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七(2)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七(2)

  荒八、眾像入身

  眾像入身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能以種種現(xiàn)前大眾,及以一切村、邑、聚落、草木、叢林、諸山大地一切色像,內(nèi)己身中,令諸大眾,各各自知入其身內(nèi),是名眾像入身。

  「能變通」這一科,一共是分十六科,現(xiàn)在是第八科「眾像入身」。本來是十八變,這里變成十六科,就是前面第七科「卷舒」是兩個,現(xiàn)在合為一科;后邊「隱顯」也是兩個數(shù)合為一科,所以十六加兩個就是十八。

  什么叫做「眾像入身」呢?「謂佛菩薩」,這是有神通的人!敢蓝ㄗ栽凇,他的神通是以定為依止處的,若是沒有定也就沒有神通了!改芤苑N種」,因為有禪定的關系,所以他能夠用「種種」的「現(xiàn)前大眾,及以一切村、邑、聚落」,「現(xiàn)前大眾」是指人,指有情說的。下面「及以一切村、邑、聚落」,是指這些其它的!复濉购汀敢亍梗汀妇勐洹,和「草木」,和「叢林、諸山大地一切色像,內(nèi)己身中」,納入自己的身體里面。「令諸大眾各各自知」,使令大眾每一位都自己知道「入其身內(nèi)」,「是名眾像入身」。

  這是第八科,下面是第九科「同類往趣」。分兩科,第一科是解「釋」。又分兩科,第一科是「舉于剎帝利」。又分兩科,第一科是「示同類」。

  荒九、同類往趣(分二科) 日一、釋(分二科) 月一、舉于剎帝利(分二科)

  盈一、示同類

  同類往趣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或能往趣剎帝利眾,同其色類,如彼形量,似彼言音。彼若以此名如是義,亦即以此名如是義;彼不以此名如是義,亦不以此名如是義。

  「同類往趣者」,這是什么意思呢?「謂佛菩薩依定自在,或能往趣剎帝利眾」,或者這個時候的因緣,佛菩薩能到剎帝利的大眾里邊去。「同其色類」,佛不是剎帝利那個形像,但是佛這時候現(xiàn)神通,到剎帝利的大眾里面去,和他是同一個相貌。「如彼形量」,和他的身形是一樣的,從外表上看彼此是一樣的;「量」就是那個數(shù)量,「形」,表現(xiàn)于外的形貌;形也有量,就是那個高低的量。

  「似彼言音」,佛示現(xiàn)的那個剎帝利,說出來的言音,也和那個剎帝利是相似的!副巳粢源嗣缡橇x,亦即以此名如是義」,這個「似彼言音」這句話的內(nèi)容是這樣子;彼剎帝利眾若以此名字表示這樣的義,「以此」,以這樣的名句表達這樣的道理,那么佛示現(xiàn)的剎帝利呢,「亦即以此名如是義」,和他們同一樣的名義!副瞬灰源嗣缡橇x,亦不以此名如是義」,彼剎帝利大眾不說這樣的名義,那么佛示現(xiàn)的剎帝利,「亦不以此名如是義」,和他們是相同的,沒有差異,這是「示同類」,所以這叫做「同類往趣」。

  盈二、明化事

  然后為其演說正法、示現(xiàn)、教導、贊勵、慶慰;录冉K,欻然隱沒。

  「然后為其演說正法」,這是第二科「明化事」!溉缓蟆,佛示現(xiàn)剎帝利同其形量,似彼言音,然后為其演說正法,佛教的正法!甘粳F(xiàn)、教導、贊勵、慶慰」,有這四種不同的演說正法。「化事既終」,教化眾生的,教化這剎帝利的事情已經(jīng)圓滿了!笟H然隱沒」,忽然間就不見了,就離開了。

  《披尋記》一二二三頁:

  示現(xiàn)、教導、贊勵、慶慰者:攝釋分說:示現(xiàn)者:謂為令受學白品行故,示現(xiàn)四種真實道理。教導者:謂示現(xiàn)已得信解者安置學處,令正受行。贊勵者:謂彼有情若于所知、所行、所得中,心生退屈,爾時稱贊策勵其心,令于彼事堪有勢力。慶慰者:謂彼有情于法隨法,勇猛正行,即應如實贊悅,令其歡喜。(陵本八十一卷八頁)其義應知。

  「示現(xiàn)、教導、贊勵、慶慰者:攝釋分說:示現(xiàn)者:謂為令受學白品行故,示現(xiàn)四種真實道理」。「示現(xiàn)」是什么意思呢?「謂為令」,為求令彼接受佛的教導的人,所學的「白品行故」,就是良善的、清凈的品行故!甘粳F(xiàn)四種真實道理」,就是開示四種真實道理:就是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這前面講過好多次了。

  「教導者:謂示現(xiàn)已得信解者安置學處,令正受行」,「教導」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示現(xiàn)」,也就是開示!敢训眯沤庹摺,聽佛說這四種道理的人,已經(jīng)獲得信心,他對于佛法有所理解。對于這種人呢,「安置學處」,就把他安排,安排叫他能夠在學處里邊(學處就是戒),就是毗奈耶,是所應學的地方!噶钫苄小梗沽钏軌蛘_地接受毗奈耶的這個法門,這樣用功;就是開示他毗奈耶,叫做教導;就是聽聞了四種道理,聽聞了佛法道理之后,就學習戒法。

  「贊勵者」,「贊勵」怎么講呢?「謂彼有情若于所知、所行、所得中,心生退屈」,「謂彼有情」,就是彼剎帝利。若于所了解的佛法里邊,所修行的戒法里邊,「所得中」,在心里面有所得,有多少成就的人!感纳饲,他這個時候向后退了,就是不這樣去用功了,心生退屈!笭枙r稱贊策勵其心」,這個時候示現(xiàn)的剎帝利呢,就稱揚贊嘆,和策勵他、警策他、鼓勵他,鼓勵他的心!噶钣诒耸驴坝袆萘Α梗钏麑τ谒鶎W習的戒法,戒律,「堪有勢力」,就是有力量受持、有力量學習、有力量修行。

  「慶慰者:謂彼有情于法隨法,勇猛正行,即應如實贊悅,令其歡喜」,「謂彼有情于法隨法」,前邊是學處,就是戒,這個「法隨法」就是止觀了,就是八正道;八正道是隨法,涅槃是法;八正道能隨順涅槃,能得涅槃,所以叫做法的隨法。謂彼有情對于八正道、四念處、三十七道品的止觀「勇猛正行」,他不怕辛苦,也不怕困難,很勇猛、精進地去修學止觀!讣磻鐚嵸潗偂,示現(xiàn)的剎帝利呢,就如實地來贊嘆他,令他心里歡喜,令其歡喜,這叫做慶慰。這是「(陵本八十一卷八頁)」上這樣解釋的!钙淞x應知」,這四句話的義應該這樣認識。

  沒后時眾迭相顧言:不知沒者天耶?人耶?

