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瑜伽師地論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七(8)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七(8)

  天三、引教證

  如世尊言:入變壞心執(zhí)母邑手,乃至廣說。又如說言:住貪欲纏、領(lǐng)受貪欲纏緣所生身心憂苦。如是住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纏,領(lǐng)受彼纏緣所生身心憂苦。由此至教第一至教、諸煩惱中苦義可得;壞義可得;故說煩惱為壞苦性。

  在「廣建立」這一科有「征」、有「釋」!羔尅估锩娣秩,第一科解釋「苦苦性」,第二科解釋「壞苦性」,第三科解釋「行苦性」;現(xiàn)在是第二科解釋這個「壞苦性」。解釋「壞苦性」里面有「總標(biāo)義」、有「釋得名」,現(xiàn)在是第三科「引教證」。

  「如世尊言」,如同佛所說的。「入變壞心執(zhí)母邑手」,這個「變壞」前面講過了,就是有煩惱「纏縛其心、令心變壞」,所以這個「入變壞心」就由不變壞心入到變壞心;就是煩惱沒有動的時候叫作不變壞,煩惱動了叫「變壞心」。所以「入變壞心」這句話就等于是說他起煩惱了,起了煩惱的時候「執(zhí)母邑手」,這個「母邑」就是女人;這是指男人說的,去執(zhí)這個女人的手。這「邑」這個字以前曾經(jīng)講過,是一種尊稱,對女人的尊稱叫做「邑」!笀(zhí)母邑手」,就是去捉女人的手!改酥痢沟健笍V說」,這下邊沒有引來,那就是這些煩惱的相貌,這些事情。

  「又如說言」,又如佛說!缸∝澯p」,就是這一位有情,這個人他的心在貪煩惱里邊活動;心本身是無記性的,也不是善、也不是惡。但是現(xiàn)在生起了煩惱,生起煩惱這個心就安住在煩惱里邊。什么煩惱呢?就是貪欲的煩惱。這個貪欲的煩惱就像一條毒蛇似的纏住這個人,就是纏住他的心。「領(lǐng)受貪欲纏緣所生身心憂苦」,這個貪煩惱來了以后就引起了很多的憂苦,這個心就領(lǐng)受這些憂苦,他不能夠排斥、不能排出去。這個貪煩惱的因緣,因為貪煩惱活動了所以在自己的身體上引起了苦惱,在心理上也引起了苦惱。這個「身」是指前五識,「心」就指第六識,引起了一些憂愁苦惱。這個苦惱現(xiàn)起了的時候,你這個第六識就受這苦惱的逼迫,所以叫做「領(lǐng)受」。這是說這個煩惱使令你受到壞苦、去覺受壞的苦惱;這是說「貪煩惱纏」。

  「如是住瞋恚、惛沈睡眠」,前面是說「貪煩惱」。這下面說到瞋恚的煩惱,或者是惛沈睡眠的煩惱。其實惛沈就是睡眠,但是睡眠的動機是想要睡眠,惛沈的動機是想要修止觀、但是昏沈來了,這個時候叫做「惛沈」。「掉舉惡作」,「掉舉」是心里面的掉動;「舉」也是動,「掉」也是動;就是回憶以前可愛的事情,這些妄想叫做「掉舉」!笎鹤鳌咕褪呛蠡;譬如說是在那兒靜坐打了很多的妄想,把光陰都空過了就后悔,做錯了事情后悔叫做「惡作」,也是心里的妄想。還有「疑」,就是對于佛法僧,或者修行的法門有所疑惑。這也都是煩惱。「領(lǐng)受彼纏緣所生身心憂苦」,這就是「壞苦」的意思,原來煩惱沒有現(xiàn)起的時候心里是很平靜的、很自在的;煩惱來了使令你有了憂苦,所以這就叫做「壞苦」。

  「由此至教第一至教、諸煩惱中苦義可得;壞義可得;故說煩惱為壞苦性」。「由此至教」,前邊這都是佛說的,在經(jīng)上講的。由此「至教」至極之教、至理之教,就是最圓滿的真理,說明圓滿真理的言教,就是佛的法語!傅谝恢两獭梗傅谝弧故琴潎@的意思,贊嘆佛的至教最殊勝。在佛的法語里邊說到「諸煩惱中苦義可得」,因為身心領(lǐng)受到憂苦,「苦義可得」!笁牧x可得」就是破壞了煩惱不現(xiàn)起的時候那個平靜、平和的境界,也有這種道理。「故說煩惱為壞苦性」,這是結(jié)束這一段文。

  這是「引教證」,引佛的法語來證明這個「壞苦」!笁目唷咕褪且驘⿶酪鸬目鄲澜凶觥笁目唷。

  天四、結(jié)建立

  如是名為建立壞苦性。

  這是第四科「結(jié)建立」。這就叫做「建立壞苦性」,這個「建立」就是安立,也就是佛說明這件事給它一個名字,叫做「壞苦性」。

  亥三、行苦性(分三科) 天一、出體性(分二科) 地一、標(biāo)遍行

  若行苦性、遍行一切五取蘊中。

  前面這個壞苦性、苦苦性都解釋完了,現(xiàn)在第三科解釋這個「行苦」的體性。什么叫做「行苦性」呢?「若行苦性、遍行一切五取蘊中」,這個「行苦」就是也不苦、也不樂,你的心情屬于無記性這樣的境界的時候就叫做「行苦性」。這個「行苦性」是普遍地活動在一切的「五取蘊中」,就是樂受的時候也有行苦性、苦受的時候也有行苦性、不苦不樂的時候也是行苦性。我們的五取蘊就分這么三類;不是樂受、就是苦受、再不然不苦不樂受;這三種受中都有行苦性,所以叫作「遍行一切五取蘊中」。

