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學(xué)概要 二十

  佛法修學(xué)概要(二十)

  凈界法師主講

  己五、菩薩乘

  這一科是講到別名五乘的解脫法門。「菩薩」是能修行的人。「乘」是所修行的法。在佛法的定義,不管你是凡夫,不管你是圣人,只要我們現(xiàn)前一念信心當(dāng)中,有一種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愿力,這個就是菩薩。菩薩的一念心性,是能修行的人。這個菩薩要成就上求下化,應(yīng)該怎么辦呢?就是要依止「乘」。乘就是一種運載的功能。透過六波羅密的法門,能夠運載菩薩的這一念心,從生死的此岸,到達大般涅槃彼岸,所以叫做菩薩乘。這個地方是能所雙舉,叫菩薩乘。菩薩是能修行的人。乘是所修學(xué)的法。

  「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譯為「覺有情」、此有二義,一者約自利而言,名「覺悟之有情」,為菩薩于因地即能信解「大乘教法」,發(fā)廣大「菩提心」,修行「六度法門」,上求三世諸佛之菩提正道。二者約利他而言,名「覺悟一切有情」,為菩薩于因地覺悟后,更能依「菩提心」,修行「六度法門」,度化十方一切眾生。

  「菩薩」是印度話,直接起印度的音,來安立這個名稱。但是在印度話當(dāng)中,它具足的名稱是菩提薩埵。中國人喜歡簡略,所以就取菩薩二字。如果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覺有情。一種覺有情,叫做菩薩。什么叫做覺有情?這當(dāng)中有兩層的解釋。一者約自利而言,約著成就內(nèi)心自受用的功德來說,覺有情翻成「覺悟之有情」。換句話說,他已經(jīng)覺悟了生命的真實相。從自受用這一層來說,覺有情是覺悟之有情。已經(jīng)覺悟的有情。「菩薩于因地即能信解「大乘教法」」,依止這樣的理論,發(fā)廣大「菩提心」,修六波羅密的法門,上求三世諸佛之菩提圣道。這當(dāng)中值得我們注意,就是信解大乘教法。菩薩所覺悟的生命真相,是超越前面的人天乘跟二乘的;旧先颂斐烁,所明白生命真相的因緣觀,是建立在業(yè)力。從業(yè)力的角度,善惡業(yè),而建立人天的因果。從業(yè)果性空的角度,安立了二乘涅槃的功德。所以不管是人天乘,或二乘的思想,都是建立在業(yè)感緣起。而大乘的教法不共于前面的地方,就是講到萬法唯識一心。把生命的差別相,匯歸到他的根源,就是我們一念心性的造作,所創(chuàng)造的。離開我們一念心性的造作,就沒有一切法可得。這當(dāng)中明白的把生命緣起最終的根源講出來。這是大乘教法不共于前面的地方。世間有雜染的因果,有清凈的因果,這些因果都是你一念心的活動,所創(chuàng)造的。所以這個思想是特別的圓滿。這是講到覺悟,他明白了十法界唯識一心的思想,發(fā)起菩提心,修六度,上求三世諸佛之菩提正道。這是約菩薩自利的功德。

  其次是約利他而言,菩薩他不但自利,也利他。

  「名「覺悟一切有情」,為菩薩于因地覺悟后,更能依「菩提心」,修行「六度法門」,度化十方一切眾生!估麃碚f,覺有情是說,他能夠有方便力,去覺悟一切有情。菩薩在因地,他自己覺悟了萬法唯心以后,他能夠依止他的菩提心,這種大悲心。修行「六度法門」,來度化十方一切眾生。使令他們在生命流轉(zhuǎn)當(dāng)中也能夠覺悟,因為你的痛苦的根源,是來自于內(nèi)心的煩惱,不是外界會給我們痛苦。所以我們無量劫來,在痛苦當(dāng)中,我們一直不能明白痛苦的根源,也就不能夠去消滅痛苦。我們總是認為外境會給我們痛苦。事實上,外境是由內(nèi)心所變現(xiàn)的。所以菩薩也就依止這樣的發(fā)心,去度化一切眾生,使令他們明白,要改變果報,一定要改變內(nèi)心。這是簡單的解釋菩薩自利利他的修學(xué)。

  前面是解釋菩薩,能修學(xué)的人。以下是解釋「乘」。菩薩這一念心,所依止的車乘,有六個法門。

  六度法門-梵語「六波羅密」,「波羅密」譯為「度」,即「到彼岸」之意。謂菩薩行者,依止「布施」乃至「智慧」等六種法門,得超越生死大海,到達大般涅槃之彼岸,故名「六度」。

  「六度」,梵語叫「六波羅密」!覆_密」中文翻成「度」,事實上,它的意思是「到彼岸」。從這個生死的大海當(dāng)中,我們能夠靠岸,靠達一個安樂的彼岸,有這個意思。超越、度脫的意思。這個菩薩,他是憑什么從生死大海,到達彼岸呢?他依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種法門,超越生死大海,到達大般涅槃之彼岸,故名「六度」!付取惯@個字啊,他之所以能夠成就到彼岸,關(guān)鍵點在智慧。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五種法門是共外道的。外道也布施、也持戒、也修忍辱、也修精進、也修禪定。但是外道整個生命的現(xiàn)象,不能夠超越三界的范圍,就是他那一念心,在這五個法門中修學(xué),一直不能突破三界的業(yè)力,關(guān)鍵點就是他沒有佛法般若波羅密的智慧。就是沒有我空、法空的智慧。所以使令他只能在有相的境界活動,不能達到無相的涅槃。般若波羅密,是佛法里面,唯一不共外道的地方。所以這個地方,假設(shè)六度里面,沒有般若波羅密,前面的五度,只能說是一種善法,他就沒有「度」功能。這個地方我們也特別提出來說明。

  入文分三:

  一、總標(biāo)六度所依

  二、別是六度行相

  三、結(jié)嘆六度功德

  解釋菩薩乘分為三科,第一個先解釋總標(biāo)六度所依止。第二個解釋六度的行相,再結(jié)嘆六度功德。

  一、總標(biāo)六度所依

  這以下以《大般若經(jīng)》解釋菩提心的內(nèi)涵,

  菩薩修行「六度」所依-「菩提心」-一、一切智智相應(yīng)作意。二、大悲為上首。三、無所得為方便。

  我們在修「六度」之前,要先確定你是依止什么樣的心態(tài),來修這六個法門?因為你依止的這個心態(tài)不同,你修學(xué)這六個法門,所造成的功德也就不同。站在一個菩薩正統(tǒng)的傳承當(dāng)中,要修這六個法門,要依止菩提心才可以。到底什么是「菩提心」?《大般若經(jīng)》講出三個內(nèi)涵,要具足三個條件。

