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巡禮篇

  寺院巡禮篇

  古代的叢林,只要有禪堂、客堂、庫房、衣寮等四大堂口,即可成為一寺廟道場;然而今日的寺院,不僅保有原來的寮口,更增設(shè)有佛堂、講堂、教室、會議廳、交誼室、談話室、圖書館、美術(shù)館、抄經(jīng)堂、往生堂、齋堂、寮房等,以符合現(xiàn)代弘法的需要。因此,今日寺院是多功能的,提供信徒多方面的服務(wù),與信徒之間的關(guān)系密切,是:

  善友往來的聚會所。

  人生道路的加油站。

  修養(yǎng)性靈的安樂所。

  去除煩惱的清涼地。

  購買法寶的百貨店。

  悲智愿行的學(xué)習(xí)處。

  有一些佛教徒說,世上有許多貧困的人,何必浪費金錢來蓋寺院?這是愚癡的說法,難道他們沒有看到天天有許多"有錢的貧窮人"的可悲可嘆嗎?目前世界不是真正的缺乏物質(zhì),而是欠缺無私的大悲;除了少數(shù)殘障人士,并非真正都需要救濟,而是需要開創(chuàng)的智慧、勇往的承擔。這些就是以社會教化,凈化人心為己任的寺院所應(yīng)擔當?shù),怎能說不要建寺院呢?君不見,寺院:

  就是一所心靈治療醫(yī)院。

  就是一所社會正義的因果法庭。

  就是一所道德良心的教育學(xué)校。

  就是一所人生的加油站。

  就是一處提升文化的藝術(shù)中心。

  就是......

  總之,寺院是一個多元價值的無盡寶藏,豈可以小心小量等閑視之!所以《金剛經(jīng)》說:"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不及以此般若波羅蜜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的福德百分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為何如此?般若智慧是成就一切的根本。再多的錢財,只能拯救肉身生命,濟人燃眉之急,但是無法熄滅三毒;佛法的布施,則能更進一步地凈化心靈,拯救法身慧命,使人斷除煩惱,了生脫死,其影響及于生生世世。所以,建造佛寺,度眾萬千,其實才是最徹底的慈善事業(yè)。

  信眾與寺廟間有什么關(guān)系?寺廟對信眾有什么利益?我想最起碼有:

  修身養(yǎng)性,培養(yǎng)宗教情操。

  聽經(jīng)聞法,可以增長人心。

  齋飯素食,廣結(jié)善緣功德

  道友聚會,能夠以會會友。

  既然寺院與我們的關(guān)系如此密切,身為佛教徒應(yīng)該好好認識寺院。因此,本篇對寺院名稱的由來,經(jīng)常舉辦的法會懺儀,參訪時所應(yīng)注意的行儀、規(guī)矩等,逐一介紹,藉以幫助大眾認識僧團行事以及種種佛事舉辦的意義,以期對寺院道場有一整體性的了解,進而護持道場,尤其要肯定、認同依止常住的宗風(fēng)與目標,做個一師一道的佛弟子。

  此外,應(yīng)該熱心參與寺院活動,因為參加活動有學(xué)習(xí)的功能、有回饋社會的功能、有增進家庭和諧的功能、有廣結(jié)善緣的功能,從參與活動中,能夠圓滿自己,利益他人。

  一、認識寺廟庵堂

  1寺院的由來

  寺院為佛寺的通稱。是僧尼駐錫以修行辦道的處所。

  印度最早的寺院,是佛陀在世時,設(shè)立于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及舍衛(wèi)城的只園精舍。

  《大宋僧史略》卷上記載,我國"寺"的名稱,源于官方所設(shè)立接待外國賓客的鴻臚寺;西域僧人東來后,多先以鴻臚寺為館,再移住他處,后來就稱僧尼所住的地方為"寺"。

  1寺院的別稱

  "寺院"歷經(jīng)朝代變換,或因用途有別,或因建筑各異,而有種種別稱:

  院:原意為周圍有垣,轉(zhuǎn)稱為周垣或指有回廊的建筑物,或指官舍等。直至唐代,因唐代敕令建造大慈恩寺,于寺中筑翻經(jīng)院,成為佛教建筑物稱"院"之濫觴。

  庵:又作"菴",原為出家及隱遁者所居住的草菴。后世特稱比丘尼的住處為庵、庵寺。

  堂:又稱殿堂,殿宇的意思,與"塔"構(gòu)成寺院的主體。殿堂和塔廟,合稱堂塔;蛴幸腊仓玫谋咀鸲,例如普賢殿、地藏殿;或用來安置祖像及遺骨,如舍利殿、開山堂;也有供日常生活者,例如齋堂、茶堂等;或供法會、修行、講經(jīng)說法等用途者,如念佛堂、講堂、禪堂等。至于形狀,除了特殊的情況以外,大部份都為正方形、長方形。

  僧伽藍:略稱"伽藍","眾園"的意思,是僧眾共住的園林。

  精舍:意為智德精煉者的舍宅。

  蘭若:意譯無諍、空閑處,意指遠離村落,安靜而適于修行的空閑處。

  剎:因一般寺院均有于堂前立剎(幡竿)的風(fēng)俗,因而得名。

  叢林:眾多僧人和合居住于一處修學(xué)辦道,就好像樹林一般叢聚,因此,以" 林"做比喻,而稱寺院為叢林。

  道場:修習(xí)佛法的場所。隋煬帝嘗下詔,明令天下的寺改稱為道場。此外,宮中行佛事的場所,稱為內(nèi)道場,或內(nèi)寺。臨濟宗專指供云水僧修行的場所為道場。

  律寺:又作律院,專指依準戒律行者止住的寺院。

  講寺:又作講院,指專研天臺、華嚴二宗為主的寺院。講院者,以講明諸經(jīng)的旨意為務(wù)。

  講堂:供作講經(jīng)說法的建筑。于印度,佛陀在世時已設(shè)有講堂,我國自古即設(shè)有講堂,以利說法。

  蓮社:為念佛修行的結(jié)社。源于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所創(chuàng)的結(jié)社念佛。

  叢林的種類

  中國古代叢林,依傳法對象的不同,可分三類:

  法系叢林:師家依法系傳法給記弟子的寺院。

  子孫叢林:以自己所剃度的弟子擔任住持。也就是住持采師資相承的世襲制者。

  十方叢林:廣招天下高僧大德為住持,而不由徒弟繼承的寺院。

  叢林四十八單

  "單",即單位,指僧堂內(nèi)各人的座位,各單前長六尺、寬三尺的空間。亦即各人坐臥、飲食的座席。在叢林中,"單"即代表"人"。

  在大陸叢林,殿堂有東單、西單之分,人事有序職、列職之別。殿堂的東、西兩單如左:

  西單:為十方云水僧、各堂口職事、念佛堂等。

  東單:為重要團體,例如:佛學(xué)院、禪堂之僧眾。

  叢林的一切作息活動,都有賴于職事來維持,職事人員的多寡,各依其規(guī)模建制大小而定。

  一寺之中以住持為全寺諸堂之首,住持之下,有序職、列職的分別。

  序職:大都是以老成持重,有德學(xué)者任。有位無職。如:首座(座元)、西堂、后堂、堂主、書記、悅眾等。

  列職:序職后,有辦事能力,領(lǐng)一職務(wù)者,即是列職。如:都監(jiān)、副寺、維那、知客、藏主、莊主、庫頭、湯藥、侍者、殿主、行堂頭、參頭、寮元、、照客等。

  佛光山亦依此叢林傳統(tǒng)制度的精神,確立"適才適所"、"集體創(chuàng)作"的人事制度。

  序職:依學(xué)業(yè)、道業(yè)、事業(yè)三業(yè)評量考核序級。

  僧眾共分五等十九級

  清凈士共六級,每級一年

  學(xué)士共六級,每級二|三年

  修士共三級,每級三|六年

  開士共三級,每級五|十年

  大師(長老)

  教士、師姑共分三等十二級

  清凈士共六級,每級一|三年

  學(xué)士共三級,每級三|六年

  修士共三級,每級五|八年

  列職:依各人在佛光山及相關(guān)事業(yè)中擔任的行政職位而定。一方面尊重資深者,保持佛門倫理;一方面鼓勵后進者,提振組織的朝氣,將人力資源作彈性運用。也就是說一個入門不久的人可以因表現(xiàn)良好、貢獻卓越,被賦予較重要的職務(wù);而謹守本分者,也可以經(jīng)由年資累積,在團體中受到應(yīng)有的尊重。

  都監(jiān)院、教育院、交化院、長老院、傳燈會等各院會的院會長。

  寺務(wù)、信眾、慈善、福利、工程、典制、福田等各監(jiān)院。

  各別分院住持、當家。

  總務(wù)、知客、館長等。

  二、寺院參訪

  我們常聽人說,人世間最快樂的事,是能夠"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代禪者的行腳參訪,就像我們現(xiàn)在的旅游那么樣地逍遙、灑脫、自在,就連赫赫尊榮的大清順治皇帝也不禁稱羨:"天下叢林飯似山,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華嚴經(jīng)》里也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記載。

  行者們云游參訪,不是貪看風(fēng)景,完全是為了找尋一個重要的東西,就是"道"。訪道,就是他們的風(fēng)姿。他們像行云流水一樣,處處逍遙自在。我們被功名富貴、五欲六塵束縛的人生,假如也有那么一點閑情逸致,也那么樣的逍遙參訪,人生不是就美化了嗎?

  寺院道場是僧眾修行辦道的地方,平時除了舉辦各種法會活動,提供信徒聞法參修之外,寺院的靜謐、祥和,也是社會大眾于忙碌緊張的工作之余,藉以暫離喧囂塵世,澄心靜慮的好去處。

  昔日朱晦菴于寺院見僧眾的齋供,威儀莊嚴具足,因而贊嘆三代禮樂猶存于釋氏。由此可見佛門對于儀禮的重視。因此,到寺院參訪時,必須對佛門的禮儀有所認知,諸如進入佛殿如何禮拜、如何向大德法師請法、等。這些基本禮儀如果在參訪前都能預(yù)先了解,將使參訪更具意義。茲將參訪禮儀略述如下:

  參訪須知

  出發(fā)前詳做行程說明,并提醒注意事宜,以免途中出差錯,因而誤事誤時。

  參訪日期、時間一經(jīng)確定,則勿隨意更改,以免造成他人安排上的不便。

  停留時間長短,以及參訪成員的資料,如年齡、國籍、學(xué)佛程度等,如能事前提供,有助于寺方安排參觀等事宜。

  參訪時,衣著以輕便又不失莊重為宜,不可過分暴露。

  團體到寺院參訪,應(yīng)事先通知,準時到達。到達時,先到客堂報到,然后向主 事者行禮,由知客法師引導(dǎo)至佛殿禮佛。

  進入佛殿后,依法器或號令禮佛三拜,再向住持禮座。

  上香時,如團員人數(shù)眾多,可由代表上香,或者在原位舉香齊眉,再依序向前傳送,由代表至佛前香爐插香。

  如請知客法師引導(dǎo)講解,應(yīng)專心聆聽,態(tài)度謙恭有禮,以示尊重。

  至客堂或座談會場時,應(yīng)行儀安靜,迅速就位。

  座談時,如有個人問題請示,或當場發(fā)問或以紙張書寫,應(yīng)留下姓名,以便回覆。

  如有致詞或表示意見時,應(yīng)簡明扼要。

  了解寺院宗風(fēng)、歷史,不妄加批評。

  規(guī)矩上有不懂之處,應(yīng)虛心請教法師或職事人員。

  行進間應(yīng)注意威儀,不得勾肩搭背。與大德同行,應(yīng)走在其左后方。

  如需休息,應(yīng)至適當場所,勿在殿堂、佛像前或大庭廣眾前躺臥。

  用齋時,合掌稱念"佛光四句偈"后才正式食用。如采自助式,應(yīng)先衡量自己食量,勿因貪取而造成浪費。

  飯食畢,隨手將碗筷、湯匙以及果皮、殘渣等收拾干凈,并感謝服務(wù)人員的辛勤服務(wù)。

  如在寺院掛單,言語談?wù)撘缘吐暈橐耍e止行動以輕靜最上,并應(yīng)遵守寺院作息規(guī)矩。

  參訪地點如有禁止攝影、錄影的告示,應(yīng)確實遵守。

  如有告示"游客止步"處,不可隨意進入,滋擾清修;若有限時開放之處,則應(yīng)于開放時間內(nèi)參觀。

  離開寺院時,應(yīng)到大殿向佛菩薩"告假"。

  入寺須知

  注意寺院的開放時間。

  先向知客法師問訊,說明來意,詢問有關(guān)注意事項等。

  先至大殿禮佛,再到各殿堂禮拜,而后參觀或辦理事情。

  如欲會見住持、法師等,應(yīng)在客堂等候。

  應(yīng)尊重寺院的規(guī)矩,勿隨意進出;若欲巡禮各處,得請法師或職事人員帶領(lǐng)。

  注意標語及告示,并確實遵守。

  不將私人物品隨處擱置、堆放。

  說話語氣應(yīng)輕柔、和藹,見人應(yīng)恭敬合掌說"阿彌陀佛"。

  保持寧靜,不得高聲喧嘩、歌唱,不任兒童到處奔跑嬉鬧。

  寺中一切物品,皆為十方信施供養(yǎng),未經(jīng)許可,不可隨意動用或帶走,乃至一花一草一木,亦不得任意攀折。

  使用常住物,應(yīng)節(jié)約愛惜,不可任意浪費或侵損。

  借用常住物,用畢應(yīng)立即歸還原處,并放置整齊。

  不帶葷食入寺院,不邊走邊吃,不在寺院內(nèi)抽煙、喝酒、嚼檳榔。

  不以葷食或用過的食品供佛,不得任意燃燒冥紙。

  不帶寵物進入寺院,不濫放生

  不得任意張貼海報或散發(fā)傳單。

  不任意播放世俗歌曲。

  不得隨意將車輛停置于寺院門口,妨礙交通。

  佛殿須知

  進入佛殿,態(tài)度要恭敬。

  入佛殿最好不行走中央大門,須緣左右邊門進入。緣左門進,左足先跨入;緣右門進,右足先跨入。進入殿堂后,不得穿堂橫越或左右馳走、奔跑。

  進入大殿時,如須脫鞋,應(yīng)將鞋子整齊擺放殿外,或放置鞋柜內(nèi),依序入殿。

  服裝儀容須整齊大方、樸素,不袒胸露背,不著短褲,男眾不可著汗衫,須脫帽。

  殿堂內(nèi)不可大聲喧嘩、談笑、嬉鬧,及談?wù)撌浪籽哉Z。

  不在殿堂內(nèi)倚墻靠壁或躺臥;不將雜物、器具等倚放殿壁。

  不在殿內(nèi)打呵欠、涕唾,若不得已,應(yīng)退出殿外?人詴r,須以袖掩口。

  除禮佛、誦經(jīng)、打坐、聽講外,不可在殿堂內(nèi)席地而坐。

  殿堂法器為龍?zhí)於,不得擅自敲打?/p>

  倘若于大殿中有短時間課誦,欲著海青、縵衣者,應(yīng)先在車上或僻靜處披搭,勿于大殿中匆促著衣,有失威儀。尤其不宜在殿內(nèi)或面對佛像抽衣、搭衣,或穿脫世俗衣物、梳頭等。

  若個別在佛殿內(nèi)誦經(jīng),宜應(yīng)默念,以免擾眾;如系隨眾課誦,宜隨眾唱念,不可口出異韻怪音。

  上香以一柱為宜;如燃三柱,則第一支插中間,第二支左邊,第三支右邊。

  點燃香燭后,不可以口吹熄,應(yīng)以手扇之;持香應(yīng)齊眉,香須插正。

  不宜無故入大殿、佛塔游行。

  不批評、不比較佛像差異,應(yīng)以虔誠的心禮拜、瞻仰。

  佛前的香花供品等不可用鼻嗅,或隨意取而食之。

  呈獻供品宜請香燈法師代為處理,得以香、花、燈、涂、果、茶、食、寶、珠、衣等供佛。

  殿內(nèi)如有佛事,應(yīng)視情況進入,以不妨礙佛事進行為原則。

  禮拜須知

  "禮拜"主要是對佛、菩薩、佛塔、長老、大德、法師等,表達敬意的行為。因?qū)ο蟛煌,禮拜的次數(shù)、場合及注意事項也有不同,茲略述要點如下:

  禮拜的次數(shù)

  一拜:用于頂禮長老、大德、法師。禮拜者雖說"頂禮三拜",但長老大德回說"一拜",或"問訊",或"不拜",學(xué)人皆應(yīng)以服從為恭敬,

  如法行禮。大德如未回答一拜或問訊,禮拜者也可一拜。

  三拜:拜佛時須三拜。

  受戒回常住禮師拜祖時,須三拜。

  初一、十五早課頂禮方丈和尚時,須三拜。

  高壽祝賀時,圓寂后祭禮時,均可三拜。

  九拜:僧眾登壇受戒時,禮拜和尚、阿闍黎,或傳法入法卷授記典禮時,法子拜師要九拜。

  禮拜的場合

  凡禮拜長老大德僧,應(yīng)先稟明,并延請至佛殿內(nèi),或供有佛像、藏經(jīng)之處禮拜。

  大德于路上行走、客堂會客、齋堂用餐、禪堂打坐,或于公共場所、剃頭、休息、睡眠、攝心經(jīng)行、誦經(jīng)拜佛時,均不宜禮拜。

  若于路上遇見大德,先合掌為禮,說:"請大德到佛殿,接受學(xué)人禮座。"

  在殿堂要先向佛菩薩禮拜,再向大德頂禮。

  拜佛可在"拜墊"上拜,拜人,彼此頂禮,在"地上"拜。(禮佛畢,后退或斜左右退,然后禮拜,表示平等法。)

  如同行有多人,則應(yīng)一起禮拜,不可各自請求禮拜,增加大德受禮困擾。

  注意事項:

  陪同師長禮佛,不宜與師長并禮,當隨師后遠拜。

  佛殿中央的蒲團是給寺院的住持、主法或諸山長老專用,一般大眾不宜用來禮拜,以示尊重。

  禮佛時,應(yīng)從容不迫、五體投地、精勤作觀,不宜急起急落。

  禮佛時,可默念偈云:"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見有人禮拜時,不可從人前經(jīng)過,以免干擾他人禮拜。

  禮拜須合儀,若有不明白之處,可請教殿堂知客法師。

  請法須知

  禮請大德開示,應(yīng)事先約定時間,不宜突然造訪。

  請求開示時,要心存恭敬,如同面對佛陀,不可虛偽妄語,不可談?wù)撌欠,不可東張西望、左右顧視,威儀要端莊慎重,衣履應(yīng)整齊,隨時注意自己的談吐、舉止、行儀,禮法要如儀,以表示對大德的敬意。

  見大德,應(yīng)問訊、合掌、正立,澄心諦聽。要知道次第的坐處,大德示坐,方可就坐,坐時應(yīng)端正,不可傾斜倚靠。

  問法宜簡明扼要,不可嚕蘇或自說自話,更不可探問大德私事或故意問難。

  不論說參訪求道以外的閑事雜話。

  站立位置不可高過大德,亦不可立于路中,或躲在隱處。

  大德問話,必開口坦誠回答,答話時不可太大聲或太小聲,以能聽到為準。

  大德談話時,不可冒失打岔,不得輕率插嘴,有失恭敬。

  聞法時應(yīng)細心聆聽,行注目禮;聞法后應(yīng)思惟法義,信受奉行。

  聞法時若有不解,可向大德請教,但不宜表示懷疑或與大德辯論。

  見有客來,不宜繼續(xù)問法,亦不宜驟然離去,應(yīng)聽候大德招呼。

  請益完畢,應(yīng)至誠禮謝大德,聽候大德招呼,或由其侍者引導(dǎo),方可離去。

  掛單須知

  "掛單"就是在寺院暫住一宿或數(shù)日。應(yīng)注意的事項如下:

  掛單之前,應(yīng)先聯(lián)系時間,說明事由、人數(shù)等。

  作息應(yīng)依照寺方規(guī)定,不擾眾清修,有事可請教知客法師。

  寮房內(nèi)應(yīng)保持靜肅,不可放逸自便。

  僧眾寮房不可擅自進入。

  告假離去前,應(yīng)先將寮房整理干凈,恢復(fù)原貌。

  離寺之前,須先向住持、當家或知客法師告假,不宜悄悄離去,以免寺方掛慮。

  離去前應(yīng)至大殿禮佛,告假賦歸。

  不得攜回任何非贈與的結(jié)緣品。

  借住寺院,叨擾常住,可隨喜供養(yǎng)。

  齋堂須知

  過堂

  按時隨眾用齋,不刻意回避、辭謝,勿令法師三催四請。

  食前應(yīng)先合掌供養(yǎng),稱念佛光四句偈。

  三匙食:最初三匙飯送進嘴里之前,依序發(fā)愿:愿斷一切惡,愿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

  捧碗進食應(yīng)如龍吞珠,以箸挾菜當如鳳點頭。

  要心懷感恩,食存五觀,對食物不起喜惡之心,不皺眉嫌惡,不貪多挑好,不圖口腹之欲。

  喝湯時不宜發(fā)出聲音。

  以碗就口,細嚼慢咽;碗盤筷匙不宜撞擊作響。

  端身正坐,椅坐半座,身離桌緣約一拳頭之遠,頸靠衣領(lǐng),足放平,肘內(nèi)收,不可蹺腿交腳,東張西望。

  進食時,要保持良好姿態(tài),肘臂不可張開,以免妨礙鄰座。

  熱食不可吹氣令冷。

  食中有蟲,宜密掩藏,莫令鄰單見生疑心。

  不得以手指刮碗、以舌舐食、以手取食。

  不得彈爪抓頭、挖鼻耳洞;不得噴食觸及鄰人。

  已食之物,不可吐出。

  咳嗽、打噴涕,應(yīng)以手掩之。

  自助餐

  取食應(yīng)依序排隊禮讓,不可爭先恐后。

  依各人食量取用,切忌浪費。

  使用公筷母匙,避免唾沫流入公器中。

  不含食談笑,不邊走邊吃。

  不私帶小菜食用。

  圓桌用餐

  大眾未到齊,不得先食(以坐滿一桌為原則)。

  取用菜肴,應(yīng)取靠近自己一面者,不可在盤中隨便翻擇。

  進食時,與同座談話,聲音不可太高,并不可揮動筷匙。

  果核、殘肴飯粒不可隨手棄置。

  不可用筷子或手指剔牙,必要時,應(yīng)用牙簽,并掩蔽為之。

  用齋畢,應(yīng)將桌面收拾干凈,碗筷疊放整齊,并輕輕將坐椅放回。

  主動參與收拾善后工作,若已有專人負責清潔,應(yīng)向其道謝。

  三、佛門稱謂

  "稱謂"是一種禮儀,也是身分的代表;在佛門里,稱謂常是職務(wù)的代表,從中更透露出無限的佛法妙諦。

  1對出家僧尼的稱呼

  法師:以法為師,以法師人者。也是對出家僧眾的尊稱。

  師父:對一般出家僧眾的尊稱,如天主教對神職人員稱神父。

  大師:是大士、菩薩之意,有特殊才能者、杰出者、專家的稱呼。

  和尚:一寺之長稱和尚,是親教師之意。對于德高望重的尼師,則稱為和尚尼。法子當住持后才可稱"老"和尚。法弟當住持,則稱"退居"和尚。

  上人:學(xué)長、長老、大德、長者、平輩,皆可稱之。

  長老:戒德俱尊的比丘、比丘尼稱之。

  阿闍黎:即軌范師、模范師。是指能教授弟子,使他的行為端正合宜,而自己本身又能成為弟子的楷模師,所以也稱為導(dǎo)師。《五分律》載,阿闍黎有五種:出家阿闍黎、受戒阿闍黎、教授阿闍黎、受經(jīng)阿闍黎、依止阿闍黎。