  這句話是標(biāo),下面第二科「舉要義」。

  地二、舉要義

  以要言之除苦苦性、除煩惱攝變壞苦性、除樂受攝及所依處變壞苦性,諸余不苦不樂受俱行,若彼所生、若生彼緣、若生住器所有諸蘊,名行苦性。

  這下邊解釋,舉要義來解釋這個「行苦性」。這個「行苦性」里邊的含義是很廣的,現(xiàn)在不多說所以「以要言之」,舉出它的簡要、重要綱要來說明這個「行苦性」!赋嗫嘈浴梗褪悄氵@五取蘊里面的苦苦性不在內(nèi),苦苦性這是很明顯的。「除煩惱攝變壞苦性」,「變壞苦性」就是樂受;屬于煩惱的變壞苦性也不在內(nèi)。「除樂受攝及所依處變壞苦性」,這個樂受就是引起煩惱的原因;樂受在的時候這叫做「壞苦性」;引起煩惱使令你的心情有所變化,有很多的憂苦那也叫做「變壞苦性」。所以壞苦分這么兩種;這「煩惱攝」的、屬于煩惱的「變壞苦性」不在內(nèi),「樂受攝」、屬于「樂受攝及所依處變壞苦性」;「樂受」不會是單獨有樂受,一定依于六根和六境而引起樂受的,所以六根六境是「所依處」,這樣的「變壞苦性」也不在內(nèi)!钢T余不苦不樂受」,前面的「苦苦性」和二種的「變壞苦性」都不在內(nèi),剩下的「諸余」,很多的受里面剩下的「不苦不樂受俱行」,這不苦不樂受是一種境界,你的內(nèi)心和這個境界同時地活動,就有這種不苦不樂的感覺。

  「若彼所生、若生彼緣」,前面只是說「受」,這下面又說是「若彼所生」,就是彼煩惱所生的諸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我們這個五蘊生命體是由煩惱現(xiàn)起的,現(xiàn)在就是指這個五蘊說叫「若彼所生」!溉羯司墶,這個「生彼緣」是誰呢?就是五蘊為所依能生煩惱,這個「蘊」又能生煩惱,「蘊」是生煩惱的緣,生彼煩惱的緣;這樣說就是蘊由煩惱所生,生了以后蘊又生煩惱,就是這么意思。「若彼所生,若生彼緣,若生住器」,這個「生住器」就是我們的色受想行識蘊,這色受想行識這個蘊是所受用的,是我們自己所受用的;你不管是做什么,不管是做善是做惡,你出家修學(xué)圣道,你都要靠這個色受想行識,在這里邊你有所覺受,你要發(fā)生一些作用都是要靠這個五蘊的,所以它是個「生住」的器,它能生、能住。這個「生」就是五蘊出現(xiàn)的時候叫「生」,這個「住」就是繼續(xù)下去,發(fā)生了以后繼續(xù)地存在下去叫做「住」。而這個「生」和「住」就是五蘊,指五蘊說的。這個生住的器,由這個器你有所覺受,還會有種種的作用。不管是生也好、住也好、不管是做善也好、做惡也好、有快樂的時候也好、有苦惱的時候也好,所有的諸蘊都叫做「行苦性」,就是這樣子。但這個問題就是,有壞苦的時候就是樂受的時候、或者苦受的時候,這行苦的相貌不明顯,若是不樂不苦的時候,這行苦的相貌才顯現(xiàn)出來,是這樣的意思。

  《披尋記》九三六頁:

  若彼所生若生彼緣等者:謂若諸蘊從煩惱生,名彼所生。蘊為所依能生煩惱,名生彼緣。諸有情生及盡壽住要以諸蘊為所受用,名生住器。

  「若彼所生若生彼緣等者:謂若諸蘊從煩惱生」,名叫作「彼所生」,彼煩惱所生;若沒有煩惱的話,這五蘊就不生了。昨天也曾經(jīng)說過這件事,若阿羅漢他沒有愛取了,所以他就一念入無余涅槃了,就入于不生不滅了。有煩惱才有這個五蘊的果報,所以是名「彼所生」!柑N為所依能生煩惱,名生彼緣」,這個蘊是煩惱生起的緣,是這樣「名生彼緣」!钢T有情生及盡壽住要以諸蘊為所受用,名生住器」,是這樣意思。

  天二、釋苦名

  由彼諸蘊其性無常,生滅相應(yīng),有一切取,三受粗重之所隨逐,不安隱攝;不脫苦苦及以壞苦,不自在轉(zhuǎn)。由行苦故,說名為苦。

  這是第二科釋苦的名,解釋這個行苦的名字;為什么叫做行苦?這個「行」本身不感覺到苦也不感覺到樂,為什么立一個苦的名字叫做「行苦」?

