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四(2)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四(2)

  亥二、于晏坐時(分二科)    天一、問

  問:于宴坐時、從幾障法凈修其心?云何從彼凈修其心?

  這是第五科「凈修其心」這里邊分二科,第一科是「由法增上」,這一科又分兩科,第一科是解釋。解釋里又分兩科,第一科是「別顯」。別顯里邊分兩科,第一科「于經(jīng)行時」,這一科講完了。現(xiàn)在是第二科「于晏坐時」,分兩科,第一科是「問」。

  「于晏坐」的時候,就是靜坐的時候,「從幾障法凈修其心?」就是有幾種障礙你修行的法里面,來清凈來調適你的心。就是靜坐的時候、修止觀的時候有幾種障礙,從幾種障礙里邊來修行?這是第一個問。

  「云何從彼凈修其心?」第一個問是問「有幾種障礙?」現(xiàn)在第二個問呢,怎么樣來破除這個障礙?是這樣意思。

  下面第二科是回答,回答里分二科,第一科是「總標所從」。

  天二、答(分二科) 地一、總標所從

  答:從四障法凈修其心。謂貪欲、瞋恚、掉舉惡作、疑蓋,及能引彼法,凈修其心。

  「從四障法凈修其心」,靜坐時候有四種障礙,就破除這四種障礙來修這個止觀!钢^貪欲、瞋恚、掉舉惡作、疑蓋」,就這四種障礙!讣澳芤朔,凈修其心」,「能引彼法」,就是能引起這四種障礙的法,每一法有生起的因緣,就是從這個境界里邊來清凈你自己的心,用止觀來調。這是「總標所從」。

  下邊第二科「別修方便」,就是每一種障礙有不同的因緣,就是一樣一樣的修行那個方便,來破除這個障礙。分二科,第一科「于貪欲蓋」,先解釋,又分二科,第一科「舉方便」,就是「觀不凈相」。

  地二、別修方便(分二科)    玄一、于貪欲蓋(分二科)

  黃一、釋(分二科)   宇一、舉方便(分二科)   宙一、觀不凈相

  為令已生貪欲纏蓋速除遣故;為令未生極遠離故,結加趺坐端身正愿,安住背念;蛴^青瘀、或觀膿爛、或觀變壞、或觀昱脹、或觀食啖、或觀血涂、或觀其骨、或觀其鎖、或觀骨鎖。或于隨一賢善定相,作意思惟。

  「為令已生貪欲纏蓋速除遣故」,這位修行人為了使令自己,已經(jīng)現(xiàn)前的貪欲的煩惱的障礙「速除遣故」,迅速地能夠破除去!笧榱钗瓷鷺O遠離故」,如果說這個貪欲蓋,雖然有但是沒有現(xiàn)前,那還是有問題,那就也還是要修不凈觀,使令它「極遠離故」,它不現(xiàn)前就是有遠離,令它永久也不現(xiàn)起就是叫作「極遠離」了!附Y加趺坐端身正愿、安住背念」,這是一個前方便,先要結加趺坐,或者單加趺,或者雙加趺。但是在律上說呢,比丘尼不應該結雙加趺坐!付松碚福沧”衬睢。

  「或觀青瘀、或觀膿爛、或觀變壞、或觀昱脹、或觀食啖、或觀血涂、或觀其骨、或觀其鎖、或觀骨鎖」,這是修這個九想觀、不凈觀來破除這個貪欲蓋。這個「觀骨」,人的身體是一節(jié)一節(jié)的骨頭,這個骨頭分散在各處,這個手骨、足骨、頭顱骨、各別的在一些地方,那時候叫做骨!富蛴^其鎖」,「鎖」就是一節(jié)一節(jié)的骨頭連在一起,這時候叫做「鎖」!富蛴^骨鎖」,觀「骨鎖」和這個「鎖」有一點不同,就是微細的觀察叫做「骨鎖」,大略的觀察就叫做「鎖」,這是有這樣的不同。

  「或于隨一賢善定相,作意思惟」,「或于隨一」隨你哪一種「賢善定相,作意思惟」,這個「賢善定」,指什么說呢?前面修不凈觀是在散亂心里面修,這個「或于隨一賢善定相」,這個時候已經(jīng)奢摩他修成功了,或者是在未到地定,或者是欲界定也是可以,欲界定、或者是未到地定。那么在這樣的定里邊有這樣的作意,能破除去這個貪欲,所以這個定叫做「賢善定」。我們有煩惱的人,這個貪欲的煩惱也是很多,很多很多的煩惱里邊,貪欲煩惱是很重要的,這個貪欲煩惱里邊這欲煩惱是更重,F(xiàn)在這個定里邊,這個止觀能破除去這個重的煩惱,就稱贊這個定叫做「賢善定」,這樣意思。「賢善定相,作意思惟」,這個作意思惟還是這個不凈觀。

  宙二、聞思正法(分二科)       洪一、舉正法

  或于宣說貪欲過患相應正法,于此法中,為斷貪欲,以無量門訶責毀呰欲貪欲愛、欲藏欲護、欲著過失。

  這是第二科「聞思正法」。前面第一科是觀這個不凈相,「觀不凈相」這是一種破這個貪欲的一個方法,F(xiàn)在第二科呢,就是你不可以只是閉上眼睛修止觀,你另外你還要讀誦經(jīng)論的。這個分二科,第一科「舉正法」。

  「或于宣說貪欲過患相應正法」,或者你這位修行人,你對于佛所宣說貪欲過患相應的那個法語,「于此法中,為斷貪欲」,這一部經(jīng)或者這一品、這一段「于此法中」,為了斷除去這個貪欲的煩惱,「以無量門訶責毀呰欲貪欲愛、欲藏欲護、欲著的過失」,這段經(jīng)里面是訶責這個,「以無量門」是各式各樣的立場,來訶責這個欲的過失。

  《披尋記》八三三頁:

  以無量門訶責毀呰欲貪等者:此中欲貪、欲愛、欲藏、欲護、欲著、皆貪異名。攝異門分說:貪者、謂于受用喜樂堅著故。藏者、謂于內所攝自體中愛故。護者、謂于他相續(xù)中愛故。著者、謂著受用,無所顧惜故。(陵本八十四卷十六頁)愛有多種,若過去、若未來、若現(xiàn)在、若境界、若領受、遍行一切應知。

  「以無量門訶責毀呰欲貪等者:此中欲貪、欲愛、欲藏、欲護、欲著、皆貪異門」,都是貪的不同的名字!笖z異門分說」,就是本論的攝異門分的里面說「貪者,謂于受用喜樂堅著故」,就是受用這個欲的喜樂特別地執(zhí)著,這就叫做貪。這個「藏者,謂于內所攝自體中愛故」,這個內所攝就是自己,自己叫做內,屬于自己這一面的自體,自己的身體,「中愛故」愛著自己的身體叫做「欲藏」。「護者,謂于他相續(xù)中愛故」,這是叫做護。「著者,謂著受用無所顧惜故」,這個著什么意思呢?這個「欲著」是「謂著受用,無所顧惜故」,就是執(zhí)著、愛著受用這個欲「無所顧惜」,一點也不顧慮什么,其他的什么都不顧慮。像人有病了花多少錢也要去治這個病,這個受用欲也是,不管其他的,都不顧慮。