  一、一切智智相應(yīng)作意。一切智智就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簡單的說,就是無上菩提。菩提有三種,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就是佛的智慧。你要跟佛的智慧的心相應(yīng)。你內(nèi)心當(dāng)中,有要希求無上菩提的愿力,叫與一切智智相應(yīng)。雖然你是一個凡夫,內(nèi)心當(dāng)中有無量無邊的煩惱,無量無邊的罪業(yè)在障礙你。但是你內(nèi)心當(dāng)中,你希望能夠成就無上菩提。成就無上菩提的希望之所以生起。在《瑜伽師地論》當(dāng)中提出四個因緣,凡夫的菩薩為什么他會發(fā)無上菩提心呢?他為什么想希求無上菩提呢?他為什么不求人天果報,不求二乘的涅槃呢?這當(dāng)中有四種因緣。第一個、見佛神變。這個菩薩在讀大乘經(jīng)典的時候,在經(jīng)典上看到佛菩薩,他那一念禪定的心當(dāng)中,現(xiàn)出種種的神通、種種的三昧陀羅尼,不可思議的神通變化。他能夠小中變大,大中變小;一為無量,無量為一!赣谝缓炼爽F(xiàn)寶王剎,坐微塵里轉(zhuǎn)大*輪!狗卜蚱兴_在大乘經(jīng)典中,看到佛有這么廣大的自在境界。他心里思惟,哎呀! 佛的這一念無上菩提的功德太大,他能夠創(chuàng)造這種廣大神通,我一定要成就佛的無上菩提,成就這樣的神通。依止見佛神變,他就發(fā)了菩提心。其次是聞法歡喜。有一個人讀大乘經(jīng)典,聽到佛陀種種的開示,佛陀能夠解說世間的真理,講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拱焉恼嫦嚅_顯出來。凡夫菩薩讀誦大乘經(jīng)典,他體會到佛的智慧太不得了,他能夠看到我們凡夫所不能看到,更深入的境界。這個時候聽聞大乘佛法,生起大歡喜心。我一定要成就無上菩提,能夠成就佛的智慧。第三個、悲眾生苦。這個菩薩在因地的時候,在眾生的人群中打滾,看到眾生受到老病死的痛苦,他內(nèi)心當(dāng)中起了悲愍心。他就思惟要救度一切眾生,除非我內(nèi)心當(dāng)中有無上菩提的功德,否則我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他在悲愍眾生苦的當(dāng)下,就刺激他要追求無上菩提的一個希望,一個愿力。第四個、哀圣教衰。菩薩到末法時代,看到邪知邪見,外道的思想越來越熾盛,而正法的勢力越來越薄弱。這個時候他思惟佛法的智慧就像世間的光明一樣,這光明的蠟燭越來越淡薄。我一定要趕快成就無上菩提,回入眾生的世界,建立佛法,廣度眾生,讓眾生能夠看到世間的真相,光明再重新點燃起來。哀圣教衰,而發(fā)菩提心。我們發(fā)菩提心就是有四種因緣。個人的因緣不同,但是他的目的,都是要成就無上菩提。這個叫做一切智智相應(yīng)!缸饕狻咕褪蔷X。菩薩一次一次的警惕自己,他在修學(xué)的過程當(dāng)中,減少睡眠。每天三點半起床,晚睡早起。減少飲食。每天過午不食。放棄很多世間的欲望。他就是不斷的警覺自己,我一定要成就佛的無上菩提,才能夠成就佛的神通,成就佛的智慧,才能夠廣度眾生,建立佛法。他這個就是經(jīng)常的作意,來勉勵自己,這個就是一切智智相應(yīng)作意。就是心中有一種成就無上菩提的愿望。這是成就菩提心的第一個條件。

  二、大悲為上首。菩薩有了愿望以后,是要采取行動的。不是整天在佛堂發(fā)愿就可以。他必須要離開佛堂,到眾生的世界里面,修波羅密,廣度眾生。菩薩他也能夠理解到世間是一個苦惱的境界,是一個無常敗壞的境界。但是他卻能夠一次一次的在這三界火宅中受生。凡夫在三界中受生,是依止無明。因為他顛倒,他認為這個世間是常樂我凈的,是美妙的、是恒常存在的。凡夫在三界里面投胎,是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于生老病死流轉(zhuǎn)。在《般若經(jīng)》龍樹菩薩說,菩薩為什么也在三界流轉(zhuǎn)呢?他憑的是一個什么心情呢?他不是貪念生死,他憑的是一念的大悲心。不忍眾生苦,不愿圣教衰。他雖然知道三界流轉(zhuǎn),每一次的受生,都要承受老病死的干擾,老病死的痛苦。但是他因為要建立佛法,利益有情的緣故,他愿意去承當(dāng)這樣的痛苦。這也說明菩薩整個修學(xué)背后的動機,不是為了個人的名利,而是以大悲心作上首!干鲜住咕褪撬囊粋引導(dǎo)者。大悲心來引導(dǎo)他,一次一次的在三界里面得果報。

