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祖師同行 柒 遍界真實義 中峰和尚誡閑
與祖師同行 柒 遍界真實義 中峰和尚誡閑
我們總說歇即菩提,要閑,要無事,“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不是悉心除妄想,只為無事可思量”等等都是要我們閑下來,要無事。這里中峰和尚又來教誡我們不能貪安圖閑,是不是沖突呢?我想大家一定都知道,沒有沖突的。
因為我們都知道不能把“閑”、“無事”當成什么事情也不做,而是要我們的心閑下來,不要把是非妄想等事掛在心上。這樣就對了嗎?如果這樣想了,只能得八十分,因為真正的“閑”、“無事”還不止這些。就像“狗子無佛性”里面的“無”字一樣,不要涉及有無,所以真正的“閑”、“無事”是要離開這些“忙、閑”、“有事、無事”的。
自己就有親身體會,一出家,學的就是怎么“閑”、怎么“無事”。“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云。”學著怎么把煩惱“閑”下來,學著怎么樣與外界“無事”,學著怎么樣才能實現這樣的“閑”與“無事”。
所以,出家后忙碌從來沒有斷過,因為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光是自己的修行就忙得暈頭轉向,不光要完成隨眾的修學,還要自己加碼,做點自己定下的功課。自己的感覺,現在的作業(yè)量是在家時候的兩倍以上。這也正是因為“閑”,因為“無事”才能做到。
這幾天正好布置來廟參學的人寫篇《住廟學習效率高》,因為在廟里面你想效率不高也沒有機會。因為你很“閑”,因為住在廟里面“無事”,所以效率自然就高。其實他們也是很忙、很累的,但是,他們仍然有閑情逸致,感覺清閑。
下面還是看看中峰和尚對于求安閑的教誡吧:
世人未有不以閑散為樂,而共趣之,逆問其故,乃曰:“昔嘗以榮辱是非,累日與事物相交馳,心志勞而形體憊,以至結于情想,接于夢寐。靜而思之,人生幾何,不得一日之安,雖富貴奚益也。由是一切棄之,思欲行歌坐忘觀青天白云,以自放浪于事物之表。或有避父師之訓,厭身世之勞,望治生如避水火,必欲拔塵遠俗以遂其間。”余曰:“忙固勞形役慮也,閑則坐消白日又何益于理哉?二者皆欣厭之情妄耳。故圣人有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之旨,正不必厭此忙而欣彼之閑也。”
余將直言之。夫人欲學入世間之道,茍不服勤勞役,則事無貴賤皆無由成。然悟世間虛妄,欲究圣賢出世之道,倘不忘餐廢寢,則根無利鈍,又何從而得之?故雪山大士*舍身命如微塵數,事知識如恒河沙,積劫迨今歷試諸難,蓋欲示后學者,知道之不易聞也。故入世間,則忠于君、孝于親,悉盡其義不可不忙。出世間則親師擇友、朝參暮扣,以盡其道,又不可不忙。既盡其義,又盡其道。將見體如泰山之不動,心等太虛之無為,豈一閑字可與同日語哉?或入世不能盡其義,出世不能盡其道,惟孜孜以安閑不擾為務,而不肯斯須就勞者,故圣人斥之為無慚人。凡有識者安肯負此無慚,而復嗜閑于疏散之域也。余故書此,以為投閑者之誡。
- 世間第五個不易!
- 張秀才的開悟偈
- 明一法師:得失是非障禪眼
- 話頭疑情有區(qū)別
- 與祖師同行
- 與祖師同行 壹 信者皆相應 我王庫內無如是刀
- 與祖師同行 肆 情殷古丈夫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佑邊尋思去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凡圣的秘密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識得聲外音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花并非無百日好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桂花禪香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踏雪尋梅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樹見行人幾回老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笑問客從何處來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山深因少客來游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 與祖師同行 貳 粥飯有禪機 破五通仙眼喻
- 與祖師同行 貳 粥飯有禪機 吃飯睡覺
- 與祖師同行 貳 粥飯有禪機 哭笑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