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jīng)
《圓覺經(jīng)》,佛教大乘經(jīng)典,一卷,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具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又作《大方廣圓覺經(jīng)》、《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圓覺了義經(jīng)》。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臺)、禪各宗盛行講習的經(jīng)典。..[詳情]
趣品《圓覺經(jīng)》之四
趣品《圓覺經(jīng)》之四
一時,婆伽婆。
“一時”是啥時候呢?
——大約就是“當時”吧。
在咱文言文里面,本來沒這個用法,哦,雖然有這個詞兒,但是,它不是同一個意思呀!
在文言文當中,“一時”呢,往往作動詞的副詞,比如說:某某人“一時語塞”,就是說呀,這個人一下子說不出話來了,被僵住了,或者楞住了。另外,“一時”通常還有“一起”,或者“一塊兒”的意思。
——但是,在佛經(jīng)里面,開始的這個“一時”是用來做時間副詞的,翻譯成為白話,大約就是“當時”。
——那到底是啥時候呢?為啥不說清楚呢?
——嘿嘿,就是那個時候。為啥不說清楚?因為呀,這第一,沒啥必要;第二呢?根本就說不清楚呀。
沒啥必要?你這個和尚真是會胡攪蠻纏哪,竟然說佛陀講經(jīng)的那個時間,說出來,沒啥必要!
——嘿嘿,確實沒啥必要。因為呀,首先呢,時間它是不會停留的,是無常的,難以準確描述哇!其次呢,咱們凡夫,因為分別心的緣故,特別重視這個時間的流逝,以及空間的大小,這其實是一種錯覺和執(zhí)著,沒啥意義呀!而佛陀,和諸位圣者,就不同了,對于他們來說,無量劫只在一念,一念也可萬年呀!所以呢,非要確定某個時間,沒啥必要呀!
——那“說不清楚”是啥意思呢?
——呵呵,在古代印度,時間年代幾乎是沒法說清楚的。為啥呢?因為呀,古代印度人很瀟灑,不太重視歷史和年代。同時呢,古代印度有很多個小國家,比咱們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還要復雜許多,最麻煩的是,每個小國家,都有各自不同的年歷,您說,到底以哪個為準呢!更有甚者,他們哪,根本就沒有真正的史書流傳下來,他們喜歡修禪定、行苦行,也喜歡歌舞,喜歡享受生活,就是不喜歡搞這個呀!
幸虧呢,咱中國人有這個特長,哎,咱有兩大高僧,法顯大師和玄奘大師。公元四世紀到五世紀初,法顯大師作為第一個到印度取經(jīng)的中國高僧,回國后,留下了一部享譽世界的《佛國記》,它是第一部關(guān)于古代印度、中亞和南洋的完整旅行記,在史學上,那是相當重要哇!
公元七世紀,玄奘大師也來到了印度,經(jīng)過勤奮苦學之后,被戒日王所推崇,作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的佛法辯論大會上,所向披靡,一時間,享有“大乘天”和“解脫天”的美譽,那風頭可出大啰!堪稱咱這批人類之歷史上啊,最拽的留學生啦!風光無限啊!
玄奘大師回國后,寫下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和法顯大師的《佛國記》一起,成為現(xiàn)代印度,編訂古代印度歷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哎,既然古代印度人,他不重視歷史和年代,咱這佛經(jīng)呢,也就不必要在一個小小的時間點上面,過于較真兒啦!所以,佛經(jīng)一開頭,在“如是我聞”以后,就說“一時”,意思是“當時”,或者說“某個時候”,也就是佛陀和弟子們同處法會之時啊!這也是佛陀的叮囑,而并非阿難尊者的隨意發(fā)揮呀!
“婆伽婆”是誰呢?
——就是佛陀,有時也翻譯成“薄伽梵”,大意就是“世尊”啊!
——啥叫“世尊”呢?就是整個世界,從人間到天上,最尊貴的人呀!連天神都不禁萬分景仰啊。
各位兄弟姐妹,您說這佛陀到底有多少個名字呢?