  三、無所得為方便!阜奖恪咕褪巧魄傻囊馑肌K軌蛲高^一種方法,使令一個很困難的事情,變成一個簡單的事情。這件事本來是做不到的,但是菩薩就是有善巧,使令他做得到,這個就是方便。這意思就是說,菩薩在生死的境界當(dāng)中,要行前面的五度,要布施,不但是財物的布施,連生命、手足都要布施出去。這是一個非常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這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身為一個凡夫的菩薩,他會執(zhí)取他的資具。他為什么做得到呢?以無所得為方便。他有無所得的智慧,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來調(diào)伏他的執(zhí)取,所以它能夠使令前面的五度是非常的困難,也變成簡單化。就是他有無所得的智慧,來做為他修行的一個善巧。無所得為方便,這是一個智慧。龍樹菩薩在解釋這三心的時候,菩薩的三心,一切智智相應(yīng)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他說一切智智相應(yīng)作意,是一個總相。任何一個菩薩,一定都要有一個希求無上菩提的愿力。但是悲跟智,在因地的時候,各有偏重。說有一類的菩薩,叫做智增上菩薩。智增上菩薩,他雖然也發(fā)了愿要上求下化,但是他在因地的時候,會偏重在上求佛道。他會作如是思惟,眾生的世界,障礙太多,有太多的退轉(zhuǎn)。所以智增上菩薩,他會選擇往生凈土去。這個是智增上菩薩的抉擇。他雖然對眾生有一份的悲愍心,但是他思惟一定要先到凈土去,成就法身、成就無量無邊的方便力,再回入娑婆世界廣度眾生。這一類是智增上菩薩。有一類的菩薩是悲增上。他不愿意到凈土去,他舍不得離開有情眾生。他雖然知道三界就像火宅一樣的痛苦,但是他愿意陪著眾生流轉(zhuǎn),他愿意在凡夫的世界里面去積功累德。這一類的菩薩是屬于悲增上菩薩,他不愿意到凈土去。當(dāng)然不同的選擇,也就有不同的結(jié)果。龍樹菩薩就做一個結(jié)論,說智增上的菩薩,在整個修學(xué)過程當(dāng)中,會先成就圣道,再成就福報。智增上菩薩,他到凈土去了,他馬上就成就圣道,因為凈土的環(huán)境太清凈,一下子就把煩惱給消滅了。然后他再以他圣道的力,來到眾生世界,積功累德,廣結(jié)善緣。他會先成就圣道,再成就福報。悲增上菩薩剛好相反,他不忍眾生苦,不愿圣教衰的心太強。他在三界中流轉(zhuǎn),他會先成就福報。但是因為他在三界中流轉(zhuǎn),對他的干擾太大了,他會比較晚成就圣道。換句話說,悲增上菩薩,他到最后,到人間就做國王,到天上就做天王,廣大的福報力,但是他的心還是凡夫。就是說他在成佛的過程中,他會先成就福報力,然后再成就圣道力,這是一個悲增上的情況。

  龍樹菩薩說:我們怎么知道我們過去的善根是悲增上,還是智增上呢?這個地方有一個辦法,可以測出來。說你現(xiàn)在只有一碗飯菜,一碗飯上只有一些菜,F(xiàn)在有兩個人走過來,一個是佛陀走過來,向你乞求。第二個是一個苦惱的乞丐走過來。假設(shè)你做如是思惟,佛是廣大的功德,是我的依止處,我應(yīng)該把這碗飯供養(yǎng)佛陀。你這樣子想,你是智增上菩薩,你認為佛道比眾生重要。有一種人他會作如是思惟,反正佛陀我不給他飯吃,他也無所謂。這個眾生太可憐了,他會把這碗飯送給眾生。這樣子的根性,就明顯是悲增上菩薩。他會把眾生看得比佛道更重要。龍樹菩薩說,就是一碗飯,你只能夠選擇一個。你從這樣的思惟當(dāng)中,你就知道你過去生生世世,所熏習(xí)的是智增上,是悲增上,可以看得出來。當(dāng)然,這個當(dāng)中可以透過熏習(xí)改變,不過就可以看得出,你過去生有這樣的一種勢力存在。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菩提心,就是一切智智相應(yīng)作意的無上菩提的愿力,然后再一種慈悲心,再一種我空法空的智慧的和合,愿力、慈悲力、跟智慧力,這個就是菩提心。

  庚二、別示六度行相

  前面是講六度的依止,依止菩提心而修六度。以下是說明六度的行相。

  分六:初、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忍辱度。四、精進度。五、禪定度。六、智慧度。今初。

  辛一、布施度

  我們每一個度,都以三段來解釋。先解釋布施的自性。什么是布施的體性?

  布施自性-《廣論》云:「云何施自性?謂諸菩薩不顧自身一切資具,所有無貪俱生之思,及此所發(fā)能舍施物身語二業(yè)。」

  我們在行布施,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布施的體性。你怎么樣做,才合乎布施的條件。做一個問答,什么是布施的一個內(nèi)涵呢?謂諸菩薩,無量無邊的菩薩,不管是凡夫,不管是圣位。他不顧自身一切資具。他內(nèi)心當(dāng)中,不愛惜他自己的資具!纲Y具」就是維持生命的一些物資,包括財物、包括飲食、衣服、臥具等等。所有無貪俱生之思。他依止他無貪俱生的思心所。這當(dāng)中有兩個心所,布施內(nèi)心的相貌。一個是無貪。一個是思。「無貪」就是心無染著。染著是說,像一塊白色的布,潑上墨汁。這個墨汁就深深的把這塊布給咬住了。墨汁跟布就分不開。我們愛著財物的心情就是這樣,這個財物已經(jīng)不現(xiàn)前,但是我們經(jīng)常想著財物,經(jīng)常去想著它的存在。就像我們這一念心,去愛著財物,就像墨汁去染著這塊布一樣,不可以分開。但是菩薩不是,他對于財物沒有染著的心,無貪。跟無貪同時活動的一個思心所!杆夹乃,就是經(jīng)過你的思惟以后,所生的造作。經(jīng)過一個很深刻的思惟,不是一個很隨便的動作,這個東西給你,不是。他是透過一種如理的思惟以后。所產(chǎn)生的一種行動力,叫做思。不是一種無記的,隨便的,不是。經(jīng)過他慎重的判斷、抉擇,所發(fā)動的一個造作行為,叫做思。他的內(nèi)心當(dāng)中,是無貪俱生的一種造作,所引生的一種身、語二業(yè);蛘呤怯蒙順I(yè)來布施,或者拿財物給別人,或者是幫你做義工,我?guī)湍惴⻊?wù)。就是身業(yè)的活動;蛘呤强跇I(yè)。我們用口業(yè)來安慰對方,來鼓勵對方,這個也是布施。這偏重在法布施。

  從布施的自性當(dāng)中,我們應(yīng)該注意一點。從布施的整個過程,有三個內(nèi)涵。第一個是你能布施的心。第二個是你所布施的東西。第三個是你所對的對象,所對的人。就是這三個東西。這個布施的體性,重點在于能布施的心,約心來安立的。一定是要無貪相應(yīng)。譬如說,你現(xiàn)在用一個隨身聽,你用一用以后,你不喜歡它了。不喜歡它,你把它送給別人,這個不能叫布施。因為你已經(jīng)不喜歡它,再送給別人,不是一種無貪相應(yīng),一種施舍心相應(yīng)。整個布施的定義,它是要跟無貪相應(yīng),這樣子才能夠安立布施,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的。所以在自性當(dāng)中,我們布施的過程,要觀照我們這一念心,是一個什么心情?這樣子才能夠達到一個布施的功德。一定要無貪相應(yīng)的行為,才能夠達到菩薩布施的功德。我們把布施做一個明確的定義。

  趣入修習(xí)布施的方便!阜奖恪咕褪欠椒。我們應(yīng)該怎么修布施呢?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有無貪的心情,但是我們應(yīng)該如何的去布施?分成兩段,第一個是加行。第二個是正修。

  「加行」是透過對于佛法的理解,生起對于布施的信心,來突破我們內(nèi)心對于愛著的障礙。透過對佛法的理解,來建立對布施的信心。

  《攝波羅密多論》云:「資財無,F(xiàn)可見,若能任運起大悲,當(dāng)知布施極順理,猶如他物寄自舍!

