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梵Mahāparinirvāna-sūtra)漢語拼音Daboniepanjing 佛教經典。亦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簡稱《涅槃經》。北涼曇無讖譯。40卷。
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三卷
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三卷
(迦葉菩薩品第二十四)
廣釋善星斷善根義 出善星未斷善根之前壞欲界結獲得四禪事 出善星說苦德尼干緣起事 釋斷善根義 釋斷善根佛性不斷義 釋佛性如虛空非三世攝 釋闡提身口業(yè)皆非善義 釋所以聽善星出家意
迦葉菩薩品第二十四
案。僧亮曰。夫為行同有違不違。前師子吼品。辨不違。此品論違也。何者。前品所說。雖有佛性。要修善以成之。此品所說。雖有佛性。而斷善者塞之。故知俱論性。而有違不違之異也。法瑤曰。前品廣說佛性不一;蛞蚧蚬。非因非果;蛞蚧蚓墶;蛏品巧。或言心是。或言心非;蜓噪x陰。或不如是。眾說雖非一途。而佛性一也。是則不可偏執(zhí)一法為是。而余法非也。迦葉今引四十九年。不定之說。偏執(zhí)者。皆失佛意。謂執(zhí)往既失。執(zhí)今豈得耶。若有偏執(zhí)上所說者。皆不得佛意也。經有明文。下至煩惱諸結眾生。五陰善法。皆是佛性。又說性非內非外。亦內亦外。非有非無。亦有亦無。又就闡提。或善根人。四句互明佛性。復引恒河七人。不離佛性水。又言如是七人。若善不善。若方便道。若解脫道。若因若果。悉是佛性。經文如此。豈可以一法偏執(zhí)乎。若不尋結始末所論。佛性各舉一邊。以為決定。但以果為佛性者?质渲家印G捌访生死河中有七人。明不但佛性力故。自得菩提。不修道耶。今明涅槃河中。有七種人。闡提人。聞涅槃經。然后誹謗不信。斷善根耳。然涅槃聲先冥以遠益。謂入涅槃河中。況余六人耶。今明七人雖異。而皆不離佛性水中。雖復兩品同明。而所論碩異也。僧宗曰。上第三十四問安樂性。向師子吼發(fā)斯論。而所顯之旨。猶有未了。今還成本問也。前明闡提雖斷善根。猶有佛性。今因善星。廣釋闡提斷善之方。及還生之由。明所斷者。是起作之善故。則正因之義存也。釋還生之由。所以緣因之理足也。亦以因果相望。則中道詳矣。二圣相成。俱顯妙旨。但辨理周悉。未必文廣也。大分品有六。第一明斷善根。第二辨還生。第三明中道。第四顯修道。第五勸。第六嘆佛也。寶亮曰。師子吼迦葉。但論佛性。其大旨為異者。師子吼就次第從理為談。迦葉就違背邊為論也。師子吼所說。直論從因至果。附理信心。不言先斷善根。后更生之義也。迦葉所說。亦言從因次修。然其行未立。還斷信心。成一闡提。后厭情還發(fā)。能生于善。更進趣取佛。正以此為異。是則師子吼。雖明斷善。未辨還生。今迦葉所論。明斷善之后。更生之義也。大分為九門。第一明斷善根相。第二釋所以斷善。良由眾生根性不定也。第三辨諍論。由根性異。故感教各別。致令互執(zhí)。乖于中道也。第四廣明執(zhí)著。起邪見之過。正以根性不定。不體佛教。各隨所執(zhí)。誹謗失旨也。第五明后從悉自拔得還生善根也。第六明同得常果。第七釋異生死以三漏為因。故感報無常。佛果以真解為資。遣漏盡而體常。第八嘆經。第九嘆佛也。道慧私記曰。師子吼所問。雙樹間事。迦葉所問。從得道已來事?坪喪寄┮詾楫愐病S执似肪腿嗣餍。前品就法明性也。智秀曰。大分此品為六段。第一明斷善根。而佛性不斷。第二明還生善根。第三明非內外非有無中道。第四明不諍。第五明梵行。第六嘆佛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為大醫(yī)師作大藥王
