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八(4)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八(4)
午三、明除斷(分二科) 未一、釋后頌初二句
又有沙門若婆羅門,如實了知如前所說貪與恚等,及彼因緣;又能了知眾緣生法無常性已,隨其所生不起貪著,即便棄舍變吐斷滅。
這是第十科「貪恚」,分兩科;第一科「舉頌」,第二科長行解釋。解釋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別釋頌」。「別釋頌」里分三科,第一科是「出體性」!赋鲶w性」這一科就是解釋貪和恚,和欣戚,和毛豎、意尋思,解釋這四種義。第二科「顯因緣」,「顯因緣」就是愛、和種子、和虛妄分別,這是它們這些煩惱生起的因緣。
現(xiàn)在是第三科「明除斷」,就是除滅這些虛妄分別、除滅這一切煩惱。分二科,第一科:「釋后頌初二句」,就是「知彼彼因緣,生已尋除滅」,這是初兩句。
「又有沙門;若婆羅門」,或者是在家的這些外道!溉鐚嵙酥缜八f貪與恚等,及彼因緣」,這些人若能真實的明了像前面說的貪與恚,還是欣戚、意尋思和毛豎這些發(fā)起的因緣的話,這件事也很重要!赣帜芰酥娋壣o常性已」,先要知道這些煩惱和虛妄分別生起的因緣,其次能了知眾因緣所生的事情都是不永久的、都是有變化的。若能這樣明白了以后,「隨其所生不起貪著」,隨種種因緣所生的虛妄分別,所生的種種煩惱、種種境界,不生起貪著心,不要執(zhí)著那些事情、不要染著那些事情。
「即便棄舍、變吐、斷滅」,知道是因緣所生,知道因緣生法都是無常性,這只是說其中重要的一點,其實就是通達(dá)四念處、就是修四念處了。「即便棄舍、變吐、斷滅」,若是能這樣子修學(xué)無常觀,修行四念處,即能夠棄舍了這些煩惱!缸兺隆,就能夠消滅了這些煩惱的種子,棄舍煩惱的現(xiàn)行、棄舍煩惱的種子叫「變吐」!笖鄿纭,煩惱的種子、煩惱的現(xiàn)行都消滅了以后,就是這煩惱的果報也息滅了,叫作「斷滅」,就是入涅槃了,那么這就是得解脫了。
未二、釋后二句
離色、無色二界貪故,度有暴流;離欲貪故,度欲暴流。如是暴流,昔所未度;今既度已,終無有退。
「離色、無色二界貪故,度有暴流」,這是解釋后面的兩句,就是「超昔未超海,暴流無后有」這兩句,解釋這兩句!鸽x色、無色二界貪故」,也就是這個「棄舍變吐」,這里邊再分別地解釋。如果這位修行人,他的四念處的功夫能達(dá)到了遠(yuǎn)離色界的貪著、遠(yuǎn)離無色界的貪著故,「度有暴流」,所以他就能夠解脫了有的暴流,這四種流的這個「有」的「暴流」。是「離欲貪故,度欲暴流」,他能夠解脫欲界的染著心,對欲界的色聲香味觸這個染著心也能遠(yuǎn)離了,那他就解脫了欲界的暴流。這樣合起來,三界的煩惱都解脫了。
「如是暴流,昔所未度」,這是三種暴流;或者說兩種暴流:一個有流,一個欲流!肝羲炊取梗谝郧暗臅r代,以前沒有修四念處的時候,是沒解脫的!附窦榷纫,終無有退」,現(xiàn)在修學(xué)四念處,既然是解脫了,永久是得解脫,而不會再退回來的。
《披尋記》六五五頁:
即便棄舍變吐斷滅者:此中棄舍,謂于諸纏。變吐,謂于隨眠。斷滅,謂無余滅應(yīng)知。
「即便棄舍變吐斷滅者:此中棄舍,謂于諸纏」,就是一切煩惱的現(xiàn)行活動。「變吐,謂于隨眠」,就是煩惱的種子!笖鄿纾^無余滅,應(yīng)知」,就是入無余涅槃了,叫作「斷滅」。
巳二、略辨義(分三科) 午一、標(biāo)
復(fù)次今當(dāng)略辨上所說義。
前邊解釋這個頌,這以下再略辨前面這一大段文的要義。
午二、釋(分二科) 未一、辨位別
謂薄伽梵于此頌中,略顯三位:一在家位,二出家位,三遠(yuǎn)離位。
這底下第二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辨別位的差別,就是由凡而圣,一個段落、一個段落的差別。
「謂薄伽梵于此頌中」簡要地顯示三個位次。一個是「在家位」,就是在家的時候生活的情況,就是那第一個貪和恚。貪就是愛,恚就是恨。在家人的生活就是兩個字:一個是愛,一個是恨。二是「出家位」,就是這個人出家了,出家了以后,他沒得圣道的時候,他就是欣戚:他心里面也是有的時候也是歡喜、有的時候也是憂愁;再就是毛豎,有恐怖;再就是意尋思,各式各樣的妄想,這前面講過了,這是出家位。三、「遠(yuǎn)離位」,這個遠(yuǎn)離位就是除斷,第三科說這個除斷的境界,就是解脫了一切的惑業(yè)苦,就是成功了。
