃」。但是中有不過七天就死掉了,一死就是「無余涅槃」了。所以這個地方「便能究竟得般涅槃」,就是也有「無余涅槃」在內(nèi)的,這個地方有這樣意思。這是第一種情況。

  「二、于初靜慮初受生已,得般涅槃」。第二個情形,就是他在中有的時候,雖然他是三果圣人,他中有時候,他還是圣人,但是這時候沒有進步。已經(jīng)到了從初靜慮,或者梵眾天,或者是梵輔天。這個圣人像初果圣人多數(shù)不做梵天王,多數(shù)是這樣子。那他「初受生已」,就是初開始得到梵天的生命,但那都是化生,不像我們?nèi)碎g這樣子。「生已得般涅槃」,就是初受生了沒有多久,他就得了涅槃了,這是有余涅槃,那就是把色界天、無色界天的煩惱都斷了。

  這個我們在以前,我們也是講過這個道理。比如說這個修行人在欲界用功修行,他能把色界天、無色界天的煩惱能斷,能這樣子,F(xiàn)在這個人修行人,生到色界初禪去,在初禪天里用功的時候,就把色界的二禪、三禪、四禪,乃至無色界的四空定的煩惱都能消滅。這個事情,這個圣道的厲害,力量很大的,這是第二個情形。但這個是有余涅槃,那么這個壽命還是很長,所以還不會…,等壽命盡了才能入無余涅槃。

  「三,受生已后,少用功力,圣道現(xiàn)前,得般涅槃」,這是第三種情形。他是在初靜慮受生了以后,「少用功力」,不是用很多,不需要很多的努力!甘サ垃F(xiàn)前」,這個圓滿的定慧的力量現(xiàn)前了,那么沒盡的余結(jié)都消滅了,就「得般涅槃」,得入于有余涅槃了。

  「四、多用功力,圣道現(xiàn)前,得般涅槃」。這個人他要多用功,少用功的不可以,要多用功力的,那他這個圣道才現(xiàn)前。這可見,不但是我們凡夫這個根性不同,圣人也是,圣人也是這樣子,根性也不一樣,他們的煩惱也是有輕重的不同,所以得圣道的情況也是各式各樣的。這是「第四、多用功力,圣道現(xiàn)前,得般涅槃」。

  「五、或色界邊際乃至色究竟,得般涅槃;或無色界邊際乃至有頂,方能究竟得般涅槃」,這是第五種。第五種或色界邊際乃至色究竟,這話什么意思?就是他在初禪天,他若修行就死了,就生到二禪去了,二禪死了又生到三禪,三禪死了生到四禪,到了色究竟天才入涅槃,圣道才圓滿,才得無余涅槃,才得到涅槃,壽命盡了就無余涅槃了,還有這樣的情形,所以這是不一樣的。

  「或無色界邊際乃至有頂,方能究竟得般涅槃」!富驘o色界」,這個無色界就是這個人他由初禪、二禪、三禪乃至到色究竟天,還沒得涅槃,還沒得究竟的涅槃。又生到無色界天的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想處天,這個時候他才能究竟得般涅槃,還有這樣情形,這也是不一樣的。那這就是「不還圣者生相的差別」是這樣的。

  這底下把《披尋記》念一下:

  《披尋記》五一九頁:

  又有五種離欲界等者:此說五不還果生相差別。由彼已斷五下分結(jié),是故說言離欲界欲。未斷五上分結(jié),是故說言未盡余結(jié)。有學(xué)位攝,是故名學(xué)生。上二界未證無生,說之為生。何等為五?謂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般涅槃。如聲聞地釋。(陵本二十六卷五頁)如文次第,配釋應(yīng)知。

  「又有五種離欲界等者:此說五不還果生相差別」,就是五個、五類、五樣不同的三果圣人,他們在色界天、無色界天受生的行相,有這樣的情況不一樣!赣杀苏龜辔逑路纸Y(jié),是故說言離欲界欲」,這是解釋這句話,就是把五種,一、二、三、四、五.五種下分結(jié),就是欲界的,欲界的煩惱他已經(jīng)消滅了,所以說離欲界欲。他還沒有斷五上分結(jié),五上分結(jié)我們前面講過!甘枪收f言未盡余結(jié),有學(xué)位攝,是故名學(xué)生」,這樣的修行人,還沒有到無學(xué)的境界,他還屬于有學(xué),他還繼續(xù)要學(xué)習(xí)圣道,這叫做「有學(xué)」;「位攝」,有學(xué)的情況所攝,屬于…,攝者屬也,屬于這個程度的人,「是故名學(xué)生」,這也叫學(xué)生。

  「上二界未證無生,說之為生」。因為他上二界的這個色界、無色界的禪定的境界,他成就了這個禪定,他心里面還有愛見慢的煩惱,沒有證悟無生滅的道理,還沒能夠,對于有愛見煩惱的生起,所以叫做「生」。「何等為五」怎么叫做五呢?