案。僧亮曰。此下第一明斷善根人。斷善根相也。將欲設難。無敘師子吼所釋。善星比丘。是不可治人也。僧宗曰。就明斷善根中。自有六翻。第一明如來慈非不平等。正以善星不受。非如來失。第二廣列過失之事也。第三明斷三世善也。第四明如來具知根力。能知轉下。作中等也。第五廣明諍論。釋由物情不達教下之旨。致生深罪也。第六明所以斷善根。廣起邪見也。智秀曰。第一段中六別。第一論斷善根。第二明根不定。第三明諍論。第四明執(zhí)著。第五明邪見也
善星比丘是佛菩薩時子
案。僧亮曰。此下舉三事證非不可治也。令先明有深重。故云何不救也。寶亮曰。此下第一難。何不先為善星說法也
出家之后受持讀誦分別解說十二部經
案。僧亮曰。次明其有信非都無也
壞欲界結獲得四禪
案。僧亮曰。次明善星不無念等善根也
云何如來記說善星(至)地獄劫住不可治人
案。僧亮曰。略結難也
如來何故不先為其演說正法后為菩薩
案。僧亮曰。治病在于始起可治之時。不先治之。要有漏時。非等慈也
如來世尊若不能救(至)有大慈愍有大方便
案。僧亮曰。若可治而不治。是無慈也。寶亮曰。第二責無慈悲。第三喻無方便也
佛言善男子譬如父母(至)當先教誰知世間事
案。僧亮曰。先答父慈等也。雖復教有先后。而不違慈義。以譬佛慈等無偏也。寶亮曰。此下先答第二難也。我久知其當斷善根。故于爾許年中。接引說法。為后世作益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為慈念故次復教之
案。僧亮曰。人以知見為樂。父慈雖等。然有能速成者。應先教也
善男子如來亦爾(至)為生后世諸善種子
案。僧亮曰。合譬之意。意在不偏必有利益。廣弘一燈之化者。應先教也
善男子如三種田(至)第三喻一闡提
案。僧亮曰。義如上釋
善男子如大師子殺香象時(至)演說法時功用無二
案。僧亮曰。終用一方便力耳。上明雖復先后。而慈用實等。今明三時方便。常盡其力也。寶亮曰。答第三難也。明佛非無大方便。但于善星。方便不顯耳。如彼師子。于二狩之間。雖等其力。菟則不設也
善男子我于一時住王舍城(至)而彼都無信受之心
案。僧亮曰。凡舉三事。此第一緣起也。薄拘羅是惡鬼之名。夫化之所被。以信為本。而闡提斷信。釋所以不受化也。僧宗曰。此下第二廣說斷善之過也。寶亮曰。此下正明善星斷善根之相。兼證釋向第二第三答也。佛雖有大慈方便。而善星凈信。意難出故。無所益也
善男子我于一時在迦尸國(至)而彼絕無信受之心
案。僧亮曰。第二緣起。寶亮曰。既以不信為心。亦遮人為信故。心死蟲置佛跡上。使耳目之徒生異想也
善男子我于一時與善星(至)而彼絕無信受之心
案。僧亮曰。第三緣起也。雖復同列不信。而此一事。偏論反舌。罔沒尊圣。彌見其心矣。所以二問苦得者。欲知即事。與佛語相應已不也。而苦得既已。身驗所以反根。善星因而誡之也。寶亮曰。圣化無方。應物非一。彼既心懷妒。云何可救也
善男子善星比丘雖復讀誦(至)而我真實謂無因果
案。僧亮曰。此明無慧也。若善由解生。則不可斷。不從解生。遇耶則斷。昔雖誦讀。不由解生。亦不可救。答第二難也。善知相法者。知有二種現知相知也。言佛非現知非一切知也。僧宗曰。雖受十二部經。不解旨故。所以退謗。乃至斷善根。況不受持。云何救耶
善男子汝若不信(至)生身陷入墮阿鼻地獄
案。僧亮曰。虛言無效。不如驗實也。陷地獄者。慈不積無以滅身。罪熟報至。所以陷也
善男子善星比丘雖入佛法(至)羅剎大鬼之所殺害
案。僧亮曰。佛說三乘因果。而善星竟不獲一。以無信故。所以無所得也。放逸故。惡知識故者。放逸即內患。惡友即外緣。備此二惡。終斷善根。雖入大海。無獲者無信慧之人。雖入法海。亦無所獲。自戮而死者。譬放逸。惡鬼所殺者。譬惡友也。僧宗曰。記彼必入地獄。一往如似不慈而是大慈也。何以爾耶。若不記者。則長人耶信也
善男子是故如來以憐愍故(至)以惡邪故不舍惡見