未二、明縛斷
又略顯示共與不共因緣所生,若愛、若恚。于諸欲中二種別縛,及斷方便,并斷勝利。
這是第二科「明縛斷」,「縛斷」就是煩惱的息滅。這里面「略顯示共與不共因緣所生」,這個「共」:這一切煩惱都是以愛為因緣,貪也是以愛為因緣生起的,瞋恨也是愛因緣生起的,這是共有的因緣!覆还病咕褪敲恳环ㄓ凶约旱姆N子,這個種子是各別的,不是共于一切法的,所以叫做不共的因緣。這兩種因緣所生的「若愛、若!,或者是貪愛煩惱、或者是恨煩惱、或者其他種種煩惱。
「于諸欲中二種別縛」,所有的愛恨、所有的這些煩惱里面,那么就是有兩種不同的系縛,就是有縛和欲縛,分這么兩種。欲界的是欲縛;色界、無色界叫有縛,就是兩種不同!讣皵喾奖恪,就是第三科這個「除斷」,這個斷滅這一切煩惱的方法、修行,就是修無常觀、修無我觀,修這個四念處了!覆鄤倮,就是斷了煩惱以后得到的殊勝利益,就是永久也不退轉(zhuǎn),得到涅槃了。
午三、結(jié)
當(dāng)知是名此中略義。
這是第三科:結(jié)束這一段文。
巳三、明品攝
又于此中若貪、若欣、若依耽嗜所有尋思,當(dāng)知愛品;若恚、若戚及與驚怖,當(dāng)知恚品。
這是第三科。前面是「略辨義」,現(xiàn)在第三科是「明品攝」!钙贰拐哳愐。
又于此中若貪煩惱、若欣煩惱、若依耽嗜所有的妄想尋思。所有的妄想,就是在五欲上生出來種種的這些分別心,叫做「眈嗜」!府(dāng)知愛品」,貪也好、欣也好、依耽嗜所有的尋思也好,都是屬于愛煩惱一類的!溉繇!⑷羝菁芭c驚怖」這三種事情,當(dāng)知屬于「恚品」,屬于這一類的。
卯十一、應(yīng)作(分二科) 辰一、舉頌言(分二科) 巳一、天說
應(yīng)作婆羅門 謂斷無縱逸 求棄舍諸欲 不希望此有
前邊是第十科,是「貪!梗F(xiàn)在是第十一科叫做「應(yīng)作」。這里分兩科,第一科是「舉頌言」,分兩科;第一科是「天說」,是天人說的偈,請問佛。
「應(yīng)作婆羅門」,下面這一段文里面,我看這個「應(yīng)作」的意思,就是婆羅門里面,這一種姓的里面的人,有這種人,就是他這個思想上:「我應(yīng)該有所作為!」是這樣意思。是「謂斷無縱逸」,這就是他的作為,他就是要斷煩惱,斷這個欲的煩惱,他不放縱自己。「求棄舍諸欲」,他希求棄舍這色聲香味觸的欲!覆幌M擞小梗幌M绲倪@種境界;這是問。下面就是「佛告」,佛開示這個天人。
巳二、佛告
若更有所作 非真婆羅門 當(dāng)知婆羅門 于所作已辦
諸身分劬勞 未極底未度 已得度住陸 無勤到彼岸
天汝今當(dāng)知 此喻真梵志 謂永盡諸漏 得常委靜慮
彼永斷一切 愁憂及熾然 恒住于正念 亦常心解脫
這是四個頌,回答這個天人的問題。
辰二、長行釋(分二科) 巳一、釋天說(分二科) 午一、標(biāo)說意
今此頌中顯示彼天,依于世俗諸婆羅門,為世尊說。
這下面是第二科「長行釋」,解釋前面的頌,分兩科;第一科是「釋天說」,分兩科;第一科是「標(biāo)說意」,先立出來、先顯示出來這個天說這個頌的大意。
「今此頌中顯示彼天」,顯示那個天人。「依于世俗諸婆羅門,為世尊說」,依于世俗諸婆羅門,這個「世俗」,就是這個婆羅門他還是超越了一般人的思想,他想要修梵行、要生天,他有這樣的意愿,這就是世俗的一種婆羅門的一種境界,不是指佛法里面的第一義諦的境界,所以叫做「世俗」。就是在,雖然他還愿意棄舍欲界的欲,求生梵天,有這樣的思想;但是還是在虛妄分別的境界里面系縛,而不是得解脫,所以叫做「世俗」。依于世俗諸婆羅門的思想行為,為世尊宣說這個偈的。這是「標(biāo)說意」。
午二、隨釋頌(分四科) 未一、釋初頌第一句
謂有種姓諸婆羅門,自號我為真實梵志。
這是第二科「隨釋頌」,解釋這個頌,分四科;第一科:初頌的第一句,就是「應(yīng)作婆羅門」這一句。
「謂有種姓諸婆羅門」,這種姓婆羅門,就是四種姓里邊這個婆羅門種姓,這個人是屬于這一類種姓的人;但是,這里邊也表示這個人他有出離欲的這種思想,這句話有這個意思!缸蕴栁覟檎鎸嶈笾尽梗皇羌倜蔫笾,他是真實的梵志,有清凈的意愿、有高尚的意愿的,他自己就是這樣說。這是解釋第一句,這個第一句:「應(yīng)作婆羅門」就是這樣意思。
