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
《心經》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藝術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第六講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前面我們講的四句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集結人講的,后面從: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從這以下才是觀自在菩薩所講的話。好,我們大家看經文:舍利子。色不異空?詹划惿I词强?占词巧。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里的舍利子,就是我們通常經文當中的舍利弗,在佛的弟子中,他是智慧第一。舍利是梵語,漢譯的意思是鹙鷺,因為舍利弗的母親,她的雙眼長的像鹙鷺一樣的美麗、銳利,所以大家都把她母親稱為舍利。舍利弗呢是舍利的兒子,故以母得名,叫舍利子。舍利子是這部般若心經的當機者,這部《心經》主要講的是般若,是為了開發(fā)人們的智慧,所以讓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來做當機者。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里的色不異空,是為破凡夫執(zhí)著有而講的;空不異色是針對二乘圣人偏空而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對大乘初門菩薩,把空和有分離而講的。
我們先來看色不異空。色,就是五蘊當中的色蘊,指人的身體以及宇宙間所有的物質現象。不異,就是沒有差別的意思?眨皇强諢o所有的頑空,也不是撥無因果的斷滅空,斷滅空是指把色相消滅之后,稱為空,像人一死就沒有了,我們這里所說的色不異空這個空,是緣起性空的空,是因緣所生法,本身沒有自性的空。指一切的宇宙的物質現象,沒有本體、沒有自性,都是因緣所組合,因緣而和合,所以說它沒有自性的空。在般若共利言譯的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五蘊性空;唐朝的法月法師的譯本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自性皆空。這里說的都非常明白,五蘊沒有此性,都是因緣和合法,自性皆空。都是緣起性空的空,因緣所生法,本身沒有自性,佛說諸法皆是因緣所生。
佛住世的時候,在王舍城外的竹林精舍講經說法,當時舍利弗和目犍連還是外道的統(tǒng)領,有一天舍利弗在街道上,遇到了五比丘之一的馬勝比丘。他看到馬勝比丘的威儀殊勝,舉止安詳,心生羨慕,他就知道馬勝比丘的師父,肯定非常的了不起,他就上前去問馬勝比丘說,請問你的師父是誰,他平常說一些什么樣的教法呢?馬勝比丘就回答舍利弗說,我?guī)熱屽?a href="/remen/shizu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世尊,他的智慧神通無人可比,我受學日淺,還領會不了我的老師說的妙法。在舍利弗的一再懇請下,舍利弗就說,請慈悲方便,略說一二。馬勝比丘就為他說了一個偈子: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guī)煷?a href="/remen/shame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聽了此偈,當下大悟,他回到住所,叫上目犍連和他的弟子們,一同皈依了佛陀。舍利弗在沒有皈依以前,已經修道很多年,他聽了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這兩句話,多年參不透的真理得到了答案,當下大悟,馬上證得了初果須陀洹。
