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yán)經(jīng)

《華嚴(yán)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yán)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yán)果地,故曰華嚴(yán)。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yán)法身,故曰華嚴(yán)。華嚴(yán)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xué)最..[詳情]

華嚴(yán)經(jīng)真空觀

\

  華嚴(yán)經(jīng)真空觀

  第一章  華嚴(yán)勝會

  此章是《行愿品》第五、六、七部分。原經(jīng)前面的第一到第四部分,主要是研習(xí)此經(jīng)的先哲討論教起因緣、教門權(quán)實等問題,屬于總體性理論。此簡釋本以原經(jīng)的修持實證為主,故未涉及前面的四部分,直接從阿難尊 者昔門親自聞佛說法開始。

  (一)菩薩五千向佛聚會(行愿品第五)

  如是我聞(阿難自稱)一時佛在寶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dú)園大莊嚴(yán)重閣,與菩薩摩訶薩五千人俱。普賢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按普賢菩薩行愿所生,則有下列152位菩薩)

  十類勝智菩薩,十類幢菩薩,十類光菩薩,十類藏菩薩,十 一類眼菩薩。

  十類冠菩薩,十類髻菩薩,十類焰光菩薩,十類聚菩薩,十類聲菩薩,十類出生菩薩,十類吉祥菩薩,十類自在王菩薩,十類音菩薩,十一類覺菩薩。

  (以上總共菩薩位數(shù)是51+101=152。其中51位菩薩是總表五位,101菩薩則別表十地。普賢與文殊為總稱,152則為別名。圣人無名,為物強(qiáng)名,名雖千差,德行則一。德行皆俱,不可備舉;隨宜標(biāo)名,具有深義。)?

  簡釋

  如是一部經(jīng)典為昔日阿難尊者親自聞佛所說。真不違俗,名之為《如》:俗順于真,稱之為《是》!度纭芳础墩婵铡,《是》即《妙有》!兑粫r》意謂說法時多,不能別舉;一言略周,故稱一時。佛有三身,即法身佛名為毘盧遮那佛,居于寂光土;報身佛名為盧舍那佛,居于實報土;應(yīng)身佛名為釋迦牟尼佛居于方便土。此經(jīng)所稱之佛為毘盧遮那佛,是以凈土寂光徧照一切處。室羅筏城為中印度古代仙人修道處。逝多林給孤獨(dú)園是精舍之園名,給孤獨(dú)者救濟(jì)所用之基地。大莊嚴(yán)樓閣意謂:所證法界,體無不周,故稱為大;德無不備,名為莊嚴(yán);依體起用,二智重成,故名樓閣。?

  菩薩意謂菩提薩埵:菩提為所求佛果,薩埵為所化眾生;就悲智所緣之境,從境立名故稱菩薩。摩訶薩意謂四大:愿大求菩提,行大利眾生, 時大阿僧祇,德大功無量。

  五千人源于五方,各有十位,共10×5=50位;每位各有十度共10×50=500度;每度各攝十人,共10×500=5000人。如是修因,證入果海。?

  普賢與文殊二大圣為佛之助化者,故居上首。普賢意謂:體性周徧名為普,隨緣成德名為賢;德周法界為普,至順調(diào)善為賢。文殊師利意謂妙德:文殊為妙,師利為德;因主于般若,了了見性,故稱妙德;凡所施為, 無不吉祥。

  如是等上首菩薩摩訶薩,一切皆從普賢菩薩行愿所生:(1)所行無礙,普遍一切諸佛剎故;(2)現(xiàn)身無量,親近一切諸如來故;(3)離諸蓋障,如凈月輪,普現(xiàn)一切諸佛神變故;(4)得現(xiàn)覺智,悉見諸佛所現(xiàn)自在神通境故;(5)得無量明,照—切佛大法教海智慧光故;(6)具無礙解,以潔凈辯,于無量劫,說佛功德無窮盡故;(7)住最勝智,猶若虛空,所行清凈無染著故;(8)無所依止,隨諸眾生心之所樂,現(xiàn)色身故;(9)離諸翳障,了知眾生、我、人、壽者,皆非所有故;(10)智慧普遍,猶如虛空、依大光網(wǎng)、照法界故。??

  簡釋

  (1)與(2)合釋:徧一切諸佛剎,即知所行無礙;近一切諸如來,始知諸佛無量。(3)與(4)合釋:離卻所有障蓋,凈月輪光照徧;現(xiàn)覺十眼圓明,始見諸佛大用。(5)與(6)合釋:照徹佛法大海,始得無量光明;說佛功德無量,具四無礙辯才。(7)與(8)合釋:所行清凈無染,勝智猶如虛空。(9)與(10)合釋:了知眾生本空,方離諸翳 業(yè)障;光網(wǎng)普照法界,始悟智周如空。

  復(fù)與五百聲聞眾俱,其諸聲聞有威德:(1)悉覺真諦,皆證實際;(2)深入法性,永出諸海;(3)依于如來,虛空境界;(4)離結(jié)解縛,不著依處;(5)其心寂靜,猶如虛空;(6)于諸佛所,永斷疑惑;(7)于佛智海,深信趣入。

  簡釋

  依聲悟道,故稱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是真正聲聞。(1)于真四諦,悉皆了覺;正性離塵,皆證實際。(2)所學(xué)已窮,深入法性;由闕大悲,出自有海。(3)依佛功德,是謂如空;一切諸法,無生無滅。(4)舍分?jǐn)嘁,離結(jié)解縛;凡所約束,悉皆斷離。(5)舍種子識,無有依處;心善解脫,寂如虛空。(6)心定于一,恒居佛性;慧善解脫, 永斷疑惑。(7)明非定性,皆可迴心;于佛大智,以信得入。

  復(fù)與無量諸世主俱,(1)已曾供養(yǎng)無量諸佛。(2)常勤利樂一切眾生,與諸眾生為不請友。常勤守護(hù)無歸向者,不舍世間殊勝智。(3)(此智)從諸佛教境界而生,護(hù)持如來所有正法。(4)起大誓愿,不斷佛種。(5)從行、愿、力,生如來家。(6)專求如來一切智智 。

  簡釋

  無量意謂:無量色類,一一各有無量眷屬。

  (1)無量世主曾經(jīng)供養(yǎng)無量諸佛。

  (2)無緣普應(yīng),故不待請;愿悲深切,護(hù)念初心,遍救無歸。不舍世間,意謂悲心常在人間;入殊勝智,意謂不滯空有,又具空觀,名為方便 智。依空涉有,名殊行勝;度而無度,故常不舍;亦無愛見,處而無厭。

  (3)此智名為根本智,依如來教,從真境界(真空態(tài))而生,但生而無生。後來智是從佛教兼事境而生。二智即生,則生菩薩。護(hù)持如來正法,意謂:如有邪徒擾亂正法,則立身護(hù)持,此謂權(quán)智。心冥至理,理法周全,就是實智。修理趣果,在護(hù)行果,則通權(quán)實。護(hù)即守護(hù),持謂任持。離佛 大智,則無正法;故說護(hù)持如來正法。

  (4)修持行者應(yīng)起大誓愿,不斷佛種。應(yīng)將佛學(xué)種子栽于眾生心田,愿盡生物界,教化不斷。

  (5)生如來家,其位有四:(一)菩提心家,初住發(fā)心,即名為生;(二)生圣教家,從圣教而得生;(三)生理體家,初地證如,理體不變,開始往生;(四)無生忍家,八地以上,方為得生。今論行愿為因,生家為果。 義通四種,正在後二,就是生理體家與無生忍家。

  (6)專求意謂一心一意,毫無余想。一切智就是根本智,此智之後,所加之智為後得智,故稱智智。

  (二)大眾念請,凈土現(xiàn)相 (行愿品第六)

  時諸菩薩及大聲聞、世間諸王,并其眷屬,咸作是念:(1)如來境界,(2)如來智行,(3)如來神通,(4)如來力量,(5)如來無畏,(6)如來三眛,(7)如來所住,(8)如來最勝,(9)如來三身,(10)如來種智。(此十智),一切世間、諸天及人,(1)無能通達(dá),(2)無能趣入,(3)無能信解,(4)無能遍知,(5)無能分別,(6)無能思惟,(7)無能觀察,(8)無能揀擇,(9)無能開示,(10)無有能令眾生悟入。

  簡釋

  (1)如來境界,廣則無量,各有二種:一為所緣境,即真俗二諦;二為分齊境,即佛大智與諸功德!稖(zhǔn)瑜伽論》指出,如來境界有五:一是有情界,二是無情界,三是法界,四是所調(diào)伏界,五是調(diào)伏加行 界。此五界唯佛能知,唯佛能具,稱為佛境。

  (2)如來智行意謂以智為體,任運(yùn)而行!渡蠲芙(jīng)》指出,文殊問佛如來,所行與境界二者如何區(qū)別。如來答云:“如來所行謂一切種,如來共有不思議無量功德莊嚴(yán)凈土;如來境界謂五界差別。”在此處,境界多明所緣,所行唯屬佛德?傊煌鈨尚校阂粸橹切,一為悲行。真實行是如來行,謂之智行;無礙行是如來行,謂之悲行。如來游法性空,觀生死海,悲攝眾生!涅槃經(jīng)》說:“復(fù)有一行是如來行,所謂大乘、大般涅 槃。”亦通體用,不出悲智。

  (3)如來神通意謂:所為不測,名之為神;所作無礙,稱之為通。此經(jīng)論述畧有三種神通:一為法智通,二為神足通,三為幻化通。

  (4)如來力量,廣大無邊。文殊告諸比丘說:為欲成就一切眾生,修一切剎極微塵數(shù)、波羅密門,成就圓滿如來一切力。如是次第,為一切 眾生成就如來一切智力,心無疲厭,是為如來力。

  (5)如來無畏意謂無所畏懼。一般為四無畏:(一)一切智無畏,佛于大眾中明言,我為一切智人而無畏心;(二)漏盡無所畏,佛于大眾中明言,我斷盡一切煩惱而無畏心;(三)說障道無所畏,佛于大眾中說惑業(yè)等諸障法而無畏心;(四)說盡苦道無所畏懼,佛于大眾中說戒定慧等 諸盡苦之正道而無畏心。

  (6)如來三昧意謂《等持》,即此心住于一境,平等而久持,故與定散二心相通。《唯識述記》指出:“等持者,平等持心;但于境轉(zhuǎn),故名為 等持,兼通定散。”

  (7)如來所住,即初會(法會)佛地,意謂地德分位。根據(jù)此經(jīng),通收萬德,廣則無量。如來大乘同性經(jīng)說:“體不出五:清凈法界,四智菩提。以斯五法,攝大覺性。”佛地論說:“要唯有二,即真理、妙智,融而

  無礙,是諸佛地;并有生成、住持意義”。或謂常住大悲,也是—義。

  (8)如來最勝,意謂所作任志,無礙成就,所謂攝無能攝;凡所施為, 無所不攝。最勝自在,又無能攝。

  (9)如來身攝及六根與身、口、意三業(yè)。以身為總,有總必有別。身通十身,智導(dǎo)根業(yè),所以相合。

  (10)如來智即是意業(yè)。依《唯識論》,果位智強(qiáng),故《意》名《智》。 若按此經(jīng),佛心意識,均不可知,故名為種智。

  以上如來十種實相,玄妙難思,凡圣莫測:(1)智慧不能通暢,故無能通達(dá);(2)心行不能實證,故無能趣入;(3)玄妙莫測,故無能勝解;(4)廣大無邊,故無能遍知;(5)深奧無底,故無能分別。(6)玄而又玄,故無能思維;(7)寂靜無形,故無能觀察;(8)圓融無礙,故無能揀 擇;(9)法義玄妙,故無能深解;(10)詞辯淵博,故無能悟入。

  唯除(1)諸佛加被之力,(2)佛神通力,(3)佛感德力,(4)佛 本愿力。(5)自宿世善根力,(6)親近善友力,(7)深凈信解力,(8)廣大志樂力,(9)趣向菩提清凈心力,(10)求一切智廣大行愿力。唯愿世尊以方便力,隨順我等及諸眾生:(1)種種心量,(2)

  種種信解,(3)種種智慧。(4)種種言辭,(5)種種名字。(6)種種證得,(7)種種地位,(8)種種根清凈,(9)種種意方便,(10)種種心境界,(11)種種依止如來功德。隨能聽受諸所說法。

  簡釋

  唯愿佛之法力加持,六自根力欣然承受,這就表示前緣後因, 有佛加被力,則能通達(dá);乃至廣大行愿,則能悟入。

  在前緣後因的基礎(chǔ)上,接著一段是諸佛以緣隨器,共11句:前五句 通達(dá)凡圣,後六句偏重菩薩。最後總結(jié),隨能聽受所說諸法。

  顯示如來(1)往昔趣求一切智道,(2)往昔所趣菩薩大愿,(3)往昔所凈諸波羅密,(4)往昔所證諸菩薩地,(5)往昔圓滿諸菩薩行,(6)往昔所乘智莊嚴(yán)道,(7)往昔所行諸清凈道,(8)往昔出離殊勝法海,(9)往昔所起游戲神通大莊嚴(yán)海,(10)往昔所集無量本事相應(yīng)行海。

  普徧顯示(1)如來現(xiàn)前成正覺門神通智海,(2)如來自在轉(zhuǎn)法輪海,(3)如來神通凈佛剎海,(4)如來調(diào)伏一切眾生善巧方便海,(5)如來開示一切智城,(6)如來顯示諸眾生道,(7)如來善入一切眾生、生死之處,(8)如來普為一切眾生最上福田,

  (9)如來普為一切眾生、說施功德,(10)如來所說一切眾生種種心行,(11)如來普為一切眾生演說教誡,(12)如來能收三昧神通,現(xiàn)眾影像。??

  簡釋

  (1)此處之智道意謂原因,總明求佛加持之因,即趣求智海;(2)所起大愿就是菩提心愿,也就是回向大愿;(3)波羅密就是所行之行,凈除障礙;(4)諸菩薩地就是通常所住的十地;(5)諸菩薩行就是波羅密行,菩提法分行神通海,以及成熟有情行;(6)所乘智莊嚴(yán)道就是乘海,也就是一乘無量乘,運(yùn)諸菩薩從因到果;通達(dá)萬行,智為上首;(7)所行諸清凈道,就是助道海,聚積一切菩提資糧,無量助道;(8)出離殊勝法海,就是消除業(yè)惑,證契真理。不斷而離為殊勝出離法海;出離是用,殊勝是體;(9)游戲神通大莊嚴(yán)海,就是神通海,以神通為莊嚴(yán);(10)本事相應(yīng)行海就是宿智海,因為宿住大智,今請本師往昔所行,持加本事, 本事涉及往昔。

  上面十句偏重往昔本事,是為善因:下面十二句則說今果。果之為用,深廣無邊。(1)成正覺門就是佛海,或神通智海:不離一毛端,于一切毛端成正覺。一一毛孔所有剎海,佛都于中坐道場。(2)如來自在轉(zhuǎn)法輪海,即演說海。一毛端處所有佛,于一切剎土極微數(shù)菩薩眾會中,皆為宣揚(yáng)普賢行。(3)正必有依。凈剎有二:一為方便凈,修萬行因,得凈土果;二為神通凈,能以神通力令法界染習(xí)皆能清凈。(4)依正既具,必化眾生;隨眾生根,教化調(diào)伏。(5)教化眾生,須開菩提及涅槃城;城意謂防非,是解脫海。(6)眾生道就是眾生海,顯示眾生行業(yè)為正果之因。(7)徧入化處,常處生死隨物壽限,即壽量海。(8)欲得依正,須作福因,即安立海,安立法式。(9)令成因行,須說功德。(10)意業(yè)心行輪,令心意清 凈。(11)語業(yè)教誡輪,令語言道斷。(12)身業(yè)神通能,令轉(zhuǎn)大法輪。

  如是等法,惟垂大悲,普為開演。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一切大眾心之所念:大悲為身,大悲為門,大悲為首。以大悲法而為方便;充滿虛空,徧周法界。入于師子,頻申三昧。

  簡釋

  頻申意謂奮迅,師子奮迅時,張開諸根身毛如樹,現(xiàn)威怒哮吼之相。借此表象,佛入此三昧(大定),即奮大悲法界之身,開大悲之根 門,現(xiàn)應(yīng)機(jī)之威力,使外道二乘懾伏。詳述于下。

  神以知機(jī),領(lǐng)眾請念;故入大定,正顯以心傳心。文中四悲各有二義:入定所依之身;欲入深定,全依大悲為體。佛有大智大定等門,數(shù)過塵算;今欲利生,唯依悲門。凡所益物,皆以大悲為先導(dǎo)。悲智相導(dǎo),互為方便。于是充滿虛空(真空),帝網(wǎng)重重;周徧法界,無處不入。?

  涅槃經(jīng)《師子吼品》指出:師子王自知身力,牙爪鋒利,早晨出穴而吼。《離世間品》指出:菩薩師子王,白凈法為身;四諦為足,正念以為愿;慈眼智慧首,項系解脫繪。勝音空谷中,吼法怖眾魔。?

  本段先以十法,合彼師子;然後歸依涅槃,共為十一事。十法是:(1)以同體大悲為身,身就是本體;(2)以增上大悲為首,首就是上首;(3)以大智大慈為眼,此眼遍視;(4)純以智慧為牙爪,穿徹一切;(5)以大悲方便為振尾,震動十方;(6)總?cè)∷谋癁樽,足行萬里;(7)以法界三昧為窟,潛藏萬法;(8)以無緣大悲為門,出入方便;(9)體、用無礙為

  頻申,一切自在;(10)以四無礙廣演、證入法界法門,以為哮吼,決定宣說—切眾生本體,與如來同一法界。(11)—證已見,一切皆證;如此 師子,足真師子。

  下面解釋上述十一事:(1)摧破一切魔軍及于法界詐為師子;(2)示眾神力以及十智等無量力,如來威力不可思議;(3)現(xiàn)凈法界土,佛所住處;如逝多林給孤園,見佛國土清凈莊嚴(yán);如是十方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悉皆得見;(4)引導(dǎo)邪見諸凡夫等能知?dú)w宿處;(5)安撫生死恐怖群黨,告知世間皆如夢幻;復(fù)能具足普賢行,得佛功德而能無壞;(6)讓

  無明眾生覺悟,得清凈光明,于一切法,離諸暗障;(7)為行惡法者能舍去而放逸,生起十種無疲厭心,能摧破一切外道及邪論;(8)有諸菩薩皆來歸附,十方菩薩,悉皆云集;(9)調(diào)整二乘舍卻憍慢,舉失顯德;(10)教誨諸菩薩悉能頓悟,生起大用,廣說其相;(11)以莊嚴(yán)正見教誨四類眾海,不怖一切邪魔黨侶,此黨侶悉皆畏退。

  入三昧已,一切世間普皆嚴(yán)凈。(以下就是凈土現(xiàn)相)??

  簡釋

  入三昧意謂入大定,方能現(xiàn)相;精義入神以致用,寂然不動無不通。三昧就是法之體;依體起用,一切世間普皆嚴(yán)凈。?

  下段全文則敍述此園林有二嚴(yán)境界:首先是以正顯嚴(yán),即器界嚴(yán);接著說明嚴(yán)之所因,即智覺嚴(yán),所謂智正、覺嚴(yán)。器界嚴(yán)有三,即重閣嚴(yán),園林嚴(yán),虛空嚴(yán)(真空嚴(yán))。這就是從狹到廣,說此三嚴(yán);實際上指出三緣表象:閣表自體緣起,林表有為緣起,空表無為緣起。三緣互補(bǔ)是有為與無為:既無 障礙,即是自體;又顯差別,三不相離。

  于時,此大莊嚴(yán)樓閣,忽然之間,高廣嚴(yán)麗,徧周法界。金剛為地,眾寶嚴(yán)飾;如意寶網(wǎng)、無能勝幢列布其中。無數(shù)寶華及眾摩尼,普散其上。一切實聚,處處盈滿。毗瑠琍寶以為其柱;光明照世摩尼寶王,以用莊嚴(yán)。閻浮檀金及諸摩尼,用徧嚴(yán)飾。一切眾寶、門闥牕牖,含輝交映,相望間列。階梯軒檻,一切皆以妙寶莊嚴(yán)。奇形異像,如諸世主。一切眾生,種種相海,摩尼寶網(wǎng)以覆其上。于諸門側(cè),悉建幢旛;一一嚴(yán)事,各各流光,徧周法界。于樓閣外,階塔欄楣,其數(shù)無量,不可稱說;無不咸以摩尼所成;眾雜妙寶,周徧嚴(yán)飾。

  簡釋

  此段說明樓閣莊嚴(yán),高而無上,廣而無邊;嚴(yán)飾嚴(yán)麗,備如下說。徧周法界,語廣分量,定契心體,不見內(nèi)外。即事會真,破情顯法:自內(nèi)而觀,同真性故;自外而觀,不壞相故。閣外有林,林外有空;三重廣狹,莊嚴(yán)各異。此即事理交徹,十方三際,無不圓融。金剛為地,心地堅故;眾寶嚴(yán)飾,性功德故。如意寶網(wǎng),無心而現(xiàn);交絡(luò)隱映,不相礙故。

  無能勝幢,一切最勝,超物表故;列布其中,無不周故;無數(shù)寶華,萬行因故。

  爾時,復(fù)以佛神力故,令逝多林忽然廣博,與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諸佛世界,其量正等。一切妙寶間錯莊嚴(yán),以不可說寶,莊嚴(yán)其地。無數(shù)摩尼實以為垣墻。寶多羅樹,莊嚴(yán)行列。其間復(fù)有無量香河,香水盈滿,湍激洄復(fù)。一切寶華隨流右轉(zhuǎn),演出一

  切佛法音聲。不可思議、寶芬陀利華,菡芳芬敷。一切妙寶、波頭摩華、鮮榮布護(hù)。不思議數(shù)、妙寶華樹,高顯榮茂,列植其岸。不思議數(shù)、種種雜寶、臺榭樓觀,于其岸上次第行列。摩尼寶網(wǎng)之所彌覆,阿僧祇摩尼寶放大光明。阿僧祇、眾雜妙寶,莊嚴(yán)其

  地。蘊(yùn)眾香藏,騰出香云,香氣氤氳,普熏法界。

  復(fù)建無量種種寶幢:所謂無量寶香幢,無量寶衣幢,無量寶旛幢,無量寶繒幢,無量寶華幢,無量寶瓔珞幢,無量寶鬉幢, 無量寶玲幢,無量威德寶網(wǎng)幢。

  無量摩尼寶王傘蓋幢,無量光明普照摩尼王幢,無量演出一切如來名號、圓滿音聲摩尼王幢。無量師子游步摩尼王幢,無量說一切如來本事相應(yīng)行愿海、摩尼王幢。無量普現(xiàn)法界差別影像、 摩尼王幢。如是一切諸妙寶幢,周徧十方,處處嚴(yán)飾。

  簡釋

  此段說明園林莊嚴(yán):佛以神通力令逝多林莊園忽然廣闊無邊,有不可說極微塵數(shù)佛剎及諸佛世界,有不可說寶、莊飾其地。地下有無量香河,香水湍激,演出種種佛法音聲;有不可思議數(shù)妙寶華樹列植河岸。 岸上有不可思議數(shù)雜寶臺榭樓觀,摩尼寶網(wǎng)覆蓋其上,放大光明。

  又建有無量種種實幢:寶香幢、寶衣幢、寶旛幢、寶繒幢、寶華幢、寶瓔珞幢、寶鬘幢、寶鈴幢、威德寶網(wǎng)幢、摩尼寶王傘蓋幢、無量光摩尼王幢、如來名號圓滿音聲摩尼王幢、師子游步摩尼王幢、如來本事相應(yīng)行海摩尼王幢、法界差別影像摩尼王幢,如是等寶幢周徧十方,處處嚴(yán)飾。

  爾時逝多林上空之中,有不可思議天寶宮殿諸樓閣云,復(fù)有無數(shù)香樹云不可說,須彌山云不可說,技樂云出美妙音、歌贊如來不可說,寶蓮華云、徧覆莊嚴(yán)不可說,寶師子座云、敷以天衣、菩薩座上、嘆佛功德不可說,天王形象摩尼寶云不可說,白真珠

  云不可說,赤真珠寶樓閣云、徧覆莊嚴(yán)不可說。一切堅固金剛珠云、雨莊嚴(yán)具,如是一切寶莊嚴(yán)云、皆悉盡于虛空法界,周徧嚴(yán)飾。?

  簡釋

  此段說明逝多林上空周徧嚴(yán)飾。此真空有不可說各種寶莊嚴(yán) 云,盡于真空,周徧法界。

  何以故,(1)如來所種清凈善根不思議故,(2)如來所成白凈法聚不思議故,(3)如來威力秘密加持不思議故,(4)如來神變能以一身普遍一切諸佛世界不思議故,(5)如來能以神力、普令十方一切諸佛及佛國土皆入其身不思議故,(6)如來能于一極微塵中、普現(xiàn)一切差別世界不思議故,(7)如來能以一一毛端、現(xiàn)過去際、一切諸佛出興次第不思議故,(8)如來能于一一毛孔放大光明、一一光明悉能顯照一切世界不思議故,(9)如來能于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變化云、充滿一切諸佛剎土、不思議故。(10)如來能于一一毛孔普現(xiàn)十方一切世界,成住壞劫、不思議故。

  簡釋

  此段說明前三段莊嚴(yán)之原因,足由于如來之德歸納有十種不可思議力:(1)宿善根力,(2)無漏智力,(3)眾福威力及加持力。(4)到(10)為神通自在力:(4)止徧于依,(5)依正入正,(6)依中現(xiàn)依,(7)正中現(xiàn)正,(8)出光普照,(9)出用周徧,(10)成壞相依,正中現(xiàn)

  依;成處有壞,壞處有成,是為顯深;于一毛孔中各見成壞。以上共十力不可思議,以顯無盡。

  如于此逝多林、給孤獨(dú)園見佛國土,清凈莊嚴(yán)。如是十方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亦如是見。所謂見如來身徧逝多林菩薩眾會,各各圓滿。(1)見普雨一切莊嚴(yán)具云,莊嚴(yán)建立;(2)見普雨一切寶威力光明云,照耀法界;(3)見普雨一切摩尼寶云,周徧莊嚴(yán);(4)見普雨一切莊嚴(yán)蓋云,覆一切剎;(5)見普雨一切天空變化云,皆妙嚴(yán)飾;(6)見普雨一切華樹云,其花開敷,猶如海藏;(7)見普雨一切繒彩云,盤旋宛轉(zhuǎn);(8)見普雨一切衣服云,繽紛而下;(9)見普雨一切華鬘瓔珞云,相續(xù)不絕;(10)見普雨一切燒香云,其云旋轉(zhuǎn)如眾生身;(11)見普雨一切寶華網(wǎng)云,周徧莊嚴(yán),相續(xù)不斷;(12)見普雨一切末香云,香氣周流,彌布十方;(13)見普雨一切眾寶幢旛云,天女執(zhí)持,周旋

  空界;(14)見普雨一切寶蓋云,其界周圓,眾寶所成,微妙蓮花莊嚴(yán)其上,流出樂音,聲聞法界;(15)見普雨一切寶師子座云,如諸眾生。所有形象、雜寶鬘網(wǎng),瓔珞莊嚴(yán)。

  簡釋

  最後總結(jié)說明逝多林佛國土、清凈莊嚴(yán)擴(kuò)充到十方一切法界、真虛空界;所謂如來身徧逝多林菩薩眾會,能于一切世界見到,處處圓滿。具體說來又有上述十五種莊嚴(yán)云。普雨意謂佛之說法如雨,普度無量眾生;云表示眾多聚集之貌,又如云之聚集于無心。所謂“多數(shù)大身,重重?zé)o礙,是為云象”;蛑^“浮云無心,龍吟則起;菩薩無住,佛現(xiàn)如來”。這就隱喻十五種云,各顯妙化:流出法音,聲聞法界;顯現(xiàn)形象,莊嚴(yán)無量。

  (三)遠(yuǎn)集新眾,十方顯佛 (行愿品第七)

  《遠(yuǎn)集新眾》涉及三大內(nèi)容:集彼同證,各方仰慕大會;顯三昧力,菩薩都來聚會;顯大作用,如來十方現(xiàn)相。此三大內(nèi)容,從方法論來說, 是陳述大會起因;從認(rèn)識論來說,是佛力顯示十方。

  爾時毗盧遮那如來,住此師子頻申三昧(前面敍述到世尊入于師子頻申三昧,此處則擴(kuò)充到法身如來、通達(dá)三千大千世界內(nèi)外,住此師子頻申三昧。)

  簡釋

  當(dāng)時每個世界各有諸佛與菩薩。由于法身如來,光照十方世界,各方菩薩感應(yīng)道交,以智慧光明,分途從各自佛土道場,來到娑婆世界逝多林上空、毗盧遮那佛所;各以神通力興起各方的十種供養(yǎng)云(此云是真空寂照,重重?zé)o礙),充滿法界。既至佛所,既頂禮佛足。供養(yǎng)畢已,即以神通力于各方上空,化現(xiàn)出莊嚴(yán)樓閣。十種樓閣中,各有真空寂光照耀十方與蓮花師子座。諸菩薩眾各于其上結(jié)跏跌坐,以大如意摩尼寶網(wǎng)覆蓋其身。

  十方世界景象與諸佛菩薩智慧功能,屬于超常的心靈形態(tài),與自性真空有關(guān),不涉及物質(zhì)成分,只能自證,非語言文字所能說明。有遠(yuǎn)見的科學(xué)家已提出兩種理論:多世界設(shè)想與心靈光子。美國學(xué)術(shù)界已成立心靈學(xué)會,日本開始研究心靈文化。飛登月球的指揮長康拉德,當(dāng)時脫離地心引力,感到自己不存在;然而思路清楚,看到宇宙空間奇光異色的彩云;氐降厍蚝笏芯“開放的宇宙與開放的心靈”。超導(dǎo)理論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約瑟弗遜研究“超覺靜坐”(高層次的入定)與“超常智能”的關(guān)系。當(dāng)然這些前沿科學(xué)理論不是針對十方世界與諸佛菩薩智慧提出的,但可以用來作為“比量”,體會華嚴(yán)經(jīng)關(guān)于三昧大定中的各類現(xiàn)象。

  三昧大定是諸佛菩薩堅持不懈修證的結(jié)果,目的在于開發(fā)自己固有的智慧德相,從而幫助眾生反回自性真空。看來佛法不離世法,所以將華嚴(yán)經(jīng)行愿品列入“中國自然哲學(xué)基礎(chǔ)叢書”,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諸佛菩薩皆從無量劫修來,華嚴(yán)經(jīng)又指出內(nèi)心真如還徧外,就是諸佛菩薩腦內(nèi)的自性真空連通到十方世界與眾生腦內(nèi)的真空態(tài)。這說明華嚴(yán)經(jīng)偉大精深是無與比倫了。

  即時,位于東方,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金沙燈云幢,佛號毗盧遮那、吉祥威德王。于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毗盧遮那焰愿藏光明,與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菩薩俱,受彼佛教,從彼佛土道場眾海,而來向此娑婆世界毗

  慮遮那佛所;悉以神通力、出興種種諸供養(yǎng)云(總括為十),皆悉充滿虛空法界。既至佛所,頂禮佛足,以為供養(yǎng)。修敬畢已,即于東方以神力化現(xiàn)實寶莊嚴(yán)樓閣,摩尼寶網(wǎng)彌覆其上。于樓閣中化出光照十方、摩尼寶王大蓮花藏師子之座。諸菩薩眾,各于其上結(jié)跏跌 坐,以大如意摩尼寶網(wǎng),覆其身。

  十種供養(yǎng)云是:天華云、天香云、天寶蓮香云、天鬘云、天寶云、天瓔珞環(huán)釧云、天寶蓋云、天妙衣云、天寶幢旛云、天一 切妙寶莊嚴(yán)俱云。

  位于南方,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金剛海藏,佛號普光徧照吉祥藏王。于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難摧速疾精進(jìn)王,與不可說世界海極微塵數(shù)諸菩薩俱, 從彼佛會向如來所。悉以神通力夾持種種微妙寶鬉(共十種),諸

  供養(yǎng)具,交絡(luò)莊嚴(yán);悉以神力充滿一切諸世界海。既至佛所,頂禮佛足,以為供養(yǎng)。修敬畢已,即于南方以神力化現(xiàn)毗盧遮那眾寶莊嚴(yán)勝妙樓閣,摩尼寶網(wǎng)彌覆其上。于樓閣中,化作普照十方摩尼寶蓮花藏師子之座。諸菩薩眾各于其上結(jié)跏跌坐,以天拘蘇摩妙寶 華網(wǎng)覆其身。(鬘相當(dāng)于瓔珞,編玉而懸了身)

  十種供養(yǎng)寶鬂為:妙寶香華鬘 、妙寶輪網(wǎng)鬉,寶華瓔珞鬘,金剛寶瓔珞鬘,摩尼寶網(wǎng)云,寶繒綵鬘,形象瓔珞鬘,吉祥光摩尼寶瓔珞鬘,毗盧遮那摩尼荘嚴(yán)寶網(wǎng)鬘,師子游步摩尼寶瓔珞網(wǎng)鬘。

  位于西方,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須彌山幢毗盧遮那摩尼寶燈,佛號法界智燈王。于彼如來大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普遍出生吉祥威德王,與不可說世界海極微塵數(shù) 諸菩薩俱,從彼佛會向如來所。悉以神力出興種種須彌山云(共

  十種),一一充滿虛空法界。既至佛所,頂禮佛足,以為供養(yǎng)。修敬畢已,即于西方以神力化現(xiàn)一切香王樓閣,真珠寶網(wǎng),彌覆其上。于樓閣中,化作種種因陀羅差別光幢、摩尼寶王妙蓮花藏師子之座。諸菩薩眾各于其上結(jié)跏跌坐、冠以如是摩尼寶冠,以妙色差別、 摩尼珠網(wǎng)覆其身。(因陀蘿意指天帝)

  十種須彌山云為:種種色幢須彌山云,種種色、涂香、燒香、末香須彌山云,種種色、金光莊嚴(yán)、摩尼寶王、眾妙資俱須彌山云,種種焰光圓滿莊嚴(yán)、星宿幢須彌山云,

  種種妙色、金剛月藏、摩尼寶王、莊嚴(yán)境界須彌山云,種種光明普照法界閻浮、檀金摩尼王幢須彌山云,種種法界差別、光明普照、一切摩尼王幢須彌山云,一切如來差別相好、摩尼寶王須彌山云,一切如來本所修行、諸菩薩行、本事因緣相應(yīng)行海、微妙 音聲摩尼王幢須彌山云,一切如來徧坐道場、摩尼寶王須彌山云。

  位于北方,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寶衣光焰幢;佛號吉祥大光明,徧照一切虛空法界。于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無礙吉祥勝藏王,與不可說世界海極微塵 數(shù)諸菩薩俱,從彼佛會向如來所。悉以神力出興一切妙寶衣云(共

  十種),周徧莊嚴(yán),盡虛空界。如是等云,一一充滿虛空法界。既至佛所,頂禮佛足以為供養(yǎng)。修敬畢已,即于北方以神力化現(xiàn)大海,出生摩尼寶王樓閣及毗瑠琍寶勝蓮花藏師子之座。諸菩薩眾,各于其上結(jié)跏跌坐,以星宿幢、妙莊嚴(yán)藏、摩尼寶王為髻明珠,以師 子游步、妙威德王、摩尼寶網(wǎng)覆其身。

  十種摩尼寶王衣云是:黃色光明云,香薰云,凈妙日幢云,金焰熾盛、吉祥光照云,雜寶流光云,一切上妙星宿形象云,白玉光焰、因陀羅網(wǎng)云,毗盧遮那殊勝赫奕、吉祥光焰云,光照諸境、能令一切法界、皆出光明、互相涉入毗盧遮那云,大海莊嚴(yán) 云。

  位于東北方,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一切大地王,佛號放寶光網(wǎng)、徧照法界無相王。于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妙變化徧法界、愿月王,與不可說世界海極微塵數(shù)諸菩薩俱,從彼佛會向如來所;悉以神力化作種種妙寶、

  嚴(yán)飾諸樓閣云(共十種),一一彌覆虛空法界。既至佛所,頂禮佛足,以為供養(yǎng)。修敬畢已,即于東北方,以神力化現(xiàn)一切法界門、妙寶山峯、摩尼寶王樓閣,及無比香王、摩尼寶蓮華藏師子之座。諸菩薩眾各于其上,結(jié)跏跌坐,冠以種種雜色摩尼寶王妙莊嚴(yán)冠, 以拘蘇摩華如意寶網(wǎng)覆其身。

  十種云是:寶幢樓閣云,香王樓閣云,燒香樓閣云,白栴檀香樓閣云,拘蘇摩華樓閣云,摩尼寶王樓閣云,金剛寶王樓閣云, 閻浮檀金樓閣云,繒彩衣服樓閣云,眾妙蓮華樓閣云。

  位于東南方,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香云莊嚴(yán)幢,佛號龍自在王。于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法慧光明威德王,與不可說世界海極微塵數(shù)諸菩薩俱,從彼佛 會向如來所;悉以神力,出興種種上妙寶色、圓滿光明云(共十

  種),一一充滿虛空法界。既至佛所,頂禮佛足,以為供養(yǎng)。修敬畢已,即于東南方以神力化現(xiàn)離垢摩尼拘蘇摩華、毗盧遮那吉祥摩尼寶王樓閣,及金剛摩尼寶蓮華藏師子之座。諸菩薩眾各于 其上結(jié)跏跌坐,以眾寶光焰、摩尼寶網(wǎng)覆其身。

  十種云是:金色幢圓滿光明云,無量寶色圓滿光明云,如來頂髻色圓滿光明云,如來眉間毫相色圓滿光明云,種種寶色圓滿光明云,蓮華藏色圓滿光明云。寶樹垂枝色圓滿光明云,摩尼寶王色圓滿光明云,閻浮檀金色圓滿光明云,日月星宿色圓滿光明云。

  位于西南方,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日藏光明摩尼寶王,佛號普智光照法月王。于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摧碎一切魔力、智幢,與不可說世界海極微塵數(shù)諸菩薩俱,從彼佛會向如來所;于一一毛孔,出等虛空界種 種焰云(共十種),徧虛空界。既至佛所,頂禮佛足,以為供養(yǎng)。修敬畢己,即于西南方以神力化現(xiàn)十方法界種種光明摩尼寶王樓閣,及香焰燈光摩尼寶王勝蓮華藏師子之座。諸菩薩眾各于 其上,結(jié)跏跌坐,以離垢藏、摩尼寶王妙光明網(wǎng)覆其身。

  十種云是:拘蘇摩華寶焰云,種種音樂寶焰云,一切色寶焰云,金剛寶焰云,種種香薰眾寶衣焰云,如龍電光寶焰云,毗盧遮那摩尼寶焰云,騰輝摩尼寶焰云,吉祥熾盛光藏摩尼寶焰云,三世如來普光教海摩尼寶焰云。

  位于西北方,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毗盧遮那愿藏,佛號普光徧照須彌山王。于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毗盧遮那愿智星宿幢,與不可說世界海極微塵數(shù)諸菩薩俱,從彼佛會向如來所。于念念中,各于其身,一切相好, 一切支分,一切毛孔,一一皆出三世一切諸影像云(共十種),一一充滿虛空法界。既至佛所,頂禮佛足,以為供養(yǎng)。修敬畢己,即于西北方以神力化現(xiàn)十方毗盧遮那摩尼寶王,及樓閣莊嚴(yán)藏師子之座,諸菩薩眾各于其上,結(jié)跏跌坐,冠以普焰光明摩尼寶冠,以無能 勝光明真珠網(wǎng)覆其身。

  十種云是:如來影像云,菩薩影像云,如來眾會影像云,如來變化輪影像云,如來本事海、相應(yīng)身影像云,聲聞辟支佛影像云,如來菩提樹種種光色影像云,如來神通影像云,世主身影像云,清凈佛剎影像云。?

  位于下方,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一切如來圓滿普焰光,佛號無著智星宿幢王。于彼如來大會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破諸蓋障勇猛智、自在王,與不可說世界海極微塵數(shù)諸菩薩俱,從彼佛會向如來所。悉以神力于其身上一一毛

  孔出、演說種種法海妙音聲云(共十種),一一充滿虛空法界。既至佛所,頂禮佛足,以為供養(yǎng)。修敬畢已,即于下方以神力化現(xiàn)一切如來宮殿,光明種種色藏寶樓閣,及一切妙形象、寶蓮華藏師子之座。諸菩薩各于其上,結(jié)跏跌坐,普現(xiàn)一切菩提場影像、 光幢摩尼王冠,以嚴(yán)其身。

  十種云是:一切法義、眾生語言陀羅尼海音聲云,一切三世菩薩修行方便海音聲云,一切菩薩誓愿方便海音聲云,一切菩薩圓滿清凈、波羅密海音聲云,一切菩薩徧一切剎、圓滿行海音聲云,一切菩薩成滿種種神通輪海音聲云,一切如來往諸道場、破魔軍眾、銷竭煩惱、成等正覺、神通輪海音聲云,一切如來轉(zhuǎn)妙法輪、種種名句修多羅海音聲云,一切如來隨應(yīng)教化、調(diào)伏眾生方便行海音聲云,一切如來隨時隨善根、隨其愿力、普令獲得一切智智,善巧方便海音聲云。

  位于上方,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無盡佛種性,佛號普智圓滿差別、光明大聲王。于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普徧法界大愿際,與不可說世界海極微塵數(shù)諸菩薩俱,受彼佛教,發(fā)彼道場而來向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所。

  悉以神通力,各于其身,一切相好、一切身分、一切支節(jié)、一切毛孔、一切言音、一切名句、一切衣服、一切裝嚴(yán)具中,現(xiàn)毗盧遮那等。盡過去際一切諸佛、盡未來際一切諸佛、盡現(xiàn)在際一切諸佛,并其眾會十方剎土,清凈雜染,廣狹大小,靡不皆現(xiàn)。如 是所現(xiàn)一切如來本事、影像、相應(yīng)行海(共十種),悉皆遍滿廣大法界。既至佛所,頂禮佛足,以為供養(yǎng)。修敬畢已,即于上方以神力化現(xiàn)一切金剛寶王、種種莊嚴(yán)藏樓閣,及帝青金剛寶王蓮華藏師子之座。諸菩薩眾各于其上結(jié)跏跌坐,演說三世如來名號,以大音聲海摩尼寶王明珠為莊嚴(yán)寶冠,以一切妙寶光焰熾盛、摩尼 光網(wǎng)覆其身。

  所現(xiàn)十種相應(yīng)海是:彼佛過去所行檀那波羅密、隨順積集一切施行受者財物、本事影像相應(yīng)行海;彼佛過去所行尸羅波羅密、隨順積集、本事影像相應(yīng)行海;彼佛過去所行羼提波羅密、斷截支體、心無動亂、隨順積集、本事影像相應(yīng)行海;彼佛過去所行

  毗利耶波羅密、勇猛不退、隨順積集、本事影像相應(yīng)行海;彼佛過去所求一切如來禪那波羅密、隨順積集而得成就、本事影像相應(yīng)行海;彼佛過去所求般若波羅密、一切如來所轉(zhuǎn)法輪、所成就法、發(fā)勇猛心、一切皆舍、本事影像相應(yīng)行海;彼佛過去所成方

  便波羅密,樂見一切佛、樂行一切菩薩道、樂化一切眾生界、本事影像相應(yīng)行海;彼佛過去所發(fā)愿波羅密,一切菩薩廣大誓愿、清凈莊嚴(yán)、本事影像相應(yīng)行海;彼佛過去所成一切菩薩力、波羅密、了種種行、清凈和合、本事影像相應(yīng)行海;彼佛過去所修一切菩薩智波羅密、圓滿清凈、種種差別、證悟法門、本事影像相 應(yīng)行海。

  如是十方一切菩薩、各以種種神通,與種種供養(yǎng)云,來會道場,普周法界。此諸菩薩并其眷屬,皆從普賢行愿所生。以凈智眼,普見三世一切諸佛眾、所樂見種種相海;得無礙耳,普聞十方一切如來所轉(zhuǎn)法輪修多羅海;已得至于一切菩薩最勝自在究竟彼岸。于念念中現(xiàn)大神變,能徧親近十方諸佛;一身充滿一切世界,普現(xiàn)諸佛道場眾會。

  簡釋

  十方世界所有菩薩,以自性真空演化各種供養(yǎng)云、云的意義深廣:滋潤動植,保護(hù)萬物;既無心念、又無障礙;變化無盡、持之不得;來無所從、去無所蹤。諸菩薩眾雖然會聚于道場,但其自性真空“寂照波”之光,周遍法界。

  凈智眼說明五德:上近諸佛,下化眾生,智慧深廣,說法無礙,大用自在。十耳圓聽一切法門:三世豎窮,十方橫徧。一身容有多身,因為“法 性真空”,無所不至;故親近十方諸佛,充滿一切世界。

  光明徧照一切世界,于一塵中,普現(xiàn)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世界。于彼世界現(xiàn)種種身;隨諸眾生應(yīng)變化者,調(diào)伏成熟,未曾 失時。一切毛孔出大音聲,周聞十方,演暢如來妙法、輪云、廣大境界。?

  簡釋

  寂光徧照一切世界,真空零點(diǎn)散現(xiàn)十方世界;各世界有光熱演化出各種眾生,隨機(jī)調(diào)伏,不失時宜。寂光既能徧照顯出色身,能演出音聲;所以毛孔演法是化生教門,即正中現(xiàn)正,周聞十方。廣大境界即是 所演;如來境界,量等虛空,則為能演。

  知諸眾生,悉皆如幻,知諸如來悉皆如影;知諸界趣業(yè)行受生,悉皆如夢,知諸世間所現(xiàn)果報如鏡中像;知諸世間、諸有生起,如熱時焰;知諸國土依心想住,皆如變化,通達(dá)如來十種智力 。

  如來威德自在如大牛王,得無所畏,能獅子吼,深入無盡辯才大海,了知眾生諸秘密海,深入文字語言智海,了達(dá)法界,猶如虛空。

  簡釋

  眾生緣成,故云如幻。論云:“真性有為空,如幻緣生故”。如幻不實,故空;如幻不無,故有。此二不二,就是中道。若說空門,了幻無幻,方為見幻;若說有門,幻法不無,方名為幻。故幻具自性,不可 思議。

  諸佛隨機(jī),故云如影;真佛如(寂)光,故無形質(zhì)。既如虛空,惟有真心一念,映光而能感佛。見佛如影,無質(zhì)無形;長短相異,隨心而變,報化不同。

  三界六趣,因業(yè)受生;猶如夢境,因思所起。隨質(zhì)不同,智有高低;隨因善惡,勝劣報生。世間生起,皆想所持;熱焰非水,渴必思水。世間 無生,妄起生想。

  因是依報,妄心想生;心變影像,故依想住。心凈土凈,心染土染。今而忽有,有已還無;要無變化,惟有通達(dá)十種智力。

  說法之身,威德蔽眾;牛王奮迅,映蔽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等大眾。 說法之德,具四無畏,具四辯才,即辯無礙,義無礙,詞無礙、法無礙。

  得諸菩薩神通智慧,威力勇健,摧伏魔軍,智力明徹,了達(dá)三世。知一切法無有違凈,而常趣求一切智地;以無斷智入諸世間,以法界智流出教海。得神通力,能令十方一切世界展轉(zhuǎn)相入。得善根力,于諸世界自在受生;得周徧法眼,普見十方一切世界

  廣狹大小。得無礙智,于微細(xì)境現(xiàn)廣大剎,于廣大境現(xiàn)微細(xì)剎。以自在力于一佛所,得一切佛功德智慧、威神所知。普現(xiàn)十方, 無有礙惑。于一念頃,能以神通普遍十方一切剎海。

  具足如是無量功德諸大菩薩滿逝多林,皆是如來威神主力。

  簡釋

  菩薩神通智慧共有八力:(—)威德力摧邪;(二)智慧力窮法,即法智通,是權(quán)實雙行;智了其有,慧了其空,真空非空而不壞相,故求智地。不斷煩惱,于世間而證法界,故流教海;(三)神通力融攝;(四)善根力受生;(五)普眼力無礙;(六)自在力應(yīng)變;(七)普智力決斷;(八)無念力週徧十方一切剎海。諸大菩薩聚會逝多林,皆由佛力。

  第二章  佛光普照

  (一)如來勝德,聲聞難知?(行愿品第八)

  舉失顯德又名舉失顯勝,意謂舉二乘之不知為失、為劣,顯菩薩之勝德難量。二乘身在祇園,目覩勝會,而于大用不見不知。例如日月麗天,盲者莫觀;雷霆震地,聾者莫聞。此章初舉迷失之人,二明所迷之境,三 釋迷失之由。

  于時上首諸大聲聞:大智舍利弗,神通目犍連,摩訶迦葉,離婆多,須菩提阿兎樓馱,阿難陀,劫賓那,迦旃延,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等。

  簡釋

  舍利弗之母,其目明利,類似鶖鷺鳥;弗意謂子,從母立名,稱為舍利弗。目犍連是上仙人,居山食豆,有大神通。摩訶迦葉意含,身有金光,遮蔽日月。離婆多又名空生,意謂悟身無我,實即《假和合》。阿兎樓馱意謂無滅,或名無沒。阿難陀意名歡喜,性極聰明,音聲絕倫。劫賓那或名黃頭,屬于黃頭仙人族。迦旃延意名剪剃種。彌多羅尼意名滿 慈子,心甚慈善。

  在逝多林皆悉不見如來神力、如來莊嚴(yán)、如來境界、如來神光、如來神變、如來最勝、如來妙行、如來威德、如來加持、如來剎海。亦復(fù)不見不可思議菩薩境界、菩薩集會、菩薩徧入、菩薩親近、菩薩神通、菩薩神光、菩薩眷屬、菩薩方處、菩薩師子座、菩薩宮殿、菩薩威儀、菩薩三昧、菩薩周徧觀察、菩薩師子頻申、菩薩勇猛、菩薩供養(yǎng)、菩薩受記、菩薩成熟、菩薩業(yè)身清凈、菩薩智身圓滿、菩薩愿行顯示、菩薩色身普徧、菩薩相好具足、菩薩常光圓滿、菩薩放大光網(wǎng)、菩薩起變化云、菩薩普徧光網(wǎng)、菩薩諸行圓滿。如是種種,悉皆不見。

  簡釋

  上述十大聲聞在逝多林中不見如來十大勝德,又不見諸菩薩 不可思議二十七種境界、原因是心意不明、六根皆眛。

  何以故,以善根不同故。彼于過去本不修習(xí)求見一切佛種種神通妙善根故,本不贊說十方剎海、普遍莊嚴(yán)凈功德故,本不稱 嘆諸佛世尊、種種神通變化事故。

  本不能于生死之中,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本不勸發(fā)一切眾生,令住廣大菩提心故,本不能令如來種性不斷絕故,本不精勤攝受一切諸眾生故,本不勤修一切菩薩波羅密故,本于生死不勸眾生求智眼故,本不修習(xí)順一切智諸善根故,本不覺了如 來出世勝善根故,本不獲得普遍嚴(yán)凈一切諸佛剎神通智故。?

  簡釋

  聲聞昔日只有小善,而無大因。蒲柳之芽安有松桂之質(zhì)。因善根不同,故不能于過去從三方面稱贊諸佛善根、功德、神通變化。進(jìn)而不能于生死中從九方面勤修佛智,結(jié)果是:首先二方面闕大心,其次是二方面 闕大悲,最後是五方面闕大智。所以不見如來十大功德。

  本不獲得菩薩所知廣大境界清凈眼故,本不欣求超出世間究竟不共大善根故,本不發(fā)起一切菩薩廣大誓愿出離智故,本不從于一切如來威力加持之所生故,本不能知一切諸法皆如幻故,本不能知菩薩所知思想執(zhí)持皆如夢故,本不能得菩薩勇猛廣大智、樂深歡喜故。如是種種皆是普賢智眼境界,不與一切二乘所共。

  簡釋

  二乘不見菩薩的原因有七:闕十眼,闕性相無礙不共善,不修出離智,不修如來加持力,不知諸法如幻,不知菩薩思想持執(zhí)皆如夢,不能得勇猛廣大智。根據(jù)以上原因,我們研習(xí)華嚴(yán)經(jīng),也應(yīng)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經(jīng)常不斷 檢查自己,加強(qiáng)修持,以開大智正智。

  以是因緣,彼諸上首大德聲聞,不能聞,不能信,不能知,不能見,不能憶念,不能觀察,不能籌量,不能思惟,不能證入, 不能分別。

  何以故,諸佛菩薩神通境界非諸二乘狹劣境故。是故雖在逝多林中,不能見如來廣大神變。

  簡釋

  進(jìn)一步說明二乘耳不聞,心不信,智不知,眼不見;聞慧不 能憶念,修慧不能觀察,思慧不能籌量,知慧不能證入。

  復(fù)次彼諸聲聞,無如是菩薩所修最勝善根故,無如是見佛神通清凈智眼故,無如是甚深三昧微細(xì)觀察故,無如是廣大神力所加持故,無如是不可思議解脫門故,無如是神通自在故,無如是廣大勢力故,無如是廣大威德故,無如是最勝住處故,無如是智眼所行境故。

  簡釋

  此段十句進(jìn)一步指出二乘沒有功德見佛境界。

  是故于此、不能知,不能見,不能入,不能得,不能徧解,不能出生,不能觀察,不能忍受,不能修持,不能安住,不能開示,亦復(fù)不能廣為人說,不能贊嘆,不能指示,不能授與,不能攝取,不能勸進(jìn),不能教誨,令其修習(xí)、令其安住、令其證入諸

  佛境界。

  簡釋

  此段繼承上段,從各方面指出二乘不能證入諸佛境界。

  何以故,彼諸聲聞無有如是大智慧故,依聲聞乘而出離故,依聲聞道得智慧故,修聲聞行求滿足故,住聲聞果為究竟故,悟解聲聞寶諦智故,住于差別真實際故,樂住寂靜為涅槃故,于諸世間舍大悲故,遠(yuǎn)離救護(hù)諸眾生故,恒住自事、趣寂滅故。是故雖在逝多林中,不見如來種種神變。?

  簡釋

  此段十一種情況說明二乘無大智慧,安住自乘、不進(jìn)修,不救度廣大眾生。只住涅槃,但不能不住涅槃。闕大悲心,不能化度有情。只有聲聞智,修聲聞行,住聲聞果,悟解聲聞寶諦,與真正實際(大乘)有大差別,只住寂靜以為涅槃;只為自己生死,不能不住生死。總之只是住于自利,闕少利他行為,教、理、行、果與菩薩大不相同,故不能見如 來種種神變。

  何以故,對于如來一切智性,不能志求、不能積集、不能樂欲、不能出生、不能修習(xí)、不能清凈;對于如來三昧神通,不能 入、不能行、不能知見、不能證得。(二乘對如來智性與三昧神通,不能從十方面修證。)何以故,如來境界,唯諸菩薩廣大智眼乃能見知,非諸聲聞 所行境故。(如來勝境,唯菩薩大智慧眼能見能知,不是聲聞所能經(jīng)行之境。)以是因緣,諸大聲聞雖然住在逝多林中,不見如來種種神變、種種加持、種種佛剎、種種嚴(yán)凈,以及大菩薩普遍眾會微妙神通, 悉皆不見。(由于上述因緣,總結(jié)諸大聲聞不能見如來種種神變、諸菩薩種種神通。)譬如恒河,于其兩岸多有百千萬億無量餓鬼,倮露(赤身露體)、饑渴、贏瘦、憔悴,皮肉筋骨內(nèi)外焦然,風(fēng)飄日曝,徧體乾枯;鳥鷲豺狼、諸惡禽獸競來搏撮。為渴所逼,欲求水飲;雖住河側(cè)而不見河。設(shè)有見者,見其枯涸,或見流火,或見烈焰。何以故,深厚業(yè)障之所覆故。諸大聲聞亦復(fù)如是,雖復(fù)住在逝多林 中,不能見如來廣大神變。何以故,不樂種智(不樂于研求根本大智),無明翳膜蔽其眼故,不會種植一切智地勝善根故。

  簡釋

  此段比喻是餓鬼與恒河對比。恒河清流,通喻佛及菩薩,潤益甚深功德;別喻如來神力、菩薩境界。鬼意謂生分已盡,《無生忍衣》不得名為倮,《法界行食》不得名為饑,真解脫未得名為渴,行苦所逼為焦體。身居法會,雖住河側(cè),但不觀神變,不見恒河。無常所燒,是謂流火;無明翳 膜,喻為業(yè)障。

  譬喻有人,于眾會中假寐昏寢,忽然夢見須彌山頂,帝釋所住,善見宮城,殊勝寶殿,園苑莊嚴(yán)。王子、天女千百億萬;柔軟寶地,普散天華;種種衣樹,出妙衣服;種種華樹,開敷妙華。諸珍寶樹,出諸珍寶;諸莊嚴(yán)樹,出諸嚴(yán)具;諸音樂樹,奏天音

  樂。無量諸天,于中游戲,其人自見;著天衣服,住止周旋,受諸快樂。其眾會中一切人眾,雖同一處,(有)不見不知,不能觀 察,何以故。此人夢中所見境界,非彼眾會所能見故。

  一切菩薩及諸世主現(xiàn)前,所見廣大莊嚴(yán)神通變化,亦復(fù)如是。以得一切佛力加持故,以久積集善根力故,發(fā)一切智廣大愿,修習(xí)如來勝功德故,善住菩薩莊嚴(yán)道故,圓滿一切總智門故,成就普賢諸行愿故,趣入菩薩一切智地清凈解故,游覽菩薩一切三昧神通海故,觀察菩薩一切境界、智無礙故。是故悉見如來世尊不可思議自在游戲神通境界,能入能知。一切聲聞諸大弟子,雖有智慧,具勝神通,皆不能見、皆不能知;何以故,以無菩薩清凈眼故。

  簡釋

  此段以夢境與覺相對比為喻。此處之覺相表示進(jìn)入“寂光世界”,意指菩薩;夢境屬于二乘。文中天宮比喻佛及菩薩高顯廣大德行,對此境界有不見之人,意指二乘。因為二乘自己既未發(fā)大心,也不勸他人 發(fā)心,從而沒有菩薩清凈智慧之眼,所以不見諸佛、菩薩莊嚴(yán)境界。

  譬如雪山多諸藥草,猶如種植,處處出生;有大良醫(yī)成就明智,知諸藥性差別功能,隨病所需,于中采取。其諸捕獵放牧之人,游止其中,不見不知,何能采取,此亦如是。但諸菩薩,普 入如來智慧境界,出生菩薩種種智慧,能了知如來三昧境界。(二

  乘)諸大弟子,本不修習(xí)一切種智(真空妙有大智),不能利樂一切眾生,雖復(fù)住在逝多林中,不見、不知如來三昧廣大神變。?

