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八(2)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八(2)

  戌二、異名

  又諸如來所依最勝故,名大丈夫。正行最勝故,名大悲者。圓滿最勝故,名大戒者及大法者。智最勝故,名大慧者。威力最勝故,名大神通者。斷最勝故,名大解脫者。住最勝故,名多安住、廣大住者。

  這是第五科「無上正等菩提處」。這個「所學處」,分五大科,最后一科是「無上菩提」!笩o上菩提」里面分三科,第一科「征」,第二科解釋,里面分五科,現在是第二科是「最勝」。

  「最勝」里面有七種,一共是七種最勝。這個七種最勝里面,第四科里面分「種類」,就是七種最勝。七個最勝里面,第一個是「所依最勝」、第二個是「正行最勝」、第三個「圓滿最勝」、第四個「智最勝」、第五個是「威力最勝」、第六是「斷最勝」、第七是「住最勝」,都解釋過了,F在是第二科是「異名」,前面是「種類」,分七種最勝,現在說「異名」。

  「又諸如來所依最勝故,名大丈夫」,說到他不同的名字。這第一種最勝里面,就是所依最勝。這個所依最勝里面又名為「大丈夫」,就是特別有作為的人。

  「正行最勝故」,第二個是「正行最勝」。「正行最勝」就是有大悲心。自利的功德圓滿了,廣度眾生,這由大悲心所推動的,所以正行最勝,又名為「大悲者」,大慈悲心。

  這個「圓滿最勝」, 第三個是「圓滿最勝」,就是戒圓滿、見圓滿、軌則圓滿、凈命圓滿!笀A滿最勝故,名大戒者」,就是佛的這個戒,非常的圓滿!讣按蠓ㄕ摺,佛能夠圓滿第一義諦,所以名為圓滿最勝,名為大法者。

  「智最勝故,名大慧者」,這個第四是智慧最殊勝,前面的解釋就是四無礙解,「名大慧者」,就是大智慧的人。

  「威力最勝故,名大神通者」,「威力最勝」就是六種神通,所以又名為「神通者」,大神通的人。

  「斷最勝故,名大解脫者」,這個斷最勝,斷除一切的煩惱,「名大解脫者」。前面解釋這個「清凈智、一切智、無滯智」,那個「清凈智」里面說解脫煩惱,一個是解脫煩惱,還有煩惱的習氣,還有遍一切法無染污,這是三種煩惱。

  這個第三種「遍一切法無染污」,就是在《俱舍論》上說是一個染污的無知的煩惱,一個是不染污的無知的煩惱。這個染污的無知,是屬于愛煩惱和見煩惱;這個不染污的無知,分二種,一個是習氣、一個是遍一切法有無知、有無染污的無知。這個習氣應該是還是無明,有微細的執(zhí)著。這個遍一切法無染污的無知呢?正好是天臺宗說的塵沙惑的意思。

  這里面說這個「斷最勝」,就是這三種煩惱完全的清除了,所以是「大解脫者」,不像阿羅漢、辟支佛,還沒能完全大解脫。

  「住最勝故,名多安住、廣大住者」,佛的這個有圣住,圣住就是空、無愿、無相三昧,多住于空三昧里面,還有滅盡定也屬于圣住,還有天住、梵住!付喟沧 ,佛多數安住在空解脫。無愿解脫,無相解脫有的時候也是安住的,所以是多安住在空三昧,多安住在色界第四禪,多安住在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悲無量,不是說其他的不安住!笍V大住者」,佛所住的地方,不管是在那一個住,境界都是廣大、不可思議的。這是說這個七種最勝的異名。

  申三、十種功德名號隨念功德(分四科) 酉一、標

  又諸如來略有十種功德名號、隨念功德。

  是解釋這個無上菩提,第一科是約「自性」解釋,自性里面分三種解釋。第二個就是約「最勝」來解釋,現在是第三「十種功德名號、隨念功德」。這個念佛的時候,我們現在的念佛法門,就是念佛的名號。另外一種念佛的方法呢?念佛的「十種功德名號」,是有無量無邊的功德的。這一科里面分四科,第一科是「標」。

  「又諸如來略有十種功德名號」,簡略的說,一切的佛有十種功德所立的名號,按照他的功德來安立他的名號。這是略說,若是廣說,佛有無量無邊的名號。

  「隨念功德」,要隨順十種功德,來憶念佛的名號呢?這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法門的。這是個「標」,下面是「征」。

  酉二、征

  何等為十?

  那十種呢?下面列出來。

  酉三、列

  謂薄伽梵,號為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

  這十種名號,這是列出來。下面第四科解釋,分十科,第一科,先解釋「如來」。

  酉四、釋(分十科) 戌一、如來

  言無虛妄,故名如來。

  這個「如來」怎么講呢?就是「言無虛妄」,佛從成道那一天開始,乃至到最后入涅槃,他所說的話都是真實不虛的,所以叫做「無虛妄」,所以叫做「如來」。

  這個「如」,在這里看出來就是當誠實講,這個他說的話和所表詮的道理是一致的,沒有說錯,叫做「如」。他說的這一切話呢?都是從誠實中來,所以叫做「如來」。佛為一切眾生說法,都是真實不虛的,有這樣的意味,這是第一個,第二科是「應」。

  戌二、應

  已得一切所應得義,應作世間無上福田,應為一切恭敬供養(yǎng),是故名應。

  這個「應」這個話,通常我們在經論上看的名字,這上面有個「供」字,「應供」,但是這里的《瑜伽師地論》呢,只是個「應」字,那個「供」字沒有標出來。

  「已得一切所應得義」,所以叫做「應」。就是佛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學習,最后成佛的時候,他已經得「所應得義」,就是無量無邊的功德都成就了。前面標出來百四十種不共佛法,都成就了。佛的大慈悲、大智慧、大神通,這一切一切都成就了,所以叫做「應」。

  「應作世間無上福田」,這是第二個解釋。佛能夠做世間一切眾生的無上的福田,沒有人更高過佛的了。能為眾生作「福田」,能生福,像種這個田地,你種上各式各樣的谷,各式各樣的這些事情,都能令你有所收獲。

  「應為一切恭敬供養(yǎng)」,佛「得一切所應得義」了,所以應為一切眾生恭敬供養(yǎng),能得無量無邊的福德,所以叫做「應」。

  這個「應」這三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按佛的本身無量無邊的功德說;后二種解釋,約利益眾生說的。

  戌三、正等覺

  如其勝義,覺諸法故,名正等覺。

  這是第三個佛的名號。「如其勝義,覺諸法故」,這個「如」就是無差別,是相同,彼此是相同的。這個諸法的「勝義」,這個勝殊的道理,它是怎么樣,佛就怎么樣的能夠認識它,這叫「如其勝義」。不像我們凡夫,有些虛妄的境界,不能「如其勝義」。這樣子能覺悟一切法,覺悟圓成實性,覺悟依他起性,覺悟遍計執(zhí)是畢竟空的,所以叫做,「正等覺」。這個覺悟這個圓成實,是一切法平等性;覺悟依他起,那么一切法是有差別的,有染污的依他起,也有清凈的依他起,那么這是佛的后得智;覺悟圓成實,就是佛的根本智了,那么這叫做『正等覺』

