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洝穫魅胫袊螅詵|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詳情]
第二十六章 法身非相分
轉輪圣王
【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圣王即是如來。】
大家要注意,佛法里有個大問題,很多研究佛法的都忽略了,現(xiàn)在我特別借講金剛經的機會講出來,就是什么叫轉輪圣王。
佛經里提出來,太平盛世,全世界唯一的太平帝王,就叫轉輪圣王;轉輪圣王分金輪圣王、銀輪圣王、銅輪圣王、鐵輪圣王四種。轉輪圣王具有七寶莊嚴,如有有德、有賢的皇后,有很好的財政大臣,有很好的交通工具等。像周朝的周穆王,是最好的帝王,等于鐵輪圣王。周朝歷史描寫周穆王曾到西方,見過瑤池金母,見過王母娘娘。為什么他能夠跑到西方去見他們呢?因為他有最好的八匹神馬,就是畫馬畫的八駿圖。所謂「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時不重來!固迫说脑娋褪敲鑼戇@個。轉輪圣王時代,是人民個個幸福、富裕、安樂的太平盛世。這種明王在最盛的盛世才會出來,他的相貌與佛一樣,有三十二相,跟佛的相貌一樣好。所以釋迦牟尼佛生下來的時候,他的父親找來的看相師就講,這位太子三十二相,不出家就是一代的轉輪圣王;如果出家,就是萬世的佛。
佛再三贊嘆轉輪圣王的福德是與佛一樣的,你查查每本佛經就會發(fā)現(xiàn)。佛法是注重世間法的,世間法要怎么樣修成轉輪圣王呢?太平盛世又怎么樣才到來呢?一切眾生修一切善法,才產生一個太平盛世,才出一個轉輪圣王。所以中國歷史上孔子經常提堯舜禹三代,等于是轉輪圣王的時代。佛在華嚴經及各種大經中說,什么人夠資格投胎做轉輪圣王呢?十地菩薩中再來,才能做轉輪圣王。佛贊嘆十王之功德是同佛一樣的。
十王是那十王呢?就是世界上的轉輪圣王,欲界天的四天王,欲界天中間三十三天的天主帝釋,就是我們講的玉皇大帝,色界天的大梵天王等,佛經講十大王的功德,都是與佛一樣的,只差一點,就是沒有悟道。但是他的福德、善行、智慧,同佛幾乎是平等一樣的。所以研究佛經大家不要搞錯了,以我看這一節(jié)很多人都錯了。佛經重點在教育,教育眾生修一切善法,我們不要說沒有轉輪圣王那樣的福德,我們轉泥巴圣王都做不到啊!摸泥巴都沒有資格,還談什么轉輪圣王!
說到轉輪,什么叫轉輪。堪岩粋時代歷史扭轉過來,扭轉到太平世界。能有這么大的道德和力量,所救的豈止千萬人而已!所以說,要有與佛一樣的功德,才能為轉輪圣王。換句話說,有轉輪圣王那樣大的福報,才能夠得智慧的成就大徹大悟。我們不要以為六祖不識字而能悟道,自己因此也不要研究佛經了。我說對不起!六祖只有一個,可惜你不是六祖,你是六祖半。六祖可以不讀佛經而悟道,但是前無六祖,后無六祖,你只是六祖半,不要作此想了。
佛經告訴我們轉輪圣王有三十二相,同佛的功德一樣;換句話說,轉輪圣王是大徹大悟的肉身佛,故意人世作轉輪圣王。但是為什么不稱他是佛呢?關于這個,我從前年輕的時候很狂妄,人家問我為什么不出家,我就有一首詩最后兩句:「此身不上如來座,收拾河山亦要人。」這個世界上那么臟,也要有人來掃地啊,清理清理,弄乾凈一點。所以轉輪圣王本身,事實上已經到達佛的境界了。
十地菩薩與轉輪圣王
我們上次講到法身非相這一品還沒有作結論,現(xiàn)在我們再反復的作一個研究。中國的佛教與佛法,到了唐代禪宗的興起,提倡以金剛經為標準。金剛經同禪宗的關系,從這一品可以發(fā)現(xiàn),是教授法的特別,這種教授是引導性的,啟發(fā)性的,而且是正反幾面一起來的。像第二十六品講到見佛的問題,佛問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對不對?須菩提答覆說應該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卻把他批駁了。佛說假使以三十二相來看佛,以有形象的佛來看佛的話,那么轉輪圣王的色相和威德興佛一樣的相好莊嚴,也可以算是佛了。這是一個問題。于是須菩提就講,照這樣一說,我理解了,懂得不應該以三十二相看如來,不應該以色相來看佛。
