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梵Mahāparinirvāna-sūtra)漢語拼音Daboniepanjing 佛教經典。亦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簡稱《涅槃經》。北涼曇無讖譯。40卷。

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大全 > 涅槃經 >

大般涅槃經 解題

\

  經名:大般涅槃經

  著譯者:北涼曇無讖譯

  資料出處:佛書解題(香光版)

  解題:

  大般涅槃經,40卷,北涼曇無讖譯,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二冊,經號374。

  本經梵文作Mahaparinirvanasutra,又作《大本涅槃經》、《大涅槃經》、《大經》,經錄家將它列為大乘五大部經之一,是曇無讖在北涼玄始十年(421),依河西王沮渠蒙遜之請,於姑臧譯出。

  《大般涅槃經》又常被略稱為《涅槃經》,但涅槃部經典可分大乘小乘二類。大乘涅槃經有二本,一即為本經,又稱為北本涅槃,分十三品;二是劉宋慧觀與謝靈運等對照法顯所譯《泥洹經》六卷,增加品數,重修而成三十六卷,稱為南本涅槃,天臺章安即依此三十六卷本作疏。

  小乘涅槃經則有晉法顯所譯《大般涅槃經》三卷,與白法祖《佛般泥洹經》二卷、失譯《方等泥洹經》二卷及《長阿含?游行經》同本。此外,義凈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五至卷四十中,有與此經相當的記載。另外巴利《長部》第十六經〈大般涅槃經〉則與晉法顯所譯《大般涅槃經》最為相近。

  據《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會寧傳》以及由梵本譯出的藏譯本之經末所記載,本經的梵文原本似為二萬五千偈,又其中前分〈大眾所問品〉(相當於譯本前五品)約四千偈,一直到后世印度尚存有原本的。現今梵文斷片,有日本高野山寶壽院藏有相當於〈如來名品〉第四之一的開始部分的梵文紙本一葉,收載於《大正藏》本經的后面。近世新疆出土的遺品中,有相當於〈如來性品〉第四之六末至之七初的梵文紙本一葉。

  本經西藏譯本有兩種,一名《大乘大涅槃經》,由勝友、智藏、天月從梵本譯出,相當於本經從初至〈大眾所問〉的前分五品;或法顯所譯的六卷《泥洹經》。另一名《大般涅槃經》,由王寶順、善慧、海軍從漢譯本重譯而出,相當於本經全部四十卷和《大般涅槃經后分》二卷。

  此外,本經於六世紀間曾由漢譯本轉譯成突厥語,而今英國學者比爾(S. Beal)在一八七一年也曾將本經卷十二、卷三十九譯為英文出版。

  本經以阿含、法句經為始,并援引《首楞嚴經》、《瞿師羅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法華經》、《城經》、《雜華經》等,而且受般若經的影響不小。經中義理豐富而精要,主旨以發(fā)揮如來藏(佛性)思想,闡提成佛為要義。內容針對灰身滅智的小乘涅槃說,而闡述佛身常住不滅及常樂我凈之義,但又不同於大乘中的三乘五姓說,而顯示眾生悉有佛性,即使一闡提和聲聞、辟支都當得成大覺,并且也廣說與涅槃有關的一切菩薩法義。因此本經可稱為大乘佛教的極談,而其所述及的戒律與佛性思想,對中國佛教影響極為深遠。

  由於本經暢演大乘,議論宏闢,精義迭宣,因而從開始譯出以來,即在中國佛教界發(fā)生重大的影響。

  隋代智顗依據此經立五時教判,又廣泛運用此經中的法義名相,開顯天臺一宗的教義,其后章安灌頂又以天臺宗義疏釋此經,為后世學人所傳習。而中國古來學者在研究講習中,對於此經文義的章段分剖,最早有「河西五門」說,是初期諸師講習此經的指南。其后陸續(xù)有梁武帝蕭衍的「兩段」(中前、中后)說、開善寺智藏的「二分」(序分、正宗分)說、光宅寺法云的「三分」(序、正、流通)說等。至六世紀間,因元魏達摩菩提傳譯印度婆藪槃豆(世親)的《涅槃論》而又有了的「七分」說,成為北方地論學者講述此經所依用,與此相對的則是在江南有山門法朗的「興皇八門」說。但后世傳播較廣的,則為章安灌頂的「五門分科」說,即(1)召請涅槃眾(序品),(2)開演涅槃施(純陀品至大眾問品),(3)示現涅槃行(現病品至高貴德王品),(4)問答涅槃義(師子吼品),(5)折攝涅槃用(迦葉品、憍陳如品)。此五門分攝全經始終文義,而廣為后來學人所依據。

  另外由於此經宣說半滿二字、牛乳五味等形容佛所說法的深淺先后,因而啟發(fā)了中國佛教對釋迦教相判釋的施設。最初有道場寺慧觀立頓、漸、不定三教(一說頓、漸二教),以此經為漸教中最高的第五時常住教;隨后虎丘笈師在這三教的基礎上,於漸教中立三時教,宗愛立四時教,均以此經相當於最后時的常住教。另在中國北地,慧光立四宗,以此經為第四常住宗。至隋天臺智依此經〈圣行品〉義而立五時教,以此經為第五時教,味當醍醐;又立四教,以此經為非頓非漸非祕密非不定而追說追泯的圓教。由此可見本經在中國佛教流傳史上,均被認為佛陀最后最高的教說。