  戌四、明行圓滿

  明謂三明。行,如經說止觀二品極善圓滿,是故說名明行圓滿。

  這是第四個名號,謂「明行圓滿」。這個「明」指什么說的呢?就是指佛的大智慧,但是這里說三種明,說三種明,就是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說這三種明。

  宿命明就是眾生過去從無始劫來的生命的情況,都已經過去了,都是無常了。

  這個天眼明呢?就是能夠觀察未來的生命的情況。我們眾生肉眼無所知,有的人就是武斷的就是說,人死了就斷滅了,那就是有斷滅見。那么若是有天眼明的話呢?就會知道未來的生命,還有各式各樣的情況,并沒有斷滅,能破除斷見。

  這個若是由宿命明,能通達過去生命的情況,都是無常了,能破除去常見。

  中間的就是這漏盡明,得成圣道有圓滿的智慧了,斷除去一切煩惱,成為圣人了,這叫做漏盡明。漏盡明就是沒有斷見、也沒有常見,安住中道,名為漏盡明。

  這個佛這三種明,「極善圓滿」,不是聲聞、緣覺菩薩所能及的,所以叫做「名極善圓滿」。

  這個「行」是什么呢?「如經說止觀二品」,就是一個是止,一個是觀。內心里面,安住不動,所以叫做止。觀呢?還有大智慧的觀察。所以這是兩類,這兩類是「行」。佛能夠這兩種行,都能夠圓滿成就了,所以加起來,就叫做「明行圓滿」。

  《披尋記》一二五八頁:

  明謂三明等者:〈聞所成地〉中說:當知為顯于前后中際,斷常二邊邪執(zhí)、現法涅槃愚癡,沙門婆羅門無明性故,建立三明。(陵本十四卷七頁)〈攝異門分〉釋:行圓滿,謂有二行:一者、行行,二者、住行。住,謂四種增上心法、現法樂住,此中唯說止觀二品,即彼住行,所攝應知。

  「明謂三明等者,〈聞所成地〉中說:當知為顯于前后中際,斷常二邊邪執(zhí)、現法涅槃愚癡,沙門、婆羅門無明性故,建立三明!惯@是在〈思所成地〉我們學過了。

  「當知為顯于前后中際」,這個前際、后際、中際,把這個時間分成這三個階段,這個前際就是過去,后際就是未來,中際就是現在。在這前后中際這里面,有斷常二邊的邪執(zhí)。我們凡夫,于未來不明白,就有斷邊的邪執(zhí);對于過去我們不明白,就有常的執(zhí)著,這是一種執(zhí)著。于「現法涅槃愚癡」,有的眾生不相信有凡夫、圣人的差別,認為凡夫的境界,我吃飯,吃飽了,很香,就是涅槃;或者是得到色界定,得到無色界定,就是涅槃,這都是愚癡的境界。執(zhí)著常,執(zhí)著斷,執(zhí)著現法涅槃,這都是愚癡。

  現在這里面都是說顯示眾生這種愚癡,這個「沙門」、「婆羅門」的「無明性故」,誰有這種愚癡呢?就是世間上的沙門和婆羅門有這種愚癡。「建立三明」,建立這個宿命明、建立天眼明、建立漏盡明,破除去這三種愚癡,在「(陵本十四卷七頁)」。

  「〈攝異門分〉釋:行圓滿,謂有二行」,有二種行ㄒㄧㄥˊ,二種德行ㄒㄧㄥˊ!敢徽、行ㄒㄧㄥˊ行ㄏㄥˋ,二者、住行ㄏㄥˋ」,念行ㄏㄥˋ也可以。

  這個行ㄏㄥˋ是約果說的,行ㄒㄧㄥˊ是約因說的,你這樣做,以后有所成就,這是德行(ㄏㄥˋ),這樣子。

  「住,謂四種增上心法現法樂住」,這個住這一種德行,指什么說的呢?四種增上心法!杆姆N增上心法」,就是色界四禪,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有這樣高深的禪定,那么叫做「四種增上心法」。這個心也叫做定,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那么這就叫做住。也名為「現法樂住」。說我們沒有…我們這個修學色界定成功了,但是我們并沒有升到色界天,我們還是在人間,我們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功夫,那就叫做「現法樂住」。這是這個「法」,就是我們的色受想行識,這個現在的色受想行識里面,有色界四禪的樂,叫做「樂住」。這就叫做止,止行、觀行。前面那個行行,就是指觀說的了,佛還有大智慧,不只是有定,其中還有大智慧的。

  「此中唯說,止觀二品」,這兩類!讣幢俗⌒,所攝應知」。這是明行圓滿,這樣解釋完了。

  戌五、善逝

  上升最極,永不退還;故名善逝。

  這個「善逝」這句話,就是第五個,怎么解釋呢?「上升最極」,就是向上去,這個「逝」,就是去了。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是向上去。那么人升到天上去,那么就是向上去,但是我們到天上去,如果沒有修學佛法,還會掉下來的,還會墮落下來。墮落下來,這個就不是好,那不是善逝;如果到了阿羅漢的時候、到了辟支佛那里去、到了無余涅槃那里去呢?是比人間天上好的多了,但是沒有大悲心,廣度眾生,還是有所不足,不是那么圓滿的,也不名為善逝。若是超過了阿羅漢、辟支佛,有大悲心,到極圓滿的境界的時候,這時候叫做善逝!干仙顦O」,最極高的地方了,永久也不會退下來的。說有大悲心廣度眾生呢?但是他那個境界,并不受影響,所以不會退墮的,那就叫做「善逝」。

  這個說是岳飛這個時候,宋朝,就是南宋朝。唐高宗的時候,有一位有個高僧批評秦檜是個壞蛋,那么秦檜就派人要來殺他,這個人要到的時候,那高僧坐在那兒就走了,所以名之為善逝。當然這個也可以這么解釋,但是不能和佛這個善逝相比,不能怎么說。

  戌六、世間解

  善知世界及有情界,一切品類染凈相故,名世間解。

  這是第六科,什么叫做「世間解」?「善知世界及有情界」,佛是能夠善巧的通達世界是怎么回事?及一切有情界是怎么回事?這世界里面也有很多的品類,有情里面也有很多的品類。

  譬如我們所能知道的,說阿彌陀佛國是清凈的世界,那么我們居住的地方叫做五濁惡世,這是污穢的世界,世界有染凈的不同,其實還有很多的差別。這個眾生、有情的世界,也有很多的差別,就是三惡道,有一種情形;人間是個情形;天上又是一種情形。這個一切品類都有染凈的相貌的不同,你都能夠通達,那么就叫做「世間解」。

  這個世界,世界也是眾生的共業(yè)所招感的,他本身也是沒有體性的。眾生的果報,也是由業(yè)力招感的,這個都是一種苦惱的境界。在這個苦集滅道四諦來看呢?眾生的果報,眾生居住的世界,都是苦諦?嗉瘻绲浪闹B,就是個苦諦,是集諦所造成的,那么這件事,佛是能夠知道,能通達無礙,所以叫做「世間解」。

