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一(13)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一(13)
未七、彼異名(分二科) 申一、略標(biāo)
又此中有,有種種名。
這是說中有。中有在有色界里面才有,一共是分七段,現(xiàn)在是第七段!肝雌、彼異名」,「彼」中有的不同名稱,分兩科。第一科,「申一、略標(biāo)」!赣执酥杏小,又這里邊說的中有,有各式各樣的名稱的,什么名稱呢?這底下列出來。
申二、列釋(分四科) 酉一、中有
或名中有,在死生二有中間生故。
「或名」字叫做「中有」,為什么立這樣的名稱呢?「在死生二有中間生故」,因為他在死有和生有,這兩個有的中間出現(xiàn)的,所以名之為「中有」。這個死有,就是本有的最后一剎那,這個生命結(jié)束的時候,名之為死有。這個生有,就是生命開始的那一剎,名之為生有。在這兩個有的中間,也有生命存在的,那么就叫做「中有」。這個名稱就是這樣的原因安立的。
酉二、健達(dá)縛
或名健達(dá)縛,尋香行故,香所資故。
這第二個名稱叫做「健達(dá)縛」!附∵_(dá)縛」翻到中國話,「尋香行」,他就是這個名字。就是他也要吃飯,他也要飲食,維持他的生命的,但是他和我們的飲食不一樣,就是「尋」找「香」的味,或者是好香,或者是惡香;福報大就是好香,福報差一點就惡香了,他就是「行」,就是去各處走走,去「尋香」,為了尋找這個食品的香,以香為食,所以去尋,「尋行」,所以叫做「尋香行」!赶闼Y故」,他的生命要香的氣味來滋養(yǎng)的,所以叫做「尋香行」。
酉三、意行(分二科) 戌一、標(biāo)釋
或名意行,以意為依,往生處故。
「或名意行」,這是第三個名字,就是先「標(biāo)釋」。他這個「中有」的名字,也名為「意行」。因為什么叫做「意行」呢?「以意為依,往生處故」,因為中有,他是以「意」為依止處的,以「意」去往生投胎的那個地方去,到受生的那個地方去,那么所以叫做「意行」。
戌二、料簡
此說身往,非心緣往。
這底下第二段就是「料簡」,再重新簡別一下。這個「意行」這句話會有問題,有什么問題呢?「意」,就是心。我心到那個地方去了,那么叫做「意行」。但是這里又不是這樣意思,是「身往」。他到那個受生的地方去,是他全部的色、受、想、行、識的五蘊身都去了,不只是心。
「非心緣往」,不是心里面打妄想,想到那里去,不是這個意思;是全部的身體都去了,所以叫做「身往」!干硗箍墒恰敢砸鉃橐馈;這個「意」,就是內(nèi)心的思想為主要的力量,他心里一想就全部的身體都到了。不只是心,像我們這個人坐在那里打妄想,心里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了,我們?nèi)耸怯羞@種境界,但是身體沒到,只是心到而已;但是意生,這個中有不是這樣,中有他心里想到,就是全部的身體都到了,所以這個這要加以簡別,名字叫做「意行」,但實在是身行,實在是「身往」。
酉四、趣生
或名趣生,對生有起故。
這是第四個名稱,叫做「趣生」。這「趣生」是什么意思呢?「趣」者,求也。這個「趣」是求。中有這個時候,他就是急急的希求到一個地方去受生去,所以叫做「趣生」。或者這個「趣」字,當(dāng)「往」字講,就是往,到那個受生的地方去,所以叫做「趣生」。
這個「趣生」他有一個意義的,就是「對生有起故」,就是對那個生有,中有的下一個情況,就是生有,就是下一個生命開始了,而那一個生命的開始呢?就是由中有到那去,他才能開始的。所以這個中有,他是對「生有」而成立的,而建立的,所以叫做「對生有」而現(xiàn)起的,或者這么說。所以叫做「趣生」,就是趣求這個生有的現(xiàn)起,他希望這個生命能夠成就,新的生命能夠正式的現(xiàn)起來,所以叫做「對生有起故」,安立名字叫做「趣生」。還是當(dāng)求字講好,「趣」者,求也。求得生有的現(xiàn)起,就是求得新生命的成就,所以叫做「趣生」。新生命就是生有;這樣說這個生有就是所求的,中有就是能求的。中有是個求者,他求什么呢?要求得這個生有的現(xiàn)起,就是對這個生有安立,叫做「趣生」。