案。僧亮曰。答第三難也。雖以憐愍為說。以其放逸。終不可改也
善男子我從昔來見是善星(至)斯下之人地獄劫住
案。僧亮曰。答第四難也。若內有微善?煞奖阃馐谡。斯人可度也。若內無微善。雖外方便。亦無如之何也。寶亮曰。答第一難也。善星若有微豪善者。豈容記其是地獄劫住不可治人耶。由是其一闡提故耳
善男子譬如有人沒清廁中(至)是故不得拔其地獄
案。僧亮曰。手撓之譬大方便。頭發(fā)譬微善也。寶亮曰。雖有未來之善。而現在重惡。無以資發(fā)。故二世皆伏斷也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來何故記彼當墮阿鼻地獄
案。僧亮曰。善星見佛生嗔。即入地獄。佛住似如不慈。欲請以釋故。致此問也
善男子善星比丘多有眷屬(至)乃至無有毛發(fā)許
案。僧亮曰。答意若不往不記者。外則長人眾惡。內則久受重罪。是以先記必入地獄。及今往彼。果陷無間。豈是無慈。乃所以滅其惡因也。真實無二者。以人聞佛言故。不信善星之語。則不增外惡。令其受罪少也
善男子我久知是善星比丘(至)是名如來第五解力
案。僧亮曰。不出外故。不生人罪也。第五解力者。謂十力中性力也
世尊一闡提輩以何因緣無有善法
案。僧亮曰。上說現在。無有信慧。名斷善根。未明五根。及未來善。故發(fā)問也。僧宗曰。此下第三明斷二世善也。智秀曰。此下第二段。顯斷善根義也。六翻明義。此第一求斷善根之相
善男子一闡提輩斷善根故(至)殺一闡提無有殺罪
案。僧亮曰。殺生以害故罪。闡提無善。但得惡心之罪。無殺罪也
世尊一闡提者終無善法是故名為一闡提耶
案。僧亮曰。將欲咨問。未來善義。故先明此定。謂闡提善根。終意不起耶。智秀曰。第二翻。舉終竟以定佛也
佛言如是如是
案。僧亮曰。終竟之義。乃有近遠。一生乃至一劫欲開其論端。故且答如是也
世尊一切眾生有三種善(至)斷諸善法名一闡提耶
案。僧亮曰。舉三世為義。取未來應生。即今未生。所以不可斷也。終竟之旨。未即可見。智秀曰。第三翻。責未來之法。未起則不可斷。不應以斷善。故成闡提
善男子斷有二種(至)是故我言斷諸善根
案。僧亮曰。滅而不續(xù)。名之斷也。性斷障斷者。心有三種。善不善無記。若如常人。起不善無記心時。雖無善心。直是心不并緣。故善心不續(xù)。是謂性斷。以其現在無耶見故。不名障斷。闡提現有重耶見障。使未來之不生于現在。是名具二斷也。法瑤曰。益前有無之問也。以現在無故。得言斷善根。未來有故。得言悉有佛性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沒清廁中(至)是故名為不可救濟
案。僧亮曰。譬意為顯障斷非究竟斷也。未來之善。雖有起力。交為現在邪見所障。不得起故。不能濟苦也
以佛性因緣則可得救(至)一闡提輩亦復如是
案。僧亮曰。謂正因性也。斷緣因善根。非斷正因也。由正因力故。久善還生。非三世者。釋不斷義也。正因是相續(xù)常。常故無去來也。如敗子者。既以不善無記為正因。二法力弱,F在世中。必不生善。以敗子為譬也
世尊一闡提輩不斷佛性(至)云何說言斷一切善
案。僧亮曰。乘上正因不斷之辭。以為問也。正因之力。必感佛果。果善因善。二俱不斷。故知非闡提也智秀曰。第四翻承上不斷性之旨。仍以為難也。佛性是善。闡提不能斷。云何成闡提也
善男子若諸眾生現在世中(至)則不得名一闡提也
案。僧亮曰。佛性是善。若現有佛性。則非闡提。明正因是種子性義。不以為緣因性也
如世間中眾生我性(至)當見故故言眾生悉有佛性
案。僧亮曰。以世我為譬。以證現無之義也。以當見故者。上言眾生現在。無有常名。悉有苦故。以當見為有。非現有也
以是義故十住菩薩具足莊嚴乃得少見
案。僧亮曰。上云當見為有。此說見之時也。以少見名因。全見名果。因名為得。果是所得。今以得為佛性者。因中說果也
迦葉菩薩言世尊佛性者常(至)如其生者非是善乎