未二、第二句
計梵世間為最究竟,希求梵世,安住于色,常勤精進(jìn)心無懈倦。
這是解釋第二句:「謂斷無縱逸」,解釋這個第二句。這個梵志他自號:「我是真實的梵志!」內(nèi)容究竟是怎么回事情呢?是「計梵世間為最究竟」,他的思想就是認(rèn)為梵天的世間那是最究竟、最圓滿、最安樂的地方,欲界是苦惱的地方!赶G箬笫溃沧∮谏,所以他就希望能夠求得梵世間、能安住在色界天,到梵世間,在那里生活,他的意愿這樣子。「常勤精進(jìn),心無懈倦」,他有這樣的愿望之后,他就采取行動了,常是不懈怠、精進(jìn)的修這個梵行,「心無懈倦」。這是解釋第二句,就是「謂斷無縱逸」。
未三、第三句
恒樂遠(yuǎn)離寂靜閑居,減省睡眠修習(xí)靜定,為斷事欲及煩惱欲。
第三句「求棄舍諸欲」,這解釋第三句!负銟愤h(yuǎn)離,寂靜閑居」,這個人「常勤精進(jìn),心無懈倦」是怎么回事情呢?他歡喜遠(yuǎn)離塵世間,在寂靜處里面居住,沒有這些煩惱的事情,「寂靜閑居」。「減省睡眠,修習(xí)靜定」,他就減少睡覺,不多睡覺!感蘖(xí)靜定」,讓這個身口意寂靜下來,讓那心寂靜!笧閿嗍掠盁⿶烙梗膬(nèi)心的意思:為什么要減少睡眠、要修靜定呢?就是要斷滅這個事欲,不像一般人在色聲香味觸里面生活;「及煩惱欲」,內(nèi)心里的煩惱欲也要息滅。這個人做這件事,讓心里面沒有欲,這樣子寂靜住。
未四、第四句
由彼種姓諸婆羅門,計梵世間以為究竟,希望梵世,不求欲有。
這下面解釋第四句,就是「不希望此有」,解釋這句話。由彼種姓婆羅門,諸婆羅門不只是一位,他計執(zhí)著梵世間是最究竟圓滿的,所以希望能生到梵世天上去生活,不希求欲界的境界,所以叫做「不希望此有」。
巳二、釋佛告(分三科) 午一、標(biāo)意
又顯如來,依第一義諸婆羅門,而報彼天。
這是前面第一個頌解釋完了,現(xiàn)在解釋下面第二科:解「釋佛告」,解釋佛怎么樣開示這個天人。分三科,第一科是「標(biāo)意」。
「又顯如來」,這第二個頌以下顯示佛「依第一義諸婆羅門」,就是佛法所說的最殊勝的道理去修行的婆羅門!付鴪蟊颂臁梗鶕(jù)此意來回答彼天的說法、彼天的問題。
午二、釋頌(分三科) 未一、釋第二頌(分二科) 申一、釋初半頌
若婆羅門作所作已,數(shù)復(fù)應(yīng)作,更有勝上所應(yīng)作事,當(dāng)知此非真婆羅門。
前面是「標(biāo)意」,這以下是第二科「釋頌」,分三科;第一科是解釋第二個頌,分兩科;第一科是初半頌,就是「若更有所作,非真婆羅門」,解釋這句話。
「若婆羅門作所作已」,若是這個婆羅門他做這一件事,做完了以后「數(shù)復(fù)應(yīng)作」,還要繼續(xù)地、一次又一次又要繼續(xù)地要做事情。「更有勝上所應(yīng)作事」,作完了就應(yīng)該停下來嘛!不是!因為更有更殊勝的所應(yīng)作的事情,這樣子情形!府(dāng)知此非真婆羅門」,這個人不是真實的婆羅門,是假名的婆羅門,那么佛這樣子說這件事。這是初半頌,是「若更有所作,非真婆羅門」,這是初半頌。
申二、釋后半頌
若婆羅門證婆羅門所應(yīng)作事,超登一切薩迦耶岸,安住陸地,當(dāng)知此是真婆羅門。由此顯示學(xué)與無學(xué)皆婆羅門。
第二科是「釋后半頌」,「當(dāng)知婆羅門,于所作已辨」。
「若婆羅門證婆羅門所應(yīng)作事,超登一切薩迦耶岸,安住陸地,當(dāng)知此是真婆羅門」,這底下;說是非真婆羅門,那么什么叫做真婆羅門呢?「若婆羅門證婆羅門所應(yīng)作事」,他證悟了婆羅門所應(yīng)該作的事情。什么事情呢?「超登一切薩迦耶岸」。這個「薩迦耶」就是我見、我所見。超越了我所見,能夠登無我的彼岸,這樣子了!赴沧£懙亍,就不在苦海里流轉(zhuǎn)生死了,就是到了涅槃的地;「陸地」就是涅槃地,安住涅槃地!府(dāng)知此是真婆羅門」,這是真實婆羅門是這樣的!赣纱孙@示學(xué)與無學(xué),皆婆羅門」,這樣子可以知道、可以顯示出來,初開始修行是有學(xué)的婆羅門,到最后成功,這無學(xué)的,那是真婆羅門,是這樣意思。
未二、釋第三頌(分二科) 申一、有學(xué)(分二科) 酉一、標(biāo)列
學(xué)有二種:謂于欲界或未離欲,或已離欲。