  知客師:禪林中掌管迎送、應(yīng)接賓客的僧眾。

  香燈師:寺中掌管佛堂的焚香、燃燈等工作的僧眾。一般信徒進入殿堂,即有香燈師招呼執(zhí)香、禮佛。

  律師:指研讀修習(xí)律藏的僧眾。例如:僧佑律師、道宣律師、見月律師等。

  論師:原指研究論藏的修行人,后指能造論以闡揚佛法者。有名的論師如:龍樹菩薩、無著菩薩、世親菩薩等。

  禪師:專門修習(xí)坐禪的僧眾,不限于禪宗,在天臺、凈土宗中,也有修習(xí)禪坐的修行者。禪師必須要能契理契機,觀機逗教,才能引導(dǎo)習(xí)禪者進入禪定。

  弘教師、弘講師:能夠弘揚佛法的僧眾。他們或以講經(jīng)說法的方式,或以教授義理的方法弘揚;所弘講、弘教的地點不限于寺中,凡有需要的地方,都能前去弘化,如學(xué)校、公司、機關(guān)團體及監(jiān)獄等。

  1出家僧尼彼此的稱呼

  師父:僧團中稱所依止的法師為師父,僧尼彼此之間不以師父互稱,除非加上職務(wù)的頭銜,如庫頭師父、行堂師父、知客師父、柴頭師父、香燈師父、維那師父、糾察師父等,否則只要互稱某某法師即可。

  師兄:佛門一般平輩的尊稱。

  同參:指同地、同時、同師參學(xué)者。

  法眷:法門中的眷屬;驗楣餐蟮佬扌姓叩目偡Q。又稱同門、同參、法屬、法親、法緣、道友、道舊。主要指修學(xué)同一法門的師兄弟、弟子而言。

  1對在家信眾的稱呼

  師姑:原為一般民間對尼師的泛稱,F(xiàn)今則指長居寺院修道,經(jīng)過正式入道的未婚女眾。

  教士:長居寺院修道,正式入道的未婚男眾。

  佛光山自從開山以來,即有師姑的名分,凡欲加入師姑、教士的行列者,均需提出申請。入道辦法如下:

  一、申請資格:

  二十五歲至四十五歲的未婚單身男女在家居士。

  實習(xí)期滿的叢林學(xué)院在家眾。

  教士、師姑入道修行戒約:

  恭敬三寶,信心不移。

  奉行佛光山宗風(fēng),忠貞不二。

  遵守佛光山宗門清規(guī),隨眾生活。

  奉行佛光人信條,終身不渝。

  對師長、同門兄弟恭順合作,直心受教。

  受持在家菩薩戒律,謹慎不犯。

  終身不婚嫁,茹素不葷食。

  接受常住一切職務(wù)的調(diào)派。

  對道業(yè)不忘初心,對學(xué)業(yè)解行并重,對事業(yè)克盡職責。

  精進修學(xué),發(fā)心考取佛門檀講師職位,以便協(xié)助弘法利生。

  二、填寫誓愿書。

  三、所屬院會暨單位主管審核評鑒內(nèi)容:

  知見 工作狀況 家庭背景

  向心力 健康情況 個人資產(chǎn)、負債情形

  精神狀況 才藝專長

  處眾情形 交友情況

  四、資料轉(zhuǎn)傳燈會覆審并安排面談。

  五、呈傳燈會或宗務(wù)委員會批示核可后,資料轉(zhuǎn)人事室。

  六、人事室評定序級后,轉(zhuǎn)呈宗務(wù)委員會審議通過。

  七、資料轉(zhuǎn)都監(jiān)院福田監(jiān)院室核發(fā)單銀。

  八、通告于佛光通訊,周知大眾。

  九、安排參加宣誓入道儀式。

  在佛光山,師姑、教士除了外相和出家人不同外,所領(lǐng)的職務(wù)及所享有的福利是相同的。

  師兄:佛門一般平輩的稱呼。

  師姐:對在佛門發(fā)心工作的已婚女眾的稱呼。

  菩薩:凡是發(fā)菩提心為人服務(wù)者,不分年齡大小,均可以菩薩稱之。

  居士:泛指在家學(xué)佛的信徒。

  1在家信眾彼此的稱呼

  師兄:在家的信徒可以互稱師兄。

  師姐:在佛門發(fā)心工作的已婚女眾的稱呼。

  同修:一起修學(xué)佛法的道友,即同學(xué),F(xiàn)在一般人把同修限定于對自己的先生或太太的稱呼,其實,只要是一起修學(xué)的同參道友,都可以稱為同修。

  蓮友:專宗念佛法門者彼此的稱呼。

  四、各種懺儀

  我們?nèi)粘I钪,身口意三業(yè)在有心無心之間,不知做錯了多少事情,說錯了多少言語,動過多少妄念,只是我們沒有覺察而已。當我們的心受到染污的時候,要用清凈的法水來洗滌,才能使心地無污邪,使人生有意義。所謂"不怕無明起,只怕覺照遲",這種內(nèi)心覺照反省的工夫,就是懺悔。

  懺悔在生活上有什么作用呢?它能幫助我們什么?

  第一、懺悔是認識罪業(yè)的良心。

  第二、懺悔是袪惡向善的方法。

  第三、懺悔是凈化身心的力量。

  在日常的衣食住行生活中,能夠修持懺悔的心情,就能得到恬淡快樂。好像穿衣服時,想到"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的古訓(xùn),想到一針一線都是慈母辛苦編織,密密愛心,多么令人感激!如此一想一懺悔,布衣粗服不如別人美衣華服的怨氣就消除了。吃飯,想到"一粥一飯,來處不易",粒粒米飯都是農(nóng)夫汗水耕耘,我們何德何能,豈可不好好的珍惜盤中飧?慚愧懺悔的心一生,蔬食淡飯的委屈也容易平息了。住房子,看別人住華廈美屋,想想"金角落,銀角落,不及自家的窮角落",覺得

  有一隅陋室可以棲身,遠勝于天下多少流落屋檐的風(fēng)雨人,懺悔的心一發(fā),自然住得安心舒服。出門行路,看到別人轎車迎送,風(fēng)馳電掣好不風(fēng)光,想想別人為此曾熬過多少折磨,吃過多少苦楚,是心血耕耘得來;而自己努力尚不夠,工夫還不深,自然以足代輿,如此安步當車,倒也灑脫自在了。一念懺悔,使我們原本缺憾的生活,突然時時風(fēng)光,處處自在,變得豐足無憂起來,這就是能夠常行懺悔的好處。

  懺悔,是我們生活里時刻不可缺少的美德。懺悔像法水一樣,可以洗凈我們的罪業(yè);懺悔像船筏一樣,可以載運我們到解脫涅槃彼岸;懺悔像藥草一樣,可以醫(yī)治我們的煩惱百。粦曰谙衩鳠粢粯,可以照破我們的無明黑暗;懺悔像城墻一樣,可以攝護我們的身心六根;懺悔像橋梁一樣,可以導(dǎo)引我們通往成佛之道;懺悔像衣服一樣,可以莊嚴我們的菩提道果!恫烁T》云:"蓋世功德,抵不了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犯了錯而知道懺悔,再重的罪業(yè)也能消除。

  懺儀佛事對一個人的身心,不僅有滌塵的作用,其功德也很多,如:

  報恩:對諸親眷屬的感恩。

  還債:藉拜懺功德回向給冤親債主。

  培福:為自己培植福德因緣。

  結(jié)緣:以拜懺功德與生亡兩者結(jié)緣。

  懺悔:藉禮懺來消除罪業(yè)。

  田中的禾苗(功德)若長得好,雜草(罪業(yè))就不會礙其生;一把鹽(罪業(yè))如放在一杯水中,一定很咸,但若放在一大缸水中(懺悔法水)就會淡得多;小孩犯錯,只要肯認錯(懺悔),父母一定不忍心下手責備。所以,學(xué)佛修道,"懺悔法門"對一個人的修持,是不可少的功課。今介紹一般通行的懺法程序如下:

  梁皇寶懺(十卷)

  《梁皇寶懺》,是梁武帝為超度皇后郗氏所制的慈悲道場懺法。郗氏生性好妒,死后墮為蟒蛇,每天為小蟲咬嚙,痛苦萬分。有一天,來到宮中,向武帝求救。武帝于是向?qū)氈竟垎柮摽嗟姆椒,公囑以禮佛懺悔,因此,武帝親制慈悲道場懺法,禮 請僧眾舉行懺禮,遂感皇后生忉利天,空中言謝而去。

  程序:

  香贊

  入懺文

  開經(jīng)偈

  經(jīng)文、佛號

  出懺文

  回向贊(圓滿贊)

  金剛寶懺(三卷)

  《金剛寶懺》,全名為《大乘金剛般若寶懺》,簡稱《金剛懺》,是依據(jù)《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所行的懺法。

  金剛懺法的流行,源于歷代對《金剛經(jīng)》信仰的普及,尤以蔣之奇于(楞伽阿跋多羅寶經(jīng)序)載,自五祖以后,《金剛經(jīng)》已取代四卷的《楞伽經(jīng)》而受重視。

  根據(jù)經(jīng)典所說,凡夫一日所作,功少過多,于舉心動念之間,常造眾罪,因此障蔽佛性,輪回生死。若能知罪性本空,至心披露懺悔,就可消除罪業(yè)。

  程序:

  爐香贊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開經(jīng)偈

  經(jīng)文、佛號

  懺悔文

  回向贊

  三皈依

  回向

  八十八佛洪名寶懺(一卷)

  據(jù)《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jīng)》所說,如果有人聽聞、贊嘆、稱念,恭敬禮拜五十三佛洪名,生生世世不墮惡道,常值十方諸佛,除滅四重五逆諸罪。又《大寶積經(jīng).優(yōu)波離會》載,佛說若有眾生成就五無間罪,應(yīng)當于三十五佛前殷重懺悔。綜合以上二經(jīng)所說,遂有八十八佛洪名寶懺流通于世。

  程序:

  爐香贊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開經(jīng)偈

  經(jīng)文

  禮八十八佛洪名

  懺悔文

  回向贊

  三皈依

  回向

  1大悲懺

  大悲懺法是宋代天臺宗四明尊者法智大師知禮依據(jù)伽梵達摩所翻譯的《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而作,內(nèi)容敘述千手觀音的懺法。謂虔信千手觀音,不僅可以消災(zāi)得福,將來且可往生西方凈土。

  程序:

  嚴道場

  凈三業(yè)

  結(jié)界

  修供養(yǎng)

  請三寶諸天

  贊嘆申誠

  作禮

  發(fā)愿持咒

  懺悔

  修觀行

  慈悲三昧水懺(三卷)