  簡釋

  雪山良藥隱喻如來智慧境界,菩薩意指良醫(yī),能對病采此良藥、進(jìn)行醫(yī)治。實際情況是菩薩能了知如來三昧境界,協(xié)助諸佛普渡眾生。二乘則指獵人、牧人,雖進(jìn)雪山,也不能見到良藥;意指雖住逝多林中, 也不能淂見如來三昧廣大神通境界。

  譬如大地,眾寶所依,多諸伏藏;百千萬億珍奇雜寶,處處盈滿,一一莊嚴(yán),無不備足。有一丈夫,聰慧明達(dá),善知寶藏所在之處,及其眾寶功能、勢力。其人復(fù)有大福德力,能隨所欲自在而取,奉養(yǎng)父母,賑濟(jì)宗親;老病窮乏,靡不均贍;諸友所求,咸令充足。其余無福、無智慧人,雖于寶處行住坐臥;以無智故,不見不知,此亦如是。

  諸大菩薩以有清凈普徧智眼,于逝多林,能入如來不可思議甚深境界,能見諸佛廣大神變,能知諸佛一切法門,能入無邊佛三昧海,能勤供事一切如來,能以勝法開悟眾生,能以四攝,攝受群品。彼諸聲聞雖住逝多林中,不能得見如來神力,亦復(fù)不見菩薩眾會。!

  簡釋

  此段比喻潛伏之事,難以知曉。寶藏通喻如來秘密難知大德,別喻如來神通表象。因妙用難測,故云藏伏;但菩薩供養(yǎng)諸佛,受記成熟,福德圓融。薄福之人,因為不修諸行,又不勸他人求大智慧眼,故不見如來神力及菩薩眾會。

  譬如有人,以繒(布)蔽目,至大寶洲,行住坐臥,不能得見寶樹、寶衣、寶香、寶果、眾寶形色、貴賤功能。復(fù)有一人開目至彼,一切皆見,悉能了知;諸菩薩等亦復(fù)如是,至于如來大 法寶洲,最勝功德莊嚴(yán)之處,悉皆明見。

  諸大(聲聞)弟子,雖在逝多林中親近世尊,不見如來自在神變與三昧境界,亦不得見普徧莊嚴(yán)菩薩眾會。何以故,以諸聲聞與佛智慧不相應(yīng)故,無明障蔽其目故,無諸菩薩無礙智故, 不能次第入法界故。以是因緣不見如來自在三昧差別神變。

  簡釋

  此段以盲人不見諸寶為喻。寶洲通喻如來因果難測,別喻如來尊勝莊嚴(yán)。眾寶會聚寶洲比喻菩薩身業(yè)清凈、智身圓滿。二乘蔽目而盲, 由于在因地不修一切善智,不知出世善根,故無不可思議解脫門。

  譬如有藥,名“無垢光”;若復(fù)有人用涂其眼,眼得清凈;一切暗色不能為障。其人有時處于夜暗,無量百千人眾之內(nèi),悉見彼眾形相、威儀、行住坐臥。此人所有威儀形相、進(jìn)退往來,彼諸眾人(隱喻二乘)皆不能覩,此亦如是。

  彼諸菩薩成就如來清凈智眼,悉能明見一切世間,無有障礙(菩薩自性寂光普照一切世間本體為空)。其有顯示三昧神通廣大境 界,大菩薩眾所共圍繞,諸大聲聞悉不能見(從比量來說,如來法身寂光無量波形,顯現(xiàn)千萬莊嚴(yán)境界,為諸菩薩在深定中能見能知)。

  簡釋

  凈眼無障通喻智照“難量德”;別喻如來妙行、威儀進(jìn)止,二乘不能見知。二乘在因地不修廣大境界清凈智慧眼,故在逝多林中不見 如來三昧神通境界。

  譬如比丘,于眾會中入徧處定:所謂地徧處定、水徧處定、火徧處定、風(fēng)徧處定;青徧處定、黃徧處定、赤徧處定、白徧處定;天徧處定、種種眾生徧處定、一切音聲語言徧處定、一切所緣徧處定。入此定者,見其所緣地水等相,光明周徧,乃至一切所緣定境。其余大眾悉不能見,不住此三昧者,亦復(fù)如是。如來所現(xiàn)不可思議三昧神通、廣大境界,一切菩薩能入、能知;一切二乘不知、不見。

  簡釋

  徧處定境涉及地水火風(fēng)四象、青紅黃白四色,以及人天、種種眾生、音聲語言一切所緣、無所不包。入此三昧之比丘與一切菩薩能入、能知如來三昧神通境界。其余大眾及一切二乘皆不能見,因為此二者在因 地不求出世究竟大善、不求一切菩薩廣大誓愿,故在緣中無如是廣大勢力。

  譬如有人,得翳形藥,用以涂眼,身則隱蔽;(此人)于眾會中,行住往來,無能見者,但卻能悉觀眾會中事。應(yīng)知如來成就智眼,超出世間,能普見世間,無有障礙;所現(xiàn)三昧神通境界, 非諸聲聞所能知見。惟有趣向一切智境,諸大菩薩乃能得見。?

  簡釋

  妙藥涂眼,能隱蔽身形,通喻“隱、顯超倫大德”;別喻如來加持,如同藥力加持,得大自在。又喻菩薩常放定光,變化自如,照見一切。二乘在宿因中未蒙如來加持之力,故不能知諸法如幻;在現(xiàn)緣中無 有威德,故不見如來三昧神通境界。

  譬如世人初始生時,有二(個)天,(與人)同時而生:一曰同生(智慧),二曰同名(德相)。彼(二個)天與人互相隨遂;天常見人,人不見天。如來亦爾,住不思議一切智智、廣大三昧神通境界,以及諸大菩薩眾會莊嚴(yán),彼諸聲聞悉不能見。

  簡釋

  這二個天隱喻微妙不壞之德與如來剎海,實際上是指如來一切智智與三昧境界,以及諸菩薩莊嚴(yán);二乘不能見知。人初生時就具有這 二個天,但生下來後,因逐妄迷真,就見不到這兩個天。上述二個天時也可以看作內(nèi)因與外緣,人的生死、見佛不見佛均與內(nèi)因、外緣有關(guān)。在因地不修菩薩行,則無緣見到佛。如來三昧境界,與生具 來,就在自己心中,沒有菩薩智慧就不能開發(fā)。

  譬如比丘得心自在,入滅盡定,受想皆滅,六根作業(yè)皆悉不行;亦非涅槃。世變正流,不知不覺。何以故,由此定力所加持故。彼聲聞則反是,雖復(fù)住在逝多林中,具足六根;而于如來自在神變、廣大境界不見、不知、不解、不入;亦復(fù)不見菩薩眾聚 會三昧神通。

  何以故,如來境界微細(xì)甚深(比量是真空零點(diǎn)能量場)、秘密廣大(真空零點(diǎn)能量場是無限大),難見難知、難量難測;超過一切世(間)、出世間,不可思議、無能壞者,非諸聲聞及辟支佛所知境故。是 故如來自在神力所現(xiàn)境界(法身真空自性孤立波、所現(xiàn)千萬境界)、不可思議眷屬(自性真空波伴隨的境界)、莊嚴(yán)菩薩眾會、及逝多林普徧 一切“無量阿僧祇”清凈世界(真空寂照世界)、如是等事,一切二乘悉不能見。何以故,以非菩薩廣大器故。

  簡釋

  比丘名為乞士,上從如來乞法以練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資身。世俗乞人但乞衣食,不乞佛法,故不名比丘。比丘得心自在,入“滅盡定”。此定又名“滅受想定”,滅盡六根;心及心法一切俱亡,名為滅盡。但仍有第八識種子之心,故非涅槃。此中喻意是:比丘有定力加持;聲聞則無 大定力,故不見神通。

  簡釋

  此第一部分舉佛境界,有十種比喻,總結(jié)如下:

  (一)以恒河一水隨見而異,比喻佛菩薩境界甚深細(xì)微;

  (二)以秘密比喻覺夢,與夢同處而不知;

  (三)以雪山處處藥草比喻佛境廣大;

  (四)以伏藏比喻佛境難見;

  (五)以寶洲比喻佛境難知;

  (六)以凈眼比喻佛境難量;

  (七)以徧處比喻佛境難測;

  (八)以妙藥翳形比喻佛境超過一切;

  (九)以二個天,比喻佛境不可思 議;

  (十)以大定力比喻佛境無能壞者。

  (二)十方頌偈,稱贊佛德 (行愿品第九)

  此單元內(nèi)容是介紹十方菩薩頌偈,稱贊佛德,共100偈;其中20偈贊頌道場。最後部分介紹普賢菩薩開發(fā)如來師子頻申三昧。這些內(nèi)容可以借用真空作比量,給以說明。

  爾時東方毗盧遮那、焰愿藏光明王、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偈言 。

  汝等觀佛智,微妙難思議;于此逝多林,神變無能勝。?

  大覺威神力,顯現(xiàn)無數(shù)行;迷惑諸世間,不解佛法深。?

  甚深法王法,無量難思議;所現(xiàn)諸神通,舉世無能測。?

  諸佛所現(xiàn)相,稱揚(yáng)不可盡;雖以相嚴(yán)身,所現(xiàn)皆無相。?

  佛德諸神變,顯現(xiàn)逝多林;所現(xiàn)皆甚深,言辭莫能及。?

  不思議億剎,具德諸菩薩;眾會廣莊嚴(yán),奉佛故云集。?

  大愿悉皆滿,威儀無所著;難思心境界,舉世莫能知。?

  利智辟支佛,及彼大聲聞;皆悉不能知,菩薩行境界。?

  菩薩智甚深,最勝難超越;建立精進(jìn)幢,一切無能動。?

  已入無量定,已得大名稱;顯現(xiàn)大神通,徧周于法界。??

  (初偈總贊佛智,二三偈贊如來內(nèi)德深廣,四偈贊如來外相寂用無礙,五偈贊如來大智用于今會。六偈贊菩薩云集,七偈贊菩薩行愿深廣,八偈 贊菩薩對淺顯深,九偈贊菩薩對他顯勝,十偈贊菩薩定用周徧。)

  爾時南方難摧伏、速疾精進(jìn)王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偈言。?

  汝觀諸佛子,妙智功德藏;能集菩提行,安樂諸世間、?

  三昧妙威神,智慧無邊際;彼心及境界,一切皆甚深。?

  今此逝多林,正徧知住處;菩薩眾云集,普現(xiàn)大莊嚴(yán)。?

  汝觀無所著,菩薩眾大海;各坐蓮華座,安處于道場。?

  無去亦無來,無依無所著;究竟無分別,普現(xiàn)于十方。?

  勇猛大智幢,堅固無能動;能于無相海,現(xiàn)相滿十方。?

  十方諸億剎,一切諸佛所;普詣不分身,悉離由無相。?

  汝觀釋師子,種種力神通;能令大威德,菩薩皆云集。?

  法界無分別,諸佛身亦然;世間唯假名,佛子咸通達(dá)。?

  諸佛住真空,寂滅平等際;常輪差別輪,無動無分別。?

  (前七偈贊菩薩,後三偈贊如來;贊菩薩是為了贊佛。初偈贊利樂世間,二偈贊定智甚深,三四偈贊外相,五六七偈贊寂用無礙。八偈贊佛威力,九偈贊佛境界,十偈總贊佛德。)

  爾時西方普徧出生、吉祥威德王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而說偈言。?

  汝觀無上士,廣大智圓滿;不擇時非時,演法恒無盡。?

  能摧諸外道,種種差別見;普隨眾生心,為現(xiàn)神通力。?

  正覺非有量,亦復(fù)非無量;若量若非量,牟尼悉超越。?

  汝日處真空,光明恒徧照;佛智亦如是,能除三世暗。?

  譬如靜滿月,一切皆樂見;佛德圓滿時,見者咸欣悅。?

  譬如空中日,周行無暫已;諸佛現(xiàn)神通,相續(xù)恒無盡。?

  譬如十方空,不礙于諸剎;智燈照世王,無礙心如是。?

  譬如世間地,一切同所依;諸佛于眾生,為依亦如是。?

  譬如迅疾風(fēng),行空無所礙;佛智亦如是,不礙于世間。?

  譬如火水輪,世界所依止;三世佛亦然,恒依智輪住。??

  (前三偈演法,後七偈明喻。初偈揭示:長時演說法德;根熟為時,不熟非時,故常說不盡。二偈標(biāo)明:摧諸外道,普現(xiàn)通德。三偈指出:正覺非有非無,佛德深廣,應(yīng)持不窮。四偈喻“根本遣惑”,五偈喻“前圓後益”,六偈喻演法無盡,七偈喻智燈無礙,八偈喻隨眾生心,九偈喻化 而無染,十偈喻總依佛智。)

  爾時北方無礙吉祥勝藏王、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偈言。?

  譬如大寶山,普益諸含識;見佛亦如是,能生出世智。?

  譬如大海水,深廣凈無垢;見佛亦如是,能消諸渴愛。?

  譬如須彌山,高出于大海;智山亦如是,安住深法海。?

  譬如深大海,眾寶之所生;覺海亦如是,能生諸智寶。?

  世雄甚深智,無數(shù)亦無量;所現(xiàn)諸神通,無能測量者。?

  譬如巧幻師,幻作種種相;佛智亦如是,現(xiàn)化量難思。?

  譬如摩尼珠,所欲皆隨意;佛寶亦如是,能滿諸凈愿。?

  譬如光凈寶,徧照于虛空;佛寶亦復(fù)然,普照于群有。?

  譬如八面寶,照現(xiàn)于諸方;無礙大智燈,徧照于法界。?

  譬如水清珠,能清諸濁水;見佛亦如是,諸根悉清凈。??

  (初偈揭示佛德度眾生出世,二偈說明佛德能斷眾生渴愛,三偈指出佛德生智慧。四偈說明依德生智;五六偈說明深廣智,依體起用,難測難量;七八偈說明佛德滿諸凈愿,照諸群生;九十偈說明佛光徧照,契理凈 根。)

  爾時東北方妙變化徧法界、愿月王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偈言。

  譬如帝青寶,照物皆同色;眾生見佛時,同佛菩提色。?

  一一剎塵中,諸佛現(xiàn)神變;念念常不斷,所化皆清凈。?

  甚深希有智,不可得思議;菩薩乃能知,群生莫能入。?

  佛身極清凈,具足相莊嚴(yán);普入于法界,成就諸菩薩。?

  不可思議剎,皆現(xiàn)成正覺;降魔坐道場,菩薩眾圍繞。?

  釋迦無上尊,于法恒自在;一切極微剎,神通不可量。?

  菩薩種種行,無礙妙光明;佛力不思議,一切皆能現(xiàn)。?

  佛子應(yīng)善學(xué),甚深諸佛法;證入諸法中,無著智境界。?

  法王大威力,常轉(zhuǎn)妙法輪;所現(xiàn)諸神通,能凈十方界。?

  甚深圓滿智,世間真實寶;佛智大龍王,隨心即能濟(jì)。??

  (初偈明法同一,二偈明法凈障,三偈明智益深;四偈明法益徧,五偈明道益廣,六偈明神通徧,七偈明力行徧,八偈明證諸法,九偈明凈十方,十偈明心能濟(jì)。)

  爾時東南方,法慧光明、威德王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偈言。?

  盡十方三世,一切大聲聞;不能知如來,所有微妙法。?

  復(fù)盡彼三世,十方諸緣覺;亦不知如來,所有神通事。?

  況復(fù)處流轉(zhuǎn),盲瞑諸凡夫;結(jié)使之所縛,無能測佛境。?

  如來無礙智,過量及非量;離于語言道,一切無能說。?

  佛以相嚴(yán)身,凝光如滿月;囊昔因修忍,化現(xiàn)于十方。?

  諦觀諸佛力,三昧及神通;億劫共思量,不能知少分。?

  諦覲諸佛智,自覺妙難思;一一功德門,無能測邊際。?

  若有發(fā)大愿,受樂于佛法;于斯難見境,通達(dá)不為難。?

  若以清凈心,精勤集福智;具足大功德,聞教能隨人。?

  若人依佛慧,志愿亦弘深;是向佛菩提,當(dāng)成一切智。??

  (初、二偈說明二乘惑盡尚不能知如來,三偈說明凡夫更難知如來。四愒離言,故不可說;五偈說明佛光如月滿,忍果為莊嚴(yán),化現(xiàn)如光照;六偈說明神通量廣大;七偈說明佛智深廣,無邊之德唯有自覺。八偈說明愿樂佛法,九偈說明集福智,十偈說明依佛智。)

  爾時西南方,摧碎一切魔力、智幢王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偈言 ?

  智身無所著,遠(yuǎn)離于身相;難思佛境界,眾圣莫能知。?

  不思議凈業(yè),生此微妙身;相好及光明,三世無能礙。?

  徧照于世間,法界恒清凈;開佛菩提門,常生一切智。?

  體凈無諸垢,遠(yuǎn)離一切障;猶如世間日,普放智光明。?

  永絕三界流,能除生死怖;成就諸菩薩,令滿菩提愿。?

  顯現(xiàn)無量色,此色無依。凰F(xiàn)雖無量,一切難思議。?

  佛于一念中,普現(xiàn)難思事;菩提深境界,無有能測知。?

  佛于一念中,顯現(xiàn)三世佛;所現(xiàn)雖無盡,念性曾無異。?

  智者應(yīng)善思,念念恒相續(xù);唯智無別業(yè),專向佛菩提。?

  是法難思議,性離于言說;亦非心境界,諸佛從此生。??

  (初偈說佛境難知,二偈說凈業(yè)能成;三偈說常生佛智,四偈說普凈業(yè)障,五偈說菩提愿成,六偈說色無依;七偈說一念普現(xiàn)(橫說),八偈說一念三世(豎說),九偈說善思無倦,念念相續(xù);十偈說佛性離言,非心 境界。)

  爾時西北方,毗盧遮那、愿智星宿幢王、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偈言 。?

  凈念離癡亂,勇猛恒持法;圓滿智能觀,無盡菩提海。?

  若得決定解,則能入佛境;自在智從生,永斷諸疑惑。?

  念念心增進(jìn),所行無懈倦;于法常志求,究竟諸佛法。?

  從彼諸善根,能生廣大信;常樂常觀察,無相無依住。?

  億劫常修集,圓滿諸善根;皆為佛菩提,證于無上道。?

  行于生死中,不著于生死;于法無疑惑,常樂佛境界。?

  于諸有為法,世間虛妄樂;永離貪著心,專求佛功德。?

  凡夫迷佛智,沒溺生死流;菩薩無著心,普救咸令出。?

  菩薩無動行,舉世無能測;普現(xiàn)隨類身,等與群生樂。?

  已凈菩提智,于世起慈悲;如日出世間,光照無邊際。??

  (初偈說寂照雙流行。二偈說決定斷疑惑。三偈說志樂無倦行。四偈說積善離相行。五偈說長時修證行。六偈說不住生死涅槃行。七偈說不住有為無為行。八偈說由生到惑,常處生死;處而不染,方能普救。九偈說普現(xiàn)無動,方棄有為而能徧修。十偈總釋不具所以,具悲(仁)智故。)

  爾時下方,破諸蓋障、勇猛智、自在王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偈言。?

  無量億千劫,佛境難見聞;何況于現(xiàn)前,見佛除疑惑。?

  如來無盡智,照世圓滿燈;三世流福河,能令眾清凈。?

  如來妙色身,清凈無過失;億劫常瞻仰,其心無厭足。?

  佛子善觀察,如來妙色身;智凈恒無著,能成自他利。?

  如來深智力,無盡妙辯才;開佛菩薩門,所說皆無礙。?

  牟尼徧照尊,導(dǎo)彼難思眾;授勝菩提記,令登解脫門。?

  廣大福德聚,出興于世間;開示諸群眾,令集菩薩行。?

  曾供養(yǎng)諸佛,智度恒清凈;能破諸惑網(wǎng),永除惡道怖。?

  能觀兩足尊,發(fā)大菩提愿;獲佛自在力,能生大智光。?

  若見人中尊,求佛心決定;常知如是人,必獲如來智。??

  (初偈表明佛境難見聞,二偈指明福智凈眾益,三四偈指出色身二利益,五六偈啟示說法授記益,七八偈揭示集善除疑益,九十偈說明起愿成果益。)

  爾時上方,普徧法界、大愿際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偈言。?

  牟尼殊勝尊,眾德皆圓滿;見者心清凈,回向大菩提。?

  如來興出世,寂靜大慈悲;普轉(zhuǎn)妙法輪,利益諸含識。?

  佛于無量劫,勤苦為眾生;云何諸眾生,能報大師恩。?

  寧受三涂苦,備經(jīng)無量劫;終不舍如來,而求于出離。?

  寧代諸眾生,永受輪回苦;終不舍如來,而求于正覺。?

  寧經(jīng)惡道劫,受苦能見佛;即使不往生,時間可推移。?

  寧經(jīng)地獄劫,受苦常見佛;不愿離三涂,生無佛法處。?

  何故于惡道,而無厭離心;由于見法王,智慧在增長。?

  見佛自在力,能除一切苦;得入諸如來,甚深智境界。?

  若得見佛時,滅除諸惡趣;增長佛智芽,必獲菩提果。?

  眾生若見佛,能破種種疑;世間出世間,所愿皆圓滿。??

  (初偈總舉佛德,二偈說明佛利眾生,三偈說明佛恩所由,四、五、六、七偈指出寧愿受苦而能見佛,八、九、十、十一偈解釋見佛的重大意義。)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普觀一切菩薩眾會,欲為開發(fā)如來最上“師子頻申三昧”故,以等虛空界方便、等三世方便、等法界方便、等一切世界、等一切業(yè)、等一切眾生心、等一切眾生欲、等一切眾生根、等一切眾生成熟時、等一切法光影方便,告諸菩 薩言:

  佛子,我今為汝以十種法門清凈名句,開示演說師子頻申廣 大三昧、神通境界。何等為十,所謂:等虛空界、如來所現(xiàn)徧法界、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中,一切諸佛出興次第、及一切剎成壞次第法門名句;等虛空界一切佛剎,盡未來際一切劫中,贊嘆如來殊勝功德 法門名句:等虛空界一切佛剎,如來出世顯現(xiàn)無量菩提門、海法門名句;等虛空界一切佛剎,如來所坐最勝道場、菩薩眾會,圓滿境界法門名句;一切毛孔、于念念中,出等三世一切諸佛變化身云,充滿法界、法門名句;以神威力,能令一身普現(xiàn)十方一切剎海、光明徧照諸佛世界法門名句;以神威力,能于一切諸境界中,普現(xiàn)三世一切諸佛種種神變,如觀掌中明了、顯現(xiàn)法門名句;能令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普現(xiàn)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 佛、顯現(xiàn)種種神通境界、經(jīng)于劫海相續(xù)、不斷法門名句;能令一切毛孔出聲,演說三世一切諸佛大愿海音、盡未來際加持、出生一切菩薩法門名句;能令所處師子之座,量同法界最勝覺解、大菩薩眾莊嚴(yán)道場 徧一切處、盡未來際轉(zhuǎn)法輪無間、成熟相續(xù)不絕法門名句;佛子,此十法句、以為其首,由不可說佛剎極微數(shù)、清凈名句、微妙法門,皆是如來智慧境界,非我及汝所能證知。

  簡釋

  十種法門清凈名句簡釋于下:

  (1)凈佛剎海、諸剎成壞,佛于中興,即是佛土。一切剎塵,都有佛土,皆佛所凈,則土無邊,就是真空無邊凈土;

  (2)為一切眾生最上福田,故贊嘆如來殊勝功德;

  (3)如來出世顯現(xiàn)正覺門(菩提門);

  (4)調(diào)伏眾生善巧方便,安坐一剎,頓現(xiàn)諸剎,境界圓滿;

  (5)為一切眾生現(xiàn)眾影像(變化身云);

  (6)普現(xiàn)十方一切剎海,意謂入一切眾生所住處;

  (7)以神威力,開示一切智法城;

  (8)顯現(xiàn)種種神通境界,為一切眾生演說施功德,施德為萬行之首;

  (9)為一切眾生演說種種教誡,是諸佛大愿海音;

  (10)自在轉(zhuǎn)法輪海,相續(xù)不絕;文有所 主,顯法無邊;法有所本,其用無盡。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此如來所入師子頻申廣大三昧、少分境界。承佛神力,一心瞻仰、觀察如來不可思議菩薩眾海,觀察如來不可思議三昧神通種種變現(xiàn),觀察如來不可思議、入出一切諸世界海,觀察如來不可思議、入一切法幻智境界,觀察如來不可思議普現(xiàn)三世一切諸佛悉皆平等,觀察如來不可思議、無量無邊 諸語言道、開悟一切諸法門海,而說偈言。

  一一毛孔中剎海,等一切剎極微數(shù);佛悉于中坐道場,菩薩眾會共圍繞。?

  一一毛孔所有剎,佛悉于中坐道場;安處最勝蓮華座,普現(xiàn)神通周法界。?

  一毛端處所有佛,一切剎土極微數(shù);悉于菩薩眾會中,皆為宣揚(yáng)普賢行。?

  如來安坐于一剎,一切剎中無不現(xiàn);十方無盡菩薩云,普共同來集其所。

  (真空無限關(guān)聯(lián),故如來坐于一剎,剎剎皆現(xiàn)。從而感通十方菩薩同來佛會。)

  功德光明菩薩海,百千億剎極微數(shù);俱從會起贊如來,徧往十方充法界。

  自在游于深法界,悉住普賢無等行 ;現(xiàn)一切剎放光明,普入無邊諸佛會。

  普于十方一切剎,安住最勝諸佛所;聽聞?wù)ň咝扌,一一土?jīng)無量劫。

  菩薩常修種種行,皆入普賢行愿海;住佛境界德無邊,法海光明無不徧。

  (諸菩薩從各方面勤修六度萬行,都入普賢行愿大海;故住于佛之境界, 功德無邊,光明徧照。)

  通達(dá)普賢廣大行,出生諸佛無盡法;贊佛功德海無涯,現(xiàn)眾神通充法界。

  (普賢廣大愿行,普度三途六道,所生之佛法無窮無盡。故佛德無邊,神通十方法界。)

  身云普現(xiàn)如塵數(shù),念念恒周一切剎;甘露法雨潤群生,普徧法界令開悟。

  (菩薩身云如同自性真空波,層層無盡。自性真空只有一念,無限關(guān)聯(lián),故徧一切剎土。如來法雨普潤眾生,令周法界均能開悟,返回自性真空,認(rèn)知諸佛境界。)

  第三章  毫光示益(行愿品第十)

  此章在行愿品為第十,根據(jù)原經(jīng),先明如來毫光普照,接著指出大眾得益;然後介紹文殊述德,大用無涯。故此簡釋采用標(biāo)題為毫光示益。

  爾時世尊以最勝、甚深、廣大意樂,正念思惟,欲令眾會諸菩薩等安住如來師子頻申大三昧故,從眉間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名普照三世法界門;以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光明而為眷屬,普照 一切剎海。

  時逝多林菩薩眾會,悉見十方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所有極微(真空零點(diǎn))、一一極微各有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無窮大)諸佛國土、種種名字、種種色相、種種莊嚴(yán)、種種清凈、種種依住,種種形狀。如是一切諸國土中,皆有最勝菩薩道場;一一道場皆有莊嚴(yán)師子座,一一座上皆有菩薩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所共圍繞 ,一切世主,恭敬供養(yǎng)。

  簡釋

  第一段,眉間放光表示事窮邊際、理徹真空,故稱普照。三世表示時間,法界則通事理。界有門則入三世,悉皆平等。說明因果、染凈、事相昭然,故互為門;若執(zhí)門為門,則非真門。法界、三昧,無二無別;能所雙亡,是為真入。智門無量光,皆屬根本,同入法界,是為眷 屬普照一切剎海。

  第二段說明大眾得益:依光見法,證見因緣,明得證益,荷(蒙)恩興供。

  或見處在不可說佛剎大眾會中,轉(zhuǎn)正法輪,其聲無礙,周徧法界;蛞娞幵谔焱鯇m中、龍王宮中、夜叉王宮、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諸王宮中,及余人間村營、城邑王都聚落,乃至種種眾生住處。現(xiàn)種種神力,說種種法門。所謂生種種族姓,受種種色身,住種種威儀,示種種相好,珮種種圓光,放種種光網(wǎng),處種種眾會,入種種三昧,起種種神變,現(xiàn)種種威力,發(fā)種種音聲,出種種言辭,以種種名句、演種種教法。

  簡釋

  此段揭示剎中攝化種種現(xiàn)象。

  如此會中菩薩大眾見如來甚深三昧、廣大神變。如是盡法界、虛空界、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偏一切處,種種方、轉(zhuǎn)變中,種種方、法門中,種種方、相住中,種種方、出生中,種種方、分齊 中,種種方、解起中,種種方、深海中。

  皆依于眾生心想而住,始從前際至今現(xiàn)在,所有一切國土身、—切眾生身、一切毛孔中、一切極微塵中、及彼一切虛空中、一一毛端量處,皆有一切剎土極微塵數(shù)、種種剎海、種種業(yè)起,相續(xù)不斷次第而住,其中所有道場眾會,見佛神力悉亦如是。?

  簡釋

  第一段中的“方轉(zhuǎn)變”,意謂隨一世界,西望為東,東望為西,以及其余等等。“方法門”意謂隨方各有儀式,“方相住”意謂東西等方隨物而住,“方出生”意謂一剎生出多剎、多剎皆有方所,“方分齊”意謂至小至大皆有十方,“方解起”意謂方隨順行、亦即方之道路是所行之處,“方深海”意謂總顯深廣。

  第二段說明第一段中的種種感應(yīng)均隨眾生心想而住,豎窮三際,橫徧十方,國土、身毛、微塵、虛空,皆有微塵數(shù)剎土、剎海、眾會道場,佛神 通力亦復(fù)如是。

  以得見佛神通力故,悉能徧入十方三世一切世界眾生心中,現(xiàn)其影像;遀諸眾生種種樂欲,出妙言音,隨其所應(yīng),演說諸法,普入眾會中、普現(xiàn)眾生前。色相有別(用)、智慧無異(體)。徧一 切剎,盡未來際;自在示現(xiàn),常無休息,教化調(diào)伏眾生。

  其有見此神通力者,皆是毗盧遮那如來過去、修集愿力善根之所攝受,或昔曾以四攝善根之所攝受;或是往昔見聞、憶念親近供養(yǎng)之所成熟,或是往昔令其發(fā)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或昔曾于如來所修菩薩行時、經(jīng)游之處勇猛精勤,善根所攝;或昔曾于一切佛所,與佛同種相似善根;或是如來于過去時、為求無上一切智故、種種方便教化成熟。

  簡釋

  第一段說明見佛神通力,指出所見相。這些影像現(xiàn)于有福德因緣的眾生心靈之中,例如妙言音演說諸法,教化調(diào)伏眾生。這涉及到科學(xué)比量的“心靈生態(tài)”。歸根結(jié)蒂是色相有別(千萬影像,窮盡未來)智慧無異(佛智是真空自性,無二無別。)?

  第二段說明能見佛智與神通力的因緣,那就是如來的弘大愿力、過去的供養(yǎng);往昔所發(fā)的菩提心,修菩薩行,教化成熟。猶如草木早含和氣, 逢春則生。

  是故皆得入于如來不可思議、甚深三昧,盡法界虛空界、廣大神變;蛴械靡娙敕“法身”,或有得見入佛“色身”,或有得見入佛“智身”,或有得見入于如來過去所修清凈行海,或有得見入于如來究竟圓滿功德彼岸,或有得見入于菩薩莊嚴(yán)行輪,或

  有得見入于菩薩所證諸地,或有得見入于如來成正覺智,或有得見入佛所住諸三昧門、平等神變,或有得見入于如來十種智力、四無所畏,或有得見入于如來四無礙解、辯才大海。入如是等十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如來種種大神變海。

  簡釋

  此段指出有因緣之眾生心靈、所呈現(xiàn)之如來種種大神變海。如來十智是:法界智、無邊智、成壞智、所化智、法門智、三昧智、知根欲智、辯才智、身徧智、圓音智。四無畏是:佛為一切智人而無畏心,佛斷盡一切煩惱而無畏心,說諸障法而無畏心,說盡苦道而無畏心。四無礙 解是:法無礙(教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

  彼諸菩薩以種種信、種種解、種種道、種種門、種種入、種種教、種種隨順、種種方所、種種根器、種種國土、種種世界、種種智慧、種種法聚、種種神變、種種方便、種種三昧。以如是 等入于如來神變大海。云何菩薩種種三昧,所謂入一切菩薩普徧莊嚴(yán)法界三昧。(總共一百,說明于下。)?

  (1)菩薩光照三世無礙三昧,

  (2)菩薩法界無斷智光明三昧,

  (3)菩薩住一切佛境界三昧,

  (4)菩薩光照無邊虛空際三昧,

  (5)菩薩入出游戲如來自在力三昧,

  (6)菩薩勇猛無畏奮迅莊嚴(yán)三昧,

  (7)菩薩入一切法界方便漩渦藏三昧,

  (8)菩薩徧法界如月普現(xiàn)、以無礙音演一切法三昧,

  (9)菩薩種種法云、平等莊嚴(yán)三昧,

  (10)菩薩離垢繒系頂法王幢三昧。?

  ((一)十種三昧:(1)三世無礙,(2)佛智光明,(3)住佛境界,(4)虛空無邊,(5)大自在力,(6)無畏莊嚴(yán),(7)漩渦藏海,(8)無礙天音,(9)平等莊嚴(yán),(10)系 法王幢。)

  (11)菩薩觀一切佛、智慧海三昧,

  (12)菩薩無分別光幢、照一切世間差別身三昧,

  (13)菩薩入如來無分別境界身三昧,

  (14)菩薩大悲藏隨一切世間轉(zhuǎn)三味,

  (15)菩薩安住一切法、無依跡威力三昧,

  (16)菩薩照一切法最極寂靜、圓滿智三昧,

  (17)菩薩知諸法空、巧能化現(xiàn)徧一切世間三昧,

  (18)菩薩威力平等、普出生一切佛剎三昧,

  (19)菩薩于一切佛剎、現(xiàn)成正覺莊嚴(yán)相三昧,

  (20)菩薩觀一切世間色空三昧。?

  ((二)十種三昧:(1)智慧海,(2)無分別光幢、照分別身,(3)無分別身,(4)大悲藏,(5)無依跡威力,(6)圓滿智,(7)法空化現(xiàn)世間,(8)威力出生佛剎,(9)正覺莊嚴(yán)相,(10)世間色空。)

  (21)菩薩不著一切世間、最勝圓滿空三昧,

  (22)菩薩出生一切如來威力母三昧,

  (23)菩薩修行入一切佛究竟功德海三昧,

  (24)菩薩觀察一切境界、出生神變、盡未來際威力三昧,

  (25)菩薩入一切如來次第本事海三昧,

  (26)菩薩能以威力盡未來際、護(hù)持一切如來種性三昧,

  (27)菩薩以決定解力、令現(xiàn)在十方一切佛剎皆清凈三昧,

  (28)菩薩一剎那中、普照一切佛差別住處三昧,

  (29)菩薩深入觀察無礙際三昧,

  (30)菩薩能以威力、令一切世界為一佛剎三昧。

  ((三)十種三昧:(1)最勝圓滿空,(2)如來威力海,(3)究竟功德海,(4)盡未來際威力,(5)如來次第本事海,(6)護(hù)持如來種性,(7)一切佛剎皆凈,(8)普照諸佛差別住處,(9)觀察無礙際,(10)一切世界為一佛剎。)

  (31)菩薩生出一切佛變化身三昧;

  (32)菩薩以金剛智,知一切諸根海三昧;

  (33)菩薩知一切如來同一胎藏身三昧;

  (34)菩薩知一切法界隨所安立、悉住心念際三味;

  (35)菩薩于一切法界廣大剎中,現(xiàn)成正覺及涅槃大威力三昧;

  (36)菩薩令住最上威力處三昧;

  (37)菩薩照一切佛剎眾生、無分別威力三昧;

  (38)菩薩入一切佛智慧、旋轉(zhuǎn)藏三昧;

  (39)菩薩知一切法性相差別三昧;

  (40)菩薩一剎那中,以無分別智,普見三世法三昧。?

  ((四)十種三昧:(1)佛變化身,(2)諸根海,(3)如來同一胎藏身(真空),(4)法界住心念際,(5)正覺涅槃大威力,(6)最上威力處,(7)佛剎眾生無分別,(8)智慧旋轉(zhuǎn)藏,(9)知性相差別,(10)普見三世法。)

  (41)菩薩念念中,普現(xiàn)法界藏身三昧;

  (42)菩薩以勇猛智如師子王,隨順悟解一切如來種性三昧;

  (43)菩薩觀一切法界圓滿智慧眼三昧;

  (44)菩薩正勇猛,趣向十力三昧;

  (45)菩薩以普徧眼觀察一切圓滿功德三昧;

  (46)菩薩徧照生出一切眾生相色圓滿三昧;

  (47)菩薩旋轉(zhuǎn)不動藏三昧;

  (48)菩薩演說一法普入一切法三昧;

  (49)菩薩于一法,以一切言辭差別,訓(xùn)釋辯才三昧;

  (50)菩薩演說一切佛無二法句威力幢三昧。                                ((五)十種三昧:(1)法界藏身,(2)悟解如來種性,(3)智慧眼,(4)趣向十力,(5)圓滿功德,(6)色相圓滿,(7)旋轉(zhuǎn)不動藏,(8)一法入一切法,(9)訓(xùn)釋

  辯才,(10)一切佛法無二。)

  (51)菩薩知三世無礙際三昧,

  (52)菩薩隨順悟解一切劫無差別三昧,

  (53)菩薩入微細(xì)十力方便三昧,

  (54)菩薩以金剛智起一切菩薩行三昧,

  (55)菩薩能于十方,隨心速急,普現(xiàn)身云三昧,

  (56)菩薩顯徧法界成正覺身,種種神變?nèi)粒?/p>

  (57)菩薩受一切觸安樂幢三味;

  (58)菩薩出一切莊嚴(yán)具、莊嚴(yán)虛空界三昧;

  (59)菩薩念念中出、等一切世間數(shù)變化形象云三昧,

  (60)菩薩如來無垢月光照虛空三昧。

  ((六)十種三昧:(1)三世無礙,(2)一切劫無差別,(3)微細(xì)十力方便,(4)一切菩薩行,(5)身云隨心,(6)正覺身神變,(7)一切觸安樂幢,(8)莊嚴(yán)虛空 界,(9)變化形象云,(10)無垢月光照虛空。)

  (61)菩薩一切如來加持三昧;

  (62)菩薩一光照一切法根本差別莊嚴(yán)三昧;

  (63)菩薩廣演一切法義燈三昧;

  (64)菩薩照十力境圓滿三昧;

  (65)菩薩三世諸佛星宿幢三昧;

  (66)菩薩一切佛、一密藏三昧;

  (67)菩薩觀一切相皆究竟三味;

  (68)菩薩無盡福德藏三昧;

  (69)菩薩見盡無邊佛境界三昧;

  (70)菩薩見一切法如金剛師子吼威力三昧。

  ((七)十種三昧:(1)如來加持,(2)諸法根本差別,(3)一切法義燈(4)十力境圓滿,(5)諸佛星宿幢,(6)一切佛一密藏,(7)一切相皆究竟,(8)無盡佛 德藏,(9)無邊佛界,(10)師子吼威力。)

  (71)菩薩現(xiàn)一切如來變化、正見平等三昧;

  (72)菩薩觀一切如來變化、正見平等三昧;

  (73)菩薩一切佛日、念念周行三昧;

  (74)菩薩一念普照三世法三昧;

  (75)菩薩普音演說凈光等,照一切法自性清凈三昧;

  (76)菩薩見一切佛力差別三味;

  (77)菩薩見一切佛,覺一切差別法界如蓮華開敷三昧;

  (78)菩薩觀察諸法如虛空、無住處三昧,

  (79)菩薩一方普出十方海旋轉(zhuǎn)藏三昧,

  (80)菩薩入一切法界門三昧。

  ((八)十種三昧:(1)現(xiàn)正見平等,(2)觀正見平等,(3)念念周行,(4)一念照三世法,(5)凈光照法性清凈,(6)見佛力差別,(7)法界差別如蓮華,(8)諸 法虛空無住,(9)出十方旋轉(zhuǎn)藏,(10)入一切法門。)

  (81)菩薩一切法海差別藏身三昧;

  (82)菩薩以寂靜身放差別光,照一切眾生身三昧;

  (83)菩薩一剎那心、以大愿力生出一切神通三昧,

  (84)菩薩常于一切處,正覺威力普徧三昧;

  (85)菩薩隨順悟解,以一莊嚴(yán)入一切法界三昧;

  (86)菩薩正念一切佛身,普照三昧;

  (87)菩薩悟解最勝神通智,徧一切世界三昧;

  (88)菩薩一念令無量教字本母,普徧法界三昧;

  (89)菩薩以一教法莊嚴(yán),一切法界法光明三昧;

  (90)菩薩一切佛威力光明圓滿輪三昧。?

  ((九)十種三昧:(1)差別藏身,(2)各種光照眾生,(3)愿力出神通,(4)正覺威力普徧,(5)一莊嚴(yán)入一切法界,(6)佛身普照,(7)神通智徧世界,(8)無 量教字本母(文字般若)徧法界,(9)一切法界法光明,(10)佛威力圓滿輪。)

  (91)菩薩以行愿網(wǎng),攝一切眾生界三味;

  (92)菩薩見一切世界不斷絕三昧;

  (93)菩薩蓮華吉祥種種神變,普游步三昧;

  (94)菩薩知一切眾生身旋轉(zhuǎn)智三昧;

  (95)菩薩威力普現(xiàn)一切眾生前三昧;

  (96)菩薩悟解一切眾生音聲言詞秘密海三昧;

  (97)菩薩觀一切眾生差別智三昧;

  (98)菩薩無分別大悲藏三昧;

  (99)菩薩入一切如來際三昧;

  (100)菩薩觀察一切如來解脫處師子頻申三昧。?

  ((十)十種三昧:(1)行愿網(wǎng)攝眾生,(2)世界不斷絕,(3)蓮華神變,(4)眾生旋轉(zhuǎn),(5)威力現(xiàn)眾生前,(6)知眾生音言,(7)觀眾生智差別,(8)大悲藏?zé)o分別,(9)入如來際,(10)觀師子頻申。)

  彼諸菩薩以如是等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菩薩三昧而為方便,入毗盧遮那如來、過去所修廣大功德,念念充滿一切法界諸佛三昧大神變海。

  簡釋

  此段總述上述一百三昧,猶如百川滙入大海;因為進(jìn)入毗盧遮那如來過去所修廣大功德,故念念充滿諸佛三昧神變大海。

  其諸菩薩住逝多林、不離如來道場眾會,各各自見普于十方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廣大世界、坐于種種寶蓮華藏師子之座,皆己 具足廣大智慧、普現(xiàn)種種神通境界。己住寂靜諸菩薩地,自在出身明利智慧,己得隨順普徧智行,從佛智慧種性而生。己證現(xiàn)前一切智智,得無癡翳、清淨(jìng)智眼;善巧調(diào)御一切眾生;住一切佛平等法性,于一切法隨順悟解;已能觀察一切諸法自性清凈,知諸世間究竟寂滅無有所依。

  簡釋

  諸大菩薩在逝多林,得如來加持之力,住寂靜諸菩薩地。明利智慧即根本智,普徧智行即後得智;十地法身依此智成,皆從佛智慧種性而來。一切智智涉及清淨(jìng)智眼的大圓鏡智,善巧調(diào)御的成所作智,住平 等法的平等性智,深知諸法的妙觀察智。

  上面的成所作智是諸大菩薩修大定轉(zhuǎn)眼耳鼻舌身五識而來,妙觀察智是轉(zhuǎn)第六識而來,平等性智是轉(zhuǎn)第七識而來,大圓鏡智是轉(zhuǎn)第八識而來。人腦的八識涉及到易經(jīng)的八個卦象,故四大智慧與八個卦象相關(guān)。常人沒有開發(fā)四大智是因為沒有修持三昧大定,只是在八識中流轉(zhuǎn)。故將華嚴(yán)經(jīng)愿品列入自然哲學(xué),以便研究生命科學(xué)新動向。

  普詣十方一切國土而無所著(執(zhí)著),常勤觀察一切世間而無所住,普往十方一切剎土而無所去。己入一切妙法宮殿而無所來,徧于諸法了達(dá)性空,知無積聚而恒教化、成熟眾生,示諸眾生安樂行處,開示智慧解脫境界 。恒以智身住離貪際,超越一切生死苦海,普示眾生諸蘊(yùn)實際。智光圓滿照徹一切,定力堅固,無能傾動。于諸眾生常起大悲,了一切法悉皆如幻,知諸世間悉皆如夢;觀一切佛現(xiàn)差別身,悉皆如影;知所說法音聲、語言,悉皆如響;現(xiàn)見諸法、生成住持,悉皆如化。

  簡釋

  對于十方國土是詣而不執(zhí),對于一切世界是觀而不住。了達(dá)真空自性,知無聚積;教化成熟眾生,示諸安樂。超越生死,智光寂照。 于諸眾生,常起大悲。諸法如夢、如幻,非有非無。

  善能積聚最勝行愿、普徧智慧圓滿清凈;善巧隨順,究竟寂靜;善入總持種智境界,具足無畏諸三昧力;勇猛精進(jìn),徧修諸行。

  住法界際、獲明智眼,到一切法無所處;修習(xí)無邊智慧行海,到智波羅密究竟彼岸;得般若波羅密之所攝持,以神通波羅密度諸眾生;依禪波羅密得心自在,證一切佛真實境界。?

  簡釋

  前一段中,積聚就是過去所行圓滿清凈。善入總持就是總攝諸行,具無畏力、勇猛精進(jìn),則徧修諸行,廣利他行。第二段說明,由住 法界際,得明智眼,到達(dá)彼岸,神通度生即大用彼岸,禪定自在是所依彼岸,證一切佛境界是究竟彼岸。

  以善巧智開示法藏,以明了智訓(xùn)釋文詞,以辯才力說無盡法。雄猛無畏、能師子吼,常樂觀察無差別法。以凈慧眼普觀一切,無生智月、等照世間,觀諸眾生、見真實諦;福智堅固如金剛山, 一切譬喻、說不能及。

  增長一切智慧根芽,勇猛精進(jìn),摧諸魔眾。無量智慧、威光圓滿。身相特殊,超諸世間;得一切法無疑智慧,了解諸法,盡無盡際。智慧清凈,住普徧際;能徧隨順,入真實際;無相觀智,,F(xiàn)在前,善巧圓滿諸菩薩行。

  簡釋

  前一段的精神是:普觀一切無生,利他行滿;福智如同金剛,自利行滿。後一段的意旨是:增長一切智慧根,證入諸地德行。

  以無二智觀諸世間,知諸眾生往來所趣、徧諸佛剎;得圓滿智,于一切法、離諸暗障;普放法光、照十方界;為諸世間、最勝福田;廣大愿輪,如月普現(xiàn)。福德超勝、如須彌山;一切世間,無能過者。摧伏一切外道邪論,于一切剎普現(xiàn)其身。以微妙音演

  說諸法,普見諸佛、心無厭足。

  簡釋

  以菩提智,普覺法界:諸眾生徧諸佛剎,覺他己滿;普放法光,如月普現(xiàn);福德超勝,普見諸佛。

  已得諸佛自在威力,隨所應(yīng)化,現(xiàn)種種身。乘大智舟,泛生死海,周旋普濟(jì),所往無礙。智慧圓滿,身光映徹,如日輪出、普照世間。隨眾生心、現(xiàn)眾色相。知諸眾生根性,欲樂入于無盡清凈境界。知一切法,自性無生;以自在智、能令一切小大境界互相涉入。

  簡釋

  從真空自性來看,一切法本無生滅;其所以生滅無常,是由于自性受諸暗障,外道邪論所致。

  覺了佛地甚深理趣,知諸世間文字句義。以無盡句、說無盡法,于一句中演出一切修多羅海,具足獲得廣大智慧陀羅尼身,隨所受持;盡未來劫、初無忘失。一念能憶不可說劫、宿往之事。?

  簡釋

  修多羅是梵音,意謂教能貫穿法義,使不散失。陀羅尼是梵音,意謂總持、能持、能遮;持善法不使散、遇惡法不使起。

  一念能知三世一切諸眾生心,與諸眾生一切諸佛總持法藏。常轉(zhuǎn)清凈不退法輪,令諸眾生、生大智慧;入佛境界、具一切智,常善安住甚深三昧。巧能分別一切法句,而于諸法悉無所著。最勝智慧、自在運(yùn)用,于諸境界,皆得解脫。觀察一切凈莊嚴(yán)身,

  其身普入十方法界,隨所應(yīng)化,悉能徧往。知諸剎海所有極微,悉于其中現(xiàn)成正覺。于無色性、現(xiàn)一切色,能以一方入一切方。

  簡釋

  諸菩薩了知眾生根器,明授正法,令其生出四大智慧:法無礙智;分別法句,即辭無礙智;于法無著,即義無礙智;最勝智慧、自在 運(yùn)用,即樂說無礙智。知諸剎海,指出說法處;現(xiàn)成正覺,是說法益生。

  其諸佛菩薩具足如是無量智慧功德之藏,十方一切諸佛悉共稱揚(yáng)、說其功德不能令盡。靡不咸在逝多林中,悉見于佛、光明所照,深入如來功德大海。?

  簡釋

  由于諸佛菩薩具足無量智慧功德,故在逝多林中諸菩薩大眾皆見佛光普照,深入如來功德大海。下面說明諸菩薩從十大念念中、出現(xiàn)種 種莊嚴(yán)云,充滿十方法界。

  爾時彼諸菩薩得不思議正法光明照故,其心歡喜安穩(wěn)快樂,各于其身及師子座、眾寶樓閣、諸莊嚴(yán)具徧逝多林,凡所受用一 切物中,化出種種大莊嚴(yán)云,充滿十方一切法界。所謂于念念中,普放一切微妙廣大光明網(wǎng)云,充滿法界;徧能開覺一切眾生,咸令歡喜。于念念中顯出一切摩尼鈴云,充滿法界;出微妙音,稱揚(yáng)贊三世諸佛一切功德。于念念中,出現(xiàn)—切天音樂云,充滿法界,出微妙音,演說眾生諸業(yè)果報。于念念中,出現(xiàn)一切諸大菩薩種種行愿、身色相云,充滿法界;悉以妙音說諸菩薩所有一切廣大行愿。于念念中,出現(xiàn)一切如來自在種種神通、妙變化云,充滿法界;以隨類音徧眾生界;演說諸佛廣大言音。

  于念念中,出現(xiàn)一切種種莊嚴(yán)諸相隨好、菩薩身云,充滿法界、徧一切剎,說諸如來普于十方一切國土、出興次第、相續(xù)不斷。于念念中,出現(xiàn)一切三世如來菩提場云,充滿法界,顯示諸佛成等正覺;普徧觀察,顯示成佛莊嚴(yán)功德。于念念中,出現(xiàn)一切諸大龍王相似身云,充滿法界;一一身云徧諸佛剎,普雨一切諸上妙香。于念念中,出現(xiàn)一切諸世間主、相似身云,充滿法界,一一世主普徧觀察演說普賢菩薩之行。于念念中,出現(xiàn)一 切妙寶光明凈佛剎云,充滿法界,顯示十方一切諸佛所轉(zhuǎn)法輪。

  是諸菩薩以得如是不可思議光明所照,入于廣大不可思議神通境界。應(yīng)如是興出此等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種種神變大莊嚴(yán)云。?

  簡釋

  以上十種莊嚴(yán)云是由于諸菩薩得佛光普照、由念念中而生。這象徴菩薩自性真空心光演化萬象,充滿法界,顯示如來莊嚴(yán)功德。

  爾時文殊師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欲重開示逝多林中諸神變事。觀察十方而說偈言?

  汝應(yīng)觀此逝多林,廣博莊嚴(yán)量無際;一切身云皆示現(xiàn),以佛威神充法界。?

  清凈色相莊嚴(yán)身,十方無量諸佛子;咸來影現(xiàn)道場中,眾會普觀無不見。

  (此四句啟示我們應(yīng)該發(fā)心作為佛子,其心靈返回到逝多林的境界,蒙佛力加持,開顯自性真空光明。)

  從諸佛子毛孔中,演佛法音若雷震;焰云種種莊嚴(yán)相,普徧十方一切剎。

  (能作佛子,則毛孔中有法音如同雷震;焰云身相普徧十方。)

  又于寶樹華葉中,出現(xiàn)梵釋莊嚴(yán)相;動止威儀恒寂靜,從禪定起而游步。

  佛身一一毛孔中,常見難思眾菩薩;相好莊嚴(yán)甚微妙,悉與普賢菩薩等。

  (此八句揭示逝多園林依、正互存:前四句是依中有正,後四句是正中有正。)?

  逝多林上諸嚴(yán)具,充滿虛空發(fā)妙音;贊說三世諸菩薩,種種莊嚴(yán)功德海。

  逝多林中諸寶樹,亦出無量妙聲音;演說一切諸群生,種種業(yè)報差別海。

  林中所有諸境界,悉現(xiàn)三世諸如來;十方剎海極微中,皆起神通無不徧。

  (前四句揭示真空妙音,贊說三世菩薩莊嚴(yán);中間四句指出一切眾生業(yè)報差別,我們自己也在其中;最後四句歸結(jié)為佛境界,神通妙用無不徧及。)

  一切剎海極微中,所有十方諸國土;于佛一一諸毛孔,普徧莊嚴(yán)皆顯現(xiàn)。

  寶焰香云皆現(xiàn)佛,等眾生數(shù)徧世間;一一咸起大神通,方便隨宜而化度。

  如虛空量等宮城,盡妙荘嚴(yán)如日現(xiàn);寶藏以及菩薩樹,靡不普徧于十方。?

  (前四句說明諸佛毛孔顯現(xiàn)莊嚴(yán)凈土,中間四句指出諸佛神通、隨宜度化。後四句揭示寶宮量等真空,如日顯現(xiàn);菩薩寶樹普徧十方。)

  十方三世諸如來,所有道場菩薩眾;劫海修行功德相,一切于此林中現(xiàn)。

  普賢大行諸菩薩,已于剎海具莊嚴(yán);其數(shù)無量等群眾,于此林中無不見。

  (前四句直指三世如來及諸菩薩,無量劫海修持,林中呈現(xiàn)諸功德相。後四句說明普賢諸菩薩己具莊嚴(yán)寶相,無量群眾皆己得見。)

  爾時彼諸菩薩,蒙佛三昧光明照故,一一皆得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大悲門。

  以得如是大悲門故,攝受利益,安樂眾生。即于其身一一毛孔出現(xiàn)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量光明。一一光明各各化現(xiàn)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菩薩身云;復(fù)出一切世主相似身云,充滿十方一切法界,普現(xiàn)一切諸眾生前,隨諸眾生身相、言音種種方便,教化、調(diào)伏,令其成熟。

  簡釋

  此兩段意旨是:化所依為大悲門,安樂眾生;化出之處為一一毛孔;化身就是毛現(xiàn)多光,光有多身;化境為一切眾生,說明佛不離眾生;化儀為隨類調(diào)伏。

  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諸天宮殿,退墮無常門;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一切眾生隨業(yè)受用門;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夢中境界,令心覺悟門;颥F(xiàn)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一切菩薩圓滿諸行門;颥F(xiàn)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一切菩薩圓滿大愿門。

  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震動世界門;颥F(xiàn)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一切如來悉舍內(nèi)外檀波羅密門;颥F(xiàn)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一切如來修諸功德正行圓滿廣波羅密門;颥F(xiàn)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一切菩薩斷截支體、心無動亂羼提波羅密門;颥F(xiàn)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一切菩薩勤修種種智慧神通、毗黎耶波羅密門; 現(xiàn)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修諸靜慮等持(離諸沉掉、平等持心,趣向一境)、等至(平等持心,達(dá)至一境)神通解脫、禪波羅密門。(以上共十一門)

  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智光照世般若波羅密門;颥F(xiàn)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勤求佛法,為一一名句、一一文義,皆舍國城、妻子、財物、無數(shù)身命門;颥F(xiàn)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于諸如來親近供養(yǎng)、諮求請問一切法要、心無疲厭門。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隨諸眾生根欲往詣其所、開發(fā)示導(dǎo),令其悟入智海光明門;颥F(xiàn)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一切菩薩大福智聚、摧伏眾魔、制諸外道、勝幢威力門。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知一切工巧技術(shù)明智門。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知一切眾生心行細(xì)微差別明智門;颥F(xiàn)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知一切諸法種類差別殊勝明智門。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知一切眾生種種心樂差別明智門;颥F(xiàn)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知一切眾生根行差別、煩惱習(xí)氣、令其除滅、明智門;颥F(xiàn)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知一切 眾生品類差別業(yè)報、明智門。(以上共十一門)

  簡釋

  前十一門著重諸佛、菩薩功德正行圓滿諸波羅密門;後十一門指出眾生、諸法、工巧技術(shù)等明智門。前者開發(fā)後者,說明佛法不離世法。我們應(yīng)該認(rèn)識到諸佛皆從無量劫修來,從逝多林法會開始,直到未來際都在說法度生。華嚴(yán)經(jīng)的重大意義也就是如此,以逝多林法會為現(xiàn)場教 育,更有利于開發(fā)自己的正智,返回自性真空,寂照萬有。

  以如是等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諸方便門,詣往一切眾生住處,攝受調(diào)伏而成熟之。所謂或往梵王宮,或往帝釋宮,或往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閻摩羅界諸王宮中,或往畜生、餓鬼、地獄之所住處。?