那這兩句偈講的是緣起法,諸法皆是緣起法,佛說法四十九年,唯說緣起法,沒有一句不是緣起法。如果我們明白了這個緣起法,就叫做智,那就是覺了;不明這個緣起法,就是無明。世間所有的事物的生和滅,都是因緣二字,都是因緣而有。因是指一切事物生滅的主要條件,緣是它的輔助條件,因緣就是一切事物的生滅的條件!栋⒑洝分姓f: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任何的事物,不能沒有因而生,但是有因無緣也不能生滅。就比如一粒種子,如果這個種子再好,你不把它埋在土壤里,這是因,種子為因,你不把它埋在土壤里,再加上陽光雨露的助緣,那么種子就不會萌芽生長,這是緣,如果沒有種子,你陽光雨露再好,它也不會萌芽生長,這個就是因、緣。就像一堆磚瓦木石,如果沒有泥工、木工這些助緣,也不會變成房屋。有此可知,世間萬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
既然是因緣所生法,那么,未生之前本來沒有這個東西,滅了之后也沒有這個東西,那生后滅前的存在期,只不過就是因緣和合,一時的假相而已,沒有它的本體和自性,本來沒有。比如把磚瓦木石,再加以人工建成的房子,從我們凡夫來看,房子是實有的,是一個實體,但是在智者的眼中,磚瓦還是磚瓦,木石還是木石,這個房子只不過是因緣和合堆積出來的一個假相而已。沒有這個房子的本體,沒有它的自性本體,這就叫做即色明空。所以中論中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所以這個空,不是指房子內外的空間,那是頑空;也不是房子毀滅之后的空,房子毀了以后,斷滅,這叫斷滅空。這都不是性空的本義,大家一定要記。佛法上的空是性空,而不是相空,相有性空。一定要記住這個,指的是它的自體本空,本來沒有這個自體的,它是因緣和合的一種假相,所以相有性空。是理空而不是事空,這種空叫做緣起性空,這是我們佛法所說的空,不是空無所有的空。大家一讀《金剛經》、《心經》、《圓覺經》,里面說了要空,這個空不是指沒有的斷滅空,而是指一切的宇宙萬法,它是沒有一個自體所在,都是因緣組合而成的,這是我們指的空。
那下面,我們再進一步的說明妙有真空的道理。世間的一切靜物都看得見,都能夠接觸得到,比如我們的身體,還有我們現在的講堂,我們講堂里的桌椅、板凳,這些不都是實實在在的有嘛,怎么能夠說它空呢?
我們說,一切色相之所以能形成,都是我們自性的作用;是我們真空妙有的性體,我們的性所顯現出來的。我們看看,世上所有的事物,像我們的桌椅、板凳,大的再到高的科技、飛機、高鐵,哪一樣不是我們大腦的構思和手足的操作而形成的呢?那么大腦能構思、手足能夠操作,我們今天想想,這個功能又是從哪里來的呢?比如,我們的眼睛,我們的眼睛能看到東西,其實,能看到事物的并不是眼睛能看到,現在的科學家他們說,我們眼睛能看到東西,是因為我們大腦當中的視神經的功能,其實這個只是說對了一小部分,就好比他是因緣的作用。那我們大家想想,現在我們的醫(yī)學非常發(fā)達,大腦也能移植、眼睛也能移植,這個人一口氣上不來了,什么都看不見了,大腦也是腦死亡了,但是我們把他移植到別人的身上,他又接著可以看到東西,又可以接著活動起來,大腦又開始可以思維了,這說明還是有一個能思維的東西,能看到的東西,那這個東西是什么?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現在的科學,也能很好的幫我們來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通過科學來反思我們的智慧、我們的佛性。
