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數(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shù)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shù)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心經(jīng)白話解 經(jīng)文正解 第五卷

心經(jīng)白話解 經(jīng)文正解 第五卷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少室六門]

【以無所得故】

寂滅體無得,真空絕手攀。本來無相貌,權(quán)且立三檀。

四智開法喻,六度號都關(guān)。十地三乘法,眾圣測他難。

【菩提薩埵】

佛道真難識,薩埵是凡夫。眾生要見性,敬佛莫心孤。

世間善知識,言論法細粗。頓悟心平等,中間有相除。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般若言智慧,波羅無所依。心空性廣大,內(nèi)外盡無為。

性空無礙辯,三界達人稀。大見明大法,皆贊不思議。

【心無掛礙】

解脫心無閡,意若太虛空。四維無一物,上下悉皆同。

來往心自在,人法不相逢。訪道不見物,任運出煩籠。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生死心恐怖,無為性自安。境忘心亦滅,性海湛然寬。

三身歸凈土,八識因緣。六通隨實相,復本卻還源。

【遠離一切顛倒夢想】

二邊純莫立,中道勿心修。見性生死盡,菩提無所求。

身外覓真佛,顛倒一生休。靜坐身安樂,無為果自周。

【究竟涅槃】

究竟無生性,清凈是涅槃。凡夫莫測圣,未到即應(yīng)難。

有學卻無學,佛智轉(zhuǎn)深玄。要會無心理,莫著息心源。

[慧凈禪師]

薩埵依空無掛礙,用智修真至涅槃。

遠離妄想除顛倒,真謂收心向內(nèi)觀。

 。鄞箢嵍U師]

  四諦

  無苦無樂,無集無滅,無道無德,到這里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一超直入如來地。會么?密竹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云飛?離種種見,脫體無依,自性清凈,實無一法。歸根得旨意,念念空寂。太虛之體,聲色不存。如來界,如虛空,是了事清凈道人。

  菩提薩埵

  了得人空,名曰菩提。了得法空,名曰薩埵。人法俱空,名曰妙覺。

  依此解說,得大智慧。隨機利物,引導群迷,同到彼岸。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提用雙行,混融歸一。外清凈,內(nèi)清凈,外空嫩空,當體即空。天地未有,先有此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太始太初,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如千燈照室,其光遍滿。一切幻化,總無障礙。東去無窮,西去無極?v橫自在,拘系不能得,千圣不奈何。若要遠離,先斷貪欲。眾生輪回,顛倒不息。如夢幻泡影,流轉(zhuǎn)世間,終無了期。若有人打得透,永免顛倒夢幻。竟者盡也,窮盡之法。廓徹無也,萬緣頓息。離四句,絕百非,知見無見,斯則涅槃。如何是涅槃?咫尺之間不睹師,迢迢空劫,盡在如今。放光動地,人法俱妄。不見有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三世自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

  涅槃

  不生謂滅,不死謂槃。波羅密多,正法眼藏。十方諸法,依此修行,圓成正覺。自悟自性,不容記授。若有傳授,盡是外道邪見。六代祖師自修自證。亦無一法與人。

 。蹆艋酆蜕校

  “以無所得故”,就是對前面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諦、十二因緣的一個總結(jié)。“無所得”,就是般若的相。有所得總有局限性,總是局限在某一點上,只有無所得才是無所不得,盡虛空遍法界,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沒有一處不是般若智慧的顯現(xiàn),所以這“無所得”,或者說這“無得”二字,既是對“無智亦無得”這一句的一種描述,更是對前面七個“空”字、六個“不”字、十三個“無”字的總結(jié)。“無所得”不僅僅是指“無智亦無得”這一句,是從“照見五蘊皆空”開始,一直到“無智亦無得”都包括在內(nèi)。

  “以無所得故”,要翻譯一下就是說,因為具備了二空所顯的真理。“菩提薩埵”是菩薩二字的全稱。菩提是覺悟,薩埵為有情,菩薩者覺有情,就是已經(jīng)覺悟了的有情。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菩薩具備了無所得的甚深般若,所以能夠依般若而到彼岸,既到彼岸就心無掛礙,正因為無有掛礙,就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得到究竟涅槃。如果說是有所得的話,這一切都不可能成為修菩薩行者的清凈的生命現(xiàn)實。