  悟達知玄禪師還是云水僧時,有一天,途經(jīng)京師,看到一位西域異僧身患惡病,無人理睬,于是耐心的為他擦洗敷藥,并照顧他的疾病。病僧愈后,這位異僧就對悟達禪師說:"將來如果有什么災(zāi)難,你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隴山間兩棵松樹下找我。"

  多年后,悟達國師的法緣日盛,唐懿宗非常景仰他的德風(fēng),備極禮遇,特尊他為國師,并欽賜檀香法座,禪師亦自覺尊榮。

  一日,禪師膝上忽然長了個人面瘡,眉目口齒皆與常人無異。國師遍攬群醫(yī),都無法醫(yī)治,正在束手無策時,忽然憶起昔日西域異僧的話,于是就依約來到九隴山,

  并道明來意。西域異僧怡然的指著松旁的溪水道:"不用擔心,用這清泉,可以去除你的病苦。"

  悟達國師正要掬水洗滌瘡口的時候,人面瘡竟然開口說道:"慢著!你知道為什 么你膝上會長這個瘡嗎?西漢史書上袁盎殺晁錯的事情你知道嗎?你就是袁盎來轉(zhuǎn)世,而我就是當年被你屈斬的晁錯,十世以來,輪回流轉(zhuǎn),我一直找機會報仇,可是你卻十世為僧,清凈戒行,故苦無機會可以下手。直到最近,你因為集朝野禮敬于一身,起貢高我慢之心,有失道行,因此我才能附著你身,F(xiàn)在蒙迦諾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業(yè),從今以后不再與你冤冤相纏。"

  悟達國師聽后,不覺汗如雨下,連忙俯身捧起清水洗滌,突然一陣劇痛,悶絕過去,蘇醒時,膝上的人面瘡亦已不見,眼前也沒有什么西域異僧。

  悟達國師感其殊異,乃述為懺法,名為《慈悲三昧水懺法》,朝夕禮誦。

  程序:

  香贊

  入懺文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開經(jīng)偈

  經(jīng)文、佛號

  出懺文

  回向贊

  五、各種法會

  法會又作法事、佛事等,是佛教為誦經(jīng)、說法、供佛、施僧等宗教活動而舉行的集會、儀式。自古以來即十分盛行,信徒參加法會,無不希望得蒙諸佛菩薩的慈悲愿力加被,消災(zāi)增;。

  "法會"者,以"法"相"會"也,因此法會中必定有佛法的開示。以佛法令信徒生起信心與法喜,此為法會的舉辦目的。其種類甚多,茲將一般寺院較常啟建的各種法會介紹如下,以利信徒參加,獲得法益。

  禮拜千佛法會

  逢年過節(jié),各地均有不同風(fēng)俗,在佛教,佛弟子們過年的第一件大事,則是到寺院拜佛,禮贊稱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依《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jīng)》載,彌勒菩薩出生婆羅門家庭,后為佛弟子,曾發(fā)誓愿:"愿我世世不起殺想,恒不噉肉,入白光明慈三昧,乃至成佛,制斷肉戒。"以此因緣而名為慈氏。釋迦牟尼佛曾預(yù)言授記,當其壽四千歲(約人間五十七億六千萬年)盡時,將下生此世間,于龍華樹下成佛,分三會說法。以其代釋迦佛說教之意,稱作一生補處菩薩,至彼時已成佛,故稱彌勒佛或彌勒如來。

  彌勒菩薩常坐鎮(zhèn)于山門口,意喻修學(xué)佛法,首先要培養(yǎng)歡喜心,開拓心境,包容一切的大肚量。彌勒菩薩圣誕是農(nóng)歷正月初一,因此各寺院道場皆在此期間舉辦禮拜千佛法會,歡歡喜喜慶祝當來下生彌勒佛的誕辰,我覺得最好的慶祝方式,莫過于發(fā)揮彌勒菩薩大肚能容的精神,將歡喜的種子布滿人間。人,往往在懷疑、誤會、嫉妒、無明之中,自惱惱他。如何才能從煩惱的圈子里走出來呢?所謂"解鈴還需系鈴人",惟有自己打從心里為他制造歡喜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程序:

  爐香贊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般若心經(jīng)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三遍)

  禮拜千佛名號

  三皈依

  回向

  午供

  開示說法

  1上燈法會

  叢林寺院在每年春節(jié)皆有上燈法會,如佛光山在春節(jié)期間舉行春節(jié)平安燈法會,并在每天晚上七點三十分在成佛大道舉行上燈法會,希望藉著燃燈供佛,點亮社會大眾智慧的心燈、慈悲的心燈、清凈的心燈和恭敬的心燈,找回自性的光明。

  程序:

  詩歌偈語教唱

  開示說法

  南無消災(zāi)延壽藥師佛(三稱)

  藥師灌頂真言(七遍)

  藥師佛號(拜愿)

  祈愿祝禱(和尚念祝禱文)

  回向

  又一般寺院在農(nóng)歷正月十五舉行上燈法會,其程序為:

  爐香贊

  南無消災(zāi)延壽藥師佛(三稱)

  藥師灌頂真言

  藥師偈

  稱念藥師佛圣號

  三皈依

  回向

  春節(jié)平安燈法會

  生活在這個世間,最需要的就是光明,沒有光的地方,一片黑暗、一片荒寂。在茫茫無際的大海中,我們靠著一座燈塔給我們指引航行的方向;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日光燈、家用燈,給予我們方便,讓大家在漆黑的夜晚也能像白天一樣生活得自在逍遙;街道上的紅綠燈,適當?shù)亟o予指揮,讓車輛行駛暢通,以利交通安全。如今在這個地球村,居住著各種族人士,最重要的是能有一盞佛燈,照耀著我們平安幸福,照耀著我們光明吉祥。佛光山每年春節(jié)舉行平安燈法會、上燈法會,乃至世界各別分院舉辦光明燈法會等,是希望在我們每個人心里點亮一盞慈悲的燈,點亮一盞智慧的燈

  。一個人即使物質(zhì)生活欠缺,只要他有慈悲,有智慧,生命就變得充實、富有。此外,我們還要點亮一盞歡喜的燈,點亮一盞信仰的燈,假如內(nèi)心有了歡喜、信仰,比世界上有形的財富更為重要。我們更要為社會、為全世界點亮一盞和諧的燈,點亮一盞彼此尊重的燈,大家仰仗著這盞燈,互相尊重,同體共生,那么,居住在這個地球上是件多么美好的事。

  我們希望藉著點燈,能為世間點亮一盞和平的燈光,讓國家與國家和平相處,讓種族與種族和諧友愛。當我們有燈光的時候,并不覺得它的重要,一旦周遭一片黑暗,就會感到非常恐慌。平常我講佛是什么,大家并不知道,也不容易看得到,其實,佛好比光,光能破除黑暗,給予溫暖,轉(zhuǎn)生成熟。同樣,佛的光能破除我們內(nèi)心貪、瞋、癡煩惱無明的黑暗,溫暖我們的心,圓滿我們的人生、人格、未來,成就一切功德。

  在中國民間流傳著這么一句話:"十五上燈,十八落燈,十九算帳,二十動身。"臺灣的民俗里,有廟會燈、元宵上燈、提燈;我們的佛教,有光明燈、平安燈。因為有光才有溫暖,有光才有熱量,有光才有照耀。每年正月初一有平安燈,平常的日子有光明燈,父母為子女點燈,希望子女聰明乖巧;子女為父母點燈,希望父母身體健康;有的人為自己點燈,希望自己未來順利;也有的人為世界點燈,希望世界和平,人民幸福。

  人生最美,最有價值的事,就是心中有一盞明燈。

  我呼吁大家能在希望的燈下找回自己,讓每個人都有這么一個感覺:我今天找到了自己,我要把真正的自己帶回家,把點亮希望的燈帶回家,把佛光平安帶回家,把所有大家給我們的因緣帶回家。

  "上燈"是在佛菩薩的加被下,點亮自我內(nèi)在般若、善良、正見、平和的心燈, 讓我們做個明理、慈悲,又有包容心的快樂人。依經(jīng)典記載,點燈的功德有:

  雙目四肢永遠完好,不生缺陷。

  身無病痛,嗓門柔軟,聲音妙好。

  心地清明聰慧,不為愚癡所轉(zhuǎn)。

  視力良好,如摩尼珠,能照微細物。

  生活安穩(wěn),衣食豐足,心無所懼。

  身心自在,善財珠寶滾滾而來。

  可以獲得美麗瓔珞及幽美林園。

  身體健康強壯,充滿生命活力。

  不會與人發(fā)生口角打斗等事。

  不會生無明煩惱。

  佛光山于每年春節(jié)舉行春節(jié)平安燈法會,為點燈的海內(nèi)外善信禮拜千佛,回向祝福,其程序同禮千佛法會。

  觀音法會

  在中國、日本、韓國,說到"觀世音菩薩"、"觀音老母",那是沒有人不知道的。菩薩的圣像金容,在都市、村莊、船上,差不多有人煙的地方,都有人供奉。

  "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出觀音菩薩的慈悲深入到每一個家庭中。

  農(nóng)歷二月十九日是觀世音菩薩圣誕,六月十九日是觀世音菩薩成道紀念日,九月十九日是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這三天,各寺院道場都會舉行觀音法會乃至打觀音七慶祝。一般民眾也都會相偕至寺院禮拜,以感懷菩薩的大慈大悲。

  程序:

  觀音法會

  楊枝凈水贊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三稱)

  開經(jīng)偈

  普門品

  觀音偈

  稱念觀音圣號、繞佛

  三皈依

  回向

  午供

  開示說法

  觀音七

  楊枝凈水贊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三稱)

  開經(jīng)偈

  普門品

  觀音偈

  觀音圣號(繞佛)

  歸位(坐下繼續(xù)念佛)

  止靜、開靜(繼續(xù)念佛)

  三皈依

  回向

  我們禮拜觀世音,尊敬觀世音,紀念觀世音,主要是為了學(xué)習(xí)觀世音菩薩的什么功行呢?

  我們要學(xué)習(xí)觀世音菩薩的應(yīng)化

  觀世音菩薩三十三應(yīng)化身以及普門示現(xiàn),度化眾生的事跡,實在是我們的榜樣。

  為了推動人間佛教,我一直在努力地學(xué)習(xí)觀世音菩薩的應(yīng)化神通:我常常一下子飛到歐洲,一下子又在美洲,等一會兒又前往澳洲;為了接引外籍人士,我到天主教、基督教的國家弘法,為了度化海外華僑,我又到回教的國家傳教。事實上,大家都可以來做觀世音菩薩的應(yīng)化身,像信徒們今天發(fā)心在道場的殿堂服務(wù),下次又積極地參與佛光會的活動,這就是佛陀的法音宣流,諸菩薩的隨緣應(yīng)化啊。

  我們要學(xué)習(xí)觀世音菩薩的自在

  自在只有我們自己才能去創(chuàng)造,如果我們能自在和任何人相處,任何事我們能自在處理,任何道理我們能自在通達,一顆心能使它自在無礙,任何時間我們都能自在修持,任何逆境我們能自在克服,時時能做到隨人自在、隨事自在、隨物自在、隨心自在、隨緣自在、隨境自在、隨處自在、隨時自在、隨理自在,那么,我們自己不就成了觀自在了嗎?