  「愛有多種,若過去」,若過去的愛,「若未來、若現(xiàn)在、若境界、若領受,遍行一切應知」,這個愛在時間上說,有過去、有未來、有現(xiàn)在的不同!溉艟辰纭鼓,所愛的境界是很廣的,很多很多!溉纛I受」,只是境界中的一少分!副樾幸磺袘梗@愛著心,普遍的都是愛的,不止一部分了。

  以無量門稱揚贊嘆一切貪欲永斷功德。所謂契經(jīng)、應頌、記別、乃至廣說。

  「以無量門稱揚贊嘆一切貪欲永斷功德」,在佛所「宣說的貪欲過患相應正法」里面,第一段是訶責他的過失,第二段呢,「以無量門稱揚贊嘆一切貪欲永斷」,永斷了貪欲的功德,這是第二段!杆^契經(jīng)」,訶斥過失贊嘆功德的法語是什么呢?「所謂」佛說的這個「契經(jīng)、應頌、記別、乃至廣說」,就是十二分教。

  洪二、習聞思

  為斷貪欲,于此正法聽聞受持,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于此法,如是宴坐,如理思惟。

  這底下這是第二科「習聞思」。前面是「舉正法」,這是「習聞思」。

  「為斷貪欲」,這位修行人哪,為了斷除自己內心的貪欲煩惱,除了自己靜坐的時候修不凈觀之外,「于此正法」,于佛所說的這一段正法你要聽聞,你自己若不懂要聽別人去講解,自己要受持,受持這一段經(jīng)文。這個「受持」在《辨中邊論》上有「溫習」的意思,有溫習的意思,就是常常的去讀誦。

  「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這就是聞思修了!秆陨仆ɡ,這一段的經(jīng)文句叫做「言」,你能夠…「善」者能也,能夠通利特別熟悉!敢馍茖に肌梗銉刃牡囊鈱@段經(jīng)文里面的義理,要善巧的思惟觀察、要思惟。「見善通達」,就是如實覺知了,當然這個有了禪定的人,那就是屬于思慧。若沒得到禪定,就是你對這個義特地別分明,通達它的道理。

  「即于此法,如是宴坐、如理思惟」。「即于此法」,這個修行人,你就是對于佛說的正法,關于破除貪欲的這一段文,就這樣子靜坐的時候,這樣子思惟。這表示你修這不凈觀要依據(jù)經(jīng)論上佛所開示的這樣思惟,一方面讀誦佛說的這段法語,一方面靜坐思惟。

  宇二、明對治

  由是因緣,貪欲纏蓋,未生不生;已生除遣。

  這是第二科「明對治」。第一科是「舉方便」,方便有兩種;一個是靜侳修不凈觀,一個是聽聞正法,這是「方便」。現(xiàn)在明對治。

  「由是因緣」,由于你能夠靜坐,還能夠受持佛說的這一段正法!肛澯p蓋,未生不生」,你內心里面的貪煩惱,如果這個時候是沒有現(xiàn)起,那它就不再現(xiàn)起了!敢焉病,若已經(jīng)是現(xiàn)起了呢,也就被你的止觀,和讀誦這段法語的力量破除去了。

  黃二、結

  如是方便,從順障法凈修其心。

  這第二科「結」,結束這一段文。就是這樣的方法,從這個順障法凈修其心。就是「障法」、「順障法」、來清凈你自己的心,也就是用止觀來破除了。

  《披尋記》:八三三頁:

  言善通利等者:謂大音聲若讀若誦,是名言善通利。如所聞法思惟其義,是名意善尋思。于諸法相如實覺了,是名見善通達。

  玄二、于瞋蓋等(分二科)   黃一、顯差別(分三科)

  宇一、于瞋恚蓋(分二科)   宙一、修四無量(分二科)   洪一、舉慈

  于瞋恚法有差別者:謂如是宴坐,以慈俱心,無怨無敵,無損無惱,廣大無量,極善修習;普于一方,發(fā)起勝解,具足安住。

  前邊是說這個「貪欲蓋」,有了貪欲蓋的時候要用這樣的方法來調、來對治。那么現(xiàn)在是說到第二科「于瞋恚蓋等」,就是有其他的還有一些蓋,都在這一科里面說明。分二科,第一科是顯它的各別的相貌,瞋恚蓋的相貌、其他的相貌。分三科,第一科「于瞋恚蓋」,分二科,第一科「修四無量」,分二科,第一科「舉慈」。

  「于瞋恚蓋法有差別者」,因為這用功修行的人,這個煩惱不是一種,各式各樣的煩惱,前面說是貪欲蓋重的話這樣子對治。如果瞋恚蓋特別重,這個瞋心很重,那么對它有不同的對治,是什么情形呢?「謂如是宴坐,以慈俱心」,就是要這樣子結加趺坐,在閑靜處結加趺坐這樣修止觀,怎么樣修行呢?「以慈俱心」,這個慈是心所法,和你的這個心王在一起,所以叫做「慈俱心」!笩o怨無敵、無損無惱、廣大無量、極善修習」,就這樣來修、來調你的心,就可以破除這個瞋心了。

  「普于一方,發(fā)起勝解,具足安住」,在這一個廣大的這個地區(qū)里面,普遍的發(fā)起這個慈悲心,來破除自己的瞋心。這個「勝解」就是特別有力量的智慧,「解」就是智慧,也是認識。這個慈悲心哪,這個「慈心」,自己從經(jīng)文上的理解,去思惟應該生起來一少分的慈悲心。但是你不斷的去思惟,不斷的去調,不斷的去這樣修行呢,你這個慈的力量就漸漸增長了,就變成「勝解」了,就是這個慈悲心很有力量,所以叫「慈勝解」。「具足安住」,這個有力量的這個大慈,這個慈的意念你就具足了,就安住在這個慈上面就破除去瞋心了,是這樣的意思。如果這個慈心沒有力量,瞋心來了的時候你不能破除瞋心,慈若有力量的時候就把瞋就調伏了。

  《披尋記》八三三頁:

  以慈俱心等者:三摩呬多地說:現(xiàn)前饒益,故名慈俱。無怨者,離惡意樂故。無敵者,離現(xiàn)乖諍故。無惱害者,離不饒益事故。廣者,所緣廣大故。大者,利益安樂思惟最勝故。無量者,果無量故,如四大河,眾流雜處。善修習者,極純熟故。乃至廣說。勝解遍滿者,是增上意樂勝解周普義。具足者,圓滿清白故。住者,所修觀行日夜專注,時專注故。(陵本十二卷十二頁)此應準知。

