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問答 > 居士人物問答 >

凈土篇(1)

問:西方極樂國是從何處去?(陳榮進(jìn))

答:從心上去,此須聽經(jīng)或看經(jīng)注,方能了解。

問:‘南無阿彌陀佛\’為何意?(丘高秀)

答:‘南無\’系皈依敬禮之義,‘阿彌陀佛\’乃為一尊佛名,其義為‘無量光壽\’等(等指智慧慈悲神通愿力種種),此須看阿彌陀經(jīng)方知究竟。如無此學(xué)力讀經(jīng),則‘初機(jī)凈業(yè)指南\’‘歧路指歸\’‘學(xué)佛淺說\’等小冊子,是要多看兩遍。如不了解,不但是為迷信,也易退轉(zhuǎn)。

問:修凈土的人,對何等方法修起,方是捷徑?(魏柏勛)

答:四法之中以持名為捷,所謂徑中徑又徑也。

問:彌陀經(jīng)有‘若有信者,應(yīng)當(dāng)發(fā)愿,生彼國土’發(fā)愿須具如何方式?(智海)

答:二課畢時,誦回向文,即是發(fā)愿。惟此尚屬于口。若念佛時,放下萬緣,一意求生,此亦是愿,乃屬于心。此外尚有具疏發(fā)愿,口誓發(fā)愿,均屬于特舉儀式者。

問:不吃長齋,可不可以家庭上奉敬三圣像?(李俊)

答:可供三圣像,但茹葷腥之時,宜用短幔遮住佛像,以免不潔。

問:習(xí)氣未能盡斷者,不知可以信佛念佛否?(蕭慧心)

答:為除習(xí)氣,始學(xué)念佛,為習(xí)氣未盡,正宜加工念佛。

問:有人說釋迦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同為一體,是不是?(寬珠)

答:法身可云如是,報化則否。

問:沒有吃素的人念佛能往西方嗎?(寬柱)

答:雖不吃素,亦要戒殺,方便食五凈肉,便不妨礙往生。

問:有一鄰人她信佛很久,對我說每月定期污穢時不可念佛,是不是?(瑞珠)

答:此是女子生理關(guān)系,并非有意不潔,凈法貴在相繼有恒,但念不妨。

問:上課念佛時常雜念,尚不得清念,請教好的念法!(魏柏勛)

答: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如是心念口誦耳聽,俱要字字清楚,久而久之,自能一心。

問:念佛十念法,可以往生。何以彌陀經(jīng)中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呢?(徐福快)

答:所謂十念法,非言只念一次,乃每日必行之法。積年累日,自不是少善根矣。但此法專為事務(wù)極忙之人而立。倘能抽暇多念,更佳矣。

問:婦人生產(chǎn)一個月可以念佛嗎?用口念,或用心念?(楊金英)

答:念佛注重相繼,生產(chǎn)系生理自然,并無產(chǎn)婦不許念佛之說。心念固佳,如不能者,口念亦不妨。

問:每天念佛,依然妄想不凈,如何除法?(陳簡招福)

答:此是功夫日淺之故,時久漸能攝心,現(xiàn)在不可勉強(qiáng)?植坏闷浞,愈除反覺愈多。但于念佛之時,此六字起于心要清楚,出來口要清楚,再入于耳更要清楚,依此而行,妄念自日滅矣。

問:‘觀經(jīng)\’上品上生之段,所示修行六念,是哪六念,抑即晝夜六時念佛?(大寬)

答:佛、法、僧、戒、施、天之六種也。

問:鄙人念佛從未懸掛佛像,亦未焚香燃燈或舉行其他禮儀,有無對佛不恭之嫌?(桂引杏)

答:室中方便,欲懸佛像,本社可為贈送。如不方便,只面向西方,意存觀想,心存至誠,即有功德。至于禮拜一項,倘環(huán)境許可,尚是實行為妥,所謂低頭一拜,滅罪恒沙也。

問:有某寺主向我呵斥,念佛是著相。不知如何回答?(惠亮)

答:居士可指其衣曰:寺主如是,豈非亦著相乎?請其答覆后,只依其答語而報之曰:吾亦如是耳。

問:我聽到很多人說:妻房睡因穢污不能念佛,可是有時睡夢中念佛,不知有罪否?但我看到一本勸世文,行、坐、立、臥、閑、忙念佛。但這與有妻無妻有分別否?(方觀音)

答:臥房及污穢等處,不出口念,只用心念無妨。夢中念佛,乃薰習(xí)日深之表現(xiàn),是好境界,并無罪過。在家居士多數(shù)有妻,夫婦同修,互相策勵,有何不可!