——十個?哦,您挺專業(yè)。是啊,咱們的佛經(jīng)里面,佛陀通常有十號嘛,哎,所謂的:如來、應(yīng)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一百個?哦,這您也知道?哎,有些佛陀出世的時候呢,確實有“百號”。
——一千個?哎呦,您真不得了!連過去佛時代的事兒都清楚,確實,在人的壽命比較長的時候,如果有佛陀出世的話,因為人們的記憶力好,佛陀是會說千號的。
——一萬個?哎呀,您真是人才呀!連將來彌勒佛出世的時候,佛經(jīng)里的佛陀名號數(shù)量都知道,贊嘆,贊嘆哪!
——八萬四千個?讓俺咋說呢,您不會是猜的吧?您不會是認為,佛陀當年觀看的那一碗水,里面的八萬四千個細菌蟲兒,一旦成佛了,就會有八萬四千個名字吧!嘿嘿,俺跟您開玩笑的,不過呀,佛陀確實會有八萬四千個名號,那是因為呢,佛陀修行八萬四千法門,解脫八萬四千煩惱,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呢,也就同時成就了八萬四千果地名號啊!
——無量個?哎呦呦,握手,握手!您和超然水平差不多呀!從來沒遇到過這等貨色呀!
——啊?您隨便猜的?怎么著,耍俺哪!嗨嗨,沒關(guān)系,能猜中也不容易呀!為啥說佛陀也會有無量個名號呢?因為呀,圓滿報身佛具有無量功德,顯現(xiàn)出無量的光明與相好,所以呢,也就同時具備了無量個功德名號呀!
——一個都多余?
——噓,兄弟,小聲點兒,這世道不太平呀!您多保重。
雖然佛陀可以有這么多的名號,不過,一個“婆伽婆”也完全可以代表了,這就相當于佛陀名號的“總稱”呀。
既然“婆伽婆”的意思大約是“世尊”,那為啥不把它就直接翻譯成世尊呢?
——因為呀,它里面同時還含有很多意思,沒有辦法用中文代替,所以,譯經(jīng)大師們就決定不翻譯它了,直接保留梵文的聲音,音譯過來。行話呢,是屬于“五不翻”之一的“多含不翻”。
那么,“婆伽婆”里面,到底有多少種含義呢?
——依據(jù)《佛地論》所說,其中主要有六種含義,綜合起來呢,可以叫做“世尊”,分開講說呢,具有以下六種含義:
(一)自在
佛陀是圓滿的覺悟者,對于一切法,也就是一切萬事萬物,都已經(jīng)明達而自在。哎,專業(yè)術(shù)語呢,叫做“于法自在”呀!也正因為如此,佛陀被尊為“無上法王”——就是最了不起的,能夠妙用一切法的人呀!一切法都隨順他而運轉(zhuǎn),那感覺真棒啊!
——有人說啦,你這個和尚又胡說八道!就算你們的那個佛了不起,那也不能啥都隨著他轉(zhuǎn)吧!這也太玄乎啦!萬一他起個壞心眼兒,那不麻煩大啦!
——嘿嘿,您哪,典型的小人之心呀!這佛陀,作為圓滿的覺悟者,別說壞心眼兒,就是好心眼兒,他也不會隨便起呀!為啥呢?佛陀者,常在涅槃也;涅槃?wù)?不生不滅,如如不動也!啥叫佛?所謂“如如”呀!
——一念妄動,就是輪回生死;“如如”之心,乃是真佛。啥叫“如如”?咳,就是不變異,不生滅,不來去,不分別,不選擇,不回避,不疑問,不解答,不偉大,不渺小,不吃飯,不放屁呀!
——總之呢?就是心念不動,而不會失去本來的明明了了,他不是個死人呀!
——不對吧,你們的那個佛,他好像吃飯呀?
——哎呦,老兄,您沒聽說過嗎?“整天吃飯,不曾咬著一粒米”呀!禪師尚且如此,何況是佛陀呢!他雖然吃飯,可他的如如之心,沒啥飯好吃呀!不曾執(zhí)著于飯不飯,吃不吃的呀!
——啥叫“自在”呢?