  示現(xiàn)的剎帝利為他們這樣子教導了以后,忽然間就不見了!笡]后」,不見了以后的時候,這個法會的大眾,就是剎帝利眾!傅囝櫻浴梗傅乖谶@里就是互相的意思,互相注意,就說了:「不知沒者是天?是人呢?為什么是這樣子看不見了?」這樣子。

  月二、例于余有情

  如能往趣剎帝利眾,如是往趣婆羅門眾,若沙門眾、若長者眾、若居士眾、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梵先益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無云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xiàn)天、善見天、色究竟天,當知亦爾。

  「如能往趣剎帝利眾,如是往趣婆羅門眾」,這是第二科「例于余有情」,前面是剎帝利,這時候例同其他的眾,其他的大眾。

  「如能往趣剎帝利眾」,如前面所說的佛菩薩能夠到剎帝利大眾里邊去教導,弘揚佛法,教導他們。「如是往趣婆羅門眾」,也一樣地會到婆羅門的大眾里邊去!溉羯抽T眾」,或者是到沙門眾;蛘呤恰搁L者眾」,或者是「居士眾」。這個「居士」就是有錢的人叫居士;我們現(xiàn)在佛教里邊用這個字是指在家信佛的人叫居士,這里說的「居士眾」不是,就是積聚很多的財富的人叫居士。

  「四天王」眾,就是天上的人了。「三十三天」眾,「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這是欲界的六天。下邊是「梵眾天」,就是四禪!歌蟊娞臁㈣笙纫嫣、大梵天」,是初禪天,但是有的地方說是梵眾天、梵輔天,就是給梵天王做事的人,做事的天,先益天。還有大梵天,這是初禪的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是二禪的三天!干賰籼、無量凈天、遍凈天」,這是三禪的三種天!笩o云天、福生天、廣果天」,這是四禪的三天!笩o煩天、無熱天、善現(xiàn)天、善見天、色究竟天」,這是五凈居天。這都是屬于色界天。

  「當知亦爾」,就是佛菩薩以禪定為依止,也會到他們那個大眾里面,同其形量、同其言音地這樣教化他們。下面第二科「結」。

  日二、結

  是名同類往趣。

  荒十、隱顯

  隱顯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于大眾前,百度、千度,或過于是,隱沒自身,復令顯現(xiàn),是名隱顯。

  「隱顯者」,這是第十科!钢^佛菩薩依定自在,于大眾前,百度、千度,或過于是,隱沒自身,復令顯現(xiàn),是名隱顯」,這是佛和菩薩以定自在為依止顯大神通。什么神通呢?在大眾的面前,或者一百次,或者是一千次。「或過于是」,或者超過百千的數(shù)目!鸽[沒自身」,把這身體不現(xiàn)了。「復令顯現(xiàn)」,又顯現(xiàn)出來!甘敲菇凶觥鸽[顯」,有隱有顯。這是這樣的佛菩薩的神通,有的時候這樣子,有的時候那樣子,「隱沒自身,復令顯現(xiàn)」。下面第十一科「所作自在」。

  荒十一、所作自在

  所作自在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普于一切諸有情界往來住等所作事中,皆自在轉(zhuǎn),令去即去,令住即住,令來即來,令語即語,是名所作自在。

  「所作自在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普于一切諸有情界」,諸有情的世界。諸有情的世界當然或者是欲界、色界,這樣子!竿鶃碜〉取,或者是往,到那個世界去;或者是回來;或者來到那個世界去,又走了;或者是在那里住多少時間等等。所作的事情里邊「皆自在轉(zhuǎn)」,都是無障礙地做這些事情,做這些事都是無障礙的。

  「令去即去,令住即住」,這應該是說,佛菩薩到那個世界教化眾生的時候,叫那個眾生去,他就是去了;叫那個眾生住,他就是住在那里;令他來就來,令他去就去!噶钫Z即語」,令他說話,他就說話!甘敲髯栽凇。

  或者說佛化現(xiàn)這個身,到諸天的世界去,使令這個化身教他去,他就去;教他住,他就住;叫他回來,就回來;令他說話,就說話,「是名所作自在」。

  荒十二、制他神通(分二科) 日一、釋(分二科) 月一、總標

  制他神通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能制伏他所現(xiàn)神通。

  「制他神通者」,這是第十二科「制他神通」。分兩科,第一科是解「釋」。又分兩科,第一科「總標」。

  什么叫做「制他神通」呢?「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能制伏他所現(xiàn)神通」,就是能夠調(diào)伏,能夠降伏別的人所現(xiàn)的神通。

  這是「總標」,下面第二科「別顯」。分三科,第一科是「如來」,說佛。

  月二、別顯(分三科) 盈一、如來

  如來神通普能制伏其余一切具神通者所現(xiàn)神通;如其所欲,令事成辦。

  「如來神通普能制伏其余一切具神通者」,佛陀的神通廣大無邊,普遍地能制伏其余的人,一切具神通的事情,所現(xiàn)的神通都能制伏住他。「如其所欲,令事成辦」,如佛陀所欲的,就能夠這樣子辦好了,而無障礙的。

  盈二、究竟菩薩

  究竟菩薩,一生所系,或最后有所有神通。

  「究竟菩薩,一生所系」,這是第二科「究竟菩薩」。前面說佛的神通是能制伏其余一切的神通者,這下面說是究竟的菩薩,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等覺菩薩了;就是菩薩到此地位的時候,就是最究竟了,再進一步就是佛了!敢簧怠,究竟菩薩和這個一生所系還有一點不同;就是這一生,他還不是佛,就是屬于這一生,他舍掉了這一生再進一步,那就是究竟菩薩了,究竟住的菩薩,再進一步的菩薩,就那一生就成佛了,所以那個叫「究竟菩薩」!妇烤蛊兴_,一生所系」,這是兩句話。

  「或最后有」,「最后有」就是這一生就成佛了,這叫做最后有。這個「最后有」和「一生」這兩個菩薩總起來,名之為「究竟菩薩」,這兩種菩薩所有的神通。

  《披尋記》一二二四頁:

  究竟菩薩一生所系等者:若諸菩薩到究竟地,住于最上成滿住中,是名究竟菩薩。作大自在,過色究竟,一切生處最為殊勝,當知此由增上業(yè)感得生其中,是名一生所系。若諸菩薩于此生中,菩提資糧已極圓滿,或生婆羅門大國師家,或生剎帝利大國王家,能現(xiàn)等覺阿憺多羅三藐三菩提,廣作一切佛所作事,是名略說菩薩最后生。如〈生品〉說。(陵本四十八卷二十五頁)此最后有,準彼應釋。

  「究竟菩薩一生所系等者:若諸菩薩到究竟地,住于最上成滿住中」,就是一共是有十個住的菩薩,最初是「種性住」,最后的這個住的菩薩叫做「最上成滿住」!甘敲烤蛊兴_」,最上成滿住叫做究竟菩薩。

  「作大自在,過色究竟」,做這個大自在天的天王,是超過了色究竟天的!敢磺猩,最為殊勝」,就是超過了色界天以上,那個地方實在是佛的世界,那不是凡夫的世界,色究竟天還屬于三界以內(nèi)的,這是超過了色究竟!敢磺猩幾顬槭鈩佟梗磺斜娚,此處是最殊勝的!府斨擞稍錾蠘I(yè)感」,當知這個地方是最殊勝的、出世間的、無漏的凈業(yè)所造成的。「得生其中」,你若成就了這樣的業(yè),你才能往生到那個地方去!甘敲簧灯兴_」,就是這一生,這是一個最后生,再進一步那就是最后有菩薩。

  「若諸菩薩于此生中,菩提資糧已極圓滿,或生婆羅門大國師家」,菩提資糧極圓滿的時候,就是一生所系菩薩,那么一生所系菩薩以后又做什么呢?或者生在婆羅門的大國師的家里邊,或者是生到剎帝利大國王家里邊,那么這就是回來到欲界來了,來到欲界的人間!改墁F(xiàn)等覺阿憺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時候就能夠成佛了,能夠示現(xiàn)得無上菩提!笍V作一切佛所作事」,成佛以后就是很廣博地作一切佛所作的事情,就是教化眾生、弘揚佛法!甘敲哉f菩薩最后生。如〈生品〉說」,就是「(陵本四十八卷二十五頁)」那里。