  「謂中般涅槃」,就是那個中有的時候,就入涅槃了。

  「生般涅槃」,就是初受生已,就得涅槃了,這是生般涅槃。般者入也,入涅槃了。

  「無行般涅槃」,就是受生已后,少用功力,圣道現(xiàn)前,這就算是無行般涅槃。不用多功用,小小地用功,也就算無行般涅槃。

  「有行般涅槃」,就是多用功力,圣道現(xiàn)前,得般涅槃,可以這么說。

  「上流般涅槃」,就是第五個了,要上生到色究竟天得般涅槃,和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才能得般涅槃,這就是上流果,向上去,流者行也,就是向上去,到上面去,由初禪到二禪就是向上去,這樣子才得般涅槃的。

  寅十九、雜修不還生地差別

  又有五種雜修第四靜慮果得不還者,生地差別。一、下品靜慮果生地,二、中品靜慮果生地,三、上品靜慮果生地,四、上勝品靜慮果生地,五、上極品靜慮果生地。

  「又有五種雜修第四靜慮果得不還者,生地差別」,這又第十九科「雜修不還生地差別」。「又有五種雜修第四靜慮果得不還者,生地的差別」。這個雜修第四靜慮,這個「雜修」怎講呢?就是他已經(jīng)成就了…,這個三果圣人,不是其他的圣人,四果當(dāng)然也可以,這個…已經(jīng)得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那這個時候他在四靜慮,在第四靜慮,不是前三個靜慮,是第四個靜慮。

  這個「第四靜慮果得不還者」,在第四靜慮這個地方得不還果,其實都是不還果,但是不還果這個階段很寬,只要你最后的非非想天的煩惱沒有斷,那都是三果。你斷了初禪的煩惱,二禪、三襌、四襌煩惱,你還是三果。你斷了空無邊處定的煩惱,識無邊處定的、無所有處天的煩惱都斷了,你還是三果。你若把非非想處天的煩惱斷了,那就是四果。所以這個果也是很長,是「得不還者」,這時候得不還果。得不還果是「雜修」第四靜慮,這個地方還有點事情。

  那么「雜修靜慮」,什么叫雜修靜慮呢?就是這個圣人,他在色界第四靜慮里面,入了這個第四靜慮的定里面,他就是修無漏的定慧,修這個四念處,無漏的定慧。修的時候,先多念現(xiàn)前無漏的作意,這無漏的作意,一念一念地這么修,是多念好多的念,修這個無漏的作意。然后就現(xiàn)出來有漏的作意,故意地現(xiàn)出有漏的作意,就是現(xiàn)出愛見慢的這種心情。有煩惱的這種作意,現(xiàn)在也是多念。多念現(xiàn)完了,然后再現(xiàn)出無漏的作意,現(xiàn)出這個…,就是四念處、無常、無我的這種作意,這樣的止觀現(xiàn)出來,也是多念。

  這樣說,先是無漏的作意,后面也是無漏的作意,中間是有漏的作意,就是這樣子修。兩邊都是無漏作意,中間是有漏作意,而都是多念地,就是這樣子,一直這樣修。修的時候,逐漸地減少,逐漸地減少這個念念的修行;這有漏的作意、無漏的作意都漸漸的減少。減少到兩念,兩念修無漏的作意,兩念是有漏的作意,再兩念無漏的作意。也叫做「夾熏」,就是用無漏作意夾這個有漏的作意,來熏這個有漏的作意,是這樣子。

  那這樣過去了,就在一念的無漏作意現(xiàn)前,再有漏作意也是一念現(xiàn)前,再是一念無漏作意現(xiàn)前,這樣子修的時候,就是修圓滿了。這個雜修,第四靜慮就是修完了。那這樣修行的人,「生地差別」,他若是他死了以后,往生別另一個地方去的,也是不一樣的。他生到那個地方去。生到什么地方去?就是五凈居天,生到五凈居天。五凈居天是在四禪天之上。四禪天,也是三層天,但是五凈居天是在三天之上,所以由四禪生到五凈居天去。你不夾熏,你不修雜修靜慮,你不能生到五凈居天,你不能去的。所以這個雜修靜慮目的是什么呢?就是為的是生到五凈居天去。要這樣修才可以去,不然你去不了。

  在《俱舍論》上說有三個目的,這個「雜修靜慮」有三個目的。第一個就是假設(shè)三果圣人,那他這樣的目的就是為了往生到凈居天,他要這樣修行,這是一個理由。第二個理由,是為了享受現(xiàn)法樂住,享受第四靜慮的現(xiàn)法樂,所以要常常入在第四靜慮這樣修,這是一個,這是一個理由。第三個理由,害怕退轉(zhuǎn),恐怕這個煩惱增長了,又失掉了,把自己現(xiàn)成的成就的程度,從那個程度降下來了,就是退了,退失了圣道,所以這樣子練、這樣子熏修,有這三個理由。

  現(xiàn)在說這個「生地差別」,就是你這樣雜修靜慮死掉了以后,你生到什么地方去,生到那里有什么情形?說這個意思。若是已經(jīng)成就阿羅漢果的人,不是三果,是四果阿羅漢,那又不同,他也可以雜修靜慮,但是他不生到凈居天。凈居天是三果圣人的地方,他不到那里去,但是他也可以雜修靜慮。雜修靜慮,他的目的就是為了現(xiàn)法樂,為了享受第四禪的現(xiàn)法樂。再來就是也有一點鈍根的阿羅漢,也有一點害怕退,害怕自己的地位、程度向下退了,所以他要這樣修,F(xiàn)在這里是說三果圣人。