  「以慈俱心等者:三摩呬多地說:」這是已經(jīng)學過了的地方,「現(xiàn)前饒益,故名慈俱」,就是現(xiàn)前饒益,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就是當前你就有利益的這種行動,利益對方的行動,故名叫做「慈俱」。這樣子呢,當然你在靜坐的時候,作如是觀,那也就叫做現(xiàn)前饒益。

  「無怨者」,這個「無怨」怎么講呢?「離惡意樂故」,怨者恨也,想要傷害對方;現(xiàn)在遠離了這樣的思想,那叫做「無怨」!笩o敵者,離現(xiàn)乖諍故」,就是現(xiàn)前與對方有沖突;沒有了,遠離了這個乖諍的事情叫做「無敵」。這個「離惡意樂」只是在這個心里邊的事情,這個「乖諍」就從語言上表達出來叫乖諍,現(xiàn)在都遠離了叫「無怨、無敵」。

  「無惱害者,離不饒益事故」,這個「無惱害」怎么講呢?就是「無損無惱」,就是遠離了不饒益的事情,就是原來這個瞋心來了的時候還有一些傷害對方的行動,現(xiàn)在沒有了所以叫做「無惱害」,也就是無損害的意思。

  「廣者,所緣廣大故」,這個「廣大無量」的意思,就是你這個所緣境非常的廣大,不只是一個人,廣大的地區(qū)對于所有的人,都有現(xiàn)前饒益的這種慈的觀想,所以叫做「所緣廣大故」!复笳,利益安樂思惟最勝故」,就是你對于,在這所緣境上這樣思惟,利益對方、利益他,對他有安樂的這種觀想,是最殊勝的。這個「利益安樂」,這個「利益」是指未來說,「安樂」指現(xiàn)在說。對于對方,對于現(xiàn)在能令他安樂,對于將來還能使令他得到利益,這樣子分別,是「最勝故」。「無量者,果無量故」,「廣大無量」的這個「無量」呢,將來得到的果報,你自己將來得到的果報是無量無邊的!溉缢拇蠛樱娏麟s處」,像四個大河流,很多的水都匯合在這河里面來。那么這譬喻你這個慈的功德很大。

  「善修習者」,「極善修習」怎講呢?是「極純熟故」,一坐一坐地這樣修習,今天也修、明天也修,修了時間很久了,對于這件特別的純熟!改酥翉V說」。

  「勝解遍滿者」,這個「勝解遍滿」怎么講呢?「是增上意樂勝解周普義」,這個「增上」就是有力量的意思,你這個有力量的這個意樂勝解很普遍的意思,所以叫做「勝解遍滿」!妇咦阏,圓滿清白故」,你這個慈,「慈」現(xiàn)前饒益的這樣的止觀,你修的很成功、很圓滿,并且「清白」就是破除去瞋心了!缸≌,所修觀行日夜專注,時專注故」,你所修的現(xiàn)前饒益的這個止觀,「日夜專注」,白天也這樣修,夜間也這樣修,不管是白天、是夜間你內心里面都很專注的不散亂,所以叫做「安住」,這是解釋這一段文。

  洪二、例余

  如是第二、如是第三、如是第四,上下傍布普遍一切無邊世界,發(fā)起勝解,具足安住。

  「如是第二、如是第三、如是第四」,這是第二科「例余」。前面是「舉慈」,下面「例余」就是悲、喜、舍,「上下傍布,普遍一切無邊世界,發(fā)起勝解具足安住」!干舷掳肌梗干舷隆故巧戏胶拖路,「傍布」就是東南西北、四方、四隅,就是十方世界了。「普遍一切」十方「無邊的世界」,發(fā)起這樣慈悲喜舍的勝解,「具足安住」,圓滿的成就它。

  《披尋記》八三四頁:

  如是第二等者:此中義顯普于十方發(fā)起勝解具足安住。初說一方,此說第二、第三、第四,是謂四方。言上下者,謂上下方,言傍布者,謂彼四維。如是安立十方差別應知。

  「如是第二等者:此中義顯普于十方發(fā)起勝解具足安住。初說一方,此說第二、第三、第四,是謂四方」,F(xiàn)在這個地方是這么解釋,不是指悲喜舍,他指四方說!秆陨舷抡撸^上下方,言傍布者,謂彼四維,如是安立十方差別應知」。

  宙二、例說對治

  余如前說。

  這是第二科「例說對治」。

  《披尋記》:八三四頁:

  余如前說者:前貪欲蓋作如是說:由是因緣未生不生,已生除遣、如是方便從順障法凈修其心。此瞋恚蓋理亦應說,故指如前,下皆準知。

  「余如前說者:前貪欲蓋作如是說」,怎么說的呢?「由是因緣未生不生,已生除遣,如是方便從順障法凈修其心,此瞋恚蓋理亦應說」,也應該這樣說,「故指如前,下皆準知」,下邊其他的那個破蓋障也是這樣意思。

  宇二、于掉舉惡作蓋(分二科)  宙一、修九心住

  于掉舉惡作蓋法有差別者:謂如是宴坐令心內住成辦一趣,得三摩地。

  前面是于瞋恚蓋,現(xiàn)在是第二科「于掉舉惡作蓋」,分二科,第一科「修九心住」。

  「于掉舉惡作蓋」,對于這個障礙法「有差別者」,它的破除的方法和其他的蓋不一樣。怎么樣破除去呢?「謂如是宴坐,令心內住」,就是要這樣靜坐,就這樣修止觀,「令心內住,成辦一趣,得三摩地。余如前說」,這個得「心內住」就是那個九心。簝茸 ⒌茸、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和等持。這「成辦一趣」就是內心里安住在一個境界不散亂了,明靜而住得三摩地。這樣破除去掉舉惡作蓋。

  宙二、例說對治

  余如前說。

  這第二科「例說對治」。也是像前面說,「由是因緣未生不生,已生除遣,如是方便從順障法凈修其心」,就是這樣意思。

  宇三、于疑蓋(分二科)         宙一、別辨依處(分二科)

  洪一、依三世辨(分二科)       荒一、遮非理思

  于疑蓋法有差別者:謂如是宴坐,于過去世非不如理作意思惟,于未來世、于現(xiàn)在世、非不如理作意思惟。我于過去,為曾有耶?為曾無耶?我于過去為曾何有?云何曾有?我于未來為當何有?云何當有?我于現(xiàn)在為何所有?云何而有?今此有情從何而來?于此殞沒當往何所?于如是等不如正理作意思惟,應正遠離。