  我們要學(xué)習(xí)觀世音菩薩的慈悲

  我們可以沒有金錢、沒有愛情、沒有學(xué)問,什么都可以沒有,但是不可以沒有慈悲。一般人只是對喜愛的人慈悲,對不喜歡的人就不慈悲;只對自己家屬親人慈悲,對外人或不相干的人就不慈悲。這都是因為缺乏平等的慈悲。而我們要學(xué)習(xí)觀世音菩薩的是以平等的慈悲、無相的慈悲、積極的慈悲、無對待的慈悲以及無貪求的慈悲去對待一切有情眾生。

  我們要學(xué)習(xí)觀世音菩薩的智慧

  (普門品)中,佛陀一直贊嘆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無盡意菩薩聞后,就將代表智慧的瓔珞供養(yǎng)觀世音菩薩,表示度眾不光是要有慈悲,更要運用智慧;而觀世音菩薩卻不肯接受,這是因為在他的慈悲中已經(jīng)具足智慧,并不是沒有原則的濫慈悲。最后在釋迦牟尼佛的解說下,觀世音菩薩接受了瓔珞,將其中的一份供養(yǎng)現(xiàn)世眾生的領(lǐng)導(dǎo)中心 釋迦牟尼佛,另一份供養(yǎng)代表一切有情的真理法身 多寶佛塔。由此可見

  ,觀世音菩薩慈悲中的智慧是多么清凈莊嚴啊。

  如何做個日日觀音:

  悲傷的時候有歡笑的表情,歡笑的時候有悲傷的掛念。

  忙碌的時候有輕松的感受,輕松的時候有忙碌的進取。

  貧窮的時候有富貴的自尊,富貴的時候有貧窮的謙虛。

  急躁的時候有緩慢的修養(yǎng),緩慢的時候有急躁的精神。

  受苦的時候有快樂的觀念,快樂的時候有受苦的心情。

  發(fā)怒的時候有慈悲的心腸,慈悲的時候有發(fā)怒的認真。

  得意的時候有失落的想法,失落的時候有得意的喜悅。

  擁有的時候有喜舍的個性,喜舍的時候有擁有的感受。

  浴佛法會(佛寶節(jié)、佛誕節(jié)、浴佛節(jié))

  據(jù)《佛說太子瑞應(yīng)本起經(jīng)》卷上載,印度迦毘羅衛(wèi)國的王后摩耶夫人于四月八日生下了悉達多太子,四天王以香湯浴太子身。又《普曜經(jīng)》載,悉達多太子降誕人間,九龍以香水浴圣尊。后世佛教徒為慶祝教主佛陀誕生,每于農(nóng)歷四月八日(或國歷五月的月圓日)舉行浴佛法會。

  "浴佛",佛真的要我們替他洗浴嗎?其實只不過是藉外在的佛來滌洗我們的內(nèi)在佛,浴佛主要是在凈浴我們的心。

  慶祝浴佛節(jié),我們應(yīng)該以"道德人格"、"慈悲心"、"尊重他人"等莊嚴的心態(tài)來慶祝佛誕節(jié)。

  程序:

  戒定真香贊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心經(jīng)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三唱)

  佛寶贊

  贊佛偈

  念佛、繞佛

  三皈依

  回向

  浴佛(唱浴佛偈)

  午供

  開示說法

  舉行浴佛法會,有幾種意義:

  今日社會可說人心不古,平常我們身體臟了可以用水洗凈,衣服臟了也可以用水洗清;但人心的污穢黑暗,則要用佛的法水洗滌,我們在此舉行浴佛法會,實際上是藉此來洗滌我們的心靈。

  在佛門中有南北傳、顯教、密教,各宗各派,各寺院也供奉不同的佛菩薩圣像,信眾可以依自己所修持的法門親近不同教派或禮拜與自己相應(yīng)的佛菩薩。但佛陀只有一個,是各家各派都要共同尊敬的對象,故藉此浴佛的節(jié)日來凝聚佛教徒的力量。

  基督教徒對其教主的圣誕都非常重視,每逢圣誕節(jié),舉國上下都狂歡熱鬧。今后希望佛教徒對佛陀的圣誕也要舉辦很多活動來紀念,如:講座、花藝展、園游會、聯(lián)誼會等等,并集合信眾一代代將信仰的燈傳承下去。

  在韓國,"佛誕節(jié)"是國定假日,回教國家的馬來西亞也有衛(wèi)塞節(jié),很希望我們的政府讓"佛誕節(jié)"通過法令,也成為我們的國定假日,讓廣大民眾以浴佛來凈心,對社會一定有很大貢獻。

  1盂蘭盆法會

  農(nóng)歷七月,在佛門又稱為僧伽月、功德月、報恩月、孝道月、福田月。佛陀在世時,就有供僧儀式的傳承,據(jù)《盂蘭盆經(jīng)》載,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以天眼通看見母親墮在餓鬼道中,皮骨相連,心痛如絞,立刻施展神通,以盛飯,往餉其母,然而飯食皆變成火焰。目犍連為了度脫母親,乃向佛陀請示解救之法。佛陀因此指示目犍連可在七月十五日僧眾結(jié)夏安居圓滿時,以百味飲食供養(yǎng)僧眾,能得無量功德,救度七世父母。

  我國最早行盂蘭盆會者,傳為梁武帝,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普施諸寺,后來蔚為風(fēng)氣。民國以來,寺院仍然遵循往例,舉行盂蘭盆法會,在誦經(jīng)施食以外,并有供僧大會。

  程序:

  爐香贊。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開經(jīng)偈

  盂蘭盆經(jīng)

  三皈依

  回向

  午供

  開示說法

  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在佛門稱為佛歡喜日,與一般民間所稱的中元意義不一樣。"佛歡喜日"是指在三個月結(jié)夏安居圓滿后,有不少精進的僧眾在這段時間用功開悟,而令佛非常歡喜,所以名為"佛歡喜日"。在這一天供養(yǎng)開悟或有修有學(xué)的僧眾,依其功德超薦回向往生父母,可令其超生。因此,佛陀在世時,就有供僧儀式的傳承,"供僧"在中國社會民間是頗受注重的一件大事。三十多年前我就一直倡導(dǎo)佛教徒要向政府爭取佛教的國定假日,如四月八日為佛寶節(jié),七月十五日為僧寶節(jié),十二月八日為法寶節(jié),并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讓僧俗二眾多一些聯(lián)誼的機會,并藉著供僧,供養(yǎng)"僧服",讓僧眾服裝統(tǒng)一、禮儀統(tǒng)一、規(guī)矩統(tǒng)一、稱呼統(tǒng)一,在一切"統(tǒng)一"之下,自然佛教界的力量就能凝聚,而不再為表相的不同而自我分裂,削減力量。

  三十年前,我在宜蘭雷音寺、高雄壽山寺時,便已推動孝道、功德、供僧、道糧 等活動。近幾年來,齋僧大會上已形成一種模式,其籌辦內(nèi)容只是動員各方人力、物質(zhì)、在家信徒、義工訓(xùn)練幾個月來發(fā)心服務(wù);僧眾則舟車勞頓,南北奔波,吃一頓飯,受供養(yǎng)金,領(lǐng)紀念品。事實上,"供僧的意義"在于:

  是供養(yǎng)一年,不只供養(yǎng)一天。

  是供養(yǎng)未來,不只供養(yǎng)現(xiàn)在。

  是供養(yǎng)十方,不只供養(yǎng)一人。

  是供養(yǎng)學(xué)道,不只供養(yǎng)熱鬧。

  經(jīng)云:"僧如大地,能長養(yǎng)一切善法功德。"又云:"殊勝妙寶大德僧,長養(yǎng)眾生功德種,能與人天勝果者,無過佛法僧三寶。"

  在《四十二章經(jīng)》上也云:"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伙埌偃f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位無修無證者。"

  供養(yǎng)僧眾的方式除平常的十供養(yǎng)、四供養(yǎng)外,更有:

  說好話的供養(yǎng):多說佛教的好話、出家眾的好話。

  獻時間的供養(yǎng):撥出時間來為佛門服務(wù),發(fā)心幫忙掃地、燒菜、種花等。

  接引人的供養(yǎng):對初機接觸佛法者,要給予愛語指引。

  心香一瓣的供養(yǎng):對佛教有心,是無上的功德。

  地藏法會

  孝道的思想,幾千年來深深影響著中國的社會,從歷代典籍掌故的記載,可以明了中國對孝道的重視。

  佛教非常重視人倫關(guān)系、道德綱常,尤其注重孝道的實踐。經(jīng)典中有關(guān)孝道的記載非常繁多,如有名的《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等,根本就是闡揚孝道的經(jīng)典。

  從佛陀的教誨中,不難看出佛教對于孝道的重視,佛陀不僅教育弟子們要孝順當世父母,更要孝順七世父母,乃至一切眾生父母。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被稱為佛教的孝經(jīng),地藏菩薩以"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深弘誓愿為緣,千百年來,為世人指出了成佛路,為佛法點出了長明燈,受到民間廣大的尊崇與信仰,被尊稱為"大愿王"。

  每逢農(nóng)歷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薩圣誕時,善信男女都會到寺院中供養(yǎng)香花,諷誦《地藏經(jīng)》或稱念菩薩圣號,一方面期以地藏菩薩的大悲愿力加持,以超薦祖先眷屬,孝親報恩,另一方面更期能效法地藏精神,發(fā)地藏之大愿,行地藏之大孝,度脫一切有情。

  程序:

  爐香贊

  南無大愿地藏王菩薩(三稱)

  開經(jīng)偈

  誦地藏菩薩本愿功德經(jīng)

  七佛滅罪真言(三遍)

  三皈依

  回向

  午供

  開示說法

  "安忍不動如大地,靜密深慮如秘藏",地藏菩薩的德號有其特殊的含義:

  "地":

  能育,大地能育萬物,菩薩亦能培育圣行。

  能載,大地能載萬物,菩薩亦能荷載眾生。

  能生,大地能生萬物,菩薩亦能普孕德用。

  "藏":

  秘藏,喻菩薩秘藏三德(法身、般若、解脫)。

  庫藏,喻菩薩如庫中藏有功德,可利濟眾生。

  伏藏,喻菩薩能開發(fā)眾生隱伏的寶藏。

  因此,地藏菩薩能普載、滋潤我們,并承擔一切眾生苦難,將其含藏的法寶、功德滿足我們的所求,進而啟發(fā)我們的佛性。

  農(nóng)歷七月是"孝道月",禮誦《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靠地藏菩薩的本愿功德可以度我們七世的父母,并拔濟世間眾生的苦難,讓大家皆共成佛道。我們效法地藏菩薩的精神,念地藏菩薩,拜地藏菩薩,自己更應(yīng)該要效法地藏菩薩的精神,做個地藏菩薩。

  藥師法會

  農(nóng)歷九月二十九日是藥師佛的圣誕。藥師佛,又稱藥師如來、藥師琉璃光如來、大醫(yī)王佛、十二愿王,為東方凈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琉璃光的意義,是:

  藥:市面上有藥房、藥店、藥局等,因為眾生身體上的病,需要藥房的藥來治療。但是,我們另外還有心理上的病,必須靠佛法的藥才能治愈。所以這個"藥"對于我們的人生,比藥房、藥局來得重要。

  有一尊佛以"藥"為名,這個意義對我們啟示很大,我們不一定要依靠藥師如來的藥來醫(yī)治,主要的是應(yīng)該學(xué)習(xí)藥師如來,以佛法的藥來救度眾生。

  譬如:對一個充滿憂愁、悲傷的人,我給他一個笑容,令他歡喜,笑容就是治療憂愁的藥。一個悲觀消極的人,我說幾句好話安慰他、鼓勵他,使他振作起來,軟言愛語就是藥。有人口渴了,我布施他一杯茶解渴,這杯茶就是解渴的藥。有人肚子餓了,我打齋供眾,這就是療饑的藥。因此,只要我們肯奉獻、服務(wù)、結(jié)緣,人人就能和藥師如來一樣。