問:念佛念到法喜,是否得到了佛菩薩的一種感應(yīng)現(xiàn)象(佛光所照或佛力加被)乎?(賴棟梁)

答:法喜是聞法修法,心中所得之一種欣慰之象。不必持佛現(xiàn)像,方發(fā)生也。

問:西方極樂境界常得現(xiàn)前,是否由法喜充滿而現(xiàn)乎?(賴棟梁)

答:只法喜充滿,未必極樂現(xiàn)前,但極樂現(xiàn)前者,法喜益為增上。

問:心念佛心即是佛,不念佛心不是佛,那么念佛的心都是佛嗎?有這樣容易事嗎?(王鳴)

答:佛非他事,只是覺心。心是什么?不可言說。心在那里?無處尋覓。必要追求,當(dāng)知汝現(xiàn)前一念虛靈便是。若是佛緣而起的心,這心豈不就是佛心。否則就是他心,要從此處著眼,功夫方能得力。

問:‘禮拜\’團(tuán)體生活不得方便,念法不能合掌,高聲,只有默念而已。有時取出二寸的佛菩薩圣像,合掌點頭,是否如大拜頂禮的功德相同?(戰(zhàn)覺力)

答:佛法注重心誠,團(tuán)體生活,不得自由,可以方便,默念更能收心,以心作禮,同有功德。

問:近聞一事,有佛徒修行多年,忽被欲塵熏染,似此到臨命終時,能否障礙?(蕭慧心)

答:背覺合塵,已入污泥,還談什么障礙。

問:念佛方法有多種,可否兩種兼行乎?例如持名,觀想并行?(智恒)

答:觀想持名,古人兼修者甚多,自蓮池大師以后,漸用一種方法,以其容易一心也。

問:印光大師文鈔中勸人念佛,要兼念觀音菩薩,以祈免難消災(zāi)。豈念佛不能消災(zāi)乎?(陳凈愿)

答:一句彌陀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焉有不能消災(zāi)之理。不過凈土法門念佛,要發(fā)愿往生西方;螂s他愿,恐有不專之弊。大師此語,原為生死心不切之學(xué)人方便說法,若果念到離境平等,自然八風(fēng)不動,尚何憂乎災(zāi)難。

問:周利灜陀伽,根性下愚,釋尊為何偏不教他念阿彌陀佛而教他念掃帚呢?(智雄)

答:釋尊教人,應(yīng)機(jī)而說,并無定式。因當(dāng)時一眼看見掃帚,便信手拈來,即是妙諦。且周利只陀伽于掃帚僅是二字,尚忘其一,若教以六字洪名,不更強(qiáng)人之難乎?

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樣除平時念佛以外,有什么最好的方法來預(yù)防,不使發(fā)生魔病退轉(zhuǎn)?(慧德)

答:定力與戒德,兩者足卻魔障。

問:平時不信佛,亦不敬佛,臨終幸遇善知識助念,其人不知念佛真理,這能往生嗎?(慧貴)

答:立發(fā)信心,隨教肯念者得生,否則無益。

問:持往生咒與念佛意義有何差別?(許炎墩)

答:往生咒與佛號功用上并無差別,不過繁簡難易不同耳。

問:如在臥室里,或是便所里,不問出聲念佛,與心里默念,不是都不恭敬嗎?(鄧慧心)

答:臥室亦不妨出聲念,惟身臥以后,只宜默念,不可再出聲念;在便所里,也是宜于默念。以大小便溺及睡眠等,俱是不能避免之事,而念佛又主念念相繼,故在不方便處,采取心念。

問:聽說某居士專念阿彌陀佛,不念其他。連觀音亦不念,其修法如此,是否合法?(賴棟梁)

答:單刀直入,亦無不合。

問:阿彌陀佛之接引身相,是坐是立?(大寬)

答:接引相是立形,乃急迫引去,速離娑婆,不暇坐待之意。

問:念佛愿生西方極樂國是否是貪?(鐘世賢)

答:是愿非貪,為生西求證,回入娑婆,廣度眾生故。

問:經(jīng)云:心即是佛,既自心是佛,那么我一心自念己名,是否可以成就?(佚名)

答:念心當(dāng)可成就,名與心異,念之恐增我見,果能不起分別,如數(shù)息或參話頭之法,未始不可。但屬自力,與凈家念彌陀萬德圣號二力感交者,其功德與難易,則大有區(qū)別矣。

問:家庭工作多,念佛的正課時間少,散念或心中默念多,能成就嗎?(周慧德)

答:果能心中多念,易入三昧,焉有不成就之理。

問:正課念佛回向后,連接誦大悲咒其他以外之經(jīng),未知有礙正課否?(林夢丁)

答:回向以后再有念誦,乃是別愿,只不背本修之旨,即無妨礙。

問:看小說,看電影,唱戲聽?wèi)?都能得到忘我境界,而一心不亂。此等一心不亂,和念佛一心不亂有何分別?(智煌)

答:小說,電影,戲劇等,不外誨淫誨盜,及悲歡離合,對之便生喜怒哀樂,如是心動神移,安得說一心不亂,所謂一心不亂者,是萬緣放下,八風(fēng)不搖,外離諸境,內(nèi)若止水。

問:念佛時承指示不必觀想,后學(xué)修持時,遂感覺思想無一定方向不易集中,應(yīng)以何法治之?(許蘶文)

答:佛發(fā)于心,出于口,入于耳,復(fù)印于心,要他清清楚楚,一字不走,周而復(fù)始,心力即可集中,如仍不能,再兼采記數(shù)之法,一氣三句,再一氣三句,后一氣四句,其數(shù)為十,如是一十二十,乃至百十,心若一走,數(shù)即錯亂,此法最易使心不散,試看銀行中行員點鈔票,其速如風(fēng)掃秋葉,卻清楚不亂,可悟心力集中之訣。