  前面這個「掉舉惡作蓋」說完了,現(xiàn)在說到第三個「于疑蓋」。分二科,第一科「別辨依處」,又分二科,第一科「依三世辨」,又分二兩科,第一科「遮非理思」。

  「于疑蓋法有差別者」,這是說這位修行人,他對于佛法還有疑問,心里面有懷疑,那么這樣子要怎么來破除去呢?「謂如是宴坐」,要這樣子靜坐修止觀!赣谶^去世非不如理作意思惟」,就是這個所緣境有過去世、有現(xiàn)在世、有未來世,你對于你內心里面的疑惑也就是在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上發(fā)起的,那么現(xiàn)在破除去這個疑惑,你就這樣子思惟:對于已經(jīng)過去的這個事情「非不如理作意思惟」!溉缋碜饕馑嘉;「不如理作意思惟」;「非不如理作意思惟」,其實就是如理作意思惟,對于過去的事情你要如理的作意思惟,你不要不如理作意思惟,這樣意思!赣谖磥硎、于現(xiàn)在世非不如理作意思惟」,就是這樣破除去你的疑問,破除自己的疑惑。這幾句話是總說的,下邊就別說。

  「我于過去為曾有耶?為曾無耶?」有什么疑惑呢?就是自己在思惟,說我在過去的時候,是有嗎?是曾經(jīng)有我嗎?這樣意思!笧樵鵁o耶」,是過去的時候沒有我嗎?這是一個疑問。

  「我于過去為曾何有?」前面這兩句,思惟我在過去是有?是沒有?下面是其他的關于法這方面,譬如說是色受想行識是法,執(zhí)著色受想行識里面有個我。這是一個我、一個法,F(xiàn)在思惟我在過去有沒有?這是一個,F(xiàn)在第二「我于過去為曾何有?」曾經(jīng)有什么?有色受想行識嗎?「云何曾有」?為什么會有色受想行識呢?這樣思惟。

  「我于未來為當何有?」前面是指過去,現(xiàn)在這底下說未來!肝矣谖磥怼箤磉有什么呢?「云何當有?」未來的時候,為什么將來會有呢?會有什么呢?這是在「于未來」。前面說「我于過去為曾有?為曾無?」在過去關于「我」的疑問,關于「法」的疑問,這兩句都有!肝矣谖磥頌楫敽斡?云何當有?」只是說法,而沒有說到我。

  「我于現(xiàn)在為何所有?云何而有?」這是現(xiàn)在。「今此有情,從何而來?于此殞沒,當往何所?」這一句或者指自己說、或是指他人說。說這個「有情」也就是這個色受想行識、有我執(zhí)我見的這個人,他從什么地方來的?「于此殞沒」,在這里死掉以后將來到什么地方去呢?

  「于如是等不如正理作意思惟,應正遠離」,前面這一段都是他的懷疑,內心的懷疑,也就是「不如正理的作意思惟」。對于這些不合道理的作意思惟「應正遠離」,你要把它排遣出去,不要這樣子思惟,所以叫做「遮非理思」。這是一樣。

  下面第二科「舉如理思」。

  荒二、舉如理思

  如理思惟去來今世,唯見有法、唯見有事,知有為有、知無為無。唯觀有因,唯觀有果。于實無事不增不益,于實有事不毀不謗。

  「如理思惟」,那么你不要有不合道理的思惟,那么應該怎么思惟呢?應該有如理的思惟。怎么叫「如理思惟」呢?就是「如理思惟去來今世」,就是過去的、未來的、現(xiàn)在世,「唯見有法」,只看見有因緣和合的緣起法。這個「法」通于有為也通于無為。「唯見有法」,其實就是不見有我可得,有為法是無我,無為法也是無我的!肝ㄒ娪惺隆,思惟過去、未來、現(xiàn)在只有因果的事,只是有這么多,其他的事情沒有。這就是正思惟。

  現(xiàn)在說怎么叫作「唯見有法」呢?這句話怎么講呢?「知有為有、知無為無」,知道有有為法、有無為法,這都是「有」!钢獰o為無」知道這我是沒有的,我、我所是沒有的。只有有為法同無為法,另外沒有我我所可得,是「知無為無」。

  怎么叫做「唯見有事」呢?是「唯觀有因、唯觀有果」,只是觀察過去、未來、現(xiàn)在,只是有因和有果而已,這里邊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可得。

  「于實無事,不增不益」,對于作者和受者,是沒有這件事。沒有作者,沒有受者的事!覆辉霾灰妗,不要增加上去。你若認為有作者,那就是增了。認為有受者,那就是疑,疑也就是增加上去,F(xiàn)在不執(zhí)著有作者、有受者,叫做「不增不益」。

  「于實有事,不毀不謗」,「于實有事」的是有因有果,不謗毀它。你若是說是不承認有因就叫做「毀」,不承認有果就叫做「謗」!赣趯嵱惺隆刮叶汲姓J是有,我不毀謗。

  洪二、依最勝辨(分二科)      荒一、舉實知

  于其實有,了知實有。謂于無常苦空無我一切法中,了知無?嗫諢o我。

  這下面第二科「依最勝辨」。前面是「依三世辨」,依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三世來辨別這件事,來破除去內心的疑惑,F(xiàn)在第二科以最殊勝的智慧來說,分二科,第一科是「舉實知」。

  「于其實有,了知實有」,對于這因果的一切法是真實有的,就了知是真實有的,這句話怎么講呢?「謂于無?嗫諢o我一切法中」,謂于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這一切有為法都是「無!沟模瑹o常就是「苦」,苦所以是「空」,空故「沒有我」。這個「空」和「無我」,有什么差別呢?就是「即」色受想行識沒有我叫做「空」,「離」色受想行識之外也沒有我,叫做「無我」,這有這么的差別哦。因為現(xiàn)在這是聲聞地,這個理論道理就是這樣子!钢^于無?嗫諢o我一切」的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十八界的法,了知它就是「無!,了知它是「苦、空、無我」,你這樣去思惟、觀察。

  荒二、明勝利

  以能如是如理思惟,便于佛所、無惑無疑,余如前說。

  這下面第二科「明勝利」。這樣子思惟觀察有什么好處呢?「以能如是如理思惟,便于佛所,無惑無疑」,這個疑惑這一個蓋,于佛法僧有疑惑、于苦集滅道有疑惑、于自己有疑惑,各式各樣的疑惑,所以現(xiàn)在能這樣思惟的時候呢,「便于」佛那個境界,就沒有疑惑了!赣嗳缜罢f」。

  《披尋記》八三四頁:

  便于佛所無惑無疑等者:攝異門分說:于佛無智者,謂不了知如來法身及諸行相。于法無智者,謂不了知善說等相。于僧無智者,謂不了知正行等相。于苦等無智者。謂如諸經(jīng)所分別相,及十六行中不了知故。于因無智者,謂于無明等諸有支中能為行等所有因性不了知故。于因所生無智者,謂于行等諸有支中從無明等因所生性不了知故。(陵本八十四卷十九頁)此說無惑無疑翻彼應釋。又于佛所無惑無疑下言余如前說疑是月文。

