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四節(jié) 何謂僧

  第一章 佛法三寶 第四節(jié) 何謂僧

  所謂憎者,梵語僧伽,澤云和合眾。即奉行佛陀教法的出家弟子。僧有四人僧、五人僧、十人僧、二十人僧四種。僧稱為和合,主要體現(xiàn)在六和精神上。一成和同修,即對所受戒法,善護(hù)受待,尊重愛敬,歡喜悅意,無違不凈,和合共住。二見和同解,對于出離盡苦的圣道能善巧如理通達(dá),與諸修清凈梵行的道伴,見解一致共同修學(xué)。三利和同均,同衣食利養(yǎng),對于如法獲得的財(cái)物,不個人隱藏,與諸同住者平等受用。四身和同住,同禮敬三寶的身業(yè),有疾病違緣互相照顧。五口和無凈,同贊三寶功德,同修語業(yè),有善法功德,互相贊嘆鼓勵,有過失互相善意的諫止舉發(fā)。六意和同悅,同一信心,同修意業(yè),念話道伴,皆是替佛楊化,皆是正法主持人,皆是自己的善知識。此六和是解決增團(tuán)的思想上和經(jīng)濟(jì)上得到和樂、清凈平等。見、戒、利的原則是平等、和諧、民主、自由、團(tuán)結(jié),此三為本質(zhì);身、口、意是思想行為,此三為表現(xiàn)。以上六和為事和。若約理和而言,指同證揮滅道理。

  僧有聲聞僧,即修習(xí)小乘法,剃發(fā)染衣,具足出家沙門的形相。菩薩增,即修習(xí)大乘法,或出家或在家的形相。出家僧眾有五: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耶尼。在家有二眾,稱為白衣,即優(yōu)婆塞、優(yōu)婆姨。合為七眾弟子,成為整個佛教信徒。

  佛弟子以“法味同受,財(cái)利共享”為原則。佛自成道后十二年中無有廣成,僅有略戒:“善護(hù)于口言,自凈其心意,身莫作造惡,此三業(yè)道凈,能得此是行,是大私人道。”到了十二年后開始制廣律。之所以制定戒律目的在于治理增團(tuán),能使僧眾健全。有犯者給予制裁,不接受——按出。如律云:“大海不宿死尸。”這樣能使僧團(tuán)和合、安樂、清凈。由此能得到眾人的信奉,佛法得到久住。佛法依僧弘揚(yáng),有和會增在,就有正法在。戒律中說,有五個比丘住世弘律弘法,正法住世。

  總上所言為佛法僧三寶,為何稱為寶?因他是指示眾生斷惡修善,離苦得樂,解脫系縛,得大自在的導(dǎo)首,極為尊貴,如世間珍奇寶物,所以稱之為寶!秾毿哉摗芬允篱g珍寶的六種譬喻來說明佛法俗稱為寶的意義。希有、離塵、勢力、莊嚴(yán)、最臟、不改!缎牡赜^經(jīng)·報(bào)思品》以堅(jiān)牢、無垢、與樂、難遇、能破、威德、滿愿、莊嚴(yán)、最妙、不變十義說明怫法增得名為寶的意義。

  佛法僧三寶為組成佛教之三要素,佛陀為教主,佛法為教法,僧眾為教徒。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