  「此最后有,準彼應釋」,這里面說的這個最后有菩薩,也一生所系菩薩來到人間,生婆羅門大國師家,或者生剎帝利大國王家,示現(xiàn)成佛,這個事情是佛的化身的境界。看這文的意思,實在是得阿憺多羅三藐三菩提應該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到最后……。若是從《華嚴經(jīng)》第八地菩薩看,第八地菩薩是棄舍了肉身,開始得法身;得了法身的時后,到了最后有菩薩,最后有菩薩,那還是法身,就是他那一念相應得阿憺多羅三藐三菩提,那是圓滿報身的境界,就是自受用身。那么來到人間大婆羅門家,或者是大國王家,那就是法身,以法身為依止示現(xiàn)的化身境界,是這樣的,實在是兩回事。兩回事也可能是同時的:就是法身成佛的時后,同時也示現(xiàn)化身在人間成佛,教化眾生?础稊z大乘論》后面的文可以知道這件事。

  除諸如來、等類菩薩,悉能制伏其余一切具神通者所現(xiàn)神通。

  這個一生所系菩薩,他的神通有多大呢?「除諸如來」,佛的不在內(nèi),還有一個不在內(nèi)是等類的菩薩,和他同等的菩薩也不在內(nèi),其余的呢,「悉能制伏其余一切具神通者所現(xiàn)神通」。

  《披尋記》一二二四頁:

  除諸如來等類菩薩者:此中菩薩,謂同一住功德平等,故名等類。

  盈三、諸余菩薩

  諸余菩薩所有神通,除入上地等類菩薩,悉能制伏其余一切具神通者所現(xiàn)神通。

  「諸余菩薩所有神通」,這是第三科「諸余菩薩」。諸余的菩薩所有的神通,「除入上地等類菩薩,悉能制伏其余一切具神通者所現(xiàn)神通」,就是除掉了上地,或者和他相等的菩薩,這都不在內(nèi)。其余的呢,「悉能制伏其余一切具神通者所現(xiàn)神通」。

  日二、結

  是名制他神通。

  是名叫做「制他神通」。

  荒十三、能施辯才

  能施辯才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若諸有情辯才窮盡,能與辯才,是名能施辯才。

  「能施辯才者」,這是第十三科!改苁┺q才」怎么講呢?「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若諸有情辯才窮盡」,就是若其他的有情,應該是佛教徒,為眾生說法的人,他的辯才這個時候竭盡了。「能與辯才」,佛菩薩能以定自在,能給這個人辯才,使令他繼續(xù)能夠說法!甘敲苁┺q才」。

  荒十四、能施憶念

  能施憶念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若諸有情于法失念,能與憶念,是名能施憶念。

  「能施憶念者」,這是第十四科!钢^佛菩薩依定自在,若諸有情于法失念」,若這個諸有情對于所學習的佛法,為眾生演說的時候失掉了念,就是忘記了,忘記了這個怎么意思了!改芘c憶念」,那么佛菩薩以定自在,就能夠給他憶念,使令他又憶念起來,繼續(xù)為眾生說法,「是名能施憶念」。

  前面「能施辯才」是屬于慧,這里面能施念,念是屬于定;有這兩個,能施定、能施慧。

  荒十五、能施安樂(分二科) 日一、釋(分二科) 月一、與輕安

  能施安樂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說正法時,與聽法者饒益身心輕安之樂,令離諸蓋,專心聽法,暫時方便,而非究竟。

  「能施安樂者」,這是第十五科「能施安樂」。分兩科,第一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與輕安」。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說正法」的時候,「與聽法者饒益身心輕安之樂」,佛菩薩自己在說法的時候,與聽法的人,給他輕安樂,來饒益他的身心、來安樂他的身心。

  「令離諸蓋」,使令他遠離這些障礙:就是貪欲蓋、瞋恚蓋、昏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和疑蓋!笇P穆牱ā,沒有這些貪欲瞋恚的障礙,他能夠制心一處,聽佛說法。「暫時方便,而非究竟」,「令離諸蓋」這件事是暫時的一個方便,是有效的;這是一個暫時有效的方法,使令他這蓋障遠離,可以專心聽法!付蔷烤埂梗⒉皇蔷烤沟氖沽钏麛喑ミ@種蓋障,不是的,斷除蓋障要你自己努力才可以。

  《披尋記》一二二五頁:

  令離諸蓋專心聽法等者:蓋有五種,謂貪欲等;于聞法時隨一現(xiàn)行,能覆真實義不顯了。諸佛菩薩以其神力能令遠離如是諸蓋,無散亂心聽聞正法,然此唯是暫時方便,而不能令畢竟斷滅,故非究竟。

  「令離諸蓋專心聽法等者:蓋有五種,謂貪欲等。于聞法」的「時」候,「隨一現(xiàn)行」,聽佛說法的時候,或者貪心來了、或者瞋心來了、或者打瞌睡了,各式各樣的情形。隨順因緣起一種現(xiàn)行的時候,「能覆真實義不顯了」,這種蓋障出現(xiàn)的時候,就能障礙你,不能夠聽聞佛所說的真實義了。佛所說的真實義是顯了的,但是你有障礙的時候就不顯了了,你就聽不明白了。

  「諸佛菩薩以其神力能令遠離如是諸蓋」,能遠離這些蓋的障礙!笩o散亂心聽聞正法,然此唯是暫時方便,而不能令畢竟斷滅」,不能究竟的滅除五蓋,「故非究竟」。

  月二、滅災害

  又令諸界互相違變能為損害,非人所行災癘疾疫,皆得息滅。

  這是第二科滅除災害!赣至钪T界」,又能使令眾生的生命體里面的地水火風這些諸界!富ハ噙`變」,眾生的身體里邊,它互相克,相克就是相傷害!改転閾p害」,使令你生理上有變化,能傷害你的身體。譬如說是金克木、木克土,就這些事情。你身體里面就是有了嚴重的病痛了。這是誰搞的呢?「非人所行」,就是鬼神,就是和你有問題的鬼神來搞你,使令你有這個「災癘疾疫」,使令你有這個災害,有這種惡病。這些疾病,使令諸界互相違變;有這樣事情就障礙你修學佛法了,那么這時候佛菩薩依止定的自在力「皆得息滅」,就把這些障礙都消滅了。

  日二、結

  是名能施安樂。

  這是結束這段文。

  荒十六、放大光明(分二科) 日一、釋(分三科) 月一、總標舉

  放大光明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以神通力,身放光明。

  「放大光明者」,這是第十六科放大光明,也就是那個十八變的最后一變。分兩科,第一科是「釋」。分三科,第一科是「總標舉」。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以神通力,身放光明」,這個不是常光,而是神通力放出來的光明,這就叫做「放大光明」。這是「標舉」,下面第二科「別辨相」。分三科,第一科是「惡趣苦」,能滅這惡趣苦。

  月二、別辨相(分三科) 盈一、惡趣苦

  或有一光往十方面無量無數(shù)諸世界中,令惡趣等一切有情息彼眾苦。

  「或有一光往十方面無量無數(shù)諸世界中」,佛菩薩身放光明也有眾多的差別相;蛴幸粋光明能夠往到十方面的無量無數(shù)的諸世界中,「令惡趣等一切有情息彼眾苦」,能令這惡趣,三惡道的有情停止很多的痛苦,這是一種。

  盈二、集會天等

  或有一光往諸天界,令大威德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等,住自宮中,蒙光覺悟,皆來集會。

  「或有一光往諸天界,令大威德天、龍」,前面是對于惡趣苦,特別苦惱的眾生,來饒益他們,這下面是天;蛴幸粋光明是往諸天的世界,令大威德的天、大威德的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等,住自宮中,蒙光覺悟」,這些威德的天龍八部住在他自己的宮殿里面,「蒙光覺悟」,蒙受佛的光明照耀,他就明白道理了!附詠砑瘯梗兔靼子惺虑,就來到佛這里來集會,聽佛說法了。那么佛放光有這種作用,不像我們?nèi)碎g的事情,要登報紙、要通電話這個事情,佛不用這些事。

