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九(3)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九(3)

  日二、不施饞嗜

  若有眾生食飽滿已,性多饞嗜,數(shù)復來求珍妙飲食,亦不施與。

  在「辨種種相」這一科里面分二科,第一科是「內(nèi)身」,第二科是「外物」,「內(nèi)身」這一科已經(jīng)過去了,現(xiàn)在是屬于「外物」,「外物」這一科里面分九科,現(xiàn)在是第五科,「于求飲食」這一科。這一科里分二科,第一科是「不施非宜」,已經(jīng)過去了,F(xiàn)在是第二科「不施饞嗜」。

  「若有眾生」,假設有這樣的人!甘筹枬M已」,他的飲食,已經(jīng)吃飽了,這個胃里邊很滿了,那么就應該停下來不要再吃了。但是「性多饞嗜」,這個人的心性,他就是讒,「讒」者貪食也;就是歡喜吃東西!笖(shù)復來求珍妙飲食」,還是不只一次地,又來到菩薩這里,請求給他珍妙的飲食,更好的飲食。那么菩薩給不給呢?「亦不施與」,菩薩不給他。因為已經(jīng)吃飽了,你再吃,這是不太好的。

  荒六、于求自害

  若諸眾生愁憂所逼,求欲殺害歐系自身,食毒墜巖投淵赴火,皆悉不應施其所欲。

  「若諸眾生愁憂所逼」這是第六科「于求自害」。若是有人「愁憂所逼」,他也許有苦惱的事情,心里面憂愁,為這個憂愁所逼迫,就是活不下去了。就「求欲殺害歐擊自身」,他就請求,他想要殺害自己!笟W擊自身」,或者是自己打自己!笟W」也當「擊」字講!甘扯緣嫀r」,或者是自己去吃毒藥,把自己害死自己;或者「墜巖」,從高山上的巖石上向下跳,這樣子自殺死;颉竿稖Y赴火」,「投淵」就是向深水里面跳,被水所淹死;「赴火」,或者在猛火燃燒的時候,就跑到火里面為火燒死。那么為「愁憂所逼」,就想要自殺;那么要對菩薩有所求,求菩薩幫助這件事!附韵げ粦┢渌梗兴_不應該、完全不應該「施其所欲」給他方便,不滿足他所欲,他的一個希望,不能夠讓他自殺的。

  這是第六科,下面第七科,「于求尊親等」分兩科,第一科是「標不應施」。

  荒七、于求尊親等(分二科)  日一、標不應施

  又諸菩薩,若有來求父母師長,定不應施。

  「又諸菩薩,若有來求父母師長」,假設有人來求菩薩,把你的父親、你的母親、你的師長送給我。那么菩薩怎么辦呢?「定不應施」,決定不能把自己的父母、師長送給他的。菩薩雖然是修學布施波羅蜜,但是父母、師長不布施。

  這是「標」,下面第二科「征釋所以」。

  日二、征釋所以

  何以故?以諸菩薩于其父母尊重師長乳哺養(yǎng)育微有恩者,于長夜中常思頂戴不生厭倦。恒持自身,系屬隨順,任所屠害捶縛貨賣,尚自不敢竊懷施心,何況顯然施來求者?

  什么原因不布施呢?「何以故?」!敢灾T菩薩于其父母、尊重、師長」,菩薩對他的父親、母親、對他尊重的師長,這都是有恩德的人!溉椴葛B(yǎng)育」,有的人是對他有乳哺之恩,用乳來哺喂他奶吃的人;或者是小孩子的時候不能自立,養(yǎng)育他的人,也可能是他父母、也可能是他的師長、也可能是其他的人。「微有恩者」,乃至到小小地對他有恩愛的人!赣陂L夜中,常思頂戴不生厭倦」,這菩薩對于這樣有恩德的人,在「長夜中」,就是長遠之中;這個苦惱的世界里邊,「長夜」表示夜是黑暗、表示眾生在無明里面生活,所以叫做「夜」;從無始劫來就是這樣子,所以叫做「長夜」。這是一個苦惱的世界里面生活。菩薩在這樣的世界里面「常思頂載」,常思惟對父母,尊重、師長、乳哺、養(yǎng)育、微有恩的人要「頂戴」,用頭頂,要恭敬父母、尊重、師長、乳哺、養(yǎng)育、微有恩者!覆簧鷧捑搿梗L時間地恭敬尊重供養(yǎng),心里面不厭煩,不疲倦。

  「恒持自身系屬隨順」,常拿自己的身體,系屬于父母、尊重、師長、乳哺、養(yǎng)育、微有恩者,隨順他們的意思,做什么事情。「任所屠害捶縛貨賣」,對于我有恩的人,我這么樣地恭敬、供養(yǎng)、尊重、贊嘆,當然我的父母、尊重、師長、有恩者,也是愛護我,也是非常愛護我。假設我的父母、師長對我不是愛護,對我「任所屠害」,隨意地想要殺我,想要害我!复埂,想要打我;想要把我綁起來!肛涃u」,像一件東西似的,把它拿出去賣掉。假使有恩的人對我這樣子,「尚自不敢竊懷施心」,尚且我都不敢把我的父親、母親、有恩的人,像一件東西似的布施出去,不要了,都不敢有這樣的想法!负螞r顯然施來求者」,何況很明顯地我把我有恩德的人,布施出給求的那個人,給他。那怎么可以這樣做呢?

  《披尋記》一二九六頁:

  父母、尊重、師長等者:此諸有情皆有恩攝!绰暵劦亍嫡f:謂或父母、或乳飲者、或養(yǎng)育者、乃至廣說遭厄難時不相棄者,如是等類名有恩者。(陵本二十五卷十四頁)此中尊重師長,即彼教利益者、教安樂者、引利益者、引安樂者、及余數(shù)有恩者,隨應當知。

  「父母、尊重、師長等者:此諸有情皆有恩攝」,要是對于菩薩有恩愛的人!浮绰暵劦亍嫡f:謂或父母、或乳飲者、或養(yǎng)育者、乃至廣說遭厄難時不相棄者」,在苦難的時候,這個人總是和我在一起不棄舍我,和我共患難的人!溉缡堑阮惷卸髡摺梗@是有恩的人。這是(陵本二十五卷十四頁)!复酥凶鹬貛熼L,即彼教利益者」,什么叫做師長呢?就是教導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人,這個人是對我有利益的!附贪矘氛摺,教導我發(fā)財?shù)娜,使令我生活快樂的人,這都是我的師長。「引利益者」,他教我這樣做、這樣做,能引導、能引發(fā)出來智慧,不會做惡事的這種人,那么這就是師長。

  這個前面說是:「尊重師長,即彼教利益者」,這個師長「教」你這樣做、這樣做,你不可以做惡事,就是教導的、命令的口氣。下面「引利益者」呢,這個「引」是什么意思?就是師長教我開智慧,由智慧引發(fā)出來,我不可以做惡事,我是可以做有益利有功德的事!敢矘氛摺,教我開了智慧,我就知道這樣子能發(fā)財,這樣子使令我生活快樂。這都是我的師長,「尊重師長」。「及余數(shù)有恩者」,及其他的,除了師長之外,其他那些朋友,彼此間常有來往,也可能有「數(shù)有恩者」,不止一次地對我也是有照顧!鸽S應當知」,也都是有恩者。這是解釋什么叫做有恩。

  下面第八科,「于求妻子等」分二科。第一科「不施他屬」。

  荒八、于求妻子等(分二科) 日一、不施他屬

  又諸菩薩,若作國王,灌頂自在,統(tǒng)領方域。于自國界所有僚庶,終不抑奪取余妻子而轉施余。唯持村邑聚落川土,或全、或分以用布施,而告彼曰:如我恩化,汝亦宜然。

  「又諸菩薩若作國王」,這個菩薩他常是在世間上有大悲心,作種種功德,福德智慧太高了;其他眾生的福德智慧沒有菩薩大,自然菩薩就是作了國王,自然是這樣!腹囗斪栽凇,這「灌頂」,這國王原來不是國王,他就位、就職的時候,舉行一個灌頂?shù)膬x式,是這么意思;或者是一個大婆羅門,有地位很多人尊敬的人,用四大海水來灌其頂,那就是授位,他就是做了國王。「自在」,做了國王以后,有大的權利,有無上的權威得大自在。「統(tǒng)領方域」,就是統(tǒng)治所領的國土,統(tǒng)治的領土很廣大的地區(qū)叫「方域」。