  「一、下品靜慮果生地」。下品靜慮果生地也就是無煩天,五凈居天的第一個是無煩天。這個雜修靜慮像剛才說,到最后,前一念是無漏作意現(xiàn)前,然后中間是一念有漏作意,后面又是一念無漏作意。如果是這個程度,你死掉了的時候,就是生到無煩天。這是屬于下品靜慮、雜修靜慮的果,所生到、往生的地方是無煩天。他這個地方?jīng)]有煩惱的擾亂,特別的寂靜,這是一種。

  「二、中品靜慮果生地」。這個中品就是無熱天,無熱天是中品雜修靜慮的果,那么這個修行人,就生到這個地方來。這個中品靜慮果,這里面這個「生地」和「中品靜慮果」這個話,是兩個意思!钢衅缝o慮果」是你現(xiàn)在能這樣修,你就有這個成就了;「生地」是你在那個地方死了,生到另一個地方去。這個生地也和那不一樣,像我們?nèi)碎g的人,你得到四禪八定了,你還是在這個地方住。死了以后,你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那就是生地,這有點不一樣。

  這個「中品靜慮果」是什么呢?就是,或者前一念是無漏作意,中間一念是有漏作意,后面一念是無漏作意,是由多念的無漏作意,由多念的有漏作意,多念的無漏作意,修到最后,就是一念作意:一念無漏作意、一念有漏作意、一念無漏作意,是夾熏,F(xiàn)在這個「中品靜慮果」,它是六品,就是那個下品是三念,是三心就是三念,剛才說的,前面一念無漏作意,后面也一念無漏作意,中間是有漏作意,這是三心。心意識的心,三心,也可以三心,或者說三念。這個二地中品靜慮果這個人,他六心,又增加了三心,是這樣子。這樣子他就往生到無熱天,五凈居天的第二層天無熱天,往生到那里去,叫無熱天,無熱天也還是沒有熱惱,也還是沒有煩惱,身心都是安樂沒有煩惱,特別寂靜清凈的地方,所以「中品靜慮果生地」。

  「三、上品靜慮果生地」,這個人在最后修…,他又增加了三心就是九,就是九念,或者是九品,他就是修行的功力修得多,生到上品。這個「上品靜慮果生地」是那里呢?就是善現(xiàn)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xiàn)天』生到這個地方。這個善現(xiàn)天,說這個天的形體,他這身體的形貌特別莊嚴,眾所樂觀這個人。他當(dāng)然是都是有圣道的境界,他內(nèi)心里面都是見到苦諦、集諦、滅諦、道諦的道理,見到圣諦的道理,沒有煩惱的干擾,身心清凈。那這個就是「上品靜慮果生地」,「生地」就是善現(xiàn)天,他所現(xiàn)出來的身體的形相非常莊嚴,叫「善現(xiàn)天」。

  「四、上勝品靜慮果生地」,這又是勝過了那個上品,比上品還要殊勝的,也是雜修靜慮的。雜修靜慮就是十二品,也就是十二念,不是九,F(xiàn)在又增加了三心,就是十二。生地就是善見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xiàn)天、善見天,這個善見天,他當(dāng)然也是圣道的境界,見到苦諦…,苦集滅道的圣諦,沒有煩惱,身心清凈安樂,但是他的身體要比前面善現(xiàn)天還要…更要莊嚴,是這樣子。

  「五、上極品靜慮果生地」,前面說十二品,現(xiàn)在是十五品,就是十五念,又增加了三念。它就是五個是有漏的作意,十個是無漏作意,加一塊就是十五個作意。那這個人,他是色究竟天,就是上極品靜慮果。他死了以后,他就生到色究竟天去了,是這樣子。這個色究竟上面,這個《俱舍論》上、《大毗婆娑論》上的解釋,是說這個人在有色的世界,他的身相的莊嚴是最殊勝了,沒有人能趕上他的。所以是靜慮果生地。

  《披尋記》念一下。

  《披尋記》五一九頁:

  又有五種雜修第四靜慮果等者:當(dāng)知此說五凈宮地:謂無煩、無熱、善現(xiàn)、善見及色究竟。謂不還果,由軟、中、上、上勝、上極品雜修第四靜慮力故,生此五凈宮地。如次配釋應(yīng)知。

  「又有五種雜修第四靜慮果等者:當(dāng)知此說五凈宮地」,就是五凈居天,「謂無煩」天、「無熱」天、「善現(xiàn)」天、「善見」天「及色究竟」,這一共是五天。「謂不還果,由軟、中、上、上勝、上極品」的「雜修第四靜慮力」量「故,生此五凈居地,如次配釋應(yīng)知」。這是這樣子。

  寅二十、定斷煩惱觀察差別(分二科) 卯一、標(biāo)

