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七(5)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七(5)

  地二、明攝(分二科) 玄一、標

  又佛成就俱生威力,或有見便饒益所攝,或有賢圣行住所攝。

  俱生威力這一科里面分五段,現(xiàn)在是第四段,下生人中。在這一科里面又分兩科,第一科是辨相,已經(jīng)學習過了;現(xiàn)在是第二科明攝,分兩科,第一科是標。

  「又佛成就俱生威力」:前面是說佛有神通變化的威力,又有法威力,現(xiàn)在第三科說到俱生的威力。這個俱生的威力,是說佛來到人間的時候,他不是現(xiàn)神通,就是與生俱來的,有這種威德力。這個威德力里邊,有兩種不同。

  「或有見便饒益所攝」:這是一種威力;「或有賢圣行住所攝」:這是第二種威力。這一段是標出來。下面加以解釋,分兩科,第一科就解釋這個見便饒益所攝,先列出來。

  玄二、釋(分二科) 黃一、見便饒益所攝(分二科) 宇一、列

  見便饒益所攝俱生威力者:謂諸世間若見如來,癲癇心亂還得本心,逆胎得順,盲者得視,聾者能聽,懷貪欲者得離貪纏,懷瞋恚者得離瞋纏,懷愚癡者得離癡纏。

  「見便饒益所攝俱生威力者:謂諸世間,若見如來,癲癇心亂,還得本心。」「謂諸世間」:世間上的眾生,若是他看見了佛的話;「癲癇心亂」:「癲癇」就是神經(jīng)病,神經(jīng)錯亂了;他心里面不正常,就是亂,亂了!高得本心」:這種人若看見佛的話,他的精神就會恢復正常,這是佛的一種威力。

  「逆胎得順」:就是這個小孩在出娘胎的時候是逆出來的,若是見到佛以后,就得順,就會順的出來,這是佛的一種威力!该ふ叩靡暋梗貉劬γさ娜耍鞯娜,他若遇見了佛的時候,他就恢復了光明。「聾者得聽」:這個耳聾了,耳根壞了,他若遇見佛的時候,這個聽覺也恢復正常了,能聽。

  「懷貪欲者,得離貪纏」:就是他的心里邊,貪欲心現(xiàn)前了;「得離貪纏」:他若遇見佛的時候,他就遠離了貪的煩惱。這里邊說這個「纏」,就是貪的煩惱正在活動,叫做纏。不是說煩惱的種子;煩惱的種子還是在,還沒有除掉,你需要自己修止觀才能夠有效!笐巡_恚者,得離瞋纏」:你心里面有瞋恚的煩惱,你這個時候,有瞋恚煩惱的時候,你見到佛的時候,得離瞋纏!笐延薨V者,得離癡纏」:你這個人糊涂,不明白道理,那么遇見佛的時候,得離癡纏。這是說到煩惱。下面第二科是結束。

  宇二、結

  如是等類,當知是名見便饒益所攝俱生威力。

  前面這一段文說的這一類的事情,應該知道這就叫做:看見佛就會得到利益,屬于這一類的俱生威力。

  黃二、賢圣行住所攝(分二科) 宇一、列(分二科) 宙一、住所攝

  賢圣行住所攝俱生威力者:謂佛菩薩常右脅臥,如師子王。雖現(xiàn)安處草葉等蓐,一脅而臥,曾無動亂。一切如來應正等覺,雖現(xiàn)睡眠而無轉側。

  這是第二段,也分兩科,第一科是列;又分兩科,第一科是住所攝。

  「謂佛菩薩常右脅臥」:佛和菩薩常右脅臥,他若休息的時候,他是右脅臥在下邊,是這樣子;不是左脅、也不是面向上,也不是面向下,是右脅臥!溉鐜熥油酢梗壕拖癃{子王那樣子臥。

  「雖現(xiàn)安處草葉等蓐,一脅而臥,曾無動亂。」「雖現(xiàn)安處」:雖然表現(xiàn)出來是安住在…臥在那里,或者是草、或者是葉所做的席;他臥在這個席上面。「一脅而臥」:就是右脅而臥。「曾無動亂」:臥了以后,他不會再轉身,不會再亂。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雖現(xiàn)睡眠而無轉側」: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應正等覺」:他能夠與第一義諦相應的那個大智慧的人;「雖現(xiàn)睡眠」:雖然也現(xiàn)出來有睡眠這件事,但是他臥下來以后,他不會轉側,不像烙餅的時候又翻過來、掉過去,不會那樣子。這就表示他心寂靜,所以人這行住坐臥,行、住、坐、臥,有德行的人也有這種威儀,和沒有修行的人不一樣。

  宙二、行所攝

  大風卒起,不動身衣。行如師子,步若牛王。先舉右足,方移左足。隨所行地,高處便下,下處遂高,坦然如掌,無諸礫石磚瓦等物。心專遠離,而入聚落。隨所入門,門若狹小,自然高廣。食所食時,有粒皆碎,無口不殫。

  「大風卒起,不動身衣」:這是行所攝。大的風忽然間飄起,「不動身衣」:不能吹動佛的身所著的衣服!感腥绐{子」:佛在行路的時候像獅子似的;「步若牛王」:他邁步的時候像牛王那樣子。「先舉右足,方移」動「左足」,這是表示順于理的意思。

  「隨所行地,高處便下」:隨他所走的地方,那個地方如果特別高,那高就會下,會低下來。「下處遂高」:若特別的洼下的地方,它就會高起來,就是表示平坦的意思!柑谷蝗缯啤梗耗莻所走的道路是平坦,像人的手掌似的!笩o諸礫石磚瓦等物」:那個路上沒有這個石頭。「礫」:就是小石頭;「石」:應該是大石頭;和這個「磚瓦等物」妨礙走路,沒有這個事情。

  「心專遠離,而入聚落」:佛陀的內心,是離一切相的,是無分別智,F(xiàn)前的。所以叫做遠離!付刖勐洹梗旱撬然娚,應該到聚落去,他也會到聚落去。「隨所入門,門若狹小,自然高廣」:佛所到的地方,所進入的這個門,門若是狹小的話,自然會高、廣起來了,會高、會廣。

  「食所食時,有粒皆碎,無口不殫」:佛也示現(xiàn)有飲食這件事。在食所飲食的食物時候,有粒的時候都會碎!笩o口不殫」:就是所吃下去的都是碎的;殫者盡也。

  宇二、結

  如是等類,當知是名賢圣行住所攝俱生威力。

  這是結束這一段。

  天五、證般涅槃

  般涅槃時,大地震動;眾星晃耀,交流而隕;諸方一時,欻然大熱;遍滿虛空,奏天大樂。

  這是第五科,俱生威力的第五科。前面是第四科,下生人中這一科講完了;現(xiàn)在講第五科,證涅槃的相貌。這里說涅槃,就是佛結束了這一段度化眾生的事情,叫做涅槃。頭一個這個「般」:這是梵語,中國話是入的意思。

  「大地震動」:我們居住的這個大地會有震動的事情!副娦腔我梗喝绻且归g,天上的這個「星」也特別得光明!附涣鞫E」:這個星會流動,這顆星向那邊流動、那顆星向這邊流動,叫交流,交叉地流動;「而隕」:就是落下來了。

  「諸方一時,欻然大熱」:各地方同時地忽然間熱起來!副闈M虛空,奏天大樂」:遍滿在虛空里面演奏天上的音樂。這個是供養(yǎng)佛的舍利,或者是這樣意思。

  亥三、結

  如是無量甚希有事,皆是如來俱生威力;非是神通威力所作。如是名為諸佛菩薩俱生威力。

  「如是無量甚希有」的「事」情,「皆是如來俱生」的「威力」,不是說佛的神通;他來到人間,就是與生俱來的一種威德力!阜鞘巧裢ǖ耐λ鳌沟氖虑!溉缡敲麨橹T佛菩薩俱生」的「威力」。

  戌四、共不共威力(分二科) 亥一、顯共不共(分三科)天一、征差別

  云何諸佛菩薩威力,與聲聞獨覺有共不共?

