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瑜伽師地論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5)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5)

  卯八、念

  念云何?謂于串習(xí)事,隨彼彼行,明了記憶性。

  這是第三科「隨應(yīng)廣」,「隨應(yīng)廣」里面分二科,第一科「約行相辨」,第二科「約作業(yè)辨」。現(xiàn)在是「約行相辨」,就是解釋這個心所法它的活動的相貌。

  「念云何」,這個念心所它的行相是什么樣子呢?「謂于串習(xí)事」,連貫地學(xué)習(xí)的事情,不只一次的學(xué)習(xí)過的事情!鸽S彼彼行,明了記憶性」,隨彼學(xué)習(xí)的事情,那個行相,活動的相貌!该髁擞洃浶浴,明明了了的,一點(diǎn)不模糊的,能夠記憶的住,能夠明了現(xiàn)前于心,在心里面明了的現(xiàn)前,想要憶念就能現(xiàn)前,那叫做「念」。

  卯九、三摩地

  三摩地云何?謂于所觀察事,隨彼彼行,審慮所依,心一境性。

  這是第九。一共是十科,這是第九科,說這個「三摩地」。

  「三摩地」,就是等持,也就是定。這個定心所是怎么情形呢?「謂于所觀察事」,這個事情,有的事情是有功德的,有的事情是有罪過的,或者是沒有功德也沒有罪過,這是要經(jīng)過觀察才知道的;然后你能夠從中去修這個定!鸽S彼彼行」,隨你彼彼修這個定,成就定,那里面的相狀。「審慮所依,心一境性」,這個「審慮」,就是很認(rèn)真地、很深刻地去緣慮它,這是屬于……是一種智慧。這個智慧不是沒有依止處的,就是要有一個依止處。以誰為依止處呢?「心一境性」,就是心安住一境而不散亂,明靜而住的體性,那就叫做「三摩地」。這看出來,三摩地的定,三摩地是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干什么的呢?是「審慮所依」,是這么回事。

  卯十、慧

  慧云何?謂即于所觀察事,隨彼彼行,簡擇諸法性。或由如理所引,或由不如理所引,或由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

  「慧云何?」慧這個心所法,它又是什么相貌呢?「謂即于所觀察事,隨彼彼行,簡擇諸法性」,謂即于彼所觀察的事物,和前面那個三摩地謂于所觀察是一樣。隨彼彼觀察的情況,「簡擇諸法性」,那就叫做「慧」。這個「簡擇」怎么講呢?「簡擇」就是選擇,就是挑一挑,那個是壞的東西不要,好的保留;「簡擇」就是這樣意思。但是若是用智慧來簡擇,若是在佛法里面來講呢,那就是斷除去一切的煩惱,斷除去一切的執(zhí)著、虛妄分別,那叫做「簡擇」。但是這里分成三類:「或由如理所引」的智慧,那就是佛法的,合乎真理的這種智慧;合乎真理的這種思惟,引出來的智慧!富蛴刹蝗缋硭梗蔷褪欠鸱ㄒ酝獾牧!富蛴煞侨缋、非不如理所引」,這是屬于無記性的了。那么,把這個慧分成這三類。那可見這個「慧」,在這個名詞里面,是通于善、惡、無記的,并不全是屬于佛法。

  寅二、約作業(yè)辨(分十科)  卯一、作意

  又作意作何業(yè)?謂引心為業(yè)。

  「又作意作何業(yè)?」這底下「約作業(yè)辨」,約這個心所法它發(fā)生出來的作用來說,它辦什么事情,這樣意思。也是分出來十科,第一科是「作意」。

  又作意是做什么事情呢?「謂引心為業(yè)」,就是導(dǎo)引這個心、心所法到所緣境那里去。前面是「心回轉(zhuǎn)」,「心回轉(zhuǎn)」其實(shí)和這個「引心」意思是一樣,就是把這個心叫它到所緣境那里去活動。我想了一想,這個作意心所很忙的,它做的事情太多了,隨時(shí)地它會出來事情的。

  卯二、觸

  觸作何業(yè)?謂受、想、思、所依為業(yè)。

  這個「觸」,昨天講:三和合為「觸」。它做什么事情呢?它做的事情是靜的,不是動;動而又能靜,是這么一個作用!钢^受、想、思」這三個心所,以觸為所依,這個「觸」就是這個作用。以觸為所依才能有受,以觸為所依才有想、才會有思的,原來是這么回事,這就是「觸」的作用。它接觸了所緣境之后,才有受、才有想、才有思;受、想、思從這里來的。

  卯三、受

  受作何業(yè)?謂愛生所依為業(yè)。

  這個「受」做什么事呢?就是「愛」,愛著心的生起,要以受為所依才能夠生起的;這個「受」做的事情就是這個!甘堋沟臅r(shí)候有苦受、有樂受、有不苦不樂受,所以它會生起來這個愛,有別離愛、有和合愛、有俱相違的愛。這是說到這個心里的差別相,是很微細(xì)的了。