問:念佛不吃素,臨終能得往西方否?(戴陸火)

答:有助念者可以往生。還是練習(xí)吃素好。‘不結(jié)冤孽債,臨終無障礙’。若是不能,宜吃五凈肉。

問:念佛到臨終重病時,痛苦非常,不得念佛,這能往生否?(鐘慧招)

答:臨終之時最為要緊,不能念佛,即是顛倒,何能往生,此際可請同道助念,方能穩(wěn)當(dāng)。

問:念佛未受五戒,未斷淫欲,能得往生否?(慧蘭)

答:雖未受五戒,能自動戒殺戒邪淫,信愿行具足,可得往生,因能帶業(yè)往生故;但仍以在可能范圍內(nèi)盡力戒免幾分為更佳。

問:三毒能戒貪癡,惟嗔恚不能忍,亦得往生否?(慧蘭)

答:能得往生,理由同前,惟宜時時練習(xí)忍耐,以免臨終遇有惡緣,觸心生嗔,某王一生修行,臨終之時,侍者以拂驅(qū)蠅,誤觸其面,遂生嗔心,因墮蛇身,可為殷鑒。

問:自身念佛,家中人對于宇宙人生另有觀念,每逢念佛聽經(jīng)之時,常受阻撓。臨終之際,得往生否?(智海)

答:家人有障礙,當(dāng)系宿生業(yè)緣,宜平心靜氣,善巧化導(dǎo),不可生嗔!一面再默禱佛菩薩加被,久必被化。佛為度一個眾生,不惜多劫受苦,正宜效法,如此轉(zhuǎn)障礙而成助緣,有何懼乎?

問:念佛命終時若現(xiàn)瑞相,固可證明往生,但是毫無證明是否亦有往生者?(張慶祝)

答:現(xiàn)相證明,分他見自見。在他人觀察,不必一定見佛聞香聞樂等。以六根之中,意根作用最大,只要心中有佛,便是正念分明,決定往生。

問:信愿堅固之人,臨終無人助念,可否決定往生?(鐘觀靖)

答:臨終之時,痛苦昏沉,剎那之間,所關(guān)至重,倘內(nèi)心顛倒,或外有惡緣,即害事矣,請人助念,便可防此二事。惟此等助念組織,并非處處皆有,而家庭佛化,及廣結(jié)凈緣,自必于平日所預(yù)備耳。

問:中陰身遇念佛種子起現(xiàn)行時,忽然能憶念佛號,可否得到超生?(鐘觀靖)

答:古德著述,亦有中陰可往生之說,但其念力如何,大成問題,至其種子,是否起現(xiàn)行,更成問題耳。

問:往西方是幻生乎?是真生乎?(智梁)

答:以真如論,無始無終,不增不減,舍此往彼,非有生滅,何能云幻。以色身論,如疑彼土者為假,然則生此土者,四大五蘊(yùn)之身相,求之皆無實體,而反認(rèn)他是真乎?

問:念佛時是否須要記數(shù)念過幾次?(余智海)

答:記數(shù)大佳,一能收心,二防退轉(zhuǎn)。

問:念佛時,臟腑感覺清涼或溫暖,未知是吉是兇?(魯開智)

答:念佛是修心,乃轉(zhuǎn)識成智之道。四大假合之身,偶感冷暖或系呼吸一時變化,實與吉兇無關(guān),不必著相。

問:有時夢中誦經(jīng)念佛,一字一句,分明在心,毫無雜念,其境之靜,為尋常所無;有時還明知是夢中念佛,甚至希望繼續(xù)持念下去,不愿醒來。此夢境佳否?(章普明)

答:夢中果能常念佛,不現(xiàn)他境界,是漸能專一之象,惟夢時念佛固佳,倘再能醒時念而不斷,更佳。

問:普賢菩薩聞了凈土法門,即發(fā)十大愿王,導(dǎo)歸極樂乎?(朱幼)

答:可如是說,若不聞之,何以發(fā)愿。

問:其余經(jīng)典之多不誦持,用以參考可否?(林錦生)

答:行持貴乎專一,參考不妨博洽,不專一功必不成,不博洽理恐不明。

問:在家外護(hù),配偶傳嗣為正淫,夫妻間若行周公禮,在做不凈垢處時,竟然圣號浮現(xiàn)于心頭如輪轉(zhuǎn)動,此時此景系不念而自念,三業(yè)不凈,圣號呈現(xiàn),作何安觀,似此本不敢啟問大德,恐猥污尊嚴(yán)問答版面,奈后學(xué)如是,蓋凈友近事男女亦有如是,故以一人坦率冒昧求問以解群疑!(顏佛兆)

答:此時此境,尚能不忘所習(xí),突起現(xiàn)行,想見平素功深。為避不敬計,宜急轉(zhuǎn)念:若寶樹蓮花,樓閣金池,皆可改觀,則處穢而不變凈念,且亦無不敬矣,善體會之可耳。