  這個,略說有三種威力,廣說有五種。現(xiàn)在說到了三種:神變的威力、法威力、俱生威力;現(xiàn)在說剩下來的兩種威力:一個共、一個不共,這二種合起來說明。分兩科,第一科顯共不共。分三科,第一科征差別。怎么叫做諸佛菩薩威力和聲聞獨覺這兩種圣人有共同的、有不共同的威力呢?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釋這兩種。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釋不共;又分兩科,第一科是標列。

  天二、釋二種(分二科) 地一、不共(分二科) 玄一、標列

  略由三相,應知不共:一者、微細故;二者、品類故;三者、界故。

  簡要地說,有三個相貌可以知道佛的威力是不共于聲聞獨覺的。那三種呢?「一者、是微細故;二者、品類故;三者、界故」。分這三種。這是標列,下邊解釋。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由微細。

  玄二、隨釋(分三科) 黃一、由微細

  諸佛菩薩于無量無數(shù)諸有情類,及無量無數(shù)威力方便,如所應作諸利益事,皆如實知,無不能作:是名微細。

  這微細是不共于聲聞獨覺的!钢T佛菩薩」在「無量無數(shù)諸有情類」:「無量無數(shù)」,形容眾生的數(shù)目特別多;「及無量無數(shù)威力」的「方便」:佛有無量無邊的威力的方便來度化眾生。

  「如所應作諸利益事」:如佛的大悲心、大智慧所認為應該作的利益眾生的事情。「皆如實知」:都能夠真實地明了這件事。對于眾生應該怎么樣利益、作利益事,佛都是如實地明了,這不是聲聞緣覺所能及的!笩o不能作」:應該怎么作就怎么作,都能做得到,無不能作!甘敲⒓殹梗哼@是微細。這個聲聞緣覺作不到這里,沒有這種能力、沒有這種智慧。這是微細。

  黃二、由品類

  一切品類神通威力、法威力、俱生威力,悉皆成就:是名品類。

  這是第二科由品類!敢磺衅奉悺沟摹干裢ㄍΑ埂⑦有一切品類的「法威力」、一切品類的「俱生威力」,像前面所解釋的,「悉皆成就」:佛完全都能夠成就,這也不是聲聞緣覺所能有的!甘敲奉悺埂

  黃三、由界(分二科) 宇一、顯自

  以一切世界、一切有情界,為威力境:是名為界。

  這個第三科由界,分兩科,第一科是顯自;顯自就是顯示佛的境界。佛的這種威力,是「以一切世界」:不只是娑婆世界,是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無量無邊世界的「一切有情界」!笧橥场梗簽榉痫@現(xiàn)威力的所緣境,「是名為界」。這也不是聲聞緣覺所能及的。下邊第二科是簡他,就是聲聞緣覺的境界和佛的境界不同。分兩科,第一科標二種。

  宇二、簡他(分二科) 宙一、標二種

  聲聞但以二千世界及有情界,為神通境;獨覺但以三千世界,為神通境。

  這個「聲聞」人,這些阿羅漢,他們是以「二千世界」:就是中千世界,「及」世界里邊的「有情界,為」他顯「神通」的「境」界。

  「獨覺但以三千世界,為神通境」:這個辟支佛,他的神通顯現(xiàn)的范圍大過阿羅漢,能以三千大千世界為他的神通境界。但是沒有說到眾生,沒有說到有情。

  宙二、隨難釋

  何以故?由彼唯為調伏一身而修正行,非諸有情;是故最極唯以一界,為神通境。

  「何以故?」什么原因呢?「由彼唯為調伏一身而修正行,非諸有情」:因為辟支佛最初發(fā)心的時候,他唯獨是為了調伏他自己一個人的煩惱、得圣道,去修學三十七道品、修學四念處的!阜侵T有情」:他沒有發(fā)心度化一切眾生,沒有這種慈悲心!甘枪首顦O唯以一界,為神通境」:所以到最極點的時候,只是一個大千世界是他顯現(xiàn)神通威力的境界,就不是以一切眾生為所緣境了。

  《披尋記》一二四二頁:

  最極唯以一界為神通境者:界有二種:一者、世界。二、有情界。此中一界,謂即世界。簡非有情,故作是說。

  「最極唯以一界為神通境者:界有二種:一者、世界。二、有情界!故澜缇褪潜娚幼〉牡胤!复酥幸唤,謂即世界!惯@里說「唯以一界為神通境」這個「一界」就是指世界說的;「簡非有情」世界,「故作是說」。

  地二、共

  除上所說,所余諸佛菩薩威力,當知粗相,與諸聲聞獨覺等共。

  前面說不共,這下面說到共!赋稀刮摹杆f」的不共,「所余」的所剩余的「諸佛菩薩」的「威力,當知」是「粗相」的,不是微細的,「與諸聲聞獨覺」是「共」有的。

  天三、結不共

  如是諸佛菩薩威力,聲聞獨覺尚不能及,何況所余一切天人異生外道。

  這是第三科結不共!溉缡侵T佛菩薩」的「威力,聲聞獨覺尚不能及」:他不能夠和佛菩薩的威力并論的,「何況所余」的「一切天」、一切「人」、一切「異生外道」,他們的威力所能及呢?更是不能和佛并論了。

  亥二、略攝三種(分二科) 天一、標列

  諸佛菩薩略有三種神變威力。一者、神境神變所攝,二者、記說神變所攝,三者、教誡神變所攝。

  這以下是第二科略攝三種。分兩科,第一科是標列!钢T佛菩薩略有三種神變」的「威力」。那三種呢?「一者、神境神變所攝」:這是前邊第一科所解釋的,就是六種神通!付摺⒂浾f神變所攝」:記說神通就是他心通,就是能夠知道眾生內心的世界,那叫做記說神變所攝!溉摺⒔陶]神變所攝」:就是為眾生宣揚佛法,教誡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這些事情,這一類的神變威力。

