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圣嚴法師思想行誼-《正信的佛教》(二)

  第三節(jié) 評論

  (一)正信的佛教

  正信的佛教是什么?(1)3

  佛陀的教授、教誡皆是諦說——第一義諦、世俗諦——《清凈經》曰:「如來于過去、未來、現(xiàn)在應時語、實語、義語、利語、法語、律語,無有虛也;佛于初夜成最正覺,及末后夜,于其中間有所言說盡皆如實、」4釋尊的教示都是真理與事實,所說人、事、物的真實具有普遍性及永恒性。因此,本書第一節(jié)就道出:「事實上,佛教的本質,并沒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永久都是一樣。」5

  其次,圣嚴法師給予「佛教」簡單、扼要、明確的定義:「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慧、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jù)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團形態(tài),便是佛教。」6

  復次,對「正信」定義:「所謂正信,就是正確的信仰、正當?shù)男攀、正軌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賴!?為適應現(xiàn)代人的了解,法師用上述「五正」「五信」的復合詞來說明「正信」的定義;已擴大了《中阿含經》對佛法的「生忍、生樂、生欲」8,《成唯識論》對三寶的「實、德、能,深忍、樂、欲,心得清凈,對治不信、邪信!9的說法,給予善巧方便闡明。

  「正信的內容」應當具備的主要條件有三,否則必生迷信。圣嚴法師如是說:第一,必須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須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須是必然性的。換一個方式來說,便是過去一向如此,現(xiàn)在到處如此,未來必將如此。凡是對于一種道理或一樁事物的信仰或信賴,如果禁不起這三個條件的考驗,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個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時代的考驗,通不過環(huán)境的疏導,開不出新興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10

  (二)佛陀

  佛陀是什么?(3)

  佛陀為梵文「Buddha」的漢字音譯,意譯:覺者。圣嚴法師如是介紹佛陀:

  佛陀,含有自己覺悟、覺悟他人、覺悟一切而無所不知無時不覺的意思,所以,又被稱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覺。

  佛陀,簡譯為佛,是在我們這個世界,距今二千五百八十九年(公元前六二三年)生于印度迦毘羅衛(wèi)城的釋迦太子,成道之后,稱為釋迦牟尼。釋迦是族姓,意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對于圣者通用的尊稱,意為寂默。這就是佛教的教主。11

  教主,在此不同于一般他力宗教創(chuàng)教的救世主,如穆罕默德為回教主,耶穌為基督教主。佛教的教主,如《中阿含水喻經》:「世尊為法本、世尊為法主、法由世尊」12,《雜阿含24經》:「世尊為法主、為導、為覆」13,指明世尊是佛法的主人、佛法的根本,14因法由世尊開示:世尊為引導眾生涅盤而說法者;15世尊為覆蔭者,因為以釋尊所說法,依法奉行則得自力救濟故。佛教徒當以釋迦牟尼如來為本師、導師、教主,遵奉遺教:「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16

  佛陀是創(chuàng)世主?(2)

  圣嚴法師首先斬釘截鐵地否定,再加以一連串的說明:

  不!正信的佛教,沒有創(chuàng)世主的觀念,佛陀是人間的覺悟者,佛陀雖能覺悟世間的一切原理,但卻無能改變世間已有的狀態(tài);佛陀雖能化度眾生,眾生的能否得度,尚須由眾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決定。佛陀是最好的良醫(yī)……佛陀是最好的向導……

  佛陀既不是創(chuàng)世主,也不是主宰神,佛陀只能教導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佛陀自己雖已離苦得樂,但卻不能代替眾生離苦得樂。

  佛陀是大教育家、人天導師,而不是幻術家及魔術師,他用不著騙人家說「代人贖罪」,他是教我們一切要自己對自己負責——「種瓜得瓜,種豆得豆!17

  上述說明,讀者能具有如是正見佛陀的功德,才能夠稱呼自己是正信佛陀而「自皈依佛」,自己是一位「正信的佛教徒」。

  (三)佛教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嗎?(7)

  佛教不是氏族的宗教(如猶太教)、階級的宗教(如婆羅門教)18,佛法即為一切人的宗教。19針對此問,圣嚴法師亦如是說:

  是的。因為佛陀不是某一民族的保護神,佛陀是宇宙的正遍知覺者,佛陀是屬于宇宙之所共有,佛陀的正遍覺性,是遍滿宇宙的,佛陀的慈悲之光,是遍照一切的。所以,佛教的本質,就是世界性的,乃至是宇宙性的。

  因此,二千五百多年以來,佛教已在世界各處,漸漸分布開來。20

  法師對南北傳佛教、中國佛教、日本佛教、西藏佛教、印度佛教、西洋佛教,都有概要陳述。21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什么?(8)

  佛教典籍汗牛充棟,三藏十二部經,單以漢文譯述經典,用《大正新修大藏經》來表現(xiàn),編輯成第一冊至五十五冊另外第八十五冊,每冊一千頁上下。南北傳各宗各派雖有其特別重視的佛經,所謂「經王」22,然,圣嚴法師指出佛教的基本的教理:

  有一個基本原則,那也是釋迦世尊對于宇宙人生的特別開悟,悟到一個緣生的道理。

  所謂緣生,就是因緣所生,也就是由于各種關系的結合而產生各種的現(xiàn)象。……事物的出現(xiàn),是由于因緣的聚合,事物的消失,是由于因緣的分散,這就叫作緣生緣滅。23

  「緣生緣滅」為「緣起法頌」24所要傳遞人、事、物所以存有與變化的真理實相;此偈非以知識、學識認識,需要法眼開悟。悟得,則具足生滅隨觀智(udayabbayanupassana-bana)25,方便于行道、修道、證道。由于現(xiàn)觀緣起性,才能夠現(xiàn)觀無常性、苦性、無我性、空性,乃至現(xiàn)觀無生性,作證涅盤。所以,圣嚴法師有是說:

  佛教講緣生性空,是著重于本質的分析透視,從而警惕我人是生存在幻妄的境界中,不要為了幻妄的名利物欲而變成名利物欲的犧牲,這就叫作看破、叫作放下?雌频氖乾F(xiàn)象的幻境,放下的是名利物欲的貪得無厭,而不是否定了現(xiàn)象的存在,所以佛教徒講本體是空,但仍不能離開幻有現(xiàn)象而存在,因為若無能力解脫生死,終究是在業(yè)力的造作與受報之中,業(yè)力也是幻有的,但卻能夠牽引生命的升墮而感受苦樂。

  在這里,不要忘了:一切現(xiàn)象的幻現(xiàn)幻有,都是由于眾生的業(yè)力之所感化。因此,若能悟透了緣生性空的道理,便能不受一切幻景的誘逼;不做一切幻景的奴才,而得自由自在,那就是一種解脫生死的工夫。人,一旦不受外在的境界所轉,他就可以不造生死之業(yè)而能解脫生死或自主于生死了。

  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理。26

  佛教的根本教條是什么?(9)

  如果,以「教條主義」指以一定之傳說或教義為立論依據(jù),而未從學理上深思察者,煩瑣哲學的看法是教會相承之宗義為必不可爭之真理。27所以圣嚴法師如是說:「從原則上說,佛教并沒有什么教條。」28釋迦牟尼如來成佛轉法輪,一會圣眾千二百五十人,最初十二年中,出家徒眾無有一瑕穢;但以一偈為禁戒——教授波羅提木叉:「護口、意清凈,身行亦清凈;凈此三行跡,修行仙人道!29迦蘭陀子比丘與故二行不凈行(與俗家妻子行淫),釋尊始施設威德波羅提木叉——戒條;30此后僧團內有新穢行發(fā)生,立即隨犯隨制——施設——戒條,后輯錄成為「戒條集(波羅提木叉修多羅)」乃至佛滅后結集成《律藏》。如此,佛陀的教誡條例成自律修身、修道的波羅提木叉(戒條)以及他律的團體生活規(guī)約(律則、犍度)。所以圣嚴法師如是說:「如果說有(教條)的話,那就是戒律!31又概述不同身分佛教徒的戒條:

  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雖然,佛教的教徒由于修持層次的不同而分有在家的五戒十善、八(關齋)戒,以及出家的十(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還有大乘的菩薩戒,但是均以五戒十善為基礎;也可以說其它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詳細的分科。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它的戒也就不太困難。32