  戌七、無上丈夫調御士

  一切世間唯一丈夫,善知最勝調心方便,是故說名無上丈夫調御士。

  這是第七科「無上丈夫調御士」!敢磺惺篱g」就是十法界里面!肝ㄒ徽煞颉,唯獨這一個大人。

  「善知最勝」的「調心方便」,這個「調心」,就是我們的心,有很多的污染,我們的心里面有很多污染,有很多的煩惱,有很多的不圓滿的地方,須要用佛法來調,使令它清凈,使令它有廣大的道力,那么就須要調才可以。這個調心的方法,「方便」就是方法,是最殊勝的調心的方便呢?那當然就是佛法。

  「善知最勝調心方便」,唯獨這一個人,才能通達,那就是佛陀了!甘枪收f名無上丈夫」,就是沒有人能高過他,所以叫做無上丈夫。

  他有什么能力呢?他能「調」、「調御」,這個「御」,像駕車,說是我們現在這個心就是個車,你能調它,就像你能駕車似的,所以叫做「無上丈夫調御士」。

  戌八、天人師

  為實眼故,為實智故,為實義故,為實法故,是故說佛名天人師。

  這底下這一段,這是第八科是「天人師」。這個天人師這個地方,這里面說得多一點。

  「為實眼故,為實智故,為實義故,為實法故」,這是四句話,這四句話是標。下面「與顯了義,為開導故」,下面一共有六句,來解釋前面這四句,是這樣意思。

  「為實眼故」,這個眼一共有五種,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這個眼,「實眼」,就是這個眼睛,他非常的…他的功能非常的強而沒有錯誤,沒有病,這個眼睛沒有病,就是他的功能非常的圓滿,那么就叫做「實眼」!笧閷嵮酃省,就是他成就了五種的圓滿的眼,這叫「實眼」。

  「為實智故」,為什么稱之為天人師?就是他有真實的智慧,能通達諸法的真實相,那么也要智慧,有根本智,有后得智。

  「為實義故,為實法故」,這個「實眼」和「實智」是在能觀察的這一方面說的。這個「眼」和「智」來對比呢?其實眼就是指心了、心說的。心只是有明了性,當然心若有病的、心里面有病,這個明了性就受到污染了,他的功能就有所不足了。現在是說沒有病,這個「為實智故」,這個智慧呢?也是和心在一起活動的,但是他能通達一切法的真實相,那和心的作用又不一樣。用我們現在的情形來說呢?比如說是我們現在看見光明?匆姽饷,當然我們說是用眼睛看見的,實在是心看見的,就是眼識就是心。這眼識也是和第六意識同時活動,加起來就是心了,心只是能發(fā)現這件事,但是對于所見到的事情的里面的內容的情況,你要能正確、沒有錯誤的認識,那是要智慧,所以智慧和心有點不同。但這兩方面呢?「實眼」和「實智」是在能觀察的這一方面說的,下面「為實義故,為實法故」,是所觀察的,是所認識這一方面說的。這個「實法」,這個「法」,是能詮顯義的文句,叫做法;「義」是文句所詮顯的,所顯示的道理,叫做義。那么這兩方面是所觀察的。

  這是當然是超過了凡夫的境界,也超過了阿羅漢以上,菩薩的境界,能達到極圓滿的境界,那就是「天人師」了,那么這是標,這四句話是標出來?催@《披尋記》他有一句話。

  《披尋記》一二五九頁:

  為實眼故者:于一切所知境界,如實現見故。

  「為實眼故者:于一切所知境界,如實現見故」,就是真實的顯現出來,所認識的境界。所認識的境界,他的真實的相貌,顯現在你的心里面,那就叫做「眼」,他只是有這么一句解釋。

  與顯了義為開導故

  這個「實眼」是什么意思呢?「與顯了義為開導故」,就是把這個道理顯示出來,是要有你的心,要有你的眼來開導,才能把這個義顯現出來的。

  現在這里有一個燈,如果沒有眼睛,你是不能看見這個燈的,沒有光明你是看不見的,所以須要有你的眼,把這件事開導出來,然后你才能認識他,所以叫做顯了。把這個義顯了出來,那就是你心的力量,就是你的眼的力量。世間、出世間的事情,有佛的這個五眼,才能把世、出世間的義開導出來。

  開導這件事呢?當然我們沒有這樣的眼的時候,那也就等于是無明,無明在覆蔽這件事,我們不認識所覆蔽的境界,就被遮障住了,但是佛不是,佛把一切的覆蔽的境界都除滅了,就開導出來,所以很多的、很多的世出世間的道理,都顯現出來,叫做「顯了義」。與所顯了的義,做開導的作用,先要開導而后才能顯了,那么這就是眼的作用。

  與一切義為所依故

  「與一切義為所依故」,可以作兩個解釋。這個顯了一切義的時候,這句話就這么一說也可以,也好像可以能懂,但是還不是那么簡單,須要安立各式各樣的名,名句,安立各式各樣的名句,這個義才能顯示出來。比如說是色受想行識,就是顯出來這五樣的事情,說眼耳鼻舌身意,說是四念處,四正勤,三十七道品,是六波羅蜜,無量無邊的這些法義,要安立無量無邊的名句,這個義才顯現出來。所以是「與顯了義為開導故」,實在來說,就是佛安立無量無邊的名句,才顯示一切義。這個義要依無量無邊的名句,才能顯示出來的,說「與一切義為所依故」。

  這個很多年前我們學習這個《法華文句記》,《法華文句記》這個荊溪尊者說這「理無獨立之能」,當然照這句話,這個理是不能自己獨立,就這樣就解釋過去了。但是當時,我沒有懂這些話,實在說呢?理不能自己就顯現出來的,要用種種的名言才能顯示這個道理的,離開了種種的名言的時候,什么是道理,你知道嗎?很難知道。

  所以這個「與一切義為所依故」,就是安立了種種的名言,這時候一切義才能顯現出來。這樣講這句話呢,就是「為實智故」,這句話有這個意思。就是佛的智慧,安立種種的名言,一切義就顯現出來了,也可以這么講,這是一個解釋。

  第二個解釋,這一切的義,是由你心安立的,也就是由你分別出來的,世間上一切、一切的事情,是由心想生,由你內心的思惟顯現出來的。所以你內心的思惟,是一切義的依止處,那這樣講呢?那就是解釋前面那一句話,「為實眼故」,那就是你的心,你的心為一切義的所依。這樣子說,就是佛能通達這個義,所以佛叫做天人師,這樣意思!概c一切義為所依故」,這是用這兩個意思來解釋。

  與不了義為能了故,與所生疑為能斷故。

  這還是解釋這個「實智」!概c不了義為能了故」,就是我們不明白這樣的道理,我們眾生不明白什么道理,但是佛能夠明白了這些道理,能開導我們這是什么、這是什么、這是什么…。

  「與所生疑為能斷故」,我們聽聞佛所說法,我們有的明白,有的還不明白,有的還有疑惑,佛能夠為我們所生出來的疑問,「能斷」,能斷我們的所生疑,那當然這是佛的后得智,佛的后得智能斷,能為眾生說法,「與不了義為能了故」,這是佛能為眾生說法,眾生有疑佛還能夠斷疑,這是佛的后得智。

  若是「與不了義為能了故」,佛在佛自己本身的無分別智,能通達第一義諦,無分別境界,「為能了故」,那是佛自己的境界,那么這樣講呢?那就是根本智。若是為眾生說法,能令眾生通達勝義,那就是屬于佛的后得智了,「與所生疑為能斷故」,這句話那當然是佛的后得智。