問:課誦常遇自己幼童吵鬧,念不專而起無明,念畢按情懲打,似此剎那分心善惡,是否種下不善因地。若不教訓(xùn),吵由他念自我,內(nèi)動惡外雖善,亦非凈念。求示良法調(diào)伏二心!(顏佛兆)

答:念佛本能斷除無明,而因不專更起無明,猶晦月而覆黑云,大為不可。誦畢教訓(xùn)子女,使就軌范,自是善意,并非惡心,但宜恩威兼施,不可真實發(fā)怒。應(yīng)知子女不達(dá)規(guī)矩,乃是自己家教不良,又是我所招之障,皆當(dāng)發(fā)慚愧心而自責(zé),能如是觀,亦調(diào)伏之一端也。

問:今有二人,一專持名,一兼參是誰,如果信愿相同,誰人往生較有把握?(鐘觀靖)

答:參念佛是誰,重信自力,持名求生,重信他力。是二者信愿,已不同矣。

問:晚時常于夢中念佛,而被驚醒,何故?(馬謙)

答:夢中能念佛,是念漸熟之好象也。

問:念佛時有時憶起了數(shù)年前(或更久以前的)一些從未回憶的事跡,是故何在?(胡正臨)

答:念佛功深,雜念當(dāng)少,種子偶起現(xiàn)行,易覺察耳。

問:正念佛時如何才算是信愿懇切?(劉國香)

答:信環(huán)周皆是火坑,惟有面前一線是為極樂,可出危險。但在此時,即是生死關(guān)頭,須把五欲六塵這些鉤索,要一齊斬斷,方能向前奔去,少一遲疑,即落坑矣,如是觀念,便是懇切。

問:古今大德多云每日念佛號的數(shù)目,可增不可減,后學(xué)身在戎伍,閑忙不定,可否方便增減?(劉國香)

答:作課有定散之別,定指朝暮一定儀規(guī),散指不拘儀規(guī),行住坐臥,一句名號逗在心頭。戎伍之間,定多散少,或定少散多,可以通融,如此已極方便,又何必說減乎。

問:宗門參話頭,旨在以一念斷萬念,然后一念亦遣,一齊休歇,乃得徹見本來面目。凈業(yè)行人念六字洪名,其旨如也念到能所雙亡情境俱絕,亦可見自性彌陀,理應(yīng)禪凈無別,為何說禪是無念,凈是有念,下疑情非念乎?若然下疑情的是誰?(劉國香)

答:無念是功夫到家之話,以念除念是入手方便之道。禪家以前,本屬觀心,后乃多取參話頭。疑情是念,居士所云是也。

問:后學(xué)初聞禪凈之名,即覺禪凈無別,且深信不疑,恍若舊知,故雖專習(xí)凈業(yè),亦喜讀禪宗典籍,尤好念誦金剛經(jīng),如此者,是知障抑是因緣,有礙凈業(yè)否?(劉國香)

答:修守一法,專一始精。學(xué)應(yīng)廣博,能博始達(dá)。明乎此理,修則不致雜亂無功,學(xué)亦不陷孤陋寡聞,修凈而立根生力,何經(jīng)不可誦耶。

問:每日定課一萬句之佛號,有時遇到種種障礙,不能如數(shù),過了明日再補(bǔ)課未知可否?(詹金枝)

答:以善巧方便打破障礙為佳。如吃飯然,既不能先一日預(yù)吃,亦不能后一日補(bǔ)吃也。

問:敝人念佛近年,常感不得一心而苦。現(xiàn)因住院,我就抓住機(jī)會,一切閑散免除,終日不讀書即念佛,動亦彌陀,靜亦彌陀,時刻不忘,如此未及一月,心中大覺輕松,現(xiàn)在每次念佛,總覺得不想住口,好像愈念愈有意味似的,所謂法喜充滿,吾實有此感,論問這喜是否合乎念佛的要求?(章普明)

答:法喜充滿,不論修何法門,皆須也。

問:持佛號至心境平靜時,常發(fā)出至誠恭敬心。雖在行動時持念,也陣陣發(fā)出似在行五體投地的接足大禮。念佛貴乎一心不亂,此是否亂的現(xiàn)象?(章普明)

答:此是好相,亦是初步應(yīng)存之念,暫不必談高調(diào)也。

問:念佛時可否目視佛像或西方,抑或只能閉目和半開閉?(胡正臨)

答:此不必拘泥,只須隨人根性,以何者能得定心,即取何種為便耳。

問:功課外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與阿彌陀佛六字四字功德,有否分別?(寬觀)

答:六字者當(dāng)然恭敬,四字者急時方便耳。

問:念佛至漸能覺察動(妄)靜,然時住時失,凈法成熟是否說靜存動無,即是心佛合一?(胡正臨)

答:念時能覺察動靜,是寂而能照,失時是不照知靜存動無,固是好相,然向深處說,猶是妄念耳。

問:就寢后,有時思潮起伏,難以入睡,惟持念佛號,最為理想,但不知是否能念?(章伯生)

答:只宜默誦耳。

問:念佛時的姿勢須恭敬,如跪念坐念等,軍中應(yīng)行坐念,但軍人念佛被人知之則成奇事,雖不使人知我在念佛,而坐態(tài)總與平常不同,會使人奇異,欲保持平常姿愈則難使心境專一,若躺著念,則無此等顧慮,心境較靜但又恐不敬,冒慢佛之愆,請問能隨時地方便否,以及有哪些時地限制?(章伯生)