這下面是解釋第三個頌,就是「諸身分劬勞,未極底、未度;已得度住陸」,這是第三個頌。
這「學(xué)」有二種不同,「謂于欲界或未離欲、或已離欲」,說是這個人他并不是在色界天、無色界天居住,他是在欲界。在欲界他修學(xué)圣道的時候,他的程度或者還沒離欲。沒離欲這話什么意思?就是沒得定,沒得色界定!富蛞央x欲」,那就是成就色界定了,成就色界定的人就沒有欲界的欲了,那就是已離欲。若是在佛法這樣說,你修學(xué)四念處若是得離欲,那就得三果了;你若是修學(xué)四念處得了初果、得二果,你還沒離欲,你還是屬于欲界的。這是「學(xué)有二種:謂于欲界或未離欲,或已離欲」,就是這兩種。這是「標(biāo)列」。
下面第二科「隨釋」,分兩科,第一科未離欲的,解釋這個未離欲,分兩科;第一科「釋頌未極底未度」,這個「未極底」就是這個頌的第二句,解釋這一句。解釋這一句,分兩科,第一科「標(biāo)」。
酉二、隨釋(分二科) 戌一、未離欲者(分二科)
亥一、釋頌未極底未度(分二科) 天一、標(biāo)天
未離欲者,未得源底,未到彼岸,于二種法,猶未具足。
「未離欲者,未得源底」,那就是他沒得到禪定,這個「源底」是指禪定說!肝吹奖税丁梗瑳]到彼岸,他就是這無我慧沒有圓滿,所以他還沒能到涅槃的彼岸!肝吹迷吹住故俏吹枚;「未到彼岸」是慧沒圓滿,所以「未到彼岸」;這就叫作「未極底、未度」!肝礃O底」就是「未得源底」;「未度」就是「未到彼岸」!赣诙N法,猶未具足」,這個修行人他還沒能具足兩種功德。
這是「標(biāo)」,下面是「列」。
天二、列
一、未得內(nèi)心勝奢摩他,二、雖已得增上慧法,毗缽舍那未善清凈。
「一、未得內(nèi)心勝奢摩他」,說這個修行人他內(nèi)心里面還沒能成就殊勝的定力,就是沒得到初禪以上的定力!付、雖已得」,第二個功德是什么呢?就是「雖已得」,雖然已經(jīng)得到奢摩他了,(注:「雖已得:雖然已經(jīng)得到奢摩他了。」此解釋后改為:「雖然已經(jīng)得到增上慧法毗缽舍那,未善清凈!)「增上慧法毗缽舍那未善清凈」。這個「增上慧法」怎么講?就是佛陀的法語上面所開示的增上慧,告訴你的,你通達(dá)苦集滅道的智慧,這種叫「增上慧」,不是世間的智慧,這是出世間通達(dá)苦集滅道的智慧。這個「法」,就是佛的法語所表達(dá)的這個增上慧!概徤崮恰,你依據(jù)這個增上慧的教法去修觀,這叫「毗缽舍那」,修觀!肝瓷魄鍍簟,你這個苦集滅道──通達(dá)無我義的這種智慧還沒能夠清凈,你還執(zhí)著我的,執(zhí)著有我,這就是沒得到智慧。
「未得內(nèi)心勝奢摩他」,就是沒得定;你沒能夠成就清凈的增上慧,就是沒得到慧。一個定、一個慧,這兩個功德沒具足。這是「列」。
下面第二科解「釋頌諸身分劬勞」,這第三個頌的第一句,先解釋第三個頌的第二句「未極底未度」,現(xiàn)在解釋第一句「諸身分劬勞」,解釋這一句話。解釋這一句話,分兩科,第一科「顯方便」。「方便」就是行動,你采取行動來作這件事。分兩科,第一科是「如足精進(jìn)」,第二科「如手精進(jìn)」。
亥二、釋頌諸身分劬勞(分二科) 天一、顯方便(分二科) 地一、如足精進(jìn)
由闕內(nèi)心奢摩他故,乘如所得圣道浮囊,為證內(nèi)心奢摩他故,運動如足勇猛精進(jìn)。
這個是「如足精進(jìn)」:「由闕內(nèi)心奢摩他故,乘如所得圣道浮囊」,由于這個修行人他內(nèi)心里還缺少奢摩他,這個奢摩還沒成功。沒成功,那么他「乘如所得圣道浮囊」。那么他這時候有什么功德?他能夠坐──「乘」者,就是坐,他坐著所得的圣道的浮囊。圣道的浮囊是什么?就是戒,就是律儀戒、就是別解脫戒;別解脫戒是得圣道的方便。這個「浮囊」就是渡海的一個囊;當(dāng)然說我們坐船過海,那是很舒服的了;現(xiàn)在說「浮囊」,就是最低限度要有個浮囊,它能夠載著你不落到海里邊去,不會墮落三惡道,那叫做「浮囊」。這是得圣道的一個方便,你坐這個浮囊,你去修奢摩他去。
是乘這個浮囊,「為證內(nèi)心奢摩他故」,你為了成就內(nèi)心的奢摩他止。「運動如足勇猛精進(jìn)」,你就運動你的身口意,不懈怠地減少睡眠、減少飲食。減少飲食就能減少昏沈,減少睡眠你就能夠有時間修奢摩他。這個「如足」,就是像人走路,這個足在動;或者是你在上樹的時候,你這個足也在那樹上攀緣。用這個精進(jìn)──用如足的勇猛精進(jìn),就表示你在修奢摩他的精進(jìn),修奢摩他的精進(jìn)叫「如足」。