  以平等大悲、平等大愿、平等智慧、平等三昧教化攝取而調(diào)伏之。彼諸眾生,或有見已而調(diào)伏者,或有聞己而調(diào)伏者,或有憶念而調(diào)伏者,或聞音聲而調(diào)伏者,或聞名號而調(diào)伏者,或見圓光而調(diào)伏者,或見光網(wǎng)而調(diào)伏者。隨諸眾生心之所樂,皆詣其所,令其獲益。

  簡釋

  諸佛、菩薩以不可說方便門,對于四生、六道,均以平等大悲之心而調(diào)伙教化之。被調(diào)伏的途徑是:眼見、耳聞、憶念、光照、光網(wǎng)。 隨眾生心之所樂令其獲益。這就進(jìn)一步、具體地說明了華嚴(yán)的現(xiàn)實意義。

  此林中一切菩薩為欲成熟諸眾生故,以神力或時現(xiàn)于種種嚴(yán)飾諸宮殿中,或時示現(xiàn)住自樓閣中師子座。道場眾會所共圍繞,充滿十方一切剎海,普徧示現(xiàn),皆令得見,然亦不離此逝多林如來之所。

  簡釋

  菩薩前化、後化,皆不離此逝多林道場。故昔人云:“雖游行于法界,而未動足于祇園”。這也就是:寂而恒照,去而恒畱;事理本 末,非即非離。

  又此菩薩為欲成熟諸眾生故,示現(xiàn)無量變化身云:或現(xiàn)其身眷屬莊嚴(yán),或現(xiàn)其身獨(dú)一無侶。所謂或現(xiàn)沙門身,或現(xiàn)婆羅門身,或現(xiàn)異道出家身,或現(xiàn)苦行身,或現(xiàn)充盛身,或現(xiàn)醫(yī)王身,或現(xiàn)商主身,或現(xiàn)女人身,或現(xiàn)技樂身,或現(xiàn)毗沙門身,或現(xiàn)世主身,或現(xiàn)奉事諸天身,或現(xiàn)工巧技術(shù)身。?

  簡釋

  此十三身中的沙門即德云等,婆羅門即寂靜等,異道出家即徧行等,苦行即勝熱等,充盛即不動等,醫(yī)王即彌伽等,商主即無上勝等,女人即婆須密等,技樂、毗沙門即來聽法等,世主即大光王、夜神、地神 等,奉事諸天即大王等,工巧技術(shù)即自在主等。

  現(xiàn)如是等變化身往詣一切諸眾所,隨其所應(yīng),起如幻智。于諸世間,猶如帝網(wǎng),行菩薩行,以種種形相、種種威儀、種種音聲、種種言論、種種住處演說諸法。所謂或說一切世間工巧事業(yè),或說一切福德智慧照世明燈,或說一切所證真實威力加持,或說一切業(yè)力所持莊嚴(yán)世趣,或說一切建立十方清凈乘位,或說一切 圓滿智燈照法界境。

  如是菩薩雖普周徧十方法界,教化調(diào)伏、成熟眾生,而亦不離此逝多林如來之所。

  簡釋

  顯現(xiàn)上述諸變化身,以便到諸眾生所,隨機(jī)說法,教化調(diào)伏眾生。故如來在逝多林說法,啟示諸菩薩變化身,以度眾生。逝多林法會之作用,萬古如斯。四生六道之精神支柱就在于此,這種隱序的心靈生態(tài)需要由此建立。

  第四章  文殊勝德

  (一)文殊菩薩現(xiàn)身說法 (行愿品第十一)

  爾時文殊童子從善住樓閣出,與無量同行大菩薩眾及常侍衛(wèi)的諸金剛神,普為世間現(xiàn)大威力的“身眾神”。久發(fā)堅誓,供養(yǎng)諸佛的“足行神”;念昔大愿,樂聞?wù)ǎ嗬m(xù)不斷的“主地神”;清凈大悲,莊嚴(yán)法界,普潤眾生的“主水神”;智慧威力光明,光明徧照的“主火神”;摩尼寶冠,以嚴(yán)其首的“主風(fēng)神”;光照十方、差別儀式的“主方神”;專精除滅無明黑暗的“主夜神”;一心開現(xiàn)如來智日的“主晝神”;普徧莊嚴(yán)虛空法界的“主空神”;能行方便、拔濟(jì)眾生出生死海的“主海神”;常勤集聚、超過心量、趣一切智、勝幢善根的“主山神”;發(fā)大誓愿、廣度眾生、稱贊諸佛勇猛無倦的“主河神”;常勤守護(hù)一切 眾生菩提心城的“主城神”。

  常勤守護(hù)一切眾生的諸大龍王,常勤守護(hù)一切智城的、諸夜叉王,常令眾生增長歡喜、乾闥婆王,常勤除滅一切餓鬼、所有饑渴的鳩槃荼王,恒愿拔濟(jì)一切眾生、度生死海的迦樓羅王。愿諸眾生普得成就、超諸世間如來力身的阿修羅王,鞠躬恭敬、樂見諸佛種種功德的、摩睺羅伽王,深厭生死、常樂瞻仰諸佛相好的諸大天王,尊重于佛、恭敬供養(yǎng)、稱揚(yáng)贊嘆的諸大梵王。?

  文殊師利與如是等種種色相、威德莊嚴(yán)大菩薩眾,及諸世主前後圍繞,從自住處來詣佛所。右繞如來,經(jīng)無量帀、以諸供具、種種供養(yǎng)。供養(yǎng)畢己,頂禮辭退,右繞而出,往于南方。??

  簡釋

  “爾時”正表明眾會大用之時,不離逝多林而游法界;此法界相當(dāng)于南方(在須彌山南方咸海中之大洲,即人類所住之處)。文殊師利本是童子,前面稱菩薩表示悲智;此處稱為童子表示深入佛法“童真行”。 悲智相依,互為大用:悲住生死,不住涅槃;智住涅槃,不住生死。由于既往生死,又住涅槃,故名善;從此利生,故稱為出(出來度眾生)。

  爾時尊者舍利弗承神力,見文殊師利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諸世主種種神通、威德自在、眾會莊嚴(yán),從逝多林安詳而出。作是思維:我今當(dāng)與文殊師利俱往南方。時舍利弗即與眷屬六千比丘、前後圍繞,出自住處,往詣佛所。到己、頂禮, 一心觀佛,具白世尊(請示世尊);世尊聽許。右繞三幣,作禮辭退;往文殊師利童子所。此諸比丘,皆舍利弗之所化度;出家未久,自所同住。所謂海覺比丘、妙德比丘、福光比丘、大悲比丘、大德比丘、凈行比丘、天德比丘、寶慧比丘、梵勝比 丘、寂慧比丘。

  與如是等六千人俱,曾于過去供養(yǎng)諸佛,深種善根。于甚深法,悉能悟解;深信趣入最極清凈、志行寬博、等佛境界。 于佛教法能正修行,悉能了知諸法本性(真空寂照);能大饒益、成熟眾生,常樂勤求諸佛功德;皆是文殊師童子之所教化。

  簡釋

  此諸比丘是小乘之智,但可助大;出家未久,未證實際,但可回心;信心尚微,仍須化誘;自所同住意謂同居法界。六千人意謂:六根清凈,千表無盡果海。此六千比丘具有宿因,過去供佛,故顯七德:悟理甚深,信心清凈,志行向佛,依教修行;智明本原,悲能成益,勝 進(jìn)趣求。此七德皆文殊菩薩之所教化。

  爾時尊者舍利弗與諸比丘隨路而行,告海(海就是大)眾言:

  (1)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清凈相好莊嚴(yán)之身;諸天及人莫不思議。

  (2)汝可觀察文殊師利圓光映徹,普照十方;能令眾生心生歡喜。

  (3)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放光明網(wǎng);微妙莊嚴(yán),除滅眾生無量苦惱。

  (4)汝可觀察文殊師利眾會威德,皆是菩薩往昔善根之所攝受。

  (5)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行之路;左右八步清凈平坦,眾寶莊嚴(yán)。

  (6)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住之處;周回十方、常有道場,顯現(xiàn)莊嚴(yán)、隨遂而轉(zhuǎn)。

  (7)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行之路,具足無量福德莊嚴(yán);左右兩邊皆有伏藏種種珍寶,自然而出。

  (8)汝可觀察文殊師利由昔供養(yǎng)諸佛善根,隨其所在有雜寶樹;于其樹間寶藏開敷,出莊嚴(yán)具。

  (9)汝可觀察文殊師利隨其所在,一切世主興供養(yǎng)云;雨諸供具,周布陳列,以為

  供養(yǎng)。

  (10)汝可觀察文殊師利、十方諸佛將說法時,悉放眉間白毫光明,來照其身,從頂上入。

  簡釋

  可以觀察文殊菩薩有十種勝德:(1)身相勝,(2)常光勝,(3)放光勝,(4)眾會勝,(5)行路勝,常依八正、八步平坦,順逆不離,(6)住處勝,舉足下足,無非道場,隨心順轉(zhuǎn),萬德莊嚴(yán),(7)福嚴(yán)勝,常觀空有,一異等邊;心地之下有如來藏故名為伏:恒沙性德為

  種種寶;無心亡照,任運(yùn)寂知,顯現(xiàn)自然,(8)林樹勝:樹立萬行,如來藏從其流行,法身莊嚴(yán),(9)自在勝:于我無我,得不二解,自在主中是為最尊,(10)上攝勝:就“事”說,心常上攝諸佛法:就“法”說, 諸佛顯揚(yáng)皆依般若究竟。

  爾時尊者舍利弗為諸比丘、稱揚(yáng)贊嘆開示演說文殊師利、如是無量種種功德、具足莊嚴(yán)。時諸比丘聞是贊已,心意清凈,信解堅固,踴躍歡喜,不能自持。形體柔軟,諸根和悅,垢障咸盡,憂苦悉除。常見諸佛,恒聞?wù);回向趣求一切智智,成就菩薩無礙善根;速得菩薩無量諸力,出生無盡圓滿大悲;發(fā)起無邊廣大志愿,深入廣度究竟彼岸。十方佛海皆悉現(xiàn)前,于佛境界恒生信樂。即白尊者舍利弗言:惟愿和尚將導(dǎo)我等親

  近于彼勝妙丈夫。

  時舍利弗即與俱行、詣文殊師利童子所,見已、頂禮、白言:“仁者,此諸比丘,愿得奉覲”。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與無量自在菩薩圍繞,并其大眾、種種眷屬,如同象王,觀諸比丘。

  簡釋

  諸比丘聞舍利弗贊文殊十大勝德,即得十八勝益,己獲法門;親承法音,必成大利,故愿親近文殊菩薩。文殊與諸菩薩眷屬如同象王(象中之王,以喻諸佛)觀諸比丘法器。

  時諸比丘,頭面禮足,恭敬合掌,白如是言:“惟大圣文殊師利、和尚舍利弗、世尊釋迦牟尼,悉當(dāng)證知:我等今以得見大士勝妙丈夫,奉覲瞻禮,恭敬信樂。所有善根,以及我等過去所集福智善根,以此善根愿令我等于仁者所,有如是色身、如是相好、如是音聲、如是自在,一切功德悉當(dāng)具得。”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諸比丘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十種大乘法,無疲厭心,則能速急深入如來究竟之地,況諸菩薩地 。

  何等為十,所謂見諸如來,以廣大心親近供養(yǎng),心無疲厭。積集成就一切善根、究竟不退,心無疲厭。勤求一切諸佛正法,心無疲厭。勤行一切菩薩殊勝諸波羅密,心無疲厭。普徧修習(xí)一切菩薩甚深三昧,心無疲厭。次第趣入三世流轉(zhuǎn)一切諸法,心無疲厭。莊嚴(yán)十方一切剎海,悉令清凈,心無疲厭。教化調(diào)伏一切眾生,皆令成熟,心無疲厭。于一切剎,行菩薩行,經(jīng)一切劫,心無疲厭。為欲成熟一切眾生故,修一切剎極微塵數(shù)波羅密門,成就圓滿如來一切力;于是次第為一切眾生成就如來一切智力,心無疲厭。??

  簡釋

  十種大愿是:(1)供養(yǎng)諸佛,(2)三業(yè)不空,修菩薩身口意三業(yè),(3)勤求正法,(4)修行二利,(5)不離勝友同修三昧,(6)堅窮三際趣入諸法,(7)發(fā)凈土大愿,(8)成熟眾生,(9)徧剎隨佛轉(zhuǎn) 諸法輪,(10)成正覺愿;眾生無量,此心無疲。

  比丘當(dāng)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深信、發(fā)此十種無疲厭心,則能長養(yǎng)一切善根,舍離一切生死流轉(zhuǎn);悉能超出一切世間,不墮聲聞、辟支佛地;成就如來一切種性,滿足菩薩清凈大愿;積聚一切如來功德,修行一切菩薩諸行;獲得如來力、 毫無所畏、摧伏眾魔及諸外道,滅除一切煩惱習(xí)氣,入菩薩地,近如來地。

  簡釋

  此段是舉益勸修,共有五大方面:長養(yǎng)善根,舍離生死; 超凡(世間)越。ǘ耍怀删头N性,滿足大愿;習(xí)果修因;摧邪入正。

  時諸比丘聞此法己,即時同證廣大三昧,名“見一切佛境界無礙眼。”得此三昧威神力故,悉見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如來及其所有道場眾會,亦悉見彼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趣類、各 各差別(既見彼岸又見此岸),亦悉見彼一切世界同異、染凈各各差別,亦悉見彼一切世界所有極微塵相差別,亦悉見彼諸世界中一切眾生所住宮殿種種莊嚴(yán)、種種成就、及所受用種種資具、各各差別。

  及聞彼佛諸音聲海、演說諸法種種名句、文詞,順釋(認(rèn)識)性相秘密、悉能了解。亦能觀察彼世界中一切眾生心行、根欲、各各差別。亦能憶念彼世界中一切眾生過去、未來各十生事。亦能憶念彼諸如來十本生事、十成正覺、十轉(zhuǎn)法輪、十種神通、十種記心、十種教誡、十種說法、十種辯才。?

  簡釋

  以上兩段總括為(1)天眼用,(2)天耳用,(3)他心用, (4)宿住用。凡所神境、漏盡等現(xiàn)象都在其中。

  又由得此三昧力故,即時獲得十千真實菩提之心,成就十千甚深三昧,具足十千諸波羅密,圓滿十千智慧光明,發(fā)起十 千自在神力。

  以得如是菩薩三昧、種種威神無礙勢力所莊嚴(yán)故,令其身心柔軟微妙、增長信樂。住菩提心,堅固不動。

  簡釋

  上文中的十千就是一萬,表示“多”。(1)定中發(fā)大心,意謂真實;(2)千萬三昧意謂“一多難行之定”,(3)千萬波羅密意謂“多 度門”,(4)千萬智照,意謂光輪圓滿,(5)千萬神力意謂內(nèi)心任持。

  既得菩薩三昧、無礙勢力,則身心微妙、菩提心固而不動。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具足安住真實、吉祥、微妙功德、普賢勝行,勸諸比丘令其安住勝德普賢行;住勝行己,入于甚深廣大愿海;入愿海已,普徧成就甚深大愿。以得成就大愿海故,得心清凈;心清凈故,得身清凈;身清凈故,得身輕利;身輕利故,則得廣大不退神通。以得如是大神通故,不離文殊師利足下、普于十方一切世界諸如來所,悉見其身,具足成就一切

  佛法。??

  簡釋

  文殊菩薩安住普賢勝行,即勸諸比丘令其安住勝德普賢行,普發(fā)大愿、成就大愿,使身心清凈,得不退轉(zhuǎn)神通,不離文殊菩薩足下、 普行十方;見一切世界如來身,成就一切佛法。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勸諸比丘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漸次南行,經(jīng)歷人間城邑聚落,至福生城。于其城東住莊嚴(yán)幢婆羅林中、往昔諸佛曾所止住、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大塔廟處;亦是世尊毗盧遮那于往昔時、行菩薩行,能舍無量難舍之處。是故此林名稱“普聞無量佛剎”。此處常為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供養(yǎng)。

  簡釋

  此城意謂真法界,城中人有多生福德。東為四方之首,啓明之始。婆羅林意謂高遠(yuǎn),當(dāng)起萬行莊嚴(yán)法身。能摧魔障故稱為幢。此城在南天竺,城東大塔是古佛之塔。佛在世時已有此塔;其塔極大,東 面鼓樂,西面不聞。城人有善念,堪為道器;往昔諸佛曾所止住。

  時文殊師利與諸眷屬到此林已,即于其處坐師子座、說修多羅名,普照法界,圓滿光明;百千億 那由他修多羅以為眷屬。說此經(jīng)時,有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大龍王、并其眷屬聞此法己,自厭龍趣;于佛功德深生愛樂,咸舍龍身,生人天中。一萬諸龍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zhuǎn),復(fù)有無量無數(shù)眾生、于三乘中各得成熟。

  簡釋

  那由他是數(shù)目名,相當(dāng)于中國的“億”。“修多羅”意謂千經(jīng)萬法的總名,互相貫穿,形成眷屬,使不散失。說此真法界大經(jīng),有 一萬諸龍、于無上正等佛法而不退轉(zhuǎn),并有無數(shù)眾生于三乘中各自成熟。

  (二)善財說偈,請示文殊 (行愿品第十二)

  時福城人聞文殊師利,住莊嚴(yán)幢婆羅林中大塔廟處,皆從城出來、詣其所。有優(yōu)婆塞名曰大慧與其眷屬五百人俱,所謂須達(dá)多優(yōu)婆塞、寶德優(yōu)婆塞、圓光優(yōu)婆塞、名稱天優(yōu)婆塞、月吉祥優(yōu)婆塞、月喜優(yōu)婆塞、月智優(yōu)婆塞、大智優(yōu)婆塞、賢護(hù)優(yōu)婆塞、賢吉祥優(yōu)婆塞,如是等眾、前後圍繞,來詣文殊師利童子所。到已禮足,右繞三幣,卻坐一面。?

  復(fù)有優(yōu)婆夷,名曰大慧與其眷屬五百人俱,所謂妙圓光優(yōu)婆夷、梵德優(yōu)婆夷、吉祥優(yōu)婆夷、妙臂優(yōu)婆夷、賢光優(yōu)婆夷。賢吉祥優(yōu)婆夷、月光優(yōu)婆夷、星宿光優(yōu)婆夷、賢德優(yōu)婆夷、妙眼優(yōu)婆夷。如是等眾,前後圍繞、來詣文殊師利童子所。到已禮足,右繞三幣,卻坐一面。?

  復(fù)有童子名曰善財與其眷屬五百人俱,所謂善禁童子、善戒童子、善威儀童子、善行童子、善思惟童子、善智童子、善慧童子、善眼童子、善臂童子、善光童子。如是等眾前後圍繞,來詣文殊師利童子所,到已禮足,右繞三幣,卻坐一面。?

  復(fù)有童女名妙賢,與其眷屬五百人俱,所謂大慧童女、善賢童女、端嚴(yán)面童女、堅善慧童女、吉祥賢童女、吉祥智童女、供善德童女、吉祥圓光童女、妙覺童女。如是等眾,前後圍繞,來詣文殊師利童子所,到己禮足,右繞三幣,卻坐一面。?

  簡釋

  優(yōu)婆塞意謂“近事男”,即親近比丘而承事;優(yōu)婆夷意謂“近事女”,即親近比丘尼而承事。此二者受五戒,故立近事名。童男、童女,各有本名,表示各有本緣。四方面,各有五百,共有500×4=2000,表示五位百法通入四眾,成就二千普賢。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知福城人悉已來集會,普徧觀察、隨其心樂;即以神力現(xiàn)自在身,威光赫奕,蔽諸大眾。以大慈力令其眾會皆得安穩(wěn)、清涼、快樂;以大悲力起說法心,普徧成就;以大智力令其開悟,滅除一切煩惱、心垢;以無礙辯、將說甚深廣大佛法。??

  簡釋

  文殊菩薩身示威光、意流慈智;為說法方便,故起說法心。

  復(fù)于是時觀察善財,以何因緣而立此名。知此童子初入胎時,于其宅內(nèi)自然而出七寶樓閣,其樓閣下有七伏藏。于其藏上生七寶芽:所謂金、銀、瑠璃、玻璃、赤珠、硨磲、瑪瑙。善財童子處胎十月,然後誕生。形體端正,肢體具足。其七伏(寶)藏、縱橫高下、量各七寸。忽自開現(xiàn), 光明照耀,內(nèi)外家族視之無厭。復(fù)于宅中自然有五百寶器;珍奇雜寶,各各盈滿。所謂金剛器中盛滿諸香,于香器中盛種種衣;美玉器中,盛滿飲食;摩尼器中,盛滿雜寶;黃金器中,盛滿銀粟;白金器中,盛滿金粟;金銀器中,盛滿琉璃;琉璃器中,盛滿金銀及摩尼寶;玻璃器中,盛滿硨磲;硨磲器中,盛滿玻璃;瑪瑙器中盛滿赤珠;赤珠器中盛滿瑪瑙。星幢摩尼器中,盛滿水精摩尼;水精

  摩尼器中,盛滿星幢摩尼。如是等五百寶器,自然出現(xiàn)。復(fù)于宅中徧雨種種珍寶財物及諸資具。一切庫藏悉皆充滿。以此事故,父母,父母親屬及善相師共呼此兒名曰善財。

  簡釋

  此段說明文殊菩薩以大智慧對于善財童子,觀外緣、觀內(nèi)因,而立此名。財多屬“依”,善通“依正”;生而財現(xiàn)是其善相,稱為善財。小圣尊空,生而室空;大士貴德,生而多財。由過去之業(yè)而受我 之心身,謂之正報;身心所依止之世間一切事物,謂之依報。

  又知此童子已曾供養(yǎng)過去諸佛,深種善根;信解廣大,常樂親近諸善知識,身語意業(yè)皆無過失,勇猛精進(jìn),凈菩薩道,求一切智,成佛法器,心行清凈,猶如虛空。?

  簡釋

  進(jìn)一步從內(nèi)因觀此童子,宿種善根;同心順理曰善,積德 無盡曰財。今生回向菩提,無有障礙。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是觀察善財童子殊勝相已,熙怡微笑,安祥開諭,廣為演說一切佛法。所謂說一切佛積集法,說一切佛相續(xù)法,說一切佛次第深入法,說一切佛眾會清凈法,說一切佛法輪化導(dǎo)法,說一切佛色身相好清凈法,說一切佛法身普徧成就法,說一切佛無礙辯才法,說一切佛圓滿莊嚴(yán)法,說一 切佛平等無二法。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為善財童子及諸大眾說此法已,復(fù)以種種善巧方便殷勤勸諭,令其開覺,增長佛力,生大歡喜,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令善財憶念過去所種善根。復(fù)為福城一切人眾、隨其根欲、顯現(xiàn)神通,如所應(yīng)度,廣為說法。

  簡釋

  文殊菩薩為善財童子及諸大眾廣說十法,然後又以善巧方便開諭大眾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令善財童子發(fā)大心,求佛果; 回憶宿業(yè),不自錯過;對于其余大眾則隨其根器,廣為說法。

  爾時善財童子從文殊師利童子所聞?wù)f、諸佛如是種種勝妙功德大威力已,勤求愛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遂文殊師利 瞻戀不舍,一心歸向,合掌諦觀,而說偈言:

  有大智慧威神力,行菩提行利眾生;無量境界誓當(dāng)求,唯愿仁慈哀聽許。?

  (第一句贊文殊德,第二句贊廣利眾生,第三四句發(fā)誓求佛法,請菩薩救度。)

  愛水深潛為池塹,憍慢高舉為垣墻;諸趣出入為門戶,三有難超作城郭。

  癡暗無明常所覆,貪恚熾盛火恒燒;魔王自在處其中,愚童凡夫依止住。       (初二兩句揭示:愛水深為池塘,憍慢高如城墻。三四句表示墜入苦果, 五六句說明無明熾火恒燒不停,故七句以魔王為主,八句為受苦之人。)

  諂誑忿恨惑亂戲,貪欲所纏如繩索;疑惑所蔽若生盲,恒行險趣諸邪道。

  常為慳嫉所束縛,入于三途八難中;五趣輪回不覺知,恒受生老病死苦。?

  (三涂就是三途:(1)火途——地獄趣、猛火所燒之處,(2)血途——畜生趣、互相食肉之處,(3)刀途——餓鬼趣,以刀劎逼迫之處。八難是地獄、餓鬼、畜生、北拘盧洲(想樂天)、想夀天、聾啞天、世俗天、無佛法之天。維摩經(jīng)方便品指出:菩薩成佛時,國土無三涂八難。五趣 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天。)

  滅惑大悲清凈日,智光普照圓滿輪;能竭生死煩惱海,愿降慈光稍觀察。

  圓滿大慈清凈月,福德光明無垢輪;一切眾生咸施安,愿賜清涼稍觀察。?

  (愿日光圓滿輪,降以慈光,月光無垢輪,賜以清涼,對我稍加觀察。)

  一切法界功德王,白業(yè)成就為輪寶;所向?qū)盁o所礙,愿順我心垂教勅。

  廣博福德大善主,普利一切諸眾生;勇猛不退求菩提,唯愿垂慈拔濟(jì)我。?

  (白業(yè)是相對于黑業(yè)而言,白業(yè)意謂善業(yè),以善為清白之法。白業(yè)白報,黑業(yè)黑報。此八句要旨是愿功德王與福智主垂教拔濟(jì))

  身被最勝忍辱甲,手提明利智慧劍;常能自在破魔軍,愿雄猛者守護(hù)我。

  安住妙法須彌定,繞以三昧諸護(hù)法;摧滅業(yè)惑阿修羅,真實帝釋愿觀我。

  (常能自在,破魔軍、滅業(yè)惑,愿雄猛者與帝釋給以守護(hù)與關(guān)照。)

  三有昏闇凡愚宅,煩惱輪回地趣因;仁尊永滅盡無余,照世真燈示我道。?

 。ù速侍崾究偳笳娴溃缇诺亓,苦果煩惱滋生,請仁尊以真燈照我而無盡。)

  眾生惡趣行已除,修治善道咸清凈;度諸有海橋梁者,示我真乘解脫門。

  常樂我凈顛倒想,厚重邪執(zhí)常迷覆;明利智眼悉能除,開我真乘解脫路。?

  (此二偈求涅槃道:前偈求清凈道,後偈求智照道。)?

  善了真諦無迷惑,于諸法中無所畏;調(diào)伏眾生自在人,愿示于我菩提道。

  安住如來正見地,增長諸佛功德樹;雨一切佛妙法華,愿速示我菩提道。?

  (此二偈是求菩提道:前偈求根本智,以見法原;後偈求後得智,成諸功德。)

  去來現(xiàn)在一切佛,如日光明照世間;為眾能開甘露門,彼所得道愿宣說。

  能善解除諸業(yè)縛,巧轉(zhuǎn)諸乘妙法輪;智慧決了自在人,示我普焰摩訶衍。

  (此二偈說明求見道緣,解除業(yè)縛,轉(zhuǎn)妙法輪。)

  大悲為轂行愿輪,信念深固堅忍軸;凈功德寶真實轅,令我載此菩提乘。

  一切總持圓滿箱,慈悲普覆莊嚴(yán)蓋;妙辯才音鈴震響,令我載此最上乘。

  (前四句內(nèi)涵有五:(1)一切佛法均依大悲,如同眾輻湊于一轂;(2)行愿相扶,運(yùn)至菩提;如同兩輪,方能致遠(yuǎn);(3)深信入法如轄貫定;(4)堅忍不動如軸居心輪;(5)凈德居前,如轅為引。依斯五義,可證菩提。後四句有三義:(1)總持?jǐn)z法,如箱轄物;(2)慈蔭清涼,如張 華蓋;(3)四辯演唱,如嗚鈴響。具此三行,乃為最勝。)

  清凈戒品為茵褥,諸妙三昧為深定;法鼓洪音警有情,令我載此摩訶衍。

  具足四攝無盡藏,莊嚴(yán)瓔珞功德寶;自他慚愧為羈鞅,令我載此無上乘。?

  (前四句有三義:(1)凈戒嚴(yán)潔,如凈茵褥;(2)三昧適神,趣入深定;(3)法音警物,如擊鼓聲;具此三法進(jìn)入大乘。後四句有二義:(1)四攝蘊(yùn)德,如藏含寶;四攝悅物,如瓔周垂;(2)牛有羈鞅,可以引車; 人有慚愧,方能導(dǎo)行。)

  常放大智圓滿光,恒涂凈戒真實香;永滅煩惱無瘡疣,令我載此最勝乘。

  三業(yè)調(diào)伏不退輪,六根寂靜三昧箱;最勝智慧方便軛,令我載此妙法乘。

  大愿回向善御者,總持諸法堅固力;智慧周旋常徧轉(zhuǎn),令我載此速疾乘。

  (初偈三度:(1)有光圓滿悅物,(2)掩破、戒垢,令法身清凈,(3)消除煩惱,如滅瘡疣。從而道生上乘,故為最勝。次偈三度:(1)調(diào)伏三業(yè)如輪速進(jìn),(2)善守根門,六處常寂 ,(3)方便成事,般若成度,事理相望,故為妙法。末偈三度:(1)牛若有御,隨心能到;行若有愿,無事不成;(2)車能有載,實由堅持;諸法不散,在于總持;(3)御者 有智,能隨水曲;行者有意,回轉(zhuǎn)普周。)

  交絡(luò)普賢諸行網(wǎng),悲心廣運(yùn)能隨轉(zhuǎn);所行無畏得安祥,令我載此無上乘。

  任持堅固等金剛,妙智巧成如幻事;一切障礙皆能斷,令我速載普賢乘。

  大慈無垢等群生,普與世間賢圣樂;凈智如空照法界,愿速令我載此乘。

  能凈一切業(yè)惑塵,亦斷世間流轉(zhuǎn)苦;摧伏諸魔及外道,令我載此妙法乘。

  智慧境界等虛空,行力莊嚴(yán)徧法界;普載一切群眾欲,愿速令我載此乘。

  志樂清凈量難窮,無明愛見皆除滅;利益一切心無盡,愿速令我載此乘。

  愿力如風(fēng)速疾行,定心安住恒無動;普運(yùn)一切諸含識,愿速令我載此乘。

  堅誓如地永無傾,大悲如水恒饒益;勇健荷擔(dān)無疲倦,愿速令我載此乘。?

  (以上八偈都是善財童子發(fā)愿,望能乘載大乘。初偈三義:(1)以普賢行籠一乘體,以網(wǎng)交絡(luò),徧于一車;(2)廣運(yùn)慈悲,隨機(jī)轉(zhuǎn)化;(3)不疾而速,故行無畏,不畏眾生教化之難。次偈三義:(1)以無垢智,如車堅固;(2)幻智如意,運(yùn)用巧成;(3)斷滅二障,如車無礙。第三偈三義:(1)取清凈,(2)取安樂,(3)取廣博如空。第四偈三義:(1)凈惑塵,(2)斷眾苦,(3)摧諸魔。其余四偈的意義是:以上述四偈的乘 載功能,普載一切眾生與諸含識——六道有情之眾。)

  普照眾生智慧日,四攝光明圓滿輪;總持勝妙清凈光,顯示于我咸無盡。

  能除劫海勤修學(xué),一切種智圓滿因;摧滅堅執(zhí)有為城,與我如是金剛智。

  仁于諸佛大智海,獲是智海廣無涯;一切佛德靡不充,善哉大圣當(dāng)宣說。

  己入法王妙法城,己冠智王大智冠;己系諸佛離垢繒,最勝智眼廣觀察。?

  (以上四偈,總贊請說。)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象王回觀察善財,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fù)欲親近諸善知識,行菩薩行,問諸菩薩所行之道。善男子親近供養(yǎng)諸善知識,是集一切智、最初因緣。由樂觀親近善知識,故令一切智速得圓滿;是故于此,勿生疲厭。??

  簡釋

  文殊師利菩薩告訴善財:首先親近善友,請說佛法:法無 人說,雖慧莫知。凡事靡不有初,鮮尅有終。歷事多時,故宜勿懈。

  善財白言:圣者,唯愿慈悲,廣為我說,我應(yīng)云何學(xué)菩薩行,應(yīng)云何修菩薩行,應(yīng)云何起菩薩行,應(yīng)云何行菩薩行,應(yīng)云何滿菩薩行,應(yīng)云何凈菩薩行,應(yīng)云何轉(zhuǎn)菩薩行,應(yīng)云何深入菩薩行,應(yīng)云何出生菩薩行,應(yīng)云何觀察菩薩行,應(yīng)云何增廣菩薩行,應(yīng)云何成就菩薩行,應(yīng)云何令普賢行速得圓滿。??

  簡釋

  善財對菩薩行有十三問于文殊菩薩,初、二句為總向;其余十一句為別問:(1)始起趣向,(2)即事造修,(3)令心圓滿,(4)治障離過,(5)轉(zhuǎn)劣向勝,(6)證達(dá)分明,(7)出生未得,(8)觀察性相,(9)增廣令多,(10)具足獲得,(11)究竟圓滿。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為善財童子而說偈言:

  善哉清凈功德海,佛子能來至我所;發(fā)起廣博大悲心,勇猛智求無上覺。?

  為欲度脫諸有情,消除世間流轉(zhuǎn)苦;已發(fā)大愿深如海,勤修一切菩薩行。?

  (初二句總贊善財;余六句則贊大愿;第三句是大悲下化,第四句是大智上求,第五、六句解釋大悲,第七八句解釋大愿。)

  若有菩薩心堅固,久處生死無疲厭;彼當(dāng)具足普賢行,得佛功德無能斷。

  (菩薩具堅固心,為度眾生,雖久住生死亦無疲厭;這就是普賢行,佛德始終不斷。)

  福德威光福德量,福德生處福德海;汝能普為諸眾生,誓修普賢清凈行。?

  (有智之福,如列星宿,能生諸福,深廣如海。普為眾生,就是普賢。)

  汝見無邊諸佛土,去來現(xiàn)在一切佛;亦聞所轉(zhuǎn)妙法輪,念力憶持無忘失。

  汝于十方一切剎,普見無量諸如來;愿海清凈悉皆成,具足菩薩塵沙行。

  汝入方便大法海,安住如來功德地;導(dǎo)師勝行汝當(dāng)修,當(dāng)成一切無師智。

  汝于一切廣大剎,所有剎土微塵劫;于中修習(xí)普賢行,成就最勝菩薩道。

  汝于無邊劫海中,普徧十方一切剎;為欲成滿諸大愿,修持普賢諸愿行。

  (以上五偈含有五義:近佛聽法,立愿凈障,入方便海,徧一切剎,經(jīng)一切時。此五無疲,就是普賢行滿,得如來地大圣。)

  此中無量諸眾生,聞汝愿己皆歡喜;悉發(fā)廣大菩薩愿,專心愿學(xué)普賢乘。       (此偈是文殊菩薩總結(jié):諸眾生聽善財發(fā)愿,皆大歡喜,專心愿學(xué)普賢乘。)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說此偈已,告善財童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有眾生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其事甚難。能 發(fā)心己,復(fù)欲勤求、行菩薩行,倍更為難。善男子,汝今發(fā)心求菩薩道,為欲成就一切智智,應(yīng)當(dāng)勤求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于善知識所有教誨,當(dāng)念隨順,不應(yīng)違逆;于善知識、善巧方 便,應(yīng)當(dāng)恭敬,不能錯過。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勝樂。其國有山名曰妙峯;彼有比丘,名吉祥云。汝可往問,菩薩云何學(xué)菩薩行;菩薩云何修菩薩行;乃至菩薩云何于普賢行速得圓滿。善男子,彼善知識當(dāng)為汝說:具足圓滿普賢愿行。

  簡釋

  真善知識具有五行:

  (1)知世間善惡因果而令修“斷”,

  (2)厭世樂而勤求涅槃,

  (3)有悲心而用心修度,

  (4)以無相慧,堅持修行,

  (5)無障礙修圓滿普賢行。

  山名妙峯具有二義:(1)寂靜不動,(2)高出周覽。依定發(fā)慧,寂然不動;智鑒無遺,徹見果原。下觀萬類,山以表之。云有四義:普徧、潤澤、蔭覆、云雨。吉祥四義:定、福、悲、智。

  時善財童子聞是語已,心生歡喜,踴躍無量。于彼比丘,深生渴仰。于文殊師利殷慰戀慕,頂禮雙足:繞無數(shù)幣,悲泣流淚,辭退而去。?

  第五章  比丘開示?(行愿品第十三)

  行愿品第十三的標(biāo)題是吉祥云比丘與海云比丘;此簡釋本根據(jù)此二比丘先後對善財童子的開示,合成為比丘開示;因為兩部分的內(nèi)容不多,故未另立小標(biāo)題。

  爾時善財童子漸次南行,往勝樂國、登妙峯山。于其山上、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周徧求覓。經(jīng)七日竟不能見;由為勤求 善知識故,捐棄身命,無饑渴想,正念觀察,心安無退。

  過七日已,見彼比丘在別山上徐步經(jīng)行。即前往詣,頂禮雙足,右繞三幣,合掌而住;白言:圣者我已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xué)菩薩行,云何修菩薩行,云何起菩薩行,云何行菩薩行;乃至云何于普賢行、速得圓滿。我聞圣者善能誘誨,唯愿慈哀,為我宣說,云何菩薩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簡釋

  經(jīng)七日于法無得,而竟不見;必須忘懷,斷絕諸想。寂不失照,為正觀察;離卻雜念,心安不動。離七覺相,為過七日;忘所住位,方為得旨。見在別山,見即定慧雙流;經(jīng)行徐步,徐即止住亂想, 行即觀自在心。文中四問,顯為法來;發(fā)心問行,正入法界。

  時吉祥云比丘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己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事為難;復(fù)能請問行菩薩行,是難中之難。所謂(1)勤求菩薩道,(2)勤求菩薩境界,(3)勤求菩薩廣博凈行,(4)勤求菩薩出現(xiàn)神變,(5)勤求菩薩示現(xiàn)廣大諸解脫門,(6)勤求菩薩示現(xiàn)世間種種作業(yè),(7)勤求菩薩隨順眾生種種心行,(8)勤求菩薩示現(xiàn)入出生死涅槃,(9)勤求菩薩于為、無為,心無所著,(10)勤求菩薩除斷眾生種種煩惱、細(xì)微過失。

  簡釋

  此文中的十種勤求,意義如下:(1)勤學(xué)、勤修菩薩道是總綱;(2)由菩薩行趣入菩薩境;(3)菩薩凈行包括三道,即出離道,清凈道,清凈廣大心道;(4)菩薩行現(xiàn)神通;(5)深入廣大解脫門;(6)生出種種作業(yè)能力;(7)觀察眾生心行千萬變異;(8)行不住道,方能增廣;不住涅槃即生死門,不住生死即涅槃門;二者不住,出入自然;(9)為而無為,心無所

  住,何行不成;于有為界示無為法,于無為界示有為法;(10)唯有圓滿,方能除盡眾生細(xì)微過失;方圓并用,是為大用。)

  善男子,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信眼清凈,智光照耀;普眼明徹,具清凈行。慧眼徧觀一切境界,善巧方便,離一切障;以清凈身普詣十方一切國土(顯態(tài)),恭敬供養(yǎng)一切諸佛(隱態(tài));以信解力常念十方一切諸佛,以總持力受持十方一切佛法,以 智慧眼常見十方一切諸佛。

  所謂見于東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億佛、百億佛、千億佛、百千億佛、那由他億佛、百那由他億佛、千那由他億佛、百千那由他億佛,乃至見無數(shù)、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shù)、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佛。(法身佛象微無限真空)

  乃至見閻浮提極微塵數(shù)佛,四天下極微塵數(shù)佛,小千世界極微塵數(shù)佛,中千世界極微塵數(shù)佛,大千世界極微塵數(shù)佛;十佛剎極微塵數(shù)佛、百佛剎極微塵數(shù)佛、千佛剎極微塵數(shù)佛、百千佛剎極微塵數(shù)佛、億佛剎極微塵數(shù)佛、百億佛剎極微塵數(shù)佛、千億佛剎極微塵數(shù)佛、百千億佛剎極微塵數(shù)佛、那由他億佛剎極微塵數(shù)佛,乃至見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佛,如見東方一切諸佛,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所有諸佛,亦復(fù)如是。

  隨其所見,一一方中所有諸佛、種種色相、種種形貌、種種神通、種種受用、種種變化、種種眾會莊嚴(yán)道場、種種光明無邊照耀、種種宮殿莊嚴(yán)國界、種種壽量示有修短、隨諸眾生種種心樂,示現(xiàn)種種成正覺門。于大眾中廣現(xiàn)神變、作師子吼、度脫眾生。

  簡釋

  慧眼徧觀是普眼用,善巧方便是智光照,離一切障是清凈 行。以慧眼、智光、凈行三者合一功用,故見無數(shù)、無量、無邊、無等、不可說佛,乃至見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諸佛;以種種變化境界,顯示種 種成正覺門,作師子吼,度脫眾生。

  善男子,我唯得此意念一切諸佛平等境界、無礙智慧、普見法門。如諸菩薩摩訶薩、無量智慧、具足圓滿清凈行門,豈能了知所有邊際。

  (1)所謂智光普照、差別境界念佛門,常見諸佛種種國土宮殿、莊嚴(yán)悉現(xiàn)前故;

  (2)令安住種種增上意樂念佛門,隨諸眾生心之所樂,皆令見佛得清凈故;

  (3)令安住究竟佛力念佛門,令入如來十種力中、隨順行故;

  (4)令安住種種如來究竟正法念佛門,見一切佛演說正法咸聽聞故;

  (5)徧照十方無差別藏念佛門,普見一切諸世界中、等無差別諸佛海故;

  (6)入不可見極微細(xì)處念佛門,徹見一切細(xì)微境中如來神變自在事故;

  (7)住種種劫念佛門,于一切劫常見諸佛施作佛事咸親近故;

  (8)住一切時念佛門,于一切時常得見佛與佛同住不相離故;

  (9)住一切剎念佛門,一切剎土咸見佛身、超過世間無等比故;

  (10)住一切世念佛門,隨于自心所有樂欲、普見三世諸如來故;

  (11)住一切境念佛門,普見一切諸境界中諸佛、相續(xù)咸出現(xiàn)故;

  (12)住一切性寂滅念佛門,于念念中見一切剎、一切諸佛示涅槃故;

  (13)住一切時處念佛門,于一日中見一切佛從其住處而化故;

  (14)住一切境廣大念佛門,見一切佛結(jié)跏跌坐、一一佛身滿法界故;

  (15)住一切法細(xì)微念佛門,于一毛孔見不可說諸佛出現(xiàn),咸至其所而承事故;

  (16)住剎那際莊嚴(yán)念佛門,于一念中見一切剎皆有諸佛成等正覺、現(xiàn)神變故;

  (17)住一切法念佛門,見一切佛出現(xiàn)于世,以智慧光轉(zhuǎn)法輪故;

  (18)住自在心念佛門,隨其自心、所有欲樂一切如來現(xiàn)其影像,咸得見故;

  (19)住一切業(yè)念佛門,能隨法界一切眾生所修行業(yè)為現(xiàn)其身令覺悟故;

  (20)住一切神變念佛門,見一切佛住于廣大香水海中,坐蓮華臺、普現(xiàn)神變,滿十方故;

  (21)住等虛空界念佛門、觀察如來所現(xiàn)身云、莊嚴(yán)法界、虛空界故。

  簡釋

  吉祥云比丘說:“菩薩勝行、無量無邊,我唯知一;如一念佛,即有多門,我但知一,余不能知。”上述全文共21門:前20門各以二門念于一佛;后1門是總結(jié)成為一虛空門。在前20門中,(1)、(2)門是愿佛,亦名愿身:(1)門為天宮,(2)門為樂意,正是愿體。(3)、(4)門是本性佛,佛以智慧為本性:(3)門十力智,(4)門無礙智;智則明了,所有盡見。(5)、(6)門是法界佛,名為法身:(5)門表示一切界中無有差別;(6)門表示入不可見,細(xì)微難知。(7)、(8)門是住持佛,名力持身:(7)門多劫,(8)門多時。(9)、(10)是隨樂佛,名意生身,隨眾生樂意而生:(9)表示徧一 切剎現(xiàn)身;(10)表示徧一切世界隨心皆現(xiàn)。(11)、(12)門表示涅槃佛:㈠為化身,㈡為涅槃;化即有滅,故說涅槃。(13)、(14)即三昧佛,名威勢身:(13)是三昧用,(14)是三昧相。(15)、(16)為正覺佛,名菩提身:(15)是一毛頓顯,處于細(xì)微;(16)則住剎那際,顯時甚深。(17)、(18)是心佛,名福德身:(17)表示心所住法;(18)則表示自在心。(19)、(20)是業(yè)報佛,名相好莊嚴(yán)身:(19)應(yīng)現(xiàn)業(yè)報,(20)則為真業(yè)報身。(21)總結(jié)前述十身,故名身云等虛空界,即十身皆等于虛空(自性真空),并合乎法性,為莊嚴(yán)法界、虛空界。是則隨門說異,舉一圓收,于是方為華嚴(yán)念佛。

  如是等無量、無數(shù)念佛門,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南方有國,名海門。彼有比丘名為海云。汝往彼問菩薩云何學(xué)菩薩行、修菩薩道。海云比丘(1)能善分別、開發(fā)廣大善根、因緣;(2)當(dāng)令汝入廣大助道位;(3)當(dāng)令汝成廣大善根力;(4)當(dāng)為汝說發(fā)菩提心因;(5)當(dāng)令汝生廣大乘光明;(6)當(dāng)令汝得廣大波羅密;(7)當(dāng)令汝入廣大諸行海;(8)當(dāng)令汝轉(zhuǎn)廣大誓愿輪;(9)當(dāng)令汝凈廣大莊嚴(yán)門;(10)當(dāng)令汝起廣大慈悲力。??

  簡釋

  海門國正當(dāng)海南口岸,表示觀心海、治心地深廣門。海云比丘意謂:海為法門,普眼法云,深廣覆潤諸眾生。上文中的十句意義是:(1)開發(fā)廣大善根因緣,(2)見進(jìn)得益,(3)聞華宿因,(4)嘆發(fā)大心,(5)聞受持法,(6)、(7)、(8)均指普眼功效,(9)聞依正莊嚴(yán) ,(10)發(fā)大慈悲心。

  時善財童子禮吉祥云比丘足,繞無數(shù)帀,殷憨瞻仰,戀慕而去。

  爾時善財童子聞善知識教,一心正念:(1)隨順?biāo)嘉┧兄腔酃饷鏖T,(2)隨順通達(dá)所有甚深解脫門,(3)隨順憶持所有自在三昧門,(4)隨順敬奉所有清凈教海門,(5)隨順觀察所見諸佛威德門,(6)隨順欣樂所見諸佛住處門,(7)隨順了解所見諸佛軌則門,(8)隨順?biāo)寄钏娭T佛出現(xiàn)門,(9)隨順趣入所見諸佛法界門,(10)隨順安住所見諸佛境界門。?

  簡釋

  文中十大正念:(1)思前觀境自在,(2)達(dá)前作用解脫,(3)持前一行三昧,(4)敬前聞佛說法,(5)觀前所見諸佛,(6)樂前十方住處,(7)知前壽命神通,(8)見前佛成正覺,(9)入前所詮法界,(10)往前諸佛境界。

  漸次南行,向海岸國。詣海云比丘所、頂禮雙足,繞無數(shù)帀。于前合掌白言:圣者,我已先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入甚深最上智海,而未知菩薩(1)云何能具菩薩行,長養(yǎng)菩提種;(2)云何能舍凡夫家,生于如來家;(3)云何能度生死海,入佛智慧海;(4)云何能離凡愚地,入佛最勝地;(5)云何能斷生死流,入佛凈行流;(6)云何能壞生死輪,成就大愿輪;(7)云何能滅魔境界,顯示佛境界;(8)云何能竭愛欲海,增長大悲海;(9)云何能閉三涂八難門,開人天涅槃門;(10)云何能出三有束縛城,入種智解脫城;(11)云何能棄舍一切珍玩資具,饒益攝受一切眾生。唯愿慈哀為我宣說。

  簡釋

  上述十一問之中,歸根結(jié)蒂在于生死輪。此輪如汲井輪,循環(huán)無已。大愿輪涉及盡眾生界、窮無窮際。惟有眾生界盡,大愿方盡,故對生死以立輪稱述。

  時海云比丘告善財言:“善男子,汝已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耶?”善財言:“我已先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海云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發(fā)菩提心者,不可得聞,何況 自能深心發(fā)趣。善男子,若諸眾生未曾修種深固善根,則不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故菩薩(1)要得平等無礙境界,普門善根光明照故;(2)要得真實巧方便藏、正道三昧光明照故;(3)要得積集功德海藏、廣大福聚莊嚴(yán)身故;(4)要得增長種種白法,念念出生,無休息故;(5)要能供事真善知識,諮問法要無疲厭故;(6)要舍慳悋、無所藏積于身命財產(chǎn)、無愛著故;(7)要離憍慢心無高下、安住不動如大地故;(8)要恒慈愍,隨順眾生平等,饒益無違逆故;(9)要處生死于惡趣中,度苦眾生心不舍故;(10)要恒觀察如來境界、心求修習(xí)至究竟故;(11)要恒利益安樂一切諸眾生故,如是乃能發(fā)菩提心。??

  簡釋

  (1)宿植普賢無礙法門,以成種性;(2)得真如三昧智光,普照一切;(3)功德如海藏,福聚莊嚴(yán)身;(4)念念增長白法,而無停頓;(5)供養(yǎng)真善知識,求法無厭,(6)救度眾生,不惜身命財產(chǎn),(7)心性安住,如同大地,(8)隨順眾生,而無違背,(9)置自身于惡趣,救度眾生, (10)心同真空,達(dá)終極境界,(11)恒常利樂一切眾生。能如上述十一方面修持,是發(fā)菩提心。

  發(fā)菩提心者,所謂:(1)拔濟(jì)苦惱諸眾生故,發(fā)大悲心;(2)平等福佑諸眾生故,發(fā)大慈心;(3)除滅眾生諸苦蘊(yùn)故,發(fā)安樂心;(4)為息眾生不善心故,發(fā)饒益心;(5)救護(hù)怖畏諸眾生故,發(fā)哀愍心;(6)舍離執(zhí)著障礙法故,發(fā)無執(zhí)著心;(7)普徧法界諸佛剎故,發(fā)廣大心;(8)等虛空界、無不住故,發(fā)無邊心;(9)見一切佛妙色身故,發(fā)無垢心;(10)觀三世法智無盡故,發(fā)清凈心;(11)為欲普入一切智甚深海故,發(fā)大智心。

  發(fā)如是等種種心故,是名菩薩發(fā)菩提心。?

  簡釋

  此段指出發(fā)十一種心,是前一段十一方面的進(jìn)一步說明。

  善男子,我初止住此海門國十有二年,常以十事觀察大海而為境界。所謂(1)思惟大海,寬廣難量;(2)思惟大海,深難得底;(3)思惟大海,同一咸味;(4)思惟大海,出生眾寶;(5)思惟大海,吞納眾流;(6)思惟大海,水色差別不可思議;(7)思惟大海,種種眾生之所依。(8)思惟大海,容受無量大身眾生;(9)思惟大海,能受大云所施之雨;(10)思惟大海,究竟恒滿無有增減。

  簡釋

  海有法海、智海、悲海、生死海等等不同。此文中的大海有十大意義,總括為佛智海;十表示十地,發(fā)十種心:(1)利益心,利益寬廣難量;(2)大悲心,大悲甚深難測;(3)安樂心,人口五味以咸為主;人需副食不離咸味,故心樂于此;(4)安住心,令惡行眾生安住善行,以善為寶;(5)憐憫心,包納眾流;(6)攝受心,令種種外道趣入正信,如多色水同在海中;(7)守護(hù)心,凡發(fā)心者皆有依住而守護(hù);(8)同己心,如同大海,可容大量眾生;(9)尊師心,對大乘道,尊之如師,如受大雨;(10)導(dǎo)師心,敬師如敬佛,趨于究竟,而無增減。以此十心,對此十喻,完全符契而無虛妄。

  善男子,我復(fù)思念世間之中,頗有深廣過于此海不?乃至容受常無增減過于此海不?

  善男子,我作如是思維之時,從大海中有大蓮華眾寶莊嚴(yán),煥然出現(xiàn),以無能勝帝青玻胝迦、金剛摩尼王寶為莖,毗琉璃、摩尼王寶為臺,無垢清凈閻浮檀金為葉,隨時芬馥白栴檀香,沉水妙寶而為其藏,黃色映徹瑪瑙寶王、以為其須,百萬摩尼寶莊嚴(yán)網(wǎng)羅布其上。凡所莊嚴(yán),周圓無際,光榮四照,彌覆大海。

  百萬欲天王普雨種種天寶、天華、天鬘、天香、天燒香、天涂香、天末香、天妙衣服,天幢旛蓋,如云而下;百萬龍王起大香云,雨眾香水;百萬夜叉王獻(xiàn)以種種珍奇寶藏;百萬羅剎王各以慈心,合掌觀察;百萬乾闥婆王以妙樂音、歌詠贊嘆;百萬阿修羅王執(zhí)持其莖、鞠躬而立;百萬迦樓羅王,銜諸瓔珞妙寶繒帶,四面垂下;百萬緊那羅王起饒益心,歡喜愛樂;百萬摩睺羅伽王起清凈心,恭敬禮拜;百萬人王起尊重心,合掌

  瞻仰;百萬轉(zhuǎn)輪圣王各以七寶莊嚴(yán)供養(yǎng);百萬梵天,頭頂禮敬。

  百萬凈居天,恭敬合掌;百萬主海神俱時出現(xiàn),恭敬作禮;百萬主火神,各持種種妙寶莊嚴(yán);百萬味光摩尼寶,光明普照;百萬凈福摩尼寶,布散莊嚴(yán);百萬徧照摩尼寶,為清凈藏;百萬離垢藏摩尼寶,其光赫奕;百萬吉祥藏摩尼寶,放妙光明;百萬妙藏摩尼寶,光照無邊;百萬閻浮幢摩尼寶,周布行列;百萬不可壞、金剛摩尼寶,清凈莊嚴(yán);百萬日藏、摩尼寶廣大清凈圓光普照;百萬可愛樂摩尼寶、顯現(xiàn)眾色具足莊嚴(yán);百萬心王、摩尼寶,放雜色光、雨無盡寶。?

  此大蓮華所有莊嚴(yán)、皆從如來過去積集出世、廣大善根所生,令諸菩薩各于此華、信愿圓滿,普于十方一切世界無不顯現(xiàn)。從如幻觀香王所生、以無生法所莊嚴(yán)故,從如夢觀離相法生、以無作法之所由印(證)故,從無染著、離諍法生、隨境觀察無所著故,恒出妙音演說如來廣大境界,其聲充滿一切諸佛清凈剎土。假使無數(shù)百千億劫、以妙詞稱贊,此華功德無盡。??

  簡釋

  上述第一段內(nèi)容表示深觀心海、悲海,則心華、行華自然敷榮;性德無漏,一時齊觀(從心靈中顯現(xiàn))。第二、三兩段,從百萬欲天王到百萬心王共同表現(xiàn)外相千萬莊嚴(yán)。第四段指出此大蓮華舉因顯勝, 如來說法妙音充滿諸佛凈剎;即使無量百千億劫,此華功德無盡。

  善男子,我時于此蓮華之上,見有如來,結(jié)跏跌坐,相好具足,形象高廣,上至無頂。如來所處寶蓮華座不可思議,道場眾會不可思議,圓滿智慧不可思議,圓光照耀不可思議,威儀隨現(xiàn)不可思議,光明熾盛不可思議,諸相隨好不可思議,變現(xiàn)自在不可思議,神通調(diào)伏不可思議,清凈妙色不可思議,無見頂相不可思議,舌相長廣不可思議,辯才善巧不可思議,圓音普演不可思議,無量智力不可思議,清凈無畏不可思議,無

  礙解智不可思議。憶念彼佛往昔修本行不可思議,菩薩自在不可思議,法雷震吼不可思議,普門顯示不可思議,種種莊嚴(yán)不可思議,隨其左右、見各差別、不可思議,普徧饒益、咸令成熟、不可思議。??

  簡釋

  此段表示正報,二十四種不可思議瑞相,顯示本覺如來自然出現(xiàn)。

  善男子,時彼如來于蓮華座上,即伸右手而摩我頂,為我演說普眼法門。

  顯現(xiàn)一切菩薩諸行,開演一切如來境界,闡揚(yáng)一切諸佛妙法,光照一切諸佛剎土,圓滿一切諸佛相好。摧伏一切外道邪論,散滅一切諸魔軍眾,能令一切眾生歡喜;調(diào)伏一切眾生 煩惱,能照一切眾生心行。善了一切眾生根性,能以威力普轉(zhuǎn)法輪,隨眾生心,悉令開悟。??

