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jīng)
《維摩詰經(jīng)》簡稱《維摩經(jīng)》,全名是《維摩詰所說經(jīng)》,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jīng)》。維摩羅詰是梵語Vimalakirti之音譯,維摩羅意即“凈名”、“無垢”,詰即為“稱”,故《維摩詰經(jīng)》又名《凈名經(jīng)》或《說無垢稱經(jīng)》。摩羅詰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凈名...[詳情]
文殊師利問疾品 第五卷
文殊師利問疾品 第五卷
文殊菩薩來了
眾生病菩薩也病
空室引起的話題--空解脫
維摩居士的侍者
如何對待病和病人
念與解脫
如何調(diào)伏除病
念病非真非有
縛與解縛
有病菩薩該如何
有病菩薩如何調(diào)心
什么是菩薩行
三十七道品與菩薩行
止觀到涅樂的菩薩行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為詶對。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秘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游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雖然,當承佛圣旨,詣彼問疾。于是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說妙法。實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
于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眾,及諸天人,恭敬圍遶,入毗耶離大城。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眾俱來。即以神力,空其室內(nèi),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殷懃,致問無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
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fù)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于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疾者,以大悲起。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fù)皆空。又問:以何為空?答曰:以空空。又問:空何用空?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又問:空可分別耶?答曰:分別亦空。又問:空當于何求?答曰:當于六十二見中求。又問:六十二見當于何求?答曰:當于諸佛解脫中求。又問:諸佛解脫當于何求?答曰:當于一切眾生心行中求。又仁所問何無侍者,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眾魔者樂生死,菩薩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樂諸見,菩薩于諸見而不動。
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為何等相?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又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水火風大,亦復(fù)如是。而眾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應(yīng)云何慰喻有疾菩薩?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于身。說身有苦,不說樂于涅盤。說身無我,而說教導(dǎo)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說悔先罪,而不說入于過去。以己之疾,愍于彼疾。當識宿世無數(shù)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憶所修福,念于凈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當作醫(yī)王,療治眾病。菩薩應(yīng)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文殊師利言:居士,有疾菩薩,云何調(diào)伏其心?維摩詰言:有疾菩薩,應(yīng)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于我不應(yīng)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應(yīng)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即是大患,我應(yīng)離之。云何為離?離我我所。云何離我我所?謂離二法。云何離二法?謂不念內(nèi)外諸法,行于平等。云何平等?謂我等涅盤等。所以者何?我及涅盤,此二皆空。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無決定性。得是平等,無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設(shè)身有苦,念惡趣眾生,起大悲心,我既調(diào)伏,亦當調(diào)伏一切眾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為斷病本,而教導(dǎo)之。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何謂二見?謂內(nèi)見外見,是無所得。文殊師利,是為有疾菩薩調(diào)伏其心,為斷老病死苦,是菩薩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為無慧利。譬如勝怨,乃可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彼有疾菩薩,復(fù)應(yīng)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觀時,于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yīng)舍離。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愛見悲者,則于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也。所生無縛,能為眾生說法解縛。如佛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是故菩薩不應(yīng)起縛。何謂縛?何謂解?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薩解。又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何謂無方便慧縛?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于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diào)伏,是名無方便慧縛。何謂有方便慧解?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于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diào)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何謂無慧方便縛?謂菩薩住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殖眾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縛。何謂有慧方便解?謂離諸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殖眾德本,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文殊師利,彼有疾菩薩,應(yīng)如是觀諸法。又復(fù)觀身無常,苦、空、非我,是名為慧。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又復(fù)觀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為慧。設(shè)身有疾,而不永滅,是名方便。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yīng)如是調(diào)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復(fù)不住不調(diào)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調(diào)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調(diào)伏心,是聲聞法。是故菩薩不當住于調(diào)伏不調(diào)伏心,離此二法,是菩薩行。在于生死不為污行,住于涅盤不永滅度,是菩薩行。非凡夫行,非賢圣行,是菩薩行。非垢行,非凈行,是菩薩行。雖過魔行,而現(xiàn)降伏眾魔,是菩薩行。求一切智,無非時求,是菩薩行。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薩行。雖觀十二緣起,而入諸邪見,是菩薩行。雖攝一切眾生,而不愛著,是菩薩行。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雖行于空,而殖眾德本,是菩薩行。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雖行無作,而現(xiàn)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雖行六波羅蜜,而徧知眾生心、心數(shù)法,是菩薩行。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于梵世,是菩薩行。雖行禪定解脫三昧,而不隨禪生,是菩薩行。雖行四念處,不畢竟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雖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進,是菩薩行。雖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雖行五根,而分別眾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雖行五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雖行八正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雖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于寂滅,是菩薩行。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雖現(xiàn)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舍佛法,是菩薩行。雖隨諸法究竟凈相,而隨所應(yīng)為現(xiàn)其身,是菩薩行。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xiàn)種種清凈佛土,是菩薩行。雖得佛道轉(zhuǎn)于法輪入于涅盤,而不舍于菩薩之道,是菩薩行。
說是語時,文殊師利所將大眾,其中八千天子,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一部經(jīng)是維摩居士藉病說法,如何解脫生理的困擾。上卷講佛的小乘弟子,每一位成就的優(yōu)點也正是他的缺點,因此只算是小乘的羅漢,不能入佛菩薩境界!維摩詰經(jīng)》中卷第五品開始進入大乘菩薩,由文殊菩薩代表佛去向維摩居士探病。后世《天女散花》這出戲,就是由文殊師利菩薩出場這里開始的。文殊師利也翻譯成曼殊室利,我二十幾歲以前寫佛學(xué)文章的筆名,用的就是室利,我不想用曼殊,因為已經(jīng)被蘇曼殊那花和尚用了。后來我他不用室利了,要利就利天下人嘛!為什么只利一個房間?
文殊師利是大乘菩薩中智慧第一,他的坐騎是獅子,代表他的根基,獅子一吼,百獸腦裂,F(xiàn)在我們這個劫數(shù)叫作賢劫,在這個劫數(shù)里有千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出世的佛,將來彌勒菩薩要來當教主,是第五位。第一千位成佛的是樓至佛,就是韋馱菩薩,他發(fā)愿最后成佛,在成佛之前擔任護法。文殊師利菩是走過去七佛之師,他們都受過他的教育,他同觀音菩薩于久遠劫來早已成佛,因為他的弟子要到這個世界上來成佛,所以他這個作老師的特地來捧場,來輔佐佛的教化,地位等于是佛的教務(wù)長。
文殊菩薩來了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宫F(xiàn)在,佛要文殊師利菩薩,代表他去探視維摩居士。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為詶對!刮覀儗懶沤o出家的法師,或者出家人寫信給自己的師父,可以用「上人」作尊稱。上人的根源出自《維摩詰經(jīng)》,唐宋學(xué)者所作的詩詞送給法師的,就寫贈某某上人,在《全唐詩》中很多見。大家看的《唐詩三百首》,不過是唐詩中的萬分之一而已。上人也就是和尚,意義是人上之人,是第一等人。俗語:「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就是同一個道理。
詶對是應(yīng)酬對答。中國文化中,小孩子從小教他「灑掃應(yīng)對」的基礎(chǔ)教育,也可以叫作「應(yīng)對進退」。我同朋友們說,現(xiàn)代人的修養(yǎng)失敗,家庭教育要從灑掃應(yīng)對開始,都沒有學(xué),以為在學(xué)校掃掃地就是灑掃。掃地要怎么掃,環(huán)境怎么樣清潔整齊,都要受過嚴格的訓(xùn)練,否則是不懂的,F(xiàn)代的孩子好像不大管這個,現(xiàn)代人應(yīng)對就更差!許多年輕人,甚至中年人,對長輩、對老師說的都答「對」!「對」是對平輩或小輩用的,對長輩、對老師要講「是」!現(xiàn)在我也聽慣了,希望他們講「對」就好了。剛才某某同學(xué)帶了太太來看我,太太坐在一邊沒坐端正,他就當面糾正,他可是受過嚴格傳統(tǒng)教育的,但我還要幫他太太打圓場,F(xiàn)在時代不同了,文化的重新建立,不是一兩個人說說就行的,很難了。
講到「詶對」兩個字的重要,包括了應(yīng)對進退。什么是應(yīng)對進退?不是見人進一步行個禮,走時告退時退一步。進退是作人對一件事該做、不該做,該答應(yīng)、不該答應(yīng)的進退之間,其中的應(yīng)對是非常難的。應(yīng)對進退實在是作人的基本教育和態(tài)度,中國人叫儀禮,儀表態(tài)度是作人的基本道理。如果儀禮都不行,何況大禮!比如有某某同學(xué),再三說要做事,我讓他來這里上班,他每次一來就先去打坐,那還做什么事?這進退之間就是不懂。這個進退的學(xué)問太多了,又像有些學(xué)生,進入人家的客廳,應(yīng)該往哪里坐都不會,乃至吃飯拿個筷子和碗都不對,有什么辦法!
文殊師利菩薩對釋迦牟尼佛說,唉!這一位上人啊!很難應(yīng)付的。一般人差一點的,到他前面動輒就要挨罵的。為什么呢?
「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秘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游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雖然,當承佛圣旨,詣彼問疾!
文殊師利菩薩這一段話,好像是官場中對皇帝下的命令委婉表示很難,但雖然如此,還是得去。好像我常常叫同學(xué)去做什么事,「唉呀!老師啊!這......那......」的,我一聽就討厭,真不堪受教。
文殊師利菩薩,首先說維摩居士「深達實相,善說法要,」,這八個字就要了命。大徹大悟,得道成佛菩薩的境界,才有實相般若。實相無相,真空妙有。換句話說,維摩詰以在家居士身成佛了。不但成佛,還能夠說法,使一切眾生,自利利他。我們講教書的例子,善說同不善說的差別很大的,好多年前有位同學(xué)師范畢業(yè)之后去教化學(xué),他用教詩詞的境界去教化學(xué),把化學(xué)公式套在詩中講出來,非常受歡迎,這就是善說。哪像你們有些同學(xué)出去說法,站在臺上兩眼向前瞪,誰也不管,講得是滿口學(xué)問,但是一點效果也沒有。善說法要是很難的,尤其在這二十一世紀,把佛法做到善說法要更難。維摩居士能做到「深達實相,善說法要」這個境界,已經(jīng)不得了了。
接下來,「辯才無滯,智慧無礙」,這個辯才可不是強辯,而是一切問題到他前面都解決了,都不成問題,他都不用腦筋想了。用腦筋想是世間的聰明,他到了實相般若境界,那智慧就如珠之走盤。有些人很會講話,一聽就知道是歪理強辯。真的辯才無滯的人,只有成了佛的人。任何法門,不論世法、外道,都可以到達佛法最高峰。古德說,「正人用邪法,邪法也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也是邪。」何以能做到辯才無滯?因為智慧無礙之故。
《維摩詰經(jīng)》這里的每一句話,都是我們修道成就的標準,真悟了道的人,就具備這些條件。大家學(xué)佛不要狂妄,自己拿每一條來對一下,能做到深達實相嗎?能做到善說法要嗎?能做到辯才無滯嗎?能做到智慧無礙嗎?拿智慧無礙來講,我們這里學(xué)佛的幾位,在社會上一般都覺得是智慧很高的,但是什么問題都解決不了,處處在障礙,可是還覺得自己了不起,狂妄無知!造的是很糟糕的因!
「一切菩薩法式悉知」,一切大乘菩薩佛法,一切法門,包括外道魔道,任何一種戒律規(guī)矩,沒有不知道的!赶ぶ,又是一個第一次出現(xiàn)在這本經(jīng)的詞語,后來在中文信函中,尤其是長輩的口吻,常用到「來信知悉」。居然也有學(xué)生寫信給我,「老師您來信知悉」,完蛋了。講到這個,還有學(xué)生都作了大學(xué)教授了,給我的信封上寫著「南師懷瑾」,南師就南師吧,算了。但他把「師」字寫到邊上,「懷瑾」寫到中間,他以為是對我恭敬,唉!剛剛相反。信封上寫「南先生懷瑾」是給郵差知道寄給誰的,「懷瑾」兩個字可以偏到旁邊,表示自己不敢稱先生的名。但是在信的內(nèi)容,你就不能把長輩的名字偏到旁邊,否則極為不敬。唉!對這些傳統(tǒng)文化教育怎么教?我真急死了!現(xiàn)在的教育部懂不懂這個還是個問題。
「諸佛秘藏,無不得入!谷粑覀儐,佛法修持里面有沒有秘密?有。但是對于最高的秘密,禪宗六祖答得最好,秘密在你那里,不在我這兒。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卻見不到自己的本性,這是公開的秘密,眾生卻不知道。比如宇宙的秘密,我們現(xiàn)在知道有電是很平常的,但古人幾千年來就不知道。虛空中還充滿了許多其它東西,是目前科學(xué)所不知道的。
大家看佛教密宗很秘密,其實不是,它都有道理的。悟了道的人來看密宗,就覺得一點都不秘密。真道并沒有秘密,每個人對佛法的究竟,深入程度不同,這是人性最高的機密。唯有成了佛的人,才對一切佛的秘密統(tǒng)統(tǒng)了解。譬如,我問你們,西方極樂世界為什么叫阿彌陀佛?你說是無量壽、無量光的意思。為什么是西方?為什么東方佛土有藥師如來長壽佛,那也是無量壽!何以南方的佛名寶生如來,是什么寶?寶生佛是怎么成佛的?他用哪個法門?一切佛法講空,為什么北方是不空如來?那北方有什么。繛槭裁粗袊幕牡弁跏亲毕蚰?所謂南面而王,而坐西向東的卻是當老師的師位?這些道理你們懂嗎?我不提你們有沒有想過,恐怕等你們舍利子燒出來了都不知道。所以諸佛法都有秘藏,這就是秘。維摩居士以在家佛的身分,對一切佛的秘藏、奧秘,都深入進去了,他在上方世界早就成佛了,是金粟佛,故意到下方世界來,示現(xiàn)居士之身。
「降伏眾魔,游戲神通!挂磺心д蠈S摩居士都沒有辦法,本經(jīng)上卷提到大魔王都怕他的,連帶來的魔女都被他照單全收了,最后魔王只好向他投降,請他歸還魔女。既然他能降伏眾魔,為什么病魔還沒有降伏?等一下我們會看到他對病魔的處理。雖然如此,有時對于世俗的魔還只好避開,一跳出紅塵就避開了世俗的魔。要能深入世俗,降伏世俗的魔,就是大出家了。維摩居士還具備一切神通,一切在家、出家,世俗、出世對他而言,只是游戲而已。真的神通是大智慧的成就,這是他成道的條件。你們學(xué)佛的覺得自己有點開悟了,對一對這個條文,這就是戒條,哪一條你做到了?講起話來言詞不清,我常訓(xùn)你們的:言不壓眾,言詞不清,條理不明。講了半天話,要點在哪里都不知道。貌不驚人,又沒有威儀,威儀不是兇樣,也不是擺一副死相,而是功德成就了,一到那里就有那個氣度,就像花香或電感一樣發(fā)出來。
「其慧方便,皆已得度!惯@是說維摩居士一切智慧,一切方便法門都成就了。文殊師利菩薩向佛報告,這位上人難辦了,他是這樣境界的人。但是佛既然吩咐了,文殊師利菩薩也只好去了。
「于是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說妙法。實時八十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刮氖鈳熇兴_一答應(yīng)要去,在座所有的人,都要跟去看鬧熱。要去的有大菩薩、佛弟子、欲界天王玉皇大帝釋提桓因。講到釋,中國出家人本來是保留原來姓氏的,例如從智法師姓李的話,就叫李從智。到了南北朝以后,出家人才去掉俗家姓氏,一律改姓釋,是追隨釋迦牟尼佛的意思。跟文殊師利菩薩一起去的,還有大梵天、四天王等。他們心里想,這兩位大士要對話,一定有好戲看了。同時又有八千位菩薩、五百小乘人、百千天人都要跟去。
「于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眾,及諸天人,恭敬圍遶,入毗耶離大城!刮氖鈳熇兴_就帶著他們,進城探病去了。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眾俱來。即以神力,空其室內(nèi),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咕S摩居士有他心通的,那一邊大眾決定要來,他就感應(yīng)到了。維摩居士就用神通,把房間里的東西都搬空了。這個要注意,是在點題,我們講心房、心室,你要心念能空,才能空掉物質(zhì)。剛才講有的人一臉死相,就是腦子里空不了,業(yè)力現(xiàn)到外形上了。維摩居士是大富人,房子是很大的,文殊師利菩薩要來,他把房子縮小了,變成了一丈見方。后來廟子和尚住的房間叫方丈,就是這樣來的。十寸成一尺,十尺叫一丈,這叫合十,我們合掌也叫合十。維摩居士念頭一動,就把房間布置好了,成為空的房間,沒有東西也沒有侍者,只有一張床,他靠在床上。因為都空掉了,文殊師利菩薩大概也不用找門房,就一直進去,看到空的房間。這就是維摩居士用環(huán)境來表示道。可是還有一樣,他還在床上!钢冈落洝褂涊d宋朝有一位高官的女兒,在家修道成功了,自稱空室道人,后出家為尼,名智通,典故也出自于此。
文殊師利菩薩可是帶著群眾來的,就這么一丈見方的房間里,要容納百千跟從大眾,不知道是人變小了,還是房間變大了,這就是維摩居士的智慧神通。
「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對話開始了,維摩居士說,善來文殊師利,是倒過來的語句,就是文殊師利你來的好啊!你有來嗎?沒有的。我們有見面嗎?沒有的。沒有來嗎?這才是真來。沒有見嗎?這才是真見面。這是最高的文學(xué)、最高的佛法。文字好像很容易,你做得到嗎?你在這里打坐時,可不可以回家去看父親?
宗喀巴大師十九歲在西藏出家,出家后晝夜忙于修道,母親病了也沒時間回青海老家,只有請人畫了自己的像,送去老家給母親。畫像送到媽媽手中,打開一看,畫像中的人就開口叫媽,母親看了非常高興,知道兒子已經(jīng)成道了。釋迦牟尼佛上忉利天為母親說法,他的弟子想念他,就用檀香木刻了一個他的像,釋迦牟尼佛從忉利天回來看到自己的像,他就對像說,究竟你是我,還是我是你?他還與像彼此問訊。據(jù)說這一尊像后來流傳到了中國,歷代都有記載,不過近幾百年就不知道下落了,這些故事就是不來相而來。
再看人類五千年歷史,這些人都來過了,諸葛亮、劉備、曹操都來過了,我們幾十年下來頭發(fā)也白了,過去的事情都來過了,有沒有?不來相而來,你要從這里去參、去體會。有位法師前幾天跟我提出來,要回去省親,那我不能不準他的。他回去過了沒有?他現(xiàn)在還坐在這里。假如今天坐飛機去美國,在地球表面位置來講,你是去了美國;但是地球本身是轉(zhuǎn)動的,從虛空的位置來講,你又轉(zhuǎn)回來了這個位置,也是不去相而去。懂了這個道理,生死也一樣,肉體老病去了,你那個能生老病死的沒有動過啊!
同樣,不見相而見,哪里見過面?現(xiàn)在大家在一起上課見面,等一下就散了。所以說,世上無不散的筵席,你說散掉了,也沒有散,那個影像還是在的,沒有來過也沒有去過。《金剛經(jīng)》講:「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永遠都在這里不動。維摩居士對文殊講的第一句話:「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共豢伤甲h解脫的道理已經(jīng)給你說完了。你只懂了這個理還不算數(shù),要能夠證到了,你就算成功了,就真正懂了佛法了。
有些同學(xué)埋怨,老師越忙離我們越遠了。其實我們不遠也不近,永遠在一起。有一位美國學(xué)生真了不起,他一句中文不懂,一天早上要來跟我談禪,談了一個鐘頭,他講英文我講中文,最后他要上飛機了,我說請他去吃早餐,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再見時他說,老師,我們永遠在一起,沒有分手過。所以這個智能不在文字言語上的。
《維摩詰經(jīng)》是大乘佛法,中國講禪宗的,乃至于講大密宗的,都特別注重這部經(jīng)。它是個頓悟法門,所有說法都針對形而上道而講的。所以讀《維摩詰經(jīng)》有很大的好處,可以開發(fā)我們解脫的智慧。但是也有壞處,一般人很容易學(xué)了些口頭禪,落入狂妄。例如上面講的,「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禪宗的機鋒轉(zhuǎn)語就是這樣來的。后來就被濫用了,如有人問出家,他答,不出相而出,不入相而入,無家可出,無家可入。這類的狂話很多,文學(xué)境界很妙,自己到底沒有證入,反而不好。
事實上,依形而上道來講,道理是對的。維摩居士和文殊師利兩位大士的見面,是以第一義諦的立場對話。如果了解現(xiàn)代科學(xué)的觀念,就更可以證明佛法的真實道理。宇宙萬有一切現(xiàn)象,都是生滅法,來去、是非、善惡、生死等等,都是相對的,都是「相」,能生諸有之相的那個,沒有動過,生而不生。能使萬有相對的那個是絕對的,不屬于相對的。但同時也沒有一個絕對的存在,一有絕對的存在,它又已經(jīng)是相對的了。它是什么呢?是諸法空相。這些用物理、化學(xué),聲、光、電的道理來說明,是完全正確的。
剛才維摩居士對文殊師利說,你來了等于沒有來,我們見面了等于沒有見。我想到我們這里有位老同學(xué),修了幾十年了,身體老病不堪,我正在主持寒假打七的時候,他的朋友打電話來告急,后來他過世了。臨終照顧他的朋友后來跟我談,「老師,他認為自己很有把握,往生西方?jīng)]有問題,你說呢?」我笑一笑說,「大概有一點吧,中間還要迷途的!能夠再來得一個人的軀殼,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這個事談何容易!在哪里看出來呢?就在他還在世的時候,看他的定力,看他所做的事。我拿這一件事要講的是,這位老同學(xué)過世了,走了沒有?不去相而去。所謂看不見的是肉體而已。∧莻自性并沒有動過。能夠把握到這一點,就沒有生離死別的苦難。一切只是相的變,自性是寂然不動的。
現(xiàn)在,文殊菩薩答話了:
「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故堑模邮,是這樣的。文殊菩薩怕跟著去的小乘菩薩們不了解,就再加以引申:
「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箒砣ブ皇莻現(xiàn)象,比如你說早上的太陽到晚上就下去了,這只是對現(xiàn)象講。雖然形而上是沒有邏輯可言的,我們假如勉強用形而上的推理來看,假定真有個東西來了,已經(jīng)來過了就沒有第二次來了。宇宙的生命、萬有的現(xiàn)象是生生不已,像流水的浪頭一個接一個,當我們看到第一個浪頭過去了,下一秒鐘看見的浪頭,已經(jīng)不是先前的浪頭了。假如我們認為浪頭有來過有生過,那后面就不可能有再生的,因為后來的不是原來的那一個。同樣道理,過去的東西,如果認為死亡了的話,那現(xiàn)在就沒有死亡,因為已經(jīng)死亡過了。
凡夫眾生只從現(xiàn)象界看,認為是有來去有生死,其實是沒有來去,沒有生死的,來了等于沒有來。我們看自己小時候的照片,那決不是我們,完全是兩個人,那個肉體、那個一切早過去了。
「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故裁蠢碛赡?一切萬有現(xiàn)象沒有個來去的根源。一切宗教哲學(xué),都在追尋最初造物的是什么,是誰在主宰,最初的現(xiàn)象幾時開始的。佛家的結(jié)論是:無始之始,像一個圓,每一點都可以是起點,都也可以是終點,而所謂始點與終點,只不過是人為的假定。宇宙的法則是圓周性的,是圓滿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能生滅去來者,無生滅去來。我們坐在那里,莫名其妙地忽然想起一件事,它從哪里來的?來者無所從來。你如果要拚命去找它的來源,你花個三大阿僧祇劫慢慢找吧!去的呢?去者無所至,能去到哪里?終點也就是起點。所以,因中就有果,果中又含因,無始無終,無來無去。這也是《華嚴經(jīng)》的道理:「因賅果海,果徹因源」,是宇宙萬有的因果關(guān)系,因含著果,在果上去找因,因果是同時的。
「所可見者,更不可見!狗卜虮娚驗椴涣私膺@個理,見不透,沒有徹悟,只相信我們自已眼睛所見,而眼睛所見是沒有真見的,看見的都是假相,靠不住的。站在凡夫境界講,你們諸位現(xiàn)在看見我,我也看見你們。但是還是假的,我們第一眼看見這個現(xiàn)象,這個現(xiàn)象已經(jīng)過去了,不可得。又比如我們房中的這個電燈,我們看著它好像一直亮著,學(xué)過光電的人就知道,當你剛接通電源的那一剎那,電的功能產(chǎn)生的第一束光,生了就消散了,因為后面源源不絕的電力,才使得這燈持續(xù)發(fā)光,那第一束光一見就不再見了。更明顯的是蠟燭,你點燃之后蠟燭雖然一直發(fā)光,但是蠟燭也不斷地變短小。過去認為蠟燭燃燼就沒有了,現(xiàn)代的物理學(xué)告訴我們能量不滅,能量與質(zhì)量互變,也是不生不滅的。
這個道理與心的道理是同樣的,你們學(xué)佛法就不要沈迷在宗教中鉆牛角尖,要了解科學(xué)才可以更透徹地了解佛學(xué),佛學(xué)是大科學(xué)!杆梢娬,更不可見」,說明自然界一切物質(zhì)的現(xiàn)象,一剎那一見之間就已經(jīng)過去了,我們覺得正看著的已經(jīng)變?nèi)チ。你第一眼看到這個人,一剎那間這人的身體已經(jīng)新陳代謝變化了。這個最明顯的是看嬰兒和看老人,你一個月不見嬰兒,他就變樣了,我們也說七十歲以上的朋友,若一個月不見就要打電話問候他一聲,八十歲以上的,更要三天兩頭打個電話。
唐人崔涂所作的一首〈旅懷〉詩,起首是「水流花謝兩無情」,也可以用來注解《維摩詰經(jīng)》的「所可見者,更不可見」。水流過去了不會再回頭,江水東流一去不回頭嘛!花謝了明年雖然再開,但已經(jīng)不是今年的花了。所以水流、花謝這兩樣是毫不留情的。這首詩的文學(xué)意境很深,有些離鄉(xiāng)背井多年的老朋友是讀不下去的。下面還有好幾句,今天不講詩,就不再說了。(全文是「水流花謝兩無情,送盡東風過楚城。蝴蝶夢中家萬里,杜鵑枝上月三更。故園書動經(jīng)年絕,華發(fā)春摧兩鬢生。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梗┠銈儛畚膶W(xué)的同學(xué),更可以引李商隱的兩句詩作結(jié)論:「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鼓酥烈玫綒v史哲學(xué),像《三國演義》卷首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惯@樣就懂了「所可見者,更不可見」。
第一義至高無上的道,被文殊菩薩和維摩居士兩位,拿來隨便一番對話,真只能說是「千古絕唱」。文殊菩薩的講話藝術(shù)一流,你們?nèi)绻腥俗魍饨还俚模梢院煤脤W(xué)他。他響應(yīng)上維摩居士之后,話一轉(zhuǎn)、又說:
「且置是事」,就是說,這個問題我們不談了。再談下去,他們兩個恐怕要扯一部六百卷經(jīng)典了,那還得了,所以文殊菩薩趕快收場。
「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你看,他真是最好的外交官,他問候說,居士,你這個病還忍得住吧?治療有沒有把病情改善?好一點了吧?
