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講記 (成佛品第十二)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講記 (成佛品第十二)
太虛大師講述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閩南佛學(xué)院
(等覺入佛)
丁三 下根引大乘果──觀三種秘密即身成佛
(禪、密)
成佛品第十二
‘成佛’者,佛即如來、應(yīng)供、正遍知,乃世尊等十種德號中之一。成,即在因位中修菩薩行,具足福德智慧菩提資糧,莊嚴(yán)無量功行,于三阿僧企耶滿足之時,便成就佛果菩提,是曰成佛。然成就‘佛’之德號,即成就余一一德號,謂于十號有一不成,則佛之一號亦不成;故成佛不特成一覺者,而亦即成如來等一切之號也。佛者,具言佛陀,即是‘覺者’。覺,在梵語應(yīng)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言無上遍正覺。凡夫迷而不覺,諸外道覺而不正,二乘覺雖正而孤偏未遍,菩薩覺雖正遍但其果未圓,還有在乎其上者,此則是有上有容,唯佛陀是大乘極果之圣人,更無有在乎其上者,故稱為無上遍正覺者。‘者’,以總相言,在凡夫稱者,則以色等有漏五蘊之和合假體而得名;在佛陀稱者,則以色等無漏五蘊之和合假體和合而得名,即含藏有‘無上遍正覺’之無漏五蘊者。依此解釋,則成六離合釋中之有財釋,以所具之功德法財而立名,亦即是具足成就無量福德智慧者。──此是依通途所言之成佛。
各經(jīng)論與各宗所明成佛之義,各有不同,依天臺宗有六即義:一、理即佛,此明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即是本來具有如來自性涅槃,不過未能證得。依此而言,則不特有情是佛,即一切無覺知不能運動之無情亦有佛性。此由佛陀證得平等真如法界,了知情與無情皆以如來清凈法界為體性,故言皆有佛性。但有情能加功用,故有成佛之時,而無情則隨有情之成佛以成佛耳。二、名字即佛,即是聽聞佛陀無礙大悲心中所流出之聲教,或從他人教授,或于經(jīng)藏中得見聞佛之名字言句而如理了解圓徹者,此即是依名字而解義理之佛。三、觀行即佛,此即依名字佛而更進一步,在前唯了解如來之教義而未如實修習(xí),今則不特了解其名義,又能如理觀察如實修行,此即是能修觀行之佛。四、相似即佛,此從菩薩十信位而發(fā)起隨順無漏之觀行,漸伏二障,成就六根清凈,此即相似于真佛之成佛。五、分證即佛,此即依前相似佛德之力而入初住,能現(xiàn)八相成佛,漸漸發(fā)生證真之智,將無明分分?jǐn)喑4宋粡南嗨萍捶鹬盼缓,以至于等覺位皆在此分證即佛位中。六、究竟即佛,此即是究竟之覺者。在前分證即佛中,雖亦分分漸證真如,然未到于至極,今則覺智已究竟圓滿,其福德已究竟周圓,故名究竟即佛,其位則在等覺正入妙覺位時,故以即佛目之。
上是天臺成佛之義,而在此經(jīng)成佛之義,是以真言陀羅尼而明成佛,其義則有二種:一、即究竟成佛,二、是加持成佛。加持成佛,以天臺六即義明之,則可通于觀行、相似、分證即佛之義;而此究竟成佛,亦天臺之究竟即佛。此即是等覺菩薩所修之三密法門,以此三密法門修習(xí)加持,而欲求證究竟妙覺者,是依于如來三密加持之力。即所謂行者觀佛之觀,行佛之行,坐佛之座,身佛之身,而觀自身即是妙覺如來,此即依妙覺佛究竟三密之法而修三業(yè)加持也。妙覺佛以清凈三密而加持行者,則行者之自身即是妙覺如來。如此,則成一念修加持一念佛,念念修加持念念佛,無間相續(xù)不斷修加持即無間佛也。此所謂加持成佛者,即真言宗所謂即身成佛之義。即但依毗盧遮那如來為根本,以一切法為如來等流法身,行者依于毗盧遮那如來法身之加持,則行者便成毗盧如來之加持法身,此即是即身成佛之加持佛義。故此所明之三密加持真言陀羅尼義,與前觀心品及發(fā)菩提心品所明之真言陀羅尼義不同。觀心品之本旨,在修行十波羅密法門而證入真如法性,雖說真言陀羅尼而僅為方便附屬之法,非正明密宗之法。發(fā)菩提心品,是明要成就三昧以開發(fā)自覺悟之心,故以成就三昧開發(fā)菩提心為本旨。而此品之宗旨,則正在行者修三密法門,受毗盧如來法身之加持,行者之本身即成毗盧遮那如來。此即正是真言密宗所明之義,與前二品不同之處也。