  卯四、想

  想作何業(yè)?謂于所緣,令心發(fā)起種種言說為業(yè)。

  在所緣境上去觀察它各式各樣的差別相,然后安立種種名字;利用種種名字,就發(fā)出來種種的言說,這都是「想」所做的事情。人能夠說話,是想心所的作用。

  卯五、思

  思作何業(yè)?謂發(fā)起尋、伺身語業(yè)等為業(yè)。

  思心所它做的事情,就是它能發(fā)動尋、伺心所的活動,就是粗動的分別、微細(xì)的分別;粗動的就是「尋」,微細(xì)的就是「伺」。各式各樣清凈的尋、伺,或是染污的尋、伺,各式各樣。由思心所發(fā)動呢,就是有目的的尋、伺,它發(fā)動這個身語業(yè)!笇ぁ⑺拧,當(dāng)然是第六意識才能尋、伺;前五識受到意識的影響,也說有尋、伺。這個身業(yè)和語業(yè)也是由思心所發(fā)動的,它能發(fā)動很多的業(yè),能發(fā)動這個貪愛心、瞋恚心,或者是染污心、清凈心,各式各樣的都是,這個思心所會發(fā)動很多事情,那么為它的業(yè)。

  卯六、欲

  欲作何業(yè)?謂發(fā)勤為業(yè)。

  這個欲心所,欲、勝解、念、定、慧,這是別境心所。這個欲心所做什么事情呢?「謂發(fā)勤為業(yè)」,這個「欲」就是有希望,我希望要發(fā)財(cái),于是乎就采取行動,勤力的去做那件事。這樣的行動是由欲發(fā)動出來的,由希望心發(fā)動出來的,它是做這件事。

  卯七、勝解

  勝解作何業(yè)?謂于所緣、任持功德、過失為業(yè)。

  「勝解」做什么事情呢?「謂于所緣、任持功德、過失為業(yè)」,就是對于我們思想所緣慮的,是功德呢?是有過失呢?它經(jīng)過了觀察以后,它就能任持、決定這件事情是有功德的,這件事是有過失的。它這樣的看法決定了以后,就能任持住、能保持住,別人說什么他不變,所以叫做「任持」。這就是「勝解」所做的事情。

  卯八、念

  念作何業(yè)?謂于久遠(yuǎn),所思、所作、所說,憶念為業(yè)。

  「念作何業(yè)?謂于久遠(yuǎn)、所思」,就是意業(yè),很久以前內(nèi)心里面思惟過的事情!杆鳌,就是身業(yè);「所說」,是語業(yè)。久遠(yuǎn)所做的身、口、意三業(yè)!笐浤顬闃I(yè)」,現(xiàn)在能夠憶念,能夠分明的憶念出來,那就是念心所的作業(yè)。念力強(qiáng)的人,容易得定。

  卯九、三摩地

  三摩地作何業(yè)?謂智所依為業(yè)。

  這個定,它做什么事情呢?這在佛法的態(tài)度,原來這個定就是做這件事的;為什么我們佛教徒要修定呢?就是「謂智所依」,謂觀察諸法實(shí)相的智慧要有個依止處,以定為所依時(shí)候,這個智慧有力量,能斷惑證真。若是沒有智做所依的時(shí)候,沒有定做所依的時(shí)候,這個智慧不能斷煩惱,不能見到真理,所以要有定;這個定原來目的是做這件事的。所以修止觀,這個止還是非修不可的;你不修止沒有定,智慧就沒有作用。

  卯十、慧

  慧作何業(yè)?謂于戲論所行,染污、清凈,隨順推求為業(yè)。

  這個智慧心所,這個慧心所做什么事情呢?「戲論所行」的「染污」、「戲論所行」的「清凈」,「戲論」就是言說。語言所活動的境界,大概地分類就是兩種:一個是染污,一個是清凈。其實(shí),或者這個「所行」就是所說。言語所說的染污事,言語所說的清凈事!鸽S順推求為業(yè)」,隨順真理去觀察思惟,這就叫做智慧,是這么意思。

  「隨順推求」,「隨順」這個意思,是隨順正理,或者隨順正教;隨順佛陀所說的言教,然后去觀察、去推求,那么這樣解釋。這里面的意思,如果沒有可隨順的,我自己愿意怎么想怎么想,那就不要這個隨順,就是推求好了。但這地方加個「隨順」,這個意思也很重要;還要學(xué)習(xí)佛的圣言量,你自己還是要觀察。你自己要觀察,你還要順從佛的圣言量,這個時(shí)候這個智慧就可以保證你達(dá)到一個安樂的地方去。所以這個事情呢,從這個佛菩薩說話里面看出來,修行不能夠沒有一個軌則,一定要有所隨順。

  癸二、明建立(分三科)  子一、三世(分二科)  丑一、征

  云何建立三世?