「世尊殷懃,致問無量!狗鸱浅jP(guān)心,叫我代表他來問候。致問無量,是無限的關(guān)心和想念。這個文章你們寫信就可以學(xué)了。
「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文殊菩薩這里的問題也是問我們大家,這就要參了。人活著就有病,為什么會生。繛槭裁磿?文殊菩薩問維摩居士,你這個病是怎么引起的?病了多久了?怎么樣去掉這個?在座各位可能年輕的比年老的還要多病,天天都在感冒,不是頭痛就是流鼻水,F(xiàn)在我要問,「諸位青年法師、青年居士,是病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你們一定答復(fù),「我也不知道怎么引起的,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好!惯@就很可憐了,自己病了不能自療。這就是話頭,是大問題。人怎么會生病,不是問怎么得了傷風感冒或是得了癌癥,不是這個問題,是問這個生命為什么會生。
眾生病菩薩也病
「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谷说纳緛砭褪莻病態(tài)的生命,宇宙萬有現(xiàn)象也是個病態(tài)的萬有現(xiàn)象。從文學(xué)藝術(shù)角度看,這個世界多美麗!紅花綠葉描寫得或畫得多美。你寫好了畫好了就病了,你累了嘛,累就是病。我們不把累當作病,它就是病因。生命就是這么個生滅現(xiàn)象,非常疲倦。你反省一下,在人生路途中,不管你什么年紀,你隨時感覺到很疲倦。也許你們諸大菩薩不感覺到,我這個凡夫隨時都感覺到很疲倦。有時同學(xué)勸我多休息,我不是身體的疲倦啊!是心里疲倦,尤其和你們在一起,好疲倦。
生命有病是什么道理?維摩居士回答,他說,一切從癡所生。癡就是有情,佛經(jīng)翻譯眾生為有情眾生。我過去在大學(xué)教書,很多年輕人來問我愛情哲學(xué),什么是情愛欲?我說,這三個字不管怎么分類都是混蛋,總而言之都是荷爾蒙在作怪。當荷爾蒙升華了,沒有欲念了,就成了愛,愛再化掉了,就成了情。情就是癡的根本,情加濃一點就是愛。情像葡萄酒,滿好喝但是很醉人。愛就不同了,像白蘭地。欲像高粱酒或伏特加。都是酒,醉人的,是各種癡。生命就是癡來的。前面講的那位剛過世的老同學(xué),他在臨走之前還跟照顧他的朋友說,不用擔心,我還有十二年好活。自以為有定力很有把握,結(jié)果連這個都不知道,還說中陰有把握,都是吹牛。中國人老話說,好死不如賴活,病到拖著一個破爛的身體,仍留戀得不得了,也不愿意爽快地走。為什么?癡啊!
今天下午還有個老朋友,都八十歲了,我跟他說現(xiàn)在可以放下了,他說:就還有這一件事,等搞好了就放下了。我說:從古到今,哪一個人真把事情都弄好才走的?他說:是啊!我也懂!我說:你懂就現(xiàn)在放下。他說:唉!這......等這一點弄好了就可以了。這就是癡!很難了的。你能夠把癡了了,就差不多了。一切都在癡中,你以為白癡叫癡?越聰明的人越癡!那個李商隱的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實際上春蠶到死絲還不盡,還給人去做衣服了!又如清詩,「多情自古空余恨,好夢由來最易醒」,多情不見得講男女之情,就是癡的表現(xiàn),壞夢不容易醒,好夢還想多作一會兒。后來我有位女學(xué)生,把第二句改成「好夢由來不愿醒」,改得真好!
講了半天,一切眾生都是癡。你們有學(xué)凈土宗的,你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作什么?小本《阿彌陀經(jīng)》說,你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永遠不死了。在那邊好好的學(xué)佛,也不怕沒飯吃,不怕沒房子住,男的還不怕討不到太太,女的也不怕嫁不掉,因為無男女相,地方又好,七寶行樹......,所以你想去。我問你,你貪不貪?癡不癡?因此而發(fā)愿者,非貪即癡,這是大癡大貪。能夠去掉了這個大癡大貪必然往生,凈土現(xiàn)前。學(xué)密宗的想要往生哪個佛的國土,還要神通具足,長生不老......也是癡。我常跟人講,我干脆發(fā)愿活五百年,省得再來一次,住媽媽肚里的旅館十個月,一輩子還不了感情債,F(xiàn)在想想活那么久挺麻煩的,老朋友跑光了,年輕人談不攏,這不好辦啊!到了一百歲還要被人當個活寶,放在什么地方展覽,日子也不好過!修個長生不老做什么?兒子孫子都跑了,曾孫子看我這老頭怎么還不死,唉!這些思想都是癡。有癡就有愛,有愛你就有病生。這是維摩居士的回答。
這里有一個重點要了解,維摩居士說「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他是說客氣話,是拿自己來表演,說一個重大的道理。換句話說,這個生命就是因為有癡有情,才有愛。十二因緣里頭,愛在中間,有愛則有取,都想抓住,接下來才有生,有生就有病。中國的文字也很妙,我們說「生病」,有生就有病。任何一個東西存在,就有病態(tài)。病與不病之間,是一個大哲學(xué)。文殊菩薩問病從哪里來?維摩居士答是從愛而來。愛從什么地方來?從癡而來。學(xué)佛都知道貪嗔癡三個字,我看大家修三輩子也難斷掉。要不貪、無嗔、不癡,太難了。
講到癡,我前幾天和兩個老朋友講到有一幅翁同龢寫的字,要八萬塊錢,其中一人立即說,便宜!我一聽,好了,你們不要再說了,「玩人喪德,玩物喪志」,我拚命要戒這一方面的嗜好,你們兩個一左一右不要起哄了。收集字畫也是癡,市面上買到的字畫都是前人癡心收集來的,然后被后代不肖子孫給賣了,上面還印著前人的圖章......你現(xiàn)在買了將來交給誰啊?一切在癡中,能夠無愛欲無癡情就真解脫了。所以病從哪里來?從有癡有愛來。這是第一個道理。
第二個道理嚴重了。
「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鼓銌栐趺瓷〉?大菩薩生病是為眾生而生病。他說因為一切眾生皆在病中,所以我非病不可,假使一切眾生有一天無病無痛了,就是了了生死了,我也就沒有病了。這里的我就是,有我在,所以有病。有我存在,就有痛苦,就有煩惱,就有生病。一切眾生個個無我,歸到本來清凈元明去了,就當然不生病。所以一個人活著,想要無病無痛是做不到的,要不病不痛不生不死,除非你證得涅盤,成佛了。一切眾生得度,就無病痛了。維摩居士給我們點題了,點題是點出文章的要點所在,要點就在這里了。
「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刮氖馄兴_你問病幾時好,我這個病永遠不得好的。要曉得六度萬行皆是菩薩的痛,慈悲喜舍也盡是菩薩的痛。慈悲就是癡,喜舍就是愛。菩薩者菩提薩埵是也,雖然覺悟了,還是未免有情。菩薩是最多情的,堪稱是大眾情人。因此說,要不病,除非情愛皆滅,眾生有病則菩薩必病。
「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fù)病!挂磺写蟪似兴_沒有跳出生死的。再嚴重地講,諸佛菩薩都沒有跳出生死,都是再來人,為什么?因為要度一切眾生。《楞伽經(jīng)》卷一說:「無有涅盤佛,無有佛涅盤!狗鸩]有走開。∵是再來,佛菩薩都是再來人,都在這個世間。菩薩的愿力是要度眾生,所以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入輪回,有本事跳出去而不跳。所以菩薩是「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盤」。他已經(jīng)得到了般若智慧,跳出了三界,三有就是三界?墒且驗榇缺缺娚木壒,自己不入涅盤,這是智悲雙運的境界。他還在六道輪回中滾,可不一定變?nèi)税。∷悴欢ㄗ兣W凂R變蟲都有的。要度眾生,就得有這個本事,挑得起這個擔子。算不定變了螞蟻,被我們開水一燙就死了,他成了螞蟻就燙得死。可是為什么要變螞蟻?要度螞蟻!必須變了螞蟻才能說螞蟻的語言。
既然菩薩入了生死輪回,就會有病。要想無病,除非你了生死,這個問題的答案早就有了,你沒有了生死以前就會有病。所以維摩居士引申說,如果眾生都了生死了,菩薩也無病了,就不需要到這個世界來了嘛!所以菩薩的病從哪里來的?對不起,也是從癡情來的,大慈悲就是癡。這些道理文殊師利菩薩當然也懂,他不過在跟維摩居士兩個唱雙簧,一唱一答,講給大家聽的。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贡热缬形焕锨拜呏挥幸粋兒子,這兒子假如病了,作為父母一定也會得病,因為晝夜照料兒子累病了,或者過分擔心而生病了。等到兒子病好了,父母病也好了。在座各位有子女的,都有這種體驗,只有那些未來的父母親不知道。古人說,「養(yǎng)子方知父母恩」,自己當了父母才知道孝道的嚴重,沒當過父母只是口頭禪,這也是八萬四千法門當中的一法,你當了父母就知道了。孝道就是對父母的愛所起的感情。
「菩薩如是,于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蛊兴_愛眾生,就像愛自己的兒女一樣,因此眾生病了,菩薩當然也病了。眾生病好了,菩薩也好了。眾生都有煩惱,而眾生有的煩惱菩薩都有,他還多一個煩惱,就是煩惱我們。這話光是研究佛學(xué)是不容易懂的,要在世法中當過家的人才懂,不經(jīng)過的人是不會懂的。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疾者,以大悲起!咕S摩居士說,你又問我,這個病是怎么來的,唉!是大悲心引起的!清朝雍正皇帝題過一個觀世音菩薩的香贊,可以用作說明
三十二應(yīng)露全身拯救眾生渡苦津
只為慈悲心太切卻將覺海作紅塵
首句講三十二應(yīng)身,是引自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觀世音菩薩,應(yīng)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次句說觀世音菩薩,為了度一切眾生跳出苦海。第三句說,觀世音菩薩慈悲心太切。最末一句是說觀世音菩薩,已經(jīng)成佛了,但還是跳進紅塵來。菩薩的境界本來是要度眾生的,結(jié)果是反被眾生度。這個問題討論到這里,文殊師利菩薩一看維摩居士辯才無礙,怕他再說下去,記錄起來也麻煩,趕快打住,就問第二個問題。
空室引起的話題──空解脫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維摩居士是大富貴人,為什么現(xiàn)在房間里空空的,連一個侍者也沒有?「空室」是心空,上面已經(jīng)講過了。維摩居士把房間變成「方丈」大小,這是印度觀念。中國文化叫「方寸」,還要小,就是心。中國古話說「但存方寸地,留為子孫耕」,你心地好,會給后代子孫好的影響,有好報。
「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fù)皆空。」你們要注意,所謂真正的凈土,也沒有七重欄楯、琉璃為地等景象,那是為了我們這個欲界眾生而說的。真正的凈土也了不可得,連凈都無所謂凈,那才是真正極樂世界的凈土,涅盤清凈。維摩居士對文殊師利菩薩說,你怎么說起外行話來了?一切佛的國土本來就是空的,心空了、念空了,佛土就現(xiàn)前了。
「又問,以何為空?」他們兩人針鋒相對,文殊師利菩薩就問,什么叫作空?
「答曰:以空空。」空就是空,你有個空的境界早不空了。下面講到空也空。你不要以為保留一個空的境界是悟了道了,你得了個什么?你就真得了個空的。
「又問,空何用空?」文殊師利菩薩又問,既然空了,還怎么去空呢?
「答曰:以無分別故空!挂驗槟悴黄鸱謩e心了,空也空掉了。你覺得沒有煩惱,沒有妄念,很清凈,認為是空了,這正是分別心,正是妄念。不起分別心,無所謂空,無所謂有,把空也空了。
「又問:空可分別耶?」文殊師利菩薩又追問,空還可以分別嗎?這里關(guān)鍵來了,文殊師利菩薩一刀就殺進去了,好像捉住了維摩居士的把柄。
「答曰:分別亦空!咕S摩居士眼睛一瞪,分別也空啊!我們現(xiàn)在講話、你們聽話,就是分別心。分別心在哪里?不可得。÷犨^了就過去了,不來相而來,不去相而去,所以分別本身就是空的,為什么分別不可以空?
有一個人就是在這里開悟的,是誰?永嘉禪師。他是天臺宗的,他自己曉得悟了,自已信得過。但是有個同參道友,勸他找人印證,威音王(古佛)之前,你無師自悟可以,威音王之后,你無師自悟,隨便肯定下來,恐怕是天然外道。所以他就從浙江到廣東找六祖,見到了六祖,圍繞三匝,振錫而立。六祖與他對話時:永嘉曾回答:「分別亦非意」。就是說,分別也空。六祖就說:「善哉!
「又問:空當于何求?」文殊師利菩薩好像在和維摩居士打擂臺,一拳拳打得虎虎生風。又問:怎么達得到空?這好像在替我們問,坐了半天兩條腿痛的要命,空不掉喔!空在腿上求嗎?還是在心中求,還是哪里求呢?
「答曰:當于六十二見中求。」麻煩事情來了,說起六十二見有一大堆,我只有補充資料給你們了。如果詳細講六十二見可以拖上幾個月,這里不細說了。一切八十八結(jié)使也好,六十二見也好,我們每一個心理意識,每一個心理狀態(tài),都在其中了。見就是觀念,我們心里許多主觀的觀念困擾著自己,解脫不了,但實際上每一個觀念每一個思想本身就是空的。妄念本身是空的,你不要另外去找一個空啊!你打坐時在找空,那個空就是妄念。你知道是妄念,它當下就空了,就解脫了。所以空要在六十二見中找。
「又問:六十二見當于何求?」文殊師利菩薩又問了。
「答曰:當于諸佛解脫中求!顾械姆鸱ú徽搩敉、密宗、禪宗、天臺宗,乃至五月端午的粽也好,都是要你解脫的。你被自己的感情觀念困住了,所以不得解脫。我告訴過你們,學(xué)佛要學(xué)解脫,學(xué)道就要學(xué)逍遙。結(jié)果你們學(xué)得苦死了,既不解脫又不逍遙,何苦呢?還不如去喝咖啡看電影跳舞好了,不是既解脫又逍遙嗎?一個個舉止都不得了,看到別人,喲!這樣不可以的,阿彌陀佛!一臉怪相。文殊師利菩薩毫不放松,一個接一個的問題。
「又問:諸佛解脫當于何求?」請問,怎么解脫呢?
「答曰:當于一切眾生心行中求!怪幌蜃约簝(nèi)心去求解脫。你還去哪里找解脫?你心不解脫,要求別人有什么用?這個時候維摩居士也怕了,看到文殊師利菩薩,一劍一劍的殺進來,也要擋一檔了,這個對手很利害,你會講,他就會問。不能再給他間下去,趕快見風轉(zhuǎn)舵。
維摩居士的侍者
「又仁所問何無侍者,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仁」是尊敬的稱呼,寫信如果相當尊敬對方,不論對方是出家或在家人,都可以稱他「某某仁者」,這是很客氣的稱呼,而且對長輩對平輩,甚至晚輩都可以用。他說:先生你不是問我,為什么旁邊沒有服侍的人嗎?告訴你,我的侍者多得很,那些諸魔外道不規(guī)矩的,都是我的侍者。
「所以者何?眾魔者樂生死,菩薩于生死而不舍!篂槭裁茨?先說什么是魔道,貪戀三界,貪戀生死,貪戀情愛欲,不知道本空而抓一切有,就是魔道。我們學(xué)佛的,常常罵這個是外道,那個是魔。自己想想看,你完全解脫了情愛欲了嗎?如果沒有,那就是狗咬狗一嘴毛,就是魔罵魔。被三有困住,沒有跳出三界,皆是魔道。魔是抓有,所以眾魔樂于生死。我們講這個世界苦。∫隹嗪0!你看,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晚上九點半了,跳舞廳正開始熱鬧著,你去問問,他們不說我們是瘋子才怪。他們?nèi)绻麃淼竭@里,一定奇怪我們這一班瘋子在做什么!他們覺得自己的人生是正常的,我們是莫名其妙的。這叫作眾生顛倒,究竟是我們錯,還是他們錯,我不敢下定論,你們?nèi)ハ陆Y(jié)論吧。
眾魔固然樂于生死,菩薩也不愿意跳出生死,你說菩薩是不是魔呢?這叫自愿作魔,雖然討厭生死,還是自愿在生死輪回中度人。如果菩薩沒有這個肉體怎么度人?你讓維摩居士叫觀世音菩薩,你看叫得來吧?你說你在夢中打坐時看到過,那是你意識的變化!他要現(xiàn)身給你看,就非變成肉身菩薩不可!這個話說錯了我負責,我下地獄!所以,諸佛的肉身成就,也即報身成就,是如此之難!你們要懂這個道理。
菩薩為什么要在生死之流中滾?為的是要和凡夫一樣,照樣入胎,住胎十個月,出生后,照樣昏頭昏腦,照樣十幾歲以后看個什么《禪話》,然后要打坐,忽然悟道,忽然成功,幾十年后忽然度眾生,然后忽然翹辮子,然后又忽然再來投胎,你說多笨啊!魔固然笨,菩薩是瞪起眼睛在笨。所以肯瞪起眼睛上當?shù)娜,是第一等人?/p>
「外道者樂諸見,菩薩于諸見而不動。」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叫外道。把自己那個法門自己那個觀念,抓得牢牢的,念個什么神秘的咒子,可是病還照樣生,F(xiàn)在很多人把一些西藏喇嘛當神。我在西藏時他們都對我說,大乘根器都在你們漢地。東方國土的人要往生西方,不曉得西方國土的人要往生哪一方?現(xiàn)在這些人一看到喇嘛,喲!活佛來了!凈土有什么了不起,阿彌陀佛我都會念。我說你就是不會念!阿彌陀佛就是大密宗,你就是不懂!你有這些觀念,你就是外道,心外求法,把自已的觀點抓得牢牢的,把菩薩也抓得牢牢的。菩薩看一切外道魔法都可以解脫,沒有那個法門他不會的,所以他作菩薩。為什么?因為一切眾生愛好不同,佛菩薩開的是百貨公司,你要買啥他就賣啥,反正把你的生死了了,菩薩的目的就達到了。
「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為何等相?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又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看鹪唬菏遣》堑卮,亦不離地大。水火風大,亦復(fù)如是。而眾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眾生病從四大起,四大是地水火風,這不光是佛學(xué)理論,也是研究醫(yī)學(xué)的根本哲學(xué),形成中國秦漢以后的病理學(xué)。佛說四大的每一大,就有一百零一種病,比如傷風是屬于風大的病,再發(fā)燒了就是火大,咳嗽有痰了就是水大。四大合起來有四百零四種病,這還是大歸類。四大綜合起來,就更多了。每一種病都隨時可以使人死亡,如年紀大的人得了傷風感冒,稍不留意就引起肺炎,那危險就大了。佛學(xué)里有另外一套醫(yī)病方法,有一些不同的方子,這些方子大部分收集在孫思邈著的《千金要方》中,是佛家乃至道家的醫(yī)藥!肚Ы鹨健防锩,奇奇怪怪的方子很多,比如有一個禪定方,打坐吃下去容易入定。大家一聽,一定想要老師把這個方子配出來,給我們吃吃看。哼!你們靠藥入定還行嗎?但是它有沒有道理呢?非常有道理,十幾年前我還配過,給幾個人吃了,的確有道理?墒且玫酱蠖,那是得配合用功夫的。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應(yīng)云何慰喻有疾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問,大乘菩薩應(yīng)該怎么樣來慰問開導(dǎo)有病菩薩?這意思不是我們真的去慰問菩薩,而是說,得了病自己要怎么樣理解,怎么樣求解脫。換句話說,自己怎么樣觀想。
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維摩詰經(jīng)》里面所有提問的菩薩,包括前面的小乘弟子,最后都成佛了。他們目前是現(xiàn)比丘身,現(xiàn)小乘羅漢像,但是提的都是大乘菩薩的問題。世界上的人沒有一個不病的,我們現(xiàn)在覺得自己很健康,那只是假相,都是在病中,不管你頭暈還是眼睛看不清,都是病。這個世界就是病態(tài)的,沒有一個人是正常的,除了一個人,就是成佛的人。慰喻有疾菩薩,不只是指生病住醫(yī)院的人,平常我們就是病人,這一點要特別注意,是《維摩詰經(jīng)》傳佛的心要。
如何對待病和病人
「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于身!咕S摩居士告訴文殊師利菩薩,我們不需要別人安慰,要自己了解真正佛法在哪里。佛法都說身體無常,是靠不住的,不是永恒存在的,是隨時可以死亡的。老子有一句話:「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刮覀兊纳眢w帶給我們的拖累太大,甚至于說一切的業(yè)障,一切的痛苦、煩惱、憂悲、七情六欲,多半是由身體上來的。身體是四大組合而成,也是業(yè)報的大總匯,是業(yè)報之身。成了佛的人,這身體就轉(zhuǎn)成善報的應(yīng)化身。身體對我們的障礙非常大,比如你們打坐坐不住,兩條腿又痛又麻,你心想清凈,可是腿子不饒你,就是身體的障礙。你坐了一兩個鐘頭,覺得疲勞,其實你心理有疲勞嗎?不見得,心理的疲勞是因身體引起來的。
昨天我們幾個老朋友在一起,講到來投生有沒有把握?峙略谧恼l也沒有把握,誰也不知道哪一天來投生,怎么生下來的。過去我認識的幾位修道有成就的老前輩,親口對我說過,「要我再來投生絕對做得到,但是現(xiàn)在要我自己走,沒這個本事!巩敃r我們聽了覺得很奇怪,要投生有把握,要現(xiàn)在死居然這么難死。等生活的經(jīng)驗多了,明白了這個道理,求生固然不容易,求死也很難的。你說可以自殺,你去試試看,投冰怕冷,上吊怕悶氣,吃安眠藥怕死前受不了那個痛苦。前天有個朋友告訴我,他在香港一個朋友,吃安眠藥自殺,吃了藥之后再喝酒,再吞止痛劑,就是怕痛?梢娗笏啦蝗菀椎摹D阏f功夫修到的人,把兩腿一盤,就再見了,這要多大的定力?要有相當成就的人,或者可以做到。
所以佛在世的時候,有小乘的阿羅漢證得了性空,但是這個身子還不能了,就自殺了。討厭這個身子,煩極了,要吃飯又要上廁所,喝了水又要去屙尿,吃了喝了都留不住......。佛經(jīng)在戒律上講明了不可以自殺,自殺是犯罪的。當然每個宗教都反對自殺,據(jù)說自殺的靈魂連閻王也不要,因為在他的簿子上沒有登記,時間還沒到你就作了逃兵,不行的。既然地下不要,天上也不收,人間又回不來,所以據(jù)說是很可憐的,比一般作鬼的還慘,漂泊無依。
因為明知道此身無常,所以許多得道的人厭離此身。維摩居士告訴我們大乘的道理:「說身無常,不說厭離于身。」這個身體沒有什么好討厭的。這句話大家聽了一定歡喜,世界上沒有人不喜歡自己身體的,都自以為自己漂亮,看不起別人。還不只是身體,連衣服的美丑都要爭。這個身體沒有什么討厭的,因為身心是一體的,玄奘法師撰的〈八識規(guī)矩頌〉,對阿賴耶識有頌曰:「受熏持種根身器!股眢w也是你心所變的。這一生是男、是女,相貌如何,是否多病,遭遇如何等等,都是你前面業(yè)識的種子帶來的。所以「種子生現(xiàn)行」,一切都是業(yè)報,此身是報身。不管是什么樣的報應(yīng)身,這個肉身同我們的自性、自心是三位一體的,也就是真如自性、意識的心、肉體,三個是一體的。身心是一體的兩面,假如認為身是無常,而厭離于身是不行的。
我常說,現(xiàn)在沒有真正的密宗了,當年我們在西藏看到很多不知道是喇嘛還是麻辣,高明的不太多。聽說現(xiàn)在高明的很多,我不知道,反正中國人是「遠來的和尚會念經(jīng)」,只要是外來的就有道。幾歲大的喇嘛就有人認為是活佛轉(zhuǎn)生,在那里一邊摳鼻子一邊吃瓜子,也是有道,是師父。哪個有道、哪個沒有道是這么看的嗎?你怎么曉得是轉(zhuǎn)生不轉(zhuǎn)生?轉(zhuǎn)生就算有道嗎?轉(zhuǎn)生不能算有道,教理都不通的!學(xué)佛不要自甘墮落,我有資格講,我去過西藏學(xué)過密宗的,過分的宗教色彩的迷信,就是墮落。為什么講到密宗呢?密宗的教理也有對的,它決不厭惡此身。你們有學(xué)密宗的,這是出自密宗哪個經(jīng)典,哪個法本?它的教理根據(jù)在哪里?你知道嗎?