  「于自國界所有僚庶」,對于自己所統(tǒng)治國土的范圍內(nèi),所有的「僚」,就是做官的;「庶」,就是一般的老百姓!附K不抑奪取余妻子而轉施余」,絕對不會仗勢自己的權威,就是壓迫、奪取他人的妻、他人的子,而「轉施余」,我自己不要,但是送給別人了,決定不這樣做事情的。這個菩薩,本論的作者說到這件事,可見得凡夫也是有這件事的,凡夫的確是有這種事的!肝ǔ执逡鼐勐浯ㄍ,或全、或分以用布施」,但是他不這樣做,他做什么呢?他有這個權利可以劃分一個部分,一個村、一個鄉(xiāng)村、一個地區(qū)、一個小小的城市、或者是一個聚落,「聚落」也就是「村邑」!复ㄍ痢,或者是一部分的山川、一部分的國土!富蛉蚍帧,或者這一個地區(qū)是完全的、或者這個地區(qū)的一部分!敢杂貌际梗阉际┙o一個有道德的人,或是一個大智慧的人,而且是這樣子。

  「而告彼曰」,那么這個王就對那個接受布施的人說了!溉缥叶骰,汝亦宜然」,如我對于要是我國家的人民,我都特別地愛護他們!付鳌拐邜垡。這個恩字當愛字講;我特別地愛護一切的人民哪,來教化他們,用愛心教化他們!溉暌嘁巳弧梗悻F(xiàn)在接受了我的布施,我給你了這個聚落,你在這里要教化他們,也應該有愛心,不要虐待老百姓,「汝亦宜然」。

  這是「不施他屬」,現(xiàn)在第二科「不施自屬」,分三科,第一科是「不令憂惱」。

  日二、不施自屬(分三科) 月一、不令憂惱

  又諸菩薩,于自妻子、奴婢、仆使、親戚眷屬,若不先以正言曉喻令其歡喜,終不強(強)逼令其憂惱施來求者。

  「又諸菩薩,于自妻子、奴婢、仆使、親戚眷屬,若不先以正言曉喻」,假設最初的時候「不以正言」,不先以合乎道理的言語!笗杂鳌,開示他,「令其歡喜」,令他心情歡喜!附K不強逼令其憂惱施來求者」,從始至終,決定不會強迫他,就把他送給別人了,那這樣他心里就很憂惱、很憂愁、苦惱,「施來求者」。菩薩不這樣做,不這樣做事情。這是不令憂惱。

  下面第二科「不與怨家」。

  月二、不與怨家

  雖復先以正言曉喻令其歡喜生樂欲心,而不施與怨家、惡友、藥叉、羅剎,兇暴業(yè)者。

  「雖復先以正言曉喻令其歡喜」,雖然有人來求菩薩,把你的妻子、親戚眷屬送給我,那么菩薩得到了這件事呢,就先以「正言曉喻」,曉喻他的妻子親戚眷屬,令其心里面歡喜,同意了!干鷺酚摹,同意了、生歡喜心,愿意這樣接受菩薩的安排。

  「而不施與怨家、惡友、藥叉、羅剎、兇暴業(yè)者」,雖然是同意了,菩薩不會把他送給那個「怨家」,有恨的人,有仇恨的人不會;不會送那個惡知識,這個人哪道德不好「惡友」!杆幉媪_剎」,「藥叉」舊翻譯,翻作夜叉;那么玄奘法師翻作藥叉;翻到中國話呢,翻個能啖鬼,就是能吃人、能把人吃掉;又翻作傷者,它也能傷害人的;也翻作勇健,勇猛健康,它能在天空里飛,這就是這個夜叉鬼!噶_剎」,翻作可畏、或者翻個暴惡鬼,也翻個可畏,可恐怖的這么個一個人,都是能吃人的。這些是怨家、惡友、藥叉、羅剎,這四種眾生是「兇暴業(yè)者」,是兇惡殘暴的,它做事情都是這樣子兇惡殘暴的,做事情是這樣的。這個菩薩不會把自己的妻子、親戚、眷屬、奴婢、仆使送給它們,不會的,不會這樣子。

  月三、不任奴婢

  不以妻子形容軟弱族姓男女,施來求者令作奴婢。

  這是「不任奴婢」這一科。這是「不以妻子形容」,就是不會拿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妻子這個形相有儀容,表示有相貌美好的意思,但是性格是軟弱!缸逍漳信梗皇且话愕哪信,有族姓的就是高富貴的人家的男女!甘﹣砬笳摺,布施給來求的人,令他作給他們作奴婢,不會這樣子的,不會這樣做事情。

  《披尋記》一二九六頁:

  族姓男女者:謂生高族或生富族種姓男女應知。

  「族姓男女者:謂生高族或生富族」,「生高族」,那就是有地位的,在政府做事、或者是做省主席、或者是做宰相的「高族」。「或生富族」,或者是財富很多的人,種姓家的男女,就叫做族姓男女。這個菩薩做了國王有無上的權威,也不會仗著勢力做這種事情。

  下面是第九科「于求王位」,分二科。第一科「標不施與」。

  荒九、于求王位(分二科) 日一、標不施與

  又諸菩薩,若有上品逼惱眾生,樂行種種暴惡業(yè)者,來求王位,終不施與。

  「又諸菩薩,若有上品逼惱眾生,樂行種種暴惡業(yè)者」,又諸菩薩遇見了一種特殊的情形!溉粲猩掀贰梗褪菒簞萘μ貏e強大的人,他來逼惱眾生,這種惡勢力能逼惱眾生,逼迫苦惱一切人。他「樂行種種暴惡業(yè)者」,就是歡喜作種種惡事,很暴惡的事情,這種人來到菩薩這里來,「來求王位」,說是你是國王,現(xiàn)在你把你的王位送給我。那么菩薩給不給呢?菩薩是修布施波羅蜜的嘛!「終不施與」,我本來是不貪求王位的,但是不給你,這王位是不給你的。

  這是不施與,這是第一科「標不施與」。第二科「釋所不應」。

  日二、釋所不應

  若彼暴惡補特伽羅先居王位,菩薩有力尚應廢黜,況當施與。

  「若彼暴惡補特伽羅」,這個特別壞的這個人哪!「先居王位」,他原來他是個國王,他正在位當權的時候!钙兴_有力尚應廢黜」,這個發(fā)無上菩提心的菩薩,如果他有力量,他的力量夠大的話呢,「尚應廢黜」,尚且把這個國王,把他罷免了他、把他驅逐了,這樣子把他驅逐!笡r當施與」,況且現(xiàn)在菩薩的王位怎么可以送給他呢,那這個意思就是送給他的話,就是對老百姓不公平了,所以不送給他,這個意思;是菩薩慳吝不肯布施,不是這個意思。

  前面這一大科,一共是九科,這九科都說完了。下面這一科「自利益攝」。前面「施相差別」中分二科,第一科是「種種施」,「種種施」里面分二科,第一科是「利益他攝」,現(xiàn)在是「自利益攝」,屬于這一科。這一科里面分三十一科,第一科叫做「不侵惱眷屬施」。

  黃二、自利益攝(分三十一科)  宇一、不侵惱眷屬施

  又諸菩薩終不侵奪父母、妻子、奴婢、仆使、親戚眷屬所有財物,持用布施。亦不逼惱父母、妻子、奴婢、仆使、親戚眷屬,以所施物施來求者。

  「又諸菩薩終不侵奪父母、妻子、奴婢、仆使、親戚眷屬所有財物,持用布施」,諸菩薩他布施,他有很多財富布施給來求的人,如果菩薩沒有財富的時候怎么辦呢?「終不侵奪父母妻子」的財富,不會把父親、母親的財富奪過來,不會把妻子的財富、奴婢的財富、仆使的財富,親戚眷屬所有的財富侵奪過來!赋钟貌际,用它去布施,不會做這種事。

  「亦不逼惱父母、妻子、奴婢、仆使、親戚眷屬,以所施物施求者」,前面是拿來布施,并沒有求的人現(xiàn)在前,沒有人來求菩薩,不過菩薩不會在準備的時候,把父母妻子等人的財物搶過來準備布施。現(xiàn)在下面這一段,「亦不逼惱父母妻子奴婢仆使親戚眷屬,以所施物施求者」,就是求的人已經(jīng)現(xiàn)前了,那他也不會逼惱父母、妻子這些人,奪取他們的財物來施來求者的,也不會這樣做。這個我們有的時候也會有些誤會,說這是我父親、我母親的財物,我們特別地恩愛,我父親愛我、我也愛我父親,那么他的錢我就可以拿來用,不可以這樣子,你這樣子也是犯盜戒的,你要他同意、可以,他要不同意你不可以偷的,偷就是犯盜戒,將來還是要還的,這個因果道理,因果律上是這樣的意思。