  「由彼諸蘊其性無!,由于那么多的色受想行識的諸蘊,它的體性都是變化的,不是永遠(yuǎn)常住的,是「生滅相應(yīng)」,這色受想行識與生相應(yīng)、與滅相應(yīng),總是有變化。不管是色也好、受想行識也好,都是有生滅變化的!赣幸磺腥 ,這個生滅變化是無常的意思。這上面「有一切取」就是有一切的煩惱,這個「取」是煩惱的相貌,你這貪也是有所取著,瞋也有所取著,因「取」而有種種的煩惱。在無常上的相貌上,無常的體性上,它又有很多的煩惱!溉艽种刂S逐」,這個「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粗重之所隨逐」,就是它的種子,三受的種子。在這個無常的變易法里邊有一切煩惱的種子,有三受的種子隨逐它,在生滅中有這么多的污染隨逐它。這些煩惱也好、三受粗重也好都是「不安穩(wěn)」不自在的,屬于「不安穩(wěn)」不自在的。如果你自己注意自己的內(nèi)心的時候,沒有煩惱的時候心情自在、心情安穩(wěn);煩惱來了的時候心里不安穩(wěn),不管是你滿意的、不滿意的煩惱都是不安穩(wěn)的。

  「不脫苦苦及以壞苦」,這個行苦它是不苦也不樂的,但是不表示它解脫了苦苦和壞苦;行苦的時候是不樂不苦的,它不樂不苦不表示它解脫了苦苦、解脫了壞苦,不是的。它還是隨時有可能會現(xiàn)出來苦苦、會現(xiàn)出來壞苦的,所以它這個行苦本身不是自在轉(zhuǎn),不是它自己「我決定不苦不樂」,它沒有這個能力;隨時就會苦,隨時也會樂的,「不自在轉(zhuǎn)」。

  「由行苦故,說名為苦」,因為他在無常的相貌里邊、無常的體性里邊,有煩惱的種子、有三受的種子的隨逐,這種種子是不安穩(wěn)性,這是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他也沒有解脫苦、也沒有解脫樂,他也是不自在轉(zhuǎn)的,所以這也就是苦。「由行苦故,說名為苦」,這個行里邊有苦,所以叫做「行苦」。

  天三、結(jié)建立

  如是名為建立行苦性。

  這是結(jié)束這一段。就是因為上述的原因,所以建立一個名字叫做「行苦性」。這個「行苦性」就是阿羅漢;就是圣人才能了知道行苦性的,凡夫是不知道的,凡夫不感覺到行是苦,不感覺到。

  《披尋記》九三六頁:

  有一切取三受粗重之所逐者: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名一切取?、樂等受,是名三受。三界有情所依自體,皆為如是一切粗重之所隨逐,是故彼蘊名有取蘊。

  「有一切取三受粗重之所逐者」,這個「取」這里這樣解釋:「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名一切取」;「欲取」就是我們一般的凡夫,就是諸有所作就是為了享受欲,享受色聲香味觸的欲,叫「欲取」。「見取」就是這些外道,他們另外有特別的思想,或者是想要生梵天,或者也想要得涅槃,得色界定、無色界定,有六十二見,有各式各樣的煩惱!附浣 ,他們也是持戒的;這件事不做、那件事不便,當(dāng)然有些持牛戒、雞戒、狗戒,也有一般的這個十善戒,他為了得禪定他也要持戒;所以這個「戒禁取」包括外道修學(xué)禪定在內(nèi)的!肝艺Z取」,這個「我語取」不管是欲取也好、見取、戒禁取也好、都是有「我語取」,都是有我見,執(zhí)著有我的。但這個「我」這種思想只是一句空話,實在是沒有「我」可得,所以叫做「我語取」。但是一般欲取的人對什么是「我」,他并沒有深入的去認(rèn)識,只是見取、戒禁取的外道對于這件事是認(rèn)真地學(xué)習(xí)過什么是「我」。那么在佛法里邊說那都是錯誤的,沒有「我」可得,故名為「我語取」。這樣說就是有四種取,這四種取就叫做「一切取」。這個十二因緣,十二緣起里邊的那個「取」就是指這個四個取說的。

  「苦樂等受是名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三受!溉缬星樗雷泽w,皆為如是一切粗重之所隨逐」,欲界有情、色界無色界的有情,「所依自體」就是指這個色受想行識的身體,這個身體是一切事情的依止處,你沒這個身體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作善也靠它、作惡也是靠它、修學(xué)圣道也是靠它的,所以它是所依的體!附詾槿缡恰,這個色受想行識三界有情所有的自體,「皆為如是」就是前面說的「一切粗重」的隨逐!甘枪时颂N名有取蘊」。

  申二、愛差別(分二科) 酉一、出異名

  又即彼愛、亦名希求、亦名欣欲、亦名喜樂。

  這是第二科是「愛差別」,第二科「愛差別」。前邊是說「苦差別」,前邊是第一科,第一科是說「苦差別」,現(xiàn)在第二科說愛的差別。這個「苦差別」就是說那個苦諦,苦、集、滅、道四諦;這個「愛差別」就是說那個集諦,集諦就是四種愛,F(xiàn)在解釋「愛差別」,分二科,第一科是「出異名」,標(biāo)出來它不同的名字。

  「又即彼愛」,「又即彼」四諦里邊的那個集諦,集諦主要是愛煩惱;愛煩惱「亦名」為叫做「希求」,因為對于所愛著的就是要求得,所以愛也是希求的意思!敢嗝烙梗置麨椤感烙,這個「欣」就是歡喜,歡喜所欲的,也就是希求的意思。「亦名喜樂」,也就是樂著歡喜這件事。這是名字上有不同,這個「出異名」。

  酉二、顯差別(分二科) 戌一、標(biāo)

  即此希求、由三門轉(zhuǎn)。

  這下面顯這個愛的差別,分二科,第一科是「標(biāo)」。「即此希求」就是彼愛「由三門轉(zhuǎn)」,從三個部份上顯現(xiàn)出來它的活動,這個「轉(zhuǎn)」就是活動。