我們中國的文化《孝經(jīng)》說:「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咕褪侵匾暣松怼K哉f「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也是這個意思,街上正在建筑的高房子,墻邊是不能走的。這就是中國儒家的戒,同「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一個道理。愛惜你的身體就是孝順父母,因為父母看到子女有病痛是會痛苦的。佛教大乘戒律也有這樣的含義,如果隨便把自己的肉體出一點血,等于犯了出佛身上血一樣的重戒,因為此身就是佛身,算不定你明天悟道了,你就是佛的應(yīng)化身了。對身體上作任何一點傷害,等于犯了大乘的殺戒。
真學(xué)密宗的人,他的洗澡水在倒掉之前,還要自己先喝三口呢!你覺得臟?為什么你要討厭自己的身體?這樣做的第一個道理是不垢不凈。第二個道理,你說身體洗下來的東西臟,可是你吃的東西都是這樣變化來的,過去施肥的肥料是用什么做的?我在這里還沒有看到過哪個學(xué)密宗的是這樣做的。密宗在佛前面供養(yǎng)什么東西你看過沒有?看過才怪呢!它連狗肉、驢肉等都端上來的,你恐怕想都不敢想的,還說什么學(xué)密宗。到今天佛法的正法已經(jīng)沒有了,但是方便法門還是有的,如果我不坐在這個位子上,你問我「老師,這個對不對。俊刮視f「都對」,這就是密宗。
厭離于身不對,執(zhí)著此身也不對,這是中道觀!刚f身無常,不說厭離于身」,你去看病人,不敢對他說你還是快死吧。但是我可常這樣做,看到那些垂死重病的朋友,連手都舉不起來了,我就拍拍他的頭對他說:「你快走嘛!痛苦得要死,這個世界有什么好留戀?」有的人會說:「我走不掉嘛!」「那就念佛吧!」「我念不起來了!」「那你怎么還可以講得出話來?」念佛念了幾十年了,既然有講話的這一念,為什么這一念不能念佛?平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真是阿彌馱你這個佛。他不懂什么叫念佛,不知道念不在嘴上念,是心念之念,到那個時候,不要管嘴上能念得出四個字還是六個字,能心中念念有個佛就是念了嘛!唉!學(xué)佛幾十年了,功德也做了不少,最后都是如此!平常顯教、密宗,講什么法都懂,般若真如連他家冰箱里都有,到這個時候使不上,有什么用?
我這幾十年來學(xué)佛學(xué)道的名人看多了,有的七八十歲了,冬天總只穿一件衣服還會流汗。睡覺也不蓋棉被,冬天只蓋條毛巾,一身也濕了,兩腳暖烘烘,功夫可好了。我說他搞不好會血壓高,人家說你亂講,還親眼看見他打起坐來身子懸空呢!我只好笑笑。最后不出所料,不是血壓高就是心臟病發(fā)。真修到此肉身能夠成就了,談何容易!你們誰想早死,我一定簽字批準,看你能死得了嗎?不要吹牛了。前兩天一個老朋友進了醫(yī)院,我去看他,他告訴我,醫(yī)生已經(jīng)宣布沒法醫(yī)了。他還交給我一包珍藏書,又要我在他身后幫忙關(guān)照他的太太,又向別的人交待后事。我看他這么豁達,跟他說,你還死不了的。他有點懷疑,結(jié)果真沒馬上死。那種不想死的,見了我就哭哭啼啼,想多活一陣子,反而很容易死,已經(jīng)嚇得半死了,怎么不死。
小乘專講此身是苦,我告訴你,不一定是苦。一般講來,學(xué)佛證道的,多半只能了了法身,到了中陰身,也就是離開肉身之后,才有成就,沒有辦法把這肉體的報身修到圓滿。法身、報身、化身是三身,假如三身不能成就,在我的標準來看,就不能算開悟。你們打坐念頭空一空,得一點定境,就以為自己悟道了,你那是悟了個食道罷了,必須要三身成就才算!刚f身無常,不說厭離于身」的道理在此。
「說身有苦,不說樂于涅盤!篃o常、苦、涅盤是佛法的三法印,是佛法的基礎(chǔ)。無常、苦、涅盤,再加無我,是佛法的四根大柱子,但是佛在說《涅盤經(jīng)》的時候,就完全相反,他變成說:常、樂、我、凈。原先的無常變了常,苦成了樂,無我變成有我,涅盤成了凈。凈土不是專指西方極樂世界的凈土,一切眾生只要悟了道,就知道他本來在凈土中。小乘乃至不徹底的大乘,都是厭離苦、無常,而證取涅盤,認為證得涅盤就永遠不來了。不只是一般人,連當代幾個大法師都這么說。當時在大陸有這么一位,不提是誰了,他就是持這種觀念,我倆單獨在房間里,我痛罵他一頓,他講了許多理由都被我駁倒了。我提醒他,《楞伽經(jīng)》上講,「無有涅盤佛,無有佛涅盤」。
你們千萬不要認為,能涅盤就不來了,不來你還做不到。只是給你暫時請個假,百把年不來,三五百年不來的話,已經(jīng)算給你很長的假了。大阿羅漢入八萬四千劫的定,在我們這個世界來說,算是夠久了,在其它星球世界是很短的,一下就過去了。就算入了八萬四千劫的有余依涅盤,你也不可能不來,況且我們反復(fù)講過,大乘菩薩要有「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盤」的智悲雙運,但是許多學(xué)佛的朋友,始終搞不清楚這個觀念。而時下的年輕人,越來越自私,越來越小氣,自我觀念極重,真沒辦法,也就是業(yè)力越來越重了。大乘菩薩是不入涅盤的,沒得休息的。所以維摩居士告訴文殊菩薩,「說身有苦,不說樂于涅盤」,菩薩說身是苦的,但是決不逃避三界的痛苦,救世救人雖然是痛苦的事,但不會逃避。
「說身無我,而說教導(dǎo)眾生!辜热环鸱ㄒ薜綗o我,但是如果無我了,誰來說法?誰來講經(jīng)?誰來聽法?真正的佛法,在釋迦牟尼佛生下來就已經(jīng)說完了。釋迦牟尼佛生下來走七步路,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開口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佛法就說完了。就是這個唯我獨尊,每個人都是這個我,你找到了就成功了。人人有一個本性本命,這個身體的我是假的,我們說話思想都是假的。每個生命都有個真我,你的真我找到了就是佛,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佛講這個話的時候,兩手這樣擺的,這是什么手印,你們參!
佛法處處講無我,其實我們學(xué)佛的人,不要說做不到無我,就是無身都做不到。忘掉身體還不是個我,你還有念頭存在,一念之間就是我。學(xué)佛人的我,尤其厲害,處處有我,我的見解、我的學(xué)問、我的身體,這個我比普通人的還大。你看外面的人整天忙,晚上還要去玩,你問他的我在哪里,他一定覺得莫名其妙。修持的人學(xué)了佛法,再加上壞個性,他的這個我就不得了啦!認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還有,我最怕在大學(xué)里搞佛學(xué)社的同學(xué)了,搞其它活動的同學(xué)都很活潑,佛學(xué)社的同學(xué),往往目光呆滯,衣冠不整,言語無味,面目可憎。希望大家正視這個問題,不要搞得所有佛學(xué)社團都如此。我年輕的時候,對這些團體,簡直是羞與為伍。當然,我這又落入傲慢,也不對。有一年,有幾個大學(xué)生,要我為幾所大學(xué)的佛學(xué)社的聯(lián)合活動講演,我推不掉,但是我說明不講佛學(xué),就定了個題目叫「我與無我之間」。當時講的內(nèi)容沒有記錄下來,我主要告訴他們,學(xué)佛講無我,誰能做得到?但是作人做事必須有我。你寫一篇文章,如果無我,你就寫不出來了,筆都不要拿了。任何一篇文章、一個藝術(shù)品乃至繡一朵花,處處都有我。人生處處有我,我要穿什么衣服才合適,我要坐在什么位置才對。一部人類的歷史文明,無我就創(chuàng)造不出來,佛就告訴你,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但是在修養(yǎng)上,叫你無我,是無小我,不要執(zhí)著現(xiàn)在假相的我,以為是真我。
佛法的修證,在于找到生命的真我,無我是個方便法門。修證功夫要放下身心,放掉我這一念,才可以證到涅盤清凈自性;在起用上,想成佛成菩薩,就要有我。你看,佛也有我嘛!阿彌陀佛的我,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形態(tài),東方藥師如來的我,他的國土和阿彌陀佛的世界的我不同,北方不空如來,他的佛境界同別的佛又不同。十方三世諸佛,各有各的佛國土,各有各的我。佛佛道同,方便教化,起用功德不同,愿力不同,作用不同。此我與那我彼此無妨,歸于一個大我。學(xué)佛這些道理沒有搞清楚,一天到晚無我,你無個什么我?我與無我之間要去好好參究。
維摩居士這里漏了個消息:「說身無我,而說教導(dǎo)眾生」,沒有此身,無此我,誰來說法?釋迦牟尼佛現(xiàn)在真是無我了,他歸到那個大我去了,我們看不見他,他也無法來說法,只好靠他的弟子們替他宣揚。所以必須要有肉身在此,才能教導(dǎo)眾生。這些都是中道義,要搞清楚。
「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勾松硎强盏摹N覀兂R拙右椎脑挘骸革柵嚭巫愕馈,那是無我,「此身長短是虛空」,這個身體不管活一百歲還是二百歲,總歸要走的。但這是偏于小乘的觀點,得道的人證到空了,身體死亡了以后他到哪里去?涅盤是寂滅,可是他永遠不來嗎?沒這回事,釋迦牟尼佛和諸佛都是再來人,否則怎么叫大慈大悲?所以大乘菩薩不說畢竟寂滅,不說永遠寂滅不來。
以上這幾段,維摩居士是說了無常、苦、空、無我,這四個法印。
「說悔先罪,而不說入于過去!箤W(xué)佛第一步先懺悔過去的罪業(yè),怎么樣不入于過去?不被過去困住了?用中國文化來解釋,最簡單的就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狗噶隋e,但從此不再犯,也就是顏回的不二過。六祖在《壇經(jīng)》上講懺悔,懺過去之罪,悔是未來永不再犯。像你們常常二過,口口聲聲講懺悔,都是在騙人騙自己。真是大丈夫的人,連懺悔兩個字都不講,他就是痛改,對自己毫不客氣的。
這些道理都是大道理,因病而說法,只有文殊師利菩薩問得出來,只有維摩居士答得出來。一個代表出世的大士,一個代表在家佛。我們這里的章同學(xué)寫了一篇文章,強而有力的提出來,維摩居士是真正傳佛心印,是真正禪宗的傳統(tǒng)。這是絕對的正知正見,我支援他,這就是研究佛學(xué)。
現(xiàn)在維摩居士藉生病,一個善問,一個善答,剛才所講因為眾生有生命就是病,這個世界就是個病態(tài)世界,我們的生命是病態(tài)的存在,解脫了這個病態(tài)就成就。但是解脫了,這個病態(tài)就沒有了嗎?有!能解脫了,這病態(tài)的生命就變成最美的生命,至真至善至美,這個世界就沒有什么遺憾,也沒有無常、苦、空、無我,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國土。不相信,你看人造衛(wèi)星高空所照這個世界的照片,你才知道這個世界的可愛,比他方佛國土還要可愛。你說你在下面覺得這個世界臟得很,那是這個世界的塵渣子,包括我們,都是這個世界的灰塵渣子。這里比凈土還要好,不是只有干凈的香的一面,還有臟的臭的一面,有它特殊的味道。
所有其它的佛經(jīng)典,對這個世界都是厭惡悲觀的,認為人生是痛苦的。《華嚴經(jīng)》則不然,主張這個宇宙一切的一切都是至真、至善、至美。如何做到呢?只有一念明心見性就做到了,你就看到真實的一面。換言之,我們現(xiàn)在看到這個世界生、老、病、死,無常、苦、空、無我,是一個影子。你沒有看到這些現(xiàn)象的后面是常、樂、我、凈!毒S摩詰經(jīng)》中這一段,他們二位唱的雙簧,是在說明一個佛法的至高無上哲學(xué)道理。
「以己之疾,愍于彼疾!惯@是學(xué)佛的精神,因為我身體不好,而同情別的身體不好的人。這一生多病多苦的人,更應(yīng)該慈悲,不要光坐在這里,要多到外面去幫忙貧苦的人。你們學(xué)佛的居士們,以為出兩個錢就好了,叫你去醫(yī)院,去收容殘障兒童的地方,你決不肯去,決不慈悲,這是個事實。在醫(yī)院或貧苦地方,只看到修女神父去服務(wù)的,幾乎沒有看到佛教徒。很多佛教徒講慈悲的道理比誰都多,只有對白已是真慈悲。人生誰無病痛無苦惱?如果自己是近視的人,你就要想辦法為近視的人服務(wù)。因為自己有病,你就要多照顧病人?墒俏铱吹降,自己有病的人,不會照顧病人,都是先照顧自己,我第一。
「當識宿世無數(shù)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挂驗樽约河胁。蜁缘们吧N的因不好,多生累劫不憐憫病苦中人、不布施藥。越自私的人,他生來世越是多病多災(zāi)多難。這一生多布施,他生來世長命百歲,無病無苦。佛法處處是因果,你這一生一直在病中,是前因不好。若不從前因懺悔,再因生病而更只顧到自己,這個現(xiàn)行又變他生來世的種子更不好了。我從小多病,現(xiàn)在也多病,合了杜甫的話:「多病所需唯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苟颐看尾×硕加懈呷怂退幏,名藥名醫(yī)都來了,大概因為自己多病,肯結(jié)善緣吧。所以我也喜歡給人吃藥,你有病我給你吃藥,你以為我好心?不是好心,是想求得來生,一有病就有人給我吃藥,對不對?還是做生意的辦法。笑話歸笑話,你能如此發(fā)心多施醫(yī)藥,不要等到來生,你此生就可以轉(zhuǎn)了,變成少病少惱。可是你們當中肯布施別人醫(yī)藥的不多,接受人家布施的人太多,甚至有的人經(jīng)常在這里拿藥,吃了哪幾種藥自己又不記住,有病再來找我,我忙得不得了,要你自已去拿藥吃,又不曉得吃什么,那你就該死吧!
維摩居士在這里告訴我們,自己為什么會生病?應(yīng)當認識是你過去世無數(shù)劫的痛苦累積而來。因為如此,你現(xiàn)在就應(yīng)該也想到眾生的痛苦,要發(fā)愿去幫助一切眾生,這就是佛法。我一再說,經(jīng)典就是戒律,我們對照一下,做到了嗎?有時同學(xué)們告訴我,老師,我前幾年就是這樣做的。我說,是嗎?可是你今天有這么做嗎?你這么說不是等于在打自己耳光嗎?你為什么不永遠這樣發(fā)心,這樣做呢?
「憶所修福,念于凈命。」要憶念自己如何去培養(yǎng)福,像剛才講的,你要反省為什么不能持續(xù)精進下去,為什么過去有做,現(xiàn)在不做?你們年輕人光想求慧,想開悟,是求不到的,因為你沒有福報。福德是修善行來的,你沒有去修善行,只有在消福!督饎偨(jīng)》講的兩件事,就是福德和智慧,但是它強調(diào)福德之重要,有大福德才有大智慧成就。你再去看看,就會懂了。你天天在偷懶在消福,這樣哪能成道?沒有這么便宜的事!得道是多生累劫無量細行而來的。
「念于凈命」是要念念做到什么是凈命,能修到凈命,這個色身就轉(zhuǎn)了。我們現(xiàn)在的命,是五濁之一的命濁,是不干凈的。你再參看《阿彌陀經(jīng)》的西方極樂世界,就知道什么是凈命。西方極樂世界里也有鳥,可是那邊如果沒有業(yè)力怎么會有鳥?經(jīng)典告訴你,那都是諸佛菩薩的化身,縱然化成鳥,還都是在念佛念法念僧,都是凈命而來。我們學(xué)佛修持到凈命的境界,報身可以長存世間,就是佛的弟子們有所謂的「留形住世」,我們在前面曾經(jīng)提過。
「勿生憂惱,常起精進!鼓阕⒁猓@不是勸世文!都是做功夫要修的。我們?nèi)粘H松,都是在煩惱憂心的境界中,這里叫你勿生憂惱,念念常起精進之心。
「當作醫(yī)王,療治眾病!箤W(xué)佛的人應(yīng)當發(fā)心成為大醫(yī)王,大醫(yī)王就是佛,不但能治人肉體的痛,還能治心理的痛。
「菩薩應(yīng)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這一篇就是佛的戒律規(guī)矩,要這樣去探病。全篇說明了生命的真諦,也說明了慰勞病苦的真諦,也說明了修持的真諦。
「文殊師利言:居士,有疾菩薩云何調(diào)伏其心?」這個世界是個病態(tài)世界,那么應(yīng)該怎么樣調(diào)伏其心,怎么觀心?
「維摩詰言:有疾菩薩應(yīng)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這一段就是教你要觀想什么,參什么,這是學(xué)佛的人,在病苦中最需要的東西。
前幾天我去醫(yī)院看位老朋友,這一位你們都認識的,他修行打坐有四五十年了,平常功夫很好,他的師父還是有神通的。這朋友佛經(jīng)道理都懂,結(jié)果風癱了,現(xiàn)在躺在醫(yī)院話都不能講。我進去把他手一抓,就問:「怎么樣,好點了沒?」他那時眼淚就掉下來,想講但講不出話來。我告訴他,「不要講話了,你學(xué)佛那么多年,到這個時候還放不下這個身子!你要走就快走!要活就拿出勇氣活著!空掉這個身體的觀念就會好的!刮医又f,「我懂你的想法,理論你都懂,功夫也用了幾十年,到現(xiàn)在你覺得為什么會這么苦,功夫豈不是白用了?都在后悔中!棺詈笪腋嬖V他,「沒事了喔!過兩天就好了!」再接著告訴他,「萬一要走,從這里走!」探病卻叫人家快走,大概也只有我這種人。上一次看一個心臟重病的朋友也是如此,我告訴他,你早點走吧!我也許還活個幾十年,你再來我還可以抱你,還來得及,何必留戀這個爛身體呢?
但是,這些學(xué)佛修持幾十年的人,到了最后還是舍不得這個老朽不堪的身體。他如果要活下去也可以,把這個身體空掉,觀身無常,觀空。病就病嘛!病你的嘛!病就是魔,那個魔到結(jié)果是什么?橫豎是死嘛!你這樣觀,反而好得快。如果你憂心忡忡,這個那個的,你就病得越來越重,中了魔的詭計了。
學(xué)佛要真看開,不是空話,你們年輕人幾十年以后就知道了。學(xué)了一輩子佛,如果臨死之際用不上,你何必學(xué)佛修道呢?就算冒充也要痛快一點嘛!剛才講的那位風癱的朋友,我雖然告訴他沒事了,可當時一點把握都沒有的,生死無常,你只好看得開了。你可不要把這個當笑話聽了,真佛法就是要你提得起放得下,真看開了,這一下就過去了。有什么難?
