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一(1)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一(1)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種性地第一

  本地分中一共是十七地,現在聲聞地排在第十三地,所以叫「第十三」。

  「聲聞地」這個「聲」就是佛的法語;現在的佛教徒就是從師友邊聽聞到佛的法語,而后發(fā)心修行證果,總名為聲聞地。在聲聞地里面一共有四個瑜伽,現在是初瑜伽,「初瑜伽第一」,這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這四個瑜伽里面現在是初,初開始的一個瑜伽處。

  這「瑜伽處」,就是修止觀叫做「瑜伽」,修觀行叫做瑜伽。這「種性」就是種子,由種子而現行、現行止觀,所以種子是瑜伽處的依止處了。因為有種子、你原來有這樣的種子,而后遇見了佛法因緣你就發(fā)為現行而修止觀,所以叫做「瑜伽處種性地第一」。

  丙十、聲聞地(分三科) 丁一、結前生后

  如是已說修所成地。云何聲聞地?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里面的科,這聲聞地是第十大科。這五識相應地是第一科、意地是第二科、有尋有伺等三地是第三科、三摩呬多地第四科、非三摩呬多地第五科、有心地無心地這是第六科、這聞思修所成地是分三科:聞所成地是第七、思所成地是第八、修所成地是第九,現在是聲聞地就是第十科。這第十科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結前生后。

  「如是已說修所成地」前面第二十卷,「如是」就指前面二十卷,已經宣說了「修所成地」的七大段,那個發(fā)心修行的事情!冈坪温暵劦兀俊惯@修所成地;聞思修這三地,是佛教徒一切修行人所共修行的方法,不管你是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你都需要有聞思修的這樣學習的方法,所以他是共行。從聲聞地以后,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是別行。聲聞種性的人修聲聞乘的法門,獨覺乘種性的人修獨覺乘的法門,這個菩薩種性就是有佛性的人,他就修菩薩的法門,所以這是別行,個別地,F在這別行里面第一科就是聲聞地。這個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這三地由劣向勝,最殊勝的是菩薩地,比較薄弱一點的是聲聞地,中間性的就是獨覺地。

  現在說這個「聲聞地」,怎么叫做「聲聞地」呢?就是「云何聲聞地?」所以這兩句話是結前生后。就是「如是已說修所成地」就把前面這一地結束了,「云何聲聞地?」這是發(fā)起后面「聲聞地」。這是第一科結前生后。

  第二科正廣分別就是回答這一句話,云何聲聞地?這就是聲聞地。這以下就是正式地廣分別聲聞地的法門。分兩科,第一科總標一切。

  丁二、正廣分別(分二科) 戊一、總標一切

  一切聲聞地總嗢柁南曰:

  這是總標一切,這聲聞地里面一切的內容現在總說一個頌,就是:

  若略說此地,性等數取趣;如應而安立,世間出世間。

  此地略有三,謂種性趣入;及出離想地,是說為聲聞。

  這「嗢柁南」,前面本論一開始就有這個話,曾經解釋過,翻到中國話翻個「集施」,就是集會的「集」,「施」就是布施波羅蜜的「施」;「以少略言」以少數的文字,「集合多法」里面能表達很多很多的佛法,「施諸學者,令易受持」布施給一切學習佛法的人,使令他容易受持。因為太多了不容易受持,簡單幾個字你容易受持,就能把這一部份,這個法門的大綱要,你能夠抓得住了,所以這個「嗢柁南」這個頌有這個好處。

  這總標一切里面是用這個頌來標。「若略說此地」假設若是簡要地,這「略」就是綱要性地來宣說這聲聞地里面的內容的話是有四項不同,第一個就是「性等」,就是種性,這個「等」字是什么呢?因為種性地里面有自性、有安立、有諸相、有數取趣的不同所以叫「性等」,就是這一地里面第一個大義就是說「種性」,第二個說「數取趣」,第三個說由「如應而安立」,第三就是說「安立」,第四個說「世間出世間」。這個聲聞地里面就說這么四大段內容,這是一個分類法。

  第二個分法呢,「此地略有三」說聲聞地大要來說,有三個大意。第一個就是「種性」,這下邊有解釋。第二個是「趣入」,趣入就是發(fā)心修行向于圣道那邊去了叫「趣入」!讣俺鲭x想地」,「出離想地」就是已入圣道出離生死了,得解脫涅槃了。那么分這么三大段。

  就是兩個分法。就是前一個分法分四大段,現在第二個方法就分三大段,這三大段也包括前面那四個、四項的內容的。不管分四科也好,分三大段也好,「是說為聲聞」這就是說聲聞地,聲聞地的內容就是這么多。

  這個「出離想地」;譬如種性地、趣入地、出離地,但是多個「想」字。這個「想」窺基大師解釋,「想」者「名」也,就是名字的名;你心里面這樣子思惟,這樣思惟,就是安立出來這么多的名字,就是安立出來種性地、趣入地、出離地。就是這么多這樣的分法都是由人的智慧,(這「想」實在就是智慧),就是由智慧,由彌勒菩薩的智慧表達出來的,是這樣意思。

  這是把聲聞地,一共是十四卷,從二十一卷到三十四卷,一共是十四卷的內容的大綱要就是這么多。

  前面總標一切,第二科別辨一一,標出來這個種性,趣入、出離地。下邊就是一地一地的各別地去說明。分三科,第一科是種性地,先說什么叫種性地。分三科,第一科是征,征者問也,就是問。

  戊二、別辨一一(分三科) 己一、種性地(分三科) 庚一、征

  云何種姓地?

