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醫(yī)方明?略說佛教醫(yī)療學之醫(yī)方明
鑒于目前人們對佛教社會功能的迷惘甚至誤解,導致在認識上普遍存在誤區(qū),不能正確對待人們的身心疾患,特發(fā)此文,對佛教醫(yī)學作一個簡單的介紹,以正視聽。
佛教在傳播佛法的過程中,要求佛弟子學習各種方便法門,為眾生行菩薩道,這些方便法,佛教統(tǒng)稱為“五明”,也稱“五明處”。五明即聲明、因明、醫(yī)方明、工巧明和內明。五明的內容很廣,玄奘大師述《大唐西域記》卷二說︰“聲明,釋訓詁字,詮目疏別。工巧明,伎術機關,陰陽歷數(shù)。醫(yī)方明,禁咒閑邪,藥石針艾。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zhèn)。內明,究暢五乘?a href="/remen/ying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因果妙理。”《瑜伽師地論·菩薩地力種姓品》也說“菩薩應當求一切菩薩藏法、聲聞藏法、一切處論、一切世間工業(yè)處論”。此中,菩薩藏法和聲聞藏法屬于內明,一切處論指聲明、因明、醫(yī)方明,一切世間工業(yè)處論即工巧明。這里要介紹“禁咒閑邪,藥石針艾”的醫(yī)方明。
記得我受恩師心月長老和得戒大和尚妙湛長老之教,在社會大學攻讀醫(yī)學之時,曾遇到許多非議。如一位法師曾質問我“你不學佛教醫(yī)方明,跑到社會上學什么醫(yī)學”。說明我們必須清楚什么是佛教醫(yī)方明,其包括那些內容等。
從上述五明的論述中,根據(jù)玄奘大師等論點,可以明了醫(yī)方明,就是能治療眾生疾苦的醫(yī)學,而不是獨立于社會醫(yī)學之外的“佛教醫(yī)學”。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所以醫(yī)方明不僅要涉及到中國古代的醫(yī)藥學,也要涉及到印度甚至南亞及南亞周圍一些地區(qū)(古代統(tǒng)稱為“西域”)的醫(yī)藥學。正是由于佛教的傳播,促進了中國與印度這兩大文明古國的醫(yī)藥學交流,使中國醫(yī)藥學在不斷吸收外來因素的基礎上發(fā)達繁榮起來。
佛教對身心的健康非常重視,認為只有身心達到平衡狀態(tài),而不是單純的身體健康就是健康,這與國際現(xiàn)在慣用的健康概念是一樣的。佛教徒稱佛為大醫(yī)王,認為其演說妙法,就是“妙伽陀”,即治療煩惱的苦口良藥。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佛在成佛前,即系統(tǒng)學習過醫(yī)方明,對人體的構造和生理衛(wèi)生等,有深刻的認識。他在為弟子治病過程中,注重身心的全面治療,比現(xiàn)代一般意義上的醫(yī)學,更具有全面性和系統(tǒng)性。佛的弟子中,精于醫(yī)學或對醫(yī)學作出杰出貢獻的人很多,如有醫(yī)五之稱的耆婆居士,是將佛學圓融于醫(yī)藥學的第一位著名醫(yī)學家!镀刨しザ嗍穫鳌分杏涊d迦膩色迦王的御醫(yī)遮羅迦著《醫(yī)方集》,對后世的醫(yī)藥學有很大影響。謀害羅迦后有妙聞居士出,他的醫(yī)藥技術為八宗之祖龍樹菩薩所傳習。后來的父使居士著有《八支心要集》等,西藏也有譯本。這些佛教醫(yī)藥學家,所傳習的醫(yī)藥學屬印度醫(yī)學。
印度醫(yī)學隨著佛教而傳入我們,并豐富了祖國的醫(yī)學系統(tǒng)。如佛教經典中提到的“四大致病”說、“四百四病”學說,在中國古代醫(yī)籍常常引用。四大學說,與中國傳統(tǒng)五行學說有一定相似處。所謂四大,即“地、水、火、風”四大,《三藏法數(shù)》對四大進行了詳盡的解釋:
四大者,謂人之身,攬外地水火風四大,而成內身四大。因對色香味觸四微,故稱為四大也。
。垡、地大],地以堅礙為性。謂眼耳鼻舌身等名為地大,若不假水,則不和合。經云:發(fā)毛爪齒、皮肉筋骨等,皆歸于地。是也。
[二、水大],水以潤濕為性。謂唾涕津液等名為水大,若不假地,即便流散。經云: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是也。
。廴、火大],火以燥熱為性。謂身中暖氣,名為火大。若不假風,則不增長。經云:暖氣歸火。是也。
。鬯、風大],風以動轉為性。謂出入息及身動轉,名為風大。此身動作,皆由風轉。經云:動轉歸風。是也。
如果四大不調,就是四大致病說。所謂“一大不調,諸患并起。地大增故,腫結沉重,身體枯瘠等諸患生;水大增故,痰癊脹滿,飲食不消等諸患生;火大增故,煎寒壯熱,支節(jié)皆疼等諸患生;風大增故,虛懸戰(zhàn)掉,嘔吐氣急等諸患生,是為四大增動病相”四大不調,因而入夢,“謂或夢山崩,或夢自身飛騰虛空,或夢見虎狼及賊追逐,此因地水火風四大不調,心神散逸,故有此夢,是名四大不和夢”。(見《三藏法數(shù)》)。
印度醫(yī)方明中的“八支”分類,也受到中國醫(yī)學家的關注。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分類,一般稱中醫(yī)科目,最早見《周禮》中,已分為食醫(yī)、疾醫(yī)、瘍醫(yī)和獸醫(yī)四科。食醫(yī)相當于營養(yǎng)科,疾醫(yī)相當于內科,瘍醫(yī)相當于外科。最為完善的包括大方脈、雜醫(yī)科、小方脈科、風科、產科、眼科、口齒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瘡腫科、針灸科、祝由科、禁科(元代形成的分類)。但中國醫(yī)師一般在治療上是不分科目的,具有整體醫(yī)療法規(guī)。