  這句話雖然念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可是千難與萬難。僅僅就那一句“無所得”來說,我們凡夫在開始修行的時候,都是希望有所得。總是希望見光見瑞,見到天神、護法,見到菩薩,見到佛,希望做好夢……這哪里是“無所得”。如果執(zhí)著在一個好夢上,那么你永遠都停留在做好夢的這個地方,也就不會再有進步。因為你認定了那就是正確的,也就僅僅是滿足于做一個好夢。下一步呢?你就希望天天做好夢,如是而已。我們修行的人,一定要從這里跳出來,要舍掉。不舍掉,就老是在原地踏步走。舍掉了第一步,才能邁出第二步、第三步,要不斷地向前走,不能停留,不能有所得。即使是證得了初地、二地,一直到十地的菩薩,最后還是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還是無所得。為什么呢?心等虛空,量周沙界。一切都是自己的家珍,一切都是現(xiàn)成茶飯。有所得,心中就有掛礙,無所得,就心無掛礙。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這是人間的美景。“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如果有閑事掛在心頭,看到春花秋月,看到夏風冬雪,就會引發(fā)各種各樣的遐想。“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詩人看到月光,就想到故鄉(xiāng)。為什么呢?就是詩人心中有掛礙?椿ㄒ嗍侨绱。

  心有掛礙就有恐怖。什么恐怖呢?患得患失是恐怖,悲歡離合是恐怖,生老病死還是恐怖。心無掛礙的人,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一切順勢推移,了無掛礙,無有恐怖,也就能夠“遠離顛倒夢想”。顛倒夢想是什么呢?是從無明開始一直到老死這十二因緣,無量劫以來流浪生死的種種過程。在睡夢中覺得花好月圓,覺得山清水秀,覺得人間值得貪戀,子孝孫賢,家財萬貫。一覺醒來,原來都是顛倒夢想。遠離了顛倒夢想,就得到“究竟涅槃”。一切苦再也不會干擾自己這方寸之地。

  我們學習《心經(jīng)》,要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運用這些道理來指導修行、生活,指導我們遠離顛倒夢想,得到清涼自在。

  《心經(jīng)》講到“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接下來是“以無所得故”。關(guān)于這一句,有的注解是把它連在“無智亦無得”的后面,有的是放在“菩提薩埵”的前面,也有的是專門注解這一句。連上還是接下,這在經(jīng)文當中至關(guān)重要。這一句和上面“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智亦無得”是呼應(yīng)的。講到菩薩的修行法門,也不能以有所得心而修。凡夫法、緣覺法、聲聞法、菩薩法都要以“無所得”心來修。“是諸法空相”,就是無所得心。“無所得”是什么呢,就是般若相,就是大智慧。“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凡是有所得,都是有局限的,只有無所得,才沒有局限。

  接下來就講“菩提薩埵”。菩提薩埵,就是菩薩的全稱。菩提為覺,薩埵乃有情,就是覺有情。菩提薩埵要證究竟涅槃,必須依般若波羅蜜多。菩提薩埵為能依之人,般若波羅蜜多為所依之法。菩薩依此般若修證,心離業(yè)障的纏縛;因無業(yè)障的纏縛,所以就沒有生死的恐怖;既無生死的恐怖,就無顛倒煩惱。生死是報障,業(yè)是業(yè)障,煩惱就是煩惱障。我們凡夫具足三障,菩薩三障斷盡。三障消除干凈,佛的三德就呈現(xiàn)出來。

  所謂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斷三障,證三德,所以能夠究竟涅槃。究竟就是煩惱永滅、三德圓滿,才稱為究竟。涅槃,翻譯為寂滅,亦可譯為圓寂。圓者,圓具三德;寂者,一切煩惱永滅,所以稱為寂滅。生滅滅已,寂滅現(xiàn)前,不生不滅了,寂滅的境界就呈現(xiàn)出來。這里所說的滅,所說的消除三障、不生不滅都是指的破除執(zhí)著。世間森羅萬象,一切宛然存在,由于我們在主觀上所存在的妄想執(zhí)著,才改變了外在事物的形象。每一個人都是根據(jù)自己的主觀世界來看待客觀世界,有什么樣的主觀世界,就有什么樣的客觀世界。客觀世界本來是平等平等的,但由于我們每—個眾生主觀上的見解、心量、智慧不同,所以客觀世界反映到我們的主觀世界就千差萬別。