  什么叫做「種性地」?前面那個「瑜伽師地」那個「地」,這個「地」在那邊我們解釋過了。

  這底下「嗢柁南曰」也是用頌來回答這個問題。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標,就是把這內容的大意把它立出來,分二科,第一科是嗢柁南。

  庚二、標(分二科) 辛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若略說一切,種性地應知;謂自性安立,諸相數取趣。

  「若略說一切」也還是這樣的態(tài)度;假設若是簡要地說明一切的種性地大意的話呢?「若略說一切種性地」,這把它念下來,就是簡要地說明一切種性的內容,那你應該注意「謂自性、安立、諸相、數取趣」就這四樣,種性地里面就說這四樣事。

  這是用嗢柁南來標。下面第二科是長行來標,也就是解釋這個頌。

  辛二、長行

  謂若種性自性、若種性安立、若住種性者所有諸相、若住種性補特伽羅、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種性地。

  這個長行就是解釋這個頌了。「謂若種性自性」,前面謂「自性」、怎么叫做「自性」呢?「謂若種性自性」就是種性本身的體性是什么?他究竟是什么回事情?這是一大科!溉舴N性安立」,就是要用文字再詳細地去解釋這個種性的相貌,那就叫「種性安立」,這個「安立」就是用語言文字去介紹他的內容,這叫「安立」,這一科就是更廣了!溉糇》N性者所有諸相」就是安住種性的人,也就是有種性的人他所有的相貌;你說這個種性這樣子那樣子,但是有種性的人是什么樣子呢?這里面有說出來。「若住種性補特伽羅」,這又詳細說這安住種性的這些人都是誰呢?這里面「補特伽羅」我們簡單地解釋就是「人」;安住種性、有這樣種性的;在現在是說聲聞地,那就是說有聲聞地種性的人,或者是換一句話說就是有聲聞人的無漏種子的人。這個「種性」就是無漏的種子,但是他是屬于聲聞的無漏種子、有獨覺的無漏種子、有佛的無漏種子,這有三乘種子不同。現在是說有聲聞無漏種子的人都是誰?

  「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就是前面這四大科,把他合在一起就「名為種性地」。這是用長行解釋這個頌,說完了。

  庚三、釋(分四科) 辛一、自性(分三科) 壬一、征

  云何種性?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有種子法。

  現在是第三科。就是: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標,分頌和長行。現在第三科是解釋。分四科,第一科先解釋自性,這種性里面分四大科;自性、安立、諸相和數取趣,現在先解釋自性,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種性?」怎么叫做「種性」呢?「種性」這句話內容是什么意思呢?這是問。

  壬二、釋(分二科) 癸一、辨相

  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有種子法。由現有故;安住種性補特伽羅、若遇勝緣、便有堪任,便有勢力,于其涅槃、能得能證。

  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辨相,辨別這種子的相貌、種子的體相。

  「謂住種性補特伽羅」,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安住種性,這「住」或當具足講也可以,就是具足聲聞人的無漏種子的人,他這個人,就是安住種性補特伽羅這個人「有種子法」,他的身體里面、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里面他有這聲聞的無漏的種子,有這種子的這個東西。

  「由現有故」;這「有種子法」這句話呢「由現有故」,就是他現在;他現在還是個生死凡夫在生死里流轉的但是現在他就有這無漏的種子,就有聲聞人的無漏種子可以得涅槃,就是這個「有」、他就是「有」而不是沒有。這「現」是表示「不是當來」,不是將來有,是說現在有,這「有」是表示說「不是沒有」,就是現在就有!赣涩F有故,安住種性補特伽羅」他的種子在他的心里面安住不動不可破壞地,這個種子。

  「若遇勝緣便有堪任便有勢力」,「若」、假設,假設能遭遇到殊勝的因緣,或者遇見佛出現世間了,遇見有三寶出現世間為眾生宣揚佛法,他若遇見這樣的因緣的時候,他若見佛聞法的時候「便有堪任」,他就能夠接受,這「堪任」在這里說就是能接受,接受佛的教導,他就能發(fā)心,這修行這件事他能擔當起來,這就是「揕任」!副阌袆萘Α顾舭l(fā)心修行以后,他那無漏的種子,那種性就發(fā)出來力量就可以得涅槃,就能夠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得有余涅槃。

  「于其涅槃,能得能證」對于有余涅槃能得,對于無余涅槃能證,這就表示這個人,這就是「種子」的相貌,他這個人他能這樣子;那無種性的人他就不行了,他遇見勝緣也不可以,也是不可以。

  《披尋記》七五九頁:

  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有種子法者:意地中說:此一切種子識、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種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闕三種菩提種子。(陵本二卷一頁)由此當知,此種子法,謂聲聞菩提種子;由附所依有此種子法故,名住聲聞種性補特伽羅。未遇生緣,安住自性無有變異,亦無失壞,故名為住。

