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道德(上)
時間:公元一九七八年十月十七日
地點:國父紀(jì)念館
一、道德與非道德
二、世間的道德生活
三、佛教的道德生活
四、如何實踐佛教的道德生活
感謝佛陀的慈悲,感謝諸山長老法師的光臨指教,感謝諸位護法居士不畏路途遙遠、不辭事務(wù)繁忙,撥空來聽講。
今天是我們此次北部弘法講演的第二天,本來此次弘法講演不預(yù)備翻譯為臺語,以便有更多的時間向各位講說。但是從昨天講演完畢之后,一直到今天,接二連三地接到數(shù)百通電話,大家一致反應(yīng)說:“我們聽聞佛法不在求多,只要讓我們聽得懂,那怕是一句偈也就受用不盡了。”為了應(yīng)大眾熱烈的要求,雖然明知翻譯可能會占去一部份的時間,但是佛法是大家所共有的,因此今天決定還是用翻譯,讓大家都能夠得到一些佛法的醍醐。
昨天向各位談到“佛教與生活”的關(guān)系,并且就“生活與信仰”這個主題,向各位報告我的看法。今天要繼續(xù)向各位講說的題目是“生活與道德”,“生活與道德”主要在說明佛教對道德的看法,并且就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yīng)該如何去實踐佛教所指示的道德而加以分析。
一般人以為有了財富,人生就有價值;有了名位,人生就有意義。其實人生的真諦并不在此,有了道德的人生才是最重要、最圓滿。宋朝的明教契嵩禪師曾經(jīng)舉過譬喻說:在我們的觀念里,生為帝王是最崇高偉大的,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能掌握無上的權(quán)勢威力,是千萬人羨慕而不易輕得的厚爵高位。但是夏桀、商紂、幽王、厲王,雖然也貴為帝王,因其暴虐無道,如果我們將某人比擬為他們,此人一定非常的不悅,因為商紂夏桀的寡德,使人們恥與為同類。伯夷叔齊是春秋時代的賢人,兄弟兩人為了恥食周粟,相率隱居于首陽山,采薇而食,經(jīng)常三餐不繼,終于餓死。如果我們將某人比喻為夷齊兄弟,此人一定很歡喜。雖然夷齊兄弟貧無隔宿之食,但是因為他們有道德,憂道不憂貧,古人贊歎他們?yōu)槭ブ逭?因此人們以他們?yōu)樾奚淼目?可見得在人們的心目中,君主之位并不可貴,高風(fēng)亮節(jié)的道德才是人生最寶貴的裝飾品。下面我將分成幾點和各位談?wù)勆钆c道德的關(guān)系:
一.道德與非道德
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非道德?大家首先應(yīng)該明白地加以分別。凡是舉心動念,對別人有所侵犯,甚至危害到社會公安的就是不道德;相反的,對社會大眾有利益的就是道德。道德與非道德有時很容易劃分,有時卻很難給予明確的分別。首先我要向各位提出介于道德與非道德之間的問題,讓大家參考。
(一)安樂死與道德
常常有人會問我:一個身患重病,藥石罔效、奄奄一息的人,能不能給予一針,讓他免受病苦的折磨,安樂而死呢?換句話說:佛教對于“安樂死”抱持什么樣的看法?事實上,一個人即使重病彌留的時候,能不能再生,是很難斷言的。譬如在臺北,有一位趙老居士,非常熱心于電臺布教,并且經(jīng)常往來于監(jiān)獄,對身系囹圄的犯人說法。幾年前,不慎跌了一跤,腦震蕩,送到三軍醫(yī)院,醫(yī)生寫上了紅字,宣布回生乏術(shù),甚至于將他送到太平間,認(rèn)為不久人世。但是趙老居士至今仍然身體健朗,在臺北各道場往來走動。各位聽了上述的例子之后,一定會以為:佛教是反對“安樂死”了吧!事實也不盡然。佛教有種種的法門與方便,而一切的法門與方便,如果不能和大悲心相應(yīng)的話,都是魔法,因此佛法以慈悲為根本,對于“安樂死”,佛教不絕對否定它,也不斷然肯定它。對于每一個生命,我們應(yīng)該本著愛心、慈悲心,讓它健康地存在。萬一不得已,而施以“安樂死”,如果確認(rèn)是出于慈悲心,不忍病人受苦,也沒有什么不對,重要的關(guān)鍵在于是否以慈悲心為出發(fā)點。