今再從科中之義以明之,則如來之說法,皆為欲度諸凡夫證入佛之知見,則凡超出三界而得圣人之果者皆是凡夫。但雖同為凡夫,而所被機智則有淺深利鈍之不同。此品所被之機,乃在大心凡夫下根之機,因此類根性不適于前觀心品所修之波羅密門,及發(fā)菩提心品所修之三昧法門,以彼二品適于大心凡夫中上根、中根之根性。此品所被之機性,則為下根,以欲修習(xí)前二品之法門難于相應(yīng),故唯仗佛陀功德法力而加持之,以引生其趨向于大乘佛果之決心,仰慕樂修大乘佛果之善根。故此品之法最高,即從等覺以入于佛者;而其所被機用,則正為大乘初心下根凡夫所修,為前觀心與發(fā)菩提心二品之所不攝者。此能攝之,故必要以佛身功德加被之以令其智力福德增長,而生起仰慕大乘佛果、贊嘆大乘佛果、修習(xí)大乘佛果,此即總科所謂‘下根引大乘果’是也。而其法體,則如科旁所注之等覺入佛者。就其義,則如正科之下所注之‘觀三種秘密即身成佛’也。所謂觀三種秘密者,即行者身結(jié)契印、口誦真言、意作觀想,以此三業(yè)秘密而修習(xí)時,即為如來三密之所加持,行者之三密即與如來之三密無二無別而得即身成佛之義。在下又注‘禪密’二字者,明此品雖攝于真言密宗,而亦旁攝于禪。因行者正修三密之時,即有禪定與之相應(yīng),以其正身定心皆不離于禪定也。由是而觀,則此大乘不共法之差別殊勝,可知回不同于前之五乘共法、三乘共法也。故在觀心品中,其能堪任修此觀心法門者,則必是大乘上根利智之人,可以龍樹及無著等菩薩而為代表;在發(fā)菩提心品,是能成就自覺悟心而發(fā)真菩提心者,是為禪宗所提倡在六根現(xiàn)量門頭而啟發(fā)真心者,可以禪宗諸祖而為代表;此品之三密加持即身成佛法,則可以不空等三藏及中日之惠果、空海阿阇黎、與西藏之呼圖克圖而為代表,皆是行三密之法而為加持以成佛者。前顯示本經(jīng)宗旨,明此經(jīng)法義之豐富,有所謂‘法備五乘,義周十宗’之語,蓋即明此經(jīng)大小各宗無不備。雖其余大乘經(jīng)中亦具足諸義,但不如此經(jīng)之分齊明顯也。
戊一 示成佛法
己一 顯三身佛
爾時、薄伽梵能善安住清凈法界,三世平等無始無終,不動凝然常無斷盡。大智光明普照世界。善巧方便變現(xiàn)神通,化十方土靡不周遍。
科文所謂‘顯三身佛’者,即是于此品中顯現(xiàn)三種佛身之德相智用,不同于前諸品中或顯變化身,或顯他受用身,而未三身齊現(xiàn)。蓋因前諸會中之機感未能至極,故說法之佛身亦但隨其機宜,今此品中被機之法,是從等覺而入于佛者,故能說法之佛,亦是究竟之佛而全顯佛之三身也。此中從薄伽梵至常無斷盡者,即顯法身 之體用。善能安住清凈法界者,即顯法性佛之身土,名曰法性身土,大同于天臺教所謂清凈法身常寂光凈土,是佛果之自性清凈法界。但此自性清凈法界,本無身土二相可分,然約義,可以究竟覺相為佛身,而以所安住之清凈法界為法性土。三世平等者,由于法身如來之身土,無三世之可言,是周遍三世而無可分為過去、現(xiàn)在、未來者,故三世平等。無始無終者,即明成法身非此佛時始有,是從無始本來具足;亦非成佛而后到何時期則便終止,乃是盡未來際亦不窮。即是圓陀陀、光灼灼,徹今徹古無有更動而凝然存者,故曰不動凝然常無斷盡。略無間歇永不斷滅,此即明法身為受用、變化二身之所依。次、大智光明普照世界者,即明自受用身之體用。此即是四智菩提,由三無數(shù)劫所具足無邊功德之所成就,故能普放大智光明而照徹?zé)o邊世界。