  基本上,凡夫的心情是愛著我們的資具。因為我們認為資具,它可以讓我們快樂,而且它能夠讓我們恒?鞓贰Q句話說,我們認為我們的資具是恒常存在的。它今天存在,它明天也應(yīng)該存在,后天更應(yīng)該存在,它必須要生生世世的陪著我。我們對于資財,產(chǎn)生了一個常的認識。但是這個認識是錯誤的。「資財無,F(xiàn)可見」,我們現(xiàn)在所執(zhí)取的這些財物,是一個無常敗壞之法。我們講天災(zāi)、人禍,水災(zāi)、火災(zāi)的天災(zāi),會破壞你的資財。盜賊、惡國王、乃至于敗家子,會破壞你的財富。這種資財是非常的脆弱,這件事情,我們從現(xiàn)生當(dāng)中,是到處可以看得見的事實!溉裟苋芜\起大悲」,假設(shè)我們能夠如實觀察,這個資財是無常的,我們就容易生起大悲心,把這個資財去布施給需要的人。「當(dāng)知布施極順理,猶如他物寄自舍。」佛陀要我們布施,這個是合乎道理的。為什么呢?猶如他物寄自舍。資財在我們身邊的這種情況,講一個譬喻,就好像他人的財物暫時放在我家一樣。現(xiàn)在這個財物在我家,我能夠受用,但是這是他人的財物,你不能做主。不能做主這個財物,今天在,明天不在,你完全不能做主。這個在不在是別人做主,因為這個是別人的東西,他隨時可以向我要回去。就是說,我們對于這個財物,事實上沒有自主性。你雖然不布施,但是你也不能經(jīng)常擁有,因為這個是他人的財物。我們透過無常的思惟,就能夠去調(diào)伏對于財物的執(zhí)取。這是第一個觀念,以下的觀念,它越講越細,由粗講到細。布施的理由,為什么要布施呢?它講出一個理由,讓我們能夠接受。

  「由施能生他世樂,不施現(xiàn)法亦生苦,人間諸財如流星,定無不舍諸財物!

  第二段說出第二個理由。為什么要布施呢?雖然資財是無常的。無常是無常唄,我還是喜歡把它留在身邊!赣墒┠苌罉贰,這個物資在你的身邊,是如此的無常敗壞。假設(shè)你能夠在將它還沒有破壞之前,把它布施出去,這當(dāng)中會創(chuàng)造一種善的業(yè)力。這業(yè)力就能夠引生你來世可樂的果報,因為你這樣的善業(yè)力,你來生會受用可樂的果報。由施能生他世樂。關(guān)于在這段文,在《法句經(jīng)》佛陀講出一段譬喻,來解釋這個道理。講到一個國王跟一個醫(yī)生的故事。說有一位大國王生病,就貼了一個公告,說那一個醫(yī)生能夠把我治好,我就賞他種種珍寶、種種高貴的東西。就有一個醫(yī)生來應(yīng)征,好! 就被錄取了。這位醫(yī)生就住在國王的宮殿里面,為他調(diào)理醫(yī)藥。但是在醫(yī)的過程當(dāng)中,國王都沒有表示任何的供養(yǎng),也沒有說要供養(yǎng)他什么東西。這個醫(yī)生在為國王治病的時候,他也沒有盡全力。就是很平常的,該怎么做就怎么做,沒有盡完全的力量。但是國王雖然表面上沒有說要給他珍寶,事實上,國王私下已經(jīng)命令大臣,去把醫(yī)生的房子翻修了一翻。根據(jù)醫(yī)生對他調(diào)理醫(yī)藥盡心的程度,把他的房子重新再翻修了一次。但是這件事情,這個醫(yī)生完全不知道。他還是照正常的軌則,把國王的病給治好。治好以后,國王也沒講什么,就跟國王告假。當(dāng)然他也不敢提,大國王的境界,誰趕去觸惱國王呢?回到家以后,一看,我過去的房子怎么不見了呢?一棟高樓大廈,外面很多的牛羊成群。問他家人,這個房子是誰的呢?你去幫國王治病的時候,國王就為我們蓋大房子,把這個舊房子給拆了,前面的牛羊都是國王送的。他應(yīng)該很高興,但是他很后悔,早知道國王對我這么好,當(dāng)初我應(yīng)該更盡力的布施才對。佛陀就以這個故事,來勉勵我們菩薩,說布施亦復(fù)如是!赣墒┠苌罉贰,布施所產(chǎn)生的業(yè)力,你今生看不到,這叫異熟果。異時而熟。你今生布施的果報,你來生才會看得到。我們往往到來生才會后悔,尤其是天人。天人他有天眼通,到天上去以后,他有種種的快樂的境界。他會用神通去觀察一下,我為什么會到天上來呢?噢! 我前身就是怎么怎么的布施,他當(dāng)然會很慶幸,天人當(dāng)然也會后悔。早知道我今天會得到這樣的果報,我當(dāng)初的布施應(yīng)該更徹底一點,這個果報能更殊勝一點。就是說,我們往往不能看到他世樂,使令我們在今生布施的時候,沒辦法盡力。佛陀告訴我們,由施能生他世樂。雖然你在布施的時候,你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一點都沒改變,但是在你的身心當(dāng)中,已經(jīng)創(chuàng)造出一種強大的善業(yè),你會引生你來世可樂的果報,是這樣子的意思。這是講到布施的功德,不布施有什么過患呢?「不施現(xiàn)法亦生苦」,我們不斷的積集我們的資財,世間上的事情很奇怪,東西積集得越多,越貪心。我們凡夫的貪,他是不會滿足。你沒錢的時候,還不見得會起貪,你越有錢,就需要越多。貪煩惱多,貪火越大。貪求心越大有什么過患呢?你就不容易滿足。經(jīng)典上說:「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挂粋少欲知足的人,雖然他睡在地上,他也覺得很快樂。他覺得有個大地睡,他心滿意足,比睡在大海中好!覆恢愕娜,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的人睡在天堂,他覺得天堂也有很多的問題,他心中老是想著更好的東西。雖處天堂,亦不稱意。所以說我們在僧團就很清楚,大家一起吃飯,吃同樣的飯菜。有些人吃的津津有味,少欲知足。有些人就是悶悶不樂。每一個人的貪欲心,有厚薄不同。所以說我們今天不布施的話,積聚很多的資財,在點點滴滴當(dāng)中,增長我們的貪欲。我們貪欲增加以后,不要講來生的痛苦,今生你就不快樂,因為你貪欲越強,所需求越多,就算生活得很好,你還是不快樂。所以講不施現(xiàn)法亦生苦,因為你增長了煩惱!溉碎g諸財如流星,定無不舍諸財物!谷碎g的諸財就像流星,一剎那就消失。你決定沒有一個不舍的諸財物。絕對不可能有一個恒常跟著你受用的諸財物,你任何一個東西,你遲早要施舍。這當(dāng)中講出了布施的功德,也講出不布施的過患。

