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jīng)
《妙法蓮華經(jīng)》,簡稱《法華經(jīng)》,(梵語: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後秦鳩摩羅什譯,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馀字,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經(jīng)號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ndari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為喻...[詳情]
法華經(jīng)講演錄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法華經(jīng)講演錄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太虛大師講述
民國十年秋在北京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此為嘆人美法勸募持行章內(nèi)之第三品。在全經(jīng)各品中,則居第十二。提婆、天也,達多、授也;斛飯王之子,佛之堂弟,乞于天而生,故名天授。他經(jīng)記載佛與天授往劫之事頗多,大概天授對于佛之行事多所違害,正俗情之所謂冤敵也。雖亦曾從佛出家,然意在學佛之神通,冀以炫眾而已。往劫見佛修忍辱行,遂發(fā)愿生生世世與佛相值,專害佛生命,乞其頭目、手足、骨髓等,以成就其忍辱之行。就道言之,此實為佛之善友,但為違緣之善友耳。蓋違緣善友,能使人道心愈益堅固,更勝于順緣善友,故修道者當視違緣之友為善知識也。文殊師利為龍女順緣之善友,順則易見。天授為釋迦逆緣之善友,逆則難知。為表逆緣并示世尊無怨,故有此
又、龍女聞經(jīng),現(xiàn)前成佛,為顯此經(jīng)殊勝,故有此品。
又、在顯一乘境之各品中,方便品以下已明一乘之境,法師一品遂明一乘境中之行。見寶塔品敘多寶如來聽經(jīng)現(xiàn)身,復明一乘境中之過去佛果;本品敘釋尊因往劫求經(jīng)成佛,顯一乘境中之現(xiàn)在佛果;又敘龍女成佛,即顯一乘境中之當成佛果。為表經(jīng)力能生三世佛果,故有此品。
丁三 順逆為友
戊一 明天授與佛違緣善友之德
己一 明釋尊昔重法以求經(jīng)
庚一 往昔求法
辛一 長行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于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jīng)無有懈倦,于多劫中常作國王,發(fā)愿求于無上菩提心不退轉(zhuǎn)。為欲滿足六波羅密,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仆從、頭目髓惱、身肉手足,不惜軀命。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于馬故捐舍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此釋釋迦往劫舍位求法。求者、不僅求能聞而已,求能信,求能解,求能行,求能證,求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皆是。求法華經(jīng)、即求無上菩提。心不退轉(zhuǎn)、謂或受王位五欲之樂而不以喪其本心,或受怨敵違害之苦而不以懈其初志。象馬等為外施,頭目等為內(nèi)施,妻子奴婢等為內(nèi)外施。所有受用境界、及正報眷屬等,莫非個人之福報,乃均不復滯著,愿舍此報以求能為說此法華經(jīng)者,并愿為之終身服役。釋迦遠劫以來,即勤求是經(jīng)如此。
“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華經(jīng),若不違我,當為宣說’。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采果汲水,拾薪設(shè)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于時奉事經(jīng)于千歲,為于法故精勤給侍,命無所乏”。