然此自受用身之智光,并無所謂普照不普照,但借事相依方所以明之,則便有普照世界之義。此即由無量功德莊嚴(yán)所成之自受用法樂之身,即是圓滿報身也。次、善巧方便下,即明他受用身、變化身之功用。佛為地上十王菩薩所現(xiàn)之身,以無邊福德智慧教授地上之菩薩,令其受用法樂,此名他受用佛。變化身佛──即劣應(yīng)身佛,則為地前菩薩及聲聞、緣覺乃至一切人天五趣所現(xiàn)者。但為四加行位之菩薩,則化為勝應(yīng)身佛;從資糧位之菩薩及二乘以及三界之人天等,則為化現(xiàn)劣應(yīng)身佛。于五趣中之天人以下者,則所現(xiàn)之身不定是佛身,而是隨其種類而現(xiàn)者,即密宗所謂等流佛身。隨其若鬼、若畜,亦變?yōu)楣、畜說法而度脫之。此即是佛以神通之力而善巧方便變現(xiàn)無量之佛身,化度十方世界,而靡不周遍者也。但變現(xiàn)亦有差別不同,地上雖亦是四智所現(xiàn)之佛,而正為平等性智所現(xiàn)之佛;地前雖亦由四智所現(xiàn),而正為成所作智所現(xiàn)之佛;地上、地前之能觀機說法,則皆是妙觀察智之功用。平等性智所現(xiàn)佛身,則為他受用;成所作智所現(xiàn)之佛身,則為變化之佛身。今此品所現(xiàn)之佛身,則為究竟妙覺。然此三身,若以說法不說法而言,則他受用身、變化身有說法之義,而自受用身與法性身,唯是平等如如理智,無有相對之相,故無說法之義,凡自受用法樂之身,不必現(xiàn)身說法;而現(xiàn)身說法者,則是佛受用與變化身耳。常有人說法身、報身能說法,其實亦是他受用身與變化身說法。如彼以金剛經(jīng)為法身所說,其實以此經(jīng)在破妄顯真而顯平等真如之外無有別法,顯一 切法皆唯法性,推功歸本故云法身所說。然實非法身所說,不過依于法身而起之說耳;蛞苑ㄉ戆ǚㄐ陨砼c自受用之二身,而以他受用身與變化身為應(yīng)身;或以法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皆名法身,而以為地前所現(xiàn)之身為應(yīng)身;或并以為地前菩薩及二乘與人天所現(xiàn)之身皆為法身,以為五趣人天以下之有情所現(xiàn)之化身為應(yīng)身;更廣法身之義。小乘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五法為解脫身。此則應(yīng)觀其經(jīng)文義理之分齊如何,決不能執(zhí)著于一端也。大乘以一切法皆為法身,此不過舉其大略明之耳。
己二 示三密法
是薄伽梵告文殊利師菩薩摩訶薩言:“瑜伽行者觀月輪已,應(yīng)觀三種大秘密法:云何為三?一者、心秘密,二者、語秘密,三者、身秘密,云何名為心秘密法?瑜伽行者觀滿月中,出生金色五鈷金剛,光明煥然猶如镕金,放于無數(shù)大白光明,以是觀察名心秘密。云何名為語言秘密?“唵一地室多二合婆爾羅二合二”此陀羅尼具大威力,一切菩薩成佛真言,是故名為語言秘密。云何名為身秘密法?于道場中端身正念,手結(jié)引導(dǎo)無上菩提最第一印,安置胸臆心月輪中。善男子!我當(dāng)為汝說其印相:先以左右二大拇指,各入左右手掌之內(nèi),各以左右頭指、中指及第四指緊握拇指作于手拳,即是堅牢金剛?cè) 4尾桓娜,舒左頭指直豎虛空,以其左拳著于心上;右拳小指緊握左拳頭指一節(jié),次以右拳頭指之頭,即指右拳拇指一節(jié),亦著心前,是名引導(dǎo)無上菩提第一智印,亦名能滅無明黑闇大光明印。以結(jié)此印加持力故,十方諸佛摩行者頂,授大菩提勝決定記,是大毗盧遮那如來無量福聚大妙智印”。