  中國佛教歷來對本經之注疏極多,較重要的有元魏達磨菩提譯《涅槃論》一卷、陳真諦譯《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一卷、梁代寶亮等集《大般涅槃經集解》七十一卷、隋代慧遠《涅槃經義記》十卷、灌頂《涅槃經玄義》二卷、灌頂《涅槃經疏》三十三卷、吉藏《涅槃經游意》一卷、唐代法寶《涅槃經疏》十五卷、新羅元曉《涅槃經宗要》一卷、凈挺撰《涅槃末句偈》一卷。

  此經內容,分十三品,以下則略述各品大意︰

  壽命品第一:卷一至卷三

  述說佛在拘尸那城阿利羅跋提河邊娑羅雙樹間,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接受優(yōu)婆塞純陀的最后供養(yǎng),并為他說施食的果報。又告諸比丘受持大乘,自他安住解脫、法身、般若三法;宣說無常、苦、空、無我,了知常、樂、我、凈,離四顛倒。更為迦葉菩薩說佛身長壽的菩薩因行,以平等心視諸眾生,如來常住不變易法,世出世間的差別,涅槃即法性義,佛法僧三歸依處等。

  金剛身品第二︰卷三

  佛為迦葉宣說如來法身常住、金剛不壞,及成就無量微妙功德,并說成就此金剛身是由於護持正法因緣。

  名字功德品第三︰卷三

  宣說此《大般涅槃經》的名義和所具的功德等。

  如來性品第四︰卷四至卷十

  佛先為迦葉開示大般涅槃的自正、正他、能隨問答、善解因緣四義,次說如來常住不變易義;如來隨順世間,神通變化示現種種色相化眾;如來所說實無祕藏,只因聲聞少慧,為說半字九部經,機緣成熟便說大乘毗伽羅論。次述大般涅槃百句解脫義,四種人應持此經為世間依及比丘當依法不依人等四依;佛說與魔說種種差別,眾生悉有佛性,九部經中未說犯不犯戒的區(qū)別。并分別四圣諦法、四顛倒相、我與無我、三歸依處、如來祕藏、眾生皆有佛性、十四音字義、一切異法常無常等、佛性常住真實無變等義。乃至聞此經得菩提因,重罪眾生得滅諸惡,唯除一闡提。最后又說此經是如來密語,唯有菩薩知其實義,為文殊師利說佛性非「本有今無」偈,及為迦葉說諸佛、菩薩、聲聞、緣覺同一佛性無差別等義。

  其中釋尊舉貧女金藏喻,涂乳洗乳喻,力士額珠喻,雪山樂味藥喻、二三指之喻、見性少分喻、夢語刀刀喻、二鳥雙游喻、月無出沒半滿喻、日出三時長短喻等種種譬喻以說明。

  一切大眾所問品第五︰卷十

  佛受純陀最后供養(yǎng),又以化身受大眾供養(yǎng),為純陀說除一闡提、一切布施的功德;又為文殊說如來說法有餘、無餘之別;更為迦葉說無餘義及此經所得的功德。最后佛為此三人授記,自現身疾,右脅而臥。

  現疾品第六︰卷十一

  迦葉菩薩勸佛起坐,放光遍照,利益一切。佛為迦葉廣說秘密教并說實無有病,大般涅槃是諸佛的甚深禪定。又三種人(謗大乘、五逆罪、一闡提)非聲、緣、菩薩所能治,有五種人(四果及辟支)於大乘涅槃有病行處,而非如來

  圣行品第七︰卷十一至卷十四

  佛為迦葉說菩薩應修圣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五種行。并廣說菩薩的圣行,應於大般涅槃聞思修行,護戒如護浮囊,得四念處,住堪忍地,觀四圣諦,乃至住無畏地,得二十五三昧,壞二十五有。又為住無垢藏王菩薩說從牛出乳喻,以形容佛說法次第增勝乃至說大般涅槃。迦葉稱讚此經并愿捨身書寫流通,佛說往昔為雪山童子,捨身求半偈的因緣。

  梵行品第八︰卷十五至卷二十

  佛為迦葉說菩薩住七善法,得具梵行。七善法即:一知法,謂知十二部經;二知義,三知時,四知足,五知自,六知眾,七知尊卑。又說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梵行,更說菩薩能得四無礙,名無所得。又重釋「本無今有」偈義及說三乘、一乘、常、無常等義。并說明佛所說法,菩薩能知見覺,是由於菩薩念佛、法、僧六念處等。次述阿闍世王歸佛的因緣,也為一闡提說法,并為阿闍世王說應索心觀身二十事等使發(fā)菩提心。最后結說〈天行品〉「如雜花(即《華嚴經》)說」。