  我常說,念觀音,拜觀音,不如自己做觀世音;同樣的,我們念藥師如來,拜藥師如來,希望大家都做藥師如來,施人以笑容、愛語、茶水、食物、歡喜、鼓勵把一切不好的毛病都治愈,這就是藥師如來的佛心。

  只是,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有許多人不肯給人良藥,反而施毒藥,譬如以冷言冷語譏諷別人,以消極悲觀的語言刺激別人,甚至搬弄是非,說妄語等,這就如同假藥害人一樣。所以我們稱念藥師如來名號,應(yīng)該學(xué)習(xí)藥師如來以慈悲、歡喜的真藥給人。師:世間上,學(xué)校里有很多老師,社會中只要對我們有影響力的人,我們也尊他為師。甚至古人留下的名言佳句,也是我們的老師,乃至一本字典,也是無言之師。有時一經(jīng)一論、一詩一詞、一字一句,都是一字師。

  所謂"師"者,就是人間的模范,應(yīng)受社會大眾的尊重。中國人所謂"尊師重道",意思是尊敬老師的同時,也要尊重道理。

  在佛教,稱出家人為"法師",法師就是要以法為師,以真理當師;也要以法師人,以佛法作人的老師。

  世間上每一個人都可以成"師",因為成佛都能,做老師有何不能?只是,我們應(yīng)該以什么來做別人的老師呢?不一定上臺講經(jīng)說法才是老師,有時你很威儀、很莊嚴,令人起恭敬心,別人自然以你為師。你很發(fā)心、勤勞,令人佩服,別人也會把你尊為老師。你很明理,時常為人排難解紛,你就是一位明師。

  社會上稱做衣服的人為裁縫師,美容的為美容師。大家稱念藥師如來名號,大家就是美心的老師。因此,大家不僅要做以藥醫(yī)人的藥師,更要做一個美心的老師,以佛心來莊嚴、凈化我們的社會。

  琉璃:琉璃是七寶之一,是寶貝。世間有物質(zhì)的寶貝,如金銀、珍珠、硨磲、瑪瑙等,但是這里的"琉璃"是精神慧命上的財寶。有時我們說一句好話,好寶貴;

  很煩惱,給我一本佛書解脫煩惱,好寶貴。這些都比物質(zhì)上的寶貝重要。所以每個人應(yīng)該把自己當成琉璃一般寶貝,要像琉璃一般解人困難,增加別人的幸福、光彩,使人心開意解,平安幸福。

  幫助別人不一定要出錢,有時出力氣,說好話,做好事更重要,因為這里面的寶貝、法寶很多。法寶是人人本來具足的,但是一般人不會應(yīng)用。有人說,我不會說好話,不會出力,不會做善事;真的都不會也沒有關(guān)系,至少我有一顆心,就以"心香一瓣"祝福別人平安幸福,增福增慧;蛟S別人并沒有真正獲得利益,但是自己的一片好心,足以上達三世一切諸佛,功德也是無量無邊的。

  光:藥師法會期間,大家都會點許多燈。為何要點燈?因為燈光能照破黑暗,令人感到溫暖,就像爐灶里的火,可以成熟食物。

  世間上有什么東西可以和光比較?唯有佛。所謂"佛光普照",佛如光,所以念佛可以心光開朗;佛如光,可以給我們溫暖、依靠。心中有佛光,才能使我們成圣成賢、成佛作祖、成熟圓滿。

  我們念藥師如來,我們也在心中點了燈光,但是我們的光照了多少?

  有人問:世間上最可怕的什么?有人說:鬼。也有人說:人比鬼可怕。因為鬼可以預(yù)防,人卻防不勝防。鬼在黑暗的地方害人,人有時也在黑暗中算計別人。不過有的人不怕鬼也不怕人,譬如,太太喊先生"死鬼",表示鬼也很可愛;有時媽媽喊小孩"小鬼",表示不討厭鬼。這個意思是說,人有時遇到壞人也不知可怕,必須點亮心燈,才能照破黑暗,識破人情的虛假計謀,才能獲得安全。所以念藥師琉璃光如來,能保護我們平安幸福。臺灣的藥師法會,是三十幾年前我首先提倡的。因為我看到信徒都念阿彌陀佛,希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其實念藥師如來到東方也一樣。

  念阿彌陀佛是希望來生獲得阿彌陀佛的接引,念藥師如來可以獲得現(xiàn)世的富樂。

  我是提倡人間佛教的,我覺得現(xiàn)世的富樂最重要,F(xiàn)世的富樂不重視,卻把希望寄托在渺不可知的未來,這是不切實際的,況且《藥師經(jīng)》說,如果有人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念藥師佛名也可以往生西方。所以我覺得藥師法門最殊勝,最值得提倡。

  藥師佛于過去世行菩薩道時,發(fā)十二大愿,愿為眾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諸根,導(dǎo)入解脫,并依此愿修行而成佛,住凈琉璃世界,其國土莊嚴猶如極樂世界。

  我們也要立愿發(fā)揚藥師濟苦的精神,照顧天下需要濟助的眾生:

  一愿施舍受苦受難者醫(yī)藥,讓他們健康!

  二愿施舍受苦受難者飲食,讓他們飽滿!

  三愿施舍受苦受難者衣履,讓他們溫暖!

  四愿施舍受苦受難者愛語,讓他們愉快!

  五愿施舍受苦受難者方便,讓他們順利!

  六愿施舍受苦受難者歡喜,讓他們稱心!

  七愿施舍受苦受難者無畏,讓他們安全!

  八愿施舍受苦受難者住處,讓他們安身!

  九愿施舍受苦受難者尊重,讓他們自愛!

  十愿施舍受苦受難者信心,讓他們發(fā)財!

  十一愿施舍受苦受難者幸福,讓他們安樂!

  十二愿施舍受苦受難者佛法,讓他們得救!

  藥師如來誓愿不可思議,因其發(fā)愿"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愿所有聞名受持藥師如來名號的一切有情眾生,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受用無缺,資具豐足,解脫憂苦。此現(xiàn)世樂的法門,與身心受苦的娑婆眾生特別有緣,因此也受到普遍的信仰。

  當一個人災(zāi)難來時,要如何消災(zāi)免難?我覺得:

  禮藥師佛要發(fā)愿,讓自己的愿力與藥師佛的愿力相應(yīng),才會有力量,更何況沒有一位佛菩薩不是由愿力成就的。愿要如何發(fā)?要發(fā)什么?有以下幾種方式:

  我不惡口 我要給人歡喜

  我要給人快樂 我要為人服務(wù)

  我要發(fā)心做好義工 我要福利眾生

  我要尊重他人 我要好好教育子女

  我要夫妻和睦 我要做善事

  我不起瞋心 我不嫉妒他人

  只要虔誠,任何"愿"力都有功德,自然可以消災(zāi)免難。

  人的煩惱罪業(yè),如田中雜草,會妨害禾苗的生長,但如果勤于除草(不犯過失,常懺悔錯失),有大愿的功德禾苗,罪業(yè)的雜草自然就不會礙事。

  所以,以消災(zāi)延壽為目的的"藥師法門"可說最能符合當今人類的需要。修持"藥師法門"首先必需認識到災(zāi)難乃吾人業(yè)力所成,所以想要消災(zāi),必定要先清凈自己的三業(yè),而延壽并非僅指延長色身的壽命,我們還要祈求家族、子孫、事業(yè)、道德,乃至法身慧命的長壽。

  修持藥師法門的方法:

  一心稱名:念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念念不離其心,自然就會得到藥師如來的愿力加持。

  點燈供養(yǎng):"千古暗室,一燈通明",藉著點亮外在的燈火來引燃心燈。

  掛旛莊嚴:幢旛乃佛教法會中的莊嚴具之一,雖然它只是一塊布,但是因為有了佛法的加持,所以具備怖魔延壽的威力。如果我們能時時在心中掛起佛法的幢旛,就能降魔除惡,消災(zāi)延壽。

  真言咒語:持咒到了身心不二,物我一如的地步,就能遠離顛倒妄想,得到感應(yīng)。

  程序:

  爐香贊。

  南無消災(zāi)延壽藥師佛(三稱)

  《藥師經(jīng)》(或藥師灌頂真言一百零八遍)

  藥師贊

  藥師偈

  念佛

  繞佛

  三皈依

  回向

  午供

  開示說法

  佛光山在高雄的分院壽山寺,每年舉辦藥師法會,十數(shù)年從不間斷。有一年的法會中,由于信徒們的虔誠感應(yīng),竟然結(jié)了好幾萬粒的燈花舍利,甚至一個燈花就結(jié)了七、八粒,五彩繽紛,亮晶晶的很美麗,這種燈花舍利是我親眼看到的。可是奇怪的是,有人把燈花拿回去點,在家里卻怎么樣都點不出來;而且在寺里進佛堂的時候,如有人講話或是穿鞋子進堂,燈花就不結(jié)舍利了。那個時候有幾十人不分晝夜照料寺里幾百盞燈火,在誠心禮佛的感應(yīng)下,燈花舍利愈結(jié)愈多,使信徒們信心大增。這燈花舍利就是虔誠靈驗的象征。

  彌陀法會

  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日為彌陀佛圣誕,大眾藉著誦念《阿彌陀經(jīng)》,慶祝阿彌陀佛的誕辰,并仰仗彌陀愿力,虔誠念佛而發(fā)愿往生西方凈土。

  程序:

  蓮池贊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阿彌陀經(jīng)

  往生咒

  彌陀贊

  贊佛偈

  念佛

  繞佛

  三皈依

  回向

  午供

  開示說法

  一般寺院每于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日彌陀圣誕的前后七天,舉行"彌陀佛七"法會,一方面慶祝阿彌陀佛的圣誕,另一方面更期在七日之內(nèi)能精進勇猛,一心不亂的念佛,以達克期取證之效。

  程序:

  第一支香:

  爐香贊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阿彌陀經(jīng)

  往生咒

  贊佛偈

  念佛

  繞佛(自由調(diào))

  歸位

  止靜

  開靜(念佛)

  三皈依

  回向(起佛號至齋堂)

  第二支香至第六支香:

  贊佛偈

  念佛

  繞佛

  歸位

  止靜

  開靜(念佛)

  回向

  第七支香:

  爐香贊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阿彌陀經(jīng)

  往生咒

  贊佛偈

  念佛

  繞佛(自由調(diào))

  歸位

  止靜

  開靜

  主法和尚開示

  念佛

  發(fā)愿文

  三皈依

  回向

  我們?yōu)樯趺匆罘穑繛樯趺匆迣W(xué)凈土法門呢?主要的還是為了我們?nèi)松男枰,F(xiàn)在分別說明如次:

  黑暗需要光明

  人間到處充滿黑暗,社會、人心處處都有黑暗存在。在黑暗里摸索的人生,急切的需要光明,向往光明。然而光明何處求呢?光明在極樂凈土中,凈土之內(nèi)處處都是光明。阿彌陀佛又叫無量光佛,所以我們需要光明,也就是我們需要凈土。

  苦難需要安慰

  人生在世,周旋于社會之中,總會遇到挫折困難,可是有誰會來安慰你呢?"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只有阿彌陀佛永遠會在你苦難的時候來接近你。