  「便于佛所無惑無疑等者:攝異門分說:于佛無智者」,對于佛是怎回事不明白、有疑惑,「謂不了知如來法身及諸行相」,這叫做「于佛無智」,不了知佛的這個法身的境界;那么認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是佛的相貌,這就是「于佛無智」了。佛的法身是離色受想行識,離一切相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那么這個才是佛的法身!讣爸T行相」,就是佛現(xiàn)出化身是有形相的。那么這就是,你遠離了這樣的過失呢,那就是「無惑無疑」了;「謂不了知如來法身及諸行相」那叫做「于佛無智」。

  「于法無智者」,這是在這個〈攝異門分〉有提到這句話,「于法無智者:謂不了知善說等相」,你不知道佛法是善說、現(xiàn)見、無熱、應時,引導、近觀、智者內證,你不知道「法」是這樣子,那么叫做「于法無智」,「謂不了知善說等相」。

  「于僧無智者:謂不了知正行等相」,你不知道這個僧是戒定慧這是正行,因正行的因而得到解脫、解脫知見的果,那就是圣僧了。所以你不了知這個就是「于僧無智」。

  「于苦等無智者:謂如諸經(jīng)所分別相」,苦相就是生苦、老苦、三苦、八苦,這都是苦相!讣笆兄胁涣酥省梗褪强嗫諢o常無我,苦諦。集諦,集因緣生。這個滅諦,滅盡妙離。道諦,道如行出。一共四四一十六行相,你不了知故,就是于四諦無智。

  「于因無智者,謂于無明等諸有支中、能為行等所有因性,不了知故」,無明為行的因,行為識的因,就是這樣,這些因性你不了知,這叫做「于因無知」!赣谝蛩鸁o智者,謂于行等諸有支中、從無明等因所生性,不了知故」,無明能生出行,行能生出識、名色、六入、觸、受,乃至愛、取、有、生、老、死,這樣子。這是在(陵本八十四卷十九頁)。

  「此說無惑無疑翻彼應知」,前面這個〈攝異門分〉說「于佛無智,于法無智,于僧無智」等,那個是說他無智,就是說他是有疑惑,F(xiàn)在翻過來,就是「便于佛所無惑無疑」這樣意思。

  「又于佛所無惑無疑下言『余如前說』疑是衍文」,《披尋記》的作者認為這句話是多余,不應該有這句話。

  于法、于僧、于苦、于集、于滅、于道、于因、及因所生諸法,無惑無疑。

  就是原來這個修行人呢,對于佛法僧、對于苦集滅道有疑惑,現(xiàn)在應該這樣子思惟觀察呢,就把疑惑破除去了,所以說「無惑無疑」。

  宙二、例說對治

  余如前說。

  在這里有這句話就對了,前面那一句話是多余的了。就像前面說,「如是因緣,未生不生已生除遣,如是方便從順障法凈修其心」,是這個意思。

  黃二、辨聞思(分三科)     宇一、于瞋恚蓋

  又于瞋恚蓋,應作是說:為斷瞋恚及瞋恚相,于此正法聽聞受持,乃至廣說。

  這是第二科「辨聞思」。前邊只是說靜坐的時候,這樣破除瞋恚蓋,破除掉舉惡作蓋,破除疑蓋。現(xiàn)在這個你還是要誦讀這個佛的法語的,這樣意思。先說對于瞋恚蓋這一面。

  「又于瞋恚蓋,應作是說,為斷瞋恚及瞋恚相」,瞋恚表現(xiàn)于外的相貌。這樣說呢,「為斷瞋!箲撝皇遣_恚的種子,「瞋恚相」就是瞋恚的現(xiàn)行了。「于此正法聽閑受持,乃至廣說」,就是屬于斷瞋恚、瞋恚相的正法,屬于這方面的正法,你要聽聞受持,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這樣子。

  宇二、于掉舉惡作蓋

  于掉舉惡作蓋,應作是說:為斷掉舉惡作及順彼法,于此正法聽聞受持,乃至廣說。

  這是「掉舉惡作蓋」。

  宇三、于疑蓋

  于其疑蓋,應作是說:為斷疑蓋及順彼法,于此正法聽聞受持,乃至廣說。

  這是第三科,這也是這樣。

  戌二、總結

  如是方便,從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蓋及順彼法,凈修其心。是故說言:經(jīng)行宴坐,從順障法凈修其心。

  這是總結。

  酉二、結

  如是已說由法增上,從順障法凈修其心。

  這個「由法增上」這句話呢,就是佛教徒由學習佛法,有法的力量你能斷除自己的這個蓋,是這樣意思。

  申二、由自增上及世增上(分二科)     酉一、總標

  復有由自增上,及世增上,從順障法凈修其心。

  前面是第一科「由法增上」,F(xiàn)在第二科「由自增上及世增上」,分二科,第一科是「總標」。就是由自增上及世增上;一共是三增上,前面第一科是法增上,下面這自增上、世增上合在一起說,「從順障法凈修其心」。

  《披尋記》八三五頁:

  復有由自增上及世增上等者:如次義顯慚愧應知。慚所慚故,是名由自增上。愧所愧故,是名由世增上。

  「復有由自增上及世增上等者:如次義顯慚愧應知」,這個自增上和世增上,實在來說就是「慚愧」兩個字,是這樣意思!笐M所慚故,是名由自增上」,就是我自己反省我自己,有這么多的障礙,還有貪欲、有瞋恚、有掉舉惡作、有疑,有各式各樣的這些障,我自己感覺到羞恥。所以我要努力的修止觀,學習經(jīng)論來破除我的障礙,這叫做「自增上」,就自己自動的知道努力,要改變自己,這叫做「慚」,「是名由自增上」。

  「愧所愧故,是名由世增上」,這個「世增上」,就是其他的人知道我有這種過失會訶斥我,所以我也感覺到羞恥。我應該努力的學習改善自己,所以叫做,這叫做「世增上」。當然這個「世增上」包括佛菩薩,我有些不對的地方,佛菩薩會悉知悉見,或者天龍八部也悉知悉見,我有不對的地方,唉呀這樣我感覺到很羞恥,我要努力地去修行來改善自己,那么這叫做「世增上」。也就是這個「愧」的意思。所以加起來就是慚愧兩個字,就是一個是自增上,一個是世增上,加上法增上就三增上。

  這前面是「總標」。下面是「別顯」,分二科,第一科「由自增上」,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酉二、別顯(分二科)     戌一、由自增上(分三科)   亥一、征

  云何名為由自增上?