維摩居士告訴你:病從哪里來的?都從前世種子生現(xiàn)行,業(yè)力果報帶來的。比如前生懶惰,這一生就給你胖一點,多拖累你一下。這不是理論。《际钦娴。都是「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肉體上的病還沒什么嚴重,最嚴重是心理的病。比如感冒了頭痛,你心里覺得好像越來越痛,那就真不得了啦!了解了這個心理,就解脫了,知道都是一念來的,這一念是虛的,是自己欺騙自已,是「無有實法」的,都不真實的,F(xiàn)在用力掐你的腿一下,覺得痛嗎?你那個能知道自己痛的,是不會痛的,不要被騙了。你將來生了病,就用這個辦法對治,你懂了就解脫了。痛、苦是沒有實法的。像我昨天只睡了兩個半鐘頭,我現(xiàn)在頭是暈的,可是到了這里都要丟開的,不管了。再累再忙,了不起就是死掉,「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狗瞰I完了就好。
你們年輕同學(xué)一天到晚抱怨身子不好,你怎么會不?你的心已經(jīng)在病了!一切唯心造的。像現(xiàn)在課堂上,好多同學(xué)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其實他腦子是昏的,一句都沒有聽進去。他的能知之性,被這頭腦氣脈昏的現(xiàn)象困住了,如果能知道是這個身體四大的腦子在昏,我把這個能知之性脫開身體,它就拿你一點辦法沒有,一下子腦子就清爽起來了,它魔不到你了。生老病死都是魔啊!你覺得頭昏腦脹記憶不好,都是從妄想顛倒諸煩惱生,都無有實法,這里頭是空的,沒有痛苦,沒有難過。
能參通了這個,「誰受病者」誰在受病?再告訴大家,據(jù)我的了解,古代修道成功的人,多半是年輕時多病的,因為多病所以肯研究自己,才成功了,反而活得長。無病無痛的人,他不在乎,所以死得快。算八字的知道,如果這人身子有點毛病反而好,「帶疾延年」,反而長壽!刚l受病者」,也就是無我,這理論你都知道,到了有病的時候,你的這個「我」,卻比平常更難解脫。這時真要參通「無有實法」,本來空,死也空,空也空。
「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篂槭裁茨?這個道理不用學(xué)《維摩詰經(jīng)》,就應(yīng)該懂了。我們身體是地水火風組合而成,像這個房子由水泥、鋼骨、磚頭、瓦塊、木料拼湊組合的,假名為房子。地水火風不是我們的主人,身體里沒有個真我。我,是誰呢?在這個身上,也不在這個身上。有位禪師的偈子:「五蘊山頭一段空,同門出入不相逢」,我們的主人翁,那個作主的、能知的,不在這個身體上。
「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于我不應(yīng)生著。」病是怎么來的?由于一切眾生執(zhí)著我相,由于我執(zhí),所以有病。大家平常都懂這個道理,但是有病的時候就過不去了。因此,《維摩詰經(jīng)》告訴我們,有病的時候正好學(xué)佛參禪,這個時候能參通,才可以了生死。懂了這個道理,就不應(yīng)該執(zhí)著我相。
「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估碚撋现酪磺形ㄐ,不用維摩居士講,各位學(xué)佛的早知道了,病本在心。但你真有病痛,這個心空不掉,我相丟不掉。這個心起了我相、我想,才有這生病的感受,越來越嚴重,也是業(yè)報。既然知道是業(yè)報,就空得掉,但是大家知道而做不到。做不到就不要空談這個理,說得一定要行得,否則就犯了妄語戒。要去除我想及眾生想,應(yīng)當起法想,就是要參透佛法的事理。
念與解脫
「應(yīng)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惯@里傳大家一個觀想修法,在生病的時候,應(yīng)該起一個念。這個念不是思想,但是離不開思想,所以叫思念,有那么一個作用,它可以離開身體而存在。你們有發(fā)高燒的經(jīng)驗吧,燒得迷迷糊糊的時候,你什么都不想了,但是你曉得現(xiàn)在自己病了,那個就叫作念。我們現(xiàn)在坐在這兒想來想去的,都是妄想,不是念。到臨死的時候,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或者阿彌陀佛這四個字,都沒有了,但是這個念頭要掛著。
念又可以說就是相思病,這是廣義的相思病,不只是男女之間的想念。你那炒股票想發(fā)財?shù)男睦硪彩悄,時時關(guān)心股票的價格。你有沒有去想呢?沒有,但是心里又隨時放不下來,這就是相思病,就是念。你把這種戀愛、炒股票的念轉(zhuǎn)為念佛,也就可以成就了。這個念成就了,等到身體四大分離的時候,你把身體放開,讓它痛苦,但要把握到這個念,一剎那之間,擦!一下,就像烏龜脫殼了,就飛上天了。這一念堅定了,沒有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一般人念了一輩子佛,到了臨死卻不知道這一念,因為身子的痛苦或者腦細胞燒壞了,沒有辦法把南無阿彌陀佛這幾個字符串起來,但是那個能念佛號的,一念到這個就是了,不須要把每個字符串起來。你見過阿彌陀佛的像,到那個關(guān)頭,一念之間就是這個像,能做到這樣,即使不往生,再投胎來的時候,一定相貌好又聰明,決不會墮落。這個時候的念不是無知,不是妄想。
維摩居士要你起這個念,觀「眾法合成此身」,到這個時候要曉得,這個身體是靠不住的,「起唯法起,滅唯法滅」,念念在佛法中,不管一切生滅。今天生病,明天好一點,這都是生滅法,就是虛妄、空的。
「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一切因緣自生法是各不相知的,比如我們從醫(yī)學(xué)常識知道,身上有白血球、紅血球,但這是理論,你真的知道嗎?你碰傷一塊地方,有細菌進入,白血球就立刻把這個地方包圍起來,這是誰下的命令?比救火隊動作還快。身子里頭忙得很,你知道嗎?諸法各不相知。這是其一。你再體會一下,我現(xiàn)在這句話講完了,下面一句我要講什么?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我們思想前一個念頭跑到哪里去了,自己都不知道。后一個念頭還沒起來,要想什么,自己沒有把握,它突然會冒出來的,所以諸法各不相知。這像流水一樣,前一個浪頭起了,它不知道后一個浪頭;后一個浪頭起了,它也不知道前一個浪頭去了哪里,各不相知。但是一切眾生,尤其是不學(xué)佛的人,在不相知中偏要求相知。
因為一切都是緣生的,所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像我們的念頭,像物理世界一切的變化,都是如此。生病也是這樣,你感冒了,就是諸病各不相知,來時不言我來,去時不言我去。你幾時會感冒,你根本不知道。你吃藥醫(yī)好了,幾時好了也不知道的,感冒走時又不會通知你一聲跟你道別。講到政治也是,社會中每一分子都各自獨立的,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你在這個道理上參通了,不管你學(xué)顯教還是學(xué)密教,都會有成就的。
「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即是大患,我應(yīng)離之。」生病也是個緣,什么緣?病緣。有時人生個小病玩玩也蠻好的,尤其是忙中人,很想偶爾生個小病,就可以推掉很多事。有時聽說某要人病了,什么?政治病,藉生小病躲避一下。這個道理你們年輕人還不到這個境界,要用生病來躲避,可見人生多么痛苦了。
懂了諸法各不相知的原則,都是緣起的,緣生緣滅的,你就成功了。可是你又被法困住了,被理困住了。就像我說許多學(xué)佛的人,一臉佛相,滿口佛話。有同學(xué)講電話,跟對方說要「供養(yǎng)」什么東西,我在一旁聽了就罵,講什么供養(yǎng),講把東西給了人就是了嘛,偏要用供養(yǎng),為什么滿口佛話。學(xué)佛久了以后,講起話來就用另外一套術(shù)語,這就是學(xué)佛不通。大乘菩薩學(xué)通了的,嘴里沒有這些術(shù)語。什么「般若」「供養(yǎng)」「布施」「因緣」都是術(shù)語,你跟不懂的人就不能用這套,要用普通的話來講。很多朋友對我說,來這里跟你聊聊很好玩,可是你那些學(xué)生不正常。我說,對!這些學(xué)生不正常,滿口佛話,一身佛氣,非要作個莊嚴的樣子出來不可,多討厭!所以社會?次覀冞@一群人是瘋子。
學(xué)了佛法容易被法困住的,任何一行干久了就有職業(yè)病。像我當老師當久了,就愛罵人了,看人都不對勁。我一出去到外面就隨和得很,像前一次,人家一定要請我吃飯,還請了教育部的次長作陪。吃完了飯,這位次長對我說,「老師。∥覍W(xué)了個東西,你終席沒有喝過一杯酒,沒有吃過一點東西,沒有說過一句話!谷思揖淳莆乙惨e杯作個樣子,每一道菜我也沾一點就放下了,人家說什么我就說「好,好,是啊,是呀,謝謝!刮覜Q不會像你們一樣,擺個道貌岸然的死相,犯職業(yè)病。人家恭維我世界聞名,我就說沒這回事。說我學(xué)問好,我就說我是跑江湖的。說我懂禪,我就說「我只懂饞,來來來,快吃,快吃。」
我一再說,學(xué)佛是學(xué)解脫,學(xué)道是學(xué)逍遙,結(jié)果很多學(xué)佛的人既不解脫又不逍遙。維摩居士告訴我們要解脫要逍遙,怕你被法困住了,所以他跟著說,「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即是大患,我應(yīng)離之!鼓銓W(xué)佛學(xué)得滿嘴佛話,滿臉佛氣,那就是眾生顛倒。本來好好一個人,又油漆上這么多東西。人生已經(jīng)被很多繩子捆起來了,結(jié)果想解脫這些繩子,又到解脫繩店里買了些繩子,菠菜(般若)啊,金菇(真如)啊,再往自己身上捆。所以說:法想也不對,法想也是顛倒。一念顛倒就是大毛病,還是要丟離。
「云何為離?離我我所!乖趺措x呢?第一,先無我,像我剛才講的去外面吃飯的例子,在那個場合就那個樣子。離我,不要端起個樣子,有的青年,他的衣冠打扮,處處就是表現(xiàn)我,討厭死了。人到無我是非常好玩的,行云流水。去買菜的地方就買菜,去吃飯的地方就吃飯,到了作官的地方你就是官,到了該作狗的地方你就是狗。第二,要離我相,也要離我所,我所有的一概放掉。我相我見是根本,像身體是我所,好像是屬于我的,可是畢竟不屬于我,因為還是要還給天地的。
「云何離我我所?謂離二法!乖趺措x我、我所?要離開兩個東西。
「云何離二法:謂不念內(nèi)外諸法,行于平等!鼓莾蓚東西,一切放下,不念內(nèi)也不念外。你們用功不是念內(nèi)就是念外。閉著眼打坐,都念內(nèi)做功夫,喔喲!氣脈動了,放光了,不得了。你正是禪宗祖師罵的「黑漆桶」,你以為是無我,其實全在我中。再不然,睜開眼,就被外相轉(zhuǎn)動,我所就來了,我所見的,我所聽的。所以要離我、離我所,怎么離?要離內(nèi)外二法。那要離到哪里去?不在內(nèi)不在外,難道在中間?不,是要「行于平等」。
這「行于平等」四個字,看起來好像很明白,如果你功夫不到,根本就不會真懂它的意思。「行于平等」是眼睛張開,在外法的時候,不覺得在外,也就是忘我了。一做到一念忘我,就無所謂內(nèi)外中間。眼睛閉著,在靜在定的時候,也不覺得是靜是定,連這個境界也拿掉了,這個觀念、這一念拿掉了。如此就無所謂內(nèi)外,行于平等,你們要好好去體會。
「云何平等?謂我等涅盤等!乖龠M一步問,什么是平等?前面叫我們無我,你無到哪里去?你天天無我無我的,包你瘋了,你做不到無我的。我中就是無我,這是「我等」,平等。我講一聲我,一聲講了就沒有我了,我本空嘛!什么是「涅盤等」?涅盤就是我,那個就是人我,真空了那個空就是我!毒S摩詰經(jīng)》說的都是大法,悟進去了是徹底的成就,不是理論,經(jīng)典會看了,可是沒有到心上來是沒有用的。你以為離開了身體,空了以后才得個涅盤嗎?一切眾生本來皆在涅盤中,沒有另外一個涅盤!《楞伽經(jīng)》告訴你,「無有涅盤佛,無有佛涅盤」,涅盤在哪里?涅盤就在現(xiàn)在。什么是寂滅?《法華經(jīng)》告訴你,「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現(xiàn)在即在寂滅中,從生到死并沒有動過。
「所以者何?我及涅盤,此二皆空!故裁蠢碛赡?我本空,涅盤也空。得道了,空也空的。有個空的境界,就已經(jīng)是我見了,而且這個空的境界是我所,我所起的,我造的。學(xué)密宗的修持得那么辛苦,見光啊!不得了啦!我說你五塊錢買個電池,立刻放光!那都是所起行相,非究竟的。
「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無決定性。」什么叫作空?空不是有一個境界的,你有一個空的境界就完啦!就是我所,就著相了?帐莻名詞,你知道了就放下。有人聽了放下就又有了個放下的境界,有人說,他這一堂坐得很好,在放下的境界中。你說他放下了嗎?空與無相無念只是學(xué)理上的名稱,你抓住個境界,已經(jīng)不是了。
「得是平等,無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鼓愕玫搅诉@個道理,寂滅是空,生死也是空,念念皆空,也沒有空的境界可得。正如我跟你們講的準提法,「亦無虛空之量可得」。你真達到這個境界,雖然有病也等于沒有病。但是學(xué)佛的人有個大病,比住醫(yī)院還痛苦,是空病,抓住一個空。你看有些居士,你告訴他做這件事可以多賺錢的,他說,「喲!我們學(xué)佛的人是不貪利的!沟撬灰兀俊赣袝r要的,要吃飯嘛!」統(tǒng)統(tǒng)是矛盾的,被空所困。所以空病是菩薩的大病,要空病也空,空的境界都放下。
禪宗有位天王道悟禪師,他開悟了,有次得罪官府,官府派人把他抬起來丟到水中,衣服都沒濕,大家馬上就皈依他了。他臨死時生病,「唉喲!唉喲!」叫痛。徒弟受不了,請他不要叫了,再叫下去給外邊聽到,大家臉都丟光了,師父神通到哪去了。他說,喔!這樣啊!我現(xiàn)在叫痛,還有個完全不痛的你知不知道?徒弟說,不知道。他說,你過來,我教你。徒弟湊過來,他在徒弟耳邊說,「喔喲!喔喲!懂了嗎?」徒弟說不懂。他把枕頭一摔,腿一盤,就走了。你去參參看,參懂了你就懂《維摩詰經(jīng)》這個道理了,「唯有空病,空病亦空!
如何調(diào)伏除病
「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你懂了吧?唉喲!唉喲!是痛的,喔喲!喔喲!是不痛的。大菩薩境界,「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感受境界在他已經(jīng)無受了。換句話說,唉喲!唉喲!同唱唱歌一樣的。這徒弟太笨了,他可以請師父痛起來時換成唱歌,師父一定干的,反正都是叫嘛!得了道的人你看不出來的,同凡夫一模一樣,冷的時候他會冷,熱了他會熱,痛的時候,該叫的還是叫,不叫時就不叫,就是《中庸》的道理:「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
「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所以,悟了道的人等于未悟,但是他畢竟是悟了的,可是表面上是凡夫,你不知道的,他只是不具備叫做出家相的那個佛法。大乘菩薩,一切皆在世間法。諸佛菩薩真得道的,包括釋迦牟尼佛在內(nèi),沒有不來的,這個世界不來,別的世界他早去了,不逃避的。想離開這個痛苦煩惱的世界,想得定清凈,想住山修道,都是邪見。大乘菩薩亦不滅受而取證涅盤,不講空寂,因為諸法本空嘛!哪里證個空寂?你覺得有個空寂那是你的心假造的,是小乘的法門,《楞嚴經(jīng)》把它列為五十種陰魔最后十陰境界的魔,是外道之見。今天晚上吃飯時,有個同學(xué)講,他怕來不及學(xué)佛法了。你慢慢來,包你來得及,什么是來不及?你趕個什么?要趕到涅盤去啊?真正學(xué)佛法,一定要在這個地方搞清楚,搞不清楚,你所有學(xué)的佛法都成了外道之見,有如此嚴重。所以說「亦不滅受而取證也!
維摩居士怕上面講的大法印你聽不懂,現(xiàn)在退一步來說,自己生病了,有苦,要怎么去思想呢?我這一點苦固然是苦,想到世界上同我一樣生病的、痛苦的,太多了,怎么去幫助他們?有些人做生意垮了,對我說要找某某人幫忙,因為某某人有錢。我就告訴他,你全錯了,世界上真正同情窮人的是窮人,你找窮朋友幫忙不要找有錢人,因為窮朋友知道窮的痛苦,可能還會借一點給你。所以生病的人要人同情,就去找個病人,傷心人對傷心人還差不多。你去找那個運動場上打籃球的人,請他們停下來同情你,那一腳就把你踢開了。
學(xué)佛的人身體有病痛時,知道病痛的苦,所以要去救助病痛的眾生,這就是菩薩行。我叫你們同學(xué)要發(fā)心,去醫(yī)院看那些殘廢和得了絕癥的人,講了半天也沒反應(yīng),這就是禪宗講的:「皮下無血」,你參一下,什么生物皮下沒有血的?告訴你吧,那是冷血動物。
「設(shè)身有苦,念惡趣眾生,起大悲心!挂钪鬲z、畜生、餓鬼乃至人道中有病的眾生,菩薩道就在這個地方起行,不是去那個蓮花世界起行。到蓮花世界是留學(xué)去的,到了極樂世界,證得阿鞞跋致菩薩以后,都到十方國土廣行菩薩道。菩薩專向惡趣眾生而來,越苦難的時候越要來,也就是你們天天念《楞嚴經(jīng)》的偈子:「五濁惡世誓先入」,能做到嗎?只有嘴無心也不必念經(jīng)了。
「我既調(diào)伏,亦當調(diào)伏一切眾生。」我自己把病治好了,也要治好一切眾生。我要的,想到別人也要。我有苦難,還念別人的苦難。我有好處,要想到給大家都有好處。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怪蝗コ娚耐,這個修法不除去。
「為斷病本,而教導(dǎo)之!篂榱艘獢喑〉母,以自己的經(jīng)驗,以自己的行為,實際去教導(dǎo)一切眾生。
「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什么是生病的根本?是攀緣,就是我們的思想,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像爬樓梯一樣,一階一階上來。我們的心一天到晚在攀緣,要想求財、要求子,要這要那!西游記》中用猴子來代表這攀緣心,猴子不抓東西不舒服。因為有攀緣所以就有病,求東西求不到就有痛苦,就生病,是病的根本。
「何所攀緣?謂之三界。」大攀緣是三界,我們普通在欲界中攀緣,要名,要利,要好看,一切都要。昨天有位同學(xué)來這里,他在為佛教做事業(yè),做得很痛苦,又沒有幫手。我問他既然如此為什么不停下來?他說怕人家笑。我說學(xué)佛的人,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八風吹不動,你管人家笑不笑?要做的時候也不要人贊嘆,直道而行。這就是在欲界攀緣,好名、好勝、好強。貪圖清凈是在色界攀緣。連清凈都不想,逃避了一切的一切,就跑到了無色界去了,還是在三界中攀緣。攀緣心不斷,病不能去,生死也不能了。
「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乖趺磾嗯示墸恳磺袩o所求,沒有要求,只有布施出來就算了,不想要求回報,身體和生命盡量布施完了!笇⒋松钚姆顗m剎,是則名為報佛恩!鼓銈円鎸嵶龅,不要嘴里光念,連吃這一顆米都有因果的。至少要把這兩句話進到心里去,能做到了,起而行之就是菩薩行。
「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何謂二見?謂內(nèi)見外見,是無所得!埂洞笾嵌日摗飞龍樹菩薩告訴你,菩薩的打坐叫「宴坐」,是「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于三界,于三界中,不得身心,是為宴坐」。你們要學(xué)禪,打坐就要做到這樣才成功。也就是離內(nèi)外二見。
「文殊師利,是為有疾菩薩調(diào)伏其心,為斷老病死苦,是菩薩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為無慧利。譬如勝怨,乃可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咕S摩居士告訴文殊師利菩薩,這個心調(diào)伏了,就可以斷除老病死苦,這就是菩薩得的菩提大道,大徹大悟。如果不是這樣,你修了一輩子也白修的,永遠不會智慧成就,永遠也不會有利益。就好像與冤家敵人戰(zhàn)斗,要一拳把他打下去就成功了。你修行所得的智慧就是你的勇力,若你沒有智慧,又不懂法門,修了半天只是盲修瞎搞。敵人戰(zhàn)不勝,攀緣妄想煩惱都斷不了,還修行個什么?你永遠是失敗者,永遠是個可憐人,上要諸佛菩薩可憐你,下要一切眾生可憐你。所以必須修行調(diào)伏這個心,斷除老病死,就是所謂菩薩修行治病。
佛法標榜是為了解決眾生的生老病死,一般人是為了逃避生老病死而信宗教,但是不管信的是什么宗教,都沒有能逃得過生老病死,這是事實,拿什么理由來解釋都是空話。我有一次在醫(yī)學(xué)院演講時指出來,現(xiàn)在大家爭論究竟是西醫(yī)好還是中醫(yī)好,在我看來沒有一個醫(yī)生可以醫(yī)好病的,中國人有兩句古話:「藥能醫(yī)假病,酒不解真愁」。不管怎么高明的醫(yī)藥,只能醫(yī)假病,死是真正的病,誰也醫(yī)不好。醫(yī)藥盡管發(fā)達,人還是不斷地在死亡。假使有醫(yī)藥可以醫(yī)好人的病的話,人就死不了了。大家仔細研究的話就知道,一切的道、
一切的法門、一切的修持,都是在健康的時候講的,真到了老病死來的時候,這一切的法門就都用不上了,只有死。
我最近感冒了,而且病得很重,生病就準備要死,有同學(xué)問我病得如何,我還說笑,「快了,快了。不是快好了,是快死了。」他們覺得奇怪,我怎么講得那么輕松。學(xué)佛的人第一要念死,念死不是念,是隨時準備死,人命無常。這個念死是個確實的功夫,健康的時候講念死,講自己很看得開,不在乎,都是自欺欺人的話。真到死的時候你看不開了。死的時候能看得開,就一笑而去。
那么我們講學(xué)佛修道能解脫生老病死,這個問題不是很嚴重嗎?看起來這個世界上的人都在自欺。正如同我常引用的三句話,講人生一輩子作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佛法究竟靈不靈呢?生老病死究竟如何解脫?我們要注意是「解脫」,現(xiàn)在維摩居士正要為我們講這個問題,文字非常容易,意義非常難懂。能懂得了這個道理,才有資格去死,才有資格去脫離病苦。
念病非真非有
「彼有疾菩薩,應(yīng)復(fù)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褂胁〉钠兴_,當你在生病的時候,「應(yīng)復(fù)作是念」,重點在這個「念」,不是嘴里念佛的念,那只是念的一種表象。當你生病時,比如頭痛,你想要它不痛,要它舒服,做不到。那個感受你并沒有去想它,可是怎么也擺脫不掉,那就是念。你感冒了,你思想還照樣在想,那個感覺身上難過的,并不是思想的,那就是念。一定要清楚認識什么是念,如果把念當作是心理的普通狀態(tài),是錯誤的。心理的普通狀態(tài)是不會停留的,比如我在講,大家在聽,這個在佛學(xué)名稱叫妄念。妄念等于是漂在水面上的一層油似的,不會停留。水會流動是表面一層,深水層是不動的。我們的思想也一樣,在表面漂動的是妄念。「妄」,因為它虛妄,不實在。所以你用不著除妄念,你不用對它客氣的,它根本就不停留的。比如你現(xiàn)在一邊聽我講話,你思想不能集中,一邊還有很多事情在想,這個是妄念,它不會停留的,不停留所以是「妄」。
那個真正的「念」是你去不掉的。比如剛才講的,你生病的不舒服感覺,那個念頭去不掉。其實那個還是妄念,不過比較妄念起來,那個是念的根。所以這個念不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念,是第六意識接近到第七意識,意識的根。念是很麻煩的事。學(xué)佛的人口口聲聲說要念佛,為什么大家念佛不得力?都是妄念的念,沒有真正的念。真念佛的正念起來的念,那連阿彌陀佛四個字的佛號都沒有了。心心念念掛到了,那叫作念。比方我們欠了某人的債,或者吃素的人想吃葷又不好意思,叫你心里不要想吧,唉,這念頭實在又掛到心上,這就是念。又如許多學(xué)佛的人說,自己不要名不要利,依我看來很多都還在求名求利,他自己都不明白,那個東西叫作念。
三十七菩提道品是以四念住為根本,其它都是從四念住來的,乃至所有修持方法,也是以四念住為根本。四念住歸納起來就是兩個東西:生理和心理。念身的感受是苦,和念心的思想無常,下面都是解釋,實際上就是念身心兩個東西。身心兩個東西合起來就是一個人,所以我們修菩提,要從這一念開始。
我們把這個「念」字解決了,現(xiàn)在回到原來這句經(jīng)文:「彼有疾菩薩,應(yīng)復(fù)作是念」,生病修道的人,應(yīng)該重新起這個觀念。注意!是要「重新」,生病的時候痛苦得要死,怎么會重新起這個觀念呢?這就是切實的功夫了,就是上次提到過天王道悟禪師,給人丟到水里去,在水中還會浮起,臨死后來為什么還叫痛?這里面是個大問題,大家要在這里參。禪宗有很多這樣的典故,比如有些祖師,沒有悟道以前,打坐時有百鳥銜花來供養(yǎng),天人送食,悟了道之后,這一套都沒有了。照我們想法,是不是不悟道比較好?悟了道反而沒有那么大神通。
天王道悟禪師臨死時告訴徒弟,喔喲喔喲是不痛的,這跟叫唉喲唉喲到底有什么不同?你們要好好去參。當我們生病的時候,這個感覺到痛,很難過的時候,你有一個東西沒有在痛、沒有在難過。你覺得自己很難過的那個是念!那個沒有在難過,沒有在生病,沒有在痛苦的,大家不曉得知不知道?我們要在這里用功,才能夠懂得佛法。
比如我們這里有一位同學(xué),他一直感覺到身體不好,有病。依我的看法,他一點病都沒有,他什么地方有病呢?他的念有病。自己感覺到有病,拿現(xiàn)在的話講是心理病。我斷定他沒有病,但要他先去醫(yī)院作健康檢查,結(jié)果今天把醫(yī)院報告拿回來了,什么病也沒有。所以一切是唯心所造。我們修行的功夫,就在怎么把這念的力量轉(zhuǎn)過來,才是學(xué)佛,八萬四千法門,就在這一下,這是真功夫。
所以「彼有疾菩薩,應(yīng)復(fù)作是念」,生病修道的人,應(yīng)該重新起這個觀念,什么觀念呢?「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惯@是感受方面的問題。大家會念《心經(jīng)》,開始就講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惯@是五陰解脫。生病最痛苦是受陰,像這次我感冒一身骨節(jié)都酸痛,動一下都痛。還好我先用了些藥把肺保住,否則這把年紀得了肺炎一定報銷了。雖然如此,這個周身痛只好捱了,這就是受陰的痛苦,要能觀「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那是真功夫了。這個時候想陰沒有受痛苦的,照樣起作用,你想醫(yī)生,想吃藥。那個痛苦的感受是受陰上的,就是所謂苦受樂受。病也是在受業(yè)報。這個時候如何求得解脫?要念轉(zhuǎn),這不是空洞的理論,要真實的智慧觀察。這時你念什么咒啊,甚至連藥師佛的師母都請來,痛的時候受陰照樣痛。
那么佛法豈不是不靈了嗎?靈的。你這個時候要用止觀的觀想,如何轉(zhuǎn)這一念的感受,《維摩詰經(jīng)》講的就是這個東西。他叫我們怎么轉(zhuǎn)呢?「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顾^病苦,都是感受方面的,同樣地,你念了一堂佛下來,覺得好清凈好舒服,對不起,你還是在玩受陰感覺。你念了一堂南無阿彌陀佛,把濁氣叫出來了,煩惱也叫完了,沒得力氣了,身子覺得清凈了,這是感受清凈,是靠不住的。所以很多念佛的人,到臨死的時候,這個受陰整個在痛苦中,佛都念不起來了,這我看得多了。這個時候沒有什么功夫的,你想要恢復(fù)平常打坐念佛的那個清凈功夫,你不要作夢了。那個功夫到哪里去了?功夫在病中,就在痛苦中。你能認清楚這一點,就可以成佛了,可以解脫了。
這個時候要觀「如我此病,非真非有」,這怎么說呢?病的時候確定是真的,痛就是痛,難過就是難過。但你要曉得那個病痛非真非有,你要能觀察自己的心理,不去配合這個感覺,那要真功夫的,完全要在病中去體會。你不去配合這個感受,那個感受就站不住了。雖然站不住了,你還是在病中,但可以馬上做個測驗,假如你原來在發(fā)高燒,你能夠拿開這受陰的感受,那個體溫立刻就降下來。現(xiàn)在醫(yī)學(xué)研究也說,病只有三分,你的心理觀念加上了,就變成十分。所以你要觀察自己這個病不是真的,是四大假合不調(diào)和來的,是空的。這是講菩薩境界,眾生呢?「眾生病亦非真非有!苟家粯拥,很平等。
解脫的功夫在作觀,要仔細觀察自己身心的狀況,這是一念來的,這一念解脫,病痛就減輕了。這是第一種作觀的方法。第二種作觀的方法,如果平常修密宗凈土的,把別的境界,佛的境界能夠用第六意識觀得起來,這個病痛就減輕了,受陰減輕了。所以這個觀有兩重意義,一是真正的觀察,一是作觀想。
「作是觀時,于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yīng)舍離!蛊兴_同眾生一樣會生病,但是菩薩生病的境界不同,菩薩病的時候要放掉大悲心。念念有大悲心在,這個同凡夫的愛見,是同一力量。這個話好像很矛盾,學(xué)佛的人本來應(yīng)該先培養(yǎng)大悲心,但慈悲過度就是愛見,不得解脫。所以菩薩過度的慈悲,而不真解脫觀念,慈悲就成了菩薩境界的病。要能夠解脫,才能夠起大悲心。當然,這是菩薩境界,不是凡夫境界。凡夫境界中,這個大悲心是愛見的根本。
什么是愛見?眾生對三界里每樣?xùn)|西都喜歡,都不肯放。學(xué)佛修道人的愛見心理,比任何人都嚴重,我們?yōu)槭裁磳W(xué)佛修道?因為我們貪戀這個生命,想修到不生不滅。對不對?坦白檢討自己,是不是想修到比一般人好?實際上這就是愛見心的根本。這個愛不只是對名利對物質(zhì)世界的留戀而已,對道業(yè)上貪著這一念的心理就是愛。愛形成了見,古人把愛與見連合起來,產(chǎn)生一個佛學(xué)名詞叫愛見,見就是觀念,愛見就是愛的觀念。功夫越好的人愛見越深,認為只有打坐才是道,其它事情都在擾亂我修道,所以什么都不管。他的愛見墮落在禪定,墮落在清凈面。清凈面就是菩薩的愛見。
愛見不能解脫,是病痛的根本,一切病痛從愛見生。十念法中的念死,是第一個修行解脫法門,隨時知道一切「有命咸歸死」,就不會有愛見的貪戀,不會以為學(xué)佛可以留到不死。有人問我,為什么他的祖父長年念佛吃素,結(jié)果還得了癌癥死了。他講得好像有無比的怨恨。我反問他,學(xué)了佛就可以不死嗎?學(xué)了佛就可以不生癌癥嗎?不可能的。得癌癥只是死亡的方式之一,別的死亡方式還很多呢
!