  依據(jù)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33為佛教徒的道德準繩,所以法師如此開示:

  佛教對于戒的要求是諸惡莫作與眾善奉行,凡是有害于身心、家庭、社會、國家、人類,乃至一切有情眾生的事,都要在這五戒十善的范圍之內,盡量不做,否則,就要盡量去做。作了惡是犯戒,不作善也是犯戒。34

  佛教的真理是什么?(66)

  圣嚴法師根據(jù)《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持瑜伽處真實義品》所說四種真實義:「一者、世間極成真實,二者、道理極成真實,三者、煩惱障凈智所行真實,四者、所知障凈智所行真實。」35說明世俗與勝義所理解的真理,以及心解脫者與慧解脫者所實證的實相。又有如是說明:

  佛教的真理,是我空及法空以后所得的結果。我空了,煩惱障斷除;法空了,所知障斷除。我空之后即解脫生死,法空之后即不住涅盤。《金剛經》所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贡闶钦f明我空的境界;「煩惱即菩提(正覺),生死即涅盤(寂滅)!贡闶钦f明法空的境界,非空非有,不落兩邊的中道妙理,也只有證了法空之后的人才能親自實證。36

  (四)佛教徒

  信仰佛教必須吃素嗎?(11)

  釋尊在《四分律藥揵度之一》提出三種凈肉此丘可食——不曾見殺、不曾聞殺、無有為我殺之懷疑;然而做大祀處肉不應食,因為此等肉專為彼等來索取者殺,所以不應食。37因此,圣嚴法師對上述問題如是答:

  不。素食雖是佛教鼓勵的事,但卻并不要求所有的佛教徒非得一律吃素不可。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為慈悲一切有情眾生的緣故,所以在南傳地區(qū)的佛教國家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堅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守素食。但他們不親自殺生。38

  佛教對于煙酒賭博的看法怎樣?(11)

  「佛教的戒律中并無戒煙的規(guī)定,甚至為了防止熱帶性的疾病,佛陀也準許比丘吸煙!39《波羅提木叉修多羅——戒本》無明文禁止吸煙,《律藏》聽許煙草作藥用。40

  「有害身心的麻醉品及刺激品,佛教禁止,所以酒是五戒之一,飲酒的本身并非罪惡,酒精的刺激,使人在飲酒之后,卻可能引起罪惡的行為。根據(jù)這一觀點類推,佛教也不容許染上鴉片及海洛英等的不良嗜好!41《四分律》指出:「若沙門、婆羅門不舍飲酒……能令沙門、婆羅門不明、不凈、不能有所照,亦無威神!42《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說:「飲令心亂癡無所識,由此方便而致命終;或由醉故,欲令王賊、怨家而斷其命,得波羅市迦。」43

  《沙彌十戒法并威儀》亦說:「沙彌之戒,盡形壽不得飲酒、無得嘗酒、無得嗅酒、亦無粥酒、無以酒飲人、無飲藥酒、無止酒舍;酒為毒水,眾失之原,殘賢毀圣,招致禍殃,四等枯朽,去福就罪,靡不由之。寧飲洋銅,慎無犯酒,有犯斯戒非沙彌也。」44

  「賭博,根本是勞神傷財與敗家喪志的東西,故在佛經中嚴格禁止(《長阿含·善生經》)。」45《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指出比丘不得賭博:「佛言俗人譏恥誠是合宜,苾芻不應賭物,作者得越法罪!46

  信仰佛教必須出家嗎?(12)

  圣嚴法師明確地回答:「不。佛教的宗旨雖在解脫生死,出家雖是解脫生死的最佳途徑,但是,出了家的如不實修或修不得法,未必能夠解脫生死;不出家的,如能修持,也未必不能解脫生死!47佛世出家者,皆是「信家非家出家,為究竟無上梵行,現(xiàn)法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48指佛弟子為自作證漏盡、涅盤故,正見俗家之過患、否定俗家之功德,具足正信而出家修行。佛世在家者多有成就沙門果者,如《長阿含阇尼沙經》:「如來弟子摩竭優(yōu)婆塞,命終有得阿那含,有得斯陀含,有得須陀洹者!49甚至在一地有五百位成就阿那含果。50具名在家阿那含有:質多羅長者(大2,159b22)、給孤獨長者(大2,269b13-14)、達磨提離長者(大2,270al3-14),婆藪長者(大2,270 bl7-18)、耶輸長者(大2,270c13-14)、摩那提那長者(大2,271a24-25)、娑婆世界主(大2,323b18-19)等。