地二、如手精進(jìn)
又復(fù)為令增上慧法毗缽舍那善清凈故,運動如手勇猛精進(jìn)。
你修這奢摩他,你要精進(jìn)的修;但是只是修奢摩他是不夠的,所以還有第二個「如手精進(jìn)」。你還需要為令你的增上慧法的毗缽舍那能夠清凈,你還要努力地、精進(jìn)地修行,這個努力地、精進(jìn)地修行,就像手的工作:上樹的時候,這個手在攀緣。這個手的攀緣活動,譬喻修智慧、修毗缽舍那的精進(jìn);這個足的攀緣,譬喻修定的精進(jìn)。這是用這樣的方便去修成就定慧,這就叫作身分的劬勞──你身體的、當(dāng)然包括心的辛苦。
天二、顯當(dāng)果
彼于如是勤精進(jìn)時,離欲界欲,如得源底;證阿羅漢,如到彼岸。
第二科「顯當(dāng)果」。前邊是「顯方便」,就是你這樣用功修行、這樣的行動。這第二科:顯示將來的成就。
「彼于如是勤精進(jìn)時」,彼那個修行人在足精進(jìn)、手精進(jìn)──如足的勇猛精進(jìn),如手的勇猛精進(jìn),這樣子精進(jìn)時。「離欲界欲」,后來成功了,就是解脫了欲界的欲,就是得了色界定了!溉绲迷吹住,這就像得到水的源底了,水的底!缸C阿羅漢,如到彼岸」,就是從這苦海里面解脫了,到了彼岸的涅槃了。
戌二、已離欲者
已離欲者,證得內(nèi)心勝奢摩他,亦得善凈毗缽舍那。唯為進(jìn)斷上分諸結(jié),發(fā)勤精進(jìn),非諸身分。
「已離欲者」,這下面是第二科「已離欲者」。前面是未離欲的人,你要修止、修觀,這樣精進(jìn)得解脫。
現(xiàn)在說已離欲的人:「證得內(nèi)心勝奢摩他,亦得善凈毗缽舍那。唯為進(jìn)斷上分諸結(jié)發(fā)勤精進(jìn),非諸身分」。這下面說到「已離欲者」,就是已經(jīng)得到色界定的人,已離欲的人他證得了內(nèi)心的殊勝的止,亦得到善凈的毗缽舍那的智慧了。這樣的人,他是把五下分結(jié)完全地消除了,他還有五上分結(jié)沒有斷。沒有斷,他就是「唯為進(jìn)斷上分諸結(jié)」,他只是為求進(jìn)一步斷滅色界、無色界的煩惱:色染、無色染、掉舉、慢、無明!赴l(fā)勤精進(jìn)」,這時候還是要繼續(xù)地精進(jìn)用功修行!這時候的修行「非諸身分」,不像以前沒離欲的時候,他沒得到止、也沒得到慧,他需要如手、如足地那樣精進(jìn),和那不同了,那個不一樣了。這個時候的精進(jìn)是更微妙的境界,因為是定慧成就了,他那時候的精進(jìn)和沒有成就的人不一樣,所以叫「非諸身分」,這個精進(jìn)不一樣的。譬如說我們一般人,我們沒有得定的人用功修行,要經(jīng)行、你要盤腿坐,這樣子來用功才合適;你若躺下那里,一躺下就睡覺了、就不能用功了。若是已經(jīng)離欲了的人,沒有這件事,他躺在那兒里也是修行、他站那里也是修行,這個和以前完全不同了,所以這就「非諸身分」,和那不同!
申二、無學(xué)(釋后半頌)
若已越度成阿羅漢,所作已辨,離勤功用,名住陸地,已到彼岸。
這下面第二科是說「無學(xué)」;前面是說有學(xué)的境界。這底下說無學(xué)的境界,這個釋后半頌,后邊這半個頌。釋后半頌就是「已得度住陸,無勤到彼岸」:前面「諸身分劬勞,未極底未度」解釋完了,這是第三個頌的后半頌,解釋這個。
「若已越度成阿羅漢」,若是這個人經(jīng)過努力地用功,他已經(jīng)超越了苦海,從苦海里面解脫出來,成就了阿羅漢的境界!杆饕艳k,離勤功用」,他所修的圣道已經(jīng)成功了,這個時候,他不需要像以前那么努力了,所以離勤功用的事情!该£懙亍,從這個苦海里面出來了,住在陸地,就是住在第一義諦里邊了,已到了彼岸的不生不滅的境界了。
這是解釋后半頌,解釋完了。
未三、釋后二頌(分六科) 申一、釋真梵志
此則顯示諸婆羅門,依第一義,略有三種:二是有學(xué),一是無學(xué)。
這底下第二科:「釋后二頌」,前三個頌解釋完了,解釋后邊這兩個頌,分六科;第一科解「釋真梵志」,是「天,汝今當(dāng)知,此喻真梵志」,解釋這個真梵志。