  戌二、釋(分二科) 亥一、由二種

  謂希求后有,及希求境界。

  這個「顯差別」先是「標(biāo)」,然后加以解釋。解釋里邊分二科,第一科是「由二種」。這個「即此希求由三門轉(zhuǎn)」這是標(biāo)。「謂希求后有」這以下第二科是解釋,解釋第一科先說「由二種」。

  「謂希求后有,及希求境界」,「希求后有」就是希求將來的生命能更好,我的壽命更長一點,我的能力更大一點,就是很多的希求,「希求后有」。「及希求境界」及希求我所有的,希求所有的境界更滿意。這分這么兩種,「由二種」。

  亥二、配三門 天一、后有愛

  若希求后有、名后有愛。

  這是第二科「配三門」,分二科,第一科是先說「后有愛」!溉粝G蠛笥忻笥袗邸,「希求后有」就是「后有愛」,就是對將來的生命有愛的意思。

  天二、余二愛(分二科) 地一、標(biāo)列

  希求境界復(fù)有二種。謂于已得境界、有喜著俱行愛;若于未得境界、有希求和合俱行愛。

  這是第二科「余二愛」,分二科,第一科就是「標(biāo)列」。

  「希求境界」還有兩種不同。「謂于已得的境界」,你已經(jīng)有所有權(quán)了,這個是屬于你的。「有喜著俱行愛」,這是你有這樣的愛;這個愛和所執(zhí)著的這個境界同時的叫「俱行」!溉粲谖吹镁辰纭梗銢]有得到這種境界,這個境界你還沒有所有權(quán),不是屬于你的。「有希求和合俱行愛」,但是因為愛的關(guān)系,雖然不屬于我的,但是我希望能夠求得它屬于我的;「和合」就是「俱行」的意思,就是同我能夠和合,「俱行愛」。

  這是「標(biāo)列」,下邊「別配」。

  地二、別配

  當(dāng)知此中于已得境界喜著俱行愛,名喜貪俱行愛;于未得境界希求和合俱行愛,名彼彼喜樂愛。

  「當(dāng)知此中于已得境界喜著俱行愛,名喜貪俱行愛」,就是前面說到那個集諦的四種愛就是這個「名喜貪俱行愛」,這加以解釋!赣谖吹玫木辰缦G蠛秃暇阈袗,名彼彼喜樂愛」,這樣子配合。

  《披尋記》九三六頁:

  又即彼愛亦名希求等者:前說若愛、若后有愛、若喜貪俱行愛、若彼彼喜樂愛,名集圣諦。當(dāng)知此中愛是總名,后有愛等是其差別。今依此義,說即彼愛名希求等。又說即此希求由三門轉(zhuǎn),如文可知。

  「又即彼愛亦名希求等者:前說若愛、若后有愛、若喜貪俱行愛、若彼彼喜樂愛,名集圣諦」,這前面的文說的。「當(dāng)知此中愛是總名,后有愛等是其差別」,后有愛是將來的。對現(xiàn)在的生命體有所愛叫「愛」;將來的生命體的愛叫「后有愛」,是其差別!附褚来肆x,說即彼愛名希求等。又說即此希求由三門轉(zhuǎn),如文可知」是這樣意思。

  申三、滅差別(分二科) 酉一、標(biāo)

  滅有二種。

  這個苦的差別、愛的差別,這兩種解釋完了,F(xiàn)在解釋這個滅諦,滅諦的差別,這苦、集、滅、道,這滅諦的差別;「滅有二種」。

  酉二、列

  一、煩惱滅,二、所依滅。

  「一、煩惱滅」就是這四種愛沒有了。你修學(xué)四念處、修學(xué)八正道,把這煩惱都熄滅了,你這個時候的色受想行識還在;色受想行識你的生命體還在,但這生命體是清凈的,沒有愛煩惱、也沒有見煩惱,得最勝舍;不管是遇見什么境界,心里面是清凈無染,這大阿羅漢的境界叫「煩惱滅」。

  「二、所依滅」就是色受想行識滅了。色受想行識滅了那就是入無余涅槃了,就是阿羅漢入無余涅槃了,這時候色受想行識熄滅了。熄滅了以后就入于不生不滅的境界了。就是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這個時候就是所依滅。這樣說「煩惱滅」是有余涅槃,「所依滅」就是無余涅槃。

  申四、道差別(分二科) 酉一、標(biāo)

  道有二種。

  這個滅的差別也說完了,現(xiàn)在說道的差別,道諦。這個道諦的差別有二種不同。

  酉二、列

  一、有學(xué)道,二、無學(xué)道。

  一是「有學(xué)道」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向,這些人他們的道還沒有究竟圓滿,還要繼續(xù)努力地修學(xué),所以叫做「有學(xué)道」!付、無學(xué)道」就是到四果阿羅漢了;四果阿羅漢他的圣道圓滿了,就不需要再修學(xué)了,所以叫做「無學(xué)道」。

  這是從這個位次來解釋;實在這個道諦就是戒定慧。

  午四、結(jié)

  如是當(dāng)知名出世道凈惑所緣。

  這是第四科結(jié)束這一段文。前面標(biāo)示出來出世道的凈惑所緣;有世間道凈惑所緣、有出世間道凈惑所緣。什么叫做出世道凈惑所緣?前面這一大段所說的就是了。

  丑三、結(jié)

  如是已說四種所緣。一遍滿所緣,二凈行所緣,三善巧所緣,四凈惑所緣。

  這個科句上,我這個本子是「卯三、結(jié)」;但是我去查對前后的文,應(yīng)該是「丑」,「丑三、結(jié)」,應(yīng)該是子丑的「丑」字。

  前邊「已說四種所緣」,這個一共是分了十七科,這第三科是「所緣」,這個「所緣」這里結(jié)束了。前面這四大段就是說了「四種所緣」,「一是遍滿所緣,二是凈行所緣,三善巧所緣,四凈惑所緣」,這四種所緣境說完了。

  子四、教授(分二科)     丑一、征

  云何教授?