現在有好多科學家,他們已經認識到佛法的重要性了,他們已經看到,這個科學背后的真理到底是什么?那這一切的動力,都是我們的佛性在起作用。我們把遺體捐獻給醫(yī)學,把這些搞了移植了,明明已經不起這個作用的眼睛,到別人身上反而又能看到了,現在可以移植頭顱,大腦又活躍起來了,這不都是我們背后的佛性在起著作用嘛。大腦和眼睛就好比電線和燈泡,雖然設備安裝齊全,但是不通電還是不能亮,而佛性就如同電,它是一個大動力,它是一個主要的動力,由它起作用,才能看得到東西,這個能看見東西的性能,我們叫做見性,就是能見之性。一旦人死了,我們所說的佛性就離開了我們的軀殼,離開了我們的肉體,雖然眼睛和大腦還在,也沒有壞,但是他什么也看不見了。所以能見的就稱之為見性,這是能見的性;繼而,能聞聲的稱為聞性;那能嗅到香臭種種味道的,這個稱為嗅性;能嘗出酸甜苦辣的,稱為嘗性;依此類推。一切的事物都離不開性,離開性就什么都沒有了,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就是這樣。
《楞嚴經》中說:性色真空,性空真色。這個性是妙有的真空體,它一絲不掛、一塵不染、沒有絲毫的形象,這個真空萬能體是構造、變現一切色相的主體,也稱為主宰。就是說,這個空不是空無所有的空,而是妙有真空的空。因為一切的色相,都是真空妙有的性體所顯現出來的,都是我們自性所起的作用,離開自性就沒有色相。所以一切的色相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一切的色相。自性沒有形相,它是有而不有,不空而空的這種真空;而色相是不有而有,空而不空的妙有。一切色相和妙有真空,本來沒有兩樣,但是我們世間人,都執(zhí)著有形相的色相為實有,而迷入了心竅,養(yǎng)成了種種習氣,牢不可破。佛菩薩悲憫眾生,叫我們認清真理,給我們指出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不異就是沒有差別的意思。
正是因為性空,才能顯現色相;假如性不空,它是一種有色有相的實體,那它只能顯一個相,就不能顯一切的色相了。那我們舉一個比較好理解的例子,就像我們的講堂,如果講堂里有好多的桌椅板凳,如果把這個房間都堆滿了,已經沒有空地了,那我們再想搬別的東西來,那是搬不進來了。所以性體是這個真空無相,才能顯現一切的相,才能變現千差萬別的相。
正因為自性無相,不可以用眼睛看得見,所以又稱性為妙體。無論我們在全身的哪一個部位,我們都找不到它,把我們的頭顱打開也找不到它,把心臟解剖開也尋不到它,它既不在腦,也不在心,沒有蹤影,了不可得。我們能用眼睛看見眼前一切所有的相的事物,我們現在所看的桌椅,這種花,但是誰又能看到自己能見的性呢?因為我們的眼睛只能看見有相的東西,這是其一;其二,眼睛只能看到與它相對的東西,不和眼睛相對的我們就看不見。比如,我們就看不見我們自己的眼睛,因為它不和我們的眼睛相對。而自性是絕對的真心,不是相對的東西,所以不能眼見;假如有見,那就不是真見了。就像我們前面講的,假如自性有相的話,那它就沒有妙用了,我們今天說它就單一、死了、固定住。
性了無跡相,不能用眼睛看見,所以性是真空;雖然是真空,但是它能夠應緣起用,就是說,對境之后,它能夠產生識,能分別這是什么那是什么,所以性又是妙有。而不是頑空,像我們的頑虛空,不起作用,沒有用。當能見之性,通過眼睛對一切的色相分別的時候,一切色相才能夠顯現。比如,我們看見一個人,怎么知道這個是人,而不是其他的呢,怎么知道他是男人還是女人,是你的熟人還是生人呢,這完全靠意識的分別,才能把這個人的相顯現出來。既然色相是由能見之性所現,所以色相就是性。
由此可知,一切的色相、一切的現象,都是我們的性所顯現。色不能離開性,性也不能離開色;離開性就沒有色,離開色也沒有性可見,我們都常常說佛法叫不二法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一切都是不二,因為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你說是一、它又是二,你說是二,它完全是一,本是一體,一二完全是一體,所以不能分離出來,你如果一定要分別,那就誤入歧途了。