此釋仙人許說、釋迦敬奉。不違、謂不違其意旨命令。佛度眾生,悉隨順眾心以施教化,今仙人欲人之不違其意乃為說法,此已顯示為違緣之友矣。釋迦事此仙人,不易行者行,難久行者久,于供給果薪而外,其間必已經(jīng)有無量忍辱之行毫不退轉(zhuǎn),故曰乃至以身為床,蓋充類至盡之詞也。千歲無倦,給侍無乏,求法之愿可謂深重矣!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念過去劫,為求大法故,雖作世國王,不貪五欲樂。椎鐘告四方:誰有大法者,若為我解說,身當為奴仆。時有阿私仙,來白于大王:我有微妙法,世間所希有,若能修行者,吾當為汝說。時王聞仙言,心生大喜悅,即便隨仙人,供給于所須。采薪及果蓏,隨時恭敬與,情存妙法故,身心無懈倦。
此五頌半內(nèi),二頌頌求法,一頌半頌仙許,二頌頌敬奉。椎鐘、擊鐘也。阿私仙、仙之上首也。蓏、瓜瓞之屬。
“普為諸眾生勤求于大法,亦不為己身及以五欲樂,故為大國王,勤求獲此法,遂致得成佛,今故為汝說”。
此二頌、頌釋迦求法之由并勸示勤學。不為己身,言非為己身專求涅槃,亦不為五欲之樂。正明舍大國之王位,悉因為眾求法,以能利眾故終致成佛也。
庚二 結(jié)會今古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今我具足六波羅密、慈悲喜舍、三十三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自發(fā)大乘心,并助人發(fā)大乘心者,為善知識。六波羅密以下十一種功德,均見前釋。成等正覺,廣度眾生,佛悉歸功于天授宣說是經(jīng)之力。顯如來于一切眾生及一切法相,悉照以平等大慧,了無執(zhí)著差別之相也。
己二 明天授當來成佛
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卻后過無量劫,當?shù)贸煞?號曰天王如來,應(yīng)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于妙法,恒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發(fā)緣覺心,恒河沙眾生發(fā)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zhuǎn)。
此為授現(xiàn)前記,即記天王佛成佛時之果相。大千界每一成住壞空為一大劫,一住劫為一中劫。無上道心即菩薩心。無生忍者,證于無生法性之理,印可于心,不復可退轉(zhuǎn)破壞,故名無生忍。菩薩已證于不生不滅之法性,即可得證無生忍。初地創(chuàng)證真如,暨八地之無相行不退,均是得無生忍義。二乘人于平等真如之法性未能了知,執(zhí)著于善法、惡法之差別,因有生佛之異相。今法華會受佛記者,多為隨順佛教之眾,而天授為違害佛教之人亦獲受記。此大乘妙法所以為統(tǒng)攝群生,使一切皆導歸佛智也,是為授無怨恨之記。
“時天王佛般涅槃后,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涂香、衣服、瓔珞、幢旛、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yǎng)七寶妙塔。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fā)菩提心,至不退轉(zhuǎn)”。
此明授滅后記,謂記天王佛滅度后之果相。
己三 結(jié)聞經(jīng)獲益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jīng)提婆達多品,凈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jīng)。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此釋凈信是經(jīng)、獲受利益。凈心信敬,謂清凈其心信受敬奉也。若不體佛之平等大慧,不知眾生皆有佛性,但執(zhí)著于種種差別法相,以為某當墮獄,某當成佛,某為善人,某為惡道,此皆違于如來生佛同體之平等大慧,即為其心不凈。由不凈故不信,由不信故疑。以為此品經(jīng)文,不過示佛不念惡之德,及佛戒人以不當念惡而已。甚或疑此品為本來無有,為非佛所說,如此皆為不凈、不信、不敬,斷佛種子,即系自絕于佛,更何由永離惡趣,生恒值佛及當聞此經(jīng),或升梵天,或生凈土,受有得近菩提之報也哉?