「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愛見悲者,則于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也!埂毒S摩詰經(jīng)》所講的愛見,第一個是指修道的人而講,我們懂了《維摩詰經(jīng)》再自我反省,就曉得自己所謂學(xué)道都不是正見,都想求得長生不老,幾乎沒有例外,因為眾生業(yè)力根本的這個愛見不能脫。所以維摩居士同我們講,大乘菩薩道為了斷除客塵煩惱,因此而起大悲心。這話怎么講呢?眾生身心所受的痛苦,是因為客塵煩惱而起的。「客塵煩惱」在中文的經(jīng)典里,首先是見于《維摩詰經(jīng)》,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創(chuàng)作,在后人的文學(xué)作品中被大量引用。這個名詞,后來也被《楞嚴經(jīng)》慣用。我們心理上的思想來來往往是不停的,因此被比方成過客。好像客人進進出出你家里,但是他畢竟不是主人,他不停留的。所以妄念叫作客塵,它引起的不是痛苦,而是煩惱。我們往往把煩惱當成是痛苦,煩惱是使你很煩,苦惱,并不是痛苦。生病時發(fā)高燒難過,那是痛苦,是苦受,不是煩惱。我們平常的心理狀態(tài),只有煩惱沒有痛苦,煩惱是因為妄想而來,是表面的這一層。
所以菩薩的修持,是為了斷除一切眾生的客塵煩惱,為什么要斷除它?因為眾生自己不認識這個妄想是客塵,它不停留的,你用不著怕它,它愛怎么想就怎么想,你也留不住它,想過了它就跑掉了。這客塵是引起你的煩惱,你如果認清楚這一點,一笑置之,它就不會給你煩惱了,但是眾生不知道,所以菩薩悲憫眾生,起大悲心。「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就是這兩句話。但是大悲心起了之后,我們學(xué)佛的人的通病也犯了,因為最大的煩惱就是客塵煩惱不能停止,既悲痛眾生,也悲痛自己的煩惱不停,因此產(chǎn)生一個反作用的心理,就討厭這個生命。就是「愛見悲者,則于生死有疲厭心!顾袑W(xué)佛的人都會陷入這個觀念。尤其學(xué)禪宗的人,抓住「以無念為宗」的雞毛當令箭,以為打起坐來,什么思想都沒有就是道。當你有了清凈的愛見,落在這樣錯誤的見解中,對于生死就有疲勞、厭惡的心理。常聽到學(xué)佛的人講,只要悟道了,下一生再也不到這個世界來了;蛘哒f,這個世界可惡極了,我死了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學(xué)佛人的通論,都是逃避,是錯誤的心理,不是佛法的正見。
菩薩于生死是沒有疲厭心的,「若能離此,無有疲厭」,這才是真解脫。對生死不感覺到可怕,不感覺到疲勞,不感覺到厭倦。「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也」,十方世界,六道輪回,任意寄居,都可以往生,都去作客,都敢去。這就是菩薩的解脫,大乘佛法的境界,智悲雙運,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盤。諸佛菩薩永遠是再來人,真得了涅盤的人,生生世世永遠在這個世界,永遠在三有中救助一切眾生。「愛見悲者,則于生死有疲厭心」是小乘。
縛與解縛
「所生無縛,能為眾生說法解縛!拐嬲蛄说赖娜耍鵁o生,在十方世界,六道輪回,任意寄居,但是永遠在解脫境界中,隨時來去自由,沒有束縛。因此才有資格為眾生說解脫法門。一切佛法告訴我們的方法,就是如何得解脫,不被愛見煩惱所困住,如此而已。
「如佛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惯@里引用佛的話,佛在好多經(jīng)典都說過的,如《華嚴經(jīng)》《大般若經(jīng)》,至于論上就更多了。換句話說,這也是個戒律。善知識如果自己沒有得解脫,他說法能解脫別人的愛見煩惱是不可能的。真正說法的人,必須念念發(fā)心求證佛法,自己證到解脫的境界,才能為眾生說解脫的佛法。
「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惯@是佛的戒律,自己得了解脫,然后說法,為眾生說解脫的法門,這個才是對的。
「是故菩薩不應(yīng)起縛。」所以學(xué)大乘菩薩道的人,說任何一種法門,不應(yīng)該使眾生加一條繩子。一切法門都是使眾生得解脫,怎么求得解脫就是我們要學(xué)的地方。假使任何佛法不能得到解脫,正法都變成魔法了。
「何謂縛?何謂解?」現(xiàn)在維摩居士要告訴我們,什么是被客塵煩惱所束縛,怎么樣去解脫。
「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薩解!乖谧S多做功夫的老朋友要注意了!一天到晚貪著打坐,一層一層功夫,氣脈通了,又看到光了,又看到各種境界,都在禪定里玩弄。你任何的境界,在禪宗大德看來都是「光影門頭」。什么光影?那都是你心光所變化的,唯心所造的,都是你第八阿賴耶識心理的投影,不是真實的境界。真實的道是無境界,不管你氣脈、四禪八定,都不過是唯心所造。修得成的東西,不修就壞得了,那不是道,那是功夫。功夫你造得出來,多打坐一定練得出來。貪著清凈境界,是菩薩的束縛,是學(xué)佛的錯誤。要如何解脫呢?「以方便生」,方便也可以說是一種方法,也可以說能夠灑脫,不被禪定境界,不被功夫境界所困,就是菩薩解脫。以方便的法門出定,生起什么呢?生起大悲心,不貪著禪定之樂,要為眾生起行。生起方便法門是菩薩的解脫,這是專對解脫禪定而言。
「又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关澲U定的功夫,沒有用智慧方便來放棄這禪定的功夫,就是無方便慧,就是菩薩的束縛。有方便慧,就得解脫。再進一層,方便還容易,智慧很難。比如有錢都可以做好事,但是并不一定真做了好事,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拿錢去做好事反而害了人。有時候我們覺得做了件大善事,它的后果是大惡事。有時慈悲一個人反而害了他,比如教育兒女,愛的教育是方便,你沒有智慧的愛,會害了兒女一輩子。無慧的方便是一種束縛,要懂得方便必須有智慧。
「何謂無方便慧縛?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于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diào)伏,是名無方便慧縛!故裁词菬o方便慧的束縛?我先說對不起了,現(xiàn)在很流行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根據(jù)《阿彌陀經(jīng)》,西方極樂世界有七寶行樹、七功德池......一大堆,那邊一本萬利,不花一毛錢,你只要拚命念他,什么寶貝那邊都有了。諸佛菩薩說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方便法門,是救度眾生最好的法門?墒俏覀円话隳罘鹎笸鞣降谋娚,都是「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我念了一萬遍了,我吃素三十年了,我往生一定挨到阿彌陀佛身邊去了。我們檢查一下自己的心理,都認為自己是上品上生,這是一種學(xué)佛的。還有一種學(xué)佛的,我看了就怕,他眼睛里、心里有一把佛的尺子,看到人就比一下,唉喲!這個不是菩薩啊......他們都是著了「以愛見心莊嚴佛上」,以此心理成就眾生,嘴里講空、無相、無作,實際一點也不空。勸人家不要著相,自己什么相都著。講一切無作法,自己又作又要解脫,我要回去拜佛了。這就是無方便慧的束縛,學(xué)佛而被佛法困住了。
我的老師袁先生有一次告訴我,世界上任何魔都好辦,只有一種魔,誰都降伏不了的,什么魔?佛魔。被佛魔到了。他就是指這個。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的心理,與凡夫的心理一樣,愛見就是貪念。結(jié)果變成以貪念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還自以為在弘揚佛法,在度眾生;這樣才是如法,那樣不如法;我這個才是佛法,他那個不是佛法。跑到宗教團體去,聽了這種話頭痛死了,都是沒有方便智慧,不學(xué)佛還好,學(xué)佛以后,反而加了一條繩子,捆得更厲害。
針對這一種學(xué)佛的心理,要怎么解脫呢?
「何謂有方便慧解?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于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diào)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鼓罘鹁褪悄罘,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我經(jīng)常提醒同學(xué),注意佛國禪師寫的一首非當好的《華嚴經(jīng)》五十三參的偈子:「有時且念十方佛,無事閑觀一片心。」這是真正的凈土法門。如果用這兩句解釋《維摩詰經(jīng)》,第一句話就是「莊嚴佛土」,第二句話就是「方便慧解脫」。真的念佛,真的學(xué)佛就是這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并不是逃避的意思,而是去求深造,深造之后還是起大悲心,回到六道輪回中,廣度眾生,這是真正的有方便慧。
《維摩詰經(jīng)》這一段,是我們修凈土、修密宗、修有相法門最重要的參考,否則我們雖然學(xué)的是佛法,走的卻是邪魔外道之路,不能得正解脫。
學(xué)佛主要在求解脫,但是解脫好像并非究竟。解脫以后是為什么?是為了證到不生不滅的法身。普通佛經(jīng)中提到不生不滅的法身,可是并沒有提到不生不滅以后我們是常在的,沒有這個觀念。只是我們自己有這個觀念,認為只要證到不生不滅,就不生不死永遠常在了,這是很自然會加上的觀念。佛法只說不生不滅。怎么樣不死呢?本來無生,就當然地無死,生與死是兩邊相對的話?墒侨サ魞蛇吘陀钟幸粋中間的觀念,認為是永遠存在的,那又變成落邊了,落在長生的邊見。中國道家有長生不死的觀念,可是長生是沒有的事,也沒有長死的事。生與死,生與滅,都是兩頭的觀念。一切凡夫眾生從無始以來,落入我見的愛見里,想要抓住一切,所以會認為不生不滅就是永遠存在。如果你說解脫之后就是空,他又會加一個觀念,可以躲在空里面不來了。好像厭惡萬事,想找個空間躲起來,一個人清凈。不要忘記,你躲到一個空里去,那個空仍然是個境界,還是有,不是真的空。只不過暫時偶然落在空上,比較上會覺得,空比一切的有舒服一點,但是還落在邊見上,被自己愛見的習氣所束縛而不知道。
學(xué)佛不管是修哪個法門,一沾到一點愛見的心理,這個佛法就不究竟了。我們前面一再提到「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比如念佛法門,我們研究了《維摩詰經(jīng)》,就明白那是個方便法門。佛的國土有沒有呢?的確有,像西方極樂世界,東方藥師佛琉璃光世界,從我們的觀點看來,幾乎是一樣的,琉璃為地,有種種的莊嚴。如果把佛經(jīng)當哲學(xué)或科學(xué)的研究,就會覺得很好玩,說了半天還是沒有逃過這個世界的范圍,什么蓮花、七重欄楯,但是沒有說七重哈不欄楯,因為沒有這個東西。各種經(jīng)典形容,都是用人的意識習氣中覺得最美的東西、最清凈、最好的東西。為什么呢?這是佛的方便法門,引導(dǎo)教化眾生。因為你不曉得如何解脫這個世界上的煩惱痛苦,佛拿個東西教化你,用無量的方便,善說一切莊嚴佛土法門。
凡夫眾生,因為自己無始以來的愛見心作祟,就牢牢抓住了佛土境界的東西。我們真要反省,這個是解脫嗎?它是方便而已,并非究竟的。換句話說,我們往生那一個國土不過是留學(xué)深造而已,你往生佛土算是成佛了嗎?不算的,成佛在于了心,心解脫。往生以后,受到佛法僧的教化,拿到真實的學(xué)位而成就,我這么講是個比方。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是為了「成就眾生」,「于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diào)伏」,要你自己調(diào)伏一切愛見心的習氣煩惱而成佛。但是因為我們的愛見心作祟,就執(zhí)著了他方佛國,如果是這樣,就是無方便慧縛。
「何謂無慧方便縛?謂菩薩住貪欲嗔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殖眾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縛!箤W(xué)佛有戒、定、慧三個階段,我常說,學(xué)佛的最后目的是慧解脫,智慧的成就,證得不生不滅的法身。這一點千萬要注意。學(xué)佛不是迷信,不是宗教情緒的成就,那些只是學(xué)佛的方法而已。但是智慧的本身也有毛病,一執(zhí)著就變成毛病!笩o慧方便縛」,是自己學(xué)佛因為沒有智慧而進入了病態(tài),這是講哪些呢?就是「菩薩住貪欲嗔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殖眾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縛」。一切凡夫眾生都可以稱為菩薩,甚至也可以稱諸位是佛,不過是因地上的菩薩、因地上的佛。像法律規(guī)定,國民具有被選舉為國家元首的資格,至于誰可以當選,要看他平生的努力,看他的學(xué)問、道德、行為夠不夠。他雖然當選為元首,他還是國家的國民。這是用來說明一切眾生,生來個個具備作菩薩的資格,即使他是外道乃至魔,他的善根被煩惱習氣所掩蓋,有一天他把黑幕拉開了,恢復(fù)他的自性光明,他也能成佛。這是佛教真正的精神。所以佛眼看一切眾生最究竟處,對魔外道沒有差別,絕對的慈悲,絕對的平等。佛法要我們這些菩薩,去除貪、嗔、癡、邪見來修,我們反而是以貪欲嗔恚邪見來修菩薩道。簡單的例子,我們在佛堂念佛,如果有人的衣著在我們看起來不如法的話,就會一面念佛一面瞪他一眼,嗔恚心就來了,因為我們認為這樣才對,他那樣就不對?v然在弘法在利生,心中貪嗔癡等煩惱一點沒有動搖。大的例子也有,有些人發(fā)菩薩心發(fā)得過頭,看到朋友或家人不信佛,氣得睡不得覺,講人家會下地獄,那個態(tài)度就是嗔恚心。如果拿宗教情緒來看,會覺得他是好的佛教徒,但是在我看來,他很可憐。你學(xué)你的佛,別人作他的人,各有各的路,你學(xué)佛究竟對了沒有,別人作人究竟錯了沒有,都是問題,不要用一個尺碼來看全世界所有的人。老實說,朋友或家人,可能就是看了你這神神經(jīng)經(jīng)的樣子才不信佛的。這就叫作無慧方便,所以把自己束縛起來了。雖然也是行菩薩道,因為自己沒有智慧方便,因為以貪欲嗔恚邪見等(包括心理各種狀態(tài),包括百法明門論各種心所而起的煩惱),來殖眾德本,雖然是作好事,但還是有所挾帶。應(yīng)該以無所求、無所愿、無所得的心情來做好事,才是真正的菩薩在殖眾德本。
我常說最怕年輕人找我學(xué)兩樣?xùn)|西,一個是《易經(jīng)》,一個是學(xué)佛。要學(xué)佛的人我都勸他們中年以后再來,該結(jié)婚生子的就趕快。而且真要學(xué)佛就要放下一切,至少有個短時期要放下。有的人不肯放下,還以功利心來求佛法,希望對他的事業(yè)有幫助。這我就不懂了,我學(xué)佛一輩子了,對我的事業(yè)沒有幫助,我也不求幫助,要這樣的心情才可以學(xué)佛。沒有這個認識,不但學(xué)佛,學(xué)任何宗教我都反對。我為什么反對年輕人學(xué)《易經(jīng)》呢?鉆進來爬不出去,就很麻煩。我開玩笑說,這兩樣?xùn)|西最好都不要學(xué)通,學(xué)佛沒有悟道之前,可以想象悟了道以后的美妙境界。《易經(jīng)》沒有學(xué)通前,可以沈醉在學(xué)通之后,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的境界,但是真到了這個境界,日子過得多沒意思,就像是曉得出門會被人打,門都不敢出了。
「何謂有慧方便解?謂離諸貪欲嗔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殖眾德本,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乖趺礃邮怯兄腔鄯奖愣媒饷摚恳x諸貪欲嗔恚邪見等諸煩惱,你要注意這個「諸」字。貪欲不只一種,貪男女、功名、富貴、睡、吃等都是,多得很。比如我喜歡看書又喜歡買書,對書比對什么都愛惜,經(jīng)過幾回戰(zhàn)亂,丟了好多書,所以曾經(jīng)發(fā)愿不再買書,這真是好大的愿,唉!不到三個月又開始買書。覺得自己真可笑,這是習氣,也是貪欲。真學(xué)道這些都應(yīng)該要丟下!笧閷W(xué)日益,為道日損」,什么是學(xué)問?是妄想之所生,也都要丟掉。不過你們年輕人可不要抓住這句話,就不看書了。我甚至有時到了無書可讀的地步,手邊那么多書全讀過了,這個時候,讀書的欲望來了也很痛苦。我對字畫也很喜歡,但是一件不留,因為我老太爺從小就教我,聰明人喜歡古董字畫,笨人才收藏古董字畫。我們學(xué)佛一定要檢查自己的諸種貪欲,如果這種地方檢查不出來,你盡管在學(xué)佛,也統(tǒng)統(tǒng)是病態(tài)。
再下來是要離諸嗔恚,嗔恚也是很多樣的,不要認為自己的小脾氣不算什么,大小是一樣的,都是習氣,轉(zhuǎn)不了就解脫不了。
再來是離諸邪見,最后加重語氣「等諸煩惱」,這些都是煩惱根本。這些文字都容易懂,但你深入研究一下,這里頭解釋多了。你研究出來,成了《維摩詰經(jīng)》專家,就著書了,貪欲包括了哪些,列個名單,嗔恚有哪些,這個名單同那個名單劃一條線,作成個圖表......人家一看,學(xué)問好,佛學(xué)通,可是又落入貪欲。貪這個東西就丟不掉,腦子鉆進去了,夜里都在想那個圖表,在那個名詞上,永遠不得解脫。
這有慧方便解要如何得呢?要回向。我們解釋佛經(jīng)的名詞,最困難的是「回向」,禪宗的祖師爺說回互。大家念完佛經(jīng)以后念兩句回向,那是口頭回向。比如我們?yōu)楦改赣H念經(jīng),最后也要念一個回向的句子。有同學(xué)問我究竟什么是回向,這同學(xué)的學(xué)問很好的,難道他連這文字都不懂嗎?絕對懂的,可是他還要問,是真問題。其實回向還真難懂。你說做了功德之后,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不是還是做生意的心理?還是有所求心,不過所求的目的不同而已。