  這下面是第二科「無不凈物施」。

  宇二、無不凈物施

  又諸菩薩,以其正法以無卒暴積集財物而行惠施。不以非法、不以卒暴,亦不逼迫損惱于他,而行惠施。

  「又諸菩薩,以其正法以無卒暴積集財物而行惠施」,諸菩薩他布施眾生,初開始都是用財物布施給眾生。但是財物怎么來的呢?菩薩怎么會有財物呢?菩薩也是要合法的發(fā)財?shù)玫截敻。「又諸菩薩,以其正法積集財物而行惠施」,就是合法的,不違犯國家的法律、也不違犯佛的戒律,這樣子我積集的財富,用這樣的財物來布施給眾生!敢詿o卒暴積集財物」,不會卒(ㄗㄨˊ)也念(ㄘㄨˋ)這也是暴惡的手段,不是用暴惡的手段積集財富的,不會這樣子。不過如果這位國王有權利,這個工商業(yè)財富很大,說這個改成可以算是我的,把那個主人,原來的人驅逐了,那就是土匪了嘛!這種行為。這菩薩不是,菩薩不這樣做,「以無卒暴積集財物,而行惠施」。「不以非法,不以卒暴」,菩薩發(fā)財?shù)臅r候是合法的,不以非法的手段,不以粗暴的手段!敢嗖槐破葥p惱于他,而行惠施」,不這樣作法就是要合道理,不做惡事。

  《披尋記》一二九七頁:

  亦不逼迫損惱于他而行惠施者:謂不訶罵、捶打、恐怖、毀辱、縛害、拘禁、斫刺、驅擯于此,而施于彼。義如下說。

  不這樣做!负橇R」,呵斥毀罵他!复反颉,就是打、或者用棍子、棒子,或者用拳頭打人!缚植馈,或者是用恐嚇的手段恐怖他、毀辱他!缚`害拘禁」,或者把他綁起來,要打、傷害他;或者把他拘禁在一個地方,沒有自由了;蛘呤恰疙健,或者是用什么器來斫這個人、或者用什么器來「刺」這個人、或者是「驅擯」這個人,菩薩不做這種事情。

  「義如下說」,下面說。下面第三科「不違越學處施」。

  宇三、不違越學處施

  又諸菩薩,若在諸佛圣教出家,終不違越所有學處,而行惠施。

  「又諸菩薩,若在諸佛圣教出家」,若在佛法中出家。「終不違越所有學處」,決定不會違犯佛所制定的戒律而行惠施,一定要符合戒律的。

  宇四、不向背施

  又諸菩薩行布施時,普于一切有情之類,起平等心,住福田想,而行惠施;終不分別怨親中庸,有德有失劣等勝品,有苦有樂品類差別。

  這是第四科「不向背施」,「又諸菩薩行布施」的時候,「普于一切有情之類,起平等心,住福田想」,就是大家都一樣,這也是有個人權的意思,我不輕視你「起平等心」!缸「L锵搿,安住在你也是能令我得福田的人,我要布施給你,你有能力令我得福報,「住福田想而行惠施的」。

  「終不分別怨親中庸」,決定不會分別怨親,這個人是我的怨家、這個人是我親愛的人、這個人是怨親之間,也不怨也不親的中等人!赣械掠惺А,這個人是有道德的人、這個人是有過失的人!噶拥葎倨贰,這個人不如我,是「劣」;這個人和我相等;這個人的道德、本事都超過我,「勝品」,菩薩不分別這些事情!赣锌嘤袠,品類差別」,這是眾生,有的眾生,生活困難、苦惱,有的眾生很快樂,這些差別。苦是一類、樂又是一類,彼此間有差別,那么菩薩不去分別這些事情!附K不分別怨親中庸」種種這些事情。

  宇五、不減少施

  又諸菩薩,如先所說如先所許,終無減少施來求者,唯有施彼或等、或增。

  這是的五科「不減少施」。「又諸菩薩,如先所說」,不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去,以前在什么地方見面的時候,同他說過!溉缦人S」,我以前說我要布施給你多少、多少。「終無減少」,后來對現(xiàn)這件事的時候不會減少,我以前說多少就施多少不會減少施來求者!肝ㄓ惺┍嘶虻然蛟觥,那么布施的時候呢,我以前說多少我就布施你多少,就是「或等」,相等的;或者是增、加一點,我以前說是給你一百塊,我現(xiàn)在給你二百塊,增加總不減少,這樣意思。

  這是第五科,下面第六科「不下劣施」。

  宇六、不下劣施

  又諸菩薩,終無先許勝妙財物,后施下劣;唯有先許下劣財物,若有勝妙后施勝妙。

  這又是一點差別,「又諸菩薩,終無先許勝妙財物」,不管經(jīng)過多久,我以前答應是同意,同意給你一個「殊勝微妙財物」!负笫梗髞淼綍r候對現(xiàn)的時候,不是那么勝妙,給下劣的一樣東西,菩薩不這樣做。「唯有先許下劣財物」,唯獨有這樣的情形,最初同意的時候是給你一個平常的東西!溉粲袆倜,后施勝妙」,可是后來對現(xiàn)的時候,假設要有勝妙的東西,就給他勝妙的而不給他下劣的,這菩薩總是這樣做法的。

  第七科「無穢濁施」。

  宇七、無穢濁施

  又諸菩薩,不以異意、不以憤怒撓濁之心,而行惠施。

  「不以異意」,這個「異意」就是變異了。原來的心情是一種樣子,現(xiàn)在心情變了。那么這個時候,心里面是個憤怒的心情,不和平、有恭敬心,「撓濁之心」。「撓」是撓亂,染污心;心里面動亂,污染心,不會用這樣的心情而行惠施的。

  《披尋記》一二九七頁:

  不以異意等者:謂諸菩薩行惠施時,饒益意樂恒,F(xiàn)前無有變異,是名不以異意。于有怨害諸有情所,由無染心純悲愍故能有堪忍,是名不以憤怒撓濁之心。

  不以異意等者:謂諸菩薩行惠施的時候,「饒益意樂恒常現(xiàn)前」,利益對方的心情常,F(xiàn)前的!笩o有變異」,這種利益對方的心情不變異的,「是名不以異意」!赣谟性购χT有情所」,彼此間以前有過恨的事情、有怨,彼此間傷害的事情。「由無染心純悲愍故能有堪忍」,這個人大家會遇了,有了布施這種事情的時候,就用不染污的心。什么不染污心?「純是悲愍」,就是慈悲這種心情,純是這樣的心情。「能有堪忍」,雖以前有怨恨,這怨恨現(xiàn)在菩薩能忍得住,那就是不以不恨。「是名不以憤怒撓濁之心」,就這個意思。

  宇八、不自贊施

  又諸菩薩,終不施已而自稱贊,數(shù)數(shù)告言,我于汝所曾行如是如是惠施,攝受長養(yǎng)濟拔于汝。

  這是第八科「不自贊施」。「又諸菩薩,終不施已」,不管時間經(jīng)過多久了,決定不會說,我布施完了以后我自己稱贊我自己。數(shù)數(shù)的對那個人說,「我于汝所」,我對你在什地方。「曾行如是如是惠施」,曾經(jīng)對你有這樣、有這樣的布施,送給你什么什么、我送給你一個樓房、我送給你一個花園,這些事情!笖z受長養(yǎng)濟拔于汝」,我和你攝受,就是和你做朋友,和你建立一個良好的關系!搁L養(yǎng)」,長養(yǎng)你的財富,長養(yǎng)你的智慧!笣巍梗瑵文愕睦щy,我從困難中,把你濟拔出來!附K不施已而自稱贊,數(shù)數(shù)告言,我于汝所曾行如是如是惠施,攝受長養(yǎng)濟拔于汝」。菩薩不說這話,以前有的事情,但以后不再提這件事,菩薩這樣子。

  宇九、無不敬施

  又諸菩薩,于卑賤者行布施時,尚無不敬撩擲而與,況于有德。

  這是第九科!副百v者」,地位卑下的人。他行布施的時候「尚無不敬撩擲而與」,這個卑賤的人智慧也不高尚、地位也不高尚,就是一個卑賤的人。布施的時候尚且都沒有不恭敬的行動布施給他!噶谩,是散亂、不整齊!笖S」,就是丟過去,你要送給他一樣東西,要弄得整整齊齊的,恭恭敬敬送給他,這樣好,那就表示恭敬的意思。如果你弄的不是整整齊齊,很亂的樣子,然后說好了給你,菩薩不這樣子!干袩o不敬撩擲而與」,菩薩行菩薩道,行布施波羅蜜的時候,對一切人都有恭敬心而不隨便輕率這樣子!笡r于有德」,何況有道德有地位的人呢,更是很恭敬的。