「此則顯示諸婆羅門」,這些婆羅門相信了佛教了!敢赖谝涣x,略有三種」不同,都是依佛教說的無我的勝義修學(xué)圣道的,這里邊有三種不一樣、三種差別。是「二是有學(xué),一是無學(xué)」,三種不同就是:有兩個是屬于有學(xué),即是一個未離欲、已離欲,這兩個都是有學(xué);一個是無學(xué),最后到阿羅漢果是無學(xué),這三種不同,這是真梵志。
申二、釋永盡漏
若已究竟到于彼岸諸婆羅門,名永盡漏。
這是解釋這個「永盡漏」,這是第二句,第四個頌的第三句「謂永盡諸漏」,解釋這一句話。
「若已究竟到于彼岸」了的「諸婆羅門,名永盡漏」,他的盡漏是永久的,而不像世間的修行人,以世間道修學(xué)禪定的人,他把欲界的漏也能夠盡,但不是永久的。
申三、釋常得委
若未離欲一切身分勤精進(jìn)者,名得常委。
這底下第三科解釋這個「得常委」,就是第三個頌(注:應(yīng)為第四個頌)的第四句:「得常委靜慮」。
「若未離欲」,若是這個人他還沒能離欲界欲,就是沒得色界定。那么他的用功修行的境界,「一切身分勤精進(jìn)者」,他就得要如足精進(jìn)、如手精進(jìn),那樣勤精進(jìn)的人叫做「得常委」。這樣子,這個有這么樣的分別。
《披尋記》六五七頁:
名得常委者:謂于所修菩提分法,勇猛無間,能常修習(xí),能委修習(xí),無懈無憚,名得常委。
「名得常委者:謂于所修菩提分法」,修這個四念處!赣旅蜔o間,能常修習(xí)」,這是「常」的意思。「能委修習(xí)」,什么叫「能委修習(xí)」呢?「無懈無憚」,他心里面不懈怠,也沒有恐怖,他很尊重這件事,那就叫做「委」,這個「委」是這樣意思。那合起來叫做「常委」。
申四、釋得靜慮
若已離欲得源底者,名得靜慮。
「若已離欲得源底者」,這是第四科所得靜慮!溉粢央x欲得源底者,名得靜慮」的意思,就是得到色界四禪了!杜麑び洝贰
《披尋記》六五七頁:
名得靜慮者:謂凈定心,盡所修故,如所修故,能正審慮諸法道理,獲得內(nèi)法毗缽舍那,名得靜慮。
這個得靜慮和一般的解釋不一樣,就是得了定、也得到了慧。
這個「名得靜慮者:謂凈定心,盡所修故」,就是觀察這個緣起法!溉缢薰省,是觀察這個第一義諦。「能正審慮諸法道理」,就是能審慮這二諦的道理!斧@得內(nèi)法毗缽舍那」,獲得佛法的毗缽奢那,這叫做「靜慮」。
申五、釋斷憂愁熾然
得靜慮者,永斷一切下分結(jié)故,已斷貪欲及瞋恚品,所有一切愁憂熾然。
「得靜慮者」,下面第五科「釋斷憂愁熾然」,就是這第五個頌了,「彼永斷一切,愁憂及熾然」,解釋這句話。
「得靜慮者,永斷一切下分結(jié)故」,得靜慮的人就是得到色界定無漏的智慧,永斷了下分結(jié),就是欲界的五下分結(jié)故!敢褦嘭澯安_恚品,所有一切愁憂熾然」,對于欲的貪欲、和瞋恚這兩類的煩惱所有一切的愁憂,「愁憂」就是瞋恚,「熾然」就是貪欲,這兩種煩惱完全斷滅了。
申六、釋恒住正念及心解脫
永盡漏者,永斷修斷諸煩惱故,已善修習(xí)四種念住,恒住正念及心解脫。
「永盡漏者」,是第六科:「釋恒住正念及心解脫」,就是第五個頌最后的兩句。
這個「永盡漏者,永斷修斷諸煩惱故」,他們永久的消滅了修道所斷的諸煩惱,修道諸煩惱都斷掉了!敢焉菩蘖(xí)四種念住,恒住正念及心解脫」,就是里邊有定、也有慧,有無漏的定慧,達(dá)到圓滿的境界的時候。
午三、結(jié)名
彼非作已,數(shù)數(shù)更作,亦無增勝所應(yīng)作事,是故說彼名第一義真婆羅門。
「彼非作已,數(shù)數(shù)更作」,這第三科是「結(jié)名」。這個人這樣子成功了以后,他不是做完了以后數(shù)數(shù)的更去做。「亦無增勝所應(yīng)作事」,沒有比此更殊勝的事情所應(yīng)該作的!甘枪收f彼名第一義真婆羅門」,這是結(jié)這個名字。這一科解說完了。
卯十二、劬勞(分二科) 辰一、舉經(jīng)言(分三科) 巳一、第一問答
苾芻!苾芻!已度暴流耶?告言:如是,天!
這下面是第十二科「劬勞」,分兩科;第一科是「舉經(jīng)言」,又分三科;第一科是「第一問答」。
說「苾芻!苾芻!已度暴流耶?告言:如是,天!」這個是天向佛說,稱佛為苾芻。說:「苾芻!苾芻!你已經(jīng)解脫了暴流了嗎?」欲流、有流這些暴流!父嫜裕喝缡牵!」這個佛就回答他說,說:「是的!我已經(jīng)度暴流了!惯@是第一個問答。
巳二、第二問答
無攀無住已度暴流耶?告言:如是,天!