  又有五種修觀行者觀察作意,能令三界煩惱永斷究竟決定。

  這上面的意思,前面這是「雜修靜慮」,這個三果圣人分兩種:一種是歡喜智慧的,歡喜智慧他就是雜修靜慮,就往生到五凈居天去;另外一種歡喜定,他就不到五凈居天去了,他就修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非想處定,這樣子他在色界天死了,色界四禪死了,他生到無色界天去了。說歡喜定的到無色界天去,歡喜智慧的就到凈居天去,這都是屬于上流,屬于上流般涅槃的三果圣人。

  「又有五種修觀行者」,這底下第二十科「定斷煩惱觀察差別」,由定斷煩惱觀察有差別,分兩科,第一科是「標(biāo)」。又有五種修觀行的人,他的情形也是不一樣,這個修觀行的人,觀察作意能令煩惱三界…,他的觀察作意非常有力量,能令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煩惱「永斷究竟決定」,就是不退轉(zhuǎn)了,他能夠成功的,有五種的不同。

  卯二、釋(分二科) 辰一、舉欲離欲相

  謂雖深厚憶念分別思惟欲相,于諸欲中仍不趣入。任運舍心,于離欲相率爾思惟,便能任運其心趣入。

  前面第一科是「標(biāo)」,現(xiàn)在第二科是解釋,解釋分兩科,第一科「舉欲離欲相」。對這個欲他能離欲,而不是有欲的。

  「謂雖深厚憶念分別思惟欲相」,就是說這個圣人,雖然他在禪定里面,深厚地,深而又厚的憶念分別思惟欲的相。憶念分別思惟,「憶念」就是回想過去,「分別」或者說指未來,「思惟」指現(xiàn)在,就是多樣式的,又是深而又厚的憶念分別思惟欲的情況,這色聲香味觸,這個凡夫的欲相,他這樣思惟。

  「于諸欲中仍不趣入」,雖然這樣思惟,但是他的內(nèi)心還是清凈無欲,他不投入,不能投入到欲的境界里面去,不相應(yīng)。是「任運舍心」,好像不需要幫助他,他自然地就能棄舍這個欲,他和這個欲不契合,不高興這件事,不高興有欲,「任運舍心」。

  「于離欲相率爾思惟」,就是對于遠離了欲的境界的情況,遠離了欲的這是誰?就是初禪,初禪天的人就是離開了欲界的欲了。對于初禪的境界是率爾思惟,「率爾」就是…也是很自然地、很自在地這么一下子,這么一想,「便能任運其心趣入」。

  這個「率爾」也表示一個容易的意思。表示說是,我們?nèi)羰怯蓄A(yù)謀的就不是率爾了,我預(yù)先就準備好了要入初禪了,那不是率爾。率爾是無意的碰到了,就是心里面這么一動、思惟,率爾思惟!副隳苋芜\其心趣入」,「便」就是很容易的,心就入于初禪了,入于初禪的境界里面去了,你就契入了。那么這是一種境界,就是「舉欲離欲相」,這個離欲的相貌是這樣子。他這樣子的觀察作意,能令三界煩惱永斷究竟決定,有這種好處。這個人修行的境界,達到了這么個程度。

  所以這個圣人,他心清凈,他這個欲不能染污他,怎么知道不染污呢?他自己心里面他會考驗自己的,在修行的境界的時候,他用染污的境界來考驗他自己。考驗的結(jié)果,結(jié)果是經(jīng)得起考驗,他心里不動,是這么回事。所以這是「其心任運其心趣入」,這是第一個。

  辰二、例恚無恚等

  如于欲離欲相如是,于恚無恚相、害無害相、色等至生相、無色等至生相,及涅槃相,當(dāng)知亦爾。

  這一共是五種,現(xiàn)在是第二科「例恚無恚等」。「如于欲離欲相如是」,如前面說這個修行人,對于欲界的色聲香味觸的欲,他能離欲相,能離欲這個相貌情形是「如是」,是這樣的。

  于欲離欲的相是這樣子,「于恚無恚等相」,亦復(fù)如是,也是樣子。對這個「!剐睦锩鎽嵟獨⑷、要傷害人,但是他沒有這個,他「無恚」,你怎樣觸惱他,他心里面不恚、不憤怒!负o害相」,說是你怎樣去苦惱他、毀辱他,而他心里面沒有害相,心里面不動。沒有說你罵我,我就罵你,你要打我,我就打你,沒有這種心情,他心里面一點這樣…,不要說沒有這件事,這個身口不動,連心都不動,沒有這件事。

  于恚無恚相,于害無害相,「恚」是嚴重要殺害,「害」只是傷害一下就算了。我并沒有說是要殺死這個人,沒有這個意思。恚是嚴重的,害是比較輕微一點。而這個修行人這兩種煩惱都沒有,就像那個于離欲的相貌一樣。這樣子說就是他出離了,出離了欲、恚、害這樣的煩惱,「欲」其實就是貪,「恚、害」都是瞋,出離了貪煩惱、瞋煩惱,沒有這個煩惱了。

  「色等至生相」,「色等至」就是色界四禪,「等至」就是禪,色界四禪!干唷咕褪巧缴缢亩U去的相貌,生四禪。這個欲、恚、害從這三種煩惱里面出來,那就表示他已經(jīng)得到了初禪,那么由初禪就二禪、三禪、四禪,這個圣人,他也是很…,這就是很容易就契人了這個境界,那么這是一個境界。