  與甚深處為能顯故,令明凈故。

  「與甚深處為能顯故,令明凈故」,這是這個「為實義故」,解釋這一句話,「為實義故」。

  「與甚深義」,這個義有淺,有不是那么甚深、很容易明了的,那就是淺的意思,淺得道理!干跎盍x」,是不容易明白的,那么這是什么呢?我們凡夫依據文句,依據種種的文言,我們能明白什么道理,這都屬于淺薄的;若是離一切名言得到圣道,成就無分別智,才能明白呢?那就是甚深處了,那是甚深義!概c甚深處為能顯故」,這唯有圣人,你修學圣道成就了無分別智的時候,才能夠顯現出來這個「甚深處」、甚深的境界。

  「令明凈故」,令明凈呢?就是這個我們沒得圣道的時候,我們依據種種的名言,我們也能明白多少,但是不明凈,因為你還有虛妄分別在那里作障礙,不明凈。須要經過長時期的修學止觀,若是滅除一切的染污,你的智慧明凈了,這個甚深處才能顯現出來,那么這也是「為實義故」。

  與一切法為根本故

  「與一切法為根本故」,就是這是個「為實法故」這一句話;或者這一句話還說前面也可以,「為實義故」。

  「為實義故」,佛為眾生說法,是根據實義,安立一切名言,來開導一切眾生,所以這個義,是言說的根本!笧閷嵙x故」,是言說的根本!概c一切法為根本故」,那么這個「法」,就是名言叫做法。這名言是依義而安立的,所以義是一切法的根本。

  為開導故,為所依故

  「為開導故」,義是名言的根本。但是名言呢?能開顯實義。根據義安立名言,從名言上,才能去明白義。所以名言能開顯法義,名言是開導者。這是佛根據所悟的第一義諦,安立種種的名言,來開導眾生,那么這叫做「開導」,但是我們若是學習佛法的時候,也可以依義思文,根據他的真實義,來解釋這一段文,所以義也能開導名句,名句也能開導義的,「為開導故」。

  「為所依故」,義為所依,去安立名言;名言為所依,去通達真實義,「為所依故」。當然這是要…不但是…這個「為實法故」要解釋這一句話呢?「實法」,就是名言是所依,才能明白真實義。

  能正教誡,教授天人,令其出離一切眾苦。是故說佛名天人師。

  我們學習佛法,佛法就是兩部份,一個是法,一個是義。學習佛教的法和義呢?佛也就依據這個法義,來教誡天人,來「教授天人」,這個天是,六道眾生里面,天和人容易明白佛法、容易修成圣道的。

  「令其出離一切眾苦」,佛依法義來教導眾生解脫一切生死大苦!甘枪史鹫f名天人師」,佛有這樣的功德,「為實眼故,為實智故,為實義故,為實法故」,所以佛是天人之師,天人的師父,

  《披尋記》一二五九頁:

  與一切法為根本故等者:〈攝事分〉說,由如來出世,有彼教可知,故說世尊為彼根本。又說若有于中生諸疑惑,唯依世尊乃能決了,故說世尊為所依止。(陵本八十五卷二十一頁)此應準知。

  「與一切法為根本故等者,〈攝事分〉說」,本論的〈攝事分〉說。

  「由如來出世,有彼教可知故」,佛出世間了,演說一切佛法,這時候才有佛教,我們從此可以有所知,可以知道什么是苦集,什么是滅道了!腹收f世尊,為彼根本」,這樣講當然是佛是佛法的根本。

  「又說若有于中生諸疑惑,唯依世尊乃能決了」,是的,我們若有疑惑,佛才能為我們斷疑,「故說世尊為所依止。(陵本八十五卷二十一頁)此應準知」。

  戌九、佛

  于能引攝義利法聚,于能引攝非義利法聚,于能引攝非義利、非非義利法聚,遍一切種現前等覺,故名為佛。

  這是第九段,解釋什么叫做「佛」?

  「于能引攝義利法聚」,這個「法聚」,其實就是也是語言,或者說是文句,這里面都是很多很多的,都是一個系統(tǒng),一個系統(tǒng)的,所以叫做「聚」。這個「法聚」,你若能夠用功學習,你若肯用功的話呢?「能引攝義利」,能引攝有道義的利益,不是一般苦惱的事情,就是能夠成就功德的法句。

  「于能引攝非義利法聚」,這樣的語言文字你若去學習的話,你若那樣去做的話,能令你成就沒有功德的事情,就是苦惱的事情,這是又一種。

  「于能引攝非義利、非非義利法聚」,另外還有一種,它能夠引攝出來、引發(fā)出來,也就是能成就也不是有功德、也沒有罪過這樣的「法聚」。

  「遍一切種現前等覺,故名為佛」,這是三類。這三類也就包括了世、出世間的一切法!脯F前等覺」,就是這個人對這三類法聚,他現前等覺,不須要去參考,想一想,不用,他立刻就知道。通達什么叫義利的法聚,通達什么叫非義利的法聚,通達非義利、非非義利的法聚,「故名為佛」!阜稹狗瓏捊凶鲇X,他能覺悟這三種法聚,「故名為佛」。

  《披尋記》一二五九頁:

  于能引攝義利法聚等者:當知此約如來一切種智,故名為佛!唇⑵贰嫡f,謂諸如來以要言之,于三聚法,現等正覺。何等為三?一者、能引有義聚法,二者、能引無義聚法,三者、非能引有義聚法、非能引無義聚法。(陵本五十卷十二頁)此中能引有義聚法,謂即三乘圣道諸所有法。能引無義聚法,謂彼外道、世間諸所有法。非能引有義聚、非能引無義聚法,謂人天乘諸所有法。

  「于能引攝義利法聚等者:當知此約如來一切種智」,這三段是約佛的一切種智說的。這個「種」這個字,是類的意思,一類一類的,世間上,人是一類,天又是一類;善法是一類,惡法是一類;世間法是一類,出世間法又是一類,就是有很多很多的種類,佛都能通達無礙,所以叫「一切種智」,「故名為佛」!浮唇⑵贰嫡f」,現在是〈菩薩地〉,〈菩薩地〉里面有個〈建立品〉。

  「謂諸如來以要言之,于三聚法,現等正覺」,說是一切佛,不但釋迦佛,十方三世一切佛,簡要的來說,一切佛對這「三聚法」,這三類法!脯F等正覺」,就是現前平等的都能覺悟。

  「何等為三,一者、能引有義聚法」,就是有功德的事。

  「二者、能引無義聚法」,沒有功德的事情。

  「三者、非能引有義聚法,非能引無義聚法」,這是(陵本五十卷十二頁)說的。

  「此中能引有義聚法,謂即三乘圣道諸所有法」,我們通常解釋這個道理,可能「有義聚」,或說是善法;「非義聚」就是惡法,其實這上面《披尋記》的作者不這么講。他說這個「此中能引有義聚法,謂即三乘圣道」,有功德的事情就是三乘圣道,聲聞、緣覺、佛,這是有義聚的、有功德的事情。因為這樣子,他成就了以后,他沒有什么后患。這是「三乘圣道諸所有法」。