  簡釋

  上述第一段中,提出的普眼法門的意義深廣:諸緣發(fā)現(xiàn),緣各為根;因沒果中,緣皆號眼。故全色為眼,恒見色而非緣;全眼為色,恒稱見而非我。非我離于情識,非緣遠(yuǎn)于尋求。收萬象于目前,全十方于眼際;以是緣義,無盡隨見,見而不窮。故法普即眼普,義通乃見通。體之而寂寂,照之乃重重。此眼所見,名為普眼法門。第二段說 明普眼之用:無處不開,無境不照,無德不具,無用不周。

  我從彼佛得聞于此普眼法門,受持讀誦,憶念思惟。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須彌聚筆,書此無盡廣大海藏普眼門一品中一門,一門中一法,一法中一義,一義中一句,乃至少分尚不 可得;何況盡能具足書寫。

  善男子,我于彼佛千二百歲,受持如是普眼法門,相續(xù)不斷。于每日中常以十種陀羅尼門、領(lǐng)受記持無數(shù)品 。

  所謂(1)以聞持陀羅尼光明領(lǐng)受無數(shù)品,(2)以寂靜門陀羅尼光明趣入無數(shù)品,(3)以無邊旋陀羅尼光明普入無數(shù)品,(4)以隨地觀察普徧照耀陀羅尼光明分別無數(shù)品,(5)以具足威力陀羅尼光明普攝無數(shù)品,(6)以蓮華莊嚴(yán)陀羅尼光明引發(fā)無數(shù)品,(7)以微妙聲音陀羅尼光明開演無數(shù)品,(8)以虛空藏陀羅尼光明顯示無數(shù)品,(9)以光聚山陀羅尼光明增廣無數(shù)品,(10)以海藏普持陀羅尼光明辨析無數(shù)品。

  簡釋

  普眼法門在于受持誦讀、憶念思惟,也就是觀照、實證。此法靈通變化,非靠文字書寫而能得到。眾所周知,陀羅尼的基本意義是心靈牢固掌握不散,而能力行。十種陀羅尼門是:(1)聞持不懈,方能頒受;(2)契《本寂智》(真空智)、方能趣入;(3)旋轉(zhuǎn)無量、方能普入;(4)各地意義不同,分別成用得果;(5)普攝在懷,方有德用;(6)如華引果,開發(fā)于教;(7)聲音總持,生起大用;(8)如空包含,名虛空藏(真空藏萬有);(9)以多智光,集而高顯;(10)如海無心,含容萬類。

  善男子,是時十方一切世界,各有無量諸眾生等為聽法故,而來我所。所謂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人王、梵王。如是諸王并其眷屬來詣我所,諮問我法。我悉為其次第開演,分別解說;咸令歡喜,心生愛樂;深信趣入,悟解成就;安住于此諸佛菩 薩光明妙行、普眼法門。(以真空作為比量來說,此門就是自性光明寂照十方一切世界。)

  善男子,我唯知此普眼法門,如諸菩薩摩訶薩(1)深入一切菩薩行海,隨其愿力皆清凈故;(2)深入一切廣大愿海,盡一切劫住世間故;(3)深入一切諸眾生海,隨其心行普饒益故;(4)深入一切眾生心海,出生無礙十力智故;(5)深入一切眾生根海,隨時調(diào)伏令成熟故;(6)深入一切同異剎海,為滿本愿悉嚴(yán)凈故;(7)深入一切無盡佛海,常愿承事興供養(yǎng)故;(8)深入一切正覺法海,能以智慧咸悟入故;(9)深入一切佛功德海,于真實道具足修故;(10)深入一切言辭海,徧一切剎轉(zhuǎn)法輪故;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簡釋

  此段從十海說明華嚴(yán)佛法無窮無盡;不離世法,對諸眾生多方教化。海意謂深廣難測,由此說明諸佛、菩薩摩訶薩功德無量無盡。 海云比丘自說惟知普眼法門,不能知、不能說彼諸菩薩功德圓滿行。

  善男子,從此南行六十由旬,楞伽道邊有一聚落,名為海岸。彼有比丘,名曰妙住;汝詣彼問:菩薩云何,速 得清凈。

  時善財童子禮海云足,右繞、瞻仰、辭退而去。

  簡釋

  六十由旬意謂修六度行、凈六根。楞伽是梵音,意謂“難住”。象徴居南海中,四面無門,非智慧通者不能住此。以門為門則為言說,然而“門無門”才是通宗,故說難住;并非不住。居此海者表示“修行住”是入智海真心、絕相之正道。妙丘住者表示身住真空、而不著相;在此住中,觀一切法本體如同真空、無所分別。

  第六章  長者開示

  (一)妙月諸位長者開示?(行愿品第四十七)

  爾時善財童子漸次前行(根據(jù)行愿品第四十六)詣婆怛那城,有義聚落,到達(dá)賢勝優(yōu)婆夷所,頂禮其足,繞無數(shù)幣。合掌恭敬,于一面立,白言:圣者,我已先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xué)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圣者善能誘誨,愿為我說。?

  賢勝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無盡處、無盡輪。既自解脫,復(fù)為人說。我住于此大三昧中出,生諸法無盡、無住。所謂(1)出生一切智性眼,無盡無住,(2)出生一切智性耳,無盡無住,(3)出生一切智性鼻,無盡無住,(4)出生一切智性舌,無盡無住,(5)出生一切智性身,無盡無住,(6)出生一切智性意,無盡無住,(7)出生一切智性波濤,無盡無住,(8)出生一切智性光明,無盡無住,(9)出生一切智性照眾生智,無盡無住,(10)出生一切智性速疾神通,無盡無住。??

  簡釋

  優(yōu)婆夷意謂承受五戒。無住處意謂“本體”,無盡輪意謂“事用”。無住是“實相”之異名,心之本體。眾生迷真,起于妄惑,執(zhí)一切 法。菩薩體真,具恒大德,有無盡用,故無所住則無所不住。

  轉(zhuǎn)六根成為“智性六根”,從而生出“智性四無根”,智光照耀功德、光音、眾生、神速通。此十智性總括為本體無盡,如同真空;事用無盡, 如同真空生出萬物。體用無礙,二者無盡;用無窮盡,不失智性。

  善男子,我唯知此無住處、無盡輪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一切無住功德、智行無盡法門,而我云何能知、能說。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大城,名為沃田。彼有長者堅固解脫,煉金為業(yè)。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xué)菩薩行、修菩薩道。

  爾時善財禮賢勝足,繞無數(shù)幣,殷慰瞻仰,一心戀慕,辭退而去。?

  簡釋

  沃田意指南天竺近水沃潤,表示水無念,能滋潤萬物。長者煉金,以金剛不壞,意謂堅固、解脫。

  爾時善財童子漸次南行,到達(dá)彼城,詣長者所,禮足、右繞,合掌恭敬,于一面立,白言圣者:我已先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xué)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圣 者善能誘誨,愿為我說。

  長者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無著念、清凈莊嚴(yán)”。我自得自解脫以來,于十方界一切佛所,勤求正法,無有休息。善男子我唯知此無著念清淨(jìng)莊嚴(yán)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獲無畏猶師子吼,安住廣大福德、智慧殊勝之聚,以大音聲開悟群品。如是菩薩功德智行,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善男子,此城中有一長者名為妙月,其所住宅常有光明。汝詣彼 問:菩薩云何學(xué)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禮長者足,繞無數(shù)幣,殷慰瞻仰,辭退而去。?

  簡釋

  無著念、清凈莊嚴(yán)意謂:無著約境,無念約心。心體離念,內(nèi)外無著,障惑不生,是名清凈;顯現(xiàn)法身,是為莊嚴(yán)。此外無著是智,智明性空,無所執(zhí)著;無念是定,曠若真空,一無所起。定慧二力,合為莊嚴(yán)。

  爾時善財童子即詣妙月長者所,禮足右繞,合掌恭敬,于一面立,白言:圣者,我已先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xué)菩薩行、修菩薩道。我聞圣者善能 誘誨,愿為我說。妙月答言:我得菩薩解脫,名無垢、智光明。??

  簡釋

  妙月涉及性月恒明,真空寂照。冥智廓真,名為無垢;大智照法,稱為光明。無垢是斷滅二障,光明是智照事理;權(quán)實雙照,智慧齊圓,故稱此名。

  善財白言:圣者,云何修行得此解脫。長者告言:善男子,若諸菩薩能行十法,則能具足,得此解脫。何等為十,所謂(1)常不舍離諸善知識,(2)常不舍離憶念見佛,(3)常不舍離樂聞?wù)ǎ?4)常不舍離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誠意問訊、恭候供養(yǎng),(5)常不舍離多聞智慧善友、法師、能說法者,(6)常不舍離聽聞一切波羅密行,(7)常不舍離聽聞一切菩提分法,(8)常不舍離三解脫門,(9)常不舍離四梵住法,(10)常不舍離一切智體。善男子,若諸菩薩常不舍離如是十法,則能得此無垢智光解脫門。

  簡釋

  以上十法,皆不舍離,說明心無間斷,雜念不生;無垢智光,方能解脫。三解脫門就是空門、無相門、無愿門,即三種禪定,為 涅槃之門戶。四梵住為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以此為梵天之所住。

  善財復(fù)言:圣者,此解門,云何現(xiàn)前、而能證得。長者答言:善男子,現(xiàn)前、當(dāng)作般若波羅密心,即令相應(yīng),隨所見知, 皆能證入。

  善財復(fù)言,圣者為由聽聞般若波羅密、言說章句而現(xiàn)證耶?答言,不也。何以故?般若波羅密是見一切法真實體性、而現(xiàn)

  證故。?

  簡釋

  上述第一段意謂:前面所說十法,廣結(jié)勝緣;一切智體必須親證。關(guān)鍵是:般若相應(yīng)則能現(xiàn)證。?

  第二段意謂:所證實相,由于能證觀照而得;觀照不需文字般若。所謂“言說別施行,真實離文字。”心冥至理,并非文字所能解釋。故龍樹云:“般若波羅密是實法,遠(yuǎn)離顛倒念想,觀己除言。”語法既滅,無量罪業(yè)悉皆除盡。心常如一,是真妙人,則能見般若。既忘觀照,何況語言。

  善財白言:豈不由于從聞生智,思念智性,得見真如而自證悟。長者答言:不也,若從聞思、得自證悟,無有是處。

  善男子,我于此義應(yīng)說譬喻,汝當(dāng)諦聽。如大沙磧中,無泉井。春夏熱時,有人從西向東而行;遇有丈夫從東而來,即問之言:我今熱渴,何處有水、清涼樹陰;我欲于中飲浴休息,除其熱渴。彼大丈夫善知、善說而告之言,從此東行,有其二路,一左一右,宜從右路勤力而行,決定當(dāng)至甘泉及所庇清隂。??

  簡釋

  上述第一段善財指出:圣智所說,聞思修慧,為現(xiàn)證之因;現(xiàn)在又認(rèn)為聞思不是證悟之因,豈不矛盾。長者答言:聞為勝緣,智須 內(nèi)發(fā);執(zhí)言求解,真智難生。

  第二段意謂:(1)生死長遠(yuǎn),猶如沙磧;迷于理智,如無井泉。(2)生死增長如同春夏。從迷將悟,如西向東。東方有明,故冥機(jī)叩圣;圣必相應(yīng),如遇丈夫。丈夫象徴諸佛、菩薩,依智而應(yīng),如從東來。眾惑逼惱,故稱為熱;五欲境牽,猶如思渴。機(jī)能感法,義如問法;法能斷惑,如除熱渴。(3)諸圣示導(dǎo),內(nèi)自親證,故名善知;如行而說,是為善說。從此東行,指明向智。二路表示世出、世因。世逆法理,故名為左;涅槃之因,隨順理智,故稱為右。行出世道,必獲果證;如得泉陰,涅槃?wù)嫖。止生死渴,如彼甘泉;菩提樹立,能蔭自、他,如得陰庇。

  善男子,于意云何,彼熱渴者雖聞如是泉及樹名,思惟趣往,能除熱渴,獲清涼不??

  (善財)答言,不也。何以故?要依示道,至彼泉池,沐浴飲用,方能除熱渴,乃得清涼。?

  善男子,菩薩亦爾,不是唯以聞思慧解,而能證入一切法門。善男子,言砂磧者,即謂生死。西來人者即眾生。熱謂眾惑,渴即貪愛。東來知“道”,大丈夫者,即佛菩薩住一切智,得法真性平等實義是也。得清凈水無熱渴者,即自證悟、真實

  是也。

  簡釋

  第一段,聞泉樹之名比喻聞慧;思惟趣往象徴思慧。第二段,善財答言,要自親證,方除惑熱。只是思惟,不能得水。第三段長者指明,菩薩也不能以聞思慧解而證一切法。第四段長者繼續(xù)指出:非 以多聞能得如來道,必須如諸佛、菩薩住一切智,方能自證而悟真實。

  復(fù)次,善男子,我今為汝重說譬喻,汝應(yīng)諦聽。

  善男子假使如來住壽一劫,種種方便,可以巧言辭為閻浮 人說“天蘇陀”,具足眾德:柔軟、妙觸、色香、美味。

  于意云何,彼諸眾生如是聽受、思惟之時,知天味不。善財白言,不也。妙月告言,此亦如是;不是聞思而能證入般若真性。

  簡釋

  天蘇陀意謂甘露,即使如來以巧言為眾生說甘露之四德,眾生聽受,并不能知天味。同理,對于般若真性,只是聞思,并不能證 入。必須從實踐中修德,然後從理體中證道。

  善財復(fù)言:云何菩薩善巧宣說,令諸眾生真實得證。妙月告言:善男子,菩薩所證般若真性,是彼言說,決定正因。為 由證得此解脫故,能為眾生善巧宣說。

  復(fù)次菩薩具足十法,得此解脫。何等為十:一者遠(yuǎn)離諸不善法,二者不違如來制戒,三者遠(yuǎn)離一切慳嫉,四者供養(yǎng)一切如來,五者勤修一切福業(yè),六者具足智慧,七者具足方便,八者具足大愿,九者具足厭離,十者具足精進(jìn)。若諸菩薩具足十法,則證此解脫。??

  簡釋

  言既非證,證又非言。菩薩親證,依證發(fā)言:非同凡夫不證而說。言雖非證,卻是證因,并非離言,而在解脫。證雖非言,要尋言到;若行左道,不可得至。菩薩所證般若真性,要由言說而為正因;由此正道(十法),便能真證解脫。

  善男子,我唯知此無垢智光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修種種菩薩智門:(1)常勤作意,行無上業(yè),其心正直、志性調(diào)柔,(2)常樂寂靜、安住大悲,不離世間,心無染著,諸所施為,不望恩報,(3)常念諸佛廣大境界,(4)常思諸佛真實妙法,(5)常樂親近諸菩薩僧,(6)常行菩薩諸波羅密,(7)常住菩薩所證諸地,(8)常觀如來力而不畏懼不共佛法,證入無量大三昧海、究竟解脫真實法門。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城名“廣大聲”。彼有長者名無勝軍。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xué)菩薩行,修菩薩道。(菩薩常修上述八大功德行,故證菩薩道;這也就是修德證道。)?

  是時善財禮妙月足,繞無數(shù)幣,殷勤瞻仰,一心戀慕,辭退而去。?

  (二)最寂靜婆羅門開示?(行愿品第四十八)

  爾時善財童子思維所得智光解脫,漸次南行,向彼大城。詣(無勝軍)長者所,禮足右繞,合掌恭敬,于一面立,白言:圣者,我已先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xué)菩 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圣者善能誘誨,愿為我說。

  長者答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無盡相”。我以證此解脫門故,見無量佛、得無盡藏。

  簡釋

  無盡有二義:外見無盡,為用無盡;內(nèi)見無盡,為體無盡。諸心、諸境,無非佛法,皆無有盡。無盡的意義,借用科學(xué)比量,就是 無窮大;就是時空無盡,其中的能量與信息也是無盡。

  善財復(fù)言:菩薩,云何得此解脫。長者答言:善男子,菩薩若能勤修十法,則能證得如是解脫。何等為十:一者應(yīng)處閑靜,深觀五欲,為欲修習(xí)諸禪定故;二者應(yīng)勤方便,入諸三昧,普現(xiàn)色身、化眾生故;三者應(yīng)以智慧平等、觀察生死涅槃同一相故(真空),四者應(yīng)勤修習(xí)堅固念力、知善、不善無忘失故;五者應(yīng)勤積集菩薩功德波羅密道、無厭足故;六者應(yīng)勤種植凈 戒林樹于法園苑K〗(心靈生態(tài)),常悠游故;七者應(yīng)勤救護(hù)惡見眾生、令超邪徑住正見故;八者應(yīng)勤給施種種法藥,除滅眾生煩惱病故;九者應(yīng)勤觀察三世諸法如夢幻等無染著故;十者應(yīng)勤摧伏外道邪論,不令異見損眾生故。若諸菩薩勤求修習(xí),具此十法,即能證得如是解脫;亦于無數(shù)百千法門,入出自在。

  簡釋

  以上十法是從正面修持,能證解脫。下面則說遠(yuǎn)離反面十法。

  復(fù)次,善男子,菩薩若能遠(yuǎn)離十法,得此解脫。何等為十:一者遠(yuǎn)離一切破諸禁戒“補(bǔ)特伽羅”,二者遠(yuǎn)離一切破諸正見“補(bǔ)特伽羅”,三者遠(yuǎn)離一切破正威儀“補(bǔ)特伽羅”,四者遠(yuǎn)離一切破正活命“補(bǔ)特伽羅”,五者遠(yuǎn)離一切雜說世論“補(bǔ)特伽羅”,六者遠(yuǎn)離一切懈怠懶惰“補(bǔ)特伽羅”,七者遠(yuǎn)離一切貪著欲樂“補(bǔ)特伽羅”,八者遠(yuǎn)離一切常樂、親近在家白衣“補(bǔ)特伽羅”,九者遠(yuǎn)離一切樂修邪福、不住正行出家、在家“補(bǔ)特伽羅”,十者遠(yuǎn)離一切深重?zé)⿶、身心放逸不可諫止“補(bǔ)特伽羅”。

  簡釋

  “補(bǔ)特伽羅”是梵音,意義是眾生取五趣而輪回。

  若諸菩薩常能遠(yuǎn)離如是十種諸不善人,而亦于彼不懷厭舍,亦不于彼生下劣心。但應(yīng)慈念、攝受、調(diào)伏。菩薩復(fù)念一切眾生處生死中,由(接)近如是不善人故,壞諸善根、墮于惡趣;常當(dāng)遠(yuǎn)離一切惡人。善男子,是為菩薩遠(yuǎn)離十法,即能證得如是解脫。

  簡釋

  菩薩常離如是十種不善之人,是指身體遠(yuǎn)離;但不厭棄,終可教化。因為眾生皆有佛性,故應(yīng)慈念;只是他們性無常定,習(xí)以緣 成,如云從龍,如火就燥;近惡則惡,喪失善因。

  善男子,我唯知此“無盡相”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大悲為首,發(fā)起眾生行;過去愿力悉皆現(xiàn)前。堅固勤求一切智智,聚積莊嚴(yán)種種佛土;甚深觀察一切諸法、一切體性;常樂勤求一切如來、不畏住不共佛法相,而隨好圓滿音聲,乃至一切增上功德、無不現(xiàn)證。于諸如來甚深解脫,能隨順解、方 便善巧,皆能悟入。

  知諸眾生、我、人、壽命、士夫、養(yǎng)育、補(bǔ)伽特羅、蘊(yùn)處界等。性皆空寂,無所執(zhí)著。常能利樂一切世間,令其安穩(wěn),無諸煩惱;常勤愛樂一切智智;常勤救護(hù)一切眾生;常勤尊重一切正法,聞法愛樂隨順修行;能以正說饒益眾生,咸令安樂,不入世趣;住勝精進(jìn),相續(xù)不斷;住不退轉(zhuǎn),無雜染行。具足廣大平等智道,誓度眾生無能制伏。如是菩薩功德、智行,而我云何能知、能說。

  簡釋

  第一段的精神是無勝軍長者指出:諸菩薩過去發(fā)大愿,勤修佛法,對于一切增上功德,均能現(xiàn)證:對諸如來甚深解脫,能隨順解,方便悟入。對于第二段的要旨,長者繼續(xù)指出:諸菩薩深知人空(七類眾生,性皆空寂) 又知法空(指蘊(yùn)界處);具足廣大平等智道,誓度眾生。長者自稱不能知、不能說菩薩功德、智行,下面告訴善男子向最寂靜婆羅門請示。

  善男子,于此城南,有一聚落,名為達(dá)磨,有婆羅門名最寂靜。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xué)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 禮無勝軍足,繞無數(shù)幣,殷勤瞻仰,戀慕而去。

  爾時善財童子思惟憶念“無盡相”解脫門,漸次前行。詣彼聚落,向最寂靜婆羅門所。見即禮足,圍繞恭敬,合掌而立、白言:圣者,我已先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xué)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圣者善能誘誨,愿為我說。?

  時婆羅門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誠愿語。”一切菩薩由此誠愿真實語故,皆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退轉(zhuǎn)者。無己退、無現(xiàn)退、無當(dāng)退。善男子,我以住此真實威德“誠愿語”故,于諸世間、出世間法一切所作,無不成就;隨所順求,皆令滿足。??

  簡釋

  婆羅門是天竺奉事大梵天、修淨(jìng)行的一個種族。“誠愿語”有四方面的意義:㈠稱理無失,若乖理則為虛妄;㈡始終無違,從初心立弘誓愿,言行不違誓愿;㈢自己行為真實,例如忍辱仙人被害,便立誓言,“我實不瞋”;(四)利他不虛,非如世人空愿。

  善財白言:圣者,今此解脫真實威德,名“誠愿語”,是何義耶?婆羅門言:善男子,誠愿語是如如義、不變異義、無二 體義、勝義諦義、三世如來法身體義。

  善財復(fù)言:一切菩薩云何修習(xí),得此法身。答言:善男子,菩薩若能修十種法,具足圓滿,得此法身。何等為十,所謂平等身、清凈身、無盡身、修集身、法性身、離尋伺身、不思議身、寂靜身、虛空身、妙智身。若諸菩薩具此十身,則得如來清凈法身。??簡釋

  上文第一段中,如如有二重意義:(1)真如為法身體,即理如與事如,事理同如,故名如如;(2)理智契合為法身體,即智如與理如,智同如理,故曰如如。以上兩種如如,同為法身之體。下面四句為法身之義:(3)不變異意謂恒常;(4)無二體意謂不可分,不僅染凈無殊,而且自他平等;(5)勝義意謂于佛體中最為尊勝,于諸法最為第一;(6)以上總括即為三世如來法身之體的意義。?

  第二段中,菩薩修證如來清凈法身的因果關(guān)系是:修得十地因中身,即得果位佛法身。

  善財復(fù)言:圣者,諸菩薩等住此解脫,于何等位得此十身。

  婆羅門言:善男子,菩薩初地住此解脫,得平等身;何以故?通達(dá)法性,離諸邪曲,見法平等故(萬法本體為真空,一切平等);菩薩二地住此解脫,得清凈身;何以故?離犯戒垢,于一切戒,性常清凈故;菩薩三地住此解脫,得無盡身,何以故?離欲瞋恚、慳嫉惡法,住諸勝定故。菩薩四地住此解脫,得“修集身”;何以故?常勤修集一切諸佛菩提分法故。菩薩五地住此解脫,得法性身,何以故?觀察覺悟一切諦理,證法體性故;菩薩六地住此解脫,得無“尋伺身”;何以故?觀緣起理、難解難知,非尋伺境界故;菩薩七地住此解脫,得不思議身,何以故?集諸佛法,方便善巧,智行圓滿故。菩薩八地住此解脫,得寂靜身;何以故?一切煩惱不復(fù)現(xiàn)行,離諸世間戲論等事故。菩薩九地住此解脫,得虛空身(返回自性真空);何以故?身相無邊,徧滿一切故。菩薩十地住此解脫,得妙智身;何以故?一 切種智、微妙境界普集圓滿故(自性真空,空而不空)。??

  簡釋

  初地通達(dá)法,見法平等;二地離犯戒垢,三地性凈;三地增忍離瞋,住居勝定;四地菩提分法,修集道侶;五地諸諦相應(yīng),慧證法性;六地念想觀除,尋伺境絕;七地集諸佛法,功用智滿;八地?zé)⿶?不行,思念皆息;九地最勝無礙,身相無邊;十地已得總緣,種智圓滿。

  善財復(fù)言,如來法身與彼菩薩十種法身,有何差別??

  答言:善男子,當(dāng)知法身體性無異,功德威力有差別耳(本體均為自性真空,但真空的功用波能有所不同)。

  善財復(fù)言,是義云何??

  答言:善男子,謂佛、菩薩所有法身(本體),等無差別。所以者何?以一切法,性相平等,同一體故;如是乃至凡圣迷悟、染凈因果、去來進(jìn)退,皆同一相。所言功德威力異者,即如來 身功德圓滿,具勝威力;菩薩不爾。

  由此事故,我當(dāng)為汝宣說譬喻,開示其義。善男子,譬如摩尼妙寶真珠,未經(jīng)巧匠雕飾、磨瑩,無有光彩;凡所見者,不生愛重。若經(jīng)磨瑩,光彩熾盛,人天貴重。珠體無異,相差別故。

  簡釋

  未磨瑩珠寶比喻菩薩,已磨瑩珠寶象徴諸佛。磨瑩情況,經(jīng)過十地:(1)從大海出,如同初地發(fā)一切智心;(2)巧匠治理,如同二地持戒,正行明凈;(3)圓滿無缺,如同諸禪圓滿;(4)清凈離垢,如同道行清白;(5)內(nèi)外瑩徹,如同方便神通;(6)善巧鉆穿,如同緣起智慧;(7)貫以寶縷,如同智力方便;(8)置于高幢,如同自在高勝;(9)普放光明,如 同法雨普降;(10)靈明洞徹,如同佛智常恒。

  雖諸菩薩與如來身同一體性,俱名法身,不可言說,難思清淨(jìng);功德智寶,神通威力,同于如來。所以者何?以諸如來于無數(shù)劫,凈修一切微妙功德;究竟圓滿,無邊無量;如太虛空,滿十方界;妙善清凈,離諸惑垢;廣大光明,無所不照;殊勝威力,曾濟(jì)眾生。其諸菩薩,雖具法身,功德未圓,有不足故。?

  譬如明月,從初一日至十五日,各體雖同,光相有異。何以故?滿不滿相,有差別故。善男子,菩薩法身與佛法身,亦復(fù)如是,滿不滿相,有差別故。以菩薩身如從月初至十四日,所有光明不能圓照。如來法身如十五日,白月圓滿,光明普照,無有限礙。而彼菩薩十種法身與如來同一體性,無有二相;但由所修功德有異,不可言一。

  是故善男子,若諸菩薩住此解脫,具足十身,則能證得諸佛功德圓滿法身。?

  (十身如下段,菩薩在修十身,能證諸佛功德圓滿法身。)

  復(fù)次,菩薩由十種義得于金剛不可壞身。何等為十:一者,一切煩惱貪瞋癡毒,不能壞故;二者,我慢、慳嫉、邪見、顛倒,不能壞故;三者,一切惡趣、苦惱、逼迫,不能壞故;四者,利弊毀譽(yù)、好壞苦樂,不能壞故;五者,生老病死、愁嘆憂惱,不能壞故;六者,一切異見、外道邪論,不能壞故;七者,諸煩惱魔、蘊(yùn)魔、死魔,不能壞故;八者,一切天魔及魔眷屬,不能壞故;九者,一切聲聞及諸獨(dú)覺不能壞故;十者,一切世間可愛欲境,不能壞故。菩薩若能具此十義,則得諸佛猶如金剛不可壞身。

  簡釋

  法身、智身俱名金剛不可壞身:性法體堅,故不可壞;智符于理,亦不可壞。不同法相,智是無常;以體收用,無非法身;體用二者皆不可壞。

  善男子,復(fù)有十種善巧正道,能證了知無邪謬說。何等為十:(1)若諸眾生,應(yīng)以大乘而調(diào)伏者;為說種種菩薩乘道,不為演說聲聞乘道;(2)若諸眾生應(yīng)以聲聞乘而調(diào)伏者,為說種種聲聞乘道,不為演說菩薩乘道;(3)若諸眾生應(yīng)以佛乘而調(diào)伏者,為說如來一切智道,不為演說獨(dú)覺乘道;(4)若諸眾生應(yīng)以獨(dú)覺乘而調(diào)伏者,為說種種獨(dú)覺乘道,不為演說一切智道;(5)若諸眾生執(zhí)著我法,為說無我及諸法空,不說我、人、眾生、壽命、士夫、養(yǎng)育、補(bǔ)特伽羅假我法道;(6)若諸眾生執(zhí)著有無,為說處中,離邊際法,不說有無、墮邊際法。(7)若諸眾生,其心散亂,為說寂靜諸奢摩他(禪定七名之一,意謂止)、毗鉢舍那(觀見事理)不說種種散亂道法;(8)若諸眾生愛樂世法,為說出世如如智道,不說愚癡之道;(9)若諸眾生樂處生死,為說涅槃出生死道,不說住世化眾生道;(10)若諸眾生執(zhí)法空等,不行正道,為說正直無棘刺法,不說棘刺諸邪險道。善男子,若諸菩薩具此十法,得入正道,善能了知無邪謬說,所言誠實。(利它不虛;自行不虛;凡所說法,皆成善巧,稱機(jī)說法,毫不虛妄。)

  善男子,我唯知此、住誠愿語、無盡威德菩薩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與誠愿語、行止無違。心常隨順,無有退轉(zhuǎn)。被本愿力堅固甲胄,大慈悲心不舍眾生。增長福智,心無厭足;善巧方便,相續(xù)現(xiàn)前。勤修增上光明地智,隨順覺悟諸蘊(yùn)界處。 深入眾生,善知正道、菩薩地智。

  安住過去佛法平等清凈心,安住未來佛法平等清凈心,安住現(xiàn)在佛法平等清凈心,安住戒性平等清凈心,安住心性平等清凈心,安住見性平等清凈心,安住能斷自他疑性平等清凈心。安住一切正道、非道、智性平等清凈心,安住修道滅惑、智行性平等清凈心。安住一切菩提分法增上、修習(xí)平等清凈心,安 住調(diào)伏一切眾生,廣大悲化平等清凈心。

  (我)言必以誠,未曾虛妄。(菩薩)出生無量功德智門,而我云何能知、能說。??

  簡釋

  此文第一段指明婆羅門開示善男子,菩薩主要勤修增上光 明地智;接著于第二段開示菩薩安住十一種平等清凈心。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城名“妙意華門”,彼有童子名為德生,復(fù)有童女,名為有德。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xué)菩薩行、修 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于此,大發(fā)起尊重心,禮婆羅門足,繞無數(shù) 帀,殷勤瞻仰,一心戀慕,辭退而去。(妙意就是悅意,南方意指南天。童子表示凈智,萬德由此而生;童女表示凈悲,眾德之本所在。悲智相導(dǎo),故同一會。會緣之終,將見慈氏 《彌勒佛》紹隆佛位。)

  第七章  兩德相導(dǎo)

  (一)依善知識增長菩提?(行愿品第四十九)

  爾時善財童子,于最寂靜婆羅所,得此大法,薰習(xí)其心,漸次南行,詣妙意華門城。見德生童子、有德童女,頂禮其足,繞無數(shù)帀,于前合掌。白言:圣者,我已先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xué)菩薩行,修菩薩道。我聞圣者善能誘誨,唯愿慈哀,為我宣說。?

  時童子、童女告善財言:善男子,我等證得菩薩解脫,名為幻住。得此解脫,具足圓滿,以斯凈智,徧觀諸法,無非幻住、幻所成就。

  所謂見一切世界皆幻住,因緣所生故。見一切眾生皆幻住,業(yè)煩惱所起故;見一切世間皆幻住,無明、有愛等展轉(zhuǎn)緣生故;見一切諸法皆幻住,我見種種等幻像所生故;見一切三世皆幻住,我見等顛倒智所生故;見一切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皆幻住,本(體)無今有、虛假不實,妄想分別所生故。

  見一切剎土皆幻住,想心、見倒、無明所生故。

  見一切聲聞、辟支佛皆幻住,智斷、分別所成故;見一切菩薩皆幻住,能自行調(diào)伏、成熟眾生諸行愿法、相續(xù)現(xiàn)前之所成故。見一切諸佛及諸菩薩眾會變化神通威力、諸所施為皆幻住,種種解行、廣大愿智薰習(xí)所成。

  善男子,幻境自性不可思議。??

  簡釋

  自性通于性相,幻境自性不可思議意謂:事廣不可思議,理深不可思議。事理雙融,亦深亦廣,不可思議。幻法非有,體不真實;幻法非無,相不泯滅。若依真空,見幻無幻,方了幻相;若按有門,幻化非無,性相不失。故幻法不一(波形各異),性相各異;幻法非異,本無二體?沼邢嗉,一異兩立;既離二邊,亦忘中道。由斯交徹,故能一中現(xiàn)多(真空不礙妙有),多中現(xiàn)一(妙有不礙真空)。重重?zé)o礙,不可思議。

  我等二人但能知此幻住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善入無邊諸幻事網(wǎng),隨順了知幻所成智。而我云何能知能說。?

  時德生童子、有德童女,說自解己,以不思議諸善根力,令善財身、速疾增長,柔軟光澤。告善財言:善男子,于此南方近海門處,有一國土,名為沃田。彼國有園,名大莊嚴(yán);其 中有一廣大樓閣,名毗盧遮那莊嚴(yán)藏。

  從菩薩種種善根果報生,從菩薩種種念力、愿力、自在力、神通力生,從菩薩種種善巧方便生,從菩薩種種福德智慧生。

  善男子,住不思議解脫,菩薩以大悲心為諸眾生普徧顯現(xiàn), 如是境界;廣大集起,如是莊嚴(yán)。

  彌勒菩薩摩訶薩,安止其中,為欲攝受本所生處父母、親屬、及諸人眾,令成熟故;又欲令彼同受生、同修行、同類眾生于大乘中,得堅固故;又欲為汝顯示菩薩解脫門故;顯示菩薩徧一切處,隨本愿力受生自在故;顯示菩薩以種種身、普現(xiàn)一切眾生之前,開示覺悟,常教化故;顯示菩薩以大悲力、普攝一切世間資財,惠施眾生,而不厭故;顯示菩薩具修諸行,知一切行離諸相故;顯示菩薩處處受生,了一切生皆無相故。

  簡釋

  沃田隱喻眾生福田;海門象徴智海;大莊嚴(yán)園表示萬行圓滿,果德莊嚴(yán);大樓閣虛如真空,光明徧照;樓閣包括事理:二智相依,綠起相由。智包萬德,即莊嚴(yán)藏;華嚴(yán)萬行,不離于此。?

  彌勒本義為慈氏,共有三緣:(1)由本愿過去因,值大慈如來,立大愿救度眾生;(2)得慈心三昧;(3)生具相好,萬德莊嚴(yán)。慈氏是姓,名為 阿逸多(意謂無勝)。

  汝詣彼問:菩薩云何行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云何學(xué)菩薩戒,云何凈菩薩心,云何發(fā)菩薩愿,云何集菩薩助道具,云何入菩薩自在地,云何滿菩薩波羅密,云何獲菩薩無生忍,云 何具菩薩功德法,云何事菩薩善知識。

  何以故?善男子,彼諸菩薩摩訶薩,深入一切菩薩行;隨順一切眾生心性,徧一切處,常現(xiàn)其前,教化調(diào)伏。彼菩薩已滿一切波羅密,已住一切菩薩地,己證一切菩薩忍,已入一切菩薩位,已蒙授與具足記,己遊一切菩薩境,已入菩薩解脫門,已得一切佛神力,已蒙十方一切如來、以一切智甘露法水,而灌其頂。善男子,彼善知識能潤澤汝諸善根,能增長汝菩提心,能堅固汝廣大志,能發(fā)起汝一切善,能增長汝菩薩根,能示教汝無礙法,能令汝入普賢地,能令汝住菩薩愿,能令汝行普賢行,能為汝說一切菩薩無量行愿所成功德,令汝顯示普賢菩薩自在法門。

  簡釋

  第一段告訴善財向彌勒菩薩請示十一大問題,關(guān)鍵是如何行菩薩行、修菩薩道。第二段指出,彌勒菩薩已經(jīng)德圓位滿,機(jī)緣成熟;善財童子將蒙受益,能修普賢行。

  善男子,汝今不應(yīng)(只),修一善根,照一法門,發(fā)一大愿,受一記,別住于一忍,生究竟想;不應(yīng)以限量心,行于最勝諸波羅密;不應(yīng)以限量心,住于菩薩圓滿十地;不應(yīng)以限量心, 嚴(yán)凈一切諸佛國土;不應(yīng)以限量心,承事供養(yǎng)諸善知識。

  何以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應(yīng)種無量諸善根,應(yīng)集無量助道具,應(yīng)修無量菩提因,應(yīng)學(xué)無量巧回向。(初,共四無量門,揭示上求菩薩行。)

  應(yīng)化無量眾生界,應(yīng)照無量眾生心,應(yīng)知無量眾生根,應(yīng)解無量眾生業(yè);應(yīng)覺 悟無量眾生,應(yīng)調(diào)伏無量眾生。(二,共六無量門,揭示下救眾生。)

  應(yīng)斷無量煩惱,應(yīng)凈無量業(yè)習(xí),應(yīng)滅無量邪見,應(yīng)除無量雜心,應(yīng)發(fā)無量清凈心,應(yīng)拔無量苦毒箭,應(yīng)渴無量愛欲海,應(yīng)破無量無明暗,應(yīng)摧無量我慢山,應(yīng)解無量生死縛,應(yīng)度無量諸有流,應(yīng)渴無量受生海,應(yīng)令無量眾生出五欲淤泥,應(yīng)使無量眾生離三界牢獄,應(yīng)置無量眾生于圣道中。(三,共十五無量門,揭示斷緣出離。)

  應(yīng)消無量貪欲行,應(yīng)滅無量瞋恚行,應(yīng)摧無量愚癡行,應(yīng)破無量魔絹網(wǎng),應(yīng)舍無量魔事業(yè),應(yīng)凈菩薩無量心樂欲,應(yīng)長菩薩無量巧方便,應(yīng)生菩薩無量增上根,應(yīng)起菩薩無量決定解,應(yīng)悟菩薩無量平等體,應(yīng)凈菩薩無量勝功德,應(yīng)治菩薩無量諸行海,應(yīng)滿菩薩無量清凈行,應(yīng)顯菩薩無量世間行,應(yīng)順菩薩無量方便行。(四,共十五無量門,揭示自凈欲根。)

  應(yīng)生無量凈信力,應(yīng)住無量精進(jìn)力,應(yīng)凈無量正念力,應(yīng)滿無量三昧力、應(yīng)起無量凈慧力,應(yīng)堅無量勝解力,應(yīng)集無量福德力,應(yīng)增無量智慧力,應(yīng)發(fā)無量菩薩力,應(yīng)滿無量如來力。(五,共十無量門,揭示力用自在。)

  應(yīng)分別無量法門,應(yīng)深入無量法門,應(yīng)清凈無量法門;應(yīng)生無量法光明,應(yīng)作無量法照耀,應(yīng)照無量品根類,應(yīng)知無量煩惱病,應(yīng)集無量妙法藥,應(yīng)療無量眾生疾。(六,共九無量門,揭示攝法治惑。)

  應(yīng)辦無量甘露供應(yīng),應(yīng)往無量佛國土,應(yīng)供養(yǎng)無量諸如來,應(yīng)入無量菩薩會,應(yīng)受無量如來教,應(yīng)忍無量眾生煩惱,應(yīng)令無量眾生離惡趣,應(yīng)與無量眾生勝安樂,應(yīng)以四攝、攝無量眾 生。(七,共九無量門,揭示供佛攝生。)

  應(yīng)入無量總持門,應(yīng)生無量大愿門,應(yīng)修無量慈悲力,應(yīng)求無量諸佛法,應(yīng)起無量思惟力,應(yīng)起無量神通事,應(yīng)凈無量智光明,應(yīng)住無量眾生趣,應(yīng)受無量諸有生,應(yīng)現(xiàn)無量差別身,應(yīng)受無量諸苦惱,應(yīng)順無量凡夫法,應(yīng)知無量眾生苦,應(yīng)說無量諸佛法,應(yīng)舍無量內(nèi)外財,應(yīng)施無量福田境,應(yīng)護(hù)無量諸善根,應(yīng)近無量善知識,應(yīng)調(diào)無量自種族;應(yīng)修無量佛法,應(yīng)說無量佛法;應(yīng)贊無量持戒,應(yīng)覺無量破戒;應(yīng)回向無量善巧法,應(yīng)了知無量夢幻法;應(yīng)令無量眾生住清凈戒,應(yīng)與無量眾生金剛定,應(yīng)令無量眾生舍有見,應(yīng)令無量眾生速離三界,應(yīng)令無量眾生觀無我,應(yīng)令無量眾生悟三乘,應(yīng)入無量差別心。(八,共三十一無量門,揭示悲愿深廣。)

  應(yīng)思菩薩大境界,應(yīng)住菩薩大宮殿,應(yīng)觀菩薩甚深法,應(yīng)知菩薩難知境,應(yīng)行菩薩艱難行,應(yīng)嚴(yán)菩薩尊重德,應(yīng)踐菩薩難入位,應(yīng)知菩薩種種行;應(yīng)現(xiàn)菩薩普徧神力,應(yīng)受菩薩平等法云,應(yīng)廣菩薩無邊行網(wǎng),應(yīng)滿菩薩無邊諸度,應(yīng)授菩薩無量記別,應(yīng)入菩薩無量忍門,應(yīng)具菩薩無量智通;應(yīng)入菩薩無量諸因緣,應(yīng)示菩薩無量難解法,應(yīng)顯菩薩無量所作功,應(yīng)斷菩薩無量三毒苦,應(yīng)盡菩薩無量惑根本,應(yīng)凈無量菩薩地,應(yīng)說無量諸法門,應(yīng)凈無量諸佛剎,應(yīng)被無量菩薩甲胄;應(yīng)承事無量如來,應(yīng)發(fā)不思議菩薩愿,應(yīng)修不思議菩薩行,應(yīng)受不思議菩薩教,應(yīng)知不思議菩薩順煩惱行,應(yīng)知不思議菩薩離煩惱行,應(yīng)凈不思議菩薩有為過。(九,共三十一無量門,揭示證入圓滿。)

  應(yīng)知不思議菩薩稱贊涅槃甚深利益,應(yīng)知不思議如來功德;如是不思議如來贊嘆,不思議如來名稱,不思議涅槃名稱,不思議種種世法,不思議除滅世法,不思議妙行,不思議語言,不思議雜煩惱行,不思議滅煩惱行;不思議妙行金剛句,不思議語言金剛句,不思議雜煩惱金剛句,不思議滅煩惱金剛句;不思議妙行秘密句,不思議語言秘密句,不思議雜煩惱秘密句,不思議滅煩惱秘密句,如是一切悉應(yīng)修學(xué)。(十,共十八無量門,揭示入佛境界?偣150門為菩薩行,均應(yīng) 普修。)

  善男子,舉要言之,應(yīng)普修一切菩薩行,明法平等故;應(yīng)普化一切眾生界,善巧調(diào)伏故;應(yīng)普入一切無邊劫,愿力廣大故;應(yīng)普生一切諸有趣,示現(xiàn)受生故;應(yīng)普知一切三世智,隨順覺悟故;應(yīng)普行一切諸佛法,究竟體同故;應(yīng)普凈一切諸佛剎,平等莊嚴(yán)故;應(yīng)普滿一切菩薩愿,圓滿一體故;應(yīng)普供一切諸如來,勝愿現(xiàn)前故。應(yīng)普同一切菩薩,愿一性平等故;應(yīng)普事一切善知識,志求種種諸菩薩行,為令彼心生歡喜故。(此段是舉要言之,共11句,可以說是上述150門的總結(jié)。)

  復(fù)次善男子,汝因此故求善知識,勿于身心而生疲倦;見善知識,勿生厭足;請問善知識,勿憚勞苦;親近善知識,勿懷退轉(zhuǎn);供養(yǎng)善知識,勿令間斷;隨順善知識教誨,不應(yīng)違逆;于善知識所有功德,不應(yīng)疑惑;聞善知識演說,出離門應(yīng)生決定;見善知識,隨順煩惱行,勿生嫌怪;于善知識所生深信心,不應(yīng)變故。

  簡釋

  全文10句,在于勸誡事友;其意義為四:(1)畧明誡勸,(2)廣釋所以,(3)教事有方,(4)結(jié)德無盡。善友有兩種情況:一實,二權(quán)。“權(quán)行”非道,內(nèi)外生熟,善巧難知,故不應(yīng)怪,“實”顯為二:一行,二解。今但求解,不應(yīng)觀行。所謂:“有目跛人,猶能示道。”什公常言:“譬如泥中,生出蓮華;智者觀華,勿覩于泥。”解行全具,人中之寶。

  何以故?善男子,菩薩(1)因善知識聞一切菩薩行,(2)因善知識成就一切菩薩功德,(3)因善知識出生一切菩薩大愿,(4)因善知識引發(fā)一切菩薩善根,(5)因善知識積聚一切菩薩助道法,(6)因善知識開發(fā)一切菩薩法光明,(7)因善知識成就一切菩薩出離門,(8)因善知識修學(xué)一切菩薩清凈戒,(9)因善知識安住一切菩薩功德法,(10)因善知識清凈一切菩薩自在心,(11)因善知識發(fā)明一切菩薩堅固志,(12)因善知識具足一切菩薩陀羅尼辯才門,(13)因善知識能生一切菩薩清凈藏,(14)因善知識出現(xiàn)一切菩薩智光明,(15)因善知識獲得一切 菩薩增上愿。(16)因善知識得與一切菩薩同一愿。(17)因善知識得聞一切菩薩殊勝法,(18)因善知識得到一切菩薩秘密處,(19)因善知識得至一切菩薩法寶州,(20)因善知識得增一切菩薩善根芽,(21)因善知識增廣一切菩薩智慧海,(22)因善知識守護(hù)一切菩薩深密藏,(23)因善知識任持一切菩薩福德聚,(24)因善知識清凈一切菩薩受生道,(25)因善知識領(lǐng)受一切菩薩正法云,(26)因善知識遊入一切菩薩出世間道,(27)因善知識發(fā)起一切菩薩大歡喜,(28)因善知識獲得一切如來菩薩果,(29)因善知識攝取一切菩薩妙行,(30)因善知識開敷一切菩薩功德,(31)因善知識往一切方聽受妙法,(32)因善知識演說一切菩薩心,(33)因善知識成就一切菩薩大慈力,(34)因善知識出生一切菩薩大悲力,(35)因善知識攝持一切菩薩自在力,(36)因善知識出生一切菩薩菩提分,(37)因善知識能作一切菩薩利益事。(此二段共37句,基本要旨是:法由人弘,友多助益。其內(nèi)容有三 方面意義:(1)能成勝行,(2)因善離惡,(3)結(jié)益無盡。)

  善男子,一切菩薩(1)由善知識任持,不墮惡趣;(2)由善知識成就,自在受生;(3)由善知識顯示,得宿住智;(4)由善知識開發(fā),知一切劫;(5)由善知識攝受,不退大乘;(6)由善知識觀察,不毀犯菩薩戒;(7)由善知識守護(hù),不隨遂惡知識;(8)由善知識養(yǎng)育,不退失菩薩法;(9)由善知識攝取,超越凡夫地;(10)由善知識教悔,不入二乘地;(11)由善知識引發(fā),得出離世間;(12)由善知識覆護(hù),能不染世法;(13)由善知識撫育,修一切菩薩行、心不散亂;(14)由善知識發(fā)起,辦一切助道具,心不退出;(15)由善知識勢力,不為業(yè)惑之所碎壞;(16)由善知識任持,不為諸魔之所恐怖;(17)由善知識被忍辱甲,能受一切惡言毀辱;(18)由善知識安慰,于世苦 樂,心無憂喜。(19)由善知識生長,能滅諸驕慢,常愛樂法;(20)由善知識守護(hù),能令菩薩凈戒圓滿;(21)由善知識威力,能了諸法心無所得;(22)由善知識安慰,能于三界心無恐怖;(23)由善知識示教,能知善巧出三界道;(24)由善知識勸修,信甚深法,心無厭足;(25)由善知識教導(dǎo),不為名利驕慢逼迫;(26)由善知識演說,得“宿住智”,知過去因;(27)由善知識加持,于未來際而得善巧;(28)由善知識能生得善巧智,知三世等;(29)由善知識攝受,能轉(zhuǎn)眾生依正業(yè)報;(30)由善知識普守護(hù),能內(nèi)懷慚愧,具足眾善;(31)由善知識隨順力,能和顏軟語,引導(dǎo)眾生;(32)由善知識修行力,能離一切斷常諸見;(33)由善知識隨順守護(hù),能遠(yuǎn)離利弊、毀譽(yù)等法;(34)由善知識顯示,不說己能,而贊他功德;(35)由善知識巧示,能勤修菩提分法;(36)由善知識抉擇,能演繹經(jīng)典理趣;(37)由善知識勸修,能愛樂成就頭陀功德;(38)由善知識先導(dǎo),于諸空法而

  得善巧。(此大段共38句,基本精神是進(jìn)一步說明友能成益,菩薩由真善知識多方開導(dǎo),于諸空法而得善巧;諸空法涉及世間法與出世間法,都由 真空產(chǎn)生;前者是生滅無常,後者則超越生滅,而隨機(jī)變化,所謂神通。)

  善男子,由依正承事善知識故,能增長—切菩薩摩訶薩、 無量無邊法分。何以故?善男子,善知識者能清凈諸惡法,能退舍諸蓋障,能散滅無明黑暗云,能解散一切諸見縛,能引出生死大苦城,能舍離決定住著處,能裂壞一切惡魔網(wǎng),能拔除一切苦毒劎,

  能出離無明深林,能超過邪見曠野,能越度諸有瀑流,能拔出愛欲淤泥,能不入諸邪惡道。能顯示菩提路,能安住不放逸,能引至修行處,能清凈一切智性道,能令增長智慧眼,能令長養(yǎng)菩提心,能令發(fā)起大悲意、說一切菩薩行,能誨示一切波羅密,能安置一切菩薩地,能令獲得諸忍門,能出生一切諸善根,能成辦一切助道具,能施與一切大功德,能令普到一切如來所,能顯示一切功德法,能勤修一切勝利益,能策勵一切所修道,能顯示永出生死門,能杜絕一切諸邪徑,能令趣入真實道,能以法光普照耀,能以

  法雨普潤澤,能令尊重師長、離諸懶惰,能令白凈法、心無厭足。

  簡釋

  本文前一段指出善知識能止諸惡趣,後一段說明能成勝行。二者互補(bǔ),相形益彰。這也就表示:由依正承事善知識,能增長一切菩 薩摩訶薩、無量無邊法分,無量無邊涉及真空態(tài)。

  善男子,善知識者,如軌范師能以善語而誨示故;善知識者猶如伴侶住“阿蘭若”不舍離故;善知識者如勝神通,能現(xiàn)種種諸自在故;善知識者如金剛劒,能截?zé)⿶兰靶菝吖;善知識者如親教師,能為懺除五犯罪故;善知識者如勝靜慮、能滅一切“隨煩惱”故;善知識者如摩尼鏡令現(xiàn)前證“宿住智”故;善知識者猶如橋梁,能令超度諸有流故。?(以上8門主要比喻光明。)

  善知識者能斷疑網(wǎng)業(yè)、異熟(果報)中、善決斷故;善知識者能善安處,令速入于不退地故;善知識者能令深信微細(xì)業(yè)果,如自見故;善知識者善能勸修、毀除一切不善法故;善知識者是智慧眼,一切法中不執(zhí)著故;善知識者心如明燈,順本覺性而覺了故;善知識者如說道者,為大丈夫處會說故;善知識者能舍惡友、不入惡人之處故;善知識者舍“不律儀”,能令增長“善律儀”故;善知識者能教時語,隨眾生根而發(fā)言故;善知識者勸隨順修,令舍衣食攝眾生故;善知識者為先導(dǎo)師,令如所說而修行故;善知識者令其深入等持、等至、皆深入故;善知識者猶如良醫(yī),能于飲食知節(jié)量故;善知識者如瑜伽師,能令趣入相應(yīng)行故;善知識者能為顯示,令見菩薩境界故;善知識者能為覺悟,令顯諸法顯本性故(本性是真空);善知識者能為安慰令諸眾生無憂惱故。?

  (以上18門主要宣說善知識者能斷疑惑網(wǎng)、開智慧眼。)

  善知識者猶如絹索,能攝眾生入佛智故;善知識者如得王印于一切法無障礙故;善知識者為能引發(fā),令諸眾生趣種智故;善知識者為法園苑,是諸菩薩愛樂處故;善知識者如威猛將,摧伏一切諸魔軍故;善知識者為大明咒,能除一切諸苦厄故;善知識者猶如大船超過生死、至彼岸故(真空寂光世界);善知識者如“如意珠”,能令所愿皆圓滿故;善知識者能為救護(hù)于諸惡道,救眾生故;善知識者為先導(dǎo)相,修佛十八不共法故;善知識者如莊嚴(yán)具,莊嚴(yán)一切凈法身故。善知識者如妙瓔珞,莊嚴(yán)發(fā)心成諸佛故;善知識者猶如道者,能紹佛種使不斷故。善知識者如賢德瓶,圓滿諸佛智功德故;善知識者如凈摩尼,能清一切垢濁心故;善知識者如清凈戒,能令三業(yè)皆清凈故;善知識者猶如關(guān)鎖,能開一切解脫門故;善知識者猶如大路行佛智,行所行處故。善知識者是佛境界,非諸二乘境界故;善知識者如正智教,非是二乘所知境故。

  善知識者如等流果,從諸種智同類生故;善知識者如明凈眼,能示眾生夷險道故;善知識者如陀羅尼,能持修、度諸眾生故;善知識者為能發(fā)起、發(fā)起一切智慧明故;善知識者為能斷滅、斷滅一切無明暗故;善知識者如最勝藥,能除眾生諸惑病故;善知識者如無盡藏,充滿眾生種種愿故;善知識者如善方便,善巧證得諸佛地故;善知識者猶如門戶,少欲知足所行道故;善知識者如能作功,能令勤修清凈道故;善知識者如引道者,遠(yuǎn)離險難諸因緣故;善知識者猶如止觀、息滅一切渴愛法故;善知識者為說慧者,令入甚深無生義故;善知識者能為照明、令見因果不失壞故;善知識者如閑凈地,能凈其心修習(xí)道故。善知識者為示道者,引詣如來集會所故。善知識者猶如日月能為照明甚深法故;善知識者如軌范師,能為分別微細(xì)智故。(上述兩段共35門主要隱喻光明。)

  善知識者為能覺悟,令悟諸法如夢幻故;善知識者能知世智、去來語默、心無亂故;善知識者厭不善心性,自覺悟、遠(yuǎn)愚迷故;善知識者承事尊長無我、無人無懶惰故;善知識者銷滅諸惑,觀自他身不可得故;善知識者具覺悟智,隨順覺知(入)世、出世故;善知識者離無益事,能令自他超諸有故;善知識者為真實智,普知一切生滅(本)體故;善知識者無得、無憂、觀察過去自業(yè)(本)體故;善知識者住頭陀行、以菩薩法常洗滌故;善知識者得義無礙、覺悟差別真實體(性)故(義無礙:知 諸法之義,了了通達(dá)而無滯,四無礙之一);善知識者不求贊美,不顯己德、益尊敬故;善知識者具妙忍智,于自業(yè)果深覺故;善 知識者住遠(yuǎn)離行,舍無義語,近真實故;善知識者修行正境,常勤修習(xí)四念住故(四念住又名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為苦,觀心為無常,觀法為無我)。

  善知識者善巧回答于諸問答、無不知故;善知識者能摧異論,善能安立摧邪見故;善知識者不厭貧窮,于彼能生慈悲心故;善知識者能為法,攝真實法中、令深入故;善知識者能以法攝令諸眾生、修善行故;善知識者常修知足,厭離守護(hù)諸過失故;善知識者贊嘆凈戒,于諸種種甚深果戒、能體解故;善知識者訶責(zé)破戒,對于種種破戒過失、深覺悟故;善知識者能具足戒、謂無諂狂如理受持正念知故;善知識者能為先導(dǎo)、勸

  諸眾生于佛菩提、令勤修故;善知識者具不退轉(zhuǎn)、舍四顛倒,知倒性故(于生死之無常、無樂、無我、無凈,而執(zhí)常樂我凈,為凡夫之四顛倒:于涅槃之常樂我凈而執(zhí)無常、無樂、無我、無凈為二乘之 四顛倒);善知識者住真實相,普知諸法皆無相故。

  善知識者住真實解,謂知識滅、名色等法皆不生故;善知識者得無所畏,謂覺諸佛甚深法門體、相、用故;善知識者凈戒住處,謂于菩薩戒、身戒、相智、普知故;善知識者深入定門,謂離欲泥、住三昧故;善知識者,心無垢濁,謂離蓋纏、住凈心故;善知識者得諸總持,謂如實演說、心無著故;善知識者知甚深法門,謂能普入法本性故;善知識者信心住處,住諸善法根本處故;善知識者住寂靜教,謂普除滅諸渴愛故;善知識者住正直道,謂能普知苦無我故;善知識者住菩薩地,謂于十地、普了知故;善知識者是智慧地,謂于諸法無迷惑故;善知識者是諸佛地,謂能出生菩薩法故;善知識者住真實道,一切二乘不能知故;善知識者得無盡辯才,說如實知見(本)體故;善知識者善能憂惱,知生死苦、本無我故;善知識者非文字境、知語言道不可得故;善知識者住無生法,謂知識性不可得故;善知識者是能寂靜,謂能除滅諸煩惱故;善知識者能滅邪見,謂能安住正見中故。(以上兩段共49門,第一段說明善知識者常修四念,舍四顛倒;第二段說明善知識者住正直道、真實道、寂靜道。)

  復(fù)次,善男子,善知識者猶如慈母,出生一切佛種性故;善知識者猶如嚴(yán)父,廣大利益親附屬故;善知識者猶如乳母守護(hù)、不令作惡法故;善知識者猶如教師,示諸菩薩所應(yīng)學(xué)故;善知識者猶如善導(dǎo),能示甚深波羅密故;善知識者猶如良醫(yī)、能治種種煩惱病故;善知識者猶如雪山增長一切種種智藥故;善知識者猶如勇將,殄除一切諸恐怖故;善知識者猶如船師令度生死大瀑流故;善知識者猶如商主令到一切智寶州故。?