答:凈課行住坐臥,皆能行之。尋一廣場,或在門外,按時散步默而誦之,有何不可。

問:近四個月以來,我對念佛忽感興趣,除了做買賣以外我就專心念佛,現(xiàn)在連書本也懶得去看了,故以為‘多看書不如多念佛\’,因此我不想專心讀書,而想要專心念佛,這是不是可以?或者要兩者并重?(林良柱)

答:念佛與看書同進(jìn)最佳,求其行與解相應(yīng)也。果無暇,信不退,單念佛亦可。

問:念佛功德無量,如不念出聲,而只以心里默念可得同等功德?又今人念佛可以生西,然則佛之所以成佛念誰?如誰也不念那么如何成佛,后人當(dāng)也可以學(xué)習(xí)了。(黃大川)

答:念佛不限出聲與默念,佛度眾生,法門無量,念佛乃諸法之一法,惟取其易而隱也。居士云‘誰也不念\’這名‘無念三昧\’,正是佛法,只怕人都做不到。要知念佛念到極處,就是活潑潑地‘誰也不念\’。但此‘誰\’字當(dāng)‘一切\(zhòng)’解,才有是處。

問:常常聽到念佛人著魔,頗覺生疑,佛何以不加庇他?(陳淑媛)

答:魔由自心生,此定是念不如法,或是心不能凈所致。有此兩因,自于佛隔,何能加庇。然能見怪不怪,不去理他,提起正念,一直不退,魔自消滅,不能為害。此后功夫,因是反更進(jìn)一層,所謂不受魔難,不成佛也。

問:信佛的人,時懷慈悲心,但沒時間靜修,觀想默念,是否有成就?(衡鈺)

答:行住坐臥默念,凈念相繼,當(dāng)能成就。

問:念佛聲音是高聲或低聲為宜?為何多念愈好?(莊慶賢)

答:高聲治昏沉,低持治散亂,各有妙用。誦時或低或高,臨時采用,不必拘泥一法。

問:我們佛徒,在念佛時往往不能記憶其聲數(shù),以致多念或少念,以何種方法來念始能確定?(莊慶賢)

答:持念珠誦,即記數(shù)之法也。

問:念佛已念到‘心念心聽\’的程度,可否在念佛時增加觀想西方三圣像?(蔣俊義)

答:果能心念心聽矣,是漸專一,又何必再疊床架屋耶?

問:念佛時是否一定要用佛珠?佛珠之用意何在?(胡正臨)

答:可用可不用,為記數(shù)而已。

問:在專心一意念佛時,雜念無由驟然出現(xiàn),有無清除雜念方法?(金天鐸)

答:此是功夫時間問題,只按發(fā)于心,出于口,入于耳,印于心之法,行之恒久,自有云開月現(xiàn)之時。

問:念佛時感覺心酸欲哭不知何故?(楊素月)

答:此心誠之表現(xiàn),所謂感激流涕也。

問:平時念佛須一心稱念方能感應(yīng)道交,若臨終時神識無主,雖能念佛,但若不能做到專一時,是否有礙往生?(胡正臨)

答:果能平素念佛得力,臨終自可作主!倘不能專一,只要不失正念,無礙往生。

問:平素精神散亂未定,默念佛號,又起妄想難定,為何原因?請示妙法!(翁明標(biāo))

答:念佛須從心起,口出佛聲,耳聽佛聲,如是周而復(fù)始,清清楚楚,久自心撮一處矣。

問:唐朝大詩人白樂天凈土頌中有段:‘達(dá)人應(yīng)笑我,多卻阿彌陀,達(dá)又作么生,不達(dá)又如何’?此三個‘達(dá)\’字應(yīng)如何解釋?(靜修精舍)

答:達(dá)是通達(dá),達(dá)人者,心胸學(xué)問,一切開明之謂。

問:‘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句,請問(1)念佛是否方便?(2)心開是否見性?(鐘觀靖)

答:念佛之法曰真實也可,曰方便亦可,經(jīng)云‘無有定法\’。又曰‘此法非實非虛\’。專心念佛,是如來勝方便,大乘起信論說也。以念佛為實,故云不假方便,此章之說也。

問:菩提樹第五十期第十頁‘彌陀經(jīng)講話\’下面十三行:同時也是對過分著相念佛的人……’因過分著相四字有以下疑問;怎樣才算過分著相?(樓永譽(yù))

答:念佛有初進(jìn)淺深之別,有事念理念之分,事念宜于初淺,理念屬于進(jìn)深,事屬于相,理合于性,惟事從理起,全事即理,相從性生,全相即性。明乎此,則著相與否,皆是方法,不可固執(zhí)。

問:過分著相念佛有什么弊?(樓永譽(yù))

答:過分者全分也,過分著相,乃全相即性。

問:學(xué)人對極樂依正莊嚴(yán)及彌陀相好光明日夜念念羨慕不忘是否也謂過分著相?(樓永譽(yù))