  天二、明攝

  當知此三,如其所應,攝入三種神通威力。謂神境智通威力、心差別智通威力、漏盡智通威力。

  前面是標列,這是第二科明攝。「此三」種神變威力,「如其所應,攝入三種神通威力」里邊。「謂神境智通威力」:這就是那個如意通!感牟顒e智通威力」:就是那個記說神通,記說神變所攝,就是心差別智,就是他心通的威力所攝。第三種教誡神通所攝,就是屬于「漏盡智通威力」:六種神通的漏盡通;由于佛有漏盡通,能夠證悟諸法實相,所以能為眾生宣說佛法。

  《披尋記》一二四三頁:

  略有三種神變威力等者:〈聲聞地〉說:由神境神變,能現(xiàn)種種神通境界,令他于己生極尊重。由彼于己生尊重故,于屬耳聽瑜伽作意,極生恭敬。由記說神變,能尋求他心行差別。由教誡神變,如根、如行、如所悟入,為說正法,于所修行能正教誡(陵本二十七卷二十二頁)。由此三種神變能攝諸相圓滿教授,是故此中作如是說。

  「略有三種神變威力等者:〈聲聞地〉說:由神境神變,能現(xiàn)種種神通境界」:「神境神變」就是如意通,也叫做神足通,能現(xiàn)種種神通的不可思議境界!噶钏诩荷鷺O尊重」:現(xiàn)這種神通的目的何在呢?就是令眾生對于佛生極尊重心的意思!赣杀擞诩荷鹬毓剩趯俣犺べぷ饕,極生恭敬」:所以他能夠內心不散亂,他的耳根能注意聽佛為他演說瑜伽作意這個修止觀的法門;「極生恭敬」:特別地生出來極大的恭敬心。

  「由記說神變,能尋求他心行差別!惯@個「記說神變」,是有什么作用呢?「能尋求」:就是佛能尋求眾生內心里邊的活動的相貌,知道你內心是怎么一個情形,然后才能隨機說法。

  「由教誡神變,如根、如行、如所悟入,為說正法!惯@個「教誡神變」,就是教化眾生的這個神通變化。「如根」:就是能隨順眾生的根性。根性就是過去生中所栽培的善根,是栽培那一類的善根?是六波羅蜜,是屬于那一個波羅蜜?或者是上根、或者是中根、或者是下根?這也有差別!溉缧小梗壕褪撬F(xiàn)在內心的活動叫做行,F(xiàn)在的內心的活動是怎么個情形?說這個人,他是做醫(yī)生的,這個人是做工程師的,他現(xiàn)在是歡喜什么?好樂什么?這個對于佛為他說法也有很大的關系。所以,「如行」。

  「如所悟入」:隨順他的智慧所能夠悟解的,所能夠覺悟的,這樣子,就是一個根、一個行、一個智慧,「為說正法」。「于所修行能正教誡」:前面這個是能尋求他心行差別上這一方面說的。「于所修行能正教誡」:這個適合他用功修學圣道的這一方面,佛為他宣說正法,「能正教誡」,(陵本二十七卷二十二頁)。前面這一段,是二十七卷二十二頁上說的。

  「由此三種神變能攝諸相圓滿教授」:前面這三種神變就含攝了諸相圓滿的教授。這樣教授,就是各方面都圓滿了!甘枪蚀酥凶魅缡钦f!

  本地分中菩薩地.初持瑜伽處.成熟品第六

  午四、成熟有情處及成熟自佛法處(分二科)(即〈成熟品〉) 未一、征

  云何成熟?

  這是持瑜伽處的〈成熟品〉第六。前面〈威力品〉是第五品,就是到此為止,現(xiàn)在是第六品〈成熟品〉。這在大科里面說,這是第四科成熟有情處。就是,所學處這里邊一共是分五大科:第一科是自利利他處,就是〈自他利品〉;第二科是〈真實義品〉,就是真實義處;第三科是威力處;現(xiàn)在是第四科成熟有情處及成熟自佛法處。自家用功修行能得圣道,這是成熟自佛法;有大悲心就又能成熟有情。菩薩應該做這兩件事,現(xiàn)在〈成熟品〉就說明這兩件事。分兩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成熟?」怎么叫做成熟?這是第一科征,下面第二科是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標列。

  未二、釋(分三科) 申一、標列

  當知成熟略有六種。

  「當知成熟略有六種」不同。這是標,下面列出來。

  一者、成熟自性。二者、所成熟補特伽羅。三者、成熟差別。四者、成熟方便。五者、能成熟補特伽羅。六者、已成熟補特伽羅相。

  「一者、成熟自性。二者、所成熟」的「補特伽羅」:這是所成熟的人!溉、成熟」的「差別。四者、成熟」的方法、「方便。五者、能成熟」的「補特伽羅。六者、已成熟補特伽羅」的「相」貌。分這么六科來解釋成熟的意義。這是標列,標數(shù)、列名。下面第二科是隨釋,解釋這六科;第一科是解釋成熟自性,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申二、隨釋(分六科) 酉一、成熟自性(分三科) 戌一、征

  云何成熟自性?

  「成熟」,它的體相是什么?什么叫做成熟?在這個六科里面來說,這個成熟就是總說的,是這樣意思。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釋;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明自性。

  戌二、釋(分二科) 亥一、明自性

  謂由有善法種子及數(shù)習諸善法故,獲得能順二障斷凈,增上身心有堪任性、極調善性、正加行滿;安住于此,若遇大師、不遇大師,皆有堪任、有大勢力,無間能證煩惱障斷、所知障斷。

  這就叫做成熟自性。就是從開始到最后圓滿,是名為成熟的體相。這個解釋里邊,先解釋什么叫做成熟的自性。

  「由有善法種子」:由于這個眾生,就是這個佛教徒,他內心里邊有善法的種子;有修學圣道的善根,有這樣的種子。種子就是功能。修學善法的功能;他內心里面有功能,他就容易接受佛法,能夠容易修學圣道。「及數(shù)習諸善法故」:他有善法種子,他若遇見了佛法的時候,他就能相信佛法,還能夠「數(shù)習」:數(shù)數(shù)地去修習、修行這些圣道。

  《披尋記》一二四三頁:

  由有善法種子等者:此中善法種子,謂即本性住種性。數(shù)習善法,謂即習所成種性。

  「由有善法種子等者:此中善法種子,謂即本性住種性」:就是在〈種性品〉里面說的這個道理。就是他的本心里面本來就有這種種性,就有這種種子的,就有這種善法的種子。惡法也有種子、善法也有種子。惡法的種子,這個眾生就是這樣子,很明顯的有這種事情;但是善法種子就是比較難一點,F(xiàn)在這里說,眾生本來就有這種善法的種子。「數(shù)習善法,謂即習所成種性」:數(shù)習善法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習所成種性。就是遇見了佛法以后,他有信心。他數(shù)數(shù)地去修學善法,這就叫做「數(shù)習諸善法故」。