  「云何建立三世?謂諸種子,不離法故;如法建立!惯@是第二科「明建立」,這一科從那來的呢?就是第三卷一開始的時(shí)候,從那里來的。就是意地的「廣分別」,分成兩科,一個「正明意相」,一個「總顯相應(yīng)」!缚傦@相應(yīng)」里面這個「長行」,「長行」里面第一科「三處所攝」,就是把那五相: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yè),總起來;就是前六識的五相總起來,分成三類:一個是色法、一個心所法、一個無為,就是分這么三類。這三類解釋完了,到這以前已經(jīng)解釋完了。那個無為沒有解釋,只是解釋了「色聚」和「心心所品」,F(xiàn)在第二科就是「明建立」,第三科「顯差別」,一共是三科。現(xiàn)在第二科「明建立」,看它建立什么?這個「明建立」一共是分三科,一個「三世」,一個「四相」,一個「四緣」,就是建立這三科。

  「云何建立三世?」怎么樣建立這個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根據(jù)什么來說這三個事情?「三世」,過去、現(xiàn)在、未來是時(shí)間,是指時(shí)間說的。這個「建立三世」,先是問,「云何建立三世」是問。底下第二科是解「釋」,解釋里面分兩科,第一科「約種子辨」。種子又分兩科,第一科「如法建立」,現(xiàn)在就是這個。

  丑二、釋(分二科)  寅一、約種子辨(分二科)  卯一、如法建立

  謂諸種子,不離法故;如法建立。

  這個時(shí)間也是不能離開法,而單獨(dú)成立的;時(shí)間是沒有自體的,是要依據(jù)法的分位差別,才能建立時(shí)間的。譬如說晝夜,就是按照地球的活動,地球、月亮、太陽的活動,而說明什么是晝?什么是夜?一晝夜是一天,那么三十晝夜一個月,就是這樣成立這個時(shí)間。而現(xiàn)在佛法里面說這個「建立三世」,怎么樣建立法呢?「謂諸種子,不離法」,「諸種子」就是一切法的種子。這一切現(xiàn)行的諸法,在心上就是前七識是現(xiàn)行諸法。一活動的時(shí)候,在阿賴耶識里面就熏成了種子,所以這個種子是不能夠離一切法的,不能離一切現(xiàn)行諸法,F(xiàn)行諸法就是色法和心法,不能離開這一切法。是由一切法的熏習(xí)才能有種子,那么依據(jù)這種子……「如法」,這個「如」在這里說就是隨順的意思,隨順一切現(xiàn)行的法來建立三世,是這樣意思。就隨順諸種子,不離一切法,而建立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是這樣意思。

  怎么樣建立法呢?《披尋記》解釋的很清楚,它說這個種子是隱微的,種子的形相是不容易看出來,那么一定要觀察現(xiàn)行諸法的變化才可以建立時(shí)間的。那么這樣說,怎么樣建立法呢?就是種子已經(jīng)生出現(xiàn)行來了,已經(jīng)生現(xiàn)行了,那么就是過去;若沒有生現(xiàn)行的時(shí)候,那就是未來;正生現(xiàn)行的時(shí)候,就是現(xiàn)在。約種子能生一切法的這個差別上來建立三世,是這么樣建立三世的。種子已經(jīng)生現(xiàn)行了,是過去;沒有生現(xiàn)行,是未來;正在生現(xiàn)行,正在活動的時(shí)候,叫做現(xiàn)在。

  卯二、自相建立

  又由與果、未與果故。

  「又由與果、未與果故」,這樣子來分別。這是第二科「自相建立」!缸韵嘟ⅰ故鞘裁匆馑?什么叫「自相」呢?又由種子已經(jīng)與果了,已經(jīng)給你果報(bào)了,那么就叫做過去。「未與果」就是未來,現(xiàn)在「與果」就是現(xiàn)在,這樣說。

  這個說法,約「自相建立」。頭個是「約種子辨」,「約種子辨」分二科,一個「如法建立」,一個「自相建立」,這二種。這底下第二科「約果法辨」。

  寅二、約果法辨

  若諸果法,若已滅相,是過去。有因未生相,是未來。已生未滅相,是現(xiàn)在。

  前面這個:「謂諸種子,不離法故,如法建立」,和這個「與果」差別不是很大。種子與果,不就是現(xiàn)行了嗎?差別不是很大。

  「若諸果法,若已滅相」,前面約種子與果、不與果來分別三世,這底下果現(xiàn)行之后,「若已滅相」,這個果已經(jīng)消滅了的情況,那就叫做「過去」!赣幸蛭瓷,是未來」,「有因」,還就是種子!肝瓷,果還沒生,那就是「未來」。將來總是有因緣它還是要生,指「未來」。「已生」還沒有消滅,那樣的情況就叫做「現(xiàn)在」。這個時(shí)間,過去、現(xiàn)在、未來本身沒有體性,要按照一切法的因果的情況來建立三世,是這樣的意思。