佛法這個回向的名詞,翻譯真是好;叵蚓褪禽喕,輪回就是回旋,回互,也就是無始無終,總而復(fù)始。你懂了物理的道理,我們的心本來就有回向的功能。換句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報就是回向。我經(jīng)常要你們留意科學(xué),科學(xué)越通,佛法越昌明,佛法是真正的科學(xué);叵蚴潜疚徊粍樱D(zhuǎn)的道理,有向心力也有離心力。我們念經(jīng)為父母作功德,你只要這個念頭一起就已經(jīng)回向了,不是在回向之外更加回向。
我們行一切佛法,修一切佛法,不要被法所縛,要有這個智慧,才能夠真得到佛法的利益,求得解脫。
接著,維摩居士另起一個題目。
有病菩薩該如何
「文殊師利,彼有疾菩薩,應(yīng)如是觀諸法!顾麑ξ氖鈳熇兴_說,一切有病的學(xué)佛的人,應(yīng)該像上面所講的,觀一切的法。為什么來問病會牽扯到這么多佛法來?這個我們都討論過了。因為生病,身體的病怎么來的?由念而來。念又怎么來?念由心造。因為心理不正常,慢慢形成身體的病。所以依佛法的醫(yī)理,一切的病都是心理來的。像我們現(xiàn)在,都有「老」病,生老病死的老,這就是個病態(tài),這個病態(tài)的過程是由業(yè)力來,業(yè)力怎么來?從心來。病由業(yè)生,業(yè)由心造。了心以后,就沒有病,也沒有生老病死,所以都要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維摩居士對有疾菩薩說,應(yīng)當要這樣子來觀。
「又復(fù)觀身無常、苦、空、非我,是名為慧。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惯@里告訴我們一個實際的行為,就是一個實際的修法。他說,最重要的一點,我們隨時隨地要曉得,我們的肉身,這個業(yè)報之身,本來是無常的,所以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前幾天看見有個同學(xué)頭發(fā)有些白了,我們一直以為他很年輕的,一問他年紀,不知不覺都四十八歲了。他說白頭發(fā)拔了又生出來,很麻煩。我說我還恨自己頭發(fā)白得不夠快,一頭白發(fā)多漂亮,還可以裝成有道之士,古人形容是「童顏鶴發(fā)」,鶴發(fā)就是白頭發(fā)?赐巳松,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
我現(xiàn)在去理發(fā)時,看到個現(xiàn)象很有趣,有些男士去染頭發(fā),染得烏黑,還修指甲,一搞一兩個鐘頭,有這個時間浪費不如回家打坐。這染頭發(fā)在中國古代就有,而且還有染胡子的。人不論古今中外都怕老,老就老了嘛!老有老的漂亮,死也有死得漂亮。真是沒有氣派!經(jīng)不起老!人不要怕死。古人有首詩:
白發(fā)新添數(shù)十莖幾番拔盡白還生
不如不拔由他去那得功夫與白爭
他的白頭發(fā)拔了又生,后來大悟了,不如不拔,哪有時間跟這頭發(fā)爭呢!講了半天,就是要觀身無常,這個肉身從出生時,就開始一天一天死亡,就算活了一兩百年,不過是把死亡的時間拖后而已。這個觀身的觀,不是要你做什么特別的觀,是了解的意思,要你瞭解這個生命肉體的存在本來無常,是苦的根本,要觀身本來空,無我。你也許會說,這些話不用說了,我們學(xué)佛那么久,都懂了。對不起,為什么重復(fù)說?因為大家雖然了解,可是沒有真做到。如果一下做到了,就成功了。不管多么會說無常、苦、空、無我,一點都做不到。哪里做不到?心做不到。心念真做到了,一放下就對了。
維摩居士說,觀身無常、苦、空、無我是慧解脫,這里有個關(guān)鍵,有很多同學(xué)修白骨觀,有幾位年輕的還修得很好。我常對他們說要注意,白骨觀要觀好,觀不起來不算數(shù)。觀起來一定,就不用打坐,自己白骨架子隨時隨地觀出來了。出來之后,進一步要白骨放光,然后觀空。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如果造不出來,你的佛法就是空話。觀空了以后就沒有人問我:「老師,我觀空了以后怎么辦?」哼!觀空了就給你一個耳光,觀空了還要怎么辦!還要問?你就是空不了嘛!可是,這樣觀成了,放光、空,然后定在那里,這樣算解脫了沒有?這是定,不是慧,不是慧解脫。那個境界,還是第六意識所造的。話說回來,你還沒有做到就少吹了,必須要經(jīng)過這個修持。真正的解脫是慧解脫。這里說觀身無常、苦、空、無我,不是白骨觀那個觀想的「觀」,是理念上的「觀」,本來此身無常,本來此身是苦,本來此身是空,本來無我,這是慧解脫。
可是你要注意,不要認為這樣你就懂了這個慧解脫,你又錯了。你必須要「定」修到了,然后觀透徹了,才是定慧解脫,才是究竟。得了慧的人怎么行菩薩道?「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姑髦来松頍o常、苦、空、無我,可是不怕入輪回,不怕生老病死,生生世世情愿再來,愿意吃這個苦頭,愿意受這個罪,救度利益世間一切眾生,不生退卻心,才是菩薩的方便慧。所以諸佛菩薩的大愿,也可以說就是諸佛菩薩的方便慧,也就是菩薩道,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小乘的人比菩薩聰明,知道不可為,這個眾生度不了何必度?就不管了。菩薩道是明知道眾生不聽話,要跟他千年萬年乃至多少劫都跟下去,總有一天使他聽話,自己這樣做是很痛苦的。
「又復(fù)觀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為慧。」這里特別重要,了生死是怎么了?所謂的「坐脫立亡」,跟人家打個招呼說自己要走了,腿一盤就死了,本事是大,可是不一定了了生死。他可以是生死來去自由,不一定可以了生死。了生死的道理,就是《維摩詰經(jīng)》現(xiàn)在講的這一段。
維摩居士告訴大家,要這樣去看這個身體:只要有肉身的存在,就一定隨時有病。肉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類組合,依現(xiàn)代醫(yī)學(xué)觀點,是由九大系統(tǒng)組合。坐久了想站起來,坐得難過了就是病,是坐病。站久了有站病。打坐久了腿發(fā)麻也算是病,你把腿放了,覺得舒服,又成放的病,放久了又想盤起來。給你躺下來,躺久了你又受不了。這就是「身不離病」。
接下來他說「病不離身」,兩對四個字好像是一樣的,其實有兩層意義。前面一句說有肉身就有病,但是如果你功夫到了,不一定要打坐,只要方便智慧觀察透了,由慧而得的定境,能空掉肉身,也就是受陰、行陰得解脫,病就沾不上了。因為病就是業(yè)報,病魔是限于一個范圍的,沒有了肉體之身,病魔就魔不上了。我們沒看過虛空會生病,它空的,沾不住。所以要注意這「身不離病,病不離身」八個字,它有兩層意義不要輕易看過去了。
再進一步的第三層意義「是病是身」,我們凡夫眾生有這個身體存在,這生命本身是業(yè)報之身,就是個病態(tài)的存在,病就是身。
下一句難懂了,「非新非故」,我們所有生的病,比如今天感冒了,不是今天得的,無始以來就有感冒在里頭,不是新來的。但是這個病也不是過去都有的,非故,是剛剛來的。這個文字就是這樣說的,但我一直提醒大家,《維摩詰經(jīng)》文字看來容易,其實是最難懂的,跟《楞嚴經(jīng)》一樣,文字翻譯得太高明了。這「非新非故」,用白話翻譯是,這個病跟身體的關(guān)系不新也不舊。昨天感冒,今天好了,真好了嗎?沒有,病根還在。只要此身還在,你的病根就在。再進一步,身的病根在哪里?在心。此念未空,只要貪嗔癡慢疑悔這些根本業(yè)力未空,此病就還在。你現(xiàn)在覺得沒病沒痛,其實還在病中,「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如果能夠離開這個病態(tài)的生命,就歸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涅盤清凈,法身道體,清凈圓明。所以千萬要注意這幾句話,透徹到極點。這就是禪
了,要參了。懂了這個才是真的般若智慧。
「設(shè)身有疾,而不永滅,是名方便!惯@幾句話更嚴重,分兩層意義。假設(shè)我們身體有病,菩薩不求無病,這就叫方便。修行人以病苦為師,身體太健康的不能成道,病苦是修道的親因緣,你看看《高僧傳》,看看歷代的神仙傳,所有有成就的人身體都不大好,十個中間有七八個少年多病。因為多病,他對人生的看法就深刻,會害怕,就追求脫離生老病死。因此得道的人多半是疾病中人,尤其是道家的人物,一個個都懂醫(yī)藥。因為自己多病,想要救命,久病就成良醫(yī)了。玄奘法師的傳記記載得很清楚。龍樹菩薩的系統(tǒng)非常注重醫(yī)藥,孫思邈的《千金方》就吸收了龍樹、耆婆的藥方。玄奘法師到印度時,還見過龍樹菩薩的弟子七百歲。龍樹菩薩的這個弟子,還有兩個徒弟,各一百多歲,據(jù)說,他要玄奘法師跟他學(xué),先學(xué)醫(yī)藥二十年。玄奘法師不干了,他說自己是發(fā)愿來取經(jīng)的,二十年就要回去,不能為了學(xué)醫(yī)藥而違愿。我們讀到這里,心里就很難過,合掌贊嘆玄奘法師!要換了我們,寧可留下來跟活菩薩學(xué)醫(yī)了,中國有沒有佛法同我什么相干!玄奘法師行的就是菩薩道,剛才講的菩薩不厭倦生死,所以「設(shè)身有疾,而不永滅」,菩薩不求無病,這是第一個意義。
第二個意義,真正學(xué)菩薩道的可以做到不死,可以做到無病。剛才講的龍樹菩薩的系統(tǒng),比如密宗,修法是先求肉身的長壽。因為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在輪回里容易昏迷,容易走錯路,所以他寧可走這個路線。再說佛在涅盤之前也問過阿難三次,你看怎么樣?我可以使這個色身留下,但是在眾生的果報上來講,是應(yīng)該走了。佛經(jīng)上記載,阿難三次都好像被魔迷住了,所以像沒有聽見似的。等佛宣布要涅盤,阿難跪下來哭了,說佛不應(yīng)該走的。佛告訴阿難,已經(jīng)問過你三次了,如果當時你說要留下,我就留下了,現(xiàn)在機緣過了。但是我們要問,佛為什么要玩這個花樣?干什么一定要等這個機緣?這里頭有道理的,學(xué)過唯識的就知道,所謂二十四種心不相應(yīng)行法,是意識心沒有辦法把握的。比如對一個真正修定的人,修真正密法的人(不是現(xiàn)在這些念咒子、想一下紅的綠的觀音、手里弄一下手印的密宗),將死亡時,身體是有一個征候的,到了那一點,只要控制住那一點一個時辰,等于現(xiàn)在的兩個鐘頭,就可以再過多少時間的劫數(shù)。這就是做功夫定力的關(guān)系了。當然不是那么簡單,但是有這個方法,不然,佛法老是講道理而沒有方便,又何必學(xué)佛法呢?所以諸佛菩薩「設(shè)身有疾,而不永滅」不讓他有病,不讓他走掉,是可能的,真的。
一般學(xué)者認為《楞嚴經(jīng)》是偽經(jīng),其實《楞嚴經(jīng)》都有消息給你的,消息在哪里呢?《楞嚴經(jīng)》的消息在十種仙道里,是五十種陰魔之外,這個不是魔,也不完全是外道,《楞嚴經(jīng)》把他列為十種仙道。這十種仙道中,有些人念咒語的,有些人練什么功夫的,有些人煉藥的。所以也算是外道,佛說他們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独銍澜(jīng)》自己叫作密因,是密宗的經(jīng)典,它有個秘密在里面,我們讀佛經(jīng)不要被佛瞞過去了。反過來講,這十種仙道如果他有這個功夫本事,他又能證入,那是什么個說法呢?那就是佛了嘛!很簡單。乃至他走外道法門的,你看密宗很多修法是外道修法,雖然走了迂回路,可是他走到這里一轉(zhuǎn)入正道的話,他得到證入了,改邪歸正總沒有錯了吧!這就是秘密。
所以說,維摩居士跟文殊師利菩薩討論身的病,最后有秘密,就在這里「設(shè)身有疾,而不永滅,是名方便」。真正的佛法自己是可以治病,唯心所造。《大藏經(jīng)》當中也有佛說的治禪病的經(jīng),你們都不看,都請一個人幫忙讀了給書蟲去吃了。里面都有的,佛告訴我們?nèi)绾沃尾,乃至天臺宗利用數(shù)息治病方法都有,只是我們訂了《大藏經(jīng)》,并不去好好研究。
我們研究《維摩詰經(jīng)》,要再三反復(fù)地復(fù)習,像古書這些經(jīng)典,看一次二次三次就認為自己看過了,那等于完全沒有看。古文的經(jīng)典為什么要背?「好書不厭百回讀」是古人的讀書方法,同一本書每一次讀起來的理解都不同。現(xiàn)代人讀書多,知識是淵博了,可是學(xué)問越來越差,因為沒有深入,「好書不厭百回讀」的精神沒有了,一本書以為看過就好了,讀兩三遍就覺得浪費了。
假如今天來考你們《維摩詰經(jīng)》,問你文殊師利向維摩居士問疾這一段,有幾個重點?這就要命了,我相信全堂要交白卷了,可見沒有研究過。你們現(xiàn)在翻開這一卷,文殊師利問他,第一個,菩薩如何有疾?假使有病要如何慰喻?維摩居士答復(fù),第一個,菩薩對于身有病的安慰,第二個,身在病中自己的觀念怎么樣安慰,怎么樣解脫。這病就是個法門,它是生命的一個現(xiàn)象,生老病死都是生命的現(xiàn)象,都是一個過程,從早上到晚上,再到天明,每一分秒都走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身心所感受的遭遇都不同。
你看,文殊菩薩在前面曾問他:「居士所疾,為何等相」。再問:「菩薩應(yīng)云何慰喻有疾菩薩」。再問:「有疾菩薩云何調(diào)伏其心」。維摩居士答,因為此心著我,然后要如何了心,了念......這些都是重點。我們不照古代分科判教的方法去搞,那是在作文字分類歸納,F(xiàn)代西方作論文的方法,要有綱目,覺得了不起。佛教在唐朝以后已經(jīng)開始作分科判教了,比西方的寫作方式還要嚴謹。分科是作科學(xué)分析,判教是把佛學(xué)的教理批判歸納,F(xiàn)在幾乎沒有什么人能真正了解正統(tǒng)的天臺宗分科判教,沒有人下這種功夫了。我們不走分科判教這條路,走實修,走科學(xué)方法研究的路線,就要注意每一點,再分好幾個要點,像我剛才問的題目,你總要能答出來。大家平常讀佛經(jīng),讀過去就算了,對于這個要點不留意,如果能抓住這個要點,對修持與佛學(xué)的用功,那關(guān)系就太大了。我在此提醒你們青年同學(xué)特別注意,否則你只在搞皮毛而已。
有病菩薩如何調(diào)心
「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yīng)如是調(diào)伏其心!宫F(xiàn)在又進一層,我們生病了,身體感受痛苦,這個受陰和其它四陰--色想行識,都是這個心所變的。等于一只手有五個指頭,實際上都是一只手。生病當中正好用功,我上次提到,你要體會你的思想里頭--思想也是心的作用--并沒有痛苦,可是思想被感覺拉著走了。如果能把心的思想的痛苦拿掉,感受的病苦就輕七八分了。再把感受也去得掉的話,此身等于無病了,但其實身上還有是病的。行陰的解脫就很難,比如是細菌感染的病,你定力雖然高,能把心的思想和感受拿開了,可是細菌還在你身內(nèi),它的作用還在,它還跟著行陰在跑。你要行陰空得了才行,那就要談《楞嚴經(jīng)》了,行陰空得了就差不多了,當然還有識陰在。
有個同學(xué)聽了,認為有病就把受陰拿掉,以為跟想陰沒有關(guān)系的。怎么沒關(guān)系?關(guān)系很大,你的感受也是想陰來的,五陰同是一念。不過我們講粗的思想,比如生病發(fā)高燒,它兩個好像是分開的,身體感受的難過好像和思想沒有關(guān)系。你沒有病的時候這兩個好像分不開,稍稍有點用功經(jīng)驗,有病當中分開就明顯了,病中是最好用功的時候。
剛才上面的幾段是講如何調(diào)伏其身,接下來維摩居士和文殊菩薩,講如何調(diào)伏其心。這個問題還沒討論完,我們講了很久,他們兩個當時談話就是一下下。第一個提出來,對身有病的看法,第二個提出來,有病當中的念,這里頭就有問題了,思想同念頭的差別,就是心、意、識三個的差別。你生病了,身體隨時覺得難受,你不想它,你的思想還在想別的,想喝茶、想欠了人的帳、想怎么做生意賺錢,可是你身體還是感到難過,這個是念,念是念念不會忘的。這些心理狀況,身上的感覺,一定要分析清楚,深入研究佛學(xué)佛經(jīng)對自己才受用,不然何必浪費時間研究這些?要研究這些東西,是對自己的生活生命有用處,所以才花時間作這個學(xué)問。
有疾菩薩應(yīng)該怎么樣調(diào)伏其心呢?
「不住其中,亦復(fù)不住不調(diào)伏心!惯@難辦了,所謂明心見性,是心的道理。上面是說如何調(diào)伏其身,如何調(diào)伏其念,但是不論身體也好,念頭也好,自己如何安慰、解脫,都在這心的范圍。現(xiàn)在又講如何調(diào)伏其心了,又重復(fù)了!覆蛔∑渲小故鞘惯@個心不在病中,很難了。我們生了病,普通感冒發(fā)燒還不算痛苦,假使生重病要開刀,像小說《三國演義》,寫關(guān)公手臂中了毒箭,需要刮骨治療。關(guān)公沒有上麻藥,一邊讓華陀刮骨,一邊還在跟人下棋,他有修養(yǎng)的,用下棋把精神移開了,這是小說寫的。世界上也真有這種人,一九四八年在基隆,我一個侄子在工作時,胳臂被機器夾傷了,那個時候那個地方的醫(yī)療條件是很落后的,不像今天。當時他被送進醫(yī)院,醫(yī)生說要切斷,但是沒有麻藥。這小伙子壯得很,就說那切斷吧!結(jié)果人家要找繩子把他綁起來,他說不要綁了,我不動也不叫就是了,切吧!結(jié)果血都流了好幾桶。我當時不在場,后來問他痛不痛。他說怎么不痛呢?痛又能怎么辦?有什么好叫的?只好咬著牙不叫了。我過去在大陸也看過,部隊里的年輕人,說勇敢真是勇敢,死就死了,乃至有的土匪被拉上刑場還在笑的。不管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他會調(diào)伏其心,把心拿開了,太不容易了。
現(xiàn)在的青年人有許多的毛病,經(jīng)常身體不好,都是自己心造的,心理病。你能夠調(diào)伏其心,不會生心理病的。如何「不住其中」,此心不在病中,很難的。如果你有個頭痛牙痛的,你能空得掉嗎?做不到的話你學(xué)佛都是空話,自欺欺人。佛學(xué)是非常實際的東西,你用不上還搞這個東西,不是浪費時間嗎?
如說完全「不住其中」是了不起,真解脫了,真達到空了嗎?不是的,還是要用一點功夫的,要住在調(diào)伏其心。這是菩薩行,但還沒有成佛。你縱然隨時可以把心拿掉,空了,跟病脫離關(guān)系,但你不用一點功夫,不用一點定力,是做不到的,所以還是在用心中。不住其中,還是在用心中,「亦復(fù)不住不調(diào)伏心」,反過來講,這個時候還是在調(diào)伏其心,還要用力用功,才能做到與病脫離關(guān)系。理由在哪里?