  「能引無義聚法,謂彼外道世間諸所有法」,「能引無義聚法」,就是「彼外道」,就是除了佛教以外,其他的宗教!钢^彼諸外道和「世間諸所有法」,「世間諸所有法」有的事情也是人所歡喜的,但是最后令你苦惱,所以它「能引無義聚」,能使令你苦惱,不是「義聚」所有法。

  「非能引有義聚、非非能引無義聚法」,「謂人天乘諸所有法」,就是人間、天上這些善法。這些善法,它也不能說它是有罪過,因為你做這些善事,也能得到多少安樂;但是也不能說它是功德,因為它終究有一天又失掉了,所以又令你失望了,這樣解釋。把這三類這樣解釋。

  戌十、薄伽梵

  能破諸魔大力軍眾,具多功德,名薄伽梵。

  這最后一句「薄伽梵」,這個古代的翻譯經的人,翻成中國話,翻個世尊,但這里還用原來的這一句話,沒有翻成世尊,他的含意是什么呢?「能破諸魔大力軍眾」,能破壞很多的魔。魔有很大力量的軍眾,他有力量能破魔!妇叨喙Φ隆,這個人他具足了很多的功德,這個人就叫做「薄伽梵」。

  《披尋記》一二六○頁:

  能破諸魔大力軍眾等者:謂煩惱魔、蘊魔、死魔、自在天魔,是名諸魔。能破如是四種魔怨,名薄伽梵。又薄伽梵依六義轉:一、自在義,二、熾盛義,三、端嚴義,四、名稱義,五、吉祥義,六、尊貴義。如《佛地經論》釋,是名具多功德。

  「能破諸魔大力軍眾等者:謂煩惱魔、蘊魔、死魔、自在天魔」,。這是一共四種魔。四種魔,主要就是煩惱魔,我們心里面有很多的煩惱,它對我們有傷害,這所以叫做「煩惱魔」。

  「蘊魔」,就是我們這個身體的果報,由煩惱所得的這個果報,這個果報、這個身體,色、受、想、行、識它本身…「煩惱魔」,單獨的說叫煩惱魔;那么「蘊魔」本身就變成無記的了,但是它實在是總說的,就是很多的…無始劫以來,沒有得果報的業(yè)障,都在身體里面,都在這色、受、想、行、識里面的,所以它是個魔。

  「死魔」,就是這個生命結束的時候,對我們也有很大的破壞性。

  「自在天魔」,就是欲界頂天,那個人不相信佛教,有破壞佛教的事情,叫「自在天魔」,「是名」叫做「諸魔」。

  「能破如是四種魔怨,名薄伽梵」,他就是主要是有般若波羅蜜,有高深的三昧,有大悲心,所以能破這一切魔,這叫做「薄伽梵」。

  「又薄伽梵依六義轉」,有六種功德,名之為「薄伽梵」的。

  「一、自在義」,這個「自在」是什么意思呢?我們不自在就是心里面有煩惱,你心里面有貪心,你所貪的境界一變化,你心就不自在。若是斷了煩惱的時候,心就自在,所以這個「自在義」,是斷煩惱的意思,斷一切煩惱了,他心里面是自在的。

  「二、熾盛義」,「熾盛」就是智慧特別勇猛,有大智慧,叫做「熾盛義」。

  「三、端嚴義」,就是他的身體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莊嚴。

  「四、名稱義」,就是他的名稱普聞,十方世界有智慧的人,都知道他。

  「五、吉祥義」,這個「吉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十方世界的大智慧人,都稱揚贊嘆他,所以叫做「吉祥義」。

  「六、尊貴義」,「尊貴」,就是十方世界的眾生都是恭敬供養(yǎng)他,所以叫做「尊貴義」。

  「如《佛地經論》」解釋,「是名具多功德」。這個能破魔,能具足功德,所以叫做「薄伽梵」。

  申四、出現(分二科) 酉一、標

  或者有多劫,無有一佛出現于世,或有一劫,有眾多佛出現于世。

  這是「無上正等正覺」,分五科,第一科就是「自性」,解釋過了,第二科是「最勝」,解釋完了,第三科「十種功德名號、隨念功德」,這也解釋完了,F在第四科是「出現」,這是成佛的人,出現在世間,把這一條的義解釋、解釋。第一科是「標」。

  「或有多劫,無有一佛出現于世」,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上,「多劫」就是很多的劫。分四個劫,成、住、壞、空,成住壞空算是一個大劫。這個住劫一共有二十個劫,一增一減算是一中劫,就是二十個中劫合起來就是一個住劫。這個住劫是二十個增減,那么成劫也是這么多,壞、空都是這么多。就是成、住、壞、空就是四個二十個劫,二、四就是八。八十個中劫合起來名為一大劫。這樣說「多劫」,應該是指住劫說;成劫這個時候,還沒有人在這個世界上;壞、空,也沒有人在這個世界上住,只有住劫的時候,這個世界上有人住,所以「多劫」應該指中劫說。

  「或有多劫,無有一佛出現于世」,很長很長的時間內,這個世界上,一位佛都沒有。

  「或有一劫,有眾多佛出現于世」,或者是一個中劫,一共有二十個中劫,二十個中劫,每一個劫里面,有很多的佛出現在世間,也有這個情形。

  《披尋記》一二六○頁:

  或有多劫等者:此中多劫,一劫約一世界為論,義顯于一世界如來出現,或有、或無,或一、或多,然多佛出,定不俱時,是故此中論一劫言,謂即世間一成、一壞,名一劫故。

  「或有多劫等者:此中多劫,一劫約一世界為論」,約我們這一個世界來說。「義顯于一世界如來出現,或有、或無」,或者有佛出現世間,或者沒有佛出現世間!富蛞弧,或者一劫、或者多劫;或者一佛,或者多佛!溉欢喾鸪,定不俱時」,有很多的佛出現在這一個世界里面,一定不是同時的。「是故此中說一劫言,謂即世間一成、一壞,名一劫故」,這個「一成、一壞,名一劫」,那就是一大劫了。

  這是標。下面加以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成多佛土」,多佛出現世間,分四科,第一科「標」。

  酉二、釋(分二科) 戌一、成多佛土、多佛出世(分四科) 亥一、標

  彼彼十方無量無數諸世界中應知同時有無量佛出現于世。

  「彼彼十方無量無數」,「彼彼」,那個是東方,那個是西方,總而言之「十方」。十方有「無量無數諸世界中」,有無量無數的世界。這個世界里面,「應知同時有無量佛出現于世」,因為有無量無邊的世界,所以有很多的佛出現在世間。

  這是「標」,下面第二科是「征」。

  亥二、征

  何以故?

  「何以故?」甚么原因呢?