  「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有種子法者:意地中說」我們已經學過了,五識相應地是第一,這意地是第二。「此一切種子識,若般涅槃法者」就是這個人能入涅槃,他有這種功能,他能斷煩惱,他這個人能夠滅一切苦,使令一切生死的苦惱能滅除去能滅除一切煩惱,就是「般涅槃法者」能涅槃的。「一切種子皆悉具足」,那么這個人他不但是有生死流轉的種子他也有出世間得圣道的種子,這些種子他都具足他都有,「皆悉具足」!覆话隳鶚劮ㄕ撸汴I三種菩提種子」說這個人他沒有入涅槃這種無漏種子,這個人便缺少了三種菩提種子,缺少了聲聞菩提、獨覺菩提、佛菩提,這三種菩提的無漏種子就沒有了,所以他沒有這種三種菩提種子的人就不能入涅槃,就不可以了。這在(陵本二卷一頁)那地方文就是這么說的。

  「由此當知,此種子法謂聲聞菩提種子」,現在這里說的「有種子法」這句話,由此當知「此種子法」這句話,「謂聲聞菩提種子」在三種菩提種子里面,不是獨覺的種子也不是佛的無漏種子,是指聲聞菩提的種子說的!赣筛剿烙写朔N子法故」他這個無漏的種子附在他所依,附在他的「所依」就是他的生命體里面,生命體里面當然就是阿賴耶識、附在那里面,「附所依」附在里面。阿賴耶識是有漏的東西,他那里面有有漏種子,有漏種子是正在有力量的時候在生死里流轉,現在這個得涅槃的種子也附在那里面,所以「有此種子法故,名住聲聞種性補特伽羅」,這就叫做「住聲聞種性補特伽羅」,這句話是這么意思。

  「未遇緣生,安住自性」若沒有遇見殊勝的因緣來發(fā)動它,來發(fā)動這個無漏種子;沒有遇見這個因緣的時候呢「安住自性」,他這無漏的種子就是很平安的潛藏在那里不動,「安住自性」!笩o有變異」沒有變化,雖然在生死里流轉到天上去在人間又跑到地獄去,但是無漏種子不變動!敢酂o失壞」他不會失掉的,不可破壞「故名叫做住」,這就叫做「安住」,「安住」是這樣意思。

  這第一段是辨相、辨別,就是說明這個種性自性的相貌。這「自性」這句話在這上說,是不共于其他法的,單獨他自己是這樣的體性,所以也叫「別性」也就是這個意思。下面第二科是問答,用問答來說明種性的相貌、這個自性的事情。分兩科,第一科異名。

  癸二、問答(分二科) 子一、異名

  問:此種性名,有何差別?答:或名種子,或名為界,或名為性,是名差別。

  「問:此種性名,有何差別?」這上面說「種性」這句話,有什么不同的話來解釋他呢?有什么不同的名字呢?「答:或名叫做種子」,這「種子」是一種譬喻,就是世間上這些植物,譬如說橙子它也有種子、蘋果也有種子,這花草樹木它都有種子,由種子就能生出來根、梗、枝、葉、花、果來。說是這個人,他有無漏種子他就能生出來圣道,是這個意思!富蛎麨榻纭,這個「界」也是種子的意思!富蛎麨樾浴梗感浴挂彩欠N子的意思!甘敲顒e」,這是名字的差別,說種性也好、說種子也好、說界也好、說性也好,這是名上的差別,里面的含義無差別,是這樣的意思。

  這是第一科是異名,不同的名字,下面第二科是體性。

  子二、體性

  問:今此種性以何為體?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處所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于此立有差別之名。所謂種性、種子、界性。

  「問:今此種性以何為體?」這個種子它的自體是什么樣子呢?以什么為體性?「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處所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說這種子它就附帶在他的身心里面、附在他這個身體里面,就是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里面,或者說是附在阿賴耶識里面,(這阿賴耶識是所依,一切一切都由阿賴耶識的種子發(fā)動出來才能有所活動,若離開了阿賴耶識一切一切事情都不成就了,所以叫阿賴耶識是所依)。現在這個種子在什么地方呢?也是在那里。

  「有如是相,六處所攝」,他這個種子;有這樣的無漏種子的人,他就會表現出來這樣的相貌(這在下面有講),而這相貌是什么呢?就是「六處所攝」,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出這六個,你所有的思想、行動,你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你不能離開這個,另外有什么思想,有什么行動的,F在說這無漏種子,它也是屬于「六處所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在時間上來說,向前推,什么時候開始有這樣的種子呢?從沒有開頭。你向前推,推不到它最初的那個時間,說「無始世展轉傳來」從無始世展轉傳到現在,他是在人間又到天上、天上又跑到地獄去、地獄又跑到天上去了,雖然種種的變化但是這個無漏的種子一直地沒失掉,一直地展轉傳到現在!阜査谩故亲匀欢械,不是因為修為,不是因為造作而成的,自然有的這個種子。

  「于此立有差別之名」就在這里面,這法爾所得的種子立有不同的名字,所謂叫種性、叫種子、叫界、叫性。

  壬三、結

  是名種性。

  就是這個,這就是這個聲聞種性的這個種子的體性就是這樣子。

  《披尋記》七六○頁:

  附在所依等者:此中所依,謂有識身。攝大乘論說:出世心從最清凈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攝論一卷十四頁)如是應知,附所依義。又如下說:住種性者所有諸相,謂與一切無涅槃法補特伽羅諸相相違,當知即名安住種性補特伽羅所有諸相。今指彼相違相,說有如是相言。又如下說:如是種子,非于六處有別異相,即于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是故此說六處所攝。又此種性,非無般涅槃法補特伽羅熏習可有。若許爾者,應不建立有無種性二種差別。然實不爾。即由是義,說住種性補特伽羅有種子性,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

  「附在所依等著:此中所依,謂有識身!咕褪怯辛藙e性的這個「識」的「身」體;譬如說那棵樹它沒有了別性,那枝花它沒有了別性,它也有身體但是里面沒有識,F在說是「附在所依」是指這有識的身體,就是一切有情才有這種種子的。

  「攝大乘論說」這是無著菩薩造的《攝大乘論》說:「出世心從最清凈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這個「出世心」,超越世間那個那一念清凈心,就是無漏的智慧相應心,「從最清凈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就是那個最清凈法界;這個「最清凈法界」怎么講呢?就是佛陀在菩提樹下他覺悟的那個真理,那個是「最清凈的法界」,里面沒有垢染沒有煩惱的污染那個是「最清凈的法界」!傅攘鳌咕褪欠鹩写蟠缺挠写笾腔,把他所覺悟的「清凈法界」平等地宣說出來叫做「等流」,所說出來的那個佛法和他所覺悟的佛法是相等的,「最清凈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佛這樣子為眾生宣說佛法了,而你能夠聽聞佛所說的清凈法界,你聽聞以后,你沒做偏僻的顛倒思惟、你沒做顛倒思惟,能如理的作意所以叫「正聞」,大家都是聽佛說法,有的人做邪知邪見的去理會那就不叫做「正聞」了,說他能夠「正聞」就能如理的去思惟,這樣子受到了清凈法界的熏習了,在你內心里面就有了種子。你聽聞佛法的時候你能如理作意,在你心里面就造成一個力量,造成一個清凈的力量這叫「種子」。

  這「出世心」,我有出世的愿望就從那個種子生出來的。那個「種子」從那來的呢?從這個「正聞熏習」而有!刚勓暋箯哪莵淼哪?從「佛的最清凈法界等流」來的。就是這樣,由佛為我們宣說最清凈法界等流這是第一步,我們能夠正聞熏習這是第二步,第三步呢就在你的心里造成一個種子,這就是無漏的種子。這個種子造成了以后又怎么樣呢?就生出來出世心了,我不愿意在世間流轉生死了,我想要得圣道,就這個意思,「種子所生」。

  「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此聞熏習」,「此」正聞熏習的種子,這個種子在什么地方呢?「隨在一種所依轉處」,「隨」你是天上的人來聽佛說法你也要有一個身體也有眼耳鼻舌身意,是人間的人你聽佛說法你也有一個「所依」,你也有一個阿賴耶識你也有一個身體。就是「此聞熏習」,這熏習的種子,隨你在那一種所依轉處你都有個阿賴耶識的,「寄在異熟識中」這個熏習的種子就寄托在你那個阿賴耶識里面,寄托在那里頭!概c彼和合俱轉」阿賴耶識里面是有漏的境界,但是你這清凈法界等流正聞熏習是無漏種子,也就和有漏的阿賴耶識在一起,「和合」,同時地相續(xù)下來,他也是有為法,也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剎那滅剎那生、剎那生剎那滅這樣子所以叫做「轉」,阿賴耶識也是剎那生剎那滅、也是剎那剎那地。這「正聞熏習」的種子和阿賴耶識就是融合在一起相續(xù)下來「猶如水乳」,就像那個水和乳,這邊是水你加一點乳,這水它不能拒絕的它也就和那個乳在一起,在一起而還不是能混合,它和水還不同,還是不一樣的。

  (攝論一卷十四頁)這是引《攝大乘論》上這一段文來表示現在這里說這個「附在所依」這句話,解釋這「附在所依」這句話!溉缡菓,附所依義」,像《攝大乘論》上說的這個道理,你應該明白「附所依」的道理,「附所依」這個道理像《攝大乘論》的解釋就明白了,是這個意思。

  不過《攝大乘論》上那個說的那個無漏的種子,是后來由正聞熏習創(chuàng)造的不是說本有的,但是現在《瑜伽師地論》是「法爾所得」是本來有的,這個地方不一樣。但是都是附在阿賴耶識里面,這個地方相同。

  「又如下說」又如下面,就是本論下面說。「住種性者所有諸相」安住這聲聞種性的人的相貌,「謂與一切無涅槃法補特伽羅諸相相違」,就是與那個一切「無涅槃法」的人(說這個眾生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里面沒有這涅槃的種子,沒有涅槃的無漏種子),沒有涅槃的無漏種子的人,他表現出來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相貌和有涅槃法種子的人「相違」,是不一樣的、是不一樣,「相違」!府斨疵沧》N性補特伽羅所有諸相」這安住種性補特伽羅的相貌,就是這樣子和那無種性的人不一樣!附裰副讼噙`相,說有如是相言」,就是指這句話「有如是相,六處所攝」,這「有如是相」這句話就是這么解釋了,實際上那個相貌這里沒引,但是下面有說。