「所以者何?若住不調(diào)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調(diào)伏心,是聲聞法。是故菩薩不當住于調(diào)伏不調(diào)伏心,離此二法,是菩薩行!棺≡诓徽{(diào)伏心的,是凡夫,是一般笨人。普通人生病,當然是痛苦了,痛起來就叫哎喲,這個很自然的。但這是愚夫心,跟著現(xiàn)象走,不調(diào)伏心就是普通人的心理。
聲聞,就是小乘,他有禪定功夫,腿一盤,空了這個念頭,就沒有感覺了,把身和心分離。他把病用心理的影響壓下去,是把受陰的感覺壓下去。這時病還是病,肉身還沒有轉(zhuǎn)。縱然此身得到神足通了,五種神通具備,仍然沒有辦法逃過生死。
我們知道有些有道的高僧或是密宗的活佛,他們最后是得癌癥死的。你不能說他們得了癌癥就沒有道,不能這么說。癌癥是身上的痛,道是在心中。但是你也不要迷信,有朋友去錫金參加一個活佛的火化,回來后告訴我,火化前太陽旁邊現(xiàn)出彩色的光暈,火化時冒出一股黑煙,是活佛騎在獅子上的樣子,火化后又有很多舍利子。我聽了就一直說,好,好。等朋友走了,旁邊的學(xué)生覺得奇怪就問我,老師你只點頭說好,其它話都不說,是為什么?唉!我當然要贊嘆,其它不用對這位朋友說了。錫金那個地方緯度高,過去我在云南的山區(qū)走過的,那個氣候之好,在那種地方,太陽月亮周圍經(jīng)常有彩暈是普通的事。又好像說某某人寫佛經(jīng)之時,大地震動,現(xiàn)六種震動,真是有道啊!我在這間課室講課,也是碰過好幾次地震的,都是瞎扯,什么鳥銜個花掉下來,學(xué)佛不要迷信。以前這里有一位年輕的美國小姐,她什么流行的功都練,最近在美國突然死了。你們同學(xué)搞什么氣功的特別要注意,越注重有為法的,越容易倒下來。
佛的弟子中,目連尊者神通第一,佛經(jīng)常告訴他不要玩這個啦!神通也是無常的,目連尊者的神通還得了,他可以把他方世界的星球,一把抓來給人看,像水晶球一樣。最后他要死的時候,想要逃,天上地下都躲不掉,只好來告訴佛,無常到了,生命要結(jié)束了。佛說:告訴過你神通是有為法,無常是不能躲避的,一切圣賢不避它的,順其自然吧!目連尊者神通雖然大,他沒有修轉(zhuǎn)身法。我們前面提過,佛有四個弟子留形住世,還在人間,不知道你們諸位當中哪一位就是。他們修的這個法,有這個成就,一切唯心造的。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一般學(xué)佛的人嘴里這么念,事實上這也不肯學(xué),那也不肯學(xué),結(jié)果哪一樣也學(xué)不好。
上面說愚人住不調(diào)伏心,聲聞人住調(diào)伏心,菩薩走中道「不當住于調(diào)伏不調(diào)伏心」。小乘人住于調(diào)伏心就一切不動了,萬事不管了,他只要在定中,不敢起愛欲心,也不敢動任何念。聲聞道以利己為先,菩薩道以利人為先。菩薩不應(yīng)當住于調(diào)伏不調(diào)伏心,調(diào)伏與不調(diào)伏都是兩邊,非中道。菩薩這樣也行,那樣也行。有時諸佛菩薩同凡夫行一樣,你看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生病照樣吃藥,還讓阿難為他去化緣。他八十一歲的時候,風寒發(fā)背而死。你說他是病死的,可是把他裝在棺材中,他還把腳伸出來,等他的得法弟子迦葉尊者趕到了,他再拍腳收進去,所以他死了沒死,還是個問題。菩薩走中道路線,「離此二法,是菩薩行!闺x開調(diào)伏與不調(diào)伏,空與有,這是菩薩道的修持。
什么是菩薩行
「在于生死不為污行,住于涅盤不永滅度,是菩薩行。」大乘菩薩道,現(xiàn)身于生死道不會被染污,可以留形住世,也可以隨時跑路,這些功夫見地都有了。萬一他涅盤走了,也不會永遠不來,可以隨時再到這個世間,慈悲利世。
「非凡夫行,非圣賢行,是菩薩行。」菩薩入于中道,你們看不出來。你們說在打坐或是夢中看到菩薩,你哪里看到菩薩?我學(xué)佛一輩子,沒有看到過菩薩,我說的是老實話。但是我學(xué)佛一輩子,到處看到都是菩薩。菩薩就在人間,很多。菩薩非凡夫行,但是他同凡夫一樣,你自己不到那個境界你是看不出來的。他也不標榜自己是個圣賢。悟了同未悟,得道同未得道,你看不出來,這是中道。既不做一個平常人,也不做一個非常人,如果被你看出來是非常人,這菩薩就成了薩菩。
現(xiàn)在中外都在捧寒山、拾得,如果現(xiàn)場他二人站在你們當中,諸位菩薩還理他們,我就服了你。他兩人掛著綠鼻涕,牙齒疏落,頭發(fā)散亂,不曉得有多臟,衣服也破爛,你不躲他們才怪呢!可是這類人物不多,我們當年都接觸過,你跟他接觸了,就會覺得他非常干凈。我本身有愛干凈的毛病,可是在他們面前就只好跟他們玩了,我還有個貪圖心理,小說神仙傳看多了,他們的鼻涕說不定是仙丹,吃下去長生不老,就大膽忍住,要我吃什么就吃吧!你不要看廟里塑的菩薩那么莊嚴,身上又掛了那么多寶飾,但是真菩薩不是那么好看的,你拜不拜?恐怕捱到你旁邊站,你還嫌他又臟又臭。我當年跟個叫花子跟了他一個月,因為我認為他是有道的,他坐在大便堆里討飯,最后雖然沒有辦法追出來,到現(xiàn)在我還認為他應(yīng)該是有道的。當時他要到飯就分我一點,我雙手接過來吃下去,不過我還沒因此而得道。朋友都勸我把這些回憶寫下來,這些故事講給你們聽,就是說真正有道之士非凡夫行,你細細觀察,他同一般人不一樣的。但是也照樣的吃飯,照樣的上廁所,照樣的生病,非圣賢行。
「非垢行,非凈行,是菩薩行!共还覆粌,一切凡夫的垢行都沾染,也都不沾染。不特別標榜學(xué)佛的樣子,非凈行,但是他處處凈行。
「雖過魔行,而現(xiàn)降伏眾魔,是菩薩行!闺m然超過了魔的境界,但是還實現(xiàn)降伏眾魔。病就是魔,被細菌感染了,細菌就是魔障。為什么會受傳染?受傳染就是被魔障障住了,就生病了。菩薩道是超過了一切魔行,對魔避免和厭惡,是修行階段的小乘境界,真正能夠成魔的人,才能夠成佛,佛跟魔是一體的。善念和惡念是一體的兩面,好像手心和手背,陰暗與光明。真正得道的人,超過了陰暗與光明,不受陰陽所拘束,也不受魔佛所拘束。生老病死是魔,煩惱是魔,心中結(jié)使如貪嗔癡慢疑,都是魔。大菩薩看魔外道與佛道沒有分別,但這不是凡夫能做到的。
「求一切智,無非時求,是菩薩行!惯@文字里問題來了,所以講佛經(jīng)要留意。菩薩求一切智慧,怎么叫「無非時求」?難道要以時求?不是時候不能求?「無非時求」是沒有任何時間限制的,也就是隨時隨地要求智慧。
戒律有講到「非時食」,早晨吃飯是天人食,中午是人佛吃飯,晚上是鬼道吃飯。照戒律,人是過午不食,過午吃飯就是「非時食」。為什么?用科學(xué)的理由才能解釋這個道理。佛經(jīng)的解釋「非時食」是方便,因為要配合當時人們的知識智能。我們這里吃早飯,美國那里在吃晚飯。哪一邊是早上,哪一邊是晚上,這是根據(jù)地球上的位置,是向太陽還是背太陽而定,是由地球自轉(zhuǎn)而來的,但以整個地球來講,是沒有絕對的早上和夜里。再者,各地人生活習慣不同,有的國家人注重早餐,有的注重中餐,有的注重晚餐。即使在中國內(nèi)地各處也有差異,有些地方的人一天吃六餐,三餐之間加兩頓點心,夜里再吃宵夜;有些地方的人一天吃一頓,吃兩餐被認為浪費。這樣說來,哪個才是「非時食」?當然,黑夜里是許多昆蟲和野獸活動進食的時間,比白天活動的生物多太多了,夜里是他們的世界,這就是業(yè)力不同,感受不同。
總之,關(guān)于「時食」,「非時食」的研究,是很有問題的。中午是以太陽當頂為準,但是臺灣的中午和西藏的中午差幾個鐘頭,臺灣的出家人中午吃飯,西藏還在早餐呢!現(xiàn)在佛法在科學(xué)時代要留意科學(xué),否則有些宗教的東西,你自己都解釋不通就不通下去了。有修養(yǎng)又有知識的人聽你這樣講,站起來就走了,也不會批評你,因為談都沒辦法跟你談。
「求一切智,無非時求,是菩薩行!惯@是說菩薩求智慧求學(xué)問,隨時隨地都在求,沒有松懈的,精進不懈。大家不要讀錯了這一句話。
「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薩行!蛊兴_道的人已經(jīng)證到了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本來無生,但是他不住在無生,不住在空的境界里?蘸蜔o生有差別的,我是方便講法。他雖不住在不生,但還是住在生生不已中。「不入正位」的正位就是無生法忍,如果住到無生法忍,他就不起用,也不來慈悲布施,接近于聲聞道了。
維摩居士告訴文殊菩薩,一切菩薩在病中要如此調(diào)伏自心,這個病是大病,世人都是在病中。佛經(jīng)說一切眾生皆在作夢,生命就在作夢,所以叫作大夢,這個也是大病。
「雖觀十二緣起,而入諸邪見,是菩薩行。」行菩薩道的人,觀十二因緣都了解了,而入諸邪見,也就是一切魔外道法也都會。
「雖攝一切眾生,而不愛著,是菩薩行!箶z是包含、包容,菩薩是慈悲的,愛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但自己不會被愛這個觀念所困住,不落入貪愛心理,隨時在解脫中。
「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菩薩與聲聞緣覺一樣,也會樂于遠離。《金剛經(jīng)》中的須菩提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他談空第一,是阿蘭若行者,就是修出離道,有出離心,厭惡三界。小乘羅漢的肉體壽命到了就走了,念也空了。我非常欣賞大阿羅漢要入涅盤的四句話:「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后有!沟兴_雖然樂于遠離,不會依身心盡。
在本經(jīng)前面的弟子品中,講到佛要弟子們?nèi)柌〉臅r候,第一位是舍利子,維摩居士和他討論過宴坐,也是我們學(xué)佛的人一個重點觀念。
今天在座很多人求真修實證,不論大家學(xué)打坐、學(xué)定、學(xué)參禪、學(xué)密,不能得定不能證得的第一個困難,就是不能遠離身心的作用。隨便學(xué)哪一個法門,身體的感覺去不掉,也就是身體的障礙去不掉,妄念思想不能清凈,不是不能停止,停止了就成了斷見。因為身心都不能遠離,所以連最基本的法門都不能證得。遠離身心是初步的佛法。所謂性空,以成唯識的道理,第六意識的念空,才能證得。以菩提道的次第來講,這個時候是證入空性的入門。
所以,本經(jīng)開頭,佛叫舍利弗去問疾,舍利弗不敢去,就是為了宴坐這個身心的問題,受了維摩居士的呵斥,挨了罵。什么叫宴坐?我們所有修定的法門,不論大乘、小乘、不凈觀、白骨觀等等,打坐通稱為宴坐。真正的宴坐,如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上提到,「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于三界,于三界中,不得身心,是為宴坐」,與《維摩詰經(jīng)》的道理一樣,是大乘佛法。我們要反省了,不照古代研究經(jīng)教的方法,而從實際的研究方法討論,我們不能證得空性的原因,是因為一切都有所依,厭離心生起還是個普通心理,要修證功夫真做到了不依身,不依心,連那個不依空的境界都還要放下,這才夠得上說是在打坐,才真正是學(xué)佛的入門,才是基本的成就。
經(jīng)文這一句「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惯@是說聲聞道要遠離身心,但是這還是偏空了,并非究竟,究竟是要能不依身心盡。你要遠離到哪里去啊?就算你有定,能像一般人講的打坐出神了,神識離開肉體,這樣的遠離非究竟道,即使做到出陽神,還不是佛道。陽神是道家名稱,佛道兩家許多人修行都有了這個功夫,很多同學(xué)和外面的人都問過我,問得太多了我也懶得答。
現(xiàn)在有的青年搞靈魂這一套,走上出神這條路,打坐起來自己覺得離開身體了,這種是出陰神,但還不是真的。真的出陰神要肉身氣脈通了,氣脈通了的確可以健康無病,也可以不需要飲食,入定時心是可以離開身體的,《楞嚴經(jīng)》形容這境界如飛鳥出籠,很舒服,很輕靈,我們現(xiàn)在覺得痛苦是因為身體的障礙。功夫做到這樣,他可以在我們這兒大家頭頂上轉(zhuǎn)一轉(zhuǎn),乃至坐在我們身上,我們也沒有感覺,可是他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也能摸到我們,是真實的,不是像作夢。如果你們打坐時昏昏迷迷像作夢,看到了什么,以為就是出神,那可嚴重了,那是精神分裂,不要搞錯了。
什么是陽神呢?色身整個轉(zhuǎn)化,氣脈通了。這又要講到四大本性,什么是四大本性?地水火風。譬如我們聽呼吸,依風大起修,修到最后是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最后是空的,沒有方所,沒有固定的位置,它體性自空;鸫笃饋硎恰感曰鹫婵眨钥照婊,清凈本然,周徧法界,寧有方所」,這是《楞嚴經(jīng)》的原文,無所不在,像電一樣,虛空中有電,但我們手中不會觸電,可是一摩擦就發(fā)電了,就是這道理。依四大本性身體通了,心物合一了,然后此身可以不壞,那么他在那頭打坐,還可以另出一個身體來聽課,兩個身體同時可以講話,乃至三個四個都可以分身出去,那是陽神。幾時可以修到呢?慢慢來吧!修道想即身成就,要多方面的法門,顯教密法一概融會,真正把身心投進去求證才行。
我常說,佛法講理論是一回事,但修證是科學(xué)的法門,必須實證的。昨天有位同學(xué)問我,他修持已有二三十年了,他現(xiàn)在常常到達沒有念,自己的呼吸也停了,就感到害怕。我說他中了彩券特獎,可惜又都丟掉了。念空了的話,呼吸自然停了。呼吸往來是生滅法,四大往來都是生滅,氣住脈停才是定的境界,那個時候為什么還求個氣呢?他說根據(jù)教理不是要心息相依嗎?我告訴他,那是初步入門的,既然到達了,此身一丟就定住了嘛!還虧他搞了幾十年。這所以告訴我們,為什么學(xué)佛要把教理研究清楚,否則往往走入歧路。
你樂于遠離身心,縱然修得很高,超過了陽神的境界,還是小乘之果,沒有證得菩提大道。那所謂大乘法何在呢?注意是要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并沒有拋棄這個肉體,這個色身,也沒有拋棄這個起用的心,非斷非常。
現(xiàn)在很多人喜歡玩所謂天眼通,你注意他是否閉著眼睛用勁「看」東西時臉紅紅的,小心得高血壓。真正天眼通都不用打坐,一邊講話一邊看得清清楚楚,不是定起來才看得見,沒有這回事。父母所生的肉眼能觀十方界,是自然的,不須要離開這個肉體。像《心經(jīng)》上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就是大乘佛法。「盡」是梵文翻譯過來的寫法,如果用傳統(tǒng)中文寫法,這里「盡」字也可以放在上面,就成了:不盡身心而樂于遠離。鳩摩羅什法師,是佛教文學(xué)的泰斗,用南北朝的文筆翻譯,美極了,把中國文學(xué)和印度文學(xué)合而為一了。你們因為中文的基礎(chǔ)沒有,所以佛經(jīng)看不懂。佛經(jīng)都是白話,沒有一句文言,是當時的白話,即使后世讀來,也不應(yīng)該有困難。
維摩居士說,要這樣才是大乘菩薩修持的道理,他每一個要點都提出一個問題,每一個問題都是破解我們修持佛法的觀念。凡夫把這幻相的身心當成真實,聲聞道知道這個不真實,所以由戒定慧入門來修持,以遠離這個幻象的生存為道果。大乘道再進一步,說遠離這身心還不是道果,真正道果不須要遠離,就是這個身心就可以證入菩提,所謂不二法門,這就是菩薩行。
「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闺m然還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中轉(zhuǎn),但是不壞法性。他是跳出了三界,是跳到第四界嗎?沒有第四界。教下講「界外」,不是講第四界,不在三界中,即在三界中,是名界外,是圣賢境界,佛菩薩境界。
初學(xué)佛的人都希望跳出三界,尤其根據(jù)小乘經(jīng)典,必須要跳出三界,不跳出三界還修持個什么?跳出三界要怎么跳?九次第定把修持的方法講得清清楚楚,各種禪定乃至各種宗派,譬如天臺宗、俱舍宗、成實宗,應(yīng)該如何斷惑證真跳出三界,都講得清清楚楚。不只是打坐功夫到了就行的,若是起心動念,貪嗔癡慢等等煩惱、無明的習氣沒有轉(zhuǎn)變,仍然是跳不出來的。
功夫到了像四禪八定那個境界,并不太困難,一般凡夫練氣功的都做得到。修行的真困難是,習氣心念見思惑難斷,斷一層見思惑習氣煩惱,配合修定的功夫,就是跳出三界的次序,我們也討論很多了。我經(jīng)常問大家,跳出三界外要去哪界?佛說過有第四界嗎?我們可以說是有個圣賢境界,是假設(shè)的,得到所謂界外之界的圣賢境界,他在哪里呢?還是不離三界,可又不住三界。因此無以名之,是假設(shè)的界外之界,所以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真悟道了,諸佛菩薩都是再來人,還是在三界中度一切眾生,又不壞法性,等于沒有來過,所謂妙湛總持不動尊,來而不來,去而不去,這才是菩薩行。
透過經(jīng)文我們了解到,菩薩就在人間,只是你不認識罷了。我最近和幾個朋友閑談,回想起很多我的朋友,其實都是菩薩,他們的行為,蓋棺論定,真是菩薩。乃至這邊有位沈居士,平常一來我就訓(xùn)他,去年來跟我拜年時,說他自己的身體壞透了,都是病。我就講他,他說:老師你不用替我擔心,不要緊的。下樓他和別人講,老師替我在擔心,我往生西方是有把握的。結(jié)果死后燒出了舍利子,他的朋友來告訴我,他講有把握不假,兌現(xiàn)了。我講,他本來就是再來人,我平常訓(xùn)他罵他是別有道理,你不懂的。這些圣賢再來的,都在人間。再嚴重地講,諸佛菩薩在哪里?《楞伽經(jīng)》告訴你:「無有涅盤佛,無有佛涅盤」,自性本來涅盤,到哪里證個涅盤?十方三世諸佛一切菩薩,都可以說是再來人,你不知道而已。再來都是在三千大千世界中轉(zhuǎn)來轉(zhuǎn)去,以大慈悲度眾生。
這更是我們居士要效法的,在家的不要說跳出三界,連欲界的最低層都沒有跳出來。但是真學(xué)菩薩道你就要嚴格地做到:雖住世間而真能舍掉。舍掉不是要你去出家,尤其好多六七十歲的老年朋友,怎么還那么舍不掉?這些世俗的事務(wù)都可以擺開了,你心要能擺脫得了,做了一輩子,到晚年應(yīng)該都看透了,擺脫不了還算什么學(xué)大乘菩薩道?
「雖行于空,而殖眾德本,是菩薩行!闺m然在空的境界中,但是處處行有,每一個細行都做,善是要累積的。「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故恰兑捉(jīng)系辭》的話。所以叫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不管小乘大乘,都崇尚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三法印,一切修行人不論在家出家,起心動念要念念歸空。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代表在家的居士講,就不算是修行人?慈说男袨,就要在起心動念為人處世之間去看,能空掉的,什么事情算了就算了,想都不用再想的,這個起碼要能做到!這雖然不是性空境界,卻是行空的行門,提得起放得下,放掉了就放掉了。前天一個朋友說:「我辛辛苦苦一百萬就這么沒有了!刮艺f:「你貪嘛!」他否認,說只是想放點利息吃飯。我說:「這不是貪是什么?就一點也是貪!要貪就有果報的。原來那一百萬本來也沒有的,有什么稀奇!」一個學(xué)佛的人還這么放不掉,起碼要行于空,本來一切皆空。
可是有一點,你最后證到了真空,偏空之果的小乘羅漢聲聞有個大毛病,不肯動,不肯修功德,不敢起行。因為真到了空是很樂很舒服的,這種樂境恐怕你們青年同學(xué)沒辦法了解。但有一種同空差不多的,有點空的影子,你們想不想學(xué)?想。就是睡大覺,當然這不是真空,可是真舒服,懶得起床。其實睡覺還不是空,只算是空的第二重影子,還不是第二重反映,人睡下去都不想起來,何況真證到了空。所以貪著于定,貪著于空,是犯菩薩戒律的,因為菩薩道是起行,可以說是入世,入什么世?就是「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一切菩薩證到了空,第一,不會被空耽誤,不會貪著于空的境界,性空要起用,真空要起妙有。第二,更不會偏向于空,落在頑空之中撥無因果。
所以菩薩「雖行于空,而殖眾德本」。注意這個「殖」是繁殖的殖,這個殖包括了很多東西,譬如培養(yǎng)細菌、養(yǎng)魚、養(yǎng)牛、養(yǎng)羊,生出更多來,是殖。怎么殖呢?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小善不要放棄,言行上的小善都要修持好。
真正行菩薩道的人要念念歸空,還能做到步步行有。要善護念,起心動念遍行功德,不是萬事不管,反而更管事,為什么?要入世,「殖眾德本」。
「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乖谧母魑,佛學(xué)都研究很深,經(jīng)典也看了不少,看到這一句要想到《金剛經(jīng)》所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同時,也要參考達摩祖師另外一個法本所傳的,達摩四行觀(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換句話說,一切好事做了就做了,心里留都不留,若想我今天做了件好事幫了人了,那早就著相了,不是無相行。所以雖行無相,而不被無相所埋沒,雖度一切眾生,而不著相,是菩薩行。
「雖行無作,而現(xiàn)受身,是菩薩行!埂笩o作」在有些經(jīng)典翻成「無愿」,這兩個不同文字的翻譯,在佛法的意義上都對,因為愿力必定是心理的起行,用現(xiàn)代名詞是心理行為。「雖行無作」是一切皆空,過去不留,作了等于不作。這個話使我們想起永明壽禪引用古人的四句話:
修習空花萬行
安坐水月道場
降伏鏡像天魔
證成夢中佛果
他悟后起修,一天做一百零八件佛事,他忙得很。與黃教宗喀巴大師一樣,前面講過,他為了弘法分秒都不空閑。你們年輕同學(xué)不要學(xué)我,一定要做到宗喀巴大師這樣。他兩個人都是菩薩行,明知空、無作、無相,還是發(fā)大愿,生生世世再來。再來是很苦的,要投胎,長大,剛剛講經(jīng)說法不到幾年就報銷了,然后還要再來,真麻煩?墒瞧兴_不怕這麻煩,所以才能「雖行無作,而現(xiàn)受身」,這才是菩薩行。
「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惯@個話更難翻譯了,怎么無起呢?起心動念是凡夫法,甚至可以借用禪宗大珠和尚的話,前面已經(jīng)說過,「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心動念好不好呢?你們有人走這個路線,打坐坐到一個念頭不起,「不起心動念是陰魔」。第三句話,「或起不起是煩惱魔」,等于非想非非想境界。除了這三個路線,你看如何不是魔障。換句話來講,我們現(xiàn)在說起心動念是凡夫法;不起心動念是天人境界或聲聞法,偏空的;菩薩道呢?提起即用,放下便休,起與不起,了無窒礙!鸽m行無起」,不起心動念而起用,「起一切善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前兩天我考過你們溈山禪師的四句警語,我要你們千萬注意,必須背得,「實際理地,不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這就是菩薩道。放下的時候不著一塵,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譬如要上座了,我就要入休息定,放下萬緣,不著一塵。要起而行,要用了,是萬行門中,不舍一法,一點小善都要注意。這個道理懂了,就明白維摩居士說的「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
「雖行六波羅蜜,而徧知眾生心、心數(shù)法,是菩薩行。」這一句話中的兩個心字之間要頓一下,不要連起來讀成了「心心數(shù)法」。上面的心代表本體之心,下面的「心數(shù)」是指心理作用狀態(tài),也就是心所,F(xiàn)在問題又來了,你做到了六波羅蜜當然是菩薩道,但是此地經(jīng)文卻說,你縱然做到了六波羅蜜還不是菩薩的全道,因為六波羅蜜還是偏向了出世法,是升華的向形而上走,是為了證得實相般若的一個次序。也可以用禪宗話講,六波羅蜜做到了只能入佛,還不能入魔,還不全。
所以大乘境界要十波羅蜜,要多加了方便、愿、力、智四波羅蜜才差不多。這里告訴我們一個全的不二法門:修六波羅蜜是只向上修,是出世法,還要向下,要懂入世法才全,才是菩薩道。佛十名號之一是「正徧知」,注意是雙人旁的徧。佛既然是正徧知,他不但懂出世法,也懂入世法,不過我們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是表相,走的是出世的路子,實行給你們看。成佛的人是全的,不但懂出世法,當然也懂入世法,而且不但懂佛法,當然也懂魔法。菩薩能徧知眾生心、心數(shù)法,對凡夫眾生,乃至其它動物的心理狀況都懂,不只是懂人類而已。
「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鼓銈兒芏嗤瑢W(xué)都想學(xué)神通,還有很多人寫信來問。學(xué)佛修道想得神通,都是做生意心理。問你為什么學(xué)打坐,都是想健康長壽,不是嗎?然后想神通,最好的會講是想大徹大悟,那你去大徹大悟嘛!為什么來找我呢?還不是當投資生意,以功利心來的,對不對?你說那不來找老師要怎么辦,你找你自己啊!菩提在你那兒,不在我這兒。我講的都是真話,你不懂有什么辦法。
這兩天有位在花蓮的年輕居士,一封一封的限時信寄來,信寫得真好,好像真的大徹大悟了,顯教密教都學(xué)過了,恭維我一番就要我給他印證。我回信說,你老兄的信寫得真好,當今世上沒有大善知識,你找我就錯了,我什么都不會,對不起了。他今天回信說,好極了,你自稱什么都不會,給我啟發(fā)很大,我覺得前面給你寫的信都是過錯,有一天如果我什么都不會,那就不用來看你了,我在這兒向你頂禮了。嘿!他雖然狂妄,這也了不起,我就把這信用紅筆一圈,不用答復(fù)了,就算了。
你們青年人都想學(xué)神通,現(xiàn)在維摩居士傳給你,什么時候才修得成神通?要漏盡,什么叫漏盡?就是《俱舍論》告訴你的,貪、嗔、癡、慢、疑五個根本煩惱,加上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五見,達到此心絕對沒有這些習氣了,就叫作漏盡。不是你們年輕人以為不遺精不漏丹是漏盡,這只是最基本的而已,是道家的說法,是對付這個身體用的。能三年不遺精不漏丹,燒出來能有舍利子一點不稀奇,那是色身上的事。其實正確的應(yīng)該叫堅固子,不能叫舍利子,除了佛以外,不可以叫舍利子。這種不漏沒有什么稀奇,如果你夢境中仍然有念就還是漏。維摩居士露消息給你,要漏盡了才真得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漏盡六通。但是就算是六通具足,還只是小乘之果,菩薩道就嚴重了,要「不盡漏」而得六通。請問諸位要怎么得?去參。
「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于梵世,是菩薩行!篂榱斯(jié)省時間,這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名相就不詳細講了,不懂的可以請教這里出家的同學(xué)。根據(jù)小乘理論,修成四無量心是修得梵行。梵是什么意思?畢竟清凈謂之梵,修持到相當程度才能到梵天。梵天是什么天?我告訴諸位,根據(jù)佛法,是青天,是藍色,是密宗畫的藥師佛那個青色,像碧海一樣。我干脆把密宗的秘密都告訴你們,氣脈真通了的人,自己身體的內(nèi)部,一天到晚都在梵天的青天中,同藥師佛那個身體一樣的。那就是中脈通了,中脈無脈,不是有形的血管。到了這個境界當然祛病延年。當然不是人變成了藍色的,你看了怕都怕死了,還可能有肝病。那境界是萬里青天,一點云都沒有,那當然無念。
所以修四無量心應(yīng)該處處清凈心,是梵天的行為在做事,但是沒有貪于梵天境界而不來。我經(jīng)常告訴諸位同學(xué),真得了道一定更謙虛,不會像我這樣狂妄自大,不會的。我這樣沒有道的人才會經(jīng)常吹吹牛、罵罵人。如果擺出一副大師樣子,要人禮拜才傳個道,那也可以免了,他得的道也有限的。菩薩道是不會自命高的。
「雖行禪定解脫三昧,而不隨禪生,是菩薩行!刮覍W(xué)佛,是以科學(xué)來求證!一定要證到空,不證到空我不一定信的,我可以承認這一套理論是對的,但是講事實我非自已經(jīng)驗到不可。所以講四禪八定你就要修到,但是你要注意,你禪定修到了,不一定能解脫,你可能又會被禪定境界所困,能不為所困,才得了解脫道。得了解脫道又不一定是得了三昧,三昧很難翻的,不是你家的三妹四妹。三昧是譯音,勉強用中文翻是境界,但還是不能完全表達,只是理論性的意思,就是你身心的感受,不是凡夫境界,是瑜伽境界!瑜伽師地論》有十七地,都是諸佛菩薩的境界,因此定、三昧的境界,不只一個,諸佛菩薩有無量三昧。譬如你打坐念佛,念到一心不亂,這是念佛三昧之一,到了念而不念,不念而念,也是念佛三昧之一。念到大勢至菩薩的法門,凈念相繼,也是念佛三昧之一。打坐坐到了空,也是三昧。不空,觀明點定住了不想下座,也是三昧。入了光明定不想下座,也是光明定三昧之一。
所以得了四禪八定不一定得解脫,得了解脫不一定入三昧,要注意,禪定、解脫、三昧,三個范圍不同。真修佛法的人都要會,都要證得,大菩薩們都到達的,所以雖行禪定解脫三昧,而不隨禪生,不被禪定境界困住。禪定境界是非常迷人的,四禪八定都是樂,離生喜樂,定生喜樂,離喜妙樂,樂得不得了,你不貪嗎?即使不得定,你打坐時心情輕松,那一座坐得好,有誰要你下座做點事,你不曉得會多煩呢!還會罵人是魔啊,有魔障。有人吹牛說不貪,你到了那境界再說,如果你「不幸」得了四禪八定,可不要貪著!