(二)偷富濟貧與道德
有人又如此問:“偷富濟貧”是道德,還是非道德?有人稱贊這種行為是俠義作風(fēng),大加喝彩。但是就佛法來看,仍然不究竟,貧窮的人雖然被救濟了,但是卻侵犯了富有的人家。凡是對人足以構(gòu)成傷害的,都是非道德的,真正的道德是不損害任何人,而人們可以得到利益。
(三)殺人救人與道德
有人或許會提出如此的問難:如果殺了一個人,而能夠救很多人,是道德,還是非道德呢?佛經(jīng)上有這樣一段記載:佛陀在因地修行的時候,為了救五百個人而殺了一個人,佛陀的作法合乎道德嗎?佛陀是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悲心,而殺了一個人,在大乘的戒律中是贊歎佛陀的行為。我們在修行菩薩道,殺一人而救五百人的時候,除了動機要純正,抱持大慈悲心之外,還要具備甘心情愿接受因果制裁的膽識,因為有所造作,必有報應(yīng)。日本的井上日昭禪師殺了一位奸臣,替萬民除了百害。山本玄峰禪師說:“一殺多生通于禪!币馑际钦f:殺了一個人,因此而救了許多人,是通于佛法的。佛教是非常重視生命的宗教,不殺生是佛教徒共守的戒律,尤其小乘佛教更是嚴(yán)守。殺生是不道德的行為,但是如果本著大慈悲,救人救世的心去殺生,在大乘的戒律是開放的。譬如今日我們處于反攻復(fù)國的時候,一旦戰(zhàn)爭爆發(fā),佛教徒可以殺害敵人嗎?只要我們捫心自問:如果真正本著救民出于水火、殺一救百的愿心,并且甘愿負(fù)因果的責(zé)任,在大乘的戒律是贊美這種行徑。
(四)自殺行為與道德
有人又說:自殺的行為合乎道德,或者是不道德的呢?有些人以為自己活得沒意思,想自我了斷,他以為這又不會傷害到別人,和他人有么關(guān)系,有什么道德不道德呢?我要鄭重地告訴各位:在佛法看來,自殺仍然是殺生,是不道德的,佛法是不允許有自殺的行為。事實上,一個人的生命,并不是個人的所屬,這具血肉之軀,最初由父母的結(jié)合而生養(yǎng),并且從社會接受種種所需以茁壯、成長,生命的完成,是社會眾緣所成就的,取之于社會大眾,就要回報于社會大眾,每一個人,都有權(quán)力使自己這個生命,活得更幸福、更有意義,但是沒有權(quán)力毀滅任何的生命。
(五)仁義犧牲與道德
或許有人又會問:既然如此,那么一般的英雄豪杰“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壯舉,是合乎道德,還是不合乎道德呢?如果抱著成仁取義、救人濟世的心,犧牲自己成全大眾,這是道德的升華,是值得贊美的?鬃诱f:“朝聞道夕死可矣”,生命的意義,在于道德的完成。聽到一句半偈的人生真理,都可以舍棄生命,更何況躬身去實踐完成,無怪乎古圣賢人不惜犧牲生命而甘之如飴。佛陀在因地修行時,舍身救護生靈的記載,在藏經(jīng)里到處可見,這種殺身的舉止,正是大悲心的具體表現(xiàn),至善至美的道德升華。
(六)殺生捕鼠與道德