  「又如下說:如是種子,非于六處有別異相,即于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是故此說六處所攝」又如下面文有這樣的話,說「如是種子,非于六處有別異相」,說這個種子;你有聲聞的無漏種子,這個無漏種子「非于六處有別異相」,不是離開了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另外有一個不同的種子的相貌,不是這樣。你心里面有無漏的種子,這種子什么相貌呢?他的相貌,不是離開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另外有一個相貌,就是這么一句話,是這樣意思!讣从谌缡欠N類分位六處殊勝,是故此說六處所攝」,「即于如是」就在你現在你這樣的種類,(這「種類」就是種性),就是在你眼、耳、鼻、舌、身、意你有這樣的無漏的種子,「分位」就是安住在這個有無漏種子的這個位子上面,「六處殊勝」就在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里面,你眼、耳、鼻、舌、身、意里面遇見了殊勝的因緣的時候就會發(fā)出來這種作用;你沒遇見因緣的時候,那個不知道,不知道這個人怎么回事。但是遇見因緣的時候,有人能發(fā)出來這種作用,有人不能發(fā)。就是,遇見這種因緣,遇見佛、法、僧三寶的因緣的時候,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有這殊勝的功能!甘枪蚀苏f六處所攝」所以這里面說,這個種性究竟是什么?是「六處所攝」就是屬于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的;不是離開了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另外有一個東西叫做「無漏種性」,不是這個意思,就這樣子。

  「又此種性,非無般涅槃法補特伽羅熏習可有」,又這個無漏的種性「非無般涅槃法補特伽羅熏習所有」,沒有這種種性的人他怎樣熏習也不行,沒有這種無漏種子。「若許爾者」如果說是;你若同意「無般涅槃法補特伽羅」也許可以熏習有這種種子的話;若這樣「應不建立有無種性二種差別」,那就不能夠建立「有種性」、「無種性」這兩種差別了,就不可以這樣建立,那就是一切人一切眾生都有這種種性,應該這么說了!溉粚嵅粻枴箍墒鞘聦嵣喜皇沁@樣子,有的人有種性,有的人無種性。「即由是義,說住種性補特伽羅有種子性,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顾赃@么講了。

  這個講法也是很妙,說是「法爾所得」,「從無始世展轉傳來」這個話,就好像有這么一個東西展轉傳來;但是若說從「六處所攝」這句話來說呢?凡是這個眾生遇見殊勝因緣的時候,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有這種功能,這就叫「無漏種性」。這個地方也是很妙,這是這樣解釋。

  前面這兩大段合起來就是說這個「自性」;說這個無漏種子的自性是這樣子,這一科說完了。

  辛二、安立(分二科) 壬一、釋(分二科) 癸一、正辨相(分二科)

  子一、辨粗細(分二科) 丑一、問

  云何種性安立?謂應問言:今此種性,為當言細?為當言粗?

  這是安立,第二科!钢^自性、安立、諸相、數取趣」,現在說這個「安立」,怎么叫做「安立」?。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釋,又分兩科,第一科是正辨相,又分兩科,第一科辨粗細,分兩科,第一科問。

  「云何種性安立?」這種性的安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用語言文字再詳細地介紹這種子的自性,是這么意思。

  「謂應問言」假設就是說,有人這樣提出問題說:「今此種性,為當言細?為當言粗?」說這無漏的種子,是應該說它是微細的東西呢?「為當言」它是一個「粗」顯的東西?我們容易覺知到的叫粗。

  這是問,第二科回答分三科,第一科標。

  丑二、答(分三科) 寅一、標

  應答言細。

  應該回答說:這個有種性的人,他這無漏種子是很微細的,應該這么回答。

  這是標,第二科征。

  寅二、征

  何以故?

  什么原因他是細呢?下面第三科解釋。

  寅三、釋

  由此種子,未能與果,未習成果,故名為細。若已與果,已習成果。爾時種性,若種、若果,俱說名粗。

  「由此種子,未能與果,未習成果,故名為細」。由于這個種子,沒有遇見佛法僧的因緣這個種子它不發(fā)生作用,不發(fā)生作用就是沒有結果。「未習成果」,你若遇見佛、法、僧聽佛說法的時候他發(fā)道心了,那這種無漏的清凈的戒定慧出來了,那我們就很明顯地就知道了。說現在沒有這件事,他也沒有發(fā)心也沒有去修學圣道還沒有得圣道果,這事我們不知道、不明顯所以叫做「細」,就是微細,就是那種子沒有發(fā)生作用的時候,那種子的相貌是很微細的我們不容易發(fā)覺。

  「若已與果,已習成果」若是它已經給你果了,他遇見殊勝因緣發(fā)道心了,就是得到無漏的戒定慧,那就是給你一個果報,給你一個結果。「已習成果」雖然是本有的無漏種子,你還要熏習還要修行,而后才能得到無漏的戒定慧,得涅槃的!笭枙r種性,若種若果,俱說名粗」,說「種」也好說「果」也好,就是很明顯地知道這個人有無漏種子,這個人有圣道得了三明六通了得到八解脫了,得了有余涅槃、無余涅槃了,這我們容易知道,所以叫做「粗」。