「無攀無住已度暴流耶?」這是第二個問答。這個「無攀無住」,這是解脫了暴流的相貌,就是:「你解脫了這個三界的暴流以后,你心里面是無攀無住的相貌嗎?」這樣問。「告言:如是,天!」佛回答:「是的,天!」
巳三、第三問答(分二科) 午一、天問
苾芻!汝今猶如何等無攀無住已度暴流?
這是第三個問答,分二科,第一科是「天問」。
「苾芻!」這個天稱佛為苾芻。「你現(xiàn)在猶如何等的無攀無住已度暴流呢?你這無攀無住是什么樣子呢?」這樣問。
午二、頌答(分二科) 未一、黑品攝
如如我劬勞,如是如是劣;如如我劣已,如是如是;如如我住已,如是如是漂。
這下面第二科:佛回答。分兩科,第一科「黑品攝」。分白品、分黑品,現(xiàn)在先說這黑品。
「如如我劬勞,如是如是劣」,這個「如如」,就是如是如是。說我在初出家的時候,在外道里邊修苦行的時候,我是日食一麻一麥,如是如是的我受那個辛苦,如是如是、如是如是的辛苦是很下劣的,那個不是殊勝的修行。「如如我劣已,如是如是住」,就是這樣子我修那種苦行、那種卑劣的境界,如是如是住在那個境界里面!溉缛缥易∫眩缡侨缡瞧,如是如是我安住、住在那個境界里邊,也還是在生死里面漂流。這里邊還有點差別,下面有解釋。前面說到的是黑品,下面說白品。
未二、白品攝
天!我如如舍劬勞,如是如是無減劣,如是廣說鮮白品,此中祇焰頌應(yīng)知。
「天,我如如舍劬勞」,就是到菩提樹下了的時候,我就是這樣子、這樣子棄舍了修苦行那些事情!溉缡侨缡菬o減劣」,這樣子我的善法逐漸的增長了!溉缡菑V說鮮白品,此中祇焰頌應(yīng)知」,這個祇夜──「祇焰」,都是印度話,翻到中國話是個「應(yīng)頌」,是個應(yīng)頌就是重頌:這個頌和前面的長行說的一個意思,叫重頌;但是若前面沒有長行,只是這樣說,那就是稱作孤起頌了。
辰二、長行釋(分二科) 巳一、標(biāo)指前
今此頌中無攀無住者:謂涅槃、滅定,如前已說。
「今此頌中無攀無住者:謂涅槃、滅定」,前面是頌,這下面是長行的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標(biāo)指前」。今此頌里邊說到的「無攀無住」的意思,就指涅槃和滅盡定說的,如前邊已經(jīng)解釋過了,這里不再解釋了。
巳二、別釋頌(分二科) 午一、約是道非道辨(分二科) 未一、顯說意
世尊依昔示現(xiàn)修習(xí)菩薩行時,所有最極難行苦行非方便攝勇猛精進(jìn);又依示現(xiàn)坐菩提座非方便攝勇猛精進(jìn)斷,遍知故,說如是言:天!汝當(dāng)知,我昔如如虛說劬勞,如是如是我便減劣;如如滅劣,如是如是我便止。蝗缛缰棺,如是如是又被漂溺。與此相違,應(yīng)知白品。
下面是第二科「別釋頌」,分兩科;第一科:約是道非道來說明,分兩科;第一科「顯說義」。
「世尊」,這是本論的作者說:「世尊依昔」,根據(jù)以前!甘粳F(xiàn)修習(xí)菩薩行時」,為了度化眾生,顯現(xiàn)出來這種事情;修習(xí)菩薩行的時候!杆凶顦O難行苦」,就是日食一麻一麥的這些事情,這是最極難行的苦行。這樣的苦行「非方便攝勇猛精進(jìn)」,不是得無上菩提的方便、不是得無上菩提的行動,這種行動是無益的苦行,不是圣道的方便。這樣的勇猛精進(jìn)是無益苦行,所以非方便攝的勇猛精進(jìn)。
「又依示現(xiàn)坐菩提座,非方便攝勇猛精進(jìn)斷,遍知故」,這是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行這無益苦行,后邊又示現(xiàn)坐在菩提樹下了,這個時候非方便攝的勇猛精進(jìn)棄舍了、斷除了!副橹省,佛有大智慧知道那個不是圣道,所以棄舍了。這個《披尋記》。
《披尋記》六五八頁:
又依示現(xiàn)坐菩提座等者:謂坐菩提座時,棄舍一切難行苦行非方便攝勇猛精進(jìn),是名為斷。于彼一切非方便道得妙智見,了知不能盡苦及證苦邊,是名遍知。
「又依示現(xiàn)坐菩提座等者:謂坐菩提座」的時候,棄舍了一切難行苦行,非方便攝的勇猛精進(jìn),「是名為斷」,把這個無益苦行棄舍了,叫做「斷」。「于彼一切非方便道得妙智見」,佛有這種大智慧,知道那個不是圣道的方便!噶酥荒鼙M苦」,你修那個苦行,你白吃苦了,不能滅除苦惱!讣白C苦邊」,達(dá)到苦的最后邊;以后沒有苦了,叫「苦邊」,不能有這種作用,是名叫遍知。
「說如是言」,這個佛說如是說。說:「天!」招呼這個天!溉戤(dāng)知」,你應(yīng)該知道!肝椅羧缛缣撜f劬勞」,我以前說我如此如此的修種種苦行,那都是虛妄、都是錯誤的,那都是白辛苦了!溉缡侨缡俏冶銣p劣」,我便這個善法就是劣弱、沒有了。「如如減劣,如是如是我便止住」,就是止住在這里。「如如止住,如是如是又被漂溺」,還是被這個生死的煩惱所漂溺,而不能解脫!概c此相違」,應(yīng)知道這是屬于白品的善法,就是修學(xué)圣道。
未二、釋頌言(分二科) 申一、黑品攝(分四科) 酉一、劬勞
此中顯示修苦行時,非方便攝勇猛精進(jìn),名曰劬勞。
下面是第二科「釋頌言」,分兩科;第一科是「黑品攝」,分四;第一科是「劬勞」。
此中顯示苦行的時候,非方便攝的勇猛精進(jìn),叫做「劬勞」。不是圣道的方便,這叫做「劬勞」。
酉二、減劣
行邪方便,善法退失,名為減劣。