  這個修止觀要有所緣境,在《瑜伽師地論》里面可以說,說的是最多了,有這么多的所緣境。前面品類差別分十七科,前面三科都說完了。現(xiàn)在這底下第四科是「教授」,分兩科,第一科是「征」!冈坪谓淌凇?怎么叫做「教授」呢?這是「征」。

  下邊第二科解釋。解釋里邊分二科,第一科「四教授」又分三科,第一科是「標(biāo)」。

  丑二、釋(分二科)   寅一、四教授(分三科)  卯一、標(biāo)

  謂四教授。

  怎么叫做「教授」?「謂四種教授」。四種教授是那四種呢?

  卯二、列

  一、無倒教授,二、漸次教授,三、教教授,四、證教授。

  分這么四種不同。下邊第三科是解釋這四種教授,第一科先解釋無顛倒的教授,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卯三、釋(分四科) 辰一、無倒教授(分三科) 巳一、征

  云何無倒教授?

  這是「征」。下邊又解釋。

  巳二、釋

  謂無顛倒宣說法義,令其受持讀誦修學(xué),如實出離正盡眾苦,作苦邊際。

  「謂無顛倒宣說法義,令其受持讀誦修學(xué)」,這「無倒教授」就是說,你這一位阿阇黎能夠不顛倒的,就是沒有錯誤的「宣說法義」。這個「法」是指名相說的,「義」就是名相里面所詮顯的道理;就是「法」是名言,「義」是名言所詮顯的義;有能詮、有所詮,你都能夠宣說得沒有錯誤!噶钇涫艹帧,令那個學(xué)者能夠「受持讀誦修學(xué)」。

  這個「受持」在《辨中邊論》上有個溫習(xí)的意思。就是你學(xué)習(xí)了以后你不斷的溫習(xí)叫做「受持」;當(dāng)然你要接受在心里面能夠不失掉,能夠不失掉就要不斷的溫習(xí)。不斷的溫習(xí)叫做「受持」,這個「讀誦」就是讀誦這個文。這個「受持讀誦」就是屬于解,而后又能夠依解去「修學(xué)」。這個「修學(xué)」在《大毗婆沙論》上的解釋,就是學(xué)習(xí)戒定慧滅貪瞋癡叫做「修學(xué)」。這樣這個「學(xué)」也就有修行的意思。這樣說這個「解」是修行的開始,不是離開了「解」而能夠有修行這件事。把這個「解」單獨立起來?獨立起來?不能獨立的!附狻故切扌械拈_始,由解而有行,由行而有解;因為從文字上去「解」這是一個很粗淺的一個相貌,由修行而后有「解」才能更深刻地明白什么是佛法。所以這個「解」不是離開了修行單獨有一個解;若離開了修行單獨有解,那個解是很膚淺的。所以這上面說「宣說法義,令其受持讀誦修學(xué)」,這個「解」是貫徹始終的,不只是在初開始的時候的事情。

  或者說受持是指義說的;讀誦指法說,受持指義說;「令其受持」法中之義,這個義不能離開法而獨立,你離開了文句、這個義你很難明白,很難知道這個義的,除非是得了圣道。我們普通的凡夫非要因法而明白義,所以不能離文字相,你不可以離文字的。所以離開了文字,在我們初學(xué)的人那就完全不能夠修學(xué)圣道了,完全不能。除非是佛的境界,得無生法忍的人,得無生法忍的人他這個無分別智現(xiàn)前的時候,是與第一義相應(yīng),是離文字相。但是他還是不能離文字相,因為還有很多不明白,還需要聽佛說法的,所以一直到佛的境界才究竟圓滿,到佛的境界雖然是離文字相了,圓滿地離文字相了,但是他還要用文字教導(dǎo)眾生的,所以這個「離文字相」這句話,你應(yīng)該好好想一想這句話。所以這個「無倒宣說法義,令其受持讀誦修學(xué)」。

  「如實出離」,這個「如實出離」不是你自己得增上慢:「我成佛了」;不是。你要真實修學(xué)圣道滅除了煩惱,才出離了虛妄分別,你才能得圣道了,契合了第一義諦了,「如實出離」!刚M眾苦」,出離了的時候就是與第一義諦相應(yīng)了,就滅除一切煩惱。煩惱是眾苦之因,煩惱因滅了,眾苦也就滅了。這時候就是「作苦邊際」,就是由于你圣道成功了,這時候作成了苦的「邊際」,苦到此為止了,以后沒有苦了。就是與第一義相應(yīng)的時候就是沒有苦;你若到世俗諦來,世俗諦那就有問題,但是圣人是沒有這一回事情。

  巳三、結(jié)

  如是名為無倒教授。

  結(jié)束這一段。

  《披尋記》九三七頁:

  令其受持讀誦修學(xué)等者:此中略顯五道差別:言受持讀誦修學(xué)者,謂由資糧道及加行道。言如實出離者,謂由見道。言正盡眾苦者,謂由修道。言作苦邊際者,謂由究竟道。

