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課、佛光人的工作信條
第十四課 佛光人的工作信條
佛光山以文教開山,其文教的精神內涵,就是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也是慈悲喜舍的實踐。為求佛光法水傳承久遠,以下的工作信條與理念,凡佛光人均須確實遵行,深入體會。
一、佛光人的工作信條
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以上信條,以給為重心。無論是奉行菩薩道的四攝或六度,都以布施--給,作為度化之首要方便。給,來自于無盡的內心能源寶藏。
「給」人信心,首先要開發(fā)本身無盡的信心內涵,才能在利眾、教眾、度眾上,成為眾生的加油站,鼓舞其向前邁進的勇氣與決心。
「給」人歡喜,首先知覺本身具足無盡歡喜的條件,才給得起歡喜。諸佛成佛皆因歡喜,諸大菩薩普度眾生也因歡喜,轉輪圣王福佑全民也因歡喜。
一個家庭的經營,因歡喜的緣,必能凝聚包容,共創(chuàng)未來;一個社會,能夠有歡喜的因素,必然有強力的后盾;一個國家能夠歡喜,必然來自于人民的安居樂業(yè)。能知覺到歡喜,進而能夠創(chuàng)造歡喜,散播歡喜滿人間,這就是人性的開發(fā),人類素質的提升。
「給」人希望,這是文明世紀最大的功德。古云:「哀莫大于心死。」希望就是一切成就的動力。釋迦牟尼佛證道成佛,第一句對眾生的宣言就是:「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惯@句話給苦難的眾生帶來大地的光明,生生世世受用無盡。
「給」人方便,「方便」二字具有波羅蜜的意思。又十波羅蜜之七,即是方便波羅蜜,是菩薩應眾生根機,用種種方法施以教化、接引善巧與勝智。簡單的說,就是能通權達變的意思。此方便與般若相應,知其緣,明其機,能給予得當的接引。
佛光人工作信條,用心深則深,體會淺則淺,唯須遵行,方能由淺入深。
二、佛光人的理念
光榮歸于佛陀,成就歸于大眾,
利益歸于常住,功德歸于檀那。
以上四個理念,以「歸」--奉獻為重心。此歸屬、奉獻之心,來自于感恩與眾生一體、同體共生之理念。未知緣起法,不知世間事。世間時空、人際、事事物物,有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從一粒砂石,想見世界;從一滴清水,想見大!,如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若無諸緣成就,何來利益功德?能歸功于三寶、大眾,才真正了知諸緣,明白自生來處。
三、佛光會員信條
1.我們禮敬常住三寶,正法永存,佛光普照。
3.我們實踐生活修行,隨時隨地,心存恭敬。
4.我們奉行慈悲喜舍,日日行善,端正身心。
5.我們尊重會員大眾,來時歡迎,去時相送。
6.我們具有正知正見,發(fā)掘自我,般若本性。
7.我們現證法喜安樂,永斷煩惱,遠離無明。
8.我們發(fā)愿普度眾生,人間凈土,佛國現前。
佛光山與佛光會的關系十分密切,佛光山代表出家僧團,佛光會則是在家教團。佛光山開山于一九六七年五月十六日,二十四年后,佛光山體系組織完備,建立現代教團,發(fā)展國際佛教,闡揚人間佛法,也促進了兩岸的交流,星云乃有余力于一九九一年二月三日,在臺北國父紀念館成立了佛光會,提供廣大佛教信眾參于弘法的空間,藉著僧俗四眾的力量,使佛教人間化、生活化、現代化,乃至超越國界、種族、宗派。為使佛光會員大眾于行事有據,乃訂立佛光會員信條,首先歸敬三寶,繼而在信仰人間佛教與實現生活修行上確立方向。第四、五條說明人際關系之修行;第六、七條要求每一會員,必須在自我身心上有所提升,圓滿戒行;第八條則是佛光山菩薩道場與佛光會會員大眾的總目標--「人間凈土,佛國現前」之實踐。以上八個信條具有「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的精神內涵。深入體會,則行止有據,方向不失,得以培養(yǎng)氣度恢宏,具足胸襟遠見,樂于承擔利人的現代菩薩。
四、佛光會員四句偈
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
禪凈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愿心。
《金剛經》云:奉持四句偈的功德,比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功德更加殊勝。
前二句「慈悲喜舍」、「惜福結緣」,講到時空人際的圓滿連系,以及物品資源之完善使用、保管,包括能源回收、環(huán)保護生,以及彼此善心、善意、善言、善舉之珍惜。
后兩句「禪凈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愿心」可說是中國八大宗派之菁華!華嚴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凈戒!褂烂餮訅鄱U師在《參禪四料簡》中則說:「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世作佛祖!箯男蕹謱嵺`為主的禪凈、密行、律儀,到用開發(fā)心性的義理慧解,均衡融和其中,因此佛光會員四句偈具有「圓滿修持、究竟美德、如法行為、普遍度眾」等四種特色。
以上所說佛光人與佛光會員,雖細分為二,以區(qū)分出家與在家生活在形象上的不同,但在精神理念上,則可謂「人之雙臂」、「鳥之雙翼」,缺一不可。所以,無論出家、在家,在總體的精神、理念上,必須:
以四大菩薩為楷模,以般若戒法為良師,
以悲智愿行為力量,以自覺覺人為信念。
并且在工作上要能:
1.事分輕重,掌握時效;2.資源共享,集體創(chuàng)造;
3.不鬧情緒,修口觀心;4.本分安住,務實行事。
在日常的自我進修與修持方法上,要能:
1.慈悲喜舍,四攝六度;2.深研義理,正知正見;
3.清凈莊嚴,安貧守道;4.八宗兼弘,人間佛教。
以上信條、理念、方法,愿我佛光人與會員大眾均能切實遵行。
- 上一篇:第十五課、人間佛教的社會運動
- 下一篇:第十三課、佛光教團的組織系統(tǒng)
- 第二十課、佛光山大事記(下)
- 第二十課、佛光山大事記(上)
- 第十九課、佛光人情味
- 第十八課、佛光人間事
- 第十七課、佛光學問題初探(下)
- 第十七課、佛光學問題初探(中)
- 第十七課、佛光學問題初探(上)
- 第十六課、佛光人的養(yǎng)成教育
- 第十五課、人間佛教的社會運動
- 第十三課、佛光教團的組織系統(tǒng)
- 第十二課、人間佛教的經證
- 第十一課、從佛光山認識人間佛教
- 第十課、國際佛光會禮儀要點
- 第九課、佛光三昧修持法
- 第八課、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簡介
- 第七課、國際佛光會會歌的意義
- 第六課、國際佛光會的宗旨和理念
- 第五課、國際佛光會的創(chuàng)會緣起
- 第四課、佛光學的發(fā)展與方向
- 第三課、傳統(tǒng)與現代融和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
- 大架構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