  子二、四相(分三科)  丑一、征

  云何建立生、老、住、無常

  前面是「建立三世」,現(xiàn)在是建立「四相」。分三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解「釋」,F(xiàn)在第一科。「云何建立生、老、住、無常?」這四相:生、老、住、無常,這四個相怎么樣建立法呢?

  丑二、釋(分二科)  寅一、總標(biāo)

  謂于一切處,識相續(xù)中;一切種子相續(xù),俱行建立。

  這是總說出來建立「生、老、住、無!沟牡览怼

  「謂于一切處」,「一切處」是什么呢?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一切處。「識相續(xù)中」,一切處的眾生,他的阿賴耶識從無始劫來一直是相續(xù)不斷地,前一個生命結(jié)束,阿賴耶識又給你一個生命,生命結(jié)束了又給你一個生命,就是結(jié)生相續(xù),「相續(xù)中」。

  「一切種子相續(xù)」,總而言之,就是自己熏習(xí)的種子,它一直地相續(xù)不斷;因?yàn)檠?xí)的種子太多了。「俱行建立」,「俱行」是什么呢?就是種子和阿賴耶識是同時(shí)的存在,同時(shí)的活動。這種子為阿賴耶識所執(zhí)持,一直地在活動。這個阿賴耶識和種子的活動,相續(xù)不斷地活動,它就能現(xiàn)出一切法來,就在這上來建立「生、老、住、無常」。

  前面這個「三世」也是這樣,道理也是從這里建立的;現(xiàn)在「生、老、住、無常」也還是從這里建立。這一句話是「總說」,這以下面再各別的說明,分四科,第一科是「生有為相」,先說這個生。

  寅二、別辨(分四科) 卯一、生有為相

  由有緣力故,先未相續(xù)生法,今最初生;是名生有為相。

  「由有緣力故」,這個「緣」應(yīng)該包括一切,包括四緣都在內(nèi):因緣、所緣緣、次第緣、增上緣。因?yàn)橛幸蚓壍牧α?hellip;…,這個其中主要的當(dāng)然是因緣,就是種子;當(dāng)然也需要有增上緣……這些緣的力量!赶任聪嗬m(xù)生法」,過去這某一法結(jié)束了,結(jié)束了就結(jié)束了,沒有立刻地相續(xù)下來;蛘呤墙Y(jié)束了,需要相續(xù)還沒有相續(xù)。這個時(shí)候這個因緣成熟了,那沒相續(xù)的法現(xiàn)在相續(xù)了,又出現(xiàn)了,是這樣意思。

  這個「未相續(xù)」這一句話怎么講法呢?這里面有個意思。就是譬如拿人來說,人這個業(yè)力到此為止了,人的生命就結(jié)束了,他不能再相續(xù)下去存在了,所以叫做「未相續(xù)」。但是在阿賴耶識里另外有其它的業(yè)力又活動了,又相續(xù)下來。這就是又從新開始,叫做「先未相續(xù)生法」,現(xiàn)在「最初生」,這樣意思。

  若是種子,也是一類一類的種子,一得果報(bào)了,完了的時(shí)候就結(jié)束了。得了果報(bào)以后又結(jié)束了,但是另一個果報(bào)又相續(xù)下來,就是按照這個意思來解釋這句話。「由有緣力故,先未相續(xù)生法,今最初生」,最初開始,這一個果報(bào)最先開始了,「是名生有為相」。不管是色法,或是心法,或者又有色法、又有心法,都是一樣,「是名生有為相」。

  卯二、老有為相(分二科)  辰一、標(biāo)相

  即此變異性,名老有為相。

  這個「老」在這里的意思,就是「變異」的意思,就是有變化!讣创俗儺愋浴梗@是第二科「老有為相」,又分兩科,第一科是「標(biāo)相」。

  「即此變異性,名老有為相」,這個「即此」是什么呢?就是前面那個生;那個生有為相變異了,變化了,不是原來那個樣,那就叫做「老有為相」。

  辰二、辨類(分二科)  巳一、標(biāo)列

  此復(fù)二種:一、異性變異性。二、變性變異性。

  「此復(fù)二種」,這又是辨別它的類別的不同。第一科是「標(biāo)列」。

  此復(fù)有二類:「一、異性變異性,二、變性變異性」,這個老的變異有這么樣的不同,一個是「異性變異性」,二是「變性變異性」,有這兩種不同。這是先解釋這兩種,分兩科,第一科「異性變異性」。