  盈三、集會菩薩

  或有一光往十方面無量無數(shù)諸世界中,令住他方世界菩薩蒙光覺悟,皆來集會。

  「或有一光往十方面」,這是第三科「集會菩薩」。往十方面這個「無量無數(shù)諸世界中,令住他方世界菩薩蒙光覺悟,皆來集會」,我看這個《大般若經(jīng)》正好是這樣意思,「皆來集會」。

  月三、舉要義

  以要言之,諸如來等能放無量無數(shù)品類種種光明,能作無量無數(shù)世界,無量無數(shù)諸有情類,無量無數(shù)利益之事。

  「以要言之」,這是第三科「舉要義」!敢砸灾,諸如來等能放無量無數(shù)品類種種光明」,「以要言之,諸如來等」,不但是一位佛,一切佛都是這樣,都是平等的!改芊艧o量無數(shù)品類種種光明,能做無量無數(shù)世界,無量無數(shù)諸有情類,無量無數(shù)利益之事」情。

  日二、結

  是名放大光明。

  這是第二科是「結」。看《大般若經(jīng)》,佛放光,他方世界的菩薩就去問佛,問他那世界的佛,佛就說這是什么什么地方,釋迦牟尼佛放光,釋迦牟尼佛要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了!那么這些菩薩就請佛同意準許他來聽經(jīng),那些諸佛也就同意了,那么這些菩薩就來到娑婆世界聽佛說法?催@件事呢,就是他方佛世界,他方佛所教化的菩薩,同時也到別的世界去聽佛說法,倒不是說我在這個世界就聽阿彌陀佛說法,就聽藥師佛說法,就是聽阿粊佛說法,他不是;還是十方世界往來無礙,各處地方去聽佛說法的,要親近無量諸佛,是這樣境界。

  宙三、結

  當知如是一切能變神境智通品類差別,一一分別,無量無數(shù)。由此神通能轉(zhuǎn)所余有自性物,令成余物,故名能變神境智通。

  「當知如是一切能變神境智通品類差別,一一分別,無量無數(shù)」,這是第三科「結」束這一段。當知如是一切能變的神境智通品類的差別有這么多,一一地分別無量無數(shù)!赣纱松裢苻D(zhuǎn)所余有自性物,令成余物」,「由此神通」,由這樣的神變的神通,「能轉(zhuǎn)所余有自性物」,能轉(zhuǎn)變其他的有自性的東西。這個「有自性」這句話呢,這個自性,和中觀論說的那個自性不同,這個自性是說,就是它有體相,能轉(zhuǎn)變它那個有體相的東西!噶畛捎辔铩,便令它成為另一種東西,「故名」叫做「能變神境智通」。

  《披尋記》一二二六頁:

  能轉(zhuǎn)所余有自性物令成余物者:如地變水、水變地等,各各相望,自性有別,是故更互相望名余,而作是說。

  「能轉(zhuǎn)所余有自性物令成余物者:如地變水」火,這個大地是一種東西,是一種物質(zhì),變成水、變成火。「如地變水、水變地等,各各相望,自性有別」,此物的自性和別的物的自性,彼此對望的時候,是有差別!甘枪矢ハ嗤,名」之叫做「余」!付魇钦f」,這樣說。這樣說這個能變神通是這樣意思,就是它本來是有一個體相的,現(xiàn)在轉(zhuǎn)變成另一種體相,所以叫做能變神境智通。

  下面第二科「能化通」,這個神境智通分這么兩種不同。分兩科,第一科是「征」。

  宇二、能化通(分二科) 宙一、征

  云何能化神境智通品類差別?

  怎么叫做能化神境智通的品類的差別呢?這是「征」,下面第二科是解「釋」。分三科,第一科「略標」。分兩科,第一科「出體性」。

  宙二、釋(分三科) 洪一、略標(分二科) 荒一、出體性

  謂若略說,無事而有,是名為化。能以化心,隨其所欲,造作種種未曾有事,故名能化神境智通。

  「謂若略說,無事而有,是名為化」,謂若簡略的說呢,就是沒有這件事,忽然間有了,這就叫做化;由無而有,這叫做化,無而忽有叫做化!改芤曰模S其所欲。造作種種未曾有事」,「能以化心」,就是佛菩薩那個無分別心,那個大智慧心、大慈悲心!鸽S其所欲」,隨他所愿意的,能造作種種未曾有的事情。這樣說,佛變化的時候就是后得智了,后得智是有分別的,是這樣意思,未曾有的事情!腹拭芑窬持峭ā埂_@是「出體性」,下面「辨種別」;種者,類也,辨這個類別的不同。

  荒二、辨種別

  此復多種,或化為身,及化為境,或化為語。

  「此復多種」,這樣的能化神通,還有多種的不同!富蚧癁樯恚盎癁榫,或化為語」,或者化現(xiàn)出來一個身相、或者化出來一種境界、或者化現(xiàn)一種語言,就是這三種:一個身,一個境,一個語,沒有說化心,沒有說心。在這個《解深密經(jīng)》上說,心是不可以化的,不能化現(xiàn)這個心,這個心是了別性的東西,這東西不能化。那么可見佛若是變化出來一個人的話呢,就是一個形相,但是那個人是無心的;雖然無心,和有心相似,他也會說話,也會辦事,這樣子。這是「辨種別」,就是辨類別。

  下邊第二科是「廣辨」,前面是「略標」,這是「廣辨」。分兩科,第一科「化身及境」。分兩科,第一科是「釋」,「釋」又分兩科,第一科是「略」。略釋又分兩科,第一科「化身」。分兩科,第一科「辨似不似」,所化現(xiàn)的事情有似和不似的不同。

  洪二、廣辨(分二科) 荒一、化身及境(分二科) 日一、釋(分二科)

  月一、略(分二科)   盈一、化身(分二科) 昃一、辨似不似

  或化為身及化為境者:化似自身,或不相似,化似他身,或不相似。

  「或化為身及化為境者」,或化現(xiàn)一個身相,那就是看上去是個有情!富蚧癁榫场,就是化出一個境界,化出來一個高山,化一個花園,這各式各樣的境界。這是標,這句話!富谱陨,或不相似」,化現(xiàn)一個身相「似自身」,和自家的身體相似,譬如說佛菩薩本身一個相貌,化現(xiàn)一個有情和佛菩薩自己相似,或者是不相似!富扑恚虿幌嗨啤,或者化現(xiàn)的和他人的身體相似,或者是不相似。那么,這是兩種。下面第二科「簡非實根」。

  昃二、簡非實根

  又所化身,若自若他,或似不似。唯能化作與根相似根所依處,而非實根。

  又所變化的身相,或者是自、或者是他。「或似不似」,或者似自身、不似自身,似他身、不似他身。「唯能化作與根相似根所依處」,所化現(xiàn)的根,唯能化現(xiàn),化作的事與根相似,就是你這個眼根,凈色根,眼、耳、鼻、舌、身的凈色根叫做根;根依處就是扶根塵,就是保護凈色根的那個地水火風所造的那個形相!肝芑髋c根相似」,與那個凈色根是相似,而不是凈色根!概c根相似」是「根所依處」,凈色根所依住的地方,和它相似!付菍嵏,不是真實的凈色根,真實的凈色根是眾生的業(yè)力所得的果報,這還是不可以化的,那不可以化,這樣意思。

  《披尋記》一二二六頁:

  唯能化作與根相似等者:清凈色根,是名實根。謂所化身唯能化似自他根所依處,不能化似自他清凈色根,故作是說。

  「唯能化作與根相似等者:清凈色根,是名實根」,就是清凈的四大所組成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是清凈四大所成的,是名叫做「實根」,就是它能發(fā)出識來,它是「識」所住處!钢^所化身唯能化似自他根所依處」,自他的凈色根的依止處!覆荒芑谱运鍍羯,清凈色根是不可以變化的!腹首魇钦f」,這個是化現(xiàn)的一個有情,實在是沒有根的,只是與根相似而已。

  盈二、化境

  復能化作相似境界:謂飲食等,末尼真珠琉璃寶等,所有色香味觸所攝外資生具。若彼相似,若異于彼,隨其所欲,一切能化。

  「復能化作相似境界」,前面是說「化身」,這下面說「化境」。復能化作相似的境界,什么境界呢?「謂飲食等,末尼真珠琉璃寶等,所有色香味觸所攝外資生具」,就是身外之物,這些都是資生具,資養(yǎng)生命的需要的東西。

  「若彼相似,若異于彼,隨其所欲」,若彼所化的那個與你的身相相似!溉舢愑诒恕,或者是不相似,是隨化者的所欲!敢磺心芑梗睦镌趺聪,就能化現(xiàn)出來。這是「化境」,下面第二科是「廣」;前面是略,這里是廣說。分兩科,第一科「化身」。「化身」又分兩科,第一科「標列差別」。

  月二、廣(分二科) 盈一、化身(分二科) 昃一、標列差別

  又所化身,與己同類,非一眾多種種差別。

  「又所化身,與己同類」,和佛菩薩自己是相類似的!阜且槐姸唷,化了很多的佛菩薩,化身很多,種種的差別。

  《披尋記》一二二六頁:

  又所化身與己同類等者:謂若菩薩化菩薩身,與自相似有其多種。謂如分位體性容色形貌種種相似,是名與己同類,非一眾多種種差別。

  「又所化身,與己同類等者:謂若菩薩化菩薩身,與自相似有其多種」不同,「謂如分位體性容色形貌種種相似」,這個分位,就是前后的形相不同,譬如說這個人,小孩子、嬰兒、童子、少年、壯年、老年,這就是分位不同,前后的、時間上的,也有不同的相貌,這叫做分位!阜治惑w性容色形貌種種」的相似,「是名與己同類,非一眾多種種差別」。

  或作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尼呼洛伽色像,或作人、傍生、鬼、那洛迦色像,或作聲聞、獨覺、菩薩、如來色像。

  「或作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尼呼洛伽色像」,這是化這個天龍八部的形相!富蜃魅、傍生、鬼、那洛迦色像」,或化現(xiàn)人的色像,……!富蜃髀暵、獨覺、菩薩、如來色像」。這是一種,下面是「明似不似」。分兩科,第一科「與己同類」。

  昃二、明似不似(分二科) 辰一、與己同類

  若所化身,與菩薩身極相似者,名所化身,與自相似。若不爾者,名所化身,非自相似。

  「若所化身,與菩薩身極相似者,名所化身,與自相似」,這是相似!溉舨粻栒,名所化身,非自相似」,和自已不相似。

  辰二、與他同類(分二科) 宿一、化一(分二科) 列一、舉天身

  又所化身,與他同類,亦有多種。若作天身,與彼天身極相似者,名所化身,與他相似。若不爾者,名所化身,非他相似。

  「又所化身,與他同類」,這是下邊第二科「與他同類」。分兩科,第一科是「化一」。又分兩科,第一科「舉天身」。又所化的身相與他同類,「亦有多種」不同!溉糇魈焐恚c彼天身極相似者」,和天身極相似,「名所化身,與他相似。若不爾者,名所化身,非他相似」。

  列二、例余身

  如作天身,乃至佛身,當知亦爾。

  也是有相似、不相似的不同。

  《披尋記》一二二六頁:

  又所化身與他同類等者:此中他言,謂即前說天、龍、藥叉,廣說乃至如來色相。與彼相似亦有分位體性容色形貌非一眾多種種差別,故言多種。

  這是說「化一」,下面第二科是「化多」。分兩科,第一科是「征」。

  宿二、化多(分二科) 列一、征

  云何此中化作多身?

  化作很多的身相,這是問,下面第二科是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明化事」。

  列二、釋(分二科) 張一、明化事

  謂佛菩薩于十方面無量無數(shù)諸世界中,一時化作種種形類,能為無量無數(shù)有情作利益事。

  「謂佛菩薩于十方面無量無數(shù)諸世界中」,十方就是十面,所以加起來就是十方面!笩o量無數(shù)諸世界」里邊,「一時化作種種形類」,一時就化現(xiàn)很多很多!改転闊o量無數(shù)有情作利益事」,化出來的形類,能作無量無邊利益眾生的事情。下面第二科「顯差別」。

  張二、顯差別

  如是所化種種形類,于中或有諸佛菩薩雖滅度后,由住持力而故隨轉(zhuǎn);或有暫時作利益已,化事便息。

  這是顯有差別。「如是所化種種形類,于中或有諸佛菩薩」,這個化現(xiàn)諸佛菩薩怎么回事呢?「雖滅度后,由住持力」,佛菩薩在世間度化眾生,實在佛菩薩不度,他走了,但是度化眾生的事情沒結束,那么就是化現(xiàn)一個佛菩薩!赣勺〕至Α,因為佛菩薩那個住持的力量,使令化現(xiàn)的佛菩薩繼續(xù)在那里活動,「而故隨轉(zhuǎn)」!富蛴袝簳r作利益已,化事便息」,「由住持力而故隨轉(zhuǎn)」,那個時間就是長久了,這上面「或有暫時作利益」完了,這化事就結束了,就沒有事情了,這時間也有不同。

  《披尋記》一二二七頁:

  一時化作種種形類等者:〈決擇分〉說:諸佛世尊有四種化遍十方界功德無礙:一、未成熟有情令成熟故,作菩薩行化。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脫故,于三千大千世界百拘胝瞻部洲中,同于一時方便攝受如來之化。三、即為彼所化有情作聲聞化。四、即為彼所化有情作獨覺化。(陵本七十四卷十一頁)此說種種形類能為無量無數(shù)有情作利益事,準彼應知。

  「一時化作種種形類等者:〈決擇分〉」上說:「諸佛世尊有四種化遍十方界功德無礙」,有四種的化現(xiàn),能普遍到十方世界,功德是無障礙的。

  「一、未成熟有情令成熟故」,這是一種變化,就是他的善根還不能得圣道,所以叫未成熟。這樣的眾生「令成熟故」,佛為了令他善根成熟故,「作菩薩行化」,這個時候現(xiàn)出那個化者的身相,是個菩薩的身相。

  「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脫故」,就是已經(jīng)能得圣道的有情「令解脫故」,為令此眾生得圣道的解脫故!赣谌Т笄澜绨倬须照安恐蕖估锩,「同于一時方便攝受如來之化」,就是同時地,同時在這一時「方便攝受如來之化」,就是善巧方便地現(xiàn)出來佛的身形來教化這個眾生。這樣子說,就是眾生要得解脫的話,就是現(xiàn)佛身而為說法,這里面有這樣意思,「方便攝受如來之化」。

  「三、即為彼所化有情作聲聞化」,可以化現(xiàn)一個阿羅漢來教化眾生。

  「四、即為彼所化有情作獨覺化」,化現(xiàn)辟支佛來教化眾生,這樣子。「(陵本七十四卷十一頁),此說種種形類能為無量無數(shù)有情作利益」的事情,「準彼應知」。