戊二 明文殊與眾順緣善友之力
己一 智積請歸釋尊留止
于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白多寶佛,當還本土。釋迦牟尼佛告智積 曰:“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相見論說妙法,可還本土”。
多寶如來本為東方過去古佛,茲云下方者,從其涌出之方稱之也。智積以說法既畢,故請多寶還歸本土。而釋尊告使暫留,因以引起文殊師利教化龍女之事。
己二 文殊涌出來見智積
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從于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涌出,住虛空中,詣靈鷲山。從蓮華下,至于佛所,頭面敬禮二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卻坐一面。
娑竭羅龍王、即鹽哈龍王。二世尊、指多寶如來與世迦牟尼,因二世尊正同坐于多寶塔中也。以多寶如來攝一切過去佛,以釋迦牟尼攝一切現(xiàn)在佛,故但云敬禮二世尊足也。文殊禮佛既畢,往慰智積,遂啟以下問答之因緣。釋尊先時放光照境及說方便等品,文殊本在法會,何忽于此時從大海龍宮涌出?蓋說此法華全經(jīng),本非一朝一夕。方便一品開顯既畢,聞殊師利等諸大菩薩,即已本佛所說,往化十方諸菩薩眾,去來無定,此次適于教化龍宮后復來法會耳。就事相言之,其義如是。若就觀心義言之,海中龍宮,即眾生心海中自在清凈之本心。文殊師利,即如來藏心中之根本無分別智。智積以修積為義,即后得智。根本智于心中忽然開顯,名為涌出。坐蓮華者,顯其具足因行領(lǐng)證果位,如花開而蓮見,蓮實而花落也。
己三 文殊智積共為論議
庚一 論化眾多少
辛一 問化多少答數(shù)無量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仁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shù)幾何”?文殊師利言:“其數(shù) 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證知”。
仁、猶言仁者,即具足菩薩之德者。以大智故名為菩提,以大悲故名為薩埵,仁者、即其通稱也。智積問所化眾生幾何,而文殊答以非可口宣心測,蓋佛智境界離于語言,不墮數(shù)量,唯證乃知也。
辛二 龍宮涌出文殊指示
所言未竟,無數(shù)菩薩坐寶蓮華從海涌出,詣靈鷲山,住在虛空。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六波羅密。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文殊師利謂智積曰:“于海教化,其事如是”。
此釋化眾涌出、文殊指示。無數(shù)菩薩均坐寶蓮華,喻以無分別根本智為母,皆能出生一切佛功德寶。又自見寶塔品以來,皆云諸大菩薩住于虛空,蓋顯無住而住之義。此空非枯寂之空,乃菩薩具德之空。小乘之空,為灰身泯智之空;大乘之空,為凈妙莊嚴之空。非證不知,非言可顯,故文殊師利先以所化菩薩萬德莊嚴之相示之,而復明言其教化之事如是也。
辛三 智積贊揚文殊告化
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贊曰:“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文殊師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jīng)”。
智積謂:文殊導眾之功,全由開闡一乘實相。而文殊亦言:我在龍宮,唯常宣說是經(jīng),則妙法華經(jīng)之尊重益彰矣。文殊亦名妙智、妙德,故云大智德。勇健、有力之義。
庚二 論成佛遲速
辛一 智積問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jīng)甚深微妙,諸經(jīng)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jīng),速得佛不”?
此釋問修是經(jīng)、得佛遲速。此經(jīng)所以微妙者,正以其能為經(jīng)中之寶。以有此寶,故能轉(zhuǎn)一切法皆為佛法,攝一切經(jīng)盡為妙法之經(jīng)。智積欲顯經(jīng)力能致現(xiàn)前佛果,故問以啟之。
辛二 文殊答
文殊師利言:“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yè),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于剎那頃發(fā)菩提心得不退轉(zhuǎn),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此釋龍女受持是經(jīng)、能至菩提。多慧則根利,根利多慧故于眾生則善知其根業(yè),于經(jīng)義則能得其總持。因能受持此甚深秘藏之妙法華經(jīng),故深入禪定,證于法性,通達法相。是以無上覺心任運而生,一發(fā)永發(fā)得不退轉(zhuǎn),心念口演、謂心之所念,口即能演,故說法度人恒不失時,亦不失機;所說法義,共見為微妙廣大。慈讓和雅、謂煩惱習氣消除凈盡。以上種種,明龍女定慧具足,頓發(fā)大心,成就自利利他諸功德,遂得疾至菩提。而悉由得聞是經(jīng)之故,初不以惡趣女身為礙,則是經(jīng)最可尊重之義益明矣。
辛三 智積疑
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于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舍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于須臾頃便成正覺。