  這是「征」。下邊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生不執(zhí)著」。

  亥二、釋(分二科)      天一、生不執(zhí)著

  謂如有一,于諸蓋中隨起一種,便自了知此非善法,于所生蓋不堅執(zhí)著,速疾棄舍擯遣變吐。

  「謂如有一,于諸蓋中隨起一種」,就是有這么一位修行人,他對于自己心里面有這么多的障的時候,「隨起一種」,隨自己的因緣生起了哪一種障,「便自了知此非善法」,我的貪心起來了,我的瞋心起來了,我這散亂心、疑惑心,各式各樣。我就知道這不是好事情。「于所生蓋,不堅執(zhí)著」,對于生出來的這種貪欲蓋瞋恚心的這種蓋障,「不執(zhí)著」,不要執(zhí)著這件事!杆偌矖壣釘P遣變吐」,這個「不執(zhí)著」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執(zhí)著」呢?就是把這件事放在心里面不放舍叫「執(zhí)著」,現(xiàn)在「不執(zhí)著」就把它放掉的意思!杆偌驳臈壣帷,趕快的把自己這個貪心、瞋心,要把它棄舍了!笖P遣變吐」,「擯遣」就是不要有這樣的活動,「變吐」就是棄舍它的種子。

  天二、自起慚羞

  又能自觀此所生蓋,甚可羞恥,令心染惱,令慧羸劣,是損害品。

  前面是若生起的「不執(zhí)著」,這底下「自起慚羞」。

  「又能自觀」,這一位修行人,不須要別人講,別人訶斥我,我自己就觀察我自己,所生的這個蓋「甚可羞恥」!噶钚娜緪馈惯@個可羞恥的這個煩惱一現(xiàn)前,使令我心里面不清凈,惱亂我自己!噶罨圪印,使令我的智慧羸弱,就沒有力量了。這個煩惱一起來的時候,這個智慧就羸弱,智慧若有力量呢,煩惱就不起了。你生了煩惱,就表示你的智慧沒有力量!甘菗p害品」,這個煩惱是傷害我的這一類的東西。這是「自起慚羞」。

  下面第三科「結」。

  亥三、結

  如是名為由自增上,從順障法凈修其心。

  這上面意思,如果自己有這種障,而不想辦法來調適它、來破除它,就是無慚愧了,表示這樣意思。

  戌二、由世增上(分三科)        亥一、征

  云何名為由世增上,從順障法凈修其心?

  現(xiàn)在第二科「由世增上」,分三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由世增上,從順障法凈修其心呢?

  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由訶毀」。

  亥二、釋(分二科)          天一、由訶毀

  謂如有一,于諸蓋中隨一已生、或將生時,便作是念:我若生起所未生蓋,當為大師之所訶責,亦為諸天及諸有智同梵行者,以法輕毀。

  「謂如有一」,就是有一位修行人,「于諸蓋中隨一已生」,隨你的因緣,哪一個蓋生起了,「或將生」的時候,還沒有生但是要生起了!副阕魇悄睢梗阈睦锩婢瓦@樣想:「我若生起所未生蓋,當為大師之所訶責」,我若生了煩惱,大師是誰?大師就是佛,當為佛所訶斥,「亦為諸天及諸有智同梵行」的人「以法輕毀」,依法的來訶斥我,那當然這都是你的善知識才可以這樣,別人誰管你。

  天二、明對治

  彼由如是世增上故,未生諸蓋能令不生,已生諸蓋能速棄舍。

  「彼由如是世增上故」,那位修行人,由于這樣,由于佛菩薩、同梵行者的威力,這「世增上」這個威力的影響。「未生諸蓋,能令不生,已生諸蓋,能速棄舍」,那么這個修行人知道羞恥,所以就修止觀了,沒生的諸蓋叫它不要生,已生的諸蓋能迅速的把它棄舍。

  亥三、結

  如是名為由世增上,從順障法凈修其心。

  這是結束這段文。

  巳二、于夜中分如法寢臥(分二科)     午一、略舉(分二科)

  又為護持諸臥具故,順世儀故。

  這是第二科「于夜中分如法寢臥」。這是第一科「于晝日分」,就是白天「經(jīng)行宴坐,從順障法凈修其心」這一科講完了,F(xiàn)在第二科「于夜中分」。晝日分經(jīng)行宴坐從順障法凈修其心。這地方說是「于夜中分如法寢臥」。當然夜初分也是這樣修行,F(xiàn)在說到「夜中分如法寢臥」,分二科,第一科是「略舉」。

  「又為護持諸臥具故」,又為了保護你的臥具,你睡的這個床的褥子、被服,這些東西!疙樖纼x故」,就是隨順世間的威儀,你要洗洗足,要洗腳,這個意思。

  《披尋記》八三六頁:

  又為護持諸臥具故者:謂于臥具現(xiàn)充受用,由洗濯足能正將護,是名護持。以時濯足隨順世間,不越世間所有的軌則,名順世儀。

  「又為護持諸臥具故者:謂于臥具現(xiàn)充受用,由洗濯足能正將護」這可見這個修行人不穿襪子,也不穿鞋,是赤足的在這經(jīng)行,這樣用功的。那么你赤足的時候,足就有泥了,所以現(xiàn)在為了保護床具,順世儀故,這兩個理由,你要洗洗足,「能正將護,是名護持」!敢詴r濯足隨順世間,不越世間」,到這個時候你就要洗洗足,這個隨順世間這人情的道理,不違越世間的道理「所有的軌則」,「名順世儀」。

  盡夜初分,經(jīng)行宴坐,從順障法凈修其心。從順障法凈修心已,出住處外,洗濯其足。

  「盡夜初分,經(jīng)行宴坐」,「盡夜初分」夜的初分,完全是「經(jīng)行宴坐」,還不能睡覺,「從順障法凈修其心」,這和前面一樣!笍捻樥戏▋粜奁湫囊眩鲎√幫,洗濯其足」,這個《披尋記》認為是多了一句,「從順障法凈修其心」多了一句。

  未二、寢臥

  洗濯足已,還入住處如法寢臥,為令寢臥長養(yǎng)大種,得增長已長益其身,轉有勢力,轉能隨順無間常委善品加行。

  「洗濯足已,還入住處」,這是第二科是「寢臥」。「洗濯足」完了的時候,要回到住處來,「如法的寢臥」!笧榱顚嬇P,長養(yǎng)大種」,你若是睡覺的時候、休息了,你能長養(yǎng)你的地水火風,使令它有力量!傅迷鲩L已,長益其身」,你這個四大種增長了呢,你這個身體就得到好處了!皋D有勢力,轉能隨順無間常委善品加行」,輾轉的有力量,你輾轉的能夠隨順你用功辦道,使令不間斷的,「常委」就是不間斷的「善品加行」,可以修學止觀了。

  《披尋記》八三六頁:

  如法寢臥者:謂如下說右脅而臥,重累其足應知。

  「如法寢臥者:謂如下說右脅而臥,重累其足」這叫做如法寢臥。

  下面「別顯」。前面是「略舉」,「略舉」有「濯足」有「寢臥」。下邊就是詳細的解釋,分五科,第一科是「右脅而臥」,分三科,第一科「標」。

  午二、別顯(分五科)       未一、右脅而臥(分三科)

  申一、標(分二科)         酉一、問

  問:以何因緣右脅而臥?