午二、無色界無
當(dāng)知中有,除無色界,一切生處。
這是第二段。前邊第一段是「有色界有」,欲界是有色界,色界也是有色界,這兩個世界的眾生死亡的時候,都有中有。那么「無色界」天呢?是沒有的。所以叫做「無色界無」。這「無色界無」,是「當(dāng)知中有,除無色界,一切生處」:這個「中有」這個生命是要減除去「無色界」的「一切生處」,是沒有生命的,沒有這個中有的!笩o色界」的「一切生處」,就是四空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非想處天,這四個生處,就叫做「一切生處」,是「無色界」天的「一切生處」;包括了所有的「無色界」的「一切生處」了,這「一切」的「生處」,是沒有這個中有的。因為「無色界」天,他只有受、想、行、識,四個蘊,沒有色蘊。中有里面是有色的,所以「無色界」的眾生是沒有這個中有。
這在《大毗婆沙論》上說的很清楚,因為無色界天的眾生,假設(shè)在人間修四禪八定,得到色界四禪,進(jìn)一步就在色界的第四禪里面修四空定,在色界的第四禪里邊修這空無邊處定成功了,就識無邊處定,再進(jìn)一步修無所有處定,再進(jìn)一步修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四個空定你修成功了,死亡的時候就在那里,就是無色界天;并不是到另外一個地方去。若是欲界和色界呢?那是有變動的,有變化的。這個《大毗婆沙論》說到舉一個例子。
譬如說一個人,或者是男人、或者是女人死掉了,他就變成蟲,變成一個蟲子。變成一個蟲子,而它就在它這個死尸的身體里面,身體上面,那么蟲子是屬于三惡道,那么它死亡的時候是從足,這個最后業(yè)。這個識,阿賴耶識從足,從腳那里最后面,那么這個蟲子就從足那里開始,它的生命在那里開始,有中有。中有就從足那里爬到頭上那個鼻子來,爬到鼻子來,那么這個從足到鼻子中間的,中間這個生命就是中有。由中有,由足到鼻,這一段是中有;到了鼻以后,正式得到蟲的生命體,就是生有了。就是這么遠(yuǎn),這一個人的身體從足到鼻,要由中有到那里去,不能夠只是識,從足到鼻的,所以它一定有中有。
但是無色界天的眾生,這種有高深禪定的人,他若是在那個地方死了,那里就是無界天,不需要移動,不需要移轉(zhuǎn)到另一個地方去的。他也是不需要有中有,一方面也是沒有色的關(guān)系;一方面也不需要假藉中有去移轉(zhuǎn),所以他是沒有中有的。有這種修行的人,多數(shù)不是在聚落,不是和人同住的;這個有色界定,得到初禪的人,或者是再進(jìn)步二禪、三禪、四禪,乃至到四空定的這種人,無形中這種人就孤獨。他和別人不能夠共處,這個不是他心里孤獨,因為他的生活情況自然是孤獨,他一坐,一入定最少七天,那么誰和他來往呢?你打電話是不能連絡(luò)他的,他也不和你連絡(luò),他沒有時間,他也無所求于你,因為他那個生活太快樂了,他孤獨。
所以這樣子的人,自然也就不在聚落里住,他也厭惡人的這種塵勞的這種境界,他也不歡喜,所以他自名之為凈。色界天以上都稱為梵,梵者,凈也。這個里面味道,就是高慢的意思,就是你們都不凈的,他是凈的。除非是佛教徒觀察無我,是沒有我慢;不然的話他和人不同住,自然是在深山里面,在深山里面那就是無色界天,原來這無色界天是這樣子。所以是「當(dāng)知中有,除無色界,一切生處」。
巳二、異熟生(分二科) 午一、那落迦及鬼趣一分(分二科)
未一、舉那落迦(分二科) 申一、標(biāo)業(yè)類
又造惡業(yè)者:謂屠羊、雞、豬等,隨其一類,由住不律儀眾同分故,作感那落迦惡不善業(yè),及增長已。
「又造惡業(yè)者;謂屠羊、雞、豬等」,這底下是「已二、異熟生」。前面是「中有生」。這是「異熟生」。前面是說中有是一大段,F(xiàn)在這里說這個正式得果報了,「異熟」,就是果報,得到果報了,分成兩科。第一科是「午一、那落迦及鬼趣一分」,這一科說這一件事,說他的果報,分兩科。第一科「未一、舉那落迦」,又分兩科。第一科是「申一、標(biāo)業(yè)類」,說出來他業(yè)的類別!笜I(yè)」,是各式各樣的「業(yè)」,現(xiàn)在說他是什么「業(yè)」呢?