  盈二、化境(分二科) 昃一、令睹見

  又佛菩薩或作化事,唯令眾生睹見而已;如幻所作,不堪受用。

  「又佛菩薩或作化事,唯令眾生睹見而已」,這是第二科「化境」,前面說「化身」,這是所化的境界。分兩科,第一科是「令睹見」。

  「又佛菩薩或作化事」的時候,「唯令眾生睹見而已」,就是你只是看見,看見一個菩薩來了,看見一個阿羅漢、辟支佛,只是睹見而已。

  「如幻所作,不堪受用」,這個就像幻術所作,幻術變出一個魚來;一桶水里面,我們看是什么也沒有,但是那個幻術者,一伸手就拿出個魚來,但是那個魚是不可以受用的,幻術所作,不是真是魚,說是不堪受用的。說佛現(xiàn)在所化現(xiàn)的也是,所作事「如幻所作,不堪受用」。

  昃二、令受用

  或復化作飲食、衣服、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車乘等事,與實無異。如是所作財食眾具,令諸眾生常得受用。

  「或復化作飲食、衣服」,這是第二科「令受用」。前面是「令睹見」,這是「令受用」;黠嬍、化作衣服,還有「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車乘等事,與實無異」,化現(xiàn)這些東西呢,那和真實的一樣了,你可以受用!溉缡撬髫斒潮娋,令諸眾生常得受用」,這個佛所化作的財,或者是飲食,或者是其他的眾具,是「令諸眾生常得受用」,可以使用的,可以,這是有作用的。

  日二、結

  是名化身及化境界。

  是這樣子。

  荒二、化語(分二科) 日一、列

  或化為語者:或有化語妙音相應、或有化語廣音具足、或有化語系屬于自、或有化語系屬于他、或有化語無所系屬、或有化語宣說正法言辭所攝、或有化語誨責放逸言辭所攝。

  「或化為語者」,這是第二科是「化語」。「化語」分兩科,第一科是「列」。

  「或有化語妙音相應」,或化現(xiàn)出來一種語言微妙的相應,「妙音相應」!富蛴谢Z廣音具足」,這樣的情形!富蛴谢Z系屬于自、或有化語系屬于他、或有化語無所系屬」,有這樣的差別!富蛴谢Z宣說正法言辭所攝、或有化語誨責放逸言辭所攝」,這是列出來所化的語言。下面第二科加以解「釋」,解釋分七科,第一科是「妙音相應」。分兩科,第一科「眾會相應」。

  日二、釋(分七科) 月一、妙音相應(分二科) 盈一、眾會相應

  妙音相應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其聲深遠如云雷音、其聲和雅如頻迦音,能感眾心,甚可愛樂。

  前面說是「或有化語妙音相應」,什么叫做妙音相應呢?「謂佛菩薩所說化語」,就是佛菩薩,他就化現(xiàn)一位佛菩薩,他說出來的語言,「其聲深遠」,他那個音聲特別地深、特別地遠!溉缭评滓簟梗衲莻云里邊那個打雷的音聲似的,所以叫作深遠。這個「深遠」或者就是它的范圍廣大的意思吧!這樣子!钙渎暫脱湃珙l迦音」,佛化現(xiàn)的佛菩薩所說出來的語言,像頻迦鳥的聲音,非常地美,非常美好!改芨斜娦纳蹩蓯蹣贰,能感動大眾的心情,非常地令人歡喜,「甚可愛樂」。

  這是「眾會相應」,就是法會大眾聽見了這個聲音,他能感覺到相應,這是第一科。第二科是「法義相應」。

  盈二、法義相應

  又此化語,圓上微妙、顯了易解、樂聞、無逆無依無盡。

  佛說出這個語言,不但是音聲美妙,里邊還是有道理的,所以有這么多的不同。

  《披尋記》一二二七頁:

  圓上微妙等者:此顯八種語具圓滿。聲聞地說:成就最上首語、極美妙語、甚顯了語、易悟解語、樂欲聞語、無違逆語、無所依語、無邊際語,如是名為語具圓滿。(陵本二十五卷三頁)一一差別,如〈攝釋分〉釋,(陵本八十一卷三頁)今此圓上,即彼上首,謂以圓滿涅槃為上首故,余文易知,如次準釋。

  「圓上微妙等者:此顯八種語具圓滿」,這幾句話是說有八種的語言都圓滿了、都具足了,有八種語!嘎暵劦卣f」,前面我們學習過了。「成就最上首語」,那么就是這個圓上的意思,上首語。還有「極美妙語」,就是微妙的意思!干躏@了語」,就是顯了的意思!敢孜蚪庹Z」,就是易解。「樂欲聞語」,就是那個樂聞!笩o違逆語」,就是無逆的意思。「無所依語、無邊際語」,無所依就是無依,還有那個無盡!溉缡敲麨檎Z具圓滿。(陵本二十五卷三頁的)一一差別,如〈攝釋分〉」解釋,在「(陵本八十一卷三頁),今此圓上,即彼上首」,就是那個上首,最上首語;「最上首語」就是佛的法語所說的內(nèi)容,是以涅槃為上首的意思,叫做上首語。

  這個「極美妙語」,這個極美妙語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如頻迦音,是這樣意思,就是音聲特別好。這個「甚顯了語」呢,是什么意思?就是那個語里邊所安立的名句文非常的好,名句文非常好!敢孜蚪庹Z」,易悟解就是你容易明白,就是佛說用這樣的很好的名句文說出來的這樣子語言,表示出來,你很容易明白,易悟解語。「樂欲聞語」你歡喜聽,就是那里邊有法有義,使令你能夠真實有所悟入,所以叫做樂欲聞語。

  「無違逆語」呢,就是你不感覺到違逆,如果說得太多了呢,你心里可能是厭煩了,他就知量;佛為眾生說法,他知道量;《法華經(jīng)》上說:「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但是那《法華經(jīng)》本身那文字是沒說,沒有說什么原因深愛法者,不為多說,就不講,不講了,無違逆語!笩o所依語」,無所依就是沒有染污心,我說這個話是為了利益你,不是要你相信我,我不是這個意思;這個無所依就是沒有染污心,沒有執(zhí)著。「無邊際語」,就是那個無盡,無邊際是什么意思?佛的廣大智慧境界,是不可思議的,叫無邊際語。那么這就是「法義相應」這一科。

  月二、廣音具足(分二科) 盈一、隨類遍告(分二科) 昃一、遍無量類

  廣音具足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其聲廣大。隨其所樂無量種類,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聲聞、菩薩、人、非人等,無量眾會,一逾繕那皆悉充滿,以妙圓音隨類遍告。

  「廣音具足者」,這「廣音具足」,這是第二科「廣音具足」。前邊是「妙音相應」這一句解釋完了,現(xiàn)在是「廣音具足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其聲廣大」,這聲音非常的廣大!鸽S其所樂無量種類,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聲聞、菩薩、人、非人等,無量眾會,一逾繕那皆悉充滿,以妙圓音隨類遍告」,這就是叫做「遍無量類」的意思,「遍無量類」;佛的音聲普遍到法會大眾都能聽得到,所以叫做「隨類遍告」,普遍地都能夠開示到了。

  昃二、遍無量界

  又隨所樂,小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無量無數(shù)諸世界中,若近若遠所有眾會,以妙圓音隨類遍告。

  「又隨所樂,小千世界」,這是「遍無量界」!赣蛛S所樂,小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改酥潦綗o量無數(shù)諸世界中,若近若遠所有眾會,以妙圓音隨類遍告」,這是更廣大了。