有些開藥店的商人說:我們開藥店,售賣消除蚊蠅、蟑螂等害蟲的藥,或者捕殺老鼠有罪過嗎?農(nóng)夫也問:我們種田栽水果,為了收成好,要噴灑農(nóng)藥,驅(qū)殺害蟲,有罪過嗎?在這里,我不能違背佛法打妄語說:這些行為沒有罪過。但是根據(jù)佛法,驅(qū)除蚊蟲等,并不是很嚴(yán)重的大問題。因為佛法所說的不殺生,主要以“人”為對象,以殺人為嚴(yán)重,殺人,此為佛所不許。如果為了去除蟲害,當(dāng)然,預(yù)防比殺害要好些,但以人為本的佛法,為了生存,雖用農(nóng)藥,并不是很大的罪惡。即使受過戒律的比丘,犯了此過,依佛法上來說,也不過犯了“惡作”而已!皭鹤鳌钡男袨,是可以用懺悔的力量加以洗除的,并不如殺人那樣不通懺悔。事實上,我們平時在有意無意中踏死的小生靈更多,而我們都不自覺,譬如腳下爬行螻蟻,不知踏死多少?這種無意中殺害生靈的行為,縱使有罪,也很輕微,有些甚至無罪,最主要的不能懷著瞋心而殺生,以瞋心而故意殺生,是必墮地獄受苦的,佛教之重視動機、存心,由此可見一斑。我們不要把佛法的規(guī)范,視為畏途,認(rèn)為是束縛我們自由行動的繩索,或以為佛法的戒律要求太嚴(yán),難以守持。其實佛法的戒律有很寬容、自由的精神,只有在不侵犯他人自由的情況下,才能享受更大的自由。
關(guān)于什么是道德,什么不是道德的問題,其最主要的關(guān)鍵在于我們的一念。如果心里的一念是慈悲的,以預(yù)防為出發(fā)點,而不是存心殺害,如此,縱使構(gòu)成殺害的行為,罪業(yè)也是輕微的、合乎道德的。相反的,如果出于惡心、瞋心而蓄意殺害的,那就是不合乎道德。即使尚未殺害,在起心動念的當(dāng)時,就是不道德的。古人說:“道心惟微,人心惟危!蔽覀円(jǐn)慎地守護我們這顆心,使它起心動念都合乎道德準(zhǔn)則。
二.世間的道德生活
上面和各位談到道德與非道德的區(qū)分,那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什么道德生活呢?
(一)感情生活的道德
佛教稱人為“有情眾生”,也就是依情愛而生活的意思。人是感情的動物,感情生活是人人必須,離開不了的。那么一個人在感情生活中應(yīng)該有些什么道德?對于感情生活應(yīng)該如何處理?
講到感情,人們往往對越親近自己的人越有感情,人們良知也恐怕愛自己勝于愛別人。所以儒家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說“推己及人”,在儒家的觀念里,愛有親疏,愛由親始,從尊敬自己的長輩推而及于他人的長輩,體恤自己的幼小廣被至他人的幼小;從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進而親戚、朋友,由自己血緣至親推廣開來去愛和自己有相關(guān)的人。越有道德的人,愛心越擴大,甚而連親疏差別都泯除,這就是民包物與、物我一體的胸襟,也就是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懷。
和佛陀同時代的提婆達多,本為佛陀的弟子,并且和佛陀是堂兄弟。后來心存不軌,背叛佛陀,三番兩次想陷害佛陀。有時派人去行刺佛陀,有時驅(qū)遣惡象想踏死佛陀,甚至令人埋伏在佛陀經(jīng)過路上,企圖推下巨石把佛陀壓死。一次又一次,極盡狠毒,務(wù)必致佛陀于死地才罷休。但是佛陀卻一點也不計較,甚至于告誡弟子說:“你們要多尊敬提婆達多,他是我的善知識,我們因他而更堅強,我們因他而更能發(fā)揚佛道,他是我們推展佛法的逆增上緣!睕]有黑暗,就顯不出光明的可貴;沒有罪惡,就顯不出善美的價值;沒有作惡多端的人,就顯不出好人的值得尊敬;沒有非道德的行為,就顯不出道德的崇高。有道德的人,不僅愛和他親近的人,甚至于陷害他的人,也一樣的愛他。佛陀的感情,把他的慈悲推廣到愛他的仇敵,佛陀的感情是無恨無私的慈悲,我們是佛陀的弟子,也要把感情升華、凈化、擴大,讓我們的感情生活合乎道德,那多如黃河泛濫的情欲之水,要能疏導(dǎo),要能控制,最好,以慈化愛,以智化情,這是身為佛教徒所應(yīng)該注意的。