  這是第九科。下面第十科,「無厭倦施」。

  宇十、無厭倦施

  又諸菩薩,若來求者,安住種種毀犯邪行,掉舉躁擾不自防護,專行罵詈瞋忿呵責,終不于彼暫起邪行帶厭倦心而行惠施。唯即于彼了知為諸煩惱所媚,令改本性。深更安住憐愍之心而行惠施。

  「又諸菩薩,若來求者,安住種種毀犯邪行」,又這個菩薩還有一種情形,就是來到菩薩這里,向菩薩有所求的人,這個是什么樣的人呢?「安住種種毀犯邪行」,各式各樣的,不道德毀犯了佛的戒律!感靶小梗鞣N種惡事。「掉舉」,我們通常說是心里面掉舉,其實是通于三業(yè)的?诘襞e,說話的時候就是不停的講話,有用的話要講,沒有用的話,說這么多做什么,他就是不能停下來!冈陻_」呢,就是身體也不安靜,就是動亂得很!覆蛔苑雷o」,他不能自己保護自己的身口意業(yè),叫他寂靜下來,他不能!笇P辛R詈瞋忿呵責」,而且這樣子,他就是做這種事。專一的做這種事,對菩薩不恭敬,罵詈菩薩!割骸挂彩橇R!覆_忿」,心里面忿怒不高興,呵斥菩薩。菩薩遇到這樣的人的時候,「終不于彼暫起邪行,帶厭倦心」,菩薩不會做錯事、做惡事;你這樣對待我,我就對你也不客氣,菩薩不暫時生起錯誤的行動。「帶厭心」,不會心里面不高興、厭煩了,不愿意做這件事「而行惠施」的,不會,菩薩還是很恭敬的。

  「唯即于彼了知為諸煩惱所媚,令改本性」,菩薩對他怎么個看法呢?這個人來到這里來,向菩薩有所求,反倒罵菩薩、呵斥菩薩,那么菩薩心里怎么想呢?「唯即于彼了知」,這個惡人的本性也是清凈的、也是很和平的。那為什么會這樣呢?「為諸煩惱所媚」,他就是為貪心,瞋心,各式各樣的煩惱所迷惑了!噶罡谋拘浴,那個煩惱使令他改變了他原來和平的心性,是他的煩惱改變了;他的本心還是清凈的!干罡沧z愍之心而行惠施」,菩薩這樣觀察了以后,菩薩更深刻的安住在憐愍他的心情而行惠施,也是用什么財物布施給他。

  《披尋記》一二九七頁:

  暫起邪行者:此中邪行謂即有犯,應作不作、作不應作,如是一切皆名有犯。義如〈攝事分〉說。(陵本九十九卷五頁)。

  「暫起邪行者:此中邪行謂即有犯」,什么叫做有犯呢?「應作不作」,善事應該做他才不做!缸鞑粦鳌梗瑦菏率遣粦撟,他偏要做!溉缡且磺薪悦蟹。義如〈攝事分〉說。(陵本九十九卷五頁)」。

  下面是第十一科「不執(zhí)取施」。

  宇十一、不執(zhí)取施

  又諸菩薩,不由惡見妄有執(zhí)取而行惠施。謂如廣大暴惡祠祀,不計殺生布施為法,亦不妄取吉祥瑞應相應相狀而行布施。

  「又諸菩薩,不由惡見妄有執(zhí)取」,菩薩不會由于惡見妄有執(zhí)著,就是不合道理的想法叫「惡見」。這個惡見,有的時候也會令人……,如果不學習佛法也很難明白。我小時候在學校讀書,在齊齊哈爾,在滿州國的時候齊齊哈爾是黑龍江省的省會。市里面有一個孔夫子廟,那個城市里的人,殺豬宰羊供孔夫子,他們還是很恭敬的供孔夫子。這件事對不對?我們要是不學習佛法,我們知道這件事是對的、還是不對的。你自己也歡喜吃肉,然后對我們的孔夫子有恭敬心,我歡喜吃肉,我就用肉供養(yǎng)孔夫子,這事對不對?我們要是不學習佛法,能知道這是不對的嗎?「又諸菩薩,不由惡見」,不會有這種罪惡的思想!竿袌(zhí)取而行惠施」,社會上的人他不明白佛法,我這件事做得非常好!你看我對孔夫子這么恭敬。他是認為非常正確、非常對的,執(zhí)取這件事,你不可以說不對的!钙兴_不由惡見妄有執(zhí)取而行惠施!故沁@樣子。

  「謂如廣大暴惡祠祀」,這就是舉出一個例子來,廣大罪過的事情。「祠祀」就是祭祀先人,我的祖先,我過去的父親、母親、祖父、我的祖先,或者是祭祠過去歷史上有名的這些人物、或者是孔夫子、孟夫子、曾夫子這些人。祭祀的時候,「不計殺生布施為法」,他們在做這種事情的時候,就殺害了很多的生命來供奉這些先人,這樣事情他們認為是有功德的。而菩薩呢,「不計殺生布施為法」,菩薩不認為這是合法的事。譬如:佛教徒用鮮花,用花、果來供養(yǎng)佛菩薩,你看上去就是和平,這是非常的清凈莊嚴,而不殺害眾生。

  「亦不妄取吉祥瑞應相應相狀而行布施」,菩薩也不會錯誤的執(zhí)著,今天是初幾,這一天是吉祥的;或者是出現(xiàn)什么事情了,這是吉祥的,不執(zhí)著吉祥瑞應的相狀去行布施,菩薩不。我們學習佛法以后,心清凈了是吉祥,不管在什么時候,什么地點做什么事情,要心清凈、慈悲、大智慧,這都是吉祥的。因為你有道德,有這個功德以后,它會現(xiàn)出來種種相、吉祥的相,有內(nèi)有外。但是外以內(nèi)為根本,外邊是枝末,所以不在枝末上有所執(zhí)著,不執(zhí)著這個事情「而行布施」。

  《披尋記》一二九八頁:

  不計殺生布施為法者:謂不殺余眾生施余眾生計為法故。

  菩薩沒有這種想法。

  宇十二、不計清凈施

  又諸菩薩,終不妄計唯一切種極善清凈而行惠施。即是世間及出世間離欲清凈,唯審了知所行布施,但是離欲清凈資糧。

  這是第十二科,「不計清凈施」!赣种T菩薩,終不妄計」,不會錯誤的執(zhí)著。「唯一切種極善清凈而行惠施」,菩薩三輪體空,于一切法心無所得,這樣子做功德,菩薩也不執(zhí)著我這個功德做得比你好。菩薩沒有這種執(zhí)著!附K不妄計唯一切種極善清凈而行惠施」也不執(zhí)著。

  「即是世間及出世間離欲清凈」,這里解釋究竟什么叫做清凈:即是世間清凈及出世間離欲清凈。世間的欲界是污穢的,色界天、無色界天有了禪定,他們離欲了也是清凈,這是世間清凈;出世間離欲清凈呢,那就是佛教的圣道。修學圣道能離三界欲,離了愛煩惱、離了見煩惱,有了清凈般若智慧現(xiàn)前,這時候是離欲清凈。這是二種清凈,當然出世間的清凈是最殊勝的。「唯審了知所行布施,但是離欲清凈資糧」,這樣說有世間的離欲、有出世間的離欲,那么現(xiàn)在我做的布施波羅蜜算是什么情形呢?「唯審了知」,那唯獨是確實的認識所行的布施是離欲的資糧。我這樣布施的時候,我就容易得到禪定;我這樣的布施呢,我就容易成就世、出世間的圣道,它是資糧的性質,是個因,得果的因,是一個前方便,這樣的意思。

  宇十三、不觀果施

  又諸菩薩,不觀其果而行布施。一切布施皆為回向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這是第十三科,「不觀果施」。「又諸菩薩,不觀其果而行布施」,不是說我布施,我將來得財富;我為了將來得財富,我現(xiàn)在去布施,不是這個意思!敢磺胁际┙詾榛叵蛩僮C無上正等菩提」,所有的布施,各式各樣的布施。愿以此功德得無上菩提,得佛的智慧這樣子,而不求其余的這些果報。

  《披尋記》一二九八頁:

  不觀其果而行布施等者:謂不觀待施果異熟為因而行布施,唯為圓滿菩提勝資糧故。

  「不觀其果而行布施等者:謂不觀待施果異熟為因而行布施」,我現(xiàn)在布施我將來能夠得大財富,所以我現(xiàn)在布施,沒有這個想法,他不這樣子!肝閳A滿菩提勝資糧故」,那為什么菩薩要做布施呢?就是要得無上菩提。這個布施是得無上菩提的一個因,就是這樣,只此而巳。不是得世間的有漏果報,菩薩對這個沒有希求心、沒有執(zhí)著心。