  (最後一段共10門,以比喻說明善知識者之德的重要性。)

  善男子,汝今若能如是作意,正念思維,當(dāng)?shù)糜H近諸善知識。

  復(fù)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識,應(yīng)發(fā)如“大地心”,平等荷負(fù),無疲倦故;汝應(yīng)于善知識,發(fā)如“金剛心”,平等志愿,不可壞故;汝應(yīng)于善知識起如“鐵圍山心”,一切諸苦,無能動故;汝應(yīng)如善知識起“給侍心”,所有教令皆隨順故;汝應(yīng)于善

  知識起“弟子心”,所有訓(xùn)誨無違逆故;汝應(yīng)于善知識發(fā)如“僮仆心”,不厭一切諸作務(wù)故;汝應(yīng)于善知識起如“大火心”,焚燒一切諸煩惱故;汝應(yīng)于善知識生如“傭作人心”,隨所教命無 違逆故。

  汝應(yīng)于善知識生“清道夫心”,舍離一切憍慢心故;汝應(yīng)于善知識起如“大水心”,洗除—切煩惱垢故;汝應(yīng)于善知識發(fā)如“大風(fēng)心”,摧壞眾生我慢山故;汝應(yīng)于善知識發(fā)如“虛空心”,于五欲境無障礙故;汝應(yīng)如善知識發(fā)如“巨海心”,諸功德寶皆圓滿故;汝應(yīng)于善知識發(fā)如“滿月心”,令滿清涼白凈法故;汝應(yīng)于善知識,發(fā)如“師子心”,游行住處搏噬諸魔惡、禽獸故。

  汝應(yīng)于善知識發(fā)如“良馬心”,隨人到遠(yuǎn)離惡性故;汝應(yīng)于善知識發(fā)如“牛王心”,利益眾生無厭倦故;汝應(yīng)于善知識發(fā)如“沙門心”,正命自居,離邪諂故;汝應(yīng)如善知識發(fā)如“蓮華心”,戒慧清凈,不染欲泥故;汝應(yīng)如善知識發(fā)如“商王心”,引導(dǎo)令至佛智城故;汝應(yīng)于善知識發(fā)如“大車心”,運(yùn)載重?fù)?dān)、忘恩報故。汝應(yīng)如善知識發(fā)如“調(diào)順象心”,恒事伏從,無卒暴故。?

  汝應(yīng)如善知識發(fā)如“山王心”,任持一切無傾動故;汝應(yīng)于善知識發(fā)如“良犬心”,常于本主無瞋害故;汝應(yīng)如善知識發(fā)如“栴茶羅心”,常自輕賤,無人我故;汝應(yīng)于善知識發(fā)如“轄牛心”,恒思順行,無威怒故;汝應(yīng)于善知識發(fā)“近住心”,隨順師長、常尊重故;汝應(yīng)于善知識發(fā)如“舟船心”,運(yùn)度往來無疲倦故;汝應(yīng)于善知識發(fā)如“橋梁心”,濟(jì)度眾生到彼岸故;汝應(yīng)于善知識發(fā)如“孝子心”,承事供養(yǎng),順顏色故;汝應(yīng)于善知識發(fā)如“王子心”,遵王教令,無違犯故。?(此四段指示善男子,要發(fā)如上諸大心,謙恭精勤。)

  復(fù)次,善男子應(yīng)于自身、生病苦想,于善知識生醫(yī)王想,于所說法生良藥想,于所修行生病除想。又善男子應(yīng)于自身生遠(yuǎn)行想,于善知識生導(dǎo)師想,于所說法生正道想,于所修行生遠(yuǎn)達(dá)想。又善男子應(yīng)于自身求度想,于善知識生船師想,于所說法生舟楫想,于所修行生到岸想。又善男子應(yīng)于自身生農(nóng)夫想,于善知識生龍王想,于所說法生時雨想,于所修行生成熟想。

  又善男子應(yīng)于自身生貧窮想,于善知識生毗沙門想,于所說法生財寶想,于所修行生富饒想。又善男子應(yīng)于自身生弟子想,于善知識生良醫(yī)想,于所說法生技藝想,于所修行生了解想。又善男子應(yīng)于自身生恐怖想,于善知識生勇健想,于所說法生賓仗想,于所修行生除怨想。又善男子應(yīng)于自身生商人想,于善知識生導(dǎo)師想,于所說法生珍寶想,于所修行生得寶想。又善男子應(yīng)于自身生兒子想,于善知識生父母想,于所說法生家業(yè)想,于所修行生紹繼想。又善男子應(yīng)于自身生王子想,于善知識生大臣想,于所說法生王教想,于所修行生智慧想、住王城想、冠王冠想、系王繒想。??

  簡釋

  此二段引出各種比喻,每一喻表示一個勝念,即自身尋求善知識教導(dǎo),以便修持勝益。每喻各有四想:(1)借假修真,設(shè)想自身是世俗法的一個對象;(2)設(shè)想一個善知識為自身修持的一個導(dǎo)師;(3)對所說的法認(rèn)真思惟;(4)在正念思惟的基礎(chǔ)上精進(jìn)不懈地修持。

  善男子,汝應(yīng)發(fā)如是心,作如是意,親近承事于善知識。何以故?一切菩薩以如是心,近善知識,令其志愿永得清凈故。復(fù)次,善男子,菩薩因善知識常能增長一切善根,譬如雪山生長藥材;因善知識成佛法器,譬如大海吞納眾流;因善知識成功德處,譬如大海出生眾寶;因善知識凈菩提心,譬如猛火能煉真金;因善知識出諸世間,如須彌山出于大海;因善知識不染世法,譬如蓮華不著塵水;因善知識不受諸惡,譬如大海不宿死尸;因善知識增長白法,譬如白月漸次圓滿;因善知識照明法界,譬如盛日照四天下;因善知識,增長大愿,譬如父母養(yǎng)育嬰兒。(此段列舉十個譬喻說明菩薩因為善知識啟示,增長道行,超出世 間)

  善男子,我今畧說對于菩薩若能勤求,隨順善知識教,即得成就。十不可說、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功德。清凈十不可說、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深心。增長十不可說、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菩薩根。具足十不可說、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威德力。斷除十不可說、不可說、百千億阿僧祇菩薩障礙。超越十不可說、不可說、百千億阿僧祇魔境。深入十不可說、不可說、百千億阿僧祇法門。圓滿十不可說、不可說、百千億阿僧祇助道。修習(xí)十不可說、不可說、百千億阿僧祇行。發(fā)起十不可說、不 可說、百千億阿僧祇大愿。

  善男子,我復(fù)畧說一切菩薩行:一切菩薩波羅密、一切菩薩所住地、一切菩薩安忍門、一切菩薩三昧門、一切菩薩神通智、一切菩薩總持門、一切菩薩回向智、一切菩薩四無量、一切菩薩廣大愿、一切菩薩普徧成就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識力而得圓滿,以善知識而為根本;從善知識來,依善知識生;依善知識長,依善知識住。善知識為因緣,善知識能發(fā)起。(上面前一段有四方面的不可說、不可說那由他門與六方面的不可說、不可說阿僧祇門,根本意義在于其門無數(shù)。第二段說明一切菩薩有十行,從善知識來、生、長、住。總之以善知識為因緣,由善知識而發(fā)起。)

  (二)菩薩十二頭陀功德?(行愿品第五十)

  爾時善財童子白言:勝者,我今已知一切善法從善知識生,云何能于諸善識、善法之中,速得圓滿、速得清凈、得不退失。于是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告善財言:有二種戒,具足受持,則得圓滿善知識法。何等為二:(一)菩薩戒;(二)別解脫戒。持是二戒,則能圓滿善知識法。如佛所說:自不持戒、令他持戒,自未調(diào)伏、令他調(diào)伏;無有時處。若諸菩薩具足圓滿頭陀功德,如是二戒,悉得清凈,不失善法。善財童子白言:勝者,云何名為頭陀功德。童子、童女告善財言:善男子,言頭陀者,謂菩薩十二頭陀(12頭陀是:(1)納衣,(2)三衣,(3)不隨染惑;(4)常乞食,(5)坐食,(6)一食,(7)住阿 蘭若,(8)樹下坐,(9)露地坐,(10)依止冢間,(11)常坐,(12)隨坐。)

  簡釋

  善友勝行,無量無邊;欲總圓滿,住持不失,唯有凈戒。戒如平地,萬善依生!惰缶W(wǎng)經(jīng)》云: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微塵,菩 薩由是成正覺。故成萬行,先須持戒。菩薩戒意謂:不共小乘,兼防意地;三聚圓滿,先人為功。別解脫戒意謂:分別解脫,大小通修,但制身口;宗明止惡,防斷自身。菩薩能成二戒之行,即是頭陀。頭陀是梵音,中文意義是“抖擻”,就是抖擻 煩惱。世人貪圖飲食、衣服、用具,必須抖擻盡凈,才能進(jìn)修梵行。

  (一)縫納破布,以為法衣?

  善男子,云何納衣。若諸菩薩具十種法,則得圓滿成就納衣。何等為十(關(guān)于納衣):一者,勤修令得堅固;二者,令心常自謙下;三者,于身心無有疲厭;四者,于衣服,心不染著;五者,常樂堅固遠(yuǎn)離;六者,成就堅固功德;七者,不自顯殊勝德行;八者,于他人不起輕慢;九者,護(hù)持凈戒圓滿;十者 堪任一切親近。

  善男子,此是菩薩住凈信心,具足圓滿。由此心故,聞?wù)f如來清凈言教,不惜身命,勤修佛法,不破不壞;以勤修故,身心不動;令于所得,堅固成就;以心堅固,常自謙下;心謙下故,成就無我;得無我已,心無憍慢;得無慢心、謙下力故;人所棄者,悉收取之。浣染成衣,遠(yuǎn)離煩惱,心無厭惡,亦無貪著。但取資身,以御寒暑,修行道業(yè),余無所顧。于此納衣, 不見過失,不念粗弊;但見納衣所有功德。離貪欲者乃服此衣;服此衣者,心無煩惱。是諸圣種、順菩薩行;諸佛如來之所贊嘆。由此因緣,不自貢高;不貢高故,不嫌他人。離高嫌故,凈戒圓滿;戒圓滿故,堪任親近諸佛菩薩之所護(hù)念。諸天人王及剎帝利、婆羅門等城邑聚落、一切見聞,無不歡喜恭敬,禮拜,咸共贊美,稱揚(yáng)其德而作是言:我等有福,感如是人居此國土。同梵行者咸皆歡喜。善男子,是為菩薩具足十法圓滿,成就納衣功德。(上述第一段說明通過納衣的修持十法,第二段指出納衣功德,第三段說明納衣圓滿。)

  (二)三種衣著,遠(yuǎn)離取舍

  復(fù)次,善男子,菩薩有十種法具足圓滿,成就三衣(見附注)。何等為十:一者成就知足,二者成就少欲,三者離于多求,四者離諸積聚,五者遠(yuǎn)離喪失,六者遠(yuǎn)離身苦,七者遠(yuǎn)離心憂,八者遠(yuǎn)離煩惱,九者遠(yuǎn)離取舍,十者向漏盡道。

  善男子,如是菩薩心少欲故,趣得三衣;無所揀別,成就喜足。得喜足己,遠(yuǎn)離多求;離多求故,無諸積聚;離積聚故,不怖喪失;無喪失故,身得無苦;身無苦故,心亦無憂;心無憂故,遠(yuǎn)離于惱;惱不生故,遠(yuǎn)于取舍,遠(yuǎn)取舍故,向漏盡道。善男子,是為菩薩具足十法,圓滿成就三衣功德。(三衣為僧人所著之袈裟:(1)大眾集會所著之衣,(2)上衣,在安陀會上著之,(3)襯體而著之衣。已得不貪,名為知足;未得不求,名為少欲。菩薩心知足故,趣得三衣;無所揀別,成就少欲。無所揀別,即知足行;成就少欲,則心圓滿。)

  (三)心不隨順諸染惑行

  復(fù)次善男子,菩薩有十種法,具足圓滿而得成就不隨染惑。何等為十:一者不隨貪欲所行,二者不隨瞋恨所行,三者不隨愚癡所行,四者不隨忿怒所行,五者不隨很戾所行,六者不隨嫉妒所行,七者不隨慳吝所行,八者不隨憍慢所行,九者不隨名稱、贊譽(yù)眷屬所行,十者不隨親近供養(yǎng)財利所行。

  善男子,由此不隨貪等行故,不為四魔之所屈伏;遇諸毀辱,心不怯弱;設(shè)有尊重,亦不貢高。由此名為心不隨順諸染惑行。善男子,是為菩薩具足十法,圓滿成就不隨染惑、妙行功德。(第一段中的前面4法是根本煩惱,後面6法是小隨煩惱。第二段中的4魔是:煩惱魔,五蘊(yùn)魔,死魔,自在天魔。自在天魔為魔之本法,其它三魔由此而生。)

  (四)依常乞食,具足圓滿?

  復(fù)次善男子,菩薩有十種法具足圓滿,則得成就,依常乞食。何等為十:一者慈心攝取,二者次第行乞,三者不自生惱,四者成就知足,五者普其分食,六者不嗜美食,七者飲食知量, 八者速得善法,九者愿滿諸根,十者離和合相。

  善男子,云何菩薩慈心攝取,乃至遠(yuǎn)離諸和合相。善男子,(1)若時菩薩見諸苦惱,逼迫眾生,乏少善根。為欲圓滿彼善根故,隨順眾生,慈心攝取。(2)菩薩為順平等慈心,次第行乞;于行乞時,若至城邑,整齊威儀,善攝諸根,一心不亂,諦視徐行,無踰七步。正念安住于善法中,不選高門,不棄微賤,除惡律儀、栴茶羅等。為護(hù)譏嫌,悉不應(yīng)往。(3)若以慈心平等攝取,究竟不舍,菩薩隨順次第乞時,不自生惱。(4)設(shè)不得食,亦不生瞋。(5)菩薩如是成就知足,隨與而取,不擇精粗。(6)菩薩如是次第乞已,持至佛前或塔廟前,以尊重心恭敬供養(yǎng)。供養(yǎng)畢,還本所居,分為四分:取第一分待同梵行,以第二分施諸貧苦,以第三分施諸囚系,以第四分作自充食。(7)于所食中亦不貪嗜;但念于身作除病想,乃至為令身得安住。(8)受飲食時,不令太少,以自虛贏,妨修善業(yè);亦不過多,令身睏重,增長睡眠。(9)因此食故,能勤精進(jìn),速

  得善法。(10)菩薩為欲圓滿一切菩提分法、諸善知根故,又應(yīng)遠(yuǎn)離和合相。(離是相已,離于我執(zhí),成就無我;乃至自身內(nèi)外、血肉、一切財 物不生吝惜,能與眾生共所受用。)

  善男子,是為菩薩具足十法圓滿成就,依常乞食,妙行功德。

  簡釋

  此段主要內(nèi)容分10方面說明于下:(1)顯明慈心,(2)菩薩為順平等慈心,次第行乞;(3)不自生煩惱;(4)設(shè)不得食,不生瞋言;(5)不擇粗精;(6)供養(yǎng)諸佛,普其分食;(7)于所食中,不嗜美味;(8)飲食知量:多食增疾病,少食氣力衰;處中而食者,秤無高下;(9)速得善法;(10)愿 滿善根,離和合相:不聚合在一起互相共食。

  (五)常一坐食,妙行功德

  復(fù)次,善男子,菩薩有十種法,具足圓滿,則得成就“常一坐食”。

  何等為十:一者如諸菩薩,(穩(wěn))坐道場;二者降伏魔怨,心不移動;三者于出世定,成就不動;四者于出世慧,成就不動;五者于出世智,成就不動;六者于諸法空,成就不動;七者如證真道,成就不動;八者于真實際,成就不動;九者于如如性,成就不動;十者于一切智,成就不動。善男子,此一坐者,謂一法坐。菩薩依彼而得不動,故說菩薩成就一坐。?

  善男子,是為菩薩具足十法,圓滿成就;常一坐食,妙行功德。(常一坐食,意味常坐道場,如如不動。)

  (六)成就一食,性無雜染

  復(fù)次,善男子,菩薩具十種法,則得圓滿成就一食。何等為十:一者成就食時,性不貪求;二者成就食時,性無雜著;三者隨得食時,常知止足;四者恒依食時,不墮非時;五者若為利養(yǎng),悉不應(yīng)食;六者若得甘美,亦不應(yīng)食;七者若見他食,亦不生瞋;八者見他食時,亦無慳妒;九者乃至命盡,亦常一食;十者于所食時,當(dāng)起藥想。善男子,是為十法,成就一食、妙行功德。(一食的要義在于治貪多食。)

  (七)阿蘭若法,樂于獨(dú)處?

  復(fù)次,善男子,菩薩具十種法、則得圓滿阿蘭若法。何等為十:一者成就久修梵行,二者成就清凈律儀,三者成就諸根不亂,四者成就常樂多聞,五者成就一切處力,六者成就遠(yuǎn)離我執(zhí),七者成就不計著身,八者成就常樂遠(yuǎn)離,九者成就正法現(xiàn)前,十者成就樂于獨(dú)處。(阿 蘭若是寺院之總名)

  善男子,云何菩薩久修梵行,乃至成就樂于獨(dú)處。(1)善男子,如是菩薩得出家已,于諸如來所說教中,具足三輪(神通輪、記心輪、教誡輪)戒印清凈。(2)于諸戒中獲得善巧,不由 他教,能自開解(至關(guān)重要,心靈頓悟),所謂隨義善巧,而能修行;隨文善巧,受持不忘;于出要道,善巧隨順;于五犯聚、善巧悔除;隨所行住,離諸犯境;于諸惡人,心常怖畏;乃至小罪,亦能覆藏;于諸學(xué)處,有罪無罪,悉能了知。知如是等業(yè)之遠(yuǎn)近,不墮三惡趣,復(fù)生人天。(3)如是菩薩善調(diào)六根,令無動亂;以是方便,住阿 蘭若。居無惱害,無過難處;不親一切,居人境界;不遠(yuǎn)城邑,乞食便易。藥草滋茂,清凈泉流;遠(yuǎn)離禽獸,空間寂靜;依于是處,而為居止。(4)于所習(xí)誦, 應(yīng)自精勤;諷誦之時,調(diào)其氣息;聲音高下(聲音不大不小)心不外緣,專想憶持,思惟文義;離諸昏掉,止觀相應(yīng)。(5)若見大臣婆羅門等來其所,對于來者起愛敬心。先問來意,給以 安坐,觀其根性為說正法;咸令歡喜,信受修行。

  (6)若見國王,應(yīng)善迎奉;方便承意,作如是言:唯愿大王,就此敷座。王既坐已,請其所欲,一切供給;驎r彼王

  心無信樂,應(yīng)以善言贊美王德:我觀大王妙得善利,今王境內(nèi),有持戒多聞一切沙門及婆羅門。良祐福田,悉于中住;以王威力,一切盜賊不來侵?jǐn)_。由王德王化,一切惡獸,悉皆遠(yuǎn)離。王聞?wù)Z己,歡喜踴躍;諸根調(diào)伏,其心寂靜,堪任法器,當(dāng)為宣說種種正法;驗檠菡f厭生死法,或為演說如來功德廣大自在、甚深妙法;如是一切皆令歡喜。(7)菩薩成就如是多聞一切處力,堪修正行;菩薩成就自利利他、遠(yuǎn)離一切我執(zhí)煩惱。(8)菩薩成就不計著身,于阿 蘭若,心無恐怖。(9)菩薩成就,常樂遠(yuǎn)離;住阿蘭若,其心寂靜。菩薩成就,正法現(xiàn)前,于諸世間,悉皆舍離。(10)菩薩成就,樂于獨(dú)處;猶如野鹿,無諸 恐怖。

  善男子,是為菩薩具足十法圓滿,成就住阿蘭若妙行功德。??

  簡釋

  (1)三輪意謂:能持之人,所修之事,所持之戒。三輪無闕,名為具足;照三輪空,即是清凈。如足持戒,合于實相,名為戒印。以實相印,即印萬法。(2)于諸戒中,獲得善巧。至復(fù)生人天,即清凈律儀。(3)菩薩善調(diào)六根,諸根不亂。(4)精勤習(xí)誦,常樂多聞。(5)見大臣來訪,即說正法,皆令歡喜,顯現(xiàn)法力。(6)上自國王,下至黎民,隨其來訪,

  方便說法。(7)菩薩住阿蘭若,寂靜現(xiàn)前;猶如野鹿,成就獨(dú)行。(8)心態(tài)寂靜,是謂遠(yuǎn)離;如野鹿常遠(yuǎn)離人,是為獨(dú)樂。(9)舍離世間,呈現(xiàn)正法。(10)菩薩成就,樂于獨(dú)處。

  (八)樹下入定,治屋宇貪?

  復(fù)次,善男子,菩薩具十種法,則得成就,樹下而坐。何等為十:一者不近村邑聚落,二者不依太遠(yuǎn)城邑,三者不依荊棘之處,四者不依多毒草處,五者不依無枝葉樹,六者不依多猿穴處,七者不依眾烏集處,八者不依惡獸住處,九者不依近怨賊處,十者不依造作非法、惡律儀處。如是等處,悉不能依。能令身心安穩(wěn)獨(dú)樂,可修善行,即應(yīng)安住。善男子是為菩薩具足十法,圓滿成就,樹下而坐,妙行功德。?

  (九)露地而坐,亦治屋貪

  復(fù)次,善男子,菩薩具足十種法,則得圓滿露地而坐。何等為十:一者隨寒熱雨,不擇溫涼,二者不依墻壁,三者不依樹林,四者不依草積,五者不依危險,六者寒不覆障,七者雨不覆障,八者熱不覆障,九者風(fēng)不覆障,十者若有病苦,得居 房舍。

  菩薩應(yīng)當(dāng)作如是念:若于露坐,正念現(xiàn)前;隨所修行,速除煩惱。隨順佛說頭陀功德,我當(dāng)勤求而得圓滿。設(shè)住房舍,不生貪著,亦不應(yīng)言此好彼惡,應(yīng)作是念:我居寺舍,利益一切修福眾生。露坐不能為大利益;又露地坐但能自利,不能利 他。而彼菩薩雖居房舍,晝夜常作露地坐想。

  善男子,是為菩薩具足十法、圓滿成就,露地而坐妙行功德。

  (十)依止塚間,治貪滛欲

  復(fù)次,善男子,菩薩具十種法,則能成就住止塚間。何等為十:一者厭離世間想,二者死相現(xiàn)前想(重要),三者初死未壞想(呼吸停止,思維仍有活動),四者青瘀現(xiàn)前想(面青血瘀),五者膿脹現(xiàn)前想,六者膿流敗壞想(七孔流血),七者禽獸食噉想(禽獸食自己的死尸肉),八者火焚半燃想,九者肢節(jié)分離想,十者骨瑣現(xiàn)前想。

  簡釋

  (1)知是苦,(2)知無我,(3)死前,千頭萬緒涌上心頭,痛苦不堪,(4)氣血不通,心肌堵塞,(5)全身膿腫,(6)腐亂不堪,(7)禽獸爭食死尸,(8)應(yīng)知無常想,(9)肢節(jié)分散,(10)枯骨現(xiàn)前。由此應(yīng)起大悲心,加強(qiáng)修持,爭取無疾而終,到時火化。

  善男子,若諸菩薩住塚間時,于諸眾生恒住慈心及利益心,堅持凈戒,攝護(hù)威儀,澡潔其身,不應(yīng)食肉。(不應(yīng)食肉有五大意義:(1)具慈悲心,(2)住利益,菩薩之義,利

  益為先;六道眾生,互相吃食,既不利己,又不利人,(3)堅持凈戒,從根本上戒殺、放生,(4)維護(hù)律儀,食肉之人,貪圖口服,心作惡業(yè),(5)潔凈其身,食肉之人,口無凈氣。)

  何以故,止住寒林,應(yīng)防二過,一離外道所譏毀故,二離非人道共食故(一應(yīng)防止外道食肉的不正行為;二應(yīng)防止非人道的共食:人吃豬肉,豬吃死人)。

  善男子,若彼菩薩入僧伽藍(lán),先禮佛塔及諸形像。上中下座隨應(yīng)禮拜。如是畢已,應(yīng)當(dāng)守護(hù)威儀法式。為住塚間諸菩薩等逆生死流、順圣法故。善男子,若彼菩薩入僧伽藍(lán),歸住比丘應(yīng)以牀敷請令就座。菩薩審觀,若有妨難,隨事思維。若無

  妨難,乃可就坐,應(yīng)當(dāng)如是謙下其心。(僧伽藍(lán)為眾僧所住之園林)

  善男子,是為菩薩具足十法圓滿,成就住止塚間妙德功行。

  (十一)成就常坐,除倚臥樂?

  復(fù)次善男子,菩薩具十種法,則得成就圓滿常坐。何等為十:一者不為己身疲勞,二者不為其心煩惱,三者不為懶惰睡眠,四者不為久立不安,五者為滿菩提法聚,六者為修心一境性,七者為求正道現(xiàn)前,八者為欲坐菩提場,九者為欲利益眾生,十者為欲滅除煩惱。(前四句為了遮過,故云不為;後六句為了顯德,故云所為:所為中, 前三句修因,第八句得果;第九、十兩句通因果,顯示二利。)善男子,是為菩薩具足十法,成就常坐妙行功德。

  (十二)隨緣而坐,心不貪圖

  復(fù)次,善男子,菩薩具十種法,則得圓滿成就隨坐。何等為十:一者隨所遇坐,心不貪圖;二者隨舊敷坐,不自施設(shè);三者亦不教人敷設(shè)牀座;四者于諸敷具不作因緣;五者遇草葉等,隨時而坐;六者多毒蟲處,應(yīng)當(dāng)遠(yuǎn)離;七者若臥時,右脇著地;八者念當(dāng)起時,心無放逸;九者系想在明(觀想月光),順法寢息(默念彌陀);十者為欲修行,令身安樂。(前五句順其自然,隨遇而坐;六七兩句開緣;後三句約心。)善男子,是為菩薩具足十法,成就隨坐妙行功德。?

  (十三)總結(jié)

  善男子,此十二種頭陀功德,菩薩修行具足成就。能令—切善知識法,圓滿清凈;能于一切善知識法,永無退轉(zhuǎn)。爾時善財童子得聞如是清凈妙行、頭陀功德,種種贊嘆諸善知識,種種隨順菩薩行門及能顯示一切佛法,身心柔軟,歡喜踴躍。速疾增長愛敬之心,頂禮童子及童女足,繞無數(shù)幣, 殷勤瞻仰,一心戀慕,辭退而去。?

  第八章  彌勒勝德

  (一)一心不二,大智顯真  (行愿品第五十一)

  爾時,善財童子聞善知識教,潤澤其心;正念思惟諸菩薩行,漸次前行,向海岸國。(第七章中的德生童子與有德童女已經(jīng)指示善財向往南行,沃田海岸國中有毗盧遮那樓閣,彌勒菩薩安止其中,將指示善財修菩薩道。)

  自憶往世,經(jīng)多生死,不修禮敬;于是即時發(fā)心,深自尅責(zé),勤力而行。復(fù)憶往世,久處輪回,身心不凈;即時發(fā)心,專自治潔,愿達(dá)彼岸(重點(diǎn)中的重點(diǎn))。復(fù)憶往世,隨順世間,作諸惡業(yè);即時發(fā)心,正念觀察諸菩薩行。復(fù)憶往世,煩惱覆心,起諸妄想;即時發(fā)心,恒正思維諸法實性。復(fù)憶往世,所修諸行,但為自身;即時發(fā)心,令心廣大,普及含識。復(fù)憶往世,追求欲境,常自損耗;即時發(fā)心,修行佛法,長養(yǎng)諸根。復(fù)憶往世,起邪思念,顛倒相應(yīng);即時發(fā)心,生正見心,起菩薩愿。復(fù)憶往世,日夜劬勞,作諸惡事;即時發(fā)心,起大精進(jìn),成就佛法。復(fù)憶往世,受五趣生,于自他身皆無利益;即時發(fā)心,愿以其身,饒益眾生,成就佛法。發(fā)起一切眾生善根,承事一切諸善知識,恒與正愿,心共相應(yīng)。如是思惟,生大歡喜。(此段說明善財回憶過去多生錯誤;現(xiàn)在發(fā)心,起菩薩愿,修佛 法僧。今天修持者,可以對照檢查自己。)

  復(fù)觀此身從無始際,常是一切生老、病死、恩愛、離別、眾苦之本;愿盡未來修行一切菩薩之道,教化成熟一切眾生,見諸如來,成就佛法,游行一切諸佛剎土,承事一切善說法師,住持一切如來正教;尋求一切正法伴侶,見一切善知識,集一切諸佛法,與一切菩薩愿智身而作因緣。(此段說明善財觀無始以來眾苦之本,愿盡未來際修菩薩道,教化眾生,住持如來正教。)

  作是念時,速疾增長不可思議無量善根。即于一切諸菩薩所、發(fā)起深信尊重之心,生希有想、生大師想;諸根清凈,善法增益。對一切菩薩恭敬供養(yǎng),對一切菩薩鞠躬合掌;生一切菩薩普見世間眼,起一切菩薩普念眾生想;入一切菩薩無量平等門,現(xiàn)一切菩薩無量愿化身,出一切菩薩清凈語言。愿作莊嚴(yán)一切佛土想,愿見過(去)、現(xiàn)(在)一切諸佛及諸菩薩威德圓滿,于一切處示現(xiàn)成道、神通、變化,乃至無有一毛端處、佛

  菩薩身而不周徧。

  愿得清凈一切菩薩智光明眼,見一切菩薩所行境界:其心普入十方剎網(wǎng),其愿普徧虛空法界,隨順一切,盡無余處;普修一切三世平等無分別行,相續(xù)不斷,無有休息;普入一切甚深法門。如是一切,皆以信受善知識教之所致耳。(最後兩段說明善財思想境界提高,見一切菩薩普修三世平等法門。)

  善財童子,以如是尊重、如是供養(yǎng)、如是稱贊、如是觀察、如是加持、如是愿力、如是想念、如是隨順、如是思惟、如是出生、徧滿無量智慧境界。很快到達(dá)毗盧遮那莊嚴(yán)藏大樓閣前,即五體投地,恭敬禮拜。暫時欲念,思惟觀察,發(fā)起甚深廣大信解、廣大愿力。(此段說明,大樓閣前是入定處。善財五體投地,先以身敬;暫時歛念,是止思惟、觀察。此足隨順正觀,證明定相,契理甚深,體周廣 大。廣大愿力,是顯定因。)

  當(dāng)時善財頓感自身變化,徧一切處;入智慧身,住平等門(自性真空寂照,是為智慧身,真空處處平等)普現(xiàn)其身,在于一切如來前、一切菩薩前、一切善知識前、一切如來塔廟前、一切如來形像前、一切諸佛、一切菩薩住處前、一切法寶堂宇前、一切聲聞、辟支佛及其塔廟前、一切圣眾福田前、一切父母尊者前、一切十方眾生前。徧一切處皆如上說,尊重禮贊。如是充滿一切緣中,無盡愿力,加持變化,盡未來際、徧一切處,無有休息。(此段說明善財深入無障礙法界;入智慧身,能證智體周徧法界。)

  等虛空無邊量故,等法界無障礙故,等實際徧一切故,等如來無分別故。猶如影隨智想現(xiàn)故,猶如夢從思等起故,猶如像表示一切故,猶如響善緣所發(fā)故。無有生、更遞、興謝故,無有相應(yīng)心遷動故,無有性隨緣轉(zhuǎn)變故。(此段共11句:前4句,法說體周;中間4句,喻明體相;後3句,法說體妙。)

  又決定知:甚深信解,如是如是一切諸報皆從業(yè)起;甚深信解,如是如是一切諸果皆從因起;甚深信解,如是如是一切諸業(yè)皆從習(xí)起;甚深信解,如是如是一切如來出興于世,皆從信念起;甚深信解,如是如是一切化現(xiàn)諸供養(yǎng)事,皆從決定解起;甚深信解,如是如是一切如來所變化佛,皆從尊重愛敬心起;甚深信解,如是如是一切佛法皆從善根起;甚深信解,如是如是一切化佛皆從方便起;甚深信解,如是如是一切佛事皆

  從大愿起;甚深信解,如是如是一切菩薩所修諸行皆從回向起;甚深信解,一切法界廣大莊嚴(yán)皆從一切智境界而起。??

  簡釋

  本段全文共11句:(1)報酬善惡,均由業(yè)起;(2)果自種生,均由因起;(3)善惡之業(yè),均由習(xí)染;(4)自有信心,佛力出世;(5)決定印持,供養(yǎng)云起;(6)從佛化佛,由自敬心;(7)佛因佛果,由種善根;(8)萬類佛身,是方便智;(9)一切佛事,皆愿為因;(10)菩薩諸行,起于回向;(11)佛智周徧,嚴(yán)于法界。

  甚深信解,離于斷見,知回向故;離于常見,知無生故;離無因見,知正因故;離顛倒見,知如實理故;離自在見,知不由他故;離自他見,知從緣起故;離諸邪見,知因果力故;離邊執(zhí)見,知法界無邊故;離往來見,知如影像故;離有無見,知不生滅故;離一切法見,知空無生故,知不自在故,知愿力出生故;離一切相見,入無相際故。??

  簡釋

  此段說明善財童子離12知見:(1)今知回向,則離斷見;(2)今知無生,則離常見;(3)今知正因,則離無因;(4)遠(yuǎn)離顛倒,則定于實;(5)離開自見,也就不由他見;(6)今知因緣,自、他并遣;(7)今知因果,一切都滅;(8)既不執(zhí)邊,則法界無邊;(9)是身如影,從業(yè)緣顯;(10)既無生滅,則離有無;(11)知空無生,是約理遣法;知不自在,是約緣遣法;知愿力出生,是約因遣法;(12)相即無相,名無相際。

  知一切法,(1)如種生芽,不失壞故;(2)如印印文,相續(xù)起故。(3)知質(zhì)如像故,(4)知聲如響故,(5)知境如夢故,(6)知業(yè)如幻故。(7)了世(法)心現(xiàn)故;(8)了果起(于)因故;(9)了報(由)業(yè)集故;(10)了知一切諸功德法,皆從菩薩善巧方便之所流故;(11)了知一切法、非法性,平等現(xiàn)前,增長成就真法界。

  簡釋

  此段共11句說明善財童子對世間法、出世法的因果關(guān)系從整體認(rèn)知:(1)一切法如種生芽,從水土等緣所生;(2)如印、印文,此印成文,彼印續(xù)生;(3)譬如凈明鏡,隨其所對質(zhì),現(xiàn)象各不同;業(yè)性亦如是;(4)聲從尋等緣所生故;(5)夢由思等之所起故;(6)業(yè)亦從緣之所生故;(7)了知萬法、唯心所觀;(8)了知果起于因;(9)了知報應(yīng)由業(yè)力所積;(10)

  功德唯依凈染;(11)真如實觀,法與非法,悉皆平等。

  善財童子,入如是智、如是思惟、如是作意,端心潔念。于樓閣前,舉體投地,殷勤頂禮;不思議善根速疾現(xiàn)前,流注身心,清涼愉悅。然后安徐從地而起,一心瞻仰,目不暫舍,合掌圍繞毗盧遮那普莊嚴(yán)藏、廣大樓閣,經(jīng)無量幣思維,作意發(fā)起深心,鞠躬恭敬。?

  作是念言:此大樓閣是解甚深空無相、愿三解脫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于諸法了達(dá)、法性無分別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了法界本際平等、無差別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知一切諸眾生界不可得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知一切諸法無生、住、滅者之所住處。(善財說,此大樓閣是了解諸法不生、不滅這一類型哲理的功德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不執(zhí)著一切世間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不執(zhí)著一切窟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不愛樂一切聚落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不依著一切境界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遠(yuǎn)離一切相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能壞散一切妄想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知諸法無自性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斷一切分別業(yè)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離一切想心、意識者之所住處。(繼續(xù)說,此大樓閣是遠(yuǎn)離諸相這一類型問題的功德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于一切不來、不去、不入、不出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入一切甚深般若波羅密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能方便安住一切普門法界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能寂靜息滅一切煩惱火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以勝慧除斷一切見愛、慢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出生一切諸禪解脫等持、等至三昧通明而悠游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觀察一切諸大菩薩三昧境界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安住一切諸如來所親近依止者之所住處。(繼續(xù)說,此大樓閣是無入出、無去來等大功德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以一劫入一切劫,以一切劫入于一劫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以一剎入一切剎,以一切剎入于一剎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以一法入一切法,以一切法入于一法而不相雜亂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以一眾生入一切眾生,以一切眾生入于一眾生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以一佛入一切佛,以一切佛入于一佛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繼續(xù)說,此大樓閣是一法與一切法互相介入而不雜亂者的住處。)

  此大樓閣是于一念中而知一切三世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于一念中往詣一切國土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于一切眾生前悉見其身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心常利益一切世間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得自在力能徧至一切處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雖已出一切世間、為欲教化諸眾生故,而恒于中,普現(xiàn)其身、不舍離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不依著一切剎土,為欲供養(yǎng)一切佛故,而游一切諸佛剎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不動本

  處,能普往詣一切佛剎而莊嚴(yán)者之所住處。(繼續(xù)說,此大樓閣是恒常利益一切世間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能徧親近一切諸佛,而不起佛想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能徧依止一切善知識,而不起善知識想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住一切魔宮,而不耽著欲境界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知一切心意、識法,而永離一切心想見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雖于一切眾生中而現(xiàn)其身,然于自、他不生二相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能普入一切世界而于法界無差別相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愿住未來一切劫、而于諸劫無長短想者之所住處;此大樓閣是不離一毛端處而普現(xiàn)身、隨順十方一切世界者之所住處。(繼續(xù)說,此大樓閣是能普入一切法界而無差別相者之所住處。)

  此大樓閣是能演說難遭遇法者之所住處,是能安住難知解法者之所住處,是能安住甚深法者之所住處,是能安住無二法者之所住處,是能安住無相法者之所住處,是能安住無對治法者之所住處,是能安住無所得法者之所住處,是能安住無戲論法者之所住處,是能安住大慈大悲者之所住處。是已越度一切二乘所知境者之所住處,是己超過一切魔境界者之所住處,是已能于一切世法無所染者之所住處,是已能到一切菩薩所到岸

  者之所住處,是己能住一切如來所住處者之所住處。(繼續(xù)說,此大樓閣是能安住甚深法者之所住處。)

  是雖已離一切諸相,而亦不入聲聞?wù)徽咧√帲皇请m已了諸法無生,而亦不住無生法性者之所住處;是雖已觀貪欲不凈,而不證離貪法、亦不與貪欲俱者之所住處;是雖修于慈而不證離瞋法、亦不與瞋垢俱者之所住處;是雖觀一切十二緣起而不證離癡法、亦不與疑惑俱者之所住處;是雖住四禪而以大悲愿力不隨禪生者之所住處;是雖住四無量,為化眾生故,而不生于色界者之所住處;是雖修四無色定,以大悲故,而不

  住無色界者之所住處;是雖勤修止觀、為化眾生故,而不證明(解)脫者之所住處;是雖行于舍、而以大悲不舍一切、化眾生事者之所住處;是雖觀于空,然不起空見者之所住處。(繼續(xù)說,此大樓閣是舍棄一切、但不舍棄教化眾生的功德者之所 住處。)

  是雖行無相,而常教化著相眾生者之所住處;是雖行無愿,而不舍菩提一切行愿者之所住處;是雖于一切業(yè)煩惱中而得自在,為欲教化成熟眾生、而現(xiàn)隨順業(yè)煩惱者之所住處;是雖無生死,而為化眾生示受生死者之所住處;是雖已離一切諸趣,為化眾生示入諸趣者之所住處;是雖行于慈,而于諸眾生無所愛戀者之所住處;是雖行于悲,而于諸眾生無所取著者之所住處;是雖行于喜,而觀苦眾生心常哀愍者之所住處;是雖行于

  舍,而不廢舍利益他事者之所住處;是雖行九次第定,而不厭離欲界受生者之所住處;是雖知一切法無生無滅,而不于實際作證者之所住處;是雖入三解脫門,而不取聲聞解脫者之所住處;是雖觀四圣諦,而不住小乘圣果者之所住處;是雖觀甚深緣起,而不住究竟寂滅者之所住處;是雖修入圣道,而不求永出世間者之所住處;是雖超凡夫地,而不墮聲聞辟支佛地者之所住處;是雖觀取五蘊(yùn),而永不滅諸蘊(yùn)者之所住處;是雖超出

  四魔,而不分別諸魔境界者之所住處;是雖不著六處,而永不滅六處者之所住處;是雖安住真如,而不墮實際者之所住處;是雖說一切乘而不舍大乘者之所住處。(總結(jié))此大樓閣是住如是一切無量諸功德者之所住處。

  爾時善財童子合掌瞻仰,恭敬一心而說偈言(贊嘆慈氏):

  (1)此是大悲清凈智,利益世間慈氏尊;灌頂?shù)刂蟹痖L子,隨順?biāo)季S入佛境。

  (請慈氏灌頂。)

  (2)一切名聞諸佛子,住大智境解脫門;隨行法界心無著,此無等者之住處。

  (住大智而解脫。)

  (3)施戒忍進(jìn)禪智慧,方便愿力及神通;如是大乘諸度法,悉具足者之住處。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智慧。)

  (4)智慧廣大如虛空,普知三世一切法;無礙無依無所起,了諸有者之住處。

  (智慧如真空,徧知三世與十方。)

  (5)善能了解一切法,無性無生無所依;如鳥飛空得自在,此無所畏之住處。

  (諸法無性、無生、無依,如同真空。)

  (6)了知三毒真實性,分別因緣虛妄起;亦不厭彼而求出,此寂靜人之住處。

  (三毒由因緣虛妄而起,故不厭而求出。)

  (7)三解脫門八圣道,諸蘊(yùn)處界及緣起;悉能觀察不趣寂,此善巧人之住處。?

  (統(tǒng)觀解脫、圣道、諸蘊(yùn)、緣起。)

  (8)十方國土及眾生,以無礙智咸觀察;了性皆空不分別,此寂滅人之住處。

  (國土眾生,本體皆空,并無分別。)

  (9)普行法界悉無礙,而求行性不可得;如風(fēng)行空無所行,此無依者之住處。

  (法界無礙,同真空無一物,亦無風(fēng)所行。)

  (10)普見惡道群生類,受諸楚毒無所歸;放大慈光悉除滅,此哀愍者之住處。

  (惡道眾生諸苦,惟有慈光消除。)

  (11)見諸眾生失正道,譬如生盲踐畏途;引其令入解脫城,此大導(dǎo)師之住處。

  (引失道眾生,令入解脫。)

  (12)見諸眾生入魔網(wǎng),生老病死常逼迫;令其解脫得慰安,此勇健人之住處。

  (解脫眾生的生老病死苦。)

  (13)見諸眾生嬰惑病,而興廣大悲愍心;甘露智藥以除滅,此大醫(yī)王之所住。

  (以智藥除減眾生嬰惑病。)

  (14)見諸眾生沒于海,沉淪憂迫受眾苦;大悲法船以救之,此善度者之住處。

  (以大悲法船救渡沉淪眾生。)

  (15)見諸眾生在惑海,能發(fā)菩提妙寶心;悉入其中而拔濟(jì),此慈航人之住處。

  (以菩提心救度惑海眾生。)

  (16)恒以大愿慈悲眼,普觀六道諸眾生;從諸有海而拔出,此妙翅王之住處。

  (以大愿慈悲力拔出苦海眾生。)

  (17)譬如日月在虛空,一切世間靡不照;愿智光明亦如是,此照世者之住處。

  (以智慧之光照耀世間各處。)

  (18)菩薩為化一眾生,普盡未來無量劫;如為一人一切爾,此救世者之住處。

  (菩薩盡未來無量劫,普化眾生。)

  (19)于一剎土化眾生,盡未來劫無休息;如于一剎十方然,此志堅者之住處。

  (菩薩盡未來劫,為化眾生無休息。)

  (20)十方諸佛所說法,滿坐普受咸令悟;盡未來劫志無厭,此智海人之住處。

  (諸佛盡未來劫,無厭說法度生。)

  (21)徧游一切世界海,普入一切道場海;供養(yǎng)一切如來海,此修行者之住處。

  (修行者徧游各界,普入道場,供養(yǎng)如來。)

  (22)修行一切妙行海,發(fā)起無邊大愿海;如是經(jīng)于眾劫海,此功德者之住處。

  (功德者修持妙行,發(fā)無邊大愿,經(jīng)歷眾劫。)

  (23)一毛端處無量剎,佛眾生劫不可說;如是明見靡不周,此無礙眼之住處。

  (功德者得無礙眼,于一毛端見無量剎。)

  (24)一念普攝無邊劫,國土萬類及眾生;福智無礙波羅密,此具德人之住處。

 。üΦ轮,福智無礙,一念普攝無邊劫,以及國土、萬類、眾生。)

  (25)十方佛剎碎為塵,一切大海似毛滴;菩薩發(fā)愿數(shù)如是,此無礙者之住處。

  (菩薩發(fā)大愿類似于:十方佛剎如微塵,一切大海如毛滴。)

  (26)成就總持三昧門,大愿諸禪及解脫;一一皆住無邊劫,此真佛子之住處。

  (真佛子成就三昧,住無邊劫。)

  (27)無量無邊諸佛子,種種說法度眾生;亦說世間眾技藝,此修行者之住處。

  (無量無邊佛子,說種種法度眾生。)

  (28)成就神通方便智,修行如幻妙法門;十方五趣悉現(xiàn)生,此無礙者之住處。

  (方便智修妙法門,能現(xiàn)十方五趣生。)

  (29)菩薩始從初發(fā)心,具足修行一切行;化身無量徧法界,此神力者之住處。

  (菩薩初發(fā)心,修一切行,故化身無量,徧及法界。)

  (30)一念成就菩提道,普作無邊智慧功;世情思慮悉發(fā)狂,此難量者之住處。

  (一念成就菩提道,則智慧無邊。)

  (31)成就神通無障礙,游行法界靡不周;其心未甞有所得,此凈慧者之住處。

  (神通無礙,行游法界;其心無得,凈慧之功。)

  (32)菩薩修行無礙慧,入諸國土無所著;以無二智普照明,此無我者之住處。

  (菩薩無礙智慧,入諸國土,一無所著;此無二智屬于無我。)

  (33)了性如空平等智,本來寂靜無所依;常行如是境界中,此離垢人之住處。

  (平等性智,如同真空;一無所依,是為離垢。)

  (34)普見群眾受眾苦,發(fā)大仁慈智慧心;常愿利益諸世間,此悲愍者之住處。

  (眾生受苦,悲智雙運(yùn);利益世間,無有止期)

  簡釋

  以上34偈是七言舉德嘆(。┨。其中(1)偈說行位,(2)偈說明德,(3)一(9)共七偈說自行,(10)一(19)共十偈說利他,(20)一(27)共八偈說功德,(28)一(34)共七偈說方便。下面以五 言21偈繼續(xù)贊嘆慈氏。

  (1)佛子住于此,普現(xiàn)眾生前;猶如日月輪,徧除生死暗。?

  (2)佛子住于此,普順眾生心;變現(xiàn)無量身,充滿十方剎。

  (3)佛子住于此,徧遊諸世界;一切如來所,無量無數(shù)劫。

  (4)佛子住于此,稱量佛境界;無量無數(shù)劫,其心無厭倦。

  (5)佛子住于此,念念入三昧;一一三昧門,闡明諸佛境。

  (6)佛子住于此,悉知一切剎;無量無數(shù)劫,眾生佛名號。

  (7)佛子住于此,一念攝諸劫;遠(yuǎn)離諸妄想,隨順于眾生。

  (8)佛子住于此,修習(xí)諸三昧;一一心念中,了知三世法。

  (9)佛子住于此,結(jié)跏身不動;普現(xiàn)一切剎,諸趣利眾生。

  (10)佛子住于此,飲諸佛法海;深入智慧海,具足功德海。

  (11)佛子住于此,悉知諸剎數(shù);世數(shù)眾生數(shù),佛不思議數(shù)。

  (12)佛子住于此,一念悉能知;一切三世中,國土之成壞。

  (13)佛子住于此,普知佛行愿;菩薩所修行,眾生根性欲。

  (14)佛子住于此,見一極微中(真空零點(diǎn));無量剎道場(無窮大),眾生及諸劫。

  (15)于一極微內(nèi),一切微悉然;種種咸具足,處處皆無礙。

  (16)佛子住于此,普觀一切法;眾生剎及世,無取無所有。

  (17)觀察眾生等,法等如來等;剎等諸愿等,三世悉平等。

  (18)佛子住于此,教化諸群生;供養(yǎng)諸如來,思維諸法性。

  (19)無量千萬劫,所修愿志行;廣大不可量,道揚(yáng)莫能盡。

  (20)彼諸大勇猛,所行無障礙;安住于此中,我合掌敬禮。

  (21)諸佛之長子,圣德慈氏尊;我今恭敬禮,愿垂顧念我。

  簡釋

  上面21偈,每句5言,其總精神是指住處明德。分別來說,1—2兩偈說明下化,3—4兩偈說明上觀,5—9共5偈說明三昧自在,10—16共7偈說明智慧深廣,17偈顯示平等,18—21共4偈說明佛德 無盡,請求加持。

  (二)彌勒說偈,指示善財?(行愿品第五十二)

  爾時善財童子以如是等一切菩薩,無量稱揚(yáng)贊嘆之法,贊毗盧遮那莊嚴(yán)大樓閣中諸菩薩己,于樓閣前恭敬頂禮住立,一心鞠躬,合掌渴仰,欲見彌勒菩薩,親近供養(yǎng)。當(dāng)時即見彌勒菩薩從樓閣外、別處而來。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釋梵護(hù)世;及本生處內(nèi)外親戚無量眷屬婆羅門眾,及余無數(shù)百千眾生,前後圍繞而共來向大樓 閣所。

  善財見己,歡喜踴躍,即前作禮,五體投地。

  時彌勒菩薩觀察善財,指示大眾,嘆其真實無量功德而說偈言。

  (甲)23偈贊善來學(xué)佛

  (1)汝等觀善財,智慧心清凈;為求菩提行,而來親近我。

  (2)善來圓滿慈,善來清凈悲;善來寂滅眼,修行無懈倦。

  (3)善來清凈意,善來廣大心;善來不退根,修行無懈倦。

  (4)善來不動行,常求善知識;了世心無染,調(diào)伏諸群生。

  (5)善來行妙道,善來住功德;善來趣佛果,與世為依怙。

  (6)善來德為體,善來法所滋;善來無邊形,世間難可見。?

  (7)善來離迷惑,處世如蓮華;利衰毀譽(yù)等,一切無分別。

  (8)善來施安樂,調(diào)柔堪受化;諂誑瞋慢心,一切悉除滅。

  (9)善來真佛子,普詣于十方;增長諸功德,調(diào)柔無懈倦。?

  (10)善來三世智,徧知一切法;普生功德藏,修行不疲厭。

  (11)文殊德云等,一切諸佛子;展轉(zhuǎn)令汝來,示汝無礙處。?

  (12)具修菩薩行,普攝諸群生;廣大不思議,今來至我所。?

  (13)為求諸如來,清凈之境界;問諸廣大愿,而來至我所。

  (14)去來現(xiàn)在佛,所成諸善道;汝欲皆修學(xué),而來至我所。

  (15)汝于善知識,欲求微妙法;欲受菩薩行,而來至我所。

  (16)汝念善知識,諸佛所稱嘆;令汝成菩提,而來至我所。

  (17)汝念善知識,生我如父母;養(yǎng)我如乳母,增長菩提分。

  (18)如醫(yī)療眾疾,如天灑甘露;如日示正道,如月轉(zhuǎn)凈輪。?

  (19)如山不動搖,如海無增減;如船師濟(jì)度,而來至我所。

  (20)汝觀善知識,猶如大猛將;亦如大商主,又如大導(dǎo)師。

  (21)能建正法幢,能示佛功德;能滅諸惡道,能開善趣門。

  (22)能顯諸佛身,能守諸佛藏;能持諸佛法,是故愿瞻奉。?

  (23)欲滿諸佛智,欲具端正身;欲生尊貴家,而來至我所。

  簡釋

  初1偈說明善財來近彌勒菩薩;2—10偈贊德善來;11—12偈說明來因;外由善友,內(nèi)由德具;13—23偈說明來到我所的意圖。

  (乙)27偈贊趣向正覺?

  (1)汝等觀此人,親近善知識;隨其所修學(xué),一切皆順行。

  (2)以昔福因緣,文殊令發(fā)心;隨順無違逆,修行不懈倦。

  (3)父母與親屬,宮殿及財產(chǎn);一切皆舍離,謙下求佛學(xué)。

  (4)凈治如是意,永離世間身;當(dāng)生佛國土,受諸勝果報。

  (5)善財見眾生,生老病死苦;為發(fā)大悲意,勤修無上道。

  (6)善財見眾生,五趣恒流轉(zhuǎn);為求金剛智,破彼諸苦輪。

  (7)善財見眾生,心田甚荒穢;為除三毒刺,專求利智犂。

  (8)眾生處癡暗,盲冥失正道;善財為導(dǎo)師,示其安穩(wěn)處。

  (9)忍鎧解脫乘,智慧為利劒;能于三有利,破諸煩惱賊。?

  (10)善財法船師,普濟(jì)諸含識;令過爾焰海,急至凈寶洲。

  (11)善財正覺日,智光大愿輪;周行法界空,普照群迷宅。

  (12)善財正覺月,白法悉圓滿;慈定清凈光,等照眾生心。

  (13)善財勝智海,依于直心;菩提行漸深,出生眾法寶。

  (14)善財大心龍,升于法界空;興云注甘露,生成一切果。

  (15)善財燃法燈,信炷慈悲油;念器功德光,滅除三毒暗。

  (16)覺心羯邏籃,悲胞慈為肉;菩薩分支節(jié),長于如來藏。

  (17)增長福德藏,清凈智慧藏;開顯方便藏,出生大愿藏。

  (18)如是大莊嚴(yán),救護(hù)諸眾生;一切天人中,難聞難可見。

  (19)如是智慧樹,根深不可動;眾行漸增長,普蔭諸群生。

  (20)欲生一切德,欲問一切法;欲斷一切疑,專求善知識。

  (21)欲破諸惑魔,欲除諸見垢;欲解眾生縛,專求善知識。

  (22)當(dāng)減諸惡道,當(dāng)示人天路;令修功德行,速入涅槃城。

  (23)當(dāng)脫諸苦處,當(dāng)于安樂處;但除諸系著,永滅三有趣。

  (24)當(dāng)度諸見難,當(dāng)截諸見網(wǎng);當(dāng)枯愛欲水,當(dāng)示三有道。

  (25)當(dāng)為世依故,當(dāng)作世光明;當(dāng)成三界師,示其解脫處。

  (26)亦當(dāng)令世間,普離諸想著;普覺煩惱睡,普出愛欲泥。

  (27)當(dāng)了種種法,當(dāng)凈種種剎;一切咸究竟,其心大圓滿。

  簡釋

  (1)—(4)偈總贊善財,由文殊令發(fā)真心;(5)—(8)偈說明善財悲智雙運(yùn),發(fā)愿度諸眾生;(9)—(15)偈稱贊白法圓滿, 照眾生心識;(16)—(21)總贊諸德;(22)—(27)贊妙果當(dāng)成。

  (丙)67偈贊成就菩提

  (1)汝行極調(diào)柔,汝心甚清凈;所欲修功德,一切當(dāng)圓滿。

  (2)不久見諸佛,了達(dá)一切法;嚴(yán)凈眾剎海,成就大菩提。

  (3)莊嚴(yán)福智海,解脫眾生海;圓滿諸行海,汝當(dāng)成覺海。

  (4)當(dāng)?shù)焦Φ掳,?dāng)生諸善品;當(dāng)與佛子等,如是心決定。

  (5)當(dāng)斷一切惑,當(dāng)凈一切業(yè);當(dāng)伏一切魔,滿足如是愿。

  (6)當(dāng)生妙智道,當(dāng)開正法道;惑業(yè)諸苦道,不久當(dāng)舍離。

  (7)一切眾生輪,沉迷諸有輪;汝當(dāng)轉(zhuǎn)法輪,令其斷苦輪。

  (8)汝當(dāng)持佛種,汝當(dāng)凈法種;汝能集僧種,三世悉周徧。

  (9)汝當(dāng)斷愛網(wǎng),汝當(dāng)裂見網(wǎng);汝當(dāng)救苦網(wǎng),當(dāng)成此愿網(wǎng)。

  (10)汝度眾生界,當(dāng)凈國土界;當(dāng)集智慧界,當(dāng)成此心界。

  (11)當(dāng)令眾生喜,當(dāng)令菩薩喜;當(dāng)令諸佛喜,當(dāng)成此歡喜。?

  (12)當(dāng)見一切趣,當(dāng)見一切剎;當(dāng)見一切法,當(dāng)成此佛見。

  (13)當(dāng)放破暗光,當(dāng)放息熱光;當(dāng)放滅惡光,滌除三有苦。?

  (14)當(dāng)開天趣門,當(dāng)開佛道門;當(dāng)示解脫門,普使眾生入。

  (15)當(dāng)示于正道,當(dāng)絕于邪道;如是勤修行,成就菩薩道。

  (16)當(dāng)修功德海,當(dāng)度三有海;普使群生海,出于眾苦海。

  (17)當(dāng)于眾生海,消竭煩惱海;令修諸行海,速入大智海。

  (18)汝當(dāng)增智海,汝當(dāng)修行海;諸佛大愿海,汝當(dāng)咸滿足。

  (19)汝當(dāng)入剎海,汝當(dāng)觀眾海;汝當(dāng)以智力,普度諸法海。

  (20)當(dāng)見諸佛云,當(dāng)起供養(yǎng)云;常聽妙法云,當(dāng)興此愿云。

  (21)普游三有室,消除眾惑室;普入如來室,當(dāng)行如是道。

  (22)普入三昧門,普游解脫門;普住神通門,周行于法界。?