色相看佛的事情,我們上次也討論過,學佛做工夫,幾乎所有的人都會著色相的。譬如我們用功的人說,你今天氣色好,你精神很飽滿,還老返童了,這些都是著色相的觀念。因為色相不實在,色相不久長,是暫時的,只是法身本體的暫時起用,不是真實的。色相不是果,不是種性,所以用這個道理而加以說明,并且用偈子做結論,特別告誡我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惯@個道理我們上次提到過,包括的意義很多了,凡是我們學佛的人,都要深深的思考一下。
第二個問題,這一品里提到轉輪圣王的問題,我們上次也提到過。一般研究佛法,往往把佛法完全解釋成出世的思想;其實在佛經上再三提到轉輪圣王的功德。佛在華嚴經上也提到,只有十地的菩薩,才能轉身為轉輪圣王,才能使天下太平。轉輪圣王是曠代一人,歷史上經過上千年,或者幾百年才會出現(xiàn);等于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人類社會的太平是很不容易的,必須要轉輪圣王莫大的功德,才能夠造成一個時代的太平;所以,佛再三贊嘆轉輪圣王的威德。一個人要想成佛不容易,成就轉輪圣王也不容易,要許多的善行,許多的功德修成。世間法與佛的功德之間,只差了一點,就是般若智慧。轉輪圣王之所以不是佛,是因為沒有明心見性;轉輪圣王如果明心見性了,也可以成在家佛。
華嚴經里所標榜的,好幾位帝王都是佛,本身已經悟道了。我們上次也提起過,佛經上所說十王之功德。十王的意義包括很多,佛說地獄有十王,雖然都是鬼王,但是我們還不容易當?shù)焦硗跄兀」硗跤兴墓Φ,就是說在惡道中現(xiàn)身而教化眾生,也就是功德成就的菩薩境界。天人境界里,欲界天四天王,也是功德成就才能升為天王,換句話說,在人中做一個領導,使天下太平的,都是同佛一樣的困難。其中的不同就是見地方面,也就是見道的問題。
這一品所講的是色、聲都不能見道,也就是整個金剛經上所講的不能著相。學佛法著相了,就不能見得法身。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四大原則,任何的著相,都不能見得法身,所以說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都錯了。
他為什么不說以色見如來,以音聲見如來呢?是故意把這個「如來」用作「我」嗎?這個決不是翻譯的手法。所謂明心見性,最后就是宇宙同體,萬物同源的這個「我」的問題,是找到生命本來的「我」的問題。這一個離開聲色一切都不著,一切不住,就是大乘的心印,「無住、無相、無愿!菇饎偨洿蟛糠炙f的就是這三個要點。到達了這個境界,離開了這個聲色,才能見道,真見到佛,也真見到「我」。
但是這個見又是什么見呢?是見「根本智」,就是實相般若法身之體,是見到根本智法身之體。當一切都無著,一切都不住,就是見法身之體根本智。但沒有大徹大悟,還沒有見「后得智」。拿禪宗來講,所謂破三關,到這個境界可以說是破掉了初關;這也就是后世講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當然見人不是人,見鬼不是鬼,什么都不是,一切都不是,一切都不著。
我們用世間的現(xiàn)象來給它一個偈語的結論:
第二十六品偈頌
粉墨登場笙管濃,誰知檻外雪花重
推窗窺見清涼界,明月蘆花不定蹤
「粉墨登場笙管濃」,人活在這個世間,乃至一切萬有活在這個世間,都是在唱戲。宇宙本來是個大舞臺,我們不過是大舞臺里跑龍?zhí),搖旗吶喊的一批人。大家打扮一下粉墨上場,音樂也很鬧熱。但是這個戲臺也分內外兩層,前臺很熱鬧,一回到后臺,把臉一洗衣服一脫,我還是我。除了前后臺,還有個外臺。
「誰知檻外雪花重」,這是我當時在峨嵋山實在的境界,如果我們自己了解了,就知道一切都在演戲。像峨嵋山那個地方,到了冬天是白茫茫一片雪的世界,那個也是在演戲。當我們覺得戲的人生沒有意思,去修道打坐,一切皆空,清清凈凈的那個境界,認為比人生高明得多,認為已經悟道了,你不要忘記,你那個還是在演戲。你那個時候在演什么戲?說一句笑話,你是在演和尚戲,出家的戲。心境已經出家了嘛!一切皆空,現(xiàn)在只有這個最好!這個還是戲。不過這個戲不同,窗檻外一片清涼,雪花萬朵的一個戲。你不要被這個色相迷住了,假使被這個清凈色相迷住了,永遠不能成道。
