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

《地藏經》,中文版本是唐朝高僧實叉難陀翻譯的。又稱《地藏菩薩本愿經》、《地藏本愿經》、《地藏本行經》、《地藏本誓力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冊。 經中記載了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欲界六天的第二層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兜夭亟洝肥且徊坑涊d著萬物眾生其生、老、病、死的過程,及如何..[詳情]

地藏菩薩本愿經講話 第四章 地藏菩薩的本愿

  第四章 地藏菩薩的本愿

  這部經叫做‘地藏菩薩本愿經\’,可見本愿二字,在本經中,是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本經以闡揚菩薩愿力為張本,其他的豎說橫說,左說右說,都不過是用來倍襯本愿罷了。所以在如來贊嘆品末,普廣菩薩問起本經應以何名?佛告普廣:‘此經有三名;一名地藏本愿,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經。’雖然有三個名字,而今獨標本愿者,以本誓本行,要以本愿為重心;因愿屬思想方面的立志,志愿的目標既立,就使行為上的行有所根據,然后行起來,才會發(fā)生力量。故只立此本愿之名,已概攝了本行本力;此亦見得本愿之重要。

  第一節(jié) 通愿與別愿

  佛弟子學佛,必須立信、立愿、立行;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而使信之與行,能成為堅信與力行,達到理想希望中的目標,則尤著重于立愿;這亦是天經地義的道理;所謂‘福德如牛,愿如御者’,第一章中已有說及。愿在各經中說,有通愿與別愿。

  (一)通愿,即每個佛弟子在理想愿望中所共同照做的事業(yè),如‘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這四件事,是學佛的共同綱領,或共同目標,誰都要遵行的;不能遵行,就不夠資格說學佛。這四種愿,是緣苦、集、滅、道的四諦境而發(fā)生的:見眾生苦多,故誓要救度;見煩惱集多,故誓要斷除;見法門道廣,故誓要學盡;見佛道無上,故誓要取證。不但自度,自斷,自學,自證;且使他度,他斷,他學,他證,所以叫做‘四大誓愿\’。是每個佛弟子,都應要共通學習的!

  (二)別愿,即每個學佛者,因自己研究,學習佛法的心得與志趣不同,就從通愿中而自立別愿。如釋迦佛因地五百愿,彌陀佛因地四十八愿,藥師佛十二大愿,普賢十大愿王,觀音的尋聲救苦,處處現(xiàn)身,現(xiàn)在地藏的‘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都成了各各不同的別愿。雖然這些菩薩的愿,亦可通于其他菩薩的;而以其注意力特重此點,因此點而著名,所以也就成為他們的別愿了。

  第二節(jié) 地藏菩薩的本愿

  地藏菩薩從本因地已來,已為度脫一切眾生,發(fā)過很多很多的大愿,故本經說他是‘累劫重誓\’。他多生多世以來,從他的行為上表現(xiàn)出許多度苦的事業(yè),都是根據了他過去的愿言。以此誓愿為張本,而付之身體力行的實踐,一生做不了,就再來一生,再生做未完,又來一生,因此生生世世,工作無窮,這種耐煩忍勞的精神,唯有利他忘我的菩薩才能做到;試問普通的凡夫,對于自己所要做的事業(yè),有幾個能堅持到底?又菩薩的發(fā)愿做事,也不同我們凡夫一樣,現(xiàn)在才發(fā)才做,是過去早已在發(fā)在做的,所以說為‘本愿\’。

  (甲) 為長者子時發(fā)愿

  忉利天宮品說:‘地藏菩薩于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身為大長者子。時世有佛,號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時佛告言:“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睍r長者子,因發(fā)愿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薄@長者子,就是地藏的前身。由發(fā)如此大愿,故到今日,眾生猶未度盡。但這愿中,闡明佛的相好莊嚴,是因廣度眾生,培植福德而來的;那么告訴現(xiàn)在學佛的婦女或男子吧:你們覺到自己今生生得丑樣,欠漂亮,想來生漂亮亦不遲,就請你學學師子奮迅如來,學學地藏菩薩度多點眾生吧!這才是想自己相貌莊嚴的上乘方法,只以好花供佛以求相貌漂亮,那是下乘的方法了。