瑜伽行者,即修秘密法之人。瑜伽者,即相應(yīng)之義,謂能修之人與所修之法互相合應(yīng),則名瑜伽。月輪者,即前發(fā)菩提心品中凡夫所觀菩提心相之清凈圓滿月輪觀,即是本清凈法界觀,以此月觀為所依。三種大秘密法者,即是毗盧遮那如來之無漏三業(yè)而加持行者,使行者與佛無二,此即名為三種秘密,此唯佛與佛乃能證知;要使等覺菩薩證入佛地,故示之以三種秘密大法。所謂三種秘密者:一、即是心秘密法,是由于行者觀自心如清凈圓滿之月輪,由此心月輪體性中出生五鈷金剛,即表顯毗盧遮那如來所成之五智。五智者,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清凈智是也。行者即依此五智而觀想,觀得自心月輪中之五鈷金剛,皆為如來果德之法性;行者以本有之體性,感毗盧遮那如來威力功德之所加持,則行者自身即佛。二、語言秘密者,其秘密之義含蓄在此真言中。所謂具大威力者,即是有如來之大雄大力或無上十力。此真言即瑜伽行者依此而加持誦習(xí),則便能得如來法身。三、身秘密者,此是道場正坐結(jié)印于胸臆間,此印即是引導(dǎo)無上菩提心印。引導(dǎo)者,即引導(dǎo)菩薩而究竟成佛。從善男子至亦著心前者,明結(jié)無上菩提心印之法。其初所結(jié)成者,則為堅牢金剛?cè);次即于此印更進而結(jié)成無上菩提第一智印,即菩提心印也。如下二圖:
金剛?cè)?/p>
菩提心印
此印又名能滅無明黑暗光明印者,即引導(dǎo)菩提心而得圓明,則其無明癡闇即能究竟破滅。次以結(jié)此印至大妙智印者,明由行者結(jié)此印而加持之,故感得十方如來摩頂受記,而又轉(zhuǎn)名此印為無量福聚大妙智印。勝決定記者,即記其決定成佛。大毗盧遮那如來者,即是摩訶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普遍之義,普遍明照,一切智種種光明遍照,如日月輪之光明普照萬物,即密宗所謂大日如來是也。此大日如來,平常以為是法身,而實即是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己三 正觀成佛
爾時、行者結(jié)此印已,即作此觀:一切有情共結(jié)此印持念真言,十方世界無三惡道、八難苦果,同受第一清凈法樂;我今首上有大寶冠,其天冠中五佛如來結(jié)跏趺坐,我是毗盧遮那如來,圓滿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照十方界,利益安樂一切眾生。如是觀察,名入毗盧遮那如來最勝三昧。
此文正明作觀之意,即行者觀得一切有情皆同結(jié)此菩提心印,誦秘密言,息除八難、三途之苦而同受法樂。行者并觀自首寶冠之上有五佛如來,則自身即是毗盧如來,具足相好,放光照徹世界,普利眾生。如是觀察,即名入毗盧遮那如來最勝三昧。此中明佛相如何莊嚴(yán),顯其佛相是他受用佛身之相,并非自受身與法身之相。如梵網(wǎng)經(jīng)所現(xiàn)為二地之他受用身。此中說法之佛,是為等覺而現(xiàn)之他受用佛,是從法身如來之體性而起之身,亦可得名法身。即變化身亦是從清凈法界法身如來本性之流出,亦得名法身也。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本是變化來如來之相好,毗盧如來──他受用佛雖有無量功德莊嚴(yán)其相好,亦不外乎從此相中推廣而已。
己四 喻明勝法
“譬如有人悟迦盧微妙觀門,自作是觀:我身即是金翅鳥王,心、意、語言亦復(fù)如是,以此觀力能消毒藥,一切惡毒不能為害。凡夫行者亦復(fù)如是,作降伏坐,身不動搖,手結(jié)智印,密念真言,心入此觀,能滅三毒,消除業(yè)障增長福智,世出世愿速得圓滿,八萬四千諸煩惱障不能現(xiàn)起,恒河沙等所知重障漸漸消滅,無漏大智慧斷金剛般若波羅密現(xiàn)前圓滿,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科以修迦盧微妙觀門為喻,顯三密法門之殊勝。迦盧微妙觀門者,即是迦樓羅秘密觀門。印度頗多修此觀門者,修此觀時即觀自身是金翅鳥生,乃至口與意亦復(fù)如是,便能消除毒藥而不為毒藥所害。凡夫修如來三密法門亦然,能作此三種秘密加持,便能滅三毒諸苦而證得佛果菩提。降伏坐者,即是跏趺坐,此坐是以右足架在左足之上;若左足架在右足上,則名之曰‘吉祥坐’。無漏大智者,即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智,即以此金剛智之利劍,截斷一切煩惱而到于究竟清凈地也。