此釋智積不信龍女速成正覺。難行苦行,謂艱難困苦之行。智積但就成佛艱難之通常事相觀之,故不信當下遂能成佛。
辛四 龍女現(xiàn)
壬一 龍女現(xiàn)贊
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xiàn)于前,頭面禮敬,卻住一面,以偈贊曰:“深達罪福相,遍照于十方,微妙凈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天人所戴仰,龍神咸恭敬,一切眾生類,無不宗奉者。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
罪福相、謂全法界一切因緣果報之相。如三惡道為罪相,則人天為福相;世間為罪相,則出世間為福相;菩薩為罪相,則佛為福相是也。佛于此差別之相,悉皆遍照,遍照者了知其等于法界,等于虛空,此為佛之報身。深達實相之智體,本來微妙清凈,此為佛之法身。相好莊嚴,此為佛之應(yīng)化身。龍女既先贊佛之身,復言自將成佛,唯佛證知,但我永以大乘教義度脫眾生而已。此正龍女受持妙法應(yīng)速得佛之由也。上節(jié)智積疑問,正待文殊之答。然而眾生當下可以成佛之證,豈語言所能顯示?茲不待文殊言答之時,龍女已當下顯現(xiàn),先示佛身差別之相,后復自承作佛與其作佛之本懷。如是事相,文殊并未答言,然此正文殊無言之妙答,故智積聞之而了然無疑也。
壬二 鹙子申疑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jīng)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zhuǎn)輪圣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在人道中之女身,本為罪業(yè)報之相,不堪為勝法所依,故非法器。諸度、謂忍辱、布施等度,即菩薩行之各波羅密也。梵天王、為色界天之主,帝釋、為三十三天之主,魔王、為欲界天之主,轉(zhuǎn)輪圣王、為四天下之主。作此諸天之主,均須具足梵行,而女子成就煩惱諸染污智,故不得作。又男身為佛三十二相之一,故女身亦不得作佛。以上總言女身不能作佛,且非久劫修行亦難作佛。此皆舍利弗尊者所聞佛說三乘之教,以塵沙煩惱未盡故,而仍滯于分別法執(zhí)如此。
壬三 龍女道成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于此”。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三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龍女不即以言答舍利弗,以此當下成佛之境非言可顯,惟證乃知。故即假獻納寶珠,以喻成道之速。獻寶珠、喻將本有之清凈如來藏心,于一剎那間顯示于佛。即獻即受,喻即悟即證。夫一獻一受,石火電光不足以比其速,而龍女成道之速乃復過之,皆顯頓悟成佛之義。佛之無相法身,本無男女之相可得,茍于本覺中一念相應(yīng),當下即是,何有此三十二相等之示現(xiàn)?惟此依正莊嚴,正為示現(xiàn)成佛之勝相,亦即佛之名所由以立。故龍女于忽然之間,有變相說法、依正莊嚴等之示現(xiàn)。此正以無言之答,破舍利弗等之分別法執(zhí),而顯是經(jīng)力之不可思議也。
壬四 生聞獲益
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zhuǎn),無量眾生得受道記。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fā)菩提心而得受記。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此釋娑婆無垢兩世界、生聞獲益。
- 佛教訪問團日記
- 妙法蓮華經(jīng)臺宗會義
- 妙法蓮華經(jīng)臺宗會義(四)
- 妙法蓮華經(jīng)臺宗會義(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臺宗會義(二)
- 妙法蓮華經(jīng)臺宗會義(一)
- 妙法蓮華經(jīng)綸貫
- 妙法蓮華經(jīng)玄義節(jié)要
- 法華經(jīng)要義
- 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講記 (囑累品第十三)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講記 (成佛品第十二)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講記 (發(fā)菩提心品第十一)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講記 (功德莊嚴品第九)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講記 (波羅密多品第八)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講記 (離世間品第六)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講記 (阿蘭若品第五)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講記 (無垢性品第四)
-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二、方便品──唯一佛乘,方便說三
- 法華經(jīng)講演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