「又造惡業(yè)者」,這個眾生在世間,他就是造這個罪過的事情,什么事情呢?「謂屠羊、雞、豬等」,就「屠羊、屠雞、屠豬等」,以此為生活,以此為職業(yè),做這種事情,以殺生為職業(yè)的!鸽S其一類,由住不律儀眾同分故」,隨這個人,他在做這「一類」的,或是屠羊、或者是屠雞、或者是屠豬;或者又屠羊、屠雞、屠豬等等,這一類。「由住不律儀眾同分故」:這個「眾同分」,就是這么多的人,彼此有相似性,彼此有相通的地方,就叫做「眾同分」。譬如說是老鼠和老鼠,就是「同分」。譬如說老虎和老虎,它們是「同分」;人和人是「同分」,而人里面又是各式各樣的情形,譬如說是讀書的人,在教育界里面做事的人,在科學(xué)界,或者是做律師的,做畫宅師的,就是一類一類的,那么彼此相通的,那叫「同分」。
現(xiàn)在這里說這個「眾同分」,是「不律儀眾分」,「不律儀眾分」。這個「律」這個字是什么呢?制惡之法名之為律。制惡、制止,停止一切有罪過的事情,不許做惡,這樣的法,就是也這樣的戒,這叫做「律」。制惡之法說名為「律」。這個「儀」是什么意思呢?行于律戒,我們的身行、語行、意行,這三業(yè)要隨順于律,能這樣隨順了呢?就叫做「律儀」。這個「律」,是指法上說的,這個法在人的身、口、意上實行了,那就叫做「儀」,叫做「儀」。那么這是一個解釋。
或者說是內(nèi)調(diào)三業(yè)。內(nèi)外的內(nèi),調(diào)伏的調(diào),內(nèi)調(diào)身、口、意三業(yè);或者是內(nèi)凈三業(yè),內(nèi)里邊我清凈我的身、口、意三業(yè),這叫做「律」。外應(yīng)真則,名之為「儀」。外應(yīng)真則,外呢?就是應(yīng),是符合的,符合佛所說的,佛所聞導(dǎo)的那個真實法則,真實的法則,符合佛說的戒法,符合佛說的戒法。
是內(nèi)凈三業(yè),外應(yīng)真則,這叫做「律儀」,這叫做「律儀」。這是在《大乘義章》上解釋,《大乘義章》,就是慧遠(yuǎn)法師,慧遠(yuǎn)法師就是凈影寺那個慧遠(yuǎn),〈地論宗〉那個慧遠(yuǎn)法師,他是有智慧,「律儀」解釋的非常好。這個靈芝律師解釋,他是說是通禁制止,通別的通,通達(dá)的通,這里通禁制止,這個通,應(yīng)該是普遍的意思,普遍的制止我們的罪過,禁止我們的罪過,不可以做,通禁制止名之為「律」。造作有相名之為「儀」,造作有相名之為「儀」,這樣講。通禁制止說明為「律」。造作有相,也還是在身、口、意上奉行佛的戒法,這是有一個清凈的相貌的,這就叫做「儀」?偠灾,『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守護(hù)佛的戒法,叫做「律儀」。
現(xiàn)在這一類的人,「屠羊、雞、豬等」的人,他是不律儀,不律儀、不守佛的戒法,他那就要做惡事了,屠豬、羊、雞、狗,那就是做惡事了,叫「不律儀」。這個「住」這個字呢?《披尋記》上解釋的好,《披尋記》解釋「住」呢?他心甘情愿,他歡喜他自己愿意,好!我就終生的以此為職業(yè),做這個「屠」,殺雞、殺羊、殺豬,做這種事業(yè)。心里面很歡喜的做這種事,從這個時候開始就是「不律儀眾同分」了。他一直的不棄舍這種事,不棄、不舍,這叫做「住」。不棄舍,那么這叫做「住不律儀,眾同分故」,就是這一類的人,這一群人都是有這種「眾同分」的,做這種惡事。
「作感那落迦惡不善業(yè)」,這「住」這個字,「住不律儀,眾同分故」,后邊說是「作」,有一點分別。就是他從他開始入這一行,開始入這一行里面,愿意很歡喜做這種惡事,這個時候就有不律儀的無表色了,這也就是有了戒體,有了那個體,這是不律儀的體。那么這就等于發(fā)心了,發(fā)心做這件事,做以后呢?他就「作」這種事,做這個屠羊及豬這種事,做了這種業(yè)。這個業(yè)力就「感那落迦惡不善業(yè)」,他這個「惡不善業(yè)」就是有罪過,沒有功德,這種業(yè)力能夠招感「那落迦」的苦惱。「那落迦」,就是地獄,這個有罪惡的人到那個地方去,所以叫做「那落迦」。
「及增長已」,他一直的做,這個罪過一直在長。這是舉這個「業(yè)類」,他這個罪業(yè),是屬于這種有罪過的這一類的,殺業(yè)特別重。
申二、明趣生(分二科) 酉一、由眼見(分二科) 戌一、喻見相
彼于爾時,猶如夢中,自于彼業(yè)所得生處,還見如是種類有情,及屠羊等。
「彼于爾時,猶如夢中」:這是第二「明趣生」,就是到那個受果報了,這里面分兩科。第一科「由眼見」,「由眼見」這種事情分兩科。第一科是「喻見相」,這是說這個「見相」。
「彼于爾時,猶如夢中」,說這個人到臨死的時候,就像在做夢里邊的境界。「自于彼業(yè)所得生處」,他自己對于他所造的那個惡不善業(yè),所得受生的地方,就是地獄了,那么在那個地方。「還見如是種類有情」,他自己像是做夢似的,本來那是地獄,但是他沒看見地獄,他看見什么呢?看見「如是種類有情」,就是看見有很多雞、很多豬、很多羊,也有很多殺豬、殺羊的人在那里!讣巴姥虻仁隆,再看到那個地方,有人在那里屠羊、殺雞、殺豬看這些事情,這就是眼見的事情;其實這眼見的都是虛妄的,真是唯心所現(xiàn),那里有這個事情,就是這個現(xiàn)象。