  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級?(3)

  按照第一義,「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51眾生平等,隨順因緣皆可成佛;以佛教的立場,在世俗諦里,以佛教的立場有外凡、內凡、賢圣之別。賢圣之中,具足「五出世根」的程度的不同,有「七種人施設」,修習「三無漏學」就有「四雙八輩」之分。52圣嚴法師根據(jù)一般的說法,言:

  由于所持戒律的高下等次的不同,佛教徒便有男女的九種等級,那就是:近事男、近事女、近住男、近住女、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至于受了菩薩戒的人,不在等級之中,任一等級乃至異類的傍生,也可受持菩薩戒的!53

  受了三皈五戒(十善)的在家男女,稱為近事;受持八戒或住于寺院的在家男女,稱為近住;受了十戒的出家男女,稱為沙彌及沙彌尼;受了持具足(全部)大戒的出家男女,稱為比丘及比丘尼;式叉摩尼是佛制由沙彌尼至比丘尼之間的必經過程,……。此階段為時兩年,目的是在察驗女子曾否懷孕,以及能否習慣于出家的生活而設。54

  怎樣成為一個佛教徒呢?(14)

  法師指出:

  若要加入正信的佛教,成為佛教的教徒,必須經過「三皈」的儀式……一種渴仰的祈求、一種生命的新生、一種虔誠的皈投,所以這在佛教看得極其重要。……這對于信仰心理的堅定與否,具有很大的作用。

  三皈的儀式,簡單而隆重,主要是使自己一心一意地皈投三寶、依仰三寶,獲取圣潔而堅貞的信心。佛是佛陀,法是佛的言教,僧是弘揚佛法的出家人,從這三大對象的皈依,可以得到現(xiàn)前的身心平安,以及未來的解脫生死乃至成佛之道的無上至寶,所以稱為三寶,所以信仰佛教也就稱為皈依三寶。55

  佛教徒在理性上需要實際地了解三寶的功德,纔有信忍;依此,發(fā)動感情與意志的作用,就有信樂、信求。面對三寶功德能生忍、生樂、生欲,自發(fā)地求授皈依,經過僧伽主持如法的儀式,接受并證明皈依,構成「實質的皈依」;不了解三寶的功德,不知皈依的意義,如童稚參與皈依,只是徒具「形式的皈依」而已。

  佛教為什么要信仰三寶?(15)

  佛是兩足尊、法是離欲尊、僧是眾中尊,三者功德無上、尊貴無比,猶如眾生賴以為生的寶貝。佛是大醫(yī)王、法是妙藥方、僧是善護士,三者為罹患三毒惡疾的眾生所依怙,得以治愈。圣嚴法師指出:

  佛教的發(fā)明者雖是佛陀,佛教所重視的,與其說是佛,倒不如說是法;佛不能代人解脫,法能夠使人自行解脫。……但是,佛法的流布,必須仰賴佛的干部,那就是僧。

  佛法的發(fā)明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眾。正因如此,佛教尊稱佛法僧為三寶,主要的是有離苦得樂的法寶,法寶是由佛陀所證所說,由僧能持能傳,所以也都稱之為寶。56

  娼妓、屠宰、漁獵、販酒等人可以信佛嗎?(16)

  答案是肯定的:

  可以。佛教的恩德,浩如大海,只要能有一念信心,均可進入佛門,成為三寶弟子。57

  國家允許的職業(yè)如屠宰、漁獵、販酒、公娼等,以佛教的觀點,此等行業(yè)仍屬非正命。「如果由于這些唯一的求生存的理由,佛教并不要求他們首先放棄了原有的行業(yè)再來信佛。不過,當他們一旦信佛之后,如果能夠設法改業(yè)的話,佛教是會積極地鼓勵他們的。因為佛教的宗旨,是在鼓勵大家都能從事于善良而正當?shù)穆殬I(yè)。何況那些行業(yè)的本身就是一種罪惡,不受戒者,雖無破戒之罪,但仍有其根本性質的罪過。」58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