(二)倫理生活的道德
佛教不僅是重視感情的宗教,佛教也是非常重視倫理關(guān)系的宗教。佛陀成道之后,沒有幾年,他的父親凈飯王去世了,王子們商量著:凈飯王出殯的時候,大家自愿擔(dān)負(fù)棺木。佛陀知道了,對大家說:“我也參加一分,盡盡我為人子的心意!”第二天,佛陀與王子們一齊擔(dān)著父王的棺柩出殯。佛教對于慎終追遠的孝親之道是很重視的,佛陀躬身留給我們可貴的典范。佛陀自幼失怙,由姨母大愛道夫人撫養(yǎng)長大。佛陀成道以后,大愛道也要求跟隨佛陀出家。當(dāng)時印度最初的僧團,沒有女眾,佛陀也不主張婦女出家學(xué)道,但是對方是姨母,是撫養(yǎng)自己成長的長輩,佛陀為了尊重倫理,因此開了方便法門,允許大愛道等削發(fā)出家,以報答哺乳之恩。
唐朝的道明禪師,俗姓陳,人稱之為“陳蒲鞋”。為了奉養(yǎng)高齡老母,編織草屨,售得微薄金錢,以為甘旨孝養(yǎng)所需,人們因為尊敬他的孝行,因此稱他為陳蒲鞋。南北朝時代的北齊,有一位道濟禪師,經(jīng)常肩挑扁擔(dān),一頭挑著行動不便的老母親,一頭挑著經(jīng)書,到處講經(jīng)說法。人們因為恭敬他的高行,也尊重他的母親,要幫忙禪師照老母親,他總是婉拒說:“這是我的母親,不是你們的母親,我的母親不論如廁吃飯,都應(yīng)該由我身為人子的親自來侍候!狈鸾虒τ诟改钢鞯幕貓,是很注重的。
跟隨我出家學(xué)道的青年弟子門,他們的父母到了佛光山,我總是竭盡熱誠招待他們,弟子們就說:“師父!您事情忙,我們的父母由自己來招呼就好了,怎好勞動您!”我總是回答:“不要緊!我出來將近四十年了,離開了父母、師父,孑然一身到了臺灣,雖然明知近八十歲的老母親還健在,但是我有家難歸,有親難孝,你們的父母等于我的父母,分一點讓我照顧,盡盡我的心意。”佛教并不是說出了家就不要父母,不重視人間的倫理關(guān)系,而是要由孝順自己的父母,擴而孝順眾生的父母;從今生的父母,而推及過去多生的父母。上面我略舉數(shù)例,說明佛教對于世間的倫理道德一樣重視,并且重視層面更深更廣,所不同的,僅是孝順的方法、方向不一樣而已。
(三)政治生活的道德
佛教徒應(yīng)該不應(yīng)該關(guān)心國家政治呢?佛教徒不分在家、出家,都沒有離開自己的國家,人人對于國家的政治應(yīng)該抱持幾分的關(guān)心。我們每天早課都要唱誦“國土鞏固,治道遐昌,佛日增輝,*輪常轉(zhuǎn)”,意思就是民國、佛法,都希望它興隆。初一、十五唱的寶鼎贊:“端為民國祝萬歲,地久天長。”正說明佛教徒關(guān)心國家前途,祝禱國運綿長。
我們的教主佛陀也很關(guān)心政治。有一次摩羯陀國的阿阇世王和越只國有了糾紛準(zhǔn)備發(fā)動戰(zhàn)爭,于是派大臣雨舍去拜訪剛從越只國回來的佛陀,打探敵情。雨舍到了佛陀的精舍,佛陀知道他的來意,卻故意不正面回答他,佛陀說:“你先請坐,等我和阿難談過一段話后,再和你交談。”佛陀于是轉(zhuǎn)身問隨侍在身旁的阿難說:“阿難!我們剛從越只國回來,你覺得越只國的政治,非常民主自由嗎?”