  前面這是「遍無量界」。這是第二科「隨應說法」,前面是「隨類遍告」,現(xiàn)在是「隨應說法」。

  盈二、隨應說法

  于此聲中出種種音,為諸眾生說種種法,隨其所應,各得義利。

  「于此聲中出種種音」,就是于這廣大的音聲里邊,能出來種種的不同的音聲!笧橹T眾生說種種法」,種種音是什么呢?就是為諸眾生說了種種的佛法,各式各樣的佛法!鸽S其所應,各得義利」,隨順眾生的善根所依,各得到佛法的義利,利益安樂。這是「隨應說法」。

  下面是第三科。前面是「廣音具足」,「廣音具足」這一科說完了,第一科是「妙音相應」,第二科是「廣音具足」,現(xiàn)在第三科「系屬于自」。

  月三、系屬于自

  系屬于自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于化自身出種種音,宣說正法,誨責放逸。

  「系屬于自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于化自身出種種音」,謂佛菩薩所說的化語,化現(xiàn)的語言!赣诨陨沓龇N種音」,就是在化身,假設化的佛身,就是從化佛的身體里面,發(fā)出來的種種音聲「宣說正法」,而這個正法里邊是「誨責放逸」,教誨、訶斥你的放逸。這是一種語言。

  月四、系屬于他

  系屬于他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于化他身宣說正法,誨責放逸。

  「系屬于他者」,這是第四科!赶祵儆谒撸褐^佛菩薩所說的化語,于化他身宣說正法」,這是不是現(xiàn)的佛身,現(xiàn)的是其他人的身體,來宣說正法,「誨責放逸」,這樣子。

  下面第五科「無所系屬」。

  月五、無所系屬

  無所系屬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或于空中、或于所化非情法上而有所說。

  「無所系屬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或于空中、或于所化非情法上」,謂佛菩薩所說的化語「或于空中」,不看見有人,只是在虛空里面,就聽見有聲音了;蛴谒乔榈纳厦,是個無情;是一朵花上面,就是會說話,或者是一個石頭,它會說話,「或于空中、或于所化非情法上而有所說」。

  月六、宣說正法言辭所攝

  宣說正法言辭所攝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開示正理,令諸愚癡于種種法皆得悟解。

  「宣說正法言辭所攝者」,這是第六科!感f正法言辭所攝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開示正理」,顯示佛法中的這個緣起的正理!噶钪T愚癡于種種法皆得悟解」,使令這個糊涂的人能開智慧,對于佛所說的種種法都能夠明白,「皆得悟解」。

  這是一科。下面第七科「誨責放逸言辭所攝」。

  月七、誨責放逸言辭所攝

  誨責放逸言辭所攝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為不愚癡獲得凈信而放逸者,責其放逸,令生慚愧;誨不放逸,令勤修學。

  「誨責放逸言辭所攝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為不愚癡獲得凈信而放逸者」,佛說了這樣的化語,對于那個不愚癡的人,他聽懂了,他心里面也有凈信,但是他不肯這樣修行,「而放逸者」!肛熎浞乓荨梗鹁褪窃X斥他的放逸是有過失的,「令生慚愧」心,這是一種。

  「誨不放逸,令勤修學」,這個放逸的人,令他生慚愧心,不放逸的人呢,就教誨他,令他精進地去修學用功,這又是一種。

  洪三、總結

  如是所說眾多化事,略有三種:化身、化境,及以化語。當知如是一切能化神境智通品類差別,一一分別無量無數(shù)。

  「如是所說眾多化事,略有三種」,這前面是「總結」前面這一段。如是所說的眾多的化事,略有三種不同:「化身、化境,及以化語」這三種。「當知如是一切能化神境智通品類差別,一一分別」都是「無量無數(shù)」的,都是特別多的。

  黃三、結作業(yè)

  如是二種諸佛菩薩神境智通,能辦二事:一者、示現(xiàn)種種神通,引諸眾生入佛圣教。二者、示現(xiàn)種種神通,惠施無量受苦眾生,眾多品類利益安樂。

  「如是二種諸佛菩薩神境智通,能辦二事」,這是結束這一段,「結作業(yè)」。如是兩種諸佛菩薩的神境智通,一個是能變,一個是能化,能辦兩種事情。

  「一者、示現(xiàn)種種神通,引諸眾生入佛圣教」,第一種呢,示現(xiàn)出來種種的神通。作這個神通有什么好處呢?「引諸眾生入佛圣教」,引導一切眾生來到佛教里面來,就是對于佛教有信心,這個「入佛圣教」就是要有信心才能入佛圣教。

  「二者、示現(xiàn)種種神通,惠施無量受苦眾生,眾多品類利益安樂」,第二個是示現(xiàn)種種神通的作用是什么呢?「惠施」,就是布施無量受苦的眾生,布施他什么呢?眾多品類的利益安樂,這各式各樣的利益、各式各樣的安樂;這個「利益安樂」前面那個自利利他那里說到,說得很詳細的。

  地二、隨念宿住智通(分二科) 玄一、征

  云何諸佛菩薩隨念宿住智通?

  這是前面是「神境智通」。這一共是分六科,「神境智通」,神境智。一共是分六科,第一科「神境智通」講完了,這以下是說第二科「隨念宿住智通」,說這個。這一科分兩科,第一科是「征」。

  怎么叫作「諸佛菩薩隨念宿住智通」?這個念就是記憶力,就是憶念;能憶念過去世的生命的情況,這是一種,也是一種智慧,神通。

  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釋」。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辨差別」。分三科,第一科「于如是處」。分三科,第一科是「自能念」。

  玄二、釋(分三科) 黃一、辨差別(分三科) 宇一、于如是處(分三科)

  宙一、自能念

  謂諸佛菩薩以宿住智,自能隨念己之宿住,曾于如是有情類中,我如是名,如經(jīng)廣說。

  「謂諸佛菩薩以宿住智,自能隨念己之宿住」,自己能夠隨念,隨順自己的智慧,能憶念自己過去生中的生活情況!冈谌缡怯星轭愔校胰缡敲,過去世我曾經(jīng)在這樣有情的世界里面,或者是人的種類、或者是天的種類。「我如是名」,我那時候叫什么名字,如經(jīng)里面廣說。

  《披尋記》一二二九頁:

  我如是名如經(jīng)廣說者:經(jīng)中說有八言說句:謂如是名、如是生類、如是種性、如是飲食、如是領受苦樂差別、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所有壽量邊際。依此八言說句,憶念過去身等,一切品類差別,是名宿住隨念。

  「我如是名如經(jīng)廣說者:經(jīng)中說有八言說句」,八種言說句。「謂如是名、如是生類、如是種性、如是飲食、如是領受苦樂差別、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所有壽量邊際。依此八言說句,憶念過去身等,一切品類差別,是名宿住隨念」,分這么八類,憶念過去的生活分這么八類的不同,都能夠憶念。

  亦能隨念他諸有情身等一切品類差別,如自隨念己事無異。

  「亦能隨念他諸有情身」,前面是說自己念自己過去生中的情況,這里第二節(jié)呢,也能「隨念他諸有情身等一切品類差別,如自隨念己事無異」,也是一樣,也有八言說句。

  《披尋記》一二二九頁:

  有情身等一切品類差別者:謂隨言說句有六種略行:一者、呼召假名。二者、剎帝利等色類差別。三者、父母差別。四者、飲食方軌。五者、興盛衰損。六者、壽量差別。如〈建立品〉釋。(陵本四十九卷二十頁)是名有情身等一切品類差別。

  「有情身等一切品類差別者:謂隨言說句有六種略行:一者、呼召假名。二者、剎帝利等」,這是這個種族,「色類差別」。「三者、父母差別,四者、飲食方軌」,你吃的什么飲食,一定是吃羅漢齋是不是,飲食的差別!肝逭、興盛衰損」,有的時候很興盛,有的時候很衰損!噶、壽量差別,如〈建立品〉釋」,這是分類不同,內(nèi)容都是一樣!(陵本四十九卷二十頁)是名有情身等一切品類差別」,佛菩薩的宿命通,能念自家,自己,也能念眾生的事情。