案。僧亮曰。上云佛性是常。無有三世。又云。佛性未來當見。此前后相食。則常義未顯。故以空微之也。智秀曰。第五翻。有兩句難。第一責性非三世。不應復云未來。第二責既有慈愛。豈容非善也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案。僧亮曰。述成上義無三世也
一切眾生有三種身(至)未來身凈故說佛性
案。僧亮曰。謂所說佛性。因中說果耳。非前后二言。相食之過也
世尊如佛所說義如是者(至)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案。僧亮曰。難言。若佛性是常。常則無生無滅。非有為相。何故說言眾生悉有也。智秀曰。第六翻有兩關難。初若非三世者,F在眾生。不應有也。后云若眾生有者。應與眾生同體也
善男子眾生佛性雖現在無不可言無
案。僧亮曰。雖無現相。而終得為用。以終得用故。于眾生為有也
如虛空性雖無現在不得言無
案。僧亮曰?諢o現相。而得言眾生有現在用。佛性亦爾。雖非現有。而現在眾生。亦得有用也
一切眾生雖復無常而是佛性常住無變
案。僧亮曰。將欲廣辨。以定譬性。故重舉二門也
是故我于此經中說(至)猶如虛空非內非外
案。僧亮曰。以言無內無外者。明是常也
如其是虛空有內外者(至)眾生佛性亦復如是
案。僧亮曰。若有內外。則非一也。若有分數。則非常也。內無外。外無中。中無內。豈曰遍耶
如汝所言一闡提輩(至)一闡提業(yè)亦復如是
案。僧亮曰。心為善惡之主。而為邪見所壞。雖有慈念之至。終不成善。義現譬中
善男子如來具足知諸根力(至)說一切法無有定相
案。僧亮曰。此下第二分也。說根性不可定可進可退也。說退以誡之。說進以勸之。謂勸誡分也。僧宗曰。此下第四明如來知根力故。能轉下作中。以根不定故?蛇M可退。如來終不舍置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以何因緣聽其出家
案。僧亮曰。上說知根。未說知根之利也。而聽善星出家。不得佛法之利。以跡而觀。似不知人利。故發(fā)問也
佛言善男子我于往昔(至)我為如來具足十力
案。僧亮曰。說知根之利也。寶亮曰。佛知善星。當斷善根。故將其出家。令生微善。開后世之資。且若不出家。則橫長物惡。為此因緣所以攜其入道也。然經家已顯調達是跡。竟未發(fā)善星之權。以此而言。經文不應止有此也。撿理求義。例應非實。蓋未盡也
善男子佛觀眾生具足善法(至)能斷善根具不善根
案。僧亮曰。說退因也。退因有四。一不親善友。二雖近不聽正法。三雖聽法。不思惟義。四雖思義。不如說行
善男子如來復知是人現世(至)爾時則能還生善根
案。僧亮曰。說進因也。進因亦四。略舉近善友。聽正法二因
善男子譬如有泉去村不遠(至)名為具足諸知根力
案。僧亮曰。明退是暫爾耳。而生善。是必定也。泉譬佛果。村譬三界。水譬常樂?势┌丝。智人譬佛。無異路譬八苦可厭。常樂可欣。八道定也
爾時世尊取地少土(至)不比十方所有土也
案。僧亮曰。明退者。雖復不久。而退者甚多也。進雖必定。而進者少也
善男子有人舍身還得人身(至)能入涅槃如[打-丁+瓜]上土
案。僧亮曰。進者從明入明也
舍人身已得三惡身(至)如十方界所有地土
案。僧亮曰。明退者從明入冥。從冥入冥也
善男子護持禁戒精勤不懈(至)如十方界所有地土
案。僧亮曰。上總說一切眾生。此別舉出家人。及信涅槃經為異耳
善男子如來善知眾生如是(至)是故稱佛具知根力
案。僧亮曰。結上旨也
- 上一篇: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二卷
- 下一篇: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四卷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