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數(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shù)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shù)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心經(jīng)白話解 經(jīng)文正解 第一卷
心經(jīng)白話解 經(jīng)文正解 第一卷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少室六門]
觀自在菩薩
菩薩超圣智。六處悉皆同。心空觀自在。無閡大神通。
禪門入正受。三昧任西東。十方游歷遍。不見佛行蹤。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圣道空寂寂。如是我今聞。佛行平等意。時到自超群。
[慧凈禪師]
小乘雖證人無我法執(zhí)迷情由未改
。蹆艋酆蜕校
這里的“觀自在菩薩”既是觀世音菩薩,也可以指所有修深般若,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人。修得這種菩薩道的人,都是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就是觀世音,是觀世音另外的一種翻譯,是“觀世音而得自在”的省略。
觀世音觀的是什么呢?觀察世間一切呼喊救苦救難的聲音。在我們這個世界,有無數(shù)的人在呼喊觀世音菩薩。呼喊觀世音菩薩做什么呢?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時時刻刻為我們苦難的眾生作舟航,作導師,作梯子,作橋梁。作得徹底了,圓滿了,也就得了大自在。換句話來說,只有達到觀自在,才能觀世音而救世間的一切苦難。
觀世音菩薩是我們學佛法,修佛道的榜樣。
。垩a注]
佛教教人明心見性。
怎樣才能明心見性?人們從小到大,在家庭、學校、社會受到教肓,受到熏淘,各人心里都形成了一套屬于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善人會成為有益于人類社會的人才,惡人會成為害人害己的敗類。
人類社會都提倡善人善事。不過,善人也經(jīng)常要遇到麻繁事,傷心事,心里有很多煩惱。煩惱是一種心障,障蔽著自己本來明凈的心。惡人本性并不是惡的,只是由于沾染了太多惡習,被惡劣習氣障蔽了本來明凈的心,才會生惡念,犯惡業(yè)。
人們心中已有的知識,包括社會知識和自然知識,如果不善于去妄存真,去舊更新,而是因陳守舊,固執(zhí)成見,也是一種心障。
被煩惱事引起的心障,叫做煩惱障;由固執(zhí)成見引起的心障,叫做智障。要想明心見性,必須去掉這兩種心障。去掉心障,露出本來明凈的心,便能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認識世界,就是明心見性了。
怎樣才能去掉這兩種心障呢?釋迦牟尼教他的弟子們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波羅蜜多是什么意思?般若是大智慧;波羅蜜多,又簡稱波羅蜜,意思是到彼岸。到哪個彼岸?到?jīng)]有煩惱的彼岸。在那里,人人都像彌勒菩薩那樣,大肚能容,笑口常開。那里是修行人夢寐以求的極樂世界。在大智慧的指導下,度到?jīng)]有煩惱的極樂的彼岸。這是一種修行法門,或說是度門。因此,般若波羅蜜多,可稱為大智度。
大智度中,包含六度門,分別叫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怎樣布施?施財物供養(yǎng)寺廟僧眾,施財物幫助窮困的人;貢獻力氣,助人為樂;貢獻才智,弘揚佛法;發(fā)明創(chuàng)造,造福人類;這些都是布施。
怎樣持戒?皈依佛門的人,要遵守佛門戒律,諸惡勿作,眾善奉行;國家公民,要遵守國家法律;作為社會的一個成員,都應當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這些都是持戒的起碼要求。
怎樣是忍辱?不是叫你忍辱偷生。修學大乘佛法,自己未得度,發(fā)愿度世人,這是一樁大事業(yè)。干大事業(yè)的人,要忍辱負重,一切時.一切處,對一切人.一切事,都不生嗔恚之心。
怎樣是精進?行住坐臥,不忘修持,精益求精,永無止境。
怎樣修禪定?初學的人,一般要安心靜坐,或持名念佛,或觀想佛身好相,系心一處,漸入至靜狀態(tài)。功夫淳熟,可能在禪境中見到許多不思議的殊勝境界。這些境界,其實是阿賴耶識(又名藏識,即潛意識)作用生起的幻相。面對幻相,自心不動,不生妄想,便說是禪定。禪宗六祖慧能說:“外境離相是禪,內(nèi)心不動是定。”
般若是大智慧。這大智慧不是普通人的智慧。不參與禪定實踐的人,很難明白般若智慧是怎么樣的大智慧。修習禪定的人,如果在禪中還有私心雜念,有偏執(zhí)見,也不可能生發(fā)般若智慧。
般若波羅蜜,最勝最第一,無去亦無來,不入亦不出。
施戒忍進禪,是為六度足,般若是為目,建瓴在高屋。