  天下人皆舍我而去,只要我們稱念阿彌陀佛名號,阿彌陀佛就永不舍棄我們,所以我們要稱念阿彌陀佛。

  戰(zhàn)爭需要和平

  在我們這個世界里,有污濁、煩惱,乃至許多國家處于戰(zhàn)亂之中,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我們唯有消除戰(zhàn)亂,才能實現(xiàn)極樂凈土。最究竟的和平就是極樂凈土,要達到目的,只有靠我們自己把心理建設(shè)起來,把精神武裝起來,大家在阿彌陀佛座前共修共學(xué),大家都在阿彌陀佛慈光照耀之下忍讓無諍,世界就能永久和平。

  動蕩需要安穩(wěn)

  假如我們自己沒有房子,到處租賃而居,就會常常搬來搬去,居無定所,心情就自然不安穩(wěn)。只要我們有一可靠的環(huán)境,我們的生活才能安定,而只有極樂世界,才是真正安穩(wěn)的凈土。在這個娑婆世界,可以說舉世動蕩,佛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一點都不錯。經(jīng)常為了能源缺乏,全世界的經(jīng)濟動蕩不安;各地劫機的事件不斷發(fā)生,全世界旅行人的交通安全也亮起紅燈;層出不窮的擄人勒贖事件,更令人心惶惶。因此,在動蕩的今日,使人更迫切需要極樂凈土的安穩(wěn)。

  貧窮需要富足

  每一個人都需要富足,富足而后才能生活無慮,佛教不是完全排斥物質(zhì)的,凈土里的物質(zhì)條件的豐富,真不是人間可比的,連地都是黃金鋪成的。娑婆世界上的人生,到處鬧貧鬧苦,因貧苦引發(fā)的問題層出不窮。富足,這是每一個人的愿望,而極樂凈土的生活富有,正可以滿足大家的需求?梢哉f,只有極樂凈土才是最富足的地方,只有極樂凈土才真正徹底的消滅了貧窮。

  短暫需要永恒

  人生的生命太短了,就算"人生七十剛開始",但人間百歲老翁總不多見。即使能活百歲,在無限時間中也如石火電光,一剎那間的事情。從短暫而能獲得永恒,像阿彌陀佛的無量壽,超越時間,這不是很美的人生嗎?永恒的世界,那就是西方極樂凈土。

  煩惱需要解脫

  人間的煩惱太多了,貪瞋嫉妒固然是煩惱,愛恨親情、饑寒焦渴、失望悲傷也是煩惱。煩惱像一條鐵鏈,緊緊的束縛住每一個眾生。這煩惱枷鎖,大家都希望早一點解脫,那必得往生到極樂凈土里,才能解脫一切煩惱。

  1生死需要得救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五趣中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所謂生死輪回,那就是我們大家的遭遇。生死如海深淵,沈沒其中的眾生,有時貪生,有時怕死,貪生何能長生,怕死又何能免死?所以不生不死是最好的理想人生。但生死要能得救,不生不死的世界,那只有極樂凈土。

  佛陀成道紀念法會(法寶節(jié))

  佛陀修道時,為了悟人生的真諦,曾歷經(jīng)六年苦行,終至形銷骨立。后于尼連禪河邊,接受牧羊女乳糜供養(yǎng),體力逐漸恢復(fù),于是端坐菩提樹下沈思,終于在十二月八日,夜睹明星,悟道成佛。為了紀念佛陀成道及牧羊女供養(yǎng)乳糜的助緣,我國佛教界每到臘八,以米、果五谷等制粥供佛,舉行佛陀成道紀念法會,粥則稱為臘八粥。

  其后亦演變?yōu)槊耖g習(xí)俗。

  程序:

  戒定真香贊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心經(jīng)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三唱)

  法寶贊

  贊佛偈

  念佛

  繞佛

  三皈依

  回向

  臘八粥的內(nèi)容

  民間的臘八粥,一般用白米、小米等五谷雜糧,輔以紅棗、杏仁、粟子、花生、核桃仁等,經(jīng)文火煮熬而成。至于清代,每到這一天,民間過節(jié)的氣氛極為濃郁熱烈,幾乎家家煮粥,人人食粥,道光皇帝還為此作了一首臘八粥的詩:

  一陽初夏中大呂,谷粟為粥和豆煮,

  應(yīng)節(jié)獻佛天未虔,默祝金光濟眾普,

  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

  共嘗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

  童稚飽腹慶升平,還向街頭擊臘鼓。

  由此可知,在歲末寒冬,人們食用美味的臘八粥,不但是紀念佛陀成道,亦用以慶賀五谷豐登,吉祥如意。

  報恩祈福法會

  報恩,是酬報恩德的意思。恩有各種類別,經(jīng)典中多有述及,例如《孝子經(jīng)》、《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等,專說父母之恩;《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jīng)》中,記載佛陀為報其母之恩,上升于忉利天說法;《正法念處經(jīng)》卷六十一載有母恩、父恩、如來恩 、法師恩等四恩;《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報恩品》舉出父母、眾生、國王、三寶等四恩;《智覺禪師自行錄》則舉出師長訓(xùn)諭、父母養(yǎng)育、國王荷負、施主供給等四恩。

  關(guān)于如何報恩,《孝子經(jīng)》以能令父母去惡為善、皈依三寶、奉持五戒、處世常安、壽終之后生于天上等為報恩;如果僅以滿足父母口腹耳目之需,甚至以兩肩荷負父母,周游于四海,也非孝子之行。因此,經(jīng)中多以利他教化為報恩行,布施、供養(yǎng)、讀經(jīng)、起塔、造像等也是報恩行。又寺院也常啟建法會以報答父母之恩。例如報恩祈福法會就是其中之一。

  在佛教,生日又稱做母難日,為使為人子女者能在這一天過個有意義的生日,佛光山別分院或定期或不定期舉行報恩祈福法會,令當月過壽的信徒及其親友,能夠在莊嚴的共修法會中,誦經(jīng)回向雙親,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這也是佛教對孝道的重視與提倡。

  程序:

  楊枝凈水贊

  普門品

  觀音偈

  念佛

  繞佛

  三皈依

  回向

  開示說法

  光明燈消災(zāi)法會

  點燈一盞即種一福田,佛陀在世時,教人燃燈供佛,并宣說《施燈功德經(jīng)》,所以許多道場為施燈供佛的信徒消災(zāi)祈福,于每月農(nóng)歷初一、十五日舉行光明燈消災(zāi)法會,為自己

  點亮人我互調(diào)的燈(易位的替別人著想)。

  點亮學(xué)習(xí)吃虧的燈(因吃虧就是占便宜)。

  點亮總有一天的燈(總有一天就有無限希望)。

  點亮當然如此的燈(凡事接受即是力量)。

  點亮反省自責的燈(能知自責日子很好過)。

  點亮改心換性的燈(改心換性能戒不如法的事)。

  點亮回頭轉(zhuǎn)身的燈(回頭轉(zhuǎn)身的世界無限寬廣)。

  點亮享有就好的燈(只要懂得享有三千世界都是我們的)。

  為社會點亮

  家庭倫理的心燈。 慈悲喜舍的心燈。

  禮貌尊敬的心燈。 互助包容的心燈。

  守法服務(wù)的心燈。 勤勞節(jié)儉的心燈。

  忍讓和平的心燈。 般若智慧的心燈。

  程序:

  楊枝凈水贊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三稱)。

  普門品

  觀音偈

  三皈依

  回向

  午供

  開示說法

  八關(guān)齋戒修持法會

  八關(guān)齋戒是佛陀慈悲為讓在家信徒也能體會出家人的淡泊和清凈的生活而制定的戒法,其戒條前五支與五戒同,只是將五戒中的不邪淫改為不淫戒,再加上"不睡臥高廣大床"、"不香花鬘涂身"、"不歌舞觀聽"及"不非時食",共八戒一齋,故名"八關(guān)齋戒"。

  八關(guān)齋戒主要精神在于美化自我,不用化妝品來修飾我們的容貌,或物質(zhì)的享受來提高我們的身分,用內(nèi)在的慈悲、道德來莊嚴我們的身心。在無求、無欲、無得的生活中,去體會另外一種世界,以出離的心態(tài)找回心靈失落的東西。

  佛陀時代,波斯匿王的皇后末利夫人即曾受持八關(guān)齋戒;今日為適應(yīng)工商社會人士的需要,一般寺院大都于每月?lián)褚恍瞧谌张e辦八關(guān)齋戒修持法會。(參見(修行資糧篇))

  1延生普佛法會

  于佛菩薩圣誕,或逢師長、大德華誕前夕,乃至除夕夜,一般寺院多舉行延生普

  佛法會。

  程序:

  戒定真香贊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藥師贊

  藥師偈

  念佛

  繞佛

  拜愿(南無消災(zāi)延壽藥師佛)

  三皈依

  回向

  開示說法

  三時系念佛事

  三時系念佛事是元朝中峰國師所提倡,為凈土宗念佛法門之一。主要目的在超薦亡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離茫茫業(yè)海。

  三時一指晨朝、日中、日沒之時,后世為方便信眾參與,大都將三時合并舉行。第一時,開示行者(包括生亡兩者),極樂世界無有眾苦,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眾生所以受苦無盡,乃從貪欲而起,而貪欲更從忘卻自性、異念紛馳而來。欲離苦得樂,往生凈土,須信、愿、行三者具足。故行者宜具深信、發(fā)切愿,執(zhí)持阿彌陀佛名號,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第二時,開示行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開顯唯心凈土、自性彌陀。雖法性湛然如是,然無生而生,業(yè)果儼然,故眾生循環(huán)諸趣,流轉(zhuǎn)四生,故行者須發(fā)露懺悔,洗除業(yè)垢,增長善根,舍此報緣,往生凈土。第三時,開示行者,"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之功德。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即能坐斷六根,滅除八萬億劫生死重罪。猶如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故行者但須舉起佛號,一降直下,如太阿劍橫按當軒,斬盡無明煩亂,直到一心不亂、能所兩忘為止。如此三時系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行愿既深,功無虛棄,必能托質(zhì)蓮胎,永離業(yè)海,直證阿鞞跋致(不退),圓滿無上菩提。

  此法會程序詳見《中峰國師三時系念本》。

  甘露灌頂皈依三寶法會

  皈依三寶,是進入佛門的第一課。三寶是佛法的總綱,一個發(fā)心學(xué)佛的人,第一步必須先皈依三寶,皈依三寶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三寶的功德無量無邊,若不皈依三寶,則無緣受用。

  三寶包括佛、法、僧。佛比如光一樣。光的功用有溫暖、照耀、庇護的作用。而佛也和光一樣,佛陀的慈悲之光,溫暖我們;佛陀的智慧之光,照耀我們;佛陀的福德之光,庇護我們。世間上的金銀珠寶,稱之為寶,有此寶,物質(zhì)生活會很豐富,但 若在精神上有了佛法僧三寶,那我們的人生就可以得救。

  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于金剛座上菩提樹下悟道時,對人間的第一句宣言就是"大地眾生皆有如來佛性!"每一個人皆可以成佛,人與佛是平等的。世間上國家與國家、種族與種族、貧與富、男與女都不同,但在佛門,每一個人的尊嚴皆是與佛一樣的。"皈依"即皈依自我本心佛性,只要一皈依,心中有佛,即能與佛平等。

  法比如水一樣。水的功用有灌溉、洗滌、成長的作用。而法也和水一樣,法水能灌溉潤澤禾苗,法水能洗滌去除一切污穢,法水能成長滋潤花木萬物。皈依法,一切萬象皆是法,法千差萬別,但本性是平等的,故法是平等的意義,為宇宙人生最高的 準則;法是真理,真理要件必具普遍性、平等性、永恒性、必然性,緣起則是具有此要件之真理,就像人生必具父母的因緣及士農(nóng)工商的和合,我們?nèi)瞬拍艽嬖。佛教的真理沒有緣的具足,一切法則不成。所以皈依法,才能皈依永恒的生命。