  「令其受持讀誦修學(xué)等者:此中略顯五道的差別」,五種道的不同!秆允艹肿x誦修學(xué)者,謂由資糧道及加行道」,這個「受持讀誦」是「資糧道」,就是準(zhǔn)備的階段,學(xué)習(xí)佛法準(zhǔn)備修行的階段。這個「修學(xué)」就是「加行道」,這就是努力地修行在加行的時候,就是暖、頂、忍、世第一這個階段,「加行道」!秆匀鐚嵆鲭x者,謂由見道」,如實出離就從「見道」開始,因為他這個時候與第一義諦相應(yīng)了,初果圣人初得無生法忍的人就是見到第一義諦了,也就是見到苦諦、集諦、滅諦、道諦的人了,所以「如實出離」這是「見道」。「言正盡眾苦者」這一句話「謂由修道」,這就是你繼續(xù)修行的時候;初開始得無生法忍的時候是不會再到三惡道去了,是已經(jīng)開始出離了,這個時候叫做「見道」;「正盡眾苦」繼續(xù)修行才能盡眾苦;連欲界的苦、色界、無色界的苦全部慢慢的都解脫了,所以這是「正盡眾苦」就是「修道」!秆宰骺噙呺H者,謂由究竟道」就是到了「無學(xué)道」了,「無學(xué)道」的時候作了苦的邊際了;因為在有學(xué)的時候還是有苦,還沒有完全解脫的。

  這樣說加起來就是五種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xué)道,這一段文有五道的差別,「如是名為無倒的教授」。

  辰二、漸次教授(分三科) 巳一、征

  云何漸次教授?

  這是第二科「漸次教授」,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漸次教授」?這個教授的時候還是有次第地,逐漸地有次第地教授。

  這是第一科「征」。第二科是解釋,分三科,第一科「為說法義」。

  巳二、釋(分三科) 午一、為說法義

  謂稱時機宣說法義,先令受持讀誦淺近,后方令彼學(xué)深遠(yuǎn)處。

  「謂稱時機」,這個教授的善知識、這個阿阇黎要「稱時機」,與時機相稱、相合,這個時機是不一樣的。這個「機」就是所教導(dǎo)的人,所教導(dǎo)的這個「機」,他的身口意能夠發(fā)動善根修學(xué)圣道,那個發(fā)動的力量叫做「機」;這個力量有時間的不同,初開始學(xué)習(xí)的時候,你為他「宣說法義」,宣說佛法的法義,「先令受持讀誦淺近」的佛法。什么叫做「淺近」的佛法?就是有能詮的名句,有所詮的義,有能所詮就是淺近的;我們要依靠文字才明白什么是佛法,這就是「淺近」的!负蠓搅畋藢W(xué)深遠(yuǎn)處」,就是開始修止觀了,那個時候是學(xué)習(xí)這個離文字相,沒有能詮也沒有所詮的境界,那叫作「深遠(yuǎn)義」,學(xué)習(xí)這個,是這樣意思,「后方令彼學(xué)深遠(yuǎn)處」。

  不能說一開始的時候離文字相,那不行、那是不可以,那就是搞錯了、那就是顛倒教授、不是無倒教授,F(xiàn)在這說「漸次教授」是這樣意思,就是「謂稱時機宣說法義」,什么叫做「時機」呢?就是先令受持讀誦淺近,后方令彼學(xué)深遠(yuǎn)處、離文字相。

  這就是在資糧道的時候,就是「受持讀誦淺近」,加行道的時候「后方令彼學(xué)深遠(yuǎn)處」是這樣意思。但是學(xué)這個資糧道、在加行道的時候,人與人也都不一樣,也都是不同的。我看那個《長老偈、長老尼偈》這個書上,那個七歲的小女孩子就得阿羅漢了,她很容易地得阿羅漢了,這真是令人羨慕!负蠓搅畋藢W(xué)深遠(yuǎn)處」。

  午二、為入現(xiàn)觀

  又為令入初諦現(xiàn)觀,先教苦諦,后集滅道。

  這是第二科「為入現(xiàn)觀」。前面是「為說法義」,現(xiàn)在這是說「為入現(xiàn)觀」。

  「又為令入初諦現(xiàn)觀」,又「為了」為求使令學(xué)者能夠契入最初開始的「諦現(xiàn)觀」。這個「諦」就是苦、集、滅、道四諦,或者就是第一義諦!脯F(xiàn)觀」就是這個無分別、無我智慧,無漏的、清凈無染的、無分別的證入諸法實相的智慧叫做觀;這個觀現(xiàn)前了,叫做「現(xiàn)觀」!赋酢棺C入,為求令你契入這個「初諦」,初開始的諦現(xiàn)觀,其實就是無我的智慧,這個無漏的、無分別的智慧!噶钊搿惯@個「入」是契入,實在也就是成就。為了令你成就初開始的無我的智慧,「先教苦諦」,先要教授你什么是苦,四諦里面的苦諦?嘀B:生苦、老苦、病苦,乃至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乃至到五取蘊苦;這是什么呢?叫你發(fā)出離心,你要發(fā)出離心。若不苦,人不能發(fā)出離心的,所以要先教授他什么是「苦諦」。「后集滅道」,以后再說苦諦的原因叫做「集諦」,然后再說圣人第一義諦的境界是「滅諦」,然后再說戒定慧,這樣子教授。

