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一節(jié) 人天行果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一節(jié) 人天行果
一、 皈依三寶
1、皈依三寶的意義:
學佛必從受三皈依起,三皈依是皈依佛、法、僧。受了三皈依,才算是佛教徒。雖研習佛教,若不皈依三寶,仍不為佛教徒。學佛之入門,以受三皈依為根本。如《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jīng)皈依三寶品》中,如來答彌勒菩薩問:“若欲求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涅槃者,應當皈依佛法僧。”
皈依是何義?皈是皈投、皈向,或回轉義。依是依托、依止、或信賴義。皈投三寶,以三寶為依托。凡回轉依賴行為,都稱皈依,非但佛教之專用。
皈依即救護義。如《大毗婆沙論》三十回說:“救護義是皈依義……諸有皈依佛法僧寶,不破學處,不犯律儀,不違法制,便能救護。彼破學處,毀犯律儀,違越法制、雖皈依三寶而不為救護。”學佛者,為解脫三途及流轉生死痛苦,皈依三寶,仰求救護,就必須以佛為師,以法為藥,以僧為友。尊佛、奉法、近僧就能得到救護。
皈依三寶為最先基層,往上還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一切戒皆以皈依三寶為根本。所以皈依三寶的種類有五:一、翻邪三皈,二、五戒三皈,三、八戒三皈,四、十戒三皈,五、具足戒三皈。另有受大乘菩薩戒者,在懺悔與發(fā)愿之前,也必先受三皈。因此,雖說不是戒,卻是一切戒之根本。
佛教對能皈依者范圍很廣,人、天、鬼、畜,只要發(fā)心皈依,皆可接受。對所皈依境,要選擇真正皈依處,天神不足皈依,因有諸障礙,諸漏未盡,不堪為眾生作大利益。三寶具足無量功德,堪為人天之師,故應皈依。
2、如何皈依:
應如何求受皈依?受皈依,既是形式上的問題,更是心性上的問題。受皈依時,不僅口中念著,身體拜著,心里還得想著。主要還是在于心的領受。在佛世時,因受皈者根器厚,故不須禮節(jié)。如佛的第一個三皈弟子,耶舍的父親,在佛前如此說:“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唯愿世尊聽為優(yōu)婆塞。”這樣一說,便算受了三皈依。皈依三寶的詞句,頗為簡單,為三皈三結即: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三說后)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說)
前面三皈說三遍,是正授,后為三皈之結。受三皈時,說者聽者,必須明白清楚,不能馬虎。求受三皈,本來只要請求一位皈依師,在佛前三說三結便可。為了著鄭其事起見,見月律師定三皈正范中,共有八項:
一敷座請師、二開導、三請圣、四懺悔、五受皈、六發(fā)愿、七顯益勸囑、八回向。
我們現(xiàn)在以事相為主,理應恭敬供養(yǎng)一切佛菩薩的圣像,一切經(jīng)典,一切僧眾。不過本師佛是釋迦佛,本師僧是皈依師,為了報恩,偏重本佛,本師亦可。勿以為除本師佛,本師僧之外,其余不為恭敬供養(yǎng),錯也。
。场б篮笾袠I(yè):
皈依三寶,可得救護,但必須修習正行,才能真正得救護!惰ょ鞄煹卣摗氛f:“當知皈依,有四正行: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善士即善友、善知識!惰ょ鞄煹卣摗酚终f:“云何名善友性?謂八因緣故,應知一切種圓滿善友性。何等為八?謂安住禁戒,具足多聞,能有所證,性多哀愍,心無厭倦,善能堪忍,無有怖畏,語具圓滿。”《華嚴經(jīng)》說:“……汝今發(fā)心求菩薩道,為欲成就一切種智,應當勤求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于善知識,有所教誨,當念隨順,不應違逆;于善知識,善巧方便,但應恭敬,勿見過失。”又說:“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識為而得圓滿。以善知識,而為根本,從善知識來,依善知識生,依善知識住,依善知識為因緣,善知識能發(fā)起。”因為善知識有大恩德,作弟子者應正念思惟,如法親近。對善知識應作師想、父母想。應承事恭敬供養(yǎng)。
承事供養(yǎng)善知識是為聽聞正法,正法是佛的教法,依善知識開解,學人依之起行。在起行之前,依所聞法理引起如實不謬的作意,即是如理作意。有此作意。則知見自能清凈,不起顛倒邪見,而起如理正行。正行,也即法隨法行。法指涅槃法,最勝故。隨法即道諦,它能證涅槃法,隨順于涅槃故。行是學人自心中受持此法,為求涅槃精進修行正道。是為法隨法行。此為三皈后,所應行的四個次第。
- 出家人該如何學戒?
- 不快樂、苦的原因在哪里?
- 怎樣做才是合格的居士?居士所要具足的條件
- 什么人可以皈依佛門?沒吃素能皈依嗎?
- 佛教貪嗔癡的通俗解釋
- 修行的三種方法
- 佛法中的“四劫”
- 佛法中的九地的意思是什么?
-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九節(jié) 小乘二宗之略要
-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七節(jié) 律宗
-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六節(jié) 凈土宗
-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五節(jié) 禪宗
-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四節(jié) 天會宗
-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三節(jié) 華嚴宗
-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二節(jié) 唯識宗
-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緒論 第一節(jié) 三論宗
- 第七章 業(yè)感緣起 第二節(jié) 業(yè)感緣起論
- 第七章 業(yè)感緣起 第一節(jié) 緣起論
-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五節(jié) 有情的出生
-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四節(jié) 有情的延續(xù)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