觀照不著相,常寂非草木,圓明常寂照,自在蓮池浴。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少室六門]
照見五蘊皆空
貪愛成五蘊,假合得為身。血肉連筋骨,皮里一堆塵。
迷途生樂著,智者不為親。四相皆歸盡,呼甚乃為真。
度一切苦厄
妄系身為苦,人我心自迷。涅槃清凈道,誰肯著心依。
陰界六塵起,厄難業(yè)相隨。若要心無苦。聞早悟菩提。
[慧凈禪師]
四大五蘊無非色,人我眾生本性空。
若能發(fā)慧當心照,長辭苦厄出煩籠。
。鄞箢嵍U師]
五蘊者,色受想行識。今人依此修行,常自反照,交見五蘊凈盡,凈裸裸,赤灑灑,到這田地,自然休歇。若不得五蘊空,依舊墮落生死界。四大五蘊身如客店,主人暫住,主人既離,屋舍倒壞。
[凈慧和尚]
“觀自在菩薩”是能修能證的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所修所證的法。這段話,每一個字都非常地重要,我們在體會的時候,在念誦的時候,千萬不能輕輕地劃過,要深入地去體會這段話的三個意思。“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是一個意思,“照見五蘊皆空”是一個意思,“度一切苦厄”是一個意思。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就是般若見,是見地。“照見五蘊皆空”,是功夫。“度一切苦厄”,就是結(jié)果。深般若就是甚深般若,甚深智慧,大智慧。深般若不是拿來談論的,是要具體地去行,去實踐,也就是要孜孜不倦地按照般若的要求,住在般若的境界當中。
“照見五蘊皆空”,一切的力量都在這句話上。“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件事聚合在一起就是我們的生命體,就是我們生活的現(xiàn)實。
凡夫有染污的五蘊,圣賢有清凈的五蘊。
我們的生命是什么呢?就是色、受、想、行、識。色是指的色法,指物質(zhì)世界;受、想、行、識是心法,指精神世界。
一個色字把地、水、火、風四種基本元素所構(gòu)成的物質(zhì)世界,人體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色、聲、香、味、觸、法等感覺對象,全部包羅無遺。山河大地、草木叢林,一切有生命的,無生命的,都在一個“色”字當中。
色,是指物質(zhì)世界;受、想、行是心理活動,屬于心所;識,則是我們精神的主體,認識的主體,就是我們的心,屬于心王。“照見”就是用深般若的力量,觀照的力量,突破這五蘊的障礙。“空”有突破、超越、轉(zhuǎn)變的意思,不是要消滅五蘊,而是要突破五蘊的障礙。因為即使開了悟,成了佛還有五蘊,只是超越了,突破了。突破了什么東西呢?突破了迷惑。
“一切苦厄”,不是指某一個苦厄。一切苦厄度盡,就是二障——煩惱障、所知障斷盡,二執(zhí)——人我執(zhí)、法我執(zhí)破盡,證得大涅槃,那才可以稱得上是度盡一切苦厄,徹底地超越了。
“照見五蘊皆空”這個功夫,從現(xiàn)在開始,我們要一點一滴地去做,一直做到成佛,金剛后心那一刻,徹底地轉(zhuǎn)變,那才算是度盡一切苦厄了。我們在念誦這段經(jīng)文的時候,要全身心地去體會它,把整個生命都融入到超越的境界當中,我們的功夫就能夠逐步地相應。
一切苦厄度盡,就是涅槃境界。
涅槃者,煩惱永熄,一切煩惱之火熄滅了,我們這顆心不會再像在滾油中熬煎一樣。我們這顆心在沒有開悟之前,在迷惑當中,就像在滾油中煎熬,所以叫熱惱。煩惱是熱惱,煩字有個火的部首,惱字有個心的部首,火在燒心,多么痛苦啊。希望我們每一位,在讀這本《心經(jīng)》的時候,對每一個字都不要放過,深刻地去體會。
記住這件事:色、受、想、行、識五蘊就是我們生命的全部內(nèi)容,我們生活的全部內(nèi)容,修行就是要從這個地方下手。
。垩a注]
釋迦牟尼在王舍城外靈鷲山上對弟子們說《大般若經(jīng)》時,回答大弟子舍利子(又名舍利弗)關(guān)于般若波羅蜜行的問題,說到五蘊皆空。《心經(jīng)》中短短二百六十字,是《大般若經(jīng)》的總綱。一切大乘經(jīng)典都不離這個宗旨。
五蘊是什么?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怎樣建立起來的?這是一個很不容易說清楚的問題。古代佛教用五蘊來說明人們形成認識的過程。五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人們的感覺器官有接收外界事物的功能,外界事物通過人們的感覺器官在心中(現(xiàn)代科學說是在人腦中)形成了一種感知,這種感知的印象就叫做色蘊。色蘊是客觀事物在人們腦中的反映。這種感知不一定是主動有意的,很多時候是被動的,無意的。這種感知馬上觸動了人們思維的神經(jīng),被領(lǐng)受下來,作分別,作推想,判斷是舒服或不舒服,喜歡或討厭。接著,還要運用邏輯思維,對判斷的初步結(jié)果進行深加工,最后形成了一個鮮明的識相,這就是從色蘊到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全過程。