我們幫大家來理解一下,舉個例子,就像水和波浪,水和波浪我們現在明白了它也是一,因為水和波浪都是以濕為體,但是水是靜止相,而波浪是以動為相,水因為風的吹動,水起了波浪,起了反應了,相狀上了就由靜相變成動相了,這個相變了,動相和靜相,波浪和水看起來是兩種,看起來是兩樣,但是其實都是一體,波浪沒有離開水,波不離水嘛,其實它還是一體,所以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就像鏡子和影子的道理也是一樣,你無論用什么材料、做成什么式樣的鏡子,它只要是鏡子,就能顯影。不管你把它往前照還是往后照,往前照有前面的影像,往后照有后面的影像,哪怕你把它翻過來,你一生氣不想讓它照了,翻過來,但是它還是有影像,它還有翻過來物體的影像;如果你翻過來了它沒有影像了,那這就不是鏡子了。因為鏡不離影,影不離鏡,影子就是在鏡中顯現,鏡的作用就是顯影,所以鏡就是影,影就是鏡。我們可以拿鏡子,不管你怎么照,影子它就是鏡子,把它翻過來,鏡子還是有作用,影子還是在鏡子里面顯現,它還顯現桌子的影像,所以鏡子就是影子,影子就是鏡子,由此稱為不二法門,沒有離開,波浪沒有離開水,影子沒有離開鏡子,就是這樣。
我們人從生下來,就把性所顯現出來的山河大地、宇宙萬物、一切的影像都當成真的,當成真有,而不明白影子,這個影子是什么,影子就是鏡光,就是鏡光顯現出來的,大家都沒有認識到這個鏡光,只執(zhí)著這個有的相,認為有的這個相,認假為真。如果我們能認識了這個鏡光,也就識得了佛性。為什么?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因為影子有來有去,有生有滅,而鏡光總是常在的。你把它翻過來不想照了,但是它的鏡光還是在起作用的,沒有不起作用。鏡子是貓來了現貓,狗來了現狗,一會兒照你,一會兒照他,師父做個比喻,一會兒照你,一會兒照他,有來有去,但是鏡光從來不變。山河大地等一切的鏡相,都是我們常寂光中的影子,我們所見到的一切,這些色法、心法都是我們心性常寂光當中的影子。我們的常寂光始終在不生不滅的。就像現在是滄海,將來可能變?yōu)樯L;可能過去是桑田,將來可能變?yōu)榇蠛!km然這些色相是在不斷的變化,有來有去、有生有滅,但是性體沒有生沒有滅,它是如如不動的。也不會增,也不會減,也不會生,也不會滅,所以它是如如不動的。既然一切的鏡相,我們剛才說了,所照的鏡相,都是我們自性的顯現,山河大地都是自性、鏡光的顯現,那么沒有自性,就沒有這些境相了,就像沒有鏡子就不能現影,沒有鏡相也就不能成為鏡子,就像剛才說的,這個鏡子不能照萬物了,那就沒有這個鏡子了。
既然我們的心性能顯現一切,那要不能顯現,那就不能稱為心性了,就不能稱為佛性了,所以性就是色、色就是性。而性是真實不虛的,那么相也就是真實不虛的了,它是我們性真實不虛的作用,就是我們的性,見相就見性。你知道鏡子能有所照,你就知道這是鏡子,就像我們化妝一樣,往鏡子跟前一照,沒有一個人不知道這是鏡子,再看到鏡子里的人,你自己,你也知道這是鏡子。我們通過一切的色相,看到色相了,就比喻鏡子一樣,立刻就看到我們的自性了,所以色相也是真實不虛的!法華經》中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長住,說的就是世間的一切相都是性所顯現的,性是真實的,相也不虛而常住。這個大家聽的明白吧,應該都能聽明白,再不聽明白我也沒辦法了,只能這么講了,我也拿不出來,但是我能看見,我跟你們說這個是佛像,這就是我們的性,這個是花,這就是我們的性,那你非得說師父這明明是花,那師父也沒有辦法了。
前面,我們談到了眼睛只能看到有相的東西,而且要和眼睛相對才能看得見,但是性無相,而且又是絕對的永恒,那么如何見性呢?因為一切的色相都是自性的顯現,所以一切的色相就是你的自性,你的自性就是一切的色相,色外無心,心外無色,那么見相就是見性,見性就是見相。就這么干脆、直達。大慧宗杲禪師曾說:要肉眼見道才是真正的見道,你只是心地法眼見道,不能稱為真正的見道。沒有性是不能顯現萬物的,反過來,沒有一切的色相,如何能見到這個無相的性呢?這一切的色相都是我們自性的顯現,都是我們的化身佛。我們平?偸前鸦,就是能變化千千萬萬各種不同的身份,而且有特殊的神通,我們大家都是這么認識的,這都是因為不明白真相,不明白一切所有的事物,所有的一切色相都是我們的化身。