  (乙) 為婆羅門女時發(fā)愿

  忉利品中又說:‘又于過去不可思議劫前,有佛號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時有婆羅門女,宿福深厚,眾所欽敬,行住坐臥,諸天衛(wèi)護。其母信邪,常輕三寶。是時圣女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信佛),令生正見;而此女母未全正信,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時婆羅門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計當隨業(yè),必墮惡趣!熨u家宅,廣求香花及諸凈品供佛。志誠懇切,涕淚悲泣,感佛空中現(xiàn)告見母方法。時‘婆羅門女聞此聲已,舉身自撲,支節(jié)皆損,左右扶持,良久方蘇!詰浤腹,歸舍即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經一日一夜,忽見自己身到大鐵圍山西面第一重海邊,見諸惡鬼驅使罪人受苦情形,以念佛力故,無有恐懼,并得無毒鬼王告以‘愿圣者卻返本處,無至憂憶悲戀!悅帝利(即圣女之母)罪女,生天已來,經已三日。云承孝順之子,為母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此日悉得受樂,俱同生訖。’婆羅門女,尋如夢歸,悟此事已,感之至深,遂發(fā)愿言:‘愿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此婆羅門女,亦地藏前身;無毒鬼王,即今日在忉利聞法的財首菩薩。

  (丙) 為小國王時發(fā)愿

  在閻浮眾生業(yè)感品中說:過去有佛名叫‘一切智成就如來\’,未出家成佛時,為小國王,與一鄰國王為友,同行十善,饒益眾生。其鄰國內,所有人民,多造眾惡,二王計議,廣設方便。一王發(fā)愿:‘早成佛道,當度是輩,令使無余!’一王發(fā)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愿成佛!’發(fā)愿先成佛后度生的,就是過去的一切智成就如來;發(fā)愿先度后成佛的,就是現(xiàn)在的地藏菩薩。為使眾生得樂,忍教自己受苦,地藏大士所以偉大,就在這點;我們所以崇拜,也即是崇拜他這點!

  (丁) 為光目女時發(fā)愿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又說;過去有佛出世,名‘清凈蓮華目如來\’。彼時有一羅漢教化,遇光目女,設食供養(yǎng),問愿何等?女謂欲見死母!羅漢入定,觀見其母墮在惡趣,受極大苦,求救甚切。問其母在生造何罪業(yè),而至于此?女謂‘我母所習,唯好食啖魚鱉之屬。所食魚鱉,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啖,計其命數,千萬復倍。尊者慈愍!如何哀救?’羅漢教她念(清凈蓮華目)如來圣號,并塑畫形像供養(yǎng)。由于恭敬悲泣,夜夢見金佛,告以‘汝母不久,當生汝家!浜蠹覂,婢生一子,未滿三日,而乃言說,稽首悲泣,告于光目:‘生死業(yè)緣,果報自受!吾是汝母,久處暗冥,自別汝來,累墮大地獄;蒙汝福力,方得受生,為下賤人,又復短命,壽年十三,更落惡道,汝有何計,令吾脫免!’光目聞說,知母無疑,哽咽悲泣,而白婢子:‘既是我母,合知本罪,作何行業(yè),墮于惡道?’婢子答言:‘以殺害,毀罵二業(yè)受報;若非蒙福,救拔吾難,以是業(yè)故,未合解脫。’光目問言:‘地獄罪報,其事云何?’婢子答言:‘罪苦之事,不忍稱說,百千歲中,卒難白竟!’光目聞已,啼淚號泣,而白空界:愿我之母,永脫地獄,畢十三歲,更無重罪,及歷惡道!十方諸佛,慈哀愍我,聽我為母所發(fā)廣大誓愿;若得我母永離三涂,及斯下賤,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愿我自今日后,對清凈蓮華目如來像前,卻后百千萬億劫,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愿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覺!’從孝女的心情里,亦反映出世間母愛底偉大!如果不是母女天性相關,平時愛護至切,雖是菩薩的愿力使然,恐亦難得如此悲切。又菩薩多世轉女人身,化身女人,可說與婦女界特別有緣。這里,請學佛的婦女們要特別推行孝道,要效法地藏菩薩,向菩薩學習與看齊!