「行邪方便,善法退失」,這第二科叫「減劣」。這個「減劣」怎么講呢?「行邪方便」,修行那個不合道理的苦行。這個時候是「善法退失」,就是沒修學(xué)善法,這叫做「減劣」。就是善法不成就叫做「減劣」。
酉三、止住
既知退失諸善法已,息邪方便,說名止住。
這第三科叫「止住」。這「止住」怎么講呢?既然知道這件事──這修苦行能退失善法。既然知道了以后,就「息邪方便」,把邪方便停下來,說名叫做止住。
酉四、漂溺
舍諸苦行更求余師,遂于嗢達(dá)洛迦、阿邏茶等邪所執(zhí)處,隨順觀察,故名漂溺。
「舍諸苦行,更求余師」,這是第四科叫「漂溺」;棄舍了苦行以后,「更求余師」,更到其他的外道的大老師那里去請教!杆煊趩爝_(dá)洛迦、阿邏茶等邪所執(zhí)處」,這是外道的這些老師,他們都是有邪知邪見的地方!鸽S順觀察」,隨順?biāo)麄兯f的道理去觀察。這個時候也還不是正知正見,故名叫做「漂溺」,還是在生死里面漂溺,沒得解脫。
申二、白品攝(分二科) 酉一、舉四義(分三科) 戌一、舍劬勞及無減劣
復(fù)于后時坐菩提座,棄舍一切非方便攝勇猛精進(jìn),所有善法遂得增長。
這第二科「白品攝」,前面這黑品攝講完了;分兩科,第一科「舉四義」,分三科;第一科「舍劬勞及無減劣」。
「復(fù)于后時」,這個時候這個菩薩于后來的時候,坐在菩提樹下,棄舍了一切非圣道的所攝的勇猛精進(jìn)。所有的善法遂得增長,就開始修學(xué)善法了。
戌二、不止住
如如善法既增長已,如是如是于諸善法不生知足,不遑止住,于所修斷,展轉(zhuǎn)尋求勝上微妙。
「如如善法既增長已」,就是修緣起觀了,在禪定里面修十二緣起觀──修緣起觀,這是善法。
下面是「不止住」。「如如善法既增長已」,你修學(xué)善法的時候,今天修、明天也繼續(xù)修的時候,如是如是的善法就得到增長。增長了以后,「如是如是于諸善法不生知足」,不要得少為足,「不生知足」!覆诲刂棺 ,來不及在那里停下來!赣谒迶,展轉(zhuǎn)尋求勝上微妙」,對于所修學(xué)的善法,斷除去黑品的惡法、修學(xué)善法,展轉(zhuǎn)地這么樣的修行,展轉(zhuǎn)地尋求勝上的、微妙的圣道──這里邊有愿在內(nèi)。
戌三、離漂溺
既由如是不知足故,遂不更求余外道師,無師自然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名大覺者。
「既由如是不知足故」,這第三科「離漂溺」,由于修學(xué)善法不得少為足!杆觳桓笥嗤獾缼煟瑹o師自然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名大覺者」,就是成功了,得無上菩提了。
酉二、指配頌
此中四義,舍劬勞等四句經(jīng)文,如其次第配釋應(yīng)知。
「此中四義」,這底下第二科「指配頌」!干巅緞诘人木浣(jīng)文,如其次第配釋應(yīng)知」,前面這一段就配釋那個經(jīng)文的四句。這個《披尋記》上配合了。
《披尋記》六五八頁:
此中四義等者:前說劬勞、減劣、止住、漂溺四義,是名黑品;今此白品,翻彼應(yīng)知。棄舍非方便攝勇猛精進(jìn),名舍劬勞。善法增長,名無減劣。于諸善法不生知足,不遑止住,名無止住。不求余師,成大覺者,名無漂溺。如是次第配釋應(yīng)知。
「此中四義等者:前說劬勞、減劣、止住、漂溺」,這有四義,是名黑品的四義。「今此白品,翻彼應(yīng)知」,把那個黑品翻過來,那么就是四種白品。是「棄舍非方便攝勇猛精進(jìn),名舍劬勞。善法增長,名無減劣。于諸善法不生知足,不遑止住」,名叫做無止住!覆磺笥鄮煟纱笥X者,名無漂溺。如是次第配釋應(yīng)知」,前面這一段是這樣子。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八(3)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八(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hù)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yán)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yán)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yán)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yán)、六十華嚴(yán)、八十華嚴(yán)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yán)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yán)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講解
- 楞嚴(yán)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yán)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