  (23)普現(xiàn)眾生前,普對諸佛前;譬如日月光,當(dāng)成如是力。

  (24)所行無動亂,所行無染著;如鳥行虛空,當(dāng)成此妙用。

  (25)譬如因陀羅,剎網(wǎng)如是;汝當(dāng)悉往詣,如風(fēng)無所礙。

  (26)汝當(dāng)入法界,徧住諸世界;普見三世佛,心誠能感應(yīng)。

  (27)汝于諸法門,已得及當(dāng)?shù)茫粦?yīng)生大喜躍,無貪亦無厭。

  (28)汝是功德器,能隨諸佛教;能修菩薩行,得見此奇特。

  (29)如是諸佛子,億劫難值遇;況見其功德,所修諸妙道。

  (30)汝生于人中,大獲諸善利;得見文殊等,無量諸功德。

  (31)已離諸惡道,已出諸難處;已超眾苦患,善哉勿懈怠。

  (32)己離凡夫地,已住菩薩地;當(dāng)滿智慧地,速入如來地。

  (33)菩薩行如海,佛智同虛空;汝愿亦復(fù)然,應(yīng)當(dāng)往前進(jìn)。

  (34)諸根不懈倦,志愿恒決定;親近善知識,不久悉圓滿。

  (35)菩薩種種行,皆為調(diào)眾生;普行諸法門,慎勿生疑惑。?

  (36)汝具難思福,以及真實信;是故于今日,得見諸佛子。

  (37)今見諸佛子,悉獲廣大利;一一諸大愿,一切咸信受。

  (38)汝于三有中,修行成妙器;是故諸佛子,示汝解脫門。

  (39)非是法器人,不與佛子;已經(jīng)無量劫,莫知其境界。

  (40)汝見諸佛子,得聞如是法;世間甚難有,應(yīng)生不懈心。

  (41)諸佛護(hù)念汝,菩薩攝受法;能順其教行,善哉住壽命。

  (42)己生菩薩家,己具菩薩德;已長如來種,善哉應(yīng)堅持。

  (43)諸佛等慈父,菩薩等天倫;菩提分親戚,長養(yǎng)真實意。

  (44)已具菩薩種,增長法王種;已具法王德,智光充徧身。

  (45)已成最勝事,奇特不思議;不久汝皆得,當(dāng)升灌頂位。?

  (46)如下如是種,必獲如是果;我今慶慰汝,汝自有所覺。?

  (47)無量諸菩薩,無量劫行道;未能成此行,今汝皆獲得。

  (48)信樂堅進(jìn)力,善財成此行;若有敬慕心,亦當(dāng)如是學(xué)。?

  (49)一切功德行、皆從愿欲生;善哉已了知,常樂勤修習(xí)。

  (50)如龍布密云,必當(dāng)注大雨;菩薩起愿志,決定修諸行。

  (51)若有善知識,示汝普賢行;汝當(dāng)好承事,慎勿生疑惑。

  (52)汝于無量劫,為欲妄舍身;今為求菩提,此舍方為善。

  (53)汝于無量劫,具受生死苦;不曾事諸佛,未聞如是行。?

  (54)汝今得人生,值佛善知識;聽受菩提行,此路方正確。

  (55)雖遇佛興世,亦值善知識;若心不清凈,亦難聞是法。

  (56)若于善知識,信樂心尊重;離疑不疲厭,乃聞如是法。?

  (57)若有聞此法,而興誓愿心;當(dāng)知如是人,已獲廣大利。

  (58)汝今入此行,最勝難思議;善來于人中,功德必然成。

  (59)如是心清凈,常得近諸佛;亦近諸菩薩,決定成菩提。

  (60)若人入此門,則具諸功德;永離眾惡趣,不受一切苦。

  (61)不久舍此身,往生佛國土;常見十方佛,以及諸菩薩。

  (62)往因今凈解,迂事善友力;增長諸功德,如水生蓮華。

  (63)樂事善知識,勤供一切佛;專心聽聞法,常行勿懈倦。

  (64)汝是真法器,當(dāng)具一切法;當(dāng)修一切道,當(dāng)滿一切愿。

  (65)汝以信解心,而來禮敬我;不久當(dāng)普入,一切諸佛會。?

  (66)善哉真佛子,恭敬一切佛;不久具諸行,到佛功德岸。

  (67)汝當(dāng)住大智,文殊師利所;彼當(dāng)令汝得,普賢勝妙行。

  簡釋

  (1)-(2)兩偈總明果德,(3)-(26)共24偈從各方面說明果德,(27)-(33)共7偈指出顯德,(34)-(41)共8偈指出遇善知識功德,(42)-(48)共7偈指出速成位行功德,(49)-(66)

  共18偈總結(jié)諸功德,(67)偈指出往文殊、普賢菩薩處。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在眾會前,稱贊善財無著境界,圓滿莊嚴(yán)大功德藏。善財聞彼隨順教誨,顯示最勝方便,慰諭、歡喜、踴躍,身毛皆竪,涕淚交流,悲泣哽噎,起立合掌,恭敬瞻仰,繞無數(shù)幣;以文殊師利心念力故,眾華瓔珞、種種妙寶,不覺忽然自盈其手。善財欣慶,不自勝任,即以奉獻(xiàn)彌勒菩薩摩訶薩。

  簡釋

  善財聞彌勒菩薩稱贊,身心悲敬。以心念文殊之力:華因德立,瓔珞行成。妙寶盈手說明信堅智深;奉獻(xiàn)彌勒,表示因成果滿。

  時彌勒菩薩,摩善財頂為說偈言:

  善哉善哉真佛子,普策群根無懈倦;不久當(dāng)具諸功德,猶如文殊及與我。

  時善財童子聞是贊已,以偈答曰:

  我念善知識,億劫難值遇;今得咸親近,而來詣尊所。

  我以文殊故,見諸難見者;彼大功德尊,愿速還瞻覲。

  爾時善財童子合掌恭敬,重白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大圣,我已先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我未知菩薩云何學(xué)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大圣善能誘誨;唯愿慈哀,為我宣說。大圣,一切如來授尊者記,一生當(dāng)?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若一生當(dāng)?shù)脽o上菩提,則已超越一切菩薩所住處;則己出過一切菩薩離生位;則己圓滿一切波羅密;則己深入一切諸忍門;則已具足一切菩薩地;則己游戲一切解脫門;則已成就一切三昧法;則己通達(dá)一切菩薩行;則已證得一切陀羅尼辯才;則己于一切菩薩自在中,而得自在;則已積集一切菩薩助道法;則已神游一切菩薩智慧方便;

  則己出生一切善巧大智神通;則已成就一切菩薩所應(yīng)學(xué)處;則已清凈一切菩薩所興妙行;則已滿足一切菩薩所發(fā)大愿;則己領(lǐng)受一切佛所記;則已了知一切諸乘門;則己堪任一切如來所護(hù)念;則已能攝一切佛菩提;則己能持一切佛法藏;則已能受一切諸佛秘密教。則已能轉(zhuǎn)一切菩薩秘密輪;則已能為破煩惱魔軍大勇將;則己能作出生死曠野大導(dǎo)師,則己能作治諸惑重病大醫(yī)王;則己能于一切眾生中為最勝;則已能于一切世主中得自在;則己能于一切圣人中最第一;則己能于一切聲聞、獨(dú)覺中最增上;則已能于生死海中為船師;則已能布、調(diào)伏一切眾生網(wǎng);則己能觀一切眾生根;則己能攝一切眾生界;已能守護(hù)—切菩薩眾;則己能談議一切菩薩事;則已能往詣一切如來所;

  則己能住止一切如來會;則已能現(xiàn)身一切眾生前;則己能知一切諸法如幻焰;則已能觀一切諸法如影像;則已能于一切世法無染著;則已能了一切諸法無生性;則已能凈一切菩薩身口意,則己能以金剛定、破一切魔;則己能知一切白凈法本生處;則己能悟一相不動性;則已能行波羅密不退轉(zhuǎn);則己能觀一切法無常、苦空、無我;則己能起一切佛地諸善根;則己能修三十七品瑜珈行;則己于一切菩薩境界到彼岸;則己普知一切煩惱性寂滅;則已能住金剛?cè)敛豢蓛A動;則已能了住三世心皆不可得,則己能證不動如山菩提心;則己能于一切世法無所著,則已能超越一切魔境界;則能住一切佛境界;則已能到一切菩薩無礙境;則已能精勤供養(yǎng)一切佛;則己與一切佛法同體性,已系一切佛法繒,已受一切佛灌頂,已住一切法王位, 已入一切智智境,已生一切諸佛法,已踐一切種智位。

  大圣,菩薩云何學(xué)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隨所修行,速能證得一切佛法;云何菩薩悉能了解一切佛法,速能度脫所念眾生,咸令究竟到達(dá)彼岸。普能圓滿所發(fā)大愿,普能究竟所起諸行,普能安慰一切天人:不負(fù)自身,不斷三寶,不虛一切佛菩薩種;能持一切諸佛法眼。如是等事,愿為我說。

  簡釋

  上述第一段善財對彌勒菩薩說,尊者受如來記,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上正等正覺)、圓滿波羅密、—切三昧法等等。接著在第二段中說,出生善巧大智神通,了知諸乘門,能轉(zhuǎn)菩薩秘密輪;能觀一切眾生根,詣往如來所等法。接著在三段中說,能知一切諸法如幻焰,能與一切佛法同體性等等。最後一段則請彌勒菩薩指示,如何速證 佛法,能速度脫眾生達(dá)到彼岸,如是等等。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普觀一切道場眾會,指示善財,而作是言:諸仁者,汝等今者見此童子來于我所,問菩薩行、普欲成就諸功德不。諸仁者,今此童子勇猛精進(jìn),志愿無雜,深心堅固,恒不退轉(zhuǎn),具勝希望,心無厭足,如山不動,如救頭燃。愛樂親近諸善知識,處處尋求,承事供養(yǎng)。請問法要,受持無失。諸仁當(dāng)知,今此童子,曩于福城,受彼菩薩文殊師利教化示導(dǎo),令其發(fā)心,展轉(zhuǎn)詢求,經(jīng)由一百一十城善知識已。然後而來至于我所,曾無暫起一念疲懈。(此段所說的110城意謂取其證位:十地等覺,總共110,是為了 欲顯位住,皆相融通。)

  諸仁者,此善男子,甚為難有;趣向大乘,往佛境界;乘大誓愿,修同類行,發(fā)大勇猛,披大悲甲;以大慈心,救護(hù)眾生;起大精進(jìn),修波羅密;作大善主,護(hù)諸眾生;為大法船,度諸有海。普集一切福智法寶,修諸廣大助道之法,增長 成就一切功德。如是之人,難可得聞、難可得見、難得親近,難與同行。何以故,此善男子為欲救護(hù)一切眾生,超諸惡趣,離眾險難;破無明暗,出生死海;息諸趣輪,度魔境界;舍住著處,

  不染世法。出欲泥,斷貪鞅;解見縛,壞想宅;絕迷道,摧慢幢;拔惑箭,撤睡蓋。除障山,裂愛網(wǎng);解諸結(jié),出有流。離諂幻,凈心垢;斷疑惑,到涅槃。

  諸仁者,此大丈夫為被四流飄泊者,造大法船;為被見泥沒溺者,立大法橋;為墮愚癡黑暗者,燃大智燈。為行一切生死曠野者,示以圣道;為醫(yī)一切惑業(yè)、重病者,與其法藥。為遭一切生死遇難者,飲以甘露;為入一切貪瞋癡火者,沃以定水。多憂惱者,慰喻令安;系有獄者,曉誨令出。為見縛者,授以智劎;住城界者,示解脫門。在險難者,導(dǎo)安穩(wěn)處;懼盜賊者,與無畏法。墮惡趣者,授以法手;拘害蘊(yùn)者,示涅槃城。毒蛇纏者,解以圣道。著于六處、空聚落者,以智慧光,引之令出。住邪道者,令入正路;近惡友者,示其善友。樂凡法者,誨以圣法;樂著生死、諸有城者,令其趣入一切智城。

  簡釋

  上面最後一段中的“四流”就是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泊意謂急流之貌。城界意謂三界,害蘊(yùn)意謂五蘊(yùn)。界蛇意指四大毒蛇,即地水火風(fēng)。六處是在母胎內(nèi)具足眼等六根。出母體之位,則是12處,為六根、六塵之通稱。根塵為生“六識”之依處。無著則不為六塵

  大賊所劫;常人是樂于生死,住于六城。

  諸仁者,此大丈夫如是勤求種種方便,誓當(dāng)救護(hù)一切眾生,發(fā)菩提心,相續(xù)不斷。于清凈行、未曾休息,求大乘道、曾無懈。皇艹忠磺写蠓ㄔ朴,恒勤積集助道之法。圓滿一切、不舍善道,常樂一切、清凈法門。修菩薩行、勇猛精進(jìn);念念勤求,無有退轉(zhuǎn);所有諸行,大愿圓滿。見善知識,自然尊敬;事善知識,身不疲懈;聞善知識、所有教誨,常思順行,未曾違逆。(此段是彌勒菩薩稱贊善財為大丈夫,誓愿救護(hù)一切眾生,因此發(fā) 菩提心,勤修大道;對于善知識教誨,盡力順行。)

  諸仁者,此善男子,最為難得。若有眾生,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則于世間是為希有;況發(fā)心已復(fù)能如是、為利眾生,勇猛精勤,集諸佛法,當(dāng)知是人甚為稀有。又能如是勤求、愛樂諸菩薩道,又能如是增長清凈諸菩薩行;又能如是親近、承事諸善知識,又能如是、如救頭燃,如山不動;又能如是隨順一切善知識教,又能如是堅固修行一切佛道;又能如是積集一切菩提分法,又能如是不樂一切名利、享受,又能如是

  不舍菩薩純一之心。又能如是不樂家宅,不欣富貴;不貪受用,不著欲樂;不戀父母、親戚知識,不顧世間一切財物,但樂追求菩薩伴侶。又能如是不顧生命,唯愿勤修一切智道,應(yīng)知展轉(zhuǎn),信更難得。(彌勒菩薩稱贊善財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利眾生,更為稀有。又能勤求菩薩道,增長菩薩行,積集一切菩提分法,不舍菩薩純一之心等等一切善行。又能不顧生命,勤修一切智道,展轉(zhuǎn)增倍,更為難 得。)

  諸仁者,其余菩薩經(jīng)于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乃能滿足菩薩愿行,乃能親近諸佛菩提。此善男子于一生內(nèi)(1)能嚴(yán)凈一切佛剎,(2)能教化一切眾生,(3)以智慧深入法界,(4)能成就諸波羅密,(5)能增廣一切行網(wǎng),(6)能圓滿一切大愿,(7)能超出一切魔業(yè),(8)能承事一切善友,令生歡喜,(9)能清凈諸菩薩行,令其具足,(10)能修習(xí)

  普賢諸行,令其成就。

  (彌勒菩薩說,菩薩經(jīng)無量劫,乃能滿足菩薩愿行,親近諸佛菩提;

  此善男子于一生中就能達(dá)到菩薩地:(1)-(2)句總明具諸行位,(3)句說明《入十住》,(4)-(5)句說明《入十行》,(6)句說明《入十向》,(7)-(9)句說明《入十地》,(10)句說明《入等覺》。

  十住是:一發(fā)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貴住(入于如來種),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

  十行是:一歡喜行,二饒益行,三無瞋恨行,四無盡行,五離癡亂行,六善現(xiàn)行,七無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實行。

  十向是:一回自而向他,二回少而向多,三回自之因行向他之因行,四回因而向果,五回劣而向勝,六回向自性,七回事而向理,八回差別之行而向圓融之行,九回入世而向出世,十回逆理之事行而向理所成之事。

  十地是:一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fā)光地,四焰慧地,五極難勝地,六現(xiàn)前地,七遠(yuǎn)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意地,十法云地。

  等覺就是佛稱:等者平等,覺者覺悟;諸佛覺悟,平等如一。)?

  (三)彌勒菩薩說菩提心?(行愿品第五十三)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如是稱贊善財童子種種功德,令眾會中無量百千眾生,堅固無上菩提之心。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為利樂一切世間,汝為救護(hù)一切眾生,汝為 勤求一切佛法,故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提心為總稱,即悲智之相。)

  善男子,汝獲善利,汝善得人身,汝善住壽命。汝善值如來出興于世,汝善見文殊師利大善知識,汝身即是真法器,為諸善根之所潤澤。汝為白法(一切善法)之所資持,信樂廣大慧解清凈,已得諸佛之所護(hù)念,己為善友所共攝受。(善財?shù)谜煞蛏,值佛出世,又遇文殊;故其身是真法器,諸善根 能被潤澤。從而得到白法資持,具大智慧,諸佛護(hù)念,善友攝受。)

  何以故,為能發(fā)大菩提心故。(下面分甲、乙、丙三部分說菩提心)

  (甲)二十五門?

  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菩提心者,猶如良田,能長眾生白凈法故;

  菩提心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

  菩提心者,猶如大水,能滌一切煩惱垢故;

  菩提心者,猶如大風(fēng),普行世間無所礙故;

  菩提心者,猶如大火,能燒一切諸見薪故;

  菩提心者,猶如凈日,普照一切諸世間故;

  菩提心者,猶如盛月,普能圓滿白凈法故;

  菩提心者,猶如明燈,能放種種法光明故;

  菩提心者,猶如凈目,普見一切夷險處;

  菩提心者,猶如大道,普令得入大智城故;

  菩提心者,猶如正濟(jì),令其得離諸邪法故;

  菩提心者,猶如大車,普能運(yùn)載諸菩薩故;

  菩提心者,猶如門戶,開示一切菩薩行故;

  菩提心者,猶如宮殿,安住修習(xí)三昧法(調(diào)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

  菩提心者,猶如園苑,于中神游,受法樂故;

  菩提心者,猶如舍宅,安穩(wěn)一切諸眾生故;

  菩提心者,實為所歸、利益一切諸世間故;

  菩提心者,作為所依諸菩薩行、所依處故;

  菩提心者,猶如嚴(yán)律,引導(dǎo)一切諸菩薩故;

  菩提心者,猶如慈恩,生長菩提諸善根故;

  菩提心者,猶如乳品,養(yǎng)育守護(hù)諸菩薩故;

  菩提心者,猶如善友,成益一切諸菩薩故;

  菩提心者,猶如君主,勝出一切二乘人故;

  菩提心者,猶如帝王,一切愿中得自在故;

  (乙)二十八門

  菩提心者,猶如大海,普生一切諸功德故;

  菩提心者,如須彌山,于諸眾生心平等故;

  菩提心者,如鐵圍山,攝持一切諸世間故;

  菩提心者,如大雪山,長養(yǎng)一切智慧藥故;

  菩提心者,猶如香山,出生一切功德香故;

  菩提心者,如太虛空,諸妙功德廣無邊故;

  菩提心者,如妙蓮華不染一切世間法故;

  菩提心者,如調(diào)慧象,其心善順,不獷戾故;

  菩提心者,如良善馬,遠(yuǎn)離一切諸惡性故;

  菩提心者,如調(diào)御師,守護(hù)一切大乘法故;

  菩提心者,猶如良藥,能治一切煩惱病故;

  菩提心者,猶如阬阱,陷沒一切諸惡法故;

  菩提心者,猶如金剛,悉能穿徹一切法故;

  菩提心者,猶如香篋,能貯一切功德香故;

  菩提心者,猶如妙華,一切世間所有樂見故;

  菩提心者,如白栴檀除眾欲熱,使清涼故;

  菩提心者,如黑沉香,能薰法界,悉周徧故;

  菩提心者,如善見藥王,能破一切煩惱病故;

  菩提心者,如毗笈摩藥,能拔一切諸惑箭故;

  菩提心者,猶如心識,能與諸根作依止故;

  菩提心者,猶如帝釋,一切主中,最尊勝故;

  菩提心者,如毗沙門,能斷一切貧窮苦故;

  菩提心者,如功德天,一切功德所莊嚴(yán)故;

  菩提心者,如莊嚴(yán)具,莊嚴(yán)一切諸菩薩故;

  菩提心者,如劫燒火,能燒一切諸有為故;

  菩提心者,如無生根藥,長養(yǎng)一切諸佛法故;

  菩提心者,猶如龍珠,能消一切煩惱毒故;

  菩提心者,如水清珠,能清一切煩惱濁故;

  (丙)七十門

  菩提心者,如“如意珠”,周給一切諸貧乏故;

  菩提心者,如賢德瓶,滿足一切眾生愿故;

  菩提心者,如“如意樹”,能雨一切莊嚴(yán)具故;

  菩提心者,如鵝羽衣,不受一切生死垢故;

  菩提心者,如白毛線,從本已來,性清凈故;

  菩提心者,如快利犁,能治一切眾生田故;

  菩提心者,如那羅延,能摧一切我見敵故;

  菩提心者,猶如快箭,能破一切諸苦惱故;

  菩提心者,猶如利矛,能穿一切煩惱甲故;

  菩提心者,猶如堅甲,能護(hù)一切如理性故;

  菩提心者,猶如利刃,能斬一切煩惱首故;

  菩提心者,猶如利劒,能斷一切憍慢鎧故;

  菩提心者,猶如利鐮,能翦微細(xì)惑故;

  菩提心者,如勇猛幢,能伏一切諸魔軍故;

  菩提心者,猶如利鋸,能截一切無明樹故;

  菩提心者,猶如利斧,能伐一切諸苦樹故;

  菩提心者,猶如器仗,能防一切諸厄難故;

  菩提心者,猶如善手,防護(hù)一切智、度身故;

  菩提心者,猶如好足,安立一切功德身故;

  菩提心者,猶如金錍,能除一切無明翳故;

  菩提心者,猶如鉗鑷,能拔一切身見刺故;

  菩提心者,猶如臥具,息除生死諸勞苦故;

  菩提心者,如善知識,能解一切生死縛故;

  菩提心者,如好珍財,能除一切貧窮事故;

  菩提心者,猶如導(dǎo)師,善知菩薩出要道故;

  菩提心者,猶如伏藏,出功德財,無匱乏故;

  菩提心者,猶如涌泉,出智慧水無窮盡故;

  菩提心者,猶如明鏡,普現(xiàn)一切法門像故;

  菩提心者,猶如蓮華,不染一切諸罪垢故;

  菩提心者,猶如大河流,引一切度攝法故;

  菩提心者,如大龍王,能雨一切妙法雨故;

  菩提心者,猶如命根,任持菩薩大悲身故;

  菩提心者,猶如甘露,能令安住不死界故;

  菩提心者,猶如大綱普攝一切諸眾生故;

  菩提心者,猶如絹索,攝取一切所應(yīng)化故;

  菩提心者,猶如鈎餌,出有淵中所居者故;

  菩提心者,如阿伽陀藥,能除惑病,永安穩(wěn)故;

  菩提心者,如除毒藥,悉能消歇貪愛毒故;

  菩提心者,如善持明,能滅一切惡尋伺故;

  菩提心者,猶如疾風(fēng),能散一切諸障霧故;

  菩提心者,如大寶洲,出生一切覺分寶故;

  菩提心者,如好種子,出生一切白凈法故;

  菩提心者,猶如住宅,諸功德法所依處故;

  菩提心者,猶如市肆菩薩、佛學(xué)交流處故;

  菩提心者,如鍊金藥,能治一切煩惱垢故;

  菩提心者,猶如好蜜,圓滿一切功德味故;

  菩提心者,猶如正道,令諸菩薩入智城故;

  菩提心者,猶如好器,能持一切白凈法故;

  菩提心者,猶如時雨,能滅一切煩惱塵故;

  菩提心者,猶如住處,一切菩薩所依住故;

  菩提心者,猶如磁石,吸引一切解脫果故;

  菩提心者,如凈琉璃,自性明潔,無諸垢故;

  菩提心者,如青帝寶,出(超)過世間二乘智故:

  菩提心者,如更漏鼓,覺諸眾生煩惱睡故;

  菩提心者,如潔凈水,惟本凈潔,無垢濁故;

  菩提心者,如閻浮金,映照一切有為善故;

  菩提心者,如大山王,超出一切諸世間故;

  菩提心者則為所歸、不拒一切諸來者故;

  菩提心者,則為義利,能除一切衰惱事故;

  菩提心者,則為妙寶,能令一切心歡喜故;

  菩提心者,如大施會,充滿一切眾生心故;

  菩提心者,則為尊勝諸眾生心,無與等故;

  菩提心者,猶如伏藏,能攝一切諸佛法故;

  菩提心者,如善諷誦,普攝菩薩諸行愿故;

  菩提心者,如能守護(hù)、隨順長養(yǎng)一切法故;

  菩提心者,如能利益,能回一切不善法故;

  菩提心者,如因陀羅網(wǎng),能伏煩惱、阿修羅故;

  菩提心者,如婆樓那風(fēng),能動一切所應(yīng)化故;

  菩提心者,如因陀羅火,能燒一切諸惑習(xí)故;

  菩提心者,如佛支提,一切世間應(yīng)供養(yǎng)故。

  簡釋

  上述(甲)25門攝十住德,如種,如田,如地等,其意義人多相似。(乙)28門攝十行德,普生長養(yǎng)諸功德行;《毗笈摩》是梵語,意謂《普去》或《遠(yuǎn)離》。(丙)70門攝回向德,大愿周給,離相等故;《婆 樓那風(fēng)》意謂《迅速風(fēng)》或《水風(fēng)》!吨帷芬馕吨T佛功德聚積。

  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無邊、最勝功德;舉要言之,應(yīng)知悉與一切佛法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菩薩行輪;三世十方一切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 普能攝取一切智道。(以上分甲、乙、丙三門論菩提心;下面分十一地論功德,每地各

  有不同門數(shù)。)

  初地功德,共10門?

  爾時,彌勒菩薩復(fù)告善財童子言:善男子,譬如有人得無畏藥,離五恐怖。何等為五:所謂火不能燒,毒不能害,刀不能傷,水不能淹,煙不能薰。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得一切智,菩提心藥,離五怖畏。何等為五:不為一切三毒火燒,不為五欲毒中惑,刀不能傷,有流不淹諸覺觀,煙不能薰害。善男子,譬如有人得解脫藥,終無困難。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得菩提心解脫智藥,永離一切生死困難。善男子,譬如有人持摩訶應(yīng)伽藥,隨其方所;一切毒蛇,聞此藥氣,即皆遠(yuǎn)去。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持菩提心大應(yīng)伽藥,一切煩惱諸惡毒素、迂其 氣者,悉皆散滅。

  善男子,譬如有人持無能勝藥,一切敵怨者無能勝者;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持菩提心無能勝藥,悉能降服一切魔軍。善男子,譬如有人持毗笈摩藥,能令毒箭自然墮落。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持菩提心毗笈摩藥,令貪瞋癡諸邪見自然墮落。善男子,譬如有人持善見藥,能除一切所有諸病。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持菩提心善見藥王,悉除一切諸煩惱病。善男子,如有藥樹名珊陀那,有取其皮以涂瘡者,瘡即治愈,平復(fù)如故,亦無瘢痕;然其樹皮隨取隨生,終不可盡。菩薩摩訶薩從菩提心生大智樹亦復(fù)如是。若有得見而生信者,煩惱業(yè)瘡,悉得消 滅;一切智樹,毫無所損。

  善男子,如有藥樹名成就根,以其力故,令閻浮提一切樹 根、枝葉、華果增長成就。菩薩摩訶薩菩提心樹,亦復(fù)如是;以勝威力能令一切聲聞、獨(dú)覺、學(xué)無學(xué)等及諸菩薩所有善根增長成就。善男子,譬如有藥名阿藍(lán)婆,若用涂身,身之與心,咸有堪能(有力能克服困難,不廢修學(xué))。菩薩摩訶薩得菩提心阿藍(lán)婆藥,亦復(fù)如是,令其身心有勝堪能、增長善法。善男子,譬如有人得念力藥,能令其心念力清凈。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得 菩提心念力妙藥,心無障礙,念力清凈。

  (此十門攝初地功德,離五怖畏,能滅分別見惑、諸煩惱怨,無勝等故!洞髴(yīng)伽》過去翻譯為“身”,也稱為“分”!渡和幽恰芬庵^“和合”或“相續(xù)”。)

  二地功德,共九門

  善男子,譬如有藥,名大蓮華,其有服者,住壽一劫。菩薩摩訶薩,服菩提心大蓮華藥,亦復(fù)如是;于無數(shù)劫,壽命自在,修集種種波羅密行。善男子,譬如有人執(zhí)翳形藥,一切世間人及非人悉不能見。菩薩摩訶薩,持菩提心翳形妙藥,亦復(fù)如是;于諸境界種種游行,一切諸魔不能得見。善男子,如海有珠,名普集眾寶;此珠若在,一切眾寶常不散失。假使劫火焚燒世間,能令此海減一滴者,無有是處,況至乾竭。菩薩摩訶薩心珠,亦復(fù)如是,住于菩薩一切智智大愿海中,若常憶持,不令退失,能壞菩薩善根者,終無是處。若退其心,舍一切智,一切善法即皆散滅。善男子,如有摩尼,名普集光明,有以此珠瓔珞其身,映蔽一切寶莊嚴(yán)具,所有光明悉皆不現(xiàn)。菩薩摩訶薩,菩提心寶,亦復(fù)如是;莊嚴(yán)心性,映蔽一切聲聞獨(dú)覺所 有心寶,諸莊嚴(yán)具悉無光彩。

  善男子,如有寶珠,名曰水清;若以此珠置濁水中,以珠威力,水即沉清。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珠,亦復(fù)如是,能清一切煩惱垢濁。善男子,譬如有人得住水寶,系其身上,入大海中,自在遊行,不為水害。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足,得菩提心一切智智、住水妙寶;入于一切生死海中,游戲自在、終不沉溺。善男子,譬如有人得龍寶珠,持入龍宮,遊此人海;以珠威力,—切龍蛇及諸水族,悉不能害。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得菩提心一切智智、大龍寶珠,入于欲界癡愛水中,惑業(yè)龍蛇不能為害。善男子,譬如帝釋著摩尼冠,莊嚴(yán)其頂,映蔽一切諸余天眾。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著菩提心一切智智、大愿寶冠,系其心頂,超過一切三界眾生。善男子,譬如有人得如意珠,除滅一切貧窮之苦。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得菩提心一切智智、 如意寶珠,出生菩薩善法資具,遠(yuǎn)離一切邪命怖畏。(此九門攝二地德,主要討論菩提心一切智智,以凈如蓮華、珠寶等為喻;不生妄念,世無能見。)

  三地功德,共七門?

  善男子,譬如有人得日精珠,持向日光,而生出火。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得菩提心亦復(fù)如是,得菩提心一切智性、日精寶珠,持向智光而生智火。善男子,譬如有人得月明珠,持向月光而生于水。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得菩提心月精寶珠;持此心珠,鑒回向光而生—切善根愿水。善男子,譬如龍王,首戴如意摩尼寶冠,遠(yuǎn)離一切怨敵怖畏。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著菩提心大悲寶冠,遠(yuǎn)離一切惡道諸難。善男子,如有寶珠,名一切世間莊嚴(yán)藏;若有得者,令共欣賞,悉得充滿;而此寶

  珠用無窮盡,體不損減。菩薩摩訶薩、菩提心實亦復(fù)如是;若有得者,令其所愿,悉得圓滿;而菩提心、用不窮盡,體無增減。?

  善男子,如轉(zhuǎn)輪王,有摩尼寶,置于宮中,放大光明,破—切暗。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以菩提心一切智智、大摩尼寶住于欲界,放大智光,悉破諸趣無明黑暗。善男子,譬如帝青大摩尼寶,若有為此光明所觸,即同其色。菩薩摩訶薩發(fā)菩提

  心,一切智寶亦復(fù)如是;觀察諸法回向善根,趣一切智,靡不即同一切智智、菩提心色。善男子,如琉璃寶于百千歲、處不凈中,不為臭穢之所染著,最極無垢、性本凈故。菩薩摩訶薩發(fā)菩提心,一切智寶亦復(fù)如是;于百干劫住欲界中,不為欲界 過患所染;最極無垢,如法界性本清凈故。(此七門攝三地功德,主要闡明:發(fā)諸智光,增強(qiáng)善根。)

  四地功德,共七門?

  善男子,譬如有寶名凈光明,悉能映蔽一切寶色。菩薩摩訶薩發(fā)菩提心,一切智寶亦復(fù)如是,悉能映蔽一切凡夫有學(xué)、無學(xué)、二乘功德。善男子,譬如有寶,名為火焰,悉能除滅一切暗冥。菩薩摩訶薩一切智寶亦復(fù)如是;觀行相應(yīng),能滅一切無明黑暗。善男子,譬如海中有無價寶,商人探得,船載入城;其諸摩尼百千萬種光色價值,無與等者。菩薩摩訶薩、菩提心寶亦復(fù)如是,住于生死大海之中,乘大愿船,深心相續(xù),入解脫城;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所有功德,無能及者。

  善男子,如有寶珠名自在王,處閻浮洲,去日月輪四萬由旬;日月宮中所有莊嚴(yán),其珠影現(xiàn),悉皆具足。菩薩摩訶發(fā)菩提心,一切智智,清凈功德、自在王寶亦復(fù)如是,住生死中、照法界空,佛智、 日月、一切功德,清凈境界、影像莊嚴(yán),悉于中現(xiàn)。善男子,如有寶珠,名自在王,日月光明所照之處,一切財寶衣服等物所有價值,悉不能及。菩薩摩訶薩發(fā)菩提心自在王寶,亦復(fù)如是;一切智光所照之處,三世所有天人、二乘種種善根、漏無漏法,一切功德皆不能及。善男子,譬如海中,有摩尼寶名曰海藏;普現(xiàn)海中諸莊嚴(yán)事。菩薩摩訶薩,菩提心寶亦復(fù)如是,普能顯現(xiàn)一切智海諸莊嚴(yán)事。善男子,譬如天上閻浮檀金,唯除心王大摩尼寶,余無及者。菩薩摩訶薩,發(fā)菩

  提心閻浮檀金,亦復(fù)如是;除一切智、心王大寶,余無及者。(此七門攝四地功德,主要闡明:佛智清凈,慧焰普照。)

  五地功德,共八門

  善男子,譬如有人,善調(diào)龍法,于諸龍中而得自在。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發(fā)菩提心,得一切智,善調(diào)龍法;于諸一切煩惱龍中而得自在。善男子,譬如勇士被執(zhí)鎧仗,一切怨敵無能降伏。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被執(zhí)菩提大心鎧仗,一切業(yè)惑諸惡怨敵,無不摧伏,無不屈者。善男子,譬如天上白栴檀香,若燒一銖,其香普薰小千世界;三千世界充滿珍寶,所有價值皆不能及。菩薩摩訶薩、菩提心香,亦復(fù)如是;一念功德普薰法界,聲聞、獨(dú)覺、一切功德皆所不及。善男子,如白栴檀若以涂身,悉能除滅一切熱惱,令其身心普得清涼。菩薩摩訶薩、菩提心香,亦復(fù)如是;發(fā)一切智普熏身心,能除一切虛妄、分 別、貪瞋癡等諸惑熱惱,令其具足智慧清涼。

  善男子,如須彌山眾生,近者即同其色。菩薩摩訶薩、菩提心山,亦復(fù)如是;若有近者,悉得同其一切智色。善男子,譬如波利質(zhì)多羅樹、拘鞟陀羅樹,其皮香氣,閻浮提中所有諸華、若婆師迦、若瞻博迦、若蘇摩那及郁金等,如是諸華所有香氣,皆不能及。菩薩摩訶薩、菩提心樹亦復(fù)如是,所發(fā)大愿功德之香,一切二乘、無漏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諸功德香,悉不能及。善男子,譬如波利質(zhì)多羅樹、拘鞟陀羅樹,雖未開華,應(yīng)知即是無量諸華出生之處。菩薩摩訶薩、菩提心樹,亦復(fù)如是,雖未開發(fā)一切智華,應(yīng)知即是無數(shù)人天、有漏無漏眾菩提華所生之處。善男子,譬如波利質(zhì)多羅華一日薰衣,所出香氣,瞻博迦華、婆利斯迦華、蘇摩那華,雖千歲薰亦不能及。菩薩摩訶薩、菩提心華,亦復(fù)如是;一生所薰諸功德香,普徹十方、一切佛所,一切二乘無漏功德百千劫薰,所不能及。(此八門攝五地功德,已證出世入俗化物,不俱業(yè)惑諸境界。波利質(zhì)多羅意謂周布、間錯、莊嚴(yán);婆利斯迦意謂三際雨時;瞻博迦表示黃 色;拘鞟陀羅意謂香徧樹。)

  六地功德,共六門?

  善男子,如海島中生椰子樹,根莖枝葉及其華果,一切眾生恒取受用,無時暫歇。菩薩摩訶薩、菩提心樹亦復(fù)如是,始從發(fā)起悲愿之心乃至成佛,正法住世,常時利益一切世間,無有間息。善男子,如有藥汁,名訶摘迦,人或得之,以其一兩變千兩銅,悉成真金。非千兩銅能變此藥,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以菩提心回向智藥;普變一切業(yè)惑等法,悉使成于一切智相,非業(yè)惑等能變其心。善男子,如微小火投乾草中,隨所焚燒,其焰轉(zhuǎn)熾。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火亦復(fù)如是,隨其所緣諸善 法聚,能令智焰展轉(zhuǎn)增盛。

  善男子,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其本一燈無減無盡。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復(fù)如是,普燃三世諸佛智燈,而其心燈無減無盡。善男子,譬如一燈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盡,發(fā)起光明,普照一切。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復(fù)如是,入眾生心無明暗室,能滅無量百千萬憶不可說劫,積集一切諸業(yè)煩惱種種障礙,發(fā)生一切大智光明。善男子,譬如燈炷隨其大小而發(fā)光明,若益膏油,明終不絕。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復(fù)如是;大愿為炷,發(fā)智慧光,照明法界;益大悲油,教化眾生, 莊嚴(yán)國土,施作佛事,現(xiàn)大威德,無有休息。(此六門攝六地功德,多入無相,無有間息;般若現(xiàn)前,自然破暗!对X摘迦》意謂金色。)

  七地功德,共九門?

  善男子,譬如他化自在天王冠、閻浮檀真金天冠,欲界、天子諸莊嚴(yán)具,所有光明,無能映奪,一切威力皆不能及。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冠(戴)菩提心一切智寶大愿天冠,凡夫二乘所有功德皆不能及。善男子,如師子王哮吼之時,師子兒聞,皆增勇健;余獸聞之,脂血銷耗,則皆竄伏。師子王菩提哮吼,一切智聲,應(yīng)知亦爾。諸菩薩聞養(yǎng)育法身,增長功德,其余一切邪執(zhí)眾生聞皆退散,如水銷釋。善男子,譬如有人以師子觔而為樂弦,其音既奏,余弦悉絕。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以如來師子波羅密身、菩提心觔為法樂弦,其音既奏,一切五欲及 以二乘諸功德弦,悉皆斷滅。

  善男子,譬如有人以牛羊等種種諸乳,假使積集,盈于大海,以師子乳一滴投(于其)中,直過無礙,能令眾乳一時變壞。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以如來師子菩提心乳著(入)無始際業(yè)煩惱中,直過無礙,悉令壞滅,終不住于二乘解脫。善男子,譬如雪山迦陵頻伽鳥,在卵殼中有大勢力,一切諸鳥所不能及。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于生死殼發(fā)菩提心,所有大悲功德勢力,聲聞、獨(dú)覺無能及者。善男子,如金翅鳥王子,初始生時,目則明利,飛則勁捷,威勢能力,超過一切,其余眾鳥雖久成長,無能及者。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發(fā)菩提心,為諸如來金翅王子,智慧清凈,大悲勇猛,具自在力,神通威勢,一切二乘雖百千劫,久修道行,所不能及。?

  善男子,如有壯夫,手執(zhí)利矛,刺堅密甲,直過無礙。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勇猛精進(jìn),執(zhí)菩提心一切智智,铦利快矛,刺諸邪見,隨諸密甲,悉能穿徹,無有障礙。善男子,譬如摩訶那伽大力勇士,若奮威怒,于其額上必生瘡巴,怒若未制伏閻浮提中一切大眾,但瘡無能受害。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若起大悲,必定發(fā)于菩提之心。一切智瘡,雖未使用;一切世間諸魔眷屬惑業(yè)、惡人不能為害。善男子,譬如射師,有諸弟子,雖未慣習(xí)師之技藝,然其智慧方便善巧,余一切人所不能及。菩薩摩訶薩,初始發(fā)心亦復(fù)如是;雖未慣習(xí)一切智行、菩提事 業(yè),然其所有愿智解脫力,一切世間凡夫、二乘,悉不能及。(此九門攝七地功德,自力超過一切二乘,能摧邪執(zhí),是因為進(jìn)入方 便等無量事故。迦陵頻伽意謂美音,摩訶那伽意謂大龍,其力甚大。)

  八地功德,共十門

  善男子,如人學(xué)射,先安其足,後習(xí)其法及諸劒術(shù);一切武藝,斯為根本。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欲學(xué)如來一切智道,先當(dāng)安定菩提之心,然後修行一切佛法。善男子,譬如幻師將作幻事,先當(dāng)起意,憶持幻法,然後一切悉得成就。菩薩摩訶

  薩亦復(fù)如是,將起一切諸佛菩薩神通幻事,先當(dāng)發(fā)起大菩提心,然後一切悉得成就。善男子,譬如幻術(shù),無色顯色,一切變化皆能顯示。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相、一切智幻,亦復(fù)如是;雖無有色,不可覩見,然能普于十方法界、示現(xiàn)種種功德莊嚴(yán)。善男子,譬如貓貍,剛見于鼠,鼠即入穴,不敢復(fù)出。菩薩摩訶薩發(fā)菩提心,亦復(fù)如是,暫以慧眼觀諸惑業(yè),皆即竄滅,不 復(fù)出生。

  善男子,譬如有人,著(穿)閻浮金莊嚴(yán)之具,映蔽一切眾寶光明,皆如聚墨。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著菩提心一切智智、金莊嚴(yán)具,映蔽一切凡夫二乘功德莊嚴(yán),悉無光色。善男子,如好磁石,少分之力,即能吸壞一切堅牢諸鐵鉤鎖。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若起一念菩提之心,悉能壞滅一切邪見貪欲、系縛無明鉤鎖。善男子,如有磁石隨所在處,鐵若見之,即皆被吸,無留住者。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發(fā)菩提心以智觀察一切世間諸業(yè)煩惱、二乘解脫,若暫見之,即皆散滅,無有住者。善男子,譬如漁人善入大海,一切水族無能為害;假使入于摩竭魚口,亦不為彼之所吞噬。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發(fā)菩提心,入生死海,諸業(yè)煩惱、一切水族不能為害;假使入于聲聞、獨(dú) 覺實際解脫、摩竭口中,亦不為其所留難。

  善男子,譬如有人飲甘露泉,一切諸毒不能為害。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飲菩提心一切智智、甘露法漿,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以具廣大悲愿力故。善男子,譬如有人得安繕那藥,以涂其目,即能自在游行人間,一切世人皆不能見。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得菩提心安繕那藥,能以愿志方便,隨順入魔境界,自在游行,一切眾魔,皆不能見。(此十門攝八地功德,發(fā)菩提心,能滅一切相惑!赌摺芬庵^身體 巨大,《安鱔那》是色如青黛的細(xì)末藥。)

  九地功德,共十門?

  善男子,譬如有人依附于王,不畏余人。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依菩提心住一切智、大勢力王,不畏世間一切障礙惡趣之難。善男子,譬如有人住于水中,不畏火焚。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住菩提心善根水中,不畏一切聲聞獨(dú)覺、解脫智火。善男子,譬如有人依靠猛將,即不畏怖一切怨敵。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依菩提心、勇猛智將,不畏一切惡行怨敵。善男子,如釋天王執(zhí)金剛杵,摧伏一切阿修羅眾。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持菩提心金剛智杵,摧伏一切諸魔外道、阿修羅眾。善男子,譬如有人得最勝藥,服之延齡,長得健康,不贏不瘦、不老不病。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服菩提心最勝智藥,住無數(shù)劫生死之中,修菩提行,心無疲厭,亦無染著。善男子,譬如有人調(diào)和藥汁,必當(dāng)取好清凈水于一切處,平等受用。菩薩摩訶薩亦

  復(fù)如是;欲修菩薩一切行愿,先當(dāng)發(fā)起菩提之心,能令一切平等受潤。

  善男子,譬如有人欲護(hù)其身,先護(hù)命根,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護(hù)持一切諸佛正法,先應(yīng)守護(hù)菩提之心。善男子,譬如有人,命根若斷,所務(wù)皆息,不能利益父母宗親。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舍菩提心,一切智命所有功德,皆不成就,不能利益一切眾生。善男子,譬如大海,一切毒藥所不能壞。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發(fā)菩提心,對于一切智海,諸業(yè)煩惱二乘之心一切眾毒,所不能壞。善男子,譬如日輪、星宿光明不能映蔽。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菩提心日大智慧輪,一切二乘無漏功德 星宿智光所不能蔽。(此十門攝九地功德,居法師位,將依佛智,教化眾生,無畏無怖。)

  十地功德,共十二門

  善男子,譬如王子初始生時,即為一切耆舊大臣所尊重,以種族真正增上自在故。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于佛法中初發(fā)菩提一切智心,生如來家為法王子;即為一切久修梵行聲聞、緣覺所共尊重,以菩提心大悲種性增上自在故。善男子,譬如王子年雖幼稚,一切大臣皆悉敬禮;然此王子于彼大臣,心雖敬重,不應(yīng)禮拜,以種性殊勝故。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雖初發(fā)心修菩薩行,二乘耆舊久修梵行,見此菩薩皆應(yīng)敬禮,以得法殊勝故。善男子,譬如王子雖于一切臣佐之中,未得自在,輔相大臣無與能等,以其生處極尊勝故。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雖于一切業(yè)煩惱中未得自在,然其己發(fā)大菩提心,諸阿羅漢及 辟支佛無與能等,以具如來圣種性故。

  善男子,譬如清凈摩尼寶珠,眼有翳故見為不凈。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大菩提心本性清凈,一切眾生無智、翳眼,以不信故,謂為不凈。善男子,譬如有藥為“呪所持”,若有眾生見聞同住,一切諸病皆得消滅。菩薩摩訶薩、菩提心藥亦復(fù)如是,一切善根、智慧、方便皆為愿智、共所攝持。若有眾生見聞、同住、隨順意念諸煩惱病悉得除滅。善男子,譬如有人常服甘露,其身畢竟不變、不壞。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若常憶持菩提心露,令愿智身畢竟不壞。善男子,譬如有人披鵝羽衣,—切泥水不能染著。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凈菩提心白鵝羽衣,一切生死諸業(yè)煩惱不能染著。善男子,譬如桴筏以繩貫穿,連綴竹木,不令分散,于河流中遊行自在。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以菩提心大愿智繩,攝持諸行,不令分散;法駛流中,游行自在,隨順趣入一切智海。善男子,譬如木人,若無機(jī)關(guān),身即離散;雖具支分,不能運(yùn)動。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舍菩提心 行,即分散不能成就一切佛法。

  善男子,如轉(zhuǎn)輪王有沉香寶,名曰象藏;若燒此香,王四種兵悉騰虛空。菩薩摩訶薩、菩提心香亦復(fù)如是。若發(fā)此心,即令菩薩一切善根永出三界,行如來智,普徧無盡虛空法界。善男子,譬如金剛,唯從金剛及金處生,非余寶處之所能生。菩薩摩訶薩菩提心金剛,亦復(fù)如是,唯從大悲救護(hù)眾生金剛處 生,及能觀察一切智境金處而生;非余眾生善根處生。善男子,譬如有樹名曰無根,所依住處竟不可得,而其一切枝葉華果悉皆繁茂。菩薩摩訶薩、菩提心樹亦復(fù)如是,一切智性無有所依,而能生長福德、智慧、神通、大愿枝葉華果,饒益世間,普復(fù)—切。(此十二門攝十地功德,位在佛數(shù),即為一切之所恭敬,成就佛法, 消除惑習(xí)。)

  十一地功德,共十七門?

  善男子,如金剛寶,非諸劣惡及瓦破器所能容持,唯除金銀全具寶器。菩薩摩訶薩發(fā)菩提心、金剛智寶亦復(fù)如是,非余下劣薄福眾生慳嫉、破戒、瞋恨、懶惰、妄念、無智諸惡器中所能容持。亦非退失殊勝志愿、散亂惡覺眾生器中,所能容持;唯有菩薩深心寶器所能容納。善男子,譬如金剛能鉆眾寶,菩薩摩訶薩菩提心金剛亦復(fù)如是,悉能穿徹一切法寶。善男子,譬如金剛能壞一切堅固寶山,菩薩摩訶薩、菩提心金剛亦復(fù)如是,悉能摧壞諸邪見山。善男子,譬如金剛雖破不全,猶勝眾寶金莊嚴(yán)具。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發(fā)菩提心,一切智寶雖復(fù)質(zhì)缺,少有虧損,猶勝一切二乘功德。善男子,譬如黃金,雖有損缺,猶能除滅一切貧苦;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發(fā)菩提心一切智寶, 雖諸戒行多有損缺,終能舍離一切生死。

  善男子,譬如金剛乃至少分,悉能破壞一切諸物;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發(fā)菩提心乃至一念,即破一切無知諸惑。善男子,譬如金剛非諸凡下之所能得,菩薩摩訶薩、菩提心金剛一切智寶亦復(fù)如是,非諸劣意凡夫二乘之所能得。善男子,譬如金剛,不識寶人不知其能,不得受用;菩薩摩訶薩、菩提心金剛亦復(fù)如是,鈍根無智、下劣凡夫,不了其能,不得其用。善男子,譬如金剛無能消滅;菩薩摩訶薩、菩提心金剛亦復(fù)如是,一切諸法無能消滅。善男子,如金剛杵,諸大力士皆不能持,唯除有大那羅延力;菩薩摩訶薩、菩提心杵亦復(fù)如是,一切二乘雖有大力,皆不能持;唯除菩薩廣大因緣、堅固善力。善男子,譬如金剛,一切諸物無能壞者,而能普壞一切諸物、無有障礙,然其體性亦不損減。菩薩摩訶薩、菩提之心亦復(fù)如是,普于三世無數(shù)劫中,教化眾生,修行苦行;一切世間聲聞獨(dú)覺所不能及、無能作之。然一切智、大心金剛畢竟堅固,無有損

  減,不生疲厭,亦無障礙。?

  善男子,譬如金剛非余地分之所能持,唯除堅厚金剛之處。菩薩摩訶薩、菩提之心亦復(fù)如是,聲聞獨(dú)覺所有行愿皆不能持;唯除趣向薩婆若道、諸大菩薩堅固智力。善男子,如金剛器無有瑕隙,用盛于水,永不滲漏而令散失。菩薩摩訶薩、大菩提

  心金剛寶器,亦復(fù)如是,體性無漏,堅固回向,盛善根水,永不散失。善男子,如金剛輪能持大地,不令散壞,亦不陷沒;菩薩摩訶薩、菩提之心,亦復(fù)如是,能持菩薩一切行愿,不令墜沒入于三界。善男子,譬如金剛久處水中,不爛不壞。菩薩摩訶薩、菩提之心亦復(fù)如是,于一切劫,久處生死業(yè)煩惱中,不爛不壞。善男子,譬如金剛,一切大火,不能燃燒,不能令熱;菩薩摩訶薩菩提之心,亦復(fù)如是,一切生死諸煩惱火不能 燃燒,不能令熱。

  善男子,譬如此界一切諸佛將成正覺,降伏四魔,證一切智,坐道場時,唯三千界金剛地際、金剛座上之所能持,非是余座所成就。菩薩摩訶薩、菩提心座亦復(fù)如是,能持菩薩一切行愿、諸波羅密、圓滿諸忍,深入諸地,具足善根、種種回向,蒙佛授記;修集增長諸菩薩道,親近供養(yǎng)一切如來,承順受持大法云雨,速疾增長堅固大悲;及能成辦一切愿智,乃至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金剛智之所能持,非余善根所能成就。(此十七門攝十一地功德:以金剛智成就菩提心;始于種性,終于金剛。竪攝理明初心,橫攝諸位功德。一切功德皆在最初菩薩心中住: 所攝之德,歷然不亂:初心固具,方顯圓融。)

  (四)彌勒菩薩開顯樓閣?(行愿品第五十四)

  善男子,如轉(zhuǎn)輪王遊四天下,七寶之中,輪寶先導(dǎo);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為法輪王利益,一切菩提心寶最為先導(dǎo)。善男子,譬如世間滅除怨敵,諸器仗中,弓箭最勝;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于諸一切助道具中,菩提之心最為第一,悉能滅除一切煩惱生死怨敵。善男子,譬如一切“水生華”中,優(yōu)鉢羅華而為最勝:“陸生華”中,瞻博迦華而為最勝。菩薩摩訶薩、菩提之心,亦復(fù)如是;一切智體優(yōu)鉢羅華、大慈悲心、薝蔔迦華最為第一,能滅眾生業(yè)煩惱故。善男子,如諸乘中,船為第一,以行速疾,令身安樂,能達(dá)大海,到于彼岸。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于彼一切二乘之中,大菩提心而為第一,以能速疾 運(yùn)度眾生,令其安樂,達(dá)彼岸故。

  善男子,譬如世間,一切水中雨水第一;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于諸一切三昧水中,菩提之心而為第一,能生一切禪定解脫甘露味故。善男子,譬如鹽中,先陀婆鹽而為第一,能除諸病及能明眼;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于其八萬四千法中,菩提之心而為最勝,以能除滅一切眾生惑業(yè)、重病,生智明故。善男子,譬如乳中,牛乳第一,能除諸病,令人增壽。菩薩摩訶薩、菩提之心亦復(fù)如是,于諸正法甘露味中而為最勝,能除眾生諸煩惱病及令菩薩慧命增故。(此段與前面敍述不同,從橫向立論,采取相似方法,說明各情況 的相似!断韧悠拧肥躯}中之佳勝者。)

  善男子,此菩提心成就如是無量無邊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具足圓滿殊勝功德。若有眾生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則獲如是具足圓滿勝功德法。善男子,汝獲善利具、善名稱,汝今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求菩薩行,已得如是難行難集大功德故。(此段指出善財童子已發(fā)菩提心求菩薩行而得大功德。)

  爾時,彌勒菩薩告善財童子言:善男子,如汝所問菩薩云何學(xué)菩薩行、修菩薩道。善男子,汝可入此毗盧遮那莊嚴(yán)藏大樓閣中,周徧觀察,則能了知一切菩薩學(xué)菩薩行;學(xué)己、能行,圓滿成就無量功德。(此大樓閣就是真法界,進(jìn)入此樓徧觀一切,即能了知菩薩行,成 就無量佛德。)

  爾時善財童子,恭敬右繞彌勒菩薩摩訶薩己,而白言之:“唯愿大圣開樓閣門,令我得入”。

  時,彌勒菩薩前詣毗盧遮那莊嚴(yán)藏樓閣,即以右手彈指出聲,其門即開,令善財入(進(jìn)入三昧大定,見樓閣種種莊嚴(yán)像)(以心傳心,令其就法:立言會旨,佛門即開。理智門開,示令悟 入。)

  善財心喜,入已還閉。(悟入智性,心自喜悅。從迷到悟,加行趣入。入已還閉,說明善財殊勝;後有緣人,門則自然再開。)

  見其樓閣廣博無量、同于虛空(真空觀)。阿僧祇寶以為其地,阿僧祇宮殿、阿僧祇門闥、阿僧祇窻戶,阿僧祇階陛、阿僧祇欄楣、阿僧祇道路皆七寶成。阿僧祇旗、阿僧祇幢、阿僧祇蓋,周回間列。阿僧祇智寶瓔珞、阿僧祇白真珠瓔珞、阿僧祇赤真珠瓔珞、阿僧祇師子珠瓔珞,處處垂下。阿僧祇半月、阿僧祇滿月、阿僧祇繒帶,以為嚴(yán)飾。阿僧祇師子幢網(wǎng)、阿僧祇摩尼網(wǎng)、阿僧祇妙金網(wǎng)、阿僧祇金線網(wǎng),間錯莊嚴(yán),羅覆其 上。阿僧祇寶鐸、阿僧祇寶鈴,風(fēng)動流音,其聲悅耳。

  散阿僧祇天諸雜華,懸阿僧天寶鬘帶,嚴(yán)阿僧祇眾寶香爐,雨阿僧細(xì)妙金屑,懸阿僧祇寶鏡,燃阿僧祇寶燈,布阿僧祇寶衣,列阿僧寶帳,持阿僧祇寶竿,設(shè)阿僧祇寶座,阿僧祇寶繒以敷其上。阿僧祇寶閻浮檀金像、阿僧祇雜寶諸形像、阿僧祇妙寶菩薩像,處處充徧,威德莊嚴(yán)。阿僧祇眾鳥出和雅音,令人樂聽。阿僧祇寶優(yōu)鉢羅華、阿僧祇寶波頭摩華、阿僧祇寶拘物頭華、阿僧祇寶芬陀利華,以為莊嚴(yán)。

  阿僧祇寶樹次第行列,阿僧祇寶芭蕉樹微妙莊嚴(yán),阿僧祇寶經(jīng)行路、金繩界道,阿僧祇池、香水盈滿,阿僧祇寶橋、飛粱云構(gòu),阿僧祇寶地、妙砌交映,阿僧祇摩尼寶、放大光明,阿僧祇眾妙音聲、贊大功德。有如是等無量阿僧祇諸莊嚴(yán)具,以為莊嚴(yán)。善財又見樓閣之中,具有無量百千樓閣;一一樓閣, 種種莊嚴(yán),悉如上說,廣博嚴(yán)麗,皆同虛空(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顯現(xiàn)分明,猶如形影互相映徹,無有障礙,不相雜亂。善財童子于一處中,見一切處;一切諸處,亦如是見。如是一切,盡無有余;一一物中,見皆如是。(此段指出善財童子悟入五門:(1)法界同如虛空,即事理無礙門;(2)一法既具,法法皆具,即同時具有相應(yīng)門;(3)阿僧祇寶諸嚴(yán)具,即細(xì)微門;(4)閣中見閣,是依中有依,即主伴門;(5)一處中見一切處,即一 中見多,多中見一,是入重重?zé)o盡門。)

  爾時善財童子見毗盧遮那莊嚴(yán)藏樓閣之中,如是種種不可思議自在境界,生大尊敬,踴踴無量,身心柔軟,歡喜潤澤。離一切想,除一切障,滅一切惑;所見不忘,所聞能憶,所思不亂,入于無礙解脫法門。以無礙意普運(yùn)其心,一切供養(yǎng);以無礙眼普見一切細(xì)微境界;以無礙身徧于一切,恭敬作禮。(善財重子進(jìn)入四大境界:(1)見種種不可思議自在境界;(2)生大尊敬,辨其勝益;(3)見、聞、思不忘不亂,進(jìn)入無礙解脫門;(4)身心解脫 無礙,進(jìn)而修觀。)

  以彌勒菩薩威神力故,自見其身徧在一切諸樓閣中,具見種種不可思議自在境界。

  (1)所謂或見彌勒菩薩初發(fā)無上菩提心時,如是名字、如是種族、如是善友之所開悟,令其種植如是善根,住如是壽,在如是劫,值如是佛,處于如是莊嚴(yán)剎土,修如是行,發(fā)如是愿。彼諸如來、如是眾會、如是壽量;親近供養(yǎng), 悉皆明見。

  (2)或見彌勒最初證得慈心三昧,從是己來,號為慈氏;或見彌勒修習(xí)一切難行、妙行,成滿一切諸波羅密;或見得忍,或見住地,或見莊嚴(yán)種種佛剎,或見受持一切佛教、為大法師、得無生忍;或見在于某時某處、某如來所受于無上菩提之記。?