三十七道品與菩薩行
接下來是三十七菩提道品的境界。三十七菩提道品的重點統(tǒng)統(tǒng)在四念處上。四念處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我們常把它當作是佛學(xué)的理論看過去了,都覺得自己懂了,實際上,四念處包括了一切佛法大小乘修持的基本。首先我們拿現(xiàn)代學(xué)術(shù)方法來討論四念處,第一是念的問題。念是什么?大家都曉得,一切凡夫的思想,起心動念就叫作念,普通名稱是念頭,人的思想、感覺等等謂之念。佛學(xué)的觀念就叫它妄念,所謂妄是因為這些思想感情虛妄不實,靠不住的,它漂浮不定,變化無常。念是代表了我們內(nèi)心的感覺、思想、感情等等。
修行的法門,是把這個念轉(zhuǎn)化過來。如修念佛法門,你如何去念佛?念佛就是把這感覺執(zhí)著的作用轉(zhuǎn)化成念佛。講到念佛,我們知道佛法修持法門,歸納起來有十念,念佛、法、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增一阿含經(jīng)》有個偈頌:「佛法圣眾念,戒施及天念,休息安般念、身死念在后!顾行〕说亩U觀法門,都沒有超過這十念的,修持起來應(yīng)該先念死,真正修行人應(yīng)該隨時覺得自己已經(jīng)死了。譬如打坐,一上座要萬緣放下,不放下,此心不死,所以就看作此身已死,萬緣也就放下了。所以念死應(yīng)該是第一,也是基本的,但是它在十念法中排最后,因為世俗觀念認為念死不好,所以不排在念佛法僧等等之前,而萬緣放下就是念休息。
我們一般修行的,只曉得念佛,但是真正念佛法門搞清楚沒有就難說了,講不好聽的,恐怕搞清楚的還不多,幾乎沒有什么人可以念到小本《彌陀經(jīng)》講的一心不亂境地。至于能做到大勢至菩薩講的凈念相繼境地的,那更少了。一般念「南無阿彌陀佛」可不是凈念相繼,這一句有好幾念了,「南」是一念,「無」是一念,「阿彌陀佛」是四念,一字一念。真正的念佛法門是很難的。如果要談觀行的止觀念佛法門,諸位就要先留意《佛說觀佛三昧海經(jīng)》,然后學(xué)佛的一切行。此外如密宗的觀想佛像,也都是念佛法門。
講到念法,那就更多了,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佛法,歸納起來如何念法呢?譬如念般若性空緣起中道觀,理就是法,禪宗講參也就是念法。
至于念僧,譬如崇拜傳法的上師,藏密修法的人要先念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四皈依。為什么比顯數(shù)多一個皈依?其實皈依上師也就是皈依僧,它為什么分開呢?因為佛法講師道尊嚴,我們能有佛法,都是因為有本師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后代的僧眾,就代表是佛的弟子,代代相傳。這個問題只能大概這么說了,否則一講開了可以寫幾十萬字的書。
念戒同念佛、法、僧是一個東西,戒體一念不生,凈念相繼,戒到了,定也到了,慧也到了。大乘菩薩戒中有菩提心戒,證到菩提,心戒就可以完成了。念施是念一切放下,什么都舍掉了。念天作什么?我們要明白,能夠不輪回轉(zhuǎn)生入地獄、餓鬼、畜生下三道,而進入人道已經(jīng)很難了,要進入天道真是談何容易。不要以為你在學(xué)佛,就看不起天道了,我是連看到個土地公像都要合掌的,他至少是人中善人,鬼中善鬼,這就值得尊敬了。能升到色界天甚至無色界天,你沒有戒定慧的修持、沒有十善業(yè)道的修持,沒有那么容易的。
念安般是念出入息,像天臺或密宗的法門,以呼吸入手。呼吸的梵文是安那般那,有時漢文翻成「安般守意」,安般是安那般那的簡稱,守意是心念與出入息配合為一,不分離,是定境。真修到安般守意,初念住了,已經(jīng)了不起了。
四念處的念身,宗教界對這個修持法門爭論很厲害,彼此像冤家一樣?吹降兰揖毶眢w的,守竅的,就罵是外道、魔道。但是密宗也有在身體上練的,所以顯教就說密教是魔道,密教又看不起顯教。實際上佛法有念身的法門,道家許多東西是從佛家偷來的,可是人家加上修持的經(jīng)驗,就成了另一法門了,密宗也一樣。道家和密宗的法門可以歸納成四個字:「內(nèi)照形軀」。如果我們把「內(nèi)」字換成「觀」字,就會接受它是佛家東西了,實際上是一樣的。佛法里的白骨觀、不凈觀等等,就是內(nèi)照形軀。
念身不凈是學(xué)佛的基本,可是我們反問,不凈觀真觀得起來沒有?這是學(xué)佛的第一步,打坐時做不凈觀,自己內(nèi)照形軀,眼睛開也好,閉也好,一定了,反照身體五臟六腑,看得清清楚楚,觀清楚了再丟開。我們這里有些同學(xué)觀起來了嚇一跳,原來自己的內(nèi)臟如此之臟,自己都覺得惡心,這不是虛幻作夢,硬是看得很清楚。到這個時候,你去看經(jīng)典的不凈觀記載,才知道佛說的話半點都沒有錯。白骨觀如果觀成了,每一個細節(jié)看得比X光還要清楚。我上次生病,有醫(yī)生朋友很關(guān)心我,帶了好多儀器來幫我量血壓、作心電圖,結(jié)果正常,別的地方也都正常,他就想要我去照X光,我只好告訴他,我沒事的,不用了,告訴你吧,我如果連自己的身體內(nèi)部還看不清楚,要靠什么X光,那我豈不幾十年白玩了嗎?又有一個朋友,要介紹一位八十歲的老中醫(yī)來給我把把脈,我也婉拒了,人家年紀大了,不要勞動他了。此外,這個身體用了這么多年了,自己覺得沒什么毛病還很高興,萬一他看出什么大毛病來,心理一定受影響。這是笑話,道理是念身觀照到自己是清清楚楚的。如果自身內(nèi)部的血脈氣機循環(huán)都看不清楚,最基本的不凈觀、白骨觀觀不起來,那么修持四念處的第一步念身,就有問題。如果這一步都有問題,以后一路的漸修要怎么修?
念身不凈,從不凈觀、白骨觀開始,千經(jīng)萬論都跳不出這個范圍。如果說你本事很大,不走這個路子,走的是禪宗,一悟就是,不要談不凈觀、白骨觀,念頭一動自然就呈現(xiàn)出來了,那才叫悟。同樣地,修密宗的觀想,他所有的畫像,單身的或是雙身的,旁邊都有骷髏,再不然手中拿著、身上掛著人骨,或是腳下踩著死人骨頭,這表示如果基礎(chǔ)白骨觀不成就,你所有密法都不用修了。這是密宗的大秘密,我今天為大家揭穿,不然你們看不清楚,或者看了害怕。這是念身的重要。
再來是念受,觀受是苦。講教理看佛經(jīng)往往就看過去了,可是都沒看懂。受就是感覺,你覺得氣脈動了、吃飽了胃脹、身體舒服與否、打坐腿發(fā)麻、坐著昏沈,這些都是感覺,你能離得開這感受嗎?這是基本修持!觀受是苦,一切苦樂都是苦,你不能夠離開,那打坐的功夫再好,還是在受陰境界中。不要以為任督二脈通了,頭頂發(fā)跳了,請問你沒有感覺到頭頂,怎么曉得那兒在發(fā)跳?既然明白是在受陰境界中打轉(zhuǎn),觀受是苦,還不趕快舍掉!這念還是在受陰境界中,沒有跳開來。
觀心是觀心里的妄念。觀法,心里的思想、意識狀態(tài)、各種思想法則,一切都是無常,念念皆空,前念已過,后念不起,當下即空,是不是做得到?如果做不到,那這四念處一點基礎(chǔ)都沒有,下面的其它三十七菩提道品都免談了。
證到果位還是小乘法,還沒有證得菩提。《維摩詰經(jīng)》始終在不二法門里,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什么是不二?小大不二,小乘、大乘一樣的,就是一個菩提道;世俗法與出世法不二,所謂真俗不二。
「雖行四念處,不畢竟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這話怎么說?從小乘來講,做到四念處是證到空了,不受后有,這個世界不來了。感受的痛苦他沒有了,得了涅盤之樂,心念不起作用,住在空這一邊,四念處成就,證了果位,離了身受心法。但是菩薩道是要「不畢竟永離身受心法」,已證得涅盤還能夠跳出來,也可以說,他既跳出來也沒有跳出來。這里把三十七菩提道品拆開來講,講的是一個真俗不二。不要自稱是大乘道而不講小乘,你如果小乘都做不到,罔言大乘!小是大的基礎(chǔ)。大乘的修法,一定要先做到小乘的四念處,但是不是永斷身心,不是永求寂滅,出世入世不二,才是菩薩行。
下面三十七菩提道品就念過去不細講了,要點都一樣。
「雖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進,是菩薩行!顾恼冢何瓷平裆,已生善今增長,未生惡今不生,已生惡今斷。
「雖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惯@里特別挑出來講,你們喜歡神通的要注意。四如意足是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進如意足、慧如意足。足是滿足,是如意的滿足,愛如何就如何,等于是孔子說的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他到七十歲才敢這么說。你修佛法,算不準很年輕就得了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的欲,不是世間一切欲,你修行要求法、求定、求慧,這就是欲,不過這是正欲,是善欲,是好的。在座的各位都想悟道,搞了半天有幾個悟了?沒有悟,這個欲望,這個希望就沒有達到。而悟了道,能真正大徹大悟,一切自在的有幾個人啊?達到了才是欲如意足。
念如意足呢?你念佛做到了一心不亂嗎?如一日如二日就不說了,能如一分鐘、如一小時、如數(shù)小時一心不亂嗎?念不能一心不亂,意識想不亂,但是做不到,就是念不得如意。所以四如意足談何容易!如果能念到一心不亂,做到像趙州禪師那樣,二六時中(就是晝夜二十四小時,白天、夜里各六個時辰)老僧除二餐粥飯之外,無雜用心處。他能做到這個境界,八十歲還到處參訪,人家問他為什么還要參訪,他答說因為未能打成一片。他謙虛啊!還說沒有達到如意足。我常說笑話,趙州和尚這個話真了不起,但是如果碰上他老和尚,還要打他一棒,為什么?不用功!他還會被兩餐飯牽走就不對,要吃飯不知道食處才打成一片。這雖是笑話,也是真的,要如此用功才能算精進如意足;廴缫庾愀y了,你聽經(jīng)聽過了能記得嗎?上星期講的,這禮拜就忘了,慧也不能如意,所以學(xué)什么都不成。
這是大概解釋了四如意足,我是不照教理解釋,為了讓你們很容易了解。《維摩詰經(jīng)》并沒有說得了四如意足,就得六神通自在,不要亂加解釋。∫驗榈玫搅怂娜缫庾,心念才可以得自在神通,得的是這個神通,不是六通五通的。那何以叫作神通呢?你加兩個字:「神而通之」就懂了,現(xiàn)在大家拜一切的神祇,不論是菩薩、關(guān)公、土地、媽祖,都叫作拜神明,神明就是神而明之。后世把虛字省略掉了就成了神明,也就是神而通之的神通。得了四如意足,而不走出離的小乘路線,因為神通自在,所以入世無礙,這就是大乘菩薩行。
「雖行五根,而分別眾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雖行五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雖行八正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惯@些句子的重點是「雖行」,是說雖然修行小乘的法門,可是不妨礙走大乘路線。以上是三十七菩提道品,我們不細講,自己去研究。
止觀到涅盤的菩薩行
「雖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于寂滅,是菩薩行!箚栴}來了,這是現(xiàn)在國內(nèi)外都流行的,如何求定。不管是內(nèi)道或外道(內(nèi)道是佛法的內(nèi)明之道,心外求法的叫外道,不要把外道看成黨派),乃至求健康長壽的,都想打坐得定,但往往不是光修止就是光修觀。止觀雙運合起來修,才是佛法正路。止觀是個名稱,例如上面講的十念法門都是止觀,密宗修的也都是止觀,禪宗的參禪也還是止觀,參話頭止在一念上,就是止,話頭提起來參究就是觀,沒有一法能離開止觀的。所謂修定、白骨觀、安般法門等等,都是止觀。
不過我們這些眾生們,修了半天,不要說得觀了,能真得止的都很難。得止就是得定,舉個例子,盤起腿來七天七夜不起來,管你有沒有悟道,有得止的功夫,就算不得止也硬熬,熬得住也熬止了,做得到嗎?所以大家不要驕狂了,說自己學(xué)這個門學(xué)那個門的,你能得止嗎?以密宗來講,我走遍康藏,密宗的喇嘛們當中,得止的不多,能止觀雙運就更難有了。
再拿天臺宗標榜的六妙門來講,由數(shù)息到隨息,由止起觀,由還到凈,這六個步驟有幾個人做到了?大家充其量坐起來自認為這一座坐得不錯,!數(shù)息數(shù)了三千多了。你數(shù)了一萬多也不過加上利息而已,呼吸是生滅,以生滅心計數(shù)字,我問你要數(shù)到哪里去?數(shù)到得止就不用數(shù)了,趕快隨息。隨到氣住脈停,就要趕快起觀。一念之間很快就觀起來了嘛!你盡在那兒數(shù),做什么?是學(xué)會計,還是算利息?然后盡在那兒搞呼吸,真可憐!六妙門確實是妙門,依此修行必有成就的。這天臺顯教就是密教,可惜大家不珍惜,要另外去求個密法。佛法沒有秘密的,這六妙法門就明明白白告訴你了,這個你不求,反而希望花錢求密法;我收你一千萬然后傳你個秘密好了,什么秘密?就是修止觀嘛!
但是止觀修成了還只是個助道,不算得道,縱然四禪八定成就了,還只是助道品罷了。佛在《楞嚴經(jīng)》說,「現(xiàn)前縱得九次第定,內(nèi)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這里我插進來說,宋徽宗時代,四川嘉州龍淵寺內(nèi)有一棵大樹被吹倒了,樹根中間有一空處,有個和尚在里面打坐。眾人驚訝不已,有人敲引磬引和尚出定,他自稱法號慧持,出定后問眾人:他哥哥慧遠法師何在?原來他是晉朝時在這里入定,幾百年后到了宋朝,才因大樹被風雷吹倒而出定?v然能入定幾百年,仍然不是內(nèi)明之道,只是意識境界。
所以止觀法門還是助道之法,這是站在大乘菩提道立場看小乘法門,只得了有余依涅盤,尚非般若解脫?v然修得了止觀助道之法,但不落于空的一邊,才是菩薩道。若你耽著禪定,不肯起行愿,是犯大乘菩薩戒的。不過你不要拿這個話來當借口,叫你上禪堂打坐,就說不愿犯菩薩戒。
「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惯@里說已經(jīng)修行到了不生不滅的境界,照理講應(yīng)該是好得不得了,前念已滅,后念不生,當體即空,明知諸法不來也不去,就解脫了。修解脫道之人常常懶得修行了,那樣的話,功德福德就不會圓滿,因此色身也不成就。要功德福德圓滿了,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才相好莊嚴,此其一。我們再說個笑話,常有些太太們穿戴得珠光寶氣,問我這樣是不是不對。我說你看大殿上的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身上掛得比你多得多了。菩薩道就是這樣,雖行諸法不生不滅,一切解脫,可以走寒山、拾得的路線,穿糞掃衣,但是為了弘揚菩薩道,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所以口紅盡管涂,珠寶隨便戴。在小乘戒律中,戲鬘歌舞是犯戒的,大乘菩薩戒則準許,只要是以此興功德,以此利眾生,就不犯戒,也是大小乘精神不同之故。
「雖現(xiàn)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舍佛法,是菩薩行!勾蟪似兴_雖然現(xiàn)聲聞身,證羅漢果,或現(xiàn)緣覺身,證辟支佛果,很有威儀,但不像大乘佛法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大乘何以有如此成就呢?除了智能,第一要行愿,不修福德不能得相好莊嚴之身,所以千萬懶不得啊!光是偏向修道的話,連一半都成就不到,這又是一個題目。
「雖隨諸法究竟凈相,而隨所應(yīng)為現(xiàn)其身,是菩薩行!箘偛胖v的六妙門也是六個秩序、六個層次,一數(shù)息、二隨息、三止、四觀、五還、六凈。唯心凈土現(xiàn)前,也是凈。修凈土宗的凈念相繼與一心不亂,嚴格說來是兩回事,勉強講也可說一樣。為什么再提出這個呢?諸法究竟凈相達到了,八萬四千法門中我們提了兩法,六妙法門最后是凈。第二個,念阿彌陀佛的凈土法門,我為什么這樣提?凈土不只是阿彌陀佛有,譬如東方藥師佛有琉璃凈土法門,十方三世諸佛都有自己的凈土法門,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也有凈土的一面,這要研究《觀佛三昧海經(jīng)》就知道了,到了《維摩詰經(jīng)》后面也知道了。
我們學(xué)佛的實在很勢利,佛給我們介紹了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你只要念他一聲就得好處,勸我們趕快念!這是我們導(dǎo)師教的,結(jié)果我們拚命去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沒人先念一句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謝謝他的介紹。用世法看,我覺得好勢利!所以我寧可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其實呢,佛佛道同,沒有差別的,都有他凈相的一面。
真達到凈相是究竟嗎?非也。這與認為空就是佛法究竟,一樣是錯的,偏了,不夠圓滿。所以凈相可以入佛而不能入魔,可以出世而不敢入世。所以「雖隨諸法究竟凈相」,不落在凈的一面,同觀世音菩薩一樣,「而隨所應(yīng)為現(xiàn)其身」救世救人,應(yīng)以何身得救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應(yīng)以下等身得救度者,即現(xiàn)下等身而為說法,因為不凈也不垢。此所謂真正直指人心,不二法門在此。
「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xiàn)種種清凈佛土,是菩薩行!褂^行成就,乃至入定,親證一切佛的國土永寂如空,以為是究竟,其實還是小乘境界。有一個寂滅,有一個空,就已經(jīng)不空了,不清凈了。寂滅和空也要舍掉,「而現(xiàn)種種清凈佛土」,才是菩薩行。這是告訴我們不垢不凈的道理。
「雖得佛道轉(zhuǎn)于法輪入于涅盤,而不舍于菩薩之道,是菩薩行!棺詈笾v到了佛道究竟,真正學(xué)大乘佛法之人,雖然證得佛道,雖
然自利成就,也能轉(zhuǎn)法輪利他,也可以隨時入涅盤,不生不滅、不去不來,但是真正大乘佛道,只兩句話:「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盤」,是智悲雙運之法。智是般若成就,代表法身證得,解脫了,般若、法身、解脫,三樣都圓滿了,因此可以不住三有。但是大乘菩薩念念在慈悲中,雖然證得法身而跳出三界外,因為悲心而永遠不入畢竟涅盤,生生世世在無量三千大千世界六道中度眾生。講到這里,維摩居士不說下去了。
「說是語時,文殊師利所將大眾,其中八千天子,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巩敃r文殊菩薩所帶領(lǐng)的大眾,有出家在家眾、有天人天龍八部,可是,說這段不二法門時得利益的,只限一種人,就是八千天子,只有欲界天以上的天人,才有這種智慧,能聽得懂。因為聽懂了,就發(fā)大乘心。
我一再講,《維摩諸經(jīng)》翻譯得太好了,文字容易懂,但是每次愈讀愈害怕,因為每一字每一句里,包涵的意義太多了,但是大家都被文字蓋過去了。
- 上一篇:菩薩品 第四卷
- 下一篇:維摩詰經(jīng) 別記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陳兵《維摩詰所說經(jīng)》講解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總結(jié)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囑累品第十四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法供養(yǎng)品第十三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菩薩行品第十一(2)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菩薩行品第十一(1)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香積佛品第十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佛道品第八(3)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佛道品第八(2)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佛道品第八(1)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觀眾生品第七(3)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觀眾生品第七(2)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觀眾生品第七(1)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不思議品第六(3)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不思議品第六(2)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不思議品第六(1)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6)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