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
《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第二卷 第四章 妄心生滅迷失本性之二
楞嚴經白話解 第二卷 第四章 妄心生滅迷失本性之二
二丟失了本來清凈元明之體所以生滅輪轉
原文
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yǎng)如來。乃至遍歷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fā)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fā)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示未悟。
白話解
佛告訴阿難:“這是緣虛妄的塵緣分別影事形成的妄想,這些妄想惑亂你的真性。從無始以來直到現在,你認賊為子,丟失了本來清凈元明之體,所以生滅輪轉。”
阿難對佛說:“世尊!佛寵愛我,知我愛佛,令我出家,我心何止供養(yǎng)如來,乃至遍歷無量國土,奉事諸佛及善知識,發(fā)大勇猛行一切難行法事,都用這個心,即使做了錯事,誹謗佛法,永斷善根,仍是這個心。我這樣推尋發(fā)明,還不是心,那么,我是形同草木的無心之人了。除了這樣認識,還有什么呢?沒有了啊!為什么如來說這不是我心?我好害怕。写蟊娨酂o不疑惑,都祈望佛垂大悲之心,開示大眾,除疑解惑。”
原文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1。于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v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凈妙凈明心2,性一切心3,而自無體。若汝執(zhí)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yè),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v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我非敕汝,執(zhí)為非心。但汝于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4同于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注】
。睙o生法忍無生,不是一切都無,也不是一切心都不生!金剛經》說:“菩薩應離一切相發(fā)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離生滅妄相,心無所住,無住則無攀緣,無攀緣則因緣斷,因緣斷則不相續(xù),不相續(xù)則妄想不生,這就是無生。修行到達這種境界,名為無生法忍。聲聞阿羅漢及菩薩八地得無生法忍。
2清凈妙凈明心即是清凈妙凈的本明之心。心無塵垢,便是清凈。面對一切妄塵,不當他是一回事,不生妄心,這是十分奧妙的高級境界,名為妙凈。到了清凈妙凈的境界,才能見到自己的本明之心。
。承砸磺行闹妇哂杏X知一切性之心。清凈妙凈的本明之心,能覺知一切時、一切處的一切事,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大至宇宙十方,小至體內微塵,都能歷歷分明。本來凡夫和圣人都具有這種覺知一切性之心,只是凡夫心迷,被塵勞遮蓋,乃至丟掉了這個本明之心。
。捶ㄉ砣藗冇胁煌挠钪嬗^和人生觀,各人的宇宙觀和人生觀構成了自己的法身。如果通過修煉,得清凈心,功德完滿,正確體認了本住的法界,主客觀高度統(tǒng)一,到達真如境界,便可稱為法身佛了。
白話解
世尊為了引導阿難及大眾認識無生法忍,在獅子座摩阿難頂,告訴阿難:“如來常說,所生一切法,都唯心所現,因為有覺知之心,才會有因果之事。阿難,世界一切所有,乃至一株草、一片葉、一絲縷、一個結,都有體性。即使是人們以為一無所有的虛空,也有名貌。清凈妙凈本明之心,具有覺知一切性之心,怎會無體?但是你偏執(zhí)一邊,認為分別覺知之性即是心體。你的心體,應當是離一切色聲香味觸還有其自性。你聽我說法,就是依我音聲作出分別。即使你斷滅了一切見聞覺知,專心靜守,幽閑寂靜,仍會生出前塵分別影像。我不是呵責你無心。你試細心揣摩,這分別之性,離塵有體還是無體?如果離塵還有體,這可算是真心;如果離塵無體了,則還是前塵分別影事。這塵緣分別影事經常變異,當變滅時,你的心體,無異龜毛兔角。心體既無,等于你的法身斷滅了,還有誰來修證無生法忍呢?”
- 上一篇:第二卷 第四章 妄心生滅迷失本性之一
- 下一篇:第二卷 第四章 妄心生滅迷失本性之三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楞嚴經》“將毀戒體”說明阿難示現的是凡夫、初果的圣人
- 如果覺得唯識學很沉重,可以看看《楞嚴經》
- 如何學《楞嚴經》?放下識心和一切執(zhí)著
- 聞佛法而不修行 如同沒聽過佛法
- 圓瑛法師及憨山大師對《楞嚴經》的推崇
- 高僧大德為什么推薦去學《楞嚴經》呢?
- 楞嚴經和楞伽經哪部好?楞伽經與楞嚴經的區(qū)別
- 《圓通章》的出處殊勝
- 《楞嚴經》從印度傳到中國的因緣
- 在家人可以修持《楞嚴經》嗎?
- 《楞嚴經》中的見識,見性,根性有何關系與區(qū)別?
- 《楞嚴經》是怎么傳入中國的?
- 《楞嚴經》傳到中國的秘密
- 出離世間苦海最好的法門
- 佛說妄情積聚不休而能產生體內愛水
- 佛說末法時代邪魔會施行貪淫魔道
- 從輪回中解脫出來才是最大的目標
- 《楞嚴經》和凈土法門,所說的成佛道理是否相同?
- 不斷淫修禪定者,即使千百劫后也仍是一堆熱砂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于彼岸的解釋
- 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相待的解釋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