  「無色等至生相」和無色界天四空定也是等至,或者生到無色界天的這種境界,那也是很契合的。這樣意思是那樣,就是你成就了色等至,就從欲、恚、害的那里面出來了。若是成就了無色的四空定的話,那就從色界定里面出來了,就是超越了色界定。你成就了色界四禪就超過了欲,你成就了無色界四空定,就超過了色界四禪,是這樣的意思。

  「及涅槃相」,那你怎能夠超越色界的四禪、無色界的四空呢?「及涅槃相」就是得涅槃了。得涅槃就是把愛煩惱斷了,見煩惱也斷了,無我無我所。這樣的圓滿清凈的般若智慧成就了,那就從色界、無色界的四禪、四空定得解脫了!改鶚勏唷故鞘裁茨?就是遠離一切相不可思議的境界,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受想行識,就是指這個大解脫的境界。

  「當(dāng)知亦爾」說是那個欲,離欲相是那個樣子,底下這幾樣也都是得解脫了,從那個境界里面得解脫。

  子六、六種(分二科) 丑一、結(jié)前正顯

  已說五種佛教所應(yīng)知處,次說六種。

  「佛教所應(yīng)知處」這一大科是分十科,第一科是一種,第二科是二種,第三科是三種,第四科是四種,第五科是五種,現(xiàn)在第六科是六種。由六種法組合起來,來介紹佛法,分兩科,第一科是「結(jié)前正顯」。

  「已說五種佛教所應(yīng)知處」,這是結(jié)前,「次說六種」是正顯,顯示六種的情況。這是第一科,第二科「別廣宣說」,別廣宣說這六種,分十三科,第一科,寅一「宣說有情六相事的差別」,分三科,第一科是「標(biāo)說」。

  丑二、別廣宣說(分十三科) 寅一、宣說有情六相事別(分三科)

  卯一、標(biāo)說

  謂依六相,宣說八種有情事差別。為令墮在我及有情命者見等眾生,趣入無我故。

  「謂依六相,宣說八種有情事差別」,就是依據(jù)這六種相貌,來宣說八種有情的因緣事的不同!笧榱顗櫾谖壹坝星槊咭姷缺娚,趣入無我故」。這樣子講這種事情,講這六相,依六相宣說八種有情事差別,說這個做什么?說這個干什么?你的用意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講?這說出來,「為令墮在我及有情命者見等」,就是為了來教化、來開示「墮在我」,就是落于有我見的人;執(zhí)著有我、有有情、有命者、有見者等的這樣的人,叫他趣入無我的涅槃的境界去,讓他得解脫的意思,目的就是這樣子,是這樣的意思。

  「墮在我」,在色受想行識里面,執(zhí)著有個常恒住的我!赣星椤梗星樽R的這個我。有情識的也是我,「命者」也是我,「見者等」也是我,說是有我見的眾生,教訓(xùn)他棄舍這個我見,證悟無我的道理,到這里來。

  這是說依六相宣說八種有情事差別的目的、作用。這是「標(biāo)說」,底下第二科「列事」,列出來這六相和八種有情事。

  卯二、列事

  謂我所依事差別,境界事差別,自性事差別,受用因事差別,受用事差別,隨說事差別,作用事差別,希望事差別。

  「謂我所依事差別」,第一件事是什么呢?「我所依事」就是我的依止處。我的依止處,這個「依止處」是一件事,就是一個因緣所生法的事,這個「事」是有差別的境界,有差別的,這個「依止處」是什么呢?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這樣意思。

  「境界事差別」,還有第二境界事差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緣的色聲香味觸法的這個境界的差別,這也是六。我「所依事」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六,「境界事差別」還是六,色聲香味觸法是六。

  「自性事差別」,這個自性事差別是什么呢?就是『識』,就是我的自性、我的自體。說誰是我?色聲香味觸法里面、眼耳鼻舌身意里面、色受想行識里面,誰是我?就是那個識是我,其他的不是。以識為自性,以識為我的自體、為我的體性,這樣的意思。究竟這個我是什么呢?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就是我,是我的體性,是這樣子。

  說是這個墻,是用磚砌起來的,就是磚為它的體性。桌子用木頭造的,桌子就是以木為體性。這個我是什么?我的體性是什么?是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識,識是我的自性。自性這件事也是有差別,有眼識、耳識乃至到意識,也是六個,是這樣意思。

  「受用因事差別」這個我不可以淡薄的,不可以很淡薄,我要有所享受才可以。享受這是有因,享受這個「受用」要有一個因,你才能享受的。這個「因」是什么?就是『觸』。眼識觸于色,根境識三和合起來,三和合名之為觸。六根和六境和六識,根境識三,和合起來就是接觸,接觸的時候,這時候就叫六觸。這個『觸』是你享受的一個條件,你若不接觸是不能享受的,所以受用的因。這個事情的差別,也是有六個,就是觸,眼所生觸,耳所生觸,鼻、舌、身、意所生觸,這是「受用因事差別」。