所以明代禪宗憨山大師就講:「荊棘叢中下腳易,月明廉下轉身難!挂粋人學佛處處都是障礙,等于滿地荊棘,都是刺人的。普通人的看法,荊棘叢中下腳非常困難,但是一個決心修道的人,并不覺得太困難,充其量滿身被刺破而已!最難的是什么呢?月明廉下轉身難。到了完全忘我、忘身,證得了空的一面,清清凈凈的時候,叫你不要入定,不要入清凈的境界,而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進入這個苦海茫茫中來救世救人,那可是最難的,做不到的。所以小乘的大阿羅漢果證得了,清凈境界證得了,凈土的境界到達了,在大乘戒律上是犯戒的,那是耽著禪定,功德不能圓滿。憨山大師這兩句話就是警告,到那個時候再想回轉來就很難了,也許一墮落就是八萬四千大劫。因為在這個清凈境界進入羅漢大定,要很長的劫數(shù)里都不肯出定。
「推窗窺見清涼界」,不肯出定不是究竟,菩提后得智根本還沒有影子,還沒有看見,自己只見到清凈法身一面,沒有見到法身起用的一面。如果我們在清凈的境界里再轉一下,打開窗子看看這個天地,「明月蘆花不定蹤」,世界上沒有那一處不清涼,到處都是凈土,地獄里頭都是凈土。真了解了法身,此身真到達了徹底的無住、無相、無愿、空的境界,無往而不利,在煩惱中即是菩提。假使貪著了清凈的一面,菩提也即成煩惱,就是那么簡單的一件事。
懸崖撒手
上一次二十六品批駁不能著相觀的道理,我們提到為什么后世禪宗采用金剛經作為禪宗的藍本,就因為它教育方法的原故。你看佛的教育方法,反正你這樣說不對,那樣說不對,正說不對,反說也不對,你說不對的更不對,你說對的還是不對,最后怎么樣對?你的才是對,不是佛的才是對。所以全部的金剛經,是教我們所謂祖師們四個字,「自悟自肯」。要真正悟到般若的體相,自己肯定;所謂禪宗祖師的話,「懸崖撤手,自肯承當」,這是說參禪的。
現(xiàn)在一般學禪學的特別要小心啊!禪宗為什么特別叫做「禪」字,它同禪定兩個配起來,不可以分離,沒有禪定做基礎不談禪宗。要戒定慧到達了最高處,等于普通人在萬丈懸崖頂上站著,撒手跳下去,這個跳下去你還有命嗎?懸崖撤手,你要自肯承當跳下來,最高明處到達了最平凡處。
要怎么樣到達這個境界呢?不是理解到了就行,「絕后再蘇」,要大死一番,當然不是吃安眠藥的大死,是要你下一番功夫,大死一番再醒過來。所謂大徹大悟「欺君不得」,這個東西不是嘴巴上講理論,不能騙人的。假使說騙人騙自己說悟了,今天悟了明天靠不住的,那不是解脫的究竟;所以必須要切實下一番功夫。金剛經的教育手法,就是這個路線,佛對于須菩提的教育,四面八方圍過來打,你講這樣也不對,講那樣也不對,把他圍得頭都昏了,就是要他絕后再蘇,欺君不得。
成佛見道不能依賴他力,只有自己站起來,要你自己真是絕后再蘇,然后才成佛。當然其中先要經過懸崖撤手,懸崖撒手是什么都丟光,不但人世間的一切都丟掉,連佛法也丟掉。一個人在高空撒手跳下來,什么都沒有,一切都丟得乾乾凈凈,然后才能見到法身。
- 上一篇:第二十五章 化無所化分
- 下一篇:第二十七章 無斷無滅分
- 跟著《金剛經》學好心態(tài)!
- 《金剛經》“空”的境界是什么?
- 讀誦《金剛經》的功德殊勝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如何把邏輯思維提升到悟性?《金剛經》的悟性思維
-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名是什么意思?
- 是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是什么意思?
- 在家怎樣去學佛修行?依《金剛經》修菩薩行
- 金剛經分幾部分?講什么內容?
- 《金剛經》都說了些什么?
- 《金剛經》教眾生做什么呢?不要執(zhí)著
- 《金剛經》譯文及注解評析
- 《金剛經》里的法、非法和非非法
- 《金剛經》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金剛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離相修行
- 《金剛經》是我們學佛的基礎
- 怎么理解“一切賢圣,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六祖慧能是怎么開悟的?通過《金剛經》開悟
- 《金剛經》可以解決修行中遇到的誹謗和委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