  「諸未施財無常滅,由施反成有財庫,饒利有情所惠施,諸財無堅亦有實!

  這一段是總結(jié)前面兩段。我們對于不布施的財物,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執(zhí)取這個財物是我的,它永遠都必須應(yīng)該由我所受用。但是無常滅,當(dāng)你死亡到來的時候,不管你愿不愿意,這個財物都要完全被死亡所破壞,就不是你的。假設(shè)我們選擇,在我們臨命終之前來行布施。這樣子在我們生命當(dāng)中,就留下一個善的業(yè)力。萬般帶不去,只有業(yè)隨身。這個業(yè)力你帶得走,你可以帶走,你可以帶走你今生所成就的善業(yè),就像一個財庫一樣,它永遠保持在你的阿賴耶識當(dāng)中。所以說,我們?yōu)榱损埨磺杏星?所取的布施行為,它能夠使令無常的財物,變成你未來一種真實的受用。把這種無堅固的財物,變成你來生所受用的一種真實情況。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的布施度。他為了幫助我們?nèi)ニ嘉?布施、不布施的差別,他講出一個譬喻,來幫助我們理解這樣的一個相貌。他說在森林當(dāng)中,有兩戶人家,住在隔壁。有一天森林起了大火,兩戶房子都燒起來。這當(dāng)中有一戶人家有智慧,看這個大火燒的太厲害,救火沒意思,這個房子在怎樣都無法救。他就到房子里面去,把珍寶拿出來,依止這個珍寶,他到其他的地方,又蓋了一個新房子,繼續(xù)的住下去。另外一個愚癡的人,他不忍心這個房子被破壞。他不能接受,他不能接受怎么樣?只好去救這間房子。但是他七救八救,耽誤了時間,房子還是燒壞,珍寶也燒壞,什么都沒有。龍樹菩薩就比喻說,房子就是我們這一期生命。這一期生命當(dāng)中,受無常大火所燃燒,你的生命一點一滴,「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漁,斯有何樂?」房子從你出生開始就開始燒,總有一天要把它燒壞的。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在這一期生命當(dāng)中,趕快積極善業(yè)。因為他知道生命,有生必有死,不可能經(jīng)常存在,他為來生積集資糧。就好像說,在大火當(dāng)中,再把珍寶拿出來,去蓋一個新的房子。有一個人是愛著生命的,他希望他今生的東西永遠不離開,他不愿意去創(chuàng)造善業(yè),結(jié)果他今生的房子也燒光了,所有資具也燒光了。他就什么善業(yè)也都沒有帶走,只好以滿身的罪業(yè)去面對來生。這個地方是說,諸未施財無常滅,由施反成有財庫。雖然這個財物是無常會壞,但是有智慧的菩薩,他卻能夠把握時間,利用今生還在的時候,把無常的財物,轉(zhuǎn)成一種可靠的善業(yè)。

  前面的三段是在講一個布施的世間有為的一個功德。第四段講到,布施引生出世的功德,更殊勝的功德,不但是來世的福報而已。

  「由舍不起染污執(zhí),慳非圣道生煩惱,若施即是道中尊,圣呵余者為惡道。」

  由舍不起染污執(zhí)。我們能夠不斷的布施,不但是創(chuàng)造一種善業(yè)。更珍貴的是,它能夠去對治我們的染污執(zhí),對治我們對三界果報的愛取。透過布施的行為,使令我們對三界果報的愛著心,慢慢、慢慢的淡薄。反過來,慳非圣道生煩惱。我們對于財物、資具,不但不布施,一次一次的增加,一次一次的執(zhí)取,這樣子就是非圣道,障礙我們的圣道,引生我們的煩惱。慳非圣道生煩惱。譬如吃藥,有些人吃藥,他吃一下子他病就好了。有些人吃藥了很久,病都沒有好,為什么?因為吃藥有禁忌,不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禁忌你也不管,就把藥的功能給破壞。有些人在佛法中修學(xué),他不斷的去拜懺、誦經(jīng)、修止觀,他一下子進步很快,內(nèi)心很快調(diào)伏,內(nèi)心一片清凈光明,跟圣道相應(yīng)。有些人也拜懺,也作定課,但是做了半天,他總是覺得自己沒有進步。佛法是一個乘,能運載我這一念苦惱的心,到達安樂的心,怎么我內(nèi)心當(dāng)中都沒有一種超越的感覺?修了半天,內(nèi)心當(dāng)中停頓在原地。這當(dāng)中有障道的因緣。這里提出了一個慳貪,雖然你修學(xué)佛法,但是你也不斷的去創(chuàng)造不善道的因緣。這里講到慳貪會使令你很難趣入于圣道的修行,這是一個很大的過失。若施即是道中尊,圣呵余者為惡道。佛陀要菩薩第一個修學(xué)布施是道中尊,一切法門當(dāng)中最為殊勝的,一切法門當(dāng)中最為基礎(chǔ)的。佛陀呵責(zé)一個慳貪的人,他來世是容易墮惡道的,因為他的貪愛、執(zhí)取,他不修行善業(yè),也就容易墮落到惡道去,這種事是佛陀所呵責(zé)的。

  「如是善思攝持過患,而生極大怖畏;善思能舍勝利,而能引發(fā)廣大歡喜,則能任運生起惠施之心,乃至啟發(fā)志心施他一切所有!