答:可云全相全事。

問:念佛之時,常起悲感,是何境界?(慧祝)

答:此是至誠所感,悲心流露,雖是好象,但宜用定力抑制,使歸輕安為佳。

問:念佛念到清凈大海眾菩薩應(yīng)作何觀想?(翟孟秋)

答:照所念之文,觀想可耳。

問:放下萬緣,即是喜怒哀樂之未發(fā),不知在發(fā)的時候,應(yīng)當(dāng)怎樣?(賴棟梁)

答:放下萬緣是心不緣境,喜怒哀樂發(fā)時,是心緣境后種種分別所起之情,由放下、起緣、發(fā)情,粗說已經(jīng)三轉(zhuǎn)境界。明乎此,當(dāng)情發(fā)時,速斷攀緣,則歸寂靜矣。

問:念佛究以高聲念抑默念或金剛念好?(許巍文)

答:此不必拘泥,昏沉?xí)r則取高聲以振之,散亂則取金剛持以收之,止靜,或臥眠,及大小抽解,環(huán)境不宜出聲時,均可默轉(zhuǎn)以續(xù)之。

問:念佛方法,如追頂念佛,反聞念佛,數(shù)十念佛,目的在于達(dá)到凈念相繼,一心不亂,須選擇哪一種為最相宜,最易成就者?(智梁)

答:此須順各人根器,近自靈巖大師以來,多取數(shù)十念佛一法。

問:西方極樂是在心中否?(王慧錦)

答:雖在心中,而西方實有其事;如臺中居民,人人心中有柳川,而柳川仍未離開地面。

問:印光大師生西后他的拜墊上猶留大師影像(見永思集),其理如何?(賴棟梁)

答:精誠所結(jié),如古木鋸開以后,內(nèi)有佛菩薩像,汶河底石現(xiàn)花紋鳥獸等形俱不可思議。

問:如何可得念佛三昧,其現(xiàn)相及效用奚似?(李杰超)

答:只有都攝六根,時時熏習(xí),倘能有恒,自有水到渠成之日現(xiàn)相惟有自知,效用即決定往生耳。

問:念佛念到三際念斷是何境界?(智榮)

答:是名無念三昧。

問:禪家行持,若有現(xiàn)相皆是魔境,凈家念佛遇有現(xiàn)物,是否亦是魔境?(智榮)

答:所修與所得必須相應(yīng),方是不錯,禪家究心,真如無相,若有所見,皆是妄境,故說是魔。凈家依經(jīng)念佛觀佛,若有現(xiàn)相,與經(jīng)相合即是相應(yīng),不得謂魔。設(shè)與經(jīng)違,便是邪境。

問:憨山大師曰:‘一心稱名,固是正行。必須以觀相,更見穩(wěn)密’。印光法師云:‘專一持名,不必觀相’。此二法,需選擇何法?抑亦兩法均可乎?(智梁)

答:心契何法,任取其一。

問:學(xué)佛要略有云:禪是凈土之禪,凈土是禪之凈土;若此謂,凈土是屬于禪否?(廖武卿)

答:此二句乃一反一正之理論,為融會禪凈立言,不能單念一句,若疑下句是凈屬于禪,假單念上句,豈非又是禪屬于凈耶?

問:彌陀經(jīng)中‘一生補(bǔ)處\’之句不明?(張廷榮)

答:處指佛位,補(bǔ)是候補(bǔ)。他界證到佛果,候補(bǔ)佛位,須經(jīng)多劫。極樂只須一生,即能證得而為候補(bǔ)之佛。

問:何謂開靜,開靜之境界如何?(陳銳)

答:繞佛坐念以后,忽然止聲靜默,名曰止靜;再擊引磬開念,名曰開靜。

問:觀經(jīng)說:‘觀像時,先觀佛白毫八棱向右旋轉(zhuǎn)等……’經(jīng)再三沉思,始終不解八棱右旋成什么狀態(tài)?祈示之!(陳銳)

答:如觀丈六身時,兩眉中間之毫,可如大拇指粗繩,不作圓形。作一八棱之長繩想,再想此毫向右方盤旋,結(jié)作珠形,即俗所謂佛頂珠也。

問:念佛止靜坐應(yīng)做何功?(續(xù)念則法縛,斷念則空死)(李杰超)

答:凈學(xué)止靜有取觀想者;古德亦有主張凈念只管相繼者。即此時雖止于口,未可止于心,不取一念不起之法,蓋凈念相繼,原是有念,若強(qiáng)使無念,只此一用力,便是妄念矣。至云斷念,恐念不即死。續(xù)念,不妨任他法縛。

問:念佛時雖聲音細(xì)微然,猶聽之如鐘鳴,此種境界屬戀靜境否?(胡正臨)

答:是靜極之相。

問:念佛四要訣云:不求一心。若到臨終不一心者,可不懼從前惡習(xí)熏染,能起現(xiàn)行來障礙否?(林福修)

答:此書信不求一心者,指初步學(xué)佛之人。此時若使先求一心,必畏難而退,迨功夫日深,自能漸漸一心,非謂終不必求一心也。

問:念佛必要念到‘一心不亂\’即能往生,但是弟子念佛時,依然心猿意馬,未能得到一心不亂,不知用何方法,即能心不往外跑?(善玉)