  「受用事差別」,接觸了以后,心里面就有受用了,或者是苦受、或者是樂受、或者是不苦不樂受,這也是有六種差別,這個就是『受』。前面「受用因」是『觸』,「受用事差別」是『受』。

  「隨說事差別」這個觸受了以后,你心里面就有妄想了,心里妄想就會隨著種種的差別、種種的情況會說話了。會說色怎么回事,受想行識怎么回事,眼耳鼻舌身意怎么回事,色聲香味觸法是怎么回事,就是會說出來很多事,「隨說事差別」。

  「作用事差別」,前面「隨說事差別」這是『想』,色受想行識這個想!缸饔檬虏顒e」,有了受又有了想以后,他就要采取行動了。這件事對我好,再多一點就追求去了;說是這件事對我不好,不行!我可要對付,我要把這不好的事情要消滅了它,要對抗它!那就是要有行動,所以叫「作用」,就是我要發(fā)動,發(fā)動事情。這個「作用」就是思心所攝的,就是色受想行識那個『行』,也是有這么六種不同,差別。

  「希望事差別」,這個就是『愛』,單獨提出來,我的目標(biāo)是我所歡喜的事情,我要成就;或者說歡喜事情,就是我所希望的事情。這個地方也有差別,有六種愛的差別。

  卯三、辨觀(分二科) 辰一、未純熟

  于如是等事差別中,未善純熟修觀行者,便謂有我。依眼等根,于色等境,由觸及受種種受用,有如是名、如是種、如是姓、如是食等,于自于他,隨起言說,造作一切法非法行。于可愛事,希望和合,久住增益;于非愛事,希望不合,不住損減。

  「于如是等事差別中,未善純熟修觀行者,便謂有我」,這是第三科「辨觀」,分兩科,第一科是「未純熟」!赣谌缡堑仁隆,初開始來到佛法里面學(xué)習(xí)佛法的人,或者他也開始修行了啊!但是對于這多的事,我所依事差別、境界事差別、自性事差別、受用因事差別、受用事差別、隨說事差別、作用事差別、希望事差別,在這多的因緣變化的差別中,「未善純熟」,他還沒能夠…善者能也,還沒能夠純熟去觀察各方面的情況,不是那樣的了解,理解得不夠清楚。這樣的修行人啊,「便謂有我」,他就會執(zhí)著有我,執(zhí)著我,我所依事的問題,境界事差別,是我的自性的差別,我所受用因事差別、我受用事差別、我隨說事差別、我作用事差別、希望事差別,總是在這里執(zhí)著有一個我,執(zhí)著一個我的,是這樣意思。執(zhí)著有我,他就對這種不是太……沒能深入的觀察,沒能夠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還繼續(xù)執(zhí)著有我,是這樣意思。

  「依眼等根,于色等境,由觸及受種種受用,有如是名、如是種」。他執(zhí)著有我,他怎么執(zhí)著法呢?「依眼等根」,說是我啊!我啊!依眼等根是我的住處,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這些地方是我的依止處,我在這里住。

  「于色等境」,我就去觀察色聲香味觸的境界,執(zhí)著這樣子,「由觸及受」這樣子這個六根和眼等根、色等境,根境的和合,我就會接觸到種種事情,「由觸」!讣笆芊N種受用」,各式各樣的受,或者是受樂受,眼見色歡喜,耳聞聲也是歡喜的,乃至一聞法一知法也是歡喜的,樂受;蛘咭娚曄阄兜牟蝗缫饩褪强嗍芰耍芊N種的受用,這就是我,就是這樣子。

  「有如是名」,這第四,我!我叫什么名字?有名字!溉缡欠N」,我有這樣…是這樣的種姓。我是這樣的種姓:我是剎帝利的種姓,我是統(tǒng)治階級,我是社會上服務(wù)大眾,各式各樣的種姓!溉缡切铡,我隨我父親姓,我隨我母親的姓,什么姓、什么姓!溉缡鞘车取梗揖兔刻斓生活,我吃這樣的飲食,吃得非常講究,或者怎么地。

  「于自于他隨起言說」,這樣子有人際關(guān),系所以對自己、于自己的關(guān)系、于他人的關(guān)系、他人與我的關(guān)系…這種種的關(guān)系,「隨起言說」,心里面就會思想,思想就會有言說,是這樣子。就是我也會發(fā)表言論,隨起言說。

  「造作一切法非法行」,我還會有種種行動,就是就會「法行」,依法處理去行動,不違犯國家的法律,我也不違犯佛法的戒律!阜欠ㄐ小,我不守國家的法律,我也不守戒,我歡喜什么就做什么,歡喜怎樣就怎么做;蛘呤胤,或者不守法,我就會這樣做,他這執(zhí)著我的相貌,這樣意思。

  「于可愛事,希望和合,久住增益;于非愛事,希望不合,不住損滅」。不管是怎樣的眼所依根、所住處、什么境界、觸及受用、如是名、如是種…,其中里面最中心、中心點在那里呢?就是「于可愛事,希望和合,久住增益」。我歡喜的事情,我希望他和我常在一起,「久住」越來越多最好,「增益」就是越來越多的意思。能久住,能同我和。我滿意的事情能同我和,能同我久住,而且是越來越多,是這樣子。