  「獲得能順二障斷凈,增上身心有堪任性、極調善性」:內心里面有善法種子這件事,我們凡夫自己不知道,我們沒有這樣的智慧,不知道這件事!笖(shù)習諸善法」,這是自己能知道的事情;他是數(shù)數(shù)地、一次又一次地學習佛法、修學圣道,今天也做功課,明天也做功課,就是常常這樣做。這樣做的結果,會出現(xiàn)什么事呢?就是「獲得能順二障斷凈」:就成就了能隨順兩種障礙的消除,就是煩惱障、所知障。這兩種障礙,由于你常常地學習佛法,就把這兩種障礙消除了。消除了以后,就使令你內心清凈:你身清凈、口清凈、意清凈,三業(yè)清凈。有了煩惱障、所知障的時候,這三業(yè)不清凈,現(xiàn)在消除去這兩種障礙,內心清凈,就是「能順二障斷凈」。這不是說你已經(jīng)斷除煩惱,就是你現(xiàn)在這個身口意的程度,能隨順這件事,使令你的「增上身心有堪任性」,這個增上在這里的意思,就是幫助的意思。因為你常常地學習佛法,就能幫助你的身心有這種能力,有堪能性,有這樣的能力。有什么能力?就是「能順二障斷」,能隨順這件事,想要斷這個煩惱的時候,你就有這樣的能力能斷煩惱,這樣意思。

  「極調善性」:你的身口意極為調柔、良善,這種功能性。就是我們這個內心有的時候,譬如說是靜坐,我的心,我叫它修奢摩他的「止」,它就能寂靜;我要修「觀」,觀一切法無我,就能作如是觀,那么這就叫做調柔。但是若是我們不調柔的時候,你叫它寂靜住,它偏要打妄想,它不聽你話,就是不調柔了;你說「觀一切法空」,它偏要思惟「一切法是有」,不觀一切法空,就是不調柔,就是不聽你的話,這叫不調柔,F(xiàn)在因為常常地學習佛法,你有這樣的成就,使令你的身心、幫助你的身心有這樣的能力。什么能力呢?能斷一切煩惱,有這樣的能力。這是由學習來的。這個學習,是「數(shù)習諸善法故」,就是不是一次就成功了,就是「數(shù)數(shù)」地這樣學習。今天也這樣學習、明天也這樣學習,這個月也學習、下個月也學習,今年學習、明年也學習;經(jīng)過長時期的學習,才有這樣的成績。是這樣意思。

  《披尋記》一二四三頁:

  有堪任性、極調善性者:謂如下說諸根成熟、善根成熟,如次配釋應知。

  「有堪任性、極調善性者」:這兩句話什么意思呢?「謂如下說諸根成熟、善根成熟」,在下文,離這不遠;下面的文說到「諸根成熟」,還有「善根成熟」這兩句話。這兩句話,「如次配釋應知」:就是「有堪任性、極調善性」的意思。「諸根成熟」就是「有堪任性」;「善根成熟」就是「極調善性」,是這樣意思;蛘呤沁@個地方這么講也可以,什么叫做「有堪任性」呢?就是「極調善性」。用這句話解釋那句話。有堪任性就是有這樣的能力,他有能力負這個責任,能做好這件事。那是什么呢?「極調善性」就是他的身口意非常得調柔,就是智慧的力量強,煩惱的力量輕微。誰是不調善?就是內心的煩惱。內心的煩惱這個貪瞋癡它不聽你招呼,就是不調善。現(xiàn)在,「極調善」就是和煩惱相違反的戒定慧非常有力量,叫做「極調善」。這樣的極調善性,這樣的堪任性,就是長時期的學習佛法所成就的。

  「正加行滿」:這句話也是形容「極調善性」的。就是你努力地修行,這個功德達到圓滿的程度了,達到這個程度。達到這個程度,實在來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可以得圣道了!再一剎那就入見道位了,就可以得無生法忍了,那叫做「加行滿」。你的功行,你的加行,你的用功修行,達到這個程度叫做「滿」。如果說是你努力地修行,還沒能達到得無生法忍的程度,那就是沒有滿;還有所不足,就是不滿了。

  《披尋記》一二四三頁:

  正加行滿者:此即菩薩最上成滿。菩薩住于此住中,諸菩薩道皆得圓滿,菩提資糧極善周備故。

  「菩薩最上成滿」,就是達到最高尚的程度了。譬如說加行位暖、頂、忍、世第一,到了忍位,到了世第一的時候,那就是「最上成滿」了。

  「菩薩住于此住中」:安住在這個程度里邊,「諸菩薩道皆得圓滿」:這里的這個話,也有在等覺菩薩的味道,諸菩薩道皆得圓滿了,六波羅蜜的功德都圓滿了。「菩提資糧極善周備故」:這無上菩提的因,「極善」:好到極點了,都是「周備」圓滿的程度了。但這個地方應該說是在「加行位」圓滿的這個時候。

  「安住于此,若遇大師、不遇大師」:你安住在加行圓滿的這個程度的時候,「若遇大師」:若是遇見了佛陀、或者是不遇見佛陀,「皆有堪任、有大勢力」:你都有這個能力,有廣大的力量,「無間能證煩惱障斷、所知障斷」:就是不間,中間沒有其他的間隔叫做「無間」!改茏C煩惱障斷」:就是能夠成就把愛見的煩惱消滅了;無間能見「所知障斷」:那就得無上菩提了。所以這里說這個「正加行滿」,應該包括兩個意思:一個是見道位、一個是究竟無上菩提的這個位次。正加行滿能達到這個程度。

  那么,這是說到明自性,這個自性就是這樣子。一開始的時候就是你內心里面有善法種子及數(shù)習諸善法,你一開始是這樣子。在數(shù)習諸善法后來,就成就了「獲得能順二障斷凈增上身心有堪任性、極調善性,正加行滿」,達到這個程度,這是說這個自性,下邊舉一個譬喻,來譬喻這個成熟的自性的境界。分兩科,第一科舉譬喻。

  亥二、喻成熟(分二科) 天一、舉喻

  譬如癱痤熟至究竟無間可破,說名為熟。又如瓦器熟至究竟無間可用,說名為熟。又如眾果熟至究竟無間可啖,說名為熟。

  這第一個舉一個譬喻,這個「癱」瘡,「痤」:也就是腫起來了,腫瘤就是了。這個病熟至究竟的時候,「無間可破」:熟至究竟的時候,你就不必再等待了,就可以動手術了,可以破,可以破它!笩o間」,這個「間」就是還有其它的事情,需要等一等,間隔一下。現(xiàn)在不需要間隔,「說名為熟」:就是這個癱痤就是叫做「熟」了。現(xiàn)在是說譬喻你現(xiàn)在用的功夫達到這個程度,可以斷煩惱了,把煩惱這個癱痤可以斷掉了。

  「又如瓦器,熟至究竟」:這個「瓦器」,這個碗,這個盆,這些瓦器;「熟至究竟」:用火把它燒,燒熟了,燒到最究竟的時候,「無間可用」:那也不必再等待了,你就可以用,可以使用了!刚f名為熟」,這時候就是這個瓦器熟了,這表示你修學圣道的事情,你現(xiàn)在修學的程度到了圓滿的程度了。

  「又如眾果,熟至究竟,無間可啖」:又如很多的這些果,或者是蘋果、或者是梨、或者是橙子這些「果」;它成熟到究竟的時候,「無間可啖」:不用等待了,你就可以拿過來就可以吃了!刚f名為熟」:這可以說是你得初歡喜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第十地,乃至到佛,F(xiàn)在不應該說佛,就是說菩薩,說十地菩薩;「說名為熟」。這是舉這么三個譬喻,下面第二科是合法。

  天二、合法

  如是由有善法種子,及數(shù)修習諸善法故,獲得能順廣說乃至正加行滿,無間能證二障清凈,說名成熟。

  「如是」:就是前面說的這個譬喻,和再前面說的自性,是「由」于你內心里「有善法種子」,及「數(shù)修習諸善法」的原因,「獲得能順」二障斷盡,「廣說乃至正加行滿」,「無間能證二障清凈,說名」叫做「成熟」,這是合法,就是這樣的意思。

  戌三、結

  如是名為成熟自性。

  這是把這一段解釋完了。下邊是說所成熟的補特伽羅;分兩科,第一科是征。

  酉二、所成熟補特伽羅(分二科) 戌一、征

  云何所成熟補特伽羅?