  下面第十四科,「不易信解施」分二科,第一科「標」。

  宇十四、不易信解施(分二科) 宙一、標

  又諸菩薩,如實了知一切品類所行布施,一切品類施果異熟,深生信解。不由他緣,非他所引而行布施。

  「又諸菩薩,如實了知一切品類所行布施,一切品類施果異熟,深生信解」,諸菩薩如實地了知,沒有搞錯,就是正確地認識各式各樣所行的布施!敢磺衅奉愂┕愂臁,你什么樣的布施將來得什么果報,這是緣起法菩薩都知道的。你這個布施,將來是在欲界天得果報;你這個布施你將來是在人間得果報,菩薩都知道!干钌沤狻梗瑢τ谶@件事,決定無疑、沒有疑惑的!覆挥伤,非他所引而行布施」,菩薩去做布施的時候,不是因為別的因緣,別人來逼迫你而叫你布施,不是,「不由他緣」!阜撬,不是別的人來引導你去布施,不是這樣子。菩薩自己有大智慧,觀察這件事,應該這樣作、應該這樣作。

  這是「標」,下面第二科解釋。

  宙二、釋

  謂施飲食,能感大力;施諸衣服,能感妙色;施諸車乘,能感快樂;施諸燈明,能感凈眼。如是等類,廣說應知。

  「一切品類所行布施,一切品類施果異熟,深生信解」,那么究竟怎么回事呢?舉出個例子來:「謂施飲食能感大力」,說是你供一堂齋,這個地方這個眾生,這個地區(qū)這個眾生有點饑餓,你用飲食送給他們。將來得什么果報呢?「能感大力」。你這個身體的果報健康、有力量,能得這個果報,能大力。「施諸衣服能感妙色」,我用衣服來布施給眾生,將來得什么果報呢?能感妙色。你將來果報的這個顏色非常美好,是「能感妙色」。「施諸車乘能感快樂」,你要是用一輛車,布施給人家了,將來你能得到快樂,快樂的事情。就是施諸車乘可以代步,你要徒步走你辛苦,坐車你輕松了,所以你將來能得到快樂。實在是用車布施將來容易得到神足通,容易得神足通的,這樣子。

  「施諸燈明,能感凈眼」,「施諸燈明」,這屋子里黑暗,需要加個燈,你就發(fā)心布施!改芨袃粞邸梗瑢砟憔湍艿锰煅弁、能感天眼。我現(xiàn)在心里在打主意,想做這件功德。因為我現(xiàn)在的眼睛不如以前,我的眼睛不如以前!溉缡堑阮悘V說應知」,所以做種種功德得種種果報,是有差別的,不一樣的。

  《披尋記》一二九八頁:

  能感凈眼者:此中凈眼謂即天眼,欲界天中有生得故。

  「能感凈眼者:此中凈眼謂即天眼」,指天上的人的眼睛說的!赣缣熘杏猩霉省,這個天眼呢,不是欲界天的天眼,是色界天眼。因為這個天眼通呢,我們現(xiàn)在的眼睛也是地、水、火、風組成的,但這是屬于欲界。可是我們是欲界的人,但是在須彌山以上也有欲界天,他們那個天眼好過我們,能看得遠。可是這個都是屬于欲界,欲界的地、水、火、風組成的天眼,組成的眼睛。要是色界天上的人的眼睛呢,他們的眼睛不是欲界的地、水、火、風組成的,是色界天,色界天的地、水、火、風組成的天眼。他看那個看得不得了,看得很遠,F(xiàn)在這里說的凈眼呢,是指色界天上的天眼。色界天上的天眼有兩種:一個是在人間的時候就得了色界的天眼;一個是在人間死掉了,生到色界天上去得了天眼。就是這兩種。現(xiàn)在這上說呢,「欲界天中有生得故」,也有欲界天的天人,他生來就得到天眼了。他還沒有修他就得了。人間的人也是,他并沒有修禪定,但是他的眼睛特別,就是報得的,報得天眼。報得天眼的原因做什么呢?就是他關于這一部分,他做過功德。譬如說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他的眼睛有病,你是醫(yī)生把他的眼睛給治好了,那么將來你眼睛會特別,就可能會特別。另外呢,你作了一件事,在這個地區(qū),你做了一件事使令很多人開智慧,你將來眼睛就會特別一點,是這樣意思。它也不是無因緣而有的。

  這是第十四科,下面第十五科。

  宇十五、不希異熟施

  又諸菩薩,不為怖畏自身貧窮而行布施,唯由悲愍眾生意樂而行布施。

  「又諸菩薩,不為怖畏自身貧窮而行布施」,這是「不希求異熟施」。諸菩薩他不是為了害怕,恐怖自家生命貧窮,所以就去行布施。因為布施能得大富就不貧窮了,說我害怕貧窮,那我就修布施,菩薩不是這個意思。是「唯由悲愍眾生意樂而行布施」,他是悲愍眾生的苦惱,他要解除眾生的苦惱,他有這樣悲愍的心情而去行布施。這有什么差別,不是為了利益自己,純是為了利益他人,這是行布施。

  宇十六、無不合儀施(分三科) 宙一、標

  又諸菩薩于來求者,終不施與不合儀物。

  這是第十六科,分三科,第一科「標」。

  又諸菩薩對于來求他的人,終不施與不合乎威儀的事情。就是不合道理的東西不布施。這是「標」。

  《披尋記》一二九八頁:

  終不施與不合儀物者:若所施物非法所許,非彼所宜,是名不合儀物。違越不順菩薩儀故、違越不順世間儀故,如下舉事應知。

  「終不施與不合儀物者:若所施物非法所許,非彼所宜」,你布施的東西,不是法律容許的,那就叫作「不合儀物」!阜潜怂恕梗@個東西法律上是容許,但是對方不合適!阜潜怂,是名不合儀物」!高`越不順菩薩儀故」,就是你這樣做這件事,不適合菩薩的威儀,違背了菩薩的威儀!高`越不順世間儀故」,也是不順于世間的威儀,世間的道理不應該是這樣子的,有所違越。「如下舉事應知」,下面舉出一個事實來就知道了。

  這是「標」,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不凈飲食」。

  宙二、釋(分三科) 洪一、不凈飲食

  謂施出家者余殘飲食,或諸便穢、洟唾、變吐、膿血、不凈,所雜所染。

  「謂施出家者,余殘飲食」,這就是不合儀施。出家的人向你乞食的時候,你施給他「余殘」,你吃剩下的飯,余殘的飲食,那就是不合道理了,這就是不合儀!富蛑T便穢」,我看一部經(jīng)上,佛在世的時候,就是有一個圣人,他是身體有點病去看醫(yī)生,醫(yī)生說是要吃甘蔗汁,吃甘蔗汁這個病就會好。那么有一個工廠就做這個工作,就是做這個甘蔗汁的。他到那里去乞,拿著缽去乞,那個大老板一看就很歡喜,你來乞就愿意給,要供養(yǎng)他,但是有事情要走。他就交待他的夫人哪,說這里來一個大德,你來做這個事,把這個甘蔗汁供養(yǎng)他,那么他交待好了,他就走了。但是他的太太不歡喜,不歡喜嘛就是拿著他的缽到屏處去,就是用小便,小便放在缽里面,然后表面上加一點甘蔗汁,就送給這圣者。就做這種事情,將來這老太婆死掉了墮落餓鬼道,就是有這種事情。

  「或諸便穢」,這個污穢的東西做布施。「洟唾」,「洟」是鼻涕,鼻流出來的那個鼻涕!竿佟,口里吐痰;蛘摺缸兺隆梗褪悄憬(jīng)過消化了以后,排泄出來的這些渣滓這也是「變吐」!改撗,身體有病,這個膿血。這些不清凈的東西「所雜所染」。你用這個東西來布施這不合儀,這是不合儀物。不于這樣的布施,不對、不可以,不這樣布施。

  洪二、雜染飲食

  又不告白不令覺知,如棄舍法施糜飯等。謂不食壨者,施以壨雜壨染飲食;不食肉者,施以肉雜肉染飲食;不飲酒者,施以酒雜酒染飲食。

  這是第二科,「雜染飲食」!赣植桓姘住,又不去預事跟他先聲明,這是有意地不叫你知道。什么事情呢?「如棄舍法施糜飯等」,「如棄舍」我不要了。我給你這個飯,「糜」是粥,施這個糜飯。就像我丟掉了不要,那種態(tài)度來布施給你。