哎,您看,咱的心里,要真是啥都看開了,就不在乎周圍的任何事情了,那么,別人數(shù)落您,或者夸獎您,再或者譏笑您,更或者打罵您,您呢?如沐春風啊!沒啥差別呀!這就叫做自在,得少自在呀!
——那啥叫得大自在呢?
——就是佛陀的自在呀!哎,佛陀的心,不沾染一切法,所以,一切法自然清凈而自在;不拒絕一切法,所以,一切法自然圓滿而包容。這就是大自在呀!同時呢,佛陀這樣的心境,恰恰是當下無心,無心之心,乃是妙心。在這個妙心當中,一切事物都是圓滿的,和諧的,自然地,通達的,一切事物都圍繞著妙心而自然發(fā)生,也都在妙心之內(nèi),所以說,佛陀是于法自在的無上法王啊!
(二)熾盛
啥叫“熾盛”呢?本來是指火焰猛烈地燃燒。在這里呢,是用來形容佛光的,佛陀的光明,就像無比壯觀的火焰之海,無窮無盡地燃燒著,照耀著無邊世界呀!
啥叫“佛光”呢?哎,有兩種,互為表里。一種是看得見的光明,在佛經(jīng)里面,佛陀和大菩薩們放光動地的時候,就是這種光明,五彩繽紛,非常美麗而壯觀呀!
在《楞嚴經(jīng)》里面,把這種看得見的佛光,叫做“百寶光明”,意思就是好像上百種金銀珠寶放在一起的時候,所展現(xiàn)出來的,那種五顏六色的光明呀!咱們看到的,佛像的背后,無論是塑像還是畫像,都有五彩的背光,就是這種佛光,啊,非常形象。
這種看得見的佛光,是佛光的表面現(xiàn)象,雖然,理論上說來,它也是無處不在的,因為——熾盛嘛!但是,看到它需要因緣,需要特殊的因緣呀!
——啥因緣呢?
——要么得到了佛菩薩圣者的加持,要么開了天眼,要么,嘿嘿,是產(chǎn)生了幻覺。
——甚至于,連得到了鬼神的加持以后,都有可能看到“佛光”,和真正的佛光,一模一樣啊!或許,還更加美妙呢!
——因此,佛陀才在《金剛經(jīng)》里面,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種看得見的,表面的佛光,雖然很殊勝,但是,終究虛妄,不足為憑呀!
還有一種佛光,它無相,卻無處不在;咱們大家呢,天天都和它見面,但是,卻很少有人認識它呀!
——它,就是覺性之光。
覺性之光,也叫做菩提之光,也叫做佛光。其實,它也就是一切眾生本有的心性光明,在后面的經(jīng)文里面呢,佛陀也把它叫做“神通大光明藏”。
無論看得見的有相佛光,還是無相的覺性之光,都無處不在,遍滿法界,具有一切妙用的廣大力量,所以,叫做“熾盛”呀。
(三)端嚴
“端嚴”,顧名思義,就是端正莊嚴,這是在形容佛陀的相貌。
哎,各位兄弟姐妹,咱必須要知道,對于佛陀,通常要從三個層面來認識,就是所謂的:法身、報身和應(yīng)身。
啥叫“法身”呢?就是法性身呀,也就是清凈圓滿的佛性,它遍滿無邊法界,沒有邊際,無處不在,涵容一切萬法,所以叫做法身。再明確一點兒,一切萬法,都是如來的法身啊!
法身無相,同時,一切相無不是法身。因此,對于法身佛來說,不存在端正莊嚴與否的問題!岸藝馈毙稳莸氖菆笊矸鸷蛻(yīng)身佛。
啥叫“報身”呢?就是菩薩歷經(jīng)了無量劫的勤苦修行,廣度一切眾生,而感應(yīng)來的圓滿果報身,也叫做報身佛,比如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就是圓滿報身佛。報身佛具有無量的相好與光明,無比地端正莊嚴,真是太“端嚴”啦!