  「于非愛事,希望不合,不住」,我不歡喜的事,我希望它遠…,它去了好,不要和我在一起!笓p滅」,就是不如意的事情,我逐漸的把它消滅了,這樣子。這個我,執(zhí)著我,怎樣執(zhí)著,就是這樣執(zhí)著,這樣子。

  辰二、已純熟

  若于如是事差別中,已善純熟修觀行者,爾時妄計皆不得生。

  「若于如是事差別中,已善純熟修觀行者」,若是這個佛教徒對于這些事情,深入地去觀察,這么多不同的情況中,「已能純熟修觀行者」,對于這個道理,佛法說的道理純熟了,他不斷地修止觀去觀察的話呢,「爾時妄計皆不得生」,那時候他所錯誤的執(zhí)著有我,這件事就沒有了。就不執(zhí)著有我,這都是內(nèi)心的分別,那里有我可得,這樣意思。

  寅二、于諸實舉輕懱等別(分二科) 卯一、舉輕懱(分三科) 辰一、標(biāo)過

  又于實(寶)學(xué)有六輕懱,能令善法,或未得退,或已得退,舍佛圣教,乃至微信亦皆退失。

  這底下這是第二科,一共是分十三科,第一科「宣說有情六項事別」,這個說完了,這底下第二科「于諸實(寶)學(xué)輕懱等別」是輕懱它,分兩科,第一科是「舉輕懱」,分三科,第一科是「標(biāo)過」,標(biāo)它的過失。

  「又于實(寶)學(xué)有六輕懱」,「寶」就是三寶:佛寶、法寶、僧寶,「學(xué)」就是戒定慧三學(xué),「有六輕懱」對于三寶也好,對于戒定慧三學(xué)也好,輕視、輕視它,對于佛法僧有輕視,對于戒定慧也是輕視,這有什么價值!這樣子,一輕視就是沒有信心了,也就是沒有恭敬心了。

  如果是這樣情形呢,「能令善法,或未得退」,那就是能使令所應(yīng)該修學(xué)的善法啊,「或未得退」,又不愿意修,根本沒有成就,就是沒得,沒有成就就是退,本來應(yīng)該成就,應(yīng)該成就而沒成就,沒成就就是沒有這功德了,就是退。

  「或已得退」,或者你以前用過功,已經(jīng)成就了多少的戒定慧,但是因為沒有信心,輕懱、輕慢三寶,輕慢佛法的沒有信心,已經(jīng)得到的功德也是沒有了,「已得退」。

  「舍佛圣教」,最后就是,不是佛教徒了,棄舍了佛教,自己不愿意做佛教徒。「乃至微信亦皆退失」,那小小的一點信都沒有了,都不相信了,是這樣子。

  這是「標(biāo)過」,標(biāo)出來這六種過失。

  辰二、列法

  謂于佛法僧寶,增上戒學(xué),增上心學(xué),增上慧學(xué)。

  辰三、釋由

  由惡友故,于增上心慧,令得邪僻教誡教授;由惡語故,全無所得。彼由邪僻及無所得故,退失一切所有善法。

  前面是「標(biāo)過」,這底下列出來所輕視的。這個「輕懱」,六種輕懱是什么呢?謂于佛法僧寶有輕視,輕視,對于佛輕視不相信,佛說得法和這個隨佛教出家的這些僧寶這些圣人,不要說凡夫,圣人他都輕視不相信。我們相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是僧,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也都屬于僧,那不相信的人都輕視,不相信。我們說佛,我們都相信大導(dǎo)師,他都不相信,輕視。

  「增上戒學(xué),增上心學(xué),增上慧學(xué)」,我們佛教徒不管是在家、出家,我們就學(xué)習(xí)增上、學(xué)習(xí)戒定慧,這是非常有價值的,非常重要的,而他不相信,輕視這個戒定慧,持戒有什么好處,修定、修慧有什么好處,都是迷信,這是這樣的心情。

  「由惡友故」,為什么他會這樣子呢?「由惡友」,他就和那個惡知識,去親近惡知識去這個人,他不親近善知識,親近惡知識的關(guān)系。親近了惡知識,他就受他的影響,他就對佛法僧都沒有信心,都沒信心了。

  「于增上心慧」,對于增上心、增上慧,他都…佛法的他…棄舍了!噶畹眯捌Ы陶]教授」,他那個惡知識,那個惡知識他認為是個善知識,那個善知識叫他對于這個「增上心慧」,得一個「邪僻的教誡教授」,就是不合道理的那個定和慧,去學(xué)習(xí)那樣的法,學(xué)習(xí)那樣的法,「邪僻教授」。

  「由惡語故,全無所得」,由那個惡友說出來的惡語,由他自己信受惡語,信受了惡友,也會發(fā)出惡語來,就是誹謗佛法、輕懱佛法。那么樣對于佛法的功德,他一點都得不到了,「全無所得」,一點都不成就了。

  「彼由邪僻及無所得故,退失一切所有善法」。那個人,由于那惡友的邪僻的知見,他接受了,所以他在佛法里面一無成就,退失了一切所有善法。佛教所有的功德,他完全都退了、失掉了、沒有了,也有這種情形。