我們前面舉了一個例子,天空中的白云,被風一吹,它會變現種種圖案,變現大山、大川、獅子種種的相,盡管它千變萬化各種的形態(tài),但是它的本體還是白云。同樣世界上的所有的千姿百態(tài),千差萬別的色相,它都是我們佛性的顯現,都是自性的變化,不管它怎么變化,你一定要明白,它都是我們的自性。鏡子不管照到什么,它都是鏡光,就是這樣。一明白這個道理,人的生活就會非常有意義。古來大德,把修行人圓證菩提的三個次第,形象地比喻為:第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第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第三、修行圓滿了,明白了,就是中觀了,就是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到這個時候所見的一切,他就完全知道都是自己的自性了。從凡夫的認假為真、到空觀、然后到徹底的見性中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下面我們談談,為什么說色不異空,又接著說空不異色,然后又進一步的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為這幾句經文,不僅內容不同,而且所度的對象也不同,義理精微,所以句句深入,層次逐漸的提高。
色不異空是對凡夫講的,凡夫都著相、著有,把一切的這種境相都認為是實有,繼而貪得無厭。所以說色不異空讓大家明白,不要執(zhí)著任何的色相?v然你枉費心機,使盡計謀,可是一切都是空,反而自己造業(yè)受報,枉受輪回之苦,太不值了,佛說可憐憫者,冤枉受報。
空不異色是對二乘說的,因為二乘人執(zhí)空,認為色之外有空,空之外有色,因而廢色守空。他們認為:凡夫因為執(zhí)著色相,為物所使,困擾、受苦、造業(yè)受報,所以生死不了;要想了生死,就必須遠離色相肉體,所以斷除我執(zhí),破有守空。殊不知,雖然了了分段生死,不入六道輪回,但是因為執(zhí)著空,法見未除,還有變易生死未了,也是不得自在。所以說空不異色,使他們明白空和色沒有兩樣,都是自性的顯現。所以說不要執(zhí)空廢有,從而破除法執(zhí),圓證菩提。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中的不異二字,雖說沒有差異、沒有兩樣的意思,但是總好象還有兩樣東西存在,不是一體,總有這么一點隔礙,不是一體,所以后面緊接著說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破菩薩存有色、空二見而說的。菩薩雖然知道色和空沒有兩樣,但是沒有兩樣畢竟還是針對兩種東西比較而言,就像剛才說的總有這么一點隔礙,兩種東西的比較、強迫性。為破菩薩執(zhí)有二見之過,進一步的明確地指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是兩個體,而是一,完全的一致,色空就是一,是不二。盡管現了千差萬別的相,但是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色就是空,空就是色。我們要認清真理,不要把相和性、色和空誤認為是大體兩種相同的東西,而去追逐貪求,以致誤入歧途。凡夫都去追逐色,都去追求物質,追求相上的東西;而小乘圣人他們去求空,都是誤入歧途。我們真正明白了這個色空不二的道理,也就會明白佛法講的空不是頑空、不是斷滅空,而是妙有真空。一定要有妙有的。這個有,也不是真有,是妙有,我們凡夫認為是真有,而二乘人他們就守空,其實是妙有真空?詹荒軌挠;有也不能壞空。所以我們明白一切的色相,都是有生有滅,沒有自體,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那么我們就不會再去貪求貪取,也不會患得患失。一切色相又都是我們自性的顯現,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這一切的色相都是我們的自性。見相就是見性,我們透過一切的色相而見我們的自性;見性就是見相,由性而起妙用,不分別,不執(zhí)著,不取不舍,任運自如,光明自在,圓證菩提!