答:先用心口耳三輪循轉(zhuǎn)念法,如無效時,加用記數(shù)之法,念三三四句過一念珠。如是可去紛亂,倘再無效,并念珠不用,直采記數(shù)之法。

問:念佛念到‘打成一片\’是什么意思?(李永茂)

答:凈念相繼,更無雜想,譬如多堆鐵屑,熔于一爐;再經(jīng)千錘百煉,成為整鐵一片相似。

問:無念與失念如何分別?(許鑫)

答:本性如如不動,本無有念,因無明故,而多妄念。修到妄念斷去。顯出本來,仍屬如如真相,是本與究竟,皆可曰無念。修斷妄念之時,所持之正念,或曰凈念,而是斷妄利器,倘此正念忘忽,名曰失念。簡言之無念者,無任何念也,失念者失正念也。

問:失念是在用功將打成一片時,放 下造成失念?(許鑫)

答:無念與失念之不同,已于前條分析,無念是三昧境界,失念乃昏散等事,兩者天淵之別。本條所言用功,未審所用何功?如謂念佛,則‘打成一片\’是凈念相繼而不斷。純熟時,念即是佛,佛即是念,無有夾雜,是名‘打成一片\’,正是寂照雙融。寂者萬緣俱息,照者佛號分明,放下者,是放下塵緣,非放下佛號也,用功者,是提起正念,非教失念也。

問:自性彌陀,唯心凈土,其義云何?(寬萍)

答:盡虛空皆我心量,極樂彌陀,咸在我心。心念彌陀,則彌陀顯應(yīng),然此自是性分中事,故云‘自性彌陀\’。依報正報不離,故云唯心凈土。此解平易無弊,故為居士說之。

問:念佛必須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什么意義?(余萍)

答:心有迷惑,妄念飛騰,以故現(xiàn)在造孽,將來墮落,生死輪回,無有了期。念佛一求去妄念,再求感應(yīng)生西。經(jīng)中明訓(xùn),教求‘一心不亂\’。六根不攝,心何能一?凈念不能繼續(xù),則為其他雜念攪亂矣。如此則妄念不減,依然造孽,不得感應(yīng),保能生西乎?

問:有人念佛能見種種瑞相,何以金剛經(jīng)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呢?(洪榮保)

答:如來言真空之體,瑞相言妙有之相,相依體有,體因相顯,此是中道。凡夫往往迷相遺體,偏執(zhí)一端,不得真實,故金經(jīng)徹底破之,不變是體,隨緣是相,果能識其體矣,再與言相,始能會空色相即,空有不離之旨,便知寂光是真空,瑞相是妙有,一而二,二而一,非矛盾也。

問: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到此境地,未審還須再存求生之愿乎?(賴棟梁)

答:此境地作么生?可否說存而不存,不存而存耶?

問:有一種人,身體很康健,但他念佛時,只是心亂。未知他這亂心,是身體的病,或是性的病?(慧霖)

答:此事不關(guān)身體強(qiáng)弱,一是性根大鈍,二是業(yè)障過重所致耳。

問:聽說念佛是第六識念出,但是心亂時念由六識念出,凈念時亦六識或八識念乎?(寬萍)

答:念雖起于第六識,惟彌陀名號,卻是第八識種子起現(xiàn)行。不問心亂與凈,是兩種識皆有關(guān)系也。

問:古德云:‘一念清凈一念佛,念念清凈念念佛’,據(jù)此而論,若能意念清凈,雖口不宣佛,此心即是佛嗎?是否為實相念佛?(賴棟梁)

答:心名如來藏,凈即是佛,染即眾生。是知一念清凈兩句,自是至論。但如何使念離染得凈,大非易事。自然各宗自有其法,凈家多法捷徑持名。古德有言:‘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是說佛號為因,清凈為果也。不可誤為不假修因,便能當(dāng)下一念清凈,試思無學(xué)無修之人,一念清凈,有幾輩哉?果作到矣,即合實相。但此境極細(xì),不向凈里體念。恐不能知。

問:病時在床上可以拿念珠念佛否?(寬心)

答:病時乃身力不支,非故意賴惰傲慢,自不妨持珠念誦,危難之中,正須要念佛求加被也。

問:人命終時,子孫悲慘兩眼流淚,但不出聲有否障礙?(周慧德)

答:不令病人見到無妨。

問:前聞人云念佛人臨命終時無中陰身,須念至如何程度,才無中陰身?(賴棟梁)

答:臨終佛現(xiàn),即得往生之‘即\’字,不可滑口讀過,如是即無中陰身。

問:臨命終時什么是正念?(吳銘琨)

答:佛子平素所修何種法門,至臨終時,而不為世俗諸事牽掛,心仍在其所修之道,即是正念。

問:平素修持到什么程度的功夫,往生才有把握?(賴棟梁)

答:一心不亂,經(jīng)語至明,縱不到此,只能心口熟練,動念就是這個,亦有把握。

問:弟子慚愧家事多忙,一日只念佛號一萬二千,其他什么都不會念,不知后來能否成就?(朱密)

答:法門貴精不貴多,如此甚善。只特尊者,念笤帚二字,尚能證果。況念萬德洪名乎。古人云:‘老實念佛,莫換題目’。居士果能什么不會,只會念佛,勝于空談?wù)叨嘁。決定成就!