  這是「標」。下面解釋。

  「謂不食壨者,施以壨雜壨染食」,這個人,他不歡喜吃壨的這個人。不吃壨的人,你用這個壨雜在這個粥里面、飯里面,混雜在里面,這個壨也就染污了這些飲食,這是不合儀。不食肉的人,施以肉、雜肉,不吃肉的人,你用肉布施給他,或者是你用飲食的時候,飲食里面混雜了肉,這樣子布施,這個肉染污了飲食。「不飲酒者,施以酒」,你用酒給他,這就是不合道理。是「雜酒染飲食」,或者不是純是酒,而是有飲食,其它的飲食,里面混雜上酒,這個酒就染污了飲食,要送給這個人。

  洪三、匪宜事業(yè)

  或復處置不合儀式所有事業(yè)而行布施。

  這是第三科,「匪宜事業(yè)」。「或復處置,不合儀式」,「處置」就是安排,安排一個不合宜事,「所有的事業(yè)」。前面是說這些飲食一類的,現(xiàn)在是說其它的事情。譬如出家人到那念經(jīng),就是舉了這個例子。出家人應該這么安排、這么安排,但是你偏要另外安排,這不符合這出家人念經(jīng)的這種儀軌!柑幹貌缓蟽x式所有事業(yè)而行布施」。

  宙三、結

  如是等類不合儀施,菩薩不為。

  菩薩不這樣做事情。結束這段文。

  《披尋記》一二九九頁:

  或復處置不合儀式所有事業(yè)者:謂不拔彼有情出不善處。于其善處勸導調(diào)伏安處建立,故非利他行,是名不合儀式所有事業(yè),違越不順菩薩儀故。

  「不拔彼有情出不善處」,那個眾生他在不善的事業(yè)里面哪,他的身口意,在不善的境界里面生活。你是菩薩,應該把他救拔出來。「于其善處」,把他安排在這個善良的地方。這件事應該經(jīng)過勸導,勸導他這是不善、這是善;你要從不善出來到善良的地方,來調(diào)伏自己的煩惱,安處自己的身心令它清凈,建立清凈的善法。你不這樣做,「故非利他」,那你對他沒有利益。

  「是名不合儀式所有事業(yè),違越不順菩薩儀故」,所以從這里面看呢,有的人也有這個問題。我不做大法師,我也不講經(jīng)說法嘛,我不要學習經(jīng)論,但是我愿意在寺廟里做事,那我就不學習經(jīng)論。你不學習經(jīng)論,你也有問題,你不學習經(jīng)論,你在寺廟里做事,能符合佛法的威儀嗎?也同樣有這個問題,同樣是有這個問題。若佛在世的時候呢,有一個比丘,他看在大眾僧里面缺少人辦事,缺少人辦事。但是他說我現(xiàn)在想要修行,我等我得阿羅漢,我再為大眾僧服務。自己心里有這個妄想,那么他就用功修行,哦!得阿羅漢了。得阿羅漢了一入定,就在那里入空三昧、無愿三昧、無相三昧,這三昧里。這時釋迦牟尼佛就和他說話了,說你以前發(fā)心得阿羅漢的時候,為大眾僧服務,你現(xiàn)在應該做這個事了。他在入定的時候,佛和他說話。然后他就是真是的,那他就是為大眾做事情。等到一天夜間,天已經(jīng)黑了,有比丘來掛單,掛單那么要點燈,不用點燈,他的手指頭一伸,這手指頭放出光明來。你在這個寮房里、你在這個寮房里,就安排好了。是阿羅漢為大眾僧服務,這個事情。為大眾僧服務,功德是很大的,功德很大很大的,我給你講個故事好不好,講故事,現(xiàn)在三點。

  這個有四個比丘,這幾個是五個比丘或四個比丘,在一個山里面用功修行,修行呢,當然出家人就是要托缽乞飯嘛,天天從山里面出來到聚落去乞食,乞食從山里面出來,然后再回去要經(jīng)過多少時間,可能要比我們這遙遠,不是一兩個鐘頭能夠那么近,可能還要更長的時間。常常這樣做呢,這四個、這幾個比丘就想,唉呀!我們?yōu)榱顺赃@一餐飯呢,一天吃一餐飯呢,要費這么大的時間,這是有問題,希望不要耽誤這么多時間。其中有個比丘說好,我來發(fā)心,我來發(fā)心你們在山里不用乞食,我一個人去乞食。他到城市、去聚落乞食,然后供養(yǎng)這幾個比丘,供養(yǎng)這比丘。這樣用功修行。那么乞食這個比丘呢,這一天在城市里面看見一個大國王出來,和一般人出來不同,那個大威德的境界,不同的。唉呀!他說國王。∵@么大的威德,我將來做國王也不錯,就是打這么個妄想。但是他這樣子,就是護持這幾個比丘,這么用功,這四個比丘都成功了,得了圣道。他因為沒有修四念處,老是來來去去的辦這些雜事嘛,他第二生做國王了。因為那幾個都是圣人了,那個圣人是誰,就是藥王菩薩、藥上菩薩,還有幾個菩薩,一共好像四個。那么他這個人哪,他就是妙莊嚴王,《法華經(jīng)妙莊嚴王本事品》,他做國王,一生一生做國王沒個完,這國王一直做、做下去。但是他以前的這幾個同參,這修行人一看,這一生做國王有問題了,有邪知邪見了,你有了邪知邪見,不能再做國王,你可能要受苦了。于是乎那幾個修行人哪,一個給他做太太,給他做國王的夫人,另外兩個給他做兒子,另外一修行人示現(xiàn)成佛。四個人,加他是五個人。

  這個佛來到這里,成佛了以后呢,他這兩個兒子和他的太太是信佛的,兩個兒子就是現(xiàn)種種神通。國王這時候相信外道,他說你的神通這么大,跟誰學的,他說是云雷音宿王華智佛。唉呀!你要帶我也去,好。他的太太、他兩個兒子帶他去,聽佛說《法華經(jīng)》,得法華三昧,這時候就成功了。是這樣有這個事情。所以為大眾僧做事,保證你以后永久地安樂自在,不會再有苦惱的事情了。這按人情的道理也是合道理的。因為你沒用功修行,我就保護你們。而那個人修成功了,他不會忘你的,不會忘掉的,一定是掛念你,終究不會叫你到三惡道里去受苦的,一定是這樣子。

  宇十七、不留滯施

  又諸菩薩,不令求者數(shù)數(shù)來求,往還親附。隨順系屬,稽留疲倦,然后方施,唯暫來求,即便施與。

  「又諸菩薩,不令求者數(shù)數(shù)來求,往還親附」。這是第十七科「不留滯施」。又諸菩薩他修這個布施波羅蜜的時候,他不令求者數(shù)數(shù)來求。我有很多的財富布施,但是我教你,來一次不給,來了多少次以后再給,菩薩不這樣做,「不令求者數(shù)數(shù)來求」!竿親附」,來了又回去,來了又回去,然后還得要和他好,還得和菩薩親附,表示親近有禮貌,還要這樣子!鸽S順系屬」,你要隨順菩薩,系屬于菩薩。「稽留疲倦」,你就把他留在這里,叫他這樣、叫他這樣子,弄得他很疲倦,他走了多少次。「然后方施」,然后才布施他,菩薩不作這種事!肝〞簛砬蟆梗í毷菚簳r的來求他!讣幢闶┡c」,立刻的就你要什么,他這個時候就滿足你,這樣子「即便施與」。

  這是第十七,下面第十八科,「無所依施」。

  宇十八、無所依施(分二科) 宙一、標四種

  又諸菩薩,不依世間名聲贊頌而行布施;不依于他反報恩德而行布施;不依帝釋、魔王、輪王、自在等果而行布施;亦復不為誑誘他故而行惠施。

  「又諸菩薩,不依世間名聲贊頌而行布施」,又諸菩薩他行布施的時候,「不依世間」,「不依」,就是不貪求的意思;不貪求世間的名聲!纲濏灐梗褪琴潎@而行布施,我為了世間人贊嘆我,我行布施,沒有這個意思,他沒有這個想法!覆灰烙谒磮蠖鞯露胁际梗回澢。我布施了以后,將來你要酬謝我的,他不貪求這件事,你要酬謝我的恩德,他沒有這個意思,「而行布施」。

  「不依帝釋、魔王、輪王、自在等果而行布施」,他也不貪求,我現(xiàn)在做大布施,我將來做「帝釋」天王、釋提恒因,或者做這「魔王」、做這個六欲天、他化自在天做魔王!篙喭酢,我將來在這個世界上,做轉輪圣王。都是有大自在威德的境界,得到這種果報。菩薩不貪求這件事,而行布施。「亦復不為誑誘他故而行惠施」,也不是為了欺騙人而行布施,不會的。