  嬰兒行品第九︰卷二十

  說明如來如嬰兒不起(不起諸法相)、不住(不著一切諸法)、不來(身行不動搖)、不去(已到大般涅槃)、不語(雖為眾生演說諸法而實無所說),故菩薩應修嬰兒行。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卷二十一至卷二十六

  佛為高貴德王菩薩說修行《大般涅槃經》得十事功德︰

  一者有五:一所不聞者而能得聞,二聞已能為利益,三能斷疑惑之心,四慧心正直無曲,五能知如來秘藏。

  二者昔所不得而今得之,昔所不見而今見之,昔所不聞而今聞之,昔所不到而今得到,昔所不知而今知之。

  三是捨世諦慈,得第一義慈。

  四有十事:一根深難可傾拔,二於自身生決定想,三不觀福田及非福田,四修佛凈土,五滅除有餘,六斷除業(yè)緣,七修清凈身,八了知諸緣,九離諸怨敵,十斷除二邊。

  五有五事:一諸根完具,二不生邊地,三諸天愛念,四常為天魔沙門剎利婆羅門等之所恭敬,五得宿命智。

  六得金剛三昧。

  七知四法 (一親近善友,二專心聽法,三繫念思惟,四如法修行)為大涅槃近因。

  八除斷五事(五陰),遠離五事(五見),成就六事(六念),修集五事(知定,寂定,身心受快樂定,無樂定,首楞嚴定),守護一事(菩提心),親近四事(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信順一實(一道大乘),心善解脫(貪恚癡心永斷滅),慧善解脫(於一切法,知無障礙)。

  九初發(fā)五事(一信心,二直心,三戒,四親近善友,五多聞),悉得成就。

  十修集三十七品,入大涅槃常樂我凈,為諸眾生分別解說大涅槃經,顯示佛性。若四果辟支菩薩信是語者,悉得入大涅槃;若不信者,輪迴生死。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卷二十七至卷三十二

  師子吼菩薩問佛性義,佛讚其具二莊嚴,并細答釋。

  其中闡明觀十二緣智,共有四種:下者得聲聞道,中者得緣覺道,上者住十住地,上上者得無上菩提,是故十二因緣,名為佛性,即第一義空,名為中道,即名為佛,名為涅槃。又凡有心者,定當得成菩提,故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不可以有退心故言無佛性,若有修集三十二次明真修戒定慧相,答拘尸那城入般涅槃之因及何等比丘莊嚴雙樹之問,又答涅槃無十相(即色、聲、香、味、觸、生、住、壞、男、女),故名為無相,時時修習定慧捨相,能斷十相;而成就十法,能見涅槃無相:一者信心具足,二者凈戒具足,三者親近善知識,四者樂於寂靜,五者精進,六者念具足,七者軟語,八者護法,九者供給同學,十者具足智慧

  又說明能修身戒心慧,是名智者,能令重業(yè)輕受;不修身戒心慧,名為愚癡,能令輕業(yè)重受。并說恆河七種人喻,眾盲觸象喻以明菩薩當以苦行自試其心;而以大海有八不可思議,說明大涅槃經亦復如是。最后說如來示現胎生不受化身的意義,而師子吼說偈讚佛。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卷三十三至卷三十八

  佛為迦葉演說三子、三田等譬喻,譬說如來先教菩薩,為菩薩說十二部經中微細義;次教聲聞,為聲聞說淺近義;后教闡提,為一闡提說可生諸善等世間義,并述說善星比丘的因緣故事,說一闡提尚未斷未來世善根,故得成就菩提。而且如來具知諸根力,為調伏諸眾生故,對於有智的不作二說,無智的人作不定說,更列舉諸弟子眾所懷的四十種疑執(zhí)的見解,一一加以解說摧破,而勸誡弟子生決定想。

  繼之則說斷善根人非是下劣愚鈍之人,亦非天中及三惡道。而佛性中道,非有非無,亦有亦無。

  次說十二部經或隨自意說,或隨他意說,或隨自他意說等。而如來說法為眾生故有七種語。并以恒河七眾生喻,說明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人必成菩提,四果、辟支必當成道;又眾生佛性常如虛空,非三世攝,遍一切處以及煩惱因果乃至梵行、無常等十想。

  最后迦葉說偈讚佛。

  憍陳如品第十三︰卷三十九至卷四十

  佛為憍陳如說五蘊無常乃至非寂靜,五蘊滅可得解脫常住乃至涅槃寂靜,知道這個道理名具足沙門婆羅門法。這時有諸外道聽聞此說,與阿闍世王同來佛處問難,婆羅門闍提首那、梵志婆私吒、先尼、迦葉、富那、清靜、犢子、納衣、婆羅門弘廣等次發(fā)問,佛一一為之說法解答,令得正果。其時阿難在娑羅林外為魔所撓,佛讚阿難為多聞藏,具八善法,能持十二部經,令文殊攝歸阿難,并令與梵志須跋陀同來見佛,佛度須跋陀得阿羅漢果,大眾皆得法益。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