  也就是這個修行人,是善根所成熟的人。這第一科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釋;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標列四種。

  戌二、釋(分二科) 亥一、標列四種

  謂所成熟補特伽羅,略有四種:一者、住聲聞種性,于聲聞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二者、住獨覺種性,于獨覺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三者、住佛種性,于無上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四者、住無種性,于往善趣應可成熟補特伽羅。

  「謂所成熟」的「補特伽羅,略有四種」不同!敢徽、住聲聞種性,于聲聞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就是這個眾生,他內心里面有屬于聲聞的無漏種子。那么這個人在佛法里邊就是可以用聲聞乘的圣道去教化他,他應可成熟聲聞的果位。

  「二者、住獨覺種性,于獨覺乘應可成熟」:第二種,就是這個眾生他沒有佛性,他也沒有聲聞的種性,他有獨覺乘的種性。那么這樣的人,于獨覺乘的佛法,「應可成熟補特伽羅」。

  「三者、住佛種性」:這第三種人,他沒有聲聞種性,也沒有獨覺種性,他有佛性;這個眾生是能成佛的。所以「于無上乘應可成熟」,就是佛乘以上再沒有人了,他是最高尚的了。那么這個人就是用佛法「應可」以「成熟」他的無上菩提。

  「四者、住無種性」:第四種,就是他也沒有聲聞種性,也沒有獨覺種性,也沒有佛種性;沒有無漏種性的人!赣谕迫沙墒煅a特伽羅」:這個人只有可以教化他人天的善法,人間的善法、天上的善法。他若能肯接受的話,他可以從三惡道里面解脫,往到人間、天上的善趣,好的地方去!笐沙墒煅a特伽羅」。

  這是說到四種,一共有四種補特伽羅「應可成熟」。其中有一個不定種性;這里說到這三種種性都是定性,另外有一個叫不定種性,就是這個人他的內心里面也有聲聞種性、也有獨覺種性、也有佛種性,不是定一種種性。這樣的人,他學習聲聞乘的佛法也可以,學獨覺乘的佛法也可以,他學一佛乘的佛法也可以。他是不決定,因為他內心里面有這么多的無漏種子,都是可以的。那么,加起來就是有五種人了,可是現(xiàn)在只說四種,這個不定種性就合在這三種里邊了,所以沒有說。這是標列四種,下邊明所成熟。

  亥二、明所成熟

  諸佛菩薩于此四事,應當成熟。如是四種補特伽羅,是名所成熟補特伽羅。

  「諸佛菩薩于此四事,應當成熟」:「諸佛菩薩」有大智慧有大慈悲,對于這四種人會看得清清楚楚的;所以「于此」四人,為他們宣說這「四」種佛法的「事」,他們「應當」可以「成熟」的!溉缡撬姆N補特伽羅,是名所成熟」的「補特伽羅」。

  酉三、成熟差別(分二科) 戌一、征

  云何成熟差別?

  這是第三科,一共是六科,現(xiàn)在解釋第三科,成熟的差別,各式各樣的方法可以令它成熟,成熟的時候不是一樣的,所以有差別。分兩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成熟差別?」怎么叫做成熟的差別?就是他相信了佛法,他在佛法里面用功栽培善根,有各式各樣的情形。說到差別。這第一是征,第二是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標列。

  戌二、釋(分二科) 亥一、標列

  謂此差別,略有六種:一、諸根成熟,二、善根成熟,三、智慧成熟,四、下品成熟,五、中品成熟,六、上品成熟。

  「謂此差別,略有六種」不同!敢弧故恰钢T根」的「成熟」;「二」是「善根」的「成熟」;「三」是「智慧成熟」;「四」是「下品成熟」;「五」是「中品成熟」;「六」是「上品成熟」,分這么六種。這是標數(shù)列名,下面第二科是隨釋,隨所列名加以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前三種,先解釋前三種;分兩科,第一科是出體性;又分三科,第一科是解釋諸根成熟。什么叫做諸根成熟呢?

  亥二、隨釋(分二科) 天一、前三種(分二科) 地一、出體性(分三科)

  玄一、諸根成熟

  諸根成熟者:謂壽量具足、形色具足、族姓具足、自在具足、信言具足、大勢具足、人性具足、大力具足。此依身果異熟具足為所依故,堪任發(fā)起勇猛精進,修諸善法,于勤修集一切明處,心無厭倦。

  「諸根成熟者:謂壽量具足」,這是一種,第二種是「形色具足、族姓具足、自在具足、信言具足、大勢具足、人性具足、大力具足」,這一共是八種。這八種是在…現(xiàn)在我們學習的是第三十七卷,前面第三十六卷里面說到了這個異熟的功德。

  「此依身果異熟具足為所依故,堪任發(fā)起勇猛精進,修諸善法,于勤修集一切明處,心無厭倦!惯@前邊的八種功德的具足,是根據(jù)什么說的呢?「此依身果異熟具足」而說的。我們這個身體是個果報,果報也叫做「異熟」。這個「熟」是異時而熟,前生造的業(yè),今生才成熟,是異時而熟,變異而熟。身體的這個果報具足了這八種功德。具足了這八種功德,「為所依故」:就是,它作一個依止,「堪任發(fā)起勇猛精進」:你有這樣的依賴,有這樣的依靠,有這樣的八種功德的依止,就會「堪任發(fā)起勇猛精進」,你就能(「堪任」者,能也),你就能發(fā)動「勇猛精進」地去「修諸善法」!感拗T善法」就是修學圣道!赣谇谛藜磺忻魈帯梗耗憔M地去修學、積聚一切智慧的境界,就是五明處。「心無厭倦」:你內心里面不會厭煩,也不會感覺到疲倦,你就是有這個能力。

  如果你這八種功德不具足,不具足的時候,你壽量不具足、形色不具足、族性不具足、自在不具足、信言不具足、大勢不具足、人性不具足、大力不具足,你修學這個五明處,會有問題,會感覺到有困難。所以這「身果異熟具足」了,你有這樣的功德的時候,你去修學圣道,你心里面不會感覺太難,不會厭倦;是這樣意思。這是諸根具足。這個諸根具足,這里邊是說到八種,八種具足。