  第三節(jié) 諸圣愿力的比較

  諸佛菩薩出現(xiàn)于世,濟世度人,各有愿力,如所周知的:菩薩里面有文殊、普賢、觀音、彌勒等;佛里面如彌陀,藥師等,那一位沒有普度眾生的大愿呢?不過愿力之大,與緣力之大,亦極有關系;因這些在此界著名的佛和菩薩,和此界的眾生特別有緣,需要度脫,所以發(fā)的愿力亦特別大。何況十方佛土,都是微妙莊嚴,獨我釋迦此土,五濁惡世,荊棘邱陵,諸多不平,牛屎馬糞,諸多臭穢,而佛為化剛強眾生,堪忍于此,不惜‘脫舍那珍御之服,著丈六敝垢之衣’;諸大菩薩為擁護道場,亦不惜舍尊就劣,與眾和光同塵;尤以地藏菩薩不但示現(xiàn)于此五濁惡世,反要在刀山劍樹,鑊湯爐火中赴湯蹈火救濟罪苦眾生;這在我們凡情看來,其犧牲救苦的精神,自較諸圣為勝了。故本經云:‘是地藏菩薩于閻浮提有大因緣,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亦化百千身形于六道,其愿尚有畢竟;是地藏菩薩教化六道一切眾生,所發(fā)誓愿劫數,如千百億恒河沙。’諸菩薩愿力\‘尚有畢竟’,而此菩薩愿力如恒河之沙,數之不盡,則當以此菩薩為勝。這是我佛親口說的,不容我們不信!況從本經中看菩薩為度脫罪苦,而甘自受苦的志愿和態(tài)度,則知嬴得‘大愿地藏\’的專名美號,雖華藏世界愿如云海重重無盡的圣者普賢,亦不與之相頡頏,決不是偶然的一回事了!因修行度生最難得是在穢土,尤其是在地獄中;在凈土修行度生,一切生活自在快樂,也算不得什么希奇了!

  復次,占察善惡業(yè)報經亦云:‘地藏菩薩于此世界所有化業(yè),唯除偏吉、觀音等,諸大菩薩皆不能及!以是菩薩本愿誓力,速滿眾生一切所求,能滅眾生一切重罪,除諸障礙,現(xiàn)得安隱!@里則說地藏菩薩在娑婆世界的教化事業(yè),除了普賢與觀音可以和他相交手外,其他的一切圣者,皆瞠乎其后了。

  再次,大集地藏十輪經亦說:‘假使有人,于其彌勒及妙吉祥,并觀自在、普賢之類而為上首,殑伽沙等諸大菩薩摩訶薩所,于百劫中至心皈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yǎng)、求諸所愿,不如人于一食頃,至心皈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yǎng)地藏菩薩,求諸所愿,速得滿足!’這節(jié)經文,雖把地藏菩薩贊得不可復贊,但在這里卻發(fā)生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如不加以會通,不信的人,必以為佛的思想矛盾,不肯接受,這是怎樣說的呢?因這里說有人于百千劫的長時間中禮念其他菩薩的功德,不及于一食頃禮念地藏菩薩的功德;而在觀音普賢品等經中,亦有說到禮供其他菩薩百千個劫,而不及禮供觀音菩薩等一食頃的功德,在普門品即有此類相似的文字。如云:‘“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yǎng)飲食、衣服、臥具、醫(yī)藥。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狈鹧:“若復有人受持觀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yǎng);是二人福,正等無異,于百千劫,不可窮盡。”’這是說有人盡形禮念六十二億菩薩,而功德與禮念觀音菩薩一時一刻相等。有人解釋六十二億是指權乘菩薩,觀音是果后施化菩薩,故時間有長短,功德無大小,如真金一兩,勝氈華千斤,摩尼一粒,等海寶千群,這是有道理的;但觀音彌勒文殊普賢等也是果后施化的菩薩,為什么亦不及果后一樣施化的地藏呢?這依我的揣測,不外兩個意思:一、菩薩功德平等,原無高下,而愿力與緣力不同,故有時偏贊一位。二、說法隨機,各據勝點:在此場合,于此機為勝,故偏贊此位菩薩;在彼場合,于彼機為勝,故又偏贊彼位菩薩。如此觀來,我佛說法,大權善巧,豈有前后思想矛盾之謬!況法無定法,契理契機,即為妙法;如自不善思惟,觸處成滯,則妙法反成毒藥了。

