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經論 >

學佛必修的課程:四清凈明誨【文珠法師】(一)

  學佛必修的課程——四清凈明誨

  文珠法師講述

  第一清凈明誨——戒淫

  第二清凈明誨——戒殺

  第三清凈明誨——戒偷

  第四清凈明誨——戒大妄語

  我們學佛,無論目的是想獨善其身,作個自了漢;抑或是想兼善天下,實行菩薩道,自利利他;都可以在佛所說的無量法門中,選擇一科自己喜歡而又適合個性的,作一門深入的修持。唯獨是戒、定、慧三科,是學佛必修的課程,一定要受持,而且是要終身受持。特別是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是出生定慧的父母,也是成就佛道的基層,所以學佛的人,絕對要依教奉行,不可或缺。

  戒是甚么?戒是佛為弟子們所制定‘律己修身’的規(guī)則,凡是佛弟子,不管是出家在家,開始學佛,首先就要受持佛的禁戒;等如凡是公民,都要嚴格遵守國家的憲法一樣。

  戒有大乘的戒,也有小乘戒;有在家弟子應守的戒,也有出家弟子必須嚴格受持的戒。小乘將佛所制的戒,分為四級:五戒,八戒(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戒);十戒,(沙彌、沙彌尼戒);具足戒(比丘、比丘尼戒);大乘還有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以及三聚凈戒等等。其中以五戒為基本,以三聚凈戒為最高層。若然受持五戒不清凈,不得進而求受沙彌戒、具足戒、與菩薩戒。

  戒有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等四科的分別;戒法,是指佛所制定的戒法(戒律、規(guī)則);戒體,指求戒時,師資相傳,作法受持,而領納戒法于心,能生防非止惡的功德;戒行,是三業(yè)隨順戒法、戒體,一切如法的行動;戒相,是受持大小乘戒,各種差別形式,以及受持戒行時,開、遮、持、犯種種不同的相貌。而于開遮持犯的戒相中,又有遮持作犯,與作持遮犯的分別,例如:三聚凈戒中的攝律儀戒,是止持作犯,攝善法戒與饒益有情戒,是作持止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然后受持,以免是非倒置,徒勞無益。

  還有,戒可分為有相戒,與無相戒兩種。有相的戒是身戒,無相的戒是心戒;身戒是不作惡行,心戒是不動妄念。我們受持佛戒,身雖不犯,而心放逸,不名為戒;必須在持有相戒的同時,還要持無相戒;身固然不犯,心亦不起妄念,身心都清凈,方名持戒。

  定,是一種止息妄念,破除散亂,集中精神于一境,能啟發(fā)心智的功能,又名三昧,或三摩地,可分為世間禪,出世間禪,與出世間上上禪等三種。

  世間禪,又分根本味禪,與根本凈禪兩種,色界天所修的四禪,與無色界天所修的四空定,加以四無量心,合名十二門禪,是出生世間一切善法的根本,以其貪戀禪味,故名根本味禪。若然慧性多于定的人,修六妙門禪;定性多于慧的人,修十六特勝;定慧均等的人,修通明禪,凈化身心,因名根本凈禪;以其只能發(fā)有漏智,未得無漏慧,因名世間禪。

  出世間禪,有觀、練、熏、修四種。觀是觀照,有九想,八背舍,八勝處,一切處等四種;例如修不凈觀,而生厭離等名觀禪。練是鍛煉,于初禪的離生喜樂地,二禪的定生喜樂地,三禪的離喜妙樂地,四禪的舍念清凈地,與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以及滅受想定,自淺至深,順序鍛煉,次第進修,于其中間,不雜異念,因名練禪。熏是熏修熟煉,前的練禪,于九次第定,雖然能次第進修,但未能逆序而出;今熏禪能順逆進退自在,如獅子的奮勇迅速,因名獅子奮迅三昧。修是精進修習,令定境更為精純深妙;熏禪雖能順逆進退自在,但未能超越自在出入。今更修練,而得超越遠近自在。由此觀練熏修四種禪,能引發(fā)無漏智,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證圣果,因名出世間禪。