  我們能夠從這個無量的生命觀察,生命橫轉(zhuǎn)如暴流。我不是只有今生而已,我一定還要面臨來生。既然有來生,我們就必須為來生積集資糧。當(dāng)然,我今生的財物不能帶到來生去受用。死亡一破壞的時候,我們只有神識離開這個世界。我們?nèi)绻?原來我們可以把這一生的財物,透過布施的造做,轉(zhuǎn)成一種善業(yè)力,這樣子就能夠把這個善業(yè)帶走,使令我們來生受用。我們不斷的去思惟,我們今生不布施,結(jié)果我們的資財還是要失掉。雖然你不去布施,但是你遲早還是要被破壞。我們布施引生強大的業(yè)力,這樣子對布施的法生起廣大的歡喜心,我們就容易把自己多余的東西,除了維持自己的生命以外,就布施給一切的有情。這個就是加行,在布施之前,對布施法門的一個理解,然后對它的一個信心。

  二、正修。前面是講到布施的前方便,建立對布施的一個信心。以下是講到布施的方法。

  「由能損害他人方便而行惠施;自懶惰住教他行施;于來求者呵責(zé)嗤笑,旁言輕弄,粗言恐嚇而后給與;違越佛制學(xué)處而施;不能如有資財而施,長時積集然后頓施,是為應(yīng)斷!

  正修有兩段,第一段是不如法的情況,叫不凈施。第二段是如法的布施,叫凈施。首先,先舉出五段,是菩薩行布施應(yīng)該要避免的。

  第一段、由能損害他人方便而行惠施。你這個布施的行為,是透過損害他人的方便,就是你損害他人的利益。你的錢財是怎么而來的呢?是你去偷盜或騙取而來的。你先去損害別人的利益,然后再去布施這個財物。佛陀是不允許的。損害他人方便而行惠施。

  第二段、自懶惰住教他行施。我們自己不布施,我們看到一個貧窮人家,你跟一個人走在一起,你叫他布施,這不可以的。因為我們自己也應(yīng)該要去布施,來帶動別人。自懶惰住教他行施,這個應(yīng)該斷。

  第三段、于來求者呵責(zé)嗤笑,旁言輕弄,粗言恐嚇而后給與。有人來向我們請求,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以瞋恨心來呵責(zé)他,你這個人真是沒出息,向我乞求,呵責(zé)。或者是私下心生驕慢,哎呀!你也有今天啊!就是用種種的因緣來譏笑他。或者是旁言輕弄,就是用拐灣抹角的話來挖苦對方;蛘呤浅鲅钥謬,然后再把東西給他。這也是不允許的。就是你在布施的時候,沒有誠意。沒有一種無貪的施舍心,完全是以一種驕慢瞋恚的心來布施。這樣子不能達到布施的功德。

  第四段、違越佛制學(xué)處而施。你資具的獲得是違背佛陀的戒律,是從事于殺盜淫妄的行業(yè),賺取金錢來布施。這是違背佛陀的制教,這也是不允許的。

  第五段、不能如有資財而施,長時積集然后頓施。你布施的時候,不能隨緣盡份,經(jīng)過你長時間的積集以后才布施。

  佛陀在戒律里面,對于出家眾要求的更嚴格。菩薩比丘,行布施的時候,要當(dāng)下。你不能積集很多才布施,為什么呢?因為你的積集過程當(dāng)中,就會增加你的慳貪。我們東西越多,有一個缽、衣服,照道理說,應(yīng)該東西越多就越滿足,但是不是。當(dāng)我們只有一兩件衣服,或只有一個缽的時候,我們很滿足。但是你東西越多的時候,刺激你的貪心,你會要求更多。所以佛陀的意思就是說,你的布施一定要適時,適當(dāng),馬上就要布施出去,有多的馬上布施出去,不能夠積集很多才布施。

  過去我看一本雜志,證嚴法師,他在蓋醫(yī)院的時候,他要信徒去護持花蓮慈濟醫(yī)院,一個人三十塊。怎么做呢?他一個人給你一個竹筒,他不要你一次拿三十塊,他要你一天丟一塊下去。這樣子是很有道理的,你每天都生起一個布施的念頭,就是你一個月有三十個布施的心情。雖然財物是非常的微小,但是布施的內(nèi)涵是建立在一個無施舍的心,這樣子的話,一個月能生起三十次的無施舍的心,是超過你一次拿三十塊出來的功德大。站在菩薩布施的內(nèi)涵來說。這個地方的意思是說,佛陀要我們有多的要馬上布施出去,不能累積到一次頓施出去,不可以。

  前面的五種,是我們在布施的過程當(dāng)中應(yīng)該斷除的,因為這樣的布施都夾雜過失。就是不凈施。

  應(yīng)該怎么做才正確?應(yīng)該怎么做才如法?

  「謂舒言平視,含笑先言;隨對何田,皆應(yīng)恭敬;親手應(yīng)時,于他無損;耐難行苦,而行惠施!

  我們布施要起三種的心。第一個起歡喜心。舒言平視,含笑先言。我們面對所要布施的對象,我們要以一種舒適的言詞來安慰他,而且要平等心來安慰他。含笑先言。我們臉上帶著笑容,主動跟他談話,來表示我們布施的一個誠意,就是歡喜心。隨對何田,皆應(yīng)恭敬;親手應(yīng)時,于他無損。我們不管我們面對的是什么田,是一個敬田。是三寶的境界,是我們所恭敬的境界,當(dāng)然這個叫敬田。第二個恩田。父母師長對我們有恩,叫恩田。悲田。他是個可憐的眾生。不管我們面對的是敬田、恩田、悲田,我們都應(yīng)該生起恭敬心,來親手給他。「應(yīng)時」,就是在他正需要的時候給他。于他無損。不能對他自尊心有所傷害,就是恭敬心。第二個是生起恭敬心。第三個是生起堅定心。耐難行苦,而行惠施。耐種種布施的困難,雖然你一天的收入不多,但是你能夠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耐難行苦,行種種的難行的苦行,而整個當(dāng)中,才生起布施,內(nèi)心的堅定,不可動搖。