戊二 贊說勝行
己一 文殊贊法勸行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稀有世尊!希有善逝!如來出世過優(yōu)曇華,假使出世說是法難。如是心地三種秘密無上*輪,實能利樂一切眾生,入如來地及菩薩地真實正路。若有眾生不惜身命修行此法,速證菩提”。
此科名‘贊法勸行’。贊法,即從‘爾時文殊至真實正路’;勸行,即若有眾生至速證菩提是也。贊法者,即文殊菩薩稱贊如來說此三種秘密法門,其難值遇甚于優(yōu)缽曇華。如來、善逝,為佛陀十號中之二號;言希有者,正明如來出世甚難,而能說此三密法門則是難中之難。入如來地及菩薩地者,即明修此三種法門,其在凡夫地者則能入于菩薩地。其在菩薩地者則能入于如來地。勸行者,即勸眾生不惜身命而去修行,此不惜身命修行,正是大丈夫之行為。聞西藏喇嘛往往能做到。不惜身命者,如臨陣之戎衣戰(zhàn)士,不顧一切而去殺敵;似入叢林之禪和子,以‘身心交與常住,性命交與龍?zhí)煲?rsquo;。
己二 世尊示行令修
庚一 總示三十二甲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修習(xí)三種秘密成佛妙門,早獲如來功德身者,當(dāng)著菩薩三十二種大金剛甲,修此妙觀,必證如來清凈法身”。
此文意謂修瑜伽行者,修三種秘密法門時,必先要披三十二種大甲;若如是,則修三種秘密之觀必能成就,而成如來清凈法身矣。此即行者從初聞法起信,增進而入于妙覺,皆必要披此三十二種大甲。
庚二 別明三十二甲
“云何名為三十二甲?一者、于無量劫為眾生故,不厭生死受苦大甲;二者、誓度無量有情乃至螻蟻不舍大甲;三者、覺悟眾生生死長夢安置三種秘密大甲;四者、擁護佛法,于一切時猶如響應(yīng)護法大甲;五者、永滅能起有無二見一切煩惱金剛大甲;六者、頭目髓腦、妻子、珍寶,有來求者能舍大甲;七者、家中所受一切樂具,永不貪著能施大甲;八者、能持菩薩三聚凈戒,及不舍離頭陀大甲;九者、著忍辱衣,遇諸違緣毀罵鞭打不報大甲;十者、教化所有一切緣覺、聲聞令趣一乘回心大甲;十一者、譬如大風(fēng)晝夜不歇,度諸有情精進大甲;十二者、身心寂靜口無過犯,修行解脫三昧大甲;十三者、生死涅槃無有二見,饒益眾生平等大甲;十四者、無緣大慈,利益群品恒無厭舍與樂大甲;十五者、無礙大悲,救攝一切無有限量拔苦大甲;十六者、于諸眾生無有怨結(jié),恒作饒益大喜大甲;十七者、雖行苦行不憚劬勞,恒無退轉(zhuǎn)大舍大甲;十八者、有苦眾生來菩薩所,代彼受苦不厭大甲;十九者、如觀掌中阿摩勒果,如是能見解脫大甲;二十者、見五蘊身如旃陀羅,損害善事無著大甲;二十一者、見十二入如空聚落,常懷恐怖厭舍大甲;二十二者、見十八界猶如幻化,無有真實大智大甲;二十三者、見一切法同于法界,不見眾相證真大甲;二十四者、掩他人惡不藏己過,厭離三界出世大甲;二十五者、如大醫(yī)王應(yīng)病與藥,菩薩隨宜演化大甲;二十六者、見彼三乘體本不異,究竟同心歸一大甲;二十七者、紹三寶種使不斷絕,轉(zhuǎn)妙*輪度人大甲;二十八者、佛于眾生有大恩德,為報佛恩修道大甲;二十九者、觀一切法本性空寂不生不滅無垢大甲;三十者、悟無生忍,得陀羅尼,樂說辯才無礙大甲;三十一者、廣化有情坐菩提樹,令證佛果一味大甲;三十二者、一剎那心般若相應(yīng),悟三世法無余大甲;是名菩薩摩訶薩三十二種金剛大甲。”