還有一種報身佛,不太好理解,叫做“自受用報身”,它與法身佛同在,光明無量,同時,又可以說是“無相”。一方面,它的光明呢?遠遠超過太陽和月亮;另一方面,它的光明是啥樣子呢?沒樣子,無相。非要說的話,它就是《涅槃經(jīng)》所說的“常、樂、我、凈”——這,大約也可以叫做一種別樣的“端嚴”吧。
相對于“自受用報身”來說,阿彌陀佛就屬于“他受用報身”,是法藏比丘無量劫勤修四十八大愿所成就的,利益眾生的圓滿報身佛呀!
而講說《圓覺經(jīng)》的“婆伽婆”呢?就屬于“自受用報身”佛——盧舍那,當然,還不止于此,這位世尊,同時也就是法身佛——毗盧遮那,同時也就是應(yīng)身佛——釋迦牟尼呀!
《圓覺經(jīng)》是由三身一體的世尊所講說,正顯示了其究竟了義,以及無比殊勝之處啊!
就人們的認識能力而言,大家寧可相信《圓覺經(jīng)》就是應(yīng)身佛釋迦牟尼講說的,沒錯,這也完全正確。
啥叫“應(yīng)身佛”呢?就是自受用報身佛,同時映現(xiàn)在三千大千世界里面的,與眾生相應(yīng)的,人形的佛陀啊!
這就好比“千江有水千江月”一樣,每當十五的時候,天上的明月圓滿而光明,它就好比報身佛盧舍那;同時,地面上,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會出現(xiàn)一個月亮,它們就好比應(yīng)身佛釋迦牟尼。
當盧舍那佛成就的時候,它就在三千大千世界當中,每一個世界里面,同時應(yīng)化出一尊人形的佛陀,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釋迦牟尼。
——嘿嘿,弟兄們明白了吧?釋迦牟尼佛并不僅僅是一位呀!
毫無疑問,水里的月亮,無論如何也不如天上的月亮圓滿光明呀!所以呢,應(yīng)身佛并不具有無量相好與光明,而是僅僅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已。即便如此,在人世間,也不會再有更莊嚴美好的人啦!所以,應(yīng)身佛釋迦牟尼,也被形容為“端嚴”,無與倫比地端正與莊嚴啊!
(四)名稱
啥叫“名稱”呢?在這里,完全不同于咱們往常的理解。
其中的“名”是指名字,而“稱”則指的是稱贊和聲譽。合起來,在這里,名稱的含義就是:婆伽婆這個名字享有廣泛的稱贊和聲譽啊!
——有人說啦,不對吧?俺咋就頭一遭聽說這個名字呢?
——嘿嘿,婆伽婆是佛陀的通稱啊,每一尊佛都可以叫做婆伽婆。哎,當您聽到了“佛”的時候,其實,“佛”就是婆伽婆呀!叫法不一樣而已,實質(zhì)沒啥兩樣呀!
您肯定聽說過阿彌陀佛,他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婆伽婆呀!您也聽說過藥師如來,他呢,就是東方琉璃光凈土的婆伽婆。您還聽說過釋迦牟尼,他是咱們娑婆世界的婆伽婆呀!所以說,婆伽婆,聲名遠揚啊!因此,叫做“名稱”啦。
(五)吉祥
哎,這個詞兒,咱大家都熟悉,逢年過節(jié),大家相互問候,都會說吉祥如意嘛!
可是,啥叫“吉祥”呢?“吉”就是吉利,美好,沒有災難!跋椤蹦?既有吉利的意思,也指的是一種征兆。哎,合起來呢,“吉祥”就是指吉利而美好的征兆。
婆伽婆是一個吉祥的名字,換句話說,佛陀,是一個吉祥的名字。這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呢,婆伽婆,或者說佛陀,常與吉祥相伴隨,無時無處不吉祥啊!
——哎,這是佛陀本有的功德,也是無量劫廣修善行所顯現(xiàn)的善果。
第二呢,婆伽婆,乃至于一切佛陀,都可以給無邊眾生帶來吉祥。
——哎,這是佛陀本來的菩提大愿,就好比法藏比丘所發(fā)的四十八大愿一樣,當法藏比丘成就了阿彌陀佛以后,極樂世界也隨之成就,于是,就給無量的眾生,造就了一座無比吉祥的樂園。
——于是呢,咱們大家,就有了脫離娑婆苦海的一艘大船,只要咱們誠心發(fā)愿,愿意在去世的時候,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都有機會去到那座無比吉祥的樂園呀!