  (3)或時見作轉(zhuǎn)輪圣王,普令眾生住十善道;或為護(hù)世利樂眾生;或為釋天訶責(zé)五欲;或為夜摩天王為彼諸天贊不放逸;或為兜率天王稱嘆菩薩補(bǔ)處功德;或為化樂天王為現(xiàn)菩薩變化莊嚴(yán);驗樗栽谔焱,為說諸佛自在之法;或作魔王說一切法、皆悉無常;或為梵王說諸禪定無量喜樂;或為阿修羅王為其眾會說,斷一切憍慢醉傲,入大智海,了法如幻;或復(fù)見處、閻魔羅界,放大光明,救地獄苦;或見在于餓鬼之處,施

  諸飲食,濟(jì)彼饑渴;或見在于畜生之道,種種方便,調(diào)伏眾生。

  (4)或復(fù)見為護(hù)世天王眾會說法;或復(fù)見為忉利天王眾會說法;或復(fù)見為夜摩天王眾會說法;或復(fù)見為兜率天王眾會說法;或復(fù)見為化樂天王眾會說法;或復(fù)見為他化自在天王眾會 說法。

  或復(fù)見為一切魔王眾會說法,或復(fù)見為大梵天王眾會說法;或復(fù)見為諸大龍王眾會說法,或復(fù)見為夜叉羅剎王眾會說法,或復(fù)見為乾闥婆緊那羅王眾會說法;或復(fù)見為阿修羅、陀那婆王眾會說法;或復(fù)見為迦樓羅、摩睺羅伽王眾會說法;或復(fù)見為其余一切人非人等眾會說法;或復(fù)見為一切聲聞眾會說法;或復(fù)見為一切獨(dú)覺眾會說法;或復(fù)見為初發(fā)心菩薩而演說法;或復(fù)見為修行回向乃至得住不退轉(zhuǎn)諸菩薩眾而演說法;或復(fù)見 為一生所系、已受灌頂諸菩薩眾而演說法。

  或見贊說菩薩初地乃至十地、所有一切最勝功德,或見贊說滿足一切諸波羅密,或見贊說入諸忍門,或見贊說諸大三昧門,或見贊說甚深解脫門,或見贊說諸禪三昧神通境界,或見贊說諸菩薩行方便善巧,或見贊說種種出生諸大誓愿,或見與諸同行菩薩、贊說世間資生工巧,于一切處,談議種種最勝方 便,調(diào)伏成熟一切眾生。

  (5)或見彌勒與諸一生補(bǔ)處菩薩、贊說一切佛灌頂門;或見彌勒修行精進(jìn)于百千年、身心無倦;或見彌勒經(jīng)行讀誦、書寫經(jīng)卷,未嘗休息;或見彌勒種種方便為眾說法;或見彌勒入諸禪定四無量心,或入徧處及諸解脫;或入三昧,以方便力,現(xiàn)諸神變。(以上五段說明:(1)善財童子見彌勒菩薩初發(fā)大心;(2)見彌勒菩薩最初修行淂法;(3)見彌勒菩薩隨類攝生;(4)見彌勒菩薩處會說法:所處 會殊,說法各異;(5)見彌勒菩薩修行精進(jìn)。)

  或見一切諸菩薩眾,皆入種種變化三昧各于其身,一一毛孔出于一切變化身云;或見出現(xiàn)天眾身云,或見出現(xiàn)龍眾身云,或見出現(xiàn)夜叉羅剎、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釋梵護(hù)世轉(zhuǎn)輪圣王身云;或見出現(xiàn)小王、王子、大臣、官屬、長者、居士身云;或見出現(xiàn)一切如來威德身云,或見出現(xiàn)一切眾生變化身云;蛞姵霈F(xiàn)一切妙音贊諸菩薩種種法門:所謂或見贊說發(fā)菩提心功德門;或見贊說施波羅密凈戒、安忍、精進(jìn)、定慧、方便、愿力、智波羅密功德門;或見贊說諸攝、諸禪、諸無量心,及諸三昧三摩鉢底、諸通、諸明、總持、辨才、諸諦、諸智、止觀、解脫、諸緣、諸依、功德門;或見贊說念處、正勤、神足根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諸聲聞乘、諸獨(dú)覺乘、諸菩薩乘、諸地、諸忍、諸行、諸愿,如是一切諸功德門。(此段中各種身云及所贊諸門說明諸菩薩眾功德無量。)

  或復(fù)于中見諸如來種種集會大眾圍繞,又亦見彼一切如來生處、種性、身形、壽命、剎劫、名號、道場、眾會、說法利益、教住久近、種種不同,悉皆明見(說明諸教化之德)

  爾時善財童子,又復(fù)于彼毗盧遮那莊嚴(yán)藏內(nèi)、諸樓閣中,見一樓閣,高廣殊麗,總攝諸閣;一切莊嚴(yán)勝妙,于前最上無比。于中悉見三千大千世界、百億四天下、百億閻浮提、百億兜率陀天,一一皆有彌勒菩薩蓮華藏中,降神誕生。釋梵天王,捧持頂戴,遊行七步,觀察十方;大師子吼,現(xiàn)為童子,居處宮殿,游覽園苑;為一切智、踰城出家、現(xiàn)諸苦行,示受乳糜;往詣道場,降伏諸魔,成等正覺。觀菩提樹梵王,勸請轉(zhuǎn)正法輪,升天宮殿而演說法,劫數(shù)壽量、眾會莊嚴(yán);所凈佛剎、所修行愿、所現(xiàn)威德、所起方便,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分布舍利,住持遣教,皆悉不同。爾時善財自見其身,在彼一切諸如來所,承事供養(yǎng)。亦見于彼一切眾會大道場中,所有佛事,憶持不忘。加持力故,通達(dá)無礙,精進(jìn)勤求,安住智地。(在諸樓閣中,見一殊勝主閣,慈氏一生安住于中;此時善財在一 切諸如來所,承事供養(yǎng),安住智地。)

  復(fù)聞一切諸樓閣內(nèi)寶網(wǎng)、鈐鐸及諸樂器,皆悉演暢,不可思議,微妙法音,說種種法。

  (1-a)所謂或說菩薩發(fā)菩提心,或說修行波羅密行,或說諸愿,或說諸地,或說神通、心自在行,或說恭敬、供養(yǎng)如來,或說莊嚴(yán)諸佛剎土,或說諸佛說法差別。如上所說,一切 佛法,悉聞其音,舒暢明辨。

  (1-b)又聞某處某世界中,有某菩薩聞某法門,某善知識之所勸導(dǎo);發(fā)菩提心,令修妙行。于某劫、某剎、某如來所、某眾會中,聞某如來如是功德。發(fā)如是心,起如是愿,愿種如是廣大善根,經(jīng)若干劫,修菩薩行。于爾許時,當(dāng)?shù)贸煞穑缡敲、如是壽量、如是國土,一切功德具足莊嚴(yán),滿如是愿。能以如是最勝方便、教化調(diào)伏如是眾生、如是聲聞,菩薩眾會。佛涅槃後,正法住世,經(jīng)分多劫,利益如是無量眾生;蚵勀程幠呈澜缰校心称兴_廣修布施波羅密行,難舍能舍如是凈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智慧,修習(xí)如是諸波羅密。

  或聞某處某世界中,有某菩薩,為求法故,棄舍王位及諸

  珍寶、妻子、眷屬、頭、目、手、足、一切身分,皆無所惜;蚵勀程幠呈澜缰,有某菩薩守護(hù)如來所說正法,為大法師廣行法施,高建法幢,吹大法螺,擊大法鼓,雨大法雨;造佛塔廟,作佛形像,種種莊嚴(yán),一一殊勝,施諸眾生一切樂具;蚵勀程幠呈澜缰校心橙鐏碛谀辰僦谐傻日X,如是國土、如是眾會、如是壽量,說如是法,滿如是愿,教化如是無量眾生, 現(xiàn)前覺悟、無上菩提。

  (1-c)善財童子聞如是等不可思議微妙法音,身心歡喜、柔軟、悅懌,即得無量諸總持門,即得無量諸辨才門,諸禪、諸忍、諸大行愿、諸波羅密、諸通、諸明及諸解脫、諸三昧門。

  (2)又見一切諸寶鏡中,出生無量種種形像,所謂或見諸佛眾會道場,或見菩薩眾會道場,或見聲聞眾會道場,或見獨(dú)覺眾會道場,或見清凈世界,或見不凈世界,或見凈、不凈世界,或見不凈、凈世界,或見有佛世界,或見無佛世界;或見小世界,或見中世界,或見大世界,或見細(xì)微世界,或見廣大世界;或見因陀羅網(wǎng)世界,或見覆世界,或見仰世界,或見側(cè)世界,或見平坦世界;或見地獄、畜生、餓鬼所住世界,或見

  天人充滿世界。于如是等諸世界中,見有無數(shù)大菩薩眾或行、或坐、或作諸事業(yè),或見修禪,或習(xí)智慧,或起大悲,憐憫眾生;蛟熘T論,利益世間,或教弟子,或自受持,或書或誦, 或問或答。同時懺悔,回向發(fā)愿。

  (3)又見一切諸寶柱中,放摩尼王大光明網(wǎng),或青或黃,或赤或白,或玻璃色,或水晶色,或帝青色,或虹晲色,或閻浮檀妙真金色,或作一切諸光明色。?

  (4)又復(fù)見彼閻浮檀金諸童子像,及眾寶像,或執(zhí)華云,或執(zhí)衣云,或執(zhí)幢旛,或執(zhí)鬘蓋,或持種種涂香、末香。或持上妙摩尼寶網(wǎng),或垂金鎖,或掛瓔珞,或舉其臂捧莊嚴(yán)具,或 依其首垂摩尼冠,鞠躬瞻仰,目不暫舍,合掌而住。

  (5)又見于彼真珠瓔珞,常出香水,具八功德,流注無窮,琉璃瓔珞百千光明,同時照耀幢旛網(wǎng)蓋、如是等物,一切皆以摩尼王藏眾寶莊嚴(yán),令入樂見。

  (6)又復(fù)見彼種種華池優(yōu)鉢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各各生于無量諸華;或大一手,或長一肘,或復(fù)縱廣,量如車輪。一一華中皆悉示現(xiàn)種種色像,以為嚴(yán)飾。所謂男色像、女色像、童男色像、童女色像,釋梵護(hù)世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蘿、緊那羅、摩睺羅伽、聲聞、獨(dú)覺,及諸菩薩如是一切眾生妙色像,皆悉合掌,鞠躬禮敬;亦見如來,結(jié)跏跌坐,三十二相莊嚴(yán)其身。?

  (7)又復(fù)見彼凈琉璃地,一一步問,現(xiàn)不思議種種色像,所謂世界色像、菩薩色像、如來色像,及諸樓閣莊嚴(yán)色像。

  (8)又如寶樹枝葉華果,一一事中,悉見種種半身色像。所謂佛半身色像,菩薩半身色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釋梵護(hù)世轉(zhuǎn)輪圣王、小王、王子、大臣、官長、長者、居士、童男、童女、以及四眾半身色像。其諸色像或執(zhí)華鬘,或執(zhí)瓔珞,或執(zhí)一切諸莊嚴(yán)具,或有鞠躬合掌禮敬,一心瞻仰,目不暫舍,或有贊嘆,或入三昧;其身悉以相好莊嚴(yán),普放種種諸色光明。所謂金色光明、銀色光明、

  珊瑚色光明、兜沙羅金色光明、帝青色光明、毗盧遮那摩尼王寶色光明、一切眾寶色光明、薝葡迦華光明,從于自身三十二相出、如是等一切光明。?

  (9)又見于彼一切樓閣半月像中,出阿僧祇日、月、星宿種種光明,普照十方。

  (10)又見一切諸妙樓閣種種宮殿、眾寶垣墻,周回四壁,種種寶色。一一步內(nèi),一切眾寶,以為莊嚴(yán);一一寶中,皆現(xiàn)彌勒曩劫修行菩薩道場時,或施頭目、或施手足、脣舌、牙齒、耳鼻、血肉、皮膚、骨髓,乃至爪髮,如是一切悉皆能舍。妻妾、男女奴婢仆使、妓侍、婇女、一切眷屬、城邑、聚落、宮殿、園林,或閻浮或四天下種種富樂、尊貴、自在、大小王位,或諸資具,隨時飲食、上妙牀敷、憇息之處,或妙寶器、或駟馬車,隨其所需,盡皆施與。

  處牢獄中種種困厄,令得出離;身被系縛、臨刑剹者使其解脫。諸有疾病所嬰纏者,為其救療,惠以醫(yī)藥,令得除遣。入邪徑者,示其正道。或為船師,令度大海;使諸眾生不失津濟(jì);驗轳R王救諸眾生,令離一切羅剎惡難。或為種種大智仙人,善說諸論,利益眾生;驗檩喭酰瑒裥奘;或為醫(yī)王, 善療眾病;孝順父母,恭敬供養(yǎng);或親近善友,隨順聽聞。

  或作聲聞,或作獨(dú)覺,或作菩薩,或作如來,教化調(diào)伏一切眾生;或示種種最勝生處、成熟生處,于所有眾生;驗榉◣煼钚腥鐏硭醒越、種種威儀,受持讀誦,微細(xì)觀察;如理思惟,立佛支提,作佛形像,一一珍飾,種種莊嚴(yán)。若自供養(yǎng),若勸于他。涂香散華,燈油鬉蓋,種種敷設(shè),恭敬禮拜。如是等事,相續(xù)不絕。

  或見坐于師子之座,廣演說法,勸諸眾生,安住十善,一心歸向佛法僧寶,受持五戒及八齋戒。出家聽法,受持讀誦;正念作意,如理修行。乃至見于彌勒菩薩坐師子座,講宣法要,開示一切諸佛菩提。又見彌勒經(jīng)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劫修行,諸度一切色像。又見彌勒曾所承事諸善知識,悉以一切功德莊嚴(yán)。亦見自身在彼一一善知識所,親近供養(yǎng),受行其教;乃至住于灌頂之地。時諸善知識咸以輭語告善財言:善財童子,汝今觀此菩薩所有不思議事,莫生疲厭。((1—a)善財童子總聞行法,(1—b)遠(yuǎn)聞人法,(1—c)聞之得益;(2)于寶鏡中見各種道場;(3)見寶柱放出各種光色,以顯道場殊勝;(4)見各種寶像威儀;(5)見珍珠瓔珞八德與琉璃瓔珞光明;(6)

  見各種華池中生出蓮華與如來三十二相;(7)見凈琉璃地現(xiàn)出不可思議色像;(8)見寶樹枝葉華果呈現(xiàn)佛、菩薩等半身色像;(9)見樓閣半月像中,出現(xiàn)日、月、星光:(10)見彌勒諸劫修行過程,度諸眾生;又見彌勒曾經(jīng)供奉諸善知識,并見自己參與供養(yǎng)而受教育。)

  (五)彌勒菩薩加持善財?(行愿品第五十五)

  爾時善財童子,得不忘失正念力故,得見“十方清凈眼”故,得“善觀察無礙智”故,得“諸菩薩自在智”故,得“諸菩薩己入智地廣大解”故(共五智)。于諸樓閣一一物中悉見如是、及(其)余無量不可思議、自在境界、諸莊嚴(yán)事。(上述五智涉及到由何力見,以何眼見,用何智見,依何位見,于 何處見。)

  譬如有人,于睡夢中,見種種物,所謂一切城邑聚落、宮殿、園苑、山林、河池、衣服、飲食,乃至一切資生之具;蛞娨磺锌蓯鄹栀、鼓樂集會、種種游戲;或見自己父母、兄弟、內(nèi)外親屬;或見大海,須彌山王,乃至一切諸天宮殿、閻浮提等四天下事,或見其身形量廣大、百千由旬房舍、衣服、種種功德、一切莊嚴(yán)悉皆相稱。(所)謂于晝?nèi)、?jīng)無量劫不眠、不寢,受諸安樂,悉皆具足一切自在。從睡覺已,乃知足夢遠(yuǎn)離一切安樂等想,亦無時節(jié)長短之相而能明記;所見之事一切隨順,曾無忘失。善財童子亦復(fù)如是,彌勒菩薩威神之力所加持故。知三界法皆如夢故,滅諸眾生狹劣想故,得障礙廣大解(脫)故,住諸菩薩勝境界故,入不可思議方便智故,能見如是諸大菩薩一切莊嚴(yán)自在境界,隨順解知,微細(xì)觀察。(總明能見、所見,皆如夢事,大小無礙,一多自等。)?

  (1)譬如有人,將欲命終,見隨其業(yè),所受報相。行悲業(yè)者,見于地獄,畜生、餓鬼,所有一切眾苦境界;或見獄卒手持兵仗,或瞋或駡,囚持將去。亦聞地獄一切眾生,所有號叫、悲嘆之聲;或見灰河或見鑊湯,或見刀山,或見劒樹,或見猛火焰熾洞然,或揚(yáng)波沸水騰注,種種逼迫,受諸苦惱。行善業(yè)者,即見一切諸天宮殿、無量天眾、諸天婇女、種種衣服、具足莊嚴(yán)。宮殿園林、華池水河,及諸寶山、寶劫波樹,隨意受用,盡皆妙好。身雖未死,而由業(yè)力、見如是事。善財童子亦 復(fù)如是,以菩薩業(yè)不思議力,得見一切莊嚴(yán)境界。

  (2)譬如有人為鬼所持,見種種事色相,眷屬隨其所問,悉皆能答。善財童子,亦復(fù)如是。菩薩智慧之所加持故,見彼一 切諸莊嚴(yán)事,若有問者,靡不能答。

  (3)譬如有人為龍所持,自謂是龍,入于龍宮,見龍眷屬,于少時間,自謂已經(jīng)日月年載。善財童子,亦復(fù)如是,以住菩薩智慧想故,彌勒菩薩自在威力所加持故,于少時間,謂經(jīng)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4)譬如梵宮,名一切眾生莊嚴(yán)藏于中,悉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諸物差別影像,不相雜亂。善財童子,亦復(fù)如是,于樓閣觀中,普見一切莊嚴(yán)境界;種種差別,互相涉入;各各差別,不相雜亂。?

  (5)譬如比丘,入徧處定,若行若住,若坐若臥,隨所入定,境界現(xiàn)前。善財童子亦復(fù)如是,入于樓(中)觀一切莊嚴(yán)、所見境界,甚深隨順,悉皆明了。

  (6)譬如有人,于虛空中,見乾闥婆城,具足莊嚴(yán),悉分別知,無有障礙。善財童子亦復(fù)如是,見彼一切莊嚴(yán)境界,甚深隨順,明了無礙。

  (7)譬如夜叉宮殿與人宮殿,同在一處而不相雜,亦無障礙;各隨其業(yè),所見不同。

  (8)譬如大海,于中印現(xiàn)三千世界、所有色像。

  (9)譬如幻師,善明幻法;以幻力故,現(xiàn)諸幻事,種種作業(yè),一切能成。善財童子亦復(fù)如足,以彌勒威神力故及不思議幻智力故,得諸菩薩自在力故,見樓閣中—切莊嚴(yán)自在境界。

  簡釋

  上述九喻:(1)惡善兩道,所見不同;互相對照,發(fā)人深思;(2)山于菩薩智力加持,善財所見,無不能答;(3)萬年一念,何古非今;—念萬年,何今不古;時空相對,迷悟不同;(4)梵宮廣現(xiàn),一多無礙;(5)徧處定境,隨順而見;(6)虛空見城,事理無礙;(7)同處異見,隱顯自在;(8),F(xiàn)三千,雖遠(yuǎn)亦近;(9)幻現(xiàn)眾多,盡收眼底?傊曝斖忧

  學(xué)真修,彌勒菩薩加持,進(jìn)入自在境界。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入樓閣中,攝其神力,彈指出聲,告善財言:善男子,起(意謂從三昧中出來),法性如是,此是菩薩知諸法智、因緣聚集、顯現(xiàn)之相。如是自性,悉不涉及如幻如夢、如影如像。爾時善財聞彈指聲,從三昧起。(所見之相,因“法智”緣,源于自性,故非如幻夢。從緣無性,事不成就;無性從緣,理不成就。今雖從緣,但不失真性;亦是本性自 然具足,非我業(yè)用,方始有之。)

  彌勒菩薩告言:善男子,汝見菩薩自在解脫威神力不?汝見菩薩一切助道等“流力”不?汝見菩薩愿智所現(xiàn)聚集力不?汝見菩薩種種莊嚴(yán)妙宮殿不?汝見菩薩種種行力所聚集不?汝見菩薩種種莊嚴(yán)功德莊嚴(yán)剎不?汝見菩薩十地之中種種力不?汝見菩薩諸波羅密難思果不?汝見菩薩種種難思三昧力不?汝見如來種種最勝大愿力不?汝聞菩薩種種出生解脫門不?汝隨順解菩薩解脫不思議不?汝隨順受菩薩三昧能喜樂不??(此段共十三句,前十句問所見到的情況,第十一句問所聽到的情 況,最后兩句問其見解親證之相。)

  善財白言:唯然,已見;是善知識加持力故、憶念力故、威德力故。圣者,此解脫門,其名何等?彌勒告言:此解脫門名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yán)藏。(三世一切境界,即所入、所見之境。不忘念知,即是能入、能現(xiàn)之智。三世本一如故,念劫圓融,隨一世中現(xiàn)三際境;智入三世,知法空寂,與“如”冥契,故一念中無所不見。莊嚴(yán)藏有二義:(1)因法性嚴(yán),故一莊嚴(yán)中包含無盡莊嚴(yán),如一閣中能見多閣;(2)因無礙智契圓融境,莊嚴(yán)如來藏本具諸法故。前面談到,法性如是,非是新成;現(xiàn)在所說, 智本契合,非新非故。)

  善男子,菩薩一生得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解脫門。善財白言:圣者,此莊嚴(yán)事何處去耶?彌勒告言:于“來處”去;善財曰:從何處來?彌勒說,從諸菩薩智慧威力中來,依諸菩薩智慧威力而住;無有少分去來之處,無集無增,無成無立;不依于地,不依于空,遠(yuǎn)離一切。(智慧威力,顯相于緣;此莊嚴(yán)事從諸菩薩智慧威力中來,智持即 住。既無所來,亦無所去。)

  善男子,譬如龍王種種云雨,不從身出,不從心出,無有積集,建立增長。但以龍王心念力故,霈然洪霔,周徧天下,此是龍王難思境界。善男子,彼莊嚴(yán)事,亦復(fù)如是;不住于內(nèi),亦不住外,但由菩薩威德自在。如善根力,而非不見。善男子,譬如幻師作諸幻事,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行無入,無隱無顯,而以幻力,分明顯現(xiàn)。彼莊嚴(yán)事亦復(fù)如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集無成;然以慣習(xí)(真空本體自然慣性)不可思議幻智力故,以及過去大愿力故,如是顯現(xiàn)。(龍王心念喻明無來之來,合顯無住之住。不住內(nèi)者,菩薩力故; 不住外者,自善力故。因緣互奪,內(nèi)外兩亡。)

  善財童子白言,大圣從何處來。

  彌勒告言:

  (一)善男子,一切菩薩無來無去(1),如是而來;無行無住(2),如是而去;無處無定(3),不沒不生(4),不住不遷(5),不動不起(6),無戀無著(7),無業(yè)無報(8),無起無滅(9),不斷不常(10),如是而來。

  (二)復(fù)次,善男子,菩薩從大悲處來(1),愍念調(diào)伏諸眾生故;從大慈處來(2),救護(hù)逼迫苦眾生故;從凈戒處來(3),隨其所樂,自在生故;從大愿處來(4),往昔愿力所加持故;從神通處來(5),于一 切處隨樂現(xiàn)故;從無動搖處來(6),不舍如來不動體故(華嚴(yán)真空本體無波動);從無取舍處來(7),不役身心、使往來故。從智慧方便處來(8),隨順一切眾生轉(zhuǎn)故;從示現(xiàn)變化處來(9),猶如影像而化現(xiàn)故。

  (三)復(fù)次善男子,汝向所問何處來者,善男子,我從生處摩羅提國房舍聚落而來于此;彼有長者名瞿波洛迦,為化其人、令入佛法。又為生處一切人眾、隨其根器而為說法,亦為父母親戚眷屬婆羅門等演說大乘,令其趣入,故住于彼而從彼來。

  簡釋

  彌勒菩薩回答法、報、化三身的來處足:(一)法身是無來之來,來即無來,見上文(一)中的十方面回答;(二)報身從萬行中來,也就是從萬行道場中來,見上文(二)中的九方面回答;(三)化身從隨機(jī)熟處應(yīng)感而來。見上文(三)中的回答;此三身就是從體、相、用說明來處,也就是從理、行、事來說明,三身無礙,即十身圓融。通常、說事忘理,論理忘事;必須事理交徹,方為全面。摩羅提國即《摩羅耶、提數(shù)》;摩羅耶是山名,提數(shù)表示在中間,即山在國中。長者瞿、波洛迦中的瞿表示地,波洛迦意謂守護(hù)。故瞿波洛迦表示《守護(hù)土地及心地》。 瞿涉及九方面:地、方、火;眼、光、言;金剛、天、水。

  善財言,圣者,何者是菩薩生處。

  彌勒答言:善男子,菩薩有十種生處。何等為十,所謂發(fā)菩提心,是菩薩生處,生菩提家故;深心是菩薩生處,生善知識家故;諸地是菩薩生處,生波羅密家故;大愿是菩薩生處,生妙行家故;大悲是菩薩生處,生四攝家故;如理觀察,是菩薩生處,生般若波羅密家故;大乘是菩薩生處,生方便、善巧家故;成熟眾生是菩薩生處,生成等正覺家故;智慧方便是菩薩生處,生無生法忍家故;修行諸法是菩薩生處,生三世一切如來家故。善男子,是為菩薩十種受生處。(十種受生處;(1)行因,(2)行緣,(3)行相,(4)愿扶,(5)化地,(6)觀理,(7)隨事,(8)益物,(9)住果,(10)順古。每一受生處各含二句,各有二種意義:㈠上句辨能生行,下句顯所生家;若發(fā)菩提心,即是菩薩家。㈡下句為能生行,上句是所生家;上求下化,名為菩薩,即生于菩提心 家。)

  復(fù)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般若波羅密為母,方便善巧為父,檀那波羅密為乳母,尸羅波羅密為養(yǎng)母,忍辱波羅密為莊嚴(yán)具,精進(jìn)波羅密為養(yǎng)育者,禪那波羅密為澣濯人,善知識 為教授師,一切菩提分為伴侶,一切善法為親屬。

  一切菩薩為兄弟,菩提心為家,如理修行為家法。諸地善法為家處,得諸忍法為家族,為家法;大愿現(xiàn)前為家教,以清凈智滿足諸行為順家法;勸發(fā)勤修不斷大乘、為紹家業(yè),法水灌頂一生所系菩薩為王太子,成就廣大真實菩提為凈家族。(般若為母,方便為父有三重意義:(1)實智虛凝與陰俱靜,權(quán)智流動與陽齊波;前者真空靜止,後者真空波動。(2)親生法身,實由般若;若無方便,則同二乘;成菩薩種,必由涉有。(3)般若內(nèi)解,方便外濟(jì)。 上文中的“檀”意謂福資,“尸”表示防護(hù)。)

  善男子,菩薩如是超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如來家,住佛種姓;能修諸行,不斷三寶;善能守護(hù)菩薩種族,凈菩薩種、生處尊勝。于諸世間,離生死、過、惡。一切天人及諸魔、梵沙門、婆羅門中、種族具足,能得成就最勝佛種;得大愿藏,普能生出諸菩薩行。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尊勝家已;智了諸法,如影像故。于世生處,無所惡賤,知一切法如變化故。于諸有趣,無所染著,覺悟諸法,無有我故。調(diào)伏眾生,心無疲厭,以大慈悲為體性故。不趣寂滅,攝受眾生,了達(dá)生死,猶如夢故。經(jīng)一切劫而無熱惱,了知五蘊(yùn)皆如幻故,F(xiàn)處生死,而無疲倦;知諸界處即法界故。于諸境界,無有瘡疣;知一切想,如陽焰故。入于諸趣,不生倒惑,達(dá)一切法皆如幻故。入魔境界,自在無染;成就法身,凈妙體故。一切煩惱,不能欺誑,成就一切,徧趣行故。于諸生處,而得自在。(此文有兩大意義;第一善男子下所說,是總辨家族殊勝;第二善 男子下所說,是別明智慧殊勝。)

  善男子,(1)我身普生一切法界,(2)等一切眾生差別色相,(3)等一切眾生殊異言音,(4)等一切眾生種種名號,(5)等一切眾生種種樂欲,(6)等一切眾生種種威儀,隨順世間教化、調(diào)伏,(7)等能顯示一切眾生清凈受生,(8)等隨順入一切眾生甚深勝解,(9)等一切菩薩大愿變化。于如是(10)等無量品類而現(xiàn)其身:種種相貌、種種威德充滿法界。(此文第一句總明彌勒菩薩普生法界;其余八句與眾生等同,以便 教化眾生;最後一句指出種種相貌、威德,充滿法界。)

  善男子,我為成熟與我往昔同修諸行,今時退失菩提心者,示現(xiàn)生此閻浮提中,為欲調(diào)伏父母、親屬以及婆羅門,令其離于種族、驕慢,得生如來種姓中,故生摩羅提國、房舍、聚落婆羅門家。善男子,我于南方,住于毗盧遮那莊嚴(yán)藏、大樓閣中,隨諸眾生心之所樂,種種方便,教化調(diào)伏。?

  善男子,我為隨順諸眾生故,為欲成熟兜率天中同行者故,為欲示現(xiàn)菩薩福智莊嚴(yán)變化、超過一切諸欲界故,令舍渴愛諸欲樂故,令照諸行皆無常故,令知諸天盛必衰故。為欲示現(xiàn)降生瑞相、與一生菩薩而共宣說大智法門故,為欲攝受一切生處諸眾生故,為欲教化釋迦如來所遣來者,令如蓮華悉開悟故,

  而于此攝,生兜率天。(上文中如蓮華開悟,畧有三義:(1)釋迦佛下種,彼華未開,慈氏

  令眾生解脫,如同華開;(2)昔因含果,如華未開;因亡果現(xiàn),如蓮華開;(3)聞薰含實,如華未開;見實亡言,故云開悟。)

  善男子,我愿滿足得菩提時,汝及文殊倶來見我。(彌勒菩薩行愿滿足,會聚三圣共有三義:(1)俱助教化;(2)善財表行,文殊師利、表于信智;成正覺時,俱證行愿;(3)文殊是古佛,善財 是當(dāng)佛,彌勒是現(xiàn)佛;三世圓融,浩然大均,故稱俱見。)

  善男子,汝當(dāng)詣文殊師利大菩薩所而問之,言菩薩云何學(xué)菩薩行,云何深入普賢行門,云何出生,云何成熟,云何廣大, 云何清凈,云何隨順,云何圓滿。善知識,彼當(dāng)為汝分別顯示。

  何以故??

  善男子,文殊師利,最勝大愿,非余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善男子,文殊師利,其行廣大,無量無邊;其愿無際,相續(xù)不斷。常能出生一切菩薩最勝功德。文殊師利菩薩,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子,令其證入甚深理故。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師,令其勤修深證入故。普于十方常轉(zhuǎn)法輪,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常于十方一切世界為說法師。常為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大眾會中之所贊嘆。住甚深智、見法實性,從久遠(yuǎn)來,深入一切解脫境界,究竟普賢所行諸行。(此段說明:主信法門,能養(yǎng)功德;主般若(智)法門,為諸佛子。 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善男子,文殊師利善知識,能令汝得生如來家,能增長汝諸善根,能發(fā)起汝助道法,能顯示汝真實善知識,能勸發(fā)汝修習(xí)諸功德,能令汝深入大愿網(wǎng),能令汝安住大愿門,能令汝聞菩薩甚深密義,能顯示汝菩薩難思行,與汝往昔同生同行。(此段說明:佛緣深廣,大愿網(wǎng)成。)

  是故善男子,汝當(dāng)往詣文殊師利菩薩所,莫生疲倦。文殊師利當(dāng)令汝得一切功德。

  何以故?汝先見諸善知識,聞諸菩薩行,深入解脫門,滿足大愿海,皆是文殊威神之力。文殊師利于一切處,咸得究竟。善財童子,右繞彌勒,經(jīng)無量幣,頂禮雙足,殷勤瞻仰,心懷戀慕,辭退而去。

  第九章  人天菩薩

  (一)觀音菩薩開示善財?(行愿品第二十八)(善財童子曾于《行愿品》第二十七中,由鞞瑟底羅居士指示,前往觀音菩薩住所請教。)

  爾時善財童子,蒙居士教,隨順?biāo)季S,一心正念,入彼菩薩深信解藏。得彼菩薩能隨念力,憶彼諸佛出現(xiàn)次第,見彼諸佛成等正覺,持彼諸佛所有名號,觀彼諸佛所證法門,知彼諸佛具足莊嚴(yán),信彼諸佛所轉(zhuǎn)法輪,思彼諸佛智光照耀,念彼諸佛平等三昧,解彼諸佛自性清凈,修彼諸佛無分別法,契彼諸佛甚深法印,作彼諸佛不思議功德。漸次前行,至于彼山,處處求覓此大菩薩。(此段共15句,總句是隨順?biāo)季S,修持正法;接著14句是分別說 明所修。)

  見其西面巗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林郁郁,香草柔軟,右旋布地,種種名華,周徧嚴(yán)飾。觀自在菩薩于清凈金剛寶葉石上,結(jié)跏跌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智慧光明、大慈悲法,令其攝受一切眾生。

  簡釋

  觀自在菩薩,又稱觀世音菩薩,簡稱觀音菩薩。“世”是所觀一切世界,對于山海、諸佛、眾生無所不觀;聲音也在世界之中,例如生老病死痛苦之音,在人間處處皆是,故總稱觀世音,簡稱則為觀音菩薩,其義是既觀又聽。自心清凈慈悲,則自然能觀;智光朗燿則一切 均被所觀。能所互攝,而無所執(zhí),則得自在,故又稱觀自在菩薩。西面巗谷是萬物所歸,本所事佛。智日將沒,夜悲救苦;為眾生能出生死,必然觀聽。

  善財見已,歡喜踴躍,于善知識,自然尊重。合掌恭敬,目視不瞬,作如是念:善知識者,即是如來;善知識者,一切法云;善知識者,諸功德藏;善知識者,難能值遇;善知識者,十力寶因;善知識者,無盡智炬;善知識者,福德根芽;善知識者,一切智門;善知識者,智海導(dǎo)師;善知識者,集一切智助道之具。作是念已,即便往詣大菩薩所。

  簡釋

  善財童子深發(fā)大悲,薰修身心,故今見菩薩,便得勝念,說明心誠而有感應(yīng)。真善知識即是如來,約有四義:(1)引至究竟,即與佛同;(2)體“如”而來,則無來相;(3)既是等覺,即是諸佛;(4)從久遠(yuǎn)來,本是正覺。

  爾時觀自在菩薩見善財遠(yuǎn)來,當(dāng)即告言:善哉,善哉,善財童子,汝發(fā)大乘意,普攝眾生;起正直心,專求佛法;大悲心切,救護(hù)一切;住不思議、最勝之行,普能拯拔生死輪回,超過世間,無有等比。普賢妙行,相續(xù)現(xiàn)前;大愿深心,圓滿清凈;勤求

  佛法,悉能領(lǐng)受;積集善根,恒無厭足;順善知識,不違其教。從文殊師利,功德智慧,大海所生;其心成熟,得佛威力;已獲廣大三昧光明,專意希求甚深妙法。常見諸佛,生大歡喜;智慧清凈,猶如虛空。既自明了,復(fù)為他說;安住如來智慧光明,受持修行一切佛法。福智寶藏,自然而至。一切智道,速得現(xiàn)前;普觀眾生,心無懈倦;大悲堅固,猶若金剛。(觀自在菩薩遙見善財,友垂贊嘆;大悲深厚,隨順攝受。)

  爾時善財童子詣菩薩所,禮菩薩足,繞無數(shù)幣,合掌而白言:圣者,我己先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 學(xué)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圣者善能教誨,愿為我說。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放閻浮檀金,妙色光明,起無量色、寶焰網(wǎng)云,及龍自在妙莊嚴(yán)云,以照善財。即舒右手摩善財頂,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大悲、速急行解脫門。善男子,我以此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攝受調(diào)伏,相續(xù)不斷。

  簡釋

  畧顯體相,即是釋名;平等教化,即是大悲。同體之緣,故云平等;攝受調(diào)伏,即是行門。相續(xù)不斷,義即速急。廣濟(jì)無遺,稱 之為普;從悟神通,是謂之門。

  善男子,我恒住此大悲行門,常在一切諸如來所,普現(xiàn)一切諸眾生前,隨所應(yīng)化而為利益;蛞圆际,攝取眾生;或以法語,攝取眾生;或以利行,攝取眾生;或以同事,攝取眾生;或現(xiàn)種種微妙色身,攝取眾生;或現(xiàn)種種不思議色、凈光明網(wǎng),攝取眾生;或以音聲善巧言辭、或以威儀勝妙方便,或為說法;或現(xiàn)神變,令其開悟,而得成熟;蚧癁榉N種色相、種種族姓、種種生處、種種類形,與其共修而成熟之。(觀音菩薩,上同如來妙覺真心,故常在一切諸如來所;下與眾生 同大悲體,故普現(xiàn)一切眾生之前。)

  善男子,我修習(xí)此大悲行門,愿常救護(hù)一切眾生,令離諸怖。所謂愿一切眾生離險道怖,離熱惱怖,離迷惑怖,離系縛怖,離剎害怖,離王官怖,離貧窮怖,離不活怖,離惡名怖,離死亡怖,離諸病故,離懈怠怖,離黑暗怖,離遷移怖,離愛別怖,離怨會怖,離逼迫身怖,離逼迫心怖,離憂悲愁嘆怖, 離所求不得怖,離大眾威力怖,離流轉(zhuǎn)惡趣怖。復(fù)作是愿:愿諸眾生,若念于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恐怖,滅除障難,正念現(xiàn)前。善男子,我以如是種種方便,令諸眾生離諸恐怖,住于正 念;復(fù)教令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至不退轉(zhuǎn)。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解脫門義,為善財童子而說偈言:?

  善來調(diào)伏身心者,稽首贊我而右旋;我常居此寶山中,住大慈悲恒自在。

  我此所住金剛窟,莊嚴(yán)妙色眾摩尼;常以勇猛自在心,坐此寶石蓮華座。

  天龍以及修羅眾,緊那羅王羅剎等;如是眷屬恒圍繞,我為演說大悲門。

  (此三偈贊頌前文見友依正,以自在而演說大悲。)

  汝能發(fā)起平等心,為見我故而來此;心樂至求功德海,禮我雙足功德身。?

  欲于我法學(xué)修行,愿得普賢真妙行。(此—偈稱贊善財童子前來學(xué)法修行。)

  我是勇猛觀自在,起深清凈大慈悲;普放云網(wǎng)妙光明,廣博如空極清凈。

  我垂無垢手圓臂,百福妙相具莊嚴(yán);摩汝深信善財頂,為汝演說菩提法。

  (此二偈說明觀音菩薩清凈光明,猶如虛空;以無垢手摩善財頂,將演說菩提大法。)

  佛子應(yīng)知我所得,一相三昧解脫門;名為諸佛大悲云,秘密智慧莊嚴(yán)藏。?

  我為精勤常救護(hù),起諸宏愿攝眾生;憐愍一切如己身,常以普門隨順轉(zhuǎn)。

  (此二偈說明以大悲云、莊嚴(yán)藏,誓愿救護(hù)眾生。)

  我于無數(shù)眾苦厄,常能救護(hù)諸群生;心念禮敬若稱名,一切應(yīng)時皆解脫。

  (此一偈總明常念觀音菩薩名號的重要性,下面從各方面說明稱觀音名號的大用。)

  或遭意外所禁系,扭械囚執(zhí)遇怨家;若能至心稱我名,一切諸苦皆銷滅。

  或遇戰(zhàn)時兵馬亂,利劒毒箭將害身;稱名應(yīng)念得加持,弓矢鋒刃無傷害。

  或有兩方詣王官,諍訟一切諸財寶;彼能至誠稱念我,獲得公平合理分。

  或于內(nèi)外諸親屬,及諸朋友共為怨;若能至誠稻我名,一切怨家不能害。

  或在森林險難處,怨賊猛獸欲傷殘;若能誠心稱我名,惡心自息無能害。

  或有冤家懷忿毒,推落艱難困苦中;若能誠心稱我名,安處虛空無損壞。

  或有仇人懷憤恨,推落深流及火阬;若能誠心稱我名,一切水火無能害。

  或有眾生遭厄難,種種痛苦逼其身;若能至心稱我名,一切解脫無憂怖。

  或為他人所欺謗,常思過失以相酬;若能至心稱我名,如是怨仇自休息。

  或遭鬼魅諸毒害,身心狂亂無所知;若能至心稱我名,彼皆消滅無諸患。

  或被毒龍諸鬼眾,一切恐怖奪其心;若能至誠稱我名,乃至夢中皆不見。

  若其諸根有殘缺,愿得功能完整身;若能至誠稱我名,一切所愿皆圓滿。

  (以上十二偈指示個人在艱難困苦中,若能至心稱念觀音菩薩名號,可以消災(zāi)滅罪。)

  若有愿于父母所,承順顏色志無違;歡榮富樂保安寧,珍寶伏藏恒無盡。

  內(nèi)外宗族常和合,一切怨仇不來侵;若能至誠稱我名,一切所愿皆圓滿。

  (此二偈指示家族經(jīng)常至誠稱觀音菩薩名號,一切均能圓滿。)

  若人愿此命終後,不受三途八難身;恒處人天善趣中,常行清凈菩提道。

  有愿舍身生凈土,普現(xiàn)一切諸佛前;普于十方佛剎中,常為清凈勝薩埵。

  普見十方一切佛,及聞諸佛說法音;若能至誠稱我名,一切所愿皆圓滿。

  或在危厄多憂怖,日夜六時稱我名;我時現(xiàn)住此人前,為作最勝歸依處。?

  彼當(dāng)生我凈佛剎,與我同修菩薩行;由我大悲觀自在,令其一切皆成就。

  或心清凈興供養(yǎng),或現(xiàn)寶蓋或燒香;或以妙華散我身,當(dāng)生我剎為應(yīng)供。

  (此六偈說明日夜六時至誠稱菩薩名號,修菩提道行,命終能生凈土。)

  或生濁劫無慈愍,貪瞋惡業(yè)之所纏;種種眾苦極堅牢,百千系縛恒無斷。?

  彼為一切所逼迫,贊嘆稱揚(yáng)念我名;由我大悲觀自在,令諸惑業(yè)皆銷滅。

  (此二偈說明身心為三毒所纏,若能至誠稱觀音名號,則惑業(yè)可銷。)

  或有眾生臨命終,死相現(xiàn)前諸惡色;見彼種種色相已,令心惶怖無所依。

  若能至誠稱我名,彼諸惡相皆銷滅;由我大悲觀自在,令生天人善道中。

  (此二偈說明臨命終時,惡相現(xiàn)前;若能即時稱觀音名號,則惡相銷滅而生善道。)

  此皆我昔所修行,愿度無量群生眾;勇猛精進(jìn)無退轉(zhuǎn),令其所作皆成就。

  若有誠心觀我身,令其應(yīng)騐咸皆見;或有樂聞我說法,令聞妙法量無邊。

  一切世界諸群生,心行差別無央數(shù);或以種種方便力,令其聞見皆調(diào)服。

  (初偈說明乘菩薩愿力而能成就;二三兩偈說明誠心觀菩薩身,聞 菩薩法,行菩薩道,結(jié)果必然是水清月現(xiàn),感應(yīng)道交。)

  我得大悲解脫門,諸佛所證我已修;其余無量功德海,非我智慧所能知。

  善財汝于十方界,普事一切善知識;專意修行無懈心,聽受佛法無厭足。

  若能聞法無厭足,則能普見一切佛;云何見佛志無厭,由聽妙法無厭足。

  (此段說明觀自在菩薩久成正覺,尚不失謙;指示善財繼續(xù)請教善知識。)

  爾時觀自在菩薩說此偈已,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薩大悲、速急行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己凈普賢一切愿,已住普賢一切行;常行一切諸善法,常入一切諸三昧,常住一切無邊劫,常詣一切無邊剎,常觀一切諸如來,常聞一切三世法,常息一切眾生惡,常長一切眾生善,常絕眾生生死流,常入如來正法流;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觀自在菩薩久成正覺,尚不失謙、故謙恭推勝,開示善財。)

  爾時善財童子聞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說此大悲清凈已,歡喜踴躍,充徧其身,生尊敬心,增信樂心,發(fā)清凈心,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禮菩薩足,長跪合掌,于菩薩前,一心瞻仰以偈贊曰:

  天人大眾阿羅羅,以及一切諸菩薩;以妙音言共稱贊,大圣智慧深如海。

  能于一切眾生中,平等大悲同一味;一智同緣普救護(hù),種種苦難皆銷滅。

  (初偈稱贊菩薩德深,無有窮盡;二偈稱贊以平等機(jī)智,導(dǎo)無緣慈。)

  菩薩最勝神通力,傾覆大地不為難;又能乾竭諸大海,令大山王咸震動。

  (此偈贊神通力,能覆大地,能竭大海,能震大山。)

  圣者菩薩大名聞,號曰大悲觀自在;云何我以微劣智,于仁勝德能稱贊。

  我聞圣者諸功德,無斷無盡大悲門;因是發(fā)起清凈心,生我智慧辯才力。

  我今處于大眾會,以大勇猛而觀察;稱揚(yáng)贊嘆妙莊嚴(yán),恭敬至誠無懈倦。

  (此三偈稱贊圣德廣深,劣智難測;唯有至誠無倦。)

  如大梵王居梵眾,映蔽一切諸梵天;菩薩吉祥妙色身,處于眾會無倫比。

  菩薩顧視同牛王,妙色融朗如金焰;具足廣大菩薩愿,普利一切諸天人。

  種種華鬘以嚴(yán)飾,頂上真金妙寶冠;光明凈妙過諸天,威德莊嚴(yán)超世主。?

  圓光狀似流虹繞,外相明如凈月輪;項相豐起若須彌,端嚴(yán)正坐如初日。

  腰系金條色微妙,現(xiàn)殊勝象放光明;伊尼妙色作下裙,能令見者生歡喜。?

  妙身種種莊嚴(yán)相,眾寶所聚如山王;腰垂上妙清凈衣,如云普徧無邊色。

  真珠三道為交絡(luò),猶如世主妙嚴(yán)身;恒放凈光普照明,亦如明月遊天空。

  身色凈妙若金山,又如瞻博迦華聚;以白瓔珞為嚴(yán)飾,如白云彩環(huán)繞身。

  世主手執(zhí)妙蓮華,色如上妙真金聚;毗琉璃寶以為莖,大慈威力令開發(fā)。

  出過天人之所有,普放光明如日輪;顯現(xiàn)如在妙高山,香氣普薰於一切。

  (此十偈贊身相莊嚴(yán),如日麗中天,普照一切。)

  如諸惡鬼等多種,黑蛇醉象及師子;癡火毒害蔽慈心,大悲觀音來救護(hù)。

  重重苦難所傷迫,一切恐怖無能脫;世主一味大悲心,平等救苦眾生類。

  妙寶葉石為勝座,無等蓮華為所持;百千妙福之所成,眾妙蓮華所圍繞。

  極妙身光清凈色,從真勝義而成就;諸天種種上妙供,咸共贊嘆仁功德。

  于尊能發(fā)清凈意,速離一切憂怖心;眷屬快樂共歡娛,一切妙果皆圓滿。

  大海龍王住自宮,及余居處諸龍眾;常懼妙翅大鳥王,搏撮傷殘受諸苦。

  或有眾生入大海,遇風(fēng)鼓浪如雪山;若遭《摩竭》欲來吞,恐怖驚惶無所救。

  或遇醉象而奔逐,種種厄難之所纏;至心憶念大悲尊,如是一切無憂怖。

  大山石王有洞窟,其窟幽深極可怖;有犯王法鎖其身,種種系縛投于彼。

  彼諸苦惱眾生等,至心憶念大悲尊;枷鎖解脫苦銷除,一切無憂安穩(wěn)樂。

  仁以大悲清凈手,攝取憶念諸眾生;令于一切厄難中,獲得無憂安穩(wěn)樂。

  (此十一偈說明德力深廣:初、二兩偈總贊悲濟(jì),週徧平等;其余 三偈贊依正妙嚴(yán),滿眾生所愿;最後六偈贊悲隨萬類,拔苦安慰。)

  我今贊嘆人天主,最勝威德大仙王;三毒翳障盡消除,福智無涯如大海。

  調(diào)伏眾生無懈倦,利樂平等無怨親;愿如菩薩妙金山,一切勝福皆成就。

  普于十方諸世界,息滅眾生邪見心;速護(hù)如來無上身,普愿眾生咸得證。

  (初偈贊三德圓滿;二偈贊二利俱圓;三偈贊自他覺滿,愿生同證。)

  (善財童子贊嘆結(jié)束,觀音菩薩即指示他訪問其它善知識如何學(xué)菩薩行,修菩薩道。最后請教文殊與普賢菩薩,就是此章的(二)部分,以及 第十章的普賢菩薩接引,涉及寂光凈土。)

  (二)文殊菩薩開示善財?(行愿品第五十六)

  此章論述文殊菩薩以心傳心(心靈感應(yīng))對善財童子間接(遙控)說法。?

  爾時善財童子經(jīng)由一百一十城已,詣蘇摩那城,住立門所;思惟文殊師利,隨順憶念,普遍觀察,希欲奉觀。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從一百一十由旬外,遙伸右手至蘇摩那城,摩善財頂,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離信根,心生疲厭,心志下劣,功行不具,退失精勤,于少善根而生知足;不善發(fā)起一切行愿,不能親近諸善知識。由如是故,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如是法門,如是境界,如是住處。若普遍知、若少分知、若甚深知、若盡源底、若觀察、若證入、若獲得,皆悉不能。

  簡釋

  第八章最後彌勒菩薩告訴善財童子,往文殊菩薩所,能得一切功德。善財?shù)竭_(dá)“蘇摩那城”(意謂智照一性),“住立門所”說明此心已極,將入般若無二法門。由于心靈感應(yīng),文殊菩薩從一百一十由旬(天竺里數(shù)之名:上由旬為六十里,中為五十里,下為四十里)之外,遙伸右手,超越時空,摩善財頭頂,告訴善財:若離信根,…,不善發(fā)起愿行,不能得見善知識。因此,不能了加法性、理趣、法門、境界、住處;更不能普遍證 入心法而獲得。

  是時文殊師利宣說此法,深入示教。令善財童子具足圓滿無數(shù)法門,具足無窮大智光明;深入種種念佛門、無邊際陀羅尼門、無邊際辯才門、無邊際三昧門、無邊際神通門、無邊際愿智門, 深入普賢諸行愿輸。(善財)稱嘆文殊師利本住國土,一切善巧。(善財童子以靈感聞文殊師利說法,得到上述九門法益。)

  時善財童子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圣者,云何而得成就圣者國土善巧。(雖不見身,不妨問答。先求善巧國土,後求凈妙國土。國土既在自 心,又徧法界。)文殊師利告善財言:善男子,菩薩有十種法具足圓滿,得我國土善巧成就。善財白言:何等為十。文殊師利菩薩言:

  善男子,一者證無生法(自性真空),具足圓滿;二者無滅法(無生則無滅);三者不失壞法(正反相成);四者無來去法(無背無向);五者超言辭境界法(超越語言范圍);六者無有言辭道法(語言之道斷滅);七 者無戲論法;八者不可說法;九者寂靜法(心靈寂光靜照);十者圣者法(大乘諸佛之法):若諸菩薩于此十法具足圓滿,得我國土善巧成就。?

  (十法之理體為無生法,十法之事用為圣者法。)

  善財童子白言:圣者所言國土,是何義耶?文殊師利言:是一切菩薩住處義(無生法性,是真住處)。善財言:云何是一切菩薩住處?文殊師利言:善男子,“最勝第一義”是菩薩住處。(善財問)何以故(上述十法,何獨(dú)提出最勝第一義)?(文殊菩薩言)善男子最

  勝第一義:不生不滅,不失不壞,不來不去:如此語言,既非言境,言說不及。不能記別,非是戲論、思度所知。本無言說,體性寂靜;惟諸圣者自內(nèi)所證(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簡釋

  上述十法,說明于下:(一)法本不生。(二)今則無滅。(三)處染不失涅槃。(四)不生故非有,不滅故非無;不失不壞辨其體常,不來不去明其體徧。(五)以理圓而言偏,故超越言辭。(六)道是行處;既無言辭,則行處斷滅。(七)起心動念,都是戲論;今不動念,則無戲論。(八)本自無言,則無法可說。(九)以無性為性,則本體寂靜。(十)圣者之法,唯自內(nèi)證,故為無分別智;如此內(nèi)證,無證無得,是為最勝第一義。

  (文殊菩薩言)善男子,因此最勝第一義故,諸佛如來出現(xiàn)世間。若佛出世及不出世,不可失壞(顯其本體,寂然常在)。善男子,一切菩薩為欲證入第一義,故舍大豪富、年少王位,難行能行,種種苦行,弗除須發(fā),被服法衣,正信出家,專求妙道,精勤匪懈,如救頭燃。善男子,如無第一義者,所修梵行為何所用。如來出世,為何所依。善男子,以深信有第一義故,令諸菩薩具足圓滿此十種法。是故應(yīng)當(dāng)如是知見,如是解說于我國土善巧成 就。

  善財童子白言:圣者,行何等法,當(dāng)?shù)檬フ邇裘顕?法性真土,寂光世界。理契無生,自他受用身,依何成立)。文殊師利言:若諸菩薩能于一切、心無憍慢;于諸眾生、生平等心;于諸如來修真供養(yǎng),得我國土。

  簡釋

  自受用身、他受用身都依自土而住。《唯識論》曾說,自受用身還依自土,就是《大圓鏡智》相應(yīng)凈識,亦即由昔所修《自利無漏純凈佛土》。因緣成熟,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xù)變?yōu)榧儍舴鹜,周圓無 際,眾寶所成,自受用身常依而住。他受用身也依自土,就是《平等性智》、大慈大悲之力由昔所修《利他無漏純凈佛土》。因緣成熟,隨住十地菩薩所宜,變?yōu)閮敉,或小或大?或劣或優(yōu),前後改轉(zhuǎn),他受用身依之而住。以十二土并立,稱為凈妙國土。按自利、利他萬行終能成就自他受用及變化諸土。

  善財童子白言:圣者,云何名為無憍慢心,生平等心,修真供養(yǎng)。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菩薩有十種法,審諦、思惟,具足圓滿,則成就無憍慢心。何等為十:

  一者,一心思惟,諦觀身界,作是念言:我今出家,無殊死人。所以者何,父母、親愛朋友眷屬,一切所有皆棄舍故。如是 思惟,得無憍慢。

  二者思惟,我今此身,服壞色衣,不具威儀,不同世間;如是思惟,得無憍慢。

  三者思惟,既毀形好,執(zhí)持應(yīng)器,乞丐于他;如是思惟,得 無憍慢。

  四者思惟,我今乞食如旃陀羅;如是思惟,令心卑下,得無憍慢。

  五者思惟,為求余食,長養(yǎng)我身,我之壽命,宛在他手。如是思惟,得無憍慢。

  六者思惟,所乞之食,人畜之余;彼若嫌棄,我方得食。如是思惟,得無憍慢。

  七者思惟,我今應(yīng)當(dāng)于師長所,恭敬供養(yǎng),令生歡喜;如是思惟,得無憍慢。

  八者思惟,我今欲令同梵行者生歡喜故;一切隨緣,無違法 式。如是思惟,得無憍慢。

  九者思惟,我今出家,于佛法中未得少分;如是思惟,得無憍慢。

  十者思惟一切眾生,于我瞋恨,我常安忍;如是思惟,得無憍慢。善男子,是為菩薩思惟十法,具足圓滿,則能成就無憍慢心。

  復(fù)次,善男子,菩薩有十種法,具足圓滿,則于眾生得平等心,何等為十?一者于諸眾生所作平等;二者于諸眾生心無障礙;三者于諸眾生心無疲倦;四者為欲利益諸眾生故,具足修行六波羅密;五者為諸眾生集一切智,亦不依止無二之相;六者普觀眾 生同于如如,無所分別(自性真空完全一樣,沒有分別);七者了達(dá)眾生體性平等,而能證入平等心性;八者愿與眾生同得出離生死大火;九者自既出已,復(fù)能拔除一切眾生;十者平等安置一切眾生,無憂惱處。?