  那么第三科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顯正」,分二科,第一科「明修因」,分二科,第一科「總標」。

  亥三、釋(分三科) 天一、顯正(分二科)

  地一、明修因(分二科) 玄一、總標

  于十方界,現有無量無數菩薩,同時發(fā)愿。同勤修集苦提資糧。

  「于十方界,現有無量無數菩薩,同時發(fā)愿」,他方世界的菩薩也發(fā)無上菩提心,此世界的菩薩也發(fā)無上菩提心。

  「同勤修集苦提資糧」,發(fā)愿了以后,因為他是很誠懇的發(fā)愿,所以他發(fā)愿以后,他會很精進的用功修學圣道。不像我們發(fā)愿不誠懇,發(fā)了愿以后還睡大覺,不用功修學,這是不同的!竿谛藜刑豳Y糧」,就是無上菩提的因。這是解「同時發(fā)愿」,下面第二科「同修資糧」。(注:口誤)

  玄二、別顯(分二科) 黃一、同時發(fā)愿

  若一菩薩,于如是日、于如是分、于如是月、于如是年,發(fā)菩提心,愿趣菩提。即于此日、即于此分、即于此月、即于此年,一切亦爾。

  「若一菩薩,于如是日、于如是分、于如是月、于如是年,發(fā)菩提心,愿趣菩提」,若是一位菩薩,在這一天。在「如是分」,這一天或者是午前,或者是午后,或者是早晨,或者是晚間,如是分。「于如是月」,在這個月,在這一年,發(fā)了菩提心,「愿趣無上菩提」。

  「即于此日,即于此分,即于此月,即于此年,一切亦爾」,就是此世界的菩薩這樣子,他方世界也是這樣子。

  黃二、同修資糧

  如一菩薩,勇悍策勵,熾然精進,一切亦爾。

  這是「同修資糧」。如一位菩薩,他勇猛精進自己,鞭策自己,勉勵自己不懈怠,「熾然精進」,就是很顯著的,很勇猛的精進修行。這位菩薩這樣子,一切其他的菩薩,當然也可以這樣子,F在第二科是「舉現見」。

  地二、舉現見

  于今現見此世界中,多百菩薩,同時發(fā)愿,同修惠施,同修凈戒,同修忍辱,同修精進,同修靜慮,同修智慧,況于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

  「于今現見此世界中,多百菩薩,同時發(fā)愿」,現在我們可以看的見的,在這個世界上,「多百菩薩」,多少百個菩薩,很多的菩薩,同時發(fā)了無上菩提愿。同時能修布施波羅蜜多,同修凈戒波羅蜜多,同修忍辱波羅蜜多,同修精進,同修靜慮,同修智慧波羅蜜多,同修六波羅蜜。何況「于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這個無量無邊的菩薩修六波羅蜜了。

  《披尋記》一二六○頁:

  此世界中多百菩薩等者:此一世界,名此世界,謂即此方三千大千世界,俱成俱壞,這三千大千世界是同時成,同時壞的,總名叫做一佛世界故。

  「此世界中多百菩薩等者:此一世界,名此世界,謂即此方三千大千世界,俱成俱壞」,這三千大千世界是同時成,同時壞的,「總名叫做一佛世界故」。

  天二、遮非(分三科) 地一、遮一世界一時成佛

  又于十方現有無量無數三千大千佛土,無二菩薩同時修集菩提資糧俱時圓滿,于一佛土并出于世,一時成佛,況有無量無數菩薩,于一世間,一時成佛。

  這是第二科「遮非」,前面說的是對的,現在這底下這樣說是不對的。分三科,第一科是「遮一世界一時成佛」。

  「又于十方現有無量無數三千大千佛土,無二菩薩同時修集菩提資糧」,不是有兩個菩薩,「同時修集菩提資糧俱時圓滿」無上菩提。「于一佛土并出于世」,在一個世界出現于世間,一時間成佛了,不是這樣子。

  「況有無量無數菩薩,于一世間,一時成佛」,兩個菩薩同時成佛,都不可能,何況是有量無邊的菩薩,在一個世界同時成佛呢!

  《披尋記》一二六一頁:

  于一世界一時成佛者:一佛世界,名一世界。定無眾多菩薩同一時分于中現成正覺,由一如來于一三千大千世界,普能施作一切佛事故。

  「于一世界一時成佛者:一佛世界,名一世界。定無眾多菩薩同一時分于中現成正覺,由一如來于一三千大千世界,普能施作一切佛事故」。為什么這一個世界沒有多佛在這里成佛呢?理由是甚么呢?這兒說了,一位佛在這個世界成佛以后,他有能力「普能施作一切佛事」,他就可以負責做這件事,就把這件事做好了,不須要多佛,所以別的菩薩成佛就不在這里成佛了,是這樣子,這理由是這樣子的。下面第二科「遮前后避次第成佛」。

  地二、遮前后避次第成佛

  又不應言眾多菩薩同時修集菩提資糧俱時圓滿,前后相避,次第成佛。

  你也不應該這么說,眾多的菩薩,同時的修集菩提資糧修學圣道,同時的功德圓滿,功德圓滿不能同時成佛嘛,也不是前后相避,說我等一等,你先成佛,你成佛我再成佛,不是的,不是這樣次第成佛。下面第三科「遮余菩薩皆不成佛」。

  地三、遮余菩薩皆不成佛

  亦不應言一切菩薩皆不成佛。

  也不應該這樣,那么說是我請你先成佛,你請我先成佛,那么大家都不成佛了,不是的,「亦不應言一切菩薩皆不成佛」。這是第二科,下面第三科「結成」。

  天三、結成

  是故當知眾多菩薩同時修集菩提資糧俱圓滿者。于十方面無量數、隨其所凈、空無如來諸佛國土,各別出世,同時成佛。

  「是故當知眾多菩薩同時修集菩提資糧俱圓滿者」,他們的功德圓滿了。「于十方面無量無數、隨其所凈、空無如來諸佛國土,各別出世,同時成佛」,應該是這樣子,十方面無量無數的世界,「隨其所凈、空無如來」,這佛菩薩他修菩薩道的時候,他知道這個世界他成佛的時候,這個世界沒有佛,這個世界是空的、「空無如來」。他在修菩薩道的時候,他也就是來莊嚴這個世界,使令這個世界是個清凈的,是這樣意思。

  「各別出世」,虛空是無量無邊的,所以里面的世界也是無量無邊的,這位菩薩在這個地方成佛,那位菩薩在那個世界成佛,「各別出世」,「同時」都可以成佛,不必要躲避,不須要。

  《披尋記》一二六一頁:

  隨其所凈、空無如來諸佛國土者:謂隨宿昔所修清凈佛土的因緣,于無如來諸世界中,愿當獨一現正等覺,與彼有情為作導首,由是說言各別出世。于十方面現有無量無數佛土各別為所依止,由是得有同成佛義。

  「隨其所凈、空無如來諸佛國土者:謂隨宿昔所修清凈佛土的因緣」,你在成佛之前叫做「昔」,那時候你做種種功德的時候,你就來祝福、來莊嚴這個世界。

  「于無如來諸世界中,愿當獨一現正等覺」,你這時發(fā)愿:只有你一位菩薩在那里成佛,是這樣意思!概c彼有情為作導首」,那個世界也有很多的眾生,為那個眾生作領導者,「為導首」!赣墒钦f言各別出世,于十方面現有無量無數佛土各別為所依止」,「依止」,就是住處。「由是得有同成佛義」,可以同時在十方世界可以成佛,而不是在一個世界成佛。下面第四科「結」。

  亥四、結

  由此道理,多世界中,決定應有眾多菩薩同時成佛。

  「由此道理,多世界中,決定應有眾多菩薩同時成佛的」。

  下面第二科「成一佛土、一佛出世」,這是成立的,分三科,第一科「標」。

  戌二、成一佛土一佛出世(分三科) 亥一、標

  決定無有一佛土中,有二如來俱時出世,

  「決定無有一佛土中」,有二位如來俱時出世的,沒有這個事情。這是「標」。下面是「征」。

  亥二、征

  何以故?