既然色蘊虛幻不實、當體即空,同時也是妙有真空的性的顯現,那么其他的四蘊也不例外,相法如此,那心法同樣也不例外。所以下面接著就說了,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想行識,這是心法,雖然是心法,但是色法和心法沒有兩樣,同樣是虛幻不實的,同樣是我們的清凈本性、我們的真心所顯現的,色蘊破了,受想行識四蘊也就隨之而破了。《圓覺經》中說,幻身滅故,下面談到心,幻身滅了,幻身滅故,幻心也滅,幻心滅故,幻塵也滅,幻塵滅故,幻滅也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秷A覺經》是破幻顯真,《心經》是即幻是真,雖然經的宗旨不同,但是義理相同,都是講心法和色法一樣,空有不二的。我們現前一念妄想生起之處,當下以智觀察照見妄想沒有自體,這就是真空。那么我們這個妄想怎么來的呢?也是我們清凈本性的作用,也是我們清凈本性所顯現的。我們是即凡心而見佛心,轉識成智,即凡心而見佛心,立刻把它照破。如果想要從妄心之外去尋求真如,你想從妄心以外去找,那上哪找去?從色法以外去找佛性,離開波你想去求水去,那哪有一處可求?怎么能夠求得到呢?由此可知,心理的現象和物質的現象是一樣,空有不二。
我們把這句經文詳細地說,就是: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我們這個受,身體的感受,這個受是從哪里來的呢?也是我們的大圓滿的覺性所顯現到的,所反饋的。就像水起了風,起了波浪一樣,但是它的當下不二,大家一定要知道,我們的心和色法當下不二。因為二、三這些分別執(zhí)著是我們凡夫都無明,我們的無明,沒有覺破,覺破了你就知道當下不二,不假方便,一定要明白。別人當罵我們的時候,我們知道當下不二,我清凈本性的作用,就是這樣。我們一定要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也同樣,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識,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就是這樣,受想行識,五蘊皆空。五蘊我們再把它說明白,五蘊不異空,空不異五蘊;五蘊即是空,空即是五蘊,當下不二。
空有不二的思想,可以幫助我們破除人生當中不正確的見解,破除我們的分別和執(zhí)著。世間人不了解有的實質,對這個有,對這種現象、心法,生起了錯誤的認識和執(zhí)著,導致了我們人生種種的煩惱和痛苦。五蘊即是空,就是讓我們看破有的實質是虛幻、是無常、是無自性、是空。如果我們大家都能正確的認識到有的實質了,那誰還會拼命地去造業(yè)?誰還會拼命地去貪求?還會因為貪求、造業(yè)受種種的痛苦嗎?沒有了,就是因為我們無明嘛,認有為真,瘋狂的去執(zhí)取,就不知道它沒有一個本體,它是無所得的。
世間也有一部分人認為,人活著,不就那么一回事嘛,到頭來都是一場空,還是活著的時候去享點福,落得眼前的自在,這個是撥無因果的斷滅空。佛教講的空不是這樣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萬物雖有空性,但是緣起因果還在不斷的延續(xù)中,人的善惡行為都是有因有果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yè)隨身,有因就有果,都是要受果報的。我們如果能處處用般若智慧去觀照人生,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我們每天講學佛,就學的宇宙人生的真理,我們用般若去觀照宇宙人生的真理。比如,我們每天最疼愛兒女,兒女不異空,空不異兒女;兒女即是空,空即是兒女,一個道理的,都是我們的自性,就像我們剛才講的,都是你的鏡光的顯現,我們常寂光的顯現,名利、欲望一樣,名利不異空,空不異名利;名利即是空,空即是名利,我們要常做如是觀,那么我們就能不住于相,活的明白。好多的居士就說,師父你怎么這么有智慧,因為師父明白,因為明白,所以活的自在。
- 上一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第五講
- 下一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第七講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四十二)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四十一)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四十)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九)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八)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七)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六)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五)
- 《心經》的大智慧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四)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三)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二)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一)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二十九)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二十八)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二十七)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