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普門示現(xiàn) 一、普開無量法門

  第三篇普門示現(xiàn)

  一、普開無量法門

  普門,是觀音菩薩別名,意思是普開佛門,引度一切緣人,這顯示觀世音菩薩利他行門之廣大,深入九法界普攝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誠如《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疏》卷第二十六說:「一門之中,具于多門,總攝福智重重?zé)o盡,名普門法界故!筟1]

  普門示現(xiàn)是說菩薩神通自在,現(xiàn)種種身,開無量法門,使眾生得覺悟。菩薩,梵語「菩提薩埵」之簡稱,譯為「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眾生」, 與聲聞、緣覺,合稱三乘,為十法界之一。這覺有情之意義,可分為自利、利他、自他兩利。「覺有情」的自利是為自身之功德而努力修行,修行目的為度眾生 ,所以自利之后才能利他。利他是為救濟諸有情而致力行善,將自己所悟之真理,教化一切眾生而得到覺悟,達(dá)到利他功行。而「眾生」則包括「有情」及「非 情」兩類。「有情眾生」是指有情識之生物,近指六道中眾生,遠(yuǎn)賅九法界的眾生,如菩薩、聲聞、緣覺、諸天、人、餓鬼、畜生、阿修羅等。草木金石、山河 大地等為「非情」或「無情」。而有情又分覺悟和迷惑兩類。迷惑的有情,是在六道中受生死的愚癡眾生;覺悟的有情,是已證果的三乘圣人,所以名喚「覺」 ?捎X悟程度還未圓滿,還有些微煩惱未除,因而名「有情」,合起來稱「覺有情」。菩薩不但要「自覺」,還要「覺他」。聲聞,緣覺雖也具自覺,但無覺他 ,不能稱菩薩!赣X有情」的「自他兩利」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蓋菩薩覺悟程度未圓滿,還要繼續(xù)追求究竟之佛道,又因菩薩發(fā)大慈悲心救度眾生,所以要 不斷做度化眾生的事業(yè)。

  對未覺之眾生,菩薩如何幫助他們破迷開悟呢?菩薩種種善巧方便,以十二大愿力,現(xiàn)三十二相,十四種無畏布施及四不思議法,令眾生親愛依附,信受以 后,再教以自度的解脫方法,及利他的覺行圓滿法門。切實符合《維摩詰所說經(jīng)》說的:「先以欲鉤牽,后令入佛道!筟2]

  每部佛經(jīng)都有其特性,而每次佛陀說法選取對話弟子亦必與該經(jīng)的義旨相應(yīng)。例如《心經(jīng)》是六百卷《大般若經(jīng)》濃縮本,主要講般若,開發(fā)學(xué)人大智慧, 所以佛就與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說。又如《金剛經(jīng)》講離言說相,一切都不可得的般若真空之理,佛就選了與須菩提對話,緣因是須菩提在眾弟子中是解空第一的 。在《普門品》里,佛陀選了「無盡意菩薩」作為談話對象。按《地藏經(jīng)》云:無盡意菩薩因地修行時,游化人間,以羅漢身接受光目女供養(yǎng),教她供僧、念佛 、造像三事救拔已墮地獄的母親。無盡意菩薩以無盡心度無盡眾生,眾生無盡,大悲無盡,大悲無盡。這本愿與觀世音菩薩拔無盡苦之本懷相若,所以佛選無盡 意菩薩作為談話對象,彼此容易契機契理。古德曾有偈贊嘆無盡意菩薩云:「世界無邊塵擾擾,眾生無盡業(yè)茫茫,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號為無盡意!

  《普門品》是佛說,《楞嚴(yán)經(jīng)》是觀世音菩薩在楞嚴(yán)會上自述聞熏聞修證得金剛三昧,發(fā)神通智慧無作妙力,是作證明而說的。兩部經(jīng)都強調(diào)觀世音菩薩因 應(yīng)不同的法界眾生,現(xiàn)三十二相或三十三種隨類濟度。三十二與三十三之差距可能是譯經(jīng)者詳簡分別。在今天來說,經(jīng)過時移世易,這三十二相很多不合時宜, 如果佛菩薩在現(xiàn)代說法,相信會加入或減少一些名相及身份,事實上觀世音菩薩是無類不現(xiàn)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