  第四節(jié) 地藏菩薩與目連尊者

  地藏菩薩和目連尊者,在釋迦佛法中,一個以孝女著名,一個以孝子著名;而地藏經盂蘭盆經,也都成了佛門孝經。但這兩位圣者有否相同或相異的地方呢?自然有的,如兩者沒有關系,腦袋中那里來的聯(lián)想律?又談他作甚呢?何況不拿別的圣者來比說,但拿目連來比說,自然他與地藏有些瓜葛了。

  (甲) 兩者相同之點

  現(xiàn)在先說兩位圣者的相同之點:

  第一孝道相同:同為佛門弟子,所修的都是出世的孝道,比世間的孝行,更為徹底;而且還同是在釋迦佛法中以現(xiàn)比丘相度世的。

  第二動機相似:同為救度罪母,而發(fā)大愿。地藏救母的幾種因由,前已說過;今但說目連救母的因緣,又是怎么生呢?目連出家修道,得六神通,即以道眼向上一看,看見其父生忉利天上,享受天福,甚為歡喜。又向下看,見其母親因在生慳貪多惡,死墮餓鬼道中,受饑餓大苦。目連即以神力化飯送食,誰知飯將入口,化為火炭,燒得其母焦頭爛舌,目連大叫失聲,悲泣歸來,求佛救度。佛說‘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須待七月十五,僧自恣日,十方圣眾,多得道者,汝具百味寶飯,供養(yǎng)圣眾,獲福百倍,不但今母得救,七世父母都能超脫。這種救母情形,與地藏菩薩豈非大旨相同嗎?

  第三法事相同,即今人每到七月,以為地藏圣誕,又以目連度母,廣作功德,濟度先靈;但這在供佛齋僧,修福度親上講是對的;若以施鬼神食,建盂蘭大齋之會,那就錯了!盂蘭盆緣起在目連,因律制修僧,自四月十五起,結夏安居,至七月十五日律制修僧解夏自恣,九旬修學期滿,得道者多,供之獲福百倍,不同施食鬼神可比。施食緣起在阿難林間入定,夜見鬼王,由是修法救濟,固不限于七月十五日。又七月十五與地藏圣誕在三十日亦沒有關系,且地藏經中也只說人死七七期中,廣修功德,利益存亡,并沒有說到一定要在七月做功德。故知這些都是后來的人自作聰明造出來的。

  第四陋習相同,即指民間因信奉既久,發(fā)生許多變相的,跡近迷信色彩的舉動,如每到七月,幾乎家家鬧鬼,燒了許許多多的紙扎金銀,元寶銀錠。最怪的,廣東人還有一種叫做燒紅綠真衣,即裁好五顏六色的紅綠紙衣,很認真,要尺寸合度,差了一點似乎就不靈了。制好放在鐵籠里,化成紙灰,始與鬼魂有效云云。這種謬妄的舉動,與上面說的污水會倒?jié)竦夭仄兴_的袈裟海青一樣可笑!在七月多作功德,超薦亡靈,是附會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供齋倍福之說而來,已是離題很遠;而燒元寶銀錠,紅綠真衣,這些跡近迷信的說法,在盂蘭盆經與地藏經中找遍也沒有只字!可見民間陋習,有許多迷信色彩很濃厚的,都與佛教毫無關系,是那些好奇喜異的人自己從疑神疑鬼中杜撰出來的。

  (乙) 兩者各異之處

  地藏與目連各異之處,很明顯的:第一是大小有別,雖同現(xiàn)比丘僧相,而一是菩薩,一是羅漢。道行深淺不同,化度功用亦有大小差別。第二愿力不同,目連為救今生之母,求佛建設盂蘭盆供,目的為度他自己的母親,即照盂蘭盆經中說,至多亦不過超度七世父母而已。這與報恩經說的‘我今身肉,供養(yǎng)父母,愿我父母,常得余福!發(fā)是愿已,天地大動,日無精光。’的迦拏太子剜肉供親一樣,都指救現(xiàn)世的父母,和地藏的累劫弘誓,盡未來際,廣度罪苦眾生,自然有不同的地方了。第三,其他神通,智慧,化業(yè),功德等不同的地方亦多,與今無關,不復覶縷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