  巳二、隨釋(分二科)  午一、異性變異性

  由有相似生故;立異性變異性。

  這兩科,這兩個名詞,這兩句話《披尋記》上沒解釋!杜麑び洝窙]解釋,其他的地方,窺基大師有一點(diǎn)解釋。解釋,我想了老半天,我也不同意這個解釋(我說這句話不合理),窺基大師的解釋我不滿意。我現(xiàn)在有個妄想,提供做個參考:

  「由有相似生故;立異性變異性」,這個「有相似生」,現(xiàn)在是說老,這個老……,生有為相以后,這一件事繼續(xù)地相續(xù)下去。繼續(xù)相續(xù)下去有兩種情況:一個是相似,前后是相似的;一個情況是前后不相似的。前后相似這個地方呢,譬如說是我昨天看見你,我今天看見你是相似的,你昨天的相貌和今天相貌是差不多,看不出來有什么顯著的不同,這是一種情形。一種是不相似了,就是這個人忽然間有了大病了,就是不同了,就是不相似。就是有的時(shí)候有不相似,有的時(shí)候是相似,就是所有的都是一樣,這個動物、植物、山河大地都是一樣,有這兩種情形。那么這個相似……。人的思想也是一樣,他今天相信基督教,他很歡喜,忽然間明天變成佛教徒了,這個思想上也是有這兩種:有「相似」生、有「不相似」生,有這種情形。

  「由有相似生故;立異性變異性!惯@個相似生的時(shí)候,他本來是相似的;相似生這時(shí)候,他也是有變異,就是剎那剎那的變異,他還并不是那么穩(wěn)定,也還是剎那剎那相似的。相似的,善法,屬于善類的,也還是剎那剎那的變異地相續(xù)下去;屬于惡的,也是剎那剎那的相似地相續(xù)下去。所以就是不同的性別的東西,剎那剎那的變異下去;雖然是相似,它還是有變化。這個「異性」,就是善性是善性,惡性是惡性,無記是無記,這叫做異性!府愋浴梗恳环N異性,它都是剎那……,雖然是相似,而還是剎那剎那的變異的,這是一種。

  午二、變性變異性

  由有不相似生故;立變性變異性。

  這個是什么呢?譬如說這個原來是善,忽然間變成惡了,這叫「變性」。譬如這個人很惡的,忽然間變成善了,這是「變性」。或者這個人是在家人,忽然間變成出家人了;還是那個眾生,但是變了。這個變性這么講,這個性變了。前面「異性」,沒有變,是個別的,那個「異」字當(dāng)個別講;個別的體性的事物,它前后相似,但是還是剎那剎那變異的!赣捎胁幌嗨粕;立變性變異性」,原來很健康,昨天也健康,今天也健康,健康很多年了,突然間不健康了,是「不相似生」。所以由有健康變成不健康了,或者不健康變成健康了,這叫做「變性」,或者這么講。「立變性變異性」。那么這個老,就是「即此變異性」叫做「老有為相」!咐嫌袨橄唷估镞呌羞@二種不同,就是變化。

  卯三、住有為相

  即已生時(shí),唯生剎那隨轉(zhuǎn),故名住有為相。

  這個「生有為相」說完了,就應(yīng)該說;但是不說住,說老。這也是警覺我們的意思!這個生是靠不住的,所以是老,F(xiàn)在才說住,這個住是什么意思呢?「即已生時(shí)」,一個剎那間已經(jīng)生出來了!肝ㄉ鷦x那隨轉(zhuǎn)」,這個生,這一剎那生出來了,還隨順相續(xù)下去活動,那么就叫做「住有為相」。這個「住有為相」和那個「異性變異性」有點(diǎn)相似,因?yàn)槎际莿x那剎那變化的!腹拭∮袨橄唷。

  卯四、無常有為相

  生剎那后,剎那不住,故名無常有為相。

  「生剎那后,剎那不住」,這是第四「無常有為相」,就是滅了。這個「生剎那后,剎那不住」,一剎那就是滅了,然后再一剎那生、剎那滅,剎那生、剎那滅,那么它是不能夠相續(xù)兩剎那的,所以叫做「生剎那后,剎那不住,故名無常有為相」。

  這樣說這無常啊,我們通常說這一件事建立出來以后,最后完全破壞了,這叫「無常」,這是一種無常。但是這上面說:「生剎那后,剎那不住」,是念念無常,包括念念無常在內(nèi)了。若是從唯識的觀點(diǎn),觀一切法是唯心變現(xiàn),是阿賴耶識所變現(xiàn)的影相,阿賴耶識這個種子剎那剎那的變,在這里看呢,這個無常倒是非常的深奧了,是很深奧的!腹拭麩o常有為相」。

