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課、印度佛法的三個時期
第二十課 印度佛法的三個時期
佛滅度后,印度的佛法,可以分作三期來觀察,每一期為時約五百年,過此一千五百年后,佛教也就絕跡于印度了。
第一期 小行大隱時代
釋尊一生,說法四十九年,除阿含時代,占十二年,純說小乘經(jīng)教外,其余華嚴、方等、般若、法華、涅槃諸時代,共三十七年,皆說大乘經(jīng)教。
佛滅后,除上座與大眾二部,在窟內(nèi)窟外,各結(jié)集小乘三藏外,文殊、彌勒等菩薩,與阿難尊者,在鐵圍山中,亦結(jié)集大乘三藏。又窟外大眾部,所結(jié)集的經(jīng)、律、論、雜、咒、五種法藏中,屬于大乘類者亦不少,并非純乎小乘。
大乘教法,雖經(jīng)鐵圍山和窟外的結(jié)集,然而在佛滅后五百年間:全印度所弘揚的佛法,多屬小乘,在這時期,雖然也有大乘佛法,夾雜其間,然而由于小乘教法盛行的緣故,大乘教法,就隱沒不彰,所以在這最初五百年中,可以名為小乘盛行,大乘隱沒的時代,同時這五百年,也是所謂正法時期 (1)。
第二期 大主小從時代
初期五百年過去了,直至第六百年時,馬鳴菩薩 (2) 出興于世,造了大乘起信論 (3),大莊嚴經(jīng)論 (4),大宗地玄文論 (5) 等,極力提倡大乘佛法,由是大乘教義,始重光于世。到了七百年頃,龍樹 (6) 提婆 (7),應運而生,為欲對破小乘一切有部等法執(zhí),乃廣造諸論,以明大乘畢竟空義 (8)。到了九百年頃 (9),學者因受了龍樹學說的影響,多數(shù)執(zhí)空,陷于斷滅見,由是無著 (10),世親 (11) 根據(jù)瑜伽 (12) 唯識 (13),學理,發(fā)揮大乘妙有之理 (14),說種子 (15) 能生一切,因果不空。經(jīng)過這兩番陳義之后,大乘佛法,乃風行全印,使小乘成為附庸,所以在第二五百年中,可以名大乘為主,小乘為從的時代。
第三期 密主顯從時代
二期五百年過去了,約在佛滅千二百年間,大乘空宗的清辯論師 (16),根據(jù)畢竟空義,破斥有宗。大乘有宗的護法論師 (17),根據(jù)如幻有義,破斥空宗,其徒宗之,遂成空有之諍,使大乘分裂為二,同時小乘則趨于衰微。
此時有龍智菩薩 (18),弘揚密咒 (19),把密咒來融攝印度風習,因之密咒乃漸發(fā)達,此時大小乘佛法,皆依附密咒而流行。直至佛滅千三百年間,因內(nèi)有婆羅門教的復興,外有回教的侵入,遂使佛教漸趨沒落,終至絕跡于印度,所以在這第三五百年中,可以名為密咒為主,顯教為從的時代。
【注釋】
(1) 佛雖滅度,法儀未改,有教、有行、有證果者,是名正法時期。釋尊法運期限,各經(jīng)所載不同,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說。
(2) 中又竺人,初為外道,善辯論,后為 肋長老所折服,遂皈正道,大宏佛法,催伏邪外,尤以著起信論,重光大乘宗旨,貢獻最大。
(3) 有二譯本,一為梁真諦譯,一卷,二為唐實叉難陀譯,二卷,以梁本流通最廣。
(4) 十五卷,姚秦羅什譯,內(nèi)集種種之因緣譬喻,以勸誡人。
(5) 二十卷,陳真諦譯。
(6) 亦譯為龍猛,出世于南天竺,學照淹博,傳說他從龍宮取出華嚴經(jīng),開南天鐵塔,取出大日經(jīng)。其學偏于法性空方面,與有部的思想對立。
(7) 南天竺人,為龍樹弟子,付法藏的第十四祖。
(8) 造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七十空論、以解釋般若系的經(jīng),發(fā)揚空的思想。造回諍論、六十如理論、以批駁教外學說,闡明空義。
(9) 或云一千年。
(10) 健陀羅國人,先從彌沙塞部出家,后信大乘,夜升兜率天內(nèi)院,于彌勒菩薩處,受瑜伽、莊嚴等論,晝則下天,為眾說法,為法相宗之祖。
(11) 梵名婆藪盤豆,或譯為天親,為無著之弟,生于印度阿逾陀國,造俱舍、唯識等、大小乘論各五百部,被號為千部論主。