——唉,說實話,咱們這個娑婆世界,真不夠吉祥啊!所以呢,連超然小子都快受不了啦,俺差不多每天都發(fā)愿,哎,但愿俺早點兒死吧,早死早往生。別處呢?俺就不去了,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呀!您那上品上生的金剛臺,可一定要給俺留一個呀!拜托拜托!俺把學修佛法,宣揚佛教,等等所有的功德善行,都集中到一塊兒,就換您手里這個小小的金剛臺,俺就滿足啦!這買賣,您不虧呀!
——啊?您問我,對于這娑婆世界,還有啥牽掛沒有?有牽掛就不收俺!
——俺拍拍胸脯告訴您,俺都不要了,什么榮譽,什么美女,什么地位,什么美食,什么玩兒,什么樂兒,什么才華,什么贊美,什么風景,什么理念,什么旅行,什么購物,什么恩呀,什么愛呀,什么情呀,什么恨呀,什么錢呀,什么寶呀,什么是呀,什么非呀,什么好呀,什么壞呀,什么狐朋狗友,什么哥們兄弟,什么了不起的偉大事業(yè),等等,等等,俺統(tǒng)統(tǒng)啥都不要啦!
——嘿嘿,如果說,俺還有一點兒貪心的話,那就是您手里的那個上品上生的金剛臺啦!俺就把它作為俺的下一站目標啦!
當然,婆伽婆,以及一切佛陀的吉祥無比廣大,只要咱們稱念任何一尊佛陀的名號,都會在無形當中,獲得佛陀的加持,越來越吉祥,越來越如意呀。
(六)尊貴
佛陀呢,是三界內(nèi)外,最尊貴的人,所以叫做“世尊”啊!
——為啥呢?因為呀,這第一,佛陀大慈大悲,哎,大慈呢,就是愿意給所有的眾生帶來安樂;大悲呢,就是愿意幫助所有的眾生脫離苦難啊!您說,有這等的心境,怎不令人尊敬呢!
這第二,佛陀是徹底覺悟的大智慧者,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啊!雖然啥都知道,但是呢,佛陀卻連一絲一毫的執(zhí)著都沒有,坦坦蕩蕩,光光明明,哎,術(shù)語呢,叫做“正遍知”。
不僅如此,大徹大悟的佛陀,還把自己所覺悟的妙法與智慧,不求任何回報地,講述了出來,那就是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其中的內(nèi)容,可謂是理無不盡,事無不詳啊!
——從此,人類社會,才有了人們做夢都想不到的,離苦得樂的修行方法,無數(shù)人從中受益啊!
——所以說,佛陀,以及他所講述的妙法,是人類無比寶貴的財富。哎,既令人尊敬,又無比寶貴,偉大的佛陀,因此而尊貴,獨享“世尊”之美名啊。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在《圓覺經(jīng)》法會上,不同以往的是,并不僅僅是應(yīng)身佛——釋迦牟尼佛在說法,而是法身毗盧遮那佛,顯現(xiàn)為報身盧舍那佛,應(yīng)現(xiàn)于應(yīng)身釋迦牟尼佛,這樣的三身一體的佛陀在說法。所以,說法之主被稱為“婆伽婆”。
——當然啦,后文當中,就直接稱為“世尊”了,這是為了方便,也是為了順應(yīng)大家的語言習慣呀!
所謂的“神通大光明藏”,就是本經(jīng)說法的地方。咱前面說過,它也正是一切眾生本有的心性光明。就佛陀來說呢?正是佛陀圓滿的覺性之光啊!也就是佛光。
無論是佛光,還是一切眾生共有的心性光明,都是無處不在的,因此,所謂的毗盧遮那,就是遍一切處的意思,而盧舍那呢?就是光明遍照啊!當咱們各位成佛的時候,咱的法身就是毗盧遮那,行話說得好:“三世諸如來,同共一法身”呀!
——所以呀,為啥佛陀教導咱們大家,讓咱們都要發(fā)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呢?因為,本來如此。一切眾生,一切佛陀,乃至于一切世界,一切的萬事萬物,本來就是同共一妙體呀!如果不發(fā)起如此大心的話,怎么可能回歸圓滿覺悟的佛境呢!