  什么理由要這樣子呢?下面回答。

  酉二、答

  答:與獅子王法相似故。

  這右脅而臥和獅子王的法相似。這是第二科回答。

  前面這是「標」,下面第二科解釋。解釋里邊,第一科是「問」。

  申二、釋(分二科)    酉一、問

  問:何法相似?

  「何法相似」,怎么叫做和獅子王法相似呢?是問。

  下面第二科回答,先「能發(fā)精進」,分三科,第一科「舉喻」。

  酉二、答(分二科)    戌一、能發(fā)精進(分三科)    亥一、舉喻

  答:如獅子王,一切獸中,勇悍堅猛,最為第一。

  這是舉譬喻。說這個獅子是獸中之王,它在一切獸中是最勇猛、最強悍,這個獸。在這么多的獸里面它是最第一的。這是舉譬喻。

  下邊是「合結」。

  亥二、合結

  苾芻亦爾,于常修習悎寤瑜伽,發(fā)勤精進勇悍堅猛,最為第一。由是因緣,與獅子王臥法相似。

  「苾芻亦爾」,說這個修行人也是這樣子,「于常修習悎寤瑜伽,發(fā)勤精進勇悍堅猛,最為第一」,也是這樣子的!赣墒且蚓墸c獅子王臥法相似」,獅子的臥也是這樣臥,所以這位修行人也這樣臥。

  亥三、簡非

  非如其余鬼臥、天臥、受欲者臥。由彼一切,懶惰懈怠,下劣精進,勢力薄弱。

  「非如其余鬼臥、天臥、受欲者臥」。這是第三科簡非。說是比丘這個臥法,不同于其他的那個鬼的臥,和天的臥,和受欲者的那種臥,和他們不同。「由彼一切,懶惰懈怠」,鬼也好、天也好、受欲者也好,都是懶惰懈怠的人!赶铝泳M,勢力薄弱」,就算是精進,那是下劣的精進,他們用功修行的那個力量非常的薄弱,不是那么強大。

  《披尋記》八三六頁:

  非如其余鬼臥天臥等者:如彼一切或覆面臥,或仰面臥,或左脅臥,故說名余。受用淫欲,名受欲者。

  這是簡非。

  下面是「離諸過失」,分二科,第一科「顯勝利」。

  戌二、離諸過失(分二科)      亥一、顯勝利

  又法應爾,如獅子王右脅臥者;如是臥時,身無掉亂,念無忘失,睡不極重,不見惡夢。

  「又法應爾,如獅子王右脅臥者,如是臥時,身無掉亂」,這個顯這個勝利。你這樣臥的時候這個身體不會掉動,不會翻過來、掉過去的這樣子!改顭o忘失」你能保持住正念!杆粯O重」,雖然是睡而不是特別的重、很重的睡眠,不會!覆灰姁簤簟梗有這個好處。

  下面第二科,「例相違」。

  亥二、例相違

  異此臥者,與是相違;當知具有一切過失。

  「異此臥者」,你不是右脅而臥的話呢,「與是相違」,那就是身有掉亂,念也會有忘失,睡眠還是重,會有惡夢這些事!府斨哂幸磺小惯@么多的「過失」。

  申三、結

  是故說言:右脅而臥,重累其足。

  未二、住光明想巧便而臥(分三科)    申一、征

  云何名為住光明想巧便而臥?

  這是第二科「住光明想巧便而臥」,分三科,第一科「征」。

  申二、釋

  謂于光明相,善巧精懇、善取善思善了善達,思惟諸天光明俱心,巧便而臥。由是因緣,雖復寢臥,心不惛暗。

  「謂于光明相,善巧精懇,善取善思善了善達」,這個修行人睡覺的時候,心里面要有光明想,要善巧的思惟這個光明想。這個「精懇」就是不要有其他的顛倒思惟!干迫∩扑肌⑸屏松七_」,以很多的光明相作所緣境,如理的思惟,叫作「善取善思」!干屏松七_」,以法光明去了達諸法,這前面講過了。

  「思惟諸天的光明俱心,巧便而臥」,這樣是一種智慧的一種睡眠的方法!赣墒且蚓,雖復寢臥,心不惛暗」,心里面不是暗的,因為你作光明想嘛。

  申三、結

  如是名為住光明想巧便而臥。

  《披尋記》八三七頁:

  思惟諸天光明俱心者:此中光明唯取依身光明。思惟彼故,與彼俱行相應想生,是名思惟諸天光明俱心。

  「思惟諸天光明俱心者:此中光明唯取依身光明」,這諸天的身體發(fā)出來光明,「依身光明」!杆嘉┍斯剩c彼俱行相應想生,是名思惟諸天光明俱心」。

  未三、正念巧便而臥(分三科)     申一、征

  云何正念巧便而臥?

  這是第三科,是分三科,第一科「征」。第二科解釋。

  申二、釋

  謂若諸法,已聞已思已熟修習,體性是善能引義利。由正念故,乃至睡夢亦常隨轉。由正念故,于睡夢中亦常記憶,令彼法相分明現(xiàn)前,即于彼法心多隨觀。由正念故,隨其所念或善心眠、或無記心眠。

  「謂若諸法,已聞已思、已熟修習,體性是善能引義利」,就是這位修行人對于佛的法語,你學習這個法門,「已聞」,已經(jīng)聽別人講過,以及自己內心思惟過,「已熟修習」已經(jīng)特別的純熟、很純熟的,就是你修行的成就修行的很純熟了。你這樣的聞思熟修,「體性是善」,這個體性是能對治惡法!改芤x利」,能引出來很多的功德。

  「由正念故,乃至睡夢亦常隨轉」,由于你聞思熟修,你有這樣的正念的力量,不要說是你白天經(jīng)行宴坐,這個不說,乃至到睡夢的時候,你所聞思熟修的這個法門都會隨心里面轉,作夢還在靜坐,夢里面自己是在靜坐修止觀,「常隨轉」。

  「由正念故,于睡夢中亦常記憶」,都不忘失的!噶畋朔ㄏ喾置鳜F(xiàn)前」,在作夢中這個法相會現(xiàn)前,是怎么樣的修止,怎么樣的修觀!讣从诒朔ㄐ亩嚯S觀」,多數(shù)依據(jù)佛說的法語去觀察思惟。

  「由正念故,隨其所念或善心眠,或無記心眠」,由于你有這樣的正念、聞思熟修的正念,「隨其所念」,隨你或者是念某一個善法而睡眠,總而言之或者是善心眠、或者是無記心眠。

  申三、結

  是名正念巧便而臥。

  這樣子說。

  未四、正知巧便而臥(分三科)  申一、征

  云何正知巧便而臥?