  這是第二科「為入現(xiàn)觀」,這是教授的一種次第。我們學(xué)過的《瑜伽師地論》,那個〈五識身相應(yīng)地〉就是學(xué)什么是心,到〈意地〉的時候就說到六道輪回了,那就是教授我們「苦諦」。那么〈五識身相應(yīng)地〉和〈意地〉匯合起來看,什么是苦?就是你的虛妄分別,另外沒有苦;教授我們苦諦,是這樣意思。

  午三、為得諸定

  又為令得靜慮等至,先教最初靜慮等至,后教其余靜慮等至。

  這是第三科「為得諸定」!赣譃榱畹渺o慮等至」。前面是說觀,修毗缽舍那觀,成就這個無漏的無我的智慧。這是第三科「又為令得靜慮」,要令這個學(xué)者他要得靜慮,就是「定」!胳o慮等至」,「等至」就是定,但是說「靜慮等至」表示不是無色界定、也不是欲界定、未到地定,是「色界定」。「先教最初靜慮等至」,這個靜慮有四靜慮;色界初靜慮、二、三、四,第四靜慮的不同。教授「初靜慮」,當(dāng)然是從欲界定開始,欲界定、未到地定,然后到初靜慮,先教授你這個修行的方法。「后教其余靜慮等至」,就是第二、第三、第四靜慮了。

  巳三、結(jié)

  如是等類,應(yīng)知名為漸次教授。

  這是結(jié)束。這就是「漸次教授」,這個教授的次第有這樣的差別。

  辰三、教教授(分二科) 巳一、征

  云何教教授?

  這下面是第三科「教教授」分二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教教授」呢?

  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釋。

  巳二、釋

  謂從尊重、若似尊重、達解瑜伽軌范親教,或諸如來、或佛弟子、所聞?wù),即如其教、不增不減教授于他,名教教授。

  「謂從尊重」,「尊重」是誰?就是你的和尚,就是你的和尚是你所尊重的!溉羲谱鹬亍咕褪呛湍愕暮蜕邢嗨频娜耍凶觥杆谱鹬亍;或者你和尚的同學(xué),那么就是「似尊重」;蛘哒f這個「尊重」也包括了戒和尚、包括羯摩、教授都是「尊重」。「達解瑜伽軌范親教」,這句話是解釋這個「尊重」和「似尊重」。這「尊重」和「似尊重」的這些人是什么樣的人呢?是「達解瑜伽」,就是他們通達了什么叫做「瑜伽」,就是修止觀的相應(yīng)的這些方法,明白怎么樣修學(xué)圣道;這樣的「軌范師」和「親教師」,「軌范」就是阿阇黎,「親教」就是和尚、烏婆陀耶。所以前面那個尊重和似尊重,就是「軌范」和「親教」這種人!富蛑T如來、或佛弟子」,或者說「尊重」、「似尊重」就是指佛說的,或佛的弟子,「佛弟子」這一切得圣道的這些人,或者是阿羅漢、或者是大菩薩、得無生法忍的大菩薩,「或佛弟子」。

  「所聞?wù)獭,就是你從這些尊重、似尊重這里所聞的「正教」,從這里所得到的「正教」。這前面已經(jīng)解釋過,什么叫做「正教」?就是長行重頌并受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就是這十二部,這是「正教」,「所聞?wù)獭埂!讣慈缙浣、不增不減教授于他,名教教授」,就是這個尊重、似尊重這些人,也就是軌范師和親教師從佛那里,或從佛弟子那里所聞?wù),「即如其教」,即如?a href="/remen/fot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佛陀和佛弟子所教授的這些佛法,「不增不減教授于他」,你也不要增加也不要減少,這樣子來「教教于他」,教授那些學(xué)者,這叫「教教授」。這樣意思,就是你要根據(jù)佛陀所說的正法來教授學(xué)者,你不要自己自作聰明,不要這樣子,這樣意思。這叫作「教教授」。

  《披尋記》九三七頁:

  謂從尊重、若似尊重等者:此說尊重若似尊重,謂即達解瑜伽或軌范師或親教師,或復(fù)說余尊重若似尊重。如下說言:若有自愛補特伽羅初修業(yè)者,始修業(yè)時,為隨證得自義利故,先應(yīng)四處安住正念,然后往詣善達瑜伽,或軌范師、或親教師、或余尊重似尊重所。(陵本三十卷一頁)此可準(zhǔn)知。

  這在(三十卷一頁)詳細(xì)解釋這件事。

  辰四、證教授(分二科) 巳一、征

  云何證教授?

  前面是「教教授」,就是語言文字的正法,F(xiàn)在下面第四科是「證教授」分二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證教授」呢?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釋。

  巳二、釋

  謂如自己獨處空閑所得所觸所證諸法、為欲令他得觸證故、方便教授;名證教授。

  「謂如自己獨處空閑」,就是自己,就是那個軌范師、親教師這些人,他自己「獨處空閑」,一個人在空閑在那里,他在修學(xué)圣道「所得所觸所證」,或者說是聞思修「諸法」!笧橛钏糜|證故,方便教授」,他本身真實由聞思修,由資糧道、由加行道、到見道、修道、無學(xué)道了,這樣子!笧橛钏糜|證故」,他自己成就了以后,他還要住持佛教的,所以「為欲令他」,要發(fā)大悲心到大眾僧這里來;「得觸證故」,為令其他的學(xué)者、初發(fā)心的學(xué)者也能得到、也能夠成就聞思修,「證故」!阜奖憬淌凇梗蒙魄煞奖愕闹腔蹃斫淌趯W(xué)者,這叫做「證教授」。

  《披尋記》九三七頁:

  所得所觸所證者:得先未得預(yù)流果故,是名所得。即此為依,復(fù)能契會上學(xué)果故,是名所觸。證得究竟阿羅漢果,于諸惑斷能作證故,是名所證。

  「所得所觸所證者:得先未得預(yù)流果故,是名所得」,這地方這個「得」字當(dāng)預(yù)流果講!讣创藶橐,復(fù)能契會上學(xué)果故,是名所觸」,就是初果以上,二果、三果!缸C得究竟阿羅漢果,于諸惑斷能作證故,是名所證!