  出世間上上禪,是大乘菩薩所修的禪定。即菩薩地持經中所說的九種禪定:一自性禪:是觀一切法唯心,心能含攝一切法的禪定;二一切禪:是得一切自行化他功德的禪定;三難禪:是深妙難修的禪定;四一切門禪,一切三昧,皆由此而出的禪定;五善人禪:為大善根眾生所共修的禪定;六一切行禪:是含攝大乘一切行法的禪定;七除惱禪:是能滅除一切眾生苦惱的禪定;八此世他世樂禪:能令眾生得二世之樂的禪定;九清凈凈禪:惑業(yè)斷盡,得大菩提的凈報,名為清凈,連清凈之相亦不可得,故名清凈凈禪。

  前面所說的,僅就最初修學禪定,由世間禪進而出世間禪,由小乘禪進而大乘禪,作簡單的介紹而已。至于其他大乘經論所說,諸佛菩薩果上所成就的三昧,其數(shù)量的眾多,其境界的深妙,絕非我們凡夫心之可思,口之可議,亦不是用筆墨可以形容。不過,楞伽經所說,四種禪定中的如來禪,就是楞嚴經中,佛教阿難所修的首楞嚴王大定,是一切大定中的大定,屬于諸佛所證的最高層次的境界。我們欲想進修此大定,必須從戒定慧三無漏學開始。

  慧,是智慧,屬于眾生心性潛在的理解力,在分析世間事物現(xiàn)象的真相方面言智,在能通達事物本體的真理言慧。智慧不同于世間上的知識,世間人的知識是外來的;智慧是內發(fā)的。其種類可分為世間的有漏智慧,出世間二乘圣人的無漏智慧;以及諸佛菩薩甚深微妙的般若智慧。世間人的智慧,是由書本或經驗得來的知識,只能觀察事物的現(xiàn)象,加以識心的思考與判斷而已,始終無法深達事物的本體,即使是修習四禪八定所得的有漏智慧,亦不能了解事物的原理。二乘圣人的智慧,能知事物的總相,親證緣起性空的真理,引發(fā)無漏慧,名一切智。菩薩的智慧,雖同證真諦空理,但由大悲心的驅使,進而上求諸佛無量道法,下知眾生種種不同的根機,入俗利生,實行大乘法門,廣修諸波羅密,能照俗諦理,名道種智。諸佛的般若智慧,能契證諸法實相的原理,圓明遍照,總括二乘的一切智,與菩薩的道種智,因名一切種智。

  我們欲想成就任何一種禪定,與開發(fā)智慧,一律都要以戒為基礎。圓覺經言:‘尸羅不清凈,三昧不現(xiàn)前。’又言:‘無礙清凈慧,皆從禪定生。’據(jù)此,我們應該知道,唯有持戒清凈,始可令人攝心不動,止息攀緣,如是心不取境,境不牽心,心境脫節(jié),內外湛然,猶如風止波停,自然可以成就禪定,啟發(fā)心智。所以,佛在楞嚴經中,對阿難言:‘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fā)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毗奈耶,譯名善治,正詮戒學,兼詮定慧。佛的意思是說:修行人對于戒、定、慧三個法門,是決定必修的課程;而且于此三種必修的課程中,又以戒為根本。因為戒的功能,可以收攝身心,滅惡生善;可以對治煩惱,增長智慧;可以利己利人,速成佛道。學佛的人,若能在持戒清凈的基礎上,向禪定進軍,必然引發(fā)無漏智慧,就可以降伏煩惱,解脫生死,超出三界,是則名為三無漏學。同時佛又于三無漏學中,特別提出戒學的殺、盜、淫、妄等四種根本大戒(四清凈明誨),作為教導我們進入三摩地的修學妙門,以戒助定,免招魔障,免生退屈。由是可知四清凈明誨,對于我們學佛修行的重要性。如果說:三無漏學是學佛必修的課程,四清凈明誨,就應該是學佛必修課程的根本。

  第一清凈明誨——戒淫

  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xù)。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v有多智,禪定現(xiàn)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四種清凈明誨中,第一種就是戒淫。其他經論,言及根本大戒,皆以不殺生居首,唯獨本經,旨在令人速離生死,得證菩提;而淫欲正是眾生,沉溺生死的主要原因,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故佛第一先說淫戒。‘清凈’,是遵守莫犯,終生嚴謹受持,令身心皆清凈;‘明誨’,是十方古今諸佛,明明白白公布世人,令眾皆知的教誡與訓誨。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