  僧比如風(fēng)一樣。風(fēng)的功用有吹拂、流通、清涼的作用。而僧也和風(fēng)一樣,僧寶的德風(fēng),可以吹拂眾生;僧寶的德風(fēng),可以流通社會;僧寶的德風(fēng),可以清涼眾生。皈依僧,是指皈依清凈和諧的性格,而非拜師父。

  佛、法、僧三寶的重要,就好比陽光、雨水、空氣(風(fēng)),自來都很平常,實則缺一不可!"日光空氣水,人生三件寶";"佛法僧三者,出世之三寶",無此則精神慧命難以成長,無此則心靈世界無以升華。皈依三寶,是皈依自己的自性三寶,找到自己、認識自己,人生必然不會死,相反地會永恒的存在。

  雖然信仰偉大崇高的三寶重要,但還不及信仰自己重要。如果我問你們一句話:

  "佛是誰?""三寶是誰?"你不知如何回答,那我就告訴你們,也許你們會嚇一跳:"你就是佛!""你就是三寶!"什么是三寶呢?"自性三寶"。釋迦牟尼佛成道時,當下曾經(jīng)嘆道:"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所指的也就是這個。

  皈依后即是正信佛教徒,如何做好一個佛教徒?必須:

  要求法:凡遇到有講經(jīng)說法的道場,要發(fā)心前往參加或親近法師聽開示,也可研讀經(jīng)典,從中了解佛教精神所在,才不會辜負自己的信仰。

  要護法:三寶弟子的責任即是要護法,參加講經(jīng)法會或度人前去聞法是"擁護";對毀謗三寶者,挺身辯護即"保護";支持正在受教育的僧青年即"愛護"。也就是為佛教貢獻心力、財力、人力者皆為護法。

  要修法:修法就是依照佛陀所說的道理去實踐,比如佛陀要我們慈悲,則不可輕易傷害生命;佛陀要我們?nèi)倘,則不可瞋心怒罵,如此就是在修法。

  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不容易有視人如己的心胸,視野也不容易開拓;成為佛教徒后,自能視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兄弟姊妹。沒有信仰的人,容易生活在自我中心里,而產(chǎn)生執(zhí)著貪戀,跳不出自我;但皈依后,有了信仰,對人間文教慈善事業(yè),發(fā)心服務(wù),主動參與,充實了日常生活。經(jīng)云:"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法樂里的人生才是最究竟的。

  佛陀在《阿含經(jīng)》中,有七種事以水作譬喻,簡別七種不同層次的人:

  不善法遍身的人,如常沈沒在水底者。

  退失善法且造惡的人,如已出水還沒者。

  有信仰善根而不精進的人,如出水觀看者。

  證須陀洹的人,如出水而住者。

  證斯陀含的人,如欲渡水者。

  證阿那含的人,如欲至彼岸者。

  證阿羅漢的人,如已到彼岸者,當在閑居靜處,樹下坐禪,勿起懈怠心。

  學(xué)佛修道,不要放逸于水中浮沈,渡水上岸,精進修持,才不失皈依初心。

  "皈依"的真正意義,除了確定自己是真正的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對他人要有喜舍布施,對世間要有感恩美德,對物質(zhì)要有知足修養(yǎng),對處事要有結(jié)緣認識,對生活要有勤儉習(xí)慣等的修行,以樹立佛教徒的形象。

  程序:

  禮佛三拜

  迎請和尚

  唱香贊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般若心經(jīng)

  宣誓

  懺悔發(fā)愿

  正授

  和尚開示

  回向

  禮謝和尚

  皈依須知:

  皈依不是素食,不是受戒,更不是出家,皈依三寶是宣誓終身信奉三寶,誓愿不再改變信仰。也就是皈依后要改性不改宗(改變不好性格 ,除了佛教外,不再信仰其他宗教)。

  皈依三寶后,仍然可以祭拜祖先,對于正派的,不是旁門左道的神明也是可以禮拜的;禮拜是一時的,皈依三寶是一生的。

  要相信因果,相信大乘佛教,平時要有自我的修持功課,不起無明煩惱,不侵犯他人。

  皈依后,就是佛光會的預(yù)備會員,可參加各地佛光分會。

  本山將免費贈閱《覺世》。

  佛光會訂有檀講師、檀教師的甄選考試,以供信眾們報考。

  皈依后,要將初發(fā)心的一點信心,如同護禾苗一樣,好好維護,皈依 后,每天至少要誦一卷《般若心經(jīng)》,持之以恒,必能開智慧。

  皈依后,要以佛法來規(guī)范身心,堅固信仰,變化氣質(zhì),把過去的貪心化為喜舍,把瞋恨化為慈悲,把懶惰懈怠化為精進勇猛,把消極悲觀化為積極樂觀,并進而求受在家五戒、八關(guān)齋戒等,來提升自己的信仰層次,并植下趣向菩提的種子。

  主辦皈依注意事項:

  皈依日期、地點應(yīng)及早訂定,并對外通告。

  皈依前可安排講習(xí),為參加皈依者說明皈依的意義、程序、內(nèi)容等。

  證盟師、引禮師應(yīng)提前禮聘。

  主法大德須德學(xué)兼?zhèn),為人所崇敬,并有宗派傳承者?/p>

  安排糾察師現(xiàn)場指導(dǎo)規(guī)矩。

  灌頂灑凈須用"楊柳枝",不可使用其他樹枝。

  拂塵、錫杖、傳爐、侍者等,應(yīng)事前準備齊全。

  一個月前開始受理皈依報名。

  瑜伽焰口法會

  據(jù)《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jīng)》載,有一天,阿難于林間習(xí)定,定中見一餓鬼,名為焰口,形色枯槁,面貌丑惡,頭發(fā)散亂,爪牙長利,腹大如山,喉細如針,口中火燃,阿難驚訝不已。餓鬼告訴阿難,三日以后,亦當命盡,墮餓鬼道中。阿難大 驚,立刻到佛前求哀救度,佛乃為說焰口經(jīng)及施食之法。

  瑜伽焰口法會是以餓鬼道眾生為主要施食對象,能令餓鬼得度,也是對亡者追薦的佛事之一。法會當中除了施食,解除餓鬼饑虛之外,最重要的是為他們說法、皈依、受戒,令他們具足正見,不再造罪受苦,早日脫離苦趣,成就菩提。

  程序:

  焰口施食儀軌內(nèi)容有凈壇、供養(yǎng)、皈敬三寶,以手結(jié)印,口誦有關(guān)施食滅罪等各種神咒及變食真言等。詳見《瑜伽焰口施食要集》。

  萬緣水陸法會

  水陸法會是中國佛教中,儀式最隆重、功德最殊勝的法會,略稱悲齋會、水陸會、水陸道場,全稱是"法界圣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逐句分解開來,即:

  法界:指諸佛與眾生本性平等,理常一致,通稱法界。

  圣凡:指十法界的四圣六凡。佛、菩薩、緣覺、聲聞||四圣,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六凡。

  水陸:指眾生受報之處,分為水陸空三界。但因水中、陸中的眾生受苦較重;天空中的眾生,如欲界天、色界天,受樂較多,因此普濟著重水陸二處,故名水陸。

  普度:對六道眾生悉皆度化,使令解脫。

  大齋:指不限制的普施飲食。

  勝會:除了施食以外,又有誦經(jīng)持咒的法施,可令受苦眾生心開意解,得法水滋潤,故名勝會。

  水陸法會緣起于梁武帝夜夢異僧告之"六道四生,受苦無量,惟啟建水陸無遮大法會拔濟之,始能脫苦"。帝乃披覽群經(jīng),綜合慈悲梁皇寶懺、阿難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施食一事,用制儀文,首于金山寺啟建,由梁武帝當齋。因此最早的水陸法會是由朝廷發(fā)起啟建,時至今日,由一般信徒共同發(fā)起,集資修設(shè),稱為"眾姓水陸";如果財力雄厚,發(fā)大心獨資營辦,稱為"獨姓水陸"。佛光山向以廣結(jié)善緣為原則,每次啟建水陸法會都希望以萬緣共成佛事,故稱"萬緣水陸法會"。

  啟建一堂水陸法會,需七晝夜才能功德圓滿。分內(nèi)壇、外壇等七個壇口,外壇共分大壇、諸經(jīng)壇、法華壇、凈土壇、楞嚴壇、華嚴壇?傆嬕淮嗡懛〞s需百位以上法師,動員人力、物力頗鉅,一般寺院并不輕易啟建。

  佛門中天人慣于早食,佛午食,餓鬼晚食,平常我們供佛齋天是請?zhí)烊耸,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僧寶節(jié)以供僧為主,而"水陸法會"是普施齋食于水陸有情,所以又稱為"悲齋會"。

  程序:

  大壇:禮拜《梁皇寶懺》,諷誦《藥師經(jīng)》、《金剛經(jīng)》、《梵網(wǎng)經(jīng).心地品》等。

  藥師壇:諷誦《藥師經(jīng)》、禮拜藥師佛圣號等。

  法華壇:諷誦《法華經(jīng)》、《楞嚴經(jīng)》等。

  凈土壇:諷誦《阿彌陀經(jīng)》、念佛、繞佛、拜佛等。

  諸經(jīng)壇:諷誦《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金光明經(jīng)》、《圓覺經(jīng)》等。

  華嚴壇:默誦《華嚴經(jīng)》等。

  內(nèi)壇:結(jié)界、發(fā)符懸幡、上堂、上供、告赦、請下堂、供下堂、授幽冥戒、圓滿供、圓滿香等佛事。

  另有小齋天、延生普佛、三時系念、瑜伽焰口等佛事。當法會圓滿時,舉行送圣儀式,到此法會功德圓滿。

  供佛齋天法會

  正月初九,俗稱"拜天公",佛教名為"供佛齋天"。"供佛齋天"用通俗的話講就是"請客"。一般民間"拜天公"只請一人吃飯。"供佛"就是供養(yǎng)三寶,"齋天"就是請?zhí)烊顺燥,有天神、天將的代表二十四位,而非世俗所謂的拜天公而已。

  程序:

  嚴凈壇場

  請圣

  獻齋

  上供

  送圣

  甘露施食法會

  蒙山施食旨在利濟孤魂。蒙山,位于今四川名山縣境,傳言宋時有甘露法師,居于四川蒙山,曾為普濟幽靈所集。

  一般寺院、道場視情況而作此施食法,可于每日下午三時起施食。

  仁王護國息災(zāi)法會

  仁王護國息災(zāi)法會是為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而講贊《仁王般若波羅蜜經(jīng)》

  的法會。

  《仁王般若波羅蜜經(jīng)》是佛陀為十六大國王說示守護佛果、十地之行,及守護國土的因緣。當國家混亂,罹受災(zāi)難之際,若持誦此經(jīng),則可令五谷豐收,民康物阜。

  在中國,此法會始于南北朝陳武帝永定三年(五五九),帝敕令于大內(nèi)設(shè)仁王大齋,以后遂每年定期舉行二次法會,講《仁王經(jīng)》,后代皆盛行。

  程序:

  爐香贊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jīng)

  三皈依

  回向

  午供

  開示說法

  念佛共修法會

  蕓蕓眾生終日奔波勞碌,皆為養(yǎng)其口體,少有時間注意心靈的凈化。因此,佛光山全世界各地別分院于每周六晚上七時三十分舉行念佛共修法會,仰仗佛陀的威德及大眾的力量,洗滌塵慮,長養(yǎng)福德善根。

  程序:

  爐香贊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阿彌陀經(jīng)

  念佛

  繞佛

  三皈依

  回向

  開示說法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