  丑三、結(jié)

  如是即約諸法分位差別,建立四相。

  這是結(jié)束這一段,這是第三科「結(jié)」。這四相分三科,第一科「征」,第二科「釋」,現(xiàn)在第三科「結(jié)束」。

  「如是」,像前面所說的,就是「約諸法」的「分位」,剎那剎那的分位上的不同,來「建立四相」的差別。

  子三、四緣(分三科)  丑一、標(biāo)列

  又有四緣: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

  這是第三科。第一科是「三世」,第二科是「四相」,現(xiàn)在第三科是「四緣」。這四緣分三科,第一科是「標(biāo)列」,就是剛才念的。

  又這一切法里面有四種因緣:第一個就是「因緣」,第二個是「等無間緣」,第三是「所緣緣」,第四是「增上緣」。這是「標(biāo)列」,下面第二科是「隨釋」!鸽S釋」里面分兩科,第一科是「約體性辨」,約他……「體性」,就是他自體性上的情況來說明這四緣的差別。分四科,第一科是「因緣」。

  丑二、隨釋(分二科)  寅一、約體性辨(分四科)  卯一、因緣

  因緣者:謂種子。

  什么叫做因緣呢?因緣的體性是什么呢?「謂種子」,就是前七識的活動在阿賴耶識里面就造成了種子。這個「種子」是親生一切法的力量,親生一切法的能力,親生一切法的功能,這就叫做「因緣」,是一切法的因緣。

  但是我們學(xué)《攝大乘論》的時(shí)候,我們應(yīng)該還知道一件事: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是一切法的因緣,一切法又是阿賴耶識的因緣。所謂一切法是什么?就是前七識。前七識也是阿賴耶識的因緣,阿賴耶識又是一切法的因緣,互為因緣的,就是互為種子了,這樣意思。

  卯二、等無間緣

  等無間緣者:謂若此識無間,諸識決定生,此是彼等無間緣。

  「等無間緣者」,這個「等無間緣」是第二!傅葻o間緣者:謂若此識無間,諸識決定生,此是彼等無間緣」,這個「等無間緣」,我們在《攝大乘論》上也曾經(jīng)解釋過!复俗R無間」,就是這一個識,或者是眼識,或者是耳識,乃至意識,乃至到第八識,它一剎那間就滅了;滅了的時(shí)候,沒有第三者的間隔。「諸識決定生」,就是次一個識就決定會生。這里面說「諸識」說的含蓄,就是眼識……,前一念的眼識滅了,后一念眼識決定生;不是眼識滅了,決定耳識生,不是的,那是沒有這個決定性。

  意識……,這在《成唯識論》上說的、辨別了好多;就是自己的識為自己識做「等無間緣」。就是前一念眼識滅了,為次一念眼識做「等無間緣」。前一念意識為次一念意識做「等無間緣」,是這樣子。唯獨(dú)入涅槃的阿羅漢,前一念識滅了,后來識不起了,識不生了,那沒有等無間緣,所以這是這樣意思。但是這個識包括了心所在內(nèi),有心就有心所。所以前一句的心王、心所滅了,為后一句的心王、心所做「等無間緣」,是這樣的意思。

  而這「等無間緣」,看《披尋記》上在這里解釋的很多,說得更清楚。這個「等無間」,就是前一念是善,后一念可以是惡的,善、惡互相也可以做等無間緣的;前一念是惡,后一念也可以是善。像初果圣人、二果圣人,前一念是無漏,后一念是有漏;前一念是有漏,后一念還是無漏,都可以做等無間緣!傅取,「等」有皆的意思,都可以做等無間緣。「此是彼等無間緣」。

  卯三、所緣緣

  所緣緣者:謂諸心、心所所緣境界。

  這是「所緣緣」!杆壘壷^:諸心、心所」,很多的心王和心所,他的所緣的境界,就是他的所緣緣。本來我們?nèi)羰菍W(xué)過《百法明門論》,或者是《八識規(guī)矩頌》、《三十規(guī)矩頌》、《二十規(guī)矩頌》,先學(xué)這些唯識的書,然后再學(xué)《瑜伽師地論》,這就是一念就可以了,不需要講。但是,我們事實(shí)上又不是那么回事。

  「謂諸心、心所所緣境界」,這里面「所緣」,又有一個「緣」,「所緣」之「緣」。第二個「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心、心所生起的緣,因?yàn)檫@個緣它才能生起。就像老年人立不起來,他自己站不起來,要拄個杖,身體就能立起來。所以第二個緣就依賴它,這個心、心所才能生起,所以叫做「緣」。生起了以后,又依他做所緣慮的境界。這是兩個緣:一個所緣的境界,一個生起的條件,這是兩個緣。這兩個緣當(dāng)然有親、疏的不同,有親所緣緣,有疏所緣緣。譬如說你阿賴耶識……,你的心所變的境界,我的識和你接觸,那就是疏所緣緣;是可以分離的。我自己內(nèi)心所變的境界,我在做所緣緣,那就是親所緣緣了。所以,有親、有疏的不同!钢^諸心、心所所緣境界」,這叫做所緣緣。