  下面第二科說善根成熟。

  玄二、善根成熟

  善根成熟者:謂性薄塵垢為所依止。性于諸惡不善法中,心不樂入;諸蓋輕微,尋思薄弱,柔和正直,隨順而取

  「善根成熟者:謂性薄塵垢為所依止。」這個「性」就是我們的心,你心里面哪(「薄」者少也),對于這個「塵垢」,就是煩惱,就是污染的煩惱,在你內心里面不是很多,很少;「為所依止」:作一個基礎。

  「性于諸惡不善法中,心不樂入」。因為你內心里面煩惱少,你的內心,對于各式各樣有罪過的事情,叫做「諸惡」,這個有罪過的事情是不好,不好的事情,就是有過失的,能令我們墮落三惡道,這樣的事情。「心不樂入」:心里面不歡喜到那里邊去,不歡喜做惡事。若是煩惱重的話,就是歡喜做惡事,做惡事的時候心情歡喜。你煩惱少,就表示你內心里面有智慧,有清凈的功德;這個清凈的功德和罪惡的事情,它不相合,所以不歡喜做惡事。

  「諸蓋輕微」:這個諸蓋,就是貪欲、瞋恚、昏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還有疑蓋。在內心里面也是輕微,不是那么多!笇に急∪酢梗壕褪沁@個散亂心不是那么強!溉岷驼,隨順而取」:你內心里面調柔,但是是有正知正見。他做什么事情的時候,就是隨順佛法,而去決定這件事、去做這件事的。

  《披尋記》一二四四頁:

  柔和正直隨順而取者:謂善凈戒及正直見,是名柔和正直。善思法義無惑無疑,遠離二路逮得升進,是名隨順而取。

  「柔和正直隨順而取者:謂善凈戒及正直見!惯@個人的內心很良善,能持戒清凈。佛教徒一定是受了戒,或者受五戒、或者受八戒、或者受十善法戒、或者是受出家的戒。你能持戒清凈,這是一件事。第二是有「正直見」:就是有正知正見。相信因果,相信有世間的因果、有出世間的因果,心里面不敢做惡事,心里面有向上的意愿,想要得圣道,有這樣的意愿的人,就是正直見!甘敲岷驼薄梗哼@叫做柔和正直。

  在《披尋記》的解釋,「柔和」是說持戒清凈叫做柔和;持戒清凈也還是與煩惱的輕微有關系。煩惱若是特別多的話,持戒就困難,也還就是不柔和了。現(xiàn)在說柔和就是煩惱輕微,所以能夠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柔和」。而內心里面有佛法的智慧,所以叫做「正直」。

  「善思法義無惑無疑」:善者能也;他能夠專精思惟佛法的真理。「無惑無疑」:對于佛教的真理,他不疑惑,不疑惑這件事,他認為是真實不虛的。我們把經(jīng)書翻開了去閱讀,這是一回事;把經(jīng)書合起來以后,內心里面去思惟經(jīng)里面的道理,要經(jīng)過一番深入地去思惟,這又是一回事,F(xiàn)在這里面說「善思法義無惑無疑」,就是指這一件事說的。

  「遠離二路逮得升進」:「遠離二路」,就是兩條路,不知道走哪條路才對,就是疑惑的意思。遠離疑惑,你若專精思惟,智慧增長了,就知道怎么決定而不會有疑惑的!复蒙M」:就能使令你的程度進步了,你不會停留在門外,可能跑到門里面來了,這是逮得升進。

  「是名隨順而取」:這個隨順而取是這樣意思。這個「取」,就是拿到了;拿到的當然是功德而不是過失。這個拿到,你成就了功德,當然是用智慧來成就。而什么叫做智慧呢?就是隨順佛法,就叫做智慧,所以「隨順而取」。這叫做「善根成熟」。

  這個前面的諸根成熟,應該是果;善根成熟是因。由因而有果;有了果以后,又繼續(xù)會有這樣的因;這個文應該是這樣意思。你有了這樣的八種具足,而后又能栽培這樣的善根,是這樣意思。下面第三段是智慧成熟。

  玄三、智慧成熟

  智慧成熟者:謂具足正念,為性聰敏,有所堪任,有大勢力。能解善說惡說法義;能受能持,能正通達。具足成熟俱生妙慧。依此妙慧有所堪任,有大勢力,能令其心究竟解脫一切煩惱。

  前面這善根成熟里面也是包括智慧的,但是現(xiàn)在這里特別地把它提出來。「智慧成熟者:謂具足正念」,就是這個人,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遇見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他心里面有正念,有正念!刚睢咕褪桥懦庖磺腥疚鄣氖虑,使令內心保持清凈;簡單說就是這樣意思,「具足正念」!笧樾月斆簟梗核麅刃睦锩嬗鲆娛裁词虑,很敏捷,他不遲鈍!赣兴叭,有大勢力」:他有能力修學善法,而修學善法的時候是有力量的。

  「能解善說惡說法義」:他能了達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惡」。說這個人發(fā)表一篇什么樣的言論,他去聽的時候,知道這個說的是善、知道說的是惡。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惡,他能分辨,這就叫做智慧。

  「能受能持,能正通達。具足成熟俱生妙慧」:前面是說他具足了智慧;這個「能解善說惡說法義」這句話,應該說是聞慧。聞、思、修三慧,這句話應該說是聞慧。前邊這幾句話:「具足正念,為性聰敏,有所堪任,有大勢力」,這個是說他前一生帶來的智慧,前一生帶來的智慧。他今生用這個智慧去學習的時候,「能解善說惡說法義」:他聽聞佛法的時候,這是真理;其它的呢,這不是真理。他就可能…他就會這樣子,有這樣的見地

  「能受能持」:應該說是思慧。就是他通達了什么是善說、什么是惡說之后,他能受持這個善說;能接受這個善說,使令它不失掉。就是經(jīng)過專精思惟以后,他的智慧進步了,能受持佛法,是這個意思!改苷ㄟ_」:這是指修慧;修慧就是你歡喜靜坐,能通達第一義諦了。

  「具足成熟俱生妙慧。依此妙慧,有所堪任,有大勢力,能令其心究竟解脫一切煩惱」:這一句話就把前邊又重新解釋一下。就是「具足正念」乃至到「有大勢力」,這是「具足成熟俱生妙慧」:雖然他還沒有學習,但是他內心里面已經(jīng)具足了成熟的俱生妙慧,就是與生俱來的智慧。前面「具足正念,為性聰敏,有所堪任,有大勢力」,這是俱生妙慧,與生俱來的妙智慧。

  「依此妙慧,有所堪任」:依此妙慧為基礎,他就有這種能力,有什么能力呢?「能解善說惡說法義,能受能持,能正通達」,有這種堪能性,有這樣的大的力量。「能令其心究竟解脫一切煩惱」:你有聞思修的三慧,你的力量就廣大起來,能使令你的內心究竟地解脫一切煩惱。你只有聞慧、思慧,還達不到這里,一定要有修慧。有修慧的時候,使令你的力量廣大起來,你能究竟地斷除一切煩惱,那就是得圣道了。這是智慧成熟的相貌,是這樣子。