(12) 即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彌勒菩薩說,無著記錄,唐玄奘譯。是唯識學的根本論,說妙有而不說性空,其中闡明瑜伽師所行的十七地,故名瑜伽師地論。
(13) 唯與惟通,世間諸法,惟識所現(xiàn),因一切法皆不離識,故名唯識。
(14) 無著承彌勒菩薩的瑜伽法門,誦出瑜伽師地諭、分別瑜伽論、大乘莊嚴經(jīng)論、辨中邊論、金剛般若論。并造攝大乘論、顯揚圣教論、阿毗達磨論等,廣說法相唯識妙理。其弟世親,則造唯識二十論、三十論、佛性論、十地經(jīng)論、涅槃論等數(shù)百部大乘論,以宣揚大乘有宗的教義。
(15) 法相宗將阿賴耶識中,能生一切的功能,名為種子,猶如草木的種子能開花結(jié)果也。
(16) 承龍樹中觀的宗旨,作大乘掌珍論,以破護法的有宗,而立空宗。
(17) 南印度人,極弘瑜伽唯識之旨,與清辯爭空有之義,作三十二寂,傳法于戒賢論師。
(18) 為龍猛的弟子,金剛智之師,密宗第四祖,壽逾七百,面貌若三十歲人,玄奘法師曾遇之于印度,龍智勸其學密乘,奘師以非素愿辭。
(19) 密宗的神咒,即陀羅尼也。
【習題】
(一) 解釋:一、小行大隱時代。二、大主小從時代。三、密主顯從時代。
(二) 佛滅后,第二期五百年初,首先提倡大乘佛法的,是什么人?
(三) 龍樹菩薩,曾造過什么論?以闡明大乘畢竟空義。
(四) 一、瑜伽。二、唯識。三、種子。作何解釋?
(五) 空有之諍,起于何時?何人?結(jié)果怎樣?
(六) 首先提倡以密咒來融攝印度風習者是何人?
(七) 印度佛教,漸趨沒落,是在佛滅后若干年?它的兩個主因是什么?
- 上一篇:第二十一課、佛法初入中國及釋道的比試
- 下一篇:第十九課、上座部的一再分派
- 第三十二課、俱舍宗(一)
- 第三十三課、俱舍宗(二)
- 第三十四課、成實宗(一)
- 第十八課、大眾部的一再分派
- 第六課、十八界
- 第卅七、卅八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八課、讀經(jīng)錄要(三)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jīng)(1)
- 第三十七課、讀經(jīng)錄要(二)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jīng)(1)
- 第卅四、卅五、卅六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六課、讀經(jīng)錄要(一)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jīng)(1)
- 第三十五課、成實宗(二)
- 第卅一、卅二、卅三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一課、佛門分宗的理由
- 第廿八、廿九、卅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課、三武一宗的滅佛(二)
- 第二十九課、三武一宗的滅佛(一)
- 第二十八課、諸家的判教(二)
- 第廿五、廿六、廿七課、綜合指要
- 第二十七課、諸家的判教(一)
- 第二十六課、讀經(jīng)錄要(二)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gòu)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zhì)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guān)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zhuǎn)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jié)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