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數(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心經(jīng) 淺釋 第十九卷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淺釋 第十九卷

  話再說回來,如何是「無苦、集、滅、道」?也就是說,菩薩以般若妙智照見苦等當體即是真空實相,清凈本然,非但沒有世間苦、集二諦的虛妄,就是出世間的道、滅二諦,在真空實相的理體上,也不存在它們的形跡。因為諸法空相中,是沒有生滅修證可得的。自性空寂本無生死可了(無苦),亦無煩惱可斷(無集),自性具足(功德智慧),本不待修(無道),亦無須證(無滅)。正如天臺大師所說:「陰入皆如(真如),無苦可舍,煩惱即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挂簿褪沁@個意思。

  還有一種說法,因為苦、集所依仍不外是五蘊之法,而菩薩行深般若,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既空,則苦、集無所憑借。因為既然失去了生起的要素——五蘊,就自然沒有所生的事實——苦集;同時既然沒有所滅的對象——苦集,則又怎會有能滅的主體——道滅?由于眾生迷故,所以說四諦法以對治之,而菩薩悟故,了知苦等全體即空即真,所以說:「無苦集滅道!沟览砭褪侨绱。

  此四諦法,可以說是佛教的根本思想,因為一切教典都由四諦開展出來的。但從表面上看來,似乎專屬小乘聲聞所修之法,其實乃通一切大乘法門,這是怎么樣的說法?

  「諦」就是真理,也就是「三諦」理:即真諦、俗諦、中諦。而苦、集、滅、道四諦,都各各具有三諦理性。體達諸法皆空是真實的道理,名為「真諦」;體達理性之空不廢事相之假,是真實的道理,名為「俗諦」;體達空、假不二,性相一如是真實的道理,名為「中諦」。迷此諦理為凡夫,悟此諦理為佛、為圣者、為菩薩——對于諦理全迷者為凡夫(不知人人本具天然三諦之性德);中迷者為二乘(二乘迷中、俗二諦,唯悟真諦,故云中迷);少迷者為菩薩(菩薩只迷中諦,已悟真、俗二諦)。反過來說,少悟者為二乘(只悟真諦,未悟中、俗二諦);中悟者為菩薩(已悟真、俗二諦,只迷中諦);圓悟者為佛(徹悟三諦)。凡夫雖全然不悟,二乘雖悟但見真諦;菩薩所悟較深,尚未圓極、只見俗諦;佛則智無不極,悟無不徹,圓證中諦實相理。

  由于根性的不同,也就所見不同而所證亦有別了。若了達苦等生滅已滅者,則見「真諦」理,證偏空涅槃,是二乘的證悟;了達苦等,當體如幻即空者,則見「俗諦」理,證但中涅槃,這是菩薩的證悟;了達苦等當體即實相者,則見「中諦」理,證究竟涅槃,這是佛的證悟。

  簡單地說,「諦」是具有「方便」和「勝義」二門:如審察三界唯苦無樂,此理真實──此「諦」字即作「審實」解,為「方便門」,屬小乘。如了達苦等全體即真,各具真空實相之理──此「諦」字即指真理言,是為「勝義門」,屬大乘。如《教觀綱宗》云:「解苦無苦,而有真諦,況滅道耶?」亦如《法華經(jīng)》所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褂纱丝芍,苦等當體即具寂滅之理。至于解苦無苦,而有中諦,則苦等當體即具實相之理。故本經(jīng)云:「是諸法空相。」

  是以,天臺宗依《涅槃經(jīng)》立「四種四諦」以配合四教:

  生滅四諦:如上所說,這是小乘所修之法,為藏教攝。

  無生四諦:了達一切諸法如幻如化,當體即空,解苦無苦,不為苦所苦;解集無集,不為集所轉;知滅無滅,本無生滅;知道無道,不著法相。此為三乘共修之法,屬通教所攝。

  無量四諦:了達苦有無量相,一界已具眾苦;集有無量相,有八萬四千煩惱故;滅有無量相,有諸波羅密故;道有無量相,有八萬四千法門故,此為權教菩薩所修之法,屬別教所攝。

  無作四諦:了達一切法,當體即是實相,無苦可舍,無集可斷,無道可修,無滅可證,以實相之體離諸造作,故名無作;此獨為大乘菩薩所修之法,屬圓教所攝(觀自在菩薩即是親自證悟這種境界)。

  此外,我們可以看見大乘菩薩的「四弘誓愿」亦是依于四諦而發(fā)的:

  ┌眾生無邊誓愿度─苦諦

  四弘誓愿┼煩惱無盡誓愿斷─集諦

  ├法門無量誓愿學─道諦

  └佛道無上誓愿成─滅諦

  如果再深入地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佛教一大組織的內容,無論原始佛教與后期大乘佛教,均離不開四諦的范疇。由此可見,四諦確實是釋尊一代說法的中心思想與大小諸乘一貫的根本教義。不過小乘是斷滅現(xiàn)實界因果的苦、集二諦,而入于理想界因果的滅、道二諦;而大乘則是把苦、集二諦轉化為純粹化的滅、道二諦。也就是說,小乘是滅生死證涅槃,斷煩惱得菩提;而大乘是了達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從根本上說,大、小乘的不同,乃在于四諦觀之不同。由上述所引,足證四諦確乎通于大乘法門:如以變易生死為苦諦,法執(zhí)未忘為集諦,六度、四攝為道諦,無住涅槃為滅諦;這就是大乘所修之四諦法。

  全句的意思是說:沒有生死「苦」的感覺,也沒有貪愛的「集」因可斷,沒有寂「滅」的涅槃可證,也沒有解脫的「道」法可修;因為自性本來解脫沒有生死可舍,本來清凈沒有煩惱可斷,本來空寂沒有涅槃可證,本來具足沒有菩提可修,所以說是「無苦、集、滅、道」。

  四┌苦諦─苦果─世世受生老病死,以有身則苦┐

  諦├集諦─苦因─念念起貪愛妄想,則惡業(yè)叢集┴世間因果─凡夫迷界

  表├滅諦─樂果─滅除生死煩惱,證得涅槃寂滅┐

  └道諦─樂因─勤修戒定慧精進諸道品──┴出世間因果─圣者(佛、菩薩)悟界

  以上破聲聞四諦法竟。(未完待續(xù))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