此三十二大甲,第一、即是菩薩于無量劫中廣度眾生,不畏生死大苦。第二、即是菩薩為成佛故,能度諸有情乃至最微而至于螻蟻。第三、即是菩薩為度苦惱眾生,警覺其長夜大夢而安置于三種秘密法門。第四、即是菩薩因為擔(dān)荷如來大法故,擁護佛法之心,時時刻刻如響應(yīng)聲。第五、即是修菩薩行者能滅空有之二執(zhí),此二執(zhí)若除則一切煩惱永滅。第六、即是修菩薩行者能舍身命財產(chǎn)。第七、即是不貪著樂具而能施于人。第八、即是能持三聚大戒及修十二頭陀苦行。三聚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第九、即是行忍辱波羅密,若遇種種逆境而不報復(fù)。第十、即是行菩薩行者,應(yīng)將修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者,轉(zhuǎn)化為佛果菩提。第十一、即是明修菩薩行者,其精進勇猛正如晝夜不息之大風(fēng)。本來,風(fēng)終有止息之時,此但是譬喻耳。十二、即是修菩薩行者。應(yīng)解脫身口意三業(yè),而成寂靜禪定之三業(yè)。十三、即是菩薩度諸眾生,不著于生死,不著于涅槃,所謂生死涅槃平等無住。十四、即是行無緣大慈心而不厭舍,與眾生之樂。十五、即是行無礙大悲而拔有情之苦。十六、即是為饒益眾生故,未曾結(jié)怨眾生,眾生皆生歡喜。十七、即是雖作諸事業(yè),與眾生樂、拔眾生苦令眾生歡喜,而其心不貪著,居于中容之境。十八、即是菩薩能代眾生受苦。十九、即是解脫眼根得天眼通,觀大千世界如掌中之阿摩勒果。二十、即是觀五蘊身是能損害善業(yè)之物,如旃陀羅之善于屠殺等事。二十一、即是觀十二處如空野之聚落,應(yīng)生恐怖之心,不應(yīng)貪著六根、六塵。二十二、即是觀十八界虛妄不實。二十三、即是觀一切法皆同一味,皆是清凈真如法界而無有二相可得,二十四、即是揚他人之善,發(fā)露本人之惡以求出離三界。二十五、即是菩薩度生,如大醫(yī)王之應(yīng)病與藥。二十六、即是觀三乘菩提皆同于一真如法界,及能究竟回心而歸于佛果菩提。二十七、即是菩薩常說法度生,使三寶之種無有斷絕。二十八、即是佛對于眾生皆有恩德,行者為報恩故勤修佛道。二十九、即是觀一切法之體性空寂,無有生滅。三十、即是行者悟無生忍,得陀羅尼,及證得樂說辯才。悟無生忍者,在初地以上能悟之,即是悟得諸法不生不滅之體性而忍可于心。得陀羅尼者,即是得法、義、咒、忍之四種陀羅尼,陀羅尼即總持義。樂說辯才,為四無礙辯之一,即于第一、第二、第三之法、義、辭三種無礙辯,為眾生自在樂說,故名樂說辯才。此在九地以上始有之。三十一、即是普度有情齊成佛道。三十二、即是在菩提樹下將成佛時,于一念間,證悟三世如來與佛果智相應(yīng)之無余大法。是名菩薩金剛大甲者,此即總結(jié)三十二甲之文。
庚三 結(jié)明修果利
“文殊師利菩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身被如是金剛甲胄,當(dāng)勤修習(xí)三種秘密,于現(xiàn)世中具大福智,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此文意明若人能先被如是三十二金剛甲胄,進而修習(xí)三種秘密法門,則于現(xiàn)世身中即獲佛果之功德智慧而證菩提。
戊三 興供發(fā)愿
爾時、大圣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及諸大眾,聞佛所說三種秘密心地妙法,及三十二金剛甲胄,一切菩薩所應(yīng)學(xué)處,各脫無價瓔珞寶衣,供養(yǎng)毗盧遮那如來及十方尊。而贊佛言:“善哉!善哉!薄伽梵演說無邊菩薩行愿,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舍凡夫身使入佛地。今者我等海會大眾,為報佛恩,不惜身命為諸眾生,遍諸國土分別演說此微妙法,受持、讀誦、書寫、流布令不斷絕,惟愿如來遙垂護念”!