  這個宗喀巴大師對于菩薩的布施,他提出三種心情。第一個是歡喜心,第二個恭敬心。第三個是堅定心。這三種心態(tài)在布施的時候,對于我們未來所成就的果報,有很大的影響。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對于果報的獲得,有困難跟容易的差別。說有些人在生命當(dāng)中,得到的財富是非常的容易。他一出生就生長在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他也不需要怎么工作,就自然的繼承他父親的產(chǎn)業(yè),財富得的非常自然。說有些人他今生也是有錢,但是他是怎么回事呢?白手起家,白天工作,晚上加班。在整個追求財富的過程當(dāng)中,有種種的逆境、障礙。但是他也是得到財富。這是怎么回事呢?說我們在布施的時候,有些人起歡喜心、恭敬心。他把眾生當(dāng)福田,哎呀! 真是感激你們,由于你們的需求,成就我的善業(yè)。沒有你們的需求,我怎么會創(chuàng)造善業(yè)呢?他對于布施的過程當(dāng)中,隨對何田,都生起歡喜心,恭敬心。他因地的時候心甘情愿,他得果報的時候,特別的順利,一點障礙都沒有。另外一種布施是說,他的布施非常的勉強,心不甘、情也不愿。雖然在僧團里面做事,做廚房、典座、行堂,勉勉強強的去做,心不甘情不愿,但是還是做了,沒有歡喜心、沒有恭敬心。不得已的情況才做的。這種情況得果報就會有障礙,就會有障礙,但是你還是會得到果報,這當(dāng)中有很多很多的辛苦、很多很多的辛酸。就是說我們在得果報有一個困難跟容易的差別。其次,得果報有堅固跟不堅固的差別。有些人從小就很富有,長大以后還是很富有,老的時候還是很富有,他的財富水不能淹,火不能燒,地震發(fā)生的時候,別的房子都倒了,他的房子不能倒,他的財富特別的堅固。有些人的財富非常的脆弱,他小時后很有錢,但是沒幾天生意失敗了,又破壞掉了。就是他的財富非常的脆弱,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我們在因地行布施的時候,有堅定、不堅定的差別。有些人行布施的時候,內(nèi)心特別的堅定,任何人的勸導(dǎo),障礙,都不能障礙他。有些人他行布施,內(nèi)心猶豫不決,他對于布施法門認識不夠。他雖然行布施,但后來后悔,他未來果報就有問題。果報就是容易破壞。

  佛在世的時候,憍薩羅國的國王,波斯匿王。他有兩個女兒,大公主叫金剛,長的很丑陋,這大家都知道。老二叫善光公主,她長的非常的美妙端正,而且非常有人緣。不但深受國王、王后的喜愛,在整個老百姓、百官當(dāng)中,對她也非常的尊重。有一天波斯匿王,下朝以后,就帶著善光公主到花園去散步。國王就對善光公主說:「女兒,你看,你的父親是個大國王,你仰仗父親的光明,今天受到這么多人的尊重,享受這么好的榮華富貴!股乒夤骰卮鹫f:「父王,我今生的福報當(dāng)然也是父王引起的,但是父王對我的照顧只是增上緣,我今生的福報是我過去的善業(yè)所積集的。」因為善光公主學(xué)習(xí)佛法,佛陀為波斯匿王開示的時候,她也經(jīng)常聽。她就講出,這個是我過去的善業(yè)。波斯匿王聽了就很不高興,你這個公主怎么這么驕慢,我一定要給你一點顏色看看。要處罰你。波斯匿王回去以后,就把大臣找來,說啊你去我們國家里面找?guī)讉乞丐過來。找了幾個乞丐過來,波斯匿王就挑一個人品比較好的,相貌比較端正的,說:好,就是你。我會把公主嫁給你。乞丐說:國王,我不敢當(dāng)。國王說:這件事情就決定了。決定以后,把善光公主嫁給這個乞丐。善光公主她也不知道這個是乞丐,她也不知道國王要處罰她。結(jié)婚以后,她就問她先生說:你住那里呢?他說:我沒有家,我到處流浪,我是個乞丐,那有房子。她說:你過去祖先住那里?他說:過去我祖先本來是個大官,就是朝廷作大官的,是大富人家。但是發(fā)生火災(zāi),一把火就把我們家燒光了,全部人也燒死了,就剩下我一個人。房子燒壞了,總有一個田地、還有土地吧?土地有啊?那就回去看看吧!乞丐先生帶著善光公主回到老家一看,房子破舊,都是蜘蛛網(wǎng),草長的很高。先在這邊蓋個小茅蓬吧!白天,這個先生去外面作乞丐,去乞食。善光公主拿著鐮刀,把草鋤一鋤,慢慢種一個田地。有一天,善光公主在鋤草的時候。鋤頭往地上一鋤,聽到一種喀的聲音,打開里面,大地里面很多的珍寶,祖先留下的珍寶。因為突然之間起火燃燒,祖先也沒有辦法交代,就死掉了。祖先的珍寶拿出來以后,就拿出一部份蓋一個宮殿,跟善光公主以前所住的一模一樣。波斯匿王要去看善光公主的笑話,一天帶著皇后、大臣,來拜訪善光公主,就是要去消遣善光公主。到的時候一看,哎呀!宮殿這么的莊嚴,比她過去住的宮殿還莊嚴。波斯匿王就很奇怪,你這宮殿是從那里來的呢?就如是、如是報告。波斯匿王就很歡喜,帶著善光公主去見佛陀,跟佛陀報告,請佛陀解釋,為什么善光公主會有這樣的情況?佛陀就說,過去迦葉佛的時代,有一對夫婦,這個女眾是很虔誠的佛教徒,經(jīng)常省吃儉用,把她的財物供養(yǎng)三寶。這個先生剛開始他沒有信三寶,他知道以后,就障礙這個女眾,說你這個不要老是拿家里的錢去供養(yǎng)三寶,家里的錢應(yīng)該自己用嘛!就障礙這個女眾。這個女眾她對三寶的信心很堅定,不能障礙。你不給我,我把自己的私房錢,不管多少,她還是繼續(xù)的供養(yǎng)三寶。長時間以后,這個女眾也一天一天的開導(dǎo)佛法,開導(dǎo)因果的道理,給她的先生明白。慢慢、慢慢這位先生也能夠接受佛法,他也跟著布施。這位女眾就是善光公主的前身,她在因地的時候,行布施內(nèi)心非常的堅固,她得果報的時候,她的父親不能破壞。她的果報體隨著她的身心世界的時候,也特別的堅固。她的先生剛開始不相信三寶,后來才相信三寶,所以他前半生貧窮。他之所以信三寶,是因為善光公主的開示,所以他的果報要等到跟善光公主結(jié)婚以后,才能夠現(xiàn)前。