  宙二、令他念

  又能令他得宿住智,能自隨念前際所經(jīng)若自、若他身等一切品類差別,曾于如是有情類中,我如是名,乃至廣說。

  前面是第一科「自能念」,這下面是「令他念」。

  「又能令他得宿住智」,佛菩薩的宿命通還能令眾生得宿住智!改茏噪S念前際所經(jīng)」,加被那個眾生,能自隨念前際,就是過去所經(jīng)過的!溉糇、若他」,就是自家過去的經(jīng)過,與他人有關系,「若他身等一切品類差別,曾于如是有情類中,我如是名,乃至廣說」,和前面一樣。

  宙三、展轉(zhuǎn)念

  如是有情,轉(zhuǎn)復令他得宿住智,能自隨念一切宿住,如前無異。如是展轉(zhuǎn)令憶宿住,皆如自己。

  這是「展轉(zhuǎn)念」。如是有情得到佛菩薩的宿住智的加持,轉(zhuǎn)復令他人也得宿住智,「能自隨念一切宿住,如前無異。如是展轉(zhuǎn),令憶宿住,皆如自己」。

  下面是第二科「于如是類」。前面是「于如是處」,現(xiàn)在是「于如是類」。

  宇二、于如是類

  于現(xiàn)法中,又能隨念諸微細事,所有一切若少若多先所造作、先所思惟,皆無忘失。

  「于現(xiàn)法中,又能隨念諸微細事」,就是于現(xiàn)法中,這個宿住智是過去生,現(xiàn)在說「于現(xiàn)法中」就是現(xiàn)在,不是過去,F(xiàn)在的色受想行識的法中,現(xiàn)在的眼耳鼻舌身意里邊。又能隨念諸微細的事情,什么事情呢?「所有一切若少若多先所造作」,于現(xiàn)法中就是這一生。這一生你今年活五十歲了,那么這五十歲,五十年之間的事情,所造作的,「若少若多先所造作」的,「先所思惟」的這些事情都不忘失。這就是心里面以前若是通過身語所造作的事情,說是在內(nèi)心里面,沒有通過身語,內(nèi)心里面曾經(jīng)怎么樣思惟的事情,這些都是微細的事情。「皆無忘失」,都能記憶。

  這是「于如是類」,下面第三科「于如是量」。分三科,第一科「剎那無間」。

  宇三、于如是量(分三科) 宙一、剎那無間

  又能隨念無間剎那,次第所作,無間斷故。

  「又能隨念無間剎那」,這更是微細了!赣帜茈S念無間剎那,次第所作,無間斷故」。又能憶念一剎那剎那的,沒有間斷的,一剎那一剎那的事情。「次第所作,無間斷故」,在時間上剎那剎那連續(xù)的,你所作的事情、所思惟的事情也都能夠憶念。

  這是「剎那無間」,下面第二科,第二科是「有量有數(shù)」。

  宙二、有量有數(shù)

  又能隨念有量有數(shù)宿住差別,所知時劫,可算數(shù)故。

  又能隨念有量、有數(shù),這個量和數(shù)就是宿住的差別,所知道的時劫可算數(shù)故;或是多少年,多少年里面有多少個月、多少個日、多少天、多少時,所以有量有數(shù)宿住的差別。

  宙三、無量無數(shù)

  又能隨念無量無數(shù)宿住差別,所知時劫,不可數(shù)故。

  這是第三科「無量無數(shù)」。又能隨念過去的無量無數(shù),這個宿住的差別,所知道的時劫不可數(shù)故,這是太多了,「不可數(shù)」。下面第二科「舉要義」。

  黃二、舉要義

  以要言之,此宿住智,于如是處、于如是類、于如是量,隨其所欲皆無礙轉(zhuǎn):如是名為諸佛菩薩隨念宿住所攝威力

  「以要言之,此宿住智,于如是處、于如是類、于如是量,隨其所欲皆無礙轉(zhuǎn)」,前面這幾科總起來說。「如是名為諸佛菩薩隨念宿住所攝威力」,佛菩薩這個宿住智的威力能有這么廣大。

  《披尋記》一二二九頁:

  于如是處等者:自他有情身等一切品類差別,名如是處。諸所造作及所思惟,名如是類。無間剎那及有量數(shù)或無量數(shù),名如是量。

  「于如是處等者:自他有情身等一切品類差別」,「名」叫作于「如是處」。自他有情身等一切品類差別,叫作如是處!钢T所造作及所思惟,名如是類」,這叫作類。「無間剎那及有量數(shù)或無量數(shù),名如是量」,把這幾句話加以分別。

  這是「舉要義」,下面第二科「明作業(yè)」。分兩科,第一科「示難行苦行」。

  黃三、明作業(yè)(分二科) 宇一、示難行苦行

  又由隨念宿住智故,憶念本生為諸有情開示先世種種品類第一希有菩薩所行難行苦行,令于佛所生凈信故、起恭敬故,令于生死深厭離故。

  「又由隨念宿住智故,憶念本生為諸有情開示先世種種品類第一希有菩薩所行難行苦行」,這是「又由隨念宿住智」通的緣故,「憶念本生」,佛菩薩憶念他自己過去生!笧橹T有情開示」,他憶念自己過去生的情形,然后為眾生有所開示。開示什么呢?「先世種種品類」,他自家過去生中種種品類,「第一希有」,最殊勝的「菩薩所行」的「難行苦行」!噶钣诜鹚鷥粜殴省,這樣子呢,使令眾生對于佛生清凈信故!钙鸸Ь垂,令于生死深厭離故」,所以這樣開示。

  《披尋記》一二三○頁:

  憶念本生等者:聲聞地說:云何本生?謂于是中,宣說世尊在過去世彼彼方分,若死若生,行菩薩行,行難行行,是名本生。(陵本二十五卷七頁)由是當知此所說義即彼本生言教所攝。

  「憶念本生等者:聲聞地說:云何本生?謂于是中,宣說世尊在過去世彼彼方分」,各個的地方!溉羲馈沟臅r候,「若生」的時候,「行菩薩行,行難行行,是名」叫作「本生。(陵本二十五卷七頁)由是當知此所說義即彼本生言教所攝」。

  這是「示難行苦行」,下面第二科「示業(yè)果異熟」。

  宇二、示業(yè)果異熟

  又由此智憶念本事,為諸眾生開示種種先世相應業(yè)果異熟,為令妄計前際常論一分常論常見眾生,破常見故。

  「又由此智憶念本事,為諸眾生開示種種先世相應業(yè)果異熟」,又由這個宿命智,憶念過去世的本事,「為諸眾生開示種種先世相應業(yè)果異熟」,作什么業(yè),得什么果報,這些事情!笧榱钔嬊半H常論一分常論常見眾生,破常見故」,說這些事情都是無常變化的,所以使令眾生,使令這個「妄計前際常論」,錯誤地執(zhí)著過去世是沒有變化的,是常住的,「一分常論常見眾生」,破除他的常見。

  《披尋記》一二三○頁:

  憶念本事等者:聲聞地說:云何本事?謂諸所有宿世相應事義言教,是名本事。(陵本二十五卷七頁)由是當知此所說義即彼本事言教所攝,謂除本生宣說前際諸所有事故。

  為令妄計過去世常論,一分常論常見的眾生,這在那個十六種不如理作意里面,有四一分常論,各式各樣的常論,在那上有解釋了。破除去這個常見,使令知道有因有果的變化都已經(jīng)過去了,開示如是義,破常見故。

  阿彌陀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