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瑜伽師地論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jiǎn)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guó)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1)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1)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三

  本地分中菩薩地.初持瑜伽處?kù)o慮品第十三

  持這個(gè)字前面有解釋,就是有功能的意思。是說修止觀所得的靜慮有這功能,能令你得無上菩提。得無上菩提是很遠(yuǎn)的事情,但在最近,能令你得無生法忍、得圣道,所以叫做「持」。

  酉五、定度(即靜慮品)(分四科)

  戌一、征

  云何菩薩靜慮波羅蜜多?

  這是第五「定度」。有六波羅蜜,第一是施度,這是第五定度。分四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列!冈坪纹兴_靜慮波羅蜜多」?這是征問。下面是列,分兩科;第一科是嗢柁南

  戌二、列(分二科)

  亥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自性一切難,一切門善士;一切種遂求,二世樂清凈。如是九種相,名略說靜慮。

  這是頌文。列出來靜慮波羅蜜多的差別,下面是長(zhǎng)行。

  亥二、長(zhǎng)行

  謂九種相靜慮,名為菩薩靜慮波羅蜜多。

  「謂九種相靜慮」,靜慮有九個(gè)相貌,「名為菩薩靜慮波羅蜜多」,那九種呢?

  一者、自性靜慮。二者、一切靜慮。三者、難行靜慮。四者、一切門靜慮。五者、善士靜慮。六者、一切種靜慮。七者、遂求靜慮。八者、此世他世樂靜慮。九者、清凈靜慮。

  這六波羅蜜都有這九個(gè)名稱,名稱是相同的,但是里面的含意不一樣。這是用頌和長(zhǎng)行,列出九種靜慮波羅蜜多的名稱,下面第三科是解釋,分九科;第一科是自性靜慮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戌三、釋(分九科)

  亥一、自性靜慮(分三科)

  天一、征

  云何菩薩自性靜慮?

  菩薩的自性靜慮是什么意思呢?這是征,下面第二科是解釋。自性實(shí)在就是「別」,特別的別,就是靜慮波羅蜜多本身不同于其他波羅蜜多,有特別的地方。那就是自性,他自己的體性、相貌不同于其他波羅蜜多。那么這是征,下面是解釋。

  天二、釋

  謂諸菩薩于菩薩藏聞思為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間心一境性

  「謂諸菩薩于菩薩藏聞思為先」你想要得靜慮波羅蜜多,對(duì)于菩薩藏要「聞思為先」,就是先要聞思,然后才可以成就靜慮波羅蜜多。如果不聞不思,想成就靜慮波羅蜜多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聞思是道前方便!杆忻钌剖莱鍪篱g心一境性」,你有了聞思的成就以后,還要成就所有妙善的世間心一境性,所有妙善的出世間心一境性。妙善是贊嘆心一境性是非常好的,非常微妙,世間的一切法所不能及。《金剛經(jīng)》上常說: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也不如受持《金剛經(jīng)》四句偈的功德大。我們讀這篇文好像就這樣過去了,但是我們?cè)谧鍪虑榈臅r(shí)候,就忘記了這件事。求世間的名利,比修學(xué)佛法重要,看我們佛教徒的行為是這樣。這出世間的圣道非常重要,但是我不知道,我做世間上名利的事情,我感覺歡喜,我契機(jī),契理這件事我不知道,我歡喜這樣做,就這樣做。現(xiàn)在說「妙善」,世間的心一境性是妙善,出世間的心一境性更是妙善,比其他的事情重要。那么這個(gè)地方,我們出家人,應(yīng)該說所有的佛教徒都在內(nèi),現(xiàn)在我們一分為二,說出家人,但在家居士我們不說,「妙善」這句話,就是我們要有愿,愿意成就靜慮波羅蜜多,要有這個(gè)愿。我沒有這個(gè)愿,那就沒有這件事,我不想得禪定,我不想修學(xué)圣道。我想寫一篇博士論文,我要做總統(tǒng),那就是你有這個(gè)愿。你若有什么愿就做什么事,沒有這個(gè)愿就不會(huì)做這件事,而這里說的「妙善」就是我們要發(fā)動(dòng)這個(gè)愿,這件事最好。這是什么意思?就是勸你發(fā)愿,你要有這個(gè)愿。我感覺我們現(xiàn)在的出家人,他是已經(jīng)出家了,但是又好像沒有愿,不像有圣道的愿。既然沒有圣道的愿又何必出家呢!但是他還是出家了,我不明白應(yīng)該怎么解釋這個(gè)問題,怎么解釋!杆忻钌剖篱g的心一境性,出世間的心一境性。出世間的「出」就是超越的意思,出世間的靜慮是超越世間靜慮,世間的靜慮是不能夠和出世間的靜慮相比。

  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毗缽舍那品,或雙運(yùn)道俱通二品。

  「心正安住」你能安住于心一境性這里,「正」是好的意思,能好好的努力安住在心一境性這里,就成功了!富蛏菽λ,或毗缽舍那品」,心一境性有兩種,一類屬于奢摩他,另一類屬于毗缽舍那,「或雙運(yùn)道俱通二品」,而止觀雙運(yùn)這一部分是通于止也通于觀。這樣分共有三種。

  天三、結(jié)

  當(dāng)知即是菩薩所有靜慮自性。

  結(jié)束這段文,菩薩的靜慮自性就是這些。妙善的心一境性,或者屬于奢摩他品、毗缽舍那品,或是屬于雙運(yùn)道俱通二品。這就是菩薩靜慮波羅蜜多的自性。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