戌二、顯受生(分二科) 亥一、略標(biāo)所由
由先所習(xí)喜樂馳趣,即于生處境色所礙,中有遂滅,生有續(xù)起。
「由先所習(xí)喜樂馳趣,即于生處境色所礙」:這是第二段是「顯受生」。他還沒有受生,先看見那個相。這底下正是他要受果報了,分二段。第一是「略標(biāo)所由」,簡略的說出來,為什么會到那邊去。
「由先所習(xí)喜樂馳趣」,就是由于他在生前的時候,他是做這種事情的,現(xiàn)在一看見這種事情,心里面很歡喜,就是「馳趣」,還不能慢慢的去,很快的跑到那里去!讣从谏幘成K」,就在受生的那個地方,那個境界那個地方,那個境界當(dāng)然是有色相,就障礙住了,就不能到別的地方,就在這留下來了。這可見做了罪業(yè)的人下地獄的時候,自己是很歡喜的去的,這表示這個意思很歡喜的,哎呀!這個眾生的世界是這樣的。「喜樂馳趣,即于生處境色所礙」。 「中有遂滅」,這個時候一歡喜,「中有」就悶絕了。他這個「中有」有是色、受、想、行、識,也是有眼、耳、鼻、舌、身、意的,他一歡喜那個境界,「中有」就悶絕了,就死了,「中有」就死了。「生有續(xù)起」,那么地獄的那個生命,一剎那的,無間的就相續(xù)的現(xiàn)起了,就得了果報了。這是「略標(biāo)所由」。底下是第二科「別釋二相」,別別的解釋這個中有的一個「相」,生有的一個「相」,F(xiàn)在這第一科解釋這個中有的這一部分的事情,「中有攝」。
亥二、別釋二相(分二科) 天一、中有攝
彼將沒時,如先死有,見紛亂色。如是乃至生滅道理,如前應(yīng)知。
「彼將沒時」,這底下再詳細(xì)說,前面說個大概,這底下詳細(xì)說!副藢]時」:「彼」那個造那落迦業(yè),感那落迦惡不善業(yè)的那個眾生,「將」要死「沒」的「時」候,「將」要死「沒」的「時」候,那個中有還沒出現(xiàn)!溉缦人烙小梗拖袂懊嬲f這個中有的時候,「死有」那個時候!敢娂妬y色」,見到一種不正常,變怪的一些雜亂的境界。
「如是乃至生滅道理」,見到那個就是一種苦惱的境界出現(xiàn),苦惱而死,就是那個境界。「乃至生滅道理」,前面說「死生同時,如稱兩頭低昂」等等,那么就是「生滅道理」。前面又說「由二種因增上力故,從自種子即于是處,無間得生」就是這個意思,這個道理。就是他有這個名言種子的熏習(xí),加業(yè)種子的熏習(xí),這兩種力量使令他去得果報了!溉缜皯(yīng)知」。
天二、生有攝
又彼生時,唯是化生,六處具足。
這是這個「如是乃至生滅道理」,這個「滅」,就是中有滅了;生有現(xiàn)前,名之為「生」。這個第二段就是「生有」,屬于「生有」這一部分的!赣直松鷷r,唯是化生,六處具足」:這個「生時」,就是指生有生的時候,生有現(xiàn)起的時候!肝ㄊ腔,這到地獄去,地獄里面沒有胎生、卵生、濕生,「唯是化生」,就是無而忽有。無而忽有,就是那個業(yè)的增上力,諸根頓起,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個身根一下子就現(xiàn)起了,就出現(xiàn)了,這「六處」都是「具足」的。而人那個胎生,就是慢,他要逐漸的一點點、漸漸的成熟。而地獄的「化生」,不是。一下子就出現(xiàn)了。
酉二、由心倒(分二科) 戌一、正顯(分二科) 亥一、趣欲
復(fù)起是心,而往趣之。謂我與彼嬉戲受樂、習(xí)諸技藝。
前面是「由眼見」,是「由眼見」的境界。這以下說「由心倒」,是由于他內(nèi)心里面的顛倒。其實「眼見」和「心倒」是一回事,那么這里分兩科。第一科是「正顯」,正顯此事。分兩科,第一科是「趣欲」,第二科是「妄見」。
「復(fù)起是心,而往趣之」,就是在中有的時候,他眼見了,他看見了那個境界了,他心里面就是妄想,就是顛倒妄想。他就生起了這樣的心情,就跑那去了,向那去了!钢^我與彼嬉戲受樂」,他心里想,那里那些人在那殺豬、殺羊,他正合我意,他也就到那,我和他們在一起,去「嬉戲」,會得到快樂的!噶(xí)諸技藝」,可以習(xí)學(xué)很多的技能,那一行都有那一行的技藝了,這樣子。這是這個「趣欲」,就是到那去的歡喜心,愿意到那邊去。
亥二、妄見
彼于爾時顛倒,謂造種種事業(yè),及觸冷熱。
這是第二科「妄見」。第二科是虛妄的執(zhí)著。那個有情在那個時候,他是糊涂了、顛倒。什么糊涂呢?「謂造種種事業(yè)」,他心里想在這里殺豬、殺羊,做這種「種種事業(yè)」!讣坝|」到,接觸到「冷」的事情,或者是「熱」的事情,其實這是苦。這個「冷」,「觸冷」,他接受「冷」,他就希望「熱」。若接觸「熱」呢?就希望「冷」。希望「冷」,就下寒冰地獄了;若希望「熱」,就是猛火地獄了。這是苦惱的境界。
戌二、反成
若離妄見如是相貌,尚無趣欲,何況往彼,若不往彼,便不應(yīng)生。
「若離妄見如是相貌,尚無趣欲,何況往彼」,這是第二科「反成」。前面是「正顯」,「正顯」他的顛倒妄見。這底下從反面來成立這件事。「若離妄見」,若是沒有這個錯誤的看法執(zhí)著的話。「如是相貌,尚無趣欲」,那是個地獄的境界,是個猛火的境界,是寒冰的境界,很多很多苦惱的事情,那怎么會歡喜去呢?「尚」且沒有「趣」的「欲」,尚且沒有求的欲,何況還是到那邊去呢?沒有這件事了。從反面說。