——發(fā)大心的人,或許,并不可能度盡一切眾生,但是,正因為他舍己為人,反而會迅速成就正覺佛果。度人,原來正是自度;自度,首先要發(fā)大心呀!
咱的報身呢?雖然可能不叫做盧舍那,但是,也和盧舍那一樣,光明遍照啊!咱的應(yīng)身呢?固然不叫做釋迦牟尼,但是,也和世尊一樣,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啊!哎,這呢?就叫做“佛佛道同”呀!
像這樣無處不在的“神通大光明藏”,根本不可能有啥出和入的,因此,“入于”這兩個字是方便之說,也是語言的需要,它是在告訴我們,佛陀講說《圓覺經(jīng)》時,不是在人們?nèi)粘I畹乃季S心當中,而是在佛陀的覺悟之境,很深的三昧當中,是佛陀的覺性智慧在說法呀!大家應(yīng)當善巧理解。
為啥叫“神通大光明藏“呢”?
——因為呀,眾生雖有光明心性,比如咱們大家,但是,還沒覺悟呀,仍然流連在思維心當中,不能自拔。哎,有思維,就有五陰,所謂的色、受、想、行、識,有五陰,就有黑暗和阻塞。于是,咱們的心境,既不夠“神通”,也不夠“光明”啊。
——佛陀就不同了,他已經(jīng)徹底地覺悟本來,完全回到了本然覺性之家,消融了一切分別妄想,五陰猶如浮云一般,早已煙消云散啦!
和咱們相比呢,佛心因為超越思維的緣故,而神秘莫測;因為五陰消融的緣故,而通暢無礙,所以,叫做“神通”。
同時,與咱們的五陰覆蓋相比,佛陀的心境極為光明,就好比萬里晴空的陽光一樣,和陰天下雨的時候相比,真是“大光明”啊!
“藏”是啥意思呢?就是蘊含一切,無所不有的意思。哎,佛陀之心,常常被稱為“如來藏”,因為,里面蘊含了一切智慧、功德、妙用與神通,乃至于一切凡夫心境、煩惱妄想,等等,也都平等地蘊含于其中啊!
——是的,佛陀不會再生起煩惱和妄想,但是,也不會斷絕煩惱、妄想的種子。因為,對于佛陀來說,一切煩惱和妄想,無非都是大自在之妙用啊!
所以說,佛陀是圓滿的覺悟者,不僅覺悟了清凈之法,也覺悟了染污之法。無所不覺,無所揀擇,究竟平等,那才叫佛陀呀!當我們在歌頌偉大佛陀的時候,應(yīng)當知道,其實呢,就是在歌頌我們自己的覺悟之心——咱本來就有,不假外求啊!
這個“神通大光明藏”,有啥特點呢?
——它的特點就是定慧平等,無二無別,所以叫做“三昧正受”,哎,也就是常說的三摩地,或者三昧呀!
啥叫“定”?哎,粗淺說來,就是把心安住在一個地方,不亂跑。深入說來呢?哎,就是心無所住,心連攀緣也沒有,就更不會亂跑啦!究竟說來呢?就是一心無念,也可以說是無心,哎,本來就沒心,境界都如幻,可不是死人哪!因為呢,沒心沒肺最明白,明明白白用無窮,只是心念不動而已,所以叫做真如。
——有人說啦,你這個和尚忽悠俺,禪宗里面有一句話,叫做:“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guān)”啊,你以為俺不知道嗎!
——嘿嘿,您那個無心呀,它不是咱這個無心。您那是明明有心,還故意啥都不想,哎,準備往頑石和木頭的方向發(fā)展呀!
——咱這個無心呢?是已經(jīng)透徹心的源頭,才恍然大覺,哪有什么心呀!就好比,您順著溪水逆流而上,尋找小溪的源頭,到了頭一看,哪里有什么小溪呀?明明是一汪靜靜的山泉而已呀!哎,叫做山泉,也是多余呀!