問:明年五十九歲,運(yùn)氣不好,請問老師,念佛能消災(zāi)過運(yùn)否,須用何方法?請示。(何居士)

答:除非短命,誰不經(jīng)過五十九歲,竟謂運(yùn)氣不好,實是世俗之迷信,學(xué)佛者要求正知正見,豈可信此荒唐之說。經(jīng)云:‘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若果誠心念佛,未有不消之災(zāi)。倘信世俗不經(jīng)之談,便知念佛而無誠心。

問:平素念佛,雖然有恒,至臨終自身朦朧,且亦未得助念,能往生否?(徐?)

答:如此恐無把握。但積有善因,自招善緣,屆時或有不可思議之感應(yīng)。

問:平常念佛到臨命終時,未得能照著法行事,妻小哭纏,以致不能往生。那么一生念佛是不是同平常不念佛人一樣?(李俊)

答:家庭佛化,即無此慮矣。是故學(xué)佛者,修己化家,俱是不可少之事,此不獨(dú)專為益他,且正是減自己之障礙也。

問:學(xué)佛人將死前,預(yù)知其死時日,是否佛之指示?(鐘林招)

答:有佛菩薩現(xiàn)相指示者,亦有凈功感通而知者。

問:報載基隆鬧鬼,能制人死;聞有念佛的人,遇見就沒事,這是什么因果?(智榮)

答:妖由人興,又有俗諺,疑心生暗鬼。佛家謂萬法唯心,其理皆通。果能心地光明,不懷鬼胎,自然不與鬼祟相應(yīng)。

問:修凈業(yè)人往生后肉體焚化有得舍利,是功夫做到什么程度?如陳進(jìn)德居士母堂得舍利二粒,確有生西否?(寬珠)

答:聞古德云:舍利乃戒定慧所結(jié),此必須勤斷貪嗔癡,方有應(yīng)得希望。夫生西者,本由自他之力,故亦非人人能出舍利。然修凈出舍利者,自是成就表現(xiàn),陳母生西,有何疑乎。

問:在念佛而心閑著無所事,故仍生滅不已,雖一時警覺,馬上收回,不久又去千里,于是索性翻開書本,則眼看文字,心思文意,手捻佛珠,口仍念佛,耳聽佛號,鼻聞香煙,此可謂六根清凈否?能往生否?(樓永譽(yù))

答:六根門頭,雖皆對凈境,然是六處分飛,何能一心?宜取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細(xì)味之,使心專一,乃系功夫火候問題,不必躁求也。

問:念佛人最要緊為臨終正念分明,當(dāng)指后學(xué)晨課持誦心經(jīng),大悲咒,或平時散持觀音圣號時,則不可能同時念佛,若遇意外命終又當(dāng)如何?(趙澤宇)

答:修何法門,貴在專一,古德早有明訓(xùn),理應(yīng)遵依。如修凈業(yè)者,誦心經(jīng)等可作課外助緣,然亦不可占時太久,妨礙正課。再修凈業(yè)得力之人,不遭橫禍,后問可無慮也。

問:念佛時常定心不住妄想俗事,凈土經(jīng)典上說要句句分明入耳,但是縛不住心猿意馬,還有何良法,可定一心不亂?(李俊)

答:方法實多,貴在契機(jī),居士宜將各法互用,權(quán)其合于己者采用之,不必與人強(qiáng)取一致也。

問:念佛菩薩名號,念到一心,能生感應(yīng)道交,這一心能與佛菩薩相應(yīng);念‘色\’之心比念佛菩薩之心,還要來的痛切,何以不能相應(yīng)呢?(白永居)

答:佛菩薩心念眾生,眾生亦念佛菩薩,兩者互念,方有感有應(yīng);如電話機(jī)然,必雙方機(jī)件完備,始得相通,若一方機(jī)件有缺,即不能通。居士念色痛切,但不知色亦痛切念居士乎?

問:吾人持名念佛,往生西方凈土后,是否可再至十方世界利益群生?(李明揚(yáng))

答:凈土法門之旨,即為往生速證不退,回入娑婆,廣度含識,非為安居極樂,自圖享受。若圖自安,便墮二乘,與成佛無分矣。

問:在凈土修煉到什么程度,方可如愿至十方世界利益群生?(李明揚(yáng))

答:往生皆得不退,多有一生補(bǔ)處,此自任運(yùn)十方,勿庸多述。否然者,亦分證聲緣菩薩等果。菩薩等級甚多,在別教菩薩初地,即能百界示現(xiàn),圓教初住以上便可十方示現(xiàn)矣。此論其常,有特愿者,又當(dāng)別論。

問:念佛為明心見性,但不知如何做法,心方明,性始見?(林圣昆)

答:念佛固能明心見性,然其捷法,是求帶業(yè)往生,速出輪回。其法明載‘阿彌陀經(jīng)\’,大意是按照信愿行,誠心念六字洪名,再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作助緣,即能成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