  卯四、增上緣(分二科)   辰一、釋(分二科)

  巳一、約生識辨(分二科) 午一、舉眼識

  增上緣者:謂除種子,余所依:如眼及助伴法,望眼識。

  「增上緣者」,這是第四科!冈錾暇墶乖趺粗v呢?「謂除種子,余所依」,就是前面那個種子,那是屬于因緣,把它除掉,簡除去不要;剩下來的所緣緣也好,等無間緣也好,都可以名之為「增上緣」!冈錾暇墶沟暮x是很廣的。這底下舉出一個例子:「如眼及助伴法,望眼識」,這個眼識,用眼根對眼識來說,眼根就是眼識的增上緣。這個「助伴」就是心所,各式各樣的心所法,那也是眼識的增上緣。這里沒有說種子,種子那是他的因緣了。

  午二、例余識

  所余識亦爾。

  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是這樣子,也都有增上緣,也有他的增上緣。

  巳二、約取果辨

  又善不善性,能取愛非愛果。

  前邊是「約生識辨」,識生起的情況來辨別這個增上緣。這底下第二科「約取果辨」。

  「又善不善性,能取愛非愛果」,那么這也是叫做增上緣。這我們學(xué)《攝大乘論》的時(shí)候有提到這件事。就是愛果、不愛果,它本身有名言種子是它的親因緣。但是也需要假藉善業(yè)、不善業(yè)的幫助,這個愛、非愛果才能出現(xiàn)。所以這個善業(yè)、不善業(yè)對愛、非愛果來說,善不善性是增上緣!干啤篂榭蓯酃錾暇,「不善業(yè)」為非愛果做增上緣;它有善業(yè)和不善業(yè)的體性,有能力取得可愛的果報(bào)、取得不可愛的果報(bào)。但是十二因緣,我們說到十二因緣的時(shí)候,「無明緣行、行緣識」,多數(shù)是從增上緣說的。

  辰二、結(jié)

  如是等類,名增上緣。

  「如是等類,名增上緣」,這個增上緣就是這么樣講法。

  寅二、約安立辨(分四科)  卯一、因緣

  又由種子故,建立因緣。

  這是第二科「寅二、約安立辨」,約安立來辨別這四緣。前面是「約體性辨」,約四緣本身的情況來說明四緣的差別。現(xiàn)在是「約安立辨」,安立就是約名字,名字是安立的;一切法本來沒有名字,現(xiàn)在給他取一個名字,從這一方面來說。這底下分四科。

  「又由種子故,建立因緣」,「建立因緣」就是給它安立個因緣的名字。

  卯二、等無間緣

  由自性故,立等無間緣。

  這是第二科「等無間緣」的建立。

  「由自性故,立等無間緣」,這個「自性」就是識的本體,識的本性,眼識有眼識的自性。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乃至阿賴耶識,每一個識都有他的體性的。由他的體性的生、滅,一剎那生、一剎滅;前一剎那滅就為后一剎那做等無間緣。如果他不滅,后一剎那識不能生起。一定他要躲避開,讓出位子來,后來的一剎它才能生起。

  所以從唯識上說明「等無間緣」,這里面有一件事……,當(dāng)然和《楞嚴(yán)經(jīng)》有些事情。識是無常的,識是剎那剎那生滅變化的,不是常住的。《楞嚴(yán)經(jīng)》說是觀河,我小時(shí)候看見這個河,我到今天還是看見那個河,從這表示心是常住的。當(dāng)然還可以有別的方法來躲避這個問題,現(xiàn)在不要說那么多了。「由自性故,立等無間緣」,從唯識上看,它不承認(rèn)有常住真心,沒有這句話,不承認(rèn)這件事;因?yàn)樾氖莿x那剎那生滅變化的。就連阿賴耶識是現(xiàn)量境界,他也是剎那剎那生滅變化;在識的自性上建立等無間緣,表示識是有生滅的,應(yīng)該說就是這樣意思。

  我們學(xué)習(xí)佛法,還是認(rèn)真一點(diǎn)好!譬如說我歡喜這個,這地方有問題的時(shí)候,把它藏起來,不要講。我看,就先不要這樣!有問題的地方把它記錄下來,繼續(xù)研究,應(yīng)該這樣子的態(tài)度。我有毛病,你不要講,隱藏起來;但這問題還是擺在那里,終究是個問題啊!「由自性故,立等無間緣」。