——您呢,當您順著心念,往回觀察,尋找心的源頭,這一找,越來越深,到了最后,連那個找的念頭都不見了,一片空空朗朗,您把什么叫做心呢!屁心也沒有哇!
——禪宗的參話頭,就是這個道理,只要功夫深,確實能夠見性成佛。因為呀,究竟無心之處,釋迦老子大放光明呀!
——還因為,心念消融之際,并不是啥都沒有,完全不同于虛空啊!按照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所說,在菩薩地的最后階段,以一念相應(yīng)的妙智慧,就會契入真如法身。當覺悟了心念的細微動相以后,心不再動了,也就沒有了心相,于是,透徹心源,圓滿法身啊!
啥叫“慧”?就是明白、了知,智慧嘛。哎,慧不離定,定不離慧,啥水平的定,就有啥水平的慧。
粗淺說來,心住在一個地方,這樣的定,與它相伴隨的慧呢,既不深也不廣,是世間智慧。深入說來,心無所住,這樣的定,與它相伴隨的智慧,極為深廣,但是,還不夠圓滿,是菩薩的智慧。究竟說來,透徹心源,本來無心,這樣的定,與它相伴隨的智慧呢,可謂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既深廣又圓滿,正是佛陀的智慧呀!
——有人問了,既然本來無心,怎么還會有智慧呢?
——咳,這道理很簡單,咱的心呢,是由念頭組成的,就好比水波和水紋,是由波紋組成的?墒,水面本來是沒有水波和水紋的呀!一旦風平浪靜,波紋都慢慢消失了,水平如鏡,哎,水波和水紋沒有了,然而,那明照一切的功能就恢復了,花草樹木,人面狗臉,都可以映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這就是智慧呀!無心無念之處,才會顯現(xiàn)本來的大智慧呀!
上述三個層次的定慧平等境界,都可以叫做“三昧”,而“正受”呢?此處則特指如來的“自受用報身”之妙境,在此妙境當中,其實無境;雖受用本來之常、樂、我、凈涅槃四德,而實無所受。因為,只有消融了一切主觀、客觀之對立差別,才叫做佛陀啊!
這個“神通大光明藏”,或者說“三昧正受”,其中的景象如何呢?
——嘿嘿,本來沒啥景象,但是呢,也不妨光彩萬千呀!那正是“一切如來光嚴住持”也。
這個“一切如來”呀,離咱可不遠,為啥呢?因為,您也在里面呀!
“一切如來”,又叫做“十方三世一切佛”,嘿嘿,在東西南北,上下左右等等十方世界里面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所有佛陀,合稱為“一切如來”。
——毫無疑問,您和我,都在里面呀!哎,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呀!
那么,在如來的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當中,一切如來都用自性的本來妙光明,來共同莊嚴和住持法性凈土。
——哎,恰在此時,您和我,咱們兩位未來佛的佛光在哪里呢?
——就在我寫、您讀之處啊!咱們共同學修《圓覺經(jīng)》,就是咱兩位未來佛的自性妙光明呀!
——啥叫“住持”呢?
——就是安住并且運用啊!一切如來,以自性的妙光明而安住,當處即是法性凈土。其中呢?也蘊含著無窮無盡的妙用啊!
哎,咱寺院里的方丈,也叫做“住持”,為啥呢?因為呀,在一座寺院當中,方丈就好比一位小佛陀,他的使命呢,就是住持佛法,也就是依止佛法而安住,并且要宣揚佛法、利益眾生呀!
—— 怎樣宣揚佛法呢?首先要“安僧”,哎,就是給修行的真僧人們,創(chuàng)造一個修學的環(huán)境。其次呢?接引廣大信眾,為善男信女們,提供一個學習佛法,供養(yǎng)三寶、種善根的平臺。
——這樣的方丈,才叫做真正的住持啊!他真正是在佛光普照,他在用他的覺性光明,莊嚴并住持著一方凈土。
- 上一篇:趣品《圓覺經(jīng)》之五
- 下一篇:趣品《圓覺經(jīng)》之三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九)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八)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十)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六)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五)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四)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三)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二)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一)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十二)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十一)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七)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九)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八)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十)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六)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五)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四)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三)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七)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