「若不往彼,便不應(yīng)生」,若不去,不去,就不會下地獄。說是「若離妄見」,就不會下地獄。這個因為有「妄見」,所以下地獄了。說我們這個修止觀的人,常常靜坐的人,從這個地方要警覺自己,遇見不管如意的事情有好,不如意的事情,都是「妄見」,這都是「妄見」。一定用止觀把它破掉它,破掉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那就是圣人的境界了。這個修行你要從這么多的法相看,這個修行的時候,說是『轉(zhuǎn)凡成圣』這句話是非常對了。就是我們?nèi)粘I钜磺械木辰,都是凡夫境界,都?a href="/remen/wangnia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妄念顛倒的境界;但是用止觀來做的時候,時時的要不顛倒。用止觀來破的時候,不顛倒了。我們執(zhí)著常、樂、我、凈,隨這個肉眼所見的境界,都是顛倒境界;用這個佛這個般若,來破這個顛倒的境界,這是圣人的境界了,就是這么回事。所以到這下地獄這個眾生,有是先是顛倒妄念,他心里面生歡喜心,就糟糕了。
未二、例余鬼趣一分
如于那落迦如是;于余似那落迦鬼趣中生,當(dāng)知亦爾,如筘鬼等。
「如于那落迦如是;于余似那落迦鬼趣中生,當(dāng)知亦爾」,前面是舉出來這個那落迦,第一科。這個「午一、那落迦及鬼趣一分」這個分兩科。第一科是「舉那落迦」,講完了。這底下第二科「例余鬼趣一分」。
「如于那落迦如是」:「如」,這個就是像,像這個墮落那落迦的有情,這個經(jīng)過的情形是這樣子。對「于余」,對于其余的「似那落迦鬼趣中生」,這個「鬼趣」,它不是地獄,但是它像地獄,「似那落迦」,與地獄的苦惱相似的那種「鬼趣中生」。如果另一類的眾生,他不是下地獄,他是到「鬼趣」里面,但是和地獄的事情相似,「于余似那落迦鬼趣中」得到生命了。「當(dāng)知亦爾」,和這里一樣,也就是這么個次第。
「如筘鬼等」,這里舉出來一個事實,就是這個「筘鬼」,就是這個鬼的脖子那里,有一個大包,可能還不只一個,這種痛苦使令他不能吃飯,不能有飲食。這種鬼的世界和地獄一樣,相似,是相似的,也是這樣子。
午二、鬼趣一分及余一切(分二科) 未一、顯趣欲
又于余鬼旁生人等、及欲色界天眾同分中,將受生時,于當(dāng)生處,見己同類可意有情,由此于彼起其欣欲,即往生處,便被拘礙。
「又于余鬼旁生人等、及欲色界天眾同分中」,這底下是第二科「鬼趣一分及余一切」。前面是說「那落迦及鬼趣一分」這是一科,F(xiàn)在第二科!赣钟凇蛊洹赣唷沟倪@個鬼趣的眾生!概陨,就是畜生;蛘呤恰溉恕,到人間來。「及欲色界天眾同分中」,「欲界天、色界天」,這個「眾同分」里面,在這里得果報的情形,怎么樣呢?「將受生時」,他們當(dāng)然有都有個自的名言的熏習(xí)、凈不凈業(yè)的熏習(xí),將到這種惑業(yè)的成熟了,將要受果報的時候!赣诋(dāng)生處,見己同類可意有情」,也都是看見他自己一類的有情。「由此于彼起其欣欲」,那么看見這種境界「起其欣欲」,由此境界,對于那個投生的人來說,「起其欣」,就發(fā)起了他的歡喜心,他愿意到那邊去!讣赐,你愿意去,當(dāng)然就去了!讣赐帯,就到那個地方去了。「便被拘礙」,到那里就出不來了,就被困住了,出不來了。
未二、例受生
死生道理,如前應(yīng)知。
這里也是「死生」同時,如稱兩頭低昂等等,也就是名言的熏習(xí),乃至凈不凈業(yè)的熏習(xí)這個道理,如前面講的應(yīng)該知道。這是這一大段說完了。
辰二、別廣胎生(分二科) 巳一、中有攝(分二科) 午一、入因緣(分二科)
未一、由三現(xiàn)前
又由三處現(xiàn)前,得入母胎。一、其母調(diào)適,而復(fù)值時;二、父母和合,俱起染愛;三、健達(dá)縛正現(xiàn)在前。
「又由三處現(xiàn)前,得入母胎」,前面這一大段是「總名五趣」。這第十四科,說這個「死生」,說「死生」,「死」說了,說「生」。「生」里面就是「總名五趣」,這一科「生」說了。這底下第二科「別廣胎生」,特別的詳細(xì)的說一說這個「胎生」。「胎生」,人是「胎生」,還有其他有些眾生也是「胎生」,把「胎生」這件事詳細(xì)的說一說。所以說分兩科,第一科是「中有攝」。第二科也是「異熟攝」!钢杏袛z」分兩科。第一科是「入因緣」,這個入胎的因緣,說這件事!敢蚓墶狗謨煽。第一科是「由三現(xiàn)前」。
就是「又由三處現(xiàn)前」,又這個胎生這件事,那又和前面的地獄、餓鬼、畜生又有不同,他是要「三處現(xiàn)前」才可以。三個地方要「現(xiàn)前」,不「現(xiàn)前」不可以,不「現(xiàn)前」是不成就。那三個地方,「由三處現(xiàn)前,得入母胎」,有三個地方現(xiàn)前,你才能夠「入母胎」。「入母胎」誰入「母胎」?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入母胎」。這個「三處現(xiàn)前」這句話怎么講呢?