此科文所謂‘興供’者,即從爾時大圣文殊至使入佛地之文;‘發(fā)愿’者,即是今者我等至遙垂護念之文是也。興供,即文殊菩薩及在會諸眾,聞佛說三種秘密及三十二金剛甲胄之后,即各各以寶珠寶衣而供養(yǎng)如來,并贊其利益眾生而轉(zhuǎn)凡夫之身以成如來之身。此中依佛果修行,故能舍凡夫而入佛地。發(fā)愿,即文殊菩薩及在會諸眾,聽聞佛法之后,欲報如來之恩,各于佛前發(fā)愿,愿將所聽聞之微妙法,于諸佛土中而為眾生演說,若自受持、讀誦、書寫、流布,及教人受持、讀誦、書寫、流布,總不使其斷絕;并望如來遙垂加護。
戊四 聞法獲益
爾時、大會聞此妙法得大饒益,不可稱計無數(shù)菩薩,各得證悟不退轉(zhuǎn)位,一切人天皆獲勝利。乃至五趣一切有情,斷諸重障得無量樂,悉皆當(dāng)?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
此即明在會諸眾所獲之益。此中從爾時至得大饒益,即總明會眾獲益。次即不可稱計菩薩得不退轉(zhuǎn),次人天獲勝利,即明其利益較前猛利。次五趣有情皆離障得樂而成佛果菩提,是明法身冥熏之益。
- 佛教訪問團日記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講記 (囑累品第十三)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講記 (發(fā)菩提心品第十一)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講記 (功德莊嚴(yán)品第九)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講記 (波羅密多品第八)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講記 (離世間品第六)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講記 (阿蘭若品第五)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講記 (無垢性品第四)
- 法華經(jīng)講演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講記(懸論)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講記 (序品第一)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講記 (報恩品第二)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講記 (厭舍品第三)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講記 (厭身品第七)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講記 (觀心品第十)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講記 (節(jié)錄)
- 法華經(jīng)講演錄 (序品第一)
- 法華經(jīng)講演錄 (方便品第二)
- 法華經(jīng)講演錄 (譬喻品第三)
- 法華經(jīng)講演錄 (信解品第四)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