  佛教所說的破除執(zhí)著,照見五蘊皆空,不是要去消滅客觀世界的存在,而是要改變我們主觀世界的觀念。所有的問題、矛盾就是我們主觀世界的看法和客觀世界的存在不一致。有矛盾就有煩惱,如果把主觀世界的觀念改變過來,加以突破、超越,煩惱就消除了,那就是所謂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都是自己制造出來的,自作自受,要消除這些苦厄,別人代替不了,還是要自己來解決。

  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依著智慧到彼岸的法門,不斷地觀察、觀照,就能破除生死的恐怖。因為自己主觀上的種種計執(zhí),種種障礙都消除了,私欲、煩惱消除了,恐怖也就隨之消除了。“心無掛礙,無掛礙故”,就“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掛礙是什么呢?就是自己內(nèi)心還有見不得人的地方,自己內(nèi)心還有陰暗面,有私欲,那就是掛礙。只要有一點事情牽涉到自己私利的時候,就耿耿于懷,放不下,那就是掛礙。掛礙這兩個字,很形象,掛就是不順利,礙就是阻礙。因為內(nèi)心深處還有東西,所以飛不起來,也跑不動。

  有掛礙就有恐怖,恐怖是什么呢?恐怖就是生死,掛礙就是煩惱,無有恐怖才能遠離顛倒夢想,得到究竟涅槃。這是講菩薩要得到“究竟涅槃”,就必須“依般若波羅蜜多”來改變自己。

  這幾句話,每一句都可以對照我們的內(nèi)心來觀照,自己修行的狀況、程度,看自己還有掛礙沒有。掛礙的是什么?是房子,是存折,是妻子,還是兒女?這些東西都要關(guān)心,但是不能成為掛礙。我們不能住露天,在家居士有家有室,也必須有一點積蓄,有一些錢存在銀行里。但是,不要成了包袱,掛礙就是包袱,你不要老是背著那個存折,那就會把你壓得喘不過氣來。要把世間的一切事情看得淡一點,淡化地處理世間的一切財、色、名、食、睡。

 。垩a注]

  自己修成正覺,且發(fā)愿化度世間有情眾生,這樣的修行人,稱為菩提薩埵,簡稱菩薩。觀自在菩薩確立了人法二無我觀,不求福報,不求功德,到了無作無求的大空境界。不受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塵勞所染,亦不為微細煩惱所牽,纖塵不染,超然物外,以無所得而成大功德。因為行大智度法,照見諸法空相,無作、無求、無所得,還有什么可牽掛呢?腳下已是平坦通途,眼前已是殊勝佛地,所以“心無掛礙”。

  無得便無可失,無私便能無畏。不怕苦,不怕死,不怕退失,不怕不得涅槃,所以“無有恐怖”。

  這里歡歌剛唱罷,那邊悲劇又登場,

  威風落泊悠然過,何必楸心掛肚腸?

  來時赤條條,去時條赤赤,

  即使威風八面,難逃煙滅無跡。

  萬緣放下自安然,無掛無牽心似碧,

  無欲無求無畏怖,無爭無訟無能敵。

  任你翻江龍虎斗,我仍穩(wěn)坐釣魚船,

  急風暴雨心安穩(wěn),兩腳長伸自在眠。

  什么是涅槃?外道(與佛教教義不同的教派都是外道)說冥諦是涅槃,或說神我是涅槃,或說死了是涅槃。他們說的冥諦,認為天上有一個造物主,見到這個造物主便是涅槃。他們說的神我,認為有一個離了肉身能存在的靈魂,煉得靈魂升天,便是涅槃。二乘說無作是涅槃,認為在禪中不作意,便是涅槃。這些都不是大乘說的涅槃。

  大乘說的涅槃,指不生不滅的境界。真實義是:幻相隨生,妄想不生;幻相隨滅,正智不滅。這是在生滅中的不生滅。在生滅中,當下見性,便是涅槃境界。

  觀自在菩薩已入無生佛地,已到涅槃境界。但為了普度世間有情眾生,發(fā)誓未度盡無邊眾生,不入涅槃,這就是“究竟涅槃”。

  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非常亦非斷,外道不能了。

  無作非無作,無生真奧妙,不隨文字解,許你知多少。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