“佛陀!越只國的政治非常自由民主!
“他們的教育普及嗎?”
“教育非常普及。”
“越只的人民遵守法律嗎?社會講求上慈下孝嗎?人們具有宗教信仰、相信因果嗎?他們的民風(fēng)敦厚,對事業(yè)有貢獻的熱忱嗎?”
阿難尊者對于佛陀的詢問,一一肯定地答復(fù)“有”,佛陀于是很慈悲、很嚴(yán)肅地說:“假如一個國家具有自由民主的政治,上慈下孝的民風(fēng),信仰宗教因果,這個國家必定是富強的,外國的侵略是不會勝利的。”雨舍大臣聽了佛陀含蓄的開示之后說:“佛陀!我很慚愧,侵略戰(zhàn)爭是不會勝利的,我已懂得了!
我為什么要向各位說這段故事,因為我要告訴大家:我們的國家,自由民主,人人守法、教育普及,對上孝順父母,對下慈愛一切,講求宗教信仰的自由,認(rèn)識因果報應(yīng)的道理,僅憑這些,我們復(fù)興基地的臺灣,固若金湯,早在數(shù)千年前,佛陀已給我們最好的明示了。
(四)經(jīng)濟生活的道德
佛陀為我們揭示了“一切皆苦”的實相,更告訴我們解決痛苦的根本方法。因此佛教并不是要大家吃苦的宗教,佛教是指示我們?nèi)绾巫非缶烤钩返淖诮。有人以為佛教反對享?要大家吃也吃不好,穿也穿不好,完全不重視經(jīng)濟問題,信仰了佛教,社會文明不能進步;其實,這完全誤解了佛教,佛教的確是呵斥物欲,是反對過份耽迷于物質(zhì)享受,過份沈淪物欲大海而無法自拔,佛教并不是漠視物質(zhì)生活,其實佛教是非常重視經(jīng)濟、物質(zhì)生活的。
佛經(jīng)上描寫極樂世界的建筑豈僅是用鋼筋磚瓦建筑的大樓而已,而是用七寶建成金碧輝煌的樓閣;極樂世界的設(shè)備豈僅是地毯、冷氣而已,它講究空氣調(diào)節(jié),每天都是微風(fēng)吹動,自然溫馨;極樂世界里面的音響設(shè)備,是“出和雅音”,連流水、花樹、飛禽都在以音樂作佛事,它的八功德水比我們的自來水還要清涼,它不但可以解渴,并且還可充饑;佛國的世界是很富有的國土,那兒沒有經(jīng)濟萎縮、沒有通貨膨脹等危機,沒有能源缺乏,沒有經(jīng)營之苦。住在那里的眾生,享受最富庶,但卻毫無貪著的經(jīng)濟生活。
佛教中有一些實踐苦行人,希望借著淡薄物欲來磨鏈自己的意志,我們也不完全否定他的價值;但是在普通的社會里,適度地?fù)碛形镔|(zhì)文明的享受是合乎道德的。佛教雖然不否定經(jīng)濟生活的適度性,但是對于非法取得的財寶是不贊成的。舉凡違背國法,譬如販賣毒品、轉(zhuǎn)賣人口的職業(yè),或者違反佛法的不當(dāng)工作,如屠宰、酒家、賭場的,都在禁止之列,也就是和佛教不殺、不盜、不妄語、不飲酒、不邪婬等根本大戒觸逆的職業(yè),佛教都不允許。佛教對于貪污舞弊的經(jīng)濟犯罪是反對的,對于詐欺背信的行為是不許的。除了上述各項之外,佛經(jīng)上到處記載有七種不當(dāng)之財不可以茍得,所謂七種非財是:(1)竊取他物,(2)抵賴債物,(3)吞沒寄存,(4)欺罔共財,(5)因便吞占,(6)借勢茍得,(7)非法經(jīng)營事業(yè)。譬如偷盜、走私、倒會、囤積抬價、挪用公款等等都是非法的行為。求財要取之有道,非法求得的錢財,雖然眼前得到了,但是卻種下了惡因,來世要加倍的受苦償還。不如法得來的財寶,是不清凈而罪惡的,是苦因而不是甜果。即使如法求得的錢財,也要用在有價值、有意義的地方。有錢是福德因緣所致,而懂得將錢用于合乎道德之處,更是需要高度的智能。
(五)信仰生活的道德
談起信仰,容易先令人聯(lián)想到神道教的拜拜,甚至有人誤解佛教也是求神問卜的拜拜宗教。其實佛教是關(guān)心生命本源的宗教,有別于一般的宗教。綜觀臺灣目前的社會大眾,信神求神庇佑賜福的人多,而信佛依佛的道理奉行的人少,在他們認(rèn)為佛菩薩不如神明的關(guān)系來得密切。在神廟里,我們經(jīng)?梢钥吹叫疟,手中持著線香,雙膝朝城隍老爺、仙公、媽祖的神案前一跪,喃喃祈求著:
“神明啊!請你保佑我升官發(fā)財,中愛國獎券!
“媽祖啊!求你保佑我的兒子考上大學(xué),女兒嫁一個理想的丈夫!鄙衩魇欠耢`驗也不管,總之如此一求,心里感到一切都很滿意,在裊裊升騰的煙霧中,似乎神明也頻頻地向他們微笑點頭?墒切欧鹉?就不是如此了,佛陀告訴大眾:你們要把自己的幸福、歡喜布施給人;你們要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氣度;要犧牲自己,成就別人。兩者互相比較一想:信佛,一切都要給人,我不是什么都失去,也什么都沒有得到嗎?信神,神會給我黃金美眷、功名利祿。算了,我還是信仰神明好了。
從這里使我聯(lián)想到:一個不肖的子孫,只知向父母要求,真正孝順的子女,只想奉獻給父母。宗教的信徒也是一樣,有出息的信徒,只求能奉獻給宗教、給眾生,不為自己求什么;沒有辦法的信徒,才想向宗教企求。大家不要以為不求什么就無所得,事實上“有心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蔭!睙o所求,將來所得到的更多,金剛經(jīng)不是指示我們無相布施的功德更大嗎?
一個人把自己的一切都交托給神,讓神明去控制、裁決,實在是太愚癡、太可憐了。信仰宗教,應(yīng)該是尋求心靈的自由,而不是增添桎梏與束縛。佛教是講自力的宗教,幸福與快樂,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去創(chuàng)造。佛教徒們!大家應(yīng)該做一個正信的佛弟子,從神明的控制里走出來,呼吸佛光法雨的自由空氣!
- 昔生未了今須了,此生度取累生身的解釋
- 心隨萬境轉(zhuǎn),轉(zhuǎn)處實能幽;隨流認(rèn)得性,無喜復(fù)無憂的解釋
- 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的解釋
- 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fēng)又見菊花黃的解釋
- 金鴨香消錦繡幃,笙歌叢里醉扶歸的解釋
- 天地銷歸何處去,微塵幻現(xiàn)奈他何的解釋
- 人從巧計夸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的解釋
-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的解釋
- 性定伏魔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的解釋
- 多年古鏡要磨功,垢盡塵消始得融的解釋
- 夢里堆藏總是金,一場富貴喜難禁的解釋
- 人來謗我我何當(dāng)?且忍三分也無妨的解釋
- 生死河邊箇破舟,七穿八落半浮沉的解釋
- 逆境來時順境因,人情疏處道情親的解釋
-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的解釋
- 懷恨難入菩提道,應(yīng)修寬恕及慈悲的解釋
- 閉關(guān)容易守關(guān)難,不肯修行總是閑的解釋
-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的意思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biāo)
- 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xué)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