  卯二、例相違

  與此相違,當(dāng)知即是白品六法。

  所以這第二科「例相違」,與此相違,與前面這種情形不一樣的呢?那就是六種白品。對于佛法僧有恭敬心,對于戒定慧也有恭敬心,那就不同了。這是什么意思呢?這地方什么意思?。

  我們出家人,我們先說我們出家人,在家居士我們先不說。你對于佛法,你本身沒得到正知正見的時候啊!你在大眾僧里住,你要親近善知識,在大眾僧里面住,大眾僧就對你有保護,你對于佛法僧戒定慧的信心漸漸地增長,就會增長。如果說是你還沒得到正知正見,你不!你感覺到,我不愿意在大眾僧里住,在大眾里住我不自由,我歡喜怎么怎么地,我受到拘束我不歡喜,我要自己去住。自己去住,沒有大眾僧的保護。你周圍的人,如果不是佛法僧,周圍的人就是一般社會這種人…,他們對于你的圣道沒有增上力,他和你說的話不見得是佛法,你小小的有一點對佛法的那一點信心逐漸逐漸就失掉了。

  如果是所接觸的人有邪知邪見!你是更遭糕,就更遭糕!你相信了邪知邪見的時候呢,當(dāng)然這個情形很難說,這個相信邪知邪見,他并不以邪知邪見表達出來,他還是用正知正見的面貌來…來示化你的,他是用正知正見的帽子來同你見面的。但是你對于佛示沒有正知正見的時候,你沒有辦法鑒別,你不能鑒別,你就會容易接受。一接受的時候,慢慢地、慢慢地,你就是「于增上心慧,令得邪僻教誠教授,是由惡語故」,那個邪僻教就是惡語!于是乎,你完全無所得,是這么回事。若是你本身在佛法。∧愠删土,經(jīng)過一個時期的努力,你成就了正知正見了,那就不同,那就不同,就是你認識這件事。認識這件事,你立刻地,你自己就能決定,不受影響,這「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后面也有提到這些事情。所以這個生在無佛世界,雖然有佛法而沒有佛,尤其是末法時代,我們學(xué)習(xí)佛法真是難,不是容易,的確不是容易。

  我那一天有一個居士來。居士來,我說了一段話,我也多少有點檢別,學(xué)習(xí)佛法應(yīng)該有點檢別。他當(dāng)時…他說:應(yīng)該開放!我們這個態(tài)度應(yīng)該開放,不要排斥!我也是好,這樣也是…我也同意。當(dāng)然我回答他的理由,我們也不要太…不要太尖銳,所以我說我表示同意。這問題就是什么呢?誰是邪知邪見?誰是正知正見?大家都不承認自己邪知邪見,都是正知正見,這個你怎么鑒別?

  但是我們也有個辦法鑒別,就是從佛教的經(jīng)論上看,就是公認地就是佛法。從這地方開始學(xué),開始學(xué)。其他的還是不定,是正見吧?不一定,這個地方先放在那里不要管。我們從這個…就是從龍樹菩薩、無著菩薩、天親菩薩這些人,中國的大德,天臺宗的、華嚴宗的、三論宗、法相宗這是可以,你就可以學(xué),這都是可以學(xué)的,這可以學(xué)。等到你自己的逐漸地學(xué)、逐漸地學(xué),你也會不斷地修正自己,達到了一個程度的時候就沒有問題,就沒有問題了。

  說我現(xiàn)在愿意,這個也好,那也好,也可能是好,是好,可是有個問題。有什么問題?你的精神時間有多少呢?有多少時間!你這個也學(xué),那個也學(xué),你精神用了很多!你不容易攝持。不容易攝持,反倒是耽誤了時間和精神。不如這個時候稍微有一定的范圍,我先專注的學(xué)這個,這個學(xué)學(xué)…因為這個是我百分之百的有信心。我對于這個…這部經(jīng)論,那你這樣把你這個精神,把你寶貴的精神時間投入下去,你會有…有收護,你會有成就。你成就了,你的程度就高了,你的智慧增長了,這時候你再旁邊多看看也可以,都可以看看,都可以看看。

  不是說是哎呀!你怎么限制我的自由?我怎么不可以讀?我怎么不可以學(xué)?你可以學(xué)!可以學(xué)!但是有問題,就算是好,算是好,你的精神就是…都是…也容易影響自己,影響自己。當(dāng)然這是我個人的看法,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看法。那我們從這一段文上看,為什么會這樣子呢?為什么遇見惡友的時候,就把自己的功德都失掉了呢?就是他自己沒有…沒有正知正見,他自己的這個道力不夠啊,智慧不夠啊,就受到影響。受到影響的,所以應(yīng)該初開始就是…。

  在家居士初開始學(xué)習(xí)佛法,那是更難,比我們出家人難,比出家人更難。因為,他的自由的情形更寬,寬。我們出家人這個自由的情形,不是那么寬,但是還是寬,還是有一點寬。因為每一個人都有這個想法,我這里看看,那里看看,都有這個想法的,這是很難,的確是很不容易。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