「一、其母調(diào)適,而復(fù)值時」,就是他的母親,他這個胎生也要有父母。這個化生,像地獄是不需要有父母,無而忽有,化生,F(xiàn)在這個胎生是要有父母,父母,他的母親四大要調(diào)和,沒有病,要「調(diào)適」!付鴱(fù)值時」,又要遇見正要受孕的那個時候,不是時時都受孕的,要遇見這個時候才可以。這是一個現(xiàn)前,這是一個地方現(xiàn)前,這叫做「現(xiàn)前」。
第二「父母和合,俱起愛染」,這又是要這樣,父母不和合,沒起愛染,那也不行,也是不可以!溉⒔∵_(dá)縛正現(xiàn)在前」,說是母親沒有病,「父母和合,俱起愛染」了,還要這個中有,這個尋香行,這個中有也是要現(xiàn)前。這樣子「三處現(xiàn)前,得入母胎」才可以。
未三、無三障礙(分二科) 申一、略標(biāo)列
復(fù)無三種障礙。謂產(chǎn)處過患所作,種子過患所作,宿業(yè)過患所作。
「復(fù)無三種障礙」,這是第二科。前面是第一科「由三現(xiàn)前」,第二科是「無三障礙」!笩o三障礙」又分兩科。第一科「略標(biāo)列」,有三種沒有障礙,沒有三種障礙,那三種呢?「謂產(chǎn)處過患所作」的這個障礙,第二種是「種子過患所作」,第三種是「宿業(yè)過患所作」,這三種障礙沒有,那才能入母胎的。這是「標(biāo)列」出來障礙的名稱。底下再解釋,解釋分三科。第一科解釋「產(chǎn)處」的「過患」,分三科。
申二、隨別釋(分三科) 酉一、產(chǎn)處過患(分三科) 戌一、征
云何產(chǎn)處過患?
這句話是問。
戌二、釋
謂若產(chǎn)處為風(fēng)、熱、蔭之所逼迫,或于其中有麻、麥、果,或復(fù)其門如車螺形,有形、有曲、有穢、有濁。
「謂若產(chǎn)處為風(fēng)、熱、蔭之所逼迫」,這是第二科解「釋」!钢^若」生「產(chǎn)」之處「為風(fēng)」的病、「熱」的病、「蔭」的病「所逼迫」,假如有這樣的病痛!富蛴谄渲杏新、麥、果」:或者有「麻」,或者有「麥」,「麻」的「果」就是那個「麻」有多大呢?那個「麥」有多大就是那個!富驈(fù)其門如車螺形」這樣子,「有形、有曲、有穢、有濁」。
戌三、結(jié)
如是等類,產(chǎn)處過患應(yīng)知。
那這樣子「如是等類」,這是「產(chǎn)處」的「過患應(yīng)知」,有這樣的病,那也不能夠入胎的。
酉二、種子過患(分三科) 戌一、征
云何種子過患?
這是第二,說這個「種子過患」。什么是「種子」呢?什么是「種子過患」呢?
戌二、釋
謂父出不凈非母,或母非父,或俱不出,或父精朽爛,或母,或俱。
「謂父出不凈非母」,是他父親出不凈,母親沒有出不凈,這樣也不行!富蚰阜歉浮梗蛘吣赣H出不凈,而不是父親!富蚓悴怀觥梗蛘吒改竷蓚都沒有出不凈,這也不行!富蚋妇酄」了,「或母」也是朽爛了,或者都是朽爛了「或俱」。
戌三、結(jié)
如是等類,種子過患應(yīng)知。
「如是等類」叫做「種子過患應(yīng)知」,這叫「種子過患」。這個「種子」,原來就是父母的所遺出來的不凈,叫做「種子」。這個《披尋記》上解釋,這不是「種子」,這是假說假名為「種子」而已。實在的「種子」,是這一個眾生他本身的名言熏習(xí),才是「種子」,他的名言熏習(xí)才是「種子」;就是阿賴耶識里面的「種子」,才是「種子」。這離開了他的名言熏習(xí)、業(yè)熏習(xí)之外,另外沒有「種子」,而這些都是增上緣就是了。這是「種子過患」也是不能入胎的。
酉三、宿業(yè)過患(分三科) 戌一、征
云何宿業(yè)過患?