所謂八支分類,曇無讖大師在公元414~421年譯出的《大涅槃經》提到八種藥,釋云公撰的《音義》解八種藥為,一、治身,二、治眼,三、治瘡,四、治小兒,五、治邪鬼,六、治毒,七、治胎病,八、占星。公元673~685年在印度取經的義凈,在他所撰的《南海寄歸傳》卷三中曾提到八醫(yī),一、論所有諸瘡,二、論針刺首疾,三、論身患,四、論鬼障,五、論惡揭陀藥,六、論童子病,七、論長年方,八、論足身力。又在義凈所譯的《金光明經·除病品》中也講到四種病(風,熱,痰癊,總集的治療方法和八術的名稱,為針刺,傷破,身疾,鬼神,惡毒,孩童,延年,增氣力。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中已有許多丹方和治病方法來自印度,宋代所編纂的《證類本草》和明李時珍所編的《本草綱目》中也收有不少的印度出產的藥物和梵文原名,足見在醫(yī)藥治療的實踐上,中國漢地醫(yī)學仍然受到印度醫(yī)學一定的影響,而藏地的醫(yī)學與印度醫(yī)學的淵源而更深,融合漢、印、藏醫(yī)學的西藏《四部經典》,就是一個實例。
佛教《大藏經》中收錄有關醫(yī)藥的典籍極多。如《佛醫(yī)經》一卷、《醫(yī)喻經》一卷、《治禪病秘要經》二卷、《療痔病經》一卷、《啰嚩拏說救療小兒疾病經》二卷、《迦葉仙人說醫(yī)女人經》一卷、《能凈一切眼疾病陀羅尼經》一卷、《除一切疾病陀羅尼經》一卷、《咒齒經》一卷、《咒時氣病經》一卷、《咒目經》一卷、《咒小兒經》一卷等。這些與醫(yī)藥有關的佛經,多是以醫(yī)為喻,以成就解脫道為目的。
因此,什么是佛教醫(yī)方明?就是世間一切醫(yī)藥學,以療治眾生身心諸患為方便,以趣入解脫大道為目的。
- 上一篇:制戒的十種利益
- 下一篇:金剛經與極樂世界的關系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簡介,地藏經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內容介紹
- 心經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有訣竅嗎?誦經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簡介,楞嚴經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心底的亮色
-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說起來容易,活起來不容易
- 人生總在成長
- 抬頭是天,腳下是路
- 偈語是怎樣形成的?
- 一路走來一路忘
- 因為哭過,笑才燦爛
- 假如生命能夠穿越
- 無論過去將來多美,記得珍惜眼前
- 日子還長,你要好好走
- 往事一壇老咸菜
- 對人生最好的表白
- 突然白頭,且斷妄想
- 幽默是智慧的光芒在閃現(xiàn)
- 好心情為生活著色,用好心情迎接每一天
- 心在風中,望紅塵種種
- 人生轉瞬即逝,不如憐取眼前人
- 人生有哪些來源?
- “忍”是一種擔當,忍之為德,在于負重
- 人生有什么體驗?
- 如何才能做個名副其實的“觀自在”?
- 人要放大一些什么?
- 精神的營養(yǎng)
- 知足的意義
- 謙虛是待人處世一種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
- 煩惱都是自找的
-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
- 開發(fā)心地,幫助自己、幫助他人
- “期待”對人生有什么重要?
- 從今天做起,凡事把握當下、活在當下
- 如何決定人生的方向?人生方向的原則
- 人生的“路”
- 居家生活中,如何保持一顆歡喜心?
- 佛教的這六事為什么能讓人得度?
- 人生八不可
- 人生真的有“十全”嗎?十全人生
- 三品人生,你要過哪一品的人生呢?
- 怎樣美化人生?
- 如何評價一個人?
- [星云大師]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普洱茶]普洱茶“越陳越香”嗎?
- [華嚴經]寧受無量苦,得聞佛聲音,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
- [禪宗典藏]《祖堂集》的價值何在?
- [生活故事]信徒的捐贈
- [哲理故事]眼睛不要總是睜得那么大
- [佛與人生]心底的亮色
- [佛學常識]偈頌的術語
- [星云大師]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六祖壇經]《壇經》中對于“不二法門”是如何解釋的?
- [紅茶]滇紅工夫茶屬于什么茶?
- [禪宗公案]騎牛覓牛是什么意思?
- [生活故事]舍得舍得有舍有得
- [哲理故事]藍天白云常自在,行云流水心無礙
- [佛與人生]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佛學常識]偈頌有哪些形式?偈頌的形式
- [星云大師]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