  所以我們說如是因、如是果,我們因地怎么栽培,就影響到你果報的情況。這段是說布施的方法,就是歡喜心、恭敬心、堅定心。三種心態(tài)。

  四、修習(xí)布施差別內(nèi)容。一、財施。二、法施。三、無畏施。

  財施就是用財物來布施,使令眾生在物質(zhì)上不缺乏。法施,就是說法,使令眾生能夠明白道理。無畏施,就是施給他無畏。這個眾生他內(nèi)心當(dāng)中有恐怖畏懼,你能夠適時的來安慰他,鼓勵他,來消滅他的畏懼心,使令他變成無畏。叫做無畏施。

  布施有兩個功德,第一個生善。我們能廣結(jié)善緣。在未來的生命當(dāng)中,能夠積集很多的善緣。第二個在未來的生命當(dāng)中有資財。我們總是在人天里面得到可樂的果報。這是約生善。第二個破惡。度慳貪。就是能夠破除,能夠?qū)χ挝覀儍?nèi)心的慳!笐a」就是吝惜不舍。已經(jīng)有的東西你不愿意舍!肛潯鼓銢]有的東西,你貪求無饜。這個是布施的內(nèi)容,跟它所引生的功德。

  龍樹菩薩在《智度論》里面講布施度。他講完以后,他講一個觀念。在家居士偏重在財施,出家菩薩偏重在法施。財施跟法施的差別,龍樹菩薩他提出兩個主要的差別。第一個是有漏跟無漏的差別。財施給眾生,他能夠得到一時的安樂,但是不能消滅他的煩惱,不可以。法施。你用佛法開導(dǎo)他,使他能夠心開意解,得到安樂。這樣的安樂能夠?qū)χ螣⿶?是無漏,它對煩惱有對治的力量。所以財施、法施,有漏跟無漏的差別。其次有有量跟無量的差別。說今天他沒有飯吃,你給他一碗飯。他生病了,你帶他去看醫(yī)生。這也是對,也是好。但是這樣一種對他的安樂,是有量的。你只能暫時的解決他一時的安樂。法施,你讓他明白道理,明白業(yè)果的道理,讓他主動的去斷惡修善,給他一個正確的人生觀,你對他的影響力是生生世世的。換句話說,你給他這樣的善根,在他未來生命當(dāng)中,他心中就生起了一個光明。他經(jīng)常就會去創(chuàng)造善業(yè),或者趨向可樂的果報。就是說,他的生命有決定性的影響力,有決定性,那個影響是無量的影響。財物的布施,并沒有決定的影響力,只是暫時的解決他一時的痛苦。但是他內(nèi)心因為沒有智慧,還會創(chuàng)造罪業(yè),還會有痛苦,那就沒辦法解決。所以法施有無量的作用,財是只有有量的作用。有這樣的差別。

  民國初年,禪宗兩位大德,南邊是虛云老和尚。北邊是來果老和尚。兩位大德。南虛云,北來果。來果老和尚是一位住持,引導(dǎo)很多人參禪。有一次幾個禪師就批評講經(jīng)的法師說,你們這些法師,只會講不會修行的。當(dāng)然,在古時候,禪宗是很用功。古時候參禪,在禪堂一坐是十六個小時。來果禪師就呵斥這些禪師說:你不能這樣講。來果老和尚說:在這十法界,只有佛是圓滿的。其他對佛法,都是隨學(xué)。不斷的教學(xué)相長。在學(xué)習(xí)佛法當(dāng)中,整個佛法的弘傳、相續(xù),還是要靠這些法師,生生世世,無盡燈光明的延續(xù)。如果說,大家都不說佛法,這個世界上就沒有正知正見。來果老和尚的意思是說,雖然他做不到,但是他能夠如理如法而說,能夠使令眾生對佛法有正見,起碼還有正見。

  譬如說,我們經(jīng)常講《楞嚴經(jīng)》的思想。《楞嚴經(jīng)》講兩個心,一個正心,一個妄心。我們經(jīng)常要棄生滅,守真常,安住在真心,不要隨順妄心。這個理論是一個很高的理論。事實上,首楞嚴大定,誰也做不到。但是是不是表示《楞嚴經(jīng)》就不講呢?不是的。因為我們明白道理以后,當(dāng)我們落入攀緣心的時候,我們?nèi)菀灼饝M愧心。我們起碼知道什么事情是對的?什么事情是錯的?什么事情隨順生死?什么事情隨順涅槃?有佛法的光明引導(dǎo),起碼讓我們有正見、有慚愧心。靈芝律師,是宋朝的大律師。他也是提醒所有弘傳戒律的律師,不管你的戒律,佛陀制的戒律很多,二百五十條戒。不管你做得到,做不到,你在弘律的時候,要如理如法的說。為什么有些人說,這條做不到,把它刪掉,不可以。

  舉個例子,前段時間有人說要把沙彌十戒刪掉兩條,不抓銀錢戒要刪掉,過午不食已經(jīng)不合乎時代,也要把它刪掉。這是錯誤的。因為有些人做不到,并不是表示所有的人都做不到。你如理如法的說,在未來生命當(dāng)中,有些人有善根,他就能夠如理如法的受持。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就算做不到,起碼有正見。如果隨便把佛陀的知見刪掉,因為一時做不到刪掉,到了末世以后,有的人過午不食,反而被毀謗。你為什么那么奇怪,過午不食?如法的人變成不如法,是非顛倒。諸位在座的,未來都有可能弘揚佛法。弘揚佛法,可貴就是如理如法而說,不管你做得到,做不到。因為它是一個標(biāo)準(zhǔn),起碼把這個標(biāo)準(zhǔn),這個傳承流傳下去。你今天改一點,他改一點,到了末年,誰也不知道那一個是佛的真實義。所以說法布施,可貴就是如理如法而說。佛陀如是說,如是我聞。佛如是說,我如是聞,我們也如是的弘傳。讓眾生起碼有一個正知正見,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這是一個弘揚佛法的基本概念。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