  那么第三科是解釋,分三科,第一科「由愿增長」。

  亥三、釋(分三科) 天一、由愿增長

  菩薩長夜起如是愿,隨令增長。我當獨一于無導首諸世界中,為作導首,調伏有情,令脫眾苦、令般涅槃。如是長夜所起大愿,隨令增長,攝受正行,得成滿故。無二如來,于一世界,俱時出現。

  這個「菩薩長夜起如是愿」,發(fā)了無上菩提心,修六波羅蜜的這個菩薩,「長夜」,就在眾生的世界,眾生世界就是「長夜」,都是無明的境界,在這里面「起如是愿」,他建立這樣成佛的這個一個誓愿。他已經知道他要在那個世界成佛。

  「隨令增長」,隨著他發(fā)愿,他這件事就決定了。我看「增長」這個字,在這兒就是決定的意思。

  「我當獨一于無導首諸世界中」,那個菩薩在發(fā)愿的時候,他說:他當獨一一個人,在沒有佛的世界!笇住梗褪欠,沒有佛的那個諸世界中!笧樽鲗住,在那里成佛。

  「調伏有情,令脫眾苦」,在那里來度化眾生,使令眾生調伏煩惱,解脫眾苦!噶畎隳鶚劇,使令他入于第一義諦。

  「如是長夜所起大愿,隨令增長」,使令他就決定這件事的。「攝受正行得成滿故」,有了愿,他就去廣作六波羅蜜的正行,慢慢的就功德圓滿了。

  「無二如來,于一世界,俱時出現」,不會有二位佛,在一世界、同時出現的。這是「由愿增長」。下面第二科「由遍有能」。

  天二、由遍有能

  又一如來,于一三千大千佛土,普能施作一切佛事,是故第二如來出世無所利益。

  「又一如來,于一三千大千佛土,普能施作一切佛事」,這個普遍地,他有這個能力,在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做種種的佛事,度化眾生的,他有這個能力,所以「由遍有能」。「是故第二如來出世,無所利益」,這一位佛足可以勝任了這一切事,說再出現一位佛,就是多余的了,就是沒有、「無所利益」了。

  天三、由速成辦(分四科) 地一、標

  又一如來,于一佛土出現于世,令諸有情成辦自義,極為熾盛,極為隨順。

  「又一如來,于一佛土,出現于世,令諸有情,成辦自義,極為熾盛,極為隨順」,這是第三科「由速成辦」,分四科,第一科「標」。

  「又一如來,于一佛土出現于世」的時候,「令諸有情成辦自義」,他能夠善巧地教化眾生,能成辦他的圣道,叫做「自義」。

  「極為熾盛」,這件事做的非常圓滿,是非常的殊勝!笜O為隨順」,而這個受教化的眾生,也決定能隨順佛陀的教導,而這樣子用功修行。

  《披尋記》一二六一頁:

  極為熾盛,極為隨順者:〈自他利品〉中說:菩薩于諸有情,種種眾多利益事業(yè),自有力能及善安處,所化有情,彼于自事隨順而作,如是乃名隨其所欲,所作成辦,乃至廣說菩薩要俱二事,方于有情,所作利益,名為熾勝,名為隨順。(陵本三十六卷四頁)此說如來當知亦爾,唯極究竟是其差別。

  「極為熾盛,極為隨順者」,這兩句話還有一點不同!浮醋运贰抵姓f:菩薩于諸有情,種種眾多利益事業(yè)」,這個菩薩對于眾生,有種種的眾多利益眾生的事業(yè)。

  「自有力能及善安處,所化有情」,這個很多很多利益眾生的事業(yè),這個菩薩有能力作這件事情。他現身說法,度化眾生,菩薩有這能力做這件事的,有這能力!讣吧瓢蔡,所化有情」,菩薩也能善巧地安排所教化的眾生。

  「彼于自事隨順而作」,所教化的眾生呢?隨順他個人的根性,他去修學圣道這件事,「隨順而作」,也能隨順菩薩的教導,能去修學圣道的。這就是在眾生這一方面,能隨順菩薩的教導;在菩薩那一方面呢,能夠善巧地作種種的事業(yè)利益眾生,這是兩方面。

  「如是乃名隨其所欲,所作成辦」,這樣子才叫做隨菩薩所欲,他的大悲心,大智慧的所欲。「所作成辦」,他所要作的事情,一定把這件事情作成功了。

  「乃至廣說菩薩要俱二事」,那段文里面還有很多的文,這里不多引了。一定具足這兩件事,就是菩薩有能力作教化眾生的事業(yè),這是一件事;也能令眾生,能隨順菩薩的教導,這又一件事,這兩件事!阜接谟星椋骼,名為熾勝,名為隨順」。這是(陵本三十六卷四頁)

  「此說如來當知亦爾,唯極究竟是其差別」,這里說菩薩這樣子,那佛也是這樣子,不過是其中有差別,佛是究竟圓滿了,菩薩還不究竟,這是它的差別。

  地二、征

  何以故?

  下面第二科是「征」,什么原因是這樣呢?

  下面第三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正顯」。

  地三、釋(分二科) 玄一、正顯

  彼作是思:一切世間唯一如來,更無第二。若于此土,化事已訖,或往余方,或入滅度。我等何從當修梵行?我等何從當聞正法?發(fā)起深厚欲勤精進,速修梵行。速聞正法。

  「彼作是思:一切世間唯一如來,更無第二」,「彼作是思」,這個是說應該是佛菩薩所教化的人,他心里面這樣思惟,說一切世間唯有一位佛,更無第二位佛在這成佛的。

  「若于此土,化事已訖」,這位佛在這個世界教化眾生的事業(yè),若是圓滿了的話呢?「或往余方,或入滅度」,或者他到別的世界教化眾生了;「或入滅度」,或者他入于第一義諦,他舍應歸真,不現身說法了,這樣子。

  「我等何從當修梵行?」這就是這個世界就沒有佛了,那么我去隨順那一位佛的教導,去修學圣道呢?就沒有人教導我了!肝业群螐漠斅務?」我們隨哪一位佛菩薩來聽法?這世界沒有佛、也沒有菩薩了。

  「如是思已」,這樣思惟以后呢?「發(fā)起深厚欲勤精進,速修梵行」,這樣思惟完了以后,就是佛菩薩還在這里,他就…他心里面就發(fā)動起來,「深厚」的「欲勤精進」,特別的、勇猛的精進!杆傩掼笮小,趕快地修學圣道,還有老師教導我!杆俾務ā,我要趕快地,我要聽佛菩薩說法。這是「正顯」,下面「反成」。

  玄二、反成

  若一佛土多佛出世。彼于所作,不能速疾。

  「若一佛土多佛出世」,假設這一個世界,有很多的佛,在這里出現世間的話。「彼于所作,不能速疾」,那受教化的眾生,心就懈怠了,他就不勇猛了,不會積極地用功了。這是「反成」。下面第四科「結」。

  地四、結

  故一佛土,一佛出世,令諸有情,成辦自義,極為熾盛,極為隨順。

  所以一個佛世界,只有一位佛出現世間,這樣子來教化眾生,「令諸有情,成辦自義」,使令他成就圣道,「極為熾盛,極為隨順」,不可以有兩位佛在這里。

  申五、差別(分二科 ) 酉一、功德無別(分三科)