  地二、略攝義

  當知此中諸根成熟故,解脫異熟障;善根成熟故,能解脫業(yè)障;智慧成熟故,解脫煩惱障。

  這是第二科,略攝義。前面這三種善品:諸根成熟、善根成熟、智慧成熟,這是說出來成熟的差別,F(xiàn)在這下面說到略攝義,就是簡要地把它的要義說出來。

  「當知此中諸根成熟故,解脫異熟障」:你成就了這八種功德,你就是解脫這個果報的障礙,就不會到三惡道去;而在人間,你的果報能隨順修學佛法,沒有障礙。的確有的人哪,你看上去也很好,但是他要學習佛法有困難;他若真實一用心學習佛法就要吐血,就不行,就是有困難,有這樣意思,F(xiàn)在這個八種果報的成就,沒有這樣的問題,所以叫做「解脫異熟障」,就是果報上沒有障礙,沒有學習佛法的障礙。

  「善根成熟故,能解脫業(yè)障」:第二,這個善根成熟。善根成熟的時候,「性薄塵垢」,「性于諸惡不善法中,心不樂入,諸蓋輕微,尋思薄弱」這些事情!改芙饷摌I(yè)障」:就不會去做錯誤的事情,不會造大罪過。

  「智慧成熟故,解脫煩惱障」:最后這個智慧成熟的話,就是聞思修三慧成熟了,所以他能斷除煩惱障。這是把這三品的成熟的因緣能滅除三種障礙說完了。

  天二、后三種(分三科) 地一、下品成熟

  下品成熟者:謂二因緣下品成熟:一者、未久修習諸根、善根、智慧成熟因緣,未極增長;二者、串習下劣因緣。

  「下品成熟者。」這是前三種說完了,現(xiàn)在說后三種;分三科,第一科是下品成熟!钢^二因緣下品成熟」:這個下品善根的成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有兩個因緣你具足了,你的下品善根就成熟了。那兩種呢?「一者、未久修習諸根、善根、智慧成熟因緣,未極增長」:「未久修習」,沒有長時期地栽培善根,諸根成熟因緣、善根成熟因緣、智慧成熟的因緣。「未久修習」,就是短時期地去栽培善根了。栽培善根是什么呢?就是昨天說過的信戒聞舍慧這幾種,你這樣栽培過了!肝礃O增長」:栽培也是栽培了,但是沒有繼續(xù)不斷地栽培,使令它有極圓滿的增長,沒有做這件事,就是小小地栽培了。這是一個因緣,叫做下品成熟。

  「二者、串習下劣因緣」:說是我啊,我沒久修習,我也是久修習了,我也常時期地信佛,信佛幾十年了!复暋梗壕褪遣粩嗟剡@樣學習,但是學習得不殊勝,不殊勝。就是我不歡喜學習佛法,你講經(jīng)我不愿意聽,我不愿意聽;叫我念念佛還可以,或者拜佛也可以,但是聽經(jīng)學習佛法的事不愿意聽;你不愿意學習佛法,你在佛法里面的程度,一定是很低劣,很低的!因為你不明白,你不學習你就不明白什么是佛法,所以是你一定是很下劣的;就是很輕微地栽培一點善根,對于佛法是信,人家說我也相信,但是忽然間有人說佛法是迷信的時候,他就疑惑了,他心里面就不決定了;所以他對佛法的信心也很薄弱,信戒聞舍慧都是小小的、小小的,所以叫下劣,就是力量很小,叫做下劣!噶印拐呔褪菦]有力量,力量小,叫下劣。這就看出來一個什么事情呢?我長時期地是信佛、也學佛,但是總是小小的、小小的,這就是「劣」;沒能夠久修習佛法,「未久修習諸根」成熟因緣、未久修習「善根」成熟因緣、未久修習「智慧成熟因緣」。說是我也是可以深入地學習佛法,但是時間很短,你熏習的還是很淺,所以這是下品的善根的成熟。

  地二、中品成熟

  中品成熟者:謂即于此二種因緣,隨一闕減,隨一具足。

  這個中品善根成熟是什么樣子呢?謂即于此兩種因緣里邊,隨一有所不足。譬如說這個串習下劣因緣,我是串習上品的因緣,這個就是串習下劣因緣不具足了;或者說我是久修習諸根成熟因緣、善根、智慧成熟因緣,那就是中品了,就不同了。隨一具足,「隨一闕」少,「隨一具足」,具足其中的一個那就是中品的成熟,也就是初開始栽培信戒聞舍慧以后,又繼續(xù)地栽培,那么善根增長了,那叫中品的善根的成熟。

  地三、上品成熟

  上品成熟者:謂二因緣俱無闕減。

  你又是栽培「上品」:積極地、久久地栽培,而且不是下劣,那當然你的善根就到了上品。到了上品是什么程度呢?就是接近得圣道的邊緣了!可以得無生法忍了、可以得初歡喜地了,那叫做上品。初開始叫做下品,你再少少地能有進步,或者一生、或者二生繼續(xù)地栽培善根,那就叫做中品;但是沒有達到得圣道的那個邊緣去,叫做中品;達到了就是上品了。

  酉四、成熟方便(分三科) 戌一、征

  云何成熟方便?

  這是第四,成熟的方便。我們曾經(jīng)說過,這個「方便」,也當個方法講,也當個行動講,我采取成熟善根的行動,我實際上來做這件事了,叫做成熟方便。分三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成熟方便呢?這第一科,第二科是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標列。

  戌二、釋(分二科) 亥一、標列

  當知此有二十七種。一者、界增長,二者、現(xiàn)緣攝受,三者、趣入,四者、攝樂,五者、初發(fā)處,六者、非初發(fā)處,七者、遠清凈,八者、近清凈,九者、加行,十者、意樂,十一者、財攝受,十二者、法攝受,十三者、神通引攝,十四者、宣說正法,十五者、隱密說法,十六者、顯了說法,十七者、下品加行,十八者、中品加行,十九者、上品加行,二十者、聽聞,二十一者、思惟,二十二者、修習,二十三者、攝受,二十四者、降伏,二十五者、自成熟,二十六者、請他成熟,二十七者、俱成熟。

  這有二十七種方便。這是標列,下面第二科解釋;解釋里又分兩科,第一科前二種,先解釋前兩種;分兩科,第一科出它的體性;分兩科,第一科是界增長。

  亥二、隨釋(分二科) 天一、前二種(分二科) 地一、出體性(分二科)

  玄一、界增長

  界增長者:謂本性善法種子具足為所依止,先來串習諸善法故,后后位中善法種子轉增轉勝,生起堅住:是名界增長。

  「界增長者」: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謂本性善法種子具足為所依止,先來串習諸善法故,后后位中善法種子轉增轉勝,生起堅。菏敲缭鲩L!菇缭鲩L是什么意思呢?「謂本性善法種子具足」:就是你的本心里邊有無漏善法的種子,這個種子你是具足的,以此為所依、為基礎。「先來串習諸善法故」,你以前你過去世不斷地學習佛法,你不斷地熏習,學習佛法故!负蠛笪恢猩品ǚN子轉增轉勝」:最初你學習過佛法,后來你又繼續(xù)地學習佛法;「后后」:就是不斷地再學習佛法。那么你內心里面就栽培了善法的種子,而這個種子不斷地栽培、不斷地熏習,「轉增轉勝」:輾轉地增長、輾轉地有力量!干饒宰。菏敲缭鲩L」,就是你能繼續(xù)地栽培善法,繼續(xù)地學習善法,你原來具足的善法種子就增長了,力量就輾轉地強大了,這個意思!干饒宰。菏敲缭鲩L」。