這是第三個,先是問。什么叫做「宿業(yè)」的「過患」呢?就是過去你造的業(yè),這里邊有問題,有障礙,不能夠入母胎。
戌二、釋(分三科) 亥一、無相感業(yè)(分二科) 天一、無感子業(yè)
謂或父、或母不作、不增長感子之業(yè),或復(fù)俱無。
「謂或父、或母不作、不增長感子之業(yè)」:「或」者是「父」親,「或」者是「母」親,他那個時期,他沒有造作,或造而「不增長」,所以就「不作」;就是造了而「不增長」,或者是「不作」;或者作了,而沒增長,什么呢?「感子之業(yè)」,能感得一個兒子的業(yè)力,他沒造這個業(yè),沒造這個業(yè),那就不行;蛘吒赣H沒有作,或者母親沒有作。「或復(fù)俱無」,或者父親、母親都沒有造這種業(yè)。
我在一本經(jīng)上看見,父親是造,造了這種感子,能感得兒女的業(yè),就這種業(yè)。但是母親沒有,母親若沒有,就是沒有。父親有這個兒女也是沒有。這個有一本經(jīng)上說這么一件事!富驈(fù)俱無」。
天二、無感父母業(yè)
或彼有情不作、不增長感父母業(yè)。
前面是說父母沒有這個業(yè),沒有這個業(yè),那當(dāng)然是不行;蛘哌@第二段是「或彼有情」,就是那個中有那個人,他沒有造作,或者造了而沒有增長。造而「不增長」,就是沒有力量,有了這個業(yè),這個業(yè)力量不夠,那也不能夠感父母業(yè)。這個意思就是針對某一個人來說,我和這個人結(jié)的緣,結(jié)了緣,這個緣結(jié)的不夠,那就不能以他為父親、為母親,應(yīng)該是這么說。說「或父、或母不作、不增長感子之業(yè)」,就是這個父母對于某一個有情,沒有造,結(jié)成這個兒女的因緣,結(jié)緣結(jié)的不夠。那么或者這個眾生,就是兩方面的事情,或者那一方面作的不夠,作的不夠就影響了對方,這樣的情形也不能夠入胎的。
亥二、有感余業(yè)(分二科) 天一、感余子業(yè)
或彼父母,作及增長感余子業(yè)。
不是這個人,是另外的人,那么這個有情就不能入母胎。
天二、感余父母業(yè)
或彼有情,作及增長感余父母業(yè)。
和別的父母業(yè),那也是不行。那也不能在這個父母這里投胎,就不可以。所以這個眾生結(jié)緣,這個人與人結(jié)了緣的時候,你不想給他做兒、做女還不行,不行的。結(jié)了緣的時候,他就是要給你做父母,你要給他做兒女的,就是這個意思。沒有結(jié)緣勉強也是不行的,是這個意思。
亥三、感異宗葉業(yè)
或感大宗葉業(yè),或感非大宗葉業(yè)。
這是又一種差別的情形;蛘呤沁@個所造的這種業(yè)是「感大宗葉業(yè)」。這個「大宗業(yè)」是什么呢?譬如說是皇帝,皇帝這富貴的人家,富貴的人家在我們中國的這種風(fēng)俗,大兒子是最有權(quán)利,最有威勢的,那么他這一部份,那就叫做「大宗業(yè)」,「大宗」。這個「宗」者,族也。在一個族姓里邊,他最權(quán)威,最有權(quán)威的,一代一代的傳下來,就像一葉一葉的那樣子,像那個樹的葉,那個枝葉,就是那個軀干生出一個大枝軀干,一葉一葉的。就是一事一事的,這個「葉」是個事,事業(yè)的事,當(dāng)做事業(yè)講,一事一事的那么傳下來。或者是你造了這種業(yè),這種業(yè)能感得「大宗業(yè)」的,是感得「大宗葉」的「業(yè)」,這不是一般的這個人家,這是富貴的人家。
「或感」得的「非大宗葉業(yè)」;你若是造的是「感大宗葉業(yè)」,那就得要到那個「大宗葉」那里去投胎。這個不是「大宗業(yè)」,你就不能去投胎;蛘呤悄愀械玫,是你造的業(yè)是能「感」得「非大宗葉」的「業(yè)」,那你就不能到「大宗葉」那去投胎,這是有這樣關(guān)系。這是種種的差別,你若沒有造那個因緣,你去不成,你不能入胎,就是這個意思。
戌三、結(jié)
如是等類,宿業(yè)過患應(yīng)知。
這些差別的情形叫做「宿業(yè)過患應(yīng)知」。這個「過患」,就是彼此的因緣不夠,叫做「過患」。不是像前面的兩種「過患」,不同。彼此的因緣不對勁,不夠,那就是不可以做兒女,也不可以做父母。其實世界上人很多,但是你不能去投胎,這就是有這個問題。
午二、入相狀(分二科) 未一、牒具緣
若無如是三種過患,三處現(xiàn)前,得入母胎。
這底下是「入相狀」。前面說入胎的因緣,這以下是入胎的時候的情況,分兩科。第一科是「牒具緣」。前面已經(jīng)說這個具緣了,現(xiàn)在重說一遍叫做「牒」,重新再說一遍!溉魺o如是三種過患」,也「三處現(xiàn)前」了,那么阿賴耶識就「入母胎」,這個識就成功了,是這樣子。這可見這世界上人口這么多,可見這因緣還是容易具足的,不是那么難;但是若是佛教徒,有的出家人愿意做國王,我出家還有一些老法師,他感覺到弘揚佛法困難,就是發(fā)愿要做國王,要這樣子,那就是投胎的時候就有分別了,可是有分別的。
未二、別辨相(分五科) 申一、起趣欲
彼即于中有處,自見與己同分類有情為嬉戲等;于所生處,起希趣欲。