  一切如來、一切功德平等、平等,無有差別。

  「一切如來一切功德,平等平等,無有差別」。這是第五是「差別」。前面說是平等,這里說「差別」。

  「一切如來、一切功德」,這個「差別」分二科,第一科「功德無別」,分三科,第一科是「標除四法」。

  一切佛、一切的功德,都是「平等、平等」的,此佛與彼佛平等,彼佛與此佛也是平等的,彼此間是沒有差別的。

  《披尋記》一二六二頁:

  一切功德平等、平等者:謂百四十不共佛法,及如來無諍愿智、無礙解等,是名一切功德。

  「一切功德,平等、平等者:謂百四十不共佛法,及如來無諍愿智」,無諍三昧和愿智三昧,和「無礙解等」,這一切功德,佛、佛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

  戌一、標除四法

  唯除四法。

  「唯除四法」,唯獨除掉這四種事情,有點不同。這四種事情有點不同。

  戌二、列四法名

  一者、壽量。二者、名號。三者、族性。四者、身相

  「一者、壽量」,這個佛出現在世間教化眾生,此佛的壽量和彼佛的壽量,不一定是相同的。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壽命長;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成佛壽命短,這壽命不同。

  「二者、名號」也不同,此佛名為藥師佛;此佛名為阿粊佛,佛號也不同。

  「三者」是「族性」還是不同,族性也是不一樣的。

  「四者」是「身相」也不一樣,你到阿彌陀佛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廣大無邊、無量功德莊嚴;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界是現老比丘相,這不同。

  戌三、結顯非余

  一切如來,于此四法,有增減相,非余功德。

  「一切如來,于此四法,有增減相」,無量無邊的佛出現在世間教化眾生,在這四種方面是有增減,有多少的不同!阜怯喙Φ隆梗渌墓Φ露际瞧降鹊摹2贿^這是在凡夫的世界,教化眾生是這樣子說的。

  《披尋記》一二六二頁:

  唯除四法等者:如來壽量住舍自在,故有差別。如來族性或生婆羅門大國師家,或生在剎帝利大國王家,故有差別。容色形貌是名身相,隨同分生故有差別。

  「唯除四法等者:如來壽量住舍自在」,佛的壽量,佛要愿意住世間就能住世間;佛若愿意棄舍走了、就可以走了,他是自在的,和凡夫不同!腹视胁顒e」,所以是有差別的。這就是若有度化眾生的因緣,佛就繼續(xù)住在世間;如果沒有因緣,佛就走了,這個地方有點差別的。

  「如來族性或生婆羅門大國師家,或生在剎帝利大國王家,故有差別」,這是族性有差別!溉萆蚊彩敲硐,隨同分生故有差別」,佛在到這個世界教化眾生,佛的這個身相和所教化的眾生,有相同的情形,所以也就有差別。佛若出現在天的世界,那和天的眾生和人間的眾生相不同,所以佛若出現天上世界那是又一樣。世界與世界的眾生不一樣,佛的身相也就不同,那么這是化身是這樣子。下面第二科「所余無別」,分二科,第一科「標非女身」。

  酉二、所余無別(分二科) 戌一、標非女身

  又非女身,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這是「標」。下面是……

  戌二、征釋所以

  何以故?一切菩薩,于過第一無數劫時,已舍女身。乃至安坐,妙菩提座,曾不為女。

  「何以故?」什么原因呢?「一切菩薩,于過第一無數劫時,已舍女身」,菩薩有三大阿僧祇劫,這個超過第一阿僧祇劫的時候,菩薩就不再受女身了。

  「乃至安坐,妙菩提座,曾不為女」,從來不會有現女身的。

  《披尋記》一二六二頁:

  于過第一無數劫時者:謂超勝解行地,已入凈勝意樂地。

  「于過第一無數劫時者:謂超勝解行地」,「勝解行地」,是初阿僧祇劫,現在過了第一阿僧祇劫,就是過了勝解行地!敢讶雰魟僖鈽返亍,就是得無生法忍了,就是入圣位菩薩了。

  入圣位菩薩的時候,決定不是女身了。就是女人出家修學圣道,她如果得了初果,她若死掉了,第二生一定是男人,這個《俱舍論》上這么說,這個地方有點差別。一定是……當然他如果是男人得初果,第二生當然還是男人;那么女人就是不同,女人得了初果以后,第二生一定是男人了,就變了。這是「安坐妙菩提座,曾不為女」。

  一切母邑性多煩惱,性多惡慧。非諸稟性多煩惱身,多惡慧身,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一切母邑性多煩惱」,這是什么原因這樣子呢?因為一切女人,她的心里面煩惱多!感远鄲夯邸,女人也有智慧,但是那個慧是惡慧。「非諸稟性多煩惱身,多惡慧身,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是這個問題。

  《披尋記》一二六三頁:

  性多煩惱,性多惡慧者:謂彼煩惱、惡慧,于所依中性成就故。

  「性多煩惱,性多惡慧者:謂彼煩惱、惡慧,于所依中性成就故」,「所依」就是身體,在身體里面成就了惡慧、成就了煩惱。把下面念下來。

  未三、結(分二科) 申一、顯略義

  如是無上正等菩提,如說自性,應如實知。如說最勝,應如實知。,如說十種功德名號、隨念功德,應如實知。如說出現,應如實知。如說差別,應如實知。

  「如是無上正等菩提,如說自性」,這一大段,一共是分五科,「如是…」第一段,這說的這個無上菩提的「自性」,「應如實知」!溉缯f最勝」,第二段就是七種最勝,「應如實知」。「如說十種功德名號、隨念功德,應如實知」,這是第三科,第三科!溉缯f出現,應如實知」,佛出現世間,這是第四科,這應如實知!溉缯f差別」,這是第五科,「應如實知」。

  這就是把前面這五科重新在這里提,這叫做「顯略義」,就是把那這個大意再重提一遍。

  申二、顯勝德

  又此菩提為不思議,超過一切尋思道故。為無有量,無邊功德所集成故。為無有上生成一切聲聞,獨覺及與如來諸功德故,是唯佛所證菩提,最上、最尊、最妙、最勝。

  「又此菩提為不思議」,這是「顯勝德」,又此無上菩提是不可思議的!赋^一切尋思道故」,我們用尋思去思惟,是思惟不來的,超過了這個境界。

  「為無有量,無邊功德,所集成故」,佛的無上菩提是沒有量、沒有邊的功德所組成的!笧闊o有上」,沒有更高過它的!干梢磺新暵,獨覺及與如來諸功德故」,一切聲聞人的功德、一切獨覺人的功德、一切佛的功德,都是由佛的無量無邊的功德,所發(fā)起來的、所成就的!甘枪饰ǚ鹚C菩提,最上、最尊、最妙、最勝」。

  《披尋記》一二六三頁:

  最上、最尊、最妙、最勝者:此中最上,結無有上。最尊,結無有量。最妙,結不思議。最勝,結前七種最勝。

  「最上、最尊、最妙、最勝者:此中最上,結無有上。最尊者,結無有量!缸蠲睢,是指什么說的呢?「結不思議」!缸顒伲Y前七種最勝」。這是把這無上菩提這一科說完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