  《披尋記》七六○頁:

  由此種子未能與等者:菩薩地說:種性有二:一、本性住種性,二、習所成種性。今約最初,名未能與果。約彼第二,名未習成果。即于此位,由未有果,此種子相,難可現見,故名為細。與此相違。由與果俱,是故種果,俱說名粗。

  「由此種子未能與果等者,菩薩地說:」現在是聲聞地,下面就是菩薩地。「菩薩地說:種性有二;一、本性住種性」,你沒有修行以前,你的本性上就有這種種性!付⒘曀煞N性」,由于熏習才有這種種性的!附窦s最初,名未能與果」就是約那個「本性住種性」來說是未能與果!讣s彼第二,名未習成果」就是約「習所成種性」未習成果。這里邊的說法也是很復雜,其中有一個說法就是;原來的有了,你原來有一個本性住的無漏種子,遇見佛法的時候,就是這個本性住的種性發(fā)動了聞思修得到圣道了,這就叫「習所成種性」,我看這么講比較簡單,就是這個解釋法。

  「即于此位,由未有果,此種子相難可現見」,你沒有遇見因緣它沒有發(fā)生作用的時候沒有果,說這個種子的相貌你不容易現見「故名為細」!概c此相違,由與果俱,是故種果,俱說名粗!

  這是辨粗細。底下第二科,辨一多。分兩科,第一科,問。

  子二、辨一多(分二科) 丑一、問

  問:如是種姓,當言墮一相續(xù)?墮多相續(xù)?

  這個比那個粗細還微細了一點。

  《披尋記》七六一頁:

  墮一相續(xù)墮多相續(xù)者:相續(xù)有四:一、自身相續(xù),二、他身相續(xù),三、諸根相續(xù),四、境界相續(xù)。如攝事分說。(陵本一百卷十五頁)今此義中,唯約諸根相續(xù)為論。由前已說,六處所攝,故作是問:如是種性、墮一,墮多?

  「墮一相續(xù),墮多相續(xù)者:相續(xù)有四:」這個相續(xù)不斷,剎那剎那地相續(xù)下去這件事有四種不同。「一、自身相續(xù)」你自己的生命體,剎那剎那地相續(xù)下來,你這一個生命從開始有就是剎那生剎那滅、剎那滅剎那生這樣相續(xù)下來,生命結束了又有一個身體,就一直地相續(xù)下來。譬如說,前生是人今生是天、前生是天今生是人,總而言之你自己這個因果的系統(tǒng)一直地相續(xù)下來他不中斷,叫自身相續(xù)!付、他身相續(xù)」是另外別的眾生他的身體也和你一樣,也是剎那生、剎那滅地相續(xù)下來不斷,也是六道輪回一直相續(xù)下來!溉、諸根相續(xù)」這個「諸根相續(x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個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是剎那剎那地相續(xù)下來。這個「識」也是相續(xù),但是有間斷;這個諸根,譬如說眼根他一直的相續(xù)下來,當然你也可能會破壞了這眼根就不相續(xù)了,這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都是這樣相續(xù),相續(xù)下來。第四個是「境界相續(xù)」,你有眼、耳、鼻、舌、身、意,你一定有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它也是相續(xù)地,這就是隨著你的業(yè)力的不同,你是人間的人你就有人間的眼、耳、鼻、舌、身、意,人間的色聲香味觸法。你若是天上的,有天上的眼、耳、鼻、舌、身、意,天上的色聲香味觸法。你若是地獄的,那就是地獄的境界相續(xù)了。

  「如攝事分說」前面這四種相續(xù)是在攝事分講的,(陵本一百卷十五頁)。「今此義中」現在這里說「墮一相續(xù),墮多相續(xù)」,「今此義中唯約諸根相續(xù)」說的,「約諸根」約你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為論」。「由前已說,六處所攝」為什么提到這件事呢?因為前面說到種性自相的時候,說到這無漏的種子就是「六處所攝」,就是屬于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這樣子。「故作是問」所以這里面就是提出來這個問題「墮一相續(xù)?墮多相續(xù)?」「如是種性,墮一?墮多?」是一相續(xù)?是多相續(xù)?提出這個問題。

  這前面是問,下面是答。

  丑二、答(分三科) 寅一、標

  答:當言墮一相續(xù)。

  「答:當言墮一相續(xù)」。墮者,落也,就是屬于一個相續(xù)里面的,不是多相續(xù)!敢幌嗬m(xù)」究竟是什么呢?底下看《披尋記》。

  《披尋記》七六一頁:

  當言墮一相續(xù)者:此中義顯,唯墮意處,故言墮一相續(xù)。攝大乘說:寄在異熟識中。彼異熟識,意處攝故。

  「當言墮一相續(xù)者:此中義顯,唯墮意處,故言墮一相續(x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是六處,就是屬于意處,你的意根的相續(xù)(前面的眼、耳、鼻、舌、身不是在這里),是屬于意根。你到無色界天上去的時候就沒有前五根,前五根就是沒有了。若說識的話,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的話,也有變化;我們人間的人、欲界天的人正常的說這六個識都有,但是色界天到二禪天以上就沒有前五識了,二禪天前五根還是有,但前五識沒有,只有第六意識,這就不同了。所以這情形就不同,你若到了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定第六意識也沒有了,若是滅盡定也沒有第六意識,所以這第六意識沒有了,在這個地方有這么多分別。