  現(xiàn)在這文上這個意思,就是你自己修學(xué)要有成就了,你再去教授他人,就叫做「證教授」。

  寅二、諸相圓滿教授(分四科) 卯一、標(biāo)

  復(fù)有諸相圓滿教授。

  前面是四種教授。這下面第二科是「諸相圓滿的教授」,分四科,第一科「標(biāo)」。

  「復(fù)有諸相圓滿的教授」這是「標(biāo)」。下面第二科「征」。

  卯二、征

  其事云何?

  「諸相圓滿的教授」那件事是什么情形呢?這是「征」。

  下面第三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標(biāo)列三種」。

  卯三、釋(分二科) 辰一、標(biāo)列三種

  謂由三種神變教授。三神變者:一神境神變,二記說神變,三教誡神變。

  這是「標(biāo)列」。什么叫做「圓滿教授」?就是三種神變教授,這是圓滿的教授。「三神變者:一是神境神變,二、記說神變,三,教誡神變」這三種。

  這是標(biāo)列出來這三種。下面第二科「別顯堪能」分三科,第一科是「神境神變」。

  辰二、別顯堪能(分三科) 巳一、神境神變

  由神境神變,能現(xiàn)種種神通境界,令他于己生極尊重。由彼于己生尊重故,于屬耳聽瑜伽作意,極生恭敬。

  這個「神境神變」怎么講呢?怎么叫做「神境神變」呢?就是「能現(xiàn)種種神通境界」;「神境」就是不可思議境界,這種神通變化;他就是能現(xiàn)出來種種神通無障礙,這「通」就是無障礙,不可思議的無障礙的境界。比如說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這個「神境神變」指神足通說。

  「令他于己生極尊重」,你現(xiàn)出來神通的時候,就會令那個學(xué)者對于現(xiàn)神通的人生出來極大地尊重心!赣杀擞诩荷鹬毓,于屬耳聽瑜伽作意,極生恭敬」,那么他就會心里面不散亂,他的耳就會注意教授者的音聲,來聽受他的「瑜伽作意」,他怎么教授修止觀、要怎么作意;前面一共有四十作意。「極生恭敬」,對于所學(xué)習(xí)的這個佛法生極大的恭敬心。這是「因人重法」,不是「人微言輕」了。

  巳二、記說神變

  由記說神變,能尋求他心行差別。

  這是第二科解釋這個「記說神變」。這個「記說神變」是什么呢?就是「能尋求他心行差別」,就是有他心通;這位尊重、似尊重這位阿阇黎、這位親教師,他能夠?qū)で竽莻學(xué)者的「心行差別」,你的內(nèi)心在想什么,你過去世、你現(xiàn)在世、你未來世,他完全都明白,明白你心里的變化「心行差別」。然后他能夠「記說」,記說你的事情,這是叫做「記說神變」。

  巳三、教誡神變

  由教誡神變,如根如行如所悟入為說正法,于所修行能正教誡。

  第三科「由教誡神變,如根如行如所悟入為說正法,于所修行能正教誡」,這個「如根」就是隨順,這個「如」是隨順的意思。隨順這個學(xué)者的根性;他是利根,他是鈍根!溉缧小,隨順?biāo)軌蜻@樣修行,他的堪能性有么多,「如行」!溉缢蛉搿梗S順?biāo)闹腔,他能悟入到這個程度!笧檎f正法」,這樣子為他宣說修學(xué)的圣道!赣谒扌心苷陶]」,總而言之這個「教誡神變」就是你有這個能力,「于所修行能正教誡」,對于這個學(xué)者所修行的所需要的,你能夠恰到好處地教誡他。

  卯四、結(jié)

  故三神變能攝諸相圓滿教授。

  這是說這位善知識具足了這三種神變,「能攝諸相圓滿教授」,他就是能夠成就了「諸相」都「圓滿」,就是教授所需要的功德他都圓滿了。這「諸相」是德相,道德、圣德的相貌,他都圓滿地具足,教授學(xué)者。

  《披尋記》九三八頁:

  謂由三種神變教授等者:此中神境神變,當(dāng)知攝屬神境智通。記說神變,當(dāng)知攝屬心差別智通。教誡神變,當(dāng)知攝屬漏盡智通。義如菩薩地說。(陵本三十七卷十九頁)。

  「謂由三種神變教授等者:此中神境神變,當(dāng)知攝屬神境智通」,就是六通里面那個神境智通。「記說神變,當(dāng)知攝屬心差別智通」,就是他心通!附陶]神變,當(dāng)知攝屬漏盡智通」,就是這個教授善知識他是圣人了,他自己斷惑證真了,有這樣的功德!噶x如菩薩地說」,這個神通的境界「如菩薩地說」。(陵本三十七卷十九頁)。

  這是真實修行成功了的人,有這三種神變,有諸相圓滿教授;不是說謊話騙人的,沒有神通自稱有神通,不是那回事情。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