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壇經(jīng)·正文(八)

  一切經(jīng)書及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jīng),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故然能建立。若無世人[一],一切萬法本亦不有。故知萬法,本從人興;一切經(jīng)書,因人說有。緣在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二],智為大人。迷人同於智者[三],智人與愚人說法,令彼[四]愚者悟解心開。迷人若悟解心開[五],與大智人無別。故知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身心中。何不從於自心,頓見真如本性!镀兴_戒經(jīng)》云:戒[六],本源自性清淨。識心見性,自成佛道!稖Q名經(jīng)》云[七]: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校記

  [一]原本作“我若無智人”,敦煌本同。此據(jù)惠昕本改。

  [二]原本“小人”作“小故”。

  [三]原本此句作“問迷人於智者”。

  [四]原本“彼”作“使”,從鈴木校本。

  [五]原本缺“解”字,據(jù)惠昕本補加。

  [六]原本“戒”作“我”,《梵綱經(jīng)》云:“……一切眾生戒,本源自性清淨!吩斠姸撔S沎八]。

  [七]原本無此四字,據(jù)惠昕本補。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是故將此教法流行後代[一],令[二]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令自本性頓悟。若不能自悟者[三],須覓大善知識示道見性。

  何名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識,是大因緣。所為化道,令得見性[四]。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識能發(fā)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jīng),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得善知識示道見性。若自悟者,不假外求善知識。若取外求善知識,望得解脫,無有是處。識自心內善知識,即得解脫。若自心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即有教授,救不可得[五]。汝若不得自悟,當起般若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是解脫。既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無念。

  校記

  [一]原本“是故”作“是頓”,據(jù)敦煌本改。“將此教法”作“以教法”,參惠昕本校。

  [二]原本“令”作“今”。

  [三]原本缺“不”字,參惠昕本“若不自悟……”補加。

  [四]原本作“見佛”,從下文看應作“見性”;蓐勘咀“所謂化道,令得見性”。

  [五]“救不可得”原本無,敦煌本同,據(jù)惠昕本補。

  何名無念?無念法者,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一];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常淨自性,使六賉二]從六門走出,於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三]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頓法者,至佛位地。

  校記

  [一]“不著一切法”五字原本無,據(jù)敦煌本補。

  [二]原本“六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