  現在是墮一相續(xù)?墮多相續(xù)呢?這地方「當言墮一相續(xù)」。這個《攝大乘論》上說:「寄在異熟識中,彼異熟識,意處攝故」,這阿賴耶識就是屬于第六意根。譬如說是,唯識的經論,說到有末那識、有阿賴耶識,但其他的經論上沒有說七識、八識,只說是有六識,那么這個「末那識」、「阿賴耶識」在那里呢?就在那個第六意根那里。所以是「墮一相續(xù)」就指阿賴耶識說的,這樣意思。

  寅二、征

  所以者何?

  因為什么說「墮一相續(xù)」呢?那個原因在什么地方呢?

  這是第二科,就是問!溉舴ó愊唷惯@第三科就解釋,解釋里面分兩科,第一科是反顯。

  寅三、釋(分二科) 卯一、反顯

  若法異相,俱有而轉。見彼各別種種相續(xù)、種種流轉。

  「若法異相」若是這件事各有各的相,我的相不同于你的相,你的相不同于我的相,這是「若法異相」!妇阌卸D」但是不同的相,同時在一起活動叫「俱有而轉」,是這樣子!敢姳烁鲃e種種相續(xù)、種種流轉」,這「異相」的「法」在一起活動,那么我們就會很明顯地看出來,各別的相種種的相續(xù);雖然是「相」不同,大家都是相續(xù)不斷地相相續(xù)下來,種種地流轉活動不同,就看出來這些境界。那么這就是「多相續(xù)」,這是多相續(xù)的境界。那么現在這個無漏的種子,聲聞人的無漏的種子,安住聲聞補特伽羅的種性的人,他的種子是怎么回事呢?

  這是第二科正成。

  卯二、正成

  如是種子,非于六處有別異相。即于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有如是想,及以言說,謂為種性、種子、界、性,是故當言墮一相續(xù)。

  「如是種子,非于六處有別異相」,他這個無漏的種子,不是在眼、耳、鼻、舌、身、意有各別的形相,不是。所以他不是多相續(xù),不是那樣子。這個地方看《披尋記》解釋:

  《披尋記》七六一頁:

  若法異相俱有而轉等者:如說:眼等六識是識自性差別;又說:眼等六觸、六受、六想、六思,是名觸、受、想、思自性差別。如是等類,雖依眼等六處而生,然非是一,名法異相。能依所依,同生住滅,是名俱有而轉。由是見彼六處,各別為依,及彼諸法差別生起,是名見彼各別種種相續(xù),種種流轉。若如是者,彼六處攝心心所法,應可說言墮多相續(xù);種子不爾,非于六處有別異相,非彼六處有而轉,不見各別種種相續(xù)為依,及彼差別種種流轉,故不應言,墮多相續(xù)。

  「若法異相俱有而轉等者:如說:眼等六識是識自性差別」。舉個例子,譬如說人的眼識、耳識乃至意識,這六個識,這是識的自性差別;眼識的自性不同于耳識,眼識只能見色,耳識就能聞聲;耳識不能見色,眼識不能聞聲,他是有差別的。乃至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都是各別的!赣终f:眼等六觸、六受、六想、六思,是名觸、受、想、思,自性差別」。但是在《阿含經》里面、在《般若經》、乃至本論都有說:「眼等六觸」,比如說眼等六根、色等六境、眼等六識,根境識和合名之為觸,但是彼此不同,根是根、境是境、識是識,但是大家和合起來叫做觸,就是「六觸」。觸的時候就有「受」,你這個識就有感覺了,或者苦、樂、不苦不樂這感覺。觸的時候不但有受同時還有「想」,想心所,想心所和受就不同了,就是這個想心所就取著所觸的相貌,取著色、取著聲、香味觸法,這「色」里面有青黃赤白、這「聲」里面有音階的高低音韻有各式各樣的不同,「香、味、觸」各式各樣的都不一樣,所以這「想」也不同!杆肌梗@就是要采取行動的時候,還有思的不同。這是「是名觸、受、想、思自性差別」,說這個根、境、識一和合又有這么多不同的事情的差別。「如是等類」像這樣的觸、受、想、思這么多的差別之類,「雖依眼等六處而生,然非是一」,他并不是一個,受是受、想是想、思是思;有眼根生的觸、受、想、思,耳根的觸、受、想、思,乃至意根的觸、受、想、思都不同,不是一。「名法異相」就是「若法異相俱有而轉」,這個叫「異相」就是這樣意思,「名法異相」。