  簡釋

  上文中第—句所作平等,是總綱,表示說法教化眾生,種種施為一律平等;其余九句是目,綱舉則目張。關(guān)于第五句“亦不依止無二之相”,就是常于諸法不依于二,亦復(fù)不依于(一)不二。實際是兩邊不執(zhí)。故 遣之又遣,以至于無遣。

  善男子,譬如世間長者居士,生育五子,平等愛念,受用資具,(相)等無有二(樣)。而彼諸子,愚小無知,于一切處未能分別(特別對于四諦,未能分別)。時彼長者宅舍(三界生死眾生所居)之中,歘然大火起(意指三毒大惑)。彼諸子等各居一處(意指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五道)。善男子,于意云何,時彼長者出諸子心有先後不?善財答言:彼長者(對五子)心等無先後,隨所親近,即先濟(jì)拔(在心必等,事則隨緣;近者先拔,遠(yuǎn)則後拔)。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一切眾生在于生死舍宅之中,三毒熾火(貪瞋癡),忽然而起,其心愚暗,無所分別。各隨業(yè)力,五趣受生。菩薩等心,調(diào)伏成熟,但隨親近,即先拔濟(jì),成熟安置寂靜界中(寂光凈土世界)。善男子,是為菩薩有十種法,具足圓滿,于諸眾生成就平等。

  復(fù)次,善男子,菩薩有十種法具足圓滿,則得成就,修真供養(yǎng)一切如來。何等為十?一者以法供養(yǎng);二者修行諸行;三者平等利樂一切眾生;四者以慈悲心,隨順攝。晃逭咭匀鐏砹,隨順一切;六者不舍勤修一切善法;七者不舍一切菩薩事業(yè);八者

  如說能行,能行如說(言行一致),九者長時徧修,心無疲厭;十者常不舍離大菩提心。

  簡釋

  上述十法,第一為綱,其余為目。此綱意謂對于佛法,讀、誦、解、說(四大受持),修行增于法身,又全其理,是真正供養(yǎng)之義。九目是原文:二者勤修諸行,三正利樂,四利他心,五利他智,六利他行, 七常不舍,八則言行并舉,九則堅持不懈,十則不忘菩提根本。

  若諸菩薩具此十法,則能成就供養(yǎng)如來。非以財寶、飲食、衣服,名真供養(yǎng)。何以故?如來恭敬尊法故。猶如孝子尊重父母,承順顏色,心無暫舍。若復(fù)有人敬其父母,則此人之子復(fù)尊重此人;諸佛如來,亦復(fù)如是。若諸眾生供養(yǎng)法者,是真成就供養(yǎng)如來;以諸如來尊重(佛)法故。善男子,如來從修行中來;若能修行,是則成就供養(yǎng)如來。諸佛出世,本為利樂諸眾生故,為此慈悲攝受眾生故,隨順利樂而為力故。善男子,若不勤修一切善法,是不利樂一切眾生;若舍菩薩所修事業(yè),是亦不能利樂眾生;若復(fù)不能如說修行,如行能說,是亦不能利樂眾生;若心下劣而生疲厭,是亦不能利樂眾生;若暫舍離菩提心者,是亦不能利樂眾生。?

  簡釋

  此段內(nèi)容從五方面說明于下:㈠諸佛所師就是《法》,佛從法生。故敬一法,則十方諸佛無不皆悅。是為所敬者寡,而悅者眾。㈡如來從修行中來,修行即合佛行,亦即法身;故能修行,則為真供養(yǎng)。㈢若能慈悲攝受,則為真供養(yǎng)。㈣隨順利樂,則有十力;以十力利樂,是真供 養(yǎng)。㈤若不勤修,則不能利樂,也就不是真供養(yǎng)。

  何以故?善男子,菩薩為欲利樂諸眾生故,勤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無眾生,一切菩薩不成正覺。善男子,汝應(yīng)如是(了)解法供養(yǎng),則得成就供養(yǎng)如來;非以世間財寶、飲食名 為供養(yǎng)。善男子,是為菩薩具足十法,則能成就供養(yǎng)如來。

  爾時,文殊師利顯示如是無量無邊微妙法義,勸教善財,令 修習(xí)已,還攝神力,忽然不現(xiàn)。

  爾時,善財童子即見三千大千世界極微塵數(shù)、諸善知識,悉皆親近,承事供養(yǎng),令生歡喜,于所誘誨,隨順受行。(即見三千大千世界極微塵數(shù)、諸善知識,主要說明下面第十章普賢菩薩指引善財童子歸向寂光凈土。)

  第十章  普賢接引

  (一)普賢菩薩直接示教?(行愿品第五十七)

  (善財童子)增長趣求一切智慧,于佛境界生決定解、大悲心海,容納出生大慈教云,普覆一切。于毗盧遮那廣大身云,增長尊敬;于諸菩薩無礙解脫,心常安住。速急出生如來普門無著凈眼,觀一切佛、修行圓滿,功德大海。深信如來積行,所修一切智體,精勤速急增一切智、助道之法。善能回向一切菩薩清凈深心。善知三世一切如來,相續(xù)不斷。深入一切佛法教海,隨順了解諸佛法輪,于諸世間如影普現(xiàn)。深入一切菩薩

  愿海,盡一切劫,修菩薩行,得普門智,照如來鏡。增長一切菩薩諸善根,得一切智,清凈光明,普照十方一切法界;于一切剎,教化眾生。發(fā)修行心,成就利益,能隨順解(脫)生死種類。摧煩惱業(yè)、一切障山,隨順證悟無障礙法,入法界藏、平等地中,常住寂靜菩薩解脫,勤求一切如來境界、一切諸佛威力加持。(此段說明善財童子普遍覲察,普觀方能得見普賢菩薩。)

  善財童子起如是等微細(xì)觀察,安住普賢甚深境界。即聞普賢菩薩名號及普賢行、最勝大愿。從初發(fā)心最勝助道,最勝現(xiàn)前,出生功德、微細(xì)威儀。及聞普賢菩薩諸地,及地處所、地差別相,地自在行、地差別住、地勇猛、地威德、地同住。

  簡釋

  此段說明善財一心安住普賢甚深境界,故聞普賢菩薩名及其行、愿、助道、功德、威儀。又聞普賢菩薩等覺地,意指證十如、一真法界,有為功德、十勝行愿;十地親證,長時無間斷;神通作用,摧 邪攝正;種種差別,同歸佛智。

  既聞此已,渴仰欲見普賢菩薩;即于金剛(其地堅固)海藏(蘊(yùn)德深廣)菩提道場、如來師子座前、一切寶蓮華藏座上。(生)起等虛空界廣大心,拔一切現(xiàn)前執(zhí)著心,集一切德無染心,凈一切剎無想心,了一切法歡喜心,觀一切境無礙心,入一切方周徧心,行一切行無障心,凈一切智境界、妙行自在心,觀一切菩薩道場、莊嚴(yán)清凈明了心,深入一切如來法海廣大心,調(diào)伏成熟一切眾生周徧心,凈一切佛剎無量心,了(知)一切眾會如影心,住一切劫無盡心,究竟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無退轉(zhuǎn)心。(此段共十六心:前十心涉及自分境,後六心屬于勝進(jìn)境。)

  善財童子起如是心,以自善根所潤澤故。一切如來加被力故,普賢同分善根力故。

  欲見普賢,有十種瑞相。何等為十?一者見一切佛剎清凈、一切如來道場莊嚴(yán);二者見一切佛剎清凈無諸惡道、一切雜類;三者見一切佛剎清凈、眾妙蓮華,以為莊嚴(yán);四者見一切佛剎清凈、一切眾生身心清涼;五者見一切佛剎清凈,眾寶為體,形色莊嚴(yán)。六者見一切佛剎清凈,一切眾生種種形色、相好莊嚴(yán)。七者見一切佛剎清凈,諸莊嚴(yán)云普覆其上。八者見一切佛剎清凈,一切眾生互起慈心,遞相利益。九者見一切佛剎清凈,菩薩道場形體莊嚴(yán)。十者見一切佛剎清凈,一切眾生心常隨順,憶念諸佛。是(以)為十。(此段說明,先見十瑞相,每瑞相呈現(xiàn)一切佛剎清凈,種種莊嚴(yán)。)

  又見十種大光明相,何等為十?一者、見一切世界、所有極微、一一塵中,出(現(xiàn))一切世界極微塵數(shù)、如來光綱云、周徧照耀。二者、見一一塵中,出(現(xiàn))一切世界極微塵數(shù)、如來圓光輪云、無量無數(shù)、種種色相、周徧法界。三者、見一一塵中,出(現(xiàn))一切世界極微塵數(shù)、種種如來寶影像云、周徧法界。四者、見一一塵中,出(現(xiàn))一切世界極微塵數(shù)、種種如來光焰輪云,周徧法界。五者、見一一塵中,出(現(xiàn))一切世界極微塵數(shù)種種妙香、涂香、燒香、華鬘等云、周徧十方一切法界、出大音聲,稱贊普賢一切行愿、大功德海。六者、見一一塵中,出(現(xiàn))一切世界極微塵數(shù)、種種日月星宿光明云,皆放普賢菩薩光明,徧滿法界。七者、見一一塵中出(現(xiàn))一切世界極微塵數(shù)種種眾生形像燈云,猶如佛光路徧法界。八者、見一一塵中出(現(xiàn))一切世界極微塵數(shù)、種種如來身影像、摩尼寶云,周徧法界。九者、見一一塵中出(現(xiàn))一切世界極微塵數(shù)、種種如來影像、光明身云,如大云雨,普說一切如來大愿及威德力。十者、見一一塵中,出(現(xiàn))一切世界極微塵數(shù)種種菩薩圓滿光明影像身云,隨諸眾生種種變化,普令一切皆出愛樂,如是所作, 周徧法界,(如)是為十。(此段說明,後見十種大光明相,周褊十方一切法界。以上兩段說明普賢菩薩依報殊勝。)

  爾時善財童子見此十種光明相已,即作是念:我今必見普賢菩薩。于時善財住自善根、普光照力,住諸如來所護(hù)念力,能生佛法普智光明。于普賢行、現(xiàn)前照亮;于普賢愿,深入無際;于一切如來境界,深心信解;于諸菩薩廣大境界,得決定力修集,得見普賢之想;深入如來一切種智,普攝諸根,令其寂靜;起大精進(jìn),無有退轉(zhuǎn)。身心普現(xiàn)十方世界,即以普眼觀察十方一切諸佛菩薩、眾會諸莊嚴(yán)具。一切境界,皆作得見普

  賢之想。

  以智慧眼觀察普賢,從初發(fā)心所行之道,其心廣大,猶如虛空;大悲堅固,猶如金剛;威德加持,盡未來際。愿不舍離普賢菩薩,以平等心,行普賢行。念念隨順,清凈自在,常得安住如來境界,成就普賢種種智地。(佛智廣大,如同真空;此心離念,等于真空,故能以慧眼觀察普 賢行,安住如來境界,成就普賢智地。)

  善財童子具足圓滿如是觀已,即見普賢菩薩在于毗盧遮那、如來應(yīng)正等覺前,坐蓮華藏師子座。諸菩薩眾、所共圍繞。身相殊特,世無與等;智慧功德,種種境界,不可思議。一切菩薩,微細(xì)觀察,無有邊際,與諸如來平等無二。(一切菩薩與諸如來平等無二,這是從等覺相來說。)

  善財童子見普賢身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現(xiàn))一切世界極微塵數(shù)、種種光明云,偏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普光照耀,除滅一切眾生苦患。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現(xiàn))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種種色圓光云,令一切菩薩速急增長廣大歡喜。見普賢菩薩頂及兩肩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現(xiàn))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種種色香焰云,徧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眾會道場,雨大香雨而以普薰。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現(xiàn))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種種華云,徧法界、虛空界、一切如來眾會道場,雨眾妙華。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現(xiàn))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種種莊嚴(yán)香樹云,徧法界、虛空界、一切如來眾會道場,雨于無盡香末香、眾妙香藏。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現(xiàn))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種種衣服云,徧法界、虛空界,雨眾妙衣,普覆莊嚴(yán)。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現(xiàn))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種種繒綵云、種種雜寶瓔珞云、種種如意寶云,徧法界、虛空界、一切如來眾會道場,普雨一切瓔珞繒彩,令一切眾生成就愛樂。(此段共七門,說明隨心各見七種光明云。)

  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現(xiàn))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種種寶樹云,徧法界、虛空界,復(fù)從一切寶樹藏中,流散一切星宿光云,種種莊嚴(yán),于一切如來眾會道場,雨諸妙寶。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現(xiàn))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種種色界天、眾身云,徧法界、虛空界菩提心。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現(xiàn))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欲界天眾生云,守護(hù)受持一切如來所說妙法。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現(xiàn))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三世一切諸佛剎云,徧法界、虛空界與諸眾生。無依止者而作依止,無覆護(hù)者而作覆護(hù),無歸趣者而作歸趣。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現(xiàn))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清凈佛剎云,徧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于中出現(xiàn)菩薩眾會清凈道場;令一切眾生,愛敬信樂,皆得清凈。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現(xiàn))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凈不凈佛剎云,徧法界、虛空界,令雜染眾生,皆得清凈。(此段共六門,進(jìn)一步說明隨心各見六種光明云。)

  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現(xiàn))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清凈佛剎云,徧法界、虛空界,令純雜眾生,皆得清凈。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現(xiàn))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眾生身云,徧法界、虛空界,隨應(yīng)教化一切眾生,令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得成熟。見一一

  毛孔,念念中出(現(xiàn))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種種菩薩身云,徧法界、虛空界,稱揚(yáng)種種諸佛名號,令諸眾生增長善根。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現(xiàn))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種種菩薩身云,徧法界、虛空界,宣揚(yáng)顯示諸佛菩薩、從初發(fā)意嚴(yán)凈佛剎,所生善根。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現(xiàn))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種種菩薩身云,徧法界、虛空界,一切佛 剎;一一剎中為欲清凈普賢妙行,宣揚(yáng)一切菩薩愿海。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現(xiàn))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普賢菩薩行云,令一切眾生愛樂修習(xí),速得圓滿一切智體。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現(xiàn))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正覺身云,于一切佛剎現(xiàn)成正覺,顯示種種智,令諸菩薩普集大法,速急增長,現(xiàn)前覺悟。(此段共七門,歸結(jié)為無量正覺身云,顯示種智,普集大法,現(xiàn)前 覺悟。)

  爾時善財童子見普賢菩薩、如是自在、神通境界,歡喜踴躍普徧身心。重復(fù)觀察,見普賢菩薩一一身分、一一支節(jié)、一一毛孔,悉有三千大千世界。其中一切地水火風(fēng)、大海四洲、須彌鐵圍,及眾寶山國土、城邑、宮殿、園苑,乃至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界、天龍八部、人與非人、欲界、色界、無色界處,所有形色、日月星宿、風(fēng)云雷電、晝夜日月,以及年劫、諸佛出世菩薩眾會、道場莊嚴(yán),如是等事,悉皆明見。如

  見此世界,盡于東方種種世界,亦復(fù)如是;如見現(xiàn)在十方世界,盡過去際、盡未來際種種世界,相續(xù)不斷,亦如是見。各各差別,互相涉入,不相雜亂。(此段說明十方三際,相續(xù)不斷。顯示自己念念在見,各有差別; 互相涉入,性相無礙。以性融相,故相涉入;不壞本相,故不雜亂。)

  如是此毗盧遮那、如來寶蓮華藏、師子座上,顯示如是游戲神通。于東方蓮華吉祥世界、賢吉祥如來所、顯示一切游戲神通,亦復(fù)如是。如賢吉祥如來所如是,盡于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一切世界亦復(fù)如是。如是十方一切佛剎、一一塵中,皆有法界諸佛眾會。一一佛所皆有普賢坐寶蓮華師子之座,顯示一切游戲神通,悉亦如是。又于彼一一普賢身中,皆見三世一切境界,猶如明鏡,現(xiàn)其影像。所謂一切佛剎、一切資具、一切眾生、一切佛出興,一切菩薩道場眾會。又聞一切眾生種種音聲、一切佛聲、一切如來轉(zhuǎn)法輪聲、一切如來游戲神通聲,一切菩薩善誘誨聲、一切菩薩神通境界、菩薩智通、菩薩普集、菩薩說法、菩薩游戲,如是等聲。(此段說明一一普賢身中均見三世—切境界,又聞六種全面音聲, 是為普賢難思身相。)

  爾時善財童子見聞普賢菩薩如是無量、不可思議游戲神通,即得十種智波羅密,何等為十?一者于念念中,令身徧滿一切佛剎、智波羅密;二者于念念中,悉能往詣一切佛所、智波羅密;三者于念念中,悉能供養(yǎng)十方如來、智波羅密;四者于念念中,普于一切諸如來所聞法受持、智波羅密;五者于念念中,微細(xì)觀察一切如來所有法輪、智波羅密;六者于念念中,知一切佛不可思議大神通事、智波羅密;七者于念念中,說一句法、盡未來際辯才無盡、智波羅密;八者于念念中,智,F(xiàn)前,觀一切法、智波羅密;九者于念念中,得一切法界教海、智波羅密;十者于念念中,得知一切眾生、離眾生想、智波羅密;十一于念念中,普賢慧行皆現(xiàn)在前、智波蘿密。?(善財童子得十種智波羅密,是目張;最後第十—句則為總綱。所 謂綱舉目張。)

  善財童子既得是已,普賢菩薩即伸右手,摩善財頂,善財即得深入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諸大三昧。各以一切佛剎極微塵三昧而為眷屬,一一三昧悉得一切昔所未見、昔所未聞、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種種世界海、諸佛大會;增長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一切智助道具;出現(xiàn)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一切智法門;成就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初發(fā)一切智心;深入—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一切智、大愿海;出生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一切智出要道;修

  習(xí)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一切智菩薩行;圓滿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一切智、速急力;得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一切智光普照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佛所。普賢菩薩摩善財頂所獲法門,如是十方所有世界,一一塵中、一切佛所,普賢菩薩悉亦如是摩善財頂,所得法門亦皆同等。(摩頂表示普法界灌其頂、開其智。摩頂內(nèi)證,故得三昧;得益外 觀,故得智度。到此時位,善財童子屬于普賢菩薩,故處處得益。)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告善財言:善男子,汝見我此神通力否?善財白言:圣者唯然,已見此不思議大神通事;得佛智慧,方能知之。?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我于不可說、不可說劫、行菩薩行,求一切智。一一劫中為欲清凈菩提心,故承事不可說、不可說如來。一一劫中,為集一切智福德具,故設(sh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廣大施會;一切世間最勝無比,悉皆回向一切眾生。一一劫中,為求一切智法,故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財物而為大舍。一一劫中為求佛智,故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國土、王位、村營、城邑、聚落、宮殿、妻

  子、眷屬、身分、支節(jié)、眼耳、鼻舌,乃至身命而為布施。一一劫中為求一切智,故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頭”而為布施。一一劫中,為求一切智,故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諸如來所,恭敬尊重、承事供養(yǎng)上妙衣服、臥具、醫(yī)藥、一切所需,悉皆奉施;于其法中,出家學(xué)道,受持法教,隨順修行。(此段是普賢菩薩告訴善財,他自己在無量劫中,為求佛智,修菩 薩行,布施一切,乃至身命。)

  善男子,我于所有大劫海中,自憶未曾于一念間不順佛教。所有劫中,未曾一念生瞋害心、自我一心、自他差別心。未曾一念離菩提心;于生死中,起疲厭心、生下劣心、懷懶惰心、有障礙心,起迷惑心。唯住無上不可沮壞一切智性、大菩提心。善男子,我普嚴(yán)凈一切佛土,我以大悲救護(hù)眾生,教化成熟,令其清凈。我供養(yǎng)、承事一切諸佛、諸善知識。于彼諸佛、善知識所,為求正法,弘宣護(hù)持。一切內(nèi)外,悉皆能舍,乃至身命,亦無所悋,如是無量相應(yīng)圓滿所行之行。一切劫海,說其因緣,劫海可盡,此不可盡。善男子,我法海中無有一文一句不是舍施轉(zhuǎn)輪王位而求得者;不是悉舍一切所有,而求得者。善男子,我所求法皆為救護(hù)一切眾生,念念相續(xù),細(xì)微觀察,令最勝法速得現(xiàn)前。愿以智光照明,顯示一切世間。愿為開示出世間智,愿令眾生悉得安樂;愿普稱贊一切如來所有功德。我如是等往昔圓滿、相應(yīng)行門,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劫海,說不可盡。(此段是普賢菩薩開示善財,他以大菩提心,救護(hù)眾生,令其清凈;凡所求法都是救護(hù)一切眾生,念念不停;愿以智光開示出世間智,令世 間眾生能得安樂。)

  是故善男子,我以如是積集助道法力,增長諸善根力、廣大極深信力、修行諸功德力、如實觀察法力、成熟一切智慧眼力、為諸如來所加持力、種種大愿所引起力、無邊大悲不可動力、悉能清凈妙智通力、種種善友所攝受力。由此等故,得此究竟三世平等清凈法身,及得無上清凈色身,超諸世間,而隨眾生種種心樂,普為現(xiàn)形;入一切剎,徧一切處,普能隨順,示現(xiàn)神通;令諸眾生靡不欣樂。(此段是普賢菩薩指示善財,他以十一力得平等法身、清凈色身, 普為現(xiàn)形,救度眾生。)

  善男子,汝見我此圓滿廣大威德身否?汝應(yīng)微細(xì)思惟觀察。善男子,我此妙身、無邊劫海之所成就,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難得出現(xiàn)、難得觀見。善男子,若有眾生未種善根及少善根,猶尚不得聞我名字,況見我身。善男子,若有眾生得聞我名,皆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zhuǎn)。若見、若念、若迎、若送、若暫隨遂、乃至夢中,皆亦如是;蛴斜娚蝗找灰、憶念于我,隨順修行而得成熟。或七日七夜、半月一月、半年一年、百年千年、一劫百劫,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劫,憶念于我而成熟者;蛞簧、或百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生,憶念于我而成熟者。或見我圓光,或見放光,或見色身,或見神通震動佛剎,或生恐怖,或生歡喜,皆得成熟。善男子,我以如是等佛剎極微塵數(shù)、諸方便門,令諸眾生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zhuǎn)。復(fù)次善男子,若有眾生見聞于我清凈剎者,必得生我清凈剎中。若有眾生見聞于我清凈身者,必得生我清凈身中。(見聞普賢菩薩之益有四:不退之益,成熟之益?根有利鈍,障有深淺,故成熟不同?,多門之益,身剎之益?從法性來說,與剎為體,名為清凈剎;與身為體,名為清凈身。能依有殊,所依體一;欲顯體一, 故言身剎。從相用來說,身中有剎;剎中有身。欲顯身剎,相用相融。?)

  善男子,汝應(yīng)觀我此大威德清凈之身。爾時善財童子細(xì)微觀察普賢之身,見一一毛孔中有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剎海;一一剎海皆有諸佛出興于世,徧滿其中,大菩薩眾海會圍繞。彼諸剎海,種種建立、種種形狀、種種莊嚴(yán)、種種大山周幣圍繞,種種色云彌覆其上,種種佛出、興種種演說法。如是等事,各各不同。如一毛孔,一切毛孔中,一一相中、一一影中、一一支節(jié)中,皆亦如是。又見普賢菩薩于一一世界海中、出一切佛

  剎極微塵數(shù)佛、變化身云,周徧十方一切世界教化眾生,令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得成熟。(此)時善財童子隨順普賢善誘誨故,入普賢身及毛孔內(nèi)、十方一切諸世界 中,教化眾生。(善財細(xì)觀普賢菩薩身剎奇特:初見普賢毛孔中含有三重世界,次見一一世界海中出現(xiàn)極微塵數(shù)諸佛教化眾生,後見善財自身入普賢毛孔中于諸世界教化眾生。)

  復(fù)次,善財童子所見佛剎極微塵數(shù)、諸善知識,往詣親近,承事供養(yǎng),積集增長一切善根智慧光明。比暫見普賢菩薩所得善根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百千分不及一,百千億分、數(shù)分、算分、喻分、優(yōu)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此段說明善財首先較量自己善根增長、智慧光明。)

  善財童子從初發(fā)心,乃至得普賢菩薩、于其中間所入剎海,相續(xù)不斷。今于普賢菩薩一毛孔中,一念所入諸佛剎海,相續(xù)不斷,(超)過前(面)不可說、不可說倍;如一毛孔、一切毛孔,悉亦如是。(此段說明善財于普賢菩薩毛孔中顯示入剎功能。)

  善財童子于普賢菩薩毛孔剎中,行一步,(經(jīng))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世界。如是而行,盡未來際劫。猶不能知一毛孔中,種種剎海相續(xù),種種剎海藏(深),剎海差別、剎海出生門、剎海成、剎海壞、剎海莊嚴(yán)所有邊際。亦不能知佛海出現(xiàn)相續(xù)、佛海出現(xiàn)藏、佛海差別、佛海出生門、佛海生、佛海滅、所有邊際。亦不能知菩薩眾會道場海相續(xù)、菩薩眾海藏、菩薩眾海差別、菩薩眾海出生門,菩薩眾海集、菩薩眾海散、所有邊際。亦不能知入眾生界,知眾生根,教化調(diào)伏諸眾生界,覺悟成熟諸眾生智,菩薩所住自在神通,菩薩所入諸地、諸道。如是等海,皆悉不知究竟邊際。(此段說明諸門超勝之相:一是分別揭示佛海橫豎深廣,二是總括彰明佛海平等周徧。全文指出七海:眾生界海、眾生根海、教化調(diào)伏海、覺悟成熟智海、神通海、諸地海、諸道海。這表示諸佛海無窮無盡,邊 際難知。)

  善財童子于普賢毛孔剎中,或于剎中一日而行,或于剎中一年而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劫如是而行,不動不出,念念周徧無邊剎海,教化調(diào)伏一切眾生,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財于普賢毛孔中平等周徧。不動意謂不從此到彼,從彼到此;不出意謂非于此剎中沒、彼剎中出,又非于彼剎中出、此剎中沒。不動而徧一切,是謂靜而恒動,動而恒靜;這是華嚴(yán)真空屬性。)

  (二)普賢菩薩說偈贊佛?(行愿品第五十八)

  當(dāng)是之時,善財童子依次第得普賢菩薩諸行愿海,悉皆平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一身充滿一切世界等、諸行圓滿等、正覺現(xiàn)前等、神通大用等、種種法輪等、清凈辯才等、出生言辭等、種種音聲等、諸力無畏等、種種佛住等、大慈大悲等,如是乃至不可思議解脫自在、悉皆同等。(此文中各句的《等》字,意指平等正覺,就是等覺。)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觀察一切菩薩眾會及善財童子,而說偈言:?

  汝等應(yīng)離諸疑垢,一心不亂而諦聽;我說如來滿諸度,一切解脫真實道。?

  出世調(diào)柔大丈夫,其心清凈如虛空;常放智日大光明,普照世間除惡暗。?

  如來難可得見聞,無量憶劫今乃遇;如優(yōu)曇華時一現(xiàn),是故應(yīng)聽佛功德。?

  隨順世間諸所作,譬如幻士現(xiàn)眾業(yè);但為眾生心可悅,未曾一念生分別。

  爾時一切菩薩聞此說已,一心渴仰發(fā)大誓愿,欲聞如來真實義諦所有功德。咸作是念:普賢菩薩諸行已圓,體性清凈,如說能行,如行而說。一切如來,共所稱贊;作是念已,敬生渴仰。

  爾時普賢菩薩圓滿種種功德,智慧莊嚴(yán)身心,猶如蓮華,不著三界一切塵垢。告諸菩薩言:汝等皆當(dāng)一心諦聽,我今欲說佛功德海一滴之相。即說偈言:

  佛智廣大同虛空,普徧一切眾生心;了世妄想皆非有,不起種種異分別。

  (佛智普于一切有為、無為、廣大無邊,與真空相同;譬如大海潛流地下,有穿墾者,無不得水。佛智普入一切眾生心中;有修行者,無不得證。了世妄想,即覺有為。不起分別,是為能覺;心如真空,無有依處。)

  一念即知三世法,亦了一切眾生根;譬如善巧大幻師,念念示現(xiàn)無邊量。

  (佛智一念了知三世因果與眾生根器,故念念顯示無量無邊。)

  隨諸眾生心行異,往昔諸業(yè)愿樂力;令其所見各不同,而佛寂然無動念。

  (佛智真如、無比清凈。此偈前三句表示不住涅槃,第四句不住生死。)

  或有處處見佛坐,充滿十方諸世界;或有其心不清凈,無量劫中不見佛。

  或有信解心無我,一念發(fā)意見如來;或有諂誑不凈心,億劫專求莫能遇。

  或一切處聞佛音,其音美妙令心悅;或有百千萬億劫,心不凈故不得聞。

  (此三偈中各前兩句說明心凈見佛,後兩句則反是。)

  (一)或見清凈大菩薩,充滿三千大千界;皆已具足普賢行,如來于中儼然坐。

  (二)或見此界妙無比,佛無量劫所嚴(yán)凈;毗盧遮那最勝尊,于中覺悟成菩提。

  (三)或見蓮華勝妙剎,賢首如來住在中;無量菩薩眾圍繞,皆悉勤修普賢行。

  (四)或有見佛無量壽,觀自在等悉圍繞;悉已住于灌頂?shù),徧滿十方無量土。

  (五)或有見此三千界,猶如妙喜具莊嚴(yán);阿閃如來住在中,以及十方諸菩薩。

  (六)或見月覺大名稱,金剛幢等菩薩具;住如圓鏡妙莊嚴(yán),普徧十方清凈剎。

  (七)或見日藏世所尊,住普光明清凈土;與得灌頂諸菩薩,充滿十方而說法。

  (八)或見金剛大焰佛,與智幢等菩薩俱;周行一切廣大剎,說法除滅眾生暗。

  (九)一一毛端不可說,諸佛具相三十二;菩薩眾會共圍繞,種種說法度眾生。

  (十)或見一一佛毛孔,具足莊嚴(yán)廣大剎;無量諸佛住其中,清凈佛子皆充滿。

  (十一)或見十方平等剎,而全在一極微中;無量菩薩悉充滿,不可說劫修諸行。

  (十二)或有見一毛端處,無量極微塵剎海;種種業(yè)起各差別,毗盧遮那轉(zhuǎn)法輪。

  (十三)或有世界不清凈,或清凈剎眾寶成;如來住壽無量時,乃至涅槃諸所現(xiàn)。

  (十四)普盡十方諸世界,種種示現(xiàn)不思議;隨諸眾生心智殊,靡不化度令清凈。

  (十五)如是無上大調(diào)御,充滿十方國土中;示現(xiàn)種種神通力,我說少分汝當(dāng)聽。

  (此十五偈說明佛德平等,無有差別:所依智慧同、益生樂意同、報化作事同。諸佛皆共遮那身;即三千世界,阿閃在中;無量壽月覺如來,皆徧十方。但一佛隨見者之境界不同而異,而諸佛之種智、本覺并無變異。)

  或見釋迦成佛道,已經(jīng)不可思議劫;或見今始為菩薩,十方利益諸群生。

  或有見此釋師子,供養(yǎng)諸佛修行道;或見人中最勝尊,顯示種種神通事。

  或見布施或持戒,或忍或進(jìn)或諸禪;般若方便愿力智,隨眾生心皆示現(xiàn)。

  (此三偈中,前偈指出成道利他,次偈揭示種種神通,後偈說明佛智隨眾生心而顯示,皆隨物化。)

  或見究竟波羅密,或見安住于諸地;總持三昧神通智,如是悉現(xiàn)盡無余。

  或現(xiàn)修行無量劫,住于菩薩堪忍位;或見住于不退地,或現(xiàn)法水灌其頂。

  或現(xiàn)梵釋護(hù)世身,或現(xiàn)剎利婆羅門;種種色相所莊嚴(yán),猶如幻師現(xiàn)眾像。

  (此三偈說明佛法不可轉(zhuǎn)移,但降伏一切外道也是功德。)

  (一)或現(xiàn)兜率始降神,或見宮中受賓御;或見棄舍諸榮樂,出離王宮行學(xué)道。

  (二)或見始生或見滅,或示出家學(xué)異行;或見坐于菩提樹,摧伏魔軍成正覺。

  (三)或有見佛始涅槃,或見起塔徧世間;或見塔中立影像,或隨眾生現(xiàn)色身。

  (四)或見如來無量壽,與諸菩薩授尊記;而成真實大導(dǎo)師,次補(bǔ)住于安樂剎。

  (五)或見無量億千劫,作佛事已入涅槃;或見今始成菩提,或見修正諸妙行。

  (六)或見如來清凈月,在于梵世及魔宮;自在天宮化樂宮,示現(xiàn)種種諸神變。

  (七)或見在于兜率宮,無量諸天共圍繞;為彼說法令歡喜,一切凈心供養(yǎng)佛。

  (八)或見住在夜摩天,忉利護(hù)世龍神處;如是一切諸宮殿,莫不于中現(xiàn)其像。

  (九)或于燃燈世尊所,散華布法為供養(yǎng);從是了知深妙法,恒以此道化群生。

  (十)或見久遠(yuǎn)已涅槃,或見初始成菩提;或見住于無量劫,或見須臾即滅度。

  (十一)身相光明與壽命,智慧菩提即涅槃;眾會所化威儀身,如是一一皆無量。

  (十二)或現(xiàn)其身極廣大,譬如須彌大寶山;或現(xiàn)跏跌不動搖,充滿無邊諸世界。

  (十三)或見圓光一尋量,或見千萬億由旬;或照無量國土中,或見充滿一切剎。

  (十四)或見佛壽八十年,或壽百千萬億歲;或住不可思議劫,如是展轉(zhuǎn)無窮盡。

  (十五)佛智通達(dá)凈無礙,剎那普了三世法;皆從心識因緣現(xiàn),生滅無常無定性。

  (十六)于一剎中成正覺,一切剎處悉皆然,一切入一、一亦爾,隨眾生心而示現(xiàn)。

  (此十六偈說明所行無礙,即生在世間不為世法阻礙功德。以心無高下,故世風(fēng)無能為礙。)

  (一)如來安住無上道,成就十力四無畏;圓滿智慧無障礙,轉(zhuǎn)于十二行法輪。

  (二)普知苦集與滅道,微細(xì)分別緣起法;法義樂說行無礙,因此無畏廣宣揚(yáng)。?

  (三)諸法無我亦無相,業(yè)性不起亦不失;一切遠(yuǎn)離如虛空,佛以方便能分別。

  (四)如來如是轉(zhuǎn)法輪,普震十方諸國土;宮殿山河悉動搖,不使眾生有驚怖。

  (五)如來普演廣大音,隨其根欲皆令解;悉使發(fā)心除惑垢,而佛未始生心念。

  (六)或聞施戒忍精進(jìn),禪定般若方便智;或聞慈悲及喜舍,種種言辭差別聲。

  (七)或聞四念四正勤,神足根力覺支道;諸念神通止觀等,無量方便諸法門。

  (八)龍神八部人非人,梵釋護(hù)世諸天眾;佛以一音為說法,隨其品類皆令解。

  (九)或有貪欲瞋恚癡,憤怒慳嫉及驕諂;八萬四千煩惱異,令其聞?wù)f得治門。

  (十)若白凈法未修治,令其聞?wù)f十學(xué)處;已聞布施調(diào)伏者,令聞寂滅涅槃音。

  (十一)若人志劣無慈愍,厭惡生死自求離;令其聞?wù)f三脫門,使得出苦涅槃樂。

  (十二)若有自性少諸欲,厭背三有求寂靜;令其聞?wù)f諸緣起,依獨(dú)覺乘而出離。

  (十三)若有清凈廣大心,圓滿施戒諸功德;親近如來具慈愍,令其聞?wù)f大乘音。

  (十四)或有國土聞一乘,或二或三或四五;如是乃至無有量,悉是如來方便力。

  (十五)涅槃寂靜無差別,智門勝劣有殊異;譬如虛空體性一,鳥飛遠(yuǎn)近各不同。

  (十六)佛體音聲亦如是,普徧一切虛空界;隨諸眾生心智殊,所聞所見各差別。

  (十七)佛以過去修諸行,能隨所樂演妙音;無心系念此與彼,我為誰說誰不說。

  (十八)如來門面放大光,具足八萬四千數(shù);所說法門亦如是,普照于世除煩惱。

  (此十八偈的前十四偈說明性相無礙之法而安立,後四偈顯示不可思議功德。)

  圓滿清凈功德智,而常隨順三世間;猶如虛空無染著,為眾生故而顯示。

  示有生老病死苦,亦云住壽處于世;雖順世間如是現(xiàn),體性清凈如虛空。

  (此二偈說明圓滿清凈人智,如同虛空而無污染;既示四苦,又能住世。)

  一切國土無有邊,眾生根器亦無量;如來智眼皆明見,隨所應(yīng)化示佛道。

  (國土與眾生根器都是無量無邊,惟佛智眼能明見,故示佛道。)

  究竟十方虛空界,所有人天大眾中;隨其形相各不同,佛現(xiàn)其身亦如是。

  (十方人天,生滅無常,形相各異;佛現(xiàn)其身,形相不同,但超生滅。)

  若在沙門大眾會,拂除鬢髮服袈裟;執(zhí)持衣鉢護(hù)諸根,令其歡喜息煩惱。

  若時親近婆羅門,則為示現(xiàn)贏瘦身;執(zhí)杖持瓶恒潔凈,具足智慧巧談?wù)f。

  吐故納新自充飽,吸風(fēng)飲露無異食;或坐或立不動搖,現(xiàn)諸苦行摧異道。

  (以上五偈說明佛身充滿一切世間,示現(xiàn)受用變化身。)

  或持彼戒為世師,善達(dá)醫(yī)方等諸論;書數(shù)天文地眾相,身體無處無不瞭。

  深入諸禪及解脫,三昧神通智慧行;言談諷詠共一體,方便皆令往佛道。

  或現(xiàn)上服以嚴(yán)身,首戴華冠蔭高蓋;四兵前後共圍繞,誓眾宣威不為王。

  或為聽誦斷獄官,懲惡勸善多方便;所有與奪皆明審,令其欣敬盡欽承。

  或作輔助諸大臣,善用諸王治政法;十方剎益皆周徧,了達(dá)世間無有余。

  (此五偈說智慧恒明,通達(dá)一切世法;為世法斷一切疑惑,以利于轉(zhuǎn)向佛德。)

  或為栗散諸小王,或作飛行轉(zhuǎn)輪帝;令諸王子婇女眾,悉皆受化奉修行。

  或作護(hù)世四天王,又作夜叉龍等主;各為其眾而說法,一切皆令大欣慶。

  或作忉利大天王,住善法堂歡喜園;首戴華冠說妙法,諸天覲仰無能測。

  或住夜摩兜率天,化樂自在魔王所;居處摩尼寶宮殿,說真實行令調(diào)伏。

  或至梵天眾會中,說四無量諸禪道;普令歡喜便舍去,而莫知其往來相。

  或至阿迦尼吒天,為說覺分諸寶華;無邊無量圣功德,然後舍去無知者。

  (此六偈說明人、天種種行:第一偈指人道行,第二、三、四偈指欲天行,第五、六偈指色天行。)

  如來無礙智所見,其中一切諸眾生;悉以無邊方便門,種種教化令成熟。

  (此偈說明消除一切疑礙,當(dāng)來生出妙化功德。如來能知種子所隨,故云無礙智見。)

  譬如幻師善幻術(shù),現(xiàn)作種種諸幻事;佛化眾生亦如是,為其示現(xiàn)種種身。

  如凈月輪在虛空,令世眾生見盈缺;一切河池現(xiàn)影像,所有星宿奪光色。

  如來智月出世間,亦以方便示增減;菩薩心水現(xiàn)(佛)影像,二乘星宿無光色(二乘

  不見佛光)。

  譬如大海寶充滿,清凈無濁無有邊;四州所有諸眾生,一切于中現(xiàn)其像。?

  佛身功德海亦爾,無垢無潤量無邊;乃至法界諸眾生,靡不于中現(xiàn)其像。

  (此五偈揭示:隨物勝解而為現(xiàn)身。初偈幻喻,總顯應(yīng)緣。二、三偈月喻有四:智月出現(xiàn),見無向背;湛然常身,示能延續(xù);由器圓缺,所見有無;身智圓滿,映奪二乘。四、五偈指出:海印頓現(xiàn),佛德深廣。金光明經(jīng)云:佛德無邊如大海,無限妙寶積其中。賢首品云:眾生寶物及川流,普悉包容無所拒。)

  譬如凈日放千光,不動本處徧十方;佛日光明亦如是,無去無來除世暗。

  譬如龍王降大雨,不從身出及心出;而能沾潤悉周徧,滌除炎熱使清涼。

  如來法雨亦復(fù)然,不從于佛身心出;而能開悟諸含識,盡能滅除三毒火。

  (初偈說明無礙智日,即是佛智光明;無去無來,不動而徧。後二偈揭示如來法雨,調(diào)伏眾生所有加行,不從身心而出。)

  如來清凈妙法身,一切三界無倫比;超出世間言語道,本性非有亦非無。

  雖無所依無不依,如是無來亦無去;如空如日亦如夢,當(dāng)于佛體如是觀。

  (此二偈說明如來平等法身、波羅密多、圓滿功德。平等就是無二,法身表示究竟;波羅密多意謂彼岸,果極圓滿得大自在。)

  三界有、無一切法,不能與佛為譬喻;譬如山林鳥獸等,無有依空而住者。

  (此偈揭示有、無等法無能喻佛。山林鳥獸未有依真空而住者,而佛則依空卻又不住于空。)

  大海摩尼無量色,佛身差別亦復(fù)然;如來非色、非非色,隨應(yīng)而現(xiàn)無所住。

  (摩尼體上無有異色,名為非色,即是法身《絕對》;海珠非空名非非色《相對》,即是報身;隨意映色,多種差別,即是應(yīng)身《隨機(jī)》。)

  虛空真如及實際,涅槃法性寂滅等;唯有如是真實法,可以顯示于如來。

  (此偈揭示兩大功德:《一》同于真如、法性等,即窮生死際,恒常利樂有情;《二》如同虛空,經(jīng)成壞劫,性常無盡,是無盡功德。此二功德合則為一,分則為二:即等虛空界,橫說無盡〈無量光〉;窮未來際,竪說無盡〈無量壽〉。)

  剎塵心念可數(shù)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fēng)可系,無人能說佛功德。

  若有聞斯功德海,能生歡喜信樂心;如所稱揚(yáng)悉得當(dāng),慎勿于此生疑念。

  (第一偈總結(jié)此章佛德究竟無盡;第二偈勸信令欣,一念信樂,必獲佛德;一念心疑,永失大利。古師將此二偈廣泛流通,普利眾生。)

  (三)普賢菩薩重贊佛德 (行愿品第五十九)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借)使(用)十方(空間)一切諸佛經(jīng)、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劫(時間),相續(xù)演說,不可窮盡。(如來功德借用無限空間佛經(jīng)與無限時間,相續(xù)演說,終不可盡。)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yīng)修十種廣大行愿。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yǎng),四者懺悔業(yè)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zhuǎn)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學(xué)佛,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善財白言:大圣,云何禮敬,乃至迥向。

  (一)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諸佛世尊,我以普賢愿力故,起深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凈身、語、意、業(yè),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xiàn)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 身:一一身徧,皆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佛。

  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xù), 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

  (二)復(fù)次善男子,言稱贊如來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shù)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我當(dāng)悉以甚深勝解,現(xiàn)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yáng)贊嘆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 際,相續(xù)不斷;盡于法界,無不周徧。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嘆無有窮盡。念念 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

  (三)復(fù)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yǎng)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shù)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現(xiàn)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yǎng)具,而為供養(yǎng)。所謂華云、鬉云、天音樂云、天傘蓋云、天衣服云、天種種香、涂香、燒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燃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 養(yǎng)具,常為供養(yǎng)。

  善男子,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為關(guān)鍵);所謂如說修行供養(yǎng)、利益眾生供養(yǎng)、攝受眾生供養(yǎng)、代眾生(受)苦供養(yǎng)、勤修善根供養(yǎng)、不舍菩薩業(yè)供養(yǎng)、不離菩提心供養(yǎng)(此七供養(yǎng)為法供養(yǎng))。

  善男子,如前供養(yǎng),無量功德,比法供養(yǎng)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分人身—毛為百分)、算分、數(shù)分、喻分、優(yōu)婆尼沙陀分(最少的分量)亦不及一。

  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 諸菩薩行法供養(yǎng),則得成就供養(yǎng)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yǎng)故。

  此廣大最勝供養(yǎng),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yǎng)亦 無有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

  (四)復(fù)次善男子,言懺除業(yè)障者:菩薩自念我于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fā)身口意,作諸惡業(yè),無量無邊。若此惡業(yè)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凈三業(yè)、徧于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fù)造;恒 住凈戒一切功德。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 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

  (五)復(fù)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諸佛如來,從初發(fā)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jīng)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數(shù)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密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若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xué)、無學(xué),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有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 廣大功德,我皆隨喜。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三業(yè)無有疲厭。

  (六)復(fù)次善男子,言請轉(zhuǎn)法輪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 意業(yè)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zhuǎn)妙法輪。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常

  勸請一切諸佛、轉(zhuǎn)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

  (七)復(fù)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諸佛如來,將欲示現(xiàn)般若涅槃?wù),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xué)無學(xué),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 請莫入涅槃,經(jīng)于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此 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

  (八)復(fù)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xué)者:如此娑婆世界、毘盧遮那如來,從初發(fā)心,精進(jìn)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jīng)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xiàn)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zhuǎn)輪圣王、

  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處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xiàn)入于涅槃。如 是一切,我皆隨學(xué)。

  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隨學(xué)。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此 隨學(xué),無有窮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

  (九)復(fù)次善男子,言恒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風(fēng)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于彼隨順而轉(zhuǎn)種種承事、種種供養(yǎng)。如敬父母,如 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相等而無不同)。于諸病苦,為作良醫(y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為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有所歸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yǎng)諸佛。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 一切如來歡喜。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fù)如是。一切眾生而以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于此義,應(yīng)如是解。以(因)于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yǎng)如來。

  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 業(yè),無有疲厭。(此部分主要揭示:隨順眾生種種根性,饒益成就,即利他行。)

  (十)復(fù)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biāo)泄Φ,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愿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guān)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wù)贰H糁T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yè)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 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此部分揭示回向:回謂回轉(zhuǎn),向謂趣向;丶盒奚,向于三處:菩提與眾生,除狹劣障,生廣大善。)

  (總結(jié))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愿具足圓滿。若諸菩薩于此大愿,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愿海。是故善男子, 汝于此義,應(yīng)如是知。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yǎng)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jīng)爾所佛剎極微塵數(shù)劫相續(xù)不斷,所得功德;若復(fù)有人聞此愿王,一經(jīng)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 優(yōu)波尼沙陀分不及一。

  或復(fù)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讀誦,乃至?xí)鴮懸凰木滟,速能除滅五無間業(yè);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shù)一切惡業(yè),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般茶、若毘舍阇、若部多等飲血、嘬肉諸惡鬼神,皆悉遠(yuǎn)離,或時發(fā)心親近守護(hù)。

  (一)是故若人誦此愿者,行于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贊,一切人天皆應(yīng)禮敬,一切眾生悉應(yīng)供養(yǎng)。(二)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dāng)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足三十二大丈夫相。(三)若生天人,所在之處,常居勝族。(四)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yuǎn)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五)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㈠得增上果;㈡得等流果,滿普賢功德;㈢得異熟果,乘岡感果;(四)得士用果,有菩薩功用;㈤得解脫果,滅除煩惱。)

  又復(fù)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nèi)外、象等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fù)相隨。惟此愿王不相離捨; 于一切時,此愿王引導(dǎo)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到已,即見阿邇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莊嚴(yán),功德具足,有所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jīng)于無數(shù)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 生心而為利益。

  不久當(dāng)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zhuǎn)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shù)世界眾生,發(fā)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于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此三段說明凈土果,是研習(xí)華嚴(yán)經(jīng)行愿品的關(guān)鍵,是行愿品的核心。若能按照善財童子的方法認(rèn)真修持,必得此果。此果就是自己親證《無量光、無量壽》,超越時空物質(zhì),返回《自性真空》,但又廣利一切眾生。)

  (四)普賢愿王指引往生?(行愿品第六十)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無人知者。是故汝等聞此愿王,莫生疑念,應(yīng)當(dāng)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xí)鴮懀瑥V為人說。是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于煩惱大苦海中,拔濟(jì)眾生,令其出 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凈身語意,一切徧禮盡無余。

  普賢行愿威神力,普現(xiàn)一切如來前;一身復(fù)現(xiàn)剎塵身,一一徧禮剎塵佛。

  (此二偈禮敬諸佛,一一佛所各有多身,一一己身能起多禮。所謂《一一如來所,一切剎塵禮》。)

  于一塵中無數(shù)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此二偈稱贊諸佛功德如海。)

  以諸最勝妙華鬘,技樂涂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yán)具,我以供養(yǎng)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yǎng)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愿力,普徧供養(yǎng)諸如來。

  (此三偈唯說《本行供養(yǎng)》,配合法供養(yǎng)。)

  我昔所造諸惡業(yè),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此偈懺悔惡業(yè)。)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xué)及無學(xué);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此偈贊頌隨喜功德。)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zhuǎn)于無上妙法輪。

  (此偈贊頌請轉(zhuǎn)法輪。)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愿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此偈請佛住世,利樂眾生。)

  所有禮贊供養(yǎng)佛,請佛住世轉(zhuǎn)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此偈總結(jié)回向。)

  我隨一切如來學(xué),修習(xí)普賢圓滿行;供養(yǎng)過去諸如來,及與現(xiàn)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我愿普隨三世學(xué),速得成就大菩提。

  (此偈贊頌隨如來學(xué),速證菩提。)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凈妙莊嚴(yán);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十方所有諸眾生,愿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余。

  (此二偈贊頌恒順眾生,佛坐樹下為化眾生。)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凈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天龍夜叉鳩槃茶,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此二偈指出修菩提行,無垢無漏;以一切音而說諸法。)

  勤修清凈波羅密,恒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諸惑業(yè)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于日月不住空。

  (此二偈揭示以波羅密、菩提心除垢而得成就;入于彼岸如蓮花不著于水,如日月不住于空。)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jīng)于剎塵劫,十方利益恒無盡。

  我常隨順諸眾生,盡于未來一切劫;恒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此二偈揭示消除一切惡道,成熟眾生行愿;盡未來際,利生無盡。)

  所有與我同行者,于一切處同集會;身口意業(yè)得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學(xué)。

  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常愿與我同集會,于我常生歡喜心。

  (此二偈指示愿一切眾生恒不離佛及諸菩薩。意業(yè)同者,平等一緣;身業(yè)同者,同得神通;語業(yè)同者,同說一法。)

  愿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于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愿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凈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xí)。

  (廣大供養(yǎng)有六種:心大無疲厭,供大佛法正,福大見如來,光大普賢行,因大清凈道,時大常修習(xí)。)

  我于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恒無盡;定慧方便即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一塵中有無數(shù)剎,一一剎有難思佛;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

  (前偈修福智等是不空因,獲無盡藏是不空果。後偈徧于一一時剎,恒演菩提行愿,利益眾生。)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與國土海,我徧修行經(jīng)劫海。

  一切如來語清凈,一言具眾音聲海;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于彼無盡語言海;恒轉(zhuǎn)理趣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此三偈說明轉(zhuǎn)法輪愿力,又名攝法上首愿;意謂佛轉(zhuǎn)法輪,愿皆攝取而轉(zhuǎn)受。)

  我能深入于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

  我于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即威力。

  (此二偈指出:三世一切剎,變?yōu)橐荒铋g;一切人師子,常入佛境界。解脫威力,受用清凈。)

  于一毛端極微中,出現(xiàn)三世莊嚴(yán)剎;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yán)凈。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zhuǎn)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此二偈指出:一毛端極微塵中,出現(xiàn)三世莊嚴(yán)剎;十方塵剎每一毛端有智深入、或身深入,承事如來;成道轉(zhuǎn)法,醒悟群眾。)

  速疾周徧神通力,普門徧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徧凈莊嚴(yán)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定慧方便神威力,普能聚集菩提力。

  清凈一切善業(yè)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此三偈總括十二力:前九力說明業(yè)用;後三力說明成果,即內(nèi)消煩惱,外降諸魔;普賢行圓,故成菩提。)

  普能嚴(yán)凈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凈諸行海,圓滿一切諸愿海;親近供養(yǎng)諸佛海,修行無倦經(jīng)劫海。

  (此二偈揭示八愿:一凈土愿,二成熟眾生愿,三轉(zhuǎn)法輪愿,四受持愿,五修行愿,六諸顯圓滿,七供養(yǎng)愿,八不離同志愿。)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愿;我皆供養(yǎng)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此偈說明三世因圓,正覺果滿。)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我今回向諸善根,愿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凈,諸行剎土亦復(fù)然;如是智慧號普賢,愿我與彼皆同等。

  (此偈長子意指法界先生萬物。普賢真身徧法界,能為世間自在主;無始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虛空。這就是自性真空。)

  我為徧凈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愿;滿彼事業(yè)盡無余,未來際劫恒無倦。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居無量諸行中,了達(dá)一切神通力。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fù)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xué)。

  (此三偈說明:文殊意謂智,智發(fā)則愿行;普賢意謂行,依智起行。故愿與行,分屬二圣;理實皆通,又表智行。)

  三世諸佛所稱嘆,如是最勝諸大愿;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行殊勝行。

  (此偈指示:諸愿皆屬回向。)

  愿我壽命臨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xiàn)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咸清凈,我于乘時蓮華生;親覩如來無量光,現(xiàn)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己,化身無數(shù)百俱胝,智力廣大徧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此四偈揭示往生浮土,蒙阿彌陀佛授記,得見無量光,自然伴隨無量壽。光壽交融,智徧十方,普利眾生。)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yè)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愿究竟恒無盡。

  (此偈總頌十門,總結(jié)無盡。)

  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yán)眾實供如來;最勝安樂施人天,經(jīng)一切剎微塵劫。?

  若人于此勝愿王,一經(jīng)于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于彼。

  (此二偈指出:若人于此行愿品聞而生信,渴求菩提,其功德勝過眾寶供如來。)

  即常遠(yuǎn)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愿。?

  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此人不久當(dāng)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愿王,一念速急皆銷滅。

  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圓滿;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yīng)供。

  (此初偈指明增上果,次偈指明等流果,三偈指明離系果,四偈指明異熟果與士用果。)

  若人于此普賢愿,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若人誦此普賢愿,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凈愿。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初偈總結(jié)前面諸行,次偈重顯勝益,末偈總結(jié)回向,普利眾生。)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于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愿王清凈偈已,善財童子踴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贊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與諸圣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自性靈明境界)、勝法門時,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bǔ)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十方種種世界、 一切剎海極微塵數(shù)諸菩薩摩訶薩眾,普來集會。

  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并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闊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 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退。

 。ㄎ曳鹞粲诖蠼俸#蕹挚嘈袨楸娚;證此難思解脫門,何幸得聞能贊演。

  愿此勝因皆上薦,寶祚長安帝道昌;四恩百辟及含生,同證玄門齊智海。 )

  (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真空觀簡釋終。)

  后 語

  此叢書開紿編寫時,美國學(xué)術(shù)界來函討論編寫《科學(xué)與宗教百科全書》(Ensgclogedia of Sicence and Religion),提出《科學(xué)與佛學(xué)哲理》的重要性。實際上,美國著名雜志《科學(xué)美國人》早已提出《心靈光子》,成立《心靈學(xué)會》,由圣菲中心組織多學(xué)科的專家研究上述問題。因此,在本叢書后面,寫一點(diǎn)感想于下。

  釋迦佛當(dāng)年本已決定繼承王位,但由于親自看到眾生老、病、死、苦,就決心進(jìn)山修持。經(jīng)過千辛萬苦,終于開顯自性光明,認(rèn)識到眾生本具智慧、德相,但因后天妄念執(zhí)著而未開發(fā)。于是對欲、色、無色三界眾生,說法49年,有很多重要經(jīng)卷。例如《華嚴(yán)經(jīng)60品》,其中有《行愿品》記載善財童子,捨棄萬貫家財,決心學(xué)佛。當(dāng)時文殊菩薩指引他訪問110個地區(qū),共53個善知識。結(jié)果開發(fā)4大智慧,參與佛學(xué)助化功德。

  中國唐代以佛學(xué)治國,政治協(xié)和萬邦,經(jīng)濟(jì)文化發(fā)達(dá)。當(dāng)時開發(fā)佛智之人甚多,例如禪宗六祖,賣柴為生,不識一字,于24歲聞《金剛經(jīng)》而開悟。于是說法度生37年,春秋76歲,預(yù)知時至,坐化而去,F(xiàn)存肉身于韶關(guān)南華寺內(nèi)。天文學(xué)家僧一行學(xué)習(xí)密宗,觀察到當(dāng)時金牛座的恒星爆發(fā);現(xiàn)代天文學(xué)家用望遠(yuǎn)鏡觀察,證實情況完全一樣。中醫(yī)學(xué)家孫思邈研習(xí)佛學(xué),能內(nèi)視人體經(jīng)絡(luò)路線,完善了中醫(yī)理論體系。這些現(xiàn)象說明美國字術(shù)界編寫《科學(xué)與宗教百科百書》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磥碇袊匀徽軐W(xué)與佛學(xué)哲理是需要問世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