  《披尋記》一二四五頁:

  生起堅住者:善法現(xiàn)前,是名生起。得無退失,是名堅住。

  「生起堅住者:善法現(xiàn)前,是名生起」:因為你修學善法、修學佛法,這是第一步。我對于佛法有了信心,那么這就叫做「善法現(xiàn)前」。譬如說我學習了佛法以后,我肯受戒,我肯持戒清凈,那么就是善法現(xiàn)前,是這樣意思;蛘呶铱响o坐、學習禪定、學習般若波羅蜜,那這都叫做「善法現(xiàn)前」!甘敲菇凶觥干稹梗@個善法現(xiàn)起!傅脽o退失,是名堅住」,你成就了這樣的善法以后,就不失掉,那么叫做「堅住」。

  我信佛幾年以后,我不信佛了!那么信心失掉了,那就是不堅住。生起是生起,又失掉了,F(xiàn)在就是你的信戒聞舍慧,生起而不失掉,那么就叫做堅住。「是名界增長」。你善法的現(xiàn)前,是靠你學習善法熏習的種子;由種子而生現(xiàn)行,才有善法的現(xiàn)起,是名界增長。

  玄二、現(xiàn)緣攝受

  現(xiàn)緣攝受者:謂于現(xiàn)法中無倒說法,無倒受持,如理修行,法隨法行。

  這是第二科現(xiàn)緣攝受。這個「現(xiàn)緣」:就是現(xiàn)在的因緣、現(xiàn)前的因緣,能幫助你去成就善法。這個「攝」:攝者取也,攝是取的意思,把他拿過來。這個「受」:就是領納在心里面不失掉,叫「攝受」。就是現(xiàn)前的因緣幫助你栽培善根,就是叫做「現(xiàn)緣攝受」。

  「謂于現(xiàn)法中無倒說法」:「現(xiàn)法中」,就是現(xiàn)前的境界里邊,「無倒說法」:你不顛倒地宣說佛法。「無倒受持」:不顛倒地受持佛法。這個「無倒說法」,或者說自己為人說法,不顛倒地說佛法,沒有把佛法說錯了,這件事也不容易!你一定要肯努力地學習佛法,然后你為人說佛法才不會說錯了。你若不歡喜學習佛法,你就沒有辦法為人講解,你不能為人講解。如果是學習,小小地學習,你為人說佛法也很難說得沒有說錯,也很難,所以「無倒說法」這事兒不容易!笩o倒受持」:無倒說法是要有無顛倒的受持才能無倒說法;你先要學習,你才能受持;你有了受持而后才能為人宣說。這是自己對于佛法的理解這一方面。

  「如理修行」:前面說解,這個地方說修行,「如理修行」,你要隨順佛法的道理,去用功修行,那么就是改造自己了。修行是什么呢?就是改造自己的內心,使令心清凈,叫它沒有煩惱的污染,那叫做修行,「如理修行」。當然我們能夠對于佛法有信心,我們能夠受持凈戒,也是修行的開始了。但是主要是內心的清凈,身清凈、口清凈、意清凈,身口意三業(yè)清凈。三業(yè)清凈里邊,以意為根本;因為身、口的活動,是由你的第六意識發(fā)動的。所以你若是修行的時候,就是在第六意識里面修止觀,那才是修行!溉缋硇扌小梗褪切無常觀、修無我觀、修不凈觀、修唯識觀、修一切法畢竟空觀,能夠使令內心里不斷地增長智慧,能消除去貪瞋癡的煩惱,這叫做「如理修行」。

  「法隨法行」:你學習佛法、隨順佛法去做,那就叫做修行。

  這樣子,叫做現(xiàn)緣攝受。你能夠「無倒說法,無倒受持」,這等于是學習佛法。「如理修行,法隨法行」,就是學習了以后,內心里面又用功修行。一個解、一個行,就使令你不斷地栽培善根了,這叫做「現(xiàn)緣攝受」。

  這個文說得非常得詳細。怎么樣栽培善根?就是這樣栽培善根。怎么叫做串習諸善法?就是這樣子。「無倒說法,無倒受持,如理修行,法隨法行」,這就叫做現(xiàn)緣攝受。這就叫做「串習諸善法故,后后位中善法種子轉增轉勝,生起堅住」。如果你不這樣子栽培,你不容易堅住。前邊是界增長,為什么界增長呢?因為現(xiàn)緣攝受。你現(xiàn)緣攝受,你的善根種子就增長了;因為增長,就會進一步的有現(xiàn)緣攝受;他們是互相支撐、互相成就的。下面是第二科是略攝義。

  地二、略攝義

  當知界增長,由先世因現(xiàn)在成熟,F(xiàn)緣攝受,由現(xiàn)在因現(xiàn)在成熟。

  「界增長」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由先世因」:你前一世你栽培過這個善根的;「現(xiàn)在成熟」:到今生的時候,你前世栽培的善根成熟了,所以就會生起善法。

  「現(xiàn)緣攝受,由現(xiàn)在因現(xiàn)在成熟」:這個第二這個現(xiàn)緣攝受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你前生栽培了善根,所以現(xiàn)在才能有現(xiàn)緣攝受,F(xiàn)緣攝受呢,你現(xiàn)在能夠努力的時候,「由現(xiàn)在因」;「現(xiàn)在成熟」,你現(xiàn)在不斷地努力地栽培,你就不斷地進步,也就是現(xiàn)在就成熟了。

  《披尋記》一二四五頁:

  如理修行法隨法行者:〈力種性品〉說:云何菩薩法隨法行,當知此行略有五種:謂如所求、如所受法、身語意業(yè)無倒隨轉、正思、正修,乃至廣說(陵本三十八卷十八頁)。此應準知。

  「如理修行法隨法行者:〈力種性品〉」里面「說:云何菩薩法隨法行,當知此行略有五種」不同:「謂如所求、如所受法」!溉缢蟆梗耗隳軌蛉ト缒愕囊馊デ蠓ā⑷W習佛法。「如所受法」:你學習了以后,在你內心里面就會得到了、會接受了你所學習的佛法。這是兩種,一個是求法、一個是受法;求法是屬于聞慧、受法是屬于思慧。「身語意業(yè)無倒隨轉」:那這就是修慧。你求到了佛法以后,你的身業(yè)、你的語業(yè)、你的意業(yè),你的三業(yè)「無倒隨轉」:沒有顛倒,就是消除了錯誤的染污,隨順所學習的佛法去活動去,就是無倒隨轉!刚、正修」:聞慧以后要有思慧,思慧以后要有修慧!改酥翉V說」:廣說就是佛所開示的這件事不要做、佛開示這件事可以做,那么你隨順佛教,這樣用功修行,就是這個意思!(陵本三十八卷十八頁),此應準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