  「能依所依,同生住滅」,這個能依就是識,所依的就是根和境,乃至觸、受、想、思都是能依。但是這心所又依于心王,這「能依、所依」他們都是有生、住、異、滅的不同的。「是名俱有而轉」,他們同在一起活動,這樣活動叫「俱有而轉」!赣墒且姳肆帲鲃e為依,及彼諸法差別生起」,這就看出來「彼六處各別為依」,眼識依眼根、耳識依耳根,耳識的觸、受、想、思的心所,依于眼識、依于耳識、依于乃至意識,這各別的不同,各別為依!讣氨酥T法差別的生起」也是不一樣!甘敲姳烁鲃e種種相續(xù),種種流轉!咕褪沁@樣子,這句話這么講!溉羧缡钦,彼六處攝心心所法,應可說言墮多相續(xù)」,若是這樣講呢「彼六處攝」的「心心所法」,譬如說:眼、眼識的觸、受、想、思,有耳識的、鼻識的、舌識的、身識的、意識的所攝的心心所法,「應可說言墮多相續(xù)」各有各的相續(xù),是不一樣的。

  「種子不爾」現在說這一類眾生有無漏種子,這種子和前面說的不一樣!阜怯诹幱袆e異相」,不是說這種子,又去有眼識的相、有耳識的相、有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的相,又有觸、受、想、思,有那么多的相,不是;和那個不同了!阜怯诹幱袆e異相,非彼六處俱有而轉」和他們在一起活動,不能那么說!阜N子不爾,非于六處有別異相、非彼六處俱有而轉,不見各別種種相續(xù)為依」,因為這無漏種子,你在流轉生死的時候看不出來有這些事情,所以「不見各別種種相續(xù)為依,及彼差別種種流轉,故不應言,墮多相續(xù)!共粦撜f這么多的事情。

  那么是怎么回事情呢?說「非于六處有別異相」,那么究竟這種子是什么情形呢?

  「即于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有如是想,及以言說,謂為種性、種子、界、性。是故當言墮一相續(xù)!

  「即于如是」就是你這無漏種子「如是種類」,不管你是天、是六道的眾生,只要你是有這個種子的,叫「種類」!阜治弧咕褪前沧≡谟羞@樣種性的身份的人。「六處殊勝」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有這殊勝的功能!笍臒o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有如是想,及以言說」那么就是佛的大智慧有這樣的想有這樣的智慧,這個「想」就是智慧了!讣耙匝哉f」開導我們說:眾生里面有的人、有這樣的種性、有這樣的種子、有這樣的界、有這樣的性!甘枪十斞詨櫼幌嗬m(xù)」,這么意思?础杜麑び洝返奈。

  《披尋記》七六一頁:

  即于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等者:有涅槃法補特伽羅,是名種類。安住種性位中,是名分位。彼所有相,與一切無涅槃法補特伽羅諸相相違,是名六處殊勝。依如是義,假想安立諸差別名。謂為種性、種子、界、性;非析諸行別有實物名為種子,亦非余處;然即諸行如是種性,如是等生,如是安布,名為種子。如決擇分說。(陵本五十二卷十五頁)由是當知,種子非于六處有別異相。是故當言墮一相續(xù)。

  「即于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等者:有涅槃法補特伽羅,是名種類」。這個「種類」怎么講呢?就是在你的「六處」里邊有「涅槃法」這就叫做「種類」!赴沧》N性位中」叫做「分位」!副怂邢嗯c一切無涅槃法補特伽羅諸相相違」和他們不同,「是名六處殊勝」!敢廊缡橇x,假想安立諸差別名」,就是依六處殊勝的這個義「假想」,就是方便的這樣觀察安立出來種種不同的名字「謂為種性」、或者「種子」、或者是「界」、或者是「性」!阜俏鲋T行別有實物名為種子」不是把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去分析,「諸行」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分析這眼、耳、鼻、舌、身、意,里面有一個特別的東西、「實物」叫做種子,不是這樣意思!敢喾怯嗵帯挂膊皇请x開了眼、耳、鼻、舌、身、意另外有一個地方有個東西叫做「無漏種子」的,也不是這個意思。

  「然即諸行如是種性」那究竟什么是無漏種子呢?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呀!「然即諸行」就是有這樣的種性,有這種功能!溉缡堑壬惯@如是等生呢?就是這么多的眾生造了種種業(yè),會得到三界六趣的果報出現,這叫「如是等生」。「如是安布」你這個心造種種業(yè),分布的時候,你心一動就在阿賴耶識里面安布種子了,你這無漏種子是這樣安布,你這有漏種子也是這樣子。不管你是作善業(yè)、作惡業(yè)、作不善不惡的業(yè)、作禪定的業(yè)力、作出世間的無漏的業(yè)力,都是你心在動,就在你阿賴耶識里面熏成種子了,這叫做「安布」,「名為種子」。「如決擇分」解釋(五十二卷十五頁)。

  「由是當知,如是種子,非于六處有別異相。是故當言墮一相續(xù)!惯@個地方還不是那么容易懂的。

  這個義還就是總相地說呢,就是你這樣熏習了種子就附在阿賴耶識里面,這么說比較簡單。但是附在阿賴耶識里面呢?它并不是離開了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你遇見殊勝的因緣的時候,就在從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里面發(fā)出這種殊勝功能。你看見佛了,那種高尚的道德行為,你心里面無漏種子發(fā)動了。或者你聽佛說法你發(fā)動了殊勝的這種作用了,發(fā)心修行得圣道了。

  總而言之,是從眼耳鼻舌身意接觸佛法的色聲香味觸法上,而得到這個殊勝的戒、定、慧成就了,這就叫做無漏的種子。就這么講好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