  申二、釋

  謂由正念而寢臥時,若有隨一煩惱現(xiàn)前染惱其心,于此煩惱現(xiàn)生起時,能正覺了,令不堅著、速疾棄舍。既通達已,令心轉還。

  「謂由正念而寢臥時,若有隨一煩惱現(xiàn)前」,若隨那一種煩惱,或者貪、或者瞋、或者是什么煩惱現(xiàn)前的時候。「染惱其心」,這個煩惱染污了你的心!赣诖藷⿶垃F(xiàn)生起」的時候,「能正覺了」,你立刻的知道「我心里面不對了」。「令不堅著,速疾棄舍」,能使令自己的智慧現(xiàn)前,不執(zhí)著這個煩惱,很快的就把煩惱棄舍了!讣韧ㄟ_已,令心轉還」,你既然知道心里面有煩惱了,就使令那個心轉變過來,恢復清凈。

  申三、結

  是名正知巧便而臥。

  未五、思惟起想巧便而臥(分三科)   申一、征

  云何名為思惟起想巧便而臥?

  這第五科,這第一科是「征」。

  第二科解釋,先「辨相」,辨這個「思惟起想」的這個相貌,分三科,第一科,「不住放逸」。

  申二、釋(分二科)    酉一、辨相(分三科)    戌一、不住放逸

  謂以精進策勵其心,然后寢臥。于寢臥時,時時覺寤如林野鹿,不應一切縱放其心,隨順趣向臨入睡眠。

  「云何名為思惟起想巧便而臥」呢?「謂以精進策勵其心」,就是這位修行人,就是連睡覺的時候,他心里面還要精進來勉勵自己,「然后寢臥」,然后再睡下來,臥下來!赣趯嬇P」的時候,「時時的覺寤」,「如林野鹿」,像那個樹林里面那個鹿似的,時時警覺恐怕獅子來了!覆粦磺锌v放其心」,這個睡眠的時候不應該萬緣都放下,不應該這樣子。「隨順趣向臨入睡眠」,你若萬緣都放下了就隨順睡眠、趣向睡眠、臨入睡眠,而這個睡眠是很重的,不應該這樣子。

  這是第一科「不住放逸」。第二科是「樂住加行」。

  戌二、樂住加行

  復作是念:我今應于諸佛所許悎寤瑜伽,一切皆當具足成辦。為成辦故,應住精勤最極濃厚加行欲樂。

  「復作是念:我今應于諸佛所許悎寤瑜伽」,說臨睡覺的時候自己要這樣子念:「我今應于諸佛所贊許的悎寤瑜伽,一切皆當具足成辦」,我應該隨順佛所說的悎寤瑜伽。「為成辦」佛說的悎寤瑜伽,「應住精勤最極濃厚加行的欲樂」,這個「精勤最極濃厚」,也就最極有力量的「加行的欲樂」,我有這樣的歡喜心,我要精進,不要懈怠。

  這是「樂住加行」。下面第三科「起發(fā)具足」。

  戌三、起發(fā)具足

  復作是念:我今為修悎寤瑜伽,應正發(fā)起勤精進住。為欲修習諸善法故,應正翹勤離諸懶惰,起發(fā)具足。過今夜分至明清旦,倍增發(fā)起勤精進住,起發(fā)具足。

  「復作是念:我今為修悎寤瑜伽,應正發(fā)起勤精進住」,我修學佛所說的悎寤瑜伽,怎么樣修法呢?「應正發(fā)起勤精進住」,我不要貪著睡眠,要精進用功修行!笧橛蘖曋T善法故」,前面說是悎寤修瑜伽,這地方說「修諸善法」,其他的一切善法故,或者禮佛,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這些「善法故」!笐N勤」,這個「翹」也就是發(fā)動的意思。是「離諸懶惰,起發(fā)具足」,遠離了一切的懶惰懈怠,要發(fā)動自己修學善法,要具足這樣功德。

  「過今夜分,至明清旦,倍增發(fā)起勤精進住」,他心里面作如是念:「過今夜分」,過了現(xiàn)在的夜分以后,到明天清旦早晨的時候,要加倍的發(fā)動「勤精進住」,努力的修行。這樣子「起發(fā)具足」,就是發(fā)動自己精進勇猛的正念。

  酉二、略義(分三科)     戌一、第一起想

  當知此中由第一思惟起想,無重睡眠。于應起時速疾能起,終不過時方乃悎寤。

  下面是「略義」,前面說這個「思惟起想巧便而臥」分這么三科,下面說它的「略義」,「第一起想」。

  「當知此中由第一思惟起想,無重睡眠」。一共分:第一個不住放逸、第二個是樂住加行,第三個起發(fā)具足。這上面說這第一,「當知此中由第一思惟起想,無重睡眠」,因為你睡眠的時候,先思惟到時候要起來,你就不會有重的睡眠了。「于應起時速疾能起」,到應該起的時候會很快就會起來,不會懶在那里,賴在那兒還睡著。「終不過時方乃悎寤」,不會超過時間還沒有醒過來。

  戌二、第二起想

  由第二思惟起想,能于諸佛共所聽許師子王臥,如法而臥,無增無減。

  也不要過了,也不要減少。

  戌三、第三起想

  由第三思惟起想,令善欲樂常無懈廢。雖有失念,而能后后展轉受學,令無斷絕。

  「由第三思惟起想,令善欲樂常無懈廢」,對修學善法的精進心不停下來!鸽m有失念,而能后后展轉受學,令無斷絕」,雖然有的時候會失掉了正念,但是后后會展轉的受學佛所說的悎寤瑜伽,「令無斷絕」,還能轉變過來。

  申三、結

  如是名為思惟起想巧便而臥。

  《披尋記》八三八頁:

  隨順趣向臨入睡眠者:此中睡眠,謂重睡眠,由此令心暗鈍薄弱懶惰懈怠、無有堪能應時而起,是故不應縱放其心隨順趣向臨入。言隨順者;謂于初位。言趣向者;謂于中位。言臨入者;謂于后位。如是差別應知。

  「隨順趣向臨入睡眠者,此中睡眠,謂重睡眠」,前面那句話,就是「不應一切縱放其心,隨順趣向臨入睡眠」,這個睡眠是指重睡眠說的!赣纱肆钚陌碘g薄弱」,這個重睡眠有什么不好呢?能使令心「暗鈍」,心里面還是…,雖然是已經(jīng)起來了,好像還沒睡醒的那個樣子叫「暗鈍」!副∪酢,薄弱就是用功的力量很少,不容易修止觀了!笐卸栊傅 ,加強你的懶惰懈怠!笩o有堪能應時而起」,沒有這種力量!甘枪什粦v放其心隨順趣向臨入」,不應該這樣!秆噪S順者;謂于初位。言趣向者;謂于中位。言臨入者;謂于后位。」就是在睡前的時候分這么三個階段!溉缡遣顒e應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