這第二科「別辨相」,一樣一樣的說出來它的相貌,這里分五科。第一科「起趣欲」,發(fā)起來到那里去的歡喜心,我愿意去!副思从谥杏刑帯梗悄莻有情他就在「中有」活動的地方,這時候已經(jīng)不是死有了,還不是生有,是在「中有」的這個境界里頭!缸砸娕c己同類的有情」,也是「中有」;或者是他以前生活時候的那個情況!竿愑星闉殒覒虻取,大家很快樂的人,那說是在世間上做功德的人,但是不是生天的,天也是化生,人間的人是胎生,共同做功德的人,到「中有」的那個時候,看見了以前共同合作做功德的人,心里也是歡喜。所以「于所生處,起希趣欲」,中有的眼睛好像天眼似的,遠(yuǎn)遠(yuǎn)的就看見了,在「所生處」,就「起希趣」的一種「欲」,愿意到那個地方去,我希望我能到那里去,他有這樣的歡喜心。
申二、起顛倒(分二科) 酉一、標(biāo)
彼于爾時,見其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血,而起顛倒。
「彼于爾時,見其父母,共行邪行」,這底下第二科是「起顛倒」,這是「顛倒」的一種糊涂錯誤的想法,分兩科。第一科是「標(biāo)」。第二科是「釋」。那么遠(yuǎn)遠(yuǎn)的看見「嬉戲等」愿意去,到那里去了,又不是了,又看「見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血,而起顛倒」,就起了「顛倒」的錯誤的想法,這是「標(biāo)」出來,底下解「釋」。
酉二、釋
起顛倒者:謂見父母起邪行時,不謂父母行此邪行,乃起倒覺,見己自行。
「起顛倒」怎么講呢?「謂見父母起邪行時,不謂父母行此邪行」!改似鸬褂X」,錯誤的想法!敢娂鹤孕小惯@樣。
申三、起貪愛(分二科) 酉一、標(biāo)
見自行已,便起貪愛。
「見自行已,便起貪愛」,這第三科「起貪愛」心。「起貪愛」心,怎么「起貪愛」呢?
酉二、辨(分二科) 戌一、起貪
若當(dāng)欲為女,彼即于父便起會貪。若當(dāng)欲為男,彼即于母起貪亦爾。
「若當(dāng)欲為女」,是這個眾生他的業(yè)力,要使令他做女人,「彼即于父便起會貪」,和父親合會的貪心。「若當(dāng)欲為男」,他的業(yè)力使令他要做男人的,做男性的,「彼即于母起貪亦爾」,這樣子。這是起這種顛倒的想法。
戌二、生欲
乃往近趣,若女于母,欲其遠(yuǎn)去。若男于父,心亦復(fù)爾。
「乃往逼趣」,他先有這樣的貪欲。而后他就像在「逼」者,近也,到那去,到那近趣去了!溉襞谀,欲其遠(yuǎn)去」,愿意他母,遠(yuǎn)遠(yuǎn)的離開。「若男于父,心亦復(fù)爾」,愿意他父親,躲開。
申四、被拘礙
生此欲已,或唯見男,或唯見女。如如漸近彼之處所,如是如是漸漸不見父母余分,唯見男女根門;即于此處,便被拘礙。死生道理,如是應(yīng)知。
「生此欲已」,這底下是第四科「被拘礙」,他生了這樣的心情以后。「或唯見男」,或唯獨看見女,而不看見男;唯獨看見男,而不看見女。「如如」的「漸近彼之處所」的時候,「如是如是漸漸不見父母」的「余分」,「唯見男女根門;即于此處,便被拘礙」,就把他困住了,困住了,這個在《大毗婆沙論》上說的意思,就是悶絕了。他就是悶絕了,明白點說就是死了,中有就死了,中有就沒有了。這個「死生」的「道理,如是應(yīng)知」,就是這樣子的。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一(12)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一(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hù)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yán)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yán)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yán)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yán)、六十華嚴(yán)、八十華嚴(yán)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yán)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yán)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講解
- 楞嚴(yán)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yán)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