  我說這個欺騙人,我說個故事。這秦始皇吞并六國的時候,也不是那么容易吞并的,這個趙國,有這個趙國的名將,這個大將軍有廉頗,李穆還有趙盾都是在那個戰(zhàn)國時期有名的大將軍。秦國的將軍白起,是最適合領著兵善于打戰(zhàn)的,他說你不可以侵犯趙國,幾尺都不行。秦國也有辦法嘛!也有智慧的人,你說是白起善于用兵,但是你到趙國去就沒有用,你怎么的本事,你不能侵犯。但是書生更厲害,書生對秦始皇說:「你給我多少多少黃金,就會解決這個問題!骨厥蓟收f:「好」給他很多黃金。他拿著黃金到趙國去,就在國王旁邊說話有力量的人,給他很多黃金,就叫他離間,把這幾個有力量的將軍都叫他垮臺,用幾個沒有用的將軍領著軍隊,領兵打仗。這樣子嘛!趙王就同意了,而那個人也是個聰明人,他一想,這樣子自然是把這個國家棟梁人都叫他無用,把沒有用的人叫他上臺。然后這個白起領著秦國的軍隊一下子把趙國就是滅亡了。滅亡了以后,先拿秦國黃金的這個人,先抓住他,把他殺掉,把黃金拿回來。我認為這件事古今都是一樣的無差別,都是一樣的。

  就是我們佛教本身也是一樣,譬如我們今天,我看古代的大德。這溈山禪師,我們有什么說什么。有一位禪師(司馬頭陀)懂得風水,他看溈山這個地方,哎呀!這是一個福地,造個大道場最好。于是乎他就到百丈禪師那里去,就說是那個地方。溈山是在福建,不是在北方在南方,這個地方若是一個大德在那里開道場,能住上千人的出家人在那修行,千五百人(溈山奇絕可聚千五百眾),可以在那造道場。那么百丈師說:「我去可不可以?」師說:「你不行,你瘦、你長的面相瘦;那個地方的山,是個圓滿的山,那要胖一點的人!鼓敲催@時候,我長話短說。就找這溈山禪師,他就和那個懂的風水的人,也懂得相面,就看這個禪師合適,百丈禪師也同意了,就派他去了。他在那里說法幾十年,這大道場建立起來,的確是上一千多人在那里修禪,他不是說是我三年一任、四年一任、五年一任、六年一任,不是。沒有任期的,一直到最后這溈山禪師他過世了,再換一個人,換那個人呢,高僧傳也說到他還有◎◎錄,我看。那不是選舉,那個人有功勞,就是一開始的時候就是隨著溈山禪師在那里創(chuàng)辦道場,是辛苦了多少年,這樣子。

  我們現(xiàn)在,我們是民主,我們推選。我現(xiàn)在想現(xiàn)在選方丈,你投誰的票。當然說,誰同我感情好,我就投誰的票,你怎么答,是不是這樣子。佛法的興衰就是在你這一票,道理是一樣的,所以「亦復不為誑誘他故而行惠施」。這是個智慧的問題,而且這一個寺廟的興衰,領導人非常重要!覆粸檎N誘他故而行惠施」,我們剛才說這個秦國的將軍把趙國滅了,以前誰拿他的黃金先殺掉他,這件事。歷史上這《史記》,司馬遷《史記》上這么記載的,我看讀書人多數(shù)都要讀史記。很明白的一直傳到現(xiàn)在,「史記」還在那里,有效沒有效。

  看這下面,前面是標出四種,標出四種:「不依世間名聲贊頌而行布施」一種;「不依于他反報恩德而行布施」一種;「不依帝釋、魔王、輪王、自在等果而行布施」這是第三種;第四種「亦復不為誑誘他故而行惠施」。這是標出來四種。

  下面第二「隨難釋」,在四種里面,沒有完全解釋,就是解釋其中的一個不容易明白的解釋,解釋。

  宙二、隨難釋

  謂欲令他國王大臣城邑聚落諸婆羅門,多饒財寶長者居士,大富商主、施者施主、知我行施,定當恭敬尊重贊嘆,供養(yǎng)于我,故行惠施。

  這就指那第一個,第一種。「又諸菩薩不依世間名聲贊頌而行布施」,就是解釋這一個,其他的不解釋。

  「謂欲令他國王」,就是行布施的人呢,他的目的是想要叫「他」,就是另外、除了他自己,另外都是「他」!竾醮蟪、城邑、聚落」里邊很多的婆羅門!钙帕_門」,應該說是特別讀書的人,讀書很多的人!付囵堌攲殹沟摹搁L者」,他很多的財富。還有「居士」,這個「長者」是多饒財寶,同時也可能在政府里做大官;這個「居士」就是積聚財富的人,財富很多的人。這「大富商主」,就是作生意的人有大財富,其中的領導者,所以叫作商主!甘┱呤┲鳌梗@個施主和施者有什么不同。這個施主呢,假設譬如說是這個大富商主,他拿出來多少財布施,他是「施主」;但是為他做事這些人,為他去辦理這個布施這些事情的人叫「施者」!钢倚惺,這些人知道我行布施。「定當恭敬尊重、贊嘆供養(yǎng)于我,故行惠施」,所以我行布施,就是為了名聲而行布施,F(xiàn)在菩薩不是這個意思,他沒有這個意思。

  宇十九、不狹劣施

  又不狹劣而行惠施,謂財雖少,尚廣心施。何況財多。

  這是第十九科,「不狹劣施」。「又不狹劣而行惠施」,行惠施的時候心里范圍很小,心量也很小、境界也很小。怎么叫做不狹劣而行惠施呢?「謂財雖少,尚廣心施」,菩薩不是狹劣的行布施,就是菩薩也可能這時候我的錢很少,但是心量很大,他心量很廣大,那這是他本來的智慧境界,廣大,廣施。「何況財多」,何況是財富很多,那么他的心量很廣大。我們那天說到波斯匿王,這個周利盤陀迦,我不請周利盤陀迦,我就請其他這些大比丘,這就是心量有問題,智慧有問題。

  這是十九科,F(xiàn)在是第二十科,「不誑他施」。

  宇二十、不誑他施

  又不誑他而行惠施,謂先于彼少行惠施,令起愛著,令親附已,然后傾滅。

  「又不誑他而行惠施,謂先于彼少行惠施」,對那個人小小的布施他。「令起愛著」,使令那個人得到你一點惠施呢,他就愛著,心里面歡喜,執(zhí)著這個事情。執(zhí)著事情,他就感激你,他就來親附你。「令親附已」,就和你來往的多了,特別的親厚恭敬你。「然后傾滅」,然后呢,就把你毀滅了,把財富都拿過來,這就是這樣子。這樣事情我看在歷史上,這樣事情多得很,很多很多地。

  宇二十一、不乖離他施    宙一、標

  又復不為乖離于他而行惠施。

  這是第二十一,「不乖離他失」!赣謴筒粸楣噪x于他而行惠施」,不是叫別人乖違分離而行惠施的。這是「標」,下面解釋。

  宙二、釋

  謂我以施乖離村邑、村邑一分,乖離國土、國土一分,令背其主而來屬我。

  剛才講的故事就是這個意思!钢^我」,拿出了多少財富!腹噪x村邑」,這個村莊里面的人使令他們都不合;村邑或者不是全部的,只是一部分讓他「乖離」。「乖離國土」,這個國家里面的事情破壞,叫他不要團結在一起;或者國家的一部分。「令背其主」,這個怎么叫做乖離呢?就解釋這一句話,「令背其主而來屬我」。使令這一部份的人,我給他財富了以后,叫他背叛原來的主人來系屬于我,屬于我,那么這就是,這是一種這個意思。這里面就出了很多很多的事情,也會引起很多的煩惱。

  下面第二十二,「不自懈怠而勸他施」。

  宇二十二、不自懈怠而勸他施

  又諸菩薩翹勤無惰,起策具足,勇銳自嚴。先自行施,后勸他施。非自懈怠,策他勤施。

  「又諸菩薩翹勤無惰」,就是很精進不懈怠,翹勤不懈怠。「起策具足」,這個人身體有多大的力量,你特別精進身體就疲倦,但是他能夠鞭策自己,使令自己振奮,他有這種力量具足!赣落J自嚴」,勇猛精進向前進,莊嚴自己!赶茸孕惺,后勸他施」,先自己行布施,后來也勸別人行布施!阜亲孕傅,策他勤施」,不是說我自己懈怠,我不行布施,要去勸別人行布施,不是這樣子。