教外人士因為不明白甚么是五蘊,不明白五蘊皆空的真實義,所以不少人把釋迦牟尼說的五蘊皆空,誤解為萬物皆空、萬事皆空,這是十分有害的曲解。如果真的萬物皆空、萬事皆空,那幺,修善行也空,干壞事也空,人類社會不知會變成甚什么樣子了。
五蘊不是實物。
受想行識這四蘊不是實物,容易理解。色蘊不是實物嗎?
有一則人們熟識的童話。一只木瓜從樹上掉到水塘里,“咕咚”!兔子嚇得沒命跑,大叫“咕咚來了”。弄得林中野獸都驚慌地跟著逃命。木瓜是實物,木瓜落水發(fā)出“咕咚”響是實有的事,兔子和那些逃命的野獸心中的“咕咚怪物”便是色蘊。這色蘊不是實物,也不是原來實有的事。色蘊是客觀事物在人們腦子里的反映。
上面說的是逗小孩的笑話。人們會說:“我沒有那么傻吧”?很難說啊!誰敢夸口說自己心中的色蘊都同客觀真實一模一樣呢?
除了佛和觀自在菩薩之外,一般人都未能斷除煩腦障和智障,常常戴著有色的哈哈鏡看世界,在自己心中的色蘊多是扭曲了的形象,再用既有的錯誤觀念作參照系,運用主觀的邏輯進行推理,怎能如實地反映客觀世界呢?
釋迦牟尼教弟子們要學會照見五蘊皆空,不要把妄的看成真的,不要撿著瓦礫當珍寶。
誰能照見五蘊皆空?
觀自在菩薩能照見五蘊皆空。
人們最大的煩惱是生死大事,如果能正確認識生命的奧秘,增強抗病能力,延緩衰老,可說是獲得一定的自在;如果能為濟世救民而把生死置之度外,這是最大的自在。對待錢財,做錢財?shù)闹魅,不做錢財?shù)呐`;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甘于淡泊,知足常樂,也會活得很自在。如果對待利衰毀譽稱諷苦樂,能做到八風不動,也可稱得上是觀自在菩薩了。坐禪的人會產(chǎn)生動癢輕重涼暖澀滑等虛妄感覺。當坐禪進入至靜狀態(tài)時,即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由于阿賴耶識在作怪,會產(chǎn)生幻視幻聽的魔事境界。這就是剎那剎那地變幻的變易生死現(xiàn)象,這正是釋迦牟尼要弟子徹底解決的生死大事。
《金剛經(jīng)》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禪中的魔事境界,正是有為法產(chǎn)生的夢幻泡影。觀自在菩薩在禪中觀幻能離幻,離幻即是真,遠離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兩種生死,這才是釋迦牟尼說的最重要的生死大事。這樣才能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中得大自在。
錢財自在,八風自在,魔幻自在,生死自在,就是真真正正的觀自在菩薩了。
觀自在了,照見五蘊空了,一切煩惱都化為烏有了,還有什么苦厄不得超度?
在世人眼中,生老病死是苦,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盛是苦,見五蘊空了,這八苦都化歸無所有處了。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妄歸真,降邪魔,見如來;大肚能容,笑口常開,苦變成樂了。
甜也樂,苦也樂,隨緣安住心常樂;天常在,地常在,所欲隨心恒自在。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四十二)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四十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四十)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九)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三十八)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七)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三十六)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五)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三十四)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三)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二)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三十)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二十九)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二十八)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二十七)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