  卯三、所緣緣

  由所緣境故,立所緣緣。

  「由所緣境故,立所緣緣」,立這個所緣緣的名字。

  卯四、增上緣

  由所依及助伴等故,立增上緣。

  這個「增上緣」,你所依的……,眼識以眼根為所依,耳識依耳根為所依,這個識都有所依。「及助伴」,這些心所幫助它活動,就是這些事情。那么,這是「增上緣」。

  這樣說呢,四個緣他們的安立也不同、體性也不同;體性也不同,所以安立也不同。

  丑三、引證(分二科) 寅一、標(biāo)

  如經(jīng)言:諸因、諸緣,能生識者,彼即此四。

  這底下第三科是「引證」。四緣分三科,「引證」。第一是「標(biāo)」,第二是「辨」。

  如經(jīng)上說:「諸因、諸緣,能生識者」,很多的因、很多的緣都具足了,這個識才能生起;你若有因緣,這個識能生起。但是沒有增上緣也不行,沒有所緣緣也不行,沒有等無間緣也不可以,所以諸因、諸緣具足了才能生識。經(jīng)上說的話,「彼即此四」,彼經(jīng)上說的「諸因、諸緣,能生識」,就是這四緣;經(jīng)上有這么一句話。

  寅二、辨

  因緣一種,亦因、亦緣;余唯是緣。

  雖然都是緣,但是還是有差別。這個第一,因緣這一種呢,也是因、也是緣。這樣子說,「因」和「緣」的義不一樣了。就是主要的力量,識生起的主要力量,叫做「因」。它是站在幫助的立場,幫助他生起的立場,那叫做「緣」;那就是次要的。所以「亦因、亦緣」,因緣一種,也是因、也是緣;其他的三種只是緣,而不是因,有這樣的不同。這是這一科解釋完了。

  我們也沒有學(xué)《中觀論》,這個系統(tǒng)的經(jīng)論沒有學(xué),我們也沒有學(xué)習(xí)唯識的經(jīng)論的系統(tǒng),一開始就聽講《起信論》、講《法華經(jīng)》、講《楞嚴(yán)經(jīng)》,心里面很平靜,很快樂。但是聽人說,支那內(nèi)學(xué)院王恩洋、呂澄這些人和傳統(tǒng)佛教的老法師打筆仗,說:「《楞嚴(yán)經(jīng)》不對!」呂澄寫出來一本書叫《楞嚴(yán)百偽》,就是有一百條,舉出一百個理由說出《楞嚴(yán)經(jīng)》是假的。哎呀!這個心里面很不舒服,感覺到為什么這樣?你若學(xué)過了唯識的經(jīng)論,你才知道有問題,才知道這件事。我們沒有學(xué)的時(shí)候,這常住真心很好嘛!當(dāng)然,佛法里面本身有不同的想法、有不同的思想,思相上就是有點(diǎn)沖突。沖突,就提出辯論;辯論也沒什么不好,明辯也是很好。

  所以晉朝的道安法師他讀《般若經(jīng)》,他講《放光般若》,還有講什么?有時(shí)候,那句話不知道怎么講?沒有辦法!那么就想要去見彌勒菩薩來抉疑,這個道安法師;這是很久,中國古代的大德。后來到了隋唐之間,我們的玄奘大師也是,學(xué)習(xí)《攝大乘論》,又學(xué)習(xí)《成唯識論》、《俱舍論》、學(xué)習(xí)《大般涅槃經(jīng)》、《地論》,也是有疑惑;疑惑,就想要到印度去。有疑惑呢,他就說不能容忍這件事,就要到印度去取經(jīng),到印度去拜見那些大德來請問。我認(rèn)為這個認(rèn)真的態(tài)度是對的!感覺有沖突的時(shí)候,按住它,不要講,就算了。別人講的時(shí)候,「你不要講!大家都不要講!」不是太好,還是討論一下好。討論一下,如果你讀經(jīng)論讀得更多了一點(diǎn),就明白了,這個問題就明白,這個疑問還是能明白的。

  我想我們……,這個佛教是發(fā)揚(yáng)在印度,印度有這么多的大德,佛說的這么多的經(jīng)論,我們到中國來以后,我們中國人發(fā)覺這地方有問題,印度人不知道?佛不知道。克越(jīng)論里面都解答了這些問題。但是你只讀這一部經(jīng)論?就不行!你就不知道。你要多讀才可以。除非你要這樣子:「我就念阿彌陀佛,我不要讀書了,我就求生阿彌陀佛國」,那也是可以。但是佛法要住持下去,問題是要解決的,不然怎么住持下去呢?你本身就有問題嘛!你就疑惑了。所以若想要做大法師,你就是要廣學(xué);你若做小法師,那不要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