  這是「而勸他施」。下面第二十三科是「善分布施」

  宇二十三、善分布施

  又無量眾同集來乞,如實了知持戒犯戒,隨其長幼以次而坐,從上至下周旋往返,窮諸施物分布與之。

  「又無量眾同集來乞」,有很多人同時集會在一起,來到菩薩這里向菩薩有所乞求!溉鐚嵙酥纸浞附洹,菩薩這個大智慧就在這么多人里面,就一點沒有冤枉任何人,就知道這個人是持戒、這個人是犯戒的。「隨其長幼」,這個人年紀大的,這個人年紀輕的!敢源味梗凑沾蔚谧聛。「從上至下周旋往返」,從上面向下面來回這樣子!父F諸施物分布與之」,盡我們所有的布施東西,每一個人都給他,「分布與之」。這個菩薩行施波羅蜜這樣作法。

  下面第二十四科,「行無量施」。

  宇二十四、行無量施

  又諸菩薩現(xiàn)有無量廣多財物,終不行于有量之施。

  「又諸菩薩現(xiàn)有無量廣多財物」,就是菩薩久遠以來,生生世世的作功德布施,所以他的福德愈來愈大,財富愈來愈多,這是他的福德業(yè)力的關系!附K不行于有量之施」,不會做一個小小地有限量的布施,不這樣子。

  這是第二十四科。下面第二十五科,「不損惱他施」。

  宇二十五、不損惱他施

  又諸菩薩不損惱他而行惠施。謂不訶罵、捶打、恐怖、毀辱、縛害、拘禁、斫刺、驅擯于此而施于彼。

  「又諸菩薩不損惱他而行惠施」,怎么叫做不損惱他而行惠施呢?「謂不訶罵、捶打、恐怖、毀辱、縛害、拘禁、斫刺、驅擯于此而施于彼」,菩薩不這樣做。把這個人,毀辱他,或拘禁他,怎么來驅擯他,而對那個人家不是,菩薩不這樣做。

  下面第二十六科,「不退弱施」。

  宇二十六、不退弱施

  又諸菩薩,施前意悅、施時心凈、施后無悔。

  又諸菩薩布施的時候,在布施之前心里面很喜悅;布施的時候心里面清凈、沒有染污、沒有慳吝心。「施后」,布施以后,心里也不后悔,不后悔。我曾經(jīng)說過他這個菩薩,就是多生以來修過諸法實相的止觀,觀察一切離名言的法相,觀察一切假名的法相都是畢竟空、第一義諦,「一切諸法自性空寂,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他有這樣的智慧,而去廣修福報,他也能布施,這都是如幻如化的,都是畢竟空的,心里面不介意。所以他「施前是意悅、施時心凈、施后無悔」,能達到這個程度。

  下面第二十七科、「不諂詭施」。

  宇二十七、不諂詭施        宙一、標

  又諸菩薩不以諂詭而行惠施。

  不以諂曲,說話很好聽,但是另外有一些不光明的地方!冈帯咕褪窃p;就是欺騙,表面上實在不是那么回事,菩薩不這樣做「而行惠施」。

  這是「標」,下面解釋。

  宙二、釋

  謂終不以非實末尼、真珠、琉璃、珂貝、璧玉、珊瑚等寶而施,希望真實寶者。

  「謂終不以非實末尼真珠」,不是真實的摩尼珠、珍珠、琉璃、珂貝、璧玉、珊瑚等寶,不是寶,這是假的,這是假的而施,用這假的寶來做布施!赶M鎸崒氄摺,那個人是希望真實的寶,他用假的寶送給他,菩薩不做這種虛偽的事情。

  下面第二十八科,「先運心施」。

  宇二十八、先運心施

  又諸菩薩所有財物,若少若多,無不運心先施一切。后來求者,如取自財;菩薩與時,如還彼物。

  「又諸菩薩所有財物,若少若多,無不運心先施一切」,他一得到財物的時候,他心里面先說,心里面先這樣觀想,不管是多是少,他都「運心」,就是作意使令心這樣想!赶仁┮磺小梗瑳]有人來和他要祈求的時候,他說我這么多的布施,施物完全都做布施,先作如是觀!负髞砬笳,如取自財」,后來到這里來求菩薩的財物的時候,就像拿自己的財物,這樣子「如取自財」。「菩薩與時,如還彼物」,菩薩把這個財物給他的時候,不是說我的東西送給你,不是。他說是就像我是欠你的,我現(xiàn)在還給你,用這種心情,不是完全是無我的,無我的心情。

  宇二十九、離諸過非施

  又諸菩薩,應時而施,不以非時;自他凈施,非不清凈。合儀而施,不以非儀。

  這二十九,「離諸過非施」,諸菩薩「應時而施」,和這個時間相合適,不以非時而作布施的。「自他凈施」,自己也清凈,對方也清凈,非不清凈!负蟽x而施,不以非儀」,合乎威儀的布施,而不會不威儀。

  《披尋記》一三○○頁:

  自他凈施非不清凈者:此顯施相清凈!绰暵劦亍嫡f,無貪俱行思造作心意業(yè),及此所起身業(yè)、語業(yè),舍所施物,或自相續(xù),或他相續(xù),是名施相。(陵本二十五卷十六頁)此說自他凈施,其義應知。

  「自他凈施非不清凈者:此顯施的相清凈,〈聲聞地〉說,無貪俱行思,造作心意業(yè)」,這是前面我們講過,就是施的體性,就是心里面無貪,而有一個去布施的一個決定意愿,來進行這件事。「及此所起的身業(yè)和語業(yè),舍所施物,或自相續(xù)、或他相續(xù)」,這個舍所施物的時候,或者自相續(xù),做這件事,或者是他相續(xù)做這件事。這個「相續(xù)」就指身體說,這個身體是從無始劫來一直相續(xù)下來,所以叫做相續(xù)。那么做這件事或者菩薩自己親自做,或者委托他人來做這件事。是名叫施相。

  這個前面曾經(jīng)說過是「應時而施,不以非時」,就是現(xiàn)在冬天的時候天氣冷,那么就施給他合適的衣物。在夏天的時候,你用冬天的衣服給他,叫「非時」;在冬天的時候,你用夏天需要的衣服給他,那就是「非時」。他在餓的時候,你給他,他吃飽的時候,你給他什么?所以不要非時,「應時而施」。所以他有病的時候需要什么,「應時而施」;他健康的時候,你應該怎么布施,「應時而施,不以非時」。把這段講完,不以非儀。

  無亂心施,不以散亂。

  這個「無亂心施,不以散亂」,就是布施的時候,心里面明靜而住,而不是動亂的,不以散亂。

  《披尋記》一三○○頁:

  無亂心施,不以散亂者:由極殷重而行惠施故。

  因為行惠施的時候,行布施的時候他有個恭敬心,很尊重這件事,也尊重對方,所以他心里面不亂。

  宇三十、不輕懱他施

  又諸菩薩見來求者,終不嗤笑,亦不輕弄,亦不令其面生赧愧;亦不顰蹙,舒顏平視,前笑先言,終不稽留,疾疾而施。

  「又諸菩薩見來求者,終不嗤笑」,現(xiàn)在第三十科,「不輕懱他施」。見來乞求的人「終不嗤笑」,終不去笑這個對方,你這個人向我有所求,你笑他,他不需!敢嗖惠p弄」,也不調(diào)弄對方,不會,沒有這個行為。這個輕弄就等于是輕慢那個人了,輕慢那個人的意思!敢嗖涣钇涿嫔隼ⅰ,說輕弄他,使令那個人感覺到慚愧。臉紅了,叫做「赧」,不這個!敢嗖伙A蹙」,菩薩也不會皺眉頭,感覺你來求我,我心里不高興,也不是這個!甘骖伷揭暋,這個「顏」,面貌非常的開朗,平等的去看待人!盖靶ο妊浴梗退f話的時候,先是有個笑容,然后再同他說話!附K不稽留,疾疾而施」,終不會,等一等,等一等,不會的,疾疾的趕快的布施給他。

  這是第三十科。下面第三十一科,是「恣求施」。

  宇三十一、恣求施

  又諸菩薩,他雖不求,自恣求者,必有所求,稱須而與。常開求者,歡情自取。

  「又諸菩薩,他雖不求,自恣求者,必有所求」,又諸菩薩積聚了很多的財富,這時候別的人,還沒有來乞求他,雖不求!缸皂笳摺梗缓笃兴_自己聲明、向大眾聲明,你們隨意的來求,來向我有所求,你要什么,給你什么,先聲明,你先聲明這件事。「必有所求,稱須而與」,你們?nèi)魶Q定有所需要的話,向我有所需求,我一定滿你意,送給你這樣東西,稱合你所需要的,就布施給你!赋i_求者,歡情自取」,常是開放,預先聲明我要布施,那么使令來求的人,很歡樂的,你自己來拿,你